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生活为本,作生命作文. 李 鸿
以生活为本写生命作文
高县蕉村镇中心小学校
李
鸿
[摘要]:小学习作教学过多的强调文以载道、文以言志、文以应试,产出的结果是“文风不再”。提倡“兴趣为师,快乐作文;博览第一,功夫在诗外;遵从教育主体,实施心灵触动;注重激励,活动引领”的习作思维是在当下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回归生活,写生命作文”理念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小学习作
缺失
归因
策略
曾几何时,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过多地承载着“文以明道”、“文以载道”的道德教育功能,思想内容是否健康一段时间也就很自然地成为教师评价学生作文的第一指标;如今,我们仍然看到很多学生靠着“一套、二抄、三凑”的通用“写作技巧”,完成了一篇篇“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缺失了最可贵的童真童趣的现代儿童版“八股文”时,不难发现学生作文的内容陈旧而虚假,语言苍白而无力,至于作文中本该洋溢着的儿童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更是少之甚少。学生的作文更多的是充塞着伪圣化了的情感,极具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语言,惟独丧失了学生自己。
一、小学生习作的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课程改革在大踏步推进,作文教学的现状依然不容乐观。学生畏惧写作文,教师为难教作文。教学实践中,如果指导过粗,学生没有切实的收获,指导形同虚设;指导过细,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作文教学成为一道沉重的枷锁,使得师生在语文学习的征途中步履蹒跚,又无退路可走。
1、调查显示,为寻求适合学生实际的作文教学方法,探寻到作文教学的一点规律,笔者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归纳如下:
(1)对作文的态度:54.6%的同学不太喜欢写作文,只是由于老师的规定才来写。
(2)在命题方式上,54.2%的同学喜欢自由命题。渴望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为写作文而写作文。
(3)写作存在的困难方面:60.1%的同学认为无内容可写和材料无新意。不能 1 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材料。
(4)在作文指导方面:67.5%的同学希望老师启发和学生讨论。
(5)备注中有很多同学在写作遇到困难时,都要参考或模仿所谓的“优秀作文选”。
(6)作文你最怕()(选一答案)
A没有材料写
B没有语言写
C不懂得怎样写
D没有体验过的题材
E已经写过多次的题材F不感兴趣的题材
随机调查一个基点枚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各一个班,共138名学生。调查结果:没有材料写占31.3%,没有语言写占21.7%,没有体验过的题材占20.6%,不懂得怎样写占10.5%,已经写过多次的题材占8.7%,不感兴趣的题材占7.2%。
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一方面,我们的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没有切实关注到学生的生命和生活实际;另一方面,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还是大有作为的。
二 作文本真丢失的归因
1、受作文指导的不良文风的影响。
学生写作文时普遍在“大气”和“文化底蕴”等方面花力气,作文往往写实的很少,写虚的很多。基本上都是为作文而作文,是典型的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状态下,“为赋新词强说愁”。再从形式上看,一味突出应试八股的套路,如讲究词藻的华丽,开头结尾常用整句,或排比或对比或对偶,有的还加上煽情的题记。这样的文风随着应试教育的回潮,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原因很简单:不少阅卷老师喜欢这类文章。
2、作文训练往往不能落到真情处。
语文教师对作文训练历来是十分重视的,但往往不能落到真情处。文章不是无情物,作文训练如果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淀,让学生真情投入,长此以往,作文的假大空就会成为必然。偏重于技巧而忽视真情的关注,是作文真情流失的重要原因。
3、作文命题往往缺少激发和唤醒“真情”的张力。
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应该具有激发和唤醒学生情感的力量。如果题目富有情感张力,给学生留下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就容易使学生有一吐真情的机会。但很多作文题却因为审题难度偏大,窒息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或 过“空”过“虚”,让学生无从着手。如“必须跨过这道坎”,对有类似经历的学生来说就很容易写出真实感受;相反,面对“诗意地生活”这样的题目学生就很容易矫情,写不出情真意切的文字。
作文需要真情,我们呼唤作文的真情倾泻,我们期待“涌出来”的佳作,也希望学生的作文是从心灵深处“流出来”的,让学生的作文真正实现“我笔写我心”。
4、茶壶里没饺子。
