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电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影片拍摄于1936年,众所周知,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这次经济危机深刻动摇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根基,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也从自由竞争阶段逐渐过渡到垄断阶段。《摩登时代》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查理在工厂干活,他在不断加快的传送带式的作业线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失控的自动喂食机整得死去活来、甚至被卷入巨大的机器齿轮中,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查理最终失业了,无意中被当成了共产党领袖而锒铛入狱。但即使在艰难的生活中,查理和流浪女相濡以沫的场面温,也给人以温馨感动的感觉,焕发着人性美的光辉。影片的结尾,夏尔洛和流浪女携手朝太阳升起的地方走去,使人振奋。
在影片开始的镜头里,先是羊群拥护在一起走过,紧接着是一大群工人拥护着走进工厂,形式接近,给人一生种想哑然失笑的感觉,同时又使人对那个造成“机械化”的社会形态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运和羊群一样,而查理正是这千百个人中的一个。再如影片还通过豪华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园别墅和现实中的破旧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监狱里,人虽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为失业、饥饿所困扰。在街头,人虽然获得流浪的自由,但要为无家可归、难以充饥而痛苦。在工厂,人虽能维持生计,但他却是机器的奴隶。卓别林以独特的视觉形象概括了摩登时代的矛盾本质。在卓别林自己评论来说:那部电影是从一个抽象的概念――批评我们的机械化生活方式――发展而来的。
资本主义世界宣扬人人平等、自由,但实际上,我认为工人们并非真正自由。相比于奴隶社会的奴隶,工人确实有了人身自由,但工人仍没有经济上的自由。正如马克思所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生产者(即工人)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这个历史过程称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 1 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想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
这部电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它让人们在笑声中看到资本主义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残酷、黑暗的现实,资本家无休无止的压榨,已使许多人民无法生存,流浪街头,沿街乞讨,连工人的吃饭时间都相剥夺,因此发明了吃饭机器,让工人在吃饭时能腾出手脚来继续干活种种做法的最终目的都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为剩余价值才识资本家最终想要获得的就是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的方法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时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片中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还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所以资本家们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来剥削工人。片中老板不停地让传送带加速,减少休息时间,甚至一根烟都抽不完,就又要工作。资本家们还发明了自动喂食机,来变相的延长工时。马克思对这种做法作出了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工业社会与人性的冲突,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经济危机对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就这样被卓别林写在了《摩登时代》中的查理悲戚惊恐的脸上。他从来就没打算只是为了把观众逗乐而拍喜剧。对社会深刻的思考、对问题尖锐的讽刺、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才是卓别林致力表达的内涵。他曾经说:“所谓幽默,不仅仅是来自只有玩笑性质的痛苦,而是我们在貌似正常的现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现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还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使头脑清醒。由于幽默,我们在变幻无常的人生中可以较少受到打击。幽默促进了我们调和的意识,同时让我们看到,那些夸大了事态严重性的话中含有荒谬可笑的成分。”卓别林的幽默,区别于其他的喜剧演员的单纯搞笑,它来自对生活痛苦的理解,对荒谬的戏谑。他的喜剧往往有着浓重的悲剧色彩,其中的欢笑总 2 是与泪水相伴,用丑代表美,用笑代表泪,用蠢代表真,用傻代表爱,这是卓别林对于世界无可奈何的讽刺。
《摩登时代》中的查理是这一个乐观善良、机智幽默的流浪汉。卓别林通过这个倍受欺凌的失业者形象对资本主义工业化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和控诉:他被变成机器的奴隶,他被无数次的炒鱿鱼,他为了温饱而试图犯罪回到监狱。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对现实的抗争。在影片结尾处,查理牵起女主角的手,两人一起向着远方走去,留给观众两个充满希望又弱小的背影。
影片表现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影片中也有所反映,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工人们纷纷失业。有的靠要饭为生,有的去偷去抢,更多的则是上街游行示威,整个社会一片混乱。外边的生活,还不如监狱中的来的安定、愉快。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弱点所在。
影片通过对资本主义工业时代小人物的辛酸生活的描写,运用夸张滑稽的行为动作,让人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陷入一种对社会残酷现实的反思。看过影片之后,我开始感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的多么的幸福。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资本主义时代,然而我们现在的发展也沿用了很多资本主义的模式。比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仍然存在某些程序的流水线生产,存在长时间运用同样的模式工作,也存在巨大的失业危机,很多民工的生活环境也非常的恶劣。因而《摩登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应该使每个人都要反思。虽然说不上居安思危,但是我们也应该为了创造出美好和平的社会而努力!
