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为照片起名 谈摄影作品的命名原则
怎样为照片起名 谈摄影作品的命名原则
相机之家 日期: 2008-1-17 类型: 转载 作者: 杨勇 摄影作品命名一门艺术,是作品的二度审美创造过程。一幅优秀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除了来自画面本身的艺术效果外,还必须有一个形象生动、内涵深刻、凝练而有诗意的名字。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最佳命名呢?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结合一些佳作和自己的创作经验得出几条命名原则:
一、真善美的原则
好的作品体现着作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及理论修养水平,名字是作品的“眼睛”,可以反映其创作意图和价值取向。所以,命名要遵守真善美的原则。真:就是客观规律;善:就是倾向性;美:就是真与善的形象体现。
读者在欣赏作品同时也在领会命名的内涵。好的名字给人以提示,让人体会到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受到启发。所以,命名要用真诚的态度慎思,使之合规律性,杜绝浮夸失实之辞,不用毫无意义的词。
《东方红》(袁毅平摄)
命名要善,就是通过名字能反应出作者的创作倾向性。要使思维角度立足于时代的前沿,充分发挥想象,使其与社会联系起来,从而为社会服务。如《东方红》(袁毅平摄),名字一语双关,既概括了天安门前朝霞满天、气势磅礴、欣欣向荣的自然景观,又深刻表现了社会主义祖国灿烂伟大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命名要美,就是真与善的形象体现,通过名字体现出作者主观上积极向上,面向未来,为社会、为人民造福的意愿。如《抢财神》(李培林摄),通过一位老农拉科技工作者进家的瞬间,表现了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传达了农村变革的信息,看到了农村的希望。可以说题目在这里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求新出奇的原则
众所周知,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这也是命名艺术最难而又必须追求的原则。其核心就是一个新字。不仅用语要新,更重要的是立意要新。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创新出奇呢?我想主要是强调挖掘作品与社会相适应的新意。如在打倒“四人帮”之后出现的作品《十月的螃蟹》(黄翔摄),三公一母的四只螃蟹很有象征性,美酒在当时足能展现出节日的气氛,从而表现了当时人们欢庆革命的喜悦心情。与社会氛围相适应,是一幅很富创意的佳作。
《十月的螃蟹》(黄翔摄)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领导干部建设祖国的担子越来越重。《沉重的乌纱帽》(齐博文摄)就是与当今社会紧密联系的一幅佳作。建筑物的角楼像一顶帽子正好戴在广告牌上“代理市长”的头上,寓意深刻,形象鲜明,名字点明中心,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所以说,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使创作和命名与时代紧密联系就能创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
三、优雅、含蓄的原则
优雅的美学特点是:主体与客体相对称统一的宁静、柔和的状态。在形式上表现为柔美和谐、安静与秀雅;从美感上来说给人以轻松愉快,心旷神怡的感受。所以,在给那种田园风光,鸟语花香,山清水秀,波平如镜,倒影清澈,雾中之花,少女,爱情或夕阳余晖等体裁的作品命名,要使名字充分体现出优美、温柔宽松的意境,避免太强烈的刺激,同时要含蓄不能太直白,给读者留下思考和猜测的余地。让读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来欣赏作品蕴意和内涵,从而受到启发。如《漓江早渡》(陈复礼摄),《乐太平》(许志刚摄》,《春之歌》(张亚生摄),命名都充满诗情画意。
四、幽默、诙谐的原则
幽默就是让人发笑的审美效应,其本质特征就是寓庄于谐,让人在笑声中满足审美要求。在摄影作品的命名中可采用提问、揭露、褒扬抒情、叙述、考证等各种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寓意、双关、象征、谐音、借代等各种修饰手法,从而达到幽默的效果。如《51234》(金伯宏摄),乐谱音符的排列正是一家五个孩子的排列顺序,看了让人不禁发笑,从而体会到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可以说题目给作品贴了不少金。再如《六十正在浪尖上》(马连胜摄),虽然用语有点不雅,但是很形象,达到了幽默的效果。像这样的作品还有很多。
五、精炼、形象的原则
以上都是在内容形式上的要求,这里所讲的精炼、形象是对用语而言的。摄影是视觉形象艺术,在构成上有它特有的语言,所以在命名时用语做到精炼、形象,不应成为只是对画面的解释,是整幅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让人看到名字就能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展开联想,在享受摄影艺术美的同时还能得到文学语言美的享受。所以在命名时,名字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同时要做到用语精炼。为了让人体会到民族历史文化的内涵之美,可用一些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如《绿水人家》(杨勇摄)、《流光溢彩》(杨恩璞摄)、《见缝插针》(胡月摄)、《力挽狂澜》(张印泉摄)等;同时为扩大影响在选字时要选响亮、动听的韵和调,使人听起来悦耳并好记,如《叱咤》(赵明理摄),使人过目不忘。
摄影作品的命名是一门艺术,好的作品,再加上好的名字如虎添翼,画龙点睛。从某种意义上讲命名是体现水平的关键之一,但是也不可否认名字只是为内容服务的一个窗口,作品丰富的内涵,富有创意的完美形式和精确的技术完成性,也就是一度审美创作才是根本。所以,每位发烧友在创作过程中既要重视一度审美创作——多实践,又要对作品的二度审美创作足够的重视。从作品赏析的角度来审视和探索摄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切忌:一头重一头轻,也不要只在名字上玩花样。花的寓意 2009-11-10 21:07 竹象征气节。竹子挺拔秀丽,岁寒不凋,自古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
以梅象征坚强不屈。梅的枝干苍劲挺秀,宁折不弯,被人们用来象征刚强不屈的意志;而迎风斗雪怒放的梅花,则最先给人间透露春的气息。
以菊象征不畏风霜。菊花在深秋时节开放,它花期长,千姿百态,深为人们喜受。它不畏风霜的高尚品格更为人们所称道。
以牡丹象征富贵。牡丹花朵硕大,色泽鲜艳,它以其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端妍富丽的特色,素称“花中之王”。人们视其为富贵荣华的象征。
以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
以荷花象征清白。荷花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
以折桂象征荣耀。据神话传说,月亮中有一桂花树。过去称应试及条为“蟾宫折桂”,比喻十分荣耀。福建地区的古越人还将月桂编织成“桂冠”,奉献给荣誉最高的人。
以桃李代表门生。人们常以“桃李满园”、“桃李满天下”来比喻某名师的门生众多。
以桑梓代故乡。《诗经·小雅》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意谓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乃父母所栽,对它要表示尊敬。后人常以桑梓指代故乡。
以垂柳表示依恋。《诗经》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柳与留谐音,因而古时送别友人,常折柳枝相赠,以示依恋之情。
以杏象征幸福。因为杏与“幸”谐音,表示“有幸”,杏与花瓶表示“祝您高中”,同时因为杏花非常美丽,常用以象征美丽的少女;杏仁则比作美女的眼睛,俗语常说“柳叶眉,杏仁眼。”
以桃象征长寿。桃是最常见的长寿象征,给老人祝寿便用寿桃。一些人在厅堂中常挂着一幅画有三个桃和五只蝙蝠的面,表示“三桃五福”。
以水仙象征来年好运。“水仙”字面意思为“水中的仙人”;由于它正好在春节(旧历年节)前后开花,又称作“年花”,因此就成为来年好运的一个合适的标志。
名花的象征意义依人们给它赋予的一定内涵而定。人们之所以爱花养花,不仅因为花之色、貌、香味和神韵,更主要地是因为它在人们心目中代表或意指着什么东西,这种东西大多与美有关,或者与美好的事物有关。就梅而言,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的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于为利,成熟为贞。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这些,都是梅花的象征意义。在这些象征意义中,最具典型的,是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坚贞不屈的品性。在其它名花中,荷花喻纯洁。水仙花则被誉为超凡脱俗的“凌波仙子”。牡丹花表示荣华富贵,菊花傲霜而开,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但也有人将秋菊作为悲秋的写照。兰花被视为幽谷中的“君子”,同时也表示虔诚,兰薰桂馥,以示历久不衰:茶花是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小伙子向姑娘求爱的花卉。红茶花表示贤美和爱憎,白茶花则表示向姑娘倾吐“你为什么轻视我的爱情?”芍药同壮丹一样,同为富贵花,故有“花相”之称。古人以互赠芍药来寄思传情,也表示惜别之情。桂花自古被看成是吉祥、美好、高洁的象征。除这些名花外,其它的中国名花也有其一定的象征意义。如 玫瑰花
表示爱情的信物。
报春花
初恋的象征。桃花
少女的象征。
秋海棠
人们视之为诚挚的友谊。
丁香花
白色的表示纯洁,紫色的带点爱情色彩,表示“我属于你”。石竹花
表示慈母之爱。
石榴花
花红似火。表示热们和欢快的喜庆,结婚时表示儿孙满堂之意。昙花
表示事物出现之短暂,多表示美好事物不长远故有“昙花一现”之说。铁树
因开花不易,故常以“铁树开花”来表示事物难以实现。金桔
春节正值金桔果实累累之时,人们购人一盒以示“招财进宝”。万年青
常青不衰“表示健康。长寿之意。
文竹
比喻文静的书生,因为其叶细弱文雅,无鲜艳的花朵。
倒挂金钟
其中红色花瓣的品种包在白色那片内,好似红心一颗,表示内心的热情。
第二篇:领导干部怎样做人做事 河南省委原书记谈为官四要
领导干部怎样做人做事 河南省委原书记谈为官四要
2012年02月16日 10:41:52
徐光春
为官民为本,领导干部要忠于人民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豫剧《七品芝麻官》里这句经典台词,是河南人对于官以民为本最生动、最形象的诠释。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的力量之源、生存之本、胜利之基。
