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公最后成了佛教护法,后面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关公最后成了佛教护法,后面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
1、智者大师度化关公智者大师被赞叹为释迦牟尼佛的化身,所谓“东土释迦智者大师”。“智者大师”是皇帝给他的封号。他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而且禅定功深。有关智者大师和佛门的护法伽蓝菩萨有一段典故。佛门里面有韦陀菩萨和伽蓝菩萨,伽蓝菩萨是佛门护法神。这位伽蓝菩萨是谁呢?就是关公。三国时代的关云长(民间称关圣帝君)怎么会成为佛门的护法神呢?这个典故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智者大师那里来的。智者大师有一天在荆州玉泉山打坐入定,定中看到一位将军骑着白马、拿着大刀在喊“还我头来!”因为关公是遭人陷害,首级被砍掉的。关公一生光明磊落,即使杀人也是光明正大;可是自己却被人谋杀,所以他气愤在心,即使死了还要讨回他的头。智者大师在定中就开导他,大意是说:这个能喊“还我头来”的人,岂不是他本身就有头,何必头上安头?而且你过五关斩六将,杀了这么多人,谁来还他们的头呢?这么一说,关公就很惊讶,当下领悟,就接受智者大师的劝化,皈依佛门,发愿要护持佛教,作为佛教的护法:这是关公成为佛教护法的来源。有关关公成为佛门护法神的说法有两种,大致上不离这一范围。——摘自慧净法师《往生论注核心讲记》
2、智者大师辩才无碍智者大师辩才无碍,不但深入《法华经》,也一生演讲《法华经》。当时讲经不像我们现在,有桌子,有数据,有黑板、投影机,当时都是开大座讲经,要将经文背在脑海中,发挥的内容,引用的典故、譬喻也都是从脑海中自然去发挥、引用、引证,没有编讲稿、资料的。所以当时智者大师就是盘腿坐在法座上讲,下面的人就静坐着听。时间久了,下面的人要上净房或临时有事,就来来去去,可是智者大师一直坐在那里讲。《妙法莲华经》的“妙”字,足足讲了九十天,以九十天的时间去发挥“妙”字的意义:这就是“九旬谈妙”的由来。——摘自慧净法师《往生论注核心讲记》
3、可是智者大师仍没有脱离六道轮回,说明靠自力修行何其困难在《印光大师文钞》中,印光大师就举出天台宗开宗祖师智者大师临终的示现,来说明修行证果的困难。《印光大师文钞》说,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临终的时候有弟子问大师证入何种果位,智者大师回答说:“我不领众,必净六根;损己利人,但登五品。”智者大师说,如果我不盖庙建寺、讲经说法、领众修行的话,必定会达到“清净六根”的地位。所谓“清净六根”就是圆教“十信位”。断了见惑就是“初信”,断了思惑就是“七信”,断了尘沙惑就是“十信位”。“七信位”相当于阿罗汉境界,已经断除三界生死轮回,具足六种神通。智者大师说,如果他不领众修行,一定会证入“十信位”。因为领众修行,讲经说法,又盖道场,又应付众生,所以不但没办法到达净六根的阶位,甚至连初果断见惑都还没有达到,只是“登五品”。所谓“登五品”,就是降伏五住烦恼,还没有断除见惑。这么一差,可说是天差地别。如果净六根的话,不但是阿罗汉,而且断除尘沙惑;不但不轮回,而且能断一品无明而证一分法性,进入法身菩萨阶位。但是现在不但完全没有,连小乘的初果也还没有。既然如此,岂不是还在三界六道里面:这是智者大师本人最后的盖棺定论。这样辩才无碍的智者大师,说他自己只是“登五品”而已,何况其他人,何况末法时代的现代人!现在有人印证别人开悟,且达几住菩萨,如果这些是真的话,岂不是他们所证让智者大师望尘莫及!所以,我们现在学佛,尤其是学净土法门,不要好奇。心好玄奇将会因无知而迷失或被骗。——摘自慧净法师《往生论注核心讲记》
4、净土法门是他力救度的法门,通通可以往生净土、脱离轮回 净土法门是“他作自受”的法门,就好像父母辛勤所累积的财富,却是儿女来继承、来受用。
如果从因果的道理来讲,所谓“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也就是说,自己所作的善,自己承受将来的乐果;自己所作的恶,自己承受将来的苦果,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这是一般的因果必然的道理,这个叫做“自作自受”。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用功自己成绩好;他人喝酒他人醉,他人努力他人得。都是各自接受各自的果报,所谓“要怎么收获,就怎么耕耘”,也唯有流汗耕耘之后,才有欢喜踊跃的收获。这是一般因果的道理,可是唯有阿弥陀佛却是超越一般因果的道理,这个叫做“他作自受”——阿弥陀佛修行,愿行圆满所得的果,却是我们来接受、来享受。好像父母辛勤所累积的财富,却是儿女来继承、来受用。尽管儿女并没有父母的才智和努力,却能够拥有父母才智努力的结果,这个叫做“他作自受”。