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梵高书信和手稿透露的秘密
梵高书信和手稿透露的秘密
梵高书信揭示了梵高情感及从艺术创作的极度癫狂到吞噬人心的沮丧
导语:英国皇家学院2010年初向公众展出荷兰知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部分作品和书信,其中绝大部分是首次现身英国。这次书信展是一些荷兰学者历经数年研究的成果,他们把梵高的900多封信件由法语和荷兰语翻译成英语,并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深入梵高的精神世界。展出的一封信的落款日期是1890年7月23日--梵高没有寄出这封信,数天后自杀身亡,特奥后来在兄长的遗体上找到这封信。众多研究者认为,该信沾有梵高的血。
这次展出的书信将揭示梵高一生情感的跌宕起伏,从艺术创作的极度癫狂到吞噬人心的孤独与沮丧。同时,他最喜欢的艺术表现手法与着色理论也将随信件公之于众。
本次共展出40封书信,其中绝大部分由梵高写给自己弟弟特奥。梵高对自己的作品得不到别人赏识深感苦闷,他在一封信中对弟弟说,他正在努力,希望自己能同其他一些画家”干得一样好”.特奥居住在法国巴黎,曾尝试帮兄长推销画作。梵高也主要依靠弟弟寄来的生活费度日。在另一封信中,梵高告诉弟弟:”在我看来,你的所作所为充满博爱,但你还能做什么呢?”梵高还写道,他的画作不成功,一半由他自身因素造成。这封信的落款日期是1890年7月23日。梵高没有寄出这封信,数天后自杀身亡,特奥后来在兄长的遗体上找到这封信。包括本次展览负责人安-杜马斯在内的众多研究者认为,信上沾有梵高的血。
梵高生前没能卖出一幅作品,但死后获得极高评价,被认为是荷兰继伦勃朗之后最伟大的画家。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说,英国皇家学院本次展出的梵高作品总价值超过30亿英镑。
透露梵高的秘密
梵高1880年放弃基督教传教士工作,以饱满热情开始学习绘画。他曾表示,希望挖掘所有艺术家通过各自方式传达人类共识的过程,”一个人在书中倾诉,另一个人在画中描绘。”
纽约摩根图书馆收藏了梵高写给埃米尔-伯纳德女士的22封书信,其中部分书信有望出借皇家学院,参加2010年的展览。馆长珍妮弗-唐科维奇说,书信体现出梵高内心挥之不去的抑郁托福提分小组http://www.xiexiebang.com情绪。
专家们还通过研究梵高年轻时的信件有所发现。一封是他24岁时在阿姆斯特丹学习神学时,写给一位朋友的吊唁信。梵高研究专家卢伊藤说:”从中我们能感受梵高当时所想,他知道如何安慰一个悲痛的父亲,并痴迷于各种宗教。”
一些信件还揭示梵高深受所读作品的影响,包括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乔治-艾略特和法国小说家埃米尔-左拉。信件不仅揭示梵高深刻的内心活动,还透露其不为人知的性格侧面。他是个有不安全感和强迫倾向的完美主义者,内心充满自我怀疑。
梵高写信给特奥和伯纳德,详尽讨论作品中的缺憾,俨然一个最刻薄的评论家。他曾在一封信中粗略提及正在绘制的一幅吊桥画,之后却愤怒地用刀将其损毁。
人们普遍认为,梵高是一名浪漫的艺术家,在情感冲动下成就经典。卢伊藤表示,书信却揭示出相反事实,”他绘画谨遵步骤,花费很长时间润色精炼,并为每幅画写一段结语。很多人认为,他在画布上随意挥舞,但如果你看到书信的手稿,就会发现他在不断修改。”卢伊藤说。
在1890年7月10日给特奥的最后一封信中,梵高讲述自己最近创作的三幅画作,还写道他已精神崩溃,预示死亡即将来临。但在随后的信中,梵高的语气又变得充满希望,”杂乱无章的天空下有大片麦田,我没有必要表达悲伤与孤独。”
第二篇: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案结案报告
法学院xx班 xxxxx学号xxxx
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案结案报告
原告:杨绛,原名杨继康
被告:李国强和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案情简介:
钱钟书夫妇和女儿钱瑗(已故)与时任《广角镜》月刊总编辑的李国强是朋友关系,三人曾先后向对方寄送私人书信共计百余封。去年5月,中贸圣佳公司发布已故著名学者钱钟书书信手稿拍卖公告。杨绛得知后向法院申请诉前禁令,北京市二中院依法作出中贸圣佳公司不得在拍卖、预展及宣传等活动中,采用公开发表、展览、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等方式,实施侵害钱钟书夫妇和女儿钱瑗涉案书信手稿著作权行为的禁令。
此后,杨绛向法院提起侵害著作权及隐私权诉讼,请求判令中贸圣佳公司和李国强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并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15万元以及合理费用5000元。
争议焦点:拍卖公司拍卖行为是否侵权?
