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的皇帝很多。有名无名的皇帝中,我最推崇的是:融政治谋略、经济头脑、传播文化于一身的“千古一帝”——秦始皇。
秦始皇,以他独有的政治远见,结束了七国之间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制王国—秦。少年时的秦始皇,就表现出超强的政治才能。广招贤才,为百废待兴的秦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他对贤人的渴望。尤其是在伐楚失败时,就是因为他不听王翦的劝告,而失败,但他立刻就去谢罪,且当面检讨,可见他对才人的尊重;同时他也会放下国王架子,与才人“衣食同住”,他与尉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这时秦国正在灭六国,没有出色的将领可不行,也不可无出谋划策的人才,所以他收揽各方有才干的人士来灭六国。灭六国之后,秦始皇是为适应新的形势的要求,颁步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和政权机构,加强统治,巩固了城池。体现了他卓越的政治谋略。他创立的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尤其是他推行的郡县制,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在我国历史上影响非同小可。作为新一代的中国青少年,我们不仅要学习秦始皇卓越的政治谋略,更应学习他“任贤纳谏”的治国韬略。无论在学习中,还是与同学相处中,都要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并“择其善者而从之”,扬长避短,不摆架子,也 不示威,“与人相处,其乐融融”。
秦始皇没有局限于政治统一,为推动经济的发展,他逐步推行了“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轮”,为固城池,修建长城,为沟通南北经济开凿灵渠。
秦朝在灭六国以后,由于各地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差别很大,影响经济发展,这秦始皇也是绞尽脑汁啊,才想出来圆型方孔钱的统一货币,这不是对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吗?为沟通南北经济的渠道,秦始皇下令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中原与岭南地区的交通要道。这里,我们又要学习什么呢?当然是敢于创新的精神啦!秦始皇敢于创新货币,度量衡和开渠,显历史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秦始皇没有停滞于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还有至关重要的一方面:文化。要说文化那更是耀眼啦!其一,长城。秦始皇为安定北方,可没少废心思啊!也许这还是与大臣讨论后才下令筑长城,抵匈奴,这长城就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独创性的特征,虽然对当时的人民来说是苦难的像征,但保护了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把修长城的苦难归罪于秦始皇这不符合事实。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长城是智慧的结晶,历史的贡献。其二,不单如此,秦始皇又统一文字,废除六国文字,改为简洁的隶书,看来秦始皇在经济上有着突出的历史贡献啊!还真不小哩!光是这两点,就可 把我所崇拜秦始皇的理全都说了出来,包括一个秘密:疆域之辽阔,那可是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奢侈生活、求长生不老药等”都是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的历史,努力修正自身,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发展打牢科技基石。
李白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确如此,秦始皇不但统一全国,又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真可谓功大于过,所以我要永远支持他,到底。
第二篇:《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无数英雄豪杰,名人雅士,无一不受人所敬仰。诸葛亮在其中可以说是最为出众的几人之一,他亦是我最敬仰,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所说之人便是诸葛孔明了。从各类古书中,我经常发现他的身影,似飘渺而又高大清晰,似朦胧而又悠闲自若。可以说诸葛孔明的身影在如今社会中也无处不在,无人不晓。他那悠闲自若,手持羽扇,镇定自如,充满自信的形象刻画在人们内心深处,甚至将他看做智慧与神人的化身。
曾今的“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华容道智用关羽”等战争故事,无一不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能力,他的威名是当之无愧的。他真称得上是一个盖世奇才,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更令世人敬佩。
对于诸葛亮的故事,给我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华容道用关羽。或许许多人都认为诸葛亮这是一步错棋,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华容道用关羽有很多方面的因素:
1、诸葛亮知道关羽会放曹操离开,如此既让关羽还了恩情,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如果在此使曹操死的话,刘备军会直接面对东吴军,相比之下此时需要一种平衡。
3、日后关羽不会在怀有对曹操惭愧之心,不会再有所顾忌。
相传诸葛亮曾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约六里的长江北岸,在坝上垒石而成八阵图,俗称“水八阵”。阵图上,石垒纵横八行,行垒间相
距两丈,共六十四垒。当时,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千。这便是杜甫《八阵图》中诸葛孔明的一大发明。
