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阿房宫赋导学1(xiexiebang推荐)
阿房宫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 李杜”(李白和杜甫称“老李杜”)。
2、“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关于赋的特点,《文心雕龙•诠赋》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指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铺采摛文”指在语言上要使用华美的词藻。另外,赋也很讲究声韵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与诗歌的韵律、节奏结合在一起,借助于长短错落的句子、灵活多变的韵脚以及排比、对偶的调式,形成一种自由而又谨严、流动而又凝滞的文体,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课前预习】 给划线的字注音
阿房宫()廊腰缦回()囷囷焉()蜂房水涡()媵嫱()梳晓鬟()剽掠()鼎铛玉石()逦迤()锱铢()架梁之椽()庾之粟粒()横槛()不霁()何虹 妃嫔()尽态极妍()管弦呕(梳理文章第一二段 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
(2)盘盘焉,囷囷焉()(3)不霁何虹()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6)而气候不齐()(7)杳不知其所之也()(8)雷霆乍惊()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2)北构而西折:()(3)廊腰缦回()(4)檐牙高啄()(5)蜂房水涡:())哑()(6)未云何龙:()(7)不霁何虹:()(8)辇来于秦()(9)朝歌夜弦()(10)鼎铛玉石()(11)金块珠砾()古今异义(1)直走咸阳(2)钩心斗角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5)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文本分析】
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阿房宫楼阁之高:(阿房宫楼台之多:(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2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运用了:(3概括第一段内容
a细写阿房宫的:()))))))手法 b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建筑的特点:()阅读第二段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这一节运用了(宫廷生活之()手法极显宫女之()。,),《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2.积累掌握“一”“爱”“取”“毕 ”“辞”“独”“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
3.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了解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4.体会本篇的铺排手法,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弄懂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2)秦爱纷奢()(3)人亦念其家()(4)奈何取之尽锱铢()(5)多于南亩之农夫()
(6)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7)戍卒叫,函谷举()(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9)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11)谁得而族灭()(12)秦人不暇自哀()(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研习文本】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问:用连贯的()句式,用()手法;
展现了秦王朝()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注意划线字的意思)
问:作者设计了两个()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灭亡的共同原因:()
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㈠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
A.①②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③是指当时的唐朝人(如杜牧);④是指秦人; B.①②④相同,都是指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是指唐以后的人; C.①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②④相同,都是指唐以后的人; D.①④相同,都是指唐人(如杜牧),②③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㈡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
【拓展训练】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过 骊 山 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赋的语言特点;2掌握整理本文的实虚词; 3拓展训练; 【探究学习】
《阿房宫赋》作为赋文体有哪些具体的特点。(三个方面,参照学案一知识链接)
一: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
二: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文的描写为文后的()作(),这就是赋()的特点,指赋的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巧妙结合,是这篇赋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
三:本文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1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采用了()的手法。作用:气势夺人,句式流畅,感情强烈,琅琅上口。请你在文中再找一个例子说明,例如: 2句式上还具有骈文的哪些特点。
【知识整理】
一、实词 1.一词多义(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一鼓作气()(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5)使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使六国各爱其人(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④人皆得以隶使之(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二、虚词(1)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②或师焉,或不焉(③且焉置土石(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⑥犹且从师而问焉())))))))))))))
(2)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②不敢言而敢怒()③谁得而族灭也()
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3)夫
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③予观夫巴陵胜状()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三、句式
(1)()句: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2)()句:戍卒叫,函谷举.