第一种观点认为:北京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钱钟书手稿和钱钟书、杨绛及女`儿钱瑗书信的行为,涉嫌侵害杨绛的发表权、复制权、发行权等著作权。理由是:本案中的收信(或委托拍卖人)和拍卖公司在拍卖过程中,为达到宣传推广之目的,势必向社会公众展示信件原件或复制件,或者向公众提供该信件内容全部或部分的复制件。所有这些行为未许可,均涉嫌侵犯了书稿和书信作者依据《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所享有的发表权、复制权和发行权等著作人身权和财产权。
第二种观点认为:对拍卖公司的拍卖行为,不能笼统地判定均侵害杨降先生的著作权。理由是:钱钟书和杨降先生在我国文学界有特殊地位和影响力,他们的这些书信中有关“对历史和学人的评判”内容,已经远远超出“私人”的范围,而具有社会公益性。这批东西的面世对钱钟书研究及现代文学研究均提供了一些新的资料,毕竟这么大规模的钱氏书信及手稿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和文学研究价值,而且均未曾公开过,社会公众有权知悉相关内容。因此拍卖公司的拍卖钱钟书和杨降先生有关书信的行为,并无不当,不应认定侵犯杨降的著作权。但钱钟书和杨降先生纯粹是有关私人事物的书信和其女钱瑗的书信,涉及个人隐私和著作权,应得到尊重和法律的保护,拍卖这些书信,涉嫌侵犯杨降的发表权、复制权、发行权等著作权。
第三种观点认为:北京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如果拍卖钱钟书手稿和钱钟书、杨绛及女儿钱瑗的书信,则涉嫌侵害杨绛的发表权、复制权、发行权等著作权。但如果禁止拍卖则涉嫌妨害书稿和书信所有人的物权。对于本案第一个问题,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律的规定分析论证了涉案手稿和书信的相关著作权应归杨降先生所有,她有权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阻止北京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涉案的手稿和书信。但是,如果阻止拍卖岂不是损害了手稿和书信所有人行使物权。既然客观上著作权和物权会产生冲突,化解冲突的方法,一是需立法“定分止争”,二是需要当事人互谅互让协商化解矛盾,三是由法官依法理,公平公正裁判。
法院审判结果及理由: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中贸圣佳公司停止侵害涉案书信手稿著作权行为,赔偿杨绛10万元经济损失;中贸圣佳公司、李国强停止涉案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共同向杨绛支付10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并公开赔礼道歉。理由如下: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涉案书信均为写信人独立创作的表达个人感情及观点或叙述个人生活及工作事务方面的内容,是以文字、符号等形式表达出来的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的智力成果,符合作品独创性要求,构成我国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钱钟书、杨季康、钱瑗分别对各自创作的书信作品享有著作权,应受我国著作权法保护。涉案相关书信均为写给李国强的私人书信,内容包含学术讨论、生活事务、观点见解等,均为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属于隐私范畴,应受我国法律保护。钱钟书、杨季康、钱瑗各自有权保护自己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中贸圣佳公司未经杨季康许可,擅自向鉴定专家、媒体记者等展示、提供并放任相关人员在互联网上传播钱钟书、钱瑗、杨季康三人的私人书信及相关隐私,还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大范围集中转载和传播,构成对相关权利人隐私权的侵害,造成了不良影响,依法应承担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支付精神损害抚慰金的法律责任。李国强作为收信人,负有保护写信人通信秘密和隐私的义务,况且杨季康已于信中明确要求其将手中书稿信札等妥为保藏。基于此,李国强作为收信人,未经权利人同意擅自以转让或其他方式使得涉案书信手稿对外流转,且未对受让人及经手人等作出保密要求和提示,导致后续涉案侵权行为发生,亦构成对杨季康涉案隐私权的侵害,依法应与中贸圣佳公司承担连带责任。
