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文:咬定科学发展加速创新驱动 上海转型正扬帆(大全5篇)

时间:2019-05-14 16:19: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民日报文:咬定科学发展加速创新驱动 上海转型正扬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民日报文:咬定科学发展加速创新驱动 上海转型正扬帆》。

第一篇:人民日报文:咬定科学发展加速创新驱动 上海转型正扬帆

人民日报文:咬定科学发展加速创新驱动 上海转型正扬帆

(2011年11月25日)

■ 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

■ 与8.3%经济增速相伴的,是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 ■ 增速目标调低,转型发展的目标提高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到65% ■ 处处把“百姓得实惠”放在重要位置

■ 2011年,兑现了1500万平方米保障房的承诺

《人民日报》11月24日文,经历了世博辉煌的上海,眼下看似平静。然而,一场规模更宏大、辐射更宽广、影响更深远的变革正梯次展开。

入夜的浦江两岸灯火辉煌,那里聚集着数百幢上海引以为傲的“月亿楼”。一幢高楼,五六千人,每月纳税上亿。靠什么实现?传统制造业做不到,粗放发展方式做不到。“月亿楼”是上海现代服务业崛起的见证,更折射出上海经济转型发展的嬗变。

从制造业唱戏到服务业担纲,从投资拉动到创新驱动,从保障民生到创造百姓更加美好生活——面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场“大考”,在改革开放中始终勇立潮头的上海,又一次率先突破。

“转变发展方式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是衡量上海发展的最重要指标,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具体的体现。只有坚定不移地转方式,上海才能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态度坚决果断。

“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央赋予上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也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上海要当好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上海市市长韩正的讲话掷地有声。

坚定转型,加快转型,科学转型,上海经济发展方式悄然中深刻变化。质变喜人——新动力,新结构,新优势

今年前9个月,上海地方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3%”,全国倒数第二。正当外界猜测这个速度会不会使上海“脸上无光”时,上海则欣喜于其背后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质变。

为什么说是开始质变?

增长动力在变——在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稳居第一,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上海居民消费增长始终超过投资增长;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高于投资增长16.7个百分点。

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一直是中国经济转型努力追求的目标。长远看,依靠加大投资实现高增长,必然会不断增加资源能源的消耗,使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今年前三季度,全国GDP增速9.4%,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24.9%。相形之下,上海与8.3%经济增速相伴的,是固定资产投资负增长。

产业结构在变——服务业是上海经济发展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就业人数占比近6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地方财政收入占比70%以上。上海理顺了一、二、三产业的关系。

有人会问,金融证券是服务业,批发零售、餐饮家政、房地产也都是服务业,拉动上海发展的服务业集中于哪个层面?倘若是房地产业,恐怕没什么值得骄傲。

“上海谋发展,不靠房地产”。房地产价格高企,一直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希望大力调控的。在国家发布“限购”等楼市调控政策后,上海率先响应。房地产业占上海第三产业的比重已从2005年的14.6%回落至目前的7.9%。上海倚重的,是高端服务业。

一头出自美国华尔街“金融牛”设计者之手的“上海金融牛”雕塑,一年前落户外滩,成为上海新地标。“上海不开市,商品难定价”。上海黄金现货交易额已居全球第一,商品期货交易额全球第二,股票交易额全球第三。英国最新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影响力,上海升至第五位。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这是中央对上海未来的定位,也是如今的上海日益趋近的现实。

外贸结构在变——外贸出现了有别于全国的“三个大于”。进口大于出口,今年上半年进口增幅高于出口近7个百分点,贸易逆差近115亿元,而同期我国贸易顺差为449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大于货物贸易出口,贡献了全国1/3的服务贸易出口;一般贸易出口大于加工贸易出口,“三来一补”已成旧闻。上海的“三个大于”,恰恰代表了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

正因这一项项长久追逐、终于开始的质变,“8.3%”成为上海人眼中一个接近理想的速度。并不慢。

“看到上海经济所呈现的数据组合,我打心眼里高兴。”上海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张道根掩饰不住心底的欣喜。乍一看,8.3%的经济增速,横向比全国倒数第二;纵向比,上海曾在1992年到2007年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平均增速达12.7%,超过全国两个百分点。何来“不慢”?

衡量快慢,一定要看所处的具体发展阶段。依据国际经验,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经济增速会明显放缓,如新加坡从10.1%降到5.3%,韩国从9.6%降到5.2%。上海人均GDP在2008年跨过1万美元门槛,2009年、2010年经济总量先后超过新加坡和香港地区,较全国其他省份抢先一步进入服务业拉动阶段。在此阶段,“8.3%”已是不低、已属不易。

质量佳。

经济增长8.3%,同期财政收入则增长25%,城镇登记失业率达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比重较“十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能耗进一步下降。经济变“轻”变“绿”,百姓安居乐业,在务实的上海人眼中,这远比纸上的数字高几个点重要得多。

可持续。

上海毕竟仍处于发展期,需要保有一定的速度。但如果速度太快,则可能又回到过去高投资、铺摊子的老路,不仅难以持续,之前的种种努力也可能前功尽弃。而8%的增速,既实现了一定的增长,又给转型留出空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转型发展——坚定转,加快转,科学转

上海的变化,靠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矢志不渝地坚定转型。

“上海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的努力已持续数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杨雄说,外界或许会由于今年上海经济增速放缓而注意到上海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事实上,变化绝非朝夕之功。在“十一五”时期,国家就对上海提出了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那时起,“转型”就成为上海第一位的工作。

国际金融危机阴霾最重的2009年,上海月度经济增速曾降至负数,但上海依然主动淘汰、转移产值近600亿元的产业。市发改委副主任肖林介绍说,尽管世博会举世瞩目,但上海没有借机铺摊子、上项目,而是反复强调要把筹办世博作为促进上海转型发展的契机,在新一轮竞争中赢得先发优势。

