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聂云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聂云婷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深知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帮助,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与孩子沟通的法宝。可是不论是到书店还是在学历自学教材上看到的心理学大多是一些理论性的,概念太多,严肃的学术面孔让人望而生畏。直到在一次教职工会上学校给一部分教师发了一本《教育中的心理学》。我当时看到这本书的题目以为又是一些难懂的理论,当我翻开看时才被全书中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式样及鲜活的案例所吸引。又翻开看了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编著的。感觉学校推荐的这本书确实不错,很有阅读价值。
《教育中的心理学》这本书先后介绍了64个心理效应,分为三辑,分别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管理中的心理效应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本书把严肃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阅读时能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就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挂上钩。一篇篇文章读下来,在学习到新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表扬、奖励、批评和惩罚,细一想是不是也常常事倍功半呢?读读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图形-背景现象”,就会知道增加学生的积极行为,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原来竟有那么多的诀窍!
以下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几个效应摘录即感悟
一、遗忘曲线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遗忘的经历,她会伴随我们一生。然而遗忘是学习的天敌,如何和遗忘作斗争?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复习,重复你所学的内容,如何重复才有效?就要用到遗忘规律。德国艾宾浩斯得出的遗忘曲线告诉了我们这个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说,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这一规律在师范学心理学时学过,自己也在自己的学习中试过,可在当老师后就总是忘记让孩子们及时复习。就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总感觉有很多新的知识点要学习,光想着赶进度,有时期中测试时都舍不得时间复习,总想等赶完进度再说,反正学过去也会忘的。等 匆匆跑完全程,快考试时回过头从第一课开始复习,感觉孩子们课文也很生,听写也是错字百出,其实不用说学生,自己反过头来,第一课都学过近半年了,从不复习能不生吗?复习时费时费力不讨好。今年我重新对这一做法作了修改,哪怕慢一点赶进度也要及时复习,当天的课文生字当天晚上听写一次,第二天再做课堂作业巩固一遍,隔上一两周,利用周日再系统复习一次,到复习时感觉学生掌握牢固得多,除特别差的几个孩子,经过复习一遍出错率大大降低,我感觉只要科学地把一些规律用在教学中,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近因效应——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个现象就叫近因效应。
在沟通的艺术上,也能体现出近因的作用。如果你是在鼓励你的学生或孩子,你会采取以下哪种说法?
“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 “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就截然不同。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相反,给人一种乐观的印象。这就是说,有时尽管你有心讲出令人感到痛快的话,如果最后一句话是悲观的语调,整句话就呈现出悲观的气氛。
既然如此,我们批评孩子时,是不是应该讲究一点艺术?在批评结束时,如果我们再加上一句:“„„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
因此,知道了批评中的近因效应,就要在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一揉,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孩子可能更容易记住你的训话。我还记得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也见过自己教育经验,批评孩子之后再从抽屉里拿块糖给他,孩子会记住老师的话,不会和老师志气,反而觉得老师对他好。我们平时因为孩子犯错一时冲动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有时候孩子回家对家长说的不清不白,很容易造成误会,如果处理好了,维持友好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按科学的方法批评孩子,既不让孩子生老师的气,又要让孩子记住自己犯的错误。我在平时批评学生时尽量用这种方法,甚至在家庭中对自己的孩子批评也是采用此方法,效果还是较好的。
三、归因偏差现象----自己成功了,就找主观原因,自己失败了,就找客观原因;别人成功了,找客观原因,别人失败了,找主观原因。这种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性就是自我服务偏差。
在学校,老师存在的两种归因偏差:
1).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老师的因素。
2).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
为了避免归因偏差,遇事多进行换位思考,进行归因时要慎重。
四、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如一个学生特别调皮,经常调皮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行为差生。如一个学生成绩一直很差,我们就会为他定位为学习差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其实即便是再调皮再不求上进的孩子他也一样有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也会有期待得到肯定的一面,作为教师如果只是想当然地加以否定,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五、超限效应-----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的唠叨个不停,仿佛一下子要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超限效应。
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学生中出现的方法就是留点“空白”。学生犯了错,只批评一次,千万不要一件错事重复批评,如果有必要再次批
评,也要变换角度、方法,以免学生出现反抗心理。在批评学生时,应点到为止,适当的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来思考、反思。
超限效应在表扬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过犹不及。表扬,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表扬也要适当,要注意度,过度的表扬可能会出现反面的效果。
