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

时间:2019-05-14 16:11: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

第一篇: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

唐诗三百首

此电子版本乃由Ned Walsh于一九九二年春陆续输入。当时他是美国Columbia大学的

博士班学生。他断断续续地学习了十年的中文,其博士论文的主题将是关于北宋时

期的词。我于该年春末将全文校正一遍,并稍改Ned的格式。全本共有三百又二十首

诗,原由蘅塘退士选辑,分为六卷。以下目录中,右端列的是诗的编号。

224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25王维: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26王维: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27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28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29裴迪:送崔九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230祖咏:终南望馀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单维彰 1992-7-5

231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32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33李白: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34李白: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235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236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37刘长卿:送灵澈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238刘长卿:弹琴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239刘长卿:送上人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240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241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242王建:新嫁娘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243权德舆:玉台体

昨夜裙带解,今朝[虫喜]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244柳宗元: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45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246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47张祜:何满子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248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49贾岛: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50李频: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51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252西鄙人: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253崔颢:长干行二首之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254崔颢:长干行二首之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255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256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257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258卢纶:塞下曲四首之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59卢纶:塞下曲四首之四

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260李益: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第二篇: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

【唐詩三百首精選】(三十四古泠)調泠聽稍雖七彈覺自絃琷秋愛上,今靜人 山遠,俄聽多不風劉驚松冬彈長霰寒。卿深。(三十三春)四月禽氣明猶渾競似囀,雪,夏無木處忽雍認交漁陰裕家。之。(三十二)夾岸蘆晚復花來,天連欲沙雪,枝能枝飲搖雍一浪花裕杯之無。?(三十一)綠螘問新劉醅十酒九,紅泥小 火白爐居。易

【唐詩三百首精選】

(三十八近嶺)鄉外渡夕情音更書漢陽無怯絕江限好,,不經只敢冬問來 是復近歷人李黃春昏。頻。(三十七向)晚登孤意不樂舟簑適遊笠翁,原,驅獨車釣豋寒古李商江原隱雪。(三十六千)荷山江笠鳥雪帶飛

斜絕

陽,萬

青徑

山人蹤

柳獨歸滅宗遠。元。

(三十五蒼)蒼送竹靈林寺澈,杳杳鐘 聲劉晚

長。卿 【唐詩三百首精選】(四十二)山偶答啼中來無松人時驚曆樹妾日下,,夢 寒高

不盡枕不石太得知頭上到眠隱遼年。者西。

。(四十一)打 欲

起窮黃伊千鶯州里兒

歌目,莫 更教蓋上枝上嘉一運層啼樓。(四十)白登日鸛只依雀在山樓此盡,黃 山中,雲河入王深不海之知流渙 處。(三十九松)下尋問隱童者子不,遇 言師 採賈藥島去。

【唐詩三百首精選】

(四十六)東楊竹枝林邊柳出青詞表日青明霽西江色邊水,雨平

城,道聞劉中是禹增郎無江 錫暮寒晴上

。還踏

有歌晴聲。(四十五)終 終南陰

南江流嶺望石秀

餘不,雪轉積雪,遺恨浮失雲吞端祖吳。詠。(四十四)功八空蓋陣山三圖松分子國落,名成 幽人八應陣圖杜未甫眠。(四十三懷)君秋屬

夜秋

寄夜邱,員散步外詠涼

天韋。應 物 【唐詩三百首精選】(五十)芙洛寒蓉 樓但陽雨使親連送主友江辛人如夜漸能相入

醉問吳

客,,一平片明王不冰昌知送心齡何客在玉壺 處楚

是山

他孤

鄉。

。(四十九蘭)客黃陵中沙美作百酒 戰鬱穿金金香甲,玉李不碗白斬盛

樓來 蘭琥終珀不光還。(四十八青)從醉海軍臥長行沙雲

場暗君雪莫山笑,孤王古城昌人遙征望齡 戰玉幾門人關回。(四十七葡)萄涼美州酒詞夜光杯,欲 飲王琵翰琶 馬上催。

【唐詩三百首精選】(五十四)桃問山 最花余中是流何答一水事問年杳棲春然碧好去山處,,別笑 有而李絕天不白勝 煙地答柳非心滿人自皇間閒都。。(五十三)天街初 停小春車雨小坐雨愛潤 楓如林酥晚,草韓霜色愈葉遙 紅看於近二卻月無花。(五十二遠)山東上風寒行山 不與石周徑郎斜便,白杜銅雲牧雀深 春處深有鎖人二家喬。(五十一)折戟赤沈

壁沙

鐵未銷,自 將杜磨牧洗認 前朝。

【唐詩三百首精選】(五十八商煙)女籠泊正不寒秦是知水淮江亡月

南國籠

好恨沙

風,隔江 景夜,泊

落猶秦杜花唱淮牧時後近節庭酒

又花家

逢。

君。(五十七岐)王江窗宅南含裡逢西李嶺尋龜千常秋見年雪,崔門九泊堂杜東前甫 吳幾萬度里聞船。(五十六兩)個絕可句憐黃鸝 夜半鳴虛翠前柳席,一不行白杜問鷺甫蒼 生上問青鬼天神。(五十五宣)室賈求生賢訪逐臣,賈生 才李調商更隱無 倫。

【唐詩三百首精選】(六十)何君夜 當問雨忽共歸寄見翦期北陌 頭西未楊窗有柳燭期色,,卻巴話山李悔巴商教夜山雨隱夫 婿夜漲覓雨秋封時池侯。。(五十九閨)中閨少怨婦不知愁,春王日昌凝齡妝 上翠樓。

【唐詩三百首精選】

(九十三即田雉野斜)此夫雊老陽渭羨荷麥念照川閒鋤苗牧墟田逸至秀童落家,,,悵相蠶倚窮然見眠杖巷王吟語桑候牛維 式依葉荊羊微依稀扉歸。。。(九十二)勸渭渭君城朝城更雨曲盡一浥杯輕 酒塵王,維西客 出舍陽青關青無柳故色人新。

(唐九詩十三一百首羌)九笛黃出十何河遠塞須怨上楊白 一…一柳雲0,間王春,之風一渙五 首 不片度孤玉城門萬關仞。

山。

【唐詩三百首精選】 何因歡笑浮雲江漢(九十六)淮(九十五)又遠野離青萬人擊

草離送芳火春事學(九十四)勤 不情一曾歸如別為上侵燒原去舊後客喜王古不上,,會孫去道盡草淮蕭流相梁,,上疏水逢川萋晴春一對鬢十每故萋翠風歲秋已年醉滿接吹一山敤間還人 別荒又枯。。韋情城生榮 應。。白物 居 易 須須始石

早己知乃學為運道有,,火豈他不,能得學不長非非擊少我自元年賢然無。,煙孟。郊 【唐詩三百首精選】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罄音。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清無海晨為內入在存古歧知寺路己,,初兒天日女涯照共若高沾比林常巾鄰。建。(九十九)題破山事後禪院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城闕輔向未三春忍秦盡掃,,風所眼煙得穿望是仍五王沾欲津衣歸勃。。

(九十八)杜少府之任蜀州(九十七)芳腸參高落心斷差閣花 連曲陌,迢遞送斜暉。

客竟去,小園花亂李飛商。

【唐詩三百首精選】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昔肯盤花舍待開綠故人與飧徑南到軒樹人已鄰市不舍重面村具乘翁遠曾北陽場邊雞黃相無緣皆日圃合黍鶴對兼客春,,去飲味掃水還把青邀

孟我杜,,,來酒山此崔隔樽蓬但甫就話郭至浩地顥籬酒門見菊桑外田然空呼家今群花麻斜家餘取貧始鷗。。黃盡只為日鶴餘舊君日樓杯醅開來。。。(一百零二)黃鶴樓(一百零一)客至(一百)過故人莊 【唐詩三百首精選】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吳宮花草埋幽俓,晉付衣冠成古邱。鳳此滄莊錦蓬曉春相凰情海生瑟萊鏡蠶見臺可月曉無此但到時上待明夢端去愁死難鳳成珠迷五無雲絲別凰追有蝴十多鬢方亦遊憶淚蝶絃李路改盡難李,,,商,,商鳳只藍望一隱青夜蠟東去是田帝絃鳥吟炬風隱臺李當日春一殷應成無空白時暖心柱勤覺灰力江已玉託思為月淚百自惘生杜華探光始花流然煙鵑年看寒乾殘。。。。。(一百零五)登金陵鳳凰臺(一百零四)錦瑟(一百零三)無題

【唐詩三百首精選】

孝在鄉黨人ㄒㄧㄠㄗㄞㄒㄧㄤㄉㄤㄖㄣ公婆上邊能ㄍㄨㄥㄆㄛㄕㄤㄅㄧㄢㄋㄥ人人都可孝ㄖㄣㄖㄣㄉㄡㄎㄜㄒㄧㄠ孝道貴順無ㄒㄧㄠㄉㄠㄍㄨㄟㄕㄨㄣㄨ惜乎人間不ㄒㄧㄏㄨㄖㄣㄐㄧㄢㄅㄨ盡心竭力孝ㄐㄧㄣㄒㄧㄣㄐㄧㄝㄌㄧㄒㄧㄠ孝是人道第ㄒㄧㄠㄕㄖㄣㄉㄠㄉㄧ天地重孝孝ㄊㄧㄢㄉㄧㄓㄨㄥㄒㄧㄠㄒㄧㄠ百孝經ㄅㄞˇ ˊˊˋˋˇˊˋˋˋˋㄒㄧㄠˋˊˋˊˊˇˋˋˋˋˊˋˊˋˊˊˋˋˋㄐㄧㄥˋˋˋˋ欽ㄑㄐㄧㄧㄣ盡ㄣˋ敬ㄐㄒㄧㄥˋ孝ㄧㄠˋ 孝ㄒㄧㄧㄠˋ又ㄡˋ在ㄗㄌㄞˋ落ㄨㄛˋ家ㄐㄒㄧㄧㄚ孝ㄠˋ中ㄓㄨㄌㄥ來ㄞˊ大ㄉㄧㄚˋ又ㄡˋ小ㄒㄌㄧㄨㄠˇ落ㄛˋ歡ㄏㄒㄨㄧㄢ賢ㄢˊ孝 女 ㄒㄧㄋㄠˋㄩˇ子ㄗˇ得ㄉㄜˊ逢ㄈㄕㄥˊ淑ㄨˊ人ㄖˊ名ㄇㄣㄧㄥˊ就ㄐㄒㄧˋ先ㄧㄡㄢ勸ㄑㄒㄩˋ學ㄩㄢㄝˊ孝ㄒㄒㄧˋ孝ㄧㄠㄠˋ 孝ㄒㄧˋ三ㄙㄠㄢ話ㄏㄘㄨˋ從ㄨㄚㄥˊ風ㄈㄥ四ㄙˋ俗ㄙˊ德ㄉㄨㄜˊ人ㄖˊ孝ㄒㄣㄧㄠˋ品ㄆㄧˇ在ㄗㄣㄞˋ端ㄉ前ㄑㄨㄧㄢㄢˊ 父ㄈㄨˋ他ㄊㄚ母ㄇㄨˇ妙ㄇㄧㄠˋ 孝ㄒ孝ㄒㄧˋㄧㄠㄠˋ敬ㄐ順ㄕㄧˋㄨㄥㄣˋ父ㄈ不ㄅㄨˋㄨˋ母ㄇㄨˇ分ㄈㄣ如ㄖㄨˊ女ㄋㄩˇ敬ㄐ共ㄍㄧㄥˋㄨㄥˋ天ㄊㄧ男ㄋㄢㄢˊ孝 福 ㄒㄧˋㄈㄨˊㄠ子ㄗˇ祿ㄌㄨˋ口ㄎㄡˇ皆ㄐㄧㄝ裡ㄌㄧˇ由ㄧㄡˊ有ㄧㄡˇ孝ㄒㄧㄠˋ孝ㄒㄧ字ㄗˋㄠˋ語ㄩˇ得ㄉㄜˊ 孝ㄒ天ㄊㄧˋㄧㄠㄢ婦ㄈˋ將ㄐㄨㄧㄤ面ㄇ孝ㄒㄧㄢˋㄧㄠˋ上ㄕㄤˋ子ㄗˇ帶ㄉㄞˋ另ㄌㄧㄥˋ孝ㄒㄧㄠˋ眼ㄧㄢˇ顏ㄧㄢˊ觀ㄍㄨㄢ 識ㄕˋ父ㄈㄨˋ孝ㄒㄧㄠˋ母ㄇㄨˇ 回ㄏㄨ孝ㄒˊㄧㄟㄠˋ心ㄒㄧ道ㄉˋㄣㄠ復ㄈˋ不ㄅㄨㄨˋ孝ㄒㄧˋ獨ㄉˊㄠㄨ天ㄊㄧ講ㄐㄧㄢㄤˇ理ㄌㄧˇ吃ㄔ還ㄏㄨ穿ㄔㄢˊㄨㄢ諸 孝 ㄓㄒㄨㄧㄠˋ事ㄕˋ道ㄉㄠˋ不ㄅˋ貴ㄍㄨㄨㄟˋ順ㄕㄨ在ㄗˋㄣˋㄞ因ㄧ心ㄒㄣㄧㄣ不ㄅㄨˊ中ㄓㄨㄥ孝ㄒ孝ㄒㄧㄠˋㄧㄠˋ 怎ㄗˇ孝ㄒㄣㄧㄠˋ知親ㄑㄓㄧㄣ孝ㄒ親ㄑㄧˋㄧㄠㄣ能ㄋˊ責ㄗㄥㄜˊ感ㄍㄢˇ莫ㄇㄛˋ動ㄉ回ㄏㄨㄥˋㄨㄟˊ天ㄊㄧ言ㄧㄢㄢˊ 一ㄧˊ當ㄉㄤ步ㄅㄨˋ先ㄒㄧㄢ 孝ㄒㄧㄠˋ一ㄧˊ子ˇ個˙ㄗㄍㄜ謝ㄒ孝ㄒㄧㄝˋㄧㄠˋ世ㄕˋ字ㄗˋ即ㄐㄧˊ全ㄑㄩㄢˊ為ㄨ家ㄐㄟˊㄧㄚ仙ㄒㄧ安ㄢㄢ自 孝 ˋㄒㄗㄧㄠˋ古ㄍˇ順ㄕㄨㄨㄣˋ忠ㄓㄨ能ㄋˊㄥㄥ臣ㄔˊ生ㄕㄣㄥ多ㄉ孝ㄒㄨㄧㄛㄠˋ孝ㄒ順ㄕㄧㄨㄠˋㄣˋ子ㄗˇ子ㄗˇ 君ㄐ孝ㄒㄩㄧㄣㄠˋ選ㄒ順ㄕㄩㄢˇㄨㄣˋ賢ㄒㄧ子ㄗˇㄢˊ臣ㄔˊ弟ㄉㄣㄧˋ舉ㄐˇ必ㄅㄩㄧˋ孝ㄒ明ㄇㄧㄧㄠˋㄥˊ廉ㄌ賢ㄒㄧㄢˊㄧㄢˊ 【唐詩三百首精選】