一审宣判后,中贸圣佳公司不服,向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杨季康作为钱钟书的遗孀、钱瑗的母亲,是其二人的近亲属,在二人去世后,有权就涉案侵权行为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并有权依法继承钱钟书、钱瑗著作权中的财产权,依法保护其二人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依法行使发表权。中贸圣佳公司作为拍卖人未能举证证明其履行了拍卖法规定的与委托人签订委托拍卖合同、审查了委托人的身份证明、要求委托人提供与著作权、隐私权相关的其他资料等法定义务,主观上存在过错,对此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中贸圣佳公司召开研讨会、向鉴定专家提供涉案书信,且未与专家就不得对外提供涉案书信等事项进行约定,也未对专家作出此类明示,以及通过其网站转载媒体相关文章等行为,侵犯了杨季康等人对涉案书信享有的发表权、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获酬权及杨季康等的隐私权.鉴于本案中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和侵权人的违法所得均无法确定,故原审法院根据涉案书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中贸圣佳公司的过错程度及侵权行为的时间、规模、性质、情节等因素,酌定10万元的著作权侵权赔偿;并根据中贸圣佳公司、李国强的过错程度、侵害手段、场合、行为方式、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以及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等因素酌情确定10万元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尚属恰当。因此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笔者意见: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对拍卖行为,不能笼统地判定侵害杨降先生的著作权及隐私权。理由如下:
首先是关于著作权的问题。在这里笔者将拍卖的物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手稿,一类是书信。
针对手稿:手稿主要包括钱钟书先生的《也是集》手稿和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手稿。钱钟书的《也是集》由上世纪80年代初论文三篇加摘选《谈艺录》补订本组成,此书已于1984年由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杨绛的《干校六记》
写于1980年,最早由香港《广角镜》杂志1981年4月号刊登,后由三联书店1981年初版。因此,中贸圣佳公司对《也是集》手稿和《干校六记》手稿的拍卖不侵犯作品的发表权。
针对书信:从内容分析,据法律规定: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即构成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需要三个条件:
1、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
2、独创性;