90多年来,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涌现了一大批忠于人民、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深受人民群众拥护和爱戴的优秀领导干部。但也必须看到,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意识不强,有的甚至背离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党员干部就会失去群众支持,甚至走向群众对立面。我们必须时刻牢记为官民为本,始终坚持忠于人民、执政为民。
一要时时想着人民,这是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百姓心中有杆秤”,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有多重,我们在人民群众心里也就有多重。首先,感情上要融入群众。无论什么时候,我们的群众本色不能变,群众情怀不能淡,要体验群众生活、体会群众甘苦、体味群众情感,真正做群众的贴心人。其次,工作上要依靠群众。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既虚心听取群众“送上门”的意见,又主动“上门”征求群众意见。其三,危难时要想着群众。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哪里需要就冲向哪里,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可亲可靠可敬。
二要事事为了群众,这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只有深怀爱民之心,事事为了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首先,要帮民富。要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不松懈,以“民不富心不安”的使命意识,千方百计加快发展,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其次,要解民难。群众往往通过自身难题的解决来评价党和政府。我们要恪守为民之责,把群众的急事难事作为自己的大事要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困我有所帮,民有所难我有所解。再次,要保民安。为政之基在于安民,安民才能安心。经济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简单的事处理不当会变成复杂的事,小矛盾长期积累就会引发大灾难。领导干部不保民安,老百姓也不会让你心安。我们在处理矛盾问题时要把问题考虑得细致些,把工作做得扎实些,把措施定得周全些,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安定祥和的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三要处处着眼长远,这是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要多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决不能造成“一代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要记住三句话:第一句,决策谋长远。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注重研究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问题,使我们的决策既能造福当代,又能惠及子孙。第二句,干事利长远。“大迹无形,小迹有痕”。有的事情可能在短时间内看不到什么显性效果,但随着时间推移,长远效应会逐步显现,老百姓会更加受益,这样的事
情应该大力倡导、身体力行。要以做打基础的工作为乐,以当好铺路石为荣。第三句,发展为长远。我们要以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加快开发与加强保护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使子孙后代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中。
为官学为先,领导干部要善于学习
做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就要以学为先,善于学习,通过学习丰富知识、提高素质,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执政为民的能力。善于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武器。正是由于始终把学习作为一项关系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任务来抓,我们党才能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才能始终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
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重视学习的,但学习的氛围还不够浓厚,不重视学习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需要我们去学习,改革发展中的新情况新事物需要我们去熟悉,不断丰富的党的理论需要我们去掌握,因此,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首先,要善于学理论。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领导干部成熟的标志。政治上的清醒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工作上的进步来源于理论上的指导。理论是破解难题的钥匙,只有正确运用理论,才能敏锐洞察问题,深入分析问题,顺利解决问题。理论是推动工作的引擎,只有理论功底深厚,才能把握规律、理清思路,带领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维护稳定。所以,领导干部一定要把理论学习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落实。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努力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要结合实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开辟思想解放的新境界、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其次,要善于学知识。当今世界发展变化很快,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领导干部要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需要学习或重新学习的东西很多。比如依法执政问题,国家每年都出台一批法律法规,如果不知道这些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如何依法执政?所以,要努力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把握市场规律,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要努力学习民主法制知识,提高民主管理、依法办事能力;要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知识,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要努力学习社会管理知识,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其三,要善于学做人。要学做官,首先要学做人。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全党同志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以崇高的品德、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修养赢得人民的尊敬。这不是天生的,是靠长期学习和刻苦磨练得来的。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境界胸怀,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为官干为重,领导干部要勤于实践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皆成于实”。只有勤于实践、谋事干事,才能解放和发
展生产力,推进社会进步,否则,再完美的理论、再宏伟的蓝图,终将是一枕黄粱、一纸空谈。几十年来,我们党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焦裕禄、孔繁森这样扎实干事的好干部,为我们党增了光、添了彩,在群众心中树立了巍巍丰碑。
总的看,各级领导干部是勤于实践、乐于干事的,也是能够干成事的。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往往写起来头头是道,说起来天花乱坠,热衷于“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但对上级要求的事、群众期待的事、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事不下大力气、不动真功夫,既无具体措施又无扎实行动。所谓干部,就是先干一步;所谓领导,就是领路导航,带着大家干事。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把谋事干事、真抓实干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多为国家创业、多为人民干事、多为社会贡献。
