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蚂蚁的观察实验报告
关于蚂蚁的观察实验报告(初稿)
一、问题的产生我家住在七楼。按常理,这么高的楼层蚂蚁是爬不上来的。几年来在家中也看不到蚂蚁。可近几天,家中厨房的案台上竟然出现了一些蚂蚁。这些蚂蚁比平常我在楼下看到的蚂蚁要小得多。长不及芝麻,身子细得如头发丝,几乎看不到它们的腿。只感觉它们好象在案台上慢慢地向前“飘”。这些蚂蚁分成了三拨。一拨排成直线向前“飘”着。一拨围着一粒小肉粒团团转。一拨围着几粒米饭。我赶忙拿来镊子将爬满蚂蚁的肉粒轻轻地放入酒杯里。可不一会,酒杯里的蚂蚁都逃之夭夭了。于是,我又将几粒米饭上的蚂蚁装进了透明的药瓶里,拧上盖子。但过不了多长时间,瓶里的蚂蚁不翼而飞。死不见尸,活不见“蚁”。难道它们一个个是魔术师“刘谦”? 带着好奇心,我和班上的同学准备了放大镜、玻璃杯、糖块、米饭、樟脑丸等开始了对野外蚂蚁的观察、实验活动。
二、观察、研究的课题及方法
1、预备知识
a、蚂蚁的外形: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蚂蚁身体由头、胸、腹3部分组成,有6只足。红色和黄色的居多。再上网一搜我们知道了:蚂蚁胸翅较硬,易破碎、体薄,有弹性。躯干胸部明显,单胸腹节与后胸相结合而伸长。1~2腹节与腹部、腹柄相连,腰极细,腹柄为1节或2节,每节有背瘤或鳞片。腹柄后节为膨大的腹部,由7~8节组成,其中有摩擦发音器。
b、蚂蚁的分工:蚁后:有生殖能力的雌性,或称母蚁,在群体中体型最大,特别是腹部大,生殖器官发达,触角短,胸足小,有翅、脱翅或无翅。主要职责是产卵、繁殖后代和统管这个群体大家庭。工蚁:又称职蚁。无翅,一般为群体中最小的个体,但数量最多。复眼小,单眼极微小或无。上颚、触角和三对胸足都很发达,善于步行奔走。工蚁是没有生殖能力的雌性。工蚁的主要职责是建造和扩大巢穴、采集食物、伺喂幼蚁及蚁后等。兵蚁:头大,上颚发达,可以粉碎坚硬食物,在保卫群体时即成为战斗的武器。
c、蚂蚁一边走路,一边从腹部末端的肛门和腿上的腺体里不断分泌出少量的、带有特殊气味的化学物质,叫做标记物质,沾染在路上,留下痕迹。远离蚁巢的同窝蚂蚁,回巢的时候,就用它的特殊鼻子———触角,来闻着这条气味路标前进,这叫做“气味导航”。同时触角也是交流传递信息的工具。通过学习预备知识,我们对蚂蚁的基本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开始对蚂蚁进行观察、实验。
2、几种观察实验:
a、蚂蚁触角的观察实验我们知道,蚂蚁的触角可以传达消息还可以辨别方向。那么,在实际中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如果去掉蚂蚁的触角是怎样一种结果呢?同学们做了如下实验:把纸箱剪一个小孔,抓了几只蚂蚁放进了纸箱子里面。然后分别把几只蚂蚁的触角剪掉,几只触角剪掉一半,几只没有剪掉触角,然后把它们放在离小孔最远的地方,开始观察。没有剪掉触角的蚂蚁的顺利的走出纸箱并回了家。剪了一半触角的蚂蚁在纸盒里转圈子,晕头转向。有几只比较幸运,晃悠着走出了小孔,但是没能回家。所有触角被剪掉的蚂蚁没有一只走出这个纸箱子。b、蚂蚁战争观察实验。我们分别抓了不同窝的一些蚂蚁,将它们放在一起。不一会儿,它们就相互争斗起来,不同窝蚂蚁之间的战争就这样开始了。只见它们各自举起发达的上颚向对方进攻,狂撕狂咬,互不相让。直打到尸横遍野、同归于尽。但胜利属于.蚂蚁数量较多的一方。将不同窝的蚂蚁喷上香水后,它们之间不会发生战争。实验说明,每一窝蚂蚁,都有它们自己的密码——气味。这就等于是它们的身份证。每窝蚂蚁都有一种特殊的“窝味”。根据昆虫学家的解释,这种“窝味”与窝的建筑材料、储藏的食物和本身分泌物的不同而不同。每一只蚂蚁都有辨别“窝味”的本领。一旦发现另外的蚂蚁不是自己家里的成员,就咬杀斗争起来,慢慢地形成“大战”。有趣的是,把正在咬杀斗争的蚂蚁,用水洗掉身上的“窝味”,再把它们放在一起,它们相遇后,就安然无事地各自走开。如果在一只蚂蚁身上洒些香料,它就不能回窝,同窝的蚂蚁将误认它是敌害而被驱赶出来。
c、甜与咸食物观察实验我们将糖块、蜂蜜、果皮及其它甜点食物与咸味食物、苦味、酸菜等分别放在距离不远的地方。我们发现,几只蚂蚁分别发现了上面的食物后,立马回窝通风报信,叫伙伴们一起来分享食物。不一会儿,几只浩浩荡荡的蚂蚁队伍朝这些食物奔袭而来。大多数的蚂蚁围着甜味食物大啃大嚼。而咸味食物上也聚集了许多蚂蚁,苦味、酸菜等食物上较少。比较之下,甜味食物上的蚂蚁数量偏多一些。这样看来,蚂蚁是比较喜欢甜味的,但并不排除咸味食品和苦味、酸菜等。反正有的吃就行。
d、樟脑丸和白糖圈的观察实验我们将樟脑丸在水泥地上用力地画了一个圈,同时也把白糖在水泥地上围了一个圈。然后抓了一些蚂蚁,分别放在这两个圆圈内。在樟脑丸圈里的蚂蚁拼命地往外逃,可一碰到樟脑线就赶快掉头折回来。又从另外一个方向突围,可结果还是一样,掉头折回来。反复多次,蚂蚁们焦头烂额、十分狼狈。而在白糖圈里的蚂蚁却悠闲地爬上白糖上大啃大嚼,还有几只爬出去通知同窝的蚂蚁来共享。吃饱后还将部分白糖搬回家去。
