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观相关书籍

时间:2019-05-14 16:35: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观相关书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观相关书籍》。

第一篇:国家观相关书籍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与中国当代经济增长

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论著相对较多,多从政治学和政治哲学角度论 述。主要有邹永贤主编的《国家学说史》、《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概论》、蓝瑛主编 的《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陈炳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尹树广的《国 家批判理论》、《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批判理论》、郁建兴的《马 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刘军的《国家起源新论》等,这些著作都以各自的角度 梳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各时期各流派的马克思主义者对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发展。虽然这些著作中也包含了一些马克思对国家与经济的论 述,但其主要内容还是梳理解读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外。当时,政治学和经济学领域都没有对马克思的国家理论进行过完整地阐 释,而张效敏则以文献学的方法从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到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国家消亡以及马克思主义在苏维埃俄国的实践进行了阐述。张效敏重点叙述了苏维 埃俄国的经济制度的建立、其国家经济职能的运用以及国家作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等内容。

亨利希·库诺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他的《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去世后,有人试图篡改、歪曲马克思的理论的背景下出版的,所以他说“本书的任务便是:从马克思的著作中把各种各样的社会学论述剥离出来,按照其逻辑联系加以整理,并且追溯其确切的基本思想,然后用它们来系统地表述马克思的历史、社会和国家学说。”①库诺整理了从古希腊到马克思的各时期主要的历史观、国家观和社会观思想,试图厘清西方哲学史上关于历史、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脉络。他通过对马克思关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社会和国家调节、经济和法等的思想的阐述,详细的介绍了马克思的社会观和国家观。库诺以马克思的经济思想为基础,梳理了马克思关于国家的起源、发展和消亡、无产阶级斗争、经济方式的社会生活职能等马克思国家观相关的思想理论

马克思国家观与诺奇克国家观的整合与分向

国外。约翰·麦克里兰站在政治学的角度分析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他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一书中,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把握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他认为国家与社会是分离的,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国家这个上层建筑,国家只是资产阶级管理其他阶级的“委员会”,是统治的工具。只有当社会只剩下一个阶级的时候,也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的公共权力才能受益于人民。哈贝马斯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基础之上对其有了新的发展。哈贝马斯认为市民社会是一种独立于政治国家的“私人自治领域”,它包括经济领域和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正是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构成了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

国内。国内对于马克思国家理论的研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至今研究成果颇为丰富。魏小萍在《追寻马克思》一书中,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逻辑的当代分析展开的。通过人与人、人与物的双重关系双重属性以及与此相应的双重因素为线索,以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机制(所有权形式)为核心,对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额基本内容不仅从历史和现实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对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之间的理论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包含了马克思与诺奇克和罗尔斯的对比分析。杨晓东在《马克思与欧洲近代政治哲学》一书中,从政治理念的发展和演变入手,对启蒙以来欧洲近代政治哲学发展的整体脉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并将法国大革命看作是欧洲近代政治哲学的转折点,围绕这对它的分析和评判,突显出这一时期政治哲学的分化趋势与特征。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马克思通过对二者的批判,提出了“人类解放”这一理论,表明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观点。此外还有康文龙著的《马克思现代性政治批判及其当代价值》,李延明、刘青建、杨海蛟著的《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学说研究》等,都是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马克思政治学说进行论述,其中涵盖了对马克思国家观的阐述。类似的书籍不胜枚举,在此不做一一详述。

同时,在国内,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十分活跃

。有的“立足现实,关注文本

”,挖掘马克思著作中有关国家学说的思想资源,依据现实重新解释国家问题;有的从比较学的角度,将马克思国家学说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进行对比研究;有的将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全球化民族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研究等,都不同程度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研究的视域。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在国内的研究成果: 部永贤教授对人类历史上的国家学说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其编写的《国家学说史》中,系统地考察了各个历史时期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国家学说。他认为国家学说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不以某些思想家的主观意志为转#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国家学说史上的历史性变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我们应该坚持。

王沪宁教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分析了各种社会政治现状和发展规律。在《政治的逻辑》一书中,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科学地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系统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并为日后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在《后结构?生活世界?国家》、《国家批判理论》、《近30年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批判理论》等著作中,尹树广教授逐步深入地考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他指出现在学界对国家题目的讨论大多集中在保守主义、精英主义、新自由主义、技术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层面上,却忽略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批判方式。

在《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李爱华教授集中分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在对国家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系统考察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相结合,以全新的理论视角,系统分析了现实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为我们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现时代》中,郁建兴教授系统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可能性。作者从政治哲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变化,以及公民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国家建设,论述了马克思的国家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形式。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中,张光博教授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理论,说明了国家产生和发展规律。梳理了近现代国家的民主制,划清了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并对资产阶级的国家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性批判。