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卷下就说:“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显示不仅现在要往生的众生,是靠弥陀的本愿力;即使往生到了极乐世界,将来成佛,广度众生,也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所成就的,也就是“往还皆由本愿力”。这个充分显示“他作自受”超越寻常因果的道理。这种“他作自受”的道理,在《无量寿经》中有非常充分的显示。譬如说:“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 这些经文都显示: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法门,是“他作自受”的法门,是赐给我们能够成佛的真实之利的法门。(只要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号,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念佛人通通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永远脱离六道轮回。)——摘自慧净法师《第十八愿讲话》敬请常念:南(ná)无(mó)阿弥陀佛
第二篇:一个感人至深的友谊故事
一个感人至深的友谊故事--最后的两个苹果
有两个朋友患难与共,形同亲兄弟。上帝不相信人间还有真正的友谊,于是就设计考验他们。
有一天,这两位朋友在大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面临死亡。这时,上帝出现了:“我的孩子,前面一棵树上有两个苹果,吃下大的那个,就能抗拒死亡,走出沙漠,小的那个,只能令你苟延残喘,最终还会极痛苦的死去。”
两个朋友向前走了一段路,果然发现了一棵树,也发现了树上的两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不会碰那个会给一个人带来生命之光的果子。
夜深了,两个好朋友深情的凝望着对方,他们都相信,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晚。
当太阳从沙漠的一端再次升起的时候,其中一个朋友醒了过来,他发现,另一位朋友不在了,而树上只剩下一个干干巴巴的小苹果。他失望了,不是因为死亡,而是因为朋友的背叛。他悲愤地吃下这个苹果,继续向前方走去。大约走了半个多小时,他看见了倒在地下的朋友,朋友已经停止呼吸了,可是他的手上紧紧握着一个更小的苹果。
三
经典友谊故事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点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们才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
一旁好奇的朋友问道;“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
另一个笑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灵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
朋友间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有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真心帮助,你会发现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就算最要好的朋友也许也会有摩擦,我们也许会因这些摩擦而分开.但每当夜阑人静时,我们望向星空,总会看到过去的美好回忆.不知为何,这些琐碎的回忆,却为寂寞的心灵带来无限的震撼.
第三篇:一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
一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
前几天参加同学聚会,我的一位同学跟我说起参加她女儿的家长会的故事。我听了觉得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案例,鼓励她把过程写下来。今天她发给了我,我在这里全文转载。
谁来激励我们的孩子?----参加学校家长会侧记
下午,我参加了正在读初二的女儿学校家长会。会议开始后才知道这已是第二批家长会,第一批是成绩较好的同学家长开会,本次是成绩靠后的15位同学家长会,而且是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据说这是女儿班主任的创新举措,其它班也是分二批,但都只是家长参加,学生不参加。
按以往议程,班主任介绍了本学期班级举办的活动和本次期中考试情况,接着各科教师分别对试卷和学习情况点评,传授学习方法,寄托希望等等。
让我感动的是班主任老师对本次参会的15名同学分别进行点评,具体而详尽,看得出,是位热情、负责、细致的班主任!
