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辛亥革命:一场起义要花多少钱?[推荐]
辛亥革命:一场起义要花多少钱?
干神马都得花钱!
无本经营一本万利?想得美。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没有经济基础,就别谈什么花好月圆天下大同。
1911年7月27日,孙中山在旧金山发起成立美洲洪门筹饷局(又称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对外界称“国民救济局”),并起草《洪门筹饷局缘起》一文,开宗明义,就讲到了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兹当人心思汉,天意亡胡,所以各省义师连年继起。然尚未能一战成功者何也?岂以人才之不足、战阵之无勇耶?皆不然也。试观最近广州一役,舍身赴义者,其人多文武兼长之士,出类拔萃之才;当其谋泄失败,犹能以数十人力战而破督署,出重围,以一当百,使敌丧胆,可知也。然人才既如彼,英勇又如此,仍不免于失败者,其故安在?实财力不足、布置未周之故也。”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专有一章谈革命经济学问题,在不怕死的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之外,有没有强大的经济后盾,其实也是决定一场起义是否能够真正揭竿而起的重要因素,诚如张鸣所言:“革命首要的是钱,没钱,即使是革命这样正当的事,也没戏。革命在前台唱戏,后台站的是利益。”
所以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要革命,花钱老了去了
晚清遗老张玉衡在《十年见闻录》中记载,1911年8月23日襄阳城内的清兵起义,是因为营兵在换饷银时与钱店发生争执,闹事者被警察拘捕,从而引发兵变。
都是钱闹腾的。每次起事,孙中山都要殚精竭虑筹集革命经费,没有钱怎么购置军火?难道让革命党人赤手空拳或者镰刀斧头就与清兵展开殊死搏斗?不再是太平天国时候。有钱,底气就足。没钱,就得东拼西凑,总体而言,要革命,花钱老了去了。
1907年,孙中山致信新加坡侨领张永福、陈楚楠,说许雪秋要发动潮州黄冈起义,要钱没钱,要枪没枪,孙中山筹得三千元,仍不够,所以求助于张陈二人:“今者运动得手,可得大宗军火,已与雪兄定议,如潮事发起,当拨新式快枪数千,弹百数十万以应之,则此次军力充实,必非前比。惟雪兄尚缺运动费,前在星坡得各同志捐助三千元,其数实不敷用。”
孙中山对新加坡很不满意!在孙中山眼中,新加坡是富庶之地,所筹经费,必不会是3000元这样的小数目(亦可见一场革命所需经费之巨)。想前次孙中山在越南河内被法国殖民当局扣留时,当地同志还立马出钱二千,疏通关系,帮孙中山交齐了所需费用,其余的钱留作孙中山的盘缠,何况新加坡?所以孙中山在信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夫河内之地风气未开,商务未振,会员皆业小生意,财力不宏,而能于数日之间集款二千,为善后用;星坡魄力伟于河内何止十倍,而仅获此区区之数,非所望也。事在人为,望有志者极力提倡之。”
那么孙中山到底需要多少钱呢?孙中山的说法是“万余元”,虽然是多多益善,但是一万出头估计也能应付革命开支,再少,恐怕就悬了。潮州黄冈起义,后来筹得一同志出的5万和日方出资万五千,共计六万五千,当可应付一场起义惊人的烧钱速度。
问题在于,钱要用在刀刃上。孙中山用钱起事,常常不能把钱给最需要最能够将钱用好的同志,遇人不淑是家常便饭,致使早期同盟会的起义,多以失败告终,比如在《孙中山全集》中收录的另一封写给张永福、陈楚楠的信中,孙中山就抱怨他看走了眼,给了梁兰泉5000元用以革命,不想这梁兰泉拿了钱却不干事,按兵不动,反而打起同盟会河内分会营救同志所筹集的二千元钱的算盘。对于这位同志哥,孙中山真是怒不可遏,在信中直斥梁兰泉“负义反噬,罪不容诛”!又说他冒同志之名诈骗财物,私立堂号,收了很多人加入同盟会,而入会费全被其私吞,难怪经济上捉襟见肘的孙中山要发出通缉令了:“如同志之力能除此人,则大善;不能,亦须声其罪恶,使彼无立足地。”
钱,永远都在折磨着孙中山
蒋纬国主编《民国建国史》(第一卷《建立民国》)写1910年11月5日,孙中山经欧往美,12月19日抵达纽约,力劝华侨资助革命,几个月就集资七万八千余元,还有很多人变卖了家产来资助革命,再加上南洋各地同盟会同志的倾情捐款,孙中山募得款项共计十五万七千二百一十三元,原本他只想集资十万元,没想到还多了一半,似乎是个好兆头,可惜后来两次广州起义都失败,钱也就打了水漂。
孙中山肯定心痛加肉痛,筹集经费,哪有那么容易?
