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农”发展遭遇深层次矛盾 顺德农村改革迈入深水区
三农”发展遭遇深层次矛盾 顺德农村改革迈
入深水区
刘嘉麟 张培发
顺德将增强基层财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有实质性的提升。时隔十年之后,顺德再次吹响农村改革的号角。
前日,顺德召开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动员大会宣布,从明年起到2014年,顺德区镇两级每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新增2亿元财政资金投入农村改革工作,逐步实现公共财政基本覆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领域,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农”发展遭遇深层次矛盾
作为我省科学发展的排头兵,顺德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不断坚持深化和完善农村体制改革。1993年顺德启动了农村区域建制、推行股份合作制、完善土地承包制改革,五年之后,顺德又进行了理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设立村委会改革。2001年,顺德又率先开展以固化股份合作社股权、量化股份合作社资产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
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梁维东表示,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还加快了顺德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顺德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缔造经济发展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类县区前列的奇迹,广大农村和农村居民实属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剧烈变化,顺德“三农”发展遇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由“三农”问题引发的上访案件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影响经济发展,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集思广益制定综改政策
为继续巩固和深化2001年农村体制改革的成果,进一步统筹我区城乡发展,从源头上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顺德再次启动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去年8月,顺德区就成立改革工作专责组,对农村综合改革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顺德注重吸纳各方建议,不仅请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华中师范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对顺德区农村问题进行课题研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还深入到镇街和50多个村居,听取基层组织成员、村民和股东代表、农业大户等的意见。
本月初,顺德区又决定成立全省首个农村综合改革咨询委员会,24名来自区内外的专家以及市民成为顺德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民间智库。他们将为顺德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言献策,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顺德出台《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深化农村改革的五大部分15条具体措施。
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本轮农村综合改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与历史发展无联系的改革,而是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区一系列农村体制改革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对2001年改革的继承、深化和完善。”梁维东表示。但与以往历次集中针对某个问题而展开的农村改革不同,此次改革更具全面性、系统性。《意见》提出的15条举措涵盖基层治理结构和公共服务、发展集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发展现代农业、村庄改造和提升、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内容等多个方面,集中针对农民当前关心的利益调整及历史问题“对症下药”。
“利益共享是此次改革的一大原则。”梁维东表示,此次改革要依法保障农村居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益,在党委政府加强引领、提供解决问题途径的同时尊重农村居民的自主选择权,使广大农村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增进政社互信,促进公平正义。
在这一原则下,顺德将创新方式落实农村居民的土地权益和集体经济权益,妥善解决征地留用地和固化宅基地遗留问题,兑现政府承诺,增加农村居民的股份分配和财产性收入。另外,该区将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增强基层财力,重点加大社会保障、卫生医疗和文化教育投入,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使农村居民的社会福利有实质性的提升。
三大改革探路社会管理创新
与历次改革不同的是,本轮农村综合改革也是顺德创新社会管理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7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到顺德视察时,强调“巩固大部制改革必须深化社会服务和管理体制的改革”。随后,顺德区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以社会建设的总目标统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三大改革,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顺德模式。
梁维东表示,三大改革侧重面不同,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农村综合改革要站在顺德综合改革的高度,“三套马车”并驾齐驱,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村居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及“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从源头上化解农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城乡居民利益共享。
记者留意到,与在基层治理方面,此次《意见》提出将在原来政社分离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和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在村居及社区购买服务。每一个镇街至少要设立一间家庭服务中心,开展婚姻辅导、子女教育、家庭经济、消除家庭暴力等方面服务。
一揽子创新举措
从源头解决农村深层次矛盾
14日,《关于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出炉。《意见》务求全方位、多角度解决农村最迫切和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实现2至3年初见成效,到2016年基本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
管理模式 形成协同共治社会管理
理顺政府和基层组织以及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完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的关键。目前,顺德农村基层组织有村(社区)党组织、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股份社、村(社区)行政服务站和其他社会组织等。村委会(社区居委会)集政、社、经于一身,职能错位,经济负担重,自治功能未能充分体现。而村(社区)行政服务站成立不久,缺乏清晰的操作指引,管理和运作未完全成熟。顺德立足于此点,《意见》提出继续实行政务村(居)务分离,各基层组织按各自章程运作,在村(社区)形成协同共治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局面。