形容学生心中觉得没有什么可写的,因此写时绞尽脑汁,无话可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是因为学生平时不善于去观察身边的一切,对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感觉什么都很平常,自然也就没有积累任何的素材。二则是因为学生不善于积累一些好的词语、优秀片段等。这二者都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出了问题。因此,平时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
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吹”,“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最好的理论前提。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将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死板地教条地传授一些写作的“诀窍”,这是写作教学的一大弊端,在中国也算是源远流长了。加上这些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干扰,写作似乎成了一种手艺,具有一定的模式。如记述文写作中的“时、地、人、事”四要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板块;议论文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三股文;更有甚者,诱导学生去寻找、背诵几篇范文,在考试时“对号入座”,强行就范,往往弄得文不对题,牛头不对马嘴。
5、有饺子倒不出
茶壶里煮饺子__倒不出,用它来形容学生为什么怕写作文,实在是太形象了。为什么这样说呢? 内容是“米”,构思是“炊”。
我国著名女作家冰心在《再寄小读者》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件真事:“今年夏天,我带两个小朋友去逛北京西郊的动物园。这两个孩子都很聪明活泼„„回来后他俩都写了日记。第一个孩子只写了四五十个字,里面还有好几个错别字„„就像记帐似的„„第二个孩子却写了千把字„„把那些动物,如白熊、大象、斑马、孔雀等等的动作、形态、皮毛、羽毛的颜色都写得十分生动鲜明„„他的这一篇日记,写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错别字,使人看了很舒服。没有去过北京动物园的人读了,会引起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有米难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学生语言的贫乏。
(1)学生语言的贫乏乃应试教育所为。
《再寄小读者》中第一个孩子“有米难炊”,除了因为不会构思内容,只能像记帐似的罗列外,还存在另 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语言表达的贫乏„„,教学要求过高,学生被捆缚手脚,过多的限制、成人化的标准茧缚住了言语表达个性和创造性。一提写作文,学生就感慨:“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为什么作文这么难呢?从第一学段的“写话”开始,学生只要一提笔就会受到老师的限制。“写话”课,老师可以充分给学生说话的时间,但一到提笔的时候,老师就喊停。干什么呢?老师要在黑板上作范文,学生照样子抄下来。为什么如此?因为老师担心让学生自由写,学生写不好,得不了高分。到了第二学段,老师不再在黑板上作范文了,学生自己模仿作文选上的优秀作文“习作”。这个学段这么做不仅是为了拿高分,还由于有些命题作文实在是无从下手,如“我的一件小发明”“我成功地改造了„„”(填一事物)这样的命题作文,农村孩子看了是一愣一愣的。该写什么,怎么写?(说实在的,对于我来说,也是一头雾水。)第三学段,学生写假话、空话、套话已经成为习惯了。写妈妈时,一定会写“我生病了,妈妈把我背到医院,„„妈妈在医院守了我一夜。”写身边的一件事,就写给老奶奶让座;写同学情,就写一次考试时,“我”尺子断了,某某同学把他的尺子折断了,给了“我”半截。„„长期以往,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由的想像,没有个性的张扬。他们只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久而久之,学生厌倦作文,对作文产生畏惧感。
(2)小学生害怕写作文,问题出在学生身上,而根子却在教师身上。
其一,教师在教学中,由于不重视学习大纲,对学生的要求操之过急,出现“拔高”现象。三年级的作文是写好片断,却硬要学生写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样做无疑给学生的写作增加了难度,不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
其二,学生写什么,都由老师决定,教师给学生的作文命题没有选择性,千人一题,学生只得说空话说假话。作文的命题,不同年级,命题相似,一个《让坐》可以从三年级写到六年级,教训、难忘、有趣之类的题材更是年年写,每个年级都写。如果活动的内容没有变化,这样的题目,更让学生厌恶。何况不同的学生写同一个题目,肯定有学生无法写。如《我的爸爸》或《我的妈妈》,班上单亲家庭的学生就无所适从„„
(3)多媒体的滥用使得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萎缩。
写作需要什么?需要生活积累,需要语言储备,但我认为更需要有一点形象思 维能力。精美的图片和刺激的网络游戏抢占了学生的大脑空间,这些人工制作的美轮美奂画面除了给学生们在浅薄的尖叫中任其思维懒惰外,还能给与他们什么?看一看现在的小孩有多少人耐得住寂寞坐在那儿“胡思乱想”天的那一边是什么?