干部要干事。领导干部想干事、肯干事,多干事、干实事,干成事、不出事,是义务,是本分,是最起码的要求。要充满干事的激情。激情是干事的动力,只有充满激情,才能不畏艰险开通道,才能锲而不舍干事业。党员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自觉将抢抓历史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作为从政的崇高理想和现实追求,以事业为生命的寄托,以工作为无上的使命,努力在干事创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提高干事的能力。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推进工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找准上级决策部署与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最佳切入点,抓住工作重点,创新工作载体,讲究工作方法,通过有效的工作,使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工作开创新局面,让广大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营造干事的氛围。坚持正确用人导向,重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引导广大干部见贤思齐、谋事干事;倡树良好风气,坚持求真务实,鼓励真抓实干,反对混事败事,使大家比学赶超、争创一流;及时发现、认真总结、大力宣传干事创业的先进典型,让大家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形成用心谋事、扎实干事、努力成事的良好环境。
干部要多干实事。我在省委书记的岗位上曾与群众对话,我问“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大家担心的是什么?”群众说“最担心的是没有成效”。的确是这样,解放思想千万不能走过场,一定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这是老百姓翘首以待的。领导干部干实事,重要的是要干两个方面的实事。一方面,要多干群众急需、群众受益的事。群众利益无小事,只要是群众急需的事、受益的事,就是大事、重要的事,要摆上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摆上领导干部的工作日程,千方百计地做好做成。另一方面,要多干打基础、增后劲的事。这些事往往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密切相关,是否愿干,是否会干打基础、增后劲的事,是衡量一个干部是否树立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尺度。我们既要立足当前,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深入困难多、情况复杂的地方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力戒推诿扯皮、“不理旧账”;又要着眼长远,善于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实现新发展,力戒不思进取、“做太平官”的思想。
干部要创造性地干事。时代不断发展,社会日益进步,靠的就是永无止境的改革和创新。领导干部如果一切循迹而行,一切按部就班,一切如法炮制,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敢突破陈规旧矩,不敢讲别人没有讲过的话,时间久了,其所管辖的地方和单位只能是死气沉沉、面貌依旧。这样的领导干部时代不需要、人民不欢迎、组织不满意。领导干部只有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抓住关键,创造性地工作,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同时也要看到,每一届班子、每一任干部都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接力者。要实事求是地肯定前任的工作,学习和总结前任的经验,在前任工作的基础上,一届接着一届干,开创工作新局面。
为官廉为贵,领导干部要严于清廉
对于一个领导干部来说,廉与德、能、勤、绩的关系就好比“0”与“1”、“2”、“3”、“4”相乘的关系。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秉公执法、廉洁正直,党就会信任你、器重你,人民就会爱戴你、拥护你;一旦清廉出了问题,一切都是徒劳。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有力惩治了腐败、教育了干部,但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我们要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始终保持清正廉洁。
一是对权力要慎用不要玩弄。“权力是柄双刃剑,为民则利,为己则害。”领导干部无论权力多大、地位多高,都要把自己置于党组织的管理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秉公用权,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民造福、为党分忧,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防止权力商品化、庸俗化,决不能把权力变成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的工具。要依法用权,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决不能随心所欲、徇私枉法。要廉洁用权,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时刻警惕金钱、美色的诱惑,不该吃的不吃、不该要的不要、不该去的不去,确保权力不受腐蚀。
二是对自己要严格不要放松。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党员干部特别是握有权力的领导干部有可能成为各种“糖衣炮弹”的攻击对象,必须严格要求自己,锻炼意志品质,提高精神境界,筑牢拒腐防变堤防。思想上要严。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自觉克服从众心理,慎重对待每一次诱惑特别是第一次诱惑,不能有丝毫贪恋,不能留任何余地;自觉克服“小恩小惠无伤大雅”的心理,慎重对待细小诱惑,做到高度警惕、防微杜渐;自觉克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侥幸心理,在没人知道、没人监督的情况下自警自律、戒除贪念,不越雷池半步。作风上要严。记住自己是一名领导干部,所作所为关乎党的形象;记住自己是一个公众人物,应该成为遵守社会道德的模范;记住自己是家庭一员,对家人忠诚是应尽责任,谨防掉进别有用心的人设置的陷阱。生活上要严。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坚决抵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时刻检点自己的生活小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三是对亲朋要管教不要放纵。一些不法分子在腐蚀拉拢领导干部难于奏效的情况下,往往迂回侧击,从领导干部的亲朋身上打开缺口;少数领导干部的亲朋利用领导干部的权力和影响,谋取非法利益,最终把领导干部送上了违法犯罪道路。家风连着党风,要确立“守家”有责的意识。对子女要教育,使他们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的荫庇生活,特别是在一些生活细节上,对子女要多约束、常提醒,防止别有用心的人从他们身上打开缺口,决不能怂恿和放纵子女打着自己的旗号干违法违纪之事。对配偶要引导,使其认识到夫妻必须风雨同舟、相互支持,决不能在廉洁上抹黑、拉后腿。对朋友要慎交,坚持择善交友、以德交友,少交“权友”、“钱友”、“色友”,多交基层朋友、穷朋友、先进模范朋友、专家学者朋友,净化社交圈,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为政环境。
(作者:中央巡视组组长、河南省委原书记)
第三篇:毕业论文:变与不变的交响——以崔张故事为例谈中国文学史上同题材作品
毕业论文
变与不变的交响
——以崔张故事为例谈中国文学史上同题材作品
摘 要:我国文学史上同题材的文学作品多如过江之鲫,《莺莺传》、《调笑转踏》、《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等便是其中一组。在分析梳理崔张故事在不同文学作品中基本情形的基础上,从文学作品本身、创作时代、作者和受众这四个方面阐述了同一个题材在不同时代不同作品中在主题思想、情节处理、人物性格设定等方面差异演变的原因,提供了考察文学史上同题材创作的一扇窗口。
关键词:崔张故事;演变;原因
Abstract: China's literary history with the subject matter of many literary works such as the crossing of the crucian carp, Yingying biography “,” making fun of go go “,” element micro-dealer regulation of CUI Ying Chinese words “,” the West Chamber diao “,” the West Chamber "is one of the group.In the analysis of the carding Choe Chang stories in various literary works on the basis of the basic scenarios, from literary works themselves, eras, author and audience in these four areas illustrates the same subjects at different times in different works changed reasons, provide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subject with a window.Key words: Cui Zhang story;Evolution;Reasons
我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文学史历经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例如先秦古文、汉代辞赋,唐代诗歌,宋代词章,元代词曲,明清小说传奇等。纵观我国文学史,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那就是:在我国的文学史上有很多题材相同的作品,它们有的是史传,有的是文言小说,有的是俗讲变文,有的是戏曲文本,有的是白话小说。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都讲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纠葛,元稹的《莺莺传》、赵令畤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题材同为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本文拟以崔莺莺与张生这个经典爱情故事为例,来探讨一下造成我国文学史上相同题材的作品在主题思想、情节处理、人物性格设定等方面差异不小的原因。
1.文学史崔张故事流变梳理
