第一篇:福特总统遇刺,幸而无恙导学案(师)
编制人:艾冰
审稿人:
检查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
《福特总统遇刺,幸而无恙》导学案(教师)
学习目标: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及出题角度 学习重点:新闻的真实性
学习难点:新闻类题型归纳及练习学习内容、过程、方法:
一、自主学习
1、新闻的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新闻要有标题、要有导语、要有主体。(1)用一个语句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
(2)用一段话或第一句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3)用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4)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5)结语:它一般是对新闻主体的总结,有时也隐含在主体之中。
另外,课文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
3、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5、新闻的写法:以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6、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是怎样体现出文学性特点的?细读全文,请具体分析。明确:本文主要运用描写而非概述的方法,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气氛渲染,人物对话和人物动作,将现场再现给读者,使人如临其境,这就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
2.本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明确:本文刻画刺客形象,注意从外貌、语言、行为动作、表情等方面进行刻画,有大量细节的支撑,使报道具有鲜明的现场感。编制人:艾冰
审稿人:
检查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
3.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明确:本文开头采用悬念的手法,写晴朗的天气,写娇小玲珑的红衣女郎,写群众等待总统从面前走过的情景,于波澜不惊中设下伏笔,这与下文的突发事件带来的惊险气氛形成了鲜明对照。
4.本文的段落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本文段落安排短小精悍,以多分段的形式讲述新闻事件过程,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情节的一波三折,形成讲述的快节奏,突出了突发事件的急迫感和紧张感。
5.本文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它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了吗?
明确:本文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但它并未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因为从新闻的时效性要求看,它报道的是刚刚发生的事,而且所涉及的所有细节也都是事实。尽管作品中有大量描写,但都实事求是,并无夸张与杜撰;而且从叙述视角看,本文主要采用引述目击者和当事者的话,而且有两位有名有姓的目击者,还有作为当事者的“警察”,这就交待了报道中各类事件的消息源。
6.本文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情感倾向的表达相比,本文的情感表达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本文的报道体现了西方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其情感态度倾向比较隐蔽。理解本篇报道的情感隐蔽性的特点是一个教学难点。如何突破?教师在指导学生自读的过程中,要从服务学生更深入地阅读感知的需要予以必要的铺垫。如何铺垫?可用化难为易、化整为零的方法来设计一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
比如,细读全文,请思考:本文对刺客的描写是从什么角度入手的?而对被刺者的描写,又是从什么视角切入的?这样描写的情感倾向,是否矛盾?
通过讨论、探究,学生终于达成意见的一致:
表面上看,对刺客的描写多是正面的,比如外貌娇好,行刺时从容不迫,其动机出于“正义”,被捕时仍神色淡定,泰然自若;而对被刺者的描写,则突出其惶恐、惊吓的状态,借目击者之观察来写,具有消极、负面的色彩。两相对比,似乎作者是站在同情刺客的立场;其实不然,文中已交代她是属于恐怖主义团体。本篇报道体现出鲜明的客观性的原则,即把事实与意见分开,不对事件进行先入为主的判断,而重视大量细节的铺陈,显现人物的多面性、复杂性,因而其主观倾向比较隐蔽。
新闻阅读教学,也要有深度阅读的追求,像上述这篇新闻报道的解读,应该把西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理”作为一个着力点来组织探究性学习,并适当予以拓展迁移。
三、拓展训练——新闻类题型概述
(一)拟写新闻标题
编制人:艾冰
审稿人:
检查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
1、答题要点:(1)主体+事件(2)事件+结果
2、形式上:标题一般为短句,有时为比较对称的两个短句(或对偶句),文末不用标点。
3、内容上: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主体(人物、单位、事物)和事件。
4、要求:标题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即要概括主要内容,又要有很强的吸引力