生ㄕㄈㄥ父ㄨˋ前ㄑㄧㄢˊ母ㄇㄨˇ能ㄋㄥˊ雙ㄕㄨㄤ孝ㄒㄑㄧㄠˋ全ㄩㄢˊ方ㄈㄓㄤ正ㄥˋ為ㄨㄟˊ宜ㄧˊ孝ㄒㄒㄧㄠˋ孝ㄧㄠˋ 死ˇ孝ㄒㄙㄧㄠˋ後ㄏㄡˋ思ㄙ盡ㄐㄍㄧˋ鰥ㄨㄣㄢ孝ㄒㄍㄧˋ寡ㄨㄠㄚˇ徒ㄊˊ親ㄑㄨㄧㄣ枉ㄨˇ影ㄧㄤㄥˇ然ㄖˊ單ㄉㄢㄢ孝 ㄒㄧˋ趕ㄍㄠㄢˇ順ㄕㄐㄨˋ緊ㄧㄣㄣˇ傳ㄔㄒㄨˊ孝ㄧㄢㄠˋ家ㄐㄧ來ㄌㄚㄞˊ孝ㄒㄍㄧˋ光ㄨㄠㄤ是ㄕˋ陰ㄧㄣ寶ㄅˇ快ㄎㄠㄨㄞˋ孝 ㄒㄑㄧˋ親ㄧㄠㄣ性ㄒㄧˋ由ㄧㄥㄡˊ溫ㄨ我ㄨㄣㄛˇ和ㄏˊ孝ㄒㄜㄧㄠˋ孝ㄒㄧˋ壽ㄕㄠㄡˋ味ㄨˋ由ㄧㄟㄡˊ甘ㄍ天ㄊㄢㄧㄢ 兄ㄒㄩㄨˇㄥ五弟ㄉㄧˋ榖ㄍㄨˇ和ㄏㄜˊ豐ㄈㄥ睦ㄇㄨˋ登ㄉㄥ即ㄐㄧˊ皆ㄐㄧㄝ為ㄨㄟˊ因ㄧㄣ孝ㄒㄒㄧㄠˋ孝ㄧㄠˋ 忍ㄖㄣˇ一ㄧˋ讓ㄖˋ孝ㄒㄤㄧㄠˋ二ㄦˋ即ㄐㄧˊ字ㄗˋ是ㄕˋ把ㄅˇ太ㄊㄚㄞˋ孝ㄒㄆㄧㄠˋ平ㄧㄥˊ全ㄑ年ㄋㄩㄢˊㄧㄢˊ孝 能 ㄒㄧㄠˋㄋㄥˊ從ㄘ孝ㄒㄨㄥˊㄧㄠˋ難ㄋㄢˊ不ㄅㄨˊ處ㄔㄨˋ在ㄗㄞˋ見ㄐ貧ㄆㄧㄢˋㄧㄣˊ真ㄓ和ㄏㄣㄜˊ孝ㄒㄧ富ㄈㄠˋㄨˋ孝 善 ㄒㄧㄠˋㄕㄢˋ容ㄖㄨ體ˇㄥˊㄊㄧ滿ㄇ親ㄑㄢˇㄧㄣ面ㄇ心ㄒㄧˋㄧㄢㄣ承ㄔㄥˊ是ㄕˋ親ㄑ孝ㄒㄧㄧㄣㄠˋ顏ㄧㄢˊ男ㄋㄢˊ 孝ㄒㄒㄧㄠˋ孝ㄧㄠˋ在ㄗㄞˋ子ㄗˇ心ㄒㄇㄧㄧㄣ面ㄢˋ孝ㄒㄧㄠˋ帶ㄉㄞˋ不ㄅㄨˊ太ㄊㄞˋ在ㄗㄞˋ和ㄏㄢˋ貌ㄇㄠˋ象ㄒㄧㄤˋ 孝ㄒㄧㄠˋ入ㄖㄨˋ貴ㄍˋ孝ㄒㄨㄧㄟㄠˋ實ㄕˊ出ㄔㄨ行ㄒㄧˊ悌ㄊˋㄥㄧ不ㄅㄨˊ自ㄗˋ在ㄗ然ㄖㄞˋㄢˊ言ㄧㄢˊ安ㄢ孝 親 ㄒㄑㄧㄠˋㄧㄣ子ㄗˇ在ㄗㄞˋ齊ㄑˊ應ㄧㄧㄥ家ㄐ孝ㄒㄧㄧㄚㄠˋ全ㄑㄩ不ㄅㄢˊㄨˋ家ㄐㄧ知ㄓㄚ樂ㄌ孝ㄒㄜˋㄧㄠˋ孝 親 ㄒㄑㄧㄠˋㄧㄣ子ㄗˇ死ㄙˇ治ㄓˋ知ㄓ國ㄍ孝ㄒㄨㄛˊㄧㄠˋ萬ㄨˋ後ㄏㄢㄡˋ民ㄇ悔ㄏㄧㄣˊㄨㄟˇ安ㄢ難ㄋㄢˊ 為ㄨㄟˊ孝ㄒㄧㄠˋ人ㄖㄣˊ經ㄐㄧㄥ能ㄋㄥˊ孝ㄒㄧㄠˋ把ㄅㄚˇ文ㄨㄣˊ父ㄈㄨˋ把ㄅㄚˇ母ㄇㄨˇ孝ㄒㄧㄠˋ孝ㄒㄑㄧㄠˋ勸ㄩㄢˋ 下ㄒ孝ㄒㄧˋㄧㄚㄠˋ輩ㄅㄟˋ父ㄈㄨˋ孝ㄒㄒㄧㄠˋ孝ㄧㄠˋ子ㄗˇ母ㄇㄨˇ照ㄓㄠˋ孝ㄒㄧㄠˋ樣ㄧㄤˋ祖ㄗㄨˇ還ㄏ先ㄒㄨㄢˊㄧㄢ堂 父 ㄊˊㄈㄤㄨˋ上ㄕㄤˋ母ㄇㄨˇ父ㄈㄨˋ生ㄕㄥ母ㄇ子ˇㄨˇㄗ不ㄅˋ原ㄩㄨㄢˊ知ㄓ為ㄨㄟˋ孝ㄒ孝ㄒㄧㄧㄠˋㄠˋ不 能 ㄅˊㄋㄨㄥˊ孝ㄒ孝ㄒㄧˋㄧㄠㄠˋ受ㄕˋ就ㄐㄡㄧㄡˋ窮ㄑㄩ是ㄕˋㄥˊ莫ㄇ好ㄏㄛˋㄠˇ怨ㄩ兒ㄦˊㄢˋ天ㄊㄧ男ㄋㄢˊㄢ 生ㄕㄥ前ㄑㄧㄢˊ孝ㄒㄧㄠˋ子ㄗˇ聲ㄕㄥ價ㄐㄧㄚˋ貴ㄍㄨㄟˋ 死ㄙˇ後ㄏㄡˋ孝ㄒㄧㄠˋ子ㄗˇ萬ㄨㄢˋ古ㄍㄨˇ傳ㄔㄨㄢˊ處 ㄔㄨˇ世ㄕˋ惟ㄨㄟˊ有ㄧㄡˇ孝ㄒㄧㄠˋ力ㄌㄧˋ大ㄉㄚˋ孝 ㄒㄧㄠˋ能ㄋㄥˊ感ㄍㄢˇ動ㄉㄨㄥˋ地ㄉㄧˋ合ㄏㄜˊ天ㄊㄧㄢ

【唐詩三百首精選】

念ㄋㄧㄢˋ大ㄉㄚˋ得ㄉㄜˊ哉ㄗㄞ十ㄕˊ孝ㄒㄧㄠˋ遍ㄅㄧㄢˋ乎ㄏㄨ千ㄑㄧㄉㄢ大ㄚˋ個˙ㄍㄗㄜ哉ㄞ孝ㄒㄒㄧㄠˋ孝ㄧㄠˋ 念ㄋㄒㄧㄧㄢˋ孝ㄠˋ得ㄉㄜˊ矣ㄧˇ百ㄅˇ無ˊㄞㄨ遍ㄅㄑㄧˋ窮ㄩㄢㄥˊ萬ㄨˋ孝ㄒㄢㄧㄠˋ孝ㄒㄧˋ無ㄨˊㄠ全ㄑㄅㄩˊ邊ㄧㄢㄢ千 此 ㄑㄧㄘˇㄢ遍ㄅㄆㄧˋ篇ㄧㄢㄢ萬ㄨˋ句ㄐㄢㄩˋ遍ㄅㄧˋ句ㄐㄢㄩˋ常ㄔˊ不ㄅㄤㄨˋ常ㄔˊ離ㄌㄤㄧˊ念ㄋㄒㄧˋ孝ㄧㄢㄠˋ消 離 ㄒㄧㄌㄠㄧˊ災ㄗ孝ㄒㄞㄧㄠˋ免ㄇㄧˇ人ㄖㄢㄣˊ難ㄋˋ倫ㄌㄢㄨㄣˊ百ㄅˇ顛ㄉㄞㄧㄢ孝ㄒㄧˋ倒ㄉㄠㄠˇ篇ㄆ顛ㄉㄧㄧㄢㄢ 百ㄅㄞˇ羊ㄧㄤˊ行ㄏㄤˋ羔ㄍㄠ萬ㄨㄢˋ跪ㄍㄨㄟˋ善ㄕㄢˋ乳ㄖㄨˇ孝ㄒㄧㄠˋ尚ㄕㄤˋ為ㄨㄟˊ知ㄓ首ㄕㄡˇ孝ㄒㄧㄠˋ 當ㄉㄤ烏ㄨ知ㄓ鴉ㄧㄚ孝ㄒㄧˋ反ㄈˇㄠㄢ字ㄗˋ哺ㄅㄨˇ是ㄕˋ孝ㄒㄧㄠˋ根ㄍ親ㄑㄣㄧㄣ源ㄩ顏ㄧㄢˊㄢˊ念 為 ㄋㄧㄢˋㄨㄟˊ佛ㄈㄛˊ人ㄖㄣˊ行ㄒ若ㄖㄧㄥˊㄨㄛˋ善ㄕ是ˋㄢˋㄕ也ㄧㄝˇ不ㄅㄨˋ是ㄕˋ知ㄓ孝ㄒ孝ㄒㄧㄧㄠˋㄠˋ孝 不 ㄒㄧㄠˋㄅㄨˋ仗ㄓㄤˋ如ㄖㄨˊ佛ㄈㄛˊ禽ㄑㄧㄣˊ力ㄌㄧˋ獸ㄕㄡˋ超ㄔㄠ實ㄕˊ九ㄐㄧㄡˇ可ㄎㄜˇ天ㄊ憐ㄌㄧㄧㄢㄢˊ 【唐詩三百首精選】

 多作手多心得向,下少是作助多人失。手 心 向上是求人,助人快樂,求人痛苦。 不要成小功看是自優己點,的因發為揮人、有失無敗限是的缺可點能的。

累 績。

 原諒口別說人好就話是、善心待想自好己意。、身 行好事。

 太陽靜光思大語、父補母充恩教大材、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唐詩三百首精選】

 要比我誰們更最愛大誰的,敵不人要不比是別別人人更,怕可誰能。是 自 己。 愛不知是識要要求用對心方體,會而,是才要能由變自成身自的己付的出智。慧。 脾氣做嘴該巴做不的好事,是心智地慧 在,好做也不不該能做算的好事人是。

愚 痴。

 心中甘常願存作善、解歡、喜包受容。

、感恩、知福、惜福。

【唐詩三百首精選】

 生氣屋,寬就不是如拿心別寬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進多地少上本種分了,菜就,得就多不少易本長事草。

; 心 中有善,就不易生惡。

 看別為人自不己順找眼戒,口是的自人己永修遠養不不會夠進。步。

 要用每心天,無不所要事操事心,、是煩人心生。的 消 費者,積極、有用才是人生的創照者。

【唐詩三百首精選】

 口說人一生句最好大話的,成如就口是出從蓮失花敗;中口站說起一來句。壞話,如口吐毒蛇。 小事要不批做評,別大人事時難,成先。

想 想 自己是否無完美無缺。

 並非靜有坐錢常就思快己樂過,、問閒心談無莫愧論最人安非。

 吃苦一了個苦人、的苦快盡樂甘,來不,是享因福為了他福擁、有福的盡多悲,來而。

是 因 為他計較得少。

【唐詩三百首精選】

 我們一要句做溫好暖社的會話的,環就保像,往也別要人做的好身內上心灑的香環水保。自 己 也會沾上一兩滴。 受人得點理水要之饒恩人、,感理恩直、要報氣恩和。

 時時欣好賞心別就人是就時是時莊好嚴日自。己。

 道德世是上提有昇兩自見我事的不明能燈等不:該一是孝呵順 斥二的行鞭善子。

【唐詩三百首精選】

 人事人的生艱不難一與定琢球磨球,好就球是,一但種是考有驗歷。練 的 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 君子有為智目慧標才,能小分人辨為善目惡地邪。

正 ; 有謙虛才能建照美滿人生。

 人的一心個地人是不一怕漥錯田,就土怕地不沒改有過播,下改好過種並子不,難也。

長不出好的果實。

 話多滴不水如成話河少,粒話米少成不籮如,話勿好

輕 以 靈,勿以善小而不為。

【唐詩三百首精選】

 信心人、的毅眼力睛、長勇在氣前三,者只具看備別,人則的天缺下點沒,有絲做毫不看成不的到事自。己 的 缺點。 閒人是無非樂當趣教,育忙,人忙無人是無非是。非。

 能負待出人愛退心一就步是,福愛,人能寬消一除寸煩就惱會就活是的慧很。

快 樂 了。

 真正做的好愛事心不,能是少照我顧一好人自,己做的壞這事顆不心

能 多 我一人。

【唐詩三百首精選】

 有多犯少錯力出量懺做悔多心少,事才,能不清要靜心無存煩等惱待。 能善自用己時害間自的己人,莫必過能於掌亂握發自脾己氣努。

力的方向。

 有心忘就功有不福忘,過有,願忘就怨有不力忘,恩自。

造福田,自得福緣。

 發脾改氣變是自短己暫是的自發救瘋。

影 響 別人是救人。

【唐詩三百首精選】

   君子如水,隨方就圓,無處不自在。天上最美是星星,人生最美是溫情。

第三篇:唐诗三百首之五言绝句

行宫

《行宫》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五言绝句。全诗以特别的视角和凝练的语言,表现了唐玄宗昏庸误国的事实,抒发了盛衰之感。以小见大,巧妙含蓄。

1.1 行宫作品原文

行宫 寥落(1)古行宫(4)(2),宫花(3)寂寞红。

(6)白头宫女在,闲坐说(5)玄宗。[1]

1.2 行宫注释译文

1.2.1 行宫词语注释

(1)寥(liáo)落:寂寞冷落。

(2)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这里指当时东都洛阳的皇帝行宫上阳宫。(3)宫花:行宫里的花。

(4)白头宫女:据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一些宫女天宝末年被“潜配”到上阳宫,在这冷宫里一闭四十多年,成了白发宫人。

