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扬子晚报免费版
“忧与爱”,2012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登
忧与爱
你明儿个就回城里了?哦,你过来,做爹的有几句话要跟你说。
记住以后回来,见了乡里乡亲的都打个招呼,记不得叫啥没关系,人家都记着你哪!
前儿个你二爷给你递烟,你说说,你不抽就算了,干啥非抽你自己的?就你的烟好?你让他老人家脸往哪搁!
回来那天,邻居二婶问你啥时候回来的,你说“今天早上”,说“今儿个”不就行了?撇啥腔?这才出去几天,舌头就不会打弯儿了?以后说话,先想想村里人咋说!
你舅那天陪你喝酒,你咋不干?谁不知道喝了难受?你没看你舅那天那个高兴劲儿?啥?酒不好?地瓜干酒,你在城里都买不到!
昨儿个你跟你妈去南坡锄草,你锄倒了多少稻子?你看你妈多疼,你还嘻嘻哈哈不当回事儿?
锄完草回来,吃完饭你就往那儿一坐,你不能帮你妈洗洗碗?你看你妈一天哪儿闲过一会儿?你小时候勤快劲儿哪去了?回城里你也这样?
你那西服,到家里就脱了吧!不穿西服就没人知道你是城里人,没人知道你是干部了?穿大裤衩子有啥丢人的,你小时候不还光屁股满村跑了吗?自己得劲儿不就行了?
昨儿个那包点心,你啥给扔了?啥?过期了?庄稼人有啥过期不过期的?那点心是前庄你表姐给你妈捎的。她日子过得多紧巴你不知道?这么扔了你心里能得劲儿?
那小兔崽子挑食你也不管管?肥肉不吃,青菜不吃,整天吃那个方便面,那玩意儿能比吃个馒头营养?当你媳妇面我不好说,你这是疼孩子?
下次别再偷着给你妈塞钱,我估摸着你媳妇也不知道。咱俩口子身子也还硬朗,吃喝不愁。你俩要为这事儿再闹起来,让咱俩咋活!
回去以后多打电话,让孙子和你妈多讲两句。别用手机打,那玩意儿贵。记住了!
叹啥气?爹跟你讲这话是为你好。爹这是怕你好话听多了,做人浮,忘了根!换了别人,没人跟你讲这话。真有这么说你的,也都是担心你心浮起来,将来会栽!你也该好好听听这些人的话,跟着人家好好干,因为他们才是真正担心你、爱你的人。那些整天说好话的,没安什么好心!
又叹啥气?把烟掐了!
[简评] 絮絮的家常,浓浓的真情,全文几乎不见“忧”与“爱”字,或嗔,或怨,或指责,或提醒,字里行间却深切地透出一位慈父对孩子的“忧”与“爱”,让人动容。语言质朴,构思精巧,可谓拙中见情,巧中显爱。(顾桂南)
忧与爱
茶与水的相遇,实在是一种前世今生的缘分。
我拂开茶叶盒的盖子,用指腹撮了一把茶叶撒进圆滚滚的茶壶,细长干硬的茶叶撞击白瓷的壶底,如碎玉落进深涧。滚烫的开水大口呼吸着涌进茶壶,仿佛迫不及待去拥抱一个早已注定的誓言。茶叶以近乎疯狂的姿态旋围、舞动,一瞬间充斥了茶壶中的天地。
爱茶,不仅仅是喝茶。新茶,老茶,看似神圣虔诚无比的茶道,关于茶的一切。
爱茶,大概源于茶的普适性。黝黑粗壮的汉子大碗喝茶,爽口解渴;相知多年的朋友聚在一起,共饮一壶,那些自不必说的情分或人生感怀,都沏进小小的杯里;与世无争的雅士,禅居深寺的老道,品茶,自得其味,一杯清茶,便氤氲了天地人。
我小心地挪开茶壶的盖子,茶叶已完全舒展,清绿的水面上浮着泡沫。一切归于寂静,我仿佛听到了一声细细的叹息。
谁在叹息?谁在手捧着温热的茶杯,满怀忧愁地叹息?
既爱,又怎能不忧?
不论是中国的茶道还是日本的茶道,都讲究四个字:和、静、清、寂。只是在穿越了千百年古道茶韵的今天,谁又能褪去铅华,闭门喧嚣,再为自己沏一盏茶。
他们互相炫耀,自己茶叶的尊贵,茶具的精美。他们从冰箱里取出装在塑料瓶子里冒冷气的茶饮料。不由地担忧,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将如何保持其充满古意的纯粹?
想起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所写:“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纵难希遇羲皇,亦可匹俦秘阮。”真的,“茶不求精”,只要“壶亦不燥”即可,品茶即是品人生,又怎能不令人担忧,虚夸和浮华污染了那一壶清茶,最终遮蔽了曾经向往真实的人生。
爱茶,却也忧茶。那份清澈澄明的热爱永远不变,那种沉甸甸的忧愁也真实存在。忧与爱不论如何交错,最终无言,就都化进杯中,啜饮,细品茶中的苦与甜。
我端起桌上的茶杯,茶已凉了,有半卷的茶叶半沉半浮在中间,像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在沉沉的空气中冻结,露着一半热爱,卷着一半忧愁。
[简评] 以轻灵的抒情文字述说一种文化的忧与爱,颇难驾驭。作者以精微的刻画,渗透深挚的情思,首尾呼应,神完气足,妙在“过程”的展开曲折有致。能够将简单写得丰富、复杂,将感受变得微妙、绵长、强烈,正是文学的妙用。而概括、点醒处,要言不烦,则又是此文精思所在。(骆冬青)
忧与爱
人们说,社会是和谐的,所以“一个都不饶恕”的鲁迅是要撤退的;人们说,社会是有爱的,所以沉郁顿挫的杜甫是要被重新解构的。似乎那些亘古的忧虑是天地间大爱中的刺耳杂音。
可是我们时常见到的是,肤浅者用富丽堂皇的“爱”的金线织出灿烂却脆弱的锦绣华图,而先圣却凝着忧郁沉涩的目光将“爱”字写得那么巨大、那么沉重。
不幸的是人们对于“爱”的追求过于狂热,以至希冀掩盖所有悖于爱的主旨的一切事物。就像“最近很忙”的杜甫,总是一副苦吟愁叹形象的他显然不合社会的主旋律。人们自然知道“诗圣”的心中确实有天下苍生的大爱,但仍对他极端的表态方式心存芥蒂。于是一番精彩的涂鸦,诗圣以一种更为“亲民”的形象重见天日。这种娱乐化的方式在传播上具备先天性的优势,但愈是传播得泛滥,越让人觉得理性的匮乏与交流的无望。正如赫塔·米勒所说:欣赏俏皮的、近乎天衣无缝的幽默,也意味着美化他的离题。杜甫失去了忧虑的本质,他的爱又将寄托在何处。
历史早已告诉我们,一团和气的清明局面下,弥漫的是虚假的爱,真正包藏的是不怀好意的祸心。没有那戳破假象的忧虑的诤言,爱的阵地迟早失守。自然地,我们会想到为人民鼓与呼的彭德怀,他的铁骨风范与理性本质似乎刺扰了大跃进的一派繁荣,但他那恼人的谏言却真正把新中国拉回了悬崖边。不和谐的忧虑中,是柔情似水。
然而胜负一明,时代渐远,战血为雨露洗得干干净净,人们便以为先前的世界是太平了。爱的表达方式再也不能是沉重的忧了。就像喜羊羊总是会战胜灰太狼一样必然,爱的诠释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爱。
人情固重难而轻易,喜新而厌旧,可以理解。但窃以为,“忧”时时刻刻都应当是一种不朽的时代精神。它自出生起便天然与爱捆绑在一起,借用数学的语言讲,忧是爱成立的必要条件。“君子疾末世而名不称焉”,可非但是末世,即使是开明的盛世,也要有那么几个疾人民之所疾,忧天下之可忧,敢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而他们是时代的瑰宝。
没有忧的爱,就像没有纬线只有经线的布,一扯便断了个两截。
[简评] 深刻的思想、老道的语言,直陈世态之伪美、无忧之爱的虚浮。论述简洁清晰却又鞭辟入里,凸显了忧之于爱的价值以及大忧方显大爱的观点。一气呵成,气势博大,令人痛快淋漓。(潘大春)
忧与爱
老王蹲在墙角,两手对插在袖筒,终于不耐烦地啐了一口。
小区近来又开始搞绿化,就在老王所住公寓后,轰隆隆的机子整天响个不停。这咬一口,那儿又吐出来,一排常青植物规矩地躺在路边。
而老王进城一年多了,还是不能习惯这个奇怪的地方。看到这些小树,他总忍不住怀念老家那片地。
“噫,种两垄豆角哪!这么好的地!”他望着花坛,叹了口气。
老王从前可是个种田好手,手上老茧至今又厚又硬。
前年拆迁,老王无奈地住进高楼,地耙、平车、铁锨都没地儿放,只好当破烂扔了,只一把锄头实在舍不得便留在了墙根。
离开了土地的老王像塌陷的土坑,只有被寂寞逼疯的草在向上生长。
那块地,他回去看过几次。晒豆腐干似的被晾在那儿,没有动静。
他觉得心疼,那份烦忧藤条般缠捆了笑容。老王是个粗人,提炼不出“家园荒芜”这样的概念,他只是担忧。
像担忧秋日里留在地里没收的一亩庄稼,担忧扔在墙角的一包麸皮,或者一只秃了尾巴的老黄狗。
他抛弃了它们,他被逼无奈。
始终是放不下的,生活可以一夕之间改头换面,而对土地生生不息的爱哪能说断就断?