(二)拟写新闻导语
1、答题要点:时间+ 地点+人物 + 事件(经过、结果等)+原因
2、形式上:一般采用“一句话”的形式,可以用单句、复句、对句的形式答题。常见的导语写法:有叙述式、描写式和结论式等。
3、内容上:一般导语的要点要求交代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及主旨,对于充实信息的背景材料,在压缩时应该舍去。说明性或议论性语段,在抓关键词的时候,不能遗漏并列信息。
4、要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概括性强。
(三)拟写一句话新闻
1、答题要点: 主体+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留主去次)
2、形式上:一句话新闻,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句末有标点。
3、内容上: 严格而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它以最简约的语言表达较丰富的新闻内容,大体包含以下要点: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⑤原因(目的),⑥方法(措施,手段,途径)。
4、它要求比导语精练,比标题具体丰富。比较:三种新闻概写小结(1)标题:主体+事件
(2)导语:时间+ 地点+人物 + 事件(经过、结果等)+原因(3)一句话新闻:主体+事件+(时间+地点+原因)
结论:有导语的新闻语段,需要拟写标题和一句话新闻的时候,可以把主要焦点放在导语部分。
(四)消息要点概括
1、消息要点包含内容
重点把握新闻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同时注意插入的有关背景材料和其他相关内容。
2、概括消息要点思路
编制人:艾冰
审稿人:
检查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
①阅读材料+②找出要点语句+③提炼要点的思路,把消息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以主谓句格式用最简明的话表达出来。
3、注意点
组织答案时,要突出新闻的基本要素,尤其是主体和主要事件,同时要删去那些插叙、补叙部分的背景材料及其他相关内容。如果一则新闻包含了几层或几个方面的内容,应按照先后顺序分层压缩排列。
(五)新闻评价
(1)读懂新闻是前提。对所提供的新闻要认真阅读,了解这个新闻的有关背景,熟悉其主要事件及相关细节,把握其精神实质,这样就为点评打下了基础。(2)选好角度是关键。点评的篇幅很小,但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一语中的,目标集中、准确,而不分散。
(3)深刻生动是亮点。好的点评应做到事理清晰,鞭辟入里,以理服人,发人深省;另外,点评要讲究艺术性,言简意赅,干净利落,力求新颖、鲜明、生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六)拟写结尾
(1)结尾(有时可无)是整个消息的结束语,它用于揭示事实的意义,指出事件发展的趋向,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2)规律方法:
① 除基本要素“对象”、“事件”(或“时间”)外,其他要素往往不必出现。②形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等。
四、巩固练习
1、给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12字)
卫生部4月30日发出公告,决定撤销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同时将在疾病预防控制局成立口腔卫生处,负责全国牙病防治管理工作。据介绍,全国牙防组是1988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的牙病防治组织。牙防组自成立以来,在改善大众口腔健康状况、提高群众自我口腔保健水平、监测口腔疾病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公告指出,随着近年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不断强化和行业民间组织的快速发展,牙防组已难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要求,卫生部决定予以撤销。牙防组撤销后,原承担的工作由卫生部统一安排,群众性牙病预防保健技术工作和有关事务性管理工作,将以委托形式交专业社团或机构承担。
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可从该文本的第一句(即导语部分)抽取关键句——“撤销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进行整合,即可得到答案。标题至少应交代新闻五要素
编制人:艾冰
审稿人:
检查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
中的人物、事件等要素。【答案】卫生部撤销全国牙防组
2、请给下面一则消息拟一条导语。不超过30个字。
今年3月,南海市明湖公园采取公园与职工个人共同筹资的方法购买了一台“挑战者号”时空穿梭机。时空穿梭机又名娱乐仿真模拟器,是仿真科技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产物。三维立体图像,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和高度仿真运动,使人惊心动魄,会产生超越时空的感觉。这台时空穿梭机开始营业以来,三个月的营业收入就达到40万元人民币,其中仅“五·一”节一天的收入就超过了公园300条游船的总收入。在近两年来许多公园经济效益很不景气的情况下,明湖公园这台时空穿梭机所带来的如此大的收益,使全园职工倍受鼓舞。据说,娱乐仿真模拟器已经成了国外许多公园、游乐园的换代的标志性设备,无论是好莱坞还是日本海洋公园,仿真模拟器都是当地的“盈利明星”。
