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葫芦岛市中考满分作文-开卷有益 读书点亮人生
“
开卷有益 读书点亮人生”学习心得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读书唯“勤奋”二字
谈起读书,我觉得无非是“勤奋”二字。勤奋是最为质朴又颠扑不破的读书之道。记得小时候读书,先生要求我们的,不仅是读文章,而且还要背下来。中国文学史上的诸多优秀篇章,小时候但凡花了功夫的,有很多至今都刻在脑子里。也许你要问:脑子里记住这么多文章有什么用?那么我告诉你:至少它能够给你的写作带来灵感。人脑仿佛是一个宝库,多少东西都能装进去,脑子里的东西越多,下笔就越快,写文章就越丰富、越灵动、越容易碰见灵光迸现、左右逢源的情况。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这个道理。“破万卷”的“破”字,已经告诉了我们,读书不是点到即止,而是需要勤奋,需要下功夫。读书如果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收益是不大的。
读书与写作密不可分,但读书宜早,著述宜晚。读书宜早现在大家都知道,著述宜晚却似乎没有多少人看重。古人说人生三大事:立德、立功、立言。立言需要有足够的人生锤炼与知识积累,不是随便为之的,怕的就是以己之昏昏,却欲使人昭昭,这怎么可能呢?那样只会贻误后人。
做一个“挑剔”的读者
我现在每天都会逛逛位于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韬奋书店,有时也会去几步之遥的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主要看一看有什么新书出版,了解读书出版界的动向。我自己订阅了很多杂志,也喜欢读些古怪的书,这些都跟兴趣有关。我的阅读兴趣,集中在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事情,尤其是社会、思想方面的话题,对上海、台湾乃至海外思想界的动向比较关注,平时的阅读主要围绕着这些方面展开。
我是书商出身,一辈子与书打交道,读书也因此受到了职业的影响。世上读书的方法与原因有很多种,于我来说,读书则与工作紧密相连。当我需要了解某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或是想知道某一个话题的根根节节,就会去寻找相关的图书进行阅读,读书的过程,也就成了解疑释惑的过程。因此,读书对我来说,是兴趣也是需要。
我有一些读书习惯保留了下来,比如说我不做读书笔记,但是坚持下载、复印与做剪报。以前是看到好的文章与资料,自己的就剪下来,别人的就拿去复印,现在还加上从网上下载资料。获得资料后,我将它们按照主题归档保存。这些习惯帮助我收集了很多有用的资料,方方面面的都有,我的家也因此成了一个小型资料馆。
读书要读经典,这是很正确的观点,经典就是经过时间选择过了的好东西。我在人民出版社工作很多年,对阅读经典很有感触,也亲手接触了不少经典出版的工作。当时有批评说人民出版社的视野太窄,应该多翻译外国经典学术名著。后来人民出版社就制定了一个全面的出版计划,向国内大规模介绍国外经典。这个出版计划当时印成一个蓝皮的小册子,后来出版界就叫做蓝皮书。可惜的是,这个出版计划因故被打断。商务印书馆接手这个出版计划之后,取名“汉译世界现代学术名著”,一批一批出版了很多种,现在已经成了学界的一大知识宝库。对我个人而言,缘于这个出版计划,当时接触了不少国外经典著作,至今还记得,我接手的第一本书就是黑格尔的《小逻辑》,第二本就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经典著作的感情,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培养起来的。
多读文学经典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这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对中国独特优势的概括,他把《红楼梦》视为华夏精神文明的圭臬。《红楼梦》正是一部文学书。自然与社会科学书,现实而实用;文学书提供的多是虚幻世界,虽不存在却更真实。作为基础进而积累,人需要读相应的自然与社会科学书;作为陶冶进而修养,人还应该读一些适合于个人情况和爱好的文学书。
我鉴别文学书,在于它能否将我带进作者开拓的虚幻世界。成功的小说,该是消闲的乐园、情感的伴侣、精神的食粮、展才的天地,能使读者怡情养性、有所感悟,应如春风化雨,应有金玉满堂。成功的小说只凭借白纸黑字,就能够呈现出另一个世界。你未曾亲历或虽身在其间却不知奥秘,它可以清明扩展你的眼界心胸,可以滋润丰盈你的生命活力。文学书的质地、神韵,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不可企及的。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书在手,静下心,读进去,你就能如曹雪芹所期望的,“因情入幻”,“自放手眼”,“别开生面”。那是一种唯我感知的精神保养,一种物外神游的美感享受。人在书中,生活新颖,生命得以延伸。
此后一旦得闲,我将重温文学经典,只有文学经典,才能让我流连忘返。而在各种经典之中,唯《红楼梦》百读不厌。你读书,不可不读《红楼梦》:白纸黑字“大观园”,“字字看来皆是血”,这是华夏钟灵毓秀的智慧结晶。
作为当代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尤为重要的。在物质文化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上,课余时间多读一些好书,来不断充实自己大学生活。
第二篇:葫芦岛市中考满分作文-开卷有益 读书点亮人生(共)
“
开卷有益 读书点亮人生”学习心得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读书唯“勤奋”二字