在《国家起源新论——马克思国家起源理论及当代发展》中,刘军副教授进一步梳理和挖掘了马克思国家起源理论,在全面批判和合理借鉴前人的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论述了马克思国家起源理论的当代形态。再现了中国国家起源的历史画卷,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提供了必要的启示。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魅力》中,郭宝宏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国家观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全面的说明,并采用从生产方式变革出发探讨其对国家等政治上层建筑的影响的研究方法,全面解读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当代所面临的现实困惑。此外,作者还对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利益、全球治理、国家示范效应和国家消亡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尽管文中的个别观点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但作者rf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原则和国家学说的基本原理认识当代世界的各种国家问题,为今后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永恒魅力。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真髓》中,张丽曼不但明确了国家的阶级属性,而且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真髓,为解决当前社会主义政治改革中面临的诸多困惑,找到了现实的路径。

在《国家理论的复兴与马3?思主义国家理论》中,郁建兴全面研究和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政治` 文明的必由之路。他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要价值,并提出应当结合时代特征和现实国情,建构和重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复原”与创新》中,黄亮宜从国家的性质入手,深入分析和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问题的论述,并讨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的基本问题,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价值取向》中,仇小敏从国家的产生、文明社会的总括是国家、民主政治是国家管理的最高形式以及国家消亡的政治前提四个方面集中阐述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从而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价值取向正是政治文明。

在《从构建和谐社会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夏禹龙以史为鉴,阐述了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重大关系,并强调了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从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在《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转型》中,肖杨东、周利兴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内涵进行了科学地分析,并从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出发,针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提出了他们的思考。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要努力实现由抽象的理论探讨,向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的转换,从而为未来的社会形态确立一种新的规范性基础,以便合理地解释全球化给人类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带来的深刻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中,冯新舟、何自立系统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中国化历史进程,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所面临的新课题。国外

意大利学者葛兰西,在坚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础上,适时地同西方世界的基本国情相契合,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特色研究。在他看来,国家只不过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它将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合二为一。在《狱中札记》中,他深刻阐明了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同化被统治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行为,正是为维护其统治而进行的。此外,他还从文化、知识分子、上层建筑等方面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认识。结构主义国家理论的代表人物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读〈资本论〉》中,希腊学者普兰查斯在《政治权力和社会阶级》、《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国家、权力和社会主义》中,针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国家机器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并合理地指出,国家并不是单纯意义上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而是阶级关系的总和,具有相对自主性和独立性。

米利班德作为工具主义国家理论的代表人物,在不同场合都宣称,国家就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在《马克思主义与政治学》中,他指出在行动上国家虽然具有相对自主性,但这并不表明世界上存在超阶级的国家。他指出国家至少具备四种职能:经济职能、政治职能、文化职能、国际职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始终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奥菲作为福利国家理论的代表人物,总是以资本主义离不开福利国家,但又不能与之并存为中心,全面阐述了现代福利国家所面临的深刻矛盾,特别是福利国家与社会主义未来的关系。奥菲深刻地意识到福利国家存在严重的管理危机,从某种意义上,推动了西方学者对国家理论的研究进程。

结构功能主义国家理论的代表人物英国学者杰索普在《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的未来》中,运用策8?关系的研究方法对普兰查斯的国家理论进行重新地梳理和修正,将“积累策略”、“政治策略”和“领导策略”加入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综合国家观。他认为国家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个策略选择和策略调整的有机系统。

在《单向度的人》中,美国学者马尔库塞指出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使人们安于现状,完全认同社会现实,失去了应有的理性批判的精神,而他所主张社会批判理论就是要超越这类意识形态。在《幻想锁链的彼岸一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中,美国学者弗洛姆指出,意识形态和幻想如出一辙,都是虚假的、隐匿事实的观念。德国学者哈贝马斯把意识形态仅仅看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识,对人的统治力量。在《技术和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中,他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束缚着人们追求自身解放和自由发展的观念。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一种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发生异化的意识形态,因此人类的任务就是要超越这种意识形态,这些着重反映了当时对于意识形态的批判。

法国学者列菲弗尔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并在《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中,反思了列宁> 斯大林的国家理论,特别指出了斯大林把国家建成一个政治专制体后所产生的恶劣影响。比利时学者曼德尔在《权力与货币——苏联社会主义官僚体制》中,对斯大林以来的苏联的官僚体系膨胀,行政权力过分集中,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美国学者沃勒斯坦分别在1974年、1980年、1989年出版的三卷本《现代世界体系》一书,以及与特伦斯? K.霍普金斯等人合著的《转型时代:世界体系的发展轨迹》中,他提出了 “现代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的概念,并且对世界的发展脉络及其与国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世界体系具有严密的结构性和科学的制度性,该体系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组成。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现代世界体系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但是他又认为社会主义是子虚乌有。他们是那个时代世界体系理论的代表人物。