坚定的态度,缘于上海市委、市政府对转型的清醒认识。

率先转型既是国家赋予上海的使命,也是上海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空间上,上海人多地少,再不转将无地可用;环境承载上,上海2300万的人口已接近承载极限;发展方式上,建立在大投资、大出口基础上的增长模式,在后危机、后工业化、后世博时代难以为继。上海毅然决然踏上了“二次创业”、坚定转型的征途。

坚定转型,上海遇到第一道难题就是:如何看待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上海主动调低增速预期。“十二五”规划中,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上海市明确,发展已经到了不能再片面追求GDP的阶段,必须闯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路。

增速目标调低了,转型发展的目标则提高了,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到65%。上海自信不自满,深知虽然先于国内多数城市步入“后工业化阶段”,但其服务业比重远低于纽约、伦敦等国际大都市,上海转型必须“快马加鞭”。

坚定转,加快转,还要科学转。如何摆正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

转型,是不是光盯着服务业,不要制造业?是不是只要新兴产业,把传统产业都“转”出去?上海清醒地提出,作为中国现代工业的发源地、承载众多国家级高科技项目的开放前沿,上海不能不要制造业,但所有制造业都必须瞄准“高端”。

新兴产业“不玩概念”,必须占据技术和市场的“双高点”。

纤细如发、坚韧如丝,在人体血管内灵活延伸——上海微创医药公司的“拳头产品”冠脉药物支架系统、颅内动脉支架系统,一研制成功上市就迫使同类进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一半。平均每两分钟,世界上就有一名患者因使用上海微创医药的产品而获得救治。微创医药所在的张江开发区,如今已汇聚国内外上百家顶级生物制药龙头企业。

传统产业要有“新绝活”,必须是“中国制造的世界一流”。

创造过数十个“中国第一”的上海电气集团,是老产业转型升级的“上海范本”。产业还是那个产业,产品和技术早已跨过好几个台阶。全国第一台自主设计的二代改进型核电百万千瓦级蒸气发生器、第一套国产化率100%的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堆内构件……上海电气,堪称重大装备制造的“国之利器”。

站在上海制造业聚集区——临港产业园,人们会发现,上海不仅保有传统制造业,而且大量集中于重工业领域。只是,“重工业”不等于“傻大黑粗”。核电设备、大飞机、海上深水钻井平台……既是高精尖技术的凝结,又是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

转型发展,如何处理好上海和全国的关系? 上海的发展既承载着国家使命,也离不开长三角以及整个中国广阔腹地的支撑。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深知,只有站在全国大局的高度谋划转型,才能在转型中再造新优势。上海要当好“领头羊”,必须做好“服务生”。

虹桥交通枢纽的“智慧问路机”前,指尖轻触,屏幕上立刻出现一个三维交通系统。2个航站楼、7条高铁、4条高速公路、1条磁浮、城铁、地铁、公交、出租车……想去哪里、有多少种选择,瞬间呈现眼前。上海虹桥,正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实现了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一小时连接”,为长三角更大范围的国际贸易提供了承载平台。

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常常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上海是全国的上海,率先转型意味着主动担当。

“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发改委给上海确定了综合能耗再下降18%的指标。不少人为上海捏把汗:综合能耗已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还有降耗空间吗?上海市态度坚定,“要像挤湿毛巾中的水一样压能耗”。作为上海的用能大户,宝钢不论产品品质还是能耗水平,都已是国际最先进。如何落实国家的要求?宝钢没犹豫,在钢价一路攀升的行情中,他们果断压缩了大量产能。

创新驱动——靠改革,靠引导,靠人才

24岁时,姚欣开发的一款软件获得了专利认证,他立刻离开家乡来到上海,注册了自己的企业PPLIVE。7年后,其旗下的PPTV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用户最多的网络电视新媒体,最近刚刚获得境外风投机构数亿美元投资。为何选择上海?“因为上海离钱最近。”姚欣坦率的言语道出了上海对创业者的吸引力。不过,他或许不知道,资本不会自动而源源不断地到上海汇聚,上海为之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备受关注的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试点,今年在上海率先启动。这一政策的破冰意味着为外商投资机构在中国直接投资打开了一条新通道,境外大量活跃的资金对接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了“直通车”。

类似的先行先试、突破“禁区”的改革,在上海屡见不鲜。近年来,上海先后开展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在沪外资银行发行人民币债券等金融创新业务,推出了中期票据、股指期货等大批金融创新产品。一项项创新之举,使上海市场环境更加完善、更加开阔。

率先转型靠什么驱动?上海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发展的优势在创新,转型的动力在创新,未来的希望更在创新,唯有创新才能让上海再次腾飞。

上海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为转型“保驾护航”。

服务业如何再上一个新台阶?上海继闸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后,又将于明年1月1日在全国首尝增值税扩围改革试点,为服务业进一步减负增效。这项改革距正式启动还有一段时间,已吸引了众多新型服务企业的目光。

“唯GDP”的取向如何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GDP考核都是悬在基层政府头上的一把利剑:追求GDP,经济发展可能难保质量;摒弃GDP,年终考核排名靠后又可能影响干部升迁。对此,上海果断取消了对区县委局的GDP考核,新的评价考核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注重环境和民生的改善。

如何让基层政府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上海在财税机制方面做出了全新安排。对那些与服务业和制造业关联度高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税种,提高区县财政分成比例;与土地、房地产直接相关的房产税、土地增值税、契税等税种,降低区县财政分成比例。这一增一减,让基层政府的“房地产热情”迅速降温。

改革创新,上海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衡量市场化水平,上海有两个独特指标:行政收费多不多?企业对政府的依赖大不大? 行政收费多,加重企业负担,也不利于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上海提出,要做行政收费最少的城市。2009年以来,全市清理126项行政收费项目,为企业减负200多亿元。目前,上海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不到4%,其中地方性收费项目一律取消。

企业天天和政府“粘”在一起,不可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在上海陆家嘴,流传着“十亿元吃顿饭、一亿元转一转”的说法。辖区企业年缴税超10亿元,政府会在年底宴请一次;超过1亿元,政府有关部门会上门调研一次,了解企业需求,解决企业困难。有些初到上海的企业刚开始会感到“被冷落”,但时日久了,更多的企业感到了“轻松”——需要时,政府现身;不需要时,政府隐身。