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导语部分除时间、地点要有这两个要素)外,其余要素(人物、事件——包括经过和结果)均应具有。
答案:据此可将导语拟写为:(南海市)明湖公园利用筹资购置的娱乐仿真模拟器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3、(2010·天津高考)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限36字以内)(3分)在建的津门津塔将成为天津新的地标式建筑。津门的设计理念源于法国著名建筑拉德芳斯门,两座顶部相连的高楼构成巨大的“门”字型,象征着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和世界港口大都市的包容与开放。津塔高336.9米,地上75层,地下4层,其外形设计则采用中国传统的折纸风帆造型,是现代建筑科技与中国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这组建筑将于2010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则新闻材料,一共四句话,第一句交代对象,第二、三句介绍其特征,第四句说明结果。拟写一句话新闻,这些均为信息要点。运用主谓句形式来表述的话,应该把最后一句作为中心句,用第一句中的表示对象的信息“天津地标式建筑津门津塔”替代“这组建筑”,然后再提炼出表述其特征的主要信息进行修饰,最后参考字数要求,进一步压缩即可。
参考答案:融合中西文化元素的天津新地标津门津塔将于2010年内建成使用
4、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电,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 5 编制人:艾冰
审稿人:
检查人:
使用人:
使用时间:
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资80%,东盟10国出资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是一则新闻,共两段,表达两层意思,应分别概括,第一段报道的主要内容是“5月3日,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第二段报道的主要内容是“中日韩3国出资的比例”,剔除次要信息,就可得本题答案。【答案】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年底前成立,中日韩出资最多(或“中日韩出资比例最大”)。
5、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对这则新闻进行点评(不超过40个字)。(4分)
在当前学术界,不少人为自己能“加冠”而奔走呼号,甚至不惜造假贩假之时,北大教授季羡林却在最近出版的《病榻杂记》中称,希望摘去民间封给他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顶桂冠,还自己 “一个自由自在身”。此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所谓的学者追名逐利,可耻!真正的学者淡薄名利,可敬!
6、例:根据下面这则新闻内容,将这则新闻的结语补充完整。
南方网讯至6月4日,三峡工程蓄水进入第四天,越来越多的漂浮物,在库区水面成片聚集,给三峡大坝垃圾清理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自秭归县凤凰山顶放眼望去,一条条长短不一的垃圾带和一片片面积不等的漂浮物明显可见,形成一道道与峡江平湖美景极不谐调的“另类风景”,向库区上游延伸。附近居民告诉记者,大坝蓄水后,江面的漂浮物日益增多,主要是一些生活垃圾、工业废物和牲畜尸体等。这些漂浮物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将易使三峡发电机组进水口拦污栅破损、破裂,威胁发电机组安全,降低发电效益。不少有识之士强烈呼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承接上文,考虑连贯;选择方式。
参考答案:①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刻不容缓;②加大库区“清漂”工作的力度。
第二篇:布衣总统导学案
《“布衣总统”孙中山》导学案
陈廷一
学习目标:
1、从衣食住行的角度感受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和布衣特色,从而认识自我,重塑自我。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3、学会传记阅读的一些步骤和方法。学习重点:
1、从衣食住行的角度感受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和布衣特色,从而认识自我,重塑自我。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课时安排:1课时 学法指导:
(一)《“布衣总统”孙中山》是一篇传记,我们要从传主孙中山的基本事实和人生经历出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感受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和布衣品质,进而认识自我、重塑自我,并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整个学习过程主要分为介绍传主、检测预习、领悟探究和课堂练笔四个阶段。
(二)传记阅读的一些步骤和要求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把握传主的形象,理解传主的精神品质。
3、分析作品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及其效果。学习过程:
一、介绍传主孙中山。
二、检测预习。
(二)请给加横线的字标上字音。
籍()贯
卤()味
佳肴()
奢侈()裹()脚
水泄()不通
下咽()
咽()喉
哽咽()
三、学习课文,领悟探究
探究问题一:孙中山“布衣总统”的称呼由何而来?
