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论证决策始末_陈红其

时间:2019-05-14 16:57: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峡工程论证决策始末_陈红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峡工程论证决策始末_陈红其》。

第一篇:三峡工程论证决策始末_陈红其

1950年,国务院成立了以林一山为主任的长江水

利委员会(下称长委,1956年3月改称长办,1989年10月 以后又复称长委),担负起统一规划长江治理、开发、建 设的重任。

1953年,毛泽东主席乘“长江”舰自汉口起东下南 京,召林一山陪同视察长江3日。当他询问并听取了南 水北调的可能性和长江流域洪水成因及对策的详细 汇报后,便在地图上圈定了三峡,指着三峡峡口上问: “那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 役”,并说“我早就想这个问题了”。

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洪水之后,毛泽东等 第一代领导人更加坚定了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 决心。同年12月,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同志在从汉 口到广水的列车上召见林一山,听取三峡工程在技术 上的可行性汇报。1955年10一12月,以当时水利部李 葆华副部长为首的由中苏专家143人组成了长江查勘 团,国家各相关部委派人参加,对长江汉口以上干流 和主要支流进行查勘。周恩来听了查勘结果汇报后指 出,三峡工程具有“对上可以调蓄,对下可以补偿的独、特作用。三峡工程应是长江流域规划的主体”。1956年6月,毛泽东在3次畅游长江之后,乘兴写 下气势磅礴的诗篇:“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不仅抒发 了他的宏愿,而且也坚定了水利建设者的信心和决

心。1957年12月,周总理亲自题词:“为充分利用五亿 四千万千瓦的水利资源和建设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 远大目标而奋斗。”

但是在三峡工程问题上,国内意见并不一致。

1956年,促进和反对三峡工程的两派在报刊上公开论 争。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广西南宁召开工作会议, 毛泽东要求会议安排讨论三峡工程问题,并将持两种 不同意见的代表接到南宁。毛泽东在肯定修建三峡工 程必要性的同时,又充分吸取不同意见的合理部分, 提出“积极准备,充分可靠”的三峡建设方针,并请周 恩来挂帅,以加强对三峡工程的领导。

2月底3月初,周恩来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 潞

要成为三峡大坝的试验坝。他说:“葛洲坝是万里 长江第一坝,这里出现的问题不处理好,在三峡同样 会出现。”在限期修改设计,进行施工准备铂命令下 达后,病卧床榻的周恩来仍然反复念叨着一句话: “一定要把葛洲坝建设好,这样才对得起党,对得起 人民„„”

经过修改设计,解决了一系列重大复杂的科学技 一

术问题,1974年第四季度工程复工。1985年葛洲坝大 江工程基本建成二198吟12月发电厂最后一台机组投 产发电。至此,长江葛洲坝永利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在 曲折中建成的葛洲坝工程,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 益,还促使三峡问题的决策走上了一条更加民主、更 加科学、更加实事求是的轨道。

1卯8年,长办提出补充设计报告对低蓄水方案做 补充研究,并再次确定三斗坪为三峡坝址。长江三峡 的水利枢纽工程才正式进人论证阶段。

1980年7月11日,邓小平在湖北省委第一书记陈 王显、四川省省长鲁大东、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副主 任魏廷峥等人的陪同下,从重庆顺江东下,视察三峡 坝区和葛洲坝工地。

一路上,魏廷睁向邓小平汇报三峡工程研究的经

过、工程规划设计、施工方案、设备制造、资金筹集等 问题。当汇报到当年周总理确定先建葛洲坝工程为三 峡工程做实战准备时,邓小平表示赞成,并指出葛洲 坝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一定要很好地应用到三 峡工程上。