在《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的策略一“走向激进民主政治》中,墨菲和拉克劳深刻阐述了一个基本思想:国家只是争取领导权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偶然性的结果,他们都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认为权力关系的依存形式是领导权,而不是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斗争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争夺领导权。

英国学者吉登斯从国家形态的变化上,系统阐述了传统国家和现代国家的变迁过程。对传统国家、绝对主义国家和现代民族国家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了系统的论述,着重强调了全球化浪潮下国家的地位和作用,独创性地提出了第三条道路。

美国学者诺思,提出了 “制度变迁”的思想,其基本内容包含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他将国家作为影响经济制度变迁的因素加以研究,并用经济理论分析了国家的起源和作用,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马克主义国家观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正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并且指导和推动着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综放出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正是在合理借鉴和扬弃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使得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论述更加系统和深入。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研究

国家观是关于国家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其主要包括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形态、消亡等一般性内容,以及人与国家的关系、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不同国家观之间 的比较等扩展性内容

(-)国外的研究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后,以考茨基、拉法格等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主流思想家形成了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在明确阐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曲解了马克思的国家观。1.第二国际的研究

考茨基强调社会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性质,夸大政治民主、议会斗争和合法斗争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的前途在于无产阶级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提升;随着雇佣关系的扩大和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国家将越来越倾向于成为工人获得普遍解放的工具,而消除现有的阶级性质。①

拉法格认为,”经济决定论是马克思教给社会主义者的新的工具“气他认为,”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自己的发展中都必须经过同样的家庭、财产和生产的形态,并且还会通过同样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③

出于极端的”经济决定论“,库诺夫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并强调帝国主义国家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阶段,认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工人运动是愚蠢和反动的。④

2、列宁、卢森堡的研究

第二国际理论家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解,受到了列宁、卢森堡的批判。卢森堡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属性和社会职能的矛盾的鲜明体现,也表明资本主义国家正在经历着一种自我分裂的过程。但是,议会并不是渗透进资本主义体制的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并不能否定其固有的阶级性质,自然也不可能成为表达人民利益的工具。因此,对于资产阶级国家不能抱有改良主义的幻想,只有通过社会层面群众自发的革命来推翻它。' 列宁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说,阐述了资产阶级民主的实质和历史局限性。列宁还深刻总结了《资本论》问世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即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历史性转变。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时期,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和实质。⑤在列宁看来,在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无产阶级政党要支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西欧的无产阶级将同各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农民运动结成紧密联盟,以工人 委员会为基础的苏维埃体制将通过暴力取代资产阶级民主制。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初,面对中、西欧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卢卡奇”希望重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意识的主观方面“,以此来复活马克思解放理论的国家观基础。葛兰西也认为,现代应把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强加给大众,使之认同统治阶级的统治,现代国家是意识形态上的霸权和统治的合法化。葛兰西把马克思的经典国家概念(阶级统治的工具)放大为一种复合的权力关系(国家=政治社会+市民社会)。

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法兰克福学派早期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波洛克对极权主义国家进行了研究,分析法西斯极权国家和资本主义的国家主义趋向。①

20世纪6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制度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发展到了顶点。普兰査斯据此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国家)、经济和意识形态三种结构中,国家通过在经济过程中扮演直接作用而占据了支配性地位,因此国家具有相对自主性。密里本德则从经济决定的工具论出发,强调当代国家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国家的阶级性质,国家仍然是资本主义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重要工具,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以赫施为代表的资本逻辑学派则主张:国家源于资本积累的内在需要,国家的作用是 取剩余价值而非阶级斗争。哈贝马斯、奥菲、奥康 纳认为国家是调节阶级矛盾的主体、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调节者和干预者,民主合法性和阶级工具这两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特点。奥菲认为,资主义国家必须在民主合法性与阶级利益这两个矛盾方面的冲突中不断保持平衡。②哈贝马斯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活动干预的增强,实际上是加强了国家作为集体资本家的职能;然而这种干预政策也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合法性危机,这是国家面临的重要挑战。③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福特制生产方式下资本有机构成过高导致的平均利润率下降这一过程,福利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开始走向衰亡。后马克思主义不满工具论以及结构主义的”本质主义“国家观,强调国家对于维护和影响资本积累、调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上的有限性,认为国家与经济基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后资本主义时代,现代社会新阶级新集团涌现,阶级政治让位于大众政治,政治的对象不再是国家而是政治认同的建设,因此,马克思国家观已经终结。④于是,和穆菲把理论视野转移到微观权力领域,以替代以往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和国家问题的关注。吉登斯并不赞同把国家权力看成无所不在,他认为这样的观点对于分析当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趋势、反抗国家干预的斗争没有什么意义。⑤”制度平台“代表人物英国学者杰索普,综合了众多学派的国家观学说,认为国家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体,为社会各阶层和力量提供了活动和斗争的制度平台。?《历史唯物主义与全球化》一书讨论了全球化时代国家功能与形式变迁等问题。威廉?罗伯逊指出:跨国国家是跨国资本的传送带;司各特,梭罗姆认为:国家成为资本转嫁剥削逻辑的工具。?