三、弄清学生的作文的需要
1、丰富的生活材料
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材可取,就应该培养学生平时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把生活中那些平平淡淡的,却又真真实实的事物,用心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做到勤动笔,勤积累。另外,大力提倡和积极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多写日记。课外书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写日记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生将生活和学习中有意义的事情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长期坚持下求,作文就有取之不竭的材料可供选择了。
2、丰富的语言积累
积累了生活中的材料还只能算有了“米”,还没有“炊”当然不能算是美餐。学生写作文时,常常是“欲说还休”,那就是有了“米”却无法“炊”的表现。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要是写出真情实感,不在于用了多少华丽的辞藻和激昂的语句,而在于要做到用词造句恰如其分。文章要真实,真实来源于生活,这就需要积累生活,所谓厚积薄发。
3、丰富的情感体验
语言是人类表达感情的工具。懂生活、重感情的人,他的语言才会有真感情。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用心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真正懂感情的人,这也是让学生的文章有真情实感的前提条件。
四、提升学生习作生命力的策略
从分析小学生习作中最缺少的东西以及其缺少的原因之后,我们最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想让学生写出具有儿童语言特点、富有生活情趣、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其实并不难,要的是我们教师转变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观念,做好一些平淡而实在的事。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尝试:
1、教会学生用脑子去观察、用心去体验。
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重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必须重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体验,词语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亲自经历。”这个解释显然很肤 浅。从写作角度来看,情感又是立文之本源。情感正确,道理才能确定,然后言辞才得到畅达。这就是构成文章的本源。教学生写作文,抓情感的体验,确实抓到根上了,这的确是解决学生怕写作文的秘方之一。
2、减轻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
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缺乏生活乐趣,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去反映自己的生:他们与别人之间往来很少。大家都忙于做作业,连说句笑话的时间都不多,活动太少,况且有的学校连课外文体活动都取消了,什么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都得不到发展。学生经历的事情很少,见的事也很少,就像在真空中生活,如此单调,枯燥的生活,写作文时就无话可说。所以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加学生的一些文体活动,让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一些,自然就有兴致来写作文了。
3、“淡化”作文概念,消除畏惧感
作文课要尽量让学生感觉不出在上作文课,而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的一节课,从而培养学生对作文的需要意识。刚开学,我让学生介绍自己,学生七言八语。我说:“你们人多,我一下子记不住,写下来,我慢慢看”这节课,学生不知不觉走进了作文。
4、“淡化”作文时间,捕捉写作时机
在学习生活中捕捉作文时机,是淡化作文的一个重要举措。
(1)在学生想象中作文。教师只要善于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灵感,就会有一篇篇想象作文诞生。
(2)在学生动情时作文。
叙事性作文找材料并不难,但临到写作文时往往不知写什么.如果在事情发生时立即写下来,印象深,感情真,就能写出好文章.(3)在学生陶醉时作文。
星期一,同学来到学校,啧啧称赞好美,我立即组织学生观察,体味美在哪里。由于是学生的亲身观察体验,所以写出的文章具体生动。
(4)在学生感悟时作文。
对生活有所感悟时便会产生强烈的表达的欲望,此时作文便会水到渠成。
5、多读多诵,积累语言
我是这样解决学生总觉得“没什么可写”这一难题的。扩大学生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合理利用班内图书角,为学生提供阅 读书籍;引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搞好积累。
清·王筠《教童子法》云:“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踶跳呛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这就是说,初教学生作诗文,要让学生放开思想,只要言之有物,不说空话,就让其尽量表达。开始学作文,教师不要给予学生框框太多,但要时时“加以衔辔”,最好只对学生使用虚词不当之处“少改易之”,但不要对作文改动过多,否则挫受了学生的创造性。待学生记叙、说明文的写法掌握基本功之后,就开始涵养诱掖,待其自化,慢慢提炼,于是文章的意境必然大有长进,以致由放而约简。古人在“八股”文风盛行的时代倡导“放之如野马”,我们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怎能忽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恒忠.《现代媒介与儿童作文教学》.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2
2、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包南麟.《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
4、吴立刚.《小学作文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
5、崔峦.《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教学出版社,2006.1
6、《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二篇:以“生命”为话题作文
绽放生命的光芒
一棵芦苇会思考吗?会的,只要赋予它生命!
——题记
虽然现在只是一棵幼苗,只要不怕风雨,终会长成参天大树的;虽然现在只是涓涓细流,只要永不懈怠,终会拥抱大海的;虽然现在只是一只雏鹰,只要跌几个跟头,终会占有蓝天的„„ 是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要实现其价值,就要让它闪熠光辉,绽放光芒,演绎人生的精彩!天地万物,大自然赋予了生命,它们各自以其生命的姿态,装点着这个美丽的世界,诠释着自己,用独特的方式热爱着大自然,热爱着自己的生命。
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一步步地往上爬„„无论有多远,无论有多高,她都不会甩弃自己的家,永远都拉着它向前迈步,向上攀登„„生命对于这个小动物来说,也许只有不断地前进,才是她绽放生命之光的方式,用这种生命的姿态来诠释。
如果有人问我:“你希望你下辈子成为什么?”我或许看着远处的那片绿,告诉她:“我愿意成为一棵树。”绿是生命的颜色,我爱它的奋发向上,充满蓬勃的生机,也爱它绿得可爱!在我印象中,树永远都是长着繁茂的叶子,撑开那翠绿的大伞,为人们提供一片荫凉。树爱的是绿,绿也爱的是树,所以,当叶子逐渐变黄,树就会毫不留情地让它飘走,从不挽留„„也许,只有绿才是诠释树的生命的一种表达,也只有这样,树才能绽放它的生命之光„„
风告诉我:“其实我是有生命的。”哦!我知道了,我见到你在向叶儿招手,向花儿微笑!雨也告诉我:“我也是有生命的。”哦!我也看到了,你在向草儿弯腰、点头!我感觉到你们的存在,你们都传递着生命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来轻轻地告诉我,春天到了,生命绽放的季节来到了!
原来,生命是如此的微妙,它的光芒是如此的闪亮、耀眼!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生命的伟大和质朴,体会在荒凉生命中的温情,一起来敬畏生命!你生命长河里有多少颗闪亮的珍珠?也许,它还在等待我们去发现,期待着我们去寻觅。
生命的光芒,应该是五彩缤纷的,闪亮夺目的!在我们的心灵里,有多少颗令人痛苦的沙子?请把它们一一挑拣出来,让阳光射进潮湿的心扉,让心灵再次看到阳光——生命的阳光!