与张之洞的交往,体现出孙中山的什么品格?
探究问题二:作为大总统的孙中山,他身上如何体现了“布衣”色彩?请大家结合相关的词语或句子来分析。探究问题三:孙中山一生东奔西走,漂洋过海,南征北战,可写的材料有很多,可作者为什么只是选取这么几个生活片段来写呢?(可从表现手法以及效果考虑)
四、课堂小结:
五、堂上练笔
请选一个你最为熟悉的人,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为其写一个200—400字的描写片段。题目自拟。
(提示: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能从生活中细小之事,微小之物中挖掘出其不寻常的内涵。或揭示事物的本质,或蕴涵深刻的哲理,或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或传达一定的社会意义。这道题目主要是通过描写生活中细小之事,微小之物去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
第三篇: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导学案
专题三
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杰出人物
二 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课标要求】
1、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2、评价华盛顿的历史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华盛顿的成长历程,认识影响华盛顿思想变化的时代背景。了解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主要活动,认识华盛顿个性特点及其领导组织才能与独立战争胜利的内在联系性。了解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主动引退的史实,认识华盛顿的伟人风范;了解华盛顿担任总统期间的政治活动,认识其坚定的共和思想和高超的领导才能。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影视资料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教师应注重历史人物学习的现实意义,通过帮助学生了解华盛顿的思想及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华盛顿在领导美国独立战争中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和卓越的指挥才能,使他无愧于“美国之父”的荣誉,而他的奉献、坚韧和宽容精神,更是他留给人们的精神遗产。通过了解华盛顿的伟大贡献,正确认识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必然性及与华盛顿个人功绩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1、华盛顿在独立战争中的卓越功绩。
2、华盛顿在领导美国初建过程中的贡献。
【教学难点】
1、华盛顿思想的转变以及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华盛顿在美国国家制度草创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他具有灵活的头脑和超人般的毅力;
他既蓄养过奴隶,又是一个自由民族的统帅。
他功勋卓著而功成身退,确立了美国总统任职不超过两届的先例。他一生的作为带给美国人民无休止的启示;
他昔日的部下这样告诉人们:“记住这个人,他是战争时期的第一人,和平时期的第一人,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
材料二:
华盛顿两届总统任期期满后,坚决回绝了继续担任第三届总统的挽留。这一高尚的举动是美国的正是生活逐渐形成了一种惯例: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从而保障了美国民主制度的健康发展。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第三任总统。“如果杰斐逊愿意的话,他还可以再次当选为总统。但是他总是担心,如果一个总统的任期太长的话,他就有可能试图成为一名独裁者。杰斐逊认为,任何总统的任期都不应该超过两届。……
因此,他拒绝参加第三任期的竞选。”
—怀亚特《美国历届总统》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出了个人原因外,华盛顿拒绝称王还有哪些可能的因素?