忧与爱是利箭进入皮肤,因为深,所以痛。
老王渴望重回故土,哪怕再扛一扛锄头。
然而作为一个农民,一个失了根的农民,他能如何反抗?唯一可以慰抚自己的,还好,还有一把锄头。
“举——前探——”老王扛着锄头在一群老头老太太前做着示范,“好,回落——收!”戴眼镜的老人们略显生疏地扛好了锄头。
老王啐了口唾沫在手上,想起前些日子自己被邀来做“锄头健身操”的教练,他稍一迟疑地也就答应了。
因为他肩扛锄头时,心里那份空落落的感觉才会淡一点,那块干旱的心地才如久旱逢甘霖——滋润起来。
最近,老王又开始了新研究——“铁锨健身操”。
沉溺于此,只因他不知如何排解他的忧,正如不知如何安放他的爱。
[简评] 一篇堪称惊警的短小说。娓娓道来而内含的忧思反而更加凸显。作者善于细节勾勒,于细节中灌注情致,蕴含深思;全文亦自细故入手,小小锄头中承载着对于农业文明远逝情境的阔大思虑。由于落实到了农民的感觉之中,文章中呈现的田园“荒芜”之忧才尤为牵动情思。(骆冬青)
忧与爱
窃以为,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种是草木味,一种是荤腥味。
年代也分两款:乡村品格和城市品格。
乡村年代,草木味浓郁;城市年代,荤腥味呛鼻。
沈从文叹息:乡下人太少了!
一丝忧愁像杂草一样慢慢滋生,是啊,他们哪儿去了呢?
所谓乡下人,显然非地理概念。不妨说说我儿时的乡下。
逢开春,门外便荡起“赊小鸡哎赊小鸡”,悠长、飘曳、像歌。赊小鸡,即以先欠后还的方式买新生的鸡崽。卖家是游贩,你买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你用鸡蛋顶账。那时,我的小脑袋瓜还在琢磨,要是欠债人搬了家或死了,或是那小本丢了咋办?岂不冤大头?
后来,我突然明白这就是乡下人的爱,一种信任的爱。
没有弯曲的想法,用最简单的约定,做最简单的生意,把能省的心思全都省了。
原本只有乡下人,城市人——这个新产品不知从哪冒了出来。他们通算术、精谋略,每次打交道,乡下人总吃亏。于是,进城的人越来越多,乡下的人的忧愁不仅如此。山烧成砖料,劈成石材,树削成板块,熬成纸浆„„田野的膘,滚滚往城里走。
越市越来越肥沃,乡村瘦瘦的,像抽空了的包装袋。
城门内的,未必都是城市人。
20世纪前,虽早已有了城墙,有了集市,但城里人依旧是乡下人,骨子里仍透着草木味。
古商铺,大清早就挂出两面幌子:一曰“童叟无欺”,一曰:“别无二价”,一热一冷。我犹喜欢第二幅的脾气,有点牛,但以物真价实自居,严厉得让人信服。如今,大街上到处是跌价促销,跳楼甩卖,到处喜笑颜开的打折卡、优惠券,反而让人觉得笑里藏刀,不怀好意,前者是爱后者是忧。
某年,张中行去天津,路过杨村,闻一糕点出名,兴冲冲前往,答无卖。为什么?因为没收来好大米。先生纳闷,普通米不成吗?总比歇业强啊!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
我想这规矩,这死心眼的犟,就是乡下人的爱。
想想乡下人的绝迹大概就在这十几年间。盛夏之夜,再也没有遇见萤火虫,这也是近年来的事。这就是乡下人之忧,乡村之忧。
互交织,真希望某天能看到一个乡下人挑着担子,满筐嘤嘤鸡崽。
[简评] 此文奇妙处有三:一,奇在干练精辟的语言,一语中的、掷地有声,耐人寻味。二,奇在独到的见地。作者借“乡下人”逐渐消失表达了对人性美陨落的忧叹。三,奇在巧妙的构思。先以对比突显乡下人的特点,再以“赊小鸡”印证了乡下人不会拐弯的质朴,再与城里人对比,又将古今对比。对比之中,不着一字,忧爱已分明。(雷雨)
忧与爱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为人们所热爱的江南水乡,是否仍然散发着别有韵味的独特魅力?
悠然的摇橹声,细雨落在青石板上的清脆声„„这别有意境的世外桃源,正是身处钢筋水泥世界的人们所向往与追求的。旅行社深谙这个道理,每周像拉牲口似的,把落满灰尘的都市人带到这令人神往的地方,全然不顾对这纯净世界的伤害。
正当我想着周庄会以怎样害羞的形象面对我,是否会让我陶醉以至流连忘返时,“周庄”这个巨大的牌坊赫然立在我眼前。我们一行人鬼子进村般贸然闯入这个世界。她早已不像那娇羞的小姑娘了,而是出落得世故圆滑、左右逢源。“售票处”熙熙攘攘,挤满了游客。满眼的旅行社小旗挥动,游客叽叽喳喳的议论,导游扬声器中叫出的集合口令声,街边的叫卖声,这一切似乎相映成趣。我不禁哑然:这是否是我想象中的那个周庄?
不远处传来一阵歌声,果然是河中摇橹的女子。因她多次的表演,她的声音早已不是清脆圆润,愈发地粗滥。她亦不是那白嫩嫩的年轻女子,而是历经风霜,神情空洞的黄脸婆了。船摇到岸边,即使是70元一次的费用,也有争相上船的游客,我摇摇手,不愿体验,这不是真正的周庄。
下午,空中下了细雨,却洗不净弥漫在周庄上空的乌烟瘴气,反而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增加了不少烦躁气息。
当我们满心地热爱周庄时,是否为她担忧过?周国平先生曾痛惜道:我爱周庄,却也是我亲手毁了周庄。可是我们都知道,这并不是他的过错,他被这个“清水出芙蓉”的“女子”所吸引,他深深迷恋这片净土,他用手中的笔记录点点滴滴,何错之有?或许是我们打着“爱周庄”的旗号,肆意破坏这意境,打扰这片宁静,难道不应该自我反思?难道不需要为她担忧?
河水中的污浊,是否成了周庄的抱怨?天空下的细雨,是否成了周庄的哭泣?周庄是否正走向消失?面对周庄,我的爱转变为深切的担忧。
[简评] 此文直面周庄旅游的现状,以昔日周庄的静谧怡人和今日周庄的嘈杂浮躁相对比,表达了爱之深、忧之切的真挚而炽烈的情感,凸现了作者对优秀传统文化渐行渐远现状的担忧,以及修复其独特韵味魅力的希冀。特别是结尾有力的反问,更是令人深思。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和深沉真切的忧爱情感是本文的亮点。(薛明德)
忧与爱
“这是一本专为6—12岁天天被家长骂的小孩编的,它为你提供方法来应对老妈„„老妈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接招吧!”2011年12月5日一本《斗妈大全》迅速红遍网络。
令人称奇的是该书的作者竟是北京某小学两个四年级的小女生。各种怪招加上稚嫩简单的插图使《斗妈大全》显得生动诙谐。
笑过后我们是否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写出了这样骇人听闻的书?“斗妈”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什么?