船行进到三峡,邓小平又将魏廷睁叫到船头会议

室,一面观看两岸,一边谈三峡工程建设问题。邓小平详细询问了大坝、电厂、船闸的设计,并和国内外已达 到的水平进行比较。他对设计所依据的基本资料包括 水文、地质各种试验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大型水坝建 设中发生过的一些重大问题也都做了了解,特别是和 葛洲坝工程的对比询问得更为详细。他还特别问到, 三峡工程会不会出现黄河三门峡工程出现过的泥沙 淤积问题。魏廷峥把他所知的情况向邓小平作了详细 汇报。邓小平还问到三峡工程资金筹集问题。魏廷睁 提出可用葛洲坝发电收人作为三峡建设资金,如果每 度电0.1元,葛洲坝年发电160亿度,可得16亿元。船到宜昌后,邓小平参观了葛洲坝工程,他看得

很仔细。邓小平询问了葛洲坝一期工程的截流时间, 他指示现在工地的各项设施以及机械设备将来凡是 能用之于三峡的都要用上,那时不要再重复搞一套, 要注意勤位节约,不要浪费。在葛洲坝参观时,施工的 同志汇报了工程施工情况,邓小平参观后比较满意。邓小平对修建三峡工程后船只航行有无影响也

很关注。当他了解到修建三峡大坝以后航运不致受到 阻碍,而有利方面是主要的,放了心。

邓小平到武汉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 负责同志也专程从北京赶到武汉,研究三峡工程问 题。在会上,邓小平指出:此行看了长江三峡工程,听 了汇报,了解到长江水运运量不大,长江中下游两岸 防洪问题很严重,洪水淹到哪里哪里要倒霉,人民要 遭殃,同时,长江两岸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三峡大坝建 成以后航运问题可以解决,三峡工程可发大量的电, 可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影响问题也可以解 决。他认为:建设三峡工程效益很大,轻易否定三峡工 程是不对的。请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 志回北京后抓紧研究。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提出“在本世纪末,工农业 总产值翻两番”后,为适应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对能源 的要求,结合改善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航运条件,国务 院领导同志认识到应立即着手兴建三峡工程,但考虑 到当时的国情,尽量减少水库淹没,建设规模要适当, 三峡工程建设方案采用低坝方案—正常蓄水位为巧0米。经过国务院16个部委和鄂湘川3省以及58个科

研施工单位、11所大专院校的专家的努力,编制了正常 蓄水位为150米的综合利用方案的可行性报告。1983年,由国家计委组织审查这项报告。1984年4 月,国务院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米的 低坝方案。葛洲坝集团公司迅速组织一支900人的施 工队伍,欢天喜地、浩浩荡荡地开进了三峡工地;三峡 省筹备组也宣告成立;三峡工程的各项准备工作相继 紧锣密鼓地展开。涵

转华巍鬓

家,实地勘察三峡工程的预选坝址—南津关和三斗坪。根据周恩来考察的结果和专家讨论的意见,同年

3月的中共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 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提出:“从国家长远的经济 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三峡水利枢纽是需要 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 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重要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之后,才能作出决定。估计三峡工程的整个勘测、设计 和施工的时间约需15年到20年。现在应当采取积极准 备和充分可靠的方针,进行各项有关的工作。” 1958年3月29日,成都会议一结束,毛泽东就乘坐

“江峡”轮由重庆顺江东下,视察三峡坝址。他在驾驶室 观察地形和河势,并对身旁的船员说:有些地方航道仍 然不好,要在三峡修一个大水闸,又发电,又便利航运。4月5日,毛泽东在武汉会见一个外国代表团时说,“我 们准备在三峡筑一个水库。准备工作需要5至7年,连筑 成就要巧至20年”。“这将是我们的第一个大水坝”。1958年8月,周恩来主持召开北戴河长江流域规 划座谈会,研究进一步加快三峡设计及准备工作的有 关问题,要求在1958年底完成三峡初步设计要点报 告,并提出“为1961年开工做好准备”的要求。这次会