4、随堂训练: 1.“现在是分手的时候了。……在这个时候,人们即使竭尽智慧,要不谈独立而保证这个大陆苟安一年,也是办不到的”。(潘恩(英)1776年)
这段话主要是指
()
A.海地独立战争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北美独立战争
D.法国大革命 2.美国独立战争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C.殖民地与资本主义的矛盾
D.不同种族之间的矛盾 3.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历史事件是
()
A.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B.1787年宪法的颁布
C.《独立宣言》的颁布
D.第一届联邦政府的成立
4.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规定美国的政体是()
A.邦联制,君主立宪制
B.邦联制,总统制共和制
第四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教师)设计人:屈怀志 审核人:屈怀志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教育目标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德育教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二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三 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本文相关写作背景见《名校联盟》。
2、史书体例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中国古代纪年法
我们现在用的纪年方法,是公元纪年。这是现在世界上通行的纪年方法,它是以耶稣诞生这一年起算的。在我国古代,有两种主要纪年方法。
一种是以封建皇朝的年份来纪年。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叫贞观,他在公元627年做皇帝,这一年叫贞观元年。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思宗(朱由俭)登基时年号为崇祯,思宗(即崇祯皇帝)自缢死亡的一年,是崇祯十六年。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另有一种比较科学的纪年法:干支纪年。
如“甲午风云”、“辛亥革命”,这里的“甲午”、“辛亥”都是年份的名称,是由干支纪年法而来的。
“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戌、己、庚、辛、壬、癸叫天干(又称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地支(即十二地支)。天干地支依次搭配组合,其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正好60年,这就是人们平时说的六十甲子。古人用这种方法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四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五 学习过程
(一)通读全文,把握情节
1、生概述本文的故事。(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师引导大家概述)
2、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各段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秦晋围郑、临危受命、说退秦师、晋师撤离
(二)小组合作归纳字词意义和用法。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夫晋,何厌之有(4)秦伯说,与郑人盟(5)失其所与,不知
2、词类活用:
① 烛之武退秦师 ② 且贰于楚也
③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④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⑤ 越国以鄙远 ⑥ 阙秦以利晋 ⑦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古今异义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②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③ 亦去之 古义: 今义:
④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4、文言句式
①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②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③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⑤(烛之武)辞曰 省略句
⑥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句 ⑦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省略句
⑧(晋)许君焦、瑕 省略句
5、解释每组句子中加点的词,归纳一词多义(重要虚词)(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助词,表陈述)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兼词,于之)(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证据助词,还是,表商量)(5)之
①公从之(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②是寡人之过也(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之)(6)若
A、岂若吾乡邻之有是哉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7)夫
A、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B、夫晋,何厌之有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8)微
A、鲁直现左足,各微侧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若 A.像 B.假若、如果 C.你
夫 A.成年男子 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C.那,那个 微 A.稍微 B.如果、没有 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之 A.往,到 B.的 C.代秦军
(三)翻译句子
1、夫晋,何厌之有?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3、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局部探究(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1.第一段写秦晋围郑,用课文内容回答老师的提问:
(1)郑国当时面临的情况是——
(2)秦晋围郑的原因是——
(3)秦晋驻扎的地点分别是——
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①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2、第二段人物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
提示:“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骚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3.阅读课文第三段,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可以分为几层?(五层)
郑既知亡 敢烦执事(其益)[益事渺茫] 越国鄙远 亡郑陪邻(其害)[错事可见] [利害之辨] 烛之武退秦师 舍郑利秦 共其乏困(其利)[利事可期] 君为晋赐 朝济夕设(其德)[史事可证] [恩仇之鉴]
东封西肆 阙秦利晋(其意)[祸事可测]
4.烛之武为什么能三言两语退秦师?其游说妙在何处?
提示:春秋无义战。所有的战争出发点为“利”。烛之武正是抓住“利”在做文章。
以下分析供参考——
(1)以“利”巧攻心理。
晋国围攻郑国,本来不关秦国的事,秦国所以出兵,一是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秦晋同属于一个军事集团的,他们之间有盟约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大自己的势力。两个原因中,第二个原因是主要的,烛之武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这一心理,单刀直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作为郑国的子民,先讲自己国家的处境“既知亡矣”,隐含意思是说郑国灭亡是既定的事实,所以也无法考虑郑国的利益了,但郑国的土地最后被秦国还是晋国得到呢?这还是个未知数。烛之武从这点做文章,站在秦国的立场上说话,不仅消除了秦穆公的戒心,还赢得秦穆公的好感;“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通过让步假设推理出不攻郑的好处,以利益来引诱秦伯,让秦穆公动心;“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希望秦穆公为了秦国的利益不受损害而放弃围攻郑国的计划,言辞恳切,从而坚定秦穆公与晋国毁约的决心。(2)以“害”巧析形势。
