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舞台化妆艺术的发展趋势

时间:2019-05-14 16:32: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昆曲舞台化妆艺术的发展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昆曲舞台化妆艺术的发展趋势》。

第一篇:昆曲舞台化妆艺术的发展趋势

昆曲舞台化妆艺术的发展趋势

【摘 要】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伴随着时间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昆曲亦是如此。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兴起,所以昆曲的舞台艺术受明朝时的美学观念影响。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各类戏曲节目也陆续重归人们的视野,面对新时期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昆曲在舞台化妆艺术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本文以昆曲舞台化妆艺术为依据,分析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昆曲;舞台化妆艺术;发展趋势;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J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140-01

昆曲作为我国传统戏曲之一,被称为是我国的“百戏之祖”,其舞台化妆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采用艺术性的夸张和美化的手法,来突出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与性格特点,并通过化妆颜色和材料的运用来表现出人物的褒贬性,因此,不同的角色需要依据不同的时期和人物特点来采用不同的化妆方式。

一、封建社会时期昆曲舞台化妆艺术的发展

与生活中的化妆手法不同,昆曲的化妆技法是由我国古代的优伶们发明的,主要以装扮为目的,并通过不同的装扮技术将生活与舞台分离开来。其中,对明朝以前化妆手法的继承,主要是以面具、俊扮和丑扮为主。从面具的发展角度来讲,经过对历史资料的查证可以发现,在石器时代就有面具这一器物,并在夏商时期它被应用于歌舞表演中,且在宋元时期被广泛应用于戏曲的舞台化妆艺术当中,由此可以看出,昆曲中面具的应用是延续了宋元时期的舞台化妆艺术。从“俊扮”(“俊扮”是戏曲的行话,指的是生、末、旦等角色的面部化妆,该装扮比较简单,不需要考虑角色的性格,只按照人物的年龄和身份进行妆容表示即可,因此处理起来较为简便)的发展角度来看,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该化妆手法与唐代“脂粉妆”十分相似,并且,在宋代,杂剧表演中就出现了“俊扮”的化妆手法,虽然在明朝末期“俊扮”手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此种化妆手法依旧属于对传统化妆手法的继承。从“丑扮”的发展趋势分析,昆曲中,“丑扮”妆容主要是用来表现一些阴险狡诈之流,通过对人物面部的丑化,来表现其性格,这一化妆手法在我国戏曲创立的初期就有体现,被称为“抹土搽灰”。由此可以看出,昆曲中的这一化妆手法也是对传统戏曲化妆艺术的继承。

二、近现代昆曲舞台化妆艺术的发展

(一)当前昆曲舞台化妆的现状。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封建社会的文化、道德、思想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昆曲作为封建文化的构成,其舞台化妆艺术也受到了文化精英的抨击,脸谱妆在一段时期内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将西洋戏曲与中国传统戏曲相结合,成为了此段时期内我国戏曲的主要发展形势。这种情况一直到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才有所缓解,但是,此时的昆曲舞台化妆艺术已经被大幅度改动,一些较为夸张的戏曲脸谱彻底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有部分妆容较为“清减”的脸谱被延续了下来,并彻底地同西洋戏曲相融合,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大特色。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昆曲舞台化妆艺术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形成稳定期与演革期。在明代中期到清朝中期,属于昆曲舞台化妆艺术的形成稳定期,在此时期,昆曲的舞台化妆艺术相应制度逐渐完善,对传统戏曲化妆艺术的继承十分完备,内容较为丰富,这也为后期昆曲的演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从辛亥革命后到新中国成立之间,属于昆曲舞台化妆艺术的演革期,在此时期,传统的昆曲脸谱妆容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部分传统的脸谱妆容被彻底地遗弃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并且,昆曲的舞台化妆艺术也是初次与其他戏曲相融合,这也为昆曲后期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二)昆曲舞台化妆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从昆曲多年的发展形势以及舞台表演艺术的本质来看,其主要体现出了雅致、规范唯美的舞台风格。因为昆曲是在明代发展起来的,这使得其讲述的故事和塑造的人物特点都是以明代的文化发展趋势为背景的,所以,在对昆曲的舞台化妆手法进行改进时,要保留其本质中所包含的那一丝明代的文化特色。对此,人们在对昆曲的舞台化妆艺术进行现代化的改革时,还应该遵循明代的一些风俗特色,保证其艺术本质不受侵害,即是要将化妆艺术归于本源。

