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思维出于信仰独一真主的教导

时间:2019-05-14 16:1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辩证思维出于信仰独一真主的教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辩证思维出于信仰独一真主的教导》。

第一篇:辩证思维出于信仰独一真主的教导

辩证思维出于信仰独一真主的教导

张承迁2012.9.一提到辩证思维,中国的穆斯林,马上就想到这肯定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因为从前很少有人提过这个词,过去,这个词是指逻辑学而言,原出于希腊的文字,有思想、思维、理性、言语等含义。1902年严复先生把这个词译为“名学”,如果从印度而来,就称为“因明学”;实际为思维规律的科学,并称之为逻辑学,是研究概念、判断、和推理及其相互联系的规律法则,以帮助人们正确地思维和正确认识真理。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思维方法,它本身并没有什么倾向性,而且和无神论更不沾边儿。逻辑学仍然是根据音译而来,所以现代就称作辩证法思维或辩证思维。中国人对此并不陌生,早在春秋战国时的著作和思想家,像易经、老子、墨子等都是充满辩证思维的人。因为他们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真主的指引,反复地印证并综合各种知识而得出了符合辩证思维的认识规律。所以中国知识分子的迷信程度,并没有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淖,而且能保持清醒超然。这是真主对中国人的普慈,也可以说中国人是最适于接受《古兰》教导的民族,对此我抱有充分的信心,希望读者和我一起拭目以待。

提起辩证思维,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能张口就说几句,“福不双降,祸不单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还有老子的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是事物变化的规律,说明没有单纯的祸也没有单纯的福,总是相反相成,互为前提。有信仰的人,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辩证思维,僵化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他们很难想象,如果这样还有相对的稳定性吗?好像信仰就是百分之一百,不信仰就无可救药再也没办法了,甚至说临死时只要念了清真言,那肯定进天堂,真是这样吗?有些人心肌梗塞,或突发脑溢血死亡,他们为之惋惜不已,因为没来得及念清真言;其实像这样的回归,毫无痛苦,那真是求之不得的事。说明没有任何惊恐、自己也没有任何痛苦,也没有给活着的人带来任何麻烦,也没有浪费大量的补品和药物,只留下无尽的怀念——(杜阿一),那有什么不好呢?我参加过一位非穆斯林的葬礼,人们对丧家人说的话“节哀顺变”,这与我们说“节哀顺主”还有多远?比起我们站完殡礼后,妇女们嚎咷痛哭是不是更符合信仰的要求。信仰真主的人,不顺服真主的决定反而正确吗?

辩证的思维方法,并不是人间的某种说法,而是从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认识,其实也是真主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启发或启示人类逐渐认识事物,明白事理的一个途径。人类的发展是很缓慢的。在有文字以前,语言的酝酿经过一两千年,这其中只能靠肢体比划,结绳记事等简单的方式交流,可以从婴儿成长过程中看到,我们要成百上千次地喊爸爸妈妈,孩子才能喊出一个爸和妈字,不到一定的时间,语音器官是不开窍的。最聪明的科学家,也要从咿呀学语开始,这是谁都绕不过的。

真主对人类的启示,也是随着人类的成长逐渐发布的,起初可能是一点灵感、一种梦境、一丝幻觉、突发梦醒等。正像作家柯云路所理解的,物质的法则千条万绪,难道精神的法则,并不为我们所知的物质以外的法则,也和我们对待物质法则一样认识吗?“他创造一切,并使其匀称。他注定一切,而后引导。”(《古兰》87:2-3)说明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一切在真主的创造中,都是有序地发展着。而且真主注定了一切,并加以引导。人类在地球上处于高端的存在,而且被赋予代治世界的使命,“我要在地上安置一个代治者”(《古兰》2:30)所以真主不断地启示人类各种知识。“有一个民族就有一个警告者从其中派出。”(《古兰》35:24)很多人并不理解真主怎样派出,对现实中的一切真可谓熟视无睹,在他们的信仰中现实发生的一切,都不是真主的决定,因而才有基督教主祷文中那样的话:“愿主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言外之意地上发生的一切,真主完全没有管,还要靠他们来提醒和祈求。“我只要派遣使者,必以他的民族的语言,以便他向他们解释清楚。”(《古兰》14:4)这样清楚明白的教导,换需要加任何解释吗?

