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死因监测方案
孝感市死因监测实施方案(试行)
一、死因监测目的
居民病伤死亡原因(以下简称死因)监测工作是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死因统计分析的指标可反映当地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评价当地居民健康的水平,确定不同时期疾病防治的重点及效果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又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的基础信息。
二、死因监测网
(一)死因监测行政管理:由孝感市及各县市区卫生局统一领导,协调公安、民政、统计部门组织、管理本辖区内的死因监测工作。
(二)死因监测网构成:死因监测网由孝感市及县(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辖区内各级各类哨点医疗机构组成。
三、死因监测网职责
(一)孝感市疾控中心职责
1、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工作规范和湖北省的工作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督导、考核方案,组织县市区开展死因监测工作。
2、根据死因监测工作进展,针对死因报告责任人的技术需求,不定期组织培训。
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协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不定期组织开展死亡漏报调查,核实和校正死亡信息。
4、及时收集本市网络直报的死因监测数据,进行质量审核,定期分析本市的死亡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利用。
(二)县市区疾控中心职责
1、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工作规范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出的工作要求,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考核方案,组织指导辖区内各级医疗机构开展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2、根据本县市区实际情况,针对各級各类医疗机构死因报告责任人的技术需求,不定期组织培训。
3、负责审核各级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的死亡病例,并按时编制各类统计报表,定期分析本县市区居民病伤死亡的信息,提供给有关部门参考利用,同时及时反馈给各乡镇防保站。
4、参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各种死因原始资料、统计资料等相关资料进行管理与保存。
5、定期与当地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等有关部门核对死亡信息,及时做好补报工作。
6、制定考核方案,对辖区内死亡报告工作进行督导、质控和考核,每年至少一次,撰写工作通报,及时反映评估结果。配合上级疾控中心做好死亡漏报调查。
7、采集上年度统计部门人口统计数据供统计使用。
(三)乡镇卫生院、防保站职责
1、负责收集村卫生室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审核、登记后进行网上填报,对死因不明或主项填写不全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入户调查。
2、每月与当地公安、民政、妇幼和计生等有关部门掌握的死亡资料核对,及时补报。
3、对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按质控要求定期检查指导村卫生室死因监测工作。
(四)医疗机构职责
1、负责收集本单位各科室医务人员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审核、编码、登记后进行网上填报。
2、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等相关资料的保存与管理。
3、建立健全本单位死亡登记报告制度,定期开展自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防止院内漏报。
(五)妇幼保健部门职责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除按本方案做好死亡登记报告之外,加强孕产妇及婴幼儿的死亡报告,负责掌握核对年度5岁以下儿童及孕产妇死亡情况,应及时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协作,相互提供所需的死亡信息资料。
四、监测的对象及责任报告人
(一)监测对象
1、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2、统计对象为本辖区内户籍人口中的死亡者。
(二)责任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有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五、报告凭证及使用
(一)报告凭证
全市统一使用卫生部制定的《死亡医学证明书》作为报告的凭证。
(二)报告凭证的使用
1、卫生部门死因报告的依据。
2、户口注销凭证。
3、办理殡葬手续的证明。
六、死因报告
(一)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诊治过程中的死亡者,均由经治医生及时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未作出明确诊断的死亡原因不明者应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
新生儿死亡,包括活产随即死亡的应由诊治医生或接生员(助产士)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在家中或求医途中以及在其他场所的正常死亡者,经过医生救治的则由负责前来救治的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或体征进行推断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未经过医生救治的则由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或居委会)的医务人员家访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同时必须填写第二联背面的死亡调查记录。
(三)在外地死亡的当地未填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者,由户口所在地的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或居委会)补填。
(四)凡非正常死亡者,需依照司法部门判定的死因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七、《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