(5)说:谈论。(6)玄宗:指唐玄宗。[2] 1.2.2 行宫白话译文

空旷冷落的古旧行宫,只有宫花寂寞地艳红。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无事谈论唐玄宗。

1.3 行宫创作背景

元稹生活在中唐年代,正值唐朝经历过安史之乱不久,国力的各个方面都在走下坡路之时。该诗就是以小见大地点明了唐朝衰败的重要原因。[2] 1.3.1 行宫文学赏析

元稹的这首《行宫》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这首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从诗的内容上看,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在末尾一句“闲坐说玄宗”。说者前句已经点明是“白头宫女”,时间地点则是在荒凉冷寞的古行宫,红花盛开,正是一年春好处之时。从天宝至贞元,过了半个世纪左右,漫长的岁月,风雨的侵蚀,古行宫早变得荒败不堪了,而当年入宫的红颜少女,也在寂寞孤独中苦熬了几十个春秋,如今早已是白发苍颜了。她们的青春在此葬送,她们悲怨的泪水在此流淌,她们面对着怒放的红花在感叹嘘唏。透过纯朴的字面,我们分明听到了她们痛苦的心音。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写道:“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白诗直截了当地道出了年老宫女的幽怨,元诗则点染寥落的环境,以红色宫花和白头宫女相互衬托的笔法,通过形象对比来揭示宫女的悲惨生活和心理活动。二诗相比,一具体,一概括,一以感情的热烈淋漓见长,一以境界的深沉隽永取胜。

这里,寥落古行宫中的白头宫女,还是唐玄宗时代历史的见证人。唐玄宗在其继位后期,宠幸杨贵妃,终日沉溺在淫乐酒色之中,把政务全部委给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朝纲紊乱,谄佞当道,终于酿成安史之乱。乱后,玄宗被迫退位,赫赫不可一世的大唐王朝亦从此一蹶不振,日益走向下坡路。白居易在《长恨歌》里曾深致感慨说:“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四句诗,已形象地概括出玄宗昏愦好色与亡国致乱的历史因由,其讽刺与揭露是十分深刻的。元稹这首短诗当然不可能象白诗那样铺张扬厉,极尽渲染之能事,他只能采取对照、暗示点染等方法,把这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高度浓缩,加以典型化的处理,从而让人回味咀嚼。寥落的古行宫,那在寂寞之中随岁月更替而自生自落的宫花,那红颜少女的变为白发老人,都深深地带有时代盛衰迁移的痕迹。白头宫女亲历开元、天宝之世,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人,“闲坐说玄宗”的由治而乱。这本是诗篇主旨所在,也是诗人认为应引以为戒的地方,却以貌似悠闲实则深沉的笔调加以表现,语少意多,有无穷之味。

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人塑造意境,艺术上主要运用了两种表现手法。一是以少总多。这首诗具有举一而反三,字少而意多的特点。四句诗,首句指明地点,是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次句暗示环境和时间,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天季节;三句交代人物,几个白头宫女,与末句联系起来推想,可知是玄宗天宝末年进宫而幸存下来的老宫人;末句描写动作,宫女们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二十个字,地点、时间、人物、动作,全都表现出来了,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的画面。这个画面触发读者联翩的浮想:宫女们年轻时都是月貌花容,娇姿艳质,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如此被摧残,往事不堪重省。然而,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深刻的意思。

另一个表现手法是以乐景写哀情。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这首绝句语言平实,但很有概括力,精警动人,也很含蓄,给人以想象的天地,历史沧桑之感尽在不言之中,寓意深刻,自来评价很高。王建的《宫词》,白居易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都是长达千字左右的宏篇巨制,详尽地描述了唐玄宗时代治乱兴衰的历史过程,感叹兴亡。总结教训,内容广博而深刻。元稹这首小诗总共不过二十个字,能入选《唐诗三百首》,与这些长篇巨作比美,可谓短小精悍,字字珠玑。[1][2]

1.3.2 行宫名家点评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二:“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说元宗而不说元宗长短,佳绝。”近代刘永济:“此诗可谓《连昌宫词》之缩写”。[2]

1.4 行宫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白体”。有《元氏长庆集》。[3] 2 不朽的绝唱。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此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清代诗评家也认为:“王诗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尽,后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势。”[1-2]这首诗是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王之涣因这首五言绝句而名垂千古,鹳雀楼也因此诗而名扬中华。[3]

《登鹳雀楼》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4]特别是后二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达积极探索和无限进取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该诗还几次出现在中国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场合。[5]

2.1 登鹳雀楼作品原文

唐王之涣

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6] 2.1.1 登鹳雀楼注释

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1]

②白日:太阳。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⑥穷:尽,使达到极点。⑦千里目:眼界宽阔。[7]

⑧更:再。

2.1.2 登鹳雀楼译文

现代文译文之一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现代文译文之二

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7]

英文译文

译者北京大学教授、翻译理论家、实践家许渊冲 On the Stork Tower Wang Zhihuan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8] 2.1.3 登鹳雀楼格律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

2.2 登鹳雀楼创作背景

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9]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3]

2.3 登鹳雀楼鉴赏评价

2.3.1 登鹳雀楼诗词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10]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11]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12-13] 2.3.2 登鹳雀楼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

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可称为静景,为静怡之美;黄河向海而流,这不是所谓“定格”,而是奔腾咆哮、滚滚南来,东流入海,充满了无限的生机,雄壮气势存于永恒的运动中。两句动静结合,形成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又瞬息多变的壮丽图画。

虚实结合

首句着笔远景,天空一轮白日西沉消失在万山丛中,次句由楼下近景奔流的黄河延伸,直至远方的海洋。这样,西边的落日和东边的流水,把看得见的落日和意念中的大海(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结合起来,把当前景与意中景巧妙溶合为一,由远及近再及远,使画面无边的宽广和深远,这样着墨也为后两边诗词安排了无穷的遐想。

景入理势 日本遣唐使高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强调“景入理势”,意思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纯粹的哲人以说教者的姿态出现,可以使人膜拜。而哲人似的诗人以朋友的身份说话,就足以使人感奋与追求。

全文对仗

该诗是一篇全篇都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色由四个五言句组成,共分为两联,绝句没有对仗的硬性规定,所以一般可以不对仗。很多对仗的绝句也只是有一个对仗句了。而出现两个对仗句式时很容易造成堆砌的感觉,处理不好会非常僵化。这首诗首联采用正对,句式极为工整,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11] 2.3.3 登鹳雀楼相关评论

《古今诗话》:河中府鹳雀楼,唐人留诗者极多,唯王之涣、李益、畅当诗最佳。《唐诗解》:日没河流之景,未足称奇,穷目之观,更在高处。《唐诗选》:玉遮曰:不明说“高”字,已自极高。《唐诗训解》:结语天成,非可意撰。《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大豁眼界。《唐诗摘钞》:空阔中无所不有,故雄浑而不疏寂。

《诗境浅说续编》:前一句写山河胜概,雄伟阔远,兼而有之,已如题之量;后二句复余劲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势。

沈括《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这三首中,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王之涣、畅当的诗则是五绝,均题作《登鹳雀楼》。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脍炙人口,畅当的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畅当之诗终输一筹,没有王诗有韵律、有激情,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11]

2011年9月,根据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对唐诗影响力的研究,中华书局出版的《唐诗排行榜》一书。其中,《登鹳雀楼》排名高居第四位。[15] 2.3.4 登鹳雀楼作者受疑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盛唐处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楼》,其依据是盛唐太学生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国秀集》是现存最早的唐诗选本,在这本集子中还选录了王之涣的诗三篇,唯独没有《登鹳雀楼》一诗。倘若朱斌的《登楼》诗是王之涣的作品,这种冒名顶替或编者的张冠李戴必为当时文坛所不容。清康熙年间修纂的《全唐诗》虽收入了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但又加注云:“一作朱斌诗”;同时也收入了朱斌处士的《登楼》诗,亦在诗下加注云:“一作王之涣诗”。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注《登鹳雀楼》诗曰:“此诗作者一作朱斌,题为《登楼》。”

也有人认为此诗的作者是王文涣。因为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王文涣何许人也,沈括没说。然而鹳雀楼上确刻有署名“王文涣”的诗篇。当时的彭乘《墨客挥犀》和李颀的《古今诗话》也有相同的记载。[16]

2.3.5 登鹳雀楼王诗朱领

《登鹳雀楼》刚刚问世之际,人们只觉得此诗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谁。那个年代是一个以诗取士的时期,女皇帝武则天,读到此诗以后,也是喜不自禁,于是就问亲信大臣李峤:是哪位才子写下了这首绝句,朕要好好封赏他。李峤一听,心生邪念,当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女皇帝立刻将朱佐日召来,赏给了彩绸百匹,并赐封了御史官衔,以示对天下才子的嘉奖和恩宠。[17]而此诗的真正作者王之涣,却因为无人器重,穷困潦倒到了极点。后人为他打抱不平,于是,又演绎出了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在酒楼伶人中打赌赛诗,最后王之涣拔了头筹。[3]这就是有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在元代还被编成了杂剧上演。[9] 2.3.6 登鹳雀楼名楼赛诗

尽管鹳雀楼上面题有王之焕的千古绝句,但后来的诗人总是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一首首佳篇美文,似乎要与王之焕一比高低,于是,鹳雀楼成了唐代诗人的赛诗楼,留下了许多才情洋溢的作品。

畅当是河东才子,曾应征从军,后来中了进士,终为果州刺史,颇富诗名。其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见畅当《登鹳雀楼》)

耿潍,字洪源,是唐代河东(今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曰:“久客心常醉,高楼日渐低。黄河经海内,华岳镇关西。去远千帆小,来迟独鸟迷。终年不得意,空觉负东溪。”(耿潍《登鹳雀楼》)

司马札是晚唐诗人,其诗曰:“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司马札《登河中鹳雀楼》)。晚唐,政治上宦官专权,藩缜割据,朋党内讧,裙带成风。很多有才华的诗人沦为江湖游子,司马札就是其中的一个,同样是落魄文人,面对暮气沉沉的时局,晚唐诗人们早没有了盛唐诗人的豪气和浪漫,自然而然,在他们的眼中,鹳雀楼不再是当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胜境,而变成了一处烟云笼罩、阴影重重、夕阳日短、草木萧条的伤心之地。名诗传千载,黄河万古流。位于黄河岸边的鹳雀楼承载了太多的诗歌传统。[3] 2.3.7 登鹳雀楼旧址新建

鹳雀楼始建于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将军宇文护建造[1],为一座军事戍楼,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数百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只能望着滚滚而去的黄河水,空留遗憾。2001年7月,永济市根据历史资料,在其旧址附近恢复重建鹳雀楼。新楼于2002年9月正式对游人开放,使慕名而来的游人得以重新体味古人的登临之感。[5]

2.4 登鹳雀楼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20]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3 新嫁娘词三首

《新嫁娘词三首》是唐代诗人王建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写的是一位刚刚嫁入夫家的新娘的感受,描写了当时社会新媳妇难当的社会现实。其中第三首诗通过寥寥几笔,就把新娘子欲讨好婆婆却又唯恐得罪婆婆这种进退两难的心境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历来广为传诵。

3.1 新嫁娘词三首作品原文

新嫁娘词三首 其一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⑴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其二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⑵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⑶其三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⑷

⑸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1] 3.1.1 新嫁娘词三首词句注释 ⑹

⑺⑴未识:一作“不识”。

⑵锦幛:色彩鲜明的华丽的幛子。⑶亲情:亲戚。

⑷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⑸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⑹“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⑺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1][2] 3.1.2 新嫁娘词三首白话译文

新婚三天来到厨房,洗手亲自来作羹汤。不知婆婆什么口味,做好先让小姑品尝。[3] 3.1.3 新嫁娘词三首文学赏析

这组诗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厨下”)最受推崇。下面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兼诗学分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余恕诚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

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

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

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像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4] 3.1.4 新嫁娘词三首名家点评

《后村诗话》:王建《新嫁娘》:“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张文潜《寄衣曲》:“别来不见身长短,试比小郎衣更长,二诗当以建为胜。

《唐诗绝句类选》:前辈教人作绝句,令诵“三日入厨下”、“打起黄莺儿”、“画松一似真松树”,恃自肺腑中流出,无牵强斧凿痕。

《唐诗摘钞》:极细事,道出便妙,只是一真。

《增订唐诗摘钞》:同朴语庄,不作丽语。得酒食是议意。《唐诗别裁》:诗至真处,一字不可移易。

《说诗晬语》: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人化机。……他如崔颢《长干曲》、金昌绪《春怨》、王建《新嫁娘》,张祜《宫词》等篇,虽非专家,亦称绝调。

《唐诗笺注》:新妇与姑未习,小姑易亲,转圜机绪慧转甚。入情入理,语亦天然。《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王建之《新嫁娘》,即其乐府。《唐人绝句精华》:佳处在朴素而又生动,有民间歌谣之趣。[5]

3.2 新嫁娘词三首作者简介

王建,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出身寒微。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进士。晚年为陕州司马,又从军塞上。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所作《宫词》一百首颇有名。有《王司马集》。[4 相思

《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绝。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首句写红豆产地;次句以“发几枝”一问,语极朴实,而又极富形象性,设问自然,则暗逗情怀;三句寄意友人“多采撷”,言在此而意在彼;末句点明其相思属性,且用一“最”字推达极致,则“多采撷”的理由自见,而自身所寄之意亦深含其中。全诗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语浅而情深,相传当时即为人谱曲传唱,流行江南。

4.1 相思作品原文

相思 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⑵

⑶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1] ⑷

⑸4.2 相思注释译文

编辑

4.2.1 相思词句注释

⑴相思:题一作“相思子”,又作“江上赠李龟年”。

⑵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江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像豌豆而稍扁,呈鲜红色。⑶“春来”句:一作“秋来发故枝”。

⑷“愿君”句:一作“劝君休采撷”。采撷(xié):采摘。⑸相思:想念。[2][3] 4.2.2 相思白话译文

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2]

4.3 相思创作背景

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诗,可证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2] 4.3.1 相思文学赏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唐诗中常用它来关合相思之情。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如苏李诗“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即著例。此诗题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诗中抒写的是眷念朋友的情绪。

“南国”(南方)既是红豆产地,又是朋友所在之地。首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暗逗后文的相思之情。语极单纯,而又富于形象。次句“春来发几枝”轻声一问,承得自然,寄语设问的口吻显得分外亲切。然而单问红豆春来发几枝,是意味深长的,这是选择富于情味的事物来寄托情思。“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对于梅树的记忆,反映出了客子深厚的乡情。同样,这里的红豆是赤诚友爱的一种象征。这样写来,便觉语近情遥,令人神远。

第三句紧接着寄意对方“多采撷”红豆,仍是言在此而意在彼。以采撷植物来寄托怀思的情绪,是古典诗歌中常见手法,如汉代古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即著例。“愿君多采撷”似乎是说:“看见红豆,想起我的一切吧。”暗示远方的友人珍重友谊,语言恳挚动人。这里只用相思嘱人,而自己的相思则见于言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宋人编《万首唐人绝句》,此句“多”字作“休”。用“休”字反衬离情之苦,因相思转怕相思,当然也是某种境况下的人情状态。用“多”字则表现了一种热情饱满、一往情深的健美情调。此诗情高意真而不伤纤巧,与“多”字关系甚大,故“多”字比“休”字更好。末句点题,“相思”与首句“红豆”呼应,既是切“相思子”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有双关的妙用。“此物最相思”就像说:只有这红豆才最惹人喜爱,最叫人忘不了呢。这是补充解释何以“愿君多采撷”的理由。而读者从话中可以体味到更多的东西。诗人真正不能忘怀的,不言自明。一个“最”的高级副词,意味极深长,更增加了双关语中的含蕴。

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4] 4.3.2 相思名家点评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王维“红豆生南国”、王之涣“杨柳东门树”、李白“天下伤心处”,皆直举胸臆,不假雕锼,袓帐离筵,听之惘惘,二十字移情固至此哉!