下面四句话中的四个“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D.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崔郾,大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①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②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③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悰更历将相,而己困踬不振,怏怏难平。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选自辛文房《詹才子传》)
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官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一课时)
重点词语解释
(1)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2)盘盘焉,囷囷焉(相当于“然” „„的样子)(3)不霁何虹(雨过天晴)
(4)绿云扰扰,梳晓鬟也(纷乱的样子 古代女子环形的髻)(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6)而气候不齐(齐,相同。)(7)杳不知其所之也(到„..去)(8)雷霆乍惊(乍:突然)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2)北构而西折:(北、西 名——状 向北 向西)(3)廊腰缦回(名——状,像人腰)(4)檐牙高啄(名——状,像鸟嘴)(5)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状,像蜂房,像水涡。)(6)未云何龙:(云、龙、名——动,出现之出现龙。)(7)不霁何虹:(虹 名——动,出现彩虹。)(8)辇来于秦(名作状语,乘坐辇车)(9)朝歌夜弦(名词作动词,歌唱;奏乐)(10)鼎铛玉石(名词用作动词,把鼎当做;把玉当做)(11)金块珠砾(名词用作动词,把金当做;把珠当做)古今异义(1)直走咸阳 古义:跑 今义:行
(2)钩心斗角 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思,明争暗斗。
(3)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雨雪晴阴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状况(4)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5)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义:金玉珠宝 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古义:金玉珠宝 今义:精华,也指出类拔萃的人 【文本分析】
1阅读第一段根据提示用文中语句填空 阿房宫建造历史背景:(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面积之大地域之广:(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楼阁之高:(隔离天日)
阿房宫楼台之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人们进入阿房宫内部的感受:(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2作者描写阿房宫运用了:(对偶,排比,比喻,夸张,对比,大胆的想象)手法 3概括第一段内容
a细写阿房宫的:(楼、台、殿、阁 长桥、复道、歌台、舞殿)b用一两个词概括阿房宫的特点:(宏伟,雄伟,壮美,壮丽,庞大等)阅读第二段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这一节运用了(夸张对比)手法极显宫女之(众,多),宫廷生活之(奢靡荒淫)。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弄懂文意,解释划线字词:
(1)一人之心,万人之心(心:心意,意愿。)(2)秦爱纷奢(纷:多,繁。)(3)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4)奈何取之尽锱铢(奈何:怎么,为什么。)(5)多于南亩之农夫(于:比。南亩:农田。)(6)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周:全。)(7)戍卒叫,函谷举(举:被攻占。)
(8)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9)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假使,如果。爱:爱护。)(10)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为:做。)(11)谁得而族灭(得:能够。)(12)秦人不暇自哀(哀:哀叹。)
(1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研习文本】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问:用连贯的(排比)句式,用(前后对比)手法; 展现了秦王朝(奢侈,腐化,浪费,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滥用民力)同时也指明秦灭亡的原因。
2“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注意划线字的意思)
问:作者设计了两个(假设)兼论六国和秦的灭亡,共同原因:(不爱其民)3根据文意“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①哀之;后人②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③而复哀后人④也”
㈠句中四处“后人”之所指是:(B)①②④:秦以后唐以前的人;③唐以后的人。
㈡这句话表明作者的写作意图在于: 借古讽今,历史教训,警示后人,讽谏统治者.【拓展训练】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说明)诗中用通俗的语言对秦始皇进行辛辣的讽刺,既肯定他削平六国、统一天下的艰辛,又批评他不知体恤百姓,一味残暴,以至断送天下的愚蠢。末两句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被牧童失火烧毁,他自己只落得个尸骨不全的可悲下场。这是对秦始皇梦想独霸天下、万世为君的深刻讽刺。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和《阿房宫赋》相似,也是借古讽今,劝谕当政者不要胡作非为,以免引起人民的反抗。详解: “却为道旁穷百姓”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首句是说始皇最终拥有了天下。周鼎代表国家政权。他拥有天下后曾巡游各地,于是引起刘项的“引颈”而观。项羽更是明确发出了“彼可取而代之”的想法,吓得项伯赶快捂住的嘴,告诉他这是要灭族的!可项羽后来还是真做了当年想做的事。所以我认为第四句的主语仍然是始皇,他因为道旁引颈而观的刘、项要想夺他的天下,于是不惜使天下百姓穷困,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之类。可是这些做法并未有效果,“黔首不愚尔益愚”,最后自以为“金城汤池”的关中却成了始皇自掘的坟墓。
《阿房宫赋》导学案(第三课时)
《阿房宫赋》作为赋文体有哪些具体的特点。(三个方面,参照学案一知识链接)
一: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
结合文本:大胆的想象,离奇的夸张,形象地比喻,强烈的对比,流畅的排比 二: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文的描写为文后的(议论)做(铺垫),这就是赋(体物写志)的特点,指赋的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的巧妙结合,是这篇赋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三:本文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1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采用了(铺排或铺陈)的手法,气势夺人,句式流畅,感情强烈,琅琅上口。
请你在文中再找一个例子说明: 2句式上还具有骈文的哪些特点。
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对偶押韵有致,错落有致,节奏鲜明,具有诗歌散文的双重特点,富有表现力。【知识整理】(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全,都)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⑦一鼓作气(初次,第一次)(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同“娶”)(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5)使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叫、让,使令动词)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连词)
