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廉颇与蔺相如——完璧归赵
<<廉颇与蔺相如>>学案 ——完璧归赵
无棣县第二高级中学 主备:张淑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知识
2、技能目标: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学习人物精神 [教学重点]知识积累、人物分析 [教学难点]人物分析
[主导教法]自主探究、重点指导 [过程设计]
一、知识复习
1、<<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 体 史。鲁迅先生评为,其内容分为、、、、五部分。
2、本文可分为、、三个小故事。
二、检测积累
1、通假字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2)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
2、古今异义 请指示王 ..
3、词类活用(1)大王必欲急臣 .(2)乃使其从者衣褐 .(3)卒廷见相如 .
4、一词多义
1宁许以负秦曲 负○2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3决负约不偿城 ○4 负荆请罪 ○1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4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5、句式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求人可使报秦者(3)徒见欺(4)何以知之(5)故燕王欲结于君(6)欲以击柱
三、文章分析(一)内容分析
1、蔺相如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场的?
2、蔺相如如何取得赵王信任?
3、蔺相如从哪里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4、面对秦王无意偿城,蔺相如采取了什么策略?
5、秦王佯为城后,蔺相如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6、蔺相如最后为何可以安全回国?
(二)形象分析
1、这一部分蔺相如的形象特征?
2、文章是怎样塑遭蔺相如这一形象的?(1)直接描写(正面描写)
(2)间接描写(侧面烘托)
(三)素材积累
如果把这一材料运用到写作中去,适合哪些话题?
四、拓展延伸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名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五、作业布置
预习“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
第二篇:《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完璧归赵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之完璧归赵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把握矛盾冲突,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知识;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2、课前布置预习。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
②按照顺序叙述本故事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主学习】
二、导学案“自我检测”部分。
【合作探究】
三、看表演,听故事,归纳故事情节
开端:秦王求璧
发展:决策入琴
高潮:智斗秦王
结局:完璧归赵
四、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出使前
(一)品读3——5段
1、出使前,赵国情形如何?
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赵国君臣难以抉择,蔺相如就是在举国求才、求贤若渴的情况下出场的,这样安排为他后文智勇双全、忠心报国做下了铺垫。
2、出使前,蔺相如是什么人?
“缪贤舍人”。缪贤一语道破,“其人勇士,有智谋”,“臣尝有罪”这一段不得不叹服蔺相如胆识过人。
3、蔺相如决策的根据是什么?达不到目的是又将采用什么办法呢?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城不如,城请完璧归赵”
蔺相如:初显胆识
出使中
(二)阅读6——11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
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
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2、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示,给„„看。意 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②说理斗争。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的欺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要求学生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③誓死捍卫。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愤怒表情。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勇气。
“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3、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蔺相如:勇敢机智、敢于献身
4、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道歉请罪。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蔺相如:足智多谋、勇敢、不畏强暴
5、秦王两次接见蔺相如有哪些不同?这对提现蔺相如的个人形象有什么作用?
地点
礼节
第一次
章台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第二次
廷
斋五日,设九宾礼
秦王恃强凛弱,间接烘托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个人形象。
出使后
(三)、品析12—13段
1、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完璧归赵”,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五、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群臣素手无策、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拓展延伸】
1、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 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廉颇与蔺相如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教时
一、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2、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
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
1—2节:廉蔺简介 3—13节:完璧归赵。14—16节:渑池相会。
17—21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F、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G、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5、学生诵读
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③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 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④“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5、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二、结合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重新审视这篇作品,看有什么新的研究体会。
1、翻译这节文字。
2、王世贞“对这种称道”提出质疑,他的疑点何在? 疑点:奈之何既畏而复挑真怒也!秦强赵弱,赵畏秦合理,挑其怒不合理。
3、何以见得是故意挑其怒?