汪精卫除了会暗杀,筹款,也是孙中山托付的一大革命任务,只是这样工作可谓举步维艰。1908年,孙中山致萱野长知函,说“精卫于南洋各处之运动俱无大获,故不特欲筹巨万之款为卷土重来之计划不能如意,即欲别筹数千只款以清名古屋等值债务亦不可得”。
1909年之前,孙中山还在和康梁的“保皇党”竞争。保皇党的势力远比革命党更强,常常将兴中会、同盟会的成员都拉去改变了信仰,经费方面,更不能与保皇党相提并论,比如1904年,孙中山在美国整整一年,不过筹到区区几千元的款子,实在是让人觉得沮丧。
惠州起义失败后的第二天,孙中山就致信他的同乡、李鸿章幕僚刘学询,只要他肯出钱一百万元,孙中山甘愿奉他为首。虽然刘学询和孙中山交往一度比较密切,还曾经将孙中山引见给两广总督李翰章(李鸿章哥哥),但是不知道这一回的金额实在太多惊人,还是刘学询对革命失去了信心,最终他没有把这笔钱交到革命党的手上。
1907年10月,孙中山派汪精卫、黄龙山和刘岐山三同志去越南西贡和堤岸两地,一大目的就是“与各同志面商,设法速筹巨款,接济军需”。10月15日,孙中山复张永福函,又催促张永福尽快筹集经费,可见,前一封信去之后,张陈二人并没有马上筹集到孙中山需要的数目,虽然河内的同志又捐了一万元作为革命经费令孙中山大为感动。
镇南关起义后,孙中山给邓泽如写信,痛感囊中羞涩捉襟见肘致使革命不行。当时革命军已经攻破了镇南关,清廷觉得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乃下令:“十日内不能复关,一律斩首;如有克复,当有重赏。”恩威并施,清兵哪敢怠慢,拼命进攻,血战七昼夜,镇南关,破。但是问题在于,破城之后,清军首领竟食言,底层士兵多有怨言,特别是广西陆荣廷旗下的士兵,因而向孙中山提出有条件投降。孙中山许诺,如果是带枪来投降的,打下龙州、南宁后,每人赏一百元,陆部提出,先给每人三十元,如果攻下龙州、南宁,再求封赏。孙中山算了一笔账:如果这支军队能够归顺革命党,龙州、南宁定可手到擒来,若以此两地为根据地,日后发展壮大,何愁革命伟业不成?那么每人三十元,以四千人计,就需要军饷十二万元左右。所以孙中山急忙给邓泽如写信,要求他速速去说服吉隆坡大侨商陆佑,筹集这笔款项,好让陆荣廷为其所用。邓泽如有没有筹到这笔巨款呢?查《中华民国国父实录》第二册,结果只有一声叹息而已:“邓泽如得国父函,即往说陆佑,惟未获助款之肯诺。乃具函复于国父。”
钱,永远都在折磨着孙中山。没有钱,要打败仗,打了胜仗,没有钱,胜仗也就变成了败仗。1908年5月,云南国民军光复河口,黄元贞投降,本是好事。可是孙中山没高兴几天,就开始愁眉苦脸了。原来河口地区,粮食极贵,士兵每人每天至少要发伙食费三毛,当时云南国民军总数三千余人(加投降者),每天光粮食一项,开支就需要千元。还需要给杀督办的士兵花红(奖金)二千,占山上炮台和沙哨官首级的花红共计二千五百元,打下河口之后,孙中山马上征收义捐,不过得银三千五百元,还不够两项花红的支出,焦头烂额也就可想而知。当时张德卿的队伍只有三天的粮食,三天一过,无粮可食,军心必定动摇,是时,则一击即溃,谈何挥师北上北定中原?
幸好,革命军与当地商人梁成泰之子梁秋商谈后,得后者捐献二千元,解燃眉之急。但革命是个无底洞,二千元很快就用完了,孙中山又算了一下,需要二万元才够革命之用,二千是断断不够的。怎么办呢?只好催促筹款干将邓泽如,情况至艰至险,困难重重,速速筹钱。1908年7月时,邓泽如只汇来了银元七百,而孙中山河内银行的借款,即将到期,借款达五千之巨,至少要还一半。到账之数,不及银行借款半数,孙中山着急上火,从他信中字里行间也尽显无遗:“烦转蓉埠诸同志,为大局辛苦,设法挪借二千元以济眉急,准于年内筹还。……祈为注意,至望。”
至9月7日,邓泽如才凑齐这二千元,汇至孙中山手上。但是革命军花钱如流水,如无底洞。1909年,他给邓泽如写信,说前次邓寄给他的千元款子已经用尽,“今又告急矣”,“故弟已处绝粮矣”,至少需要二三百元他才能度过这个月余下的日子。
当然,少数富裕的支持者可以一掷千金。上阵得靠父子兵,筹款指望兄弟连,一点不假,孙中山的大哥孙眉,全力支持弟弟的革命活动,根据简又文教授在《孙中山博士的青年时代》一书中的计算,孙眉大概一共捐献了七十五万元,至1904年,以至于这位曾经腰缠万贯的孙中山长兄,生活已沦于破产的境地,再也无钱可捐。
还有一位慷慨的革命慈善家是著名的张静江先生。他在巴黎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产业,他也是孙中山先生的粉丝,竭尽所能为其提供经济上的帮助。他们之间有暗号,“A”表示一万元,“B”表示二万元,就这样,张静江成了革命党的金库。有资料显示,1906年,张静江捐赠的金额就高达三万法郎加五千港币,有人断言张静江捐献的总数达到了可怕的二百五十万元以上,也许是为了表彰张静江在革命中的突出贡献,民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财政部长(有传言孙眉曾要求革命成功后任命其为广东省长,但最终这一职务的历任官员中没有他的名字)。
股券:孙中山的新发明
俗话说得好:“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