议还批准兴建三峡试验坝—丹江口水利枢纽,为三峡工程建设开辟通路。1959年,按照中央成都会议决定,长办正式提出 三峡枢纽工程初步设计要点报告,成立了由国家科 委、中科院牵头的三峡科研领导小组,全国先后有200 多个单位上万名科技人员参加了科技大会战考察设 计。5月,专家们在武昌一致通过选用三斗坪坝址。经 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具备开工条 件。可是就在这一年,我国经济出现困难,党中央着手 调整国民经济,决定放缓三峡工程建设进程。同时,美 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争霸激烈。接踵而至的又是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毛泽东十分担心国家的安 全,没再顾及上三峡工程。但在1970年他批准了先上 葛洲坝工程。

1970年9月,武汉军区和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向

党中央和国务院写了《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 利枢纽工程的请示报告》。12月16日,周恩来主持国 务院业务会,听取葛洲坝工程设计情况汇报。周恩 来指出,在目前情况下,在“四五”计划期间,三峡和 葛洲坝两个工程不可能同时都上。24日,周恩来将 武汉军区、湖北省的报告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兴建 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送审稿等, 呈送毛泽东。周恩来在写给毛泽东的信及报送的 《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批复》 送审稿中,说明了葛洲坝工程酝酿、论证情况,提出 在“四五”计划期间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是可 行的;修建葛洲坝水利枢纽,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 现毛泽东“高峡出平湖”伟大理想的实战准备。“至 于三峡大坝,需视国际形势和国内防空炸的技术力 量的增长,修高坝经验的积累,再在`四五’期间考 虑何时兴建。”

12月26日,毛泽东在77岁寿辰的这天,看了周恩

来的信和《关于兴建宜昌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 批复》后,批示:赞成兴建此坝。根据中央的决策,1970 年先在长江三峡下游修建反调节水库—葛洲坝工程,同时加紧对三峡工程的补充研究。葛洲坝工程作

为三峡总体工程的一部分,于1970年12月20日开工, 1971年初主体工程上马。

由于受“极左”思潮影响,建设中暴露出施工质量、设计分歧等很多问题,坝基地质层里发现了泥化夹层, 再加上施工中出现了严重的质量事故,如果继续建设 将导致严重后果。周总理得知后,虽然他已重病在身, 仍于1972年11月3次亲自听取汇报,并果断地决定大坝 主体工程暂停施工,“工程必须停下来!”要求进一步修 改设计。同时决定改组工程领导机构,成立由林一山主 持的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设计方案,解决 各项技术问题。委员会直接对国务院负责。周总理强忍病痛的折磨,在中南海西花厅主持

会议,用长达30多个小时的时间,听取了李先念、余 秋里、粟裕、钱正英、张体学、林一山等关于葛洲坝方 方面面的情况汇报。强调指出:对这项工程,要抱有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修葛洲 渗

琴华巍黔

1985年,三峡工程问题引起全国各界人士关注。

三峡工程上或不上、早上或晚上、高坝或低坝等各种 不同意见相继提出,探讨中涉及三峡工程对长江的泥 沙淤积、生态环境、水库移民、经济影响等一系列问 题。随着各种意见的提出,对三峡工程的论证也逐步 深人。

1985年1月19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广东 核电投资公司与香港核电投资公司合营合同签字仪 式后,特地把李鹏留下,询问三峡工程情况。李鹏汇报 了三峡建设的安排,以及三峡工程中争论比较大的两

个问题—泥沙淤积和坝高,并着重介绍了1984年底重庆提出的“180米”方案,即中坝方案。邓小平听完汇

报后指出:三峡工程是特大的工程项目,为我们子孙 后代留下一些好的东西,要考虑长远利益。过去是四 川人不赞成把坝搞高,现在情况变了,四川人,主要是

重庆人同意“180米”方案。低坝方案不好。中坝方案是 好方案,从现在即可着手筹备。中坝可以多发电,万吨 船队可以开到重庆。以后可有意识地把国家重大工业 项目放在三峡移民区。