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恋爱故事始见于《莺莺传》。《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是唐代传奇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是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这则崔莺莺和张生的恋爱故事,据考证乃是根据他自己的一段经历改写而成的(1)。《莺莺传》是元稹于科考前所作的文备众体的行卷,在当时的士大夫群体中流传颇广,传奇末段称:“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余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莺莺歌》以传之。”这里的李公垂即指李绅,他所作的《莺莺歌》与《莺莺传》系同时代作品,可惜仅存“伯劳飞迟燕飞疾,垂杨绽金花笑日。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娅鬟年十七。黄姑上天阿母在,寂寞霜姿素莲质。门掩重关萧寺中,芳草花时不曾出”数句。
到了宋代,因当时文人喜与娼妓来往唱和,崔张故事在勾栏、瓦肆里流传颇广,为大众所喜,也正因为这样,以崔张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文学作品逐渐增多起来:话本《莺莺传》(佚)、《绿窗新话·张公子遇崔莺莺》;杂剧《莺莺六幺》(佚);讲唱文学赵令畤《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秦观《调笑转踏·莺莺》、毛滂《调笑转踏·莺莺》。这个时候的创作虽于崔张故事情节并无多大改编,但作者的看法已经改变,再不视张生为“善补过者”,且对莺莺投注同情的眼光。
金代,诸宫调这种说唱形式大为风靡,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就应运而生了。《西厢记诸宫调》又称《西厢搊弹词》或《弦索西厢》。董解元,其名已佚,“解元”一词为金元时期对读书人的敬称,生平事迹无可考。《西厢记诸宫调》在出场人物设定、情节发展设置以及主题思想塑造方面,与《莺莺传》相去甚远。
到了元代,散曲、杂剧大行其道,以崔张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有:关汉卿的散曲《普天乐·崔张十六事》,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李景云的戏文《崔莺莺西厢记》(存28曲)。关汉卿的散曲《普天乐·崔张十六事》据传可能为关所作《西厢记》的关目,只是此本未得到流传,只能从散曲中推知一二。王实甫的《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大约成书于公元十三世纪末到十四世纪初,即元成宗大德年间,是《西厢记诸宫调》以后以戏剧形式表现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的最优秀的作品。它基本沿用了《西厢记诸宫调》的主题思想、情节设置和人物设定,但是还是在某些方面做出了改动。李景云的《崔莺莺西厢记》和王实甫的《西厢记》相比,除曲文是新谱之外,在故事发展上并无分歧。
明清两代以崔张故事为题材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在数量上远远多于前面几代。明代传奇有李日华的《南西厢记》、崔时佩的《南调西厢记》、陆采的《南西厢记》、王百户的《南西厢记》(佚)、黄粹吾的《续西厢升仙记》、周公鲁《锦西厢》(佚)、佚名的《锦翠西厢》(佚)、屠本畯的《崔氏春秋补传》、槃薖硕人的《增改定本西厢记》,院本有李开先的《园林午梦》。清代有杂剧查继佐的《续西厢》、碧焦轩主人的《不了缘》、吴国榛的《续西厢》,传奇沈谦的《翻西厢》、薛旦的《后西厢》(佚)、叶时章的《后西厢》(佚)、周坦纶的《竟西厢》、研雪子的《翻西厢》、卓人月的《新西厢》(佚)、程端的《西厢印》、韩锡胙的《砭真记》、杨国宾的《东厢记》(佚)、周圣怀《真西厢》(佚)、陈莘衡《正西厢》(佚)、石天外《后西厢》(佚)、汤世潆的《东厢记》、张锦的《新西厢记》(佚)、高宗元《新增南西厢》(佚)、金圣叹的《第六才子书西厢记》,讲唱文学《西厢记鼓词》。(2)这些作品又可分为风情剧与教化剧两类,前者主要沿袭王实甫《西厢记》的爱情题旨,在此基础上作了些微改造;后者则多出于对前作反伦理道德的不满,有的托诸神仙教化,有的翻改重塑,宣扬义理。这些作品虽然数量众多,但是从文学、思想的角度来看,却没有一个能及得上王实甫的《西厢记》。
近代以来,《西厢记》的改编作品依然层出不穷,这些改编作品大致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适于阅读欣赏的小说,如《中国十大经典喜剧故事集》中的《西厢情人成眷属》;第二类是说唱作品,如鼓子曲、南词、平湖调等曲艺形式都存有关于《西厢记》的说唱文本;第三类是改编成适合当代舞台演出的戏曲脚本,京剧、越剧、评剧、桂剧、豫剧、黄梅戏等都有《西厢记》的改编本,例如荀慧生本《红娘》是京剧演出本,曾昭弘改编的《西厢记》是越剧演出本。“在体制上,它们既继承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时间结构,又借鉴了西方戏剧的空间结构和文本组织方式;在语言上易雅为俗,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原著语言艺术的缺失;在音乐上采用的是与原著的曲牌体截然不同的板腔体。这些改编都力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以适应当代的文化语境和观众的审美取向。”(3)
2.同题创作差异出现的原因分析
元稹的《莺莺传》所叙述的崔张恋情本事为:唐德宗贞元年间,张生旅寓于蒲州普救寺,适逢兵乱,因缘巧合下救了崔莺莺一家,莺莺之母郑氏设宴答谢张生,张生于宴上对莺莺一见钟情,后写诗向莺莺述衷肠,莺莺回诗相邀却又反悔,致使张生绝望,数日后莺莺自荐枕席,自此二人夜夜于西厢幽会,后张生需进京赶考,莺莺知其欲往,并不加以挽留,但张生并未考中,也未再回莺莺身边,更诬莺莺为“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说“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之后张生另娶,莺莺别嫁,张生却还想见莺莺,莺莺好言劝止,不复再见,当时的人都把张生看作是“善补过者”。
纵观唐、宋、金、元、明清以及近代的这些基于崔张之间的恋情而创作或改编的文学作品,有的寥寥数句,如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莺莺》;有的洋洋洒洒数十万字,如王实甫的《西厢记》;有的凄凄惨惨结尾,如元稹的《莺莺传》;有的开开心心收局,如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有的以张生为主要人物,如曾昭弘的《西厢记》;有的以红娘为主要人物,如荀慧生的《红娘》……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基于同一个题材创作的这些文学作品相互之间如此的不同呢?
首先,从文学作品本身来说,“文学作品的结构必须适应文学体裁的特点”。“文学作品的结构即作品内容的组织构造”。“体裁是文学作品的形式因素之一,它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4)。《莺莺传》、《调笑转踏·莺莺》、《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以及明清以后的基于《西厢记》改编作品的体裁大不相同,体裁的限制导致了它们在内容构成上的大不相同。
《莺莺传》的体裁是传奇。“传奇”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能是由于晚唐时裴铏写的一部小说集名叫《传奇》,后来就以这个书名作为这一类小说的统称。传奇作家充分运用想象反映现实生活,在选材上搜奇记逸,加之构思巧妙、情节离奇,叙事宛转而文辞华艳,在题材、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对后世说唱和戏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基本上以散文体构成,最后交代创作缘起,以述说情节大略为要务,并不着意于情绪渲染。所以《莺莺传》在描写人物上比较粗略,人物情感也无太多表露,故事的情节仅仅点到为止,情节之间并不加以过渡,甚至有些地方让读者觉着非常突兀,如莺莺自荐枕席,缺少缘由交代,只让人觉着莺莺颇不自爱。正因为这样,《莺莺传》的篇幅相对于以后的叙事性改编作品要小,而且末一段交代的是创作缘起,符合传奇的体制。
《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是宋代鼓子词的代表作,鼓子词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而且仅见于宋代,是一种小型的变文,属于叙事歌曲的一种,由韵文、散文间杂组织而成。其特点是歌唱时要用鼓为伴奏乐器,一个节目不论其有几段唱词,都反复使用当时流行的词调来演唱。据郑振铎先生所说:鼓子词“当是宴会的时候,供学士大夫们一宵之娱乐。故文简而事略;每章只有大约十段的歌唱”。《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见于赵令畤《侯鲭录》(卷五),“全篇连首尾二曲,凡十二章。散文部分即截取《莺莺传》文为之”(5)。所以篇幅较《莺莺传》有所扩展,并使作者得以抒发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
秦观、毛滂的《调笑转踏·莺莺》也是叙事歌曲的一种,其性质与鼓子词相类似,不同的是它将鼓子词的散文部分转变为了诗句,而且每篇不仅叙述一件事情,而是连续性的叙述性质相同的若干事情。故而它们篇幅短小,且无法道出故事的始末,从而也就无法给人以完整的印象。
关于《西厢记诸宫调》的体裁,前人有两种说法:“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曾以它为例论证金杂剧,明人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明确称其为金院本;而明人胡应麟《庄岳委谈》则说它是‘优人弦索弹唱者,非搬演杂剧也’,王国维沿袭胡氏之说,定为诸宫调。其后数十年间,人们大都附和王说。”(6)诸宫调作为一种说唱形式,它是由多种宫调串接而成,其中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和情节的长篇故事。每种宫调,则由若干曲牌联成短套,套曲至少一二首,多则十余首。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共有八卷,每卷都有数十套曲组成,相较于元稹的《莺莺传》、赵令畤的《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篇幅得到了扩张,原先的故事发展不能支撑起庞大的篇幅,不可避免的需要增添情节,因此就出现了前作所没有的如佛殿奇逢、月下联吟、张生闹道场、兵围普救寺、张生害相思、莺莺问病、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情节。