诺亚财富管理中心首席营销官陈恳说,“政府工作人员来公司只调研不吃饭,这与我们原来的想象很不一样。”他坦言,虽然陆家嘴的写字楼租金贵一些,但因为政府的高效,企业综合成本大大降低。

体制机制创新,体现在点点滴滴。“把创新意识真正融入到方方面面,就会发现创新的空间很大很大。”上海张江集团总经理丁磊说。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也是转型的关键。张江高科技园区每年会评出20名高端人才予以特殊鼓励。什么样的人才算“高端”?传统办法看学历、看职称、请专家评审,今年张江大胆改革,请园区100家创新型企业的总经理提名100位候选人,然后共同评出企业家眼中的20位高端人才。这种最贴近市场的评选方式,立刻受到园区企业欢迎,一些没有高学历、没有留过学,甚至从事技术工种的人才,首次出现在张江的高端人才榜单上。

民生为本——住有居,老有养,病有医 上海转型的历程中,有一个独特的“慢”与“快”的变奏:经济的增速放慢了,改善民生的步伐却明显加快。

“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终是为了百姓有更好的生活。我们讲经济质量,讲转型发展,最后的落脚点一定是民生,持续地改善民生。”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多种场合这样强调。

转型调整中,上海处处把“百姓得实惠”放在重要位置。

“我在徐汇区生活了40多年,今年看黄浦江不用去外滩了,在我们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黄浦江美景。”徐汇区老居民周坚说。

徐汇区沿黄浦江有11公里岸线,过去码头、企业在江边扎堆,一道道高墙把黄浦江挡在视线之外。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徐汇沿岸的码头渐渐失去原有功能,沿江岸线该怎样调整?许多房地产商和企业希望从中获得机会。但徐汇的决策者最终作出决定:还水于民,还景于民。

过去的工业区,今天的景观带。2009年底,徐汇滨江绿化带建设工程启动,目前一期3.6公里长的景观区已经完成,成为浦西仅有的沿江公共绿地,也是目前市中心区惟一可以平视江面的景观带。步行道上,老外在跑步,孩子在骑车,还有社区居民在锻炼……

民生为本,上海着力化解民生领域的突出矛盾。

“蜗居”是青年人对上海高房价的生动刻画。上海市主要领导对此毫不回避,甚至在全市的干部会议上推荐大家观看电视剧《蜗居》,以体验普通群众的住房困难。

2009年初,是上海经济增长最为困难的时候,就在这样的境况下,上海一揽子推出有针对性的住房保障综合措施,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增加土地供给量等。当年,保障房建设总量达到2000万平方米。此后,上海又相继推出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等措施。2011年,上海兑现了1500万平方米保障房的承诺。“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将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间)。

上海的旧区改造也在紧锣密鼓进行。

北新泾五村,是上海上世纪80年代的动迁安置房小区,居住的大多是当地的农民和城中心的居民。30年过去,有实力的人搬走了,留下的大多是老弱病残和外来租房户。年久失修的小区,破破烂烂,违章搭建严重。

2009年,北新泾五村的旧区改造成为长宁区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当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区委书记卞百平一大早就来到五村,亲自主持开工仪式。一年间,五村26幢居民楼全部进行了整改,居民概括为“穿衣戴帽换胆改水”——所有建筑重新粉刷外墙,屋顶平改坡,每幢楼每户人家重新更换了水管,屋顶的水箱升级换代。2010年,还是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卞百平再到五村,还是那个小区那些居民,面貌已焕然一新。“原来,这里每平方米一万元也没有人来看房,现在有人出价每平方米两万元我们也不卖了。”小区居民这样说。

单纯看百姓收入及保障水平,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不论是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还是医保起付线、企业职工养老金,上海都高出绝大多数省市。但是,上海强调,特大型城市百姓安居乐业支出多,让群众生活更幸福更要加倍用心聚力。

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20%,率先进入老龄社会的上海,如何让老人真正感到“老有所依”?上海构建起一个完善而发达的扶老助老服务系统。在上海的许多社区,60岁以上老人如果选择居家养老,居委会会提供工人或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一个老人可以有两个志愿者服务,服务内容包括陪同洗澡,帮助打扫卫生等,无法自理的老人还可以享受送餐服务。倘若老人感到孤独,还可到日间老年服务中心“找乐”,在这里,老人可以上网、看书,也可以免费看病,免费洗澡。

新变化,新阶段,新起点。改革开放30年,上海一次次以勇气和智慧闯关夺隘。

如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海清醒而坚定,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期许殷殷,华风猎猎,黄浦江畔,尽是征帆。

第二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努力实现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6日 09:00 来源:《求是》 期号:2012/10 作者:中共上海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近几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复杂外部环境和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紧密结合上海实际,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文化繁荣发展、“世博会”成功举办和党的建设等工作,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推进观念创新,在新的思想高度上统一认识,确立发展新理念

在深化对上海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的认识上,形成“五个不”的共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上海经济社会、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变化,但长期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在率先发展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和我国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现的情况下,加快实现上海科学发展和推进“四个率先”,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做到“五个不”:不背过去成绩的包袱,不受习惯做法束缚,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受现有知识局限,不被地域思维所惑。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实践创新,推动科学发展。

在深化对上海发展目的的认识上,形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共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过程,就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过程,我们所推进的一切发展都要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解决好“发展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根本目的,努力创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物质利益、价值取向、文化权益、法治环境等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

在深化对上海发展路径的认识上,形成坚决走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之路的共识。上海是一个特大型开放城市,近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拉动弱化,部分传统优势减弱,工业发展遇到资源、环境约束,现代服务业发展遇到制度性障碍。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认识到上海的经济发展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减少对重化工业的依赖、对投资拉动的依赖、对房地产发展的依赖、对加工型劳动密集产业的依赖;必须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发展、“四个率先”要求,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扎扎实实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在深化对上海发展动力的认识上,形成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创新的共识。改革开放创新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必须要有新的突破,特别是通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政府运行机制和市场环境,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有新突破;通过明确上海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的重大攻关项目,创新机制,在推进科技创新上有新突破;通过居住证、住房和激励等政策的突破,推动人才配置市场机制的创新和完善,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在集聚人才的政策和环境上有新突破。