谈起读书,我觉得无非是“勤奋”二字。勤奋是最为质朴又颠扑不破的读书之道。记得小时候读书,先生要求我们的,不仅是读文章,而且还要背下来。中国文学史上的诸多优秀篇章,小时候但凡花了功夫的,有很多至今都刻在脑子里。也许你要问:脑子里记住这么多文章有什么用?那么我告诉你:至少它能够给你的写作带来灵感。人脑仿佛是一个宝库,多少东西都能装进去,脑子里的东西越多,下笔就越快,写文章就越丰富、越灵动、越容易碰见灵光迸现、左右逢源的情况。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这个道理。“破万卷”的“破”字,已经告诉了我们,读书不是点到即止,而是需要勤奋,需要下功夫。读书如果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收益是不大的。
读书与写作密不可分,但读书宜早,著述宜晚。读书宜早现在大家都知道,著述宜晚却似乎没有多少人看重。古人说人生三大事:立德、立功、立言。立言需要有足够的人生锤炼与知识积累,不是随便为之的,怕的就是以己之昏昏,却欲使人昭昭,这怎么可能呢?那样只会贻误后人。
做一个“挑剔”的读者
我现在每天都会逛逛位于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韬奋书店,有时也会去几步之遥的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主要看一看有什么新书出版,了解读书出版界的动向。我自己订阅了很多杂志,也喜欢读些古怪的书,这些都跟兴趣有关。我的阅读兴趣,集中在上世纪30年代以来的事情,尤其是社会、思想方面的话题,对上海、台湾乃至海外思想界的动向比较关注,平时的阅读主要围绕着这些方面展开。
我是书商出身,一辈子与书打交道,读书也因此受到了职业的影响。世上读书的方法与原因有很多种,于我来说,读书则与工作紧密相连。当我需要了解某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或是想知道某一个话题的根根节节,就会去寻找相关的图书进行阅读,读书的过程,也就成了解疑释惑的过程。因此,读书对我来说,是兴趣也是需要。
我有一些读书习惯保留了下来,比如说我不做读书笔记,但是坚持下载、复印与做剪报。以前是看到好的文章与资料,自己的就剪下来,别人的就拿去复印,现在还加上从网上下载资料。获得资料后,我将它们按照主题归档保存。这些习惯帮助我收集了很多有用的资料,方方面面的都有,我的家也因此成了一个小型资料馆。
读书要读经典,这是很正确的观点,经典就是经过时间选择过了的好东西。我在人民出版社工作很多年,对阅读经典很有感触,也亲手接触了不少经典出版的工作。当时有批评说人民出版社的视野太窄,应该多翻译外国经典学术名著。后来人民出版社就制定了一个全面的出版计划,向国内大规模介绍国外经典。这个出版计划当时印成一个蓝皮的小册子,后来出版界就叫做蓝皮书。可惜的是,这个出版计划因故被打断。商务印书馆接手这个出版计划之后,取名“汉译世界现代学术名著”,一批一批出版了很多种,现在已经成了学界的一大知识宝库。对我个人而言,缘于这个出版计划,当时接触了不少国外经典著作,至今还记得,我接手的第一本书就是黑格尔的《小逻辑》,第二本就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经典著作的感情,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培养起来的。
多读文学经典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这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对中国独特优势的概括,他把《红楼梦》视为华夏精神文明的圭臬。《红楼梦》正是一部文学书。自然与社会科学书,现实而实用;文学书提供的多是虚幻世界,虽不存在却更真实。作为基础进而积累,人需要读相应的自然与社会科学书;作为陶冶进而修养,人还应该读一些适合于个人情况和爱好的文学书。
我鉴别文学书,在于它能否将我带进作者开拓的虚幻世界。成功的小说,该是消闲的乐园、情感的伴侣、精神的食粮、展才的天地,能使读者怡情养性、有所感悟,应如春风化雨,应有金玉满堂。成功的小说只凭借白纸黑字,就能够呈现出另一个世界。你未曾亲历或虽身在其间却不知奥秘,它可以清明扩展你的眼界心胸,可以滋润丰盈你的生命活力。文学书的质地、神韵,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不可企及的。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书在手,静下心,读进去,你就能如曹雪芹所期望的,“因情入幻”,“自放手眼”,“别开生面”。那是一种唯我感知的精神保养,一种物外神游的美感享受。人在书中,生活新颖,生命得以延伸。
此后一旦得闲,我将重温文学经典,只有文学经典,才能让我流连忘返。而在各种经典之中,唯《红楼梦》百读不厌。你读书,不可不读《红楼梦》:白纸黑字“大观园”,“字字看来皆是血”,这是华夏钟灵毓秀的智慧结晶。
作为当代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尤为重要的。在物质文化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注重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上,课余时间多读一些好书,来不断充实自己大学生活。
机遇,成功之花
成功,是每个人都期盼的,但上苍并不将它赐给每一个人,因为成功需要你自己有所准备,成功需要你不懈追求,更需要你能把握机遇。
隔壁一对夫妇,真是有福气,二十五年前,生了一对龙凤胎,皆大欢喜,便取名为“欢欢”和“喜喜”。这对龙凤胎,天资聪明,而且勤学好问,每次考试总是能拿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因此,深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同学们也敬佩不已。村里的人也夸这两个孩子有出息,将来准能考个清华北大。姐弟俩劲头十足,互勉互进,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二十五年后的今天,大家再来看看现实中的龙凤胎吧--姐姐欢欢,走出清华大学,在资力雄厚的××公司任翻译工作,深受上司的赏识,月薪八千。住在一所带有花园和娱乐场的小公寓里,日子过得充实而富有色彩;弟弟呢?一位普通的农民,天天脸朝黄土背朝天,年薪还不过八千,虽然已成家,但是住在父母的旧房里。他现在想的是请姐姐帮点忙,能做点小生意,攒点钱换新房。读到这里,您也许会问怎么会这样?