《唐诗评注读本》:睹物思人,恒情所有,况红豆本名相思,“愿君多采撷”者,即谆嘱无忘故人之意。《诗境浅说续编》:红豆号相思子,故愿君采撷,以增其别后感情,犹郭元振诗,以同心花见殷勤之意。《唐人绝句精华》:此以珍惜相思之情,托之名相思子之红豆也。[3-4]

4.4 相思后世影响

唐代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云溪友议》载:安史乱时,唐宫乐师李龟年流落江南。一次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这首诗,满座遥望玄宗所在的蜀中,泫然泪下。可见此诗在唐代当时传诵的情况。随着《唐诗三百首》流布的广远,影响之深刻,这首《相思》一直传诵至今,几近家喻户晓。[4][5]

4.5 相思异文考辨

《相思》诗题又作“相思子”“江上赠李龟年”;“春来发几枝”又作“秋来发故枝”;“愿君多采撷”又作“劝君休采撷”。南宋大学者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的版本就是:“红豆生南国,秋来发故枝。劝君休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人绝句分为符合平仄格律的律绝与不要求格律的古绝。由于“春秋”二字都是平声,即使按律绝要求也均可。但“几”为平声,“故”为仄声,按格律要求“故”符合标准。而按诗歌意境看,生在南国的相思树,确实在秋天里发芽开花,且“故枝”已包含数枝(几枝)在内。

“愿君多采撷”一句,不同版本又有“赠君”、“劝君”及“休采撷”等异文。由于“愿、赠、劝”均为仄声,“多、休”皆为平声,所以互相调换于格律要求无碍。可见前人恪守格律的谨严。从诗歌意境看,赠字虽然扣“江上赠李龟年”的诗题,但与情理上欠通顺。而“愿君”应与“多采撷”相配,“劝君”则与“休采撷”相谐。相思病苦,令人心身疲惫,所以劝人不要去采撷红豆。这要比希望别人多采撷,更让人感动。[6]

4.6 相思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7] 5 杂诗

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1-2]

5.1 杂诗作品原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⑴

⑵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3] ⑶

⑷5.2 杂诗注释译文

5.2.1 杂诗注释

⑴君:对对方的尊称,您。故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故乡。⑵应知:知道,了解。

⑶来日:来的时候。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⑷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3][1]

5.2.2 杂诗译文

白话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4]

英文译文

Asking a Fellow Townsman ——by Wang Wei You have just come from our native place,dear fellow, What happened there you should have known.On the day you came,before your gorgeous window, Were the winter plums in blossom grown?[5]

5.3 杂诗创作背景

王维住孟津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最著名的是《杂诗》第三首。[6] 5.3.1 杂诗文学鉴赏

这是一首思乡诗,通篇运用借问法,完全以问话的口吻,借白描记言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开头两句,诗人以一种朴实自然的语言,传神地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乡思的急迫感情。“故乡”这个词先后出现两次,体现出诗人思乡怀乡的迫切心情,流露出一种孩童式的亲切纯真。久居在外的游子,见到故乡的亲友,最先渴望知道的就是家乡的人情世事。诗人只用白描手法记言,却把主人公在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心理、神色、语气等生动地表现出来,且用笔俭省,足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7]

后两句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抒发情感。前两句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关于“故乡事”,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看似有悖寻常情理,其实正好相反,对故乡人、物的关切越深,越不知道先问谁,千言万语只凝结于一个与自己关系最近的物上。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于是,“寒梅”便被诗化,便成了故乡的象征,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同时,诗还省略了对方回答的内容,因为开或未开已不太重要,都同样会激起“我”对故乡的更多思念。正因如此,才言啬意丰,余味无穷。[1]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9]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诗人寓巧于朴,运用典型化的技巧,如叙家常。[10] 5.3.2 杂诗名家评点

王永强: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表现“游子思乡”这一主题的作品数不胜数,王维《杂诗》(其二)就是其中很纤巧、很精致的一首。[1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组:本诗描绘一个不同寻常的游子形象。虽然饱经沧桑,却依然超然尘世保持自由心态的精神风致。这样诗人写这一首诗歌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他是在歌颂一种虽然饱经沧桑,但永不世故、永葆自由心态的人生风范。[1][12] 鹿柴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1]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2。返景入深林3,复照青苔上4。[2] 6.1.1 鹿柴词句注释

1.2.3.4.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复:又。[3-4] 成的栅栏。

6.1.2 鹿柴白话译文

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4]

6.2 鹿柴创作背景

编辑

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5]

6.3 鹿柴作品鉴赏

编辑

6.3.1 鹿柴整体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1][6] 6.3.2 鹿柴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无言而有画意。顾云:此篇写出幽深之景。《批点唐诗正声》:不言处反胜有,言复不佳。

《唐诗广选》:李宾之曰:诗贵淡不贵浓,贵远不贵近。如杜诗“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转”、李诗“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与摩诘“返景”二语,皆淡而浓、近而远,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

《唐诗直解》:无言而有画意,“复照”妙甚。

《唐诗训解》:不见人,幽矣;闻人语,则非寂灭也。景照青苔,冷淡自在。摩诘出入渊明,独《辋川》诸作最近,探索其趣,不拟其词。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喧中之幽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幽中之喧也。如此变化,方入三昧法门。

《唐诗选注》:玉遮曰:只四语,令人应接不暇。

《唐诗笺要》:景到处有情,情到处生景,可思不可象,摩诘真五绝圣境。《而庵说唐诗》:此首眼目在“空山”二字。右丞笔下直是大光明藏,无有一字在也。《唐贤三昧集笺注》:五绝乃五古之短章,最难简古浑妙。唐人此体,右丞可称妙手。《唐诗别裁》: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唐诗笺注》:“不见人”、“闻人语”,以林深也。林深少日,易长青苔,而反景照入,空山阒寂,真麋鹿场也。诗细甚。

《诗法易简录》:人语响,是有声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写空山不从无声无色处写,偏从有声有色处写,而愈见其空。严沧浪所谓“玲珑剔透”者,应推此种。沈归愚谓其“佳处不可语言”,然诗之神韵意象,虽超于字句之外,实不能不寓于字句之间,善学者须就其所已言者,而玩索其不言之蕴,以得于字句之外可也。

《唐贤清雅集》:空而非空,宛而不宛,闲淡入妙。《唐人万首绝句选评》:写出幽深。

《诗境浅说续编》:深林中苔翠阴阴,日光所不及,惟夕阳自林间斜射而入,照此苔痕,深碧浅红,相映成采。此景无人道及,惟妙心得之,诗笔复能写出。[1][7]

6.4 鹿柴作品相关

编辑

6.4.1 鹿柴趣事轶闻

据北宋词人秦观在《书辋川图后》中自叙,他在汝南做官时患病久不愈,看到朋友带来王维的《辋川集》画卷,其中绘有鹿柴等景,如身历其境,同时又读王维《鹿柴》等诗,久病竟然不治而愈,足见其非同寻常的美的感染力。[8] 7 竹里馆

《竹里馆》是唐代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实有虚,对立统一,相映成趣,是诗人生活态度以及作品特点的绝佳表述。此诗曾被选入语文教科书。

竹里馆 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⑵

⑶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1] ⑷

⑸7.1 竹里馆注释译文

编辑

7.1.1 竹里馆词句注释

⑴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⑵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⑶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⑷深林:指“幽篁”。

⑸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⑹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7.1.2 竹里馆白话译文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3]

7.2 竹里馆创作背景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2-3] 7.2.1 竹里馆整体赏析

此诗收录于《王右丞集笺注》,为《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这首小诗总共四句。拆开来看,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既找不到哪个字是诗眼,也很难说哪一句是警策。且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妙手回春的大手笔。

这首诗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象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5] 7.2.2 竹里馆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顾云:一时清兴,适与景会。

《唐诗广选》:人不知而月相照,正应首句“独坐”二字。《唐贤三昧集笺注》:幽迥之思,使人神气爽然。

《唐诗笺注》:《辋川》诸诗,皆妙绝天成,不涉色相。止录二首(指《鹿柴》及此诗),尤为色籁俱清,读之肺腑若洗。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毋乃有傲意。

《诗境浅说续编》:《辋川集》中,如《孟城坳》、《栾家濑》诸作,皆闲静而有深湛之思。此诗言月下鸣琴,风篁成韵,虽一片静景,而以浑成出之。坊本《唐诗三百首》特录此首者,殆以其质直易晓,便于初学也。

《唐人绝句精华》:以上四诗(指《鹿柴》、《栾家漱》、《竹里馆》及《鸟鸣涧》),皆一时清景与诗人兴致相会合,故虽写景色、而诗人幽静恬淡之胸怀,亦缘而见。此文家所谓融景入情之作。[4] 8 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⑴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1] 8.1.1 山中送别词句注释 ⑵

⑶⑴掩:关闭。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1][2][3] 8.1.2 山中送别白话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2] 8.1.3 山中送别整体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这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觉得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是淹留山中,辞赋作者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楚辞·招隐士》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楚辞·招隐士》用的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在王维之前,南齐谢朓《酬王晋安》诗也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句意,写出了“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绿。”比较之下,“春草明年绿”更为美妙。它是全篇诗的警句。有了这一句,描绘出了诗人在柴扉中想象的这一片春草的绿色,使整首诗有了色彩,有了画意,有了象趣,而诗人盼望友人归来同赏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借以寓托的鲜明美丽物象。“绿”字是诗眼,“明”字也妙。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4][5] 8.1.4 山中送别名家点评

刘辰翁《王孟诗评》:占今断肠,理不在多。敖英《唐诗绝句类选》:只标地写情而不缀景。李沂《唐诗援》:语似平淡,却有无限感慨,藏而不露。

凌宏宪《唐诗广选》:顾与新曰:翻用楚词语意,脱胎换骨,更为深婉。唐汝询《唐诗解》: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子之归期难必。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得汉魏和缓气。

吴煊《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翻弄骚语,刻意扣题。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所送别者,当是驰骛功名之士,而非栖迟泉石之人,结句言“归不归”者,故作疑问之词也。

林庚《唐诗综论》:“年年”二字它原是一个流水的感觉,……它是说明时间的,而„明‟字则似乎是反时间的,岁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却让它出现在一个照眼的感觉上。这便是诗歌语言的魅力,仿佛那春草就将绿得透明了,那么,王孙该怎么办呢?春天的光辉与那勃勃的生气,它乃是一切的开始之开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于寂寞,于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9 问刘十九

编辑锁定

《问刘十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此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全诗简练含蓄,轻松洒脱,而诗句之间,意脉相通,一气贯之。

问刘十九 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⑵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1] ⑶

⑷9.1 问刘十九注释译文

编辑

9.1.1 问刘十九词句注释

⑴刘十九:白居易留下的诗作中,提到刘十九的不多,仅两首。但提到刘二十八、二十八使君的,就很多了。刘二十八就是刘禹锡。刘十九乃其堂兄刘禹铜,系洛阳一富商,与白居易常有应酬。

⑵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醅(pēi):酿造。绿蚁新醅酒:酒是新酿的酒。新酿酒未滤清时,酒面浮起酒渣,色微绿,细如蚁,称为“绿蚁”。

⑶雪:下雪,这里作动词用。

⑷无: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么”或“吗”。[2][3] 9.1.2 问刘十九白话译文

酿好了淡绿的米酒,烧旺了小小的火炉。

天色将晚雪意渐浓,能否一顾寒舍共饮一杯暖酒?[2]

9.2 问刘十九创作背景

《问刘十九》乃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天晚欲雪,思念旧人”时所作。刘十九是作者在江州时的朋友,作者另有《刘十九同宿》诗,说他是嵩阳处士。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但诗人时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不可能邀约洛阳故旧对饮。[3] 9.2.1 问刘十九整体赏析

全诗寥寥二十字,没有深远寄托,没有华丽辞藻,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热烈欢快的色调和温馨炽热的情谊,表现了温暖如春的诗情。

诗句的巧妙,首先是意象的精心选择和巧妙安排。全诗表情达意主要靠三个意象(新酒、火炉、暮雪)的组合来完成。“绿蚁新醅酒”,开门见山点出新酒,由于酒是新近酿好的,未经过滤,酒面泛起酒渣泡沫,颜色微绿,细小如蚁,故称“绿蚁”。诗歌首句描绘家酒的新熟淡绿和浑浊粗糙,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让读者犹如已经看到了那芳香扑鼻,甘甜可口的米酒。次句“红泥小火炉”,粗拙小巧的火炉朴素温馨,炉火正烧得通红,诗人围炉而坐,熊熊火光照亮了暮色降临的屋子,照亮了浮动着绿色泡沫的酒。“红泥小火炉”对饮酒环境起到了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酒已经很诱人了,而炉火又增添了温暖的情调。诗歌一、二两句选用“家酒”和“小火炉”两个极具生发性和暗示性的意象,容易唤起读者对质朴地道的农村生活的情境联想。后面两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这样一个风寒雪飞的冬天里,在这样一个暮色苍茫的空闲时刻,邀请老朋友来饮酒叙旧,更体现出诗人那种浓浓的情谊。“雪”这一意象的安排勾勒出朋友相聚畅饮的阔大背景,寒风瑟瑟,大雪飘飘,让人感到冷彻肌肤的凄寒,越是如此,就越能反衬出火炉的炽热和友情的珍贵。“家酒”、“小火炉”和“暮雪”三个意象分割开来,孤立地看,索然寡味,神韵了无,但是当这三个意象被白居易纳入这首充满诗意情境的整体组织结构中时,读者就会感受到一种不属于单个意象而决定于整体组织的气韵、境界和情味。寒冬腊月,暮色苍茫,风雪大作,家酒新熟、炉火已生,只待朋友早点到来,三个意象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有声有色、有形有态、有情有意的图画,其间流溢出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其次是色彩的合理搭配。诗画相通贵在情意相契,诗人虽然不能像雕塑家、画家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但是可以通过富有创意的语言运用,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这首小诗在色彩的配置上是很有特色的,清新朴实,温热明丽,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诗歌首句“绿蚁”二字绘酒色摹酒状,酒色流香,令人啧啧称美,酒态活现让读者心向“目”往。次句中的“红”字犹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温暖了人的身子,也温热了人的心窝。“火”字表现出炭火熊熊、光影跃动的情境,更是能够给寒冬里的人增加无限的热量。“红”“绿”相映,色味兼香,气氛热烈,情调欢快。第三句中不用摹色词语,但“晚”“雪”两字告诉读者黑色的夜幕已经降落,而纷纷扬扬的白雪即将到来。在风雪黑夜的无边背景下,小屋内的“绿”酒“红”炉和谐配置,异常醒目,也格外温暖。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平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问刘十九》诗从开门见山地点出酒的同时,就一层层地进行渲染,但并不因为渲染,不再留有余味,相反地仍然极富有包蕴。读了末句“能饮一杯无”,可以想象,刘十九在接到白居易的诗之后,一定会立刻命驾前往。于是,两位朋友围着火炉,“忘形到尔汝”地斟起新酿的酒来。也许室外真的下起雪来,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生活在这一刹那间泛起了玫瑰色,发出了甜美和谐的旋律……这些,是诗自然留给人们的联想。由于既有所渲染,又简练含蓄,所以不仅富有诱惑力,而且耐人寻味。它不是使人微醺的薄酒,而是醇醪,可以使人真正身心俱醉的。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调,浅近的语言写出了日常生活中的美和真挚的友谊。[4] 9.2.2 问刘十九名家点评