上述共识的形成,对于制定和贯彻体现中央精神、符合上海实际的发展思路、政策、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加快推进“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力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取得新突破

一是坚持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以创新推动科学发展。浦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旗帜,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是中央的战略要求。市委把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作为关系全市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将浦东作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先行先试地区,明确提出,浦东要在破除制约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上,在发现和培育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环境上,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管理上,在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上,在有效防范风险上和在党的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我们把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贯穿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上实现突破,通过创新破解难题,推动科学发展。

二是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们从解决对上海经济发展全局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坚持集约利用土地、控制污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安全第一的原则,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上海经济发展质量和长远发展后劲。按照国家要求,率先在交通运输部门和部分现代服务业中开展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工作,支持现代服务业拓展新领域和新业态;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深化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机制,在大飞机研制等一批重点项目上取得重要进展。

三是坚持国家对上海的战略定位,深入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是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也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定位。我们通过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四个中心”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努力推进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实现重大突破,着力在人才聚集、交易服务、创新创意、高端制造等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增强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的影响力、带动力。

四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型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全力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以廉租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动迁安置房等四位一体解决住房保障问题;继续重点提高最低工资和各类保障指标,促进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推动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政府保障能力,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是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战略地位,着力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紧紧围绕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通过大力培育和弘扬城市精神、上海世博会精神,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价值取向,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等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国际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六是坚持以提高依法执政能力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执政方式的现代化。我们进一步改进地方立法和有关制度的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和依法办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环节,严格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政府信息公开,着力提高执法公信力,更好地发挥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来。

三、坚持优良学风,努力在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上取得新成效

市委十分注重学习成果的转化,认为把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是学习自身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是实现学习价值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求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努力在指导实践、推进工作上取得新的成效。

在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加快经济转型上取得新成效。2011年全市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主要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领先传统工业,制造业结构不断改善;消费增幅快于投资增幅,依赖投资拉动增长的格局进一步转变;进口贸易增速快于出口贸易,一般贸易增速快于加工贸易,服务贸易也快于货物贸易,外贸结构更趋优化;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

在大力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新成效。2011年,全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8%,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快速推进,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成果显著,全面完成创业带动就业三年行动计划目标,建立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升社会管理服务能力,有力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在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取得了新成效。我们着力于提高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能力,着力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有序推进公民政治参与,在探索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依法行使职权上取得新的进展,在探索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上取得新进展,在推进依法治市和基层民主自治上取得新进展。

在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上取得新成效。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295万平方米,文化产业产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在举办世博会过程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形成了上海世博会精神;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丰富和发展了城市精神;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上了新台阶。

在推进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市委常委会自身建设上取得新成效。在全市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重点在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内纪律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深化了认识,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扩大党内民主上,探索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并接受监督的有效途径;在加强党内监督上,探索党委主要领导和党委常委接受同级党委委员和党代会代表监督的有效途径;在严肃党的纪律上,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问题,出台规范意见严明纪律,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上,制定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实施意见,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增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组织开展专项调研,完善学习制度,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牢记肩负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加强学习的制度建设和学风建设,不断提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和水平,求真务实,奋勇率先,凝心聚力,服务人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第三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

关于贯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2012-04-06

各分局,市局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工商办字〔2012〕17号),全面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效能建设,更好地发挥本市各级工商部门在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中的职能作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支持加快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

(一)积极服务大型金融机构和功能性金融机构在上海集聚发展。采取事前介入、上门服务、全程跟踪等方式,加强对国家级金融要素市场、功能性金融机构、大型金融机构总部及其营运中心等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在沪注册登记的咨询服务和业务指导,为大型金融机构设立上海总部和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提供便捷高效的注册登记服务。

(二)创新注册登记办法支持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积极支持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小额贷款、融资担保、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发展。支持金融数据处理、金融软件开发、客户服务等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积极研究支持保理、融资租赁等行业市场准入和规范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

(三)促进航运相关新兴行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梳理并规范航运相关新兴行业的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用语,推动邮轮供应服务、邮轮港口配套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港口散货交易服务、供应链管理、海事法律咨询、航运信息咨询等与航运密切相关的新兴行业加快发展。支持境外国际邮轮公司在上海设立经营性机构。

(四)完善航运经纪准入制度。推进航运经纪准入制度常态化,大力培育发展航运经纪业务,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航运经纪企业和航运经纪人。为国际知名航运经纪企业落户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和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提供便捷高效的注册登记服务。

(五)优化电子商务市场体系和支撑环境。认真贯彻落实《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实行积极、规范的市场准入政策,制定综合配套措施,建设上海工商网络商品交易监管服务网。以市局网络经营主体及行为监管数据电子档案为基础,加快建设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系统,促进电子商务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六)改进注册登记服务流程支持新兴贸易主体发展。支持新型商业(服务业)业态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为新兴贸易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注册登记服务。对分支机构超过50家的,允许向母体企业登记机关申请统一办理注册登记。支持有条件的商业(服务业)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和鼓励外资、民资进入文化、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领域。

(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依法快速办结股权质押登记、动产抵押登记,积极开展商标权质权登记,参与推进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工作,引导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进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托管。推动长三角地区市场

准入一体化,促进资本要素流动,支持区域内企业进行横向联合、纵向延伸。积极有效利用国家工商总局共享数据信息,全面了解掌握上海投资全国以及各地来沪投资的情况,加强对各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投资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研究,为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八)推进企业注册登记服务改革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新设企业并联审批工作,扩大纳入并联审批的事项范围,推动并联审批由“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加快工商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完善网上注册登记功能。建立专门窗口、专人负责的工作机制,做好设立开办在上海、依法应当由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的内资企业注册登记工作。

