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二五规划建议发布--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十二五规划建议发布:
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2010年10月28日01:38 昨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建议》共分十二个部分,分别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内容。
“十二五”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关键词:住房调控 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建议】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加快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 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陈国强:《建议》中有关房产政策的表述,与今年房产调控的方向和基调一致。预计“十二五”将对现有政策进行深化和延续。
《建议》中提出“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发出新的信号,过去的政策专门强调保障房力度,现在专门提出住房供给问题,更多地关注了不符合保障房条件、又买不起商品房的“夹心层”。此外,可以预见的是,多数城市可能会将廉租房、公租房成为保障房的主体,经适房的地位可能会下降。
根据《建议》分析,未来五年将通过供应的角度来调节房地产市场:可加大住房用地供给,对存量资源进行盘活,整治开发企业囤地现象。
房产税在“十二五”期间毫无疑问将会成为现实。虽然不一定是全国范围征收,但会是在部分城市试点。关键词:城镇化 中小城市放宽落户条件
【建议】加强城镇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
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解读】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非常必要,也需要有更详细的配套政策。
农村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不光是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事情,大城市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对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应解决他们安家落户的问题,也应解决户籍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问题,否则就不是完整的城市化。当然,对个别人口已经太多的超大城市,落户条件可以从严掌握。不能指望一夜之间把户籍管理制度废除掉,仍需要通过渐进的方式解决问题。
本来城市化的一个作用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节约土地资源。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下降确实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是因为在城市化过程中有过多的不合理占地,对土地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因此,城市化需要合理规划,合理利用城市面积,保证必要的人口密度。3 关键词:收入分配 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建议】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规范分配秩序,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解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建议》把收入分配提到了非常突出位置,回应了社会的期盼,既是对收入分配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也是要解决社会实际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实际来看,这些年经济增长速度要比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快,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更快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的速度,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甚至逐年下降。因此,“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有一定难度,这需努力改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劳动报酬怎么提高?低收入群体怎么提高收入?收入如何再分配?这些都需要努力。现在政府财政收入虽然增长很快,但都是不可持续的。只有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长基础上的财政增长,才有可持续性,从而实现民富国强。
总之,只有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才有可能扩大消费需求,否则就无法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指导思想
十二五主题为“科学发展”
【建议】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解读】 分析人士指出,“科学发展”作为新五年规划的主题,将给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定下新思路、新途径、新基调,它也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书翰说:“该表述意义重大,它贯通了中共几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科学发展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在相关评价体系、长效机制、具体政策等方面将发生重要调整和变化,会更加重视质量效益、结构优化、节约环保、民生改善、社会公正。” 关键词: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首次单独成章
【建议】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
【解读】 “扩大内需”首次在建议中成为独立章节。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指出,这充分表明,中国已将其完全纳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的轨道,“如果能有效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中国将在国际经济格局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主动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也表示,“如果经济增长的成果不能体现到居民的消费增长上,不能切实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样的增长就只能是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增长,从而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关键词:财税改革 开征环保税缓解环境压力
【建议】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提高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解读】 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早在去年3月份就向媒体表示,环保部已与财政部等部委就开征环境税的具体相关细节进行磋商。张力军表示,目前我国只有排污费,但由于排污费征收标准过低,还不到治污投入的20%,导致环境资源的廉价使用,环境持续恶化,开征环境税无疑能极大地缓解我国面临的严峻环境压力。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苏明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也认为,环境税除了能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外,完善环境税对中国的税制建设还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他还表示,开征环境税也能改善财政状况,增加财政收入。本报记者 张静 关键词:全面改革 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
【建议】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解读】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无论是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还是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仍有不足和弊端,依然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
经过30多年的改革探索,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有必要认真总结和长期坚持这些来自实践、符合规律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农地征用