如果人生是一次采集,那我就会把最美,最甜的果子采下,酿成一壶醇醇的酒;如果人生是一次酿造,那我就会去寻找最鲜,最美的蜂蜜,去酿出生命中最好、最甜的蜜糖;如果人生是一串珍珠,那我就会小心翼翼地将每一颗珍珠都擦得晶莹透亮,因为它们是我的生命之珠。我要让自己的生命绽放七彩的光芒!
生命,原来是需要这样„„
生命的奇迹
生命是什么?是云,悠悠的,或起或落的云;是山,傲然挺立,高耸入云;是河,奔流到海,不舍昼夜......----题记
生命像段旅程,每个人在里面则是疲于奔命的族人,有着大段的春天、冬天。你有你的目标,但却不敢断定下一个目的地是什么,是“出人意料”,还是“情理之中”?
曾有一位美国小女生,从小就想当一名演员。妈妈把她送进了当地最有名的演出学校。可是,不久却收到这样一个通知:“我们学校每一名学生都是特别优秀的演员,但从没有见过像你女儿天赋这样差的学生,我们请她退学。”就这样,这个小女孩最初的梦想不仅被打碎了,她的心灵也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可她并没有就此放弃。在妈妈的支持下,她进了一个剧团,别人不准她上台表演,她就只能跟着排练,剧团的每一场表演,她都去排练,即使没有上台的机会,她也为此感到高兴。可命运终不能让她如愿,十几年后,她又因为患上了一种疾病,一条腿无法活动。想要表演的梦想,使她没有被疾病打倒,她坚持锻炼,坚持表演,她不仅征服了她的腿,并且在四十岁时,如愿以偿地登上了舞台,并且取得了成功。第二次,在艾森豪威尔的邀请下,伊丽莎白亲临现场,拥有万名观众,第三次,第四次......她就是著名的演员露茜利.鲍尔,她的人生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在她小时候,没有人回料想到她会登上舞台,并取得这样的成就,没有人会觉得她当演员是情理之中。有人会觉得,她的成功像一个奇迹,可谁又清楚地知道这样一个“奇迹”,是诞生在多少个辛苦的排练、痛苦的嘲笑中呢?就像险峻的高山拦不住汹涌的河流,汹涌的河流也拦不住她顶风前进的孤舟;就像平静的秋色拦不住冰冷冰冷的寒风,冰冷冰冷的饿寒风也拦不住她寻找春天的足迹。她是“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强筑就了“奇迹”,她是“任而东西南北风”的执著,使她成功为情理之中。
生命,是软弱中的坚强,平凡中的伟大;
生命,不只是盛开的花,还是泥土里的扭曲变形的根;
生命,就是用不屈的顽强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做到成功;
生命的奇迹,看似平常意外,其实都是在情理之中。
四季的诉说--关于生命
没有跋山涉水的经历,没有走出过秀容古城的机会,生活在笼中的鸟儿年复一年目睹着四季的轮回,感悟着生命的真谛,汲取着生活的养分,只为着有一天,振翅高飞,搏击风雷。
-------题记
春的故事
曾记得有一天,百无聊赖,独倚高楼。突然眼前一亮,远处一团淡淡的绿烟弥漫在树丛间。飞奔下楼,原来是嫩嫩的柳芽。这才恍然,春天已经来临了。长久地沉溺于书山题海中的我们,竟不知户外还有一派明媚的春光。
春,不管你是否在意,大自然都在传递着她的消息。
夏的童话
夏天,难道也会有童话?是的。
当骄阳烘烤大地,当花儿低头,当树木蜷缩着,枝叶经受考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一批挥汗如雨的青年奔走着——在家与校的通道上,他们接受着命运的考验,在冲刺梦想。在这个季节,人们会将一些名字传颂,讲述关于成功的童话。夏,是抒写童话的季节。奋斗与拼搏是它永恒的主题。
秋的回忆
2002年的一天早晨,我们迈入校门,映入眼帘的花坛中的群芳,绽放的花儿上附着一层薄薄的雪。这是记忆中最美的雪景,虽然那不是冬季,而是深秋。
秋,是收获的季节,收获着对生命的感动。
冬的希冀
记忆中的冬天,寒风呼啸;记忆中的冬天,令人心碎。我曾不愿回忆,害怕撕扯未愈的伤口,然而记忆是无法抹去的,一个人是无法回避自己的历史的,终于在渡过了那个漫长的冬天之后,希望升起,曙光初现,我才明白了那句人们说了千百次的话——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生命之悟
四季轮回,自然践行着亘古不变的诺言主,但每一次轮回都是新生,要明白的,生命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我们必须抓住仅有的机会,追寻生命的亮点。
珍视生命
原以为拥有智慧和情感的人类,就是宇宙中无所畏惧的生命,却未发现,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竟如此软弱无力。
-------题记
2008年5月12日,将永远被人类铭记。五万多无辜的生命就在那一瞬间被自然界的一次发怒卷走了。当我们在宿舍里感觉地面震动并慌忙跑下楼之后,当我们又坐在明亮的教室里继续学习的时候,怎么会想到,竟有那么多的人正在为生命而挣扎!从来都没有如此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不堪一击与人类的无能为力。以前只是在课本中学到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卷走了24万人,却也没有啥太大的感觉。当地震真的发生在了我们身边时,看着死亡人数一天天的上升,看着那么多从废墟中救出的生命,我们心如刀绞。为何前一刻还在为自己的明天幻想着,这一刻却要被无情地夺去幻想的权力呢?