原来是弟弟在中考时失利了,中考前两天,他因患有感冒,但这并未引起他的注意,他认为小小的咳嗽不会有什么大碍,而且他也不想为贫困的家再增添负担,就这样,他进入了考场,考完第一科,感觉还不错,觉得考上重点中是有希望的。可是考第二天的数学时,渐渐地,他发现头越来越晕,越来越痛,结果是把自己最强的一科考成了最弱的一科,其他几科也考得不咋样,弟弟落榜了。本以为第二年能继续实现梦想,没想到,第二年弟弟的病情加重了,越是临考越是头痛。就这样,弟弟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回家务了农。姐姐却在中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进了全市最好的重点中学,后来,又顺利考上了清华大学。
姐弟俩论实力,不分上下,论人品,你夸我赞,可结果截然相反。这只因为机遇与弟弟擦肩而过。
机遇是成功之花,抓住它就犹如抓住了走向成功的方向,抓住了新生活,抓住了人生。
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 ——建设幸福中国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娓娓动听讲课时,你可曾想过: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得来的?它是由我们的先辈用血肉之躯换来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种种磨难才走到今天的辉煌。中国革命从奋斗——挫折——再奋斗的历程中,闯出一条通往胜利之路,才有了62年前新中国扬眉吐气,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当历史与社会的责任压在我们年轻一代身上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一定要走进知识的海洋,打开书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充分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少壮轻年月,迟暮惜辉煌。我们的学习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学校的殷切关怀。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把握难得的机会,把每一分每一秒都充分利用起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于建设幸福中国的事业中,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日莘莘学子,明日国家栋梁。历史赋予我们重大而神圣的使命,那就让我们用青春的智慧和满腔的热血,铸就更加幸福而美好的人生!让我们胸怀大志,敢于拼搏,为成就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吧;让我们坚定信念,执着追求,为振兴中华、建设幸福中国而努力读书!
建设幸福中国,就是建设幸福家园,因为中国是我们的大家园,只有把自己锻炼好,我们才有精力,才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
同学们,让我们立刻行动起来吧,常怀感恩之心,肩负起建设幸福中国的责任,共同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吧!
机遇,成功之花
成功,是每个人都期盼的,但上苍并不将它赐给每一个人,因为成功需要你自己有所准备,成功需要你不懈追求,更需要你能把握机遇。
隔壁一对夫妇,真是有福气,二十五年前,生了一对龙凤胎,皆大欢喜,便取名为“欢欢”和“喜喜”。这对龙凤胎,天资聪明,而且勤学好问,每次考试总是能拿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因此,深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同学们也敬佩不已。村里的人也夸这两个孩子有出息,将来准能考个清华北大。姐弟俩劲头十足,互勉互进,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二十五年后的今天,大家再来看看现实中的龙凤胎吧--姐姐欢欢,走出清华大学,在资力雄厚的××公司任翻译工作,深受上司的赏识,月薪八千。住在一所带有花园和娱乐场的小公寓里,日子过得充实而富有色彩;弟弟呢?一位普通的农民,天天脸朝黄土背朝天,年薪还不过八千,虽然已成家,但是住在父母的旧房里。他现在想的是请姐姐帮点忙,能做点小生意,攒点钱换新房。读到这里,您也许会问怎么会这样?
原来是弟弟在中考时失利了,中考前两天,他因患有感冒,但这并未引起他的注意,他认为小小的咳嗽不会有什么大碍,而且他也不想为贫困的家再增添负担,就这样,他进入了考场,考完第一科,感觉还不错,觉得考上重点中是有希望的。可是考第二天的数学时,渐渐地,他发现头越来越晕,越来越痛,结果是把自己最强的一科考成了最弱的一科,其他几科也考得不咋样,弟弟落榜了。本以为第二年能继续实现梦想,没想到,第二年弟弟的病情加重了,越是临考越是头痛。就这样,弟弟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回家务了农。姐姐却在中考中,以优异的成绩进了全市最好的重点中学,后来,又顺利考上了清华大学。
姐弟俩论实力,不分上下,论人品,你夸我赞,可结果截然相反。这只因为机遇与弟弟擦肩而过。
机遇是成功之花,抓住它就犹如抓住了走向成功的方向,抓住了新生活,抓住了人生。
第三篇:开卷有益,读书点亮人生
开卷有益,读书点亮人生
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可谓真真切切的点到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从书本中汲取知识,体味人生该是一件饶有情趣的事情。好读书,读好书,让我们从懵懂渐渐变得成熟,让我们在迷茫中渐渐找到奋斗的方向,人生因此而越发的光亮。
读书应该勤奋,勤奋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的优良品德,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应该忽视勤奋的态度,勤奋的精神。多读书,勤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瘾”,相信出口成章对于我们来说并非难事。人脑仿佛是一个宝库,多少东西都能装进去,脑子里的东西越多,下笔就越快,写文章就越丰富、越灵动、越容易碰见灵光迸现、左右逢源的情况。读书其实就是一种耳濡目染的过程,当然目染的成分要大一些,还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一种深究与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受知识的熏陶,慢慢将书中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储存与人脑中,当写作的时候,与人交际的时候,我们便可侃侃而谈,灵感一来,那便可出口成章,颇有几分学者,作家的风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不再是说说而已。另外,光读书不行,还要实践。读书是手段,实践才是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创新的可能性。如果只是一味的读书,而不懂实践,那便是纸上谈兵,成为书呆子也会是迟早的事,那么读书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将书中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融会贯通是读书必不可