答案其实很简单。如今的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很是忧虑,甚至到了十分忧心的地步。我们不可否认这种忧虑是爱的表现。他们也是为了孩子能有美好的未来。可是他们粗暴地对待孩子、打骂孩子只因孩子们没达到成绩优异的标准。试问这样的“爱”,我们幼小的孩子能体会到吗?我们的孩子幼小的心灵能承受得住他们至亲至爱的老爸老妈们的“折磨”吗?他们在心里想要的又到底是什么呢?
《斗妈大全》里的怪招给了我们答案:你可以抱住你妈妈哭(一定要大声哦);你可以边跑回房间边笑妈妈道:妈妈是个小面瓜;你还可以收拾行李假装离家出走(千万别跑远)„„孩子们与其说是在“斗妈”,还不如说是对爱的呼唤。
清楚地记得陈丹青在《教育之人文素质》一书中说:如果非要说素质教育那一定是家庭教育。《傅雷家书》在我出国前就出版了,18年后回国,这本书依然畅销,另有新书《曾国藩家书》热销,这说明这样良好的家庭教育已经没有了。
陈老的这句“已经没有了”,似乎说得过于绝对。“受伤”的老爸老妈们也不必忧伤。良好的家庭教育依然广泛存在。你们大可以看看那些成功人士如何将“忧”与“爱”完美链接。
被誉为中国的欧几里德的国际数学家陈省身就对孩子有良好的引导,他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他们足够的爱终又为国家培养出栋梁。台湾漫画家朱德庸的父母更是将“忧”转化为“爱”的实践者。再往远了看正是有孝庄太后对康熙帝的循循善诱,才使康熙帝成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往外国看,正是菲尔普斯母亲的良好引导与尊重,才使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成就“八全”神话„„
惠特曼说:哪儿有水,哪儿有地,哪儿就有青草。我想说:哪儿有恰当的忧,哪儿有真正的爱,哪儿就有完美的家庭教育。愿《斗妈大全》之类的书能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简评] 爱是一门学问,忧也是。作者说:“哪儿有恰当的忧,哪儿有真正的爱,哪儿就有完美的家庭教育。”说得真好!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曾道:“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育人犹种树,异代不同时,如此而已。作者还借《斗妈大全》提醒我们:The child is father of the Man(儿童是成人之父)。忧与爱互动,完美的家庭教育何尝是单向的?动人春色不须多,有这两点,足够了,更何况作者又是这般亹亹而谈呢!(徐晓彬)
忧与爱
伟大的爱似乎都与悲剧有关。在生活的巨大悲痛面前,人类的情感战胜了摧毁的力量。满腔的悲愤化为安恬之时,爱才显得那样隽永清新。
而当下的爱似乎与忧无关,人们将爱等同于欲望:金钱包裹下的爱,简单粗暴而缺乏美感。爱与其它利益混杂之时,失去其纯度。血管里满是金钱,忧伤也就变得廉价。
人类物质文明发展之时,似越来越不懂得珍惜,因此挥霍情感。用情浅自然不会身处其中,也不易触发心中的忧思。忧与爱这一对饱受磨难的恋人,在生活中隐遁,逃开了人的内心,逃开了这个时代的文字。人类的言语变得轻佻,心灵也就愈发坚硬。
实际上忧与爱是一个深井,向它投入了多少诚挚的泪水,人类的情感就会怎样丰盈。忧让爱得以升华,爱让忧富于灵气,充满温情。向前世看,在忧与爱中人类开始了文明,在《诗经》的河流中,一代代人吸取了文明的给养;向外看,莎士比亚的妙笔,不仅来自技巧,也来自其内心与主人公的共鸣,对新人的关爱。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中,爱含蓄地出现,并蓬勃地生长。
因此,现代人要寻找忧思,一定需要寻求意境。忧与爱藏在悲剧里,在日常生活的普遍情感里。人们发现不了它们,它们并不藏在游戏和利益里啊!
也许阅读是一条必由之路:它让人暂时逃开生活的漩涡,让人在琐碎而具体的生活中能有一个冥想、清点自己的忧伤的空间。由于生活过于庞大,时代的脚步过分迅疾,小情感都会被不经意地丢弃,好让我们能追上时间。而阅读中,时光徐缓而充实,在与生活有一定距离的悲剧里,我们得以接触不曾体验过的忧与爱,更接近人类崇高的情感,回忆自己不曾经历的时光,忏悔自己不曾犯下的过错。然后,我们才能认真地爱恋自己的命运,在忧伤中品味到生命的美感,在爱里感受到生命的重量。
作为青年人。我们应在这样的体验中认识到,爱并非总是充满欢笑的。我们应了解爱之中所有的困难,这样才能更平和地忧伤,更正确地给予情感。我们应避开没有情感的爱。
忧与爱在时代的威严下战战兢兢,却总在历史的文字中熠熠生辉。用人类的智慧拯救一代人的情感,世界必能充满美感。忧与爱的力量充满人心,人的表达才有价值,人才能更加富有。
[简评] 这是一篇思想比较深刻、说理相当精辟的议论文。“伟大的爱似乎都与悲剧有关”,便起笔不凡。接着,作者以犀利的笔锋痛砭时弊:“人们将爱等同于欲望”。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爱“失去其纯度”,“忧伤也就变得廉价”。另外,作者还辩证地阐述了“忧与爱”的关系:“忧让爱得以升华,爱让忧富于灵气”。“也许阅读是一条必由之路”,作者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出人意料”的摆脱现实困境的路径。(张雨仁)忧与爱
独处斗室,掩卷遐思,倏尔一阵栀子花的幽香送入鼻中。临窗而望,夕阳的余晖含笑笼在一片栀子花丛上,笼得清风微醺似醉,不自觉,已庭院深深了。
一只逗号般大小的虫子带着花香歇在我已合上的发黄的扉页上,生命如它,那样渺小而又脆弱,让人在担忧之际多了一丝玩弄的念头。被工作恼得焦头烂额的我颇有兴致地拨弄笔尖,一次次挡住它想要前行的路,它便随我转变着方向,反复至精疲力竭,迷失了南北东西,静静地呆在书上。
如此,咱便失去了兴致。不过是被捉弄一下罢了,却如此放弃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生存状态真令人担忧。恍然大悟般,是啊,人不也是一样吗?宇宙之大,观人亦如观虫,渺小而可卑。人们面对着宇宙的捉弄、灾难,灰心丧气,坐以待毙,自缚牢笼,与虫子又有何不同?如此丧失了理想与方向,在灾难面前一次次地迷失,这种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
再看小虫,突然有了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同样置身于茫茫天地间,竟有着同样的可悲之处,陡然心生怜爱之情,将它用笔尖挑起,轻轻放在栀子花叶上。幽幽的香气仿佛给它重注了活力,小家伙很快藏到浓绿万枝中。一阵微风吹过,将一朵栀子花吹到我的鼻下,白色的蝶儿在花上歇了片刻,歇到我的肩膀上。此刻,花、蝶、我融为一体,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怀之美!仿佛是为了感谢我对虫子的爱,“平等”在心空放彩,是我此刻最大荣光。
人生天地间,有着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过分相信个人与思想的力量,生命的天平竟然慢慢倾斜。人类只有学会对万事万物抱以爱的哲学,平等相待,才会对精神的藩篱成功突围,获得一种最真实的感动。
拔人于苦,谓之慈。授人以乐,谓之悲。“慈悲”一词,便是人间至道。同样,设身处地去担忧别人的生存状态,并毫不吝啬地施以平等之爱,获得的将是生命的尊重与敬仰;而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则是将亲人对自己的忧心转化为对亲人的挚爱与回报。感谢一只意外爬上我书页的小虫,竟帮我理清了忧与爱的哲学!