(一)《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按照全国统一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基本格式及填写要求,逐项正确填写。
(二)部分基础项目填写说明
卡片编号:由卫生部门统一编号;死者户口所在地:城镇以街道、农村以乡为单位;死者姓名:指现时用的姓名;如是婴儿,可同时填写婴儿母亲的姓名以备调查;主要职业及工种:按就职最长的职业填写,同时填写详细工种,如工人中的车工、钳工、电工、纺织工、挡车工、排版工、电镀工等;身份证号:填写15位或18位身份证号码,应与出生日期一致;婚姻状况:按法定的婚姻状况分为未婚、已婚(含再婚、复婚、分居)、丧偶、离婚、不详5种情况划记;文化程度:按死者的最高学历填写,文盲指不识字,半文盲指稍识字,中学含中专,大学含大专;生前工作单位:指就业所在或死前最后所在的、工作时间较长的单位;出生日期及死亡日期:按公历年、月、日填写;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 当年未过生日者:死亡年龄-出生年龄-1 已过生日者:死亡年龄-出生年龄; 未满1周岁的婴儿,填写实足月龄;28天内的新生儿,填写存活天数;未满1天的新生儿,填存活小时;死亡地点:来院已死的死亡地点应为家中、赴医院途中;常住户口地址:应按户口簿上登记的住址填写完整;城市要填写到街道、里弄门牌或楼房单元号数,农村填写到行政村的村民组或自然村;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指最了解死者生前疾病或其他情况的直系亲属或亲友;住址或电话或工作单位:指联系人的常住地址、联系电话和所在工作单位。
(三)部分特殊项目填写说明:
死亡原因: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损伤或并发症。
1、第Ⅰ部分是用于填写直接导致死亡的疾病,《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主要内容填写导致死亡的疾病以及更早的原因是必须要填写的部分。按照导致死亡的顺序填写:(a)由(b)引起,(b)由(c)引起,(c)由(d)引起,每行只能填写一个疾病,但至少(a)行要填写一个疾病。以上填写的行数是不限定的,不要只填写临死情形。
2、第Ⅱ部分是对第Ⅰ部分内容的补充,用于填写与致死疾病无关但对死亡有影响的情况,应根据具体情况填写。第Ⅱ部分有明确诊断的慢性疾病都须报告,如精神病、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冠心病等.填写所有促进死亡、但与第Ⅰ部分死亡原因顺序无关的疾病,按照严重程度依次填写。
3、发病到死亡的大概时间间隔:指第Ⅰ部分报告的疾病从发病到死亡之间的间隔时间。
4、医师签名:由填写死亡证明书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
5、单位盖章:由填写医生所在单位加盖公章;
6、填报日期:指出具死亡证明书的日期,一般应是死者死亡当日或随后几日内,如间隔过长应予以说明.(四)调查记录:在家死亡、死因不明或来院已死,由该死亡者诊治医生或者负责入户调查的医生填写:
1.死者生前病史及症状体征:用精简的医学术语,写出病历摘要,如达不到此要求,也可将死者家属提供的有关情况如实记录下来,内容应 包括:本次发病的症状体征(包括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原发病的并发和继发、实验室检查结果、疾病的演变和治疗经过、有否后遗症即晚期效应(指发病后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残留病症)、发病时间、诊断单位、诊断依据、既往史及相关情况(包括死者生前以往 患过的疾病以及可能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如生长发育史、家族史、遗传史、职业史、接触史、以及死者生前的起居饮食、生活习俗、烟 酒嗜好等);
2.被调查者姓名:指接受死因调查的对象在此签名;3.与死者的关系:指被调查者与死者的关系,如直系旁系或邻里同事等关系;4.联系地址或工作单位:指被调查者的具体联系地址和所在工作单位;5.电话号码:指被调查者的联系电话号码;6.死因推断:应为明确的疾病名称,不应填写为症状、体征或来院已死等情况;7.调查者签名:由填写调查记录并承担法律责任的医师签名;8.调查日期:对死亡病例的调查时间.死亡证明书在完成上述项目的填写后即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五)统计项目的填写要求:
由统计人员按ICD-10填写根本死亡原因编码。
(六)《死亡医学证明书》用途与管理:
1、《死亡医学证明书》四联的用途:第一联为出证单位存根;第二联由出证单位直接寄(送)至所在辖区疾控机构作为死因报告原始依据;第三联为户籍管理部门注销户口凭据;第四联为殡葬火化证明。
2、《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第一联由乡或乡级以上医院指定专人妥善保存,以备核实、查询;第二联由县市区疾控机构长期保存;第三、四联分别由公安机关和殡仪馆妥善保存。
3、县市区疾控机构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审核后,将非辖区内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转往死者户籍地区县市区疾控机构。
4、《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各级使用单位要做好收发编号登记。
八、死亡信息的报告程序
(一)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或居委会):责任报告人对本村(社区)常住人口中发生的的死亡者应及时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报送所在乡镇或街道防保站。
(二)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单位
由本单位预防保健科负责收集各科室经治医生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做好登记并进行第一级审核,对不符合质量控制要求应核实重新填写,审核后及时上网填报。定期与门诊和出入院登记核对,及时补报漏报者。
(三)乡镇或街道防保站
负责收集卫生院经治医生及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填写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做好登记并按质量控制要求进行第一级审核,审核后及时上网填报。定期与本级公安、民政、妇幼、计生部门掌握的死亡资料进行核对,及时补报漏报者。
(四)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对辖区内医疗单位、乡镇防保站网络直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每天上网按质量控制要求进行第二级审核,对核实无误的进行根本死因编码,每周查重。
(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负责对县市区网上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第三级审核。
九、《死亡医学证明书》报告、审核时限
