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万钢部长出席上海世博会芬兰国家馆日(样例5)

时间:2019-05-14 16:0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技部万钢部长出席上海世博会芬兰国家馆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技部万钢部长出席上海世博会芬兰国家馆日》。

第一篇:科技部万钢部长出席上海世博会芬兰国家馆日

中 国 科 技 通 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585期

2010年6月10日

万钢部长出席上海世博会芬兰国家馆日

5月2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与芬兰总统哈洛宁共同出席了2010上海世博会芬兰国家馆日活动。万部长代表中国政府和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对芬兰举行上海世博会国家馆日表示诚挚祝贺。万部长向客人介绍了中芬科技合作取得的成绩和科技在上海世博会上的精彩体现,双方对中芬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表示肯定。双方相信,在中芬建交60周年之际,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两国人民增进友谊、深化友好合作的新平台。宾主双方还共同参观了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和芬兰国家馆。

万部长陪同温总理出席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2010年5月29~30日,万钢部长陪同温家宝总理出席了在韩国举行的第三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科技合作是本次三国领导人会议的重要议题。在我方倡议下,三国领导人发表了《中日韩加强科技和创新合作的联合声明》,这是三国领导人首次就科技和创新领域合作发表联合声明。领导人会议期间,我部还和韩国教育科技部、日本文部科技省共同举办了第一届中日韩青年科学家研讨会,超过60名来自三国的青年科学家就绿色发展的相关技术与政策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万钢部长陪同温家宝总理及日韩领导人会见了参会的青年科学家。

本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还发表了《2020合作展望》,对三国各领域合作进行规划,其中特别提到将扩大由我部和韩国教育科技部、日本文部科技省共同组织的联合研究计划,三方表示将扩大合作规模以支持更多的来自三国的科研人员开展实质联合研究。

我国“子午工程”首枚气象火箭发射成功

我国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项目——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简称“子午工程”)首枚气象火箭6月3日凌晨4时在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成功发射,并首次采用GPS技术获得了我国低纬度地区20至60公里高度的高精度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压力和风场的探测参数。

“子午工程”将致力于建成一个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该系统运用地磁(电)、无线电、光学和探空火箭等多种手段,连续监测地球表面20至30公里以上到几百公里的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以及十几个地球半径以外的行星际空间环境中的地磁场、电场等参数。

据介绍,“子午工程”拟沿东经120度,北纬30度线布局建设15个地基临近空间环境监测站。其中位于海南省儋州市雅兴镇的监测站为功能最全的一个综合性站点。利用该站点的探空火箭发射基地发射气象探空和电离层探空火箭是子午工程空间环境监测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科学家发现一种能清除病原微生物的蛋白分子

新一期出版的《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曹雪涛院士研究小组的科研成果。他们首次发现了一种被称为Lrrfip1的蛋白分子,能够在免疫细胞内识别入侵的病原微生物DNA和RNA,进而通过一种非经典的信号转导通路激活免疫细胞产生干扰素以迅速清除病原微生物。该杂志配发专题评论,认为该研究为人们深入认识免疫系统如何抗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制和抗感染免疫药物的设计提出了新方向。

此次发现的Lrrfip1能直接识别并结合病原微生物双链DNA和双链RNA,随后结合并活化一种信号分子,再通过结合I型干扰素产生的关键转录因子,促进乙酰化转移酶P300在干扰素启动子区聚集,形成一个干扰素基因表达增强三相复合体,从而促进干扰素产生。该研究发现了一条不同于经典模式的、由胞内核酸识别分子Lrrfip1及其下游信号分子组成的免疫识别病原微生物核酸及触发I型干扰素产生的新型分子途径,为抗感染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