关于中国大国之路的思考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走过了以资源消耗性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在战略上突然发现:整个民族精神文化陷入一种新困境,这就是缺少创新思维和科学创造力支撑民族复兴之路,越走越窄了,丧失了原创精神和文化选择能力民族,在国际上根本不会有竞争力;一个依赖和模仿他人技术国家,永远不会获得世界的承认。如今,全球化进程中更多显现为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力量,才能够迅速改变整个民族国家社会财富积累方式。掌握核心技术力量才能够快速改变民族国家的地位。生活在一个资源约束性的全球化过程中,人们面临着愈来愈严峻生态环境危机,新一轮生态资源战争正在悄然的走近我们,决定这一切关键的问题,就是能否在创新中选择一条道路,以更少地消耗外部资源,更多的创造社会财富,更好的依赖人类创新力量,解决人类未来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中国现代社会,在转型中渡过了一个快速积累过程,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核心创造力和原创精神缺乏或不足的问题。面对未来世界多元和多极世界的发展,世界发展出的核心始终都依赖科技进步,而支撑这一发展基础却是一个民族原创力。在历史上,中国文化曾经为整个世界贡献过四大发明,说明中华民族原创精神文化始终都是世界智慧的一个源泉;到了近代社会,中国原创力和智慧的缺乏,是面对整个世界现代性表现出来困惑,这是东方民族面对西方化科技力量显现出来的退化。但这并不是问题核心,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近现代社会过程中面临新的挑战——世界的价值和标准按照西方人预设的那样来衡量我们时,中国文化和文明受到挑战,中国社会创新精神受到质疑。在他人创造或选择的时间进程中,在他人科技标准下,在他人财富积累方式中,中国人是否能够重新获得世界原创民族精神和地位呢?这是一个许多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从传统的古老精神文化中走出来,面临现代性社会挑战,必须要完成整个传统文化和精神创造性适应世界全球化进程转型。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过去几千年文明进程中,中国古老文化突出的贡献,就是原创精神和智慧给整个世界带来文明成果,当今现代社会,整个星球都 4 完全按照西方人的模式重塑时,中国古老智慧和创造力明显缺失了。这是一个面对现代转型发生的危机,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创造性发生根本改变契机,但它的核心力量依然是中国五千年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精神文化传统,这一脉络仍然是中国创新之路基础。如果说,中国文化能够穿越千年为整个世界带来巨大成就,那么,未来中国社会同样也会给整个世界带来更新改变,因为,在过去时代,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基础一直就是以创新为基础的社会,只不过是衡量标准不同导致评价发生偏离,但这并没有改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精神和文化生成力量。如何把握未来,实际上就是如何把握创新力量和智慧再一次振兴,如何将这一民族文化创新基础凸现出来。面对现代科技力量变革,中国社会需求的是,在我们千年文化积累基础上,将原创精神融入到当今世界创新洪流之中。
创新是精神文化的特征。在世界民族之林里能够做出贡献国家,必定是一个能够不断创新精神文化种族,一切凝聚着精神文明成就力量,首要凸现为,它始终代表那个特殊地区文化和传统,并能够形成一个稳固的文化圈,或者说文化精神广泛传播地区性。世界文化传统和优秀精神品质造就了一个地区性繁荣,也创造了物质财富的发达国家。当今世界是西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文明占据,而面对此局面,中国文化传统和智慧的创造性,缺少了时代性和现实选择,但这并意味着我们缺少未来性。我们不能够报着过去而不求进步,也不是完全模仿他人科技走别人已经走过的路。衡量一个创新民族精神和文化力量,是否能够不断为整个世界带来新思想和进步,能够带来新精神文化品质和表达,能够带来新技术改变和未来无限发展可能性;让整个世界文化为之一新力量,就是让人们更多的体验到创造性带来社会文明的分享,带来更加自由和完美追求,这些创新精神文化特征就是一个时代象征。它刷新了我们日常生活沉沦和麻木,让我们意识到,创新精神文化会给我们带来持续的美好和幸福体验。