自然无情人有情,自然灾害夺去了无辜的生命,但却也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感人的故事。5月13日中午,救援队员发现了一位年轻的妇女。当时,她已经没有了呼吸。透过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双膝跪地,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救援
队走向下一片废墟时,队长好像意识到什么,突然返身跑回来,费力地把手伸进她的身下摸索,“有个孩子,还活着!”一番艰难的努力后,人们终于把孩子救了出来。他躺在一条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有母亲的身体的庇护,毫发未伤,甚至恬静地瞅着了。医生做检查时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是爱你的!”三个月的孩子,未识人间冷暖的孩子,当母亲为了他伏身在巨石之下最后终于死去的时候,他恬静地熟睡了。孩子真像天使,母亲更是天使!我无法用言语来来表达我听到这个故事时的心情,文字在爱的面前总显得无力,每个母亲都是孩子的母亲,每个孩子都是母亲的孩子,只有母亲会用生命来表达她对孩子的爱。
死去的人,我们只能为她们祈祷。如果真有天堂,我人祈祷他们在天堂里过上幸福的生活!活着的人,我们只想问我们自己,生命如此脆弱,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珍视自己的生命,不去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最幸福的就是每天早上还可以看到升起的太阳,我们还能够快乐的笑、快乐的呼吸,还能去做梦、去追梦!请珍视生命吧!
生命的本色
心灵本没有色彩,是生命的渲染,给了它缤纷;生命本没有颜色,是心灵的熏陶,给了它色彩。
-----题记
白·屈原
白衣胜雪,长衫飘飘。你,屈原,好一个以身殉国的三闾大夫。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深沉的民族情结,爱国情愫,使得你葬身鱼腹。“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如今,你投身于“汨罗江”的“沧海之水”中,可是要洗濯你高洁的情操,不屈的精神,洗濯你对理想、对正义的执着追求?
那浩浩的长风啊,呼号着你胸中的愤怒!
那滔滔的江水啊,汹涌着你对祖国的热爱!
那洁白的浪花啊,是你纯洁的赤子心灵!
青·李白
一身青衫,舞剑长啸,好像一个潇洒不羁的青莲居士!
我好羡慕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桀骜的不训,好欣赏你“仰天大
“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一身正气,“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气干云„„ 即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即使“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你依然故我,特立独行,从不因世俗而改变你心灵的本色!那就是有着完美的才情,侠士的风骨,济世的胸怀的李白。
在我心中,你永远长身而立。
红·岳飞
一骑红袍,满面征尘,你,岳飞,好一个精忠报国的热血男儿!你“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你,“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心只为“收拾旧山河”可是,你手中的那柄长枪,却挡不住那奸臣的谗言,刺不穿那昏君的猜忌„„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一缕忠魂却长眠于栖霞岭上,那满山的红叶啊,可是你的丹心?那满天的彩霞,可是你的热血?
黑·鲁迅
黑色的长袍,黑色的一字须,你,鲁迅,好一位不屈的勇士!
你是一颗枣树,在严寒的冬夜,黑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高的天空,一意要置他于死命。于是那尖锐、坚硬的黑刺,化做熊熊烈火,焚尽世间一切黑暗,腐朽的罪恶!美好的生活会老去,高贵的心灵永远鲜活!愿我们都能让高贵的生命去浸染高贵的心灵原色,用多彩的心灵去熏陶高贵的生命,让自己有属于自己的一种颜色,在历史的画卷上留下灿烂的一笔。正如屈原,李白,岳飞和鲁迅,他的体现出了他们生命的本色,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他们的气概,他们的行为用现代语翻译本来就是“帅呆了,酷毙了,简直无法比喻了。”
难道他们这种不畏强权,宁死不屈,不违背自己意愿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宣扬和学习吗?