新一代高速列车面世

中国北车长客股份公司研制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时速380公里新一代高速列车“和谐号”380A首辆车5月27日竣工下线。新一代动车组首辆车是当今世界速度最快、品质最优、功能最全、安全可靠性更高的产品,它持续运营时速350公里,最高运营时速380公里;综合舒适度更优,能够平稳低噪运营,自动压力控制,实现人机和谐;更加节能环保,可实现低阻力,轻量化,再生制动,绿色动力,零排放;更安全可靠,强度等级高,自动监控,冗余设计。整车设计体现十大技术创新亮点:低阻力流线头型,优良的车体振动模态,高气密强度和气密性车体,大承载高安全性转向架,先进的隔声减振技术,强动力绿色牵引系统,主动控制低气流扰动双弓受流技术,高安全低磨耗复合制动,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服务设施,控制诊断监视智能化。

我国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

由中国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组成的联合小组,成功实现了16公里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这个距离是目前世界纪录的20多倍。该实验首次证实了在自由空间进行远距离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可行性,向全球化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重要一步。6月1日出版的《自然—光子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该成果。

从2007年开始,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小组在北京八达岭与河北怀来之间架设了长达16公里的自由空间量子信道,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最终在2009年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远距离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证实了量子态隐形传输穿越大气层的可行性,为未来基于卫星中继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网奠定了可靠基础。

该小组在自由空间量子通信领域的一系列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支持,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英国《新科学家》、美国《今日物理》、美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等多家学术媒体均及时报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家实现偏振多阶及高密度光信息存储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光子学聚合物实验室与光电信息技术实验室合作,利用偶氮苯聚合物的光响应性,实现了偏振多阶及高密度光信息存储。研究人员使用超分子组装的方法制备出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稳定性、溶解性及可加工性的超分子双偶氮苯作为存储介质,并利用激光直写技术实现了相当于传统DVD存储密度20倍的四维信息存储,研究工作成功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此基础上,研究工作将进一步设计偶氮苯聚合物的多层次结构,并通过偏振多阶、多元、多维、多层等技术实现超高密度信息存储。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及中科院的资助。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26日出版的《材料化学杂志》上。

风云三号卫星微波湿度计成功在轨运行两周年

2008年5月27日,风云三号气象卫星(FY-3A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微波湿度计于2008年6月4日开机工作,至2010年6月4日已成功在轨运行两周年。微波湿度计包括150GHz和183GHz两个探测频率,5个探测通道,主要功能是探测全球大气湿度廓线及强降雨;按照卫星总体要求,三年工作寿命设计,两年在轨运行考核。在两年的在轨运行中,微波湿度计工作正常,积累了大量全球大气水汽及强降雨等气象资料,图像层次分明,信息量丰富。

与国际同类星载遥感器相比,微波湿度计采用了多项创新性技术:一是在国际上首次采用准光学技术实现150GHz极化分离;二是扫描方式灵活,采用三种扫描模式,包括变速扫描、匀速扫描和固定角度,能够实现任意角度观测;三是国内首创高带宽、高线性度接收机技术,为提高系统定标精度和定量化应用提供了技术保障;四是双探测频率采用双天线配置,为微波湿度计的探测功能扩展提供了技术手段。

我国科学家发现帕金森氏病可能的发病机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志珍院士领导的研究小组与焦仁杰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利用果蝇的PD模型进行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在帕金森氏病发生过程中起关键调节作用。在果蝇PD模型中把HDAC6基因进行缺失突变之后,PD症状包括多巴胺神经元死亡、视网膜退变和运动障碍都显著加重。同时标志性的包涵体由于HDAC6的缺失而显著减少,可溶性的寡聚体却明显增多。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HDAC6对PD病的发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同时揭示了包涵体对PD的保护作用而寡聚体才是真正的致病原因。这一发现为人类PD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该研究成果将在7月1日出版的《细胞分子生物学》期刊上发表。

我国成功发射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并准确入轨

北京时间6月2日晚23时53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将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6月7日18时30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我国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顺利实施了第2批次轨道位置捕获控制,卫星成功定点于东经84.6°赤道上空,准确进入地球静止轨道。此外,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对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进行了开通一代导航、二代导航相关设备等有效载荷,建立卫星空间运行工作状态,为卫星早日提供导航业务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新研发太阳能电池手机充电器将亮相世界杯开幕式