元杂剧在艺术形式上直接上承金院本和诸宫调,并在诗词、讲唱文学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从而脱离了戏曲的雏形阶段,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元代舞台上。剧本的结构一般都是由四折组成,只有个别的剧本是一本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杂剧的剧本主要由曲词和宾白组成:曲词受诗词及杂剧本身特点影响,重在写意,用于主人公抒情咏叹,起渲染场景的作用,同时也起对话和贯串情节的作用;宾白包括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韵语组成。故而王实甫的《西厢记》有五本共二十折,较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篇幅又扩大了许多,而且唱辞优美,例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7)传情达意的曲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人物较前作更为有力。
明清传奇较唐传奇不同,并非指文言文短篇小说,而是指明清两朝的戏曲作品。它是一种戏曲艺术形式的新发展,属于“南戏”系统的各种戏曲剧本的总名。传奇这一形式较杂剧更为自由。它不限定出数,一本往往多达三四十出;每个剧中人都可以唱,在一出中,甚至一支曲子也可以由两个人分唱,或者由几个人合唱;“它在一出中可以变调门,而且也不限一韵”,“不仅可以用南曲,而且在一本或一出中,都可以渗合北曲”,同时新创一个牌子,以适应作者的需要。它在结构上有一定的程式,例如:第一出开场,叫做“家门”,类似于现在的报幕;第二出叫“冲场”,往往由生出场;第三出则往往是剧中的女主角上场;“上半部结束的一出,叫‘小收煞’;下半部结束时叫‘大收煞’。‘大收煞’时,剧中一些较重要的人物、事件,都必须有一个桔局”(8)。以李日华的《南西厢记》为例:它把《西厢记》的部分出目由一出分成若干出,并且增加了第一出《家门正传》,一出中多数是两个以上角色唱。明清传奇较元杂剧更适应当时的舞台演出,它有了更大的写作容量,可以把题材演绎、人物刻画得更加细腻丰富。以崔时佩的《南调西厢记》为例,它在保留王实甫《西厢记》的主要情节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如白马解围这一情节,《南调西厢记》将它由一出扩充为六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张生的果敢有为、重情重义和富有谋略,使这个人物形象显得更为生动,更为高大,也使莺莺的心动更有道理。
其次,从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来看,文学作品的内容首先来自社会生活,法国批评家伯纳德说:“文学是社会的表现。”(9)文学所表现的是作家体验、感受到的社会,因此作家所处的时代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莺莺传》、《莺莺歌》产生于盛唐至中唐时期,《调笑转踏·莺莺》、《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产生于北宋时期,《西厢记诸宫调》产生于南宋与金国对立时期,《西厢记》产生于元代,《南西厢记》等产生于明代,《红娘》、曾昭弘的《西厢记》产生于近代,时代的不同使这些作品拥有各自时代的特色,绝不雷同。
在《莺莺传》产生的唐代,承接了两晋、六朝余风,门户之见依然很严格。出身寒门的士子除非考中功名,否则难有与高门结亲的机会。而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土地高度集中,部分世家大族逐渐走向没落,出身这个阶层的士子,在功名未成时,在婚姻方面也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唐代在选拔人才上,主要实行科举制,这不但给广大寒门士子带来了更多的入仕机会,而且使逐渐没落的贵族看到了东山再起的希望。由于士人是国家官员的主体与后备军,享受着参政议政的特权,所以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很高。再加上唐代有这样的习俗:朝廷大臣每每在新进士及第时选择女婿。既然唐代士人的命运几乎都与科举息息相关,那么他们在权衡利弊之后必然会将全部身心都放在科举仕途上,以此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因此,唐代士人拥有其他朝代士人所不能及的强烈的功名之心。《莺莺传》中的张生正是元稹以出身没落贵族的士人为原型而创作的,科举仕途正是他的第一选择,他是并不是真心的爱着莺莺,只是为莺莺“颜色异人,光辉动人”所惑,这从红娘问他“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后他的回答可见:“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显而易见,张生对莺莺只是一时迷恋,并无长久相伴之意,故而当他觉着莺莺的深情与他的仕途会相互冲突时,才会毅然抛下莺莺,奔向他自己的光明前程,甚至在收到莺莺情真意切的家书后,传阅众人,污蔑莺莺为“尤物”,并为自己的始乱终弃作了以下辩解:“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娇宠,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万乘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栖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他这样做非但没有遭到当时人的唾弃,反而“时人多许张生为善补过者”。陈寅格先生在《读<莺莺传>》中所说:“舍弃寒女而别婚高门,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也。”(10)由此观之,《莺莺传》是唐代社会士子婚姻状况的忠实再现。
《调笑转踏》、《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创作于宋朝。宋朝建国后,为了避免重蹈唐末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覆辙,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加上宋太宗赵匡义又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这就使得宋朝士人的社会地位非常高。而且由于科举制度的改革,这个时候门阀世族的光辉已经不再,出身显赫的门第的士子必须与出身寒微的士子站在同一起点,经过相对公平的竞争,才能取得令人称羡的职位,而这种竞争主要依靠的是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知识学问,这就为出身寒微的士人跻身于仕途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取得科举功名的士人一般出身都比较寒微,这使得他们更接近于普通市民的思想,所以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更能体现普通民众的心声。《莺莺传》的故事经由馆阁文人的传播,在当时的勾栏瓦肆十分流行,而在传播过程中加入了个人情感,《调笑转踏》、《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就忠实呈现了当时普通市民对莺莺遭遇不幸的同情,对张生负情薄幸的批判。
《董西厢》的作者生活于南宋与金国对峙时期的北方。北宋灭亡之后,长江以北地区长期处在女真族的统治之下。女真族原本是北方游牧狩猎的民族,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习俗与中原有很大差异。女真族占领北方之后,尽管很重视学习汉文化,但传统的文化习俗还不能一时完全消失,因而宋朝所强调的传统礼教在这里也就不那么严谨了。反而在杂居生活中,女真族的文化习俗对生活在北方地区的汉族还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中原传统文化习俗中,婚姻的形成通常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北方游牧民族却与此有很大差异,女真族传统婚俗中,有“婚嫁富者,以牛马为币。贫者以女年及笄,行歌于途。其歌也,乃自叙家世、妇工、容色,以伸求侣之意。听者有逑娶欲纳之,则携而归,后方具礼偕来女家以告父母”(11)。可见,女真族的青年男女在选择配偶方面,较之汉人,是有一定自主权的。长期的与女真族交往,使得在金国统治之下的汉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思想解放,这就体现在《西厢记诸宫调》中的崔莺莺身上,这就是崔莺莺性格较之《莺莺传》中更为自主、更为大胆的原因所在了。而且这个时候旧的门阀贵族失势,新的门阀贵族又没有条件建立足够的权势,门当户对的意识就淡薄化了,于是产生了将爱情作为婚姻基础的设想。金国虽然是较之其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中最重视科举取士的,但是民族歧视使得汉族文人士子仕途并不如意,这样就使得他们比之宋代士人更接近于市民阶层的思想,并把这些忠实地反映到作品创作中来,“中国人的心理,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此,大概人生现实的缺陷,中国人也都知道,但不愿说出来,以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而中国人不大喜欢麻烦和烦闷,现在倘在小说里叙述人生底缺陷,便要使读者感到不快,所以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骗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12)这就是《西厢记诸宫调》结局一反《莺莺传》张生负情、莺莺别嫁的设定而给予出走团圆的原因。
《西厢记》创作于元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少数民族掌握政权的朝代之一。在元代,文人士子的地位跌至谷底。自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直到元仁宗延佑二年,元朝政府为了限制汉族士子参与政权,三十多年间从未举行过科举,延佑二年恢复以后的科举还是带有民族歧视的科举,这就使得元代士子不得不另寻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当时的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已经高度发展,平话、说唱、戏曲等反映市民阶层意识的平民文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元代士子在意识到自己的才华并不能作为进身之阶后,为求生存,他们只能浪迹于大邑通衢的勾栏瓦肆,靠填词作曲混一口饭吃。“元代士人在现实生活中已有太多的重压与痛苦,他们渴望着一切的圆满与成功,他们已容纳不下更多的缺陷与苦难,所以所有以士人为主的这些爱情戏剧,都是得官团圆的结局。”(13)这就是《西厢记》结局设定张生得官、郑恒触树、崔张团圆的原因所在。