3、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第1个条件和第3个条件都很好理解,关键是第2个条件各个国家的把握都不同。独创性,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独”,即自己独立完成;一个是“创”,即有独到的见解、与其他作品有不同之处。独创性的标准各国不同:在德法等大陆法系独创性的标准比较高,英美等英美法系独创性的标准比较低。然而根据目前中国著作权法关于独创性的标准一般认为跟英美法系国家一样比较低,即满足基本的独创性即可以。比如小孩子写的作文,可能写的并不好,但是只要他独立完成了,并且有一定的内容,会被认为具有独创性,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因此,书信一般情况下会认为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本案中所涉及的书信从内容上看,是文字作品,有著作权。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可以分为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汇编权等,本案涉及到的著作权应该有发表权、复制权、展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权利。
不过从信件的形式上分析,钱的书信是用毛笔或钢笔所写。钱钟书作为一代大家,文章与书法俱佳。书法既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也具有欣赏性的艺术价值。钱的信札可以作为《著作权法》中的“美术作品”,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当这些信札作为美术作品时,“《著作权法》第十八条规定:美术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 因此,作为美术作品的信札,李国强拥有这些信札作品原件的展览权,可以行使钱的书信的展览权,故一审法院判决将涉案书信均认为是文字作品,而对美术作品却只字未提,未免有失偏妥,不过李国强不可行使其他的著作权。此案中拍卖公司未经杨绛的同意,公开展示标的,确实侵犯了杨绛其他的著作权利。
最后是关于隐私权的问题。公众人物的隐私权与普通民众的隐私权不同。钱钟书与杨绛在文学领域、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上都有特别的位置,书信中有关“对历史和学人的评判”内容,已经远远超出“私人”的范围,而具有社会公益性。当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和民众的知情权发生矛盾时,多以尊重民众知情权为主导,这体现的是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公众人物所具有的影响力,使他们的私生活,会对社会和民众构成影响和示范,所以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进行限制,其实也是社会监督的一种方式。故拍卖公司拍卖这些书信时,是不侵犯其隐私权的,至于其他书信的拍卖,未经杨绛的许可,公开展示,确实侵犯其隐私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不能将拍卖公司的拍卖行为笼统地认为均侵犯杨绛的著作权与隐私权。
【此外,笔者从本案中得到颇多启发,觉得我国的相关法律有待完善。以下是笔者的建议,由于笔者学识较浅,难免有些失妥之处:
其一,关于作品独创性的标准我国著作权法一直未作出明确规定。目前学者普遍认为采取英美法系的较低标准,而实际操作中也是如此,笔者认为这不妥。就拿本案来说,法院审理认为涉案书信皆是作品,这不大合理,比如钱瑷关于购买书籍的书信,针对的都是事实。笔者认为书信作为一种应用文, 其形式上具有
一致性, 如果对内容采取较宽泛的标准, 一则较易引起纷争, 使得社会成本增加, 二则会导致大量毫无造性的作品产生, 而偏离著作权法保护的初衷。独创性应包括独立和创作两层含义, 除要求作者独立完成作品以外, 还要求作品具有创作成分。因此, 书信并不一定都应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畴,但具有独创性的书信则是著作权法保护的范畴, 书信作品的作者自然就享有著作权。因此,笔者希望对于作品的标准应该作出明确的规定,采取较高的标准。