(二)国内的研究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对马克思国家观的研究主要局限于以列宁为代表的第三国际的观点:强调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局限于把国家理解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出版了《走向科学的国家观》(马润青著,红旗出版社出版),《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1991年版蓝瑛主编)、《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概论》(1990年版邹永贤主编)、'和《国家学说史》(1999年版邹永贤主编)、《'当'代西主国家理论评析》(1994年版吴畅安、俞可平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2004年版陈炳辉著)、《国家批判理论》(2002年版尹树广著)和《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批判理论》(2003年版尹树广著)等著作。以上著作梳理了马克思国家观的主要思想,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各个流派。郁建兴教授于2007年出版了《马克思国家理论与现时代》,该书对当代国内外众多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力图从我国实际出发,.在充分借鉴西方学者国家理论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努力在全球化语境中重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提出了构建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的学者紧密围绕马克思国家观转变时期的著作,分析马克思国家观的历史性转变。如胡晓在《理论探讨》2004年第3期发表的《视角差异中批判话语的合法性——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所作批判的重新认识》,孙燕在《理论探索》2009年第2期(总第176期)发表的《青年马克思的国家观探析》,龚剑飞在《浙江学刊》2010年第4期发表的《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理性的批判及其重大意义一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中心》等。有的学者侧重于探讨马克思国家观的黑格尔起源,以及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批判。如王贵贤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6年第4期发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国家观》、石德金在《现代哲学》2008年2月发表的《从”虚幻的共同体“到”真实的共同体“:〈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国家观》、刘海江在《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发表的《马克思”虚幻共同体“思想的存在论基础》、郭毅、唐文佩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发表的《论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国家观的转变》、欧阳英在《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发表的《从MEGA2重新理解马克思有关国家的学说》等。有的学者从比较学角度,将马克思国家学说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进行对比研究。如黄新华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24卷2002年第2期(总第102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之比较分析》、许红兵、张瑞在《前沿》2002年第3期发表的《新制度主义国家观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比较》、余惠芬、周莉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发表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言的《马克思与诺思:两种国家理论的比较分析》、郁建兴、何子英在《哲学研究》2006年第9期发表的《从资本、阶级到策略、治理□杰索普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发展》、杨仁忠在《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3月发 表的《马克思的国家理论遗产与葛兰西的”完整国家“思想》等。有的学者将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与全球化民族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联系起来研.究。如王南堤在《江海学刊》2002年1月发表的《重思国家与经济的关系——马克思与全球化》,郁建兴、徐越倩在《现代哲学》2005年4期发表的《复兴国家:国家理论的新形态》,肖扬东、周利兴在《思想战线》2009年第3期发表的《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当代转型》,冯新舟、何自力在《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0期发表的《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议题——兼论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胡承槐在《哲学研究》2004年第10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当代我国国家意识形态的构建》、王东在《河北学刊》2007年1月发表的《马克思的国家观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新道路》、杜创国在《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8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政府职能转变》、黄璐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发表的《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到和谐社会理论的发展》等。

有的学者挖掘马克思著作中有关国家学说的思想资源,对马克思国家观进行再解读,如曾振宇在《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4月第13卷第2.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狭义国家学说“论析》,刘军在《河北学刊》2006年第六期发表的《马克思国家观的三大理论创新》,陈东英、刘忠权在《探索》2007年第4期发表的《马克思的国家批判理论新绎一论国家消亡理论的四个视角》,金雁、秦晖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7年第3期发表的《”无产阶级专政“与”人民专制“》,吴英在《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发表的《对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再解读》,王建民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9年第4期发表的《马克思国家学说的一个重要问题——”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思想研究》,姜正君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第51卷第4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之辩护与澄明》等。

总的来说,国内对马克思国家观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与国家的公共职能及其关系的阐释。

第二篇:观《金砖国家》有感

观《金砖之国》有感

认识金砖,读懂金砖,感受世界正在发生的嬗变。

“金砖之国”的简写就是BRICS,所代表的五个国家是俄罗斯、印度、中国、巴西、南非。没有看该记录片之前,我只懂“金砖五国”包括了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和巴西,但是对其成员的历史和国情等方面都了解不多。《金砖之国》让我认识了“金砖”,读懂了“金砖”,深刻地感受到世界各角落正在发生的巨变。

