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
第六讲
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上)
第一节
党中央高度关注民生问题
一、什么是民生问题?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目前,我们平时所使用的“民生”一般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即:生存状态),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第二个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即:生计来源),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第三个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即:生活质量),它包括:民众应当享受到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住房公积金应当普及到每一个劳动者等等。但目前中国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
二、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单列一章专门强调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重点民生领域做了具体的阐述,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目标。这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实现公平正义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党和政府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国家财政向与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领域倾斜,使一些重大民生问题开始得到有效解决。
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在高等教育阶段,国家建立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助学方式,每年有2000万的大学生与中职生受到资助。
为了保证每个人都有工作,每个家庭都有保障。党中央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就业问题的新政策,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消除零就业家庭。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党和政府出台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施相应 2 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鼓励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企业可以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以及定额税收减免政策;对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3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以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微利项目的享受贴息扶持;此外,还强化了对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政策。
近年来,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各级政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积极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保参保人群不断增多,覆盖面不断扩大。
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党和政府提出了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目前党和政府已经在全国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试行医药分开等改革,着手构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长效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扩大到全国80%以上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也将3年内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党和政府已经采取诸多措施来解决民生问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不可能一夜之间全部解决,完全解决当前社会中存在民生问题的道路依然漫长。
三、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
1、保障的制度化、法制化是长效机制
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直接相关。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些弱势群体在客观上就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了很高的依赖。而与此同时,我们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解决民生问题,迫切的是建 3 立面向民生的制度和法律。
2、深化改革是根本途径
中央提出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和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径。要解决好就业、分配、社保这三个直接涉及民生的问题,必须使深化改革与加大投入并举。
3、行政体制改革是关键
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基本职责;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败的力度,遏制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解决腐败问题,关键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审批过多、公共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在解决民生问题。政府行政要为民谋利,排除部门争利,利益集团争利。
4、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表达机制
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给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力,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没有一个利益均衡表达机制,民生问题解决不了。它与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机制、博弈等直接相关。公共政策制定时,如果弱势群体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受损后又找不到正常的表达形式,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5、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
民生是全体人民的民生。但群体不同,民生问题不一样。要更加重视普通民众,尤其是占相当大比重的困难群体。这些年我国财富创造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来说,还不是在一个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上来谈民生。与此同时,民生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就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实际出发。
6、多方努力,形成合力
解决民生问题,需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作用。首先,政府要有投入,职能要到位;其次,企业要讲社会责任;第三,发挥民众的作用,让有条件创业的普通百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内都能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民生问题不是政府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千千万万老百姓的积极参与。政府要为老百姓谋生创造条件和环境。
第二节
大学生真的就业困难吗?
大学生就业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地,从最高政府到各个学校都受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对大学生就业也是高度关注。2009年2月4日的《环球时报》登了一篇报道,题目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困境受关注》这是人民日报从驻海外的记者发回来的一个综述性报道,副标题叫做《数量庞大为全球之最,复杂特性令世界感叹》,所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
从地区看,北京、上海等东部发达地区需求较旺,需求总量大于当地的生源数。中西部不少省区虽然有较大的用人需求,面临的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往往招不到合格的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在一些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前就业岗位相当有限,难以吸纳毕业生。
(二)院校、学历、专业差异较大
从院校类别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初次就业率为85%,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从学历看,用人单位对学历高的毕业生需求高于对学历低的毕业生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2.6,本科生约为1:1.3,专科(高职)生约为1:0.4。从专业看,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
(三)有就业意愿但未能就业的增多
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一般称之为“毕业漂族”。其具体表现如下: 1.复习考研者
为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而选择考研的毕业生迅速增多,这部分人约占“毕业漂族”的30%左右。其中不少人集聚在大中城市的大学附近租房住,以便及时获得考试信息,参加学校组织的考研培训。这批人如能考上研究生,则延后三年进入就业市场;相反,当年就可能加入失业行列。这一类人有明确的目标,他们一般集聚在一起,互相鼓励,如无大的变故,属于相对稳定的群体。
2.边看边干者
有些是毕业后到处打短工,频繁变换工作岗位;有些是因用人单位或个人原因,时而应聘,时而解约。这类人约占“毕业漂族”的20%。这类人虽然边看边干,但能逐步融入市场,适应市场就业。
3.就业困难的大学生
他们没有考研的打算,仍将户口、档案放在学校里,虽然有就业的意愿但难以就业,他们约占“毕业漂族”的50%。其中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 6 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这类人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需要特别关注。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结构性因素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1.在时间结构上,供给出现“井喷”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快速增长,特别是经济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带动了对高人力资本存量的高校毕业生的强劲需求,促进了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而加快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更多的青年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改进了个人职业发展潜力,还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但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增长在短期内远高于经济增长,超出了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寻找工作。劳动力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逐步消化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内的超量供给。