三、结语

总而言之,昆曲作为我国传统的戏剧之一,其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影响昆曲对观众吸引程度和传承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深入地研究昆曲的舞台化妆艺术发展趋势,对提高其化妆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当前文化发展的形势下,昆曲的舞台化妆技术要与现代技法和科学技术相结合,从当前人们的审美角度出发,使其能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人们的审美,从而推动昆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桑毓喜.沈传琨的昆剧脸谱[A].周秦,高福民.中国昆曲论坛?2004[C].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2]张林雨.晋昆考[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3]周华斌.中国戏剧史新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4]周华斌.假面与脸谱[A].周华斌.日落月上――周华斌自选集[C].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

方佳莉(1985-),女,江苏苏州人,汉族,现职称:4级,学历:大专,研究方向:昆曲舞台化妆艺术的发展趋势。

第二篇:打造艺术舞台 引领精彩人生

打造艺术舞台 引领精彩人生

——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艺术特色教育回眸 每天,校园里都有琴声在流淌,歌声在荡漾;每年,学校举办的校园艺术节、书画展、文艺晚会等活动中,都涌现出学有所长的艺术人才和精彩纷呈的艺术作品。这是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创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结果。

学校自2008年创建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素质教育,牢固树立“高品位、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总体目标,积极实践“引领 启迪 帮扶 激励”教学理念,秉承“打造艺术舞台 引领精彩人生”的教育观念,将艺术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寓教于艺,以美辅德,创造了环境育人、艺术育人的氛围…….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学校的艺术特色教育取得了质的飞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更新观念,强化特色办学理念

有思路才有出路,有特色才有起色。学校除进行正常的小学教学外,还专门开设了艺术特长班,紧紧抓住艺术教育这条主线,通过健康、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切实有效地开展以艺辅德、以艺益智、以艺养性的各项工作,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制订学期艺术(音、体、美)学科的教学计划,进度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求每位艺术教师教学中注重过程性、自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务处还把艺术课程列入期末考查和毕业考核科目,把平时记录和考核相结全,重视过程性评价。

立足课堂,夯实艺术教育基础

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将校园艺术教育建设与学校课程建设相融洽,构建生动活泼、高效优质的艺术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艺术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从一年级起就开设艺术必修课,面向社会诚聘了一批深受广大学生喜爱的专职艺术教师。为了达到高效优质的教学效果,艺术教师们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题研究,大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艺术教育模式的创新,利用多媒体手段将名帖欣赏引入书法课堂,将名曲欣赏引入音乐课堂,将美术鉴赏引入国画西画课堂,老师们将学科融合,丰富了艺术课堂,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生动活泼、高效优质的艺术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推动了学校艺术特色和校园文化品牌的形成。

多彩活动,拓展艺术教育舞台

为了更好地开展艺术教育,学校经常组织丰富多彩的创意新颖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激发学生审美、爱美、学美的情趣。此外,学校还认真做好经典诵读、合唱训练、京剧教学、书画教学、英语口语五大特色,利用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兴趣小组活动,活动过程做到有目标、有记录、有结果。教务处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一些单项比赛,如朗诵、书法、手抄报、作文、演讲、讲故事、英语口语、太极拳等比赛。

每年的国庆、元旦、“六•一”节,学校都要举行文艺庆祝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参加。特别是每年一届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数百幅的书画作品在展厅展出,像艺术的海洋;学生们歌声悠扬,舞姿优美,个个沉浸在童年的幸福和欢乐之中。这些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艺术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弘扬国粹,京剧艺术震古烁今