创新是科技选择的必然。在一个科技架构选择社会基础之上,整个世界好像都建构在人类的科学技术创造性之中;它为人们的未来奠基了一个必须不断创新变革社会,才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创新科技是一种维持社会运行的基础,因为,科技力量塑造的世界如果突然间丧失了创造性,那么,整个世界就会陷入黑暗之中。维持我们这个世界基本运行力量,好像就是架构在科技之上惯性力量,人们的需求不断刷新科技面貌,也同时带来了技术更新。是社会财富的创 5 造性和人类体验性决定了世界运行方向,而科技力量的创新不过是为完成这一目的服务;所以,创新科技是一种必然选择,是因为它始终都决定着我们欲望选择,也表达了人们对于未来希望。只有我们清醒的意识到,一切创新科技都必须要选择更加生态化方式时,选择更加较少的破坏自然环境,或者说更加节约生态资源时,创新科技才是具有无限创造性。因为,它满足了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的平衡关系,满足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创造性需求,满足了人们对于科技力量不去伤害自然环境选择。
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灵魂,就是指它不断地改变着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改变着我们人类与自身的矛盾与问题,调整着我们关于未来世界和谐必然选择。它不仅仅是一个不断向自然环境索取的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人类精神文化生态的问题,关系到我们如何与自然环境相处的问题。能够适当把握人与自然和谐与共选择,重要的问题就是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生成。而科技力量创新就是寻找这样一个道路,将我们的创造性基点建构在一个适度发展基础之上,不断用精神文化创造性满足人类关于财富的需求,而不是用掠夺自然资源的方式破坏整个自然的和谐。所以,创新的精神和文化就是要更加节约资源,更加爱护和保护自然环境,更加懂得珍惜与人类共生的物种,创造一个更加和谐与自然环境相处的未来科技选择道路。这决定了创新灵魂就是,不以损害自然资源和环境为目的,而是要让人的目的服从整个自然环境和谐需求,用创新思维和科技去解决人与自然非和谐问题,用一个民族精神创造性去解决未来选择问题。这标志着我们对于世界责任精神和创造启示力量,也同时标志着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为世界贡献传统文化力量。这是一个民族灵魂象征,是一个大国更加自信的面对未来信念所决定。
第二篇:摩登时代观后感
观《摩登时代》有感
----“吃人”的机器
当手工劳动被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工场被机器大工厂取代时,人们满心欢喜地认为自己迎来了一个文明,幸福的新时代,人类从此可以从劳动生产的束缚中解放了。然而,接踵而来的一切的一切,浇灭了人们美好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人们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的挣扎着,在夹缝中寻求生机。他们幡然醒悟,原来自己只是所谓的工业文明之中的喂养机器的食物。
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的是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是机器大工厂里的一名普通工人。大工厂里的规章制度十分苛刻,工人们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他们就像是活在钟表里的人,时时刻刻都得与时间赛跑。工厂里上班的铃声一响,机器就轰隆地转动起来,工人就得立马到自己工作的岗位,如木偶般坚守在飞快移动的机器化生产线前,疯狂的忙碌着,他们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准偷懒,不能擅自离开。每个人都得按部就班的来,不能慢一步,否则就会影响到生产线上其他工人的工作,以至于导致整条生产线的秩序紊乱。如果这名工人的失误影响到了工厂的生产效率,降低工厂的利润率,则意味着他会被开除,会面临失业,会面临饥饿。工人们有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神经时刻紧绷着,一刻也不敢懈怠。