河北保定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研发的太阳能电池手机充电器将作为国际足联官方礼品亮相6月11日的世界杯足球赛开幕式。此款太阳能电池手机充电器在晴朗的天气情况下,经过大约连续6小时的照射即可给内置的1450MAH锂电池充满电,通过配置的转换接头,可为主流型号手机充电。为便于携带,该充电器在争取最佳硅电池面积的前提下,总重仅为150克。折叠后的尺寸为153X70X16毫米,而展开后的硅电池受光面积可达120平方厘米,硅电池总功率达到1.6W。此次首批共有1000个充电器将陆续赠与亲临世界杯现场的客户。

“星云”计算机名列全球超级500强第二

全球高性能计算机TOP500排行榜官方网站近日发布了最新“500强”名单,中国首台实测性能超过千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星云”,以实测Linpack性能每秒1271万亿次计算能力列排行榜第二位。中国“天河一号”在本次排行榜中名列第七。

“星云”是目前中国实测性能超过1000多万亿次的首台商用高性能计算机,其理论峰值运算速度可达每秒3000万亿次,实测Linpack性能达到每秒1271万亿次。除了超强计算能力,它还拥有超高密度、超高性价比、超低功耗以及超广泛应用等特点。

第二篇:科技部部长万钢与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共同出席中国

中 国 科 技 通 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620期 2011年5月30日

北京中关村五年内将引进千名海外高层次人才

北京市近日下发《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行动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今年到2015年,北京市要用5年时间引进10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北京将聚集3-5万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为达到上述目标,《行动计划》提出了6大建设工程。除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已经提及的设立北京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代建实验室等措施外,《行动计划》还提出了一些新措施。

《行动计划》提出要广开选才用才视野,支持中央直属单位人才资源采取项目合作、联合攻关等形式向市属单位“柔性流动”,面向全国吸引一批高层次、高技能人才。《行动计划》还指出,要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建新材料领域的新型研究机构,引领前沿科技自主创新活动。同时,《行动计划》重申将力争用3年时间建成不少于1万套人才定向租赁住房,还鼓励用人单位自行建设人才公寓、动员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人才公寓,并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北京市还首次提出要组建人才特区建设促进中心,设立“人才接待日”,认真听取和研究各类人才反映的意见建议,对重要事项“特事特办”,提高服务人才的质量和效率。

万钢与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共同出席中国-巴基斯坦企业家论坛

2011年5月19日,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巴基斯坦驻华使馆共同主办的中国-巴基斯坦企业家论坛在北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与来访的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等出席论坛并致辞。

万钢代表全国政协、中国工商界人士和科技界人士欢迎吉拉尼总理访华。万钢说,中国与巴基斯坦1976年签署了科技合作协定,两国政府已经举行了16届政府间科技联委会。双方在气象、测绘、海洋、新能源和传统医药等领域签署了合作协议,科技合作对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友好合作关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两国将重点加强能源、基础建设、通讯、农业等领域的合作,同时将进一步加强双方科技合作,以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巩固与深化。

在中国―巴基斯坦企业家论坛上,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巴基斯坦鲁巴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马苏德·汗、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于阳等来自中巴约200多位企业家参加了论坛。万钢部长会见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和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教授

2011年5月19日,科技部长万钢在北京会见了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Clause Schwarb)教授一行并共进早餐。万部长向客人介绍了我国家高新区及科技型企业发展情况,并就青年科学家培养、创新型企业建设等议题与施瓦布教授交换了意见。万钢部长表示将应邀参加世界经济论坛今年9月在大连举办的夏季达沃斯(又称“新领军者年会”)论坛并将与世界经济论坛积极筹办论坛中相关科技创新会议等活动。

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实施五年成果丰硕

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来临前夕,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成果交流会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活动在京举行。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简称中欧项目)由欧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商务部、环境保护部共同发起,2005年6月启动,将于2011年9月结束。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李干杰说,经过五年多的实施,中欧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成为中欧环境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在中欧项目平台上,中国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加强了合作。同时,中欧项目的实施,对地方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过去五年,中欧项目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帮助各级政府制定了生物多样性相关政策、法规、条例、计划、标准等。