一从现实状况来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郑亡后的情况如何呢?如果秦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越国以鄙远”,是很难办到的,即使办到了,也是不好统治的;如果晋国得到了郑国的土地,“邻之厚,君之薄也”。一句话,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对秦国不但没有利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显得“君之薄”。二从发展来看,“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以晋的贪得无厌,让秦穆公真正感到危险的存在,从而快速作出决策,否则贻害无穷。烛之武说辞切中要害,强而有力,且用反问句来加以突出强调,真是气势凌厉,锐不可当。
(3)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
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他见秦穆公之后,只字不提郑国利益,在以“利”攻其心理,以“害”巧析形势的同时,始终不忘离间两国关系。如果说在“亡郑”还是“舍郑”的利害分析上,烛之武的挑拨离间还是隐性的话,那么他拿出历史事实,“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指出晋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不可共事,则是赤裸裸地挑拨秦晋关系,以“夫晋,何厌之有?”把火烧得更旺,不仅使秦穆公觉得枉费心机,又顿感危险将至。烛之武用短短的125字挑拨离间了“秦晋之好”,真是妙哉
5.晋文公最后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探究学习:其实,“不仁”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才是实质。“知”通“智”,这个“智”,是理智,就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以乱易整,不武”,胜负之数,难以意料。晋的退兵,说到底,也是一个“利”字起作用。
6通过阅读本文,1你最欣赏烛之武哪一点? 如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义”
“夜缒而出”——“勇”
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智”
2本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有什么特点?
烛之武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特别是说秦时的举重若轻、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更集中地体现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以上是正面描写。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
7、本文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1)伏笔与照应得当。
(2)情节波澜起伏。大军压境(十万火急)——佚之狐荐烛之武(一线生机)——烛之武发牢骚(波澜)——郑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转机)——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大功告成)——子犯建议攻秦(出现危机)——晋公再晓之以理(一场虚惊)。
8、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拟几幅对联。
如:
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烛之武;
秦伯知难而退明时务,晋侯窥利则趋失盟友——秦伯和晋侯;
佚之狐眼明举辩士,烛之武语妙退秦师。
晋文公贪得无厌寒盟友,烛之武言之有理罢干戈。
佚之狐举辩士成正果,烛之武退秦师树奇功。
秦君出师无名取退策,郑伯用士有因荐使臣。
双雄盟兵千万欲亡郑,一臣出舌三寸即解难。
血腥滚滚卷土来,壮士巧言满胸怀。三言两语说君去.一场战事从此埋。
秦晋围郑形势忧,只为晋侯报私仇。幸而郑有烛之武,退军不动一兵卒。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⑤表处所(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ē 通“缺”,缺少,空缺(去年米贵缺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⑤qu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⑥jué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5.微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②衰败(国势衰微)③卑贱(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④幽微,精妙。微言大义(成语)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⑥假如没有。(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6.敝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④损害,衰败。(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二)重要虚词 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而 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啊,句末语气词,表感叹)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为什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⑥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⑦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5.之
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二)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① 以其无礼于晋 ②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 佚之狐言于郑伯
(三)省略句 1.省主语
①(晋惠公)许君焦、瑕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③(烛之武)夜缒而出 ④(烛之武)许之
⑤(秦伯)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 2.省宾语
①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3.省介词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六、固定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何……之有:表反问的句式,译为:有……的呢)
七、课外自己补充一词多义:“之、夫、以、而、焉、其、若、说、辞、鄙、微”。请自己整理到摘抄本上。
第五篇:20.《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师用)
广平二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21—126)编制时间:2014.11.17.主备人:聂小玲 二次备课: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领导审核: 班别: 姓名:
20.《<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思想;
2、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抓关键词翻译课文。
3、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导学重点:
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导学难点
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导学方法指导:
1.朗读法。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第二篇还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争辩,表现二人的差异。
2.比较法。比较惠子与庄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导学过程: 【走近作家】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期宋国蒙(今 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 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难点解析】