《唐诗快》:岂非天下第一快活人。

《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气盛言直,所谓白诗“妇孺都解”也。《唐诗三百首》:信手拈来,都成妙谛,诗家三昧,如是如是。《唐诗评注读本》:用土语不见俗,乃是点铁成金手段。

《诗境浅说续编》:寻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笔不能达者,得生花江管写之,便成绝唱,此等诗是也。末句之“无”字,妙作问语,千载下如闻声口也。

《唐人绝句精华》:读此二诗(按指本诗与《招东邻》),知白居易之好客,有酒则呼友同饮。[5]

9.3 问刘十九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0 哥舒歌

《哥舒歌》是唐朝西部边民对哥舒翰赫赫战功的颂歌。此诗以形象的比喻、明快的言辞成功塑造了一个威震一方的民族英雄形象。全诗以北斗起兴,喻哥舒翰的功高;以胡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马,喻哥舒翰功劳的影响深远。其内容平淡素雅,音节铿锵和顺,既有民歌的自然流畅,又不失五言诗的典雅逸秀。

10.1 哥舒歌作品原文

哥舒歌 ⑴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⑵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1] ⑶

⑷10.2 哥舒歌注释译文

10.2.1 哥舒歌词句注释

⑴哥舒: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将,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哥舒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全唐诗》题下注:“天宝中,哥舒翰为安西节度使,控地数千里,甚著威令,故西鄙人歌此。”

⑵北斗七星:大熊座的一部分。

⑶窥:窃伺。牧马:指吐蕃越境放牧,指侵扰活动。

⑷临洮:今甘肃省洮河边的岷县。一说今甘肃省临潭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2] 10.2.2 哥舒歌白话译文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吐蕃族至今牧马只敢远望,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2]

10.3 哥舒歌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在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哥舒翰领兵大破突厥后西北人民为歌颂其战功而作。哥舒翰原是身兼几个节度使的名将王忠嗣的部下,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因为王忠嗣被诬陷革职,玄宗命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的设置就是为了防御吐蕃的,治所在都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哥舒翰在对吐蕃的战争中是有体现唐玄宗骄奢好战的一面的;有的战争则是属于抵御吐蕃侵扰的。由于哥舒翰多次击退吐蕃侵扰,改变了边境的局面,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总体上起到了安定边境,保护人民生活、生产的作用。因而,当时就有民谣说:“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却,更筑两重壕。”这里的《哥舒歌》,很可能是在这首民歌基础上加工过的作品。[2][3] 10.3.1 哥舒歌文学赏析

这是唐代西北边民对唐朝名将哥舒翰的颂歌。此诗从内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对哥舒翰的敬仰。“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牧马,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洮进行骚扰。

这首诗题为《哥舒歌》,哥舒之所以值得歌唱,是因为他戍边抗敌,保国为民。但是,作者并不从激烈的战斗中直接表现他如何英勇善战,如何机智果敢,用兵如神等等,而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突出主题。诗的第一句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渲染出来。人民为何赞扬,吐蕃何故畏惧;过去吐蕃长驱直入,如今又为什么“不敢过临洮”,这都是宣扬哥舒翰的赫赫武功。可见这样的描写是很富于启发性的。“哥舒夜带刀”,这个“夜”字是颇有讲究的,它把起兴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把赞扬和崇敬之情融注于人物形象之中;同时又将边地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警备神态刻画出来了。“哥舒夜带刀”五个字干净利落,好像是一幅引人注目的人物画像。在那简炼有力、富有特征的形象中,蕴藏了一股英武之气,给人一种战则能胜的信心,而给吐蕃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慑。因此,就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诗的主题来讲,“哥舒夜带刀”比起那种冲锋陷阵的形象更丰富、更传神,更能诱导人们的想象。这首《哥舒歌》可能是经过修改加工后的作品,但是它那种朴实和巧妙、明朗和含蓄相统一的风格,依然显示出民歌的特色。[3] 10.3.2 哥舒歌名家点评

凌宏宪《唐诗广选》:气骨高劲,不域于中唐者。李攀龙《唐诗训解》:为中国长气。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唐汝询曰:哥舒御吐蕃,信悍勇。潼关之败,髦矣。此歌盖不欲以一眚掩之。

沈德潜《唐诗别裁》:与《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先着此五字,比兴极奇(首句下)。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诗三百篇》,无作者姓氏,天怀陶写,不以诗鸣,而诗传千古。三代下唯恐不好名,汉魏以降,作者林立矣……此西鄙之人,姓氏湮没,而高歌慷慨,与“敕勒川,阴山下”之歌,同是天籁。如风高大漠,古戍闻笳,令壮心飞动也。首句排空疾下,与卢纶之“月黑雁飞高”皆工干发端,惟卢诗含意不尽,此诗意尽而止,各极其妙。[11 静夜思

11.1(李白诗作)

编辑锁定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1]。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11.1.1 静夜思明代版本

静夜思 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⑵

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3] ⑷⑴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生的思绪。

⑵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今传五种说法。①指井台。②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③“窗”的通假字。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⑶疑:好像。⑷举头:抬头。[5][6] 11.1.2 静夜思白话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7-8]

11.2 静夜思创作背景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同时同地所作的还有一首《秋夕旅怀》。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5][7]

《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全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净。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3][9] 11.2.1 静夜思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自是古意,不须言笑。

《唐诗正声》:百千旅情,妙复使人言说不得。天成偶语,讵由精炼得之? 《批点唐诗正声》:乐府体。老炼着意作,反不及此。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悄悄冥冥,千古旅情,尽此十字(末二句下)。《李杜诗选》:范德机曰:五言短古,不可明白说尽,含糊则有余味,如此篇也。

《唐诗广选》:有第三句,自不意其末句忽转至此。便奇(“疑是”句下)。蒋仲舒曰:“举头”、“低头”,写出踌蹰踯躅之态。

《诗薮》: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他作视七言绝句,觉神韵小减,缘句短,逸气未舒耳。

《唐诗归》:钟云:忽然妙境,目中口中,凑泊不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李诗钞》:偶然得之,读不可了。《李诗通》:思归之辞,白自制名。

《唐诗解》:摹写静夜之景,字字真率,正济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

《增订唐诗摘钞》:思乡诗最多,终不如此四语真率而有味。此信口语,后人复不能摹拟,摹拟便丑,语似极率,回坏尽致。

《古唐诗合解》:此诗如不经意,而得之自然。故群服其神妙。《唐诗别裁》:旅中情思,虽说叫却不说尽。

《唐诗选胜直解》:此旅怀之思。,月色侵床,凄清之景电,易动乡思。月光照地,恍疑霜白。举头低头、同此月也,一俯一仰间多少情怀。题云《静夜思》,淡而有味。

《唐宋诗醇》:《诗薮》谓古今专门大家得三人焉,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而非人力也,要是确论。至所云唐五言绝多法齐梁,体制白别:此则气骨甚高,神韵甚穆,过齐梁远矣。

《唐诗笺注》: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网师园唐诗笺》:得天趣(末二句下)。

《湖楼随笔》:李太白诗“床前明月光”云云,王昌龄诗“闺中少妇不知愁”云云,此两诗体格不伦而意实相准。夫闺中少妇本不知愁,方且凝妆而上翠楼,乃“忽见陌头杨柳色”,则“悔教夫婿觅封侯”矣。此以见春色之感人者深也。“床前明月光”,初以为地上之霜耳,乃举头而见明月,则低头而思故乡矣。此以见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仍浅矣。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打诗乎!《诗境浅说续编》:前二句,取喻殊新。后二句,往举头、低头俄顷之间,顿生乡思。良以故乡之念,久蕴怀中,偶见床前明月,一触即发,正见其乡心之切。且“举头”、“低头”,联属用之,更见俯仰有致。

《李太白诗醇》:谢云:直书衷曲,不着色相。徐增曰:因“疑”则“望”,因“望”则“思”,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

《唐人绝句精华》:李白此诗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故虽非用乐府古题,而古意盎然。[3][10]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12 怨情

《怨情》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抒写一位美人的幽怨,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作美人神态的描绘: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1]

12.1 怨情作品原文

怨情

美人卷珠帘,⑴深坐颦蛾眉。⑵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2] 12.1.1 怨情词句注释

⑴卷珠帘:意指其卷帘相望。珠帘:珠串的帷帘。

⑵深坐:长久的坐。颦(pín):皱眉。蛾眉:蚕蛾触须弯而细长,故以称女子之眉。《诗·硕人》:“螓首蛾眉。”[2][3]

12.1.2 怨情白话译文

美人卷起珠帘,深闺独坐还皱着蛾眉。只见玉颜上泪痕斑斑,不知她心里究竟恨的是谁。[4] 12.1.3 怨情文学赏析

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遗”,在理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古代的“美人”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与现代的“美女”很不一样。《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幕帘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

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5] 12.1.4 怨情后代评价 《李杜诗通》:“心中念故人,泪堕不知止”,此陈思王《怨诗》语也,明说出个“故人”来,觉古人犹有未工。

《唐诗归》:钟云:二语有不敢前问之意,温存之极(末二句下)。《唐诗训解》:“不知恨谁”、最妙。

《唐诗笺要》:“不可明内说尽”六字,乃作诗秘钥,凡诗皆宜尔,不独五言短古为然。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神韵绝人,不在笔墨。毛衣儒曰:恨至不可解处,即己亦不自知。《秋窗随笔》:最喜上摩诘“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李太白“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得言外之旨;诸人用“泪”字,莫及也。

《李太白诗醇》:严沧浪曰:写“怨情”,已满口说出,却有许多说不出,使人无处下口通问,如此幽深!13 乐游原

13.1(李商隐诗作)

编辑锁定

同义词登乐游原(唐朝李商隐诗作)一般指乐游原(李商隐诗作)

《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作。此诗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表达自己的感受。前两句点出登原游览的原因:由于黄昏日暮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后两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照耀下,涂抹上一层金色的世界。后两句诗历来脍炙人口,其意蕴非常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全诗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1]

乐游原 ⑴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⑵

⑶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2] 13.1.1 乐游原词句注释 ⑷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⑵向晚:傍晚。不适:不悦,不快。⑶古原:指乐游原。⑷近:快要。[3][4] 13.1.2 乐游原白话译文

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3]

13.2 乐游原创作背景

乐游原是唐代游览胜地,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这首《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程梦星《李义山诗集笺注》:“此诗当作于会昌四、五年(844、845)间,时义山去河阳退居太原,往来京师,过乐游原而作是诗,盖为武宗忧也。武宗英敏特达,略似汉宣,其任德裕为相,克泽潞,取太原,在唐季世可谓有为,故曰„夕阳无限好‟也。而内宠王才人,外筑望仙台,封道士刘玄静为学士,用其术以致身病不复自惜。识者知其不永,故义山忧之,以为„近黄昏'也。”[1] 13.2.1 乐游原整体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这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十分深刻,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着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其实这里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此诗不用典,语言明白如话,毫无雕饰,节奏明快,感喟深沉,富于哲理,是李诗中少有的,因此也是难能可贵的。[3][5]

13.2.2 乐游原名家点评

《彦周诗话》:觉范作《冷斋夜话》,有曰:“诗至李义山,为文章一厄。”仆读至此,蹙额无语,渠再三穷诘,仆不得已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觉范曰:“我解子意矣!”即时删去。今印本犹存之,盖已前传出者。

《唐诗品汇》:杨诚斋云:此诗忧唐祚将衰也。

《删订唐诗解》:吴昌祺云:二句似诗馀,然亦首选。宋人谓喻唐祚,亦不必也。

《李义山诗集辑评》:何焯曰:迟暮之感,沉沦之痛,触绪纷来,悲凉无限。又曰:又叹时无宣帝可致中兴,唐祚将沦也。朱彝尊曰:言值唐家衰晚也。纪昀曰:百感茫茫,一时交集,谓之悲身世可,谓之忧时事亦可。又曰:末二句向来所赏,实妙在第一句倒装而入,乃字字有根。或谓“夕阳”二句近小词,此充类至义之尽语,要不为无见,赖起二句苍劲足相救耳。

《李义山诗集笺注》:姚培谦曰:销魂之语,不堪多诵。《玉溪生诗意》:时事遇合,俱在个中,抑扬尽致。

《诗法易简录》:以末句收足“向晚”意,言外有身世迟暮之感。《唐贤小三昧集续集》:怆怀欲绝(末二句下)。

《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李义山《乐游原》诗,消息甚大,为绝句中所未有。《网师园唐诗笺》:爱惜景光,仍收到“不适”(末二句下)。

《岘佣说诗》:义山“向晚意不适……”叹老之意极矣,然只说夕阳,并不说自己,所以为妙。五绝、七绝,均须如此,此亦比兴也。

《小匏庵诗话》:李义山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宋程伯子诗“未须愁日暮,天际是轻云”,寥寥十字,两朝兴废之迹寓焉……孰谓诗人吟风嘲月,无当于輶轩之采乎?