真主把对人类的启示称为约言,“那时我与众先知们立约,包括你、努海、伊布拉欣、穆萨、马尔燕的儿子尔萨,我与他们立了庄严的约。”(《古兰》33:7)(其中先知的名字在基督教圣经里分别称为诺亚、亚伯拉罕、摩西、玛利亚的儿子耶稣)因此,才有所谓《旧约》、《新约》和《古兰总约》;既然称之为“约”,那就是真主与人类立下了神圣庄严的约定。《古兰》启示里特别强调必须认真履行,首先,“安拉确不爽约”。(《古兰》3:9)作为创造者与被创造者所约定的一切,绝非人间社会的那一套,绝对不能等闲视之。它要求必须认真阅读领会,并且付诸实践,身体力行。如果不这样做行不行?人类完全可以自由选择,但是真主按照约定兑现的法则是不会变的。这一点我们通过社会研究和科学探索是非常清楚的,这也就是科学家为什么很少不信仰真主的,因为他们不论在微观领域还是宏观领域里,面对不可思议的统一法则,再也狂妄不起来。尤其《古兰》启示里充满辩证法则的教导;信仰僵化的人,越来越感到不适应,他们那种教条式的理解,把他们束缚在一个很狭小的范围内,成天感到世界末日的显迹是不是已经到来,不信仰的清算即将应验;信仰并没有给他们带来安宁,反而让他们惶惶不可终日。这哪里是有信仰的人而是迷信的愚人,是不学习而无知的表现,特别是不懂得《古兰》启示的教导。中国穆斯林由于语言的隔碍,对《古兰》启示的陌生,加之以传闻解释经文的弊病,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造成今天的落后,谁都不能怪,只怪我们自己太麻木。我们硬要把充满辩证思维的教导,搞成僵死的教条,让新一代青年望而生畏,而职业宣教人员确实是抱着金碗讨饭吃,他们还一脸的委屈,认为人心不古,寺院冷清,教门衰败,信仰缺失,眼看着青年男女与没有信仰的人婚配,幼儿园的孩子胡吃不洁的饭菜,无能为力势不可挡,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冷静地想一想?《古兰》教导过时了吗?我们讲经就没有问题吗?传闻的资料能解读经典吗?

别的先不说,就拿《古兰》的翻译,直到上世纪30年代,才由教外人李铁铮、姬觉弥开始做这件工作。继而才有杨仲明、王静斋二位教长译经的问世。在他们之前,虽有云南的马复初和南京的刘介廉做过部分的翻译,但没有全文的译本,或没有流传于世。在那以后,比较有建树的译本,当属马坚先生的译作。此外,除去海外时子周、仝道章和林松先生的韵译以外,其他译本并不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而是倒退一两个台阶。例如:王静斋教长将阿文“瓦吴”打头的字译为“试思”,可是后来的译本仍然译为“发誓”。马坚先生虽然有一些错误,但很多独到的认识,仍然不能推广。例如:经文中镇尼大部分是指人类;《古兰》第三章第七节“只有真主和学问精通的人,才知道经义的究竟。”后来的译本(除去白志所先生)全译为“只有真主才知道经义的究竟”。包括使者先知谁都不知道,那么真主还启示人类干什么?

在辩证思维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理解并没有深化,翻译经典并不是按字义词义,而是按老人家的传闻经注所定的调子,信仰真主的人,为什么没有想想,创造宇宙的真主启示给人类的教导,竟然需要外国乡村的老人家来定调子吗?不论这位老人家有多大的威望,有过多大的贡献,我们祈求真主回报他的奋斗和努力,但是我们不能躺在他的认识上,裹足不前,因为他并不对百年、千年以后的人负责。

举一节启示来看:“我成对地创造了一切,以便你们思考”(《古兰》51:49)这一节是我们翻译方面出了问题,很多本子译为‘我把每一类都造成两性’,或者译为‘我将每种物都造成配偶’,我们知道唯独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才能谈到雌雄配偶的事;而启示这里说的是一切。阿语‘孔里晒阴’意思是‘一切’,‘绕宅尼’是复数词,意思‘成对’;这是多么重要的一个信息,分明告诉人类,被真主创造的一切都是相对的,只有真主是绝对的唯一。伊斯兰信仰要求只允许崇拜唯一真主,除此,任何相对的被造都不值得崇拜。而且在《古兰》里反复强调,一再地叮嘱,它是信仰中核心中的核心,绝不允许混淆。伊斯兰既不允许有任何中介,也不承认任何说情,“你说,全部说情归于安拉,诸天和大地的统治权只是他的,而且你们全都回归于他。”(《古兰》39:44)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直接崇拜真主,直接向真主倾诉。