俄罗斯卷——-大国再造

俄罗斯,国土横跨亚欧两大洲的世界领土面积第一、国力雄厚的大国,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俄罗斯那世界最长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对俄罗斯经济社会进行深度剖析和梳理,俄罗斯领土巨大,资源雄厚,但同样有其劣势,近三分之二的国土位于冻土地带,使作为能源大国的俄罗斯在挖掘隐藏在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时面临很大的开采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俄罗斯经济发展最大难题,但是俄罗斯并没有倒在难题面前历经改革与发展,幻灭与重生,负重前行,如今正厚积薄发,飞速长成为傲立于世界经济之林的新兴经济体。

巴西卷——升腾亚马逊

巴西,在五百年前的航海地理大发现中向人们揭下了神秘的面纱,在从奴隶制体系中解脱出来后,巴西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巴西是公认的地大物博,但是强烈的贫富分化,使得国家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隐患,对此,巴西以包容自若的姿态,迈向舞台中心,从喧嚣的金融中心圣保罗,到宁静又壮阔的伊瓜苏;从热情婉约的里约热内卢,到奇幻之都巴西利亚;从神秘浩瀚的亚马孙,到历史悠远的萨尔瓦多,一次又一次的消除贫困得天独厚的资源,给巴西带来了新生,成就了巴西的“金砖”之梦。

印度卷——-不可思议的国度

印度,号称“世界宗教博物馆”。印度是世界宗教最多的国家,基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等等,而印度人几乎人人信教,没有信仰宗教的人数不到总人数的1%,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而今,人们不再只是关注她的古老而神秘,同样关注她那经济的飞速发展。印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度,这个国家近一半人只会拼写自己的名字,软件出口却名列世界第二;这个国家常被抱怨节奏缓慢、做事拖沓,近20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却仅次于中国。从古老到现代,从神话到世俗,世界关注印度,不仅因为它的古老和神秘,也因为它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更因为,人们不了解这个“不可思议”的国度,而这个国度却将古老、现代,发达、落后,富饶、贫穷,谦逊、高傲、、、这些矛盾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有声有色的国度。纪录片从经济到文化,从历史到现代,从城市到乡村,节目详尽展示了印度这个古老而年轻的国度的各个侧面:挣扎求生的底层民众,对未来充满理想的企业大亨,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信仰的坚持,从而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在世界经济中快速崛起的经济体—印度。

南非的“和解”

南非,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南非有3个首都4各种族,其中非洲黑人又有9个部族,国旗上有6种颜色,11种官方语言,至少19个政党,参加了第一次民主选举。黑人白人咀嚼同一部历史却滋味各异,令人难以理解的失业率,极低的受教育率,贫富差异恶化,种族冲突频繁,等等这些都大大地制约了南非的经济发展;而随着上世纪末,种族和解之风吹遍南非后,南非“用包容和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用经济发展和改革来促进和解,用以解决南非的种族隔离,进而加大经济发展。加入金砖之国体制行列,南非将以一个新的姿态立于国际经济之林。

《金砖之国》中那洋溢着异域风情、壮阔优美的画面,那散文诗般凝练的解说词,那令人扼腕慨叹的历史沧桑,那崛起的经济,那悦耳的背景音乐和豪迈的主题词,无一不令人震撼。它兼具纪实性、开创性、可视性和全面性,是一部连接历史与未来,体现现在,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思考的鸿篇巨制。由于“金砖国家”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不长,对于金砖现象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这部片给我们提供了了很好的材料。可以说这是中国观众深入了解金砖国家和世界发展动态的“一扇窗”。该片通过对金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生民情、历史变迁和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方面的介绍,系统地阐释了金砖国家在全球化、区域经济化背景下参与国际分工及其所扮演的角色。该片的描述很客观、理性、全面,资料丰富又详实。它生动地展示了当今世界格局演变过程中,金砖国家崛起的历史脉络、经历的过的困难和低迷期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金砖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都有巨大的人口优势,丰富的资源优势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潜力;巴西、印度、南非、和中国都有过一段被殖民的历史;在历史的艰难时期都有伟大的领袖挺身而出,肩负重任,大胆创新地实行改革,如中国的邓小平爷爷,南非的曼德拉总统,巴西的卢拉总统和卡多佐总统,还有俄罗斯的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总统;各国都致力于打造一个“硅谷”:中国的中关村,印度的班加罗尔,俄罗斯的斯科尔科沃,巴西的坎皮纳斯。

“金砖五国”的国土面积总和占了世界的28.8%,人口占了世界的42.88%。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14年时,金砖之国在世界经济增量中的比例将达到61%。这个团体在全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着国际秩序朝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金砖各国应求同存异,优势互补,互相借鉴,加强合作,这样才能实现共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正如该记录片的总顾问陈雨露先生所说:“金砖之国更贴近之国。”是的,透过该片,我们更好的了解了世界,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和借鉴他国的成功之道,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使我国屹立于世界而不倒。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应如此,了解他人,取长补短,剖析自我,反省自己,关注国内外最新态势,把握个人发展机遇。《金砖之国》启迪我们如何将自己打造成“金砖”,如何更好地体现我们的含金量。是金子定要发光,“用年华赋春秋卷”,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书写自己最绚烂的人生。

