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迅所处时代背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等等,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1881-1936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中日关系: 1.19世纪末70年代,日本侵犯台湾,后勒索中国白银50万两作为撤兵条件。
2.1894年-1895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战后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3.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国侵华。
4.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5.1913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从而揭开侵
华序幕。
6.1932年,日本制造“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7.1932年,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州国傀儡政权,使东三省成为其殖民地。8.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9.1935年,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何梅协定》。10.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风暴 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1905年8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辛亥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首先发动,占领了武汉三镇,组织了湖北军政府,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的皇帝年号。12月2 日,革命军占领南京。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告退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皇帝专制制度,沉重打击
了中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第二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碰壁、饱经风霜等词语,感受课文的深刻含义。
2、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能够正确运用。
3、体会作者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学习作者这种从生活细节入手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碰壁、饱经风霜等词语,感受课文的深刻含义。
2、体会作者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学习作者这种从生活细节入手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件、课前搜集有关鲁迅的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幅图上的人你们认识吗?课件出示鲁迅画像。
2、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谁来介绍一下,你所了解到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3、学生汇报。
4、曾经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那么,在他的亲人眼中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体会一下。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2、学生汇报。
3、指导读生字词。
4、在作者眼中,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三)深入理解
1、课文通过那几件事来介绍鲁迅的?
2、学生汇报:读《水浒传》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3、从每件事里,作者眼中的鲁迅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你把相关的语句画下来。
4、学生根据内容汇报
5、默读课文,把你画下来的句子读一读,哪些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有什么感受?
6、“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
7、当伯父见“我”答不上来时,是怎样表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8、“碰壁”原意是指什么?在本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9、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10、出示自学提示,思考,后两件事中,你又从哪体会到了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11、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汇报。
12、作者在这几件事中都是抓住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来描写的,这种突出细节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习作中运用。
(四)课外延伸
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多,不仅反映了当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疾苦,更反映了当时社会黑暗的一面。这是用文字当做武器的做法,唤醒了许多中国的年轻人。课后,同学们可以去看一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孔乙己》等广为流传的佳作,相信你会更深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分享:
第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预习单
一,搜集有关鲁迅先生及时代背景的资料
二,查资料或工具书掌握课后生字词
挽联 囫囵 搞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详细逝世咳嗽张冠李戴深奥
三,思考:课文写了伯父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了解,但不够深入,需教师引领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走进鲁迅先生。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拟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
本课重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拟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
教学方法
导读法 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
1电脑播放纪念鲁迅逝世的视频资料
师:一个人走了,但有成千上万的人这么多年,通过各种方式老悼念纪念他,这就是伟大的鲁迅先生,他没有走,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那么,在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女士心目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她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板书 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伯父 我们都好理解,为什么还要称伯父鲁迅为先生呢?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过渡:想必同学们预习的非常充分,咱们先看看这些字词班班通显示生字词(见预习单)
指名读 齐读
2开火车读课文 相机正音或指导错句朗读
3,自由读课文,要求:用一句话说说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细读课文 自拟标题
过渡:本课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为五个部分。请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说说每部分各写了什么事?
生默读课文,师引导反馈交流,注意点拨学生概括简洁
师:我们可以尝试给每部分拟个小标题,因为小标题比概括段意更简练、更传神。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为小标题,拟好后小组内讨论交流,看谁的更精当。
学生自拟,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全班交流,师板书:悼念伯父
谈《水浒传》
笑谈“碰壁”
救助车夫
关心女佣
四,学习“悼念伯父”梳理脉络
1,师:伯父逝世时,有许多人来悼念他,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想一想有哪些人、以怎样的方式来悼念鲁迅先生?这又表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结合课后“阅读链接”感悟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尊敬和爱戴,指导感情朗读,齐读本段。
师: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呢?