三、观察实验体会
1、在观察实验前,先学习一些预备知识。这些知识可以指导我们的观察实验,使观察实验有方向性、目的性。
2、观察实验可以验证我们所学的预备知识的正确性。
3、观察实验可以使我们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映像深刻,也记得牢。
4、应该以严肃的态度去做观察实验。在实验活动中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共同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5、在不同的地方做实验,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要看当地的具体环境和条件。有北方地区的同学通过实验认为蚂蚁喜欢吃咸的,而我们南方地区的同学实验的结论是蚂蚁喜欢吃甜的。这样说来,地方不同,蚂蚁的习性也不同。
6、对一些现象,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仔细地动脑筋想一想,可能会得出正确的答案。比如,我把蚂蚁关在瓶子里,它怎么跑掉了呢?原来,那瓶盖不是螺纹式的,而是四个卡扣。卡扣之间有很大的缝隙,细小的蚂蚁就从这缝隙中跑掉了。
7、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观察和实验。如,我家厨房的蚂蚁是怎么来的?它们个头特别小,与楼下的蚂蚁不一样。这说明不是楼下爬上来的,那么是凭空长出来的么?还有它们在钢筋水泥中怎么挖巢呢?这些还要继续去观察思考。
8、我们目前所学的知识应该是前人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出来的。是正确和科学的。
9、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尽量多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
四、总结
首先我们要感谢老师给我们布置这次观察蚂蚁的活动,让我们学到了课堂里学不到的昆虫知识。蚂蚁是一种非常小的动物,观察起来非常费劲,这更加大了我们的好奇心,也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动力。最终,年纪小小的我们深度了解了蚂蚁的知识。其次,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明白了观察实验的重要性。观察实验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第三,对昆虫和其他动物的观察研究,有益于人类的发明创造,有利于科学发展,有利于人类进步。我们应当多看看电视、杂志上的“走近科学”栏目,那儿说的都是昆虫、动物的生存秘密对人类的启示。第四,蚂蚁有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战斗性、团结性,它们具有坚强的毅力。我们觉得人类要向蚂蚁学习。学习它们分工协作,团结一致的精神。一窝蚂蚁是不打仗的。但几百号人在一起总是吵吵闹闹“窝里斗”,有时还会大打出手。还有人甚至不如蚂蚁。第五,关于蚂蚁的知识与秘密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掌握。还应该继续观察下去。希望老师以后多给我们一些观察动物、事物、静物的机会。
第二篇:观察蚂蚁
观察蚂蚁
今天,我观察了蚂蚁的住宅,它那宽敞又神秘的居室被泥土包围着,你可不要小瞧他,可是内有玄机哦!他的居室规划非常讲究,总共有五间。从入口到内里,分别是育婴室、墓穴、储备室、蚁后的卧室以及蚁族成员的寝室。
如此讲究的居室规划自然和这个分工明确的蚂蚁大家族脱不了干系,在这庞大的蚁族中,每一位成员都有自己的职责。比如说蚁后,它是蚁族中的女王,为蚁族生养成千上万个兄弟姐妹。没有它,无论工蚁和兵蚁的数量有多么巨大,都会迅速地消亡。而雄蚁则不同,它与蚁后结婚生育宝宝后,便会死去。蚁族中的成员都很尊重它,因为它为蚁族的繁荣,奉献了生命。
兵蚁是这个家族中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们负责战斗。每个蚁穴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如果其他蚁穴中的成员来到我的家,兵蚁就会闻到它的气味,会把它当做外敌给赶出去。小朋友们,若是你在外面看到了找食物的小蚂蚁,千万不要在它的身上喷洒气味很重的东西,如果把它身上的气味遮盖住,它就会被兵蚁误认为是外敌,给赶出去的!