不但如此,这节启示在科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更是人们过去没有想到的,中国春秋时代庄子杂篇之中提到惠施的观点,“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一尺长的木棒,每天取一半,永远也取不完。不论取到多小,因为只要是一半,那就必然还有一半,‘绝对’是做不到的。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关系’,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它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愈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愈大;时间和能量也服从测不准关系;微粒子存在某一种状态的时间愈短,则这种状态的能量确定程度就愈差。

2011年9月意大利格兰萨所国家实验室(位于格兰萨所地下1400米深处),‘奥佩拉’项目研究,发现中微子比光速提前60纳秒到达,即比光速每秒快6公里。打破宇宙绝对速度,即光速每秒30万公里;这几乎震惊了世界,动摇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础。可是2012年春又宣布因计算错误,取消这项发明。但是就像天文钟一样,他最终还是有千分之一秒的误差。计算的准确度,什么时候能没有误差?从《古兰》启示的教导看,任何人间或被造物的绝对都是不可能的。

再请看一节启示:“的确容易与困难同在,容易确实与困难同在,”(《古兰》94:5-6)这是一节充分反映辩证思维的教导,但是我们所有的翻译,都是随同困难有容易,只有杨仲明教长译为“则实同难有易,实同难有易。”阿文文字并不复杂,‘麦尔’就是‘一起’、‘同在’的意思。可是我们却翻译为‘随同’,意思就大变样啦。启示已经很明白,任何存在、任何事物都是既有这一面,又同时存在哪一面。既看到困难也应该看到还有容易的方面。美国的海伦凯勒,从两岁多患病,又聋、又哑、又瞎,和她说话她听不见,向她比划她看不见,碰她而她又说不出来,可在安妮老师的陪伴下(这位老师从20多岁,直到70多岁去世陪伴她50多年)老师为了让她认识‘水’字,把她一只手放在自来水管下,让她感觉,并在另一只手上写‘水’这个字,如此三个月她才知道这边画的就是那边感觉的水。最后使她从哈佛大学毕业,还当了作家,80多岁时还跑来中国成都,帮助建立聋哑学校。这就是正确理解困难与容易同在的奥妙。任何人只要付出辛劳,(以实际行动渴望祈求真主)真主都会为他开启成功之门。

我们将再看一节启示:“是他启示给你这部经典,其中一些节文是明确的——它们是经典的基础——其它是类似的。那些心术不正的人为了寻求迷惑和找出经文的解释而追随类似的部分,除去安拉和学识精通的人外,没有人知道它的解释。他们说:我们信仰它,它都是来自于我们的养主,除去理解的人外,没有人会想到。”(《古兰》3:7)

这是一节非常明白而重要的启示,是对《古兰》启示的界定和阐述。不了解的人以为《古兰》经一定是非常深奥,很难读懂的哲理,古往今来成千上万的著作,普通人怎么有胆量去碰这么神圣的理论,学了一辈子的阿訇都讲不清楚,我们谈何容易。可是,当年使者先知接受启示的时候,面对的都是放牧的文盲贝都印人(土著阿拉伯人)。他们都能理解的,生活在今天的人反而理解不了吗?尤其启示明确指出:“这是一部信息精确,解释详明的典籍,来自于明哲、尽知的主。”(《古兰》11:1)“安拉已启示了最好的告谕,一部互为印证,反复叮咛的经典,惧怕他们养主之人的肌肤,因他而战栗,然后他们的身心因记念安拉而柔顺。这是安拉的引导——他引导那意欲的人。安拉放任谁在错误中,谁就得不到任何向导。”(《古兰》39:23)信息精确,解释详明,互为印证,反复叮咛,这还不够吗?何况经典的基础是明确的,其它是类似的,把阿语‘穆太沙比哈’译为隐微的、隐晦的、隐秘的都是极其错误的,任何词典都没有这个意思。‘巴推尼’是隐微的,是属于真主第76个尊名称谓。《古兰》启示里任何地方也没有提到经典是隐微的,这又是传闻经注的作祟。我们的学者紧跟泰伯里(传闻经注的鼻祖)定的调子,造成我们走向歧途而不能回头。下面一句:

“只有真主和学问精通的人,才知道经义的究竟,”(马坚先生译文)

“知道解释他的只是安拉,及一般在知识上有基础的人,”(时子周先生译文)

以上两位学者的翻译是完全符合经典原文的,他们分别代表了大陆和海外学者的认识。在他们之前的我们可以不计,可是在他们之后的译著,不但没有吸取他们的优点,反而退回到外国一些毫无道理的传闻解释中去。‘但是除了安拉之外,没有人能明了他的真意。’(海外仝道章先生译文1989)‘除安拉外,没有人知道它的解释。’(马仲刚阿訇译文2005)‘它的解释只有安拉知道。’(马金鹏教授译文2005)‘但是除了安拉之外,没有人能明了它的解释。’(孔德军阿訇译文2010)