师引导明确:后面四件事从不同方面表现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谈《水浒传》表现他对青少年的关爱,谈“碰壁”表现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助车夫表现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第一部分和后面几个部分是因果关系,第一部分写果,后面几个部分写因,最后一句话点题,揭示本文中心。
五,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对敌人横眉冷对,对人民俯身为牛他的爱憎分明,坚忍不拔赢得人们由衷的敬仰。下节课,我们将深入课文,走进血肉丰满的鲁迅先生,感受他的风趣,智慧,顽强和博爱吧
作业:1,熟读课文,在感受深的地方写感想。
2,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悼念伯父敬仰果
谈《水浒传》
笑谈“碰壁”为自己想得少因
救助车夫为别人想得多
关心女佣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这篇课文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二,说目标 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课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为:掌握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拟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
本课重难点为:整体感知课文,拟小标题,理清全文脉络
三,说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要重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本课中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创设情境法,导读法,归纳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法,使学生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1 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 2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3细读课文 自拟标题 4学习“悼念伯父”梳理脉络5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 揭题导入
班班通播放纪念鲁迅逝世的视频,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人们对鲁迅先生的敬仰,“未成曲调先有情”拉近了学生与鲁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我顺势导入:为什么鲁迅先生受到人们如此的怀念呢?在他的侄女周晔女士心中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揭题并齐读课题,然后质疑课题:“伯父”我们都好理解,为什么还要称伯父鲁迅为先生呢?感受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爱戴,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为先生理解下文作了铺垫。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良好的预习是学好课文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自学能力的重要方法,我首先电脑显示生字词,让学生指名读,齐读,解决字词障碍。
通过开火车读课文,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或指导错句朗读。下面自由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说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有所思,有所得 为下文进一步理解打好基础。
(三)细读课文 自拟标题
自拟标题是本课训练的重难点之一,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作了梯度设计,首先让学生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我注重引导点拨学生语句简洁凝练,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拟小标题。我提示学生方法:既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为小标题。拟好后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这样设计,降低了问题难度,调动了学生积极思维,教给学生学法,让自主学习好合作学习有机结合,培养了学生思维与学习能力,通过人本对话、人人对话,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突破了重难点。
(四)学习“悼念伯父”梳理脉络
我认为“悼念伯父”是本课画龙点睛的关键部分,是理解本文的触发点,所以我引导学生重点赏析这部分,先让学生带着问题:鲁迅先生逝世后有哪些人,用怎样的方式来悼念鲁迅先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一部分,结合“阅读链接”使学生感性理解各行各业、男女老幼对鲁迅先生的无比崇敬与爱戴。我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齐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通过设置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人们如此的爱戴呢?启发学生找出中心句,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我引导学生简要分析下面四件事中所体现出的鲁迅先生的这种崇高品质。学生就明白了鲁迅先生受到人们如此爱戴原因,理解本文的因果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鲁迅先生爱憎分明,所以我的结语紧扣本课内容,采用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赞颂他是一位具有侠骨柔情的斗士,他的崇高风范赢得人们由衷的敬仰,下节课我们深入课文,走进血肉丰满的鲁迅先生,感受他的风趣,智慧,顽强和博爱吧。结语简练充满激情,为下节课学习蓄势。
作业:1,熟读课文,在感受深的地方写感想。
2,抄写生字词。
作业侧重字词和读文,即是巩固本课,也为下节课理解作铺垫。
第四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堂实录)(两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女士在鲁迅逝世九周年时所作。文章以一个孩子和亲人的视角,通过作者印象最深的几个场景的回忆,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一个侧面。
二、教学目标:
立足于以鲁迅文化为核心的课程观。在深入研读此文的基础上,着力于打开学生的视野,通过相关文本的穿插和引入,构建开放的、有内在紧密关联性的课程视野,展现一个相对立体的真实的鲁迅,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一颗伟大心灵的跳动。
三、课程资源:
备课时曾参照下列资源: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箫红《回忆鲁迅先生》、林贤治《人间鲁迅》、臧克家《有的人》、周海婴、鲁迅本人的相关作品,如《“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
四、教学设计:
一、不能不说鲁迅
师:同学们,谈到中国文学,谈到中国的历史、文化,恐怕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鲁迅。你们对鲁迅有哪些了解?
生:我们学过的《三味书屋》上提到,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了,他就在课桌角上刻了一个“早”字。
师:从小就爱学习,通过课文知道的。
生:我知道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他妈妈姓鲁,他为了纪念他妈妈所以取名叫鲁迅。师:你知道得真多!
生:我知道鲁迅写的文章非常尖锐,如果有谁写了批评青年的文章,他就说在苗圃里面遛马,如果谁写了爱情小说,他就说鸳鸯蝴蝶派,有人唱流行歌曲他就说是亡国之音。我看过他写的小说,我非常喜欢他的文章。
师:你知道得更多了!读过他的什么作品?