1.《惠子相梁》比喻意义: 鹓雏的故事里,鹓雏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来使惠子自己觉得愧疚,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说明庄子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稀罕功名利禄的人。惠子是个醉心于功名利禄,见利忘义,没主见的人。
2.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欣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感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的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写作特色】
《惠子相梁》:①巧妙地采用了寓言的形式。②善于运用比喻。
【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①吓 仰而视之曰:“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用作动词,威胁)
②于 鹓雏发于南海(起飞、从)于是鸱得腐鼠(在)而飞于北海(到达)③固 固不知子矣(固然)子固非鱼也(本来)④见
庄子往见之:看望,拜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2.古今异义
①非梧桐不止
止: 古义:栖息 今义:停止
②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古义:在这时 今义:因果关系 ③国: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3.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②倒装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状语后置)发于南海,飞于北海(状语后置)③省略句:惠子相(于)梁
【主旨解说】
1.《惠子相梁》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雏,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表现庄子天到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写了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展现了两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他们思维的敏捷。在辩论中,可见庄子认为的“鱼乐”其实是他内心的愉悦心境的一种折射。【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
(1)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2)非醴(lí)泉不饮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háo)(liáng)之上(4)鯈(tiáo)鱼出游从容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惠子相梁(做宰相)
(2)非梧桐不止(栖息)
..(3)是鱼之乐也(这)
(4)安知鱼之乐(怎么)
..3.《〈庄子〉故事两则》节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
道 家经典之一,庄子即 庄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哲学家。4.下列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
A.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家)B.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于:在)...
C.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吓:模仿鸱发怒的声音。).D.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全:完全,确定是).解析:本题A项中“国”应理解为“国都”,B项“于”是“向、到”之意,C项“吓”应解释为“吓唬”。D项解释正确。4.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⑴于
发于南海(于:介词,引出动作处所,从)
于是鸱得腐鼠(于:介词,在)
⑵固
子固非鱼也(固:副词,本来。)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固:副词,固然)
解析:一词多义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平时要注意积累辨析。解答本题时,根据该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其作用来理解,该词的含义应能将其前后的词语连接起来。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A.于是鸱得腐鼠
B.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C.请循其本
D.鹓鶵过之 .....解析:本题中A项中“于是”在句中并非一个词,而是一个介宾短语,这个短语是由介词“于”加上代词“是”构成,可译为“在这时”,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作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6.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D)
A.人恒过然后能改 B.惠子相梁 C.庄子来,欲代子相
D.我知之濠上也 ....解析:本题中有三项属于词类活用,A、B、C三项中加点词语都是名词用作动词,A项中“过”由名词“过错”变为动词“犯过错”,B、C选项“相”由名词“辅助君主的人”变为动词“当宰相”,只有D项是一般用法。
7.庄子见了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施,用讲故事的方法奚落他,这与直言痛斥惠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解析:当惠子在城里进行了大搜捕后,庄子大大方方地来到惠子的面前,他并没有对惠子破口大骂,而是从鸟的故事讲起,直到最后勾连一句,才让惠子意识到原来这个故事是在骂他,这种绕弯子奚落对方的方式,既含蓄又尖锐。
答案: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奚落惠子,既尖锐痛快又余味无穷。8.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解析:文中体现出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他俨然具有艺术家的风貌。因而庄子说鱼乐,其实是他自己的愉悦心境的体现。
答案: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创新能力运用】
(一)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完成第9~12题。9.解释下列加点词。
(1)鯈鱼出游从容
(2)请循其本
(3)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本文理解,根据上下句的意思,准确地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答案:(1)悠闲自得(2)最初
(2)既然
10.句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修辞方法是 反问。
11.翻译句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解析:翻译本句,关键区别句中两个“固”的含义,前者为“固然”,后者为“本来”,然后将每个词语的含义逐一对译即可。
答案: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12.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解析:惠子在文中体现其好辩、重分析的性格,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带有逻辑家的个性,对此,允许有不同看法,但要言之有理。参考答案:略。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在庄子与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解析:本题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二人的论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我们可从故事本身、逻辑角度、二人的思想气质差异等角度来解读、探究。
参考答案: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上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无言以对了,但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上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是胜者。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旗帜插一上来看,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而庄子则带着观赏的态度来看待事物,因而他们的看法完全不同。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