《意见》创新社区建设和服务,提出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要求各镇(街道)至少设立一间家庭服务中心,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社会工作格局;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对全征地的社区居委会,按照“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原则,划清社区居委会财产与股份社集体资产,确保社区公益性物业用于公共服务,并由政府统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经费。
《意见》还要求合理设置全征地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超过4000户、城镇化水平较高、经济关系清晰、全征地且条件成熟的社区居委会,可以按照道路或自然条件为界、群众认同感等构成要素和便于居民自治、便于管理服务的原则进行合理调整,划分设置社区居委会。
集体资产 吸引社会资本等参与运营
1993年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顺德农村生产队经改革组建股份社,按章程运作,经济收益在扣除日常运作费用后,主要用于股份分红。2010年度,全区股份社集体资产可支配收入达20亿元,其中分红总额约10.5亿元,人均分红1443元。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关系着全区72万股份社股民的切身利益。如何壮大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本次出炉的《意见》中,顺德提出要提高集体资产运营效益,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帮扶,通过政府的国有资产平台,吸引国有资产、社会资本、信贷资金等向农村投放,参与村庄改造提升和集体资产运营,不断壮大农村集体资产,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协助村(社区)处理历史债务。
但农村集体资产数目庞大,由于管理者素质的制约,在集体资产交易和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腐败问题,导致集体利益受损。为此《意见》中提出构建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管理平台和完善农村财务网上监控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规范集体资产交易和管理。
宅基地 推行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
顺德未落实的固化宅基地还有不少。由于土地供求矛盾突出,宅基地等农村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和稳定的隐患。
顺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邓永强说,本轮农村改革必须提出根本解决宅基地等历史遗留问题的方法,否则改革只是隔靴搔痒,没有实质意义。
根据顺德土地指标严重不足的实际,《意见》提出,完善农村宅基地政策。在尊重历史,维持现行固化宅基地政策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对城乡规划确定的不同功能区域,实行差别化的宅基地分配制度;制定优惠政策,由政府主导、村(社区)集体及社会资金参与,统一规划建设村民居住小区,推行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鼓励村民进城镇居住,逐步解决符合固化宅基地条件村民的住房问题。
股份社 实现股权(份)信息化管理
2001年,顺德农村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股份社实行“生不增、死不减”的股权固化政策。随着老年人口死亡,出生人口增多,群众要求改变“死人有得分,生人无得分”的呼声越来越高。据统计,全区259个股份社约有股民72万人,其中已死亡3.5万人,只有小部分办理了股权继承手续,大部分仍然以死亡人口名义领取股份分红。
为此,在本次改革中,顺德提出要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要求,在坚持“生不增、死不减”原则的前提下,完善股权(份)流转的程序。《意见》中指出,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农村股份社股权管理制度,规范股权(份)的继承、转让和赠与等流转原则和办理程序。开发全区性股权(份)管理系统,实现股权(份)信息化管理,完善股权(份)的登记、流转备案等工作。
同时,《意见》中还指出,对于已确认为完全被征土地的股份社,经民主议事程序表决同意,可依法依规进行解散。对于其他股份社,探索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公司化运作。
全征地农民 享受城乡一体社会保障
顺德提出全征地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的概念,认为辖区内股份社已被全部确认为完全被征地股份社的是全征地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目前,全区200个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中,全征地村委会(社区居委会)15个。
这些全征地居民未来生活将如何保障?目前,顺德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由新农保和完全被征土地养老保障制度构成。其中,新农保参保人数达16.2万人,享受待遇9.4万人,待遇申报率达到100%;完全被征土地养老保障制度已核定保障对象5.4万人,享受老年生活津贴、参保补贴共2.4万人。
但由于两项制度待遇水平偏低,与现时消费水平相比,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存在一定差距。两项制度急需完善。《意见》指出,接下来,顺德要逐步提高顺德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全征地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使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相衔接,实现全民社保、终身社保。继续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立适度普惠型的城乡全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
此外,《意见》还表示,将创新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保障体系。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农业技术实地培训基地,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业新信息、新品种和新技术的交流和培训平台。争取2014年底,实现全区90%的村达到充分就业村标准。
“第四次改革力度最大”
顺德老领导回忆顺德四次改革
“这是顺德第四次农村改革。”在顺德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启动之际,昨天,亲历了顺德多次农村改革的顺德原区人大副主任何庆喜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将自己记忆中的顺德农村改革向记者娓娓道来。
对于农村改革何庆喜有着很深刻的印象,在采访中,他基本不用组织文字。“顺德第一次农村改革是在1982年。”何庆喜张口就说出了顺德第一次农村改革的时间,他说,第一次改革是分户经营。在这次改革之前,顺德是2000多个生产队展开各类生产活动,而改革后,则是千家万户同步进行,极大的促进了当时顺德经济发展。
“此后的三次都是10年一次改革。”何庆喜说,1991年至1992年。顺德全区实现股份社改革,取消了2000多个生产队,成立了200多个股份社。第三次是2001年,固化股权、固化宅基地等,消除了很多矛盾,但仍有矛盾存在,这就为第四次改革埋下伏笔。
何庆喜说,这次开展的第四次改革力度是最大的,前面三次都是针对单项事务的改革,而这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改革。
何庆喜用三句话总结了这次改革的最终目标。他说,农村增加效益、农民增加收入、农村繁荣稳定就是改革的最终目标。
第二篇:把握“三农”工作新形势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把握“三农”工作新形势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宜宾县委常委、副县长 汪 渝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和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县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农村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形势,笔者认为,宜宾县作为10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把握当前“三农”工作的新形势,坚定信心和决心,积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一、宜宾县农村改革发展现状