生:《呐喊》小说集。
师:厉害!也读过他的杂文是吗?我通过你的发言就听出来了。的确,鲁迅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
大家知道书本上对鲁迅评价的最常见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师:你看课文了是吗?在我国,在所有提到鲁迅的资料当中,都有这样一句话: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就是我们对鲁迅先生的一个评价。但是闫老师在这里并不是要把这句话当成一个概念灌输到大家的脑子里,我想通过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是自己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思考鲁迅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是不能不说鲁迅?
二、向鲁迅走去
师:1945年,在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之际,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下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板书课题)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采撷关于伯父的点点滴滴,一起去感受那份字里行间的深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请学生任选课文一个自然段读读,随机纠正、点评。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关于鲁迅先生,在侄女周晔的记忆中,哪些情景最令她难以忘怀?引导学生梳理课文主要内容,将有关内容板书在黑板上:
痛别伯父谈《水浒》 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三、人们眼中的鲁迅
板块一: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周晔眼中的鲁迅
师:不论是痛别伯父、谈水浒、谈碰壁,还是救助车夫、关心女佣,这一幕一幕都令作者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周晔的记忆走进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看在周晔的眼中鲁迅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先谈哪件事?我想把选择的权利给最勇敢的同学,谁第一个举手我就把选择的权利给他。
一生举起手来:我想先谈第二件事,谈“碰壁”。
师:好,尊重你的权利!我们就来谈谈“碰壁”。自由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
学生自由读这部分课文;交流:
生:我看见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晚饭,周晔兴致勃勃地与伯父谈起“碰壁”这件事。生:我看见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师:谈笑风生!一家人团团围坐,共进晚餐,伯父与“我”谈鼻子,谈碰壁,众人忍不住哈哈大笑。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情景好吗?
师生共读这部分内容。
师:这个夜晚充满温馨,这个夜晚谈笑风生。但是,我们在感受这份充满幽默与风趣的同时,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或者说哪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生: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这句话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问题?
生:鲁迅真的是碰壁把鼻子碰扁的吗?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要跟周晔说是碰壁把鼻子碰扁的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注意听了,把这个问题再说一遍?
生:鲁迅是不是真的走路不小心把鼻子碰扁了?如果不是,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师:他听得多仔细啊!还有问题吗?
生:周晔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这件事为什么会让她记忆深刻呢?
师:是啊,周晔回忆伯父的时候为什么要写下这件事?还有想问的吗?对于伯父所说的话同学们都明白吗?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鼻子的高与直,扁与平,与碰壁真的有关系吗?
生:没有!
师:很显然,这是一个常识。鼻子的高与直,扁与平与碰壁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既然如此,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要这样回答周晔的问题呢?他究竟想说什么呢?我想先不讲这个问题,让同学们先试着说,看大家能说出多少。
生:其实我觉得“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中国旧社会都是非常黑暗的,所以人们都想走出黑暗这堵墙,鲁迅先生经常被封建思想束缚了!当时周晔比较小,对伯父所说的话领会不到其中的意思。我想周晔长大了以后就能渐渐领会到其中的意思了。
师:这个同学回答了几个问题?大家注意听了吗?
生:第一个问题是成年后的周晔为什么还要把这件事写到文章里来,第二个是伯父所说的“碰壁”隐含的意思。
师:他隐含的意思是结合什么来谈的?
生:结合封建社会的黑暗来谈的。
师:也就是说是联系当时的——
生:环境!
师:我们把这称为社会背景。这个同学读书很多,他在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尤其是思考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谈。我想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也是从这个角度来想问题的?
生:那时候的中国很黑暗,穷人走不出黑暗,他对周晔说这些就是希望周晔长大了以后能够建设祖国,帮助祖国走出这种黑暗的境界。
生:我觉得他现在说的“碰壁”有自己的意思。比如说你很有才华,但周围的人都不理你,你就觉得你的才华是白费的。当时的人对鲁迅的看法是这个人不值得一提,还给他处处设置障碍,鲁迅的才华就无处发挥了。
师:你是不是课下查了相关的资料?
生摇头:没有啊!