《选玉溪生诗补说》:“向晚”二字,领起全神。

《诗境浅说续编》:诗言薄暮无聊,藉登眺以舒怀抱。烟树人家,在微明夕照中,如天开图画;方吟赏不置,而无情暮景,已逐步逼人而来,一入黄昏,万象都灭,玉溪生若有深感者。

《唐人绝句精华》:作者因晚登古原,见夕阳虽好而黄昏将至,遂有美景不常之感。此美景不常之感,久蕴积在诗人意中,今外境适与相合,故虽未明指所感,而所感之事即在其中。《唐诗鉴赏辞典》:周汝昌:玉谿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谿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4-5][6]

13.3 乐游原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被人排挤,潦倒终身。诗歌成就很高,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之病。有《李义山诗集》。[7] 14 听筝

《听筝》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该诗描写一位弹筝女子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故意将弦拨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弹筝女形象,语句传神,意蕴丰富。

14.1 听筝作品原文

听筝 ⑴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⑵⑶⑷⑸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1] 14.1.1 听筝词语注释 ⑹

⑺⑴听筝:弹奏筝曲。

⑵金粟: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⑶柱:定弦调音的短轴。

⑷素手:指弹筝女子纤细洁白的手。⑸玉房:指玉制的筝枕。房,筝上架弦的枕。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将周瑜。他二十四岁为大将,时人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乐,听人奏错曲时,即使喝得半醉,也会转过头看一下奏者。当时人称:“曲有误,周郎顾。” ⑺拂弦:拨动琴弦。[1] 14.1.2 听筝白话译文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14.1.3 听筝文学赏析

这首小诗轻捷洒脱,寥寥数语,就在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线条流畅,动态鲜明的舞台人物速写图。“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诗的一二句写弹筝的女子纤手拨筝,正处于弹奏状态。筝是一种弦乐器。从唐诗中所描写的筝来看,筝是十三根弦,如:“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白居易《听崔七妓人筝》)。“大艑高船一百尺,清声促柱十三弦”(刘禹锡《夜闻商人船中筝》)。此诗是速写,当然必须抓住最能突出主题的部分。最引人注目的,首先便是弹筝者手中正在拨弄的乐器,特别是那绚丽华美,闪烁着点点金色光斑的弦柱。接着,诗人的目光又自然而然地落到那双正在琴弦上跳动的洁白如玉的纤手上,以及弹奏的环境。精洁雅致的琴房,自然别有一番情味。从画面上看,“金粟”、“素手”、“玉房”交相对比,色彩明丽而华贵,虽然是速写,却又施重彩,给人以极为强烈的印象。绘画毕竟是视觉的艺术,而鸣筝所成的乐曲则是作用于听觉的艺术。

一、二两句诗所绘出的画面是绝妙的,读者从中瞥见了闪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却没有听到琴声。也许是精湛的工艺、绰约的风姿、高洁的环境使诗人过于全神贯注了。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诗人终于注意到弹奏出的乐曲本身。诗的前两句写女子正在弹筝,按此写法,接下去似乎应该描写女了的弹奏技艺,或者表现秦筝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但出人意料的是,三、四句并不沿袭通常的写法,而是描写女子为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错拨筝弦。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此诗显然受到了这个故事的启发。“时时”说明这并非偶尔失手,也并非技艺低下,因为这失误明显地属于有意为之。有人将她的有意错弹理解为“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似乎弹筝女子的微妙心理,仅仅是一种邀宠之情;其实这种故意的失误是出于寻觅知音的苦心。她大约也是沦落风尘之人,对一般浪荡子弟,她的故意错弹饱含着对这班人的嘲弄和蔑视,但总会有一天,真正的知音——她的“周郎”会听出那曲中的深意,从而向她投去会心的一“顾”的。此处的“周郎”喻指听者,“欲得”就意味着当时坐在一旁的“周郎”没有看她。为什么不看她呢?大概听者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筝声中了。本来这应该是演奏者最祈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时刻,然而,这情景却不是这位女子此时最渴望的效果,因为

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听者赏音,而在于一“顾”,怎么办呢?她灵机一动,故意不时地错拨一两个音,于是充满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那不谐和的旋律,突然惊动了沉醉在音乐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识地眉头一皱,朝她一看,只见她非但没有丝毫“误拂”的遗憾和歉意,两眼反而闪烁出得意的眼神——原来是误非真误。为了所爱慕的人顾盼自己,便故意将弦拨错,弹筝女的可爱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正面写出了弹者藏巧于拙,背面又暗示了听者以假当真,而这种巧与拙、假与真,又在那无言的一顾之中获得了奇妙的统一。它不仅说明弹者是高手,听者是知音,而且传神地表现出两者的心理神态,其意趣韵味无穷。[1][2] 14.1.4 听筝名家评论

清代徐增《而庵说唐诗》:“妇人卖弄身份,巧于撩拨,往往以有心为无心。手在弦上,意属听者。在赏音人之前,不欲见长,偏欲见短。见长则人审其音,见短则人见其意。李君(指李端)何故知得恁细。”[1][2]

14.2 听筝作者简介

编辑

李端(约743-782),字正己。赵州(今河北省赵县)人。大历中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官至杭州司马。李端才思敏捷,工于诗作,又长于奕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辞官归隐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作品多应酬之作,个别作品对社会有所反映,喜作律体,亦擅长七言诗行,于大历才子中罕见。有《李端诗集》,《唐才子传》卷4有传。喜作律体

15 渡汉江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李频的五言绝句,是《全唐诗》的第589卷第55首。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这首诗歌正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15.1 渡汉江作品原文

渡汉江1

岭外2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1] 15.1.1 渡汉江词句注释

1.2.3.汉江: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汉水的一部分,在襄阳附近。李频为浙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2] 江人,从岭南回家不必渡汉江。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3]

15.1.2 渡汉江白话译文

独自在岭外经过冬天和春天,同家人音信已完全隔绝。越走近故乡心里越是胆怯,担心出事不敢问家乡来人。[4-5]

15.2 渡汉江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真切地表达了他临近家乡,很想打听家中情况,又怕家中有意外而不敢打听的独特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正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5]

15.3 渡汉江作品鉴赏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此诗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2]

这首诗的前两句追叙诗人贬居岭南的情况。诗人被贬斥到蛮荒之地,本来就很悲惨,更何况和家人又音讯隔绝,彼此不知生死。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熬过漫长的岁月,历经寒冬,迎来新春,心情更加凄苦。在本诗中,诗人未平行列出空间的阻隔,音信的断绝,时间的悠远这三层意思,而是逐层递进、逐步展现,这就增强和深化了游子贬居蛮荒时的愁苦、烦闷,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绝”、“复”两字,看似未着力,实则是诗人在“痛苦尝尽”之后的辛酸语。仔细体味就会发现,“绝”的何止是家乡的音讯、“复”的又何止是时间的冬春?诗人所有美好的希望、所有华年的回忆、所有情感的皈依,似乎都断了。诗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反反复复咀嚼的只是无尽的孤独与凄凉,却可见诗人的用心。“岭外”是从空间着眼,写出离家之远;“经冬复立春”是从时间着眼,写出离家之久。还有更令人不安的是“音书断”。通过这三层意蕴,加深了诗人在岭南时的苦闷与不安,也加深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人居于贬所之时那种与尘世隔离的孤独,丧失所有精神安慰的困苦,还有度日如年的煎熬,皆清晰可感。乍读起来,这两句平平叙起,似乎无惊人之处,却在无形中为下两句出色的抒情做好了铺垫。[5][3]

后两句着重言情,抒写矛盾的心情,细腻生动,真切感人。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踏上归途,当然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欢悦会随着家乡的临近而越来越强烈。诗人偏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有点不合情理。在一般情况下,越接近家乡心情越急切,常常恨不得三步并作两步走,一步跨进家门。路上遇到熟人,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听家里近况。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情合理。因为诗人贬居岭外,与家人“音书

断”,一方面自然是日日夜夜想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时刻刻为家人的命运担忧,怕他们被自己连累或因别的原因惨遭不幸。[5][3]

“音书断"的时间越久远,这种想念与担忧也越朝极端发展,形成了诗人既盼望音信,又怕音信到来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状态。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情,在诗人从贬所逃往家乡的路上,尤其是过了汉江,靠近家乡后,有了更加戏剧性的发展:原来的担忧、焦虑与模糊不清的不好预感,这时好像立刻便会被途中遇见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为残酷的事实,那么诗人长期盼望和家人团圆的愿望就会立刻破灭。所以,“情更切”变为“情更怯”,“急欲问”变为“不敢问”。在“岭外音书断的特殊情形下,这是诗人心理矛盾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情更怯”和“不敢问”,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竭力压制的迫切愿望及因此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发情感的方式,既真实,而又富有情趣,耐人寻味。[5]

从此诗表达的时空来看,前两句是一般叙述,写诗人对昔日在岭南时情况的追叙,后两句匠心独具、构思巧妙,写诗人接近家乡时的心态的描述。前者是铺垫,后者是主体,但二者又是相辅相成的。诗写得很平实,没有任何雕饰,但情意真切,很是感人。[3]

15.4 渡汉江作者简介

李频(约818—876),字德新,睦州寿昌(今属浙江省)人。大中八年(854)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出为南陵主簿,迁武功令。在任敢于打击豪猾,赈济饥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懿宗嘉其政绩、擢为侍御史,守法不阿。乾符二年(875),出任建州刺史,亦有政绩。翌年卒于官,归葬故里。工于五律,多为赠别与羁旅之作,风格接近刘长卿。有《建州刺文集》(又作《梨岳集》),《全唐诗》存其诗2卷。[3]

16 八阵图

《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八阵图 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⑵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1] 16.1.1 八阵图词句注释 ⑶

⑷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2][3] 16.1.2 八阵图白话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2]

16.2 八阵图创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2][3] 16.2.1 八阵图整体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诗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杜甫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杜甫“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诗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诗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2][4] 16.2.2 八阵图名家点评

《东坡志林》:

仆尝梦见人,云是杜子美,谓仆曰:“世人多误解吾诗。《八阵图》诗云:„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人皆以为„先主、武侯,皆欲与关羽复仇,故恨其不能灭吴‟,非也。我本意谓吴、蜀唇齿之国,不当相图;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此理甚长。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洒英雄之泪,唾壶无不碎者矣。《杜工部集》:

钱谦益笺:按先主征吴败绩,还至鱼腹,孔明叹曰:“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不至危倾矣。”公诗意亦如此。

《杜诗详注》:

下句(按指“遗恨失吞吴”)有四说:以不能灭吴为恨,此旧说也;以先主之征吴为恨,此东坡说也;不能制主东行,而自以为恨,此《杜臆》、朱注说也;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吞吴失师,此刘逹之说也。

《唐宋诗醇》:

遂使诸葛精神,炳然千古,读之殷殷有金石声。《读杜心解》:

说是诗者,言人人殊……抛却“石不转”二字,致全诗走作。岂知“遗恨”从“石不转”生出耶?盖阵图正当控扼东吴之口,故假石以寄其婉惜。云此石不为江水所转,天若欲为千载留遗此恨迹耳。如此才是咏阵图之诗。

《诗法易简录》:

前题《武侯庙》,故写出武侯全部精神,此题《八阵图》,故只就阵图一节写其遗恨,作诗切题之法有如是。

《诗境浅说续编》:

武侯之志,征吴非所急也:乃北伐未成,而先主猇亭挫败,强邻未灭,剩有阵图遗石,动悲壮之江声。故少陵低徊江浦,感遗恨于吞吴,千载下如闻叹息声也。

《唐人绝句精华》:

“江流”句,从句面看似写聚石不为水所冲激,实已含末句“恨”字之意。……“石不转”有恨不消之意,知此五字亦非空设。杜甫运思之细,命意之高,于此可见。[5]

16.3 八阵图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17 宿建德江

编辑锁定

《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此诗前两句为触景生情,后两句为借景抒情,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17.1 宿建德江作品原文

宿建德江 ⑴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⑵

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 17.1.1 宿建德江词句注释 ⑷

⑸⑴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⑵移舟:划动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⑶客:指作者自己。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⑷野:原野。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⑸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1][2][3] 17.1.2 宿建德江白话译文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2][3]

17.2 宿建德江创作背景

孟浩然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离乡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悲愤。《宿建德江》当作于作者漫游吴越时,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2][4] 17.2.1 宿建德江整体赏析

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4][5] 17.2.2 宿建德江名家点评

《鹤林玉露》:孟浩然诗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数尺”,子美视浩然为前辈,岂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

《王孟诗评》:刘云:“新”字妙。“野旷”二语酷似老杜。《批点唐诗正声》:语少意远,清思痛入骨髓。

《唐诗解》: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神韵无伦。

《唐诗笺要》:襄阳最多率素语,如此绝又杂以庄重,似齐梁俪体。《唐诗别裁》: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茧斋诗谈》:“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唐诗笺注》:“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唐诗近体》: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十字咀味不尽。

《唐诗真趣编》:“低”字从“旷”宇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唐人绝句精华》: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6]

17.3 宿建德江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18 春晓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全诗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深得大自然的真趣。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⑴

⑵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 18.1.1 春晓词句注释 ⑶

⑷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1][2-3] 18.1.2 春晓白话译文

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4]

18.2 春晓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3]

18.3 春晓作品鉴赏

《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的,生机勃勃的。它写出了诗人的感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

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3]

18.3.1 春晓名家点评

《王孟诗评》:刘风流闲美,正不在多。以诗近词,太以纤丽故。《唐诗广选》:顾云: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公。《唐诗归》:钟云:通是猜境,妙!妙!

《唐诗解》:昔人谓诗如参禅,如此等语,非妙悟者不能道。《唐诗镜》:喁喁恹恹,绝得闺中体气,宛是六朝之余,第骨未峭耳。《唐诗选》:玉遮曰:“知多少”,正是“不觉晓”妙处。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晓景喧媚,莫卜夜无寂寞。惜春心绪,有说不出之妙。周敬曰:二十字清声婉约。

《唐诗笺要》:朦胧臆想,构此幻境。“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悟,不能有此。《而庵说唐诗》:做上二句便煞住笔,复停想到昨夜去,又到花上来,看他用笔不定,瞻之在前,忽然在后矣。或问:何不写“夜来”在前?曰:看题中“晓”字。“处处闻啼鸟”下若再连一笔,则便不算晓矣,故特转到晓之前下“夜来”二字。“风雨声”紧跟上“闻”字,“晓”字便隔寻丈。其作“晓”精微有若此。

《唐诗笺注》: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诗法易简录》:亦具一气流转之妙。

《历代诗评注读本》:描写春晓,而含有一种惋惜之意。惜落花乎?惜韶光耳。

《唐人绝句精华》:此古今传诵之作,佳处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闻风雨而惜落花,不但可见诗人清致,且有屈子“哀众芳之零落”之感也。[

19 春怨

《春怨》是唐代诗人金昌绪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描写一位女子对远征辽西的丈夫的思念。首句写妇女“打起黄莺”的动作,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全诗意蕴深刻,构思新巧,独具特色。

19.1 春怨作品原文

春怨 ⑴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⑵

⑶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1] 19.1.1 春怨词句注释 ⑷

⑸⑴春怨:一题“伊州歌”。⑵打起:打得飞走。⑶莫教:不让。⑷妾:女子的自称。

⑸辽西:大约指唐代辽河以西营州、燕州一带地方。即今辽宁省锦州、朝阳至北京市东北怀柔、顺义一带,隋代因秦汉旧名曾于此地置辽西郡,寄治于营州,唐初改曰燕州,州治在辽西县。[1][2-3] 19.1.2 春怨白话译文

我敲打树枝把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那里声声啼鸣。鸣声会惊破我的好梦,到不了辽西去会见亲人。[3] 19.1.3 春怨文学赏析

这首小诗以妍美的生活意象体现幽怨的情思:在一家庭院的树梢头上,有几只爱唱歌的黄莺儿正在欢唱着,突然,住室的门被打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位红颜少妇,嗔怒地把唱得正欢的黄莺儿赶跑了,口里还喃喃不已地自言自语着。