其二,是对于同一物品同时满足著作权法规定的不同作品种类时,其权利冲突的解决问题。比如,本案中某些书信既构成美术作品又构成文字作品时,美术作品的展览权与文字作品的发表权如何协调?著作权法第18条规定:“美术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这就意味着若这件美术作品从未发表过,其以展览形式的发表权也应包含在展览权而转移到原件所有人处。可见展览行为是典型的美术作品的发表方式。这样一来,符合不同作品种类的书信在行使美术作品上的展览权时势必会与其文字作品的发表权相矛盾,那么究竟哪个权利优先行使?要么是限制作品原件所有人的权利,要么是限制作者的权利。笔者希望在今后的立法中立法者应考虑到这些问题。
其三。是关于书信中物权与著作权的问题。本案中,拍卖是物权的处分行为。按照拍卖法的规定,公开展示标的是拍卖的法定环节,拍卖公司只要展示拍卖标的、并提供相应的条件与资料(包括印制图录)就可以了。可是法律却没有对公开展示的程度作出规定,在此存在真空领域。当物权与著作权冲突时,这规定显然不利于著作权人权益的保护。再者一般情况下,拍卖行以拍卖只涉及处分所有权而不涉及著作权为由,认为拍卖并不侵权。故为了避免今后著作权与物权的冲突,笔者认为应当明确规定书信的权利属性,限制未发表书信的原件所有人的权利,书信所有人在行使物权时,不得侵犯著作权,否则应承担侵权责任,如,可限制所有人的展览权。】
第三篇:微信之道手稿:微信技术总监周颢在中山大学讲腾讯微信1亿用户背后的秘密
微信——腾讯战略级产品,创造移动互联网增速记录,10个月5000万手机用户,433天之内完成用户数从零到一亿的增长过程,千万级用户同时在线,摇一摇每天次数过亿„在技术架构上,微信是如何做到的?日前,在腾讯大讲堂在中山大学校园宣讲活动上,腾讯广研助理总经理、微信技术总监周颢在两小时的演讲中揭开了微信背后的秘密。周颢,2001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2005年加入腾讯广州研发部,历任QQ邮箱架构师,广研技术总监,T4技术专家,微信中心助理总经理。(注:演讲PPT下载)
(腾讯广研助理总经理、微信技术总监 周颢 CSDN配图)周颢把微信的成功归结于腾讯式的“三位一体”策略:即产品精准、项目敏捷、技术支撑。微信的成功是在三个方面的结合比较好,能够超出绝大多数同行或对手,使得微信走到比较前的位置。所谓产品精准,通俗的讲就是在恰当的时机做了恰当的事,推出了重量级功能,在合适的时间以最符合大家需求的方式推出去。他认为在整个微信的成功中,产品精准占了很大一部分权重。敏捷是一种态度 敏捷就是试错
微信研发团队里鼓励一种试错的信仰:他们坚信,在互联网开发里,如果能够有一个团队在更短的时间内尝试了更多机会(并能改进过来),就能有(更多的)机会胜出。敏捷是一种态度,在软件开发过程中,项目管理者都会非常忌讳“变更”这个词,但是在微信的项目运作中是不可以的。因为微信必须要容忍说哪怕在发布前的十分钟,也要允许他变更。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因为打破了所有传统项目开发的常识。所有人都说不可能做到的,但微信做到了。研发团队所做的一切都是要给产品决策者有最大的自由度,而这个决策正是微信能够胜出的关键。海量系统上的敏捷 无异于悬崖边的跳舞
敏捷有很多困境,如果做一个单机版程序,是可以做到很敏捷的,但是腾讯正在运作的是一个海量系统,有千万级用户同时在线,在一个单独的功能上每天有百亿级的访问,同时还要保证99.95%的可用性。在海量系统上应对项目开发会有很严谨的规范,都说要尽可能少的变化,因为90%-95%的错误都是在变更中产生的,如果系统一直不变更会获得非常高的稳定度,但是微信就是要在悬崖边跳舞。微信的研发团队要做一些事情,让敏捷开发变得更简单。
如何做到这一切?周颢认为,首先,必须建立起一种狂热的技术信念,就是一定是可以做到的。然后,需要用一些稳固的技术(理念)来支撑,例如大系统小做、让一切可扩展、必须有基础组件、轻松上线(灰度、灰度、再灰度;精细监控;迅速响应)„等等来支撑。
四大法器:大系统小做、让一切可扩展、要有基础组件、轻松上线
大系统小做:当设计庞大系统的时候,应该尽量分割成更小的颗粒,使得项目之间的影响是最小的。
一切可扩展:在高稳定度、高性能的系统中间,为了稳定性能把它设计成不变化的系统,但为了支持敏捷需要让一切的东西都要变得可以扩展。 必须建立基础组件:要解决复杂问题的时候,需要将已有的经验固化下来,固化下来的东西会成为系统中的一部分。
轻松上线:当做了变化并把它从开发环境中部署到现有的运营环境中去,在这个过程中,“灰度”这个词非常关键,就是在黑和白之间的选择,必须要变成一种小规模尝试,再逐步扩展到海量过程中的一个问题。