2.在区域结构上,选择偏差与政策激励的错位导致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这种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3.在能力结构上,大学生呈现出个体差异
首先,是否学有专长,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否达到技术人才的评判标准,能否符合社会需求;其次,个人就业意愿和社会意愿存在差异。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大学生能否重视这些就业机会,等等。
(二)认识上的误区 1.用人单位误区
(1)选人学历化。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
(2)用人性别化。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3)生源地域化。不少用人单位考虑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也实行地区保护主义。
(4)工作经验化。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不少用人企业经营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能人,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变化,而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2.大学毕业生误区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
(1)诚信意识淡薄。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如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则能带来便利,因而有的凭勤奋刻苦,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有的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这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
(2)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
(3)自身定位偏颇。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之间、沿海地区和内地之间的差距较大,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希望“收入高、8 待遇好”,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
(4)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人“广泛撒网”,或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但却不善于“推销”自己,去针对自身的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来提高就业机率。
3高校的误区
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除结构因素和认知因素外,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暴露了在教育体制、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
三、大学生就业前景与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前景
2010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63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创出新高。与此同时,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科研所的数据显示:我国在“十一五”期间计划年均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为1800万,9 但是“十一五”期间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每年将出现200万富余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差距,预计我国在未来几年内在劳动力总量上将出现供大于求,劳动力大量闲置现象。
尽管大学生就业当前还面临着不少困难,甚至还需要较长时间调整。但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是一种表象。
1.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为大学生就业创造广阔的空间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其潜在的经济需求是极大的。中国同时兼具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工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是最为关键的经济发展平台。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都将是吸引就业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2.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将更大
全球竞争以及中国总体生活水平的提升导致中国不能永远享受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产业结构升级是必然趋势,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员的需求应该有比较大的空间。国家创新战略将使我国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很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基于长期人力资本投资而形成的高端劳动力群体。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已初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这为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增长准备了广阔的空间。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此项数据显示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3.政府就业政策持续优化,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政府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实施大学生自由就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含高职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和人事指标限制以及各种各样显性或隐性的行政限制,打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行政分割,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就业市场稳定,促进经济增长。
4.高等教育持续改革,逐步提升大学生有效就业能力
(1)高等教育改革更加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知识化与全球化使得就业政策与教育政策正在围绕“职业路径”进行重组,整合教育与工作的联结机制,提升就业能力,实现充分就业与满意就业的目标。大学已经开始强化对外部市场的反应速度和能力,增强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竞争能力,增强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极大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消除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上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2)就业能力的市场内涵转化为教学创新行动。不断尝试通识型、实践型、研究型、国际型、能力型、参与型教学,试图通过教学创新,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大学毕业生。
(3)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大学充分利用学校就业中心的信息网络、校友的人脉资源,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案例、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改进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了解社会需求,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和研究部门,基于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
(二)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题的对策 1.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当代大学生要有将自己事业与国家进步、社会的发展及人类的文明融为一体的品格。崇尚真善美,坚持真理,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随机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顽强自制,坚定信念,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要有良好身体素质,目标的达到需要体力与耐力。与此同时,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辩证看待事物、合理利用资源、准确运用技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
2.加强社会实践
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3.就业定位正确
求职择业,应当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去,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生价值。
4.借助各种渠道,把握就业机会
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等资源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的真实才干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
5.先就业后择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求职择业不应追求一步到位,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节
大学生与房价问题
2009年“蜗居”、蚁族在社会上颇为流行,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流行的背景是居高不下的房价。“蚁族”直接反映了大学生毕业后的一种生存状态: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越来越多的80后大学毕业生无力独立买房、租房,不得不选择城乡结合部集体租房,被“喜欢”群居生活。日益显现的“蚁族”现象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在校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冲击,正在改变着他们已有的价值观、金钱观甚至婚姻观等。
一、2009年城市高房价现状