第三篇:国家体育总局“大武术观”

树立“大武术观”要从建设体育强国、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角度出发,以战略思维和面向世界的眼光,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华武术的时代价值、特殊功能和优势特色,推动中华武术事业的大发展。

从事业到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就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软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其蕴含的积极因素和民族精神在历史上为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文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新型战略课题。文化的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角力场,是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彰显了党致力于“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决心,对公民文化权益的尊重以及对文化传统的关切提升。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机遇,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或者说,文化产业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融性不够。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方政府没有把它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应有的位置,没有实现与整个经济的同步安排,同步推进。

从文化事业到文化产业的转变,表面看是一字之差,但更深层次的分析,是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产业的大发展的前提,是政府角色的适时改变。以前是政府站在台前办文化事业,现在都应该转到幕后为文化产业提供各种服务。)

十二五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依法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第四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黎眩

(兰州大学 甘肃兰州 730000)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进行发挥和完善、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概述

从20 世纪50 年代后期以来,在欧洲和美国,国家成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在卡诺伊看来,有两个主要原因促成了这种变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二战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出现了新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自50 年代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针对斯大林主义和苏联社会经济出现的问题对现实中的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反思。如何理解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迫切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丰富多彩的。从客观上看,这是由于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诸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从理论者主观上说,个人的理论出发点、使用的方法和关注的领域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变化。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国家理论的几个流派。从对国家作用的判断可以区分出“工具主义”国家论、“结构主义”国家论、“调节者”国家论和“制度平台”国家论四类。

“工具主义”国家论是在马克思关于国家是阶级统治工具的观点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米利班德。他认为国家并不是相互竞争的利益集团间的中立的裁判者,而是一个深深介入其中的不可避免的偏袒者,是统治阶级的重要工具,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和资本主义生产与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结构主义”国家论是以20 世纪60 年代在法国兴起的结构主义为分析工具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阿尔都塞和希腊学者普兰查斯。它认为要理解资本主义应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结构而不是人上。只有生产关系即社会阶级才是历史的主体。结构的存在和变化决定了个人的选择和历史的方向。可以区分出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三种结构,虽然经济结构有最终决定性,但是其他两种结构在一定时期也能成为特定生产方式的支配结构。“调节者”国家论把国家视为调节阶级矛盾、应对社会经济危机的主体,保持相对的自主性,通过缓和各阶级关系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维护了现有的社会结构。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奥菲。“制度平台”国家论在一定程度上与“结构主义”有相似之处,带有明显的制度主义色彩,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杰索普。他认为国家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体,为社会各阶层和力量提供了活动和斗争的制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战略选择。从关注的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学、政治学、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学四种国家理论。

比较而言,前三者强调的是从各自关注的领域来理解和解释国家。经济学强调的是国家与资本积累和再生产的关系。政治学和意识形态理论强调的是国家的阶级本质、统治的方法以及霸权的形成。而第四种理论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国家,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复杂的、自我再生产的制度,其中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都有自己明确的角色,社会关系不仅是阶级关系也是生产关系。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马克思国家思想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在其不同时期的著作中都论及国家,即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马克思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前后一致的国家理论,因此为不同的理解提供了起点。尽管如此,在国家问题上,马克思依然形成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它有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 国家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不是产生于人类心灵或意志;第二,国家虽然是以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形象出现的,但不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是生产过程中阶级结构的政治表现;第三,国家是阶级镇压的工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说:“国家是承认: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而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国家是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借助其对暴力的合法垄断,已经渗透或影响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和领域。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其著作中已经注意到国家,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作用和前途,并为二战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立场、方法和概念,构成了这些理论的基础和思想资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马克思的国家学说一样,都源于深厚的哲学根基,并从马克思的国家思想中汲取了营养,使其丰富和完善的。例如,就国家的定义来说,马克思不同时期著作所侧重的国家的不同维度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成为他们根据具体历史条件定义国家的基础。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观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的各个流派,把国家的阶级性质、国家的相对自主、意识形态领导权、国家极权主义统治与顺从的根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矛盾和危机、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体系等问题作为集中探讨的问题,在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中汲取营养,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发展出了工具主义、结构主义、国家极权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政治理论。

其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工具主义的国家观坚持国家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是资本家进行控制的机器。它集中分析阶级、统治阶级的特点和变化,研究国家政策与统治阶级、国家机构的控制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他的代表是密里本德,他认为资本家、国家官僚、政治领导人、权力精英有共同的政治来源、相同的生活风格和价值观,构成了一个紧密结合的群体,控制着统一的国家政策,利用国家干预支持国内资本在国外的竞争来保证资本家的利益。议会和立法并不掌握真正的权力,政治权力集中于行政机关手中。欧洲共产主义理论本质上也持有工具主义国家观,它认为通过议会斗争获得的结果就是工人阶级征服国家这一工具。