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派遣,动词)④人皆得以隶使之(使用,驱使,动词)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使者,名词
二、虚词(1)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助词,„„的样子)
②或师焉,或不焉(语气助词)③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④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在那里)⑥犹且从师而问焉(相当于“之”)(2)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并列连词,又)②不敢言而敢怒(转折连词,却、但是)③谁得而族灭也(表修饰)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表假设,如果、假使)
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代词,你)(3)夫
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语气助词,表感叹)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语气助词,用于句首,引起议论)③予观夫巴陵胜状(指示代词,那个)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
三、句式
(1)判断句: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2)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意念上的被动,举,拔,攻占。此处为被攻占的意思)
下面四句话中的四个“使”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答案为C项,该项为连词,假若,假使;其余三项为使今动词,叫,让。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答案:①往日我偶然见到有十多位文士,眉飞色舞,击掌赞叹,在共同读一卷文书,我一看原来是杜牧的《阿房宫赋》。
②众考生里有很多人说杜牧性格懒散、放纵不拘小节,不过我照你的意见办,不敢再变了。
③杜牧生性刚直,有出众的节操,他从不显现谨小慎微的样子,敢于评论军国大事,指出时政利弊尤为切至。
第二篇: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
《阿房宫赋》导学案(学生)
杜牧
一、教材分析
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宫赋》为晚唐文赋,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赋讲究铺陈和声韵,而本文不但有华美的语言、和谐的声律,还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在韵文发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单元中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善用丰富的想象、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的特点,并明确它们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掌握“
一、爱、取、族”等实词的用法,培养朗读、背诵的能力。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善于从多种角度,具体、生动、细致地描写艺术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议论的写作特色。
3、德育目标
通过作者对秦亡原因的阐释,了解本文作者借古讽今、讽时刺世的写作目的,认识封建统治者骄奢淫逸、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必然导致覆亡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目的何在?本文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2、作者写《阿房宫赋》,是为了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讽谕朝政。但为什么写阿房宫被焚,却说“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里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难点:作者描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丽,仅用了一百多字,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印象。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阿房宫的建筑的?为什么会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1、掌握文章重难点字的读音。
2、重难点字词的掌握:(1)词类活用;(2)古今异义。
3、找出特殊文言句式并作解释。
4、疏通文意,把阅读本文产生的问题记录下来。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提示文中重要词语,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词语:
骊山
缦回
囷囷
初霁
媵 嫱
剽掠
鼎铛
俪迤
锱铢
栏槛
2、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全文。
3、作者及背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人称之为 “杜樊川”.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已是晚唐,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喜欢游猎,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写这篇文章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文言知识点。解释句中知识点,并翻译。
A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4、蜂房水涡
5、辇来于秦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B古今异义词: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 今: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古: 今: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 今:
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 今:、C 一词多义
(见课后练习)
D 特殊句式:
1、戍卒叫,函谷举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探究二: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诵。
三、反思总结、课堂检测
1、小结“赋”的特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的特点是“铺采摘文,体物写志”。作者围绕一个事物,就某一客观对象反复描写,多方渲染,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达曲传其义,情尽意足之效果。本文的第三段就体现了上述特点。
2、检测背诵。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示、提出疑惑
1、集体背诵。
2、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在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下面我们先来看到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
2、第二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3、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4、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呢?