少的,否则便会事倍功半,非但没有效率,效果也是一般,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读书也是需要技巧与方法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句话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书必须学会辨别,学会取舍,学会挑剔,撷取其中的精华进行学习。他要求我们必须有一双慧眼,辨别优劣。说实话,现在的书比比皆是,好坏优劣不等,如果我们不加挑选的读,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甚至会降低我们原本的素质与品位,所以读书“挑剔”一点,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经典”一词一说出口,便觉得它是智慧,品味与质量的代名词。之所以成为经典,肯定是经过历代大家的甄选而流传下来,他们有一双慧眼,相信他们比相信自己可能还要好的多。经典字字都是华夏钟灵毓秀的智慧结晶。经典,无论是小说还是其他都是消闲的乐园、情感的伴侣、精神的食粮、展才的天地,能使读者怡情养性、有所感悟,应如春风化雨,应有金玉满堂。成功的小说只凭借白纸黑字,就能够呈现出另一个世界。你未曾亲历或虽身在其间却不知奥秘,它可以清明扩展你的眼界心胸,可以滋润丰盈你的生命活力。文学书的质地、神韵,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不可企及的。在经典中,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更确切的说,它是一个世界,一种情景,一种境界。多读经典,感悟经典,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书有等级,经典书籍有着高贵的血统,阅读经典我们也会变得高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也需要兴趣。只有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我们才愿意去读,愿意去研究,才能读的深刻,读得彻底,如此我们也会有更多个人的见解与看法,那么读书才会有意义,有情趣,才会
有更多的创造力。可以想象,如果喜欢唱歌的人让他去研究科学,那或许像杰克逊一样伟大的歌手不会出现;如果逼着爱迪生去画画,那灯火辉煌的世界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才能看到。各个领域都是一样,读书也不例外。读感兴趣的书,于己,于社会更有意义。
读书与写作似乎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好朋友。写作可以说是将读到的书用作实践演练,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检验阅读成果,不知不觉间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可谓是一箭双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开卷有益,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提高文学素养,提升个人品味,更可以感悟世界,感悟人生,让人生变得饶有情趣,意义不凡!
第四篇:开卷有益 读书点亮人生读书材料
读书惟“勤奋”二字 冯其庸(学者)
谈起读书,我觉得无非是“勤奋”二字。勤奋是最为质朴又颠扑不破的读书之道。记得小时候读书,先生要求我们的,不仅是读文章,而且还要背下来。中国文学史上的诸多优秀篇章,小时候但凡花了功夫的,有很多至今都刻在脑子里。也许你要问:脑子里记住这么多文章有什么用?那么我告诉你:至少它能够给你的写作带来灵感。人脑仿佛是一个宝库,多少东西都能装进去,脑子里的东西越多,下笔就越快,写文章就越丰富、越灵动、越容易碰见灵光迸现、左右逢源的情况。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这个道理。“破万卷”的“破”字,已经告诉了我们,读书不是点到即止,而是需要勤奋,需要下功夫。读书如果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收益是不大的。
仅仅读书还不行,最好能与调查、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求之于书,证之于实,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完善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至理名言。我们不能因为进入了网络社会,很多知识可以方便地从网上获取,就忽略了行万里路的重要性。我的感受是,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入到具体的实践调查中,才能去伪存真,才能真正领会与理解。以我自己为例,玄奘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一个人,为了弄清楚他取经之后,到底由哪一条路回来,我10次赴新疆等地考察。当时心中有个疑问,为什么玄奘东归时要到公主堡去?公主堡既非寺庙,也非顺路,他没理由绕远路跑去拜谒。后来在当地牧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公主堡,当地人说,公主堡下才是真正的瓦罕古道!我这才明白,原来玄奘从明铁盖下来时走的其实是这条道,所以必经公主堡,然后到塔什库尔干。而此前,我误将一条由部队开辟的道路认作“瓦罕古道”了——它与公主堡下的瓦罕古道还远隔着一条大河!类似的情况,我经历的不少,这也让我更坚信:实地调查,走万里路,能够让一个人的知识变得更加准确、更加可靠。
如果研究的领域分得太细,可能难以产生通才式的人才。为什么呢?就因为学问之间是彼此关联、互相激发的。好比一位武术家,如果他只会耍枪,其他兵器一概不了解,你会觉得他是一位高手吗?我们倒是常常看到,很多有成就的人,往往旁搜远绍,广泛从其他领域汲取营养,化为己用,提升自己。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搞文学的不懂历史,搞历史的不懂文学,都会事倍功半。文学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不能全面涉猎,怎么可能获得精深的见解?所以,我认为学科可以越分越细,读书却该越读越宽,唯其如此,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更全面地看世界、想问题。
读书与写作密不可分,但读书宜早,著述宜晚。读书宜早现在大家都知道,著述宜晚却似乎没有多少人看重。古人说人生三大事:立德、立功、立言。立言需要有足够的人生锤炼与知识积累,不是随便为之的,怕的就是以己之昏昏,却欲使人昭昭,这怎么可能呢?那样只会贻误后人。
做一个“挑剔”的读者 沈昌文