征地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条件
【建议】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解读】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严金明说,按照现行的规定,征地的主要问题是,把农民集体土地征收为国有土地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往往得不到维护,主要是给农民补偿不足,而农民失地也就意味着失业,如果地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在征地过程中农民权益受到损害。暴力征地、暴力拆迁根源就在这里。”严金明说,在征地过程中,一般法律规定是要用于公共利益才能去征地,但是实际上,建设用地也走的是征地这条路,这样农民获得的很少,大部分收益被政府或者开发商拿走了,所以,征地主要要维护农民权益。
关键词:行政改革 探索推进“省管县”体制 【建议】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省直接管理县(市)的体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解读】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政府结构不合理,需要进一步优化,政府结构调整好是解决行政层级的前提。比如,部门重叠,党和政府设置同样的机构,同一样事情有好几个部门去管。他认为,随着公共服务型政府目标的明确,要对行政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重叠的部分没必要了。此外,在政府结构优化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减少行政层级,实行大部门制改革,这既有利于精简人员,也有利于提高效率。对于“省直管县”,迟福林认为,这是肯定之前在试点的财政上省直管县的改革,这也许会在“十二五”进行更大范围地推广,而且在此基础上可以试点和逐步推开行政上的省直管县。
■ 相关链接 环境税制路线图
用3-5年时间,完善资源税、消费税、车船税等其他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尽快开征独立环境税,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和废水排放都将是环境税税目的可能选择。
用2-4年时间,进一步完善其他与环境相关的税种和税收政策。扩大环境税的征收范围。如果环境税没有在第一阶段开征,需要在此阶段开征。
用3-4年时间,继续扩大环境税征收范围。结合税制改革情况,进行整体优化,构建起成熟和完善的环境税制。
(数据来自: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第二篇:我国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减缓 面临缩小拐点范文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减缓 面临缩小拐点
由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持编写的《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昨日发布。报告认为,虽然中国目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但扩大的趋势在减缓,收入差距面临缩小拐点。
报告称,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比系数最近两年持续下降,从2009年的3.33下降到2010年的3.23,2011年进一步降至3.13。由于中国收入差距约一半来自城乡差距,城乡差距的走向对整体收入差距的变动起着决定性作用。收入差距面临缩小拐点的证据还有城乡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快于高收入群体。2010年城镇居民低、较低、中、较高和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05年增长89.3%、89.3%、87.4%、84%和79.7%,2010年农村居民低、中低、中等、中高和高收入组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9年增长20.69%、16.43%、15.98%、15.04%和14.05%,意味着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在缩小。
报告预测,今后一个时期,虽然高低收入人群之间收入的绝对差距还可能拉大,但只要相对收入差距缩小的趋势继续保持,整体收入不平等程度就将得到改善。
报告认为,收入差距缩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不同学历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在缩小。随着中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教育对缩小收入差距的积极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据统计,自1999年中国开始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比例从2000年的4.66%上升到了2010年的10.05%。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赖德胜认为,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展已积累巨大的人力资本,这对中国是挑战更是机遇。劳动力市场必须做出更深刻、全面的变革,以使大学毕业生达到更优化的配置,使教育有更高的经济回报。
第三篇:广州发布十二五规划建议 打造幸福广州
广州发布十二五规划建议 打造幸福广州
2011年1月29日,中共广州市委九届十次全会于1月19日通过的《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广州继续抓硬件建设的同时,软实力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年均GDP实现11%增速的基础上,全面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世界文化名城、首善之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建设幸福广州。
《规划》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提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的关键时期。《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为战略重点,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亚运后续积极效应,按照“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要求,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全面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推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向新阶段。
《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产业高端化发展态势基本确立,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左右。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左右,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宜居城乡建设取得更大进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枢纽型基础设施支撑功能进一步强化,城市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花园城市”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初步形成。城市化水平居国内前列。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规划》还提出,“十二五”期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稳步提高,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得到切实改进,城乡人民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增强。社会管理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到2014年率先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目标。到2020年,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全面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六个关键词
国际商贸中心
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建设质量强市,加快建立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先进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国家创新型城市
大力实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推进智慧广州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切实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建设低碳广州。