这就是此诗要描绘的一幅生活画面,春光如此可爱,黄莺儿婉转的歌声又那么悦耳动听,这位少妇为何无心欣赏良辰美景,反而要把黄莺儿赶走。原来,她的丈夫久戍边疆,遥遥千里,音容杳无,她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梦中和亲人相见。此刻,也许她在梦境中正走在去边地的路上,满心欢喜地盼望着和丈夫的会面,不知趣的黄莺儿偏偏在这个时候惊扰了她的美梦,她连这种虚幻的安慰也不能得到,必会把一腔怅恨无端地向着黄莺儿发泄。

五言绝句妙在以小见大,语短意长,这首诗正是如此。它摄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反映了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诗中所说的辽西,为唐朝东北边境军事要地,据史载,当时在唐朝东北边境上居住着奚、契丹等少数民族,唐王朝和契丹族之间多次发生战争,朝廷曾先后派武攸宜、张守珪等进击契丹人。天宝之后,契丹族更加强大。由于边事频仍,到辽西一带戍守的士卒往往长期不得还家,甚至埋骨荒陲。因此,广大人民希望统治者能够安抚边庭,过安定团聚的生活。唐代有不少诗人曾写过这个题材,如高适著名的《燕歌行》就涉及张守珪击契丹事。令孤楚也写过一首五绝《闺人赠远》:“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这两诗的主旨与《春怨》并无二致,构思也颇为相似。不过,《闺人赠远》虽不能把丈夫盼回,却毕竟在梦中同亲人见了一面,《春怨》连这种虚幻的美梦也没有做成,怨情尤为沉重而凄惋。它以颇富民歌风味的清新的语言,通过一个意蕴丰富的动作性细节的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广大人民在当时所承受的精神痛苦与哀怨情绪。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首诗不同于惯常的起承转合的思路,而是突如其来地先写一个“打起黄莺儿”的动作意象,然后层层递进地叙明原因。为何“打起黄莺儿”,是因为不让黄莺在枝间啼叫;为何“莫教枝上啼”,是因为黄莺的歌声惊扰了佳人的好梦;为何特别恼怒黄莺“惊妾梦”,是因为它把佳人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会面这一线可怜的希望也给无情地打消了。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所以,它不仅篇法圆净,而且在结构上也曲尽其妙。[1][4] 19.1.4 春怨历代评价

《贵耳集》:作诗有句法,意连句圆。“打起黄莺儿······”一句一接,末尝间断。作诗当参此意,便有神圣工巧。

《唐诗品汇》:刘须溪云:恨恨无绝。

《陵阳室中语》:大概作诗从首至尾辄联属,如有理词状,此四句可为标准矣。

《艺苑卮言》:“打起黄莺儿······”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句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而中自纡缓。无余法而有余味。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顾璘曰:此所谓调古者。周敬曰:极真极细,愈浅愈深。唐汝询曰:想头高,托意更苦。

《唐诗摘钞》:闺人梦远是常意,只要想头曲折如此,便佳。

《载酒园诗话》: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令狐楚则曰:“绮席存眠觉,纱窗晓望迷。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张仲素更曰:“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咋夜梦渔阳。”或反语以见奇,或寻蹊而别悟。

《辍锻录》:唐人最善于脱胎,变化无迹,读者惟觉其妙,莫测其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云云,岑嘉州脱而为“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至家三拜先生(指方于),则又从岑诗翻出云:“昨日草枯今日生,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未到桐庐已及明。”或触景生情,或当机别悟,唐人如此等类,不可枚举。

《唐诗别裁》:语音一何脆!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唐诗笺注》:忆辽西而怨思无那,闻莺语而迁怒相惊,天然白描文笔,无可移易一字。此诗前辈以为一气团结,增减不得一字,与“三日入厨下”诗,俱为五绝之最。

《网师园唐诗笺》:真情发为天籁、一句一意,仍一首如一句。

《诗法易简录》:此诗有一气相生之妙,音节清脆可爱。唯梦中得到辽西、则相见无期可知,言外意须微参。不怨在辽西者之不得归,而但怨黄莺之惊梦,乃深于怨者。

《南苑一知集》:望辽西,情也。欲到辽西,情紧矣。除是梦中可到辽西,又恐莺儿惊起,使梦不成,须于预先安排莫教他啼。夫梦中未必即到辽西,莺儿未必即来惊梦,无聊极思,故至若此,较思归望归者,不深数层乎?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司空曙之“知有前期在”,金昌绪之“打却黄莺儿”,张仲素之“提笼忘采桑”……或天真烂漫,成寄意深微,虽使王维、李白为之,未能远过。

《诗境浅说续编》:此等诗虽分四句,实系一事,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

20 江雪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20.1 江雪作品原文

江雪

千山鸟飞绝1,万径2人踪3灭。孤4舟蓑笠5翁,独6钓寒江雪。[1]

20.2 江雪注释译文

20.2.1 江雪字词注释

1.2.3.4.5.6.绝:无,没有。

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人踪:人的脚印。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编成的帽子。(“蓑”,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独:独自。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20.2.2 江雪白话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2]

20.3 江雪创作背景

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官署里没有他的住处,不得不在和尚庙——龙兴寺的西厢里安身。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3]

20.4 江雪鉴赏评价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诗人所要具体描写的本极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可是,为了突出主要的描写对象,诗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写它的背景,而且使这个背景尽量广大寥廓,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背景越广大,主要的描写对象就越显得突出。首先,诗人用“千山”、“万径”这两个词,目的是为了给下面两句的“孤舟”和“独钓”的画面作陪衬。没有“千”、“万”两字,下面的“孤”、“独”两字也就

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鸟飞,路上的人踪,这本来是极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诗人却把它们放在“千山”、“万径”的下面,再加上一个“绝”和一个“灭”字,这就把最常见的、最一般化的动态,一下子给变成极端的寂静、绝对的沉默,形成一种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两句原来是属于静态的描写,由于摆在这种绝对幽静、绝对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也可以这样说,前两句本来是陪衬的远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个轮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费很大气力去精雕细刻。可是,诗人却恰好不这样处理。这好像拍电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写镜头,把属于背景范围的每一个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写得越具体细致,就越显得概括夸张。而后面的两句,本来是诗人有心要突出描写的对象,结果却使用了远距离的镜头,反而把它缩小了多少倍,给读者一种空灵剔透、可见而不可即的感觉。只有这样写,才能表达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这种远距离感觉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个“雪”字放在全诗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连起来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首诗里,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东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万径”都是雪,才使得“鸟飞绝”、“人踪灭”。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当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景物同“雪”明显地联系在一起。相反,在这个画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当然不会存雪,不会被雪盖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会变成水。然而作者却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到一起,这就给人以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这就使得诗中主要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因为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连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至于上面再用一个“寒”字,固然是为了点明气候;但诗人的主观意图却是在想不动声色地写出渔翁的精神世界。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由此可见,这“寒江雪”三字正是“画龙点睛”之笔,它把全诗前后两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炼概括的图景,也塑造了渔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体而细致的手法来摹写背景,用远距离画面来描写主要形象;精雕细琢和极度的夸张概括,错综地统一在一首诗里,是这首山水小诗独有的艺术特色。[4]

写作手法

艺术表现上,除虚实相生、动静相成外,该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仄韵。五绝是绝句中最玲珑剔透的小品,用仄韵是罕见的,也最难写出神韵,因为仄韵字,容易造成逼仄压抑的心理反应,不利于诗境的开拓。而此诗却用仄韵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绝”“灭”“雪”因为逼仄造成的冷峻刻削之感,正好与雪境的氛围相合,体现出柳诗峭拔的骨力与清冷色调紧相揉合的特色,比较典型地代表了柳诗的基本风格。[5]

这首诗的结构安排至为精巧。诗题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笔并不点题,他先写千山万径之静谧凄寂。栖鸟不飞,行人绝迹。然后笔锋一转,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纶而钓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结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题。读至结处,倒头再读全篇。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生出。[6] 20.4.1 江雪名家评价

《东坡题跋》:柳子厚云:“千山鸟飞绝……”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赋,不可及也已。《对床夜语》:唐人五言四句,除柳子厚《钓雪》一诗之外,极少佳者。

《归叟诗话》:郑谷雪诗云:“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村学堂中语也,如柳子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钧寒江雪”此信有格也哉,作诗者当以此为标准。

《唐诗品汇》:刘须溪云:得天趣,独由落句五字道尽矣。《批点唐诗正声》:绝唱,雪景如在目前。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好雪景,句句妙(末句下)。

《诗薮》:“千山鸟飞绝”二十字,骨力豪上,句格天成,然律以《辋川》诸作,便觉太闹。青莲“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浑雄之中,多少闲雅。

《而庵说唐诗》:余谓此诗乃子厚在贬时所作以自寓也。当此途穷日短,可以归矣,而犹依泊于此,岂为一官所系耶?一官无味如钓寒江之鱼,终亦无所得而已,余岂效此翁者哉!

《唐诗笺要》:柳州气骨迟重,故摹陶、韦不落浮佻。

《诗法易简录》:前二句不沾着“雪”字,而确是雪景,可称空灵,末句一点便足。阮亭论前人雪诗,于此诗尚有遗憾,甚矣诗之难也。

《古唐诗合解》:江寒而鱼伏,岂钓之可得?彼老翁独何为稳坐孤舟风雪中乎?世态寒冷,宦情孤冷,如钓寒江之鱼,终无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唐诗三百首》:二十字可作二十层,却自一片,故奇。

《筱园诗话》:祖咏“终南阴岭秀”一绝,阮亭最所心赏,然不免气味凡近。柳子厚“千山鸟飞绝”一绝,笔意生峭,远胜祖咏之平,而阮翁反有微词,谓未免近俗。殆以人口熟诵而生厌心,非公论也。

《唐人绝句精华》:此诗读之便有寒意,故古今传诵不绝。[7]

20.5 江雪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芮城、运城一带),柳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文学作品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代表作有《黔之驴》、《捕蛇者说》、《永州八记》及绝句《江雪》等。[

21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表达作者在秋夜对隐居朋友的思念之情。前半首写作者自己,即怀人之人;后半首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所怀之人。全诗不以浓烈的字词吸引读者,而是从容落笔,浅浅着墨,语淡而情浓,言短而意深,格调古朴雅致、安闲恬淡,给人玩味不尽的艺术体验。

21.1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作品原文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⑵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1] 21.1.1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词句注释 ⑶⑴丘二十二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丘,一作“邱”。⑵属:正值,适逢,恰好。

⑶幽人:幽居隐逸的人,悠闲的人。此处指丘员外。[2] 21.1.2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白话译文

怀念你竟在这深秋的夜晚,散步咏叹多么寒凉的霜天。想此刻空山中正掉落松子,幽居的友人一定还未安眠。[3] 21.1.3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整体赏析

韦应物的五言绝句,一向为诗论家所推崇。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可继王、孟。”沈德潜在《说诗晬语》中说:“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淡,并入化境。”上面这首诗是他的五绝代表作之一。它给予读者的艺术享受,首先就是这一古雅闲淡的风格美。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曾称赞这首诗“清幽不减摩诘,皆五绝中之正法眼藏也”。它不以强烈的语言打动读者,只是从容下笔,淡淡着墨,而语浅情深,言简意长,使人感到韵味悠永,玩绎不尽。

如果就构思和写法而言,这首诗还另有其值得拈出之处。它是一首怀人诗。前半部分写诗人自己,即怀念友人之人;后半部分写正在临平山学道的丘丹,即诗人所怀念之人。首句“怀君属秋夜”,点明季节是秋天,时间是夜晚,而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正是彼此衬映的。次句“散步咏凉天”,承接自然,全不着力,而紧扣上句。“散步”是与“怀君”相照应的:“凉天”是与“秋夜”相绾合的。这两句都是写实,写出了作者因怀人而在凉秋之夜徘徊沉吟的情景。接下来,作者不顺情抒写,就景描述,而把诗思飞驰到了远方,在三、四两句中,想象所怀念之人在此时、彼地的状况。而这三、四两句又是紧扣一、二两句的。第三句“山空松子落”,遥承“秋夜”、“凉天”,是从眼前的凉秋之夜,推想临平山中今夜的秋色。第四句“幽人应未眠”,则遥承“怀君”、“散步”,是从自己正在怀念远人、徘徊不寐,推想对方应也未眠。这两句出于想象,既是从前两句生发,而又是前两句诗情的深化。从整首诗看,作者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使眼前景与意中景同时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两地相连,进而表达了异地相思的深情。

陆机在《文赋》中指出,作者在构思时,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也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些话说明文思是最活跃的,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因此,在诗人笔下,同一空间里,可以呈现不同的时间;同一时间里,也可以呈现不同的空间。像王播的《题木兰院》:“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就属于前者。而这首韦应物的怀人诗,则属于后者。现代的电影艺术,有时采用叠影手法来处理回忆与遥想的镜头,有时使银幕上映出两上或两个以上的画面,使观众同时看到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空间或时间里出现的不同场景。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正与此相同。它使读者在一首诗中看到两个空间,既看到怀人之人,也看到被怀之人,既看到作者身边之景,也看到作者遥想之景,从而把异地相隔的人和景并列和相连在一起,说明千里神交,有如晤对,故人虽远在天涯,而想思却近在咫尺。[4] 21.1.4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名家点评

《韦孟全集》:幽情淡景,触处成诗,苏州用意闲妙若此。《唐诗广选》:蒋仲舒曰:浅而远,自是苏州本色。《汇编唐诗十集》:唐云:以我揣彼,无限情致。

《诗绎》:中唐五言绝,苏州最古。寄邱员外作,悠然有盛唐风格。三四思邱之思己,应念我未眠,妙在含蓄不尽。

《增订唐诗摘钞》:妙在第三句宛是幽人,故末句脱口而出。《网师园唐诗笺》:悠然神往。

《唐诗选胜直解》:孤怀寂寞,谁与唱酬,忽忆良朋,正当秋夜,散步庭除之际,吟诗寄远,因念幽居,想亦未眠,以吟咏为乐,书去恍如觌面也。情致委曲,句调雅淡。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淡而远,是苏州本色。第三句将写景一衬,落句便有情味。《岘佣说诗》:韦公“怀君属秋夜”一首,清幽不改摩诘,皆五绝之正法眼藏也。[5]

21.2 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王孟韦柳”。传世作品有《韦苏州集》。[

22 终南望馀雪

《终南望馀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叶仿佛浮在空中。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这首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自然。

22.1 终南望馀雪作品原文

终南望馀雪 ⑴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⑵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1] ⑶

⑷22.2 终南望馀雪注释译文

22.2.1 终南望馀雪词句注释

⑴终南:终南山,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馀(yú)雪:指未融化之雪。馀,即余。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⑷暮寒:傍晚的寒气。[2-3] 22.2.2 终南望馀雪白话译文

韵译

从长安望终南山北景色秀美,远看岭上积雪似乎浮在云端。雨雪晴后夕阳微光染亮树梢,长安城中傍晚反增阵阵轻寒。[4]