努力啊,体现出自己的生命的本色,像历史上的英雄一样出色。
热爱生命
多彩的世界是美妙的,然而,对于盲童来说,生活中只有黑暗,他们从不知道花是红的、叶是绿的。
-------题记
我曾从电视上看见过小盲童花花。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心去画那一幅极其简单的图画。盲童的画没有色彩,只有铅笔勾勒过痕迹,却充满了他们渴望重见天日的纯真愿望。我虽然没有与盲童相处过,我却深深了解他们的心愿。
上帝关闭了盲童的一扇窗??明亮的眼睛,却格外给他们打开另一扇窗??神奇的灵性。他们或许会比任何常人更细心地感受触摸对常人来说是极其平凡的事物,如粗糙的树皮、清凉的河水、滑顺的羽毛„„他们如此细心地感受,是因为每触摸到一个新的事物,对于盲童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
盲人每体验一些从没做过的事情是非常美好的,可盲人的生活总是处处隐藏这危险。我尝试这蒙住双眼来行走,但总是提心吊胆。因为我害怕撞伤身体,或是撞摔什么贵重物品。即使我是在家中尝试,对家里的地形很熟悉,可当我蒙住双眼走路时,脑海里却一片空白,就像走迷宫似的。我真佩服那些盲童,能克服困难,生活也基本能自理。
海伦凯勒是一名成功的女性。她小时候突发高烧,最后烧瞎眼睛、烧聋耳朵,连嘴巴也不能说话了。在这种黑暗的环境下,她没有放弃,没有倒下,她坚持练习发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但有时总不如意,如此坚强的人也流下过眼泪。经过艰苦的学习,海伦终于能如意考上哈佛大学了!读了她的故事的人,谁无不感动?能拿起手中笔画画的,能娴熟阅读盲文,能流利回答问题的,他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生命!他们以自己喜爱的方式让黑暗的生命增添了一丝色彩!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是一名残疾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放弃了自己,让自己永远生活在无知。
品味生命
在绿叶与绿叶之间,你可以看到生命流逝的脚步;在欢笑与欢笑之间,你可以看到生命愉悦的笑靥;在颓废与颓废之间,你可以听到生命无奈的叹息„„就这样,生命不断地从我们的指尖,从我们的眼前,从我们的身边匆匆溜走!
生命就像一个容器,它的容积是一定的,容器里无意义的东西多了,有意义的东西就会相应减少。
生命是一条路,这条路是铺砖垫石,默默无闻,而不是铺金布银,一路闪光,全在你自己!生命的价值在于有一个充实而完美的过程,而不在于有一个辉煌的结局。
生命是五线谱,有高有低,有起有落,有志者即使在黄昏中,也会弹奏出希望的晨曲。
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在天水之间,航行在茫茫人海之中,它会经历暴风雨的洗礼,它会迎接光云彩霞的拥抱。
生命,根本就是一连串的战斗!没有战斗,就不会有胜利!
生命的苛刻之处,在于它会死亡!只要有死亡,再长久的生命也会显得短暂,辉煌的尽头终究是永恒的黑暗!我们每天享受着生命,又每天丧失着生命,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追求它的高度!一切伟大的创造,实际上都暗含着祈祷生命永恒的意图!一切伟大的创造,在生命意义上都呈现出矛盾状态??既忠于生命又想战胜生命!
扬帆于生命之河,难免会遇到暗礁;生命如画,有浓墨挥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你可以静静地倾听,静静地品味,也可以胸怀激荡,合拍起舞!生命之舟行驶过每一个港湾,它所发生的故事,有喜有悲,有甜有苦,每一个故事都会带来不同的情绪。生命之舟渐行渐远,船风帆越鼓越满,作为船长的我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把握好航行的方向,勇敢地冲向大洋驶向彼岸„„
第三篇:以奋斗者为本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
读了《以奋斗者为本》一书,不由得感叹:华为真是一个伟大的企业!该书能让我充分感悟到华为文化的积极向上和华为机制的催人奋进。它向我们传递了两种正能量:一是“奋斗成大业”;二是“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团队打天下,管理定江山”。
华为为什么倡导“以奋斗者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通过认真阅读,我逐渐感知了华为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华为人的共同奋斗史,也明白了辉煌企业的缔造必然需要一批能坚持为之艰辛付出与努力的奋斗者。华为的成功归根结底就是经营人、造就人的成功,它通过不断挖掘人的潜在能力、资源、优势,并充分运用特有的文化宣导和有效的激励方法,促使所有员工都在不断批判和创新的路上努力前行、贡献智慧、以奋斗为荣。
华为“以奋斗者为本”的六大基本要点:第一,企业人力资源和干部管理的制度、政策都是以奋斗者来定位的,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和聚焦在奋斗者群体上;第二,只有奋斗者才是企业的真正财富,华为推崇的就是以奋斗者为本的文化体系;第三,员工奋斗的动力是为了他和家人过体面的生活,主观上为自己,客观上为国家为人民;第四,以奋斗者为本一定要有制度保障,必须用“不让雷锋吃亏”的理念夯实企业文化的基石;第五,以奋斗者为本在分配激励上要向奋斗者倾斜,提倡拉大差距,奖励无上限;第六,干部提拔更要向奋斗者倾斜,突出贡献者可以破格晋升。华为确定的奋斗是什么呢?在华为,奋斗不是用工作时长来衡量,奋斗的关键不是员工做什么而是为什么而做,奋斗是否紧贴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奋斗有无创造价值、提高自己等。华为认为,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任何微小活动,以及在劳动的准备过程中,为充实提高自己而做的努力,均叫奋斗。华为的员工归类为三个层次:普通劳动者、一般的奋斗者、有成效的奋斗者。在华为,只要员工输出贡献,大于公司支付给他们的成本,他就可以在公司生存,或许他的报酬甚至比社会稍微高一点。通过对《以奋斗者为本》一书的学习,我认识到“奋斗者”,除了包含勤勉、涉新、斗志、贡献等基本要素外,还要具备忠诚企业核心价值观、责任为先、尽心尽力、无私无畏、敢担风险、坚持开放与包容、善于解剖与批判、甘于寂寞与委屈、敢打大仗恶仗苦仗等许许多多的特质。作为锻造公司的一名职工,我愿意通过努力做一名有成效的奋斗者。
以上是我阅读《以奋斗者为本》的心得体会,请领导审阅。
第四篇: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作文
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作文
读了张总写的《以奋斗者为本》后,我感受颇多,作为易流新员工的一员。我想我的路还有很长很远,但要想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润,为我个人职场生活添彩,就必须努力再努力,奋斗再奋斗。