其二,结构主义的国家观集中分析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国家机器的关系。普兰查斯结合阶级分化和斗争的问题进一步研究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自主性,他强调这种国家的作用并非直接代表阶级利益,而是在政治上维持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和生产方式的统一,统治阶级与管理国家权力的阶级不一定是同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协调是通过政治机构或管理行政事务实现的,这种协调作用并不直接体现协调者自身的利益,国家通过宪政和组织安排实现了与资产阶级的制度化的分离,保证不同类型资本的共同利益,国家必须中立,这意味着国家内部存在着阶级斗争,并且决定着国家的形式。国家是社会关系的复合体,是阶级斗争力量的凝聚,它相对自主、中立又具有内聚力,其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的分离、政治上的无能。普兰查斯从国家相对自主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形式普遍性和战后自由民主制度内部中央集权主义上升的趋势。

其三,国家极权主义的国家观致力于研究自由主义与极权主义的内在关系,在统治与顺从的框架内来分析法西斯极权国家和资本主义的国家主义趋向。这一分析是从意识形态的不同角度进行的,具有较大的跨度,展示了国家问题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复杂联系。法兰克福学派中的多数人都持这种观点,他们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称为国家极权主义。

其四,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拉克劳、穆菲和吉登斯。拉克劳和穆菲的后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反对宏观政治研究,放弃国家概念。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和激进民主主义之间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可以将后结构主义思想用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反思和改造,以克服马克思主义中的经济还原论倾向,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对当代社会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偶然性作出回答。他们借鉴了福柯的后结构主义政治思想,把理论视野转移到微观权力领域,以替代以往马克思主义对宏观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和国家问题的关注。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社会领域,存在的只是充满分歧的整个领域,当代的斗争模式已经不能指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失去革命愿望的工人阶级了,应该结合来自各个阶层、各种团体和各种新社会运动的利益,深化和拓展历史上曾经有着巨大影响的自由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目标,认同多元反抗,致力于地方化和局部的权力斗争。

四、结论

总之,西方马克思主义以西方经验和现实为轴心,引入现代西方思想对马克思的思想进行解释,展开了对西方社会的全面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国家的认识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是他们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分析,更生动地展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诸领域的新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一度被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屏弃了简单的经济决定论或阶级斗争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二是他们对国家的重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一度抛弃国家概念的西方学术主流,使国家概念重新回到社会科学领域,成为重要的分析工具。而他们对国家的阶级属性的研究也凸显出自由主义国家理论的肤浅,揭露了社会政治、经济运行中更根本性的问题。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手段和国家的经济机构并不是中立的,而是不同利益冲突的场所,因而在确保资本积累的条件下具有内在的局限性,并且必然受到阶级斗争和大众民主斗争的影响。

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绝大多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来自学界,在现有体制中获得了学术地位,同时也对体制持批判态度。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带有明显的学术色彩,更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理论的实践性和战斗性。客观地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是对马克思在不同时期阐述的国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尽管如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国家观多方面的探讨,对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五篇:观国家形象片有感

观 《中国国家形象片》有感

在进入大学的第二个学期,我有幸在《毛泽东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的实践活动课上观看了《中国国家形象片》。其中《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中包括了杨利伟、姚明等各领域优秀代表以及普通百姓。《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片》包含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旨在向全世界展示立体的中国。

我觉得《中国国家形象片》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发展进步的中国。如果要问20世纪末期世界最大的奇迹是什么,我想世界上绝大多数都会回答是中国的发展。从20世纪末期到现在,中国用了30年时间将一个千疮百孔、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繁荣富强的国家。中国人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育了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10%以上。在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经济始终保持世界第一的增长速度,2009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空前的51%,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当前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快的高铁,拥有世界上运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而且还中国的发展让更多的中国人更加自信和坦然。,《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中所展示人物,其实就是中国繁荣发展最好代言。那一张张中国充满自信和幸福脸庞,是中国发展带给所有中国中国人幸福感受集中体现。

现在中国是到了需要来树立国家形象的时候,随着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深,对全球政治、外交、金融等方面影响越来越大。而中国此前在塑造自身形象方面,无论是政府和民间都做得还不够。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某些国家又开始妖魔化中国,从过去的“中国崩溃论”到“中国责任论”,出现“G 2共治”恭维和讨论“中国模式”的捧杀,汇率战、贸易战、气候问题频频向中国发难。