在现实生活中,诸葛亮的事迹时时刻刻勉励着我,我向往诸葛亮那无穷无尽的智慧,梦想有一天成为诸葛亮那般的人物,为祖国做出贡献„„
第三篇: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有一位在今后作出对中国文化起到十分重要作用的人物诞生了。他的名字叫做孔丘,后人尊称他为孔子。或许很多人会说在如今,儒学已经过时,它中间夹杂的太多东西在如今已无用处。可是他们忘记了,在古代著名的四书五经中,有两本书都涵括了孔子的思想,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几本书目,必读之书。虽然有一些道理有些老旧,可是中间包括的哲理还是现代人应该学习的。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也莫过于孔子了,因为他是个诚信待人、大公无私的人。
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缔造者,中国文化心理的塑造者。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物资极其匮乏。而孔子却生活得很快乐,确立了自己一生的行为目标“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对于孔子而言,若是丢失诚信而取得的财富,只是过眼云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可见一切财富,在孔子心目中远远不及诚信的重要。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在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自己也作为诚信的典范,让弟子以及后人们得益匪浅。在对待朋友的时候,孔子坚持“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对待自己的承诺时,孔子坚持“言必信,行必果”;在劝诫当政者时,他强调“民无信不立”;而对于无诚信之人,孔子给予的评价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人要是不讲信用,那还可以算是一个人吗?满嘴谎言的人是可耻的,更是可悲的,因为他丧失了作为一个人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基础,失掉了诚信,你就会被排挤于社会之外,得不到社会的承认,换句话说,你就不配做人,更不配做一名学生。
忠诚老实,信守诺言,是为人处事的一种美德。与诚信相对的是投机取巧、趋炎附势、弄虚作假、口是心非。我们当然不要做这样的人。我们要做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事实在的人。说到这儿,我不禁想到了我们身边的故事,有的同学考试作弊,自欺欺人;有的同学不懂装懂,满嘴谎言;有的同学以欺骗和捉弄别人为乐;有的同学在老师和家长面前瞒天过海,为偷懒找出种种借口,或者在老师面前信誓旦旦,看我以后的表现怎样怎样,可一转身就把自己的承诺忘记得一干二净。这种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我们的警醒!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用“信”与“不信”来认识君子和小人,我不希望我们的同学被冠以“小人”之名。
诚信伴随着孔子的一生,他的高尚品德,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沐浴诚信的阳光,树立诚信的形象,去赢得一片最广阔的天地吧!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第八中学 2012届4班
指导老师:刘娟
作者:崔迪
联系方式:***
类别:丙组
第四篇: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董国福
纵观古今,穿越时空,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英雄豪杰、文人雅士在涌现,在奔腾,在向我们徐徐走来——尧舜孔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李杜韩柳、欧阳三苏……他们无不具备正确的目标和光辉的楷模,也无不脚踏实地去塑造自己。
瞧!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而文化灿烂的华夏神州,在我们这个多灾多难又自强不息的古老国度,厄运与英雄总是缠绵纠结和相生相伴的,而奸佞与忠义的对立则更显示出这个东方古国的神奇不凡,更显示出诞生于这片土地上的人物的神奇不凡。
(一)我不喜欢刘邦
我不喜欢刘邦,所以我更倾慕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失败了——四面楚歌,虞姬悲情,将士掩面,英雄自刎。但我不以成败论英雄,我倾慕他一身豪气傲骨传颂人间,这位霸王真是让我倾慕得五体投地、热血沸腾!
秦王嬴政任人唯贤而最终一把利剑灭六国统天下称始皇,沛公刘邦横扫楚河创立大汉王朝也可谓一代明君,可是他们有项羽一样顶天立地的霸气豪情吗?有项羽一样宁死不屈的铮铮傲骨吗?显而易见,肯定没有的。嬴政建立秦朝后统一文字度量衡可谓居功至伟,但修筑长城弄得民怨沸腾、焚书坑儒的残酷做法又令人扼腕,而刘邦对韩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处理方式更是令我义愤填膺、慨叹万分。
对的,我倾慕项羽是对的,他文武双全,叱咤风云,一身豪气傲骨的确无人能比!
(二)我鄙视秦桧
我鄙视秦桧,所以我更敬佩岳飞!
岳飞,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抗金名将。也许他失败了,他被秦桧等人残害于**亭,但他一生赤胆忠心,为了收复失地,为了保家卫国,他不惜个人安危在战场上驰骋纵横,奋勇杀敌。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精忠报国,为了实现“还我锦绣河山”的宏图大业,义胆忠魂埋荒野,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他为国牺牲的精神秦桧能比吗?不能,他肯定不能比,因为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是的,岳飞忠肝义胆,英勇神武,一代名将虽含冤九泉,山为之震颤,水为之呜咽,而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忠君爱国精神则弥漫在南宋半壁河山的上空!他让我敬佩得无语……
(三)我讨厌蒋介石
我讨厌蒋介石,所以我更崇敬毛泽东!