望着窗外的栀子花丛,以及头顶上最玄学的星空,不禁感慨万千。若不能怀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小心着花开花落的浪漫,将“关忧”置于“关爱”之中,如此浩渺神秘的宇宙,人类又将怎样生活得诗意惬意?
【简评】作者文心雕“虫”,却雕出了夭矫飞动的“龙”,或潜于渊,或飞于天,纵横曲折,无不如意。文中,以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件起兴,妙在刻画入微、精思入微、体察入微,遂使文章生发出无穷感慨,既有道家的“齐物”,佛家的“慈悲”,又自有顿悟而来的“忧与爱的哲学”的灵光。由于注目于“最玄学的天空”,所以,最卑微的生灵也“关忧”“关爱”,也成为蕴含浩渺宇宙情怀的终极关切。(骆冬青)
第二篇:2017江苏高考优秀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作文材料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句是第一部分,是作文的一个切入口,提出了作文的写作载体——车。也就是说考生必须以车作为一切思维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由此考生脑子里一定是霎时间车流涌动,严重堵塞。不过没有关系,后面第二句对车进行了一定的解释,是第二部分,目的是让考生对具体的车展开联想。车有很多种,不只有汽车、电瓶车、自行车,还有古代行旅的马车,农民耕田的牛车,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风车、水车等。
要打开思路。下面两组句子是第三部分,属于思考挖掘的深入所在,是最显考生功力的地方。
第一组重点词是发展、真情,第二组中心词是观念变迁、人生哲理。到此一看,不觉抚掌一笑,高考作文材料千变万化,却万变不离其宗。“车”其实是反映生活的载体,考生不能就车写车,就像去年的“有话”“无话”一样,关键是要引出第三部分的发展、真情、观念和哲理。命题人没有明确这些概念的具体内容,但只要与车有关即为切题。
【立意探究】
之所以将本文命题为“写真”,是因为笔者强烈地感受到命题人的意图是让考生关注生活真实发展的脉络,而不是闭门造车去和文人大家亲密接触。架空生活是作文的大敌。从车的变化发展看,可以关注时代的变迁,体现生活范围的扩大,感悟这个变化带给自己的思考。这个世界在变小,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在拉近。过去无法实现的事情我们都可以实现。比如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将成为家常便饭,“王子猷雪夜访戴”将不再成为令人惊讶的文人雅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已不是李白夸张的专利。然而一味沉浸在时代的快生活中并非命题人的初衷,后面承载世间的真情才是命题人需要考生关注思考的原点。由此考生可以思考我们如何不辜负这样一个由车轮带动起来的快时代。也可以反思在快生活中我们如何让自己慢下来,懂得不让车轮裹挟自己的生活。
今年材料非常适合记叙文高手发挥,这是前两年写作方向的一个变化。如果考生平时对社会、家庭、自我生活的变化有敏锐的触觉和认识,以车为题材写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是难事。可以挖掘车的变迁背后的情感碰撞。但前提是考生要用好对比,一是自我与他人的对比,考生可以描述一个与车有关的温情故事,如母亲下雨天骑电瓶车送我上学的回忆,对比别人的汽车,自己却十分感动。二是现实与往昔的对比,过去父亲骑自行车送我上学需要很长时间,但感觉父亲的背特别宽厚,可以和父亲说好一会话,现在用汽车,不怕风雨了,时间更短了,但跟父亲却说话少了。这不正是一种反差造成的感触吗?
从观念的变化看,“车”代表一种开放的生活态度,提倡“车”生活,反对“宅”生活,强调个体要和外面的世界接触,不要畏惧外面的世界。从这个角度适合写一篇议论文,大胆一点的考生可以将思考的主体不限制在个人,也可以是国家、民族、文化立场上的开放胸襟和包容态度。这一点与最近“一带一路”的思路较为接近。强调走出去,请进来,沟通交流,车来车往,其实就是你来我往,这是对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思想的反对。再深入一些,还可以从生命的呈现姿态看,车是代表流动,蕴含着生命中不可遏制的远方欲望和生生不息的发展情怀。人类从马车、牛车到火车、汽车,再到高铁,生命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这不仅值得我们欢欣鼓舞,更需要我们去警惕反思。
总之,这是一个更加具象化的作文题目,适合多层次考生发挥。考生需要立足于车,又不能拘泥于车。要将车与生活、历史、时代、文化相联系,同时不能宽泛说车,要抓住某一种车与自己的生活关联,相信考生会写出自己的真实生活的。
车如流水情如月
我们都希望“车如流水马如龙”,却不愿“门前冷落鞍马稀。”从何时起,车变成了权贵奢侈的象征,我们又何时能回到信陵公子驱车进陋巷,流露真情的时代呢。
车是我们的代步工具,但渐渐的,车便成的我们攀比的工具,我们流连于它琳琅满目的品牌,却渐渐淡忘了真情的传递。我们享受那份因为车而带来的虚荣,却将宝贵的真情渐渐掩埋。社会上富二代攀比豪车,六旬老人刮坏奔驰车街边痛哭的新闻屡见不鲜。为什么我们会把那份虚无的荣耀看得如此重要,而忽略了最重要的真情呢?
当冉阿让把珂赛特从破旧的小旅馆中救出,把她抱上那辆颠簸的马车上时,小珂赛特决定无保留地信任这位素未谋面的绅士并与他共度一生。而冉阿让也在车里决定永远收养这个孤儿,履行自己对她母亲的承诺。那个风雨交加的晚上,这辆车里流露的真情像是永不熄灭的烛火,一直闪烁到了今天。
而现在这烛火却被炫耀和攀比蒙蔽了,我们只看见了有价的虚荣,比车之风刮不停,马达震天响,标志多闪亮,不是鱼叉就是小马,胜利女神更轩昂,你说你开日本车?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物质大发展,社会大进步,人人都飙车,我们真的幸福吗?君不见,高速路上,多少轻狂少年成冤魂,十字街口,几许深心老者变骗子。车本为人服务,现有万千车奴伺候车子,这是异化,还是荒诞?我们见证的时光的流逝,却忘记了不变的真情。而真情才是最珍贵的东西。
史铁生有许多轮椅车,其中有的早已被划得斑斑驳驳,而他却视若珍宝,他在《我与地坛》中写道:“第一辆车,是母亲东奔西走找人定制的„„这一辆,是他第一次当上编剧,电影厂的朋友们凑钱卖给他的„„“可见,留下的并不是车,而是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朋友对他的支持。不能扔的不是车本身,而是在车背后那无法割舍的深切真情。车是活动着的家,多少家庭的温馨,多少情侣的甜蜜,多少孩子的淘气,它为你遮风挡雨,为你留住深情。
车,见证的时光的流逝,时光滚滚,将一辆又一辆,一代又一代的车淘汰,它们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而用不消散的,确实一代代传递下来的真情,车不是虚荣的代名词,而是真情的载体。车会老旧,但真情永远不会消失。
【名师点评】
作者抓住材料中“真情”二字体物赋形,摛文铺采,大有可观。没有简单叙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感人事件,而是从宏观的角度谈车与人的真情。眼界颇高,感慨遂深。更难能可贵的是将真情与虚荣并举,有破有立,张力十足。对现实生活的敏锐体悟,对文学作品的熟稔掌握,都为文章增色不少。句句不离车,句句都含情,娓娓道来,丝毫不乱,可见不俗的文学功底和应试能力。可以改进的是,语言不够简练,有些语句大量重复,影响了文气的通畅和神思的俊爽。
车行世界,人来人往
车是有轮子的交通工具。车起源于何时,无以查考,小时候便知,古人驾驭战车,横冲直撞,征战疆场。长大了又知,解放区的农民推着独轮车支前,打垮了有汽车轮子的国军八百万。再后来便是聚钱买了辆长征牌,载着一家三人逛县城。现在一家子又坐在上海大众里周游世界。
自打有了车,车便驮着这个世界行了一个又一个千年。车见证了这个世界的来来往往,车见证了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车更见证了这个世界的日新月异。
可要说是日新月异,那却是有了现代文明以后的事了。
可以想见,用木头制成圆轮,外面套上铁箍,圆轮中心安上车轴,车轴与轮毂之间用车辐相连,在老老老祖宗的时代,那是一个怎样的思维的飞跃!这之间又经历了多少年?这是一个个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上古到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过往。这是一个怎样漫长的年代啊!工业文明为古老的车轮工艺带来了彻底的革命,橡胶钢铁使车轮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是一个令人无法想象、目不遐及的变化。
还是来到我们最为熟悉的自行车面前吧。可以说,一个自行车的发展史便是一部现代科技史。动力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力学原理,空气压缩原理„„每一个零件的铸造加工,新材料的选择使用,从想象的那一刻,到解决问题,无不聚集着人的智慧与创新。这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的进步。当我们车行世界时,可曾想过这一切的后面是多少代人的创造与努力。可我们又能知道和记得这过往中的谁与谁?