宜居城乡“首善之区”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快建成全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
世界文化名城
积极实施《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发挥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和竞争力的文化强市和世界文化名城,不断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
幸福广州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体制,形成持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六项基本要求
更加注重转型发展、优化提升
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促进内外需相协调、速度效益质量相协调,推动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进一步强化 服务经济主体地位和现代服务业主导功能,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结构优化升级。
更加注重科教引领、创新驱动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强化科教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转变。
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区域联动
坚持以规划为龙头,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广佛同城化、广佛肇经济圈建设,加快珠三角一体化进程,强化国家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功能。
更加注重生态环保、绿色发展
立足生态优先,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加强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促进绿色发展,提升“花园城市” 建设水平,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符合广州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先行先试,注重制度创新,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安全稳定的开放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富民惠民
坚持“富民优先、民生为重”,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使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高城市和谐度和市民幸福感。
第四篇:中共河北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共)
中共河北省委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七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总结经验、分析形势、研究未来的基础上,讨论了制定我省“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科学认识和把握河北未来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和严峻挑战,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基础
(1)“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不平凡业绩。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增长七成以上,财政收入增长超过一倍;经济结构和布局调整取得新成效,主导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等沿海地区开发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三年大变样目标基本实现,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实现新突破,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环境质量明显改观;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社会保障覆盖面从城市向农村扩展;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建设出现新局面,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和谐稳定大局不断巩固。“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十二五”时期我省面临新机遇。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河北也具备了加速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这都为我省“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带来了难得历史机遇。国家京津冀地区区域规划即将出台,有利于我省把独特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区域支撑功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即将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有利于大规模聚集生产要素,加快形成重要增长极;国内“东企西扩”、“南资北移”呈加速趋势,有利于我们更好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发挥我省在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比较优势,加快培育战略性支撑产业;国家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有利于激活我省社会投资主体,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牢牢抓住、切实用好这些机遇,我们完全可以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3)今后五年面对的严峻挑战。面向未来,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资源环境约束压力加大,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区域竞争压力加大,各地竞相发展,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社会转型压力加大,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难度增加,社会管理创新与改善民生的工作更加繁重;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转变发展方式更加迫切。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提高应对各种挑战能力。
(4)切实增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推进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抢抓新机遇,增创新优势,真正实现“十二五”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新局面
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口保持长期均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增强。多元、立体、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运输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建成环首都一小时交通圈和半小时通勤圈,建成以省会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水、电、油、气管网等设施日趋完善。
——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住房条件明显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显著减少,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7)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原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河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事关河北在新一轮综合竞争中的前途命运,事关河北七千万人民的幸福安康。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坚定地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按照中央“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要正确把握好八项原则:
注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前瞻性。既要巩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好势头,又要正确分析和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思路和重大政策。