在课堂上应避免的超限效应是认知超载。如果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们来讲2点,学生会很认真的来听。如果老师说:这个问题,我们来讲10点,学生一下子可能就失去了听的兴趣。所以,上课、布置作业,在内容和时间上都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如果内容比较多,可以分块、分次来进行。平时总觉得一节课讲不完那么多知识点,有时还要拖堂,看到学生听到铃声马上站起来像下课还生气,老师没讲完很着急,你们倒不着急。其实想一想超时了,讲了还不如不讲。如果不超时,老师讲过的学生或许还能记住一些,再加一些可能把原来的给挤出来了,甚至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一点也记不住,我们开会时不也有同感吗?事情太多了记住的会更少。心理也特别烦躁。尽量按科学方法来安排知识点,而且注意更换口味或方式让学生在不超时条件下尽量多消化。
我想也许每个老师都有过喋喋不休的时候,越是着急越会喋喋不休。书中提到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学生时也很有用,在批评时留点“空白”。在批评学生时,应点到为止,适当的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来思考、反思。这种方法尊重孩子的人格与自尊,真正将教育渗透到心灵。我反过来考虑过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接受起来不正是这样来的
有效吗?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愉悦的情境中互相触动,才能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后,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只有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将以上几种心理效应原理运用到工作中,才不能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努力进步,也不断的教育出更好的学生。就像电流的热效应,当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会发热。而人的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反应出来,这就是心理效应。我相信,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兢兢业业”培养学生厌学的老师就越少;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反复不断说教又毫无效果的老师就越少。毕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老师如果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正确地引导他们,老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也才能赢得学生。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们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后,能成功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不断鼓励,一定可以让他们的才华得到尽情的发挥。
第二篇:聂云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聂云婷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深知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帮助,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与孩子沟通的法宝。可是不论是到书店还是在学历自学教材上看到的心理学大多是一些理论性的,概念太多,严肃的学术面孔让人望而生畏。直到在一次教职工会上学校给一部分教师发了一本《教育中的心理学》。我当时看到这本书的题目以为又是一些难懂的理论,当我翻开看时才被全书中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式样及鲜活的案例所吸引。又翻开看了这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儒德编著的。感觉学校推荐的这本书确实不错,很有阅读价值。
《教育中的心理学》这本书先后介绍了64个心理效应,分为三辑,分别是教学中的心理效应,管理中的心理效应和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本书把严肃的心理学的规律、效应和法则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实验以及鲜活的案例来介绍、演绎,阅读时能充分激活自己熟悉的先前知识经验,从而受到智慧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这些看似很玄的心理学知识,很容易就和自己的实际工作挂上钩。一篇篇文章读下来,在学习到新的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常常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如: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表扬、奖励、批评和惩罚,细一想是不是也常常事倍功半呢?读读这本书中的“禁果效应”、“南风效应”、“霍桑效应”、“扇贝效应”、“图形-背景现象”,就会知道增加学生的积极行为,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原来竟有那么多的诀窍!
以下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几个效应摘录即感悟
一、遗忘曲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遗忘的经历,她会伴随我们一生。然而遗忘是学习的天敌,如何和遗忘作斗争?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复习,重复你所学的内容,如何重复才有效?就要用到遗忘规律。德国艾宾浩斯得出的遗忘曲线告诉了我们这个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说,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这一规律在师范学心理学时学过,自己也在自己的学习中试过,可在当老师后就总是忘记让孩子们及时复习。就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总感觉有很多新的知识点要学习,光想着赶进度,有时期中测试时都舍不得时间复习,总想等赶完进度再说,反正学过去也会忘的。等 匆匆跑完全程,快考试时回过头从第一课开始复习,感觉孩子们课文也很生,听写也是错字百出,其实不用说学生,自己反过头来,第一课都学过近半年了,从不复习能不生吗?复习时费时费力不讨好。今年我重新对这一做法作了修改,哪怕慢一点赶进度也要及时复习,当天的课文生字当天晚上听写一次,第二天再做课堂作业巩固一遍,隔上一两周,利用周日再系统复习一次,到复习时感觉学生掌握牢固得多,除特别差的几个孩子,经过复习一遍出错率大大降低,我感觉只要科学地把一些规律用在教学中,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近因效应——总体印象形成的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这个现象就叫近因效应。
在沟通的艺术上,也能体现出近因的作用。如果你是在鼓励你的学生或孩子,你会采取以下哪种说法?
“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虽然录取率那么低。” “虽然录取率那么低,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只因语句排列的顺序不同,给人的印象就截然不同。前者给人留下悲观的印象,后者则相反,给人一种乐观的印象。这就是说,有时尽管你有心讲出令人感到痛快的话,如果最后一句话是悲观的语调,整句话就呈现出悲观的气氛。
既然如此,我们批评孩子时,是不是应该讲究一点艺术?在批
评结束时,如果我们再加上一句:“„„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好好加油!”