大系统小做——仅仅把模块变得更为清晰,这在海量系统设计开发中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物理环境上进行分离部署,出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快速发现,并且在最快的情况下解决掉。
大系统小做 混搭模式
将不同的应用逻辑物理分割独立出来,用户注册登录、LBS逻辑、摇一摇逻辑、漂流瓶逻辑、消息逻辑独立开来。把关键的逻辑混搭在一起,当所有的逻辑部署在同一个服务器上,确实也会带来很大敏捷上的好处,因为不需要额外的考虑部署和监控的问题。在整个微信的逻辑中,可能现在已经有上百种不同的逻辑,因为会在逻辑的分割上拆分成8-10种做分离部署。一切可扩展——网络协议可扩展、数据存储可扩展
扩展的关键点有两块。一个是网络协议需要扩展,当要升级一个新功能的时候,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困难,所以所有协议设计都比较向前兼容,但是向前兼容还是不够的,因为网络协议设计本身有非常多的功能也会有比较大的字段,相关的代码可能会有数千行,这一块不能通过手写方式完成。可以通过XML描述,再通过工具自动生成所有的代码,这是微信获得快速开发的一个重要的点。另外一块就是在数据存储方面是必须可扩展的。在2005年绝大多数海量系统的设计都是采用固定字段的存储,但是在现代系统中会意识到这个问题,会采用KV或者TLV的方式,微信也做了不同的设计。
把复杂逻辑都固化下来,成为基础软件。在微信后台会有几种不同的基础组件。大致包括:
Svrkit——Client/Server自动代码生成框架:10分钟搭建内部服务器 LogicServer——逻辑容器:随时添加新逻辑
OssAgent——监控/统计框架:所见即所得的监控报表 存储组件——屏蔽容灾/扩容等复杂问题
灰度、灰度、再灰度
在变更后的部署方式上,微信在一些规则会限定不能一次把所有的逻辑变更上去,每一次变更一小点观察到每一个环节没有问题的时候,才能布局到全网上去。微信后台每一天可以支撑超过20个后台变更,在业界来说,通常做到5个已经是比较快了,但是微信可以做到快4倍。
腾讯内部的上线系统
而所谓灰度发布,是指在黑与白之间,能够平滑过渡的一种发布方式。AB test就是一种灰度发布方式,让一部用户继续用A,一部分用户开始用B,如果用户对B没有什么反对意见,那么逐步扩大范围,把所有用户都迁移到B上面 来。灰度发布可以保证整体系统的稳定,在初始灰度的时候就可以发现、调整问题,以保证其影响度。(在腾讯,灰度发布是最常采用的发布方式之一)孙子兵法: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常识上,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会用高明的技巧解决复杂的问题,这个不是微信团队的目标,他们追求的要做到让所有问题很自然和简单的方式解决掉。在周颢看来,微信架构的技术复杂点在四个要点:协议、容灾、轻重、监控。
微信架构
协议。手机终端跟后台服务器之间的交互协议,这个协议的设计是整个系统的骨架,在这一点做好设计可以使得系统的复杂度大大降低。 容灾。当系统出现了若干服务器或若干支架(宕机的时候),仍然需要让系统尽可能的提供正常的服务。
轻重。如何在系统架构中分布功能,在哪一个点实现哪一个功能,代表系统中间的功能配置。
监控。为系统提供一个智能仪表盘。
在协议设计上,移动互联网和常规互联网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有CMWAP和CMNET的不同,在中国现在有相当多的手机用户使用WMWAP连接,还有就是在线和离线的概念,当QQ下线的时候叫离线,当你登录的时候叫在线。但是在移动互联网这两个概念比较模糊。从微信的设计中,不管在线还是离线系统表现都应该是一致的。还有一个是连接不稳定的问题,由于手机信号强弱的变化,当时信号很好,5秒钟走到信号不好的地区,连接就必须断掉。这个中间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为协议设计带来较大困难。此外就是资费敏感的问题,因为移动互联网是按照流量计费的,这个计费会使得在协议设计中如何最小化传输的问题。最后就是高延迟的问题。
对此,业界标准的解决方案:Messaging And Presence Protocol:1)XMPP;2)SIP/SIMPLE。它的优点是简单,大量开源实现。而缺点同样明显:1)流量大:状态初始化;2)消息不可靠。