《南调西厢记》、《南西厢记》等写作于明清时候。明前期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加强,文坛比较沉寂。明中叶以后,随着封建政治的腐朽,思想领域开始出现松动,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逐渐崩溃,人们开始追逐俗世的欲望,对于情的呼吁和追求成为文人以及市民的迫切需要。但是他们对于女性的种种束缚并没有松动,相反愈加苛刻。面对这纵情恣意所产生的种种弊端,一些人开始反思,决定重新树立伦理标准。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由少数民族执政的持续时间最久的朝代,他们入关后自觉主动地接受汉文化,对于伦理道德的要求相比于明代更为苛刻。在这两个朝代,理学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被理学桎梏思想的文人一方面自我放逐、声色犬马,另一方面延续对女子的禁锢。出于对扬理抑情的考量,很多反映人的真正性情与需求的作品一再遭到禁毁,《西厢记》自然也难逃厄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厢记》明清时代的改编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的作者有的继承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思想,如李日华《南西厢记》;有的肩负起拨乱反正、教化群众的大任,如黄粹吾的《续西厢升仙记》、汤世潆的《东厢记》。
荀慧生的《红娘》写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这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时期的改编本多以红娘为主角,这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艺政策是密切联系的:红娘是被压迫的奴婢,在《西厢记》中是劳动人民的代表,再加上她敢于反抗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因此在这个“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歌颂工农兵”的时代中,才会获得观众喜爱。曾昭弘改编的《西厢记》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个时期阶级斗争已经退居幕后,改革开放成为迫切需要,人们的思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它一改以前以莺莺或红娘为主角的传统,张生成为该剧的主角,它对崔张爱情多从人性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去阐释,老夫人不再是封建礼教的代表,而只是一位对女儿关爱有加的母亲。
再次,从作者方面来说,文学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作者的思想、经历、社会地位等无一不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
《莺莺传》的作者元稹少年得志,官运亨通,终他一生向上看的时候较多,周旋于统治阶级之间的时候较多。《莺莺传》表现的正是他身为封建士大夫阶层对爱情的看法,张生的行为和思想正是他的翻版。在不重视爱情、只看得到的前途的元稹笔下,张生当然只有舍莺莺而就前途,崔张故事只能以悲剧收场。
《调笑转踏·莺莺》、《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的作者秦观、毛滂、赵令畤三人同为苏轼门人。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并称为“苏门四学士”,神宗元丰八年进士,前期仕途畅顺,后坐元祐党籍被贬。毛滂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一生中仕途起伏、遭遇坎坷。赵令畤为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宋代的文人士子多风流倜傥,喜流连于花街柳巷,好与娼妓唱和,故而他们受下层民众的思想影响颇深,不若唐代士大夫高高在上,所以他们同情莺莺的悲惨命运,批判张生的负情行为。
《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董解元,据元末钟嗣成《录鬼簿》的记载,是活动在金章宗时期的作家。由于政治不得志,生活难以维持,渐渐淡了从科举上求进身的念头,转而向勾栏瓦肆去讨生活,所以他的思想意识上跟当时的市民阶层非常接近,写作上也尽量采取当时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根据《西厢记诸宫调》“‘引词’和‘断送’中的《醉落魄缠令》、《整金冠》、《太平赚》等曲看到的作者的生活情况和思想状况,他是一个放浪不羁、不为封建礼法所拘而和下层社会接近的知识分子”(14),所以他不顾世俗的眼光,安排莺莺、张生出走以获得团圆。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生平事迹不详,《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汉卿同时而略晚,主要活动于元成宗贞元、大德年间。贾仲明在追悼他的《凌波仙》一词中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即所谓的“勾栏瓦肆”。王实甫浪迹于勾栏瓦肆之间,所以与普通市民阶层思想十分接近。他与当时大部分的文人士子一样,拥有满腹的学识,却苦于无法通过科举实现自身的价值,现实的苦难使他渴望一切的圆满与成功,他笔下的张生正是以他自己为蓝图创作的,他借此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一圆得官团圆的美梦。
明清时代的《西厢记》改编作者甚多,生平事迹大多不详,黄粹吾、周公鲁、沈谦、吴国榛等皆为明末入清者,韩锡胙、张锦等则为乾嘉朝人。这些作者大都受理学影响,故而他们所改所作的《西厢记》有的要求男女主人公恪守礼教,例如汤世潆的《东厢记》、张锦的《新西厢》;有的引经据典、考察史实,为崔莺莺、郑衡翻案,例如沈谦的《翻西厢》;有的通过神仙道化来宣扬世俗伦理,例如《续西厢升仙记》。
最后,从文学作品的服务对象来看,文学作品的产生是为特定的对象服务的,需要迎合他们的审美趣味、关注他们的思想,这个特定对象的接受能力的不同,则会直接导致文学作品在内容、形式上的不同。
《莺莺传》是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文人创作的传奇小说,它的读者在当时也主要是封建士大夫阶层的知识分子。封建士大夫阶层的知识分子普遍文化层次较高,思想颇为相似。在当时的唐代社会,他们都一致将科举仕途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婚姻只是辅助其上位的有利因素,在他们眼中,爱情只是一时的迷惘,而企图抓住士子的心使其懈怠的女子更是红颜祸水,堪比周幽王的褒姒,直追商纣王的妲己。在这样的思想怂恿下,元稹笔下的崔张故事不可能有完满的结局。
《调笑转踏》、《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也同样出自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笔下,然而这个时候,读者不一样了。在宋代,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文人混迹于勾栏瓦肆,与妓女艺人往来甚密,这两种曲词是在宴会的时候,为供学士大夫们娱乐所作的,必须顺应在场人的思想,所以它们同情莺莺、批判张生。
《西厢记诸宫调》以民间说唱形式的诸宫调出现,欣赏者主要是下层贫苦百姓。《西厢记》在这个层面上与《西厢记诸宫调》一样,欣赏者也主要是下层贫苦百姓。他们的生活困顿、前途无望,现实的苦难折磨着他们,几乎将他们打垮,所以他们希望看到圆满。《西厢记诸宫调》安排崔张出走获得团圆,《西厢记》设计张生得官团圆,都是为了迎合听众、看官的想法。
《南调西厢记》、《南西厢记》等明清传奇欣赏者多为文人士子及市民阶层,为拨乱反正、扭转王实甫《西厢记》的不良影响,故而它们多为翻案剧。
《红娘》的欣赏者是工农群众,即解放前的被压迫者,故而它以红娘这个同样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奴婢为主要人物,表现她的勇敢、不屈、善良,从而赞扬劳动人民得精神品格。
3.小结
从《莺莺传》历经《调笑转踏》、《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西厢记诸宫调》到《西厢记》,崔张故事流传了数百年时光,历经了多人之手,蔚然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引起了读者和研究者的诸多关注。本文认为,崔张爱情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创作流变,其差异主要体现为下列两个方面:
一、形式方面,作品的篇幅大小不同;
二、内容方面,作品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结局设置不同。差异出现的原因,归结起来原因有四:一是作品的体裁不同,内容的建构必须以体裁作为基础;二是作家所处的时代不同,作家笔下的世界是作家体验、感受到的世界;三是作家本身主观因素的影响,作者的经历、社会地位会影响他的思想,并反映在他的创作当中;四是受众不同,作者需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并迎合他们的思想。
注释:
(1)尹占华《<莺莺传>是元稹自寓──兼与吴伟斌先生商榷》[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黄大宏《唐代小说重写研究》[D],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3)崔霞,《论20世纪<西厢记>的文本传播与接受——以荀慧生的<红娘>和曾昭弘的<西厢记>为例》[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01)
(4)姚文放《文学理论》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第191页、第194页
(5)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上册第289页
(6)刘达科《20世纪辽金文学分体研究述论》[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8(3)
(7)王实甫/王季思《西厢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51页
(8)柏繁《明清传奇》[J],中国戏剧1956.0
3(9)魏艳君,《三代张生:三个作家的不同心曲》[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10)赵缈缈,《试论从<莺莺传>到两本<西厢记>的嬗变成因》[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09,(8)
(11)崔文印《大金国志校证》
,中华书局1986版,第554页
(12)鲁迅《鲁迅全集
(九)》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16页
(13)王健《<西厢记>大团圆现象浅析》[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3(4)
(14)凌景埏《董解元西厢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参考文献:
(1)郑振铎著,《中国俗文学史》