刚刚过去的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风云变幻,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上半年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还严重下滑,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救市,来扭转房地产颓势。为了救市,放松信贷,全年信贷总量猛增到9.7万亿元,超过过去几年的信贷规模。然而,到了下半年,形势突然逆转,楼市强烈反弹,房价飞涨,地王迭现,北京二手房成交量达到20多万套,接近前三年的总和,房价比年初上涨了30%以上,房价涨幅超GDP五倍。一些城市房价涨幅过快,甚至失于理性,几近疯狂,楼市租售比达到了1比500-700,有些地方还出现恐慌性抢购。2009 13 年中国消费总额一共12万亿元,其中居民买房支出就花费了六亿元,占了一半。全国仅新房销售额占同期GDP的比重就将超过13%。
2010年1月《中国城市房价排行榜》在厦门隆重发布,深圳市房价跃居第一,新房均价达到22304元/M2,上海以20186元/M2位列第二,温州新房均价20050元/M2排行第三。2009年下半年,南京、三亚和深圳半年的上涨幅度分别达到91%、66.5%和51%。此次房价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深圳、上海、温州、北京、杭州、三亚、宁波、厦门、广州、大连,均价都超过1万元/M2。我国的高房价已远远超出老百姓的购买与承受能力,房价收入比也已超出国际平均水平。
二、作为夹心层的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需求与高房价的冲突
1、大学毕业生的住房需求情况
目前,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价,已经将大批中等收入阶层排斥在外,大学毕业生就属于其中;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毕业,对住房的需求非常大。但这一“夹心”群体无法被保障房体系所覆盖,也无力购买商品房。
根据国家现有的住房保障制度,刚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由于其收入相对较高,超过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标准,一般不能承租到廉租住房。刚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足够的积蓄以支持他们购买住房,不得不选择以市场租金租赁住房。特别是一些吸引大学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地区,如京津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工作岗位多,非本地生源的大学毕业生成为租赁住房的主力军。
根据调查,大学毕业生一般在工作5年后,由于收入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或者有了一部分积蓄,也由于结婚、生子、父母养老等,出现了明显的购房倾向。14 购房时,一半以上的人得到父母各种形式的资金支持。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被迫选择了即使不给建立公积金帐户,但提供工作岗位的单位,购房时就不得不选择商业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得不到低息的公积金住房贷款支持。同时,大多数购房者在高房价面前只能选择购买小户型住房。
2、“蚁族”群体的出现及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有迹象显示:我国的“80后”已经分化为“富二代”、“海归”、名校精英和草根“蚁族”等不同层次。有调查表明,中国目前有百万“蚁族”大军。
所谓“蚁族”,就是指“80后”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群体——“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它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有学者将这个群体定名为“蚁族”,是因为这个群体和蚂蚁有着“高智、弱小、群居”等许多相似点,并根据该群体所处地域的不同,分别冠之以京蚁(北京)、沪蚁(上海)、江蚁(武汉)、秦蚁(西安)、穗蚁(广州)等称呼。
这些受过高等教育,却从事着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低层次、临时性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们,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收入低且不稳定。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较大,挫折感、焦虑感等心理问题较严重,普遍不愿意与家人说明真实境况,与外界的交往主要靠互联网并以此宣泄情绪,存在潜在的不安定因素。
3、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与高房价的差距:一辈子就为一套房
住房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学毕业生的购买能力。上海房价收入比市价最高。2009年按照增长15%计算,月平均工资为3785元;按目前上海一级市场平均房价1.8万元/M2来计算,一套房1.8万元/M2*90平米的面积=162万元+10 15 万元的装修费,即为172万元,如果我们按平均收益3785元/月的工资计算,一年工资就是45427元,172万元/4.5万元=38.222,需要38年来还清,如果按30岁买房年龄,他要还清房价就要等到68岁,这还没有算各种开销和利息。一个人为了买一套房就得劳碌一辈子。房价高企,除了导致经济过热之外,更严重的是通货紧缩和社会不稳定。
4、高房价有可能吞掉一批未来的中产阶层
中等收入阶层是城市消费群的主力之一。高房价影响着普通民众的财产,消灭了一批潜在的中产阶层。作为未来的中产阶层,大学生群体在高房价面前正日益收缩消费,不利于拉动内需。过高的房价,使工薪阶层的普通大学毕业生们将大部分收入投入到房产,不得不节衣缩食,这使得一批本应有可能升为中产阶级的人士,变成了贫困阶层,一批具有很强的边际消费倾向的中产阶级可能会被高房价消灭。社会失去对稳定具有支持作用的中产阶级,贫富差距有可能进一步拉大,进而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和稳定大局。
三、高房价的危害
1、房价高举将加剧社会矛盾
过高的房价,使得只有小部分人买得起房,大部分人包括很多城市中产阶级,都没有办法负担。这样就容易产生穷人与富人对立,社会的主要矛盾将引发“富人特权阶级与一般阶级”的冲突。这里的“一般阶级”是指包括白领在内的劳动大军。贫富差距太大,将导致矛盾的激化,最终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2、过高的房价将导致人才的流失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人才输出国。我们最顶尖的学生都出国,都不愿回来。中国人都很恋家恋国,但若回来过得太辛苦,大家都不会轻言愿意接受。高房价会加剧我国人才的流失,会影响到中国的未来发展。
3、房价的高涨可能引起通货膨胀
由于全国房地产的开发热,导致的是与房产相关的原材料等稳步上升。而房地产涉及的行业极广,受影响的商品也就非常的广泛。这就可能意味着通货膨胀很可能发生。通货膨胀一旦发生,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从而可能加剧社会矛盾,加快人才流失。
4、不合理房价容易滋生腐败现象
由于很多地皮都是属于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能够得到开发权,不惜托关系走后门。而地方官员也认为这是生财之道,有利可图。所以往往夹杂着以权谋私,行贿受贿的行为。在远离中央的地方越是如此。而房地产的需求旺盛,使得一些开发商甚至不求质量,不管住房安全,一味地追求高利润,做的尽是豆腐渣工程。
5、房价虚高会导致房市泡沫
房地产市场作为经济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运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经济复苏时期,房市回暖确实对经济有很好的推动作用。现在房市逐步回暖,却是在不合理的虚高状态下逐步走高的,这意味着房市泡沫风险进一步加大。
第四节
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贫富差距问题
一、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
1、什么是贫富差距
所谓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个人(或家庭)财产收入的差异上,大的方面也包括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还有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城市和乡村、不同职业群体发展的不平衡和收入分配上的差异。贫富差距的形成和存在,有其合理的意义,也有不合理和消极的一面。如何正确认识、控制贫富差距?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和共同富裕理想的最终实现。
2、基尼系数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1”和“0”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
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克服了其他方法的不足,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
二、我国社会贫富差距的现况
我国基尼系数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9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已达0.397,到2004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预警线0.4,达到了0.465,2005年突破了0.47,2006和2007这两年基尼系数都略高于0.47,中国基尼系数已逼近0.5。根据国际通用标准,超过0.5就表示中国收入分配进入了差距悬殊的阶段,这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更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更为严重的是这明显背离了政府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
从五等分法来看,中国20%的最富有家庭占全部个人收入的50%以上,20%最贫穷家庭占5%以下,而美国20%最富有家庭收入不足全部收入的一半,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美国。
从恩格尔系数来看,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都低于15%,是极富裕国家,而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则在53%以上,恩格尔系数偏高,说明中国的贫困阶层的比例较大。
按社会分层的指标来划分,中国的总体社会分层结果都是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中间阶层太小。但由于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化的国家,城乡差异较大,所以如果分别看城市、农村则结果会略有不同。中国农村虽然有一个高收入阶层,但仍是一种低层次较大的结构,近70%的农民家庭处在中等收入的水平上,这样一种收入分层结构是比较稳定的,也不太容易形成两极分化。而我们目前所研究的两极分化现象则主要发生在城市,中国城市居民家庭收入分层是一种金字塔结构,一部分人开始成为高收入层,约63%的家庭处于下层和中下层水平,中产阶级规模虽略有扩大但比例依然很小,这种高低明显的分层结构是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据此看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三、理性看待贫富差距
1、合理差距的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合理的贫富差距是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反对平均主义,继而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方针。这一理论、观念、政策上的拨乱反正,奠定了改革开放一系列具体行动的基础。包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再一次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社会呈现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局面。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民利用自己的潜力和优势迅速发展富裕起来,并激励和带动了其它部分也不断进步发展,国民经济面貌得到了巨大的改观。
2、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和必然现象