微信在系统中做了特殊设计,叫SYNC协议,是参考Activesyec来实现的。特点首先是基于状态同步的协议,假定说收发消息本身是状态同步的过程,假定终端和服务器状态已经被迟了,在服务器端收到最新的消息,当客户端、终端向服务器对接的时候,收取消息的过程实际上可以简单的归纳为状态同步的过程,收消息以及收取你好友状态更新都是相同的。在这样的模式之下,我们会也许会把交互的模式统一化,只需要推送一个消息到达的通知就可以了,终端收到这个通知就来做消息的同步。在这样的简化模式之下,安卓和塞班都可以得到统一。这样的系统本身的实现是更为复杂的,但是获得很多额外的好处。
让剩下系统实现的部分更加简单,简化了交互模式,状态同步可以通过状态同步的差值获得最小的数据变更,通过增量的传输得到最小的数据传输量。通过这样的协议设计,微信可以确保消息是稳定到达的,而且是按序到达。引用一句俗话:比它炫的没它简单,比它简单的没它快,没谁比他更快,哪怕在GPRS下,微信也能把进度条轻易推到底。
追求完美设计的团队不能胜任海量服务
在容灾之前面向最坏的思考,如果系统真的挂了,需要做一些事情,首先是防止雪崩,避免蝴蝶效应。如果关注春节订火车票就知道了,用户的请求量会因为系统服务不了而不断的重试,意味着发生雪崩的时候,系统可能会承载原先3-10倍的流量,使得所有的事情更加恶化。所以微信有很多“放雪”功能的设计。第二个词是柔性可用,在任何的系统中不要追求完美设计,追求完美设计的是团队是不能胜任海量服务的。如果在一个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这个系统就挂了,那么这是一个不好的设计,最好的做法是提供0-1中间的选择。举一个例子,当一个用户向另外一个用户发消息的时候,可能会通过一个垃圾信息过滤的检测,如果垃圾信息过滤这个模块突然挂掉了,这个消息难道就不能达到了吗?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忽略掉这个错误,使得消息正常达到对方。要精确定位出哪一个环节是最为重要的,把不是重要的错误尽可能的忽略掉。当不能做到完美的时候,尽可能为用户提供服务。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叫做“保护点前置”,最前的一个点就是终端,在手机终端上蕴埋更多的保护点,这样会为用户系统赢得更大的处理空间。如果终端具备这样的能力,会获得更大的反应空间。
周颢介绍了在微信上具体容灾设计的做法。在所有的容灾中存储层的容灾是最难的,一个系统的设计分为三层:接入层、逻辑层、存储层。接入层和逻辑层的容灾都有比较成熟的方案。逻辑层的容灾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尽量不要有状态的设计,比如说当你做上一个请求的时候,会保持一些状态,要使得下一个请求发到下一个服务器。如果任何一个请求之间互相不关联的话,这个就是无状态的设计,只要做到这一点逻辑层的容灾可以随意的切换。在回到存储层本身的容灾设计上,相对来说困难一些,但是微信研发团队采用了一些技巧,叫分而治之,分离业务场景,寻求简单的设计,并不会寻求大而同一的解决方案,因为这样会使得系统的复杂度大幅度上升,而微信会尽可能把产品拆细,寻求简化的设计。首先是主备容灾,这是最常见的方案。在有一些业务场景中是可以容忍最终一致性的,比如账号系统的设计,每天写入账号系统的请求是非常少的,但是访问的请求非常多,这个差异可能会达到数万倍的规模,在这样的场景下,微信会在账号系统中采用简化的方案,也可以获得比较大的稳定度。
SET模型+双写
第二种容灾的模式叫双写,两台Master的机器,当一台机故障的时候,另外一台机还是可以接收到写请求,当两台机交错启动的时候,会得到数据的丢失。但是有一些场景是可以容忍轻度数据丢失的,比如说会有一个存储专门记录用户终端的类型,比如说安卓还是塞班以及他们使用终端的微信版本是什么,这样的数据是可以容忍轻度数据丢失的,因为偶尔有一些丢失的话,下一次访问会把这些数据带上来,会尽快的修复所有的数据。双写也是非常简单的模式。
微信的研发团队做了一个叫Simple Quorum的机制,在微信的后台中,同步协议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石叫序列发生器,这样的一个序列发生器需要有极高的稳定度。首先可以看到序列号有一个特点永远是递增的,用递增方式往前推进的时候,最大的序列号就是最新的系列号。有一个毕业才加入广研的毕业生想到一个绝佳的方案,按SET分布,从2G减到200K。前轻后重 功能点后移