二、推动本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九)实施差别化服务管理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方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采取鼓励、限制、规范、淘汰等不同措施,促进本市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研究支持利用股权、债权、商标权、专利权、域名权等出资方式进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按照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和产业布局的要求,支持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十)抓住机遇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抓住本市率先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重要机遇,研究企业经营范围与应税服务范围对接的操作办法。支持闸北等区县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与服务、电子商务与信息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专业维修服务等重点行业发展。鼓励外商投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十一)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进一步梳理研究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国民经济行业类别,规范新兴行业企业的名称和经营范围,允许其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使用符合国际惯例、行业标准的用语来体现其行业和服务特点,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十二)完善和优化中介服务业发展环境。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中介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中介服务行业和领域,在企业名称、经营范围、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设立集团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支持中介服务业企业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

(十三)支持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支持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改制、重组和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并努力解决企业变更登记和注销中的疑难问题。简化企业兼并重组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允许以股权投资方式直接申请设立集团母公司。因合并分立导致分支机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可办理分支机构隶属关系变更登记,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十四)积极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关注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需求,尽力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大力推动中小微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

改制上市。积极研究个体工商户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的操作办法,支持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小微企业。

(十五)进一步发挥企业年检制度调结构、促转变的功能。完善年检申报备案办法,全面推行企业网上年检,扩大无纸化年检试点范围,实施差别化年检服务措施,更加注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支持和鼓励先进企业、限制和淘汰落后企业。

三、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

(十六)继续发挥浦东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在浦东新区深化企业市场准入改革,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统一商事登记制度。进一步做好外商投资企业工商直接受理登记试点工作。研究企业类型互变注册登记、不涉及前置审批的企业住所与经营场所各自独立注册登记的方式。研究在国外居住的中国公民持护照申请办理内资企业的政策措施,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在浦东新区开展设立外资独资人才中介机构试点工作。

(十七)支持国家重点功能区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加快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和杨浦、紫竹等9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大力推动“三区三港”联动发展,支持各类企业在上海综合保税区设立项目子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对企业有迫切需要、法律法规无禁止性规定也未明确相应程序解决的实际问题,加强研究、探索创新、率先突破、积累经验。

(十八)吸引和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放宽总部型企业的设立条件,鼓励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及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品牌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促进在沪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提升能级,吸引和支持跨国公司来沪设立亚洲区、亚太区或更大范围的总部和业务部门全球总部。

(十九)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支持外国投资者以境外人民币出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在总结浦东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境内自然人出资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模式扩大到全市范围。进一步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支持两岸扩大经贸往来,支持台商投资企业来沪发展。

(二十)大力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研究解决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中的注册登记难题。允许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保留现有名称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组织形式。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

(二十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服务业发展。文化创意类企业可以申请利用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的集中办公地作为住所。扩大文化创意园区管理企业名称使用外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等政策的受惠面,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驰名(著名)商标,并大力加强对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二十二)促进广告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实施国家广告战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广告业融合和创新。重点指导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

业基地开展广告产业园区建设试点,积极做好建设国家级广告产业示范园区的服务配套工作。加快推动广告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二十三)实施商标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贯彻实施《上海市实施商标战略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定期编制《上海市著名商标保护名录》。充分利用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商标数据资源,建设商标公共服务平台。

四、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二十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建立健全商标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和新媒体、新领域广告的监测监管。依法查处商业欺诈、商业贿赂、限制竞争等违法行为,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善制度,认真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

(二十五)营造安全和谐的市场环境。积极参与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完善食品抽检和快速检测体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推动各区县、街镇将无证无照经营监管纳入城市综合治理工作,整治无证无照违法经营,探索集中登记制、经营备案制等疏导制度。继续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园”等活动,在打击传销工作中探索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强化电子数据取证。建立直销行业社会责任体系,规范直销经营行为。

(二十六)打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联络点进商场和超市、进各类市场、进企业、进旅游景区、进学校工作的覆盖面,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示范联络点建设。探索建立消费纠纷联合调解中心,推动诉讼调解对接和调解结果的司法确认,建立和完善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立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信息数据库。继续研究并加快推广一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合同示范文本。

(二十七)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办法,稳妥推进网格化监管模式。探索信用分类监管和行业分类监管相结合的新模式。推动上海市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建设。参与上海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广告市场主体信用数据库。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完善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系统,积极探索将信用分类监管由市场主办者向市场内经营者延伸。探索制定“诚信市场”创建标准。

(二十八)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股权化运作,允许以量化的村级集体资产出资设立开展自有资产管理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对具备条件的,允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家乐、农村经纪人、渔业养殖等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推广“公司-农户-商标”的发展运作模式,培育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

全市各级工商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深入开展“走千家企业”活动,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效能建设,认真抓好以上政策措施的实施。要突出重点、破解难题,深化细化相关政策措施的操作细则;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加强检查评估,确保有关政策措施的推进落实;要积极争取国家工商总局有关司局的指导,研究解决政策措施实施中的问题,为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5上海烟草 (加强整合协同 深入探索应用 坚持创新驱动企业信息化转型发展)(推荐)

加强整合协同 深入探索应用 坚持以信息化创新驱动企业转型发展

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十二五”期间,上海烟草集团在信息化工作中,积极贯彻国家局提出的“卷烟上水平”、“一体化数字烟草”的基本方针和战略任务,坚持企业“发展、改革、规范”的工作主线,紧紧围绕集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体战略,深入贯彻“整合协同,提升信息化内涵;探索应用,保持全行业领先;支撑创新,推进转型式发展”的建设方针,为集团品牌的维护和创新着力赋能,完成了集团“十二五”信息化目标。

一、着力于信息化规划与“四体一标”体系建设,推进信息化管理从传统方式向先进治理转变

“十二五”期间,集团牢牢把握“规划的引领和标准的支撑是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必由之路”这一认识,通过规划设计为信息化提供了结构化的工作能力,通过体系建设为信息化提供了规范化的工作秩序,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