5、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结合文章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1、想象、比喻与夸张
阿房宫毁于战火,其形制如何,早已无人能够说清,《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见“有关资料”霍松林的《〈阿房宫赋〉鉴赏》引文)也不很详。这给写“阿房宫”造成了困难,也给作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可以说,杜牧在这篇赋中艺术地再造了阿房宫。无论是对楼阁廊檐的工笔细刻,还是对长桥复道的泼墨挥洒,都是出自想象。这些奇特的想象不但不给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带动人沿着他开辟的路径走下去,在头脑中活现当年这座宫殿的盛况。这种效果的取得,和本文运用生动的比喻、大胆的夸张有直接关系。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一段出于想象,既是比喻,也是夸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铺排与议论
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前面的描写是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的。但是,无论描写还是议论,都大量采用了铺排的手法,叙事言情,极尽其致,气势夺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写中铺排的例子,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一段;议论中铺排的例子,如结尾一段的正反述说。这固然是赋体的传统写法,但值得称道的是杜牧没有像编类书一样堆砌相同词语,写得不繁缛冗杂,而是恰到好处。
3、骈句散行,错落有致
本文发挥了骈文的某些长处,如铺排、对偶、押韵等,但也大量使用单句散行,增强表现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六个四字句后,接以“盘盘焉,困困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个散行的长句。这样,句子整散结合,长短不拘,节奏鲜明,更富于表现力。
附:板书设计
第一段
兴建的背景和耗费 宫殿的规模
宫中的楼阁廊檐
宫中的长桥复道
第三篇:《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赏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作者杜牧简介:
2、背景。
3、赋。
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1、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2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
2、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明确:“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②疑难语句。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四、研习第一段
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②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雄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③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五、分析第二段
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②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③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压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读第三、四段,欣赏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祝尧《古赋辨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
二、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三、赏读第三段
分析第3段的内容和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共分三层。
①“用之如泥少”以上为第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②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③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一炬”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四、赏读第四段
分析内容。
①“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②“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第一、二、四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第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④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欣赏文章的结构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对对调。第3段感慨是由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六、比较阅读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明确: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七、课堂小结
读一篇好文章,总是唇齿留香,《阿房宫赋》就这种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好文不厌百回读,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四篇:5阿房宫赋导学案三
阿房宫赋导学案
(三)【自研课导学】
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阅读本文资料并结合注释疏通全文。晨读课:(45分钟)熟读并
背诵全文。
自读自悟《阿房宫赋》完成如下任务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2)关注课
下注释,识记重点词语,初步分析句式。
资料准备:查找杜牧的有关生平和本文的背景资料;充分利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自主积累:疏通文意,把不理解的字词画出。关注一词多义、通假字、文言句式、词类活
用现象。班级_____ 姓名编号:5课型:新授课编制人:杨俊芳审核人签名: 杨军
【展示课导学】课题:《阿房宫赋》课时: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赋的语言特点;
2掌握整理本文的实虚词;
【学习重点】
掌握整理本文的实虚词
【学习难点】
理解赋体常用手法
【学习方法】
归纳法探究法 讨论法
【合作探究环节】
组内合作探究:
小组长主持,深入探究以下问题(预时:10分钟)
探究1:理解赋体常用手法
探究2: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总结归纳环节】(预时25分钟)
一、探究学习
《阿房宫赋》作为赋文体有哪些具体的特点。(三个方面,参照学案一知识链
接)
1:描写运用了哪些手法?