中国的贫富差距是一种客观社会现象,但它首先是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因为财富不可能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来,共同贫穷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同富裕,只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财富的持续积累进入富裕阶层,才能真正向共同富裕迈进。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财富增长最快的国家。与此同时,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持续拉大,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一定时期内出现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以效率为准则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而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导致某些生产要素禀赋差的个体无法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陷入贫 20 困;再加上中国选择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不同地区改革开放进程不一,不同群体获得的政策支持也有差异,带来的发展机会也就不一样。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变革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渐进过程,才能从规范到失范再到新的规范、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这个过程中往往很难实现机会的公平。中国出现贫富差距以及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其实是改革与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3、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会产生“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表现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十几年来经济学界经常提及,用它提醒决策者,要避免贫富差别过大。主要指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通过“先富带后富”的方式实现的。因此,和谐社会也承认和接受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的存在。根据贫富差距效应论的基本观点,贫富差距与其社会条件或社会环境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的机制,贫富差距会产生“马太效应”。如果不控制贫富差距,就必然造成贫富两极分化,会对社会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中国贫富差距的出现和持续拉大,已经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心理对抗,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切实解决贫困问题、缩小贫富差距、确保不同阶层在合理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条件下和谐相处,已成为中国发展进程中刻不容缓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四、中国能够解决好贫富差距偏大的社会问题
1、贫富差距的正负效应
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能力的高低、投入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合理的贫富差距既能激发人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又能激发人们为创造社会财富而奉献自己的体能和智能。但由于机会的不平等,贫富差距有时并不完全是人们的主观努力和贡献大小所致,在导致这种差距的众多因素中,如果客观的自然或社会因素所占比重较大或过大,那么由此而产生的贫富差距,不仅不能激发人们去自我提高和自我奉献,反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贫富差距过大易导致两极分化
在道义上,不符合社会公平原则,有悖于人道主义精神;在政治上,容易使社会不稳定因素滋生蔓延,甚至引起社会动荡;在经济上,财富的过分集中可能妨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影响经济均衡而高效地成长。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完全消除贫富差距,但必须把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以保证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3、贫富差距偏大是一个可以缓解的社会问题
首先,中国继续处于发展上升期的格局没有改变,绝大多数城乡居民在国家发展中获得越来越多实惠的格局没有改变。中国的贫富差距还未到十分严重且无法化解的地步。
其次,维护公平正义和实现共享发展成果正在成为中国政府与社会公众的基本价值取向,追求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正在成为中国步入健康、文明、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的社会发展目标,中国正在以既能够保持效率又能够促进公平的发展格局取代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经济增长格局。这种发展理念与分配理念的转变,是切实缓解贫困问题和解决贫富差距偏大的重要的社会基础与政治基 22 础。
第三,中国正在加大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步伐。包括持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快速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等措施,且已经起到了遏制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势头的作用。
最后,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与国家财政实力的持续增强,也为强化再分配手段并通过再分配方式来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奠定了日益丰厚的物质基础。
4、调节贫富差距过大的对策
(1)扩大就业与鼓励创业;(2)建立健全与贯彻执行相应的法规,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3)用各种经济手段适度调节富裕阶层的收入;(4)逐步缩小城乡差距;(5)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差距;(6)完善社会保障制度;(7)大力培育中产阶级;(8)调动贫困阶层和富裕阶层两方面互动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二篇: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已经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希望通过这样的关注,从根本上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让全国人民真正感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处,品尝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一、反腐倡廉
也许有人会说“反腐倡廉”怎么会是民生问题呢?“反腐倡廉”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因为只有政府及其官员廉洁奉公,才可能有清明的政治环境,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实现,民生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改善与解决。实事上,很多民生问题只所以得不到解决,并不是地方政府的无能为力;相反,恰恰是因为一些官员不作为所至。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对“反腐倡廉”的态度,也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希望能通过合理的干部选拔机制,通过长抓不懈的努力,做好“反腐倡廉”的工作,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问题做出保障。
关注指数:★★★★☆ 重要指数:★★★★★
二、安居工程
提起住房,就会想起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个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住房问题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诚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居,是有点奢望。但是最起码也应该保证普通百姓、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能住得起房吧?目前虚高的房价,恰恰是因为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结果。虚高房价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恰恰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强调政绩所致。如果每一级政府和领导,能有杜甫那样的胸怀,人民何愁无家可居?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什么文化人士,必须记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关注指数:★★★★★ 重要指数:★★★★★
三、就业问题
我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人都有稳定的工作,人人都有稳定的收入,谁还会干偷鸡摸狗的事呢?这话虽然不全面,却非常的有道理。百姓能有业可操、有业可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根本。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问题、农村孩子的留守问题等,都突出的说明了有业可乐的重要性。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完善和执行《劳动法》,是“有业可乐”的关键。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企业对打工者的工资克扣问题。由于打工者的流动性,很多企业对临时性质的打工者普遍采用延发工资的办法,致使打工者最终要被克扣少则一月、多则数月的工资。
关注指数:★★★★★ 重要指数:★★★★★
四、医疗体制
人吃五谷杂粮,就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从药品的监管,到药品的价格,再到医疗机制,我们始终没有走向正规。而后果就是让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实事也说明政府的监管是不到位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如何完善政府对药品的监管,如何让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如何完善医疗体制,是改善这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希望老百姓在未来的一天,不再为看病发愁。
关注指数:★★★★☆ 重要指数:★★★★☆
五、教育问题
教育问题是事关国家前途与未来的大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期发展的根本。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个传统:学生所学,首要在学做人,其次才是学知识;老师所授,首要在于教做人,然后才是传知识。现在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了学做人。这也是社会不文明的根本原因之一。做人的根本是从遵守规则做起,是自觉的遵守社会的公德和公则,是遵守国家的法律。可面对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自觉遵守社会公则呢?而大学现在存在的资源浪费更是突出。试问:这样的教育机制如何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呢?