在卓别林的一系列几近滑稽的表演中我们目睹了工人工作,生活中的辛酸,同时也揭露了工业文明背后的丑恶和残酷。工人需要找人带班才能离开工作岗位,上厕所都需要打卡计时,工作环境处处都装有摄像监控设备,工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掌控在资本家的手中。资本家不断地压榨工人,剥削工人休息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利润率。影片中甚至出现了喂工人吃饭的机器,他们想省去工人吃饭的休息时间,来为工厂工作,而最终那种机器是行不通的,卓别林扮演的工人因工作压力也患上了精神疾病,病好了,也失业了.....我们不否认工业文明是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的历史进步,也不否认机器大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社会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但是我们也必须得面对它所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失业率的升高;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抢劫偷盗事件频发,人民运动高涨,出现社会治安隐患;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突出,罢工事件时常发生。
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经历从工厂工作到患精神疾病,从失业到进监狱,从出狱到再次入狱,当他再次出狱时感到了外面生活的艰辛,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还不如在监狱里面。”是怎样的生活环境会让人宁可不要自由?如果不是生活窘迫,风餐露宿,谁会不热爱生活?
摩登时代中出现了许多抢劫偷盗的画面,出现了工人运动,出现了罢工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因为底层人民生计困难,因为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无休止的剥削,他们片面的视工人为纯粹的“经济人”,而非社会人,复杂人。
摩登时代中的那个小女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她可谓是一个弱者,母亲病逝,她得照顾年幼的妹妹,父亲面临失业,接着父亲又再一次人民运动中丧生,她彻底成为了孤儿。因为饥饿,她被迫去偷面包,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但现实总是给了她无尽的打击,她和影片中的卓别林一样,都是乐观主义者,在风雨中,在黑暗中昂着头前进,他们执着的等待着明天的曙光。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变化,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其实工业文明本身没有错,机器也并不会吃人,只是当时的古典管理理论存在着一些列的局限性,较多的侧重生产过程,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纪律性,对人的因素作用关注较少,没有充分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后人也从当时的教训中汲取经验,不管发展和完善管理理论。从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发展到以梅奥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到现代管理理论。每一次的发展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对前人的反思总结。作为学习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我们会努力学习这些理论,并不断地完善它,用它来经营好企业,更好的去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第三篇:摩登时代观后感
动医112班
颜钰阳
1105010218
《摩登时代》观后感
上周四的马哲课看了《摩登时代》一个片段,我记得该片是卓别林最后一部无声影片,是他有感于世界经济危机给失业工人带来的痛苦,而决定用电影的形象语言来呐喊。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20s的美国,当时正值美国经济萧条时期,查理在机械化的工厂,长时间的机械化生产最终导致发疯、最后被那种伪社会福利进入了精神病院。这一切都是与当时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危机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时的背景,美国工业因为转用机器而大量解雇工人所造成的失业浪潮,而主角是这个时代的悲剧代表人物。