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2)姚文放著,《文学理论》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3)李剑国主编,《唐宋传奇品读辞典(上卷)》
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
(4)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5)王实甫注/王季思校注,《西厢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6)袁行霈编著,《中国文学史纲要(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7)李修生编著,《中国文学史纲要(宋辽金元文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阙真,《挫折、抑郁、自信、理想——从元杂剧看元文人的爱情世界》[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9(3)
(9)郝青云,《<董西厢>与<莺莺传>的文化差异》[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
(10)刘银光,《谈<西厢记>的成书过程兼及文学史上的借鉴现象》[J]临沂师专学报.1997.2(1)
(11)郑慧霞,《试析<莺莺传>中崔张分手之原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
(12)周宋,《再析<莺莺传>中崔张分手之原因》[J] 今日南国.2008.9
(13)陈娟娟,《从唐元士人境遇看张生形象的转型——<莺莺传>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J]艺术百家.2008(2)
(14)曹洁萍,《由<莺莺传>和<西厢记>看唐人婚姻门第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5)
(15)吴晟,《同题异体:从<会真记>到<西厢记>》[J]文艺研究.2008(8)
(16)崔霞,《20世纪<西厢记>文本传播与接受述论》[J]戏曲艺术.2006(04)
(17)崔霞,《论20世纪<西厢记>的文本传播与接受——以荀慧生的<红娘>和曾昭弘的<西厢记>为例》[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7(01)
(18)伏涤修,《对<西厢记>改续之作出现的文化学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03)
(19)伏涤修,《论<西厢记>的反意改创之作》[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20)郝青云, 王清学,《西厢记故事演进的多元文化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04)
(21)黄素华,《浅析明清时期的西厢故事改编》[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22)李娜,《明清剧家改、续<西厢记>的基本倾向及其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06)
(23)谭正璧,谭寻,《王实甫以外二十七家<西厢>考》[J]文献.1981(01)
(24)程毅中,《唐宋传奇本事歌行拾零(读书札记)》[J]文学评论.1978(03)
(25)张人和,《近百年<西厢记>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6(03)
(26)周传家,《从<西厢记>到<红娘>》[J]戏曲艺术.2000(03)
(27)朱洪玉,《西厢故事的演变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第四篇:以聋校语文教学为例谈怎样上出一堂特教学校的好课
以聋校语文教学为例谈怎样上出一堂特教学校的好课
天津市教研室特教室
刘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师培训等。其中课程结构(也就是课程设臵),课程标准的制订是国家行为。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师培训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更多思考的。教材开发中更多的任务要由出版部门,大专院校的课程教材研究中心和教研部门来承担。而和广大一线教师关系最密切的,教师有着充分的实践体会的,教师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教学过程。严格地讲教学过程包含在课程实施中,而课程实施的过程涵盖的内容很多:学校、家庭、社会、教材、网络、课外读物、广播电视,些都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内容。本文要谈的是课程实施中的主渠道,即从夸美纽斯倡导的“大教学论”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后得到推广普及的,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课堂教学。可以说,一定时间内的课堂教学才是施展广大一线教师才华的最重要的舞台。作为特教学校这个特殊舞台上的“舞者”——特教教师,我们要潜心研究的则是怎样上好特教学校的课。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有着和普通教育的很多相同点,同时,它还有着自身的特殊教育原则和规律。特教学校的教师只有在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的同时,又能把握住特教学校课堂教学的特殊规律,才能上出我们理想中的特教学校的“好课”。上述,是为缘起,下面谨以聋校语文教学为例谈几点看法。
一、理想的课堂教学
(一)普通教育理想的课堂教学 1.课程实施改革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称“纲要”)明确指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其中,关于课程实施的目标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
“纲要”在“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纲要”还特别强调指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聋教育理想的课堂教学 1.课程实施改革目标
在教育部基教司制订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臵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方案”)中,对课程实施目标是这样表述的:“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长期存在的 语言沟通障碍和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加强实践性学习,加强个别化教学,关注个体差异,提倡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课堂教学过程 同样,“方案”中,对课堂教学过程是这样表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实践性学习方式作为主导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教学活动应尽可能地在有内容的活动中进行,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在教师心中应是一个个有着不同特殊需要的个体。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采用适合不同个体需要的沟通方式,制订个别化教学计划,实施个别化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利用聋校专用设施设备,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三)普通教育与聋教育理想课堂教学目标的比较 1.相同点: 第一,都提出要改变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二,都强调教师与学生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第三,都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2.不同点: 第一,聋教育首先要克服沟通障碍,提倡沟通方式的多元化。
第二,聋教育更要加强实践性学习,更注重体验性,教学活动应尽可能地在有内容的活动中进行。
第三,聋教育更要关注个体差异,加强个别化教学。通过上述以聋教育为例,与普通教育的比照,我们可以基本明确理想的特教学校的课堂教学的大致轮廓。
二、当前特教学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一)课改给特教课堂带来新面貌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到第五年,虽然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尚未全面铺开,但是几年来特教学校一直在紧密追随新课改的步伐,积极学习,借鉴新课改理念。这些做法在特教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都收到效益,以天津市为例,特教学校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热情很高,也取得了比较扎实的工作成绩。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理念新而且不停留在表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转变,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们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根据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新课改理念与特殊教育的特殊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充满生机。