自北京奥运以来,中国展示“软实力”的工作开始加强:放宽外国记者在境内采访的限制,借助国际媒体的影响力来客观报道中国。而国家形象广告也成为展现“软实力”的另一渠道。去年底,时长30秒的“中国制造”形象广告在CN N亚洲频道滚动播出,被外界看成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软实力”的开始。

中国的文化有自身的历史文化传承。它不仅仅是现实物质世界的简单反映,而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相互交融渗透,具有强大的作用力。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没有文化就没有人的灵魂与尊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树立文化新思维,就要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在认知方式上,需要借助空间向度,解决好传统与现代、全球与地方的关系。在价值选择上,需要“双重批判”,以西方现代化批判中国过去的专制政治及其文化,也要以传统为镜鉴,批判西方的“工具理性”及其破坏性后果,踏上融合中西的康庄大道。在行动目标上,需要落实为中国文化的重建,包括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构建,文化创造力的培育。目前正式启动的国家形象宣传片,标志

着中国开始更加自信、主动地展示自己的“软实力”,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国国家公关时代已经来临。

因此,《中国国家形象片》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民主和谐的中国。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国家,自然是一个民主和谐的不断发展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向来不是只片面强调经济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同事,更加注重推进社会民主的发展,从两个文明一起抓,到现在的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中国的当政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使中国社会的民主氛围不断加强,政务公开,网上问政等方式的开展,提升了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服务民众的能力,对腐败等问题的打击,使社会环境更加公平公正。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施行,使中国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其居正在逐渐成为每一个普通中国人即将实现的理想。正如纽约高中生夏洛特·麦古金觉得,他第一次看到大屏幕上播出的这么多中国人画面,觉得“每一个人都面带笑容,看上去非常幸福”。确实,笑容是美的语言。是一个不断走向民主和谐的中国的最好代言。

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开放的中国。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着一个爱好和平,崇尚文明、广交天下朋友的良好传统。2000多年前孔子说过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中国唐代诗人高适有诗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正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中华几千年历史,其实是一部与世界不同民族的交融史,发展史。无论是强汉盛唐,中国都从没有主动放弃过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在此次罕见的经济金融危机当中,中国向世界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重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国家形象片》以艺术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渴望发展,渴望进步的中国。向全世界表达中国对于和平稳定发展环境的无限渴望。

《中国国家形象片》,用艺术的形式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发展进步的中国,一个追求民主和谐的中国,一个文明开放的中国,在胡锦涛总书记访问美国之时,《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播放,更多美国民众了解了中国,认识中国,感知中国。期待这种艺术的展示,促进中国与美国以及与世界各国的沟通了解,和睦相处。

我们作为大学生有义务去维护和宣传国家的优秀形象,努力学习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维护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良好关系。

下载国家观相关书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观相关书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书籍

    书籍,你是我的四季友伴时光穿梭,岁月流逝。转眼之间,16个春秋已过,在人生长途上留下了深邃的记忆。在这人生的四季中,唯有书籍的相伴,使我不孤单,令我的生活焕然一新,丰富多姿。 书......

    书籍推荐

    公司副总推荐的书单,我开始膜拜他了 来源: 陈欣兴的日志 各位同事: 最近大家都有购书的需求,我结合最近收集到的信息推荐一些好书给大家,这其中的少部分书我看过,很是不错,所以......

    推荐书籍

    商业兴衰 《1929 年大崩盘》(The Great Crash 1929),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著,1955 年出版。这是本简明扼要但又富有见地的历史著作,初版以来一直在重印。原因何在?加......

    书籍

    市趋势技术分析》下载 《日本蜡烛图技术》下载 《股票K线战法》下载 《证券混沌操作法-低风险获利指南》下载《证券交易新空间》下载 《亚当理论》下载 《股市晴雨表》下载......

    推荐书籍

    推荐书籍 营销 《市场营销3.0》; 管理 《管理大未来》;《管理十律》;《力量》;《第五项修炼》; 《赢》;《史蒂夫·乔布斯管理日志》;《麦肯锡方法》;《管理的实践》 《只有偏执狂才......

    书籍推荐

    推荐书目 A系列 《从管理新人到卓越管理者》 《世界35位顶级企业家的经营之道》 《德鲁克的管理课-百年经典十五讲》 《高盛阴谋》《高盛在中国》 《私营公司的10堂细节防败......

    书籍整理

    十万斤为什么(2012.11) 牛津剑桥的59道思考题(2012.2) 大二(2) 囧问题(2013.3) 大脑潜能与开发(2013.3) 哈佛精英 怎样培养未来的精英 教育全书(2013.3) 思考致富 拿破仑希尔写给男人的3......

    书籍推荐

    江山房产公司很多哦,大点的 有恒泰房产,华达房产,国鑫房产,祥华房产,贝林房产,长河房产,小点的有同泰房产,金和龙房产,万盛房产等等 浙江省江山市江滨路29号(浙江省江山市八方旅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