因此,知道了批评中的近因效应,就要在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他揉一揉,使他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孩子可能更容易记住你的训话。我还记得全国优秀班主任任小艾也见过自己教育经验,批评孩子之后再从抽屉里拿块糖给他,孩子会记住老师的话,不会和老师志气,反而觉得老师对他好。我们平时因为孩子犯错一时冲动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有时候孩子回家对家长说的不清不白,很容易造成误会,如果处理好了,维持友好的师生关系,就应该按科学的方法批评孩子,既不让孩子生老师的气,又要让孩子记住自己犯的错误。我在平时批评学生时尽量用这种方法,甚至在家庭中对自己的孩子批评也是采用此方法,效果还是较好的。
三、归因偏差现象----自己成功了,就找主观原因,自己失败了,就找客观原因;别人成功了,找客观原因,别人失败了,找主观原因。这种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性就是自我服务偏差。
在学校,老师存在的两种归因偏差:
1).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老师的因素。
2).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
为了避免归因偏差,遇事多进行换位思考,进行归因时要慎重。
四、马太效应-------即定势心理,这是我们常有的心理。如一个学生特别调皮,经常调皮捣蛋,在我们的心中就会给他定位为行为差生。如一个学生成绩一直很差,我们就会为他定位为学习差生。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带上有色眼镜。其实即便是再调皮再不求上进的孩子他也一样有想要改变自己的想法,也会有期待得到肯定的一面,作为教师如果只是想当然地加以否定,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五、超限效应-----如果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的唠叨个不停,仿佛一下子要把人的耳朵灌满似的,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超限效应。
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学生中出现的方法就是留点“空白”。学生犯了错,只批评一次,千万不要一件错事重复批评,如果有必要再次批
评,也要变换角度、方法,以免学生出现反抗心理。在批评学生时,应点到为止,适当的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来思考、反思。
超限效应在表扬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过犹不及。表扬,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表扬也要适当,要注意度,过度的表扬可能会出现反面的效果。
在课堂上应避免的超限效应是认知超载。如果老师在课上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们来讲2点,学生会很认真的来听。如果老师说:这个问题,我们来讲10点,学生一下子可能就失去了听的兴趣。所以,上课、布置作业,在内容和时间上都不要超过学生可接受的限度。如果内容比较多,可以分块、分次来进行。平时总觉得一节课讲不完那么多知识点,有时还要拖堂,看到学生听到铃声马上站起来像下课还生气,老师没讲完很着急,你们倒不着急。其实想一想超时了,讲了还不如不讲。如果不超时,老师讲过的学生或许还能记住一些,再加一些可能把原来的给挤出来了,甚至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一点也记不住,我们开会时不也有同感吗?事情太多了记住的会更少。心理也特别烦躁。尽量按科学方法来安排知识点,而且注意更换口味或方式让学生在不超时条件下尽量多消化。
我想也许每个老师都有过喋喋不休的时候,越是着急越会喋喋不休。书中提到避免“超限效应”在批评学生时也很有用,在批评时留点“空白”。在批评学生时,应点到为止,适当的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来思考、反思。这种方法尊重孩子的人格与自尊,真正将教育渗透到心灵。我反过来考虑过别人对自己的批评,接受起来不正是这样来的有效吗?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个角度,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愉悦的情境中互相触动,才能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读了《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后,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只有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将以上几种心理效应原理运用到工作中,才不能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努力进步,也不断的教育出更好的学生。就像电流的热效应,当导体中有电流通过时,导体会发热。而人的心理活动也可以通过种种方式反应出来,这就是心理效应。我相信,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兢兢业业”培养学生厌学的老师就越少;懂得心理学的老师越多,反复不断说教又毫无效果的老师就越少。毕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老师如果掌握了学生的心理,就可以正确地引导他们,老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也才能赢得学生。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我们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后,能成功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巨大潜能,不断鼓励,一定可以让他们的才华得到尽情的发挥。