关注指数:★★★★☆ 重要指数:★★★★☆
六、文化建设
思想文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也不在于是否荣获了奥斯卡奖;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是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是人民的文明程度。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就会带动人民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动力。
关注指数:★★★☆☆ 重要指数:★★★★☆
七、食品安全
国家固然有监管的责任,政府的确也有整治的义务,但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我们中的所谓“人民”造成的。从这个意义说,我觉得悲哀,觉得是一种耻辱。为了绳头小利,而相互残害着。对食品安全的的治理如果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全民必须有不挣黑心钱、不挣丧良心钱的素质。往往那些施害者,同时又是另一种食品的受害者,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是这样一个耻辱的恶性循环。我们在责怪这个社会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关注指数:★★★☆☆ 重要指数:★★★☆☆
八、贫富分化
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剥削,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关注指数:★★★☆☆ 重要指数:★★★☆☆
九、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责任。污染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腐败,根源于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国家和政府要把污染源堵住,把好审批关,把好监管关,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局面。同时保护环境也要有一个全民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把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
关注指数:★★☆☆☆ 重要指数:★★★☆☆
十、社会治安
社会治安是事关老百姓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对于这个问题,要两手抓:一手要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居乐业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手要严厉打击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这就是宽猛相济的道理。以德治国,以宽临民是根本;以法治国,以猛纠民,是手段。
关注指数:★★☆☆☆ 重要指数:★★☆☆☆
其实这些民生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清明的政治环境,就会有一心为民的官,人民的安居乐业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改善。人民安居乐业,自然社会就不会有如此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治安也就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良好的教育机制,重视思想文化的建设,人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素质就会得到提高,自然就会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就能以法经商、以则做人。
关注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开始。
温家宝发表讲话时强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对于解决民生问题,温家宝在讲话中强调“三个必须”——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温家宝指出,要紧紧扭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温家宝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进一步转变作风。温家宝指出,要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了解群众心声,倾听群众意见,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好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温家宝说,“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只要我们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尽最大的努力解决民生问题,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能越来越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1、要重新认识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规律。邓小平同志说过:市场和计划,我们都可以用。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大意如此)但是,一旦搞起市场经济,它就是一种经济形态,一种经济运动,它就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资本主义社会搞市场经济是这样,社会主义社会搞市场经济,其特性和规律同样要表现,要起作用。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价值规律,而它在经济运动中所导致的社会结果,就是生产无政府状况,生产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某些产品过剩和某些产品不足反复出现。我们现在遇到的许多地区的重复建设,某些行业的发展过度,以及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的扩大,深刻原因都是市场经济自身客观规律在起作用。我们许多同志对发展市场经济存在极大盲目性,受价值规律使然,哪样赚钱就搞哪样,哪一样赚大钱就大搞哪一样,一个地区这样搞还不打紧,大家都这样搞就不得了。只有认识和把握好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使它真正与社会主义结合得好,我们才能真正完善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真正做到五个统筹的全面、协调发展,使广大人民在这种发展中得到日益增多的福利。
2、要加强对市场经济微观管理的准确度和着力度。现在的现状是,不仅宏观方面的许多大政方针得不到落实,而且微观方面的许多具体政策、具体规定也得不到落实,因而导致出现国家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导致出现许多突出的民生问题。一定要加强市场监管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他们的素质,特别是责任感;一定要纠正和减少监管机构、监管队伍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真正地依法监管、有效监管。凡市场上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要追究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首先是首长的责任
3、要把共同致富的大政策落实到一次分配、二次分配的具体过程中去,使最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成果。建议制定一条大政策,制定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把广大人民的富裕程度,与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总水平挂起勾来。一国以及一省、一市、一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总水平达到多少,那里的公务员收入就应该达到多少,同样那里的工人最低工资是多少,农民的最低收入是多少,那里的离退休人员收入最低应该是多少,低保人员的收入也应该是多少。这要作为一个整体,一升俱升,一富俱富。要改变片面地大幅度地增加公务员的收入,而不顾及广大无收入、低收入人群利益的现象;也要改变只关照高收入阶层的需要和福利,而不顾及广大工人、农民的需要和福利的现象。
4、要制定农民工逐步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和法规。这是一个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的大战略、大政策。现在已有近亿农民务工,如果他们象城市居民一样,同工同酬、同享社保、子女近地入学、居住条件改善,就可以带动3亿至5亿农村人口过上小康生活,一部分人还可较快过上富裕生活。
5、要把解决民生问题列为考核各级政府和领导人员政绩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解决民生问题要有计划,做到有指标,有措施,有领导人负责,并在执行中定期查进度、查效果、查责任。确有成效者,应予肯定;成绩优秀者,应予重用。对解决民生问题不负责任者,教育后仍不改者,应予以撤职或降职;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者,应予查处。
6、中央政府以及省、市政府要加强检查工作,力促各项政策、法规、措施的落实。解决民生问题,不能只讲在口上,也不能只写在纸上,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到千家万户,真正使亿万民众过上殷实而舒心的好日子。对上级机关来说,抓落实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抓检查。只有有计划、见人见事的检查,才能发现问题,发现好官,发现真经,促使各项爱民、富民政策、措施的落实。过去,有好多民生问题,都因我们对工作缺少检查,对办事不求落实而累积成的。上级机关的这种害民的毛病,务必改掉才好。
第三篇:逐渐解决民生问题
2013高考政治热点:逐渐解决民生问题
一、【热点综述】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改善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今后几年,我国将继续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其中2011年要开工建设1000万套。“十二五”期末,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将达到20%以上。
2012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发布。决定明确指出,通过不懈努力,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检验检测和风险监测等技术支撑体系更加科学完善,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和诚信意识普遍增强,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食品安全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食品安全总体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2012年11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了《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方案明确,2015年完成基本药物目录中固体口服制剂质量一致性评价,2015—2020年开展注射剂及其他剂型的质量一致性评价。仿制药是与被仿制药具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剂型、给药途径和治疗作用的替代药品。
2012年11月26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网站公布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参加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员,可衔接转换养老保险。而只参加了一种保险制度,在跨地区转移时,依然按照各制度自身的规定转移接续。
2013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主持召开食安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食安委成员单位的汇报和发言,审议了《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
二、【理论分析】