中荷科研和创新合作平台研讨会召开

2011年5月13日,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与荷兰科学研究组织(NWO)联合举办的中荷科研和创新合作平台研讨会在沪召开。来自中荷两国政府部门、学术界以及产业界代表30余人出席了会议,并就中荷科研和创新合作平台的建立,以及在该平台下中荷产学研合作的新机遇和新方法展开了讨论。双方代表分别介绍了中荷科技合作情况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做法,阐释了中荷科研和创新合作平台为促进企业参与双边合作服务的设想。来自荷兰企业、中荷研究机构和大学院校代表分别做了主题发言,就中荷科研和创新合作平台提出了自身建议和需求。我国学者培育出可同时表达4种荧光蛋白的克隆猪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赖良学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顾为望及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吴珍芳合作,成功培育出一种特殊的转基因克隆猪,该猪在特定波长的激发光下可分别发出红、黄、绿、青4种荧光,这是国际上首次获得能够同时表达4种荧光蛋白的转基因克隆猪。

研究组通过电穿孔的方法分别将红色、黄色荧光蛋白、绿色以及青色荧光蛋白的4种基因同时转入长白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然后进行体细胞克隆,将克隆胚胎移入代孕母猪体内,最终获得11头转基因克隆猪。目前,转基因克隆猪已健康成长一年多,并开始繁殖下一代。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体细胞克隆技术是目前生产转基因大动物最有效的途径,但受体细胞增殖能力有限的影响,此前的研究中,每一轮克隆只能转入一个外源基因。赖良学团队经过潜心研究,利用2A短肽序列巧妙地将不同的荧光蛋白基因连在同一个载体上,只通过一轮动物克隆即成功获得了含多个外源转基因的克隆猪,不仅克服了体细胞多基因转移的技术障碍,且实现多基因在高水平上的协同表达。

我国研究人员肝细胞生长因子临床治疗冠心病获成功

南京医科大学与军事医学科学院、上海微创医疗器械公司合作完成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获得成功,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实验。3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术后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南京医科大学杨志健教授对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基因表达调控进行探索,就像在基因药物上设置了两个开关,只有当药物遇到心肌和缺血缺氧环境时,才会启动药物特性开始生长血管,并控制整个过程,从而使坏死的心肌获得再生。该研究不仅能够生长新的血管,还可以使凋亡的心肌细胞“复活”,对调控生血管基因在缺血心肌的特异表达,提高生血管基因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药物已获得国家一类新药,正开展Ⅱ期临床研究。专家还为这种药物专门研发了一种新的注射器,从股动脉进行微创穿刺,将药物注射到坏死的心肌,仅需1个半小时就能完成手术,患者术后即可自由活动。

我国研制成功国内最大功率电子直线加速器

由无锡爱邦辐射技术有限公司、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成功的“S波段10MeV-20kW电子直线加速器”近日通过了成果鉴定。据了解,该加速器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测试,能量为10.2MeV、额定束功率22.1kW,达到和超过了10MeV、20kW的设计指标,是目前国内10MeV加速器中功率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工业电子直线加速器,其平均束功率处国内最高水平。

据介绍,该加速器可在常温下对不同类型的物品进行辐照加工处理,实现对诸如医疗卫生用品的消毒灭菌,食品及农副产品的杀虫、灭菌、保鲜,化工及医疗高分子材料的改性,半导体元件的性能改良等功能,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中国科大机器人“可佳”具自主感知和决策能力

5月20~22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RoboCup中国委员会主办的“2011中国服务机器人大赛”在中国科技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科大、上海交大等22所高校的60多支队伍参加了快速跟随、搜寻取物、特定人识别等8个项目的比赛。在大赛中,中国科大机器人“可佳(一代)”能听懂人的自然语言,会学习、思考和推理。当操作人员要求它使用微波炉加热面包时,它一开始并不知道如何操作。不过,它到网上查阅了该型号微波炉的使用说明书后,就能根据说明书熟练地打开门、放进面包、摁按钮,食品加热好后取出来送给主人。