(一)立足规划先行的先进治理,信息化竞争优势日益凸显。集团不仅制定了“十二五”信息化总规划,并且对于重大项目和新技术应用也同步制定了分项规划。制定集团ERP项目规划,形成了集团横向协同纵向管控的企业资源管 理蓝图,指导了后续项目的建设。制定物联网和云平台规划,为物联网提升物流效率以及云计算推进基础设施云化转型,分别给出了实施的路径。借助“抓总不放分”的规划布局,既纵览了全局,也强调了重点,纲举目张,为信息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分清了主次、谋划了路径。通过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指导,集团信息化获得了与企业创新驱动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二)立足标准健全的先进治理,信息化管理组织能力日益完善。集团通过体系建设为信息化提供了规范化的工作秩序,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ISO20000运维服务、ISO27001信息安全、ISO38500信息治理以及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四体一标”建设工程的研究与实施。四大体系推进工作稳步进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着力打造在信息化环境下“敏捷可靠的供应能力”、“同质均一的精益制造及品控能力”,ISO20000具备认定条件,ISO27001启动实施,ISO38500着手研究;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建立,通过全面对接国际标准、全面识别转化国家规定与行业标准,制定了符合上海烟草实际的信息化标准体系表。“四体一标”分别从两化融合、运维服务、信息安全、信息治理以及标准框架等专业视角,将业务与应用、数据与技术、管理与流程结合形成标准体系,为信息化工作制定了规则、明确了要求、提供了方法,继而为今后构建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夯实了基础。通过信息化体系的 深入建设,2015年集团作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通过认定,也是行业内唯一一家省级单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着力于集团资源全局配置与工商企业共同建设,推进信息化项目从单项应用向纵横协同转变。

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集团充分吸收这一理念,始终围绕应用建设不放松,信息化项目应用从单个系统出发,统筹规划,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确保信息化推进业务协同能力的稳步提升,为集团化管理和运营层管理的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一)两化促融合,提升业务融合协同能力。信息化全面覆盖了经营管理业务领域,推动企业管理、业务和技术的共同提升,促进业务融合协同取得佳绩。2011年,“物资供应链信息系统”项目被评为“上海市两化融合示范项目”;2012年,集团公司被首批推选为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2013年,出版了专著《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探索——上海烟草集团企业信息化实践》,总结了过去30年上海烟草信息化建设的经验与体会。

(二)集团管资源,提升资源横向协同能力。两化融合的共识决定着集团信息化建设策略的选择。2014年开始,集团信息化项目建设在满足不同业务需求的应用基础上,集团管理层面,启动ERP(一期)建设,全面替代了条线式产、供、销信息化系统。通过统一灵活的集团化管控配置和“推拉”式产供销计划管理的协作融合,加强了集团资源管理的管控与产业链端到端的协同能力,包括销售、计划、采购等主要模块在内的系统已经按期投入运行,集团一体化资源管 理体系基本建立。集团ERP项目的建设推动了业务应用协同能力更上一层楼,集约资源配置、集聚项目群组、集成条线应用,进一步提升了集团资源横向协同的融合水平。

(三)工商管产销,提升运营纵向协同能力。运营管理层面,工业单位全面完成了集团京津沪三地的四个卷烟厂的统一MES平台建设,推动了生产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同时继续拓展MES应用,通过实施统计过程控制(SPC)子系统,支撑了卷烟产品的生产过程品控,向“数字化工厂”迈出一大步。商业单位加快从传统销售向现代营销转变的步伐,通过构建卷烟销售、商业数据中心与信息服务交互渠道集成的卷烟营销平台,促进了商业营销管理的创新与进步。

三、着力于数据中心的平台升级,推进信息资源管理从技术应用向数据分析转变。

集团数据资源分析工作始终围绕“数据统计与信息技术充分结合”的思路开展,通过信息资源利用与数据分析效用为管理决策注入了持续动力,数据支撑管理决策能力不断增强。

(一)抓住数据管理的主心骨,数据服务上层次。首先,基于数据中心平台分别建成了若干分析系统,通过建设烟叶资源保障分析系统支持了集团烟叶资源调配及盈缺情况预测,通过建设全国市场信息分析系统做到了品牌及市场指标的实时跟踪,通过建设经济运行分析系统实现了企业经济运行关键指标的监控。其次,搭建了企业级多级数据中心的应用平台,提供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服务,提升了集团与卷烟工厂数据分析应用的整体建设效益。第三,构建 了企业战略、业务主题的全面分析,为辅助集团卷烟生产经营决策管理提供了及时、准确、高效的数据服务。最后,建立了完善的元数据管理、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安全管理等系统,启动了大数据平台规划,数据自动化管理水平持续攀升。

(二)抓住数据应用的总基调,决策支撑上水平。围绕核心品牌的发展目标,数据中心完成了平台的技术升级,形成了更灵活、更适配并且支持移动服务的信息资源平台,信息资源管理逐步从偏重技术应用转向注重数据分析。一方面创建了烟叶资源、精准营销、配方技术研究等一批有价值的高端应用主题,助力品牌发展核心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建设了中华品牌“百万千亿”运行监控系统,面向品牌战略全面分析,支撑领导决策。

(三)抓住数据分析的新引擎,信息利用上台阶。在数据中心平台有序建设的基础上,“数据集市+分析工具”主题数据分析模式的建立,是信息资源利用再上台阶的充分写照。统计管理促进了不同业务数据集市的梳理与建立,信息技术加强了分析工具的灵活应用,两者结合完成了数据分析模式从传统报表型和应用开发型跃升至以用户为主体的自主分析型,为信息资源利用再树新标杆。数据分析主题化应用归集大数据分析视角,扩大并深化了数据分析效用的广度与深度,奠定了今后大数据建设、管理与应用的基础。通过挖掘数据资产内在潜力,寻求依靠数据应用来驱动组织结构 调整、过程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实现,推动当前传统内聚型的数据中心模式向未来主动服务型的大数据中心模式转型,为数据中心建设再立新目标。

四、着力于技术平台转型与安防能力提升,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从全面投资向重点投入转变。