师:那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生:靠脑子想出来的!(听课教师与学生笑。)
师:这是他的猜想,他的猜想有道理。鲁迅作为一个用笔猛烈抨击当时黑暗统治的文学家,作为一个苦苦寻求民族解放之路的思想者,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人,鲁迅在现实生活中可谓处处碰壁。他的文章被禁止发表,他多次面临被暗杀的危险,为了顺利发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个笔名。鲁迅对“碰壁”真是有切身的体会啊!他曾经愤然写下了《“碰壁”之后》、《“碰壁”之余》等文章,与黑暗势力作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师:当你结合这一段历史来思考这一段话的时候,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从这个谈笑风生的场景之中,在这风趣、幽默的语言背后,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看到了一个饱经沧桑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险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坚持不懈、不怕艰险的鲁迅!
生;看到了一个拥有强烈爱国精神的鲁迅!
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生:我是从文章的涵义体会出来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你怎么想到了爱国呢?
生:他希望自己的侄女能够建设祖国,走出这片黑暗。
师:所以你就想到爱国了是吗?好,你能自圆其说。
生:我想把鲁迅比作一种动物——裹在茧蛹中的青虫!
师(惊讶):再说一遍?
生:裹在茧蛹中的青虫!
师:为什么呢?
生:青虫如果要变成美丽的蝴蝶,就要挣脱茧蛹的束缚,要拼命地冲出茧蛹,才会变成美丽的蝴蝶。鲁迅先生当时就处在一个黑暗的茧蛹中,他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拼搏才能冲出黑暗!师:大家觉得她的比喻怎么样?
生热烈鼓掌表示赞赏。
师:这个比喻太好了,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你。鲁迅先生曾经把这个黑暗的社会比作一座铁屋子,他的比喻与刚才这位同学的比喻有相似之处。我还在想,鲁迅先生处境那么危险,多次面临被暗杀,连发表文章都不自由,还要使用120多个笔名,在这种情况下,他还在与侄女一起谈笑风生,这是一个怎样的鲁迅呢?
生:一个乐观的鲁迅!
生:一个坚持不懈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鲁迅!
师:一个坚强不屈的鲁迅!
生:一个不屈不挠的鲁迅!
师:面对危险坚强不屈,处处碰壁还是不屈不挠。但是面对家人,他又表现得充满了乐观精神。刚才有一个同学提到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碰壁和鼻子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伯父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去说,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周晔?
生:如果直接说了,周晔可能还不太明白,而且这样对她会是一种负担,如果她慢慢长大了她就能够承受这种负担,她就会慢慢明白的!
师;处境的危险,斗争的残酷,形势的复杂,这些都是伯父不想让周晔知道的。在自己的亲人面前,在幼小的孩子面前,鲁迅又表现了他的慈爱。别小看这简短的几句对话,我们却读出了一个这样复杂的鲁迅。我们现在再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师生合读这部分课文。)
师:这一幕充满温馨的情景,多年之后的周晔回想起来,她可能和我们一样已经了解了伯父谈笑风生的背后面临的危险处境。伯父的那份苦心她已经体会到了,现在我们也已经体会到了。现在我们再读这部分课文,试着与鲁迅先生那颗伟大的心灵靠近些,再靠近些。(学生再读这部分课文。)
师:与伯父谈鼻子谈碰壁这件事,在周晔的脑海中记忆非常深刻。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还有哪些也让她难以忘怀?
生:一起谈读书!
师:谈的是一本什么书?
生:《水浒传》。
师:周晔读过这本书吗?
生;读过!
师:但老实说她是怎么读的?
出示下列句子学生读:
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师:其实只用一两个词语就可以说明“我”是怎么读书的,你能找到吗?
生:“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师:这两个成语其实很容易理解,不用当场查字典,也不用问老师和同学,你只要再读读这段话就能明白什么是“囫囵吞枣”,什么是“张冠李戴”。
生:“囫囵吞枣”就是读书只把大致的内容看一看,不注意其中细微的情节。
师:用周晔的话来说就是——
生: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这就叫“囫囵吞枣”!师:后来人们就把读书等不加分析的笼统接受叫做“囫囵吞枣”。
生:“张冠李戴”就是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
师:比如,我说“林冲景阳岗打虎”,你同意吗?
生大笑纷纷摇头。
师:你们都笑了!是啊,哪来的林冲打虎,应该是武松打虎。我刚才犯了个什么错误? 生:张冠李戴!