虽然1911年12月25日至26日日间,孙中山与上海《大陆报》主笔对话时说:“革命不在金钱,而全在热心。吾此次回国,未带金钱,所带者金钱而已。”(当时主笔问“世人皆谓革命军之成败,须观军饷之充足与否,故问此。”)
但事实上,武昌起义之前的孙中山,一直在为筹集革命军费而奔忙。让人家平白无故出家资助革命,不心疼钱的总是少数。于是孙中山也想了些别的主意,比如说会费和股券。
1895年1月22日,兴中会成立,颁布《檀香山兴中会章程》,规定凡入会者交会费五元,如果你愿意多交钱资助革命,那非常欢迎,但至少是银元五枚。当时孙中山发展了五百名会员,所收会费,也就是至少二千五百元。
也就在兴中会成立的同一天,孙中山以发行“中国商务公会”股券方式募集革命经费,每股一百美元。兴中会会员李多马认购了第一份股券。香港兴中会的认购金额稍有不同,为“每股科银十元”。会员认购之后,会发给收条,并允诺以后可以收回本利百元,这就是十倍的收益啊,至于《香港兴中会章程》中的这样几句话,不免有以利诱之的嫌疑:“十可报百,万可图亿,利莫大焉,机不可失也。”难说没有人是看了这样的收益率,投资于“兴中会银行”的,而事实可能则是:大家都对此敬而远之。
1904年,孙中山在夏威夷印制了面值一元的公债券,保证在“本军成功之时”每券偿还10元,据说当时孙中山共筹得四千元,但是这些钱都他在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中花光了。
1905年和1906年,孙中山还印行了两种革命军债券。一种是1905年发行的中华民务兴利公司债券(其实在日本横滨印制),正面刊有“公债本刊一千圆券,第一回□字第□□号。广东募债总局五年内清还。总理经手收银人孙文印。天运岁次乙巳年十一月□日发”字样。公债上除了有孙中山亲笔签名外,年月日也概由孙中山亲笔填写。券的背面还说明,这次募集公债,一共二百万元,每年还利五分之一,限期五年,五年内本利全部还清;如果过了五年还想继续“存款”,那么也可以,每年以周息五厘计算,每年派息一次。用这样一种公司化的方式,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乙丙两年印行之革命军债票》中说,这是因为孙中山偕同志黎仲实、胡毅生、邓慕韩由日本到越南西贡开展革命工作时,担心遭到法国当局的阻扰,所以才想出一个中华民务兴利公司的名头,便宜行事。但事实上,发行量极少。纸张而已,印制并不很难,所以发行很少的原因肯定不在于印得少,而在于买的人少,看来,至少在西贡一地,大家对于这些新潮的革命证劵,还不敢轻举妄动。
第二种,是1906年正月发行的英法文中国革命政府一百元军债券,写着:“中国革命政府许持券人于政府成立一年后向广东政府官库或驻外代理取回一百元。一九0六年元月一日总统。”下刊白日徽章,一面用英文,一面用法文。
是年秋,孙中山的得力干将冯自由在香港的法国游船上与孙中山碰头,孙中山将军债券三箱交付给冯自由,冯自由将其藏于《中国报》报社。这年冬天,许雪秋潮州起义前领去了二百张,假设全部被人认购,则有二万元的进项,问题在于,是否有人认购?冯自由说这些债券基本上用于遣散起义军了,除了陈芸生等人贸然起事之外,总指挥部觉得时机不成熟而取消了行动计划,起义军就地解散,需要支付遣散费,遣散费又无着,索性就以“空头支票”打发去就是了。
那么,当初高额回报的承诺有没有兑现?只有一笔糊涂账。当时革命政府尚未成立,怎么就下此承诺?即使公司尚有盈亏,何况革命?民众持观望态度也是正常的事。美国学者韦慕庭在《孙中山——壮志未酬的爱国者》一书中说:“收入记载当然是很重要的,因为捐款人和借款人必须得到尊敬,受到报偿,虽然如此,许多收入的记载还是失落了。”对捐款者来说,既无记载,如何兑现?对孙中山和革命党来说,收入比开支相对清楚一些,既然开支的明细不能落实,则对于掌握财政者的质疑声亦不能平息。这是问题的关键。
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会员不足一万,会费仍按兴中会旧例,每人交一元,显然不堪革命之用。1905年9月30日在给陈楚楠的信中,孙中山又祭出“债券筹款”的看家本领。这回的面额的是千元大钞,买一张实际需要花二百五十元,推翻清朝之后,可以得到一千元的回报。孙中山的目标是筹足二百万。这个目标恐怕只能是乌托邦。在洪门兄弟变卖房产大力支持孙中山之前,孙中山筹集经费一直非常困难。在美国致公堂大佬黄三德等人的帮助下,1911年,仅加拿大一地,就募得资金七万多元港币,而在夏威夷和美国各地,则募得一万五千元港币。这笔钱很快被汇到正在香港指挥的起义的黄兴处。
为了更增加吸引力。他们想出了更多奖励办法:购买或捐赠一百元者,保证民国公民资格;一千元,享有经营企事业的优先权;到一百万元,就可以在公园里给自己塑像。
说实在话,这些措施,多少有些本末倒置的感觉。革命,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动不动就株连九族的事,哪是什么优先权和塑像可以轻易说服捐赠者的呢?真以为在开公司分红呢?从此一点,亦可见当时经费之紧张,实在是有病乱投医。1908年时,孙中山曾致信邓泽如,说如果吉隆坡一位富商愿意出十万元钱的话,那么可以将云南全省的采矿权给予他十年。比诸于优先权和塑像之类的空头支票,吸引力可见一斑,但是这位富商依旧坚辞不就,问题在于,这不是买卖,这是革命,谁都知道,得到这笔收益的前景恰恰不是革命党们许诺的那么光明,恰恰相反:非常渺茫!