集团一直坚持制定稳妥的技术路线与合理的装备政策来支撑基础设施更替与发展,为技术平台转型和安防能力提升夯实基础,为信息化的稳步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基础信息平台建设能力持续提高。

(一)整合技术路线,信息化装备投入集约化。集团一方面确立了“技术架构、硬件型号、软件版本、配套服务和管理流程统一”的技术路线,指导集团基础设施平台的更新与部署。特别是对于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既不盲目求新一蹴而就,也不拘泥现状驻足观望,而是基于“五统一”技术路线的原则,通过研究、规划、试点和推广,有序推进,分步实施。另一方面集团制定了合理的信息化装备政策,加强硬件设施的利旧集约和软件系统的集成整合。言之有据才能行之有效,装备政策不仅严控了软硬件新增购置的需求审批,并且按照年限和维护记录进行设备更新与软件升级,做到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策略有据可依。

(二)整合技术平台,信息化安防投入系统化。在稳妥的技术路线和合理的装备政策支撑下,集团的技术平台转型水到渠成,安防能力提升有序可控。集团技术平台全面转向云架构,云平台与虚拟化建设卓有成效。实现了ERP、数据中心、财务、门户、人事等核心系统的云化部署和稳定运行,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率显著提升;同时,建立了统一的运营 模式,取消了商业单位的实体机房,向18家区县有限公司交付了云服务,在降低信息化资产成本的同时,原有设备的利用效率提高了85%。信息安全强化防护能力,不断提升系统化保障水平。依靠ISO27001信息安全体系与等级保护要求,系统性地推进信息安全工作,集团重大安全事件发生率为零,灾难恢复指标RPO为零。

(三)整合技术应用,信息化保障成效显性化。通过技术平台转型与安防能力提升,集团基础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信息化硬件设备效能达到新高度。建设了总部计算存储资源池,提升了服务器利用率,实现了运营业务数据在云存储上的按需存取,奠定了基础设施全面向云平台转型的基础。二是集团光纤网络资源实现全覆盖。构建了万兆光纤城域网,实现集团与同城下属单位之间的光纤网络互通,信息系统高速路网基本形成。三是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跃入高水平。集团建立了同城灾备中心,实现关键及主要系统的业务连续可用,全面保障了集团信息化应用。

五、着力于项目管控主体作用的提升,推进项目实施从技术为先向技管并重转变

集团一直注重于加强信息化项目的全过程管控、衡量信息化的投资效益、提升项目建设能力和水平,这也是集团信息化项目能够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所在。

(一)项目投资技管并重,提升项目投资意义。在投资决策方面,集团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为要求,建立和健全信息化的决策与组织机构,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作为集团信息化的最高决策机构与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最高领导机构,牢牢把握了信息化投资自上而下的决策原则,紧紧抓住了衡量项目技术和管理可行性的决策方法,稳稳体现 了集团信息化项目投资决策的治理能力。

(二)项目评审技管并重,提升项目评审效用。在项目评审方面,信息化项目评审从侧重技术转向管理与技术并重。信息化部门在评审中转变自身定位,组织综合、计划、财务等专业部门人员,从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与经济性角度共同评审项目,着重关注了项目的投资与收益,整体考虑了信息化投资策略与投资结构的有效平衡,真正发挥了信息化项目推动管理进步、业务提升与技术发展的价值。

(三)项目建设技管并重,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在项目建设方面,信息化项目建设引入先进管理模式确保实施过程。主体项目团队试点借鉴矩阵式架构,按照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管理与技术人员充实队伍,发挥不同人员专长;重大项目采用全过程监理机制,不仅保障项目实施可控,而且提供项目咨询建议;重要项目组织第三方测试,加强系统质量控制,降低后期运维成本。多种机制结合促进了项目管理能力、质量控制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取得明显进步。

以上五条经验是上海烟草信息化下一个五年继续建设、继续传承、继续创新的资本之力。

下一步,上海烟草信息化建设在坚持“扎根深实,放眼长远”基础上,立足于以创新为核心的“互联网+”战略,启动集团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推动集团信息化定位从信息工具向创新转型转变、信息化能力从IT技术支撑向DT数据服务转变、信息化架构从条线式应用向“厚平台、薄应用”转变、信息化运营模式从综合管理向价值管理转变,最终实现融合创新、智能架构与卓越治理的三大目标。融合创新就是要外引内建。对内坚持两化融合,聚焦集团资源在更高水平上的科学合理配置。对外坚持创新驱动,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深化精准营销,更好地为零售终端服务,为消费者服务。智能架构就是要遵从“厚平台、薄应用”策略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平台之厚在于整合的服务能力,实现应用的快速需求匹配、快速实现交付。应用之薄在于柔性的适应能力,通过易组合、易部署、易重构的组件化应用库服务,挖掘信息化新的价值增长点。卓越治理就是要推动信息化由技术服务向引领业务转变。积极跟踪业界动态、技术趋势以及业务影响,持续投入并应用新技术,推动乃至引领业务稳步变革与进步发展,不断凸显信息化价值。

今后,上海烟草将加快推进“智能化更高、融合度更深、平台化更优、保障性更强”的一体化数字上烟建设,推进集团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情况下的创新转型发展,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实力。

第五篇:上海贯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贯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支持上海

“十二五”时期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条件的商业(服务业)企业组建企业集团,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和鼓励外资、民资进入文化、教育、养老、医疗等服务领域。

(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依法快速办结股权质押登记、动产抵押登记,积极开展商标权质权登记,参与推进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改制工作,引导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进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托管。推动长三角地区市场准入一体化,促进资本要素流动,支持区域内企业进行横向联合、纵向延伸。积极有效利用国家工商总局共享数据信息,全面了解掌握上海投资全国以及各地来沪投资的情况,加强对各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投资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研究,为宏观调控和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

(八)推进企业注册登记服务改革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新设企业并联审批工作,扩大纳入并联审批的事项范围,推动并联审批由“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变,大力推进网上审批。加快工商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完善网上注册登记功能。建立专门窗口、专人负责的工作机制,做好设立开办在上海、依法应当由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登记的内资企业注册登记工作。