学校在推进艺体特色工程的过程中,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号召,努力挖掘民族文化,传承经典,着力打造自己的艺术特色。2010年12月7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湖滨新城管委会共同出资,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承办的“孝慈少儿京剧艺术团”在我校正式揭牌,学校选拔了30多名学生组建了京剧实验班,精心布置训练场地,营造了浓郁的京剧文化氛围,经过京剧老师短短几个月的辛勤指导和小戏迷们夜以继日的刻苦锻炼,学生们已经能够掌握京剧的一些基本动作和说唱要领,校园里每天都会荡漾着他们的依依呀呀的欢乐心情。为了能够扩大京剧艺术教育对外交流力度,提升对内的有效影响,同时促进学生们学习京剧的热情和信心,京剧实验班先后参加了湖滨新城举办的各种大型汇演、宿迁市春节团拜会等重要场合演出,得到与会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2011年4月15日中央电视台“快乐戏园”栏目组到我校进行为期四天的拍摄活动,节目已在中央电视台11频道播出,有力地宣传了学校的素质教育成效,充分展示了我校艺术特色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保障有力,创设艺术教育乐园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为了更好地做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学校设立“艺教处”,专门负责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组织落实,刘校长负责整个的艺术教育工作。学校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制订学校艺术教育三年发展规划,严格执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学校艺教处和教务处加强艺术教育的指导,做到期初有计划,期末有总结,定期检查教育教研组的集体备课,重视各个教学环节。学校加大创建工作宣传,充分利用板报、橱窗、校园网等媒介,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为实现校园环境风景化、知识化、艺术化,学校从一张张富有艺术特色的个性化班级课表到校园的每一寸墙面,每一份空间都彰显出校园的艺术文化,建画廊、做匾框,学校处处都渗透着艺术情趣,力求让每一处环境都具有艺术教育功能,真正做到“硬件”过硬,“配件”到位,“小件”求精,“软件”求新。

学校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推进艺体特色工程。由刘校长主抓、体卫艺处承办,在一个月时间内先后成立了由120名教师和150名学生组成的两支校合唱队。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刻苦训练,终获得了殷实的回报。合唱队先后参加“放歌五月”、“国庆60华诞”、“团拜会”等大型晚会的演出,并获得了市、区领导的一致好评;其中合唱节目《山童》在2010年宿迁市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特等奖;合唱《家住安源》在2011年市合唱比赛中荣获第二名。为打造一实小的艺术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校三年来,学校坚持不忘走艺术教育特色之路,以艺辅德、以艺促智。通过不断努力,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发展的路子,艺术教育硕果累累,每年学校有数百人次在各级各类艺术比赛和考级中获得优异成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校特色的教育教学活动,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艺术爱好和特长,拥有一大批“合格 + 特长”的学生,参加相关竞赛、演出、展示等取得了诸多奖项。学校合唱队先后参加“放歌五月”、“国庆60华诞”、“团拜会”“童心向党”等大型活动的演出,均获得一等奖;其中合唱节目《山童》在2010年宿迁市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活动中荣获特等奖;教师合唱《家住安源》在2011年市合唱比赛中荣获第二名……

春风催潮生,春雨润百花。如今,学校已拥有一支年轻向上的师资队伍,一条寓德于艺的工作思路,一种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一个后劲十足的发展态势。今后一实小人将不断创新艺术教育模式,塑造特色教育的品牌,让艺术教育成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中最为亮丽和最富个性色彩的风景,显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第一实小

杨靖)

第三篇:中国电影艺术现状,审美特征,发展趋势(推荐)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势

【摘要】: 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影坛上艺术电影崛起并迎来了20年的繁荣发展。但是,进入21世纪,中国电影急于追求票房,大众的欣赏品味与艺术技术风格的不相容,导致中国电影的发展出现了偏差,不仅国产大片越来越缺乏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艺术感,连真正的纯艺术电影也变得稀少。中国艺术电影究竟应该是如何这样一个在进口大片,商业大片的泛滥的状况下生存,以什么样的形态生存,而将来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 艺术电影

现状 审美特征

发展趋势

(一)关于艺术电影

关于艺术电影,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界定的术语,对倡导者而言,大都认同其电影艺术性的魅力,对电影创作者独特个性的欣赏;而对于大众而言,艺术电影的概念是模糊的,仅认识到,其有别于商业电影,是无法理解的,大都将艺术电影设定为情节单调,色调怪异,画面枯燥,题材边缘化,最终票房低靡,只能在角落生存的电影群体。