周颢还谈到了轻重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从终端本身的一些困境所带来的。首先在终端上需要表现最多的一个产品的逻辑,逻辑非常复杂,变更的成本也非常高,当需要修复的时候必须发布一个新版本,这个新版必须由自己下载才能完成,下载的成本非常高。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手机终端产生了任何变化的时候,如果这个变化有非常大的问题就会有极大的困境,所以需要在每一个发布之前做一些充分的数据,确保不会发生致命问题。如果一旦出现致命问题难以修复,需要把关键的点从终端移到后台实现,把功能点后移,来充分发挥后台快速变更的能力。
接入优化:从GSLB到IP重定向
在接入层的优化,速度很重要的因素,是不是能够就近接入一个最优的节点,比如说移动用户最好接入移动的节点,海外的用户可能需要寻找更佳的路由,有的时候可能无法自动做到这一点,一点是在终端上做测速,微信会通过在后台IP逆向的能力,通过后台指挥微信终端联网的能力,寻找最优的接入点。上图就是每分钟收到同一项指令曲线的报表。
如何解决“偷流量”的问题——当国内类微信类产品发布的时候出现一个大的问题就是“偷流量”,当用户在某一些逻辑下进行一个死循环,不断访问某一些数据,这样的死循环是非常可怕的,如果在用户不知觉的情况之下,可能会在一个小时之内偷到数10兆甚至数百兆的流量。有非常多业内的同行都需要花大量的精力解决这个问题,微信研发团队用了非常强大的方式解决它。通过在后台建立起严厉的监控系统,对每一个用户的行为做一个监控,当发现异常的时候,后台会给终端发出指令,使得微信终端在一段时间无法联网,但是可以保证用户流量不会白白的使用掉。
功能适配的例子——第一期微信版本发布的时候,当时没有群聊的功能,第二版发布的时候做了这个功能。当时有两个选择,对于早期版本的用户,因为不支持群聊,就无法享用到这个功能,但是微信希望提供更好的选择,想让早期不支持群聊的版本,也可以被拉到一个群里面收消息、发消息,通过后台功能的适配也能做到这个事情。
分而治之 把监控嵌入基础框架
对于一个海量系统来说,一个精密的仪表盘非常重要。监控是非常痛苦的,对于这样一个系统来说,每小时会产生数百G的监控日志。微信希望在1分钟之内监控的数据就能够显示在报表上,因为只有这样的精准和实时度才能够赢得处理故障的时间。微信会做关联统计,通过摇一摇加了好友,他们活跃度如何,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的活跃度变化情况又是如何。这种需求是需要通过大量日志的关联统计来获得的。研发团队也花了一段时间来理解这个问题,发现了中间一个重要的经验叫做“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为了让监控数值更敏感,需要把监控细化再细化,上面数据表示每一栏子系统的数据,下面这个是按微信版本号来划分的,这里的数据项是非常多。
微信还需要采集一些异常的点,如果有异常的话会发布紧急的版本,尽可能快的替换它。对收发消息延时做的监控,比如说0—1秒端到端的速度,会对不同的区段做一些统计,当某一个环节出现异常的时候,通常会在中间的延时上体现出来。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叫自动报警,现在有数千项的数据,不可能每一项都靠人工去看的,必须要跟自动报警相关联,微信有一些智能的算法,是不是在正常的范围内,跟历史的数值进行对比,如果有异常的话,会通过短信、邮件还有微信本身来发出报警信息。
把监控嵌入基础框架
微信会把监控嵌入到基础框架里面去,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意识到在需要的地方嵌入一个监控点,所以在基础框架本身内置很重要的监控点,比如说这个表上的栏目,非常多的栏目大概会有数百项的栏目,都不需要程序员自己去写,当用基础组件搭建一个系统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观测系统数据。
在谈到微信未来的技术挑战时,周颢首先希望能够让微信成为可用性99.99%的系统;设计出面向现在10倍容量的系统以及完全的IDC容灾。
网上盛传的凌晨两点,腾讯大厦那多层大片大片的灯光和楼下那长长的出租车队伍说明了一切。引用一句话做结尾,可怕的不是微信,真正可怕的是,比你领先比你更有天赋的团队比你更努力。附录:腾讯微信技术总监周颢演讲PPT下载
特别鸣谢:腾讯大讲堂(djt.qq.com)对本篇报道的内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