第三篇:聂伟读后感
悲伤之城中一颗永不悲伤的心灵
——《没有悲伤的城市》读后感徐东路小学聂伟《没有悲伤的城市》是出生在印度孟买的加拿大籍作家阿诺什.艾拉尼的作品。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岁的孤儿祥弟,他从小被遗弃在孤儿院中,十岁时,赖以生存的孤儿院也被豪强收走,他被迫扒在一辆垃圾车上,流浪到孟买街头。在孟买,他挨饿、挨打、被逼着偷窃、被印度教徒逼着烧穆斯林家庭的房子。孟买,这座看起来灯红酒绿的城市,这座祥弟心中曾经的梦想之城,带给幼小的祥弟的,是难言的身体的苦痛和精神的折磨,当笃信耶稣的他,被迫扔下燃料瓶,点燃一个被困在房屋中的穆斯林家庭的时候,他内心深深的自责,他知道他杀了人这件事会在他心里,永远不会过去。
但是,祥弟,在他那里,你总能看到一种艰难的坚忍。他快饿死的时候,他告诉自己“不能昏倒在路中间,得到水龙头那儿去”。祥弟心中,始终相信有一个地方叫“卡洪莎”,那是个没有悲伤的城市。那里,没有战争、丑恶,只有鲜花、信任与爱。生活在种族冲突的环境下,生活在战火纷飞的血腥的孟买,有着一双明如秋水的双眸的孩子,内心深处还是始终相信有“卡洪莎”的存在。他坚定地说:“孟买会离开我们,卡洪莎会出现的,只要你能想得到,就有可能。”坚定的祥弟,就这样,在一座充满悲伤的城市里,用一颗永不悲伤的心灵,坚持着自己理想。
《纽约时报》评论“这部小说是气质上最接近《追风筝的人》的小说”,《时代》说“最残酷和最美丽的心灵之间的冲突,构成了本书伟大的基石”。这是一本让人震惊和感动的名副其实的好书。这是一个给最绝望的人以希望的美好故事。当我因为无聊,从书堆里扒出这本书,并用两天的时间将它读完的时候,我只能用“相见恨晚”四个字来形容读完的感受。
文的最后,没有写到祥弟长大后的情形,只是写他坐在海浪哗哗的海边,握住了身边小伙伴的手。我思索着: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祥弟会坚持寻找这个没有悲伤的城市吗?还是在残酷的现实中沉沦?恐怕作者也无法回答。其实,我们每个人在最初的时候,心灵都是柔软的,眼睛也是明亮的,只不过在现实中被磨得坚硬了,浑浊了。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找心中尚未崩塌的地方,都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那就是我们自己的没有悲伤的城市。
保有梦想,并且,像祥弟一样坚定地走下去,你总会找到一座没有悲伤的城市。
2014-8-20
第四篇:约翰·聂夫读后感
《约翰·聂夫》读后感
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是一本很值得一看的书,他的投资方法是:一.低市盈率+高股息率=买入;二.合理估值预期达到就卖出(波段操作)+三至五年的长期投资(八年的花旗传奇是特例)=卖出,约翰·聂夫读后感。
摘录部分低市盈率的买入:
1.爱特纳(保险行业),买入成本是1977年每股收益的4倍,股息率是6.4%。
2.桑塔斐工业(铁路运输),买入成本是1979年每股收益的5倍.3.美国铝业(有色金属),买入成本是1979年每股收益的4倍,股息率是6%左右.4.海湾石油(能源行业),买入成本是1979年每股收益的5倍,股息率是8%。
5.德士古(石油公司),买入成本是1981年每股收益的4倍,读后感《约翰·聂夫读后感》。
6.国家收款机公司(科技),买入成本是1981年每股收益的5.7倍,股息率是3.8%。
7.ppG工业(化工行业),买入成本是1982年每股收益的5倍,股息率是7.4%。
8.摩根大通(金融行业),买入成本是1984年每股收益的5.3倍,或83年的6倍。
9.福特汽车(汽车行业),买入成本是1984年每股收益的2.5倍.10.雷诺兹金属股份,买入成本是1977年每股收益的4.4倍。
11.全美航空(航空),买入成本是1977年每股收益的4倍。
12.花旗银行(金融行业),买入成本是1986年每股收益的6倍,股息率是7.2%。
13.银行家信贷公司(金融),买入成本是1987年每股收益的4倍,股息率是6.1%。
以上各股的买入平均市盈率为4.53倍,没有看到别的投资书籍中提到的周期性股票,要在行业低谷过后开始变好时高市盈率买入,然后等到它的市盈率变低(行业顶峰时卖出)。
约翰·聂夫就是一个波段操盘手,低估买入是前提条件之一,逆向投资的代表人物之一。我认为他的方法是可以复制的。最关键的是美国的投资环境造就了今天的一系列“投资大师们”。
第五篇:桂雪婷读后感
读《雷锋车的故事》有感
我们学了雷锋车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乐于助人,我希望每个人乐于助人的心永远不变。
一天下午,我放学了,妈妈没来接我和哥哥。我们走到半路,看到一个老爷爷在推车下坡,眼看就要滑到,我和哥哥忙去帮了一把,老爷爷回头看了我们一眼,笑着说:“谢谢你们,真是好孩子”。
那天,我特别开心,帮助了别人,自己收获了喜悦,我想让大家知道,助人为乐是一件很让人兴奋的事情。
赣榆县金山远庄小学一(2)桂雪婷 指导老师:范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