所有款项,必经孙中山之手。洪门筹饷局的筹款,规定有一条,款子,只有“孙大哥”一人可以调用。而开支又无明细,不免要给人质疑。孙中山愤而为自己辩解:“革命‘攫利’云胡哉?”
孙中山说,革命之前,自己家境殷实,经济状况肯定胜于现在。他给那些嚼舌子的人算笔账。广州起义时,香港一二人出资数千,檀香山人出资数千,加起来不过万余,而革命的花销,何止万余?其它的钱哪来的,“皆我兄及我所出也”。惠州起义时,花费有十余万,只有香港的李纪堂和一位日本义侠(不知道是不是宫崎寅藏)出资二万余和五千元,至此孙中山已倾家荡产:“吾一人之财力已尽,而缓急皆赖家兄之接济,而妻子俯蓄亦家兄任之。”(1909年10月下旬致吴稚晖函)。
革命十余年,所得捐助,一共不过四五万元,有人说他借革命之名贪污四五万元,怎么可能?“若为图利计,我亦何乐于革命致失我谋生之地位,去我固有之资财,折我兄已立之恒产耶!”两年前,即1907年,孙眉已在檀香山宣布破产,积蓄全部用于革命事业,到银行借贷的钱,到期不能偿还,债主拍卖其业,以偿债款。孙眉本人,只能迁居香港,寄人篱下,改干修地球的活计去了。
潮州、惠州、钦廉、镇南、河口五次起义,总共花费二十万元。汪精卫向荷属殖民地筹集三万余元,向英属殖民地筹集一万余元,向越南、东京及泰国等地所筹集的五六万元;孙中山本人筹集的同志捐款五万元,再加日本人捐款一万四千元,河内借款一万余元,除了梁兰泉骗去数千以及船械费数万元,还有一个人骗去一千元,以及陶成章用去一百元者,其余,没有任何浪费。孙中山自言自己除了食宿交通费之外,自己没有用过一分钱,而拨于革命之用者却有一万四千多元,家人将积蓄和首饰用于革命事业的,却有一千数百之数。
所以,谣言不可信。
为革命,孙中山殚精竭虑,散尽家财。纵观民国成立前,他的革命生涯,一多半时间都在苦苦筹集革命经费的旅途中度过。他深知,钱是革命的命脉,有了钱,可以招兵买马财大气粗。没钱,那就得像居正、孙武那样,到处哭穷。
武昌起义前,在武昌地区主持革命党的是居正和孙武二人,向中央哭穷,钱,这是真没有。黄兴知道以后,觉得武昌地处中原,战略要地,倘若能与广东革命互为响应,何愁大事不成?当即决定给谭人凤两千元带到武昌,六百元给居正,二百元给孙武(未说明其余一千二百元的去向),在汉口租界内设立革命党机关。还不足一万!比较一下孙中山在两广地区起义投的钱你就知道了,地处中原的武昌地区,根本不是孙中山当时战略考虑的重点!
这点钱,根本不够!穷极无法的革命党人,还去武穴附近三角山上偷过佛像,也没卖到几个钱。幸好,共进会的刘公,家财万贯,是襄阳巨富,为革命捐资五千银元,才使武昌起义不至于死在襁褓之中,看来,“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确是至理名言。
在这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时,请不要忘了那些为革命捐献过的富人和穷人,每一分钱,也都是为自由付出的代价,是否我们已经忘记?
日月轮回依旧
花开花谢依然
多少青春继续不回
地下埋藏的
为自由付出的代价
是否我们已经忘记
黄花岗的灵魂
他们地下有知
能否原谅我们?