多少个千年了,车行世界,人来人往,这是人类社会的自然规律,哪怕再过几个千年。可是,这车却还会再变。因为人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人的思维是活跃的。可车行世界唯一不变的是车的轮。那是一个充满数学之美的圆。圆,以它那永恒的不变,承载着那千万变化的车,将会在这个世界永远地奔驰开去。
世界在变化,人类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瞧,磁悬浮列车已甩开了千年的车轮,正向着更远的远方飞奔而去。
莫教踏碎琼瑶
现代社会生活正不可避免地一再“提速”,车来车往,也是人来人往,人造车,车载人,人御车,车送人,不同的生活理念,但目标明确,终达目的,所以生活中离不开车。人与各种车,丰富了生活的内容,推动了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上车下车,不同的人总会在不同的岔路口出现,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前行。在浮躁喧嚣的今天,在匆忙急促的过往中,人们有时容易忽略和失去对价值意义的判断与追求——效率有时导致功利,速度容易使人来不及体味境界的本色和含义。由此,身体在物质的世界里穿行,心灵需要在思想的世界里高蹈。
诚然,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交通运输与通讯工具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逆流而行,企图回到鸿雁传书,驿寄梅花的时代,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念旧,然而,我们是否走得太快了些?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的这首《从前慢》打动了很多人的心;可是,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分秒必争,不肯输了人生岁月。“从前慢”与眼下风马疾行的世界、生活相比,从前的慢有时候转化成了一种美、一种好、一种朴素的精致、一种生命的哲学,细细品味、琢磨,这“慢”里透着人性的静美、朴素、浪漫、耐性等等。现在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快,人心浮躁,这几句诗一下子就能抓住人的内心,让人停留片刻,让人审视自己的脚步。
岁月似乎总要将过去的种种人事抛开,但春花入梦,秋色经眼,有些事不应该在人间失踪,有些眷恋也不会在空气里消逝。
疾驰的车流看不见河的那边有大片云朵落下,看不见晚风将月色吹进入房,即使身处繁华,也不能忘了昨日的柔软与情怀。岁月的变迁就像一根裂开的吸管,对着高度的发达拼命吮吸,但最后填饱我们的只是那阵给人带来怦然感动的遗风。
注①:莫教踏碎琼瑶,苏轼的词句,意谓不要让马儿踏散了湖中的月影。马儿是车的体现;琼瑶一方面指对自然的珍惜,一方面也是人初心真心的象征。
车里车外
淅沥沥的雨肆意地下着,我在车里,雨在车外。
人人都爱车,远行、踏青离不开车。外出,有车就有安全感,天亮天黑,都会被车挡在外面,为我们创造的是暖暖灯光和适宜的温度。晚间,将要回家的时候,按下手里的钥匙,车灯便开始远迎,像侍卫,将要带我安全离开,无论什么样的环境,车都会帮助我们应对。有言云之:有灯就有人,我说:有车就有人。
车里,是奋进的人生。
当方向盘确定了角度,目的地也就近在咫尺,车里的种种操作按钮就是我们的种种动力,每一件都至关重要,速度控制着时间,引擎牵引着整个车身,坐在车里的我们,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开往未来,开往理想,不由得这就是我们每天的状态,油加满,调整好状态便可以开启一天的生活。开车意味着前进,开车的状态就是生活的状态。
有时我们要慢慢地开,因为路况、因为人群,放慢速度是一种智慧,根据情况调整速度和方向帮助我们安全通过艰难路段,很多人喜欢快速地前行,而我总喜欢按部就班慢慢地开,车速能够随着自己的意志调控才有安全感,有人说:车品即人品,性格决定了这个人开车的习惯,这也有几分道理,一个保守的人开车一定也很保守,有些外向性格的人总是喜欢超车和变道。
有时开快车也可见水准,当我们成群结队出去旅行,想不因技术原因掉队,也必须开快车。或许总有需要我们打破常规的时候,生活不会千篇一律,应变十分重要,到了加速的时候也必须超越自己。
车外,是风景,是人群。
车外的环境就像生活的外因,不在控制以内,车里的我们要根据车外来决定车里。车外有风雨,车外有阻碍,如果一段路正在检修,我们就必须绕行,就像很多时候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绕行,没有一条直路可以到达目的地,必须转弯,一个又一个弯组成了我们的经历我们的路,“绕行”规避了风险,找到了捷径。
车外熙熙攘攘的人群,你来我往,有的成为了朋友,有的只是一面之缘。而作为行者,我们不可以停下,总要牢牢抓好我们的方向盘,注视前方,去追寻一种远方。
车里的自己,车外的他人。
车里的奋进,车外的人群。
车里的自律,车外的自由。
每一步都认真走过。
车与人生的幸福之旅
栀子花开的季节,在教室里徘徊不定,望着不远处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我不由思绪万千。车时代的到来,人在行的世界里多了几分惬意,似乎天地变小了,人生的宽度延伸到更远的地方。
车来车往,在花花绿绿的人生路途中,我们追求速度与激情,放飞理想与梦想。速度,高科技给香车插上了疯狂的翅膀,路愈来愈宽,车就像即将离开地面的飞机,把两地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很近。社会节奏加快了,曾经一个月的行程,如今只需几个小时就能抵达,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之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生活在网络多元化的时代,人们似乎着迷于追求速度,老是在抱怨,车的速度不够快,路面不够宽。大城市,许多地方,车不再如潮水般,而似蚂蚁搬家,一个小时不能走上几里路。车的拥挤因为路的制约而让许多人心上添堵。人们渴望依赖车的速度能干更多的事儿,然,路的狭窄又限制了车的速度。无论你车的加速度是多快,没有路的支撑,我们只能躲在车内按喇叭,徒增一些烦恼与无奈。
高速公路应运而生,让车的速度发挥极致,却又在惬意奔跑中偶尔抛瞄。本来高速公路方便车的奔跑,却因极少数车的打盹而瞬息车祸来临,堵不仅耽误了人追求速度,更给追求速度之人提了个醒:一味追求速度与激情从来不是事儿,人生似乎不能没有闲适与理性。
一个人在酒足饭饱之时,头脑膨胀得厉害,固然希望车外的风能带来速度的刺激。殊不知,速度在带来疯狂的同时,也伴随着灵魂的麻木,理智的失控,多少人间悲剧不就是在癫狂的状态下产生的吗?行车之人,不可义无反顾追求速度,如果没有理性控制疯狂的举动,哪怕路虎、宝马,都会在豪华的大道上瞬息毁灭。
车再贵,人无需疯狂张扬,更需静如止水。有人说得好,开车如步行,急不得又慢不得,完全在于自如掌控。车与人如流水一般,人心清静则水如明镜,在旅途中可以尽情欣赏美丽风景,心乱则水如猛兽,在前行中存在许多隐患,难免会累得如死狗,随时都可能丢弃来之不易之生命。
行车之人,如坐禅之老僧,速度不是唯一追求,激情只有在理性的帮助下收缩自如,哪怕是老爷车,照样能在奇妙的高速公路上稳稳当当的前行。社会让人活动变人形,一切都在追求高速度,大容量,忘记了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如车,一味地从自身、大自然索取一切满足欲望,得到的恰恰不再是幸福,而是痛苦不堪之累。为什么社会进步了,人生活的心情却变差了,不就是违背了一张一弛之道吗?