2009年,宜宾县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1.98亿元,增长4%;农业增加值24.67亿元,增长3.8%;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44元,比上年增加360元,增长7.76%,突破5000元大关;粮食种植面积134.6万亩,实现粮食产量48.37万吨,比上年增长1.5%。全县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2009年,粮油、畜牧、林竹等三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一大批乡镇的特色农产品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为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全县新增“百万元产值村”42个、达322个,打造“一村一品示范专业村”省级2个、市级15个,“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2009年,新培育县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达57家,新增市级龙头企业4家、达13家,新培育3家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达5家,全县57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53亿元,带动农户19万余户。新发展各类农民专合组织14个、达185个,会员达5.28万户,实现营销额11.99亿元。全县农业产业化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农业项目建设投入大幅增长。2009年,共争取投入农综、水利、农业、林业、畜牧、农机、农能、扶贫、工赈及其他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及产业发展项目资金4.6亿元,全年农业项目投入达9.5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产业发展条件。
(四)农村劳务经济成效明显。以农民工培训、组织化输出和引导回乡创业为重点,狠抓劳务经济。2009年,全县培训农民工31457人次,转移和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26.3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8.31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达2037元。
(五)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扶贫开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退耕还林补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全年共兑现各项农业补贴资金1.28亿元。同时加强了农民负担监管。
(六)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有序推进。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土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积极推进县种子公司改制、基层兽医体制改革等工作,狠抓森林防火、抗旱防汛、农机安全和应急救灾等工作,保持了农村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一)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挑战。虽然我县“三农”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影响和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抗灾救灾形势较为严峻。二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农业产业化水平依然较低,资金投入和科技支撑不足,制约了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三是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的后劲不足、来源不广等问题依然存在。四是农村经济社会底子薄,农村人口物质财富积累和文化素质与城镇化的发展和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五是农村基层组织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能力还不够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当前“三农”工作的发展机遇。当前,我县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农村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不断改善,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一是党中央、国务院连续7年下发l号文件,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投资重点,加大对“三农”投入的政策导向更加明显。二是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加快推进我县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三是县委、县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探索完善加快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三)当前“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总体思路。这为我们现阶段抓好“三农”工作明确了基本方向,提出了具体任务。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把握好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三是必须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四是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进一步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五是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促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
三、推进农村工作改革发展的对策措施
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新任务,我们要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一个定位、四个支撑、四大战略,联动推动‘三化’,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新宜宾县”的总体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加强农业项目建设,加速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全县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使我县“三农”工作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实现新的突破。
(一)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着力点,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全面推进“千村春风工程”。要本着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因村制宜,明确分阶段的实施重点和发展目标,有序推进“千村春风工程”。二是大力推进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要加快推进高场镇、李场镇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以产业基地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种植业主导产业,推进农户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是扎实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要进一步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继续开展治理村社“五乱”为重点的整治活动,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和人居环境。四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力开展扶贫开发,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