会议的气氛有点沉重,毕竟15位学生被定位在成绩较次的团体,无论情绪、自尊、信心都受到很大打击。我看到孩子们(包括女儿)在听教师讲解的同时,不时转过来看家长脸色,无非想从家长的表情上捕捉对自己的态度,为回家后得到什么样的对待而做好准备。孩子们多难啊,我真是从心里为女儿疼痛,这种感觉驱使我想对孩子们说几句鼓励的话。在会议快结束时,我举手向班主任申请发言,班主任同意了。
没人邀请,当然也没人阻拦,我径直走上讲台,用颤抖的声音说了下面一段话。
“首先,我想和大家分享我此刻的感受。在这么好的学校里,我的女儿成绩不如意,刚才,我一度很难过、很揪心,为她的前途深深地担忧。我不知往后还会出现什么,不知如何解决她的学习难题,更不知道希望在哪里。我甚至想,从今天起,我停止加班,中止与所有朋友同学联系,放弃全部爱好,自己辅导女儿,我将用余生的20-30年来换取女儿未来的60-70年。但马上又否定了,一是自己根本做不到,二是效果未必好。看到女儿用湿润的小手熟练而爱惜地翻阅试卷和评价,专注地聆听老师讲评,稚嫩的脸颊溢出青春的光泽,我的心慢慢平静下来。她正在成长,她好奇,但求知的欲望可能没被完全激发,此刻,她也许比我更沮丧!在她学习方面我做过什么呢?我即惭愧又自责。
我现在要做的,是和她站在一起,鼓励她,在心灵上和她一起成长。
第二,我认为在座的15位同学的品德高尚,非常值得赞赏。从我身后的图片看到,你们班在本学期运动会、体操比赛中都得了第一名,你们15位同学中大部分参加了比赛,为班级赢得了荣誉,而这一荣誉不是轻松取得的。我知道我的女儿参加了游泳、短跑项目比赛。参赛前,她与同学多次在晚上或周末自觉训练,还与同学深入讨论各种项目(包括泳式)的参赛人选,并主动与班主任联系,确定合理的参赛队伍。你们班在12个班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绩,和每一位参赛同学的努力拼搏紧紧相连。而你们能如此自觉地进行艰苦的训练,又是什么力量驱动的呢?我想应该是:责任和兴趣。你们能为班级负责,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只这一点我就为你们骄傲!一个人,有好的品德根基,对集体负责,就一定会对自己负责,直至对民族、对国家负责。人有多种能力,每种能力的发展不是平衡的。学习能力也是变化的。考试排名前后变化很正常,本次排名靠后,不等于以后也如此。只要你们想到要对自己人生负责,拿出刻苦训练比赛时的勇气和毅力,将文化学习看作是自己必须做的、而且是必须终身坚持的事情,有意识地培养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一定能想办法克服困难,改变现状,迎来光明。
第三,你们15人的团体和第一批33人的团体,不会是固定不变的,一定会互相流动。你们要赏识自己,从心底里认为自己一定能进步,不断激励自己、树立必胜的信念。同时,在赏识自己的同时,也赏识同伴;鼓励自己的同时,也鼓励一起努力的同学。你们之间是平等的、也是互相尊重的,你们一定能共同进步!
最后,我想用刚才匆忙写的一首诗送给我的女儿及在座的14位同学。我的星辰
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左眼是长庚,右眼是启明 透过你晶亮的双眸 我看到你内心汹涌的波浪
我也在心海的岸边徘徊 层层潮涌追逐着我的思绪 涛声清脆,海天迷茫 哪里是你闪烁的微光?
你坐在我的身旁,稚嫩的脸颊如青涩的花蕾 这可是我曾经的模样? 此刻,我已和你的浪潮层叠
听见了你拍岸的美妙声响
我坚信,你的浪涛正坚定向前 阵阵涛声是你搏击的歌唱 哦,我的星辰,你在未来人生的轨迹上
一定会发出自己的光亮”
这个妈妈的做法我是完全赞同的,相反对学校和老师的做法却有些不以为然。无疑,老师的用意是好的,希望和家长一道帮助学生提高成绩。问题是这种以成绩划线来区分学生的做法等于把成绩不好的学生划入另册,区别对待,很容易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造成伤害,可能进一步打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带来终身的阴影。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媒体报道的让所谓表现不好的孩子带“绿领巾”的事件。据我所知,在一些发达国家,孩子的成绩属于个人隐私,是不允许这样公之于众的。其实这些成绩不太理想的孩子有很多优点,正如这位孩子母亲的发言中提到的那样,他们人品很好,关心集体,体育成绩优异。但高考制度让学校和老师眼睛只盯着几门主要功课的分数,用一个唯一的标准来评价个性、能力、智力类型完全不同的孩子,这是极不公平的。我无意指责我们的学校和老师,他们也是教育制度的受害者,但希望她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不要加重对孩子们的伤害,而应该和孩子及家长一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共同努力减轻制度带来的伤害,并且致力于改变这个制度。正如同学说的那样,我们应该和孩子站在一起!