据介绍,服务机器人是机器人发展的主导方向。目前我国已将智能服务机器人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要大力发展的四大先进制造技术之一,在教育、娱乐、先进制造、服务业等领域将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国高速重载机车及车辆车轴用钢实现国产化 首钢贵阳特殊钢公司等单位研发的高速、重载机车及车辆车轴用钢,成功应用到我国9600kW、7200kW大功率机车轴和地铁车轴上,可替代进口,有效解决了高品质车轴钢国产化问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速重载列车关键材料及制品研发”项目“高速、重载机车及车辆车轴用钢”课题近日通过专家验收。

验收组专家评价,该课题攻克了高速重载机车及车辆车轴用钢在成分控制、冶炼、浇铸、锻造及热处理工艺产业化的技术难题,在大钢锭浇铸技术、组织均匀化热加工工艺及大型实物车轴热处理工艺等方面形成了相应的技术创新点,研发出的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该公司已建成满足欧洲标准的高品质车轴钢生产线,产能达25000吨/年。

国内首套区域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追溯系统问世

由安徽汇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省立医院等科研单位共同开发的“汇智区域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追溯系统”通过专家鉴定,并正式投入使用。

该系统利用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对区域消毒供应中心每个医院的各种器械包的回收、分类、清洗、消毒、器械检查与保养、包装、灭菌、储存、无菌物品发放、使用等业务环节进行严格的流程控制,在提高无菌器械包的生产效率与质量的基础上,同时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及工作量进行记录。在发生院内感染后,能及时对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溯。该系统对科学管理使用器械包,减少医院科室备包存放量,缩短备包周期,提高器械的使用率,降低器械损耗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国外同类系统相比,该系统的使用和维护成本也大为降低。

第三篇:2010上海世博会智利国家馆导游词

2010年上海世博会智利国家馆导游词

各位游客:欢迎您参观2010上海世博会智利国家馆。

我是XXX,今天我将作为讲解员全程陪同您参观,带您领略来自遥远南美洲的智利异域风情,感受智利特有的文化、艺术、科技与智利现代化城市发展思路。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再一次重温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盛况。游览全程大约需要30分钟,下面我们就开始这段奇异的南美风情之旅吧。

智利对于大多数中国游客来讲是遥远而神秘的,在正式参观之前,我先简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智利概况:

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安第斯山脉西麓。东与阿根廷为邻,北与秘鲁、玻利维亚接壤,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境内有著名的复活节岛石像、印加文化遗址等世界级文化遗存,整个智利国土面积75万平方公里,形状狭长,横跨了38个纬度、7个亚气候带, 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智利人常称自己的国家为“天涯之国”、也被称为“南美的裙边”,也正因如此,智利国家馆的总设计师胡安先生(JuanPedro Sabbagh)将 “纽带之城”作为此次世博会智利国家馆阐述的主题。同时这座“纽带之城”也象征着中国和智利的纽带,展示了智利的风土人情、触发人们对未来城市理想之路的思考。

整个智利国家馆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展馆外观呈半透明状,由可回收玻璃筑成,可阻隔热量和声音。从空中俯瞰,建筑外形为不规则波浪状,层次起伏,如同“水晶杯”,承载着智利人的和谐生活状态,以及对城市未来的畅想。展馆内部所用到的木质结构采用的是产自智利的松木,出于对环境的考虑,智利政府规定每砍伐一棵智利松都需要再种三棵,以弥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整个智利国家馆总造价超过700万美元。

智利馆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未来城市生活的设想,旨在回归城市的本质,着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无论是可回收的玻璃外墙还是智利松木都充分展示了智利这个国家对于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意识,而且非

常符合上海世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主题。也正是因此,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智利国家馆共接待游客共计400万人次,并获得上海世博局颁发的最具人文奖、最好主题发展金奖。

通过以上简短的介绍,相信大家对智利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那么下面就请各位跟我一起进入展区,踏上我们的智利之旅。

(1号厅)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1号厅,在这里我们将认识一位来自智力的小朋友“Manu”,“Manu”今年7岁,她代表着未来城市的主人,他也是我们今天的另一位导游,在她的引领下,我们将从不同角度体验智利的当代城市风景和人文风情,并畅游未来城市的理想生活。