我有一些读书习惯保留了下来,比如说我不做读书笔记,但是坚持下载、复印与做剪报。以前是看到好的文章与资料,自己的就剪下来,别人的就拿去复印,现在还加上从网上下载资料。获得资料后,我将它们按照主题归档保存。这些习惯帮助我收集了很多有用的资料,方方面面的都有,我的家也因此成了一个小型资料馆。
现在的图书出版与以往相比已大不一样,突出特点是极为繁荣,各类图书让人眼花缭乱,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涉及选择的问题。“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不仅在面对书海时要学会选择,在面对同一本书时,也要善于对其内容进行选择。现在的一些图书,平庸陈旧的内容比较多,真知灼见比较少,书中的很多话别人其实都说过了,不过是改头换面炒冷饭,如果我们端着这样的图书,还一本正经从头读到尾,岂不是很傻?所以,我认为读书不必一定就从头读到尾,虔敬得不得了——必须学会辨别,学会取舍,学会挑剔,撷取其中的精华进行学习。这在新书层出不穷、信息爆炸的当前尤其重要。怎么取舍呢?我的方法是先看目录,再选读其中的章节,一个意思是从出版人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编得怎么样;第二个看一看这本书的内容有哪些是我希望了解、值得去了解的,也就是这本书对我而言有多大的“价值”。
读书要读经典,这是很正确的观点,经典就是经过时间选择过了的好东西。我在人民出版社工作很多年,对阅读经典很有感触,也亲手接触了不少经典出版的工作。当时有批评说人民出版社的视野太窄,应该多翻译外国经典学术名著。后来人民出版社就制定了一个全面的出版计划,向国内大规模介绍国外经典。这个出版计划当时印成一个蓝皮的小册子,后来出版界就叫做蓝皮书。可惜的是,这个出版计划因故被打断。商务印书馆接手这个出版计划之后,取名“汉译世界现代学术名著”,一批一批出版了很多种,现在已经成了学界的一大知识宝库。对我个人而言,缘于这个出版计划,当时接触了不少国外经典著作,至今还记得,我接手的第一本书就是黑格尔的《小逻辑》,第二本就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经典著作的感情,大概也就是从那个时期培养起来的。
多读文学经典 崔道怡(文学编辑)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这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对中国独特优势的概括,他把《红楼梦》视为华夏精神文明的圭臬。《红楼梦》正是一部文学书。自然与社会科学书,现实而实用;文学书提供的多是虚幻世界,虽不存在却更真实。作为基础进而积累,人需要读相应的自然与社会科学书;作为陶冶进而修养,人还应该读一些适合于个人情况和爱好的文学书。
人都生活在物质和精神两个世界里,书是精神世界中再现物质世界的载体,因而凡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人,都时常生活在书里,读书才能过更有趣的生活。书,关乎人的生命质量和命运走向。人一辈子怎样生活,生活得怎样,就从他与书的关联开始。我便是个例证。受生活环境影响,我从小喜欢看文学书,大学上的文学系,走上社会被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所属《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当了一辈子文学编辑。工作之余,我也多是在研读各种类型、各种档次的文学书中度过的。我的人生历程,可以说与文学书共存共荣。
我鉴别文学书,在于它能否将我带进作者开拓的虚幻世界。成功的小说,该是消闲的乐园、情感的伴侣、精神的食粮、展才的天地,能使读者怡情养性、有所感悟,应如春风化雨,应有金玉满堂。成功的小说只凭借白纸黑字,就能够呈现出另一个世界。你未曾亲历或虽身在其间却不知奥秘,它可以清明扩展你的眼界心胸,可以滋润丰盈你的生命活力。文学书的质地、神韵,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不可企及的。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书在手,静下心,读进去,你就能如曹雪芹所期望的,“因情入幻”,“自放手眼”,“别开生面”。那是一种唯我感知的精神保养,一种物外神游的美感享受。人在书中,生活新颖,生命得以延伸。
文学来自生活,来自群众,又与时代密切关联,我对这一点感触尤深。70年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及文学的人民性课题,在当今这个时代正被更好地实践。在职时,我有幸赶上新时期的文学进程,亲历了小说由复苏到健旺的喜人情景;退休后,我常参与作品评论,不断滋养着文学情趣。最近读本“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年轻作家的成果更是令人欣喜。
此后一旦得闲,我将重温文学经典,只有文学经典,才能让我流连忘返。而在各种经典之中,唯《红楼梦》百读不厌。你读书,不可不读《红楼梦》:白纸黑字“大观园”,“字字看来皆是血”,这是华夏钟灵毓秀的智慧结晶。
与“高贵”的文字结缘 曹文轩(教授、作家)
有的书具有高贵的血统,有的书则不然。你得承认:中外历史上不少经典之作,比如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安徒生的书、《夏洛的网》等,都具有高贵血统。我这不是说:我们要将一切非高贵血统的书排斥在外。只是说:我们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亲近那些具有高贵血统的经典之作。如果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不与这样的文字结下情缘,想提升境界,大概是很难的。
如果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只属于读者的童年,这样的作品、作家恐非一流。一部上乘的儿童文学作品、一个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家,是属于读者一生的。儿童文学的文学性,其实没有任何特殊性,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所具有的元素和品质是完全一致的——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如果只有“儿童”没有“文学”,这样的儿童文学只会停留在读者的童年。如果一个成人不愿提及自己的童年阅读史,那么,那些所谓的儿童文学必是糟糕的。
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若能在一个人的弥留之际呈现在即将消逝的记忆里,这部作品一定是一部辉煌的著作。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最大幸福,就在于其作品能被当年的小读者在晚年时充满感激地回忆着。
孔子说:“诗可以兴。”兴,首先指有兴致,对读书、写作永远兴致盎然。什么书都想看上一看,什么事都想研究研究,如饕餮之贪食、若赌徒之手痒。对我来说,任何游戏娱乐,虽都不排斥,却也不甚起劲,不如读写这般能激起玩心。
从前弗洛伊德研究作家,曾说作家之所以有创造力,其实只因他还没长大,故还保留了儿童的想象力、还能继续做其白日梦,编织故事。在我熟悉的学术界,依我看,许多人恰就是缺乏这种想象力的。或者说,此等能力早已在教育历程中被折磨殆尽了。挣扎着爬到博士、副教授、教授,恃读写以糊口而已。纵或可获得若干名利,其著作亦有客观之价值,然皆只是工作、任务、工具而已。那种因觉得它好玩而热情高涨、兴致盎然之感,罕闻见矣!