就在三峡工程紧锣密鼓进行开工准备的时候,全

国政协副主席、93岁的孙越崎率众考察三峡,向中共 中央提交了《三峡工程近期不能上》的长篇调查报告;一些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言论,撰写文章,反 对三峡工程上马;海外也对此迅速作出反应。邓小平和党中央对此非常重视。1986年3月31日,邓小平会见 美国《中报》董事长博朝枢,在回答他关于三峡工程的 问题时,邓慎重地说:对兴建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千秋 万代的大事,中国政府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 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 草率从事的。4月3日,李鹏在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在回答记者关于三峡工程情况 的提问时,也作了回答:三峡工程是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一项伟大的工程,对这项工程,中 国政府的态度既是积极的,又是非常慎重的。现在还 没有就这项工程是不是正式开工作出决定。

1986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巧号文件,即《关 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由水电 部负责广泛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进一步论证,重新提出 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这次,国务院从全国65个单位、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抽调412名专家时,不仅着 重吸收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参与,而且还将方方面面的 不同意见印成7大本资料,人手一册,分发给全体专家 讨论、参考。最后形成14个专题论证报告。据此,1989 年5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审议稿)》 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通过,并于当 年7月上报国务院萝查。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建比不建 好,早建比晚建有利。报告提出的三峡工程实施方案 是:坝高185米,蓄水位175米。此项报告的完成,使论 证工作终于告一段落。

1989年7月21日,江泽民在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记后的第26天,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三峡,先是参观葛 洲坝工程,接着又考察三峡大坝坝址,察看荆江大堤。他从沙市顺江而下的船上,详细听取了关于三峡工程 的专题汇报;到了武汉,又参观了三峡水库泥沙模型 试验。4天时间,他边看边听边问,从三峡工程的效益 到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了解得非常具体。这次实地 考察,进一步坚定了他的决心:三峡工程要争取早日 上马,把几代人的伟大理想变为现实。

1990年,国务院召开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后,组

成审查委员会。7月,以邹家华为主任的国务院三峡工 程审查委员会成立;至1991年8月,委员会通过了可行 性研究报告。

1992年2月20日,江泽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 委会,讨论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决定将这个议

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92年4月2日,七届 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 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 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终于被列人中国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十年规划。

三峡工程从提议到论证的全过程,党和国家采取

了长期准备、慎之又慎的策略,全国许多科研机构、勘 测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和地方政府都先后参加,做了 大量工作。在此期间,国内有的部门和一些人士对三 峡工程建与不建、早建与晚建提出不同意见。其他一 些国家传媒对我国三峡工程之争亦大肆渲染。党中央 对这些意见都非常重视,要求不断加强扩大论证。有 人曾问力主三峡工程上马的著名水电专家潘家铮: “谁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回答是:那些反对三峡工 程和提出了许多不同意见的人贡献最大。确实,回顾 三峡工程论证的全过程,那些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学 者,从另一个方面使工程避免了盲目,使设计更加细 致、精确、稳妥和成功。

第二篇:三峡工程系统论证

三峡工程系统论证

三峡输变电工程的研究和决策过程,充分体现了尊重科学、慎重决策、集思广义、民主集中的特点。论证工作于1986年正式启动,作为电力系统的十个专题之一,从系统结构、电能消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证;规划设计工作于1993年正式启动,根据形势的变化,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为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论证及规划工作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在实践工作中得到充分证明。

作为宏伟的跨世纪工程,三峡输变电工程的决策和前期论证过程是集合全国各方面智慧、有机协调统一的过程,体现了对历史的高度负责,全面考虑了电力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作用。