人在创业之时,不能没有速度与激情,但更需冷静下来,用理性控制如脱缰的野马般情绪,给世界以及自己带来幸福的生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人在混乱的世间闯荡,古道西风瘦马,不免会疲倦,想起家的温馨,又怎能不“断肠人在天涯”呢?大凡智者,在嘈杂的世界里,却有着超强的入世与出世的掌控力,在陀螺般的日子里不会失去人生方向。陶渊明不亏是掌控车的高手,没有被疯狂的世界所迷惑,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反而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人生之真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家生活,却不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行车之人随着速度的加快,说不定就会失去陶渊明世外桃源之生活。
“繁华过后成一梦”,多少倦鸟在奔波折腾了好一段时日之后,想到的恰恰是田园式的生活。君不见,许多人削着脑袋挤进城市闹区,而一些富贵之人却在乡间铸就农家别院。车轮滚滚,不能停留,想要维系速度与激情,只能是白日做梦。车行了一定里程,都会停下来保养。人在疯狂的社会中颠簸,又何尝不需停下来等等灵魂!到大自然中去呼吸乡野气息,多反省自我之不足,往往能在云卷云舒的天际间找到自我。认识你自己,在繁华世界,我们常常迷失。只有认清了自我,才能更好地修心养性,给新的旅程注入新的力量。
高速公路,一个懂得生活的老司机,绝不会放过光顾服务站,走过去轻松、轻松,喝上一杯清香的绿茶,才不至于在紧张的驾驶中迷糊了双眼,制造人间悲剧。人生如行车,在激情中追寻速度,又需停下来等着心气的平和,才能从容不迫,任意东西的学习与生活。
放下一切,闭了眼,仿佛不远处栀子花开满枝头,一股芬芳慢慢溢出,鸟鸣声起,纯属天籁。抬望眼,火红的太阳又从东方冉冉升起。
单车上的生活美学(教师)早晨上班,单位门口,有时会遇见同事老许。他常骑一辆单车,背着双肩包,年过半百却有一种朝阳般的鲜亮。
我也有过骑单车上班的体验:耳边是熟悉的叫卖声,行道树吐着浓浓的草木味,哼一支小曲,不疾不徐,车轮缓缓转动起一个清亮的早晨。
而这些美感是我开车时所无法享受的。一旦驾驶汽车,我就不会如此松弛,我会时刻警惕周围车辆行人,关注红绿灯的闪烁。
尽管如此,必须承认汽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种种便利。汽车、火车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们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空间感。岭南、塞北不再是遥远的眺望,长安、洛阳也可朝发夕返。在城市化进程中,汽车、火车等更是一路呼啸着向前,带着亢奋,把城市的边界不断拓宽。
然而,我们在享受交通工具升级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交给节奏,交给忙碌。高铁时代,我们似乎被裹挟进快节奏、高速度的潮流中,一路兴奋着向前狂奔。我们赢得了速度,却放逐了审美;获得了时间,却迷失了自我。
救赎之途何在?
物为人役,而非人为物役。老许最可贵的是,他有一辆东风本田SUV,却不常开。李泽厚说,美是自由的意志。在骑单车与开汽车之间,人原本可以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时间感常常逼迫我们自觉地放弃这份选择权,无意识地沦为汽车的附庸。于是,成为弗洛姆所说的“占有”而非“存在”的生活状态。
选择单车,意味着选择缓慢,主动创造出欣赏美的可能。蒋勋说:“所有生活的美学旨在抵抗一个字——忙。”忙碌、效率是美学的死敌,美学天生与缓慢、从容相联。骑单车,可以将开车所忽略的过程重新复原,审美体验也变得新鲜而饱满。在这种舒缓的状态中,“人”站立得挺直而拙壮。孔子在吱吱作响的牛车上,洒下一路晶莹发亮的句子;安徒生在夜行的驿车中,酝酿出一部忧伤甜蜜的爱情诗篇。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回归牛车时代——事实上也无法回归。我所强调的是,在高铁时代,我们依然要珍惜、追求单车上的美感体验。有审美在,“人”就会变得更完美。现在的阿姆斯特丹、巴黎、伦敦、东京等,已陆续出现很多社区不准汽车开入,被称为“人行步道区”。我相信,这将是一个崭新的出行美学,让你重新回归到人类步行的原点,恢复身体的速度感。
这其实也提示我们:你可以有车,可是你也可以不开车。
你看,车龙马水中,我的同事老许,正踏着单车,浅浅微笑。
第三篇:2013江苏高考优秀作文
从1999年的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开始,江苏高考不论是使用全国卷还是江苏省自命题,都是话题作文或提示语+命题的作文,十多年未出现材料作文。今年,再次出现了材料作文,且被称为“新材料作文”,有很大的变化。为此,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的专家,经过反复讨论,写出《评阅者按》。同时,6篇代表2013年江苏高考考场最高水平的优秀作文,也由阅卷专家特别推荐,与现代快报读者分享。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供稿
实习生 李骥
现代快报记者 黄艳 组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的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体式,被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比较开放、灵活。十多年来未采用这种题型,高中师生多有“陌生”之感。
现将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概述如下:
提供给考生作文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
所谓“材料”中“最主要的含义”,往往见仁见智,难以归一。今年的考题体现了这一点,故考生的视角和立意,只要与“材料”的人、事、情、理相关,在“材料”的固有范围之内,就予以认可。这则“蝴蝶与探险者”材料的“含义边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美;大与小,互动等。在此前提下,重点考查考生的文章究竟写得好不好。
写得好的“给材料议论文”,不满足于“解说”材料,不用大同小异的几个事例来“例证”某一“含义”;而是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多问几个“为什么”。须知,“材料”只是“起跑器”,凭借“起跑器”发力之后,就得走自己的路,层层深入或变换视角,努力阐明自己认定的“道理”,绝不“以例代证”。这是目前高中作文教学必须严重关注的课题,要尽快扭转只会举例、不会说理的局面。
写得好的“给材料记叙文”,不要求与“材料”形似,只强调与“材料”神似。可以不提及材料、不点击材料;只要有“灵犀”与材料的某一含义相通,即可。考查的重点在于:机智的构思、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细节描写、清新的文采。最好联系考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给人以亲近之感。一般说来,写记叙文容易避免公理、常识、大道理的生硬表述,容易写出“个性”,容易取得好成绩。
2013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登
蝶失
索尔仁尼琴曾说: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
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物质急速膨胀,世界空前繁荣,这一派光鲜场景背后却是伤痕累累的自然。
曾有几个人去山洞探险,因光线太差而点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几日后再去,原本栖息在洞壁上的蝴蝶已远退到山洞深处。他们这才意识到蜡烛——不经意摆放的小小物件,竟让蝴蝶“逃亡”了。
如今,“逃亡”的哪里仅仅是蝴蝶?恐怕是整个大自然。曾经那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原配世界渐渐远去,浮躁与欲望充斥人们心灵。人们将自己当成了地球的主宰者,忘却了自己也只是地球“住客”的身份,更忘却了万物平等、互相依赖的道理。
或许是没有意识到哪怕很小的行为也会对自然造成巨大影响;或许意识到了,但为了一己私利,将大自然的哭泣与求饶抛到了九霄云外。
有人预言:将来,雷暴与大雨将不再是上帝的行为,而是人类的举动。倘若李太白穿越到现代,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万丈豪情也将化作泪水与哀叹,那种苦涩将比“杜郎重到须惊”深重百倍。自然之殇,比家国之痛,更令人揪心。
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与生活。而我们呢,走向支离破碎的外界,确实发现它是我们浮躁内心的外化与映照。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应该开始反思:索取得是否早已足够,何时才能放下浮躁,与自然和谐相处?文明的琐屑与浮华将我们推至深渊,我们也将自然残存的美好逼入死角,当自然彻底走失的那天,也将是人类的终结。
张晓风呢喃: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是呵,蝶失不是偶然。我们何时才能如梭罗一般,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非宁静无以致远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安静创作新作品。
在我看来,莫言便是那只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人们借诺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的是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因为那样的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非宁静无以致远,伟人正是懂得寻找宁静才能够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睐内心安宁之人。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因而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于市”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内心宁静便能于车马喧嚣的繁华都市有一个宁静之所。
前段时间,于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于被人轰下台。这似乎很意外,可是却又在情理之中。当年的于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正是于丹在成为美丽的蝴蝶被人发现时,不懂得如何退居深处,如何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们反感,最终失去成功。
与她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我们又凭什么藐视一切?我们又怎能不屑那一颗宁静之心?