兴是自由的心灵在知识宇宙中的翱翔,以获得美感为乐。如无此心境,一切读书方法的谈说,都会失去意义。
也许有人把我所讲的这个话题当作是“通博”与“专精”之争;并认为做学问终究还是专精些好。人的精力有限,何能随兴歌哭、曼衍无端?东摸摸西摸摸,掠影浮光,也必然不能深入。
但其实,这并不是通博与专精之分,而是真与假之分、活与死之分、创造者与技工之分。灵源一窒,永世不得超生。深入云云,只好聊以自慰罢了。
兴还有另两个意思:兴动与兴发。
兴有举意,商承祚、郭沫若皆谓此字象四手合托举物之形,故有兴举、兴造、兴作、兴动等涵义。所以兴不只是涉想绎思,更要与手配合着动,人们一直把读书跟写作合起来说,就是这个缘故。读书若不配合着写作,往往如空花过眼,不能真在你心田上生根发芽。
如何配合?一是摘录撷要或做札记;二是用自己的方法重新组织,包括对这本书的重写重组,或把与之相关的书拿来关联组合;三是以一主题找相关之书参考,写出你对这个题目的见解。第一种是顾炎武《日知录》式的;第二种是袁枢把纪传体史书改编成纪事本末体这类的,或各种集评集注集释汇校之类;第三种则是专题论著。其他写作方式还很多,但这三种最基本,均属读书时之鸿爪印痕,足以观思致的足迹。
兴发,则是说读书不只是吸收旧有的知识,还当有所兴发、唤起。这种兴发,不只是对类似状况的联想或类比,那是比。兴乃触物而起,是未必有直接关联之触发、启示,可以言外而得意。
这种兴,由读书来,但又非书所能限,说起来仿佛神秘,其实真读书的人都能体会。古人见蛇斗、篙师撑船、公孙大娘跳舞、夏雷春云、败墙蜗涎而悟笔法,牛顿被苹果打中脑袋而知地心引力,不就是兴吗?
有兴才有创造发现。于日常生活中起兴,尚且能有如此创造,读书就更是如此了。读诗而知伦理问题,如《论语》记载子夏读“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领会“素以为绚兮,礼后”即为一例。
读书至此,纵横得意,不亦乐乎?
显然,在读书这件事上,家长的做法带有功利色彩。
砚楠的书桌上摆放的书并不少,基本都是辅导书和作文选,“辅导书做题时经常用,作文选写作文时也会用。但是,只要不学习的时候,我肯定不会碰这些书。”砚楠说,她喜欢看的书全在手机里,可以随时打开看两眼。
“只有‘低压迫’的阅读才能让孩子享受阅读本身带来的快乐。”周益民老师说,即使是那些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图书,当你宣称读了它就能提高作文成绩时,孩子对它的兴趣也会大打折扣。
其实,当孩子们可以自由阅读并喜欢上阅读以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必然的结果。目前,周益民老师所在的学校就有两个学生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分别写出了几万字和十几万字的小说。
童话书中蕴藏着大智慧
让孩子们的生活中有图书为伴,不仅仅是语文教育和提高孩子文化素养的需要,还因为一本好的图书本身蕴藏着宝贵的人生智慧。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梅子涵教授介绍,有一本简单的图画书叫《失落的一角》,主角是一个缺了一个角的圆,它觉得自己不完美,于是便想找回来。
它在寻找这失落一角的时候,走得慢慢的。它看到了一朵花,它走到花前面闻一闻花的味道;它看到了一个小甲壳虫,便跟甲壳虫一边走一边聊天儿;它又碰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它便经历了一段美丽的爱情。后来它终于找到失落的那一角了,它把自己拼成了一个圆。于是它走起来飞快,像一个火车一样快,停都停不下来。它看到花,可再也闻不到了;看到朋友甲壳虫,也停不下来了;又看到了蝴蝶,可是它跑得太快了,扑了一个空。寻找了半生的圆,却发现还是失掉一角比较好。于是它慢慢地让自己走到路边停下来,然后轻轻地把好不容易找到的角放下来,它现在又可以唱了:缺掉一角真好。
“我读过很多很多的儿童文学,你要问我哪一本书没有哲学,我简直想不起来,因为优秀的儿童文学里面到处有哲学,如果你达到了比较高的阅读水平的话,你想看不见这个哲学都很难。”梅子涵说。
“世界上没有圆满,任何以为自己已经圆满的其实都误会了。这是一本很简单的没有多少字的儿童文学告诉我们的。”梅子涵说。
梅子涵教授曾多次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到过斯蒂文森的诗《The lamp lighter》(点灯的人)——那个每天太阳落下后,就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的李利。
“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就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我们这些人,也是点灯的人,把一本本有趣也耐人寻味的书,带到孩子们面前,让他们兴致勃勃地阅读,朦朦胧胧间,竟然使他们一生的日子都有了方向。”梅子涵说。读书是一种享受,我们可以在享受中得到体会;
读书是一种体会,我们可以在享受中得到乐趣;
读书是一种乐趣,我们可以在享受中得到知识;我读书,我快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引导我们奋力前进,更进一步。多读好书,会使我们脱离庸俗,脱离无知,走到那里仿佛都有一种属于书的清香伴随着我们,书香弥漫。有文化底韵的人,都会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一种高贵的气质。书籍,它教导我们要脚踏实地,问心无愧地迈向成功。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而读书则是人类的亲密朋友。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能培养文化修养;若果经常地去研究,去读,去思考,便能从中央到地方找到新的知识点,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还可以把知识点都牢牢地记住,就像刻在脑海里一样。“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有多读健康有益的书,努力地学习,才能为自己幸福的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读一本文学经典,诗情画意随即呈现眼前:北朝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了北方大草原的辽阔,牧草丰盛,牛羊成群的迷人风光;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表现了大自然的盎然春意和勃勃生机;王维的《鹿柴》“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词们都能让人陶冶情操,益人心智。
读一本史书,一幕幕动人心弦的场面历历在目:“秦王扫六合”、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汉武帝的大一统……它解开了紧锁历史的密码,打开尘封的史册,见证过往的兴盛和繁荣,发人深省。
读一本古典小说,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的情景在脑海中泛起狂澜: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汗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施耐庵的《水浒传》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吴成恩的《西游记》赞颂了人民蔑视封建统治、勇于反抗的精神;曹雪芹的《红楼梦》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耐人寻味。