(二)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的现状

在八十年代后期崛起的艺术电影,重振了中国电影业,也丰富了中国电影业,侯孝贤,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是中国艺术电影高峰的代表人物,这也促进了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电影开始国际化之后,电影作为一种享乐消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然而,正因为这样,中国电影产业遇上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迎合市场,还是秉持崇尚艺术的理念。中国艺术电影之路变得越来越坎坷,虽然还是有作品问世,但是如今连拍摄一部真正的艺术电影都变得有些奢侈。例如张艺谋,冯小刚等,起于艺术电影,如今却越来越趋向商业化。同时,艺术电影是如散文,如诗般的存在,是越走越小众化的产业,中国观众渴望着的是娱乐,能够在一般的感官上得到满足,《城南旧事》,《我们的田野》这样诗情画意的电影,已经定格在我们的灵魂里,而如今很少有大导演鼓起勇气重新拾起这种单纯的表达手法,或许是怕自己输不起。

好的艺术电影追求的是观众在精神上的感悟,影响着观众的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使观众的灵魂得到升华,而商业片重在通过宏大的场面或华丽的视觉效果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和最求刺激的心里追求极高的票房收入。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越来越快节奏的中国,艺术电影的一席之地小之又小,更多观众无法静下心来在影院里,细细咀嚼其艺术魅力。同时,虽然有些艺术电影,摆脱了商业化的冲击问世了,可是不难发现,其实导演们有意无意地将电影的叙述步调加快了,因为他们始终认为,中国艺术电影叙述速度太慢,导致观众失去耐心看完,也是艺术电影无法繁荣的原因之一,想借此摆脱艺术电影越发小众化的现状。

(三)中国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

中国艺术电影,拥有自己独有的象征性影像系统,大都重视诗意的风格,形式主义与唯美主义气息较为浓郁。带着伤感的气息,有种毁灭的悲剧美,在悲伤中透着温馨。但艺术电影与大众之间的疏离,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艺术电影的审美特征,“作者论”的艺术电影与“观众论”的商业电影及其他电影类型中,有些相似的审美特征,同样在相似中又有其独特的一面:

(1)无论是在哪种类型的电影里,都能体现电影高度的综合性,依托与文学,舞蹈,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也汲取各种艺术的表现特点,譬如,音乐的音律美,文学的融入也是不可避免的。甚至于,依托于现代科技,电影艺术的视、听相容,使其更具立体感,因而,在对电影的审视,应是综合的,这就是为什么真正顶尖的影评人如此缺稀的原因。中国艺术电影也是如此,但艺术电影更重视的是神韵与意境,场面未必宏大,在形式上平淡得像是一杯清茶,常常在抒情与叙事交叉,抒情时,如散文(《心香》),叙事时,似小说(《洗澡》),观众时而显得伤感,时而思考人生。其实在艺术电影中,抒情风格一直贯穿始终的,其意境来自影片,而非画面与音响。

(2)中国电影艺术以直观的可视形象逼真地反映了现实,如巴赞所说:“电影中的幻景与戏剧中的假象截然不同,它不是以观众默许的假定性为依据,相反,它是以表现给观众的事物的不可剥夺的真实性为依据的”.无论是怎样的人,怎样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以电影的形式体现,而艺术电影大都对人性,对社会本质委婉地做出了诠释,需要观众耐心地去聆听,去欣赏,才能感受导演想表达的真谛。电影就是生活,生活便是电影,但艺术电影所体现的生活,平凡,却总是耐人寻味。记得《三峡好人》的开始,便是从一段老百姓打牌,聊天,这样的琐事入手;《孔雀》也是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进而探索兄妹三人,甚至中国人在那个时代,对未来,对家人,对性的认识。中国艺术电影,总是源于生活,似乎想表达最原生态的生活,却总能高于生活。

(3)在结构与速度上,中国艺术电影又有其独特的方面。简洁朴素的结构,简单的情节,简单的笔法,简单的言语,这些简单却能在观众心中荡起涟漪。相对较为缓慢但却不罗嗦的叙述速度,蒙太奇般的手法,因为电影本身时间空间自由的特点,人物内心的情感能够自由地穿梭在时间和空间里。没有复杂的情节,却让电影里的美感隽永,留在了观众心中。如《那山、那人、那狗》,简单的山乡风味,简单的故事,像个朗读者缓缓地享受着读诗的时光,但是却反映了一路走来的父子情,影片显得清新自然。

(四)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趋势 在商业电影队冲击下,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着实不容乐观,已然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怪状,中国的艺术电影频繁地在国际电影节上春风得意,但是在国内,艺术电影仍旧比不上商业大片,比不上好莱坞大片。走向国际的中国艺术电影,却得不到中国观众的接受。但是,正如之前提到的,艺术电影不会消亡,还可能走向春天。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走向:

(一)发扬中国特色文化,回归中国本土

(二)勇于提高自身技术水平,积极应用3D技术

(三)坚持“剧本第一”原则,强化各种类型影片的创作

(四)加强电影后期宣传,塑造电影“微博推广模式”

毕竟艺术影片是一个国家电影的精髓所在,是不会轻易消亡的,但是中国艺术电影,也正面临着解决生存的问题。在理智地看待这个残酷的现实时,我们明白电影绝不能脱离艺术,但是,缺少观众扶植的电影也是失败的,所以艺术电影应该坚持艺术电影的魅力的同时回归观众。大众文化飞速蔓延,中国艺术电影只有处理好与市场的问题,地位才能提高,所以中国艺术电影可能会走向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在坚守自己艺术原则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创造出商业价值,其实这并不能单纯地归为艺术与金钱的同流合污,只是在这样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中国艺术电影不可避免地要选择这样的道路才能得以生存,才能迎来自己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刘芳,《中国当代艺术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其反思》,《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7年08期 [2]王乃华,《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速度与深度》,《当代电影》, 2007年04期 [3]柳迪善,《论当下中国艺术电影的边缘化》,《当代电影》,2007年04期 [4]陈旭光,《潮涌与蜕变:中国艺术电影三十年》,《文艺研究》,2009年01期 [5]吴涤非,《关于九十年代中国艺术电影的思考》,《电影艺术》, 2002年02期

第四篇:群众文化工作中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

群众文化工作中声乐艺术的发展趋势

摘 要: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群众文化,同时,群众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前提与保障。在科技不断发展、信息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为了满足人们这种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群众文化就一定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并且也要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声乐艺术作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的一部分,对我们的生活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群众文化;声乐;发展

现如今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想要适应时代的要求,群众文化就必须做到不断的发展、创新。群众文化具有三个特性,即:普遍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由于社会的不断改革以及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作用也显得越来越突出,群众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其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也趋于多样化,群众队伍不断在壮大,群众文化活动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声乐艺术作为群众文化的一项组成部分,和我们的精神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声乐艺术对于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艺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在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人民群众也开始了高品质的生活,像“戏曲演唱”、“广场舞”等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在全国各地普遍流行起来,这也丰富了我们的业余生活,但是“声乐”是一项比较专业的文化活动,还没有在人民群众之间普及,一方面是因为没有专业的老师对群众进行教学培训,另一方面,因为“声乐”的专业性较高,因此学习的人员并不多,因此,“声乐”的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

二、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展的方法

1.加大群众性声乐艺术的宣传力度

文化馆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要经常开展一些健康向上,并且具有时代气息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此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而群众文化活动则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大力普遍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但是如果声乐艺术想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就需要文化馆的从业人员员对群众进行声乐艺术的不断普及与宣传,同时要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并且要培养一些专业的人才,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并进行宣传。做到这些,不但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对群众文化活动有全面的认识,还有对其进行正确的领?В?例如:资金上的支持、节假日开展歌咏比赛等,这就要求文化馆的从业人员要积极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广泛地进行相关活动的宣传和普及。除此之外,要对群众性的声乐艺术进行重点的宣传和普及,让声乐艺术可以在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2.让声乐艺术扎根在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馆对于群众文化活动有着指向性的作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而在众多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中,声乐艺术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形式,不仅可以激发起群众的共性,还可以完全的感染群众。由此可见,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群众文化和人民群众,让声乐艺术扎根于群众文化活动中,可以使声乐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可是现在有很多的艺术家,把声乐艺术推向非常高的地位,进而使得专业的歌唱演员都无法演唱专业的声乐艺术,更不用说是列入群众文化活动中了,一些技巧性非常强的歌曲也同样得不到很好的传唱,那些朗朗上口,而且旋律优美的歌曲得到了人们群众的喜爱。在很多的群众文化活动中,都把此类的歌曲改为合唱曲目进行表演,效果会更有感染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文化馆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现在的局面,发挥好自身的作用,把声乐艺术扎根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积极发挥文化馆的功能,让群众文化可以得到有效的开展,同时也可以使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健康发展。