影片围绕美国当年工业起步时期美国劳苦人民的生活悲剧展开了诙谐的讽刺。查理这个普普通通的工厂工人在节奏异常紧张的流水线上疯狂工作。毫无间歇的劳作终于让他发了疯,一见到圆形的东西,就忍不住要用扳手上紧。最后他失业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无意中领导了示威运动的群众,然而最后仍是改变不了他可怜的命运。查理发疯的一幕从形式上的确引人发笑,但实质上却暴露出是发人深思的社会现象。即使在如今的中国,很多人无力承受生存和工作压力,逐步走向了崩溃的边缘。现在我们在课堂上看这部影片,又该多一层次的思考,这也是一个我们应该注意的社会问题、发展问题。我们想想前几年的富士康跳楼事件,不知道此事其他人是怎么想,是资方的一面之词,还是官方的调查报告。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卓别林被迫使用「白劳喂食机」(我没记错名字的话),那一次次把人当作实验品般的操弄,即使机械出问题或故障仍继续执行,完全将人的尊严贬至最低,好像只要有钱雇用人就可以任意宰割似的可怕霸权。这样可怕的议题在幽默诙谐的手法呈现下更显讽刺与无奈,讽刺的是要述说的事件虽然严重且可怕,但却可以用轻松的方式让观众接受,显示出当时那种强威式(资本家的蛮横)的控制手法。
另一个感触颇深的片段是卓别林掉入大型机具的齿轮中仍继续工作着,而在制式化的工作下,其动作变成了一个不经大脑思索的直接反射动作,因此即便他滚入齿轮、遇到穿有两颗钮扣的妇人都直接反射性的执行他的工作,完整的呈现制式工业化下,员工的思考必须完全屏除,只要向机械般工作就好。而对于雇主和雇主赐予的工作则要以尊敬的心来面对,绝不可怠忽职守,就像卓别林在逃避警察追缉时还不忘打卡,或是卓别林开始疯癫后,其身旁的友人一方面要制止他,但在机器开始运转时仍反射性的回到岗位上等等,太多例子是在描写当时体制下的人们,一举一动皆不需思考,只要像机器一样就好。
我们从卓别林的演绎看出,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因此影片中加入很少配乐和音响是恰到好处的。影片辛辣犀利的讽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资本家欺压,榨尽他们最后血汗的严酷现实,最终招致国际资本势力的群起反击。逆境中,卓别林以其高超的表现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万失业者遭遇的生活画像,让人开心之余,又引人深思。
第四篇: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观后感
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三班刘宇佳 学号20104571
在马克思注意基本原理理论课上把这部片子看完了。
卓别林无疑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电影大师之一,虽然他没有获得过什么大奖,但是他的电影,他的表演以及他对社会周遭的理解,深深的影响了一代又一《摩登时代》可以说是卓别林的代表作,正向片语说的那样“本片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即使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在看影片时,同样产生了很多共鸣。
男主人公夏尔洛是个摩登时代大工厂的一个流水线工人,一天到晚神经质般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连去厕所抽根烟的享受都被无情自私的资本家剥夺了,最后由于不堪重负,夏尔洛精神失常,被工厂送到了精神病医院,同时他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不久,他出院了。可是在大街上,他却被警察误认为是工人暴动的领袖而关入了监狱。在监狱中,他又误食海洛因导致兴奋而戴罪立功,一系列荒诞的情节发生在夏尔洛身上,最后他被提前释放,监狱长对他说:“你自由了。”可夏尔洛却说:“可以在多关我几天吗,我待在这里很好。”也许只有在那个荒诞的年代,才有夏尔洛这样荒诞的想法。的确,他在外面确实还不如在监狱中,虽然获得了表面自由,但是他却依然生活在一个更大的牢笼中,在这个牢笼中,有钱的人随心所欲,无产者无家可归。后来,夏尔洛遇到了同样是流浪者的女主角,在一系列奇遇后,女主角爱上了夏尔洛,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一个河边的小破木屋。他们曾经也幻想过理想中的天堂,比如一个富人家的别墅中的生活,比如大百货商场中的快乐时光,但是这些仅仅是幻想,真正属于他们的天堂,也仅仅是那个河边的小破木屋,可是也只有在这里,我看到了他们从来没有的温馨与幸福。
影片最后,夏尔洛和漂亮的女主角再次走在逃亡的路上,但是这一章的标题是“黎明”。我想卓别林更希望他们是走在通往黎明的道路上,夏尔洛看到女主角紧锁着眉头,他告诉她应该笑,应该向着黎明微笑,这也是卓别林带给我们一系列艰辛,悲苦,荒诞以及黑色幽默后给我们的一丝希望。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再看这部影片,丝毫也没感到时间的存在,就在我的身边又何尝不是每天都在发生电影里的故事呢。也许我的周围就有许许多多的夏尔洛,也许根本我就是夏尔洛,谁知道呢。写到这里,想起影片一开始的一个片段,第一个镜头是许多羊群争先恐后的挤出羊圈,随后紧接着切入了一个许多工人下班拥挤的走出工厂的镜头。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每天上下班时的地铁站口,我随着成千上万的人群进进出出的场景。我认为摩登时代一开始的那两个镜头完全有理由成为电影史上最伟大最经典的蒙太奇。