同学还告诉我,她的即兴发言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家热烈鼓掌,有些学生家长还流下了眼泪。有些孩子告诉她的孩子,你妈妈的讲话让他们回去后少挨了一顿打骂,家长反过来对他们鼓励有加。老师们也表示认同和理解。但当她征求孩子的意见,要不要把那首诗放到家长和学生的QQ群里时,孩子哭着劝阻了她,说明孩子还是心存顾虑的。
同学说她平时很少在家长会上发言,当时不知为什么太激动了,就不顾一切地走了上去。我理解这种冲动,那是来自对孩子的深沉的爱,就像一个挺身而出张开翅膀保护小鸡的老母鸡一样。孩子幼小的心灵太需要得到大人的精心呵护了。我曾经跟一位同事谈到过,看我国的教育与国外的教育好不好,只看一点就知道了。在我国,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而在国外则正好相反,小时候爱玩,大了后对学习的兴趣反而越来越浓。我们有些人经常说我们的基础教育如何如何好,但有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是,越来越多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国外。我周围的人只要稍有能力,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上学。而且有不少在国内上学的差生,到了国外都变成了优生,有的还获得了名牌大学的奖学金,表现非常突出。我问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让孩子学得越来越好?无他,鼓励孩子的兴趣,多元评价孩子的成绩,让孩子个性化发展,而不是只走一个独木桥而已。这些家长或用脚、或用钱对国内的教育投上了一张反对票,不管他们口头上是怎么说的。
第四篇:佛教故事:一个韩国和尚念佛成就的故事
佛教故事:一个韩国和尚念佛成就的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位在韩国佛教界不太出名的老和尚在釜山法雨寺圆寂了。他俗姓黄,法名河潭,19岁在金刚山长安寺出家,一直念「南无阿弥陀佛」作为自己的修行。
他不论坐着、站着,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在干活或吃饭时,「南无阿弥陀佛」也不会丢掉。就这样修持有十多年,跟别人讲话时「南无阿弥陀佛」也不会间断,睡觉时也是跟「南无阿弥陀佛」在一起。佛友QQ 【二八五五三四四五四一】
一起参禅礼佛
后来,河潭和尚在三十多岁时就见到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并明心见性了。河潭和尚抑制不住体得无量光明和妙义的法喜,从金刚山下山了。他想在众生前把「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个伟大的名号送到众生的耳里,消除他们的业障。为了这个目的,他来到了汉城。
在韩国日据时期,电影院的宣传员在做电影宣传时,通常在身上套一个桶,桶上贴一份海报,在大街小巷到处走。河潭就用这个方法,在自己身上套了一个桶,桶的四面和僧帽上都写了「南无阿弥陀佛」。他背着这个桶,一天到晚高声地唱「南无阿弥陀佛」,走遍了汉城大小胡同的各个角落。他深深地相信:人们只要耳朵听到「南无阿弥陀佛」,眼睛见到「南无阿弥陀佛」,就会消除业障。如果遇到对此产生兴趣的人、生起确信的人,他就对他讲述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的法,并把念佛消业障的忏悔法门也教给他。像这样,做了有五年。
对于帮助他的人,以前他是感谢,现在他是为对方祝愿。无论是小事还是大的帮助,他没有一句感谢的话,任何时候都是合掌说:「愿以此功德,你将来成佛。」不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只要给过他哪怕小小的帮助,他都弯腰合掌说:「愿以此功德,你将来成佛。」
他成了喜爱酒的人。走在路上,嗓子干渴时,就直接进入酒家。在缓解了干渴,他就向酒家老板合掌半拜祝愿:「愿以此功德,你将来成佛。」有的人拿着食物和酒走到他跟前,对他说:「和尚!来一杯吧!」他说:「好啊!」当他一饮而尽时,这些人又取笑又讥讽地说:「和尚,你刚才是喝茶还是喝酒呢?」「看你还喝酒,不像个出家人啊!」他一点不放在心上,照样合掌恭敬地说那句始终不变的话:「愿以此功德,你将来成佛。」就这样,始终说这句「愿成佛」的话。