二、推动本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九)实施差别化服务管理措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持“增加总量、扩大规模、鼓励先进、淘汰落后”的方针,对不同类型企业采取鼓励、限制、规范、淘汰等不同措施,促进本市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研究支持利用股权、债权、商标权、专利权、域名权等出资方式进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按照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和产业布局的要求,支持和引导制造业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十)抓住机遇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抓住本市率先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重要机遇,研究企业经营范围与应税服务范围对接的操作办法。支持闸北等区县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总集成总承包、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与服务、电子商务与信息化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专业维修服务等重点行业发展。鼓励外商投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

(十一)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支持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作,进一步梳理研究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国民经济行业类别,规范新兴行业企业的名称和经营范围,允许其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使用符合国际惯例、行业标准的用语来体现其行业和服务特点,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十二)完善和优化中介服务业发展环境。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中介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中介服务行业和领域,在企业名称、经营范围、营业场所、投资人资格、设立集团等方面适当放宽条件。支持中介服务业企业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

(十三)支持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支持国资国企深化改革,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改制、重组和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并努力解决企业变更登记和注销中的疑难问题。简化企业兼并重组工商注册登记手续,允许以股权投资方式直接申请设立集团母公司。因合并分立导致分支机构隶属关系发生变化的,可办理分支机构隶属关系变更登记,促进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十四)积极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关注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需求,尽力帮助解决其实际困难。大力推动中小微型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支持

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改制上市。积极研究个体工商户转变为企业组织形式的操作办法,支持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小微企业。

(十五)进一步发挥企业年检制度调结构、促转变的功能。完善年检申报备案办法,全面推行企业网上年检,扩大无纸化年检试点范围,实施差别化年检服务措施,更加注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加注重支持和鼓励先进企业、限制和淘汰落后企业。

三、支持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城市国际化程度(十六)继续发挥浦东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在浦东新区深化企业市场准入改革,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统一商事登记制度。进一步做好外商投资企业工商直接受理登记试点工作。研究企业类型互变注册登记、不涉及前置审批的企业住所与经营场所各自独立注册登记的方式。研究在国外居住的中国公民持护照申请办理内资企业的政策措施,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创业。在浦东新区开展设立外资独资人才中介机构试点工作。

(十七)支持国家重点功能区和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加快推进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浦东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和杨浦、紫竹等9个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大力推动“三区三港”联动发展,支持各类企业在上海综合保税区设立项目子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对企业有迫切需要、法律法规无禁止性规定也未明确相应程序解决的实际问题,加强研究、探索创新、率先突破、积累经验。(十八)吸引和支持总部经济发展。放宽总部型企业的设立条件,鼓励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及销售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研发中心、品牌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促进在沪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提升能级,吸引和支持跨国公司来沪设立亚洲区、亚太区或更大范围的总部和业务部门全球总部。

(十九)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支持外国投资者以境外人民币出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在总结浦东新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境内自然人出资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模式扩大到全市范围。进一步落实《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支持两岸扩大经贸往来,支持台商投资企业来沪发展。

(二十)大力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支持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制,研究解决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中的注册登记难题。允许转企改制的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在保留现有名称的基础上增加企业组织形式。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二十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力支持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化服务业发展。文化创意类企业可以申请利用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的集中办公地作为住所。扩大文化创意园区管理企业名称使用外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等政策的受惠面,支持国家级文化产业基地、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积极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驰名(著名)商标,并大力加强对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二十二)促进广告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实施国家广告战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广告业融合和创新。重点指导中广国际广告创意产业基地开展广告产业园区建设试点,积极做好建设国家级广告产业示范园区的服务配套工作。加快推动广告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二十三)实施商标战略提升企业竞争力。贯彻实施《上海市实施商标战略中长期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上海市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办法》,定期编

制《上海市著名商标保护名录》。充分利用国家工商总局提供的商标数据资源,建设商标公共服务平台。

四、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二十四)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建立健全商标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对重点行业和新媒体、新领域广告的监测监管。依法查处商业欺诈、商业贿赂、限制竞争等违法行为,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善制度,认真做好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

(二十五)营造安全和谐的市场环境。积极参与本市食品安全监管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完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完善食品抽检和快速检测体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坚持“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推动各区县、街镇将无证无照经营监管纳入城市综合治理工作,整治无证无照违法经营,探索集中登记制、经营备案制等疏导制度。继续开展“防止传销进校园”等活动,在打击传销工作中探索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强化电子数据取证。建立直销行业社会责任体系,规范直销经营行为。

(二十六)打造放心舒心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联络点进商场和超市、进各类市场、进企业、进旅游景区、进学校工作的覆盖面,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示范联络点建设。探索建立消费纠纷联合调解中心,推动诉讼调解对接和调解结果的司法确认,建立和完善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建立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信息数据库。继续研究并加快推广一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合同示范文本。(二十七)加强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办法,稳妥推进网格化监管模式。探索信用分类监管和行业分类监管相结合的新模式。推动上海市法人信息共享与应用系统建设。参与上海企业和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建设。建立广告市场主体信用数据库。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完善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系统,积极探索将信用分类监管由市场主办者向市场内经营者延伸。探索制定“诚信市场”创建标准。

(二十八)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股权化运作,允许以量化的村级集体资产出资设立开展自有资产管理的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对具备条件的,允许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家乐、农村经纪人、渔业养殖等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鼓励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推广“公司-农户-商标”的发展运作模式,培育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

全市各级工商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深入开展“走千家企业”活动,坚持改革创新,加强效能建设,认真抓好以上政策措施的实施。要突出重点、破解难题,深化细化相关政策措施的操作细则;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组织协调,加强检查评估,确保有关政策措施的推进落实;要积极争取国家工商总局有关司局的指导,研究解决政策措施实施中的问题,为推动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零一二年三月二十一日

下载人民日报文:咬定科学发展加速创新驱动 上海转型正扬帆(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民日报文:咬定科学发展加速创新驱动 上海转型正扬帆(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