1、从经济生活角度看(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和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扎实推进稳定就业的工作部署。(2)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现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集中体现了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收入分配的重要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因此,党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的十八大强调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调解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4)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关注社会公平。这体现了党和政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5)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增加居民的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6)财政的巨大作用。一方面,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充分发挥财政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抗震救灾、抗洪救灾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发挥财政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2、从政治生活角度看(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推进民生优先的社会建设,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政府的职能。我国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和收入分配问题,全面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政府积极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老有所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是人民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4)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保障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3、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看(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政府重视解决百姓的住房、就业、医疗和收入分配公平问题,重视解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问题,是由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的。(2)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党和政府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这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3)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十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充分体现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我国政府着力增加居民收入,正确处理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体现了政府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国政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其根本目的是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体现了我国政府真正树立了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
(5)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和居民收入的增长,把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考情分析】
1、关于经济生活 民生问题在《经济生活》模块中考查重点是第五课就业与自主创业和第七课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如2012年安徽高考第38题第一问的第(1)小问侧重考查分配公平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2012年天津天津高考第 5题侧重考查关于社会保障的问题。但从近年来各地高考看,考查中涉及的知识范围并不局限第五课和第七课,而是包括第三课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第二课物价变动对人们购买力的影响、第六课就业是民生之本、第七课公平的收入分配、第八课关于财政的作用以及第十一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等等。
2、关于政治生活
民生问题在《政治生活》模块中考查的知识点比较集中,主要是第三课政府的职能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第六课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等问题。如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38题主要考查政府的职能和宗旨问题,2012年高考四川卷第38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性质问题和政府原则、职能,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37题主要考查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则问题。
3、关于生活与哲学
民生问题在《生活与哲学》模块中考查重点是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十课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和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等。如2012年高考安徽卷第38题的第2问主要考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辩证的否定观,2012年高考浙江卷第40题第2问主要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012年高考四川卷第38题第3问主要考查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2012年全国高考大纲文综政治第38题第2问主要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等。考查的要求主要是,对改善民生的具体事例和数据进行理论概括,对现实生活中民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
四、【创新训练】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规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或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居保”),参加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员,可衔接转换养老保险。而只参加了一种保险制度,在跨地区转移时,依然按照各制度自身的规定转移接续。据此回答1—3题。1.上述举措:
①减少了城市管理支出 ②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 ③消除了再分配的差距 ④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A.③④ B.②④ C.①③ D.①② 2.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上述规定的根本依据是:
A.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B.我国是全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C.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D.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上述规定体现的哲理是:
A.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任意两个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4.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正性、适应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A.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C.不断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建设 D.科学执政、依法执政
2012年10月12日,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此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两大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进行了经验交流。据此回答5—6题。
5.推行两大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B.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D.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6.养老保险工作提升了城乡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提升城乡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最根本的是:
A.加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B.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C.促进就业,提高居民家庭收入 D.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7.温家宝同志指出,实现“老有所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政治生活的角度看,保障和改善民生体现了政府:
A.民主执政,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B.加强对经济和社会的宏观调控
C.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D.坚持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8.2012年烟台市政府创新大学生创业培训机制,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保持在85%以上。上述材料说明:
A.政府在依据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加强就业方面的宏观调控 B.我国就业形势严峻,解决就业成为我国当前的头等大事 C.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D.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国政府应当全面安置就业与再就业
9.2012年8月14日至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浙江调研经济运行情况时指出,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必须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要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扎实推进稳定就业的工作不输部署。温家宝总理的上述讲话的理论依据是: ①就业是民生之本 ②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④我国政府是全民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2年7月,我国北京、天津、河北、陕西、四川等地相继出现特大暴雨。专家指出,暴雨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有关,也与季风活动有关。据此回答10—11题。
10.专家的话说明:
A.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必须按规律办事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C.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D.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11.暴雨带给我们的伤害折射出城市建设思路的严重偏差。北京虽在北方,然而查看明清两代北京城市图,或许让人惊讶:城内湖泊与自然河道、人工河道纵横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这个水系既可以储存宝贵的雨水,也可排泄多余的雨水。这启示我们,在城市建设思路上应该坚持:
①系统优化的方法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③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④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暴雨考验中国,2012年7月出现的特大暴雨给我们留下了难忘和感动。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政府部门灾害应急的决断力和行动力。这场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暴雨更给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上了深刻的一课,日益显现出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据此回答12—14题。