3.专业人员及培训人员要投身于群众文化活动当中

群众的文化活动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它需要很多专业型的人才以及优秀的专业声乐艺术家,让他们共同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之中。文化馆指导着群众文化活动,对于活动的开展和普及也有着一定的责任,所以,文化馆内的从业人员、培训人员和艺术家,都要积极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之中。文化馆内的优秀人员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可以使声乐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发展更加具有专业性。在我国近些年开展的群众性歌唱活动中,有很多的群众团体都具备了很高的歌唱水平,这离不开各地文化馆优秀人员的指导与培训。群众的文化活动与文化馆的从业人员的紧密结合,才可以使得高雅的艺术形式和音乐得到了广泛普及。

4.培养更多的群众性声乐艺术人才

文化馆兼备着培养优秀艺术人才的只能,而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要有大批的专业艺术人才,可是现在有一部分的文化馆并没有履行这项职责,人才的短缺并不能满足群众文化活动所需人才的要求。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一些城市人口剧增,但许多文化馆并没有注意这一发展的趋势,还是停留在冷门的状态。因此,文化馆的专业技术人员要真正认识到自身的责任,用一颗积极的心去培养人才,传承群众文化,从根本上去解决群众文化活动的不良现状。并且要以专业的技能以及合格的操守来培养声乐方面的人才,使他们可以加入到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当中,为我国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结语

随着我们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开展以及群众文化工作的进行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声乐艺术是一项比较专业的文化,要求群众文化的工作者要发挥好自身的只能,充分做到指导、辅导以及示范。在群众文化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同时,也要对群众文化工作进行定期的总结及分析,使群众文化可以顺利发展,群众文化工作可以开展的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但永芳.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声乐艺术的普及和发展[J].雪莲.2015(08).[2]刘强.论群众文化活动中声乐艺术的再发展[J].北方音乐.2015(23).[3]林珠萍.浅谈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音乐审美[J].赤子(上中旬).2016(03).

第五篇: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满园春色,丽娘作为一个大家闺秀所具有的内敛、含蓄、腼腆的特性没有遗漏的展示在了我们眼前,而她作为一名养在深闺的少女所拥有的伤春的神态更是迷乱了我们的双眼。“似这等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如此凄美的唱词道出了柳梦梅与杜丽娘之间的苦恋。阴阳相隔,柳、杜二人无可奈何,丽娘便许下了“梅根相见”的诺言。配上婉转、柔美的唱腔,二人凄美却又神圣的爱情被展示的淋漓尽致。

舞台、服装美——整个舞台布景、灯光非常简洁,十分古典,背后的水墨山水、淡雅的牡丹,写意传情、含蓄悠远。服装设计全是古色古香、水墨淡雅的风格,服装随着剧情时而靓丽夺目,时而淡雅飘逸,还是一个字“美”!

舞蹈美——印象中传统戏剧除了武生的打戏之外,舞蹈动作应该相对较少,青春版的《牡丹亭》似乎融合了现代舞蹈、京剧动作为一体。同时,演员的舞蹈动作与舞美、灯光、服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机地配合剧情的发展,让整个舞台变大了,戏剧更美了。

主题美——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主人公杜丽娘不同于比她早几百年的刘兰芝和崔莺莺,也不同于比她晚一百多年的林黛玉。她并不像崔莺莺那样,不满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不像林黛玉那样,要求男女双方思想、道德、感情一致的婚姻;也不像刘兰芝那样以死而殉情。她对爱情的理解很简单,就是要求女人应当得到自己的权力,即对男性的需要,换言之,就是认为女人天生要有爱的权力。杜丽娘告诉我们,情爱决不仅仅是要一个称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爱柳梦梅,是因为两个人对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牡丹亭》所写的爱情,远远超出了爱情的范围,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外,其艺术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从内容来说,《牡丹亭》表现的还是古老的“爱欲与文明的冲突”这一主题,不过,在《牡丹亭》里,“文明”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明代官方所极力宣扬的理学、礼教。杜丽娘对爱情的向往是天生的,尽管她被长期看管,但仍然免不了强烈的思春之情,并最终获得了爱情。《牡丹亭》的爱情描述,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表达了挣脱封建牢笼、粉碎宋明理学枷锁,追求个性解放、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下载昆曲舞台化妆艺术的发展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昆曲舞台化妆艺术的发展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