秦王设九宾,斋戒而待相如上璧,相如欺秦王,这就使秦有了理,有借口攻赵索璧。这就是挑其怒,对强权不能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4、置疑启示:
这个疑点并不能否定此传,还需史实旁证,但这里提出的矛盾性细节足以构成了疑点,疑点可成立。
质疑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像本文的疑,就有澄清史实的价值。《石钟山记》也是质疑,就有研究命名逻辑的价值,惜之,苏轼没能,也不可能把这一逻辑方法问题彻底解决。但是引发人们探究的欲念,还是有价值的。
提出质疑,就要有辩驳,要驳倒不合理的,要找不合理之处,进行反驳,反驳的理由要充分,这也要合乎逻辑和事实,最后再提出自己合理的看法。
三、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
2、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⑷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⑸幸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3、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廷
四、布置作业。
附:课后资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人们都称赞他。但我不敢认为这是可以令人信服的。
秦国拿了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骗赵国,并且用威胁的态度企图攫取它的和氏璧。这时说秦国想要得到璧是实情,但不是要趁此机会窥伺赵国的呀。赵国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不给它,不知道这个真实的情况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惧怕秦国就给它,知道这个真实情况而不惧怕秦国就不给它。这只要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啊,为什么既惧怕它而又要去挑起它的怒火呢!
况且说到秦国想要得到这块璧,赵国不肯给它,双方是无所谓是非曲直的。赵国送去了璧而秦国不交割城池,那错在秦国。秦国交出了城池而赵国反把璧拿回去了,这错在赵国。要想使这错在秦国,就不如舍弃这块璧;害怕丢掉这块璧,就不如不送去了。那秦王既然按照地图去交割城池,又准备九宾的隆重礼仪,斋戒沐浴了才来接受这块璧,照这形势已是不得不给城池的了。如果璧拿去了而不给城,相如就可以上前去恭敬地说:“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是不会给城的。那璧不是赵国的璧吗?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国的珍宝啊。如今使大王为了这块璧的缘故,而失去了十五座城池;那十五座城池的百姓,都会深深地怨恨大王把他们抛弃了如同草芥一般。大王不给城池,却骗取了赵国的璧,就为了一块璧的缘故,而竟在天下人的面前失去信用,我请求就死在这里,来表明大王的失信。”这样,秦王未必不归还璧。当时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怀揣着璧逃回去,把这有理的一方给了秦国呢!那时秦国的意思还不打算和赵国断绝关系啊。假如秦王发怒而在大街上杀掉相如,派武安君统领十万大军兵临邯郸,责问那块璧的去向以及为何失信,秦一次胜仗就可以使相如灭族,再次胜仗那块璧就终于送到秦国了。
我所以说,蔺相如能够保全这块璧,那是上天的保佑啊。至于他在渑池对秦国所表示的强硬态度,温和忍让地对待廉颇,那办法是越做越神妙的了。所以能够赵国,这实在是上天袒护保佑着它啊!
第四篇:廉颇与蔺相如练习
《廉颇蔺相如列传》复习学案
1、字音
缪公
避匿
缪贤
汤镬
虽驽
肉袒
盆缶
渑池
诈佯
列观
皆靡
传舍
甚倨
不怿
衣褐
睨柱 2.通假字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可予不。臣愿奉璧西入秦。拜送书于庭。召有司案图。设九宾礼于廷。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3、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③相如引车避匿()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⑤将军夜引弓()
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③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④迁徙之徒。()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
②而君幸于赵王()③则幸得脱矣()④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⑤ 今事有急,幸来告良()
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③以勇气闻于诸侯()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⑥斧斤以时入山林()⑦欲以客赴秦军,与赵俱死)
⑧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⑨秦亦不以城予赵()⑩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③顾野有麦场(《狼》)()
④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②王必无人()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见①徒见欺()
②大王见臣列观()
乃①今君乃亡赵走燕()
②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③臣乃敢上璧()
④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⑤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4、古今异义
①拜为上卿(。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今义指 害病;灾祸)
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亲戚:古义指。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⑤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⑥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⑧布衣之交(布衣:。今义指麻布衣服)⑨左右欲刃(左右:古义指。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⑩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义指鄙视,轻视)⑾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 今义:美女)
5、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②左右欲刃相如()③乃使从者衣褐()
④怀其璧()⑤蔺相如前曰()
⑥臣乃敢上璧()⑦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⑧ 臣语曰()b.名词作状语:①而相如庭斥之()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③奉璧西入秦()④乃前曰()c.使动用法:①完璧归赵()
②秦王恐其破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毕礼而归之()⑤ 以绝秦望()