反观当今,当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发行时;当韩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当当时明月的著作爆棚时;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我们现在许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从而变得疯狂与骄傲,变得目空一切。
让我们找回最初的宁静,让我们在内心修篱种菊,让我们怀抱谦卑宁静的心走在社会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视自己为天地间的一粒尘埃,用宁静平和的心看待世界。我相信,低到尘埃,便能开出花来。
何必惊扰美丽
“纷纷花自落”,“春来草自青”,有大美而不言,你我更无须惊扰。
洞穴里的蝴蝶被惊扰后悄悄远去,水中熠熠的石头被捡拾到海滩后黯然失色,谷中幽兰被
移植到盆栽中不复冰洁本色。
大多数时候,我们惊扰了美丽却不自知,或许无心,却造成美丽流逝,无可挽回。
还记得那个不复得路的武陵人吗?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他误入桃花源,欣赏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胜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恬静安然。既是误入,已然惊扰,不如就此住下,享受与世无争的大美。可他偏要出去,偏要带人来寻,结果可想而知。
这不是陶潜的暗示吗?美丽可遇而不可求,但千万不可惊扰,人心有了贪欲不轨,也就无法再接近美。
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莫不如此。学者钱钟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多少学者、记者、读者闻风而来,失望而归。钱钟书总是深居简出,潜心于学,几乎与世隔绝。他曾这样幽默地回绝别人,“既然你觉得那些蛋很好,又何必要见下蛋的母鸡呢?”也正如那句话“寂寞出学问”,钱钟书的《管锥篇》《谈艺录》,无一不是字字珠玑。
有时,想象中火树银花、烟霞满天的美丽,却被自己轻易破坏。传闻中的百花深处,姹紫嫣红,只是一条寻常的巷道;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是貌不惊人的石头,却骗走无数三生三世的誓言。
有人说,太美的地方不必去,放在心里。武陵胜景,烟波浩渺,竹西佳处,通通放在心里,不要去。现实往往不如想象中美好,所谓幻灭,就是希冀过大,败兴而归。倒不如在想象中,在心里,促使那份美的可能,让美不受惊扰,永远留存。
美丽的物,美丽的人,美丽的地方,只可远观,不可靠近。有时会惊扰了它,美丽也不复存在。
有徘句“一期一会”,翠绿的肥叶上欲滚落的露珠,天际间掠过的一只飞鸿,从你眼前鸿鸿而过的白衣少女,无一不是美,你又何必惊扰,安静享受这一瞬间的恬美宁静。
何必惊扰美丽,“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万物皆有本心,而本色最美。懂得的人,一定不会去惊扰这可以转瞬即逝也可保存心间的美丽。
我心中的蝶
小小的蜡烛,让蝴蝶退到山洞深处。可是,同舍的你,你知道吗?你父亲的一举,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
昨日,天气闷热。清晨起身,两脚肆意将被子踢开,背起书包,向教室冲去,丝毫不顾床铺的凌乱与不整。午间回舍,见一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满头大汗站在宿舍门口焦急等待,渴盼的眼神望着走廊尽头,期待着自己孩子熟悉的神情与身影。只见他皮肤黝黑,头发杂乱,穿着件玄色衬衫,裤脚挽着,活像一个渔翁。
“叔叔,您好。您是大伟的父亲吧?”我客气地打了一声招呼,然眼里却有一丝鄙薄和蔑视,打开了宿舍门。
“娃子,你好啊„„”
“大伟吃饭去了,要不您先等等?”
“行啊„„”他慢步走进宿舍。微风拂过,我闻到了他身上浓浓的汗味。我似乎有些不满。“叔叔,您等等他吧,我先吃饭去了。”我冰冷冷地甩了一句,冲他眉毛一挑,拂袖而去。饭后,炎炎烈日。明天要高考,风拂天地,更拂动着我烦躁的心。
当我推开宿舍门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定睛一看,自己的床铺被收拾得整整齐齐,连盆中堆放几天的衣服也不翼而飞,挂在了走廊中间。而他,大伟的父亲,仍在卖力地拖地。“叔叔,您„„”我一时语塞,“您„„帮我„„您„„”我眼中一阵酸胀,“太„„太谢谢您了!”
“没事,都是孩子。”他冲我憨憨一笑,“都是孩子,都需要照顾。”
我的心如同受到了飞来石的撞击,似花瓣一般散落开来。远离父母,却让我体会到人间的温暖。回忆我鄙薄势利的态度,我深深地低下了头。
随后,我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然而却有太多太多的人在生活中苟活着,享受奢侈,忘掉了自己最初的样子。难道我的祖辈不也跟他们一样,在底层中挣扎过吗?
“孩子,这儿我买了个西瓜,天儿热,你和大伟两个把它切了。”
“叔叔,我„„”我哽咽着。
“还有明天啊,一定要好好考。孩子,身份证、准考证不要忘了„„”
“叔叔,我„„”我哽咽着。
“还有明天啊,千万别紧张。”
“叔叔,我„„”我哽咽着。
傍晚,他瘦小的身影挪出大门,我目送他远去。
小小的蜡烛,让蝴蝶退到山洞深处。可是同舍的你,你知道吗?你父亲的一举,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
寻找适宜的环境
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了。
镇上的人忍不住纷纷询问,老人只一摆手:“我只想找个更适合做箍桶的地儿罢了。”小镇是个古镇,青砖灰瓦,淙淙流水,静谧安恬得如一只温顺的猫,眯着眼走在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里。
镇子以箍桶闻名,很有几个手艺不错的工匠。这样安静优美的环境里,工匠们心无旁骛地把祖上的手艺磨了又磨,日益精进。
直到一天,高跟鞋和凉伞踏进了古镇的宁静中,重金买下了一个箍桶,如同一粒石子投入了湖心。
一石激起千层浪。
工匠们再无心做工了。他们把铺子迁到了通衢处,花重金装饰了铺面,淳朴的手艺人开始了拉锯谈价的勾当。
只有老人将铺子往里迁了迁。仍旧是简朴得有点简陋的店面,仍旧是一个小木牌上有点笨拙的字“箍桶”。
老人在安静的环境里琢磨着他的手艺。
拿起一块木料,先是顺着纹理仔仔细细地端详,用指腹摩挲着纹路,然后刨木。桶身处宽长,桶沿窄短,疏密有致。上墨线时,老人的手一下一下有规律地摆动,一道黑色渐渐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准的。可谓“超乎技而近乎道”。
满地盛开的刨花与原木清香中,老人指点着自己的江山。如梨园戏骨,一个转身便做到了极致。
老人手中的箍桶,不是商品,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艺术品。
一切都是因为老人懂得,作为一个箍桶匠,他要学会寻找一个适宜做箍桶的环境。即使为外界所扰,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分。
我一路踏进老人新开的铺子,穿过明亮的喧嚣的店面,穿过放着洋洋得意的用黑色加粗的字体写着“请勿触摸”的牌子的桌子,那里摆放着粗糙廉价的灵魂。老人的铺子里清静、简单,只有一台吱呀不停的电扇与老人的箍桶们。
铺子外安静幽美,真是个适宜做手艺的地方。
老人暂时歇了工,在门前的小凳子上抽起了旱烟,悠然自得。见到我,笑着招呼我:“丫头,看这儿环境多合适。”
是啊,人应该如洞中的蝶,当外界环境侵扰时,寻找适宜的环境。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本真。
安然相对不惊飞
面对人类一往无前的探索,自然如同洞壁上栖息的美丽蝴蝶,向纵深之处隐匿而去。我们,或许早该意识到,是时候了,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
美国有一首流传已久的诗:“在田纳西放一只坛子,原野上的一切将绕此重新展开。”这,无疑是将人的影响置于了世界的中心。人,在所向披靡的征途中为自己加上了无上的尊冕。的确,天地有大美,壮阔无垠,可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其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注定会成为人们想要承担却又无法承担的重任。对此,我们可以做的并不很多,只有在一开始便小心翼翼,不误闯入自然不容侵犯的领地。
对自然环境保有一定的距离,实在也是出于一种对人自身的保护。自然脆弱,人实则更为脆弱。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无往不胜的,而作为个体,又何其渺小。试想,当我们大呼“山登绝顶我为峰”时,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对于高山的畏惧与不安。而面对后退的蝴蝶以及更多逝去的美丽,我们追随的脚步里又还凝聚着多少无奈与担忧。我相信频发的灾难是自然备受重压后愤怒的呐喊。人会不会有一天像古龙所描述的盖世英雄,“登上了山顶,却发觉自己已一无所有。”那样的人类会不会感到万分的孤独与惶恐?