读一本意义方长的书,能加深我们的理解能力,让灵魂感到冲突。“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每次读书,都能秒趣横生,并从中得到可贵的知识。
我读书,我快乐!雨果说:“这个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地,比大地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心灵需要营养,最原生态的丰富营养来自于书籍。心灵需要呼吸,最畅达的呼吸通道就是阅读。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才可能拥有学识修养;一个拥有学识修养的人,才能拥有诗心诗性;一个拥有诗心诗性的人,才可能热爱人生和自然;一个热爱人生和自然的人,才可能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我校是农村的一所小学,由于农村孩子的条件有限,他们不可能像城市的孩子那样,可以经常去书店、图书馆,所以我们学校的图书室就是很好的一个学生阅读平台。我校的活动宗旨是:宁可师生把书翻烂,也不能让书籍闲置一天。引导和组织学生读书,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从小热爱读书,渴望知识。
著名学者朱永新说过:“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史。”以书香打造特色,以书香追求卓越,让书籍点亮人生,让书香溢满校园是我校师生的一个美好的理想的追求。我校以“建设书香校园、提高人文素养”为指导,借助各种读书活动的开展,引领全校师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人人热爱读书、善于读书的氛围,积极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生化”的学习理念,积极建设书香校园。
一、汲取书苑精华,培养书香少年。
朱永新先生说过:“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丰富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一文中也写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书籍的阅读,几乎是不可或缺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认识与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引领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教师先具备“书香”品位,有才能培养出书香少年,从而为书香校园的建设夯实基础。
1、月月必读一书,内容日渐丰富。
在我校,每位教师的办公桌上都会有一本书,内容涉及教育教学、心理健康、社会科学,甚至是养生保健,这些书都是学校精心安排教师选购的。教师每月读一本书,一边读一边摘抄笔记。通过读书,教师的视野开阔了,心情愉悦了。领导干部还专门开展了干部读书日活动。迄今为止,我校教师统一阅读过《于丹<论语>心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我们怎能忘记中华民族耻辱史》等二十余本的图书。当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我校的教师经常成为县新华书店、图书馆的座上客。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出现和运用,读书的内涵和外延都在拓展,书香的味道更多样,书香文化的内容更丰富。工作之余,我们鼓励教师上网阅读,看电子书,看新闻,更快捷更广泛地阅读,并将精彩篇章转载到博客上供全体教师分享,这样阅读成为了一件时尚快乐之事。
2、每月撰写一文,记载所思所想。
在每月一书的基础上,我校要求教师每月结合实际工作或所阅读的图书,撰写随笔。教师们由此养成了思考的习惯,通过感悟生活、感悟工作,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师随笔集锦。这些随笔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用来点亮学生心灵。领导干部每月至少撰写一篇管理随笔,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校连续三年举办读书展览,每届读书展览会上,教师都互相推荐好文章或好书,并撰写推荐理由。由于长期的坚持练笔,我校教师的文章都写得富有思想,文采飞扬,一篇篇文章堪称精品,所推荐的文章和图书也越来越有品位。
教师的书香味越来越浓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具备了优越条件。我校的教师也随之变得气质优雅,彬彬有礼,外校的领导和客人都说我校的教师很有“教师样”,我想这应该是书香熏陶的结果吧。
3、抓实语文科研,提高阅读能力。
我校教师对语文教学情有独钟,阅读课、古诗课、作文课„„上课和听课都是一种享受。我校田红双老师、廖彩霞老师的语文课、作文课多次被评为县优质课,并在全镇观摩。
我校的校本教研《作文与做人》,为教师研究书香校园建设提供了更深刻的舞台。所有的语文教师及班主任参加了这项课题的研究,当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当特色发展为特长,我校的师生在书香校园里更加游刃有余,迅速成长。
二、班级书香阵阵,学习质量提升。
1、晨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在我校,周一至周五的早晨,各班都进行“美文大家读”、“故事会”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语言表达、自信乐观等方面的能力和品质。经过长期的培养,我校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感情朗读、分析理解、表情达意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比较突出的能力。
2、周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我校的《优秀习作园地》是学生文学创作的展示台,学生以自己的作品刊登在班级《优秀习作园地》上为荣。《园地》的作品来源就是学生每周一篇的小练笔。我校七、九年级的学生每周写一篇作文,教师亲自批阅,并精选出优秀作品,刊登在校《优秀学生园地》上。作文的命题是教师随时迸发的灵感。
如今,作文已经成为我校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很多学生的作文优势在升入中学之后凸现出来,这是我们深感欣慰的。
3、图书角,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我校每个班级里都有一个图书角,每个图书角都有一个富有个性的名字。像《朝日》啦,《芳馨》啦,《翰海》啦„„学生在课间借阅图书,提前完成作业的学生能得到看书的奖励,放学后可以把同学推荐的图书借回家,晨读时间再把读书的心得介绍给大家。图书角里的书经常更换,成为一泉活水,滋润着学生的心灵。有的学生下课后也不肯离开教室,尽管老师百般催促,他们还是手捧图书不愿放手,阅读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养成了很好的读书习惯。
三、诵读民族经典,弘扬优秀文化。