现在“Manu”打开了了窗子,仿佛上帝之子般俯瞰着地球上的城市。他将看到象征智利的圣地亚哥的发展,城市日日夜夜的变化,也将看到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他陷入了思考,作为城市未来的主人,他思考着城市与人的关系,思考着城市的发展之路。

(2号厅)

刚才的1号厅为各位游客展现的是从城市宏观的角度理解智利,那么下面我们将进入2号厅,在这里我们将看到普通智利人的生活,穿越时空,了解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普通智利人此时此刻在做什么。

现在“Manu”邀请大家通过空中旅行来到她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的家中做客。这是一个典型的智利中产阶级的公寓。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整个房间的物品都倒挂在屋顶上。其实这是设计师非常巧妙的一个设计,因为中国和智利地处地球的两端,我们是正着的,到了智利却是反着的。而借助玻璃、灯光装置形成的倒影,我们现在就仿佛置身于一个普通智利人的家中,别有一番趣味。

“ Manu”就是在这个“家”中观望着城市。现在透过公寓的窗外,我们可

以看到Manu邻居们的生活。

其实这些窗户是分别设置在智利的18台摄像机传回的实时画面,设计师在这一环节中除了让我们能近距离体验6组普通智利家庭一天的生活外,还想表达在当今快节奏城市生活中,人们邻里之间互不接触的独特社会现象。而引发人们对相邻而居、和睦相处的思考。

(3号厅)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巨蛋”是整个场馆的心脏,设计师把他寓意为“种子”。城市起源于这颗巨型种子,他是未来城市的生命之源,在这里种子不仅被看做城市的源头,同时也被看作是人类对未来美好城市的设想。

在这颗象征城市之源的种子里,设计师设计了一条坡道走廊,通过一组组人文影像,向我们传达城市并不是由建筑、街道组成的,是一个我们与他人,与自然空间联系的地方,是由关系网络组成纽带的新型城市理念。他鼓励人与人之间彼此关联,加强联系与合作。未来城市发展之源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关系。这也是智利国家馆的主题:纽带之城的真正含义。

这棵长达18米的巨蛋也是由智利南部出产的智利松包裹而成,在智利制作完成后再运到国内。前面我们提到过在智利每砍伐一根智利松就要补种3棵作为对大自然的回报,那么在我们眼前的这颗种子就会创造三倍体积的森林。从这一点上充分体现了智利人注重环保,重视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城市发展理念。

(女性雕塑)

穿过种子,大家看到的是象征着执掌智利国家生命,催动种子发芽,保佑人们心灵沟通的守护女神“The Welcome”。正是他在不断催动这颗象征城市未来的种子孕育萌芽,不断生长,催生新的城市。

(四号厅)

穿过了孕育城市的种子,我们又见到了熟悉的“Manu”。

“Manu”已经看到了城市的发展给人类所带来的繁荣、便捷,同时也看到了城市高速发展给人类所带来的困惑甚至是灾难。所以他在思索未来的城市应该怎样发展,如何创造一个更好的城市。

设计师把“Manu”所思考的问题答案展现在了对面的8根图腾柱上,每一根柱子上都描绘了一条新城市应遵循的原则。通过这个环节设计师想让我们重新思考当今城市的发展方式和状况是否合理,该如何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建造一个更好的城市。

(五号厅)下面我们要参观的是智利城市发展实例厅,在这里设计师将我们从对未来的思考拉回到了现实中,这里展示的是智利公共和私人的创意作品,以及智利有效解决城市问题的案例,如社会住房,公共工程和文物古迹等。

(智利馆内原木雕塑2)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展馆里的第二座雕塑,这座男性木雕名叫“The Invitation”。Invitation在英语里的含义是邀请,这是智利人民对外国参观者认识智利的邀请。The Invitation手里拿着的脸型指示标志代表他将引领游客继续参观。

(Rendezvous广场)