12.加大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务之急是:
A.发挥税收的经济调节功能 B.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C.发挥财政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13.政府在解决城市和农村排水系统建设问题中所担当的角色是:
A.保障人民民主,维护群众利益 B.提供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 C.组织文化建设,弘扬城市精神 D.组织经济建设,加强市场监管 14.经过暴雨的洗礼,公众的自我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一时间,安全锤、急救包、逃生绳等都成了网上热销的商品。这表明:
A.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价格影响消费 D.收入影响消费
15.近年来,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的支出逐年增加,假如让你对此写一篇有关财政作用的新闻稿,你会选择的提纲要点有:
①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秩序 ②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 ③调控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④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和谐生活环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
A.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16.在近年的两会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门话题。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上人大代表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你会选择:
①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②行使提案权,上交高质量的提案 ③行使审议权和决定权,通过有关的法律和制度 ④行使质询权,监督有关法律或规定的落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个税起征点。国家提高起征点的直接效果是:
A.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B.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小微企业负担 C.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D.促进分配公平,达到财政收支平衡
18.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人口的扶贫标准不断提高,对应的扶贫对象数量不断增加。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扶贫标准的提高,促成了合理有序的分配格局的形成
B.扶贫对象数量的增加,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C.扶贫对象数量的多少,标志着治理贫困成效的大小 D.扶贫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9.改善民生,不仅要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改善人们的精神文明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
①有利于发挥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 ②表明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社会精神力量 ③是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④是因为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近年来,一些中等偏下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无力通过市场租赁或购买住房的问题比较突出,为解决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国家计划在 “十二五”时期,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争取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改善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这说明: 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密不可分的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真正的哲学对社会具有指导作用
21.2012年10月12日,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一项基本的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迈出新步伐,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全覆盖。我们要怀着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努力做到:一要稳步提高保障水平;二要继续完善政策体系;三要增强经办服务能力;四要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政府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的要求。
22.2012年12月15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做好民生工作。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23.材料一:阅读漫画《大学生就业难》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漫画反映出当今部分大学生就业存在什么问题?
材料二: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国家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就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
运用哲学生活,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二中的问题。
材料三: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W省目前约有150万外出务工人员从省外返回。省政府应对当前形势,迅速出台措施呵护农民工。如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开辟绿色通道,为暂时离开就业岗位的农民工提供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技能素质和竞争就业能力。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并结合上述材料,分析W省政府出台措施呵护农民工的理由。
【参考答案】
1.B。解析: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有利于协调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②④正确,①不符合题意,③本身错误。正确答案为B。
2.D。解析:实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根本依据是我国的国家性质,正确答案为D,AC不符合题意,B本身错误。
3.C。解析:“办法”对“参加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员”和“只参加了一种保险制度”的两种不同情况进行了区别对待,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确答案为C,AB不符合题意,D本身错误。
4.B。解析: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体现,正确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
5.B。解析:试点工作是从矛盾的特殊性入手,从试点到推广体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互相联结,正确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
6.B。解析:提升城乡老百姓幸福指数的根本要求是大力发展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正确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7.C。解析: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体现,正确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
8.A。解析:解决大学生就业是政府依据市场规律加强就业方面宏观调控的表现,正确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
9.A。解析: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是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是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的体现。同时,坚持就业优先的战略体现了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正确答案为A,④本身错误。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0.B。解析:题目中的两个“有关”,说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正确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
11.A。解析:城内湖泊与自然河道、人工河道纵横相连,构成一个完整的水系,启示我们要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正确答案为A,③④不符合题意。
12.B。解析:加大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挥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的体现,正确答案为B,AD不符合题意,C本身错误。
13.B。解析:政府在解决城市和农村排水系统建设问题中应该发挥好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正确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
14.A。解析:公众的自我防灾减灾意识不断增强是有关商品网上热销的主要原因,正确答案为A,BCD不符合题意。
15.C。解析:新闻稿的主题是“有关财政作用”,围绕这一主题,提纲要点应该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和谐生活环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正确答案为C,①③不符合题意。16.B。解析: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上人大代表应该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要行使提案权,上交高质量的提案。还要行使质询权,监督有关法律或规定的落实。正确答案为B。人大代表不具有决定权,③本身错误。
17.B。解析:国家提高个税起征点的直接效果是增加了中低收入者收入,减轻了小微企业负担,正确答案为B,ACD不符合题意。
18.D。解析:扶贫标准的提高,有利于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口,正确答案为D,ABC本身错误。、19.C。解析: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有利于发挥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发挥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正确答案为C,②④不符合题意。
20.C。解析:根据我国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实际,确定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答案为C,BD不符合题意,A本身错误。
21.(1)政府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切实履行好经济职能的同时,履行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2)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政府应强化服务意识,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解析】本题以社会保障为背景,以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切入点,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政府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的要求。应结合材料,从政府职能、宗旨、原则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等方面进行分析。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22.(1)主要矛盾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善于抓重点。要重点保障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做好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2)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好民生工作,国家针对不同的企业要采取不同的政策,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任。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