整个三峡输变电工程规模大、供电范围广、建设时间跨度长、技术复杂、涉及面广、起点高,是一个巨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正是由于上述特点,使其电力系统论证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宏观性,不仅涉及到三峡电站的电力是否能够“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而且还涉及到周边电网发展与安全。三峡输电系统规划设计方案的论证正处在国家编制“九五”、“十五”规划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也是各个电网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三峡输电系统规划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各相关电网的电源、电网发展规划相协调;三峡地处我国腹地,三峡电力系统处在全国互联电网的中心地位,它的规划对全国联网有重要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和前瞻性。因此三峡输电系统的论证工作和科学决策实施对三峡工程效益的实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国家能源规划和电力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个论证过程总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配合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工程立项开展的电力系统初步论证工作,其结果纳入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中;第二阶段是三峡工程经最高权力机关决策后对三峡输电系统的全面论证工作,包括三峡电站供电范围内的电力系统规划及其有关输电方式、输电网络等;第三阶段是系统论证工作的滚动研究,主要针对三峡电站送电方向和电力市场的变化开展的补充论证、项目调整和电能消纳。纵观电力系统论证和决策过程,充分体现了尊重科学、多做工作、严格程序、慎重决策的特点。

(一)可研阶段论证工作

三峡工程包括枢纽工程、移民和电力系统三部分,三峡电力系统的前期论证工作是配合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共同开展的,三峡工程的决策也是对三项建设内容同时作出的。

1986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发[1986]15号),原水利电力部广泛组织各方面专家,在30多年来对三峡工程大量的勘测、科研、设计工作的基础上,组织14个专家组对三峡工程进行专题论证,电力系统论证是十四项专题之一。电力系统专题论证的主要任务是:从发电效益出发,分析论证三峡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经济合理性,在满足经济发展用电需求的前提下,对三峡工程及其各种替代方案进行分析比较,从电力开发角度提出意见。1988年3月完成并审议通过了论证报告。报告深入分析了全国特别是三峡可能供电地区内的能源和电力需求、长远的供电形势、煤电运的情况,对不上或者晚上三峡工程可能的替代方案进行全面分析,以及对三峡送电系统进行初步论证,主要结论如下:

1、从发电效益看,三峡工程应该上,应该早上。通过替代方案的比较,三峡2000年发电方案总费用现值最低,是电源开发方案中最优方案。开发三峡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平衡的迫切需要。

2、三峡工程应向华东电网送电。输电容量暂按600~800万千瓦考虑,电量按280亿千瓦时考虑,在设计中再进一步论证确定。

3、三峡工程向华中电网输电采用交流500千伏。向华东输电采用交、直流500千伏混合输电方案。

1990年7月6至14日,国务院在京召开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听取论证领导小组关于论证工作和新编可行性报告的汇报。会议认为:新编可行性报告已无原则问题,可报请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审查。

1991年3月召开了长江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发电与电力系统专题”预审会议,会议认为:三峡可行性研究报告有关发电及电力系统专题部分,是在专题论证基础上提出来的,基础工作扎实、结论可靠,达到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应有深度,预审会议基本同意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结论,可以作为国家宏观决策建设三峡工程的依据。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经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决定一项工程,这在我国是第一次。

(二)输电系统设计阶段的研究工作

三峡工程经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决策后,进入初步设计阶段,为了做好三峡输电系统设计工作,原能源部1992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三峡输电系统设计工作会议,以能源计[1993]192号文《关于印发长江三峡工程输变电工程设计工作纲要的通知》,拉开了三峡输电系统设计工作的序幕。1993年4月,原电力工业部召开了三峡工程输变电工程设计工作协调会,1994年3月又召开了三峡输电系统设计研讨会,下达了设计任务和设计前期条件,确定了三峡输电系统设计文件框架,提出了三峡送电华东采用交直混和还是纯直流方案还需作进一步论证等要求。

1992~1994年,由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组织中南设计院、华东设计院、西南设计院共同完成了《三峡输电系统设计》共10卷报告,1994年3月原电力工业部对报告进行了预审,原则同意后上报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三峡建设委员会组织26位专家进行了审查,1995年,原电力工业部根据国三峡办发装字〔1995〕016号文的要求,组织编写了《三峡输变电系统设计若干问题补充论证的报告》,并以电办〔1995〕331号向三建委申报。1995年12月14日,三建委以国三建委发办字﹝1995﹞35号文下达了《关于三峡工程输变电系统设计的批复意见》,批准了三峡输变电工程的系统设计方案。