突然想到狄更斯的一句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的人。这就是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的世界,利益是剥削者的全部需求。“Buck up-never saydie.We'll get along!”片中的结尾,男女主人公相互鼓励,一起微笑地携手走向前路„„影片的感召力至此发挥到了极至,给人内心以强烈的震憾,它给了人们继续奋斗向前的勇气和生存的信念„„也给了本部电影的一个完满经典的结局。
第五篇:摩登时代观后感
摩登时代观后感
生命科学学院 09生甲 刘倩 09507209 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讲述了一个无权无势无才的小人物在modern time的遭遇。而这部喜剧在带给观众笑声的同时,也带来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影片主要反映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社会大生产的现实。一开始便是上工大潮如群羊一般涌入工厂。卓别林扮演的小工人,从事的工作是在流水线上拧螺丝,终日重复着简单枯燥的工作。而他的老板所想的只是如何作大限度的利用工人,减少“浪费”的时间,甚至觊觎午饭时间。
在那时的工业生产,流水线等机械化设备得到了广泛运用,资本家为提高生产率、获取更多的利益,大量工人则被训练得规范化、标准化,成为流水线或机器设备的一部分。工人简单劳动与机器紧密结合是当时典型的生产方式。在管理模式方面,以泰勒的科学管理为主导管理方式。科学管理将工人视为简简单单的经济人,在管理中去除了每个工人的个性和情感。这种非人性化的管理极大限度的压榨和激发着工人的体能极限。长此以往,工人的工作积极性乃至身心都遭会到严重的挫伤。《摩登时代》里卓别林饰演的拧螺丝工则被日复一日的简单机械毫无间隙的工作,逼至神经衰弱!
泰勒制,并不将人当作资源,而是工具。在当时,短期内的确及大的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了人的潜能。但物极必反,霍桑效应便是典型的体现。人性的激发和制度规则本身是一对矛盾。对企业而言,制度、程序、规则是必须的,是企业运行的基础。而人性也是不可忽视的。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关键在于在进行制度和流程设计的时候,要以人作为出发点,要从人的特性及人的需求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流程设计得考虑人的需求,要尊重人格,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工人也有经济层次以上的需求,并且并不会满足于简单沉重的机械化工作及其带来的与工作强度不成比例的微薄的经济报酬。如果资本家还是一成不变的以传统而粗暴的方式剥削和压榨工人,便会产生例如“霍桑效应”一样的士气底下的生产关系上的矛盾。以至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当矛盾激化,泰勒制再也不能起到提高生产力的作用。管理者只得开始关注人的需求。心理学界则出现了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需求层次的划分使管理者了解了雇员的心理需求。工人不再被视为是单纯意义上的经济人,雇主与雇员的雇用关系也得到了缓和,生产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摩登时代》中体现的有关管理的思想还有很多。如卓别林所饰查理因故入狱,出狱后得到某大人物的介绍信,证明“此人乃诚信忠义之人”,此信好像令牌一般,查理找工作屡试不爽。当然,由于查理本人除了拧螺丝外无任何才能,所以每份工作的尝试都已失败告终。
且不说查理的能力问题。当时的管理人员仅凭一封证明诚信忠义介绍信就可将工作付与他从未谋面、并不了解的人,不能不说是非常莽撞的。一个企业,无论大小,对人才的要求标准都应该是适合自己企业方向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诚信忠义”就可以以此可见,现代企业的择人标准应该是“最满意”、“最合适”。而传统上的“最优秀”和“有关系”则是非常不可取的。
《摩登时代》是一部讲述“工业时代个人企业与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的优秀电影。值得思考之处还有很多,以上是我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