(二)以“四个专项”为着力点,努力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要继续扶持壮大好耕农业、汇宝食品等一大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模式。继续打造农业产业化基地,加强高捷、大塔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向园区聚集,逐步形成企业集群发展。继续推进生猪、肉兔、林竹、柑桔、蚕桑、莲藕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拓展产业链条。进一步稳定粮油生产,强化粮油产销对接,确保粮食安全。二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坚持“规范发展、完善机制、提升质量、做大做强”的工作思路,以助农增收致富、服务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以引导、支持、服务为手段,促进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加快发展。三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要加快发展粮油、畜禽、茶叶、林竹、果蔬、蚕桑、花生、莲藕等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养殖业结构,继续打造“主导产业产值超百万元村”和“一村一品专业村”。四是加大劳务开发力度。要按照“稳定规模、调整结构、狠抓培训、提升素质、注重维权、强化服务”的工作方针,转变劳务经济发展方式。继续推广政府买单、学校接单、企业订单“三单”模式,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转移输出实效。大力培育、健全和拓展劳务市场,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三)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推进以高标准农田为主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路为主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房和沼气为主的农民生活设施建设,以林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行山、水、田、园、林、路综合整治,创新投入机制,大力推广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形式,形成农村公共事业多元化投入机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运用。要继续推进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械推广力度,提升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实施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着力突破良种育繁、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等核心技术。实施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工程,加强与省农科院、川农大、宜宾学院等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抓好宜宾县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
(四)以深化农村改革为着力点,努力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一是推动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的探索和试点工作,开展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配套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完善集体林权改革,稳妥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确保广大林农的合法权益。二是拓展金融服务“三农”的深度和广度。要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农业银行推广“三农”金融服务试点,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拓展涉农信贷业务,引导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三是构建现代农业市场体系。要加快培育农产品市场营销主体,强化农村市场监管平台建设,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违规经营活动,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四是完善“三农”投入机制。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县乡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创新支农方式,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发挥支农资金的放大积聚效应。
(五)以强化组织领导为着力点,努力在构建“三农”工作保障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服务。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涉农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三农”工作摆在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在财力、人力、物力上予以充分保障。二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深化“两联+资源”统筹城乡党建模式,扎实推进“三级联创”活动、“万村党建富民行动”,全面推行“公推直选”,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是加强“三农”工作目标督查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三农”工作业绩考评和激励机制,建立工作督查督办制度,强化目标管理考核,确保“三农”工作任务及措施落到实处。
第三篇: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江安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左 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将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谱写新的篇章。我县迅速进行了学习和贯彻,特别是日前举办的江安县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理论培训班,将我县学习和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向了高潮。本人作为1名西部丘区县财政工作管理者,积极投入到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理论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结合我县财政工作实际,认真进行了思考,深受启发,有以下体会和感受。
一、财力保障是农村改革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当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迈出了关键步伐;实现免征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调整了财政收入再分配格局;加大了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增强了农业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村社会事业投入等等。应该说,财政在农村的改革与发展中正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力保障是农村改革与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我县财力现状与存在的困难
近年来,我县财力有所增强。一是收支规模持续扩大。四年来,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相继跨越4000万元、5000万元、7000万元、1亿元台阶,全县总收入相继跃上2亿元、3亿元、4亿元台阶,2008年已突破6亿元大关,四年平均增速达到4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相继跃上3亿元、4亿元、5亿元、6亿元台阶,四年平均增速达到40%。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保证政府公共支出需要、支持我县农村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财力水平不断提高。四年来,全县按财政供养人员计算人均财力比上年增长均在18%左右。