1、三峡水电站的供电范围为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设计送电能力为:华中1200万千瓦,华东720万千瓦,川东200万千瓦。

2、三峡输电系统共建线路9100公里,其中直流输电线路2200公里;交流输变电容量2475万千伏安;直流换流站容量1200万千瓦。

3、三峡工程送电华东采用纯直流方案,直流电压等级定位±500千伏;华中、四川交流输电线路及华东配套交流部分按500千伏电压等级设计。

4、三峡电站出线回路数按15回出线设计,留有发展余地。

5、三峡输电系统总投资按248.22亿元(含外资9.6亿美元,按1993年5月价格)控制。

6、三峡输电系统的工程业主(项目法人)为国家电网建设总公司。

国家三峡建设委员会的批复是对三峡输变工程作出的重要决策。

(三)三峡输电系统论证工作的滚动调整

1996~2002年间,在三峡输变电工程设计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因三峡供电区的电力供需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2000年国务院决策“十五”期间外区向广东送电1000万千瓦,其中三峡电力送广东300万千瓦,因此需对1995年工程批准三峡电力系统设计进行补充论证、滚动调整。1、2001年开展了《三峡输电系统设计的补充研究》,其目的是落实三峡向广东送电300万千瓦的决策,确保三峡电力全部送出和合理消纳,以及川电外送100~150万千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包括广东在内的三峡输电系统规划设计工作,在原规划方案基础上结合新的变化对三峡输电系统进行优化调整,提出新的调整方案。2002年7月三建委以国三建委发办字[2002]13号文批复了三峡输变电工程调整方案。

2、将三峡(华中)~广东直流输电工程纳入三峡输变电工程。2002年12月原国家电力公司向国家计委报送了《关于三峡(华中)~广东直流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次年3月国家计委以计基础〔2001〕248号下发关于三峡(华中)至广东直流输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三建委于2002年7月以国三建委发办字[2002]29号文批复了三峡~广东直流输变电工程纳入三峡输变电工程管理的有关问题。

3、开展了三峡电能消纳方案的研究。1998~1999年提出了三峡电能在华中、华东和川渝电网合理消纳研究报告,2001年提出了三峡电能在华中(四省)、华东、广东合理消纳的研究报告。

此外,为解决三峡地下电站送出,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组织开展了多项研究论证工作, 推荐地下电站以三回500千伏线路一点接入电网。荆门特高压工程的建设,为三峡地下电站接入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2005年9月,国家电网公司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三峡地下电站输电方案研究》报告中间评审会议。根据国家电网发展[2005]676号文《关于印发三峡地下电站输电方案研究报告评审会议纪要的通知》,认为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三峡地下电站接入电网工程与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相结合,贯彻了远近结合的思路,采用3回500千伏交流输电线路将三峡地下电站接入荆门特高压变电站是较为积极并稳妥的方案,能够适应三峡地下电站向华中、华东和华北电网送电的需求,对电网发展的一些不定因素适应性较强,该项论证工作目前还在继续进行中。

第三篇:决策方案设计和论证

关于<上海市污水处理的决策研究过程>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的背景:随着工业的加速发展,上海市水污染严重,广大市民迫切要求改善水质。如果按照当时上海的发展速度,水体、水源、水质遭到严重的污染,黄浦江也将发黑发臭,变成第二条苏州河。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面临的困难:

本案例中针对污染的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污水问题往往涉及人口与工业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的选择、工业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技术和资金提供的可能性。

首先,要面对什么是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几个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在当时的条件下显然是不可行的。经过细致的分析,决定必须先改善自来水厂得取水口布局问题。