(一)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并由病案室或防保科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
(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将收集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在30天内完成审核和网络报告。
(三)县市区级疾控机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报出的死亡信息进行审核和根本死因编码。对于核实无误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应于7天内通过网络对报告的死亡信息进行确认。
十、质量控制
(一)《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的质量控制:项目填写完整率≥95%,项目填写正确率≥95%,死因诊断符合率≥95%。
(二)根本死因编码的质量控制:编码正确率≥98%,不能归类的其他疾病、其他原因者应≤1%。
(三)死因监测资料的质量控制:报告和审核及时率均为100%;县市区每年度全部《死亡医学证明书》中填写老衰和诊断不明者应≤5%;《死亡医学证明书》计算机录入符合率应≥98%;月、年报表的差错率应≤5%。
(四)漏报率:县市区年度漏报率≤8%。
十一、督导、考核与评价
(一)市疾控中心每年不定期对县市区的死因监测工作进行督导,作出年度评价。
(二)县市区疾控中心在当地卫生局的组织下每年对各级医疗机构和各乡镇死因监测工作至少进行一次考核。
第二篇:死因监测方案
死因监测方案
死因监测是统计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规律的工作主要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研究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另外死亡资料分析产生的期望寿命、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等健康指标和死因统计信息是反映地区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要的科学指标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是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科学研究的基础信息。
为顺利开展我区死因监测工作根据200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并下发的《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和2007年制定并下发的《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以及市卫生局、公安局、民政局《关于规范使用和加强居民死亡原因监测统计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统一《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格式一自2011年10月1日起我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市区死亡居民出具统一格式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市疾控中心统一印刷区疾控中心统一发放。
二该死亡证明书包括四联由填写医生填写一至四联并加盖填写医生所在单位公章。第一联为出证单位留存出证单位根据该联7日内完成死因网络直报第二联由出证单位定期送往区疾控中心每月10日前将上一月的送往区疾控中心区疾控中心做好登记并保存第三、四联交予死者家属作为办理户口注销和殡葬手续的依据其中第三联由户籍管理部门留存第四联由殡葬管理部门留存。
二、出证单位一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诊治过程中的死亡者均由所在医院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其他死亡情况均由户口所在地外地户口由暂住地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区疾控中心于2011年8月之前将辖区内各街道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名称与联系方式上报市疾控中心见附表。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服务机构必须做到每周7天工作制以方便为居民出证。对于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履行出证职责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则由区疾控中心代为履行出证职责。
三、《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办理及使用流程一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诊治过程中的死亡者由所在医院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未作出明确诊断的死亡原因不明者应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调查记录栏内。填写医生签名并加盖医院公章。死者家属持第三、四联办理户口注销和殡葬手续。
二在家中或求医途中以及在其他场所的正常死亡者经过医生救治的则由负责前来救治的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或体征进行推断后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并签名加盖所在医院公章。死者家属持第三、四联办理户口注销和殡葬手续。
未经过医生救治的则由死者家属持居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外地户口由暂住地居委会出具到户口所在地或暂住地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办理《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由户口所在地或暂住地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根据死者家属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生前病史或体征进行推断后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同时必须填写死亡调查记录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调查记录栏内并签名加盖公章。死者家属持第三、四联办理户口注销和殡葬手续。
三凡非正常死亡或卫生部门不能确定是否属于正常死亡者需经司法公安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死者家属持司法公安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到户口所在地或暂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死者家属持第三、四联办理户口注销和殡葬手续。