2:从整体结构来看,本文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后两段以(议论)为主。
前文的描写为文后的()作(),这就是赋()的特点,指赋的内容,通过摹写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的目的。叙述、描写、议
论、抒情的巧妙结合,是这篇赋在表达方面的一大特点。
3:本文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如“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采用了()的手法。
作用:气势夺人,句式流畅,感情强烈,琅琅上口。
请你在文中再找一个例子说明,例如:
句式上还具有骈文的哪些特点。
二、知识整理
(一)、实词
一词多义
(1)一
①六王毕,四海一()
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
④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⑤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⑥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⑦一鼓作气()
(2)爱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④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3)取
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④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4)族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5)使
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
③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④人皆得以隶使之()
⑤两军交战,不斩来使()
(二)、虚词
(1)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②或师焉,或不焉()
③且焉置土石()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⑥犹且从师而问焉()
(2)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②不敢言而敢怒()
③谁得而族灭也()
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⑤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3)夫
①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②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三)、句式类型
(1)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
(2)戍卒叫,函谷举.()
【训练课导学】“日清过关”巩固提升达标训练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过 骊 山 作
杜 牧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1)请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找出与划线句内容相一致的句子:
(2)简要概括分析本诗的主旨和立意是什么。
【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杜牧,字牧之,京兆人也,善属文。大和二年,韦筹榜进士,与厉玄同年。初未第,来东都,时主司侍郎崔郾,大学博士吴武陵策蹇进谒曰:“侍郎以峻德伟望,为明君选才,仆敢不薄施尘露。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宫赋》。①其人,王佐才也。”因出卷,搢笏朗诵之,郾大加赏。曰:“请公与状头!”郾曰:“已得人矣。”曰:“不得,即请第五人。更否,则请以赋见还!”辞容激厉。郾曰:“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②后又举贤良方正科。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拜侍御史,累迁左补阙,历黄、池、睦三州刺史,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③兵法戎机,平昔尽意。尝以从兄悰更历将相,而己困踬不振,怏怏难平。卒年五十,临死自写墓志,多焚所为文章。诗情豪迈,语率惊人。识者以拟杜甫,故呼“大杜”、“小杜”以别之,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急也。(选自辛文房《詹才子传》)
①向偶见文士十数辈,扬眉抵掌,共读一卷文书,览之,乃进士杜牧《阿房官赋》。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诸生多言牧疏旷不拘细行,然敬依所教,不敢易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利病尤切。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第五篇:《阿房宫赋》心得
勤 思 善 检
——读《阿房宫赋》有感
近日,我阅读了唐朝诗人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文章用华丽的词藻,形象地描绘了阿房宫的气势恢宏和秦人的奢靡之风。“一日之间,一宫之内,而气候不同。”“明星莹莹,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让人叹为观止。阐述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时,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细细品味后,文章留给我的最深刻印象不是秦人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导致万世基业毁于一旦,而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回顾历史,多少朝代,多少政党,多少人都在重复着“哀之而不鉴之”的故事。
如何才能避免重复昨天的故事,我认为必须要做到两点。一是以史为镜,日夜思之。二是以己为镜,日夜检之。
以史为镜,日夜思之。历史是一本预言书,它能够准确地预言我们的今天和明天。现在的中国乘风破浪,疾行在发展的海洋中;现在的中国共产党拥有8200万名党员,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现在的青年,生活在富裕、和谐的社会中,我们处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幸福的时代。巨大的成功会孕 1
育出新的辉煌,但也会形成小进即止,小满即骄,小富即安的心里,这种心理会引起致命的危机。“贞观之治”出现不久变发生了安史之乱,“康乾盛世”没能维系太长时间,就爆发了鸦片战争。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还是一个人,越在一帆风顺,一马平川,一片坦途的时候越应当以史为鉴,查缺补漏,永不止步,永不懈怠。
以己为镜,日夜检之。作为来到XXX工作不长时间的年轻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能力不足,精神懈怠的毛病,缺乏求知向学,刻苦钻研的风气。这是阻碍我们成长进步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作为年轻人要时刻做到常思能力不足,这样才会重学好学,在学习中坚定信念,拓宽视野、把握规律;要时刻做到常怀本领恐慌,这样才会勤学苦学,拿出挤劲钻劲韧劲,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要时刻做到常找学习差距,这样才会广学博学,求得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