d.意动用法:①且庸人尚羞之()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e.形容词作动词: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f.形容词作名词:①而绝秦赵之欢()②宁许以负秦曲()i.动词作名词: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h.形容词作动词:大王必欲急臣()
6、特殊句式。
a.判断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我为赵将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天下所传宝也
严大国之以修敬也
b.被动句:而君幸于赵王 “于”字表被动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字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被动 廉颇,取阳晋,拜为上卿 拜,(被)授予官职 c.宾语前置: 何以知之
君何以知燕王 d.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e.介宾短语后置: 拜送书于庭
以勇气闻于诸侯
故燕王欲结于君
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设九宾于廷
f.省略句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7、成语总结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十分贵重。
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渑池之会:也作“渑池之功”,本指战国时赵国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秦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泛指为国立下巨大功勋。
负荆请罪:背着荆 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布衣之交:平民间的交往。
四、文本阅读练习。
(一)阅读“负荆请罪”几节,完成下面的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为上卿(任命,授官)
B.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不过)C.且相如素贱人(未吃过荤腥)
D.相如引车避匿(调转)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相如廷斥之/卒廷见相如 B.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相如因持璧却立
C.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D.而位居我上/ 怒发上冲冠 3.下列句子中的“之”作为代词,其指代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羞,不忍为之下(他,指代蔺相如)B.而相如廷叱之(他,指代秦王)C.且庸人尚羞之(他,指代廉颇)D.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指代廉颇)4.翻译:(1)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阅读“渑池之会”,完成下面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拔:攻克
B.明年,复攻赵
明年:今年的下一年 C.请奉盆缶秦王
奉:献 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怿:高兴 2.翻译:
⑪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⑫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三)阅读“秦王斋五日后,„„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一段,完成练习。1.比较下面两组加点词的意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引赵使者蔺相如/左右欲引相如去
秦王因曰„„/不如因而厚遇之 A.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也相同。B.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相同。C.两个“引”字相同,两个“因”字不同。D.两个“引”字不同,两个“因”字也不同。2.对下列的句子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明约束:坚守信约。B.臣请就汤镬 就:于是
C.不如因而厚遇之 遇:招待
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唯:表希望的语气。3.辨析下列各句,选出全有通假字的一组()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③赵立奉璧来 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⑤卒廷见相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⑤ 4.选出句式与其它名句不同一项()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使归赵
C.相如至,谓秦王曰
D.不如因而厚遇之 5.下列“于”字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A.乃设九宾礼于廷
B.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C.臣头今于璧俱碎于柱矣
D.拜送书于庭 6.下列各句加下划线与其它三句用法不同的是()A.大王必欲急臣 B.臣请完璧归赵C.毕礼而归之 D.于是相如前进缶 7.翻译: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
(四)阅读“完璧归赵”语段,回答问题:
1.选出加点字的意思和“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相同的一项()A.春风不度玉门关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D.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2.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舍相如广成传
B.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C.左右欲刃相如
D.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8.翻译: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第五篇:廉颇蔺相如列传范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课稿
作者:王木女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
本文选自高一语文必修④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着名的人物传记,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得 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