——罗大佑《青春舞曲》
第二篇:英国留学要花多少钱
英国教育制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以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而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教育质量最高的国家。那么去英国留学都有哪些花费呢?下面就为大家讲解下英国留学费用的总清单,去英国留学的同学们可以记在账本上了~
申请费
UCAS的申请费是申请一所学校12英镑,申请2-5所一共23英镑。
硕士的申请费一般在每所25-50英镑。(top4的一些专业会比较贵,最高的例如牛津剑桥的MBA需要150英镑)
报名费
雅思的报名费用是1680人民币,复议费为1000人民币。雅思报名一般都在网上报名,全国各大城市均设有考点,每个月都有1-3次雅思考试。一般都要提前报名,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充分的备考计划,也可以避免准备好了但考场满员的尴尬。
办理护照
英国留学费用中办理护照的费用为250人民币。一般都是学生本人带着户口本身份证到当地的公安局,到公安局的出入境管理部门进行办理。一般8-15天护照就会发下来,但是还是建议准备出国的同学提前办理,有备无患。
签证费用
英国留学签证的费用是2980人民币。体检费需要500-1000人民币(有些需要打育苗,有证的则不用打。)
担保金
去英国留学需要准备担保金存款证明,向英国政府证明学生有承担学习期间学费生活费的能力。一般担保金为32-35W人民币。具体的算法为 一年的学费+九个月的生活费。需要学生至少在办理签证前28天存入能够开出存款证明的银行。建议家长把存款存在学生名下,如果存在父母名下,需要开一些证明。
生活费
伦敦地区的生活费一般为1000英镑/月,非伦敦地区为800英镑/月。(此为平均标准,具体还要看学生的生活方式。)
住宿费
伦敦地区的住宿费为150-190英镑,非伦敦地区的住宿费为80-150英镑。不同的房间收费不同,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房间。
抵押金
由于所有学生都会一起申请许多学校,所以发下OFFER后学校需要学生先交押金,确定位置。押金费为600-2000英镑,具体要看OFFER上的要求。
机票
一般机票费用为6000-7000人民币(单程),当然,这需要提前买。我一般都会让学生第一次去的时候买单程票,等放假回来有具体的时间规划在买往返票。
英国学费
一般英国大学学费在1W-1W7英镑,大部分学校都是等学生入学了分学期交学费,极少的学校需要学生一次付清。(一般第一学期的学费都会从押金里扣,不够再补。)
英国曾先后得过90次诺贝尔奖,其发明创造、科技创新、研究成就、人才培育全球瞩目。所以去英国留学,也是有其“可贵”之处的。如何有价值的度过自己的留学生活,让留学费用物有所值,那就是大家该好好考虑的问题啦~
第三篇:去美国留学要花多少钱
去美国留学要花多少钱
去美国留学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
美国是一个教育强国,因此有许许多多的中国学生希望前往美国接受教育?那么去美国留学需要花费多少钱呢?据金矢留学专家介绍如下:
到美国留学费用也大致分为学费与生活费两大花费。
一、大学性质公立大学的收费一般低于私立大学,意见领袖时寒冰的博客。一般私立大学学费每年约为USD17,000~24,000,一般公立大学学费每年约为USD9,000~14,000。
如果要就读研讨生,费用如下:
一般私立大学: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和工学院,学费每年约为USD22,000~29,000。社会科学院,学费每年约为USD18,000~25,000。文科学院,学费每年约为USD17,000~24,000。
一般公立大学:法学院、医学院、商学院和工学院,学费每年约为USD13,000~20,000。社会科学院,学费每年约为USD11,000~17,000。文科学院,美国留学硕士费用每年约为USD9,000~14,000。
通过以上一些数字,您就可以大致了解前往美国就读大学或者研讨生院所需的费用了。如果您是前往第3级城市生活,就读于一般公立大学的商学
院,则一年人民币费用约为:USD17,000+USD700*12=USD25,400*6.83(汇率)=RMB173,482。
您在做大学规划时,需要对您选择的学校作一个费用预算,总预算应包括每个学年的各项费用,以下所列数据仅供参考。
美国留学学费和杂费:$10’000-$22’000学费是以一个学年盘算,约从每年9月到来年5月,共9个月;有些大学还提供暑期课程(6月-8月)。一些大学学费是统一的,有一些则依据学时收费。每个学校对外籍学生的收费有所不同。杂费大致包含:综合医疗保险费$300-$500、学生运动费$100-$300,徐静蕾(非官方)的博客。
膳食和宿舍:平均$5’000一些学校请求学生住在学校宿舍,至少第一年是这样。也有一些学校,学生可以走读。走读生比住校生省钱,但增长了交通费。学校设定的膳食是学校食堂提供的常规食物。宿舍费用是指明双人合住一室,须要了解住宿费是否已包含床上用品(被子、枕头、毯子)和基础的寝室服务。倘若您暑期住校,食宿费用的预算需增添三个月。
书本和必须品:平均$500学校会估算每学年的书本和必须品的费用。如果您规划学习的范畴需要专门的必需品,如机械、艺术、电影,您的消耗就要比普通的高。
交通:平均$600学校的交通费预算通常不包括您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国际旅费,所以您得加上这一段的双程费用。如果您规划由住读改为走读,那您得负担负地的交通费用。
到美国留学的费用个人消耗:平均$1’000这些破费包括基础生活用品、服务、运动等,如洗衣服、看电影、做活动。另外需包括健康保险。如果您有眷属或特别的医疗须要,您的生活费将增添很多。
二、大学所在地一般而言,偶们把美国城市依照生活指数分为四级:
第1级指美国特大城市,如旧金山、纽约、费城、洛杉矶、波士顿、迈阿密、夏威夷、芝加哥、华盛顿首府等,其生涯费为USD1,000~2,000/月,这是不包含买车、外出旅行、电话和娱乐等额外消耗。(以下类同)第2级指美国大城市,国家 NBA,如匹兹堡、西雅图、拉达斯、亚特兰大、奥斯汀、底特律等,其生涯费为USD800~1,000/月。
第3级指美国南部、中西部、东南部一些州,如德州、威斯康星州,依利诺州、密歇根州、犹他州、科罗拉多州、乔治亚州、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等,美国留学奖学金为USD600~800/月。
到美国留学的费用
第4级 俄克拉荷马州、密苏里州、路易斯安纳州、南卡罗来纳州等,其生涯费为USD450~600/月。
实际上美国留学花钱多少是可以控制的,也可以通过打工等方式缓解压力。留学宝网站上有很多相关的内容,大家不妨到那里看一看。
第四篇:新鲜出炉 2015留学英国需要花多少钱?