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校本教研给特教课堂带来活力,更是当前特教学校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十五”期间,天津的许多特教学校都在承担不同级别的课题研 究的基础上开展校本教研。在教育科研专家的指导下,这些研究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教师从中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学会并习惯于思考,教学不再盲目,而是更有目的性,计划性,教师懂得并乐于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随时修正和完善。比如一些学校开展的“教师中介理论研究”,合作学习研究都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得以体现。这说明校本教研的开展已经和课程实施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成果,研究过程不仅给课堂带来变化,更作用于教师的思想,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学习型的,研究型的教师。
(二)特教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普通教育一样,特教学校的课堂也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的。其中,既有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尚未克服的弊端,也有在开展课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
1.特教学校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弊端 对待传统,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扬弃”。此文对“扬”暂且不论,还是再强调一下要“弃”什么。以聋校语文教学为例,大致存在这样几种问题:(1)中高年级语文教学过多的分析课文
有些教师上课时只用一个课时用手语打出课文内容,而不认真地运用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词,理解句意和语言文字所表达的连贯意思,便进入了分析课文阶段。由于学生词句的基础没打好,就出现了教师一言堂,学生一问三不知的现象。
(2)忽视学生语言交往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材基本上排除了对话性质的课文,大部分课文的基调都是报道式的语言,影响了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课堂上很难见到生动的“分角色朗读”的场景。除了教材的“先天问题”之外,教师本身也对培养学生语言交往能力不够重视,甚至胆怯,害怕让学生“张嘴”,满足于“把该讲的讲了”,至于学生的反馈就管不了了,以教师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感悟。
(3)忽视读背,不重视积累
普通教育中存在的不重视积累的现象,在聋校更为突出。学生由于听力障碍本已没有“原始积累”,再不去刻意地读背,势必造成在语言交流和作文时“无话可说”。
(4)仅存积累中“消极语汇”多,积极语汇少 只能理解而不会运用的语汇被称为“消极语汇”。学生在特定环境里学到的有限的语言量中大多只是停留在“理解”这一层次上,能运用自如的极少。许多学生学过的词、句、段数量并不少,但大多是消极语汇,阅读时尚能理解,表达时却不会运用。
2.在课改实验中出现的新问题
特教学校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还没有正式下发。特教学校的课改很大程度上还是在模仿,套用普教的做法。教师的热情很高,很多新课程理念都在很积极地实践运用,但是,由于没有深入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特教学校的课改研究,缺乏个性化,因此,在特教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应引起重视。
(1)形式化
所谓形式化就是不讲实效,不讲实质,做表面文章。目前,特教学校课改实验中形式化的东西不少,“廉价的表扬,无效的课件,表面化的合作,不恰当的情境”不时反映出来,为做而做,为改而改,而不讲究为什么。
先说说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我认为它对特教学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关键在于用得恰当。怎样用叫恰当呢 第一,化抽象为具体,突破重难点。比如讲授聋校语文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为帮助聋生加深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就要利用课件呈现鲁迅的有关资料图片。第二,化静态为动态,理解学习内容。比如对聋校语文课《马踏飞燕》中“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骏马”的理解,电脑动画中飞奔的骏马点踏空中飞翔的雨燕的动态画面,能给聋生理解课文带来很好的帮助。
再说小组讨论,现在,无谓的小组讨论很多,什么时候应该使用小组讨论呢?第一,教师要明确小组讨论的价值,只有在个人能力达不到时,小组讨论,合作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学生才有讨论的热情。第二,老师要对讨论提出要求,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再学会表达。第三,小组讨论贵在适时,不能把它当作一堂课的亮点,随处点缀。对特教学校来说更要慎重,不能流于形式。也许,讲解,辅导更是特教学校学生需要的。
(2)教条化
教条化的问题在于忽视了教学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由具体的人进行的一个活动过程,忘掉了具体,拿一个框架来套,不管哪一科,哪一类学生,哪一类学校,哪一类教师。比如“质疑”,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都去质疑了。特教学校当然不能不“质疑”!但是,我们考虑没有我们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呢?比如聋生,由于听觉缺陷造成学习过程中接受环节的残缺,衍生言语障碍。他们往往在入学后才开始接受规范的口语训练,并接触书面语言,因此,他们语言,知识的储存量有限,他们更多的需要获取和认知。我们经常能看到课堂上学生无从质疑的尴尬。还有“探索性研究”,每个层面上都要探索,从幼儿园就开始探索了,没有序列,没有过程,没有重点,没有发展。再有课堂上的“激励性评价”动辄“棒!棒!你真棒!”现在还出现了“棒!棒!我真棒!”还有,一节课下来,学生满脑门儿的“星星”一胳膊的“金光闪闪”。其实,教师和蔼的微笑,赞许的目光,亲切的抚摸不都是很好的激励吗?安静的课堂,有序的学习过程,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探讨,才是令人期待的。孩子们对学习生厌往往是因为我们教师教学的教条化,把一切弄得没有了滋味,没有了具体情景中的学习需要。
上述两点课改中的偏颇现象应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要抓紧进行特教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合理性,适切性的研究。
三、对实现一堂好课的几点建议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素。就我们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特教学校课堂而言,大致应具备下面几个特点:(一)要上成一堂有意义的课
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 老师要知道哪些是学生已会的,哪些是他难懂的,要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要注意的是,重点和难点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却是不一致的,重点往往是知识上的,难点往往是能力上的,要结合学生的残疾特点来把握。教师的教法要围绕着突破难点,落实重点来运用。
(二)要上成一堂有效率的课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 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我们常在评价一堂课时认为它没有很好地体现“面向全体”的原则,或则说老师没有很好地进行个别化教学,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说的是一回事。当前,特教学校的生源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重残疾的学生比较多,聋校里有弱智生,盲校里有同时还耳聋的学生,培智学校里轻,中,重度学生各自人数不多,不能分别编班,要混编。在这种条件下,老师如果不能转变观念,一味地追求完成教材,教参规定的教学任务,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所有的学生,甩下一些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如同局外人,就会偏离教育的初衷。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后我们的生源可能会更少,学生的程度可能会更差,我们不能拿着教材的尺子去筛选学生,而是要真正地以人为本,树立教育的服务理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三)要上成一堂有生成性的课
课堂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做到这一点,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教师要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要能够驾驭课堂,而善于抓住课堂上出现的事件,使之成为一个集精彩的环节。作为教师在明确课是不能完全预设的同时,还应该对课堂的不可预测有所估计和准备。要使课堂具有生成性,就要求师生都具有开放性,教师要有开放的眼界,开放的胸怀,同时对学生不禁锢。陶行知先生早年提出的对学生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在今天还是有着深刻的意义。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四)要上成一堂常态的课
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同时,要允许课堂有缺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上一堂好课,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教师首先会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反思,同时又保持清醒,不追赶时鬈,并会对时髦做出评价,而不是因为时髦所以跟着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了,他的心胸也会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