其次,根据河流功能制定水质目标。第一层,解决自来水水质。第二层,解决市区污水处理问题。

然后,决策方案的形成。在目标确定后,在众多的工程方案和工程措施中选择最符合条件,最可行,最满意的决策方案。

最后,深入研究,反复论证。解决各方提出的问题,论证专家的设计和计算。确保方案最后的可行和实施。

具体分析:

我们认为本案例中公共部门决策方案属于重大紧急迫切的问题。

⑴ 应该先要保证决策方案的完整性(实现决策目标的全部措施。文章中“根据水质目标,产生了7个工程方案,围绕外高架桥向长江排放又提出了8个子方案”)、多样性(文章中“7个工程方案,围绕外高架桥向长江排放又提出了8个子方案”)、排斥性、多因素性(就公共部门要以公共利益至上原则,要更多考虑民众的利益,文章中“有人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几个大型污水处理厂,这需要花很长时间、很多费用才可以办到,而考虑到人民群众渴望早日改善水质,因此他们认为首要问题是要改善饮用水质量。)。因为对于决策方案的正确认识,是方案设计的前提。

⑵ 对于问题和目标的确定。(上海市水污染严重,广大市民迫切要求改善水质。什么是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最迫切的问题,经过分析最后发现首先要改善自来水厂得取水问口的布局问题!同时根据河流功能制定水质目标)

⑶这方案的设计遵循的步骤

一 初步设想:方案的数量+初步轮廓(通过对黄埔江自净能力、长江口底栖生物调查、长江口排放可行性分析、工业废水控制战略、工业设计基础资料、工程分期方案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得出7个工程方案和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提出9项评价指标。综合分析过选定外高桥排出长江的方案,有提出8个子方案,最后选定两条截流管道的战略方案。)

二 具体设计:具体措施和细节(步骤、方法、成本、效率等)。(设计的主体是专家、咨询人员和机关技术人员,案例中从上层得领导到各个单位,国内国外的技术专家,研究所。提出了具体的五个方面。同时运用了一系列的专门技术和相

关理论。这点在案例中从一开始方案的设计到论证都体现的非常的明显。)

⑷ 方案设计者的主观条件。1对问题和目标的了解和理解程度2 信息和经验3 知识水平4 思维敏捷5 考虑问题的周全(方案设计者在市政府领导下包括环保局、有关部门组成研究小组与外国专家。对于相关的信息和收集分析,确定了目前的条件下可行的方案,从改变取水口到调整不同地区的水质目标到决策方案的选择论证,发扬民主,内外结合,委托研究所进行方案论证。)

⑸对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一 条件分析 1 决策者只能选择具备条件的方案或者是创造条件可能性的方案2 不同的条件将使同一方案在实施中付出的代价或产生的效果不同(人口与工业的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的选择、工业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技术和资金提供的可能性。建立大型几个大型污水处理厂吗,但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时间和金钱)。对于方案的出台有提出了9项评价指标!最后先后进行了4次试验和实测,论证是否能满足条件。)

二 成本与效率分析(金钱和时间。水质目标的“高标准、一刀切”。公共部门在考虑成本效率的方向是维护社会的利益大于经济的利益,从长远的角度综合的分析)

⑹对决策方案的深入研究和反复论证。注意论证方法的科学性(委托南京水利科学院河港研究所进行论证,他们利用该院的长江口物理模型进行模拟排放试验,并用数学模型进行流场计算;还委托武汉长江水利水电研究院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进行喷口模拟试验„)和论证是否反复进行(文章中“围绕外高架桥长江水域,先后进行了4次试验和实测”)。

总结:

上海市污水处理的决策研究过程,从问题和目标的确立到决策方案的形成,到反复的研究论证中,充分的体现了从决策方案的设计与分析的科学性,发挥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发扬民主,内外结合,运用可行性的技术手段,科学院研究所,对方案的形成和论证。

对于重大决策问题,进行反复试验是确保方案的可行,因为这关系到重大的民生问题,如果失败,损失巨大。

在方案即将实行的最后反复论证阶段,是最关键的时机。进行4次的试验是对方案最终的考验。

解释和排除各方提出的问题,消除心理的顾忌。(最终需要人的执行)