新鲜出炉 2015留学英国需要花多少钱?
2015年英国留学费用单新鲜出炉啦,留学专家认为,留学本就是一件耗时耗钱的事情,所以好多人在出国前都会担心每年的生活费超过自己的预期。留学专家通过多年专业的办理留学经验,为大家简单说说赴英国留学一年要花多少钱?
留学英国一年的生活费到底需要多少钱?虽然这根据留学生生活水平和消费习惯的不同而有所变动,难以做出统一的衡量,但在这里,留学专家会按照一般留学生的消费水平细解“2015年英国留学一年的生活费用”。
一、住宿费:英国大学为一年级外国留学生提供校内学生公寓。在留学生公寓中,常常是3至7位学生合住一套住房,每人单独占据其中一个房间,共用一间厨房或卫生间(也有独立卫生间的,比共用的价格要高)。这种学院宿舍(自己做饭)每周的费用约为120至200英镑。第二年之后,留学生常选择寄宿家庭或自己在外租房,如果能与几个同学合租的话,价格比校内住宿划算得多,不过介于最近安全问题,留学专家表示,还是觉得住校比较安全。
二、伙食费:英国一般每日三餐的开销大学一个月150英镑是较为普遍的情况,如果留学生吃的水平(吃货们一点要多注意)更高一些,一个月大约300英镑左右也足够了。
三、日用品和交通费:在英国留学还可能需要购买一些日用品和支付交通费用,这些杂费每个月大概是100-200英镑的支出,具体看外出的频繁度以及距离的远近,住校的朋友可以买辆自行车,每天骑着也是相当有感觉。
四、服装费:由于英国留学的时间较短,留学生可以从国内携带足够的衣物到英国,如果是在英国本地购买也可以,价格相差并不是很大(奢侈品除外),如果你是土豪那就放开手的买,如果消费水平一般可以等到每年的打折季节去抢购,其实也挺划算的。
五、旅游费:英国的大学每年有三个假期(圣诞节、复活节和暑期),其中暑期可长达三个月,若归国探亲往返机票大约需要800英镑。假期旅游的费用每年约为600至1000英镑。
www.xiexiebang.com
如果你的语言能力以及精力允许,你还可以选择打工,英国政策是允许留学生每周打工不超过20小时,节假日全天打工,打工所得薪资可以补贴相当一部分生活费。这个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为了。在打工这个事情上笔者的朋友还碰到了一件伤心事,一家超市丢了货物,想都没想就怀疑是笔者的朋友干的,而且没有原因就因为是中国人(鄙视),最后事情查清楚了是内部的一个英国佬干的,我朋友当时便愤然辞职。)
总的来说,在英国留学一年的生活费大约在5000-6500英镑,伦敦地区生活费在8000英镑左右。所以,综上所述,如果你在英国不使劲造的话,留学一年需要的费用一共是20000到30000英镑。
www.xiexiebang.com 文章来源:澳际教育
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要花多少钱
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要花多少钱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05月06日 08:56 人民网-人民日报
“家里有个上学娃,想花的钱不敢花”——这恐怕是当下许多家庭的真实想法。
尽管收入有高有低,但涉及孩子的教育支出,每个家庭都是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环境,教育支出因此成为多数城乡家庭一个沉重的负担。
一般来说,中青年龄段的居民对消费的贡献率最高,但是,这部分人群恰恰要面对子女长达15年左右的教育支出问题,而随着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让消费主力成为储蓄主力,进而制约我国城乡居民的即期消费。
农民屈昆:
农村供个孩子读书挺吃力
沈阳市沈北新区的农民屈昆刚刚在开发区的“街上”买了房。房价16万元,首付款差不多耗掉了父母和他两代人的“存款”,还和亲戚们借了几万元。
“如果不是孩子下半年上小学,我不会下决心进城买房。”屈昆一家五口还是农村户口,家里还有地,一年地里收入七八千元,他和妻子在开发区一家做刹车阀的企业上班,两人月收入4000元,即使在农村,这样的家境也不算富裕。
“孩子上幼儿园阶段,每个月学费、伙食费就得1000多元,差不多用去1/4的家庭收入。下半年进城上学,每个月最少得1500块钱。”他说,这还不包括伙食费和临时收的各项杂费。村子里也有小学,各项费用虽比城里低,但教育质量屈昆信不过。“10多个老师,只有20来个学生。老师不成!不过没办法,好老师谁来农村?能走的也都走了。”
买了新房后,屈昆家每个月得还1000多元的房贷,日子更要精打细算。“按现在的收入,供完小学没问题,往后的学费就得从长计议。”为了减轻高中、大学的学费压力,屈昆在孩子1岁那年听人劝买了份“鸿运少儿”商业分红保险,“从1岁到15岁,每年交1700元,高中、大学阶段能返回4万元。”屈昆很为这个决定自豪。“就算钱不凑手,我也先借钱垫上保费。我们农民,收入低,又不懂炒股、理财啥的。买这个保险,就是强制自己存点钱,别等孩子需要时拿不出。”
现在屈昆经常带孩子进城去看看自家那正在盖着的楼房,还有旁边的小学校。“我得让他知道家里为他上学、有出息,可是下了本了。不读书改换门庭,将来他还得回来种地!”屈昆说。