作为新员工的我们都很年轻,有一定的冲劲,由于工作经验不是太多,工作思路也比较单一,在工作中会常走弯路,有时也会因为一点小困难或有些小的不适应,而困惑。其实这在我看来再正常不过,说明我们已经在前进的路上了,而这些小困难也就成为我们在奋斗路上的小插曲了。我想易流的“奋斗者”应该是那种有工作激情,并不断接受挑战,通过不断地挑战去重新打造自己,进而继续向前赶,让自己逐渐强大起来。
易流的“奋斗者”首先应该是对易流事业的绝对认同与忠诚,并践行易流的七条价值观;易流事业的“奋斗者”必须对工作充满激情,并对于易流的发展富有责任感、使命感;易流事业的“奋斗者”应该将本职岗位价值最大化,并坚持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事风格;易流事业的“奋斗者”应该时刻具备危机意识,并在工作中持续改进;易流事业的“奋斗者”应该具有钻研、学习、不断创新的精神。这是张总对易流“奋斗者”的要求,这五条要求即全面又精辟,话不多但要做到却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易流人要有责任感、有使命感,以主人公的心态为公司的利益着想,同时还要有“危机意识”。
用心用智慧,给力给机会。我想我们每个人对“奋斗者”的理解,可能会有一些小不同吧,但是有了张总给我们提出的方向性要求,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风向标,它指使着我们在奋斗的路上向前迈进。易流给予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只要你肯奋斗肯挑战,相信定会有更宽广的舞台去等着你。
最后,我们必须将“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坚持“转变、创新、服务”的经营理念,全面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的经营方针做为我们奋斗前进的指导思想。以公司的长远发展为目标,而团结奋斗!
第五篇:作文教学以读为本
作文教学以读为本
北京大兴区兴华高级中学 / 孙金霞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 “ 文章写得好不好 , 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我想,叶老说的 “ 基础 ” 恐怕指的就是平时的积淀 ?? 生活的积淀,阅读的积淀。大诗人杜甫的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说的不也是 “ 读书 ” 与 “ 下笔 ” 的关系吗?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读与写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那么如何进行读写训练,真正做到以读为本,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诸方面实施的。
一、指点学生在读中学语言技巧
叶圣陶先生认为: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诵读、多揣摩。有的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我就让学生将优美的语句进行圈点,熟读或者背诵,再运用这些优美的语言或好的词语而写一段文字。比如在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在学生背诵下来的基础上,就文章的第四、第五段,我让学生仿写某一景致,并表达出自己对这种景致的情感,注意使用圈定的一些叠词和动词,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实在写不出来,默写原文或者稍作改动也可。有少数的同学是原句照搬,有一部分同学稍作改动,有个同学写了一篇《叶的随想》,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 拿着叶子,我观察着,正、反面颜色深浅不一,代表着它们命运的不同,深色一面自然是阳光的宠儿,浅色的一面则是失宠于阳光了。再看脉络,由粗到细,但不会忽略每一部分,使其均衡地吸收营养,茁壮生长,装点着花朵 „„,我想深入了解它,于是撕下一小片,放在嘴里细细品尝,苦苦的,涩涩的,为什么是这个味道?为什么没有甜,没有酸?它的一生是苦涩的吗?没有欢笑,没有激情,有的只是默默的奉献? „„” 我称赞他写得很好。诸如此类,学生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先是体会到优美语言的美感,然后加以运用,成为自己的语言。
二、引导学生在赏读文本中学会审题
学生作文,偏题、离题的现象很普遍。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在引导学生反复研习课文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认真研究课文题目,就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其审题能力。鲁迅的杂文《拿来主义》题目简练且耐人寻味。在多次诵读课文,理解了全文的主旨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对题目作进一步研究:题目即昭示了作者的主张。看到题目,读者就会想到: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拿来以后怎么样?这样即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题与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把在阅读中学到审题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际中,对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具体的分析构思,这样,能帮助学生克服 “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 的现象。
三、启发学生在诵读中学立意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的立意独具匠心,是很值得学生模仿学习的。如刘征的《庄周买水》是一篇杂文,千余字中引出 “ 官倒 ” 这样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这个问题深刻而敏锐的思考。教学时,教师要有机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并授意,在作文中要有意模仿课文作者确定主题和表达中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能力。教完这一课,我就指导学生练笔,模仿这课的写作方法,就一件事来反映社会上、校园里的一些不良现象。学生分别写出了揭示校园内学生染发、吃穿攀比等不良风气,社会上请客送礼的腐败现象,大多数学生作文立意较为深刻。
四、授意学生在诵读中学构段谋篇