注重速度与效益相结合,切实增强发展的持续性。必须更新发展理念,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举全省之力突出抓好“四个一”战略重点,形成区域竞相发展、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圈,即加快建设环首都经济圈。充分发挥环绕京津的独特优势,一方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积极为京津搞好服务;一方面全方位深化与京津的合作,在服务中全面对接,在服务中接受辐射,在服务中承接京津资金、项目、产业、人才、信息、技术、消费等方面的转移,近期着力抓好环首都经济圈建设。坚持吸纳承接、融合提升、重点推进、统筹发展,在承德、张家口、廊坊、保定四市近邻北京、交通便利、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县(市、区)重点突破,推动“13县(市、区)、1圈、4区、6基地”率先发展,打造环首都经济圈。通过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发展养老基地、健身基地、休闲度假基地、观光农业基地、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宜居生活基地,把环首都地区打造成为综合实力雄厚的经济崛起圈,吸纳首都产业转移的新兴产业圈,独具魅力、舒适怡人的休闲度假圈,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低碳生态环保圈,安定和谐、宜居宜业的幸福生活圈,各具特色、靓丽精美的明星城市圈。承德市要充分发挥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等旅游资源优势,着力发展休闲旅游、钒钛特钢、清洁能源、新型材料、现代农业等,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张家口市要充分发挥坝上草原、冰雪文化优势,着力发展旅游服务、新型能源、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建设京冀晋蒙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廊坊市要充分发挥信息产业优势,着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电子信息、服务外包、科技孵化、休闲旅游、现代农业等,建设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城市;保定市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和低碳城市试点的优势,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会展经济、新能源、汽车制造、纺织服装、现代物流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十二五”末环首都13县(市、区)生产总值翻两番。
一带,即加快建设沿海经济隆起带。充分发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态旅游等,建设生态宜居北方湖城;邢台市要充分发挥紧邻太行山的资源优势和京珠高速、京广高铁贯穿的交通优势,着力发展新能源、煤盐化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休闲旅游等,建设晋冀鲁豫地区重要节点城市;邯郸市要充分发挥省际区位、历史文化和矿产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精品钢铁、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煤炭、化工、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等,建设晋冀鲁豫接壤区域中心城市。
一批,即加快培育一批千亿元级开发区、工业聚集区和大型企业集团。推进产业布局优化和集约集聚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秦皇岛开发区、廊坊开发区、保定高新区、石家庄东部产业区、唐山动车城等十个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培育开滦集团、冀中能源、长城汽车、新兴铸管集团、美的邯郸基地、河北旭阳、晶龙集团等十个营业收入超千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大大提升我省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
为抓好“四个一”战略重点实施,要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积极谋划建设一批发展前景广阔、附加值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省级项目库重点项目保持10000个以上,各设区市保持1000个以上。
三、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9)壮大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深入开展“对标行动”,继续抓好节能减排,促进产业上水平、产品提档次、企业增效益。钢铁工业,要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整合重组”的原则,减量、提档、整合,推动设备大型化、高技术化,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形成两至三家千万吨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推进由钢铁大省向钢铁强省转变。装备制造业,要以交通装备、能源装备、工程装备等为重点,发展壮大整机,做精做专零部件,增强协同配套能力,形成一批整机带动能力强、配套体系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石化工业,济,推进企业循环、区域循环和工业、农业、城市循环发展。抓好保定国家级低碳城市发展试点和邯郸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推广应用清洁能源。强力推进节能减排,深入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严控新建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综合运用法律、市场、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坚决淘汰钢铁、煤炭、水泥、玻璃、造纸、制革等行业落后产能。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强化统计监测和目标责任考核,全面推进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13)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能源结构调整和用能方式转变,支持开滦集团、冀中能源整合省内中小煤矿,提升煤炭生产水平,加强骨干电源点建设和电网智能化改造,加快推进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张家口风光储输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核电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油气资源,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加大勘查找矿力度,逐步建立稳定的矿产资源接续基地。进一步推动航空业发展,做大做强河北航空公司,改造扩建石家庄机场,打造成区域型枢纽机场、北京主要分流机场和备降机场,加快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新机场建设和邯郸机场改扩建,谋划建设沧州、邢台机场,“十二五”末航空客货运输能力分别达到2200万人次和22万吨以上;进一步加快铁路建设,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疏港铁路为重点,完善铁路网络布局,“十二五”末通车里程达到8000公里,其中高铁通车里程达到1500公里,实现所有设区市通高铁,形成以石家庄为中心的“两小时交通圈”、环北京的“一小时交通圈”;进一步加快公路建设,“十二五”末高速公路达到6762公里,实现所有县(市、区)和主要经济区、主要旅游景点通高速;进一步加快港口建设,完善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三大港口功能,“十二五”末吞吐能力达到8亿吨,形成陆海空运衔接配套、方便快捷、立体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实施南水北调、引黄
0区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壮大港口、煤炭、钢铁、商贸、农产品等专业物流,推进大型综合性物流园区和专业性物流园区建设,构筑覆盖面广、高效畅通的现代物流体系。
(17)大力发展会展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立足河北特色资源和产品,举办一批有影响力的商务洽谈、产品展销和节庆活动。精心办好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中国〃曹妃甸临港产业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承德)国际旅游文化投资贸易洽谈会,全面提升陶瓷、丝网、羊绒、皮草、箱包、家具、动漫等专业博览会的档次和水平,打造各具特色的商贸会展品牌。组织好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崇礼国际滑雪节、怀来葡萄节、张北草原节、沧州国际武术节等节庆活动,吸引国内外宾客游览观光。加快建设石家庄、廊坊、唐山、邯郸等会展中心城市,提高承办国际及全国性会展活动的能力。