点评
在农村,由于近年来义务教育实行免除学费、书本费和给予伙食费、寄宿费补贴等政策,农民家庭直接的教育负担大为减轻。
但随着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集中教学资源,产生了大量新的家庭教育支出,比如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等,农村学生的其他上学成本反而较从前增加了。
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农村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不足”和“教员不足”问题,让农村学生不得不进城上学,“提着火盆走山路”、“背着红芋进课堂”的情景,让人心酸。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育费用已成为农户最主要支出,许多家庭为此背上沉重债务。吉林省白城市一份对当地40户农户的调查显示,2008年,这40户家庭子女人均教育费用12562.5元,占户均家庭总收入约60%,农民子女人均教育费用相当于4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
公务员蔡锡元:
女儿大学毕业前,不敢随便花钱
蔡锡元是河南省某地级市科级公务员,月收入3600元左右,他爱人在事业单位,月收入2000元。“在我们这儿,跟同龄人比,我俩的收入还算不错。”
但细细算起家庭开支,蔡锡元并不轻松。“家里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消费,女儿刚上初三,不等她大学毕业,我们是不敢随便花钱的。”
为了让孩子上当地的好初中“小班”,蔡锡元每学期要交4400多元学费,此外书本费、考试费、资料费,每学期差不多要交500元。“伙食费分三档,6元、8元和10元的。咱孩子正在长身体,每天吃个中档的,一个月22天就得176元,再加上牛奶,将近200元。”蔡锡元说,这些钱还是“有数的”,要是加上“补课费”,一般家庭就很吃力了。
“数学、语文、外语、物理、化学都补课,每个星期一次,一门课每个月300至450元,你算算,要是孩子功课差点,五门都得补,家里得掏多少钱?!”此外寒、暑假也补习,20天400元,都是孩子自己的任课老师、班主任上课。“讲新课,你不去就跟不上,去了就得交钱,家长没有任何办法说 ‘不’。”
“之前上面也多次查补课的事儿,但往往是一阵风。搞得老师们也‘精’了,都等补课结束后,听听风声再收钱,反正家长们不敢赖。”蔡锡元说。
“不过,说心里话,我们也能理解老师的做法。其一,现在的应试教育,老师给你孩子补课是对孩子前程负责;再者,老师们的待遇实在太低了。中学教师一个月1800元左右的工资,还不如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确实不能体现他们的付出。”
蔡锡元说,以现在的家庭收入,供孩子读大学不成问题,不过还不敢奢望将来送孩子出国什么的。“一年几十万,家里要卖房子才能供得起。回国后如果没有关系,可能连工作都找不着,不值!”蔡锡元说,他有在县城和农村的亲戚,干脆让孩子中学毕业后上中专、技校这类“蓝领摇篮”,一是学费低、二来找工作靠谱点。“教育负担重,很多家庭根本没有能力让孩子选择自己的人生。”蔡锡元说。
点评
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虽然免除,但家长们仍要面对名目繁多的“费”,如补课费、择校费、赞助费、住宿费等。“一边免费、一边收费”现象比比皆是。2009年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显示,2006年—2007年,全国共有19个城市的教育部门和学校违规收取择校、补课、赞助等费用5.02亿元。
教育支出对中等收入群体消费预期的影响最大——对于各种与“分数”挂钩的学杂费,他们既不能像高收入人群那样丝毫“不在乎”,也不能像低收入家庭那样彻底“不敢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教育连年增加投入的“好处”就会被抵消,即便是扩大消费的中坚力量——中等收入家庭,也将陷入“只要家里有个上学娃,想花的钱也不敢花”的困境。
白领孙雪:
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至少要拿出22万元
孙雪和爱人都在北京的外企工作,年收入30万元左右。他们的儿子今年读小学三年级。两口子工作比较忙,孩子读寄宿小学。
孙雪说,收入虽然还可以,但家里的大开支,除了房贷仍然是孩子的教育支出。“跨学区的赞助费3万,每年学费、伙食费1万多元,钢琴费12000 多元,其他的零星费用一两千元。我们为了让孩子英语考级,报了‘一对一’的精学辅导班,每小时收费200元,一年得2万元左右。四年级以后得考虑‘小升初’的问题,还打算给孩子报个奥数辅导班,‘烧钱’似的,开支不小。”
孙雪算了算账,从孩子上幼儿园到完成小学,至少要拿出22万元。