教材中的选文,大部分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比如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片典范史论,也是学习写好议论文的范本。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照引论提出中心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的思路逐段背诵。为了强化背诵效果,我要求学生先默写《六国论》的第一段,然后按照第一段结构方式写一段话,语言句式都可以模仿原文。学生写作热情很高,在默写完第一段后,五六分钟的工夫就写出了一段语言生动形象、句式整齐的文字;之后,我又要求学生课下按照《六国论》的谋篇方式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议论文。从交上来的习作看,效果很好。再如,教学《过秦论》、《阿房宫赋》《师说》等课,都可以作类似的训练。这样一课一训,一训一得,学生构思成文就会意到笔随,挥洒自如。
五、引发学生在读中巧联系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勇于突破思维定势,大胆求异,推陈出新,勇于实践。这样,学生才会源源不断地找到作文的材料。
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我选择了一些能反映兰芝、仲卿性格特征的重点段落,让同学反复诵读,之后,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刘兰芝、焦仲卿以死殉情,以死抗争封建家长制度,是值得歌颂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通过再读原作思考、讨论,大致有两种意见:一是说他们是封建社会具有叛逆精神的代表,值得歌颂;一种意见认为他们双双殉情,应该理解同情,但不值得歌颂,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死是可悲的,他们没有珍惜自己的生命。有的同学还联系到当今社会一些人因 “ 情场 ”“ 商场 ” 等失意而自杀的现象。在同学讨论意犹未尽的时候,我让学生每人动笔写一篇 500 字的短文,阐发自己的观点,只要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即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内容充实,有理有据。学生在品读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善于联系现实,受益匪浅。
六、激发学生在读中善想象
丰富的想象能力是作文的翅膀 , 为了给学生插上作文的翅膀,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准想象点,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教授《阿 Q 正传》时,在让学生熟悉小说的基础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练笔:结合历史背景,根据鲁迅先生塑造的阿 Q 的性格特点,发挥想象,说说阿 Q 之名的含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跃跃欲试,发言踊跃,众说纷纭:同学 A 说: “ 阿 Q 的 ‘Q' 很像足球,被人踢来踢去,阿 Q 正是一个受人欺凌,任人打骂,被人取乐的人,他动不动就被人抓起辫子往墙上撞几个响头 ”。B 说: “Q 字像那光光的脑袋后长着一条长长的辫子。以阿 Q 为代表的旧中国国民,脑袋空空,愚昧无知!鲁迅先生就是要对这些人给予无情的鞭挞!” 一个女同学说: “‘Q' 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赵太爷、假洋鬼子这些封建统治阶级代表的虚伪、狡诈、凶残,是他们剥夺了阿 Q 做人的权利。同时,它照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还有的同学说 “ 阿 Q 这个名字是土洋结合,不伦不类,预示阿 Q 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产物 ”。等等,不一而足。这一练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说话和习作能力。陶行知说: “ 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此言甚妙!
七、鼓励学生博览中拓视野
古人云: “ 博览群书,启智慧之眼,开智慧之窗 ”。人一生书读的越多,知识容量也就越大,他的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写作能力也就越高。由于电视的普及,电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许多学生已不喜欢阅读文字性的长篇作品,特别是有深刻意义的文学名著,认为费时间、难理解。而是喜欢阅读迎合他们心理的言情小说,观赏刺激他们大脑神经的武侠影片。如有的同学在看鲁迅的《阿 Q 正传》、托尔斯泰的《复活》等小说时就认为太单调,太没有情趣,但看《倚天屠龙记》、《吕布与貂婵》等影视作品时却激动得手舞足蹈,忘乎所以。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后果将是严重的。
由此看来,高度重视学生的有益阅读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我实施了 “ 三个一工程 ”?? 每天大声朗读一篇美文;抄写一个精彩片段;背诵一段典范文字(或一首诗)。我利用早读或课前 5 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科学家,最喜欢的作家、诗人,最喜欢的名言警句,最喜欢的作品或作品片断,最喜欢的科普读物,最喜欢探索的课外知识等等,并说明崇拜、喜欢的理由。这样,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各种有益书籍的兴趣,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学生的阅读量与日俱增,认识、胆识、素质也一天天得到了提高。学生从有益的书中获取了生活的真知,吸纳了精美的语言,增强了思辨能力。学生的作文,时常冒出些闪烁着思想火花的名言警句,语言有了光彩,内容有了深度,题材也大大地拓宽了。
在实施 “ 作文教学,以读为本 ” 的理念中,上述做法,较好地做到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加深了理解,加强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使学生的习作能力逐渐提高。鲁迅先生在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 “ 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获方法。” 因此,要使学生致力于读书,教师必须抓住 “ 读 ” 这个根本。以读为本,读中学写,以写促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