虽然具有历史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但作为语文教材,我以为不宜只注重其故事性,因为以事实和事理来把握历史,那是历史教学的任务;而应该充分挖掘文本,感受其文学魅力。
二、说学情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首先存在认识和能力上的个体差异。其次,普遍存在“困于口”问题,学生没有“说”的习惯,只一味地记,可这不意味着他们想不到。
想得到未必说得出,说得出者必定能想得到:说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因此,“让学生说”,势在必行。这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目标
㈠德育目标——以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感染学生。例如欣赏和学习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卑不亢、宽容谦让。再如辨别廉颇有自尊心还是嫉妒心,正确认识自尊心对个人成长的价值等。
㈡能力目标,包括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有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认识其各方面的文学魅力,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能较准确灵活地用古代和现代汉语模仿人物对话,再现或表现其神态、内心。能大体口译或复述故事,准确推断所蕴含的意义。
有人说:“人才不一定有 口才,但有口才的一定是人才。”基于对口才的重要性认识,也鉴于本人此前在教学中的缺陷,我准备在本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重中之重。即以欣赏文本得文学价值为基础,其间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得教育,而以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根据上述目标,本文学习得重点和难点如下: ㈠重点:口述故事,赏析重要语段的涵义,分析人物性格。
㈡难点:掌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㈠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十分重要。古文尤其要注重诵读。读方式多样,效果各异。我将采用集体朗诵和分角色朗读两种方式。
本文篇幅较长,不宜在单课时内通读全文,否则会给学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根据内容特点,我将以故事为单位,引导学生朗诵。
集体朗诵相对完整的文段,以掌握字音、句读,了解故事梗概。分角色模仿人物对话,理解其用意,以便揣摩出任务内心感受。
㈡问答法(或问题式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策略”,而且是目前使用普遍而有效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最应该体现。而问题的设计或提问的技巧将直接影响引导的成效。
此前,我一直走入一个误区:以为高浓缩、高难度的设问等于有价值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等于有效的引导。结果在课堂上,屡屡“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究其原因,一是违反循序渐进的原则,问题跳跃性大,致使学生出现思维“断层”;二是忽略学生个体认识和能力差异,热情地提问反而出现了“能者扬之,困者抑之”的后果;即使对于能者,在连珠炮式的追问下也十分尴尬。因此,我认为问答式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些原则: ⒈与内容或结构同步。体现为引导学生简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每个学生奠定深入学习的基础。
⒉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发挥个体差异的积极作用,成就不同的成功感。
⒊适量提问,鼓励尊重。对同一个学生,最多连续提问三次,之后询问其是否愿意继续,尊重学生的选择,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问题层层深入,适合程度不同的学生,能者多答,困者少答,各有收获。最关键的是教师在有效引导中,成就了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和自尊心。
当然任何一节课教师都无法预设所有的问题和答案。实际课堂中,随着师生之间思维的发展,往往很多问题是随时生成的,而无论怎样,上述原则都适合。
五、说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
三课时,每课时一个故事。
第一课时:负荆请罪
1、导入,说明本故事的现实意义,从而说明作此学习内容调整的原因。
2、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3、提问: ⑴廉颇为什么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起因)⑵你认为蔺相如主要凭什么化解了两人之间得仇怨?(性格特征)⑶廉颇有哪些优点?(性格特征)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读这则故事的感悟? ⑸练习,完成《夺分王》88页第二题。
第二课时:完璧归赵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 璧有瑕,请指示王。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3、提问: ⑴秦王请求以城易璧是否真诚?为什么? ⑵明知是欺诈,赵国为何不断然拒绝? ⑶缪贤怎么知道蔺相如的为人? ⑷蔺相如凭什么认为应该“许秦璧”?
⑸秦王得到玉璧后,有何表现? ⑹璧已落入他人之手,蔺相如怎么取回?接着怎么应对?赏析人物动作描写。
⑺蔺相如向秦王提出什么要求来迎接玉璧?秦王依言行事后蔺相如怎么应对? ⑻蔺相如辩解的那番话包含几个理由? 第三课时:渑池之会
1、集体朗诵,分角色扮演人物,模仿人物对话,简述主要情节。
2、读准句读,并解释重点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
3、提问: ⑴秦王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渑池相会的要求?这是否符合常理?他可能有什么目的? ⑵复述送别场面。模仿廉颇口吻,“说出”原话。解释词语“度”、“不过”。
⑶廉颇向赵王提出什么建议? ⑷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你知道国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什么作用吗? ⑸赵王未死,就有了善后的打算,廉颇当时会有怎样的神态和心里?这体现廉颇什么优点? ⑹这番话对故事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⑺渑池之会上,秦国一方向赵王提出什么要求? ⑻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说说秦王、赵王、蔺相如各自怎么应对?并比较两位君王的性格特征。
⑼“十五城”对一个“咸阳”,哪个分量重?为什么?在这场较量中谁明显占优势?
4、总结三个故事,蔺相如对待秦王和廉颇的不同态度、方式,归纳他的处世原则。
5、、布置练习,阅读并完成《夺分王》86——90页。
六、板书设计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对秦王
负荆请罪 对廉颇
威于外而宽于内
原则: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