在刚才那位“The Invitation”的带领下,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Rendezvous广场,设计师为我们精心设计了一个智利小镇的情景,一个公共的空间、一个交流的空间。各位游客不仅可以坐在实木阶梯上欣赏智利特色的文艺表演,放松心情,暂时摆脱城市压力的束缚。还可以通过广场进入展馆的6号展厅,在哪里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看到关于智力全方位的介绍视频,相信大家会对智利有更如的了解

在这里设计师还设计了几个有意思的互动环节,下面我为大家来一一讲解。(智利井)

曾经有人说过:“假设在中国打一口无限深的井,穿越地心,井的那一头可能就是智利。”,大家现在眼前的这口井就是一口通往智利的深井。他是通过高科技视频手段,把同属地球两端的中国和智利现场画面进行卫星实时传输。让中国游客可以看到地球那端的智利风光,智利人也可以看到这里的参观场景,不过由于中国和智利时差达 12小时,我们早上参观时,可能会看到智利人正在吃晚餐。”

说起这口智利井,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很特别的故事: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智利圣何塞铜矿发生矿难,33名矿工被困距离地面 625米的深井中。当时有游客发现智利井的实时画面中在圣地亚哥一处酒吧里有很多智利人围坐在一起观看着电视中的矿难营救画面。这一情况当时吸引了不少中国游客聚集在“深井”周围,打探着酒吧中的情景。随后展馆根据这一突发情况决定利用视听室和‘智利井’的视频设备同时开始转播现场营救情况。并广播通知游客,随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来观看。大家甚至开始交换自己掌握的救援信息,为被困矿工祝福。

当矿工们陆续升井后,展馆内的游客们也都十分激动,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说,在观看转播时,自己心潮澎湃:“营救是对人性的尊重,让人感动万分。” 智利馆出入口也特意放置了提示牌。上面写着:“营救33名被困的矿工非常顺利。朋友们,感谢你们对此事的密切关注,我们倍感温暖。”

这个不经意间发生的故事,完美的阐释了设计师设计这口深井的含义:就是哪怕相隔再遥远,人们都会成为朋友,中智两国距离上那么遥远却又那么接近,目光在此交汇,文化于此相融;这口井真正成为中智两国间的一口友谊之井

(智利墙): 除了智利井以外,设计师还为我们设计了一道通向智力大门的智利墙,游客朋友们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浏览到智利一些主要城市地理、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增进对智利的了解。

(树干的声音)

现在看到的这个雕塑作品是由智利雕塑家Osvaldo Peña先生所创造的“The Trunk of Sounds”中文意思是树干的声音,趴在树干上可以聆听到悠扬的智利音乐和抑扬顿挫的诗歌朗诵,而且和之前我们看到的前两尊男女雕塑一样这三尊木雕作品都是采用树龄百年的完整树木雕琢而成的,趴在上面还可以嗅到百年古树身上散发出的树香味,不过小朋友们注意了只可以爬上去听,千万不要爬上去听呦。在广场边设计师还特意为我们设计了智利风情的小市集,置身其中您不仅会感受到智利独有的人文气息,还可以采购琳琅满目的智利特色商品,其中有作为智利国家名片的葡萄酒,我们准备了智利46个酒庄出产的139类红酒供大家品尝购买。说起智利的葡萄酒,虽然不如法国葡萄酒在国内出名,但是相信真正懂得品尝红葡萄酒的朋友可能知道,智利狭长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酿酒葡萄品种的优质产区。智利葡萄酒在世界上是公认的性价比最高的葡萄酒。相信喜欢葡萄酒的朋友肯定不会放过这个近距离接触世界顶级品质葡萄酒的机会。此外我们还为您准备了智利国酒PISCO以及智利独特的Empanada(恩巴纳达)馅饼、Parrillada(巴利亚达)烤肉,在参观之余你也可以品尝到智利特色美食。

到此,整个2010年上海世博会智利国家馆的所有展示项目就为您介绍完了,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增进您对智利国家和人民的了解,也希望通过参观智利国家馆您能了解智利人民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人文化理念。在此祝您旅程愉快,谢谢。

第四篇:国际顶尖建筑创意——上海世博会国家馆

国际顶尖建筑