工蚁外出觅食,采集各种食品拖回洞中,它们照顾幼虫还要照顾蚁后的生活,给蚁后洗澡、喂食,还要把它生下的小宝宝搬到其他房间;它们负责造房子,不断扩大蚂蚁王国的疆土,人们平时在外面看到的几乎都是工蚁。
我发现蚂蚁的外形很小巧,整体上分为头、胸、腹,身体两侧均匀地分布着两对前足和一对后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的身型虽像芝麻般大小,但样样俱全,看上去很可爱。你们喜欢小巧玲珑的蚂蚁吗?
第三篇:微生物观察实验报告
广西大学环境工程基础实验
实验题目: 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观察
姓名:学号:
班级:组别:
指导教师:
实验(1)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观察和计数
1.实验概述
1.1实验目的及要求
水体和沉积物是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基本场所。本实验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观察实验,对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观察和定性,初步了解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类;了解其对水体净化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2实验原理
(1)显微镜的原理
(2)血球计数板的结构和计算方法。
血球计数板是一块比较厚的特制玻片。玻片中央刻有4条槽,中央两条槽之间的平面比其他平面略低,中央有一个小槽,槽两边的平面上刻有9个大方格,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其长和宽均为1mm,深度0.1mm,体积0.1m3。计数室的规格是把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一个中方格有分成25个小方格,总共有400个小格。
血球计数板的计算方法是:先求得每个中方格中微生物的平均值,乘以中格数,即为一个大格中的总微生物数,再乘以10000,即为稀释后的溶液中的总微生物数。如要换成原液中的微生物总数,乘以稀释倍数即可。
为简化计,通常取4个角上的4个中格进行计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每个中格中微生物的平均值。
计算公式:微生物数(mL)=(100个小格内的微生物数/100)*400*10000*稀释倍数
2.实验内容
2.1实验方案设计
选择一个池塘,对湖塘和水体和沉积物采样,观察其中微生物并计数。要求手绘观察图像,计算微生物数量。
2.1.1实验设备和材料
(1)实验设备
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移液管
(2)实验材料
校园池塘的水体和沉积物
2.2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
(1)用压滴法制作表本片
取一块洁净的载玻片置于实验平台上,用滴管吸取湖水或含有沉积物的混合液,滴加在载玻片中央,用干净的盖玻片覆盖在滴液上,不要有气泡,即制成标本片。
(2)用显微镜观察标本片上的微生物。
(3)加被测样品到血球计数板
取干净的血球计数板,用盖玻片盖住计数室,用细口滴管吸取少量已经充分摇匀的湖水和沉积物的混合液,滴于盖玻片边缘,微生物自行深入计数室,静止5-10min,待微生物自然沉降稳定后计数。
(4)计数
先用低倍镜寻找大方格网的位置(视野不要太亮),找到计数格后,换用40倍物镜观察计数。
2.3结论
手绘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形状,相对大小(见附图)
计算样品微生物数量
2.4 建议(如果有)
实验(2)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和定性
1.实验概述
1.1实验目的及要求
水体和沉积物是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基本场所。本实验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观察实验,对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观察和定性,初步了解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类;了解其对水体净化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2实验原理
微生物细胞由蛋白质、核酸等两性电解质及其它成分组成,表现出两性电解质的性质。细菌的等电点pI在2-5之间,所以当pH>5时,细菌带负电荷,容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而被染色。微生物体内的不同结构和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故可用不同染料对微生物的不同结构分别染色。
2.实验内容
2.1实验方案设计
对池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得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定性,进行微生物形态图的绘制。
2.1.1实验设备和材料
(1)实验设备
显微镜、接种环、载玻片、酒精灯。
(2)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兰氏碘液、95%乙醇、番红
(3)实验材料
校园池塘的水体和沉积物
2.2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
(1)涂片
取干净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在正面边角作记号,滴一滴无菌蒸馏水在玻片中央,灼烧接种环,冷却后取样品,与玻片上水滴混匀,在玻片上涂布成一层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
(2)固定
即干燥,干燥过程最好在空气中晾干。为加速干燥,可在微小火焰上烘干,烘干后在火焰上方快速通过3-4次,使菌体完全固定在载玻片上。不宜长时间高温烘烤,易致急速失水使菌体变形。
(3)初染
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2min,水洗。
(4)媒染
滴加革兰氏碘液,染1-2min,水洗。
(5)脱色
滴加95%乙醇,洗约45s,接着水洗。或滴加95%乙醇,将玻片摇晃几次即倾倒乙醇,如此重复2-3次后水洗。
(6)复染
滴加番红,染2-3min,水洗并干燥。
(7)镜检
显微镜观察。
2.3结论
观察颜色,并判断是G(紫色)还是G(红色)。手绘观察到的微生物图像,标明颜色。
2.3.1注意事项:
(1)涂片所用载玻片要洁净无油渍。
(2)细菌不宜多,涂片不宜厚,宜薄而均匀。
(3)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用水洗后,应该甩去玻片上残水以免染色液被稀释而影响染色效果。
(4)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脱色时间是否合适。如脱色过度,G易被误认为G。而脱色时间过短,G易被误认为G。脱色时间长短还受涂片厚薄,脱色时玻片晃动程度影响。
2.4 建议(如果有)
2.思考题
(1)涂片为何要固定?固定时要注意什么?