河潭的晚年是在法雨寺度过的。该寺当时由大律师东山和尚住持,戒律极严。好酒的河潭没法在这所寺庙里住。东山和尚对他倒是很宽容,来去随他,愿意住就住,愿意走就走。但河潭无法和大众在大寮里共住,也不能与大众一起过堂用斋,他只能跟那些来庙里干活的行者和做杂活的工人一起吃住。每天吃过早饭,他就走出庙门,直到夜里才归寺。
有一天,他把该寺的监院叫来说:「三个月后,我就要走了。」监院只当作是玩笑话,至于他是搬到哪里还是离开人世,并不仔细过问。
后来,在河潭说要走的那天前的一个星期,河潭又叫来监院,把一捆由十元、一百元整整齐齐迭好了的六万韩元(按现在算,不到一百元人民币)交给监院。河潭说:「我其它什么都没有,没有一本经书,没有一个木箱,也没有一块地。刚才这些钱是我全部的财产,就捐给庙里用吧!」他又从袜子里拿出三万韩元,说:「这些钱用来处理我的后事应该足够了。」
要走的前一天,河潭用泡了檀香木的水洗了澡,换上预先准备的寿衣。然后在干净的地方,把洗澡前穿的衣服都烧掉了。这时,他真是一无所有了,除了穿在寿衣外的一件长衫和袈裟,连一块毛巾和一双袜子也没有。佛友QQ 【二八五五三四四五四一】
一起参禅礼佛
起初,监院听河潭说「三个月后要走」,只当作是玩笑,这时看到河潭接二连三的异常举动,也有些不安。在河潭要走的那天清早,他派了三个年轻僧人看着河潭。到了上午十点,河潭开口说:「现在到我该走的时候了。」旁边看他的年轻僧人有点不耐烦地说:「你不知道现在是大殿供佛的时间吗?你既然是个出家人,为什么在供佛的时间走呢?」河潭说:「你说的也对,你把我扶起来。」说完,本想坐着圆寂的河潭,在年轻僧人的搀扶下,往佛殿这边走来。他在大殿的一处端正地坐着,很安静地等到供佛仪式全部做完。他这时吩咐身边的僧人说:「现在没别的事了,请扶我躺下吧!」在身边僧人的帮助下,河潭安祥地躺下了,用微小的声音说了他一生最后的话——「愿共法界诸众生,自他一时成佛道。」
河谭和尚圆寂了。这时法雨寺的监院顿足捶胸,痛哭流涕地说:「唉呀!唉呀!真正有道的善知识撇在一边,我真是眼瞎了、耳聋了,什么也不知道啊!」
现在返照一下自己:当下的我是怎样活着的,果真幸福地活着吗?实际上,我们生生世世都在丢失自己的真心中活着。任何时候都在妄想、贪欲、嗔恚中颠倒迷惑,积累了数不清的业。此时此刻来到轮回的此处,而我们却沉迷其中,毫不知觉。对「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也惘然不觉,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并不做任何应该做的事。
我们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须学会直视我们的生活。在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活方式。在这些多得不可计数的生活方式中,我们视什么为幸福的生活呢?财富多是幸福的生活吗?名声大是幸福的生活吗?周围的人向你虔诚礼拜是幸福的生活吗?不然,就像河潭和尚一样,最终一无所有,活在挨周围人的骂、受周围人的轻蔑中,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守持着不变的东西,享受安乐的生活。最后没给任何人烦扰,洒脱自在地离开人间。你认为这样的人是幸福的人吗?每个人都可以做出判断,往自己的真实状况返照着去看,就会明白的。
河潭和尚以一句名号为所缘,功深力极,证入了念佛三昧,明心见性。从此,他远离了身心忧苦,唯有无量清净喜乐。他现生就处在极乐世界中,得到了究竟、永恒的大安乐。《涅槃经》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第五篇:我不介意成为最后一个的纪实故事
在我的印象里,我的家人总是慌慌张张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匆忙。每天早晨,妈妈总是一边忙着做早餐,一边抽空洗漱。做完早餐,她又要忙其他家务。爸爸也总是匆匆忙忙的,吃完早餐,有时候连咖啡也没喝,抓起公文包就向门外奔去。姐姐艾玛天不亮便起来了,三口两口吞点东西下肚,又骑着自行车去参加课前游泳训练了。就连我们家的小狗普依听到闹钟铃响,都会跳起来像箭一样冲进院子,因为它认为早到的狗会得到骨头。
一天早晨,当我走进厨房吃早餐,妈妈急切地问道:“曼迪,为什么你总是最后一个呢?”