四在外地死亡者由当地医疗机构填报《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未填报者由户口所在地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入户调查并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四、《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一《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医生详细填写一至四联必须用蓝、黑色钢笔或中性笔不得用红色笔或铅笔、圆珠笔填写。因《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出具时应项目齐全、内容正确、字迹清楚不得勾划涂改特别是姓名。《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须有填写医生签名并逐联加盖填写者所在单位的公章。
二一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职业等应详细填写符合逻辑不能有缺项。出生和死亡日期按公历填写实足年龄按周岁计算不满1周岁的按月计算不满1天的按小时计算。如果出生或死亡日期月和日不详的按7月1日填写如果日不详的按15日填写。
三与死亡有关的疾病诊断项目应结合死者生前有关疾病或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导致死亡的原因是多个则按顺序填写在第Ⅰ部分的a、b、c各行中一行只能填写一种疾病或情况不是直接导致死亡的原因但因其存在促进了死亡的其他重要的医学情况或疾病填写在第Ⅱ部分。
五、报告的方式、程序及时限《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平台上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一各级医疗机构由本单位预防保健科负责收集各科室经治医生填写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做好登记并进行第一级审核。网上填报之前应与门诊和出入院登记核对发现漏报者及时补报。预防保健科负责死因网上填报的人员将收集到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在病例死亡7日之内进行网络直报。
二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辖区内死亡个案信息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做好登记并按质量控制的要求进行第一级审核在出具《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7日内完成《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审核及网络直报。每个月与乡镇的公安、统计、妇幼和计生部门核对死亡数及名册发现漏报者及时补报。
三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辖区内死亡个案信息上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协助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保医生进行入户调查与核实。
四不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单位将填写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在7日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送进行审核后应在5天内由区疾控中心代为完成网络报告。
六、人口及其他信息的收集一出生资料的收集区疾控机构负责死因统计工作的专业人员每年应到当地公安、计生、妇幼保健部门收集出生人数进行比较以漏报较少、符合实际情况的数据为准。
二人口资料的收集区疾控机构负责死因统计工作的专业人员每年到当地公安或统计部门收集分乡镇、分年龄性别的人口资料迁入和迁出的人口数等。收集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备查。
三漏报调查各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科负责死因报告的工作人员应建立每月与门诊和出入院登记核对的制度发现漏报者及时补报。
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死因报告的工作人员应每月与乡镇的公安和统计部门核对死亡数及名册发现漏报者及时补报。
区疾控死因监测工作人员应每季度与当地公安、统计、妇幼、计生以及殡葬管理部门核对死亡信息及时做好补报工作。
七、信息管理一死亡信息的审核各级医疗机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本单位临床医生填写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错项、漏项、死亡原因是否正确包括多个原因逻辑顺序是否正确是否属于死前的临床表现或症状、死因不明及意外伤害未填写外部原因或外部原因不明确等、项目间的逻辑错误等方面进行检查对有疑问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应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对不符合要求的要重新填写。
区疾控中心死亡报告管理人员每个工作日需上网对辖区内填报的死亡个案信息进行审核审核的内容包括是否有错项、漏项、逻辑错误死亡原因是否正确等方面的审核对发现的填报不合格的死亡个案应注明具体的审核意见并反馈、督促报告单位核实、纠正。
区疾控中心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对网上填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经核实无误后应在24小时内进行审核确认。
二死亡个案信息的订正对已审核确认的死亡个案信息如发生报告死亡诊断变更或填卡、编码错误时填报单位应及时报告区疾控中心并进行订正。
三死亡个案信息的查重区疾控中心及具备网络报告条件的医疗机构每周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报告信息确认后删除。
四死亡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利用死因监测常规统计分析除上级机构要求的统计报表外区疾控中心可根据需要和条件对死亡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分析项目和内容包括
1、不同人群和地理特征的死亡水平粗死亡率、死亡专率、校正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劳动人口死亡率等。
2、不同人群和地理特征的死亡原因死因构成、死因顺位、前十位死因占总死亡的比重。
3、其他死亡统计指标寿命表、去死因寿命表、平均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潜在损失寿命年数YPLL等。