师:是的,后来人们常把这类弄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的事称为“张冠李戴”。正因为读书囫囵吞枣,所以才张冠李戴。面对周晔的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生:“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师:这是批评吗?这是怎样的批评?
生:这是婉转间接的批评。
师:或者说这是委婉的批评。
生:伯父用风趣的语言教育“我”读书不能马马虎虎。
师:用风趣的语言去批评是一种批评的艺术,这种批评的效果如何?
生: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师:这种批评尽管委婉,但效果奇佳。周晔从此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养成了一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透过这样一件小事,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
生:善于教育子女的鲁迅先生。
师:教育人的方法很高明!
生:非常风趣幽默、教子有方。
生:非常关心下一代的学习。
师:很好!幽默风趣是鲁迅性格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使是批评人他也是如此幽默,而且效果很好。这件事在周晔的脑海中的确印象深刻,因为这件事使她养成了一生的良好的读书习惯。但还有些事情也让周晔难以忘记,尤其是对一位车夫的救助。其实,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多少复杂的情节,但有些细节却让我们不能不怦然心动。你看看,是哪些细节打动了我们?默读这部分课文,边默读边圈划。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细节描写,教师巡视;集体交流:
生:伯父不想让“我”懂得当时社会这样黑暗,当“我”要他详细解答的时候,他也没有回答“我”,而是皱起眉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你是说伯父当时的严肃和沉默给你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打动了你!
生:我找到的是“伯父又掏出一些钱来给他,要他在家休养几天,把剩下的药和绷带也给了他。”我觉得那时候他们这些拉黄包车的是受人鄙视的,而鲁迅先生认为他们也是人,所以他非常关心这些穷人。
生:我的理解是伯父和爸爸不认识这个拉黄包车的人,已经帮他扎好绷带了,可以说是仁至义尽了,可是他还把自己的钱给他,让他接着去治疗,我觉得伯父是十分关心穷人的。生:那时候拉黄包车的是受人鄙视的,是迫不得已,情况肯定是十分迫急„„
师:十分窘迫。
生:十分窘迫,家里比较贫穷,如果鲁迅不给他钱的话,他可能伤还没好就会急着出去拉车。师:鲁迅不仅给他包扎了伤口,还给了他以后养伤的钱。对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鲁迅的帮助是无私的、周到的。
生:我觉得鲁迅给他的这些帮助可能救了这个拉黄包车的人!
师:你可能联想到了什么是吗?
生:我想到了这些拉黄包车的人就是靠拉黄包车吃饭的。
师:也许他家里„„
生:也许他家里还有老母和孩子都没有人去养他们,所以他要拉黄包车去养活家里人。他脚上已经受伤了,但他为了养活家里人,他可能还会带着伤出去拉车,拉到最后直到自己累死!师:由此可见,鲁迅对黄包车车夫的帮助可谓雪中送炭!刚才同学们不止一次地提到了黄包车车夫当时的社会地位,非常受人鄙视,可是在鲁迅的眼里黄包车车夫与他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无论干什么职业,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其实,最让周晔难以忘怀的还不仅仅是这些细节,多年之后她依然还记得,她依然还清清楚楚记得„„
出示句子,学生读: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师:那严肃的表情,那深深的叹息,最令人难以忘怀。虽然伯父没说一句话,但是,这严肃的表情背后是一颗怎样的心呢?这深深的叹息里又有着多么复杂的情感呢?鲁迅究竟在为谁叹息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文字,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学生默读这段话,思考;交流:
生:鲁迅先生是为社会的黑暗而叹息。拉黄包车的车夫受伤了,这么多人在街上来来往往,却没有人去关注他,他为这个社会的黑暗感到非常惋惜。
生:他在为拉黄包车的而叹息。那时候社会黑暗,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分差很大,这个拉黄包车的人就连一双鞋也买不起,光着脚在冷得像冰的天气里跑。
师:他在为黄包车车夫而叹息。
生:他一是为了旧中国而叹息,二是也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因为他想这么多人来来往往已经看见这个车夫了,但没有人去管他,好像他不存在一样,他就想改变这个旧的中国,但他有感到自己没这个能力,所以他就感到非常无奈!
师:一种无奈的叹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的命运而叹息,为了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而叹息!刚才你还提到了鲁迅——
生:他感到无奈,他觉得回天无力!