“因为我得去和我的鱼儿说‘早上好’呀。”我一边不慌不忙地说,一边开始倒果汁。我小心翼翼地将餐杯倒满。
“噢,快点,曼迪。”妈妈在一旁催促我说。我知道,等我离开家去上学之后,她要去瑜伽训练班练瑜伽,而且,她总是希望第一个到达。
那天在学校,我们要将借阅的图书交到图书馆,而我是最后一个去还书处的孩子。
“你怎么要这么长时间?”图书管理员麦迪夫人问我。
“因为我将阅读角的所有图书都收过来了。”我说。
“谢谢你。”麦迪夫人微笑着说。
数学考试,我是最后一个将试卷交到篮子里的孩子。
“你的数学题总是做得都正确。”勒纳夫人说,“可是,为什么你总是最后一个交试卷呢?”
“我喜欢检查两遍。”我说。
“真是一个好主意。”勒纳夫人说。
美术课下课的时候,学生们都跑到外面去休息。“曼迪,我们已经将你的画挂起来晾干了。”克莱先生说,“为什么你总是最后一个走出教室呢?”
“我将所有的颜料瓶都拧上了盖子,以免颜料干掉。”我说。“谢谢你。”克莱先生微笑着说。
今天晚上,学校要举办晚间家长见面会。爸爸妈妈要去与我和姐姐的老师们见面。该出发了,他们全都急急忙忙向汽车走去,只有我又落在了后面。
“曼迪在哪里?”爸爸皱着眉头问。
“他总是最后一个。”我的姐姐艾玛说。
妈妈回到房间里来找我。我正在忙着画送给老师的画儿,还有最后几笔没有画完。妈妈催促我道:“走吧,曼迪。我们不想迟到。”
“我肯定老师们会问我们为什么你总是最后一个。”当我上汽车的时候,爸爸说,“到时候,我们该怎么回答他们呢?”
我想了一会儿,反问爸爸:“不是总要有人在最后吗?”
“嗯。”爸爸说,“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到了学校,爸爸妈妈找到我的老师们,逐个和他们交谈。
麦迪夫人说:“曼迪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勒纳夫人说:“曼迪成绩很好。”
克莱先生说:“曼迪总是为他人着想。”
但是没有人问为什么我总是最后一个。
就要回家了,我又落在了后面。我将头伸进每一个教室,对里面的人说再见。
“那就是我们的曼迪。”爸爸骄傲地点着头,“总是最后一个。”
“有时候,成为最后一个也是好事。”妈妈也微笑着说。
我的姐姐艾玛踩到了一个废纸团。她停下来,从地上捡起废纸团,走到垃圾罐前,将它扔了进去。
就在那时,我走了过去。姐姐微笑着对我说:“或许,我也应该试一试。”
我哈哈大笑,说道:“怎么?你不介意当最后了吗?”
姐姐也哈哈大笑,说道:“不介意。”
爸爸妈妈看着我们,也跟着笑了。
在生活中,常常有慢性子、喜欢做事慢悠悠的同学,也许,他会因此受到同学的嘲讽。其实,过日子不在于快,更不在于急,而是要注重学习生活的真切感受。“生活质量第一”是生活的真谛,也是大人小孩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