答:原因有三
1、固定细菌,防止冲掉
2、变形蛋白易染色
3、杀死细菌,防止感染。实验中固定是用酒精灯烘干水样,应注意控制温度,控制时间,防止将菌体烧成灰烬,无法染色。固定时用载玻片背面靠近火源,而不是直接烘载玻片正面。
(2)革兰氏染色如果只做1-4步,不用番红复染,能否分辨革兰氏染色结果?为什么?
答:能。在酒精脱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被酒精脱色为革兰氏阴性菌。最后一步用番红染液复染,是为了让结果更清楚。
(3)革兰氏染色在微生物学中有何实践意义?
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成绩:指导教师签名
批阅日期
第四篇:蚂蚁观察记
蚂蚁观察记
话说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个都有值得人们学习的地方。就说猪吧!贪睡贪吃,可它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除了这些动物,我认为更值得人们学习的是——蚂蚁。
就在那时,我明白了。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闲着没事干,便想出了馊主意。我拿着胶水,在蚂蚁洞口涂得结结实实。哈哈,看他们怎么出来。可一转眼功夫,便发现又有蚂蚁了。便气愤愤的想把他们全都杀害。情不自禁的便想起了——我们佛家人不残害生灵。虽然我们家不信佛,但和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便不杀害它们了。
看着看着,当发现一只蚂蚁落水时,便有另一只蚂蚁去救他。——有难同当,有福共享。之后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便是两只蚂蚁用触角帮对方的身上刮来刮去。为什么,我不禁起了困惑?
我立刻打开电脑查找资料,看了,真的看了。原来是为了把对方的身体清洗干净,大家一起帮助对方。我不禁联想到了我们人类,人民打架,国家打仗,各方不让对方。我们应该向蚂蚁学习,人类不愧称他们为“大力士”等称号。。。并且他们是如此的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人。难道不是吗?
第五篇:观察蚂蚁日记
观 察 蚂 蚁 日 记
2016年9月26日
天气 晴
今天我到妈妈上班的地方去玩,看到很多很多蚂蚁在那忙忙碌禄来回跑着。这激起了我观察蚂蚁的兴趣,便拿了一个放大镜,仔细地看着。
我发现蚂蚁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还长了六条腿。蚂蚁的头上有一对触角,还有两个圆圆的东西,那是蚂蚁的眼睛吧!它的两个牙齿像两把尖尖的弯刀,也许就是这把弯刀才能够更好地把食物切割然后吃下去吧。
一只小蚂蚁发现地上有只死了的青虫,它试着搬了搬,可青虫太大了搬不动,这时它急忙掉转头去寻找它的伙伴,遇到其他蚂蚁,它就用触角不断碰同伴的触角,像在向同伴们对话,过了一会儿我看见一只只的小蚂蚁排着队像条黑色的长龙似的涌向了那条青虫,然后,大家一起奋力地托起了大青虫,并且拖着往洞里搬。这时我明白了,原来蚂蚁的触须是用来招唤同伴的。
蚂蚁个子虽说不大,但力气却不小,它能搬运的重量是它体重100至400倍的物体,能拉动的重量是自己1 700倍的物体,而对人类来说,没有一个人能举起重量超过自身体重3倍的物体,所以,蚂蚁是动物世界中当之无愧的大力土。
通过观察小蚂蚁我还知道了一个道理,别看蚂蚁小,但团结力量大,不论做什么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成功。
观察蚂蚁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