孙雪家住朝阳区,但打算把孩子送到海淀或者西城区上学。舍不得孩子来回跑,还要考虑就近买房子或租房子的问题。“学区房贵得吓人,有人说在人大附中旁边买1居室的钱,可以去悉尼买个别墅,房租也高得离谱!”孙雪说,中学以后面临高考压力,花在辅导班的钱肯定会增加,大学如果到国外念,开支更要以十万、百万计。
“收入虽然不低,但家里还是蛮节约的。我从来不买名牌的衣服、包,我们也没有出国度假这类‘高端’消费。为了孩子,能省则省。”孙雪说。
“给儿子报名英语辅导班的时候,他还开玩笑说自己是班级里最后一个吃课外‘加餐’的,现在班里49个孩子‘全军覆没’了!”孙雪说,孩子的同学家境都差不多,家长们大都是大学毕业留京的“移民”,自己一路奋斗过来,生怕孩子“掉队”,虽然如此“大投入、高标准”的课外教育有点非理智,“可这是大势所趋,没办法!”孙雪说。
点评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激励着多少父母亲不吝金钱培养孩子?又有多少家庭纠结在应试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取舍中?结果呢,一方面为应付高考,让孩子进各种辅导班,一方面又强调对孩子能力的培养——钢琴、舞蹈、科技„„样样落不下;上一所好的幼儿园,然后再上一所好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最后考上理想的大学,便成为大多数家长为孩子设计的人生“五部曲”。从一出生到进大学,孩子、家长都疲惫不堪。
这其中,有家长自身的“盲目”,也有无可奈何的苦衷——如果没有户籍限制、没有跨区择校的种种“樊篱”,不一定非要送孩子去学奥数、学特长,透支童年的快乐;如果没有优质大学资源的紧缺,何必为了分数,挤破头地“课外辅导”?
虽然国家早有明文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要坚持让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但是择校现象在各地始终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专家指出,政府在提高教育投入、增加社会教育总供给能力的同时,必须在完善供给结构上下功夫,降低城乡居民家庭为“不均衡供给”所额外负担的教育成本。
④ 老板金立松:
花大钱送孩子国外读大学
在北京自己做企业的金立松家庭资产已过千万。女儿的学龄前阶段,恰是金立松企业的初创时期,两口子比较忙,把孩子送到了私立幼儿园。“一共花了30多万元,效果还不错。”
孩子户口在宣武区,初中、高中在东城、海淀区读,择校费、学费、房租以及英语的口语和托福辅导班,几年下来也要几万块。
金立松说,正在读高三的女儿已经申请自费去国外读大学,因此放弃参加国内高考。出国留学每年学费、生活费大概5万多美元,大学四年要花费150万人民币。
“还谈不上负担,而且我觉得这种投入还是值得的。”金立松说,自己不认同国内的教育体制,特别是大学教育。“非人性化的,题海战术、应试压力,扼杀孩子的创造性,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相比之下,全球顶尖的名校,虽然收费不低,但拥有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全面的教育和全球化的视野,多花些钱也是值得的。
金立松的女儿选择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艺术史专业。“孩子有艺术天分,我为她提供了比较好的经济基础,她不用担心将来毕业后的收入问题,也不必像一些困难家庭,孩子入大学时就不得不考虑将来毕业后能不能还‘学费债’。”
金立松说他的许多朋友都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说白了,我们就是宁可多花钱,也要让孩子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毕竟只有一个孩子,不能在这些事情上马虎。”
点评
据教育部数据,2010年国内有近100万学生放弃高考,其中出国留学者占21%。与此同时,被称为“美国高考”的SAT考试,在中国每年的招生人数从2003年的一两百人,猛增到今年的1万多人。许多家庭,宁可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也要把孩子送出国门去。
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去国外念大学,这从一方面反映出国人更加富足、视野更加开阔,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当前优质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应当明确:高等教育不仅是人才选拔,更是满足居民个人发展需要的消费。只有加快高等教育产业化步伐,让大学间的“竞争”更激烈,让大学提供的教育“产品”更加质优价廉,才能切实满足居民的教育需求,减轻居民的教育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