其实,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其关键在于不互相侵扰,不事征服。古人也寻幽探险,也流连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但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虔诚而小心。他们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也适可而止。我以为,这样的探险,才是真正触摸了自然的心跳,却不将其惊扰的方式。如此,既将人的环境诗化,也使万物自然的环境留得一份清静。我们可以自在地欣赏环境所赠予的天光云影,花柳水月,却切不可去探求、征辟自然的禁地。古人所谓“天人合一”,我宁愿将其理解为是人在天地之间安详地栖息,而让心神畅游于世界。
很喜欢陆放翁一句词:“沙鸥相对不惊飞。”这固然是说人要少机心,但人若能对环境毫无机心,不事窥看,自然想必也可与人安然相对不惊飞了。
第四篇:2009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
2009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品味时尚(10)
当“非主流”成为主流,我们应当何去何从?当歌手海鸣威替代了作家海明威,桑提亚哥是否会心疼?品味时尚,我承认其中存在创新与美雅;品味时尚,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有些经典不容恶搞,有些时尚应当退让。
曾经,萌芽网站抛出一个十分可笑的问题:“郭敬明、韩寒、鲁迅哪个更伟大?”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前两者得票数远远高于鲁迅,这个用笔尖战斗的孤独者只有可怜的几票!网友的理由竟然是:鲁迅的文字干涩无味,没心情去看。而小
四、韩寒的文字时尚可爱,玩世不恭,当然愿意读。我无法解读这种理由背后的深邃的民族性心理,但我认为,郭韩之类的所谓“时尚”不妨流行,但这决不会也决不允许它们撼动鲁迅等人所代表的中华文明传统以及中国人应有的脊骨。昔日鲁迅的孤独是因为浑噩的看客与无生气的国民,而今鲁迅的孤独竟然是所谓“时尚”一手造成,岂不怪也欤?
前日,中国最美的声音消逝了。那个二十五年如一日将一生心血倾注于电视播音事业的罗京离开了。这个看着《新闻联播》长大的电视人,以近乎可怕的零错误成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奇迹。联想前几年一直叫嚷着要给《新闻联播》换脸的声音,我又对时尚有了更切肤的感触。作为央视“招牌”,罗京几乎不敢随意理发;因工作需要,他终年只能穿一成不变的正装。也许他注定与“时尚”无缘。待他走后,身后是无数熟悉的陌生的面孔为他祈祷、默哀。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罗京的形象已沉淀为一种经典,尽管无缘时尚,却注定受人敬仰。无论时尚与否,坚持本色,一生执着,亦能成为传奇。
热爱经典,因为它的美丽,它的雅致;拒绝“时尚”,因为它的浮躁,它的伪善。我知道,苏东坡一生与“时尚”无缘,但他依旧传下光耀千古的名篇,万世留香;我知道,辜鸿铭一世与“时尚”无缘,但他依然为中外学者铭记,终成一代狂士怪杰。
今天的我们,难道愿意随“时”之波,逐“尚”之流,引领今天的“时尚”,成为明天的笑柄?
[简评]拒绝“时尚”!作者观点鲜明,论证有力,尤其是论据的选择相当精当,使本文成为颇有“风骨”的思想表达。在议论中激情流露,此为“风”清;思想的力量蕴含于逻辑之中,此为“骨”骏。风清而骨骏,难得!(骆冬青)
第五篇:2010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登
2010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登
面对千万个“梭罗”和“陶渊明”
“绿色生活”当今流行词。考生若从浅层入手,很容易,也不易跑题,如写“环保”、“低碳”“植树”“哥本哈根会议”等等。若要写得深入一些,就得紧扣“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热爱自然、护卫自然、顺乎自然。
人,来自自然。大自然的绿肥色,凝成了人的某此本能和基因,人的祖先是猴子,栖于绿树,采食鲜果,故人看到绿色最舒服,吃到野生果实最可口,绿色生活,实际上是顺乎天然、抚慰人性的生活。从猿到人,是生命的进步;但每一次进步(特别是重大的科技革命)都使“人”离“猿”愈远,离“自然”愈远。这是一个难解和予盾。劳动使人为“人”,并不断创造着一切,这种创造经往往反过来破坏着自然,损伤人的本性,怎么办?难道再“从人到猿”吗不可能,谁也无法逆转,除非哪一天大自然被“人”的捣鼓逼急了——所以,才有当今热议的“绿色生活”话题,其核心意蕴乃是八字:天行有常,顺乎自然。
怎么“顺”?许多考生向往梭;罗的“瓦尔登湖”之梦、陶渊明的“归隐田园”之梦。这是今年作文试卷上最走红的两个人物,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梭罗”和“陶渊明”向阅卷老师报到,但细究,当今世界能有几个平百姓可以人“归隐”山林湖海呢?隐居,需要经济实力;没有“面包”谁也无法乐山乐水。梭罗能在瓦尔登湖饱览美景、扬帆击水,是因为有人“资助”他,他是个“名人”。陶渊明能悠悠然与五柳相伴,采采菊花,看看南山,是因为他小有积蓄,是个小地主。由此看破来,在试卷纸上畅想“五柳相伴”和“瓦尔登湖”,总使人觉得俘云飘动,望梅止渴,末能触及根本。终于有考生站出来发表高见了。说破了也很简单,就是一句颇有名气的古代格言:“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咱们提倡的“绿色生活”其实就是叫芸芸众生“隐”于红尘液滚、马达轰呜、人声嘈杂、尾气冲天、电波盈宇、寸土寸金、忙碌奔波、席不暇暖的“闹市”,以及正在被“闹市”侵吞蚕食的乡村!这是一种需要高智慧的“隐”,这是一各带有自我修炼意味的“隐”故有考生感叹:这种对“绿色”的追是被当今工业化狂涛逼出来的:这种“闹中取静”,首先“静”的是发热的胸怀,尽力在物欲横流中坚守心田里的“绿色”本能和“绿色”希望………
这样一理论,整个命题的内在逻辑就理顺了,就不会皮相地拿“陶渊明”和梭罗“来说事了,这里推荐几篇优秀作文,基本上把准了这根”脉“故言之成理,妙趣天然,没有无病呻吟、为赋新诗强说愁之感。读者朋友们,能在考场上独自思索企及如皮理论高度,绝非易事。咱写出以上那些字,也是十余天集思广益的成果,故我们由衷地向这些考生行注目礼!
没有达到如此高度的考生不必郁闷,你们的“低碳“啦,节水节电啦、春风又绿啦、漫江碧透啦,等等,都没有错,都从不同的角度拥抱着亲爱的“自然”,都有一份“绿”的可爱。只是今后再碰到类似“时髦话题”时,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学一学孔夫子,每事问。在此,我们特别提示另一个问题;有极个别考生用文言文写高考作文,这是容许的;写得好的,同样得到肯定。但是,我们并不提倡,因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已成为主流,大家喜闻乐见,我们恳切希望中学生踏踏实实写好现代白话文,不要盲目“复古”为此本阅卷组特约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训诂学家、国家级名师马景仑教授,对那篇用文言冷字写成的“绿色生活”做实事求是的评说,以解诸葛亮多疑问:“此文作者有良好的文言功底,在文言学习和写作上的悟性、灵性,非一般中学生、大学生可比,确可称‘奇’,但从‘高考作文’角度看此文有个明显缺点:1用词冷僻,艰涩难懂。其难懂程度超过了《史记》、《汉书》,乃至不少先秦散文艺工作者。古代文言大家,如司马迁、柳宗元,苏东坡等,都江堰市极力使用常用词,何况今人仿古之作呢?2过分注重‘四字式’形式,逻辑不够严密,谋篇布局不周密(如第一段游离主题)不少上下文、前后句之间的联系经不起推敲,总之,我认为此文只是高考作文中的个案,其文风也不值得提倡。绿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