从近年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与总支出相比可知,财政收支明显失衡,我县70%的财政支出是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专项补助来维持,说明我县财政面临很多困难。如:可支配财力有限,公用经费困难,债务负担沉重等。近两年我县虽工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起色,但农村薄弱的经济基础所决定财力总量有限,中、省、市不支持就无法正常运行。主要原因:一是现行财政体制没有理顺。从实行分税制开始,地方财力特别是县乡财力不断层层向上集中,但各项职能和支出责任却不断下放,县财政承担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治理等诸多责任,使得地方财政负担较重;二是政府运行成本过高加重了县乡财政困难。机构臃肿,人员冗赘,公共财政理念淡薄, 转移支付制度管理不规范等等,使得政府运行成本较高;三是缺乏稳定可观的税源,目前我县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较少,零星税源多,且依赖性强。乡镇企业不发达,农业板块没有上百万元的纳税户。
虽然我县财力有限,但近年来严格按照“三个继续高于”的要求,增加“三农”投入。2006年安排资金1.34亿元,2007年安排资金1.71亿元,2008年安排资金达2.7亿元。近三年每年“三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都高于35%,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三、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大好机遇近年来,党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农村社会事业有了较快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可以说,当前我们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既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基础,又有很好的政治条件和经济基础,面临着难得的大好机遇,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我们提出了农村经济体制、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的基本目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做出了长远的谋划,既符合国情又符合我县客观实际。
四、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并做出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既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的根本出路。作为西部欠发达县财政工作,应按照省委“两个加快”和市委“突破工作年”的要求,抢抓机遇,增添措施,立足县情,以工促农,加快我县县域经济发展。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任何一项改革成功的后面,都凝聚着无数的艰辛努力。如果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其结果也只能是止步不前,劳而无功。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来开展工作,以敢想、敢拼、敢于胜利的精神来指导财政工作,管好、用活财政资金,使有限的财力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要树立抢抓机遇,花小钱办大事的观念。切实增强敏锐性和主动性,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牢牢把握中央扩大投资的重点领域和基本方向,有针对性地做深做细做实项目前期工作,要敢于加大投入,满足项目争取的前期费用支出,积极主动地争取国家支持,力争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多落实一批项目,扩大内需,促进发展,从而达到“舍芝麻、抱西瓜”的效果。
(二)不断做大财政蛋糕,做实做强财政实力。一是以工业强县为战略指导,建立县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以阳春工业园区的全面建设和阳春工业功能区的不断完善,推动了我县工业产业的拓展延伸;全力推进双赢公司的扩建项目、华夏酒业扩建1200吨/年基酒生产项目、高金食品有限公司总30万头/年生猪屠宰加工生产线和鸿源化工、蜀星纸业、金世界化工等企业项目建设,促进以上企业产销两旺,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二是以工促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培植替代财源。在加大工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地方农业发展。特别是竹业、沿江蔬菜、畜牧业以及沿江物流等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村、农民自主创业,形成有规模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大粮食、水果、畜牧、林竹产业和江安县三江獭兔养殖等农业专合组织的财政补贴;加大以“阳光工程”为主的农民工培训力度,积极支持返乡民工创业增收。
(三)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支农投入。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完善财政支农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时,全力配合主管部门争取上级支农资金。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切实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二是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支持农村改革与制度建设,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认真落实惠农补贴政策,让广大农民直接受益。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惠农补贴及时足额落实到农民手中;做好政策宣传与信息公开,使补贴政策家喻户晓,实现惠农补贴“阳光化”。四是转变财政支农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在不断加大支农投入的同时,切实转变支农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调控引导作用。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加快农业担保体系建设,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五是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教育保障能力,继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支持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发展,着力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努力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大力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加大农民培训投入,发展壮大农村劳务经济。
(四)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从制度上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拓宽农村融资渠道,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农村;二是鼓励各种金融机构下乡入村为农民开展贷款服务,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三是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探索农业再保险和巨灾保险办法,稳步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四是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
(五)充分发挥财政部门政府综合经济管理职能。财政部门承担着生财、聚财、理财、用财的重要职能。在今后工作中要把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到各项财政工作中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开拓创新,切实推动我县财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我县农村改革发展多做贡献。一是要以财政增长为主题,在生财方面有新作为;二是要以依法征管为保障,在聚财方面有新举措;三是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在理财方面上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