散译

终南山北坡一片清丽,皑皑积雪似白云飘浮在天际。林梢被初晴的阳光映照得分外透明,黄昏的城里又增添了阵阵寒气。[5]

22.3 终南望馀雪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馀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1][4] 22.3.1 终南望馀雪文学赏析

题意是望终南山之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

翠色欲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馀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王士禛在《渔洋诗话》卷上里,把这首诗和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等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之作。诗中的霁色、阴岭等词烘托出了诗题中余字的精神。[1] 22.3.2 终南望馀雪名家评价

明·高棅《增订评注唐诗正声》:凛凛有寒色。明·徐用吾《唐诗分类绳尺》:结句有讽。明·李攀龙《唐诗训解》:已霁犹寒,越见积雪。明·钟惺《唐诗归》:说得缥缈森秀。

明·玉遮《唐诗选》:“浮”字极好,诗亦佳绝,但只赋得积雪,不赋得余雪。清·王夫之《诗绎》:庸手必刻画残雪正面矣,作者三四只用托笔写意,体格高浑。

清·吴敬夫《唐诗归折衷》:可见诗不论何体,终期意尽而止。凡绝句意不尽者,皆未成之律诗也。清·焦袁熹《此木轩论诗汇编》:如此不拘,诗安得不高?意尽即不须续,更难在举场中作如此事。清·徐增《而庵说唐诗》:此首须看其安放题面次第,如月吐层云,光明渐现,闭目犹觉宛然也。此诗处处针线细密,真绣鸳鸯手也。······此外真更不能添一语也。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写“残”字高浑。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苍秀之笔,与韦相近。

近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古今雪诗,惟羊孚一赞及陶渊明“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及祖咏“终南阴岭秀”一篇,右丞“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韦左司“门对寒流雪满山”句,最佳。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咏高山积雪,若从正面着笔,不过言山之高,雪之色,及空翠与皓素相映发耳。此诗从侧面着想,言遥望雪后南山,如开霁色,而长安万户,便觉生寒,则终南之高寒可想。用流水对句,弥见诗心灵活。且以霁色为喻,确是积雪,而非飞雪,取譬殊工。[6]

22.4 终南望馀雪作者简介

祖咏,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汝水以北。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进士。与王维友善,其诗多借状景绘物宣扬隐逸生活。明人辑有《祖咏集》。[

23 宫词二首

《宫词二首》是唐代诗人张祜创作的五言绝句组诗作品。这两首诗主要写宫人的哀怨。第一首诗写出民间女子幽居深宫,白白地葬送了一生的极度哀怨,从客观上揭露了宫女制度的残酷性。第二首诗点明“新声何处唱”、“断肠”等语,借新声抒发了宫人哀怨。这两首诗情真意切,哀怨动人,语言精炼,匠心精巧。

23.1 宫词二首作品原文

宫词二首 其一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⑴

⑵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⑶

⑷其二

自倚能歌日,先皇掌上怜。⑸

⑹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1][2] 23.1.1 宫词二首词句注释 ⑺⑴故国:故乡。此为代宫女而言。⑵深宫:指皇宫。

⑶何满子:唐教坊曲名。《乐府诗集》载白居易语:“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临刑进此曲以赎死,竞不得免。”《何河子》曲调悲绝,白居易《河满子》诗中说它“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

⑷君:指唐武宗。⑸倚:凭仗。⑹先皇:指唐武宗。

⑺李延年:汉武帝李夫人兄,以善歌宠极一时。此处泛指唐武宗时宫中歌者。[2][3] 23.1.2 宫词二首白话译文

其一

故乡远在三千里之外,关闭在皇宫整整二十年。我唱一曲悲凉的《何满子》,眼泪不由得双双落在唐武宗的面前

其二

自己凭仗着能歌唱之日,赢得了先皇无限的宠爱。新声在何处唱起,使那宫中歌者哀痛有如断肠。[2][4]

23.2 宫词二首创作背景

据《唐诗纪事》记载,唐武宗李炎宠信善歌才人孟氏,后值武宗病重之时,孟才人侍其侧,武宗问之曰:“我或不讳,汝将何之?”孟才人对曰:“若陛下万岁之后。无复为生。”当时,武宗令其于病榻之前歌《河满子》一曲,声调凄咽,闻者涕零。不久,武宗崩驾,孟才人哀痛数日而死。张枯为孟才人殉情之事写了三首诗,一首题作《孟才人叹》,另二首为一组,总题名“宫词”。[5] 23.2.1 宫词二首文学赏析

一般以绝句体裁写的篇幅短小的宫怨诗,总是只揭开生活画图的一角,可从一个片断场景表现宫人悲惨的一生;同时往往写得委婉含蓄,一些内容留下许多想象空间。这首诗却与众不同。这两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作者在第一首诗的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把诗中女主角的千愁万恨一下子集中地显示了出来,而且是加一倍、进一层地表达了她的愁恨。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

第四篇:唐诗三百首之五言绝句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 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送别》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x 20 = 300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送崔九》 作者: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终南望余雪》 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x 20 = 300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怨情》 作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八阵图》 x 20 = 300

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送灵澈》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x 20 = 300

《送上人》 作者: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秋夜寄邱员外》 作者: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听筝》 作者: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x 20 = 300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渡汉江》 作者: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春怨》 作者:金昌绪 x 20 = 300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x 20 = 300

第五篇:唐诗三百首之.卷八、五言绝句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韵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评析】: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 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 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 《竹里馆》 作者: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解】: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2、长啸:长声呼啸。

【韵译】: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间或弹弹琴,间或吹吹口哨。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

【评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 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 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 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 《送别》 作者: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解】: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韵译】: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

【评析】: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 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 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 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 《相思》 作者: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解】:

1、红豆:又名相思子,一种生在岭南地区的植物,结出的籽象豌豆而稍扁,呈鲜红 色。

2、采撷:采摘。

【韵译】:

晶莹闪亮的红豆,产于岭南; 春天来了,该长得叶茂枝繁。愿你多多采摘它,嵌饰佩带; 这玩艺儿,最能把情思包涵!

【评析】:

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一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可见是眷怀友人无疑。起 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 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 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 《杂诗》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解】: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2、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3、著花:开花。

【韵译】: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 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 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 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 《送崔九》 作者: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注解】:

1、武陵人:指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渔人。

【韵译】:

你若要归山无论深浅都要去看看; 山峦沟壑清净秀美要尽情地赏玩。千万别学陶渊明笔下那个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游了几天就匆匆出山。

【评析】:

这是一首劝勉诗,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两意,入山复 出,不甘久隐。语言虽浅白,含意却颇为深远。

============================= 《终南望余雪》 作者: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注解】:

1、终南:山名,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面。2、林表:林梢。

3、霁色:雨后的阳光。

【韵译】: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多么秀美; 峰顶上的积雪,似乎浮在云端。雨雪晴后,树林表面一片明亮; 暮色渐生,城中觉得更冷更寒。

【评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是作者在长安的应试诗。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 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 朗,朴实俏丽。

============================= 《宿建德江》 作者: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

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2、移舟:靠岸。

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韵译】: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

【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 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 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 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 《春晓》 作者: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解】:

1、春晓:春天的旱晨。

【韵译】:

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 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糊糊,似乎有沙沙风雨声; 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评析】:

这是一首惜春诗,诗人抓住春晨生活的一刹那,镌刻了自然的神髓,生活的真 趣,抒发了对烂漫醉人春光的喜悦,对生机勃勃春意的酷爱。言浅意浓,景真情真,悠远深沉,韵味无穷。可以说是五言绝句中的一粒蓝宝石,传之千古,光彩照人。

============================= 《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解】: 1、举:抬。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 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 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 《怨情》 作者: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解】:

1、深坐句:写失望时的表情。颦蛾眉:皱眉。

【韵译】:

美人儿卷起珠帘等待等待,一直坐着把双眉紧紧锁闭。只看见她泪痕湿满了两腮,不知道她是恨人还是恨己。

【评析】:

这是写弃妇怨情的诗。若说它有所寄托,亦无不可。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 人幽怨的情态。着重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 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作者铺下了无限的空地,解诗 人可以自解。

=============================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 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 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 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评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 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 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 千古。

============================= 《送灵澈》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解】:

1、杳杳:深远貌。2、荷:负。

【韵译】: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评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 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 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解】:

1、泠泠:洋溢貌。

2、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3、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韵译】:

凄清的音乐发自七弦古琴,静静细听是风入松的古音。我就爱这令人神往的古曲,只可惜如今世上不太流行。

【评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 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 《送上人》 作者: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解】:

1、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以为第十二福 地。

【韵译】: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评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 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

============================= 《秋夜寄邱员外》 作者: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解】:

1、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2、属:正值。

3、幽人:悠闲的人,指丘员外。

【韵译】:

怀念您啊,在这悲凉的秋夜; 我独自散步访咏叹凉爽的秋天。空山寂静能听到松子落地声,我想您也在思友而难以成眠。

【评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与丘丹在苏州时过往甚密,丘丹临平山学道时,诗人写此 诗以寄怀。诗的首两句,写自己因秋夜怀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后两句想象所怀的人 这时也在怀念自己而难以成眠。隐士常以松子为食,因而想到松子脱落季节即想起对 方。一样秋色,异地相思。着墨虽淡,韵味无穷;语浅情深,言简意长。全诗以其古 雅闲淡的风格美,给人玩绎不尽的艺术享受。

============================= 《听筝》 作者: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解】:

1、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韵译】: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评析】:

“听筝”应是听奏筝有感。但从题意看似乎应作“鸣筝”来得有味,来得生动。诗描摹了一位弹筝美女,为博取青睐而故出差错的情态。透视心理状态,洞察入微,描写细腻婉曲,十分传神。

============================= 《新嫁娘》 作者: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注解】:

1、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嫂的口味。

【韵译】:

新娘三朝下厨房,洗手亲自作菜汤。不知婆婆啥口味,先叫小姑尝一尝。

【评析】:

诗描摹一位新嫁娘巧思慧心的情态。第一次烧饭菜。为了把握婆婆的口味,先遣 婆婆养大的小姑尝试。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 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

有人认为此诗是为新入仕途者而作。在情理上,作为新入仕途者的借鉴亦未尝不 可。

============================= 《玉台体》 作者: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注解】:

1、子:长脚蜘蛛,也作喜子。2、铅华:指粉。3、莫是:莫不是。

【韵译】:

昨晚我裙带忽然松弛解开,早晨又看见子双双飞来。要赶紧描眉擦粉梳妆打扮,莫非是我的丈夫快要回来。

【评析】:

这是一首描写妇女盼望丈夫回还的诗。开头以“裙带解”、“子飞”即征兆喜 事的习俗进入题意,三句以梳妆打扮,点出内心的喜悦,结句和盘托出主题。感情真 挚,朴素含蓄,语俗而不伤雅,情乐又不淫靡。

=============================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解】:

1、踪:脚迹。

2、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

【韵译】: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 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评析】: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 《行宫》 作者: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注解】:

1、寥落:寂寞冷落。

2、行宫:皇帝在京城之外的宫殿。

【韵译】:

早已空虚冷寞的古行宫,零落宫花依然开行艳红。有几个满头白发的宫女,闲坐谈论当年的唐玄宗。

【评析】: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 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 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 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 《问刘十九》 作者: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注解】:

1、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2、醅:没有过滤的酒。

【韵译】:

新酿的米酒,色绿香浓; 小小红泥炉,烧得殷红。天快黑了,大雪要来啦„„ 能否共饮一杯否?老兄!

【评析】:

诗意在描写雪天邀友小饮御寒,促膝夜话。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 《何满子》 作者: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注解】:

1、故国:指故乡。2、君:指唐武宗。

【韵译】:

故乡远隔三千里,(别了兄弟父母)本书来自[www.xiexiebang.com]手机小说下载网整理制作,并提供下载!;

深宫幽闭二十年,(好比笼中鹦鹉)本书来自[www.xiexiebang.com]手机小说下载网整理制作,并提供下载!。

听一声何满子曲,(不禁想我身世)本书来自[www.xiexiebang.com]手机小说下载网整理制作,并提供下载!;

双眼落泪在君前。(你害得我多苦)本书来自[www.xiexiebang.com]手机小说下载网整理制作,并提供下载!

【评析】:

这是一首短小的宫怨诗。首句写宫女离家遥远;二句写入宫多年;三句写悲愤到 达极点;四句写君前落泪以示抗议。一般宫怨诗多写宫女失宠或不得幸之苦,而此诗 却一反其俗,写在君前挥泪怨恨,还一个被夺去幸福与自由的女性的本来面目。这是 独到之所在。

全诗只用了“落”字一个动词。其他全部以名词组成,因而显得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又每句嵌入数目字,把事件表达得清晰而明确。

============================= 《登乐游原》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解】:

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韵译】:

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 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 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评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 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 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 “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 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解】: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评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 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 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 《访夏尊师》。

============================= 《渡汉江》 作者: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解】:

1、岭外: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

【韵译】:

久在岭南居住,家乡音讯全无; 经历一个寒冬,又到立春时候。距离家乡越近,心中越发不安; 遇人不敢相问,唯恐消息不祥。

【评析】: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 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 《春怨》 作者: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解】:

1、辽西:东北辽宁省等地。

【韵译】:

快赶走树上的黄莺,别让它在枝头长啼; 啼声会惊破我好梦„„ 害我梦不到那辽西。

【评析】:

这是春闺望夫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首 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 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如此连绵反复,句句 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读来余音满口,韵味无穷。

============================= 《哥舒歌》 作者: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注解】:

1、窥:窃伺。

2、临洮:今甘肃泯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韵译】: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 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吐蕃族至今牧马只能远望; 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评析】:

这是西域边境人民歌颂哥舒翰战功的诗。诗以北斗起兴,喻哥舒翰的功高;以胡 人“至今”“不敢”南下牧马,喻哥舒翰功劳的影响深远。全诗内容平淡素雅,音节 铿锵和顺,既有民歌的自然流畅,又不失五言诗的典雅逸秀。所以,沈德潜说:“与 《敕勒歌》同是天籁,不可以工拙求之。”然而,即使以工拙求之之,难道就失其俊 美感人吗?

下载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言绝句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

    五言绝句大全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秋浦歌 唐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 唐 李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

    五言绝句大全

    秋浦歌 唐 李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玉阶怨 唐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劳劳亭 唐 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

    五言绝句大全

    秋浦歌 唐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秋浦歌 唐 李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玉阶怨 唐 李白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

    五言绝句

    五言绝句 春眠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访袁拾遗不遇 ( 唐)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送郭司仓 (唐)王昌龄 映门......

    五言绝句大全

    静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秋浦歌 唐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秋浦歌 唐 李白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全集赏析 唐诗三百首之李白 《清平调·其三》 《清平调·其二》 《清平调·其一》 《早发白帝城》 《送孟浩然之广陵》 《玉阶怨》 《怨情》 《静夜思》 《登金陵......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读书报告 唐诗是中华文化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不仅承载着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发展历史,也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精神风貌,更标志着我们华夏子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