古诗文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内涵精深,志存高远。目前我们的学生思想单纯,正缺少这种文化精华的滋养。诗文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感恩情;“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都将成为中华新一代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成为点燃孩子们创造性的生命灯火。我校利用校园广播在课间、课前播放古诗文,每周更换播放内容,定期举行比赛。我校要求每个学生一个星期学会两首古诗,只要我们师生达成共识,相互监督,共同努力。我校还要求每位学生建立自己的古诗文成长记录本,把自己已经学会的古诗都记录下来。
在校园读书展览活动中,“书香教室”的评比引起了师生的强烈兴趣。七年级对联隐含了班级阅读方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横批“开卷有益”;八年级的图书角依次命名为“心仪一角”,意为读书成为学生最向往的事,“回眸再读”,意味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精彩亮点令人惊叹。学生通过成语接龙、图书角命名、搜集、创编对联等活动,对祖国中华文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加深爱自己的祖国。几年来,我校遵循着“致力书香建设,带动全面发展”的发展思路,把“书香校园”建设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书香特色深入人心,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活动、教学工作、教师队伍建设„„无时无处不是书香弥漫,儒雅从容。
第五篇:《开卷有益,读书点亮人生》读后感
学习《开卷有益,读书点亮人生》的心得体会
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可谓真真切切的点到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从书本中汲取知识,体味人生该是一件饶有情趣的事情。好读书,读好书,让我们从懵懂渐渐变得成熟,让我们在迷茫中渐渐找到奋斗的方向,人生因此而越发的光亮。
冯其庸学者对于读书的态度与观点,我很是赞同。读书应该勤奋,勤奋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的优良品德,无论做什么事都不应该忽视勤奋的态度,勤奋的精神。多读书,勤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瘾”,相信出口成章对于我们来说并非难事。“人脑仿佛是一个宝库,多少东西都能装进去,脑子里的东西越多,下笔就越快,写文章就越丰富、越灵动、越容易碰见灵光迸现、左右逢源的情况。”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读书其实就是一种耳濡目染的过程,当然目染的成分要大一些,还是一种积累的过程,一种深究与思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受知识的熏陶,慢慢将书中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储存与人脑中,当写作的时候,与人交际的时候,我们便可侃侃而谈,灵感一来,那便可出口成章,颇有几分学者,作家的风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不再是说说而已。另外,光读书不行,还要实践。读书是手段,实际才是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有创新的可能性。如果只是一味的读书,而不懂实践,那便是纸上谈兵,成为书呆子也会是迟早的事,那么读书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将书中知
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融会贯通是读书必不可少的,否则便会事倍功半,非但没有效率,效果也是一般,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读书也是需要技巧与方法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一句话道出了沈昌文的观点。读书必须学会辨别,学会取舍,学会挑剔,撷取其中的精华进行学习。他要求我们必须有一双慧眼,辨别优劣。说实话,现在的书比比皆是,好坏优劣不等,如果我们不加挑选的读,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甚至会降低我们原本的素质与品位,所以读书“挑剔”一点,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经典”一词一说出口,便觉得它是智慧,品味与质量的代名词。之所以成为经典,肯定是经过历代大家的甄选而流传下来,他们有一双慧眼,相信他们比相信自己可能还要好的多。经典字字都是华夏钟灵毓秀的智慧结晶。经典,无论是小说还是其他都是消闲的乐园、情感的伴侣、精神的食粮、展才的天地,能使读者怡情养性、有所感悟,应如春风化雨,应有金玉满堂。成功的小说只凭借白纸黑字,就能够呈现出另一个世界。你未曾亲历或虽身在其间却不知奥秘,它可以清明扩展你的眼界心胸,可以滋润丰盈你的生命活力。文学书的质地、神韵,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替代、不可企及的。在经典中,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更确切的说,它是一个世界,一种情景,一种境界。多读经典,感悟经典,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书有等级,经典书籍有着高贵的血统,阅读经典我们也会变得高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读书也需要兴趣。只有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我们才愿意去读,愿意去研究,才能读的深刻,读得彻底,如此我们也会有更多个人的见解与看法,那么读书才会有意义,有情趣,才会有更多的创造力。可以想象,如果喜欢唱歌的人让他去研究科学,那或许像杰克逊一样伟大的歌手不会出现;如果逼着爱迪生去画画,那灯火辉煌的世界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才能看到。各个领域都是一样,读书也不例外。读感兴趣的书,于己,于社会更有意义。
读书与写作似乎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好朋友。写作可以说是将读到的书用作实践演练,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检验资金获得阅读成果,不知不觉间还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可谓是一箭双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开卷有益,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提高文学素养,提升个人品味,更可以感悟世界,感悟人生,让人生变得饶有情趣,意义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