我们可以思考,如果这些后起之秀的译文是对的,除安拉之外,包括使者先知全都不明白,那么启示人类的意义是什么?这是缺乏对《古兰》启示的整体认识,启示的目的和启示的原则都存在于启示的文字之中,它是互为印证,反复叮咛的。在一节启示中,把两处关键的词语译错了,不是根据原词原字翻译,而是听任传统讲经的习惯,和外国老人家的说法,那能不错吗?国外特别是苏菲神秘主义的学者,他们颠倒黑白,竟然说出明确的经文是经的基础,而隐微的才是经的核心,也只有他们这类老人家才能懂得核心部分的奥妙。更是南辕北辙,给他们任意解释开了后门。(请看《兰巴尼书信集》第276封信)这是误入歧途的两个极端,也是缺乏辩证思维的恶果。如果根本无法理解,谁都解释不明白,那就证明这不是真主赐给人类的经典。翻译一本经典连大前提都没有搞清楚,以其昏昏能使人昭昭吗?

第二篇:2012届高三作文指导一.辩证思维doc

2012届高三作文指导一

运用辨证思维审题立意

一、作文中常存在的问题:

1、以偏概全,以特殊性否定一般性。

2、片面、绝对,主观臆断,不留余地。

A.问题症结:

1、缺少辨证分析。

2、不会运用“辨证的语言”。

B.什么是辩正分析?

辨证分析简单说来就是一分为二。缺乏必要的辩证分析是议论文写作者常犯的错误之

一。常用的辩证观点有:

1、一切从实际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按客观规律办事

3、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 ①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 ②把握重点和主流

4、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 ①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 ②量变质变规律

 ③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5、发挥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6、社会存在与意识的关系

7、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8、辨证的否定规律

看问题不能太片面,凡事要一分为二,不可走极端,要留有余地。在肯定某一事物的同时,应适当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否定某一事物的时候,也不能一棍子打死,对其中正面积极因素应适当加以肯定,这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凡事不能过于绝对化,要联系事物所处的历史和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阐述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在此之前,他列举了几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一是不敢继承,二是全盘否定,三是全盘接受。

产生这三种错误态度的根源,就在于对中外文化遗产缺乏必要的辩证分析。

正确的态度正是源自对文化遗产的辩证分析--占有吸收其中对我们有益的(鱼翅),区别对待其中既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的(鸦片),毁弃其中有害无益的(烟枪、烟灯、姨太太)。可以说,这篇议论文正是辩证分析这一哲学方法的活生生的应用。

二、怎样实现辨证分析

1、全面分析:事物都有两面性,有时只说一面,可能会引起误会,还得说说另一面。看问题要懂得全面分析,凡事要一分为二。

比如说战国后期秦统一中国是大势所趋,客观上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国防事业的发展,是进步的;但从被灭掉的六国看,则是一场国破家亡的灾难,屈原忧国忧民自沉汨罗,太子丹遣荆轲刺秦,又不能看作是逆潮流而动。这就是对秦灭六国事件的一分为二。

秦始皇灭六国是一种雄才大略,功在千秋;灭六国之后没有及时安抚六国军民,一味实行残暴统治,焚书坑儒,横征暴敛,招致人民起来反抗,他同时又是一个千古罪人。这是对秦始皇这一历史人物的一分为二。

小练习:

以“谈成才”为话题说出你的写作构想。

主观条件:勤奋努力、兴趣爱好等因素。

客观条件:环境、顺境、逆境、机遇、社会制度等因素。

 方法强调: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2、发展分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吕氏春秋•察今》上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楚国想偷袭宋国,先派人测量水的深度,并设立了渡河标记。水突然暴涨,楚国人不知道,仍然按照事先设立的标记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造成丧师失利的结局。楚国人失败的原因在于:死守教条,不按已经变化的形势来处理问题。

3、变化分析:注意对立面的转化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这是大思想家老子的辩证法。事物对立的两极,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对立面转化。

如: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时期,美苏两大军事强国是站在一条阵线上的,两国紧密合作,为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战后,两国由于政治信仰不同,走向了冷战与对立。

中苏本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的 同志加兄弟,六十年代中后期产生了严重对立,中美建交,形成新的政治平衡。这些都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最好例证。

三、高考作文题中的辨证思维运用

从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来看,材料作文、关系型话题作文和联合短语型命题作文往往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对象。

