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橹船摇出《清明上河图》
双橹船摇出《清明上河图》
赵敏文
十月有机会参观了世博会中国馆,随人群来了有口皆碑的动画版《清明上河图》前,看到画中的活灵活现的人物和行走的车马、航船与流水不由得感叹现代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当我陶醉在现代的科技成果之中时,画面上出现了两艘正在行驶的船,这两艘满载货物的大船,货仓用篷子盖上,和现代的木船形状几无差别。但有一处却让我惊叹不已——这两艘船的前后各有一只橹!众所周知,橹一般是在船的艉部,靠摆动产生推力使船前进;橹设置在船头,需要产生的是拉力,前面的拉力加上后面的推力才能形成合力使船更快地行驶前进。现代船舶一般是通过动力设备产生推力使船前进的,而图上呈现的产生拉力的“橹”,说明了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深奥的流体动力学原理,能靠“橹”的运动产生拉力!然,根据科学原理可知,如果前后的橹在形状和结构上都是一样的,并且运动的方式也是一样的话,不可能一个产生拉力,一个产生推力的。由此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莫非那时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螺旋桨”或者在形状上类似于“螺旋桨”的“橹”,前面的艄公就是摇动这个所谓的“橹”产生拉力;这样前后艄公一起用力,使船前进。由于这个所谓的“橹”是在水下,或是要保护“知识产权”而刻意将它隐藏,使人不易被人察看到,人们看到的只是在船头上摇动部分的结构,且这个结构和后面的橹相差不大,坐在岸边茶楼上喝茶观景的宫廷画师张择端是看不到其中细节的,于是就按一般橹的样式将它留在了《清明上河图》上。
想象归想象,科学归科学。用现代的力学原理来分析,这个在前面“拉”的橹应该是将后面的常规橹的摇把向后方加长了,这样人就在橹的后方而不是在前方来摇动这个橹,摇动时它就和船尾的那支橹一样产生一个向前的推力,但是这个橹是在船的前方,而这条加长的杆又在船头,这样橹的推力就变成了拉力了。就好象前面有一条船,不过这条船上的橹是放在了这个双橹船的船头上。
前后“橹”的布局有着符合流体动力学的另一面,据相关资料的介绍,摇一只橹的艄公有6-8人,其摇动起来需要很大的工作面,如果将两个橹都设置在后面,船的艉部势必很宽大,船在行驶时的阻力就会增大;将一个“橹”放船艏后,每个橹的工作面就可以较小,这样可以使船身变得细而长,有利于减少水的阻力。
我被先人的智慧所折服,也为中华民族的命运而叹惜,曾经领先于世界的科技就这样沦丧在帝王的腐化之中,并进一步使中国成为列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所幸的是,在离画家所生活的年代一千余年的今天,他们的子孙用当代最先进的数字技术将那时的生活又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我想张择端也会竖起大拇指,夸一声:干得不错!
动画展现前后有橹的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