(18)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充分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先导和杠杆作用,将金融业打造成为战略支撑产业。增多做强市场主体,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推进京津冀金融一体化进程,加强组建地方性投融资平台,鼓励现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增设网点,大力发展总部金融。加快发展保险市场,组建省属法人保险机构。加强与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合作,建设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发展各类投资基金,扩大股权债券融资,大力扶持重点企业上市融资。
(19)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时机,结合制造业企业主辅业务分离和机关事业单位改革,鼓励和引导我省有一定竞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参与国内外产业链分工,加快推进服务环节外包、剥离和转型,重点抓好信息技术服务、数据处理、客户服务、金融后台服务、物流服务、影视制作、建筑设计和动漫游戏等服务外包。加快廊坊、秦皇岛、保定等服务外包示范
2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汇集流转,打造财富积累的战略平台。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水电路气邮讯、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城市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和园林绿化,推进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大幅度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加快商贸区改造提升,打造一批精品特色街区。建设一批高标准文化娱乐设施,增强城市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推进城市管理进社区,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形成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
(23)提升城市魅力出品位。充分挖掘和体现城市特有的自然、历史、人文元素,形成建筑风格独特、文化特质鲜明、个性魅力彰显的城市风貌。发挥城市规划设计的引领作用,引进国内外顶级大师和团队参与规划设计,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着力打造标志性建筑和精品工程,塑造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彩的城市形象。把文化和创意要素融入城市建设中,传承历史文脉,突出城市文化特色,铸造城市文化品牌。加强城市公共文明建设,提升市民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
六、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4)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力争“十二五”末粮食单产由640斤提高到750斤以上。大规模建设高标准粮田,培育一批吨粮市和吨粮县,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整合涉农资金重点向粮食生产核心区倾斜,加大对产粮大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产粮大县人均财力水平,大幅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5)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培植龙头、壮大规模、建立基地、带动农户”的要求,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大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龙头企业,力争“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项目投资总额达到2000亿元以上,产业化
4力量打造绿色有机蔬菜和园艺花卉基地、沿海特色水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畜牧、果品及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培育壮大农村市场主体,认真落实农民创业扶持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方面加强支持,造就一大批农民企业家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壮大劳务经济,加强区域劳务合作,多渠道多层次推进农民转移就业。突出抓好县域产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建设,发挥其聚集效应和龙头地位,打造县域经济发展高地。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29)健全城乡良性互动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创新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保障机制,推进城乡等值化发展。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乡等值,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投向农村,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坚持以城镇化拉动城乡等值,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人口、发展产业、集聚资源、活跃市场、引领风尚作用,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坚持以产业化推动城乡等值,加快改变农村小生产经营模式,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的道路,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坚持以市场化促动城乡等值,加快建设城乡双向互动的商品流通体系,大力发展农村要素市场,促进有序流动,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坚持以信息化驱动城乡等值,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就业、安全生产、医疗卫生和人口服务管理信息系统,促进信息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统筹城乡试验示范,探索解决“三农”问题新途径。
(30)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持培育一批示范社,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业信息化四大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社区股份制
6和优秀人才来冀创业提供住房和生活配套服务。进一步增强我省吸纳人才、承接项目、招商引资的能力,形成人才带项目、人才促产业、人才兴经济的局面。
(33)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环京津科技合作平台,以建设环京津高新技术产业带为载体,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加强政策引导,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深化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大院、大所、大企业的科技合作,重点推动中科廊坊科技谷加速发展,努力建设成为国家级技术交易中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基地。全面提升工业聚集区和各类园区的创新能力,提升成果转化承接能力。
(34)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瓶颈为目标,加快构建“产、学、研、金、介”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着力打造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平台,加快建设钢铁、能源等十大工业研究院,围绕循环经济、生态城市、高速动车组、机器人、电动汽车、钒电池等领域,组建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技术标准,提升我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着力组织实施民生科技工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发挥税收杠杆作用,健全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群众科学素质。