立意原则:正确而全面揭示关系 主要辨证法:分析全面普遍联系发展变化

今年来高考作文分析

1、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但形成了茂密的森林之后,大片森林的出现就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只是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见解。

题目:树木•森林•气候

——谈()

辨证思维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2、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 题目: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把不选题目划去)

 辨证思维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3、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

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

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 根据上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 辨证思维观点:发展变化的观点,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老交替的规律

4、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务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的议论文。 辨证思维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要全面地看问题,一分为二。

例文借鉴:论玩物丧志

 “玩物丧志”这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沉迷于所喜好的事物而丧失志向。 我认为其实不然,玩物不一定会丧志,相反,还有可能“得志”。

 “玩物丧志”,这个词经常被家长们拿来当作教训孩子的话,老师有时也拿来告诫学生。我看,“玩物”究竟是“丧志”还是“得志”,首先要看“玩物者”的自制力和目的。其次,还要看所玩为何物,并非玩任何物都会“丧志”或者“得志”。再次,还要看“玩”的程度。

“玩物者”的玩,带着什么目的,带着什么心情去玩,对“志”的“丧”或“得”,有密切联系。大家也许都知道,美国的头号巨富,拥有资产四百多亿美元的比尔•盖茨,他是靠开发软件成功的,但殊不知,他小时却并非一个乖巧的孩子。他从小沉迷于电脑,每天不上学,却去玩电脑。到了70年代以后,电脑工业渐渐崛起了,他靠他的技术与头脑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向了成功的巅峰。玩物有好也有坏,比如前面讲的电脑自然是好的。但一些人不懂得“玩物”会“丧志”。在《世界历史》上,我们了解到一位外国的国王——法王路易十六,他被称为“锁匠国王”,因沉迷于制造精美的锁而不理朝政,最后法国人民将他流放在一个孤岛上。而他的妻子——人称“亏空夫人”的安东尼王后,因沉迷于金钱而被人民推上了断头台。这两个例子都是因沉迷于不该沉迷的东西而“丧志”的。所以我们不能不注意自己的“玩物”的性质。

说到沉迷的程度,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自控力较弱,容易深陷。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例,我上学期沉迷于打电子游戏,自以为打电子游戏不会影响学习,但到后来越陷越深,甚至旷课去玩,期末时,我的学习成绩进了倒数几名。

所以说“玩物”必须要具备好的心理素质,要选择对象,不要过分沉迷于“玩物”,否则,何时“丧志”,自己都不知道。

四、审题立意示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题

在美国华盛顿监狱里,有一个名叫库丁的重刑犯,他游手好闲,嗜酒、吸毒,最终因杀人罪被判终身监禁。库丁有两个儿子,年龄相差只有2岁,大儿子秉承父亲身上的所有陋习,学生时代就染上很重的毒瘾,最后的结果也是以杀人罪而锒铛入狱;小儿子却完全不一样,他正直善良,刻苦好学,最后不仅事业有成,而且家庭生活美满。

在完全相同的成长环境里,为何两个儿子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一位记者前去采访,以揭开其中的奥秘,出乎记者意料的是,两兄弟的答案竟然完全相同——“有这样的老子,我还能有什么办法呢?”

仔细阅读上述材料,你受到什么启发呢?选取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附:批改标准

 一类48-60切题立意

 ①谈外因(客观环境)与内因(主观努力)的关系,侧重肯定主观努力。

 ②近墨者未必黑

 ③环境诚然重要,主观努力更重要。

 ④谈逆境和成才的关系。困境出人才

 二类36-42基本符合题意:

1、环境影响人,不提主观努力

2、只谈主观(心态、心灵的选择),不提环境

 三类22-35离题

1、换个角度看问题

 四类21分以下

 套作宿构

注意

 材料作文若写议论文,一定要提及材料。若写记叙文要在结尾点明题旨。

五、审题立意练习:

1、开卷有益

2、知足常乐

3、名师出高徒

4、有志者事竟成5、谦虚使人进步

6、酒香不怕巷子深

7、良药苦口利于病

8、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六、作文

总要求:运用辩证方法分析问题

题一:

一块冰在撒哈拉沙漠被太阳融化得只剩下小小一块。

冰感叹道:“沙漠是冰的地狱,北极才是冰的天堂。”

沙对冰说:“冰在沙漠里才最珍贵,冰在北极是最不值钱的东西。”

你从上面的文字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在正确理解材料含义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题二:

有哲人说: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

读完这句话有何感想,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题三:

以“苦”为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下载辩证思维出于信仰独一真主的教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辩证思维出于信仰独一真主的教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