你可知道,在毛泽东这位伟大领袖的身上闪现着多么耀眼的光辉。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上,在最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作出了扭转乾坤的壮举。
毛泽东真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正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值此国难当头之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只想偏安一隅而消极抗日,将祖国的亿万同胞和大好河山置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他们真忍心!那时的祖国在我们的肉眼里像一盏要熄灭的油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毛泽东站出来了,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一切爱国的民主人士以及革命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他犹如黑暗中突然闪现的一颗明星,将银白色的光芒撒向辽阔大地,在这段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辉煌。
我爱他,爱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我们的华夏子孙至今仍不能堂堂正正地站在亚洲东方这片土地上。而他那“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品质更令我感动不已!
……
巍巍泰山托着亘古不变的日月星辰,却也见证着兴衰更替的十朝百代。
滚滚长江澎湃着奔腾不息的千支万流,却也积淀着无与伦比的华夏文明。
滔滔黄河荡涤着逾越千年的功过成败,却也铭记着熠熠生辉的英雄豪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民族不乏人才,历史亦不缺英雄!他们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也是我最崇拜的英雄豪杰,他们在我的灵魂中就好比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的全身,更温暖了我的心灵。
这些英雄豪杰那经久不衰的灵魂像太阳一样永远在亚洲大地上光芒四射,使每一个呼吸显得那么均匀,使每一片肌肤显得那么舒适,使每一颗心灵显得那么亮堂,使每一份记忆显得那么美好。华夏神州英雄辈出,东方巨龙正在腾飞,面对此人此景,想说不爱亦难!
第五篇: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郑州市第八十中学
八二班
王肖潘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吴道子 ——题记
圣人出 黄河清
孔子的父亲是64岁的叔梁纥,母亲则是16岁的颜徵。他们夫妻二人婚后互敬互爱,和睦幸福。他们雯诚的来到尼山祈福,祈求上天次子。
传说一天夜里,颜徵梦到从西北天空,飘来一朵五彩云,落到家门口。云彩散开见一只麒麟,张着嘴朝她嬉笑,口吐‚水精之子,继衰周而素王‛的天降玉书。不久后颜徵便怀孕了。
一次她按往日习惯慢慢走出住所向着山坡散步,行走不过百步,忽然感觉到腹中胎儿躁动,她来不及回家,婴儿已呱呱落地。此婴便是孔仲尼,孔子。
就在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三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降生后,传说‚圣人出,黄河清‛,滔滔的黄河水,九曲十八弯,处处浊水澄清,清亮见底。
删六经 垂万世
孔子云游各国,当其返鲁,已是垂暮之年。他既不为时用,这时也无意求仕,而对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愿望则十分急切。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典籍、文献极为丰富,但在长期流传和战乱过程中已经残缺不齐。孔子便立下搜集、整理、恢复古典典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宏愿,并且一边教学,一边着手进行这一
2013∕4∕30 郑州市第八十中学
八二班
王肖潘
工作。
孔子曾说:"如今周天子王室衰微,诸侯称霸,礼崩乐坏,先王之道几乎丧尽,《诗》、《书》、《礼》、《乐》、《易》等典籍也残缺不全,错谬不少,需要修订和整理。还有历史教学的内容也不理想,现存的‘鲁史记’与‘周史记’,史料芜杂,真伪难辨,急需新编一部《春秋》,以供教学之用。我日夜想的,就是如何抓紧残烛之年,尽早的完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的任务。‛
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这是一件前无古人的浩繁文化工程。最终孔子在有生之年完成了这一浩瀚工程。
泰山颓 孔命绝
鲁哀公十六年夏历仲春之际,大地回春,万物生机盎然。这一天,孔子历经两个月的哀痛,身体急剧衰弱而一反常态,精神似乎好起来了,有时还读点书,脸上挂着笑容,弟子们看了都很高兴。清早,孔子在宅外散步,望着尼山,凝视着朝阳,久久驻立,神态似乎陷入了沉思。午后,孔子歌吟: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听见这的子贡自言自语说:‚泰山如果真的崩塌了,叫我还去敬仰什么?梁柱如果真的毁坏了,大厦还有什么依托?哲人如果真是振作不起了,叫我何处去求天道性命之学!唉!今日先生唱出如此心声,恐怕是要生病了吧。‛果不其然,从此,孔子卧床不起。
鲁哀公十六年夏历二月二十一日傍晚申时,孔子寿终正寝。孔子一生行教,走到哪教到哪,他的弟子遍布天下,出殡那天,各地弟子前来为他披麻戴孝,平民百姓、文武官吏排成一望无际的人
2013∕4∕30 郑州市第八十中学
八二班
王肖潘
流,护送着这位生不逢时的伟大圣人。他的弟子为他守孝三年,唯子贡为其守了六年才离去。
少时丧母,中年丧偶,老年丧子,为人生三大悲剧,都有在孔子身上映照。不过孔子有多了一项,幼年丧父。圣人一生坎坷。但他的影响力却比任何人都大。
‚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
——后续
201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