八、加快文化建设步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5)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8放,提高服务社会水平。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群众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38)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文化用品设备生产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设计研发、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软件等新兴产业,推动印刷包装产业改造升级。重点打造环首都文化产业带、长城文化产业带和太行山文化产业带,加快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数字化引领、结构化升级”工程,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生产、传播和服务模式创新,开发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与工业、农业、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催生新的文化业态,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建成10个以上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完善文化建设政策,大幅增加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规模,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参照省级工业聚集区优惠政策执行。创新金融扶持形式,组建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和文化企业担保公司。加强文化品牌建设,推出一批知名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文化旅游、文化节庆会展、民俗工艺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培育消费市场。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
九、加快民生改善步伐,实施十大“幸福工程”
(39)实施扩大就业工程。把扩大就业作为优先目标,形成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充分就业。创造全民创业的良好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劳动者技能,加强就业援助,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问题。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加强劳动执法,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40)实施增收富民工程。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
0
(43)实施安居保障工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努力实现住有所居,全省住房保障总体达到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加大各类棚户区、城中村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44)实施社保扩面工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加快城乡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45)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环节的动态监管,严厉打击违法企业和违法行为,坚决查处假冒伪劣食品和药品。加快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预防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发生。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综合协调与监管、企业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应急处臵、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加强联合执法,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省”。
(46)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综合治理和执法监督,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城市增绿,提高城区绿化率。实施以燕山太行山生态屏障和坝上防风固沙林带、滨海湿地及沿海防护林带、环首都生态带为骨干的“一屏三带”工程,加强水资源养护和衡水湖、白洋淀湿地等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鼓励海水淡化,严控地下水开采。开展“气化”城市行动,推广清洁环保生产生活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企业环境风险评价,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事后
2与港澳台的经贸联系。强化内陆地区沿海意识,完善“飞地”政策,推动我省内陆地区重化工项目向曹妃甸新区和渤海新区转移。加强与国内外各类企业的合作,特别是推进与世界500强、央企和沿海发达省份企业的战略合作,着力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加强与晋蒙等资源大省的合作,在沿海地区建设山西工业园、内蒙工业园,深入推进我省与西部地区的互利合作。按照中央部署,切实做好援疆、援藏等工作。
(50)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企业大力发展境外贸易,扩大境外合作开发,加大海外并购力度,开展海外工程承包,推进对外劳务输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拓展海外发展空间。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开展农业开发、资源能源互利合作,推进我省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向域外和海外转移。大力发展出口贸易,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扩大出口规模,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外贸质量和效益。健全外贸运行监控体系,增强处臵贸易争端能力。积极维护境外我省公民和企业的正当权益,防范各类风险。
(51)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体制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基本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大力实施国有企业战略重组,支持河北钢铁、冀中能源、建投集团、港口集团等企业进行联合并购,加快河北航空集团、高速公路集团等企业资产整合、发展壮大。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增强县级财政综合调控能力,完善事权财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重视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推动政府投融资平台健康发展,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切实加强监管,提高投资效益。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促进资源合理配臵。深化
4建设。完善党委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引导人民群众建言献策。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加强普法教育,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各级党组织要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体党员,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54)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进一步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选人用人机制,建设改革创新、真才实学、求真务实、公正廉洁的干部队伍。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正确用人导向,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力度,重视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全面推进干部交流。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执行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新成效。
(55)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扩大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提高领导基层发展的能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工作,全面实施党员培训工程。推进基层党务公开,加强党内基层民主监督。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拓宽党的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的新途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凝聚强大力量。
(56)推进党建工作创新。不断创新组织设臵、管理机制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