(4)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使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方向,也是人民群众自身奋斗的目标。
【解析】本题以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为背景,以做好民生工作为切入点,要求考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进行分析。在解题中,先按着“唯物辩证法”的范围,确定其“相关知识”,然后对材料进行分层,找出每个“层次”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知识”,最后把“材料”和对应体现的“知识”结合起来。
23.(1)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就业观待转变。大学生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意识不强,没有树立平等就业观。
(2)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我国的实际,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把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②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再就业人员要转变择业观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以便顺利实现再就业。③坚持联系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解决就业问题必须使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既要探挖潜力,又要搞好配套服务。
(3)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政府应依法保护农民工平等享有就业、接受职业培训和获得社会保险的权利。②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政府出台措施呵护农民工,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③政府是我国的行政机,具有组织经济、文化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因此,政府出台措施呵护农民工是其重要职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第四篇: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之事,国之根本。民之不富,何以国强?民之无家,何以为国!现在我们所说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近年来,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两会”最大的热点是依然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报告》的“重头戏”。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民生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不仅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今年政府重点工作的首位,而且在民生保障和改善上有很多具体措施。民生也是代表委员审议、讨论的“关键词”。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丰富,涵盖的面很广。其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我们就目前的几个基本要求也是民之根本来解析我国目前的民生难题和举措: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特别要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优化教育结构,要坚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良好格局。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特别要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是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对全体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现在和未来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业,政府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必须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公共财政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全体国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和条件。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多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仍然差距较大。要加快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总的原则和要求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目标,要围绕这个框架和目标,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统筹协调各方
面利益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维护安全生产秩序,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要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五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改革和加强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各种分裂、渗透、颠覆活动,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今后较长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发展经济与促进就业互动,以发展促进就业。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创业不仅是创业者自己实现就业,还可以通过发展多元化创业主体和多种创业形式,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要加强对市场经济微观管理的准确度和着力度。现在的现状是,不仅宏观方面的许多大政方针得不到落实,而且微观方面的许多具体政策、具体规定也得不到落实,因而导致出现国家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
题,导致出现许多突出的民生问题。一定要加强市场监管队伍的思想建设,提高他们的素质,特别是责任感:一定要纠正和减少监管机构、监管队伍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真正地依法监管、有效监管。凡市场上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要追究相关监管部门的责任,首先是首长的责任。近来,中央电视台连续报导了一系列地区发生的生产假冒伪劣商品事件,就应该严格追究相关地区监管部门的失职或违法责任。要制定农民工逐步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和法规。这是一个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别的大战略、大政策。现在已有近亿农民务工,如果他们象城市居民一样,同工同酬、同享社保、子女近地入学、居住条件改善,让他们慢慢带动农村人口过上小康生活,一部分人还可较快过上富裕生活。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分配制度,目的在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在这里,合理兼顾效率和公平,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往往关注初次分配解决效率问题,再分配解决公平问题,实际上目前许多分配不公问题产生于初次分配领域。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的丰富和完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既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不断增加社会财
富,又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能做到这些,就是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调整。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而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这是多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增长缓慢、消费率偏低的重要原因。
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老百姓多办实事、办好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通过民主法治建设,完善民主权力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要营造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的制度环境,通过深化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调解各种社会矛盾。只有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转化为富民惠民、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只有始终把富民惠民、改善民生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千方百计为群众谋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
第五篇:民情日记:解决民生问题
5月11日 星期一 天气:晴
“百里漓江生态保护和加快发展”以及“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被确定为阳朔县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两个重点课题调研,当前,漓江沿岸村的村民最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如何?带着这些问题,今天下午,我和部里的同志没有打招呼就来到漓江沿岸的兴坪镇水洛村进行调研。来到村委会,村支书莫庚生正在召集村“两委”定工干部商量村卫生室装修的工作,我们一行就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座谈起来。
1950年出生的村支书莫庚生算是全县年龄最大的村支书之一了,1973年就加入了党组织,在村干部位子上干了几十年的他,工作激情仍然不减当年。今天下午,村“两委”干部正在商量的就是,通过争取国债项目3万元,在这偏远的小山村建设一个卫生室,为群众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目前卫生室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3万元国债资金也使用完毕。而装修所需要的1.5万元,除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7千多元外,其余的8千元难以解决。看到基层干部千方百计为解决民生问题而努力,我一下被他们的行为感动了,答应尽力帮助他们筹措一些资金。
在座谈中,村干部们如数家珍般向我们谈了村委今年计划为民办的几件实事。当前,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是行路的问题,水洛村委地处漓江畔,1996年以前,这里不通公路,经济发展滞后。为使水洛人能走出山区,村“两委”班子多方联系,争取上级支持,先后筹资50多万元,开展进村公路大会战。继1996年修建第一条进村公路后,2006年以来又新建进村公路7条,使全村委8个自然村都通了公路,改变了以前出村只能走漓江水路而导致水果贱价卖的现象。全村委长达24公里的村村通公路,基本上都是按照四级公路的要求建设的,但只有5公里路程通过了上级验收,下拨了养护资金,其余的19公里公路却由于年久失修,又成了坑洼不平的道路。路难管、难行问题再次成为制约村里发展的“瓶颈”。
水洛村维修水渠,大胆村人畜饮水,村老年人活动中心建设,发展水洛村至渔村沿漓江徒步游,利用新建成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党员群众……。村干部们想的很多,越谈也越有兴趣。
离开水洛村已是下午6:30,握着村支书、主任起老茧的手,我身感责任重大。如何统筹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改善漓江沿岸村民的民生问题;如何激发村“两委”班子的工作热情;如何解决村“两委”班子普遍年龄偏大,而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后继乏人越来越突出的矛盾,一路上我都在思考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