最终证明了,不管从方案可行性条件、成本和效率分析,选择次方案是最有利的。

案例课外补充:

1986年1月,上海市科委组织战略方案的评委会,评委会意见为:长江口河床稳定性问题、潮汐回荡的规律问题、工程管理截流问题、都直接影响计划方案所制定的目标能否实现,对现有排放系统应作综合考虑,对其他外排口方案,应急充分的论证比较,以供政府部门决策。

上海市城市规划院提出:外高桥虽然有离市区近、江边水流急等优点,但是处河床不甚稳定,历年来冲淤变化甚大,尤其是流沙河已越过吴淞口,外高桥设置污

水排放口后,将使3个万吨级泊位的深水岸线无法利用。又由于污水只经过简单处理,大量污水连同污泥直接排放在上海大门口,非但污染了这一带水域,还会倒灌入黄浦江,因此需要完善一级污水处理厂,需要土地4000亩。外高桥地理位置优越,开发条件好,但岸线及用地都紧张。从综合经济效益分析,污水排放口,不宜设在外高桥,宜向南转移或设在白龙岗。

1986年2月,市政府专题会议要求航道局、水利局、港务局、规划局、华东师大和水利规划建设设计院等单位充分考虑环境影响、投资效率、施工难易程度,提出排放口的推荐方案。最后对各种方案采用评分忧选方法评比外高桥、竹园、小九段及白龙港。竹园获得最高分。最后在市政专题的会议上确定,排放口从外高桥转移至竹园是合适的。

在补充的内容中我们发现,上海市对于污水的处理问题进行了长远的考虑,外高桥虽然地理位置十分的优越,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投资效率、工程的难易程度等综合的分析来看,选择竹园作为排放口是最优的方案。这体现了公共部门的决策方案设计到实施,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许多方案对于社会的影响是非常的长久的。

遗憾的是,在本案例中,无法找到行政程序中有听证制度,听证会模拟司法审判,由意见相反的双方互相辩论,其结果通常对最后的处理有拘束力。在听证会制度中能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政府作出的决策有一定得参考价值。同时,我们相信听证会的制度会在经济不断的发展中,在政府部门的决策中显示出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第四篇:重大决策论证、听证制度

昆区司法局重大决策听证制度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等制度的精神要求,进一步提高我局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规范重大决策行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所指的决策听证,是指区司法局在作出本制度第五条规定范围内事项的决策前,公开听取和收集行政管理相对人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的活动。

第三条 区司法局组织的听证,本实施制度进行。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重大决策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客观、全面、高效、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 重大决策涉及下列事项之一的,单位应当依照本制度组织听证:

(一)起草和制定涉及公众重大利益的规范性文件;

(二)涉及人民群众集中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决策事项;

(三)其他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重大事项;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的其他决策事项。

第六条 由区司法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区司法局是听证机关。区司法局与其他行政机关共同决策的,牵头机关或者主办机关是听证机关。

第七条重大决策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决策事项提交决策听证前,还需事先组织相关的专家进行论证。

第八条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听证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有具体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应当由区司法局组织的听证而未组织听证的,可以向区司法局提出举行听证申请。

第十条 本制度自2011年3月1日起执行。

第五篇:重大决策前法律咨询论证制度范文

千斤沟镇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前 法 律 咨 询 论 证 制 度第一条为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决策的民主 化、科学化和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质量,根据有关 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各村委会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的法律咨询 论证活动,适用本制度。

第三条镇政府重要的规范性文件草案、宏观调控和改革开放的重大政策措施、社会管理事务、大型项目和关系社会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在提交镇政府全体会议讨论决定前,应向法律机构咨询论证。

第四条开展重大行政决策事项咨询论证活动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本制度由镇政府普法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法制办负责实施。

下载三峡工程论证决策始末_陈红其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峡工程论证决策始末_陈红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