专题统计分析可根据卫生行政部门、其他相关部门、本单位的工作需要按专题选择性的进行统计分析。
五资料保存与管理
1、各级报告单位和疾控中心应妥善保存死因信息原始资料填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疾控中心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2、报告单位和区疾控中心应按月和按下载个案数据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数据的长期保存。
3、死亡统计资料或分析信息的管理和使用相关单位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不得擅自公布。
4、对于需要使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照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八、质量控制一《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的质量控制项目填写完整率≥95项目填写正确率≥95凡属于多个原因逻辑顺序不正确填写死前的临床表现或症状、死因不明意外伤害未填写外部原因或外部原因不明确的均视为不正确。
二网络报告覆盖率达100。各级报告单位从填卡至网络报告的及时率≥95区疾控中心上网审核按时限完成审核及时率、合格率≥95。
三死因监测资料的质量控制《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ICD-10编码正确率≥98死因监测资料全部《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中衰老填写项目合理在全部死亡者中所占的比例≤1归类为其他疾病和诊断不明者≤5《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计算机录入符合率≥98月、年报表的差错率≤5。
4、报告率县级及以上医疗单位的报告率100以区为单位报告率≥本区户籍人口的6‰。
第三篇:死因监测工作督导方案
岳村乡死因监测工作督导方案
一、背景
居民死亡资料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生命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准确反映人民的健康状况,充分利用死因监测数据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死因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及其重要。而目前死因监测工作依然存在较大问题,如死因数据的缺漏报率较高,根本死因的确定和死因编码不准确等。
死因数据漏报的原因较多,如在外地死亡、死后不火化也不注销户口。错报则把没有死亡者报为死亡,或者把一个死亡案例报告了两次或更多次。这都将影响到对死亡率的准确估计。而死因诊断或死因推断由出具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临床医生做出或通过入户调查获得,根本死因判断和死因编码的由死因统计人员完成。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到根本死因的准确性。为进一步提高死因数据的报告质量,现制定督导方案,对死因监测的相关单位开展质量督导,通过督导结果的反馈,督促各单位改进工作质量。
二、督导目的1、评估死因监测相关单位的工作质量;
2、通过督导信息的反馈,督促各单位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三、督导范围
督导工作包括对全乡人群死因监测工作的督导。
全乡人群监测督导工作包括全乡疾病监测点。
四、督导内容与方法
(一)督导内容
1.保障机制:政策、经费保障等。
2.组织管理:包括制度建设与落实、机构建设、人员配备、岗位职责等。
2.网络建设:包括硬件设备、网络报告覆盖率、直报账户的管理等。
3.人员培训:包括培训次数、培训人数、培训记录等。
4.报告质量:包括卡片填写质量、报告及时性、审核率和审核及时性、死因准确性、死亡漏报情况等。
5.资料分析与利用:包括分析报告质量,数据质量分析频次等。
第四篇:2014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
附件:
##区死因监测工作技术方案
(2014版)
一、监测目的居民死亡原因(以下简称死因)监测工作是通过定期、系统地收集人群死亡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人群死亡水平、死亡原因及变化趋势和规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死因统计分析的指标可反应当地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发展状况,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卫生政策,评价当地居民健康水平,确定不同时期疾病防治的重点及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二、监测对象
(一)具有##区户籍的居民、##区常住居民(在辖区居住半年及半年以上的居民为常住居民,包括港澳台居民及外国人、新生儿),均属登记报告、统计对象。
(二)非##区户籍的流动人口(在本地居住不足半年),属登记报告对象,不属统计对象。
三、监测内容
(一)以卫计委规定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书》(2014年开始使用)作为统计凭证,按照《居民死亡医学证明(推断)4-
网报);定期与本级的公安、民政、妇幼、计生等部门掌握的死亡信息进行核对,及时补报漏报者。
(三)区直医疗机构、区卫生局注册非公有制医疗机构
负责收集本单位经治医生上报的《死亡证》,做好登记并按质量控制进行第一级审核,审核后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填卡15日之内进行网报),定期与院内死亡病例资料进行核对,及时补报漏报病例。
(四)##区疾控中心
对各直报单位网络报告的《死亡卡》,严格按质量控制要求进行第二级审核;严格质量控制,及时查重;对直报单位的网络角色、权限等进行管理。
六、质量控制目标
(一)《死亡卡》填写:项目填写完整率≥95%,项目填写准确率≥95%,死因诊断符合率≥95%。
(二)根本死因编码:编码正确率≥95%,不明原因死亡者应≤5%。
(三)死因监测报告和审核:报告和审核及时率应100%。
(四)人群粗死亡率争取达≥6‰。
第五篇:死因监测奖惩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死因监测奖惩制度
1、中心要成立死因监测管理领导小组,专人负责辖区死亡信息的收集、整理、核查、登记及网络报告工作等。漏报一例罚款10元。
2、中心要明确死因登记报告工作流程,按要求填报《死亡报告卡》并实行网络报告,无报告罚款30元。
3、对收集的死亡信息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无登记罚款20元。
4、每月10日前将上月填报的《死亡报告卡》上交到县疾控中心,迟报罚款10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6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