师:是啊,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呢?他在为自己而叹息!
生:他在为所有的中国人而叹息!当时的中国人被视为下等人。
师:被谁视为下等人?
生:被西方国家。
师:被帝国主义列强视为下等民族。
生:他当时也怀着一种希望,希望整个民族团结起来拯救中国。
师:他在为国家为民族的命运而叹息!鲁迅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的时期,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正在流血,正在哭泣。面对这些,一生寻求民族解放的道路,一生都在与黑暗势力战斗,在为民众呐喊、在执著追求光明的鲁迅先生,此时他的内心思潮起伏,多少忧虑,多少愤慨,都化作了一声深深的叹息!请再读读这段文字,试着去触摸那颗心,去感受那份情感。
(学生再读读这段文字。)
师:也许以同学们的年龄和阅历,现在还无法真正深入鲁迅先生的内心,对那份复杂的情感也只能揣摩到这个程度。但是这都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在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作品之后再来思考,可以在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一生之后再来思考,也可以在今后的人生中继续思考!板块二:与伯父诀别的时刻——别人眼中的鲁迅
师:刚才,我们与周晔一起回忆了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看到了周晔眼中的鲁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鲁迅。那么别人眼中的鲁迅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听一听鲁迅先生家里的女佣阿三是怎么说的吧!
(学生接读阿三的话。)
师:听了阿三的话,我们再联想到鲁迅对那位黄包车车夫的救助,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们,他的关心和同情是真挚的,无私的。其实,这其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果想了解更多,推荐同学们阅读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
师:听了阿三的叙述,回想鲁迅先生对那位黄包车夫的救助,我们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
生: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师:是啊,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是鲁迅先生高尚人格的一个侧面。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体现。
第五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一、本课特点分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通过回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二、教师学生特点分析:
教师对鲁迅的了解不是很全面深刻,学生也是处在知道的层次上,所以都要读一些鲁迅的作品或关于鲁迅的文章,观看和鲁迅有关的影视作品,以使对鲁迅有个更深刻的印象,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根据本课的特点,我采用了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讨论式学习的学习方式,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在完成字词教学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运用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完成练习、掌握生字新词的正确读写。另外,重点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三、目标设置: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等词语。
2、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具体事例来悟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4、理解五段课文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讨论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会给课文加小标题。
2、能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3、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培养综合概括能力。
五、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提起鲁迅先生,我国甚至世界上有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寻找答案。
(板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文题中的“我”你们知道是谁吗?(周晔)
作者周晔,她是鲁迅的侄女。本文是周晔在鲁迅逝世九周年即一九四五年时写的回忆录。
二、探究新知
(一)、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采用隔行分段的方法分为五段,看看各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并自学生字、新词。
(二)、扫清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水浒传:“浒”与“许”区别。
小约翰:“翰”不要多写一笔成“"。
女佣:佣的读音。
敷药:”敷“与”缚“区别。
追悼:悼与”掉“音、形、义的区别。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吞下去不辨滋味,比喻读书不认真、不仔细、不理解意思。
硼酸水:”硼“与”绷“区别。
殡仪馆:停放灵柩、办理丧事的地方。
2、注意多音字。
3、学生质疑。
(三)、按段朗读课文,指导列小标题。
1、讲列小标题的方法和要求。
方法有两种:
(1)找本段中最能体现主要内容的原话。(可从一句话中摘取。)
(2)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
要求:(1)要准确;(2)要简练;(3)要相应的整齐。
2、按段指名朗读课文,读后列小标题。
(四)、学习第一段。
1、学生读第一段。
2、你产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3、你理解“爱戴”吗?从哪些地方看出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划出句子,读。
4作者提出的这个问题在这段中解决了吗?(没有)
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肯定在课文的哪部分中?(二至五段)
在二至五段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5理清第一段与二至五段之间的“果因”关系。
6在这一段中,你还有哪些疑问?请学生谈谈。
7朗读本段。注意最后一句话的递进关系。
8小结本段。
三、小结
板书设计: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
追悼鲁迅讲“碰壁”为自己想得少,为什么伯父得到救助车夫为别人想得多。
这么多人的爱戴?关心女佣
果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初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为人,今天,我们再次以沉痛的心情,走进万国殡仪馆的礼堂,吊唁这位伟人。请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生:齐读。
二、导入新课
师:(顺着生的朗读),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伯父在世时的情景重又浮现在我的脑海。
三、探究新知
(一)、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
谈《水浒传》怎么能说明伯父值得人爱戴呢?
2、引导学生讨论。
”能不能说明呢“?为什么?
(能说明。①伯父借谈《水浒传》,教育作者看书要认真。②伯父批评的方法极其巧妙”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既不伤害人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的目的:”不再马马虎虎了。“③伯父不但口头教育,还送书给她看。④伯父关心的人,除侄女外,还有很多很多,真可谓是关心下一代的学习。)板书:关心下一代。
3、理解句子含义。
伯父说”还是我的记性好。“"我”听后为什么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4、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分角色朗读后,质疑。
2、分组讨论。
①“碰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碰壁”?
(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因而要“碰壁”。)
②“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社会太黑暗了,人民没有丝毫自由,革命者处处遭受迫害和打击。)
③在座的为什么哈哈大笑?
(孩子天真无知,把伯父的话理解错了。)
④谈“碰壁”能不能体现鲁迅值得人们爱戴呢?为什么?
(能。由“碰壁”可以看出鲁迅不顾个人的一切,与敌人斗争的不屈精神。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而顽强战斗,怎能不值得人们爱戴呢?)
板书:憎恨旧社会
(三)、学习第四段。
1、出示多媒体,这是“我”回忆的哪件事?(救护车夫)。
2、下面请听“救护车夫”的课文录音,边听边想,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同情
人民)(板书)
3、重点学习: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① 老师请一位同学把它读一遍。
② 想想这段话是从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③ 请大家在书本上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④ 我们一起把这段话朗读一遍,体会这一连串动词的用法。
⑤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品质。(板书动作)
4、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同情、关心劳苦大众的人?
1)、学习“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2)、你准备抓住哪些重点词语来理解?说说你的理解。
3)、这一段话是从哪方面来进行描写的?从这里我们知道了可以通过人物神情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神情)(板书)
4)、我们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师:(小结)这样一位关心、同情劳动人民的伯父去世了,我再也见不到他的面了,请同学们回到现实,再来读一读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生齐读).(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思考:
鲁迅先生写文章干什么?“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不在乎”表明什么?再从他对女佣的态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人?
2、讨论后小结:
(他写文章,主要是为唤起民众对敌斗争,拯救人民,拯救祖国。)
(表明他为了人民,为了祖国,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板书)
四、总结全文
鲁迅先生虽然去世了,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灵魂永生,让我们像他一样,做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五、扩展阅读。
鲁迅先生一生写了许多小说、散文等名著,同学们课外可阅读由鲁迅先生在百忙中翻译的童话《表》和《小约翰》,另外也可看看《朝花夕拾》《鲁迅散文集》及《鲁迅小说集》„„它将使我们更加了解这位文学巨匠。
七、板书设计
10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水浒传》关心下一代
讲“碰壁”憎恨旧社会
深切怀念救助车夫同情劳动人民
女佣阿三的回忆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八、学生作业:
(1)品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2)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
(3)练习写一篇人物作文,注意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及具体的事件体现人物的品质。
九、课后反思:
鲁迅是一位令中国人崇敬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提起鲁迅,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形象便映照心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作者周晔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的:
1、引导学生弄清每部分大意,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进行概括小标题的训练。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通过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写了哪几件事(每件事通过空行成为独立的一部分),给各部分加小标题。指导学生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让学生说说每一部分的段意,再告诉学生,小标题比概括段意要更简练,一般不是完整的句子,多为短语。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录词句作小标题。
2、引导学生进行中心思想的渗透理解,在吃透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进而概括中心思想。理解课文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鲁迅先生为什么能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二是从文中所写的事例看出鲁迅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就调整了阅读的顺序:大致了解第一部分主要内容后,直接学习下文。
3、合作探究,理清课文的结构。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第一部分与后面几个部分的关系。第一部分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后面几个部分则用鲁迅先生的几件生活小事从不同侧面回答了这一问题。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
总之,是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他才赢得那么多人的爱戴。学完课文,鲁迅先生崇高的精神品格,伟大的人格魅力便深深地铭记在了学生的心中。我趁机引导学生,我们还可以拜读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如《表》《小约翰》《朝花夕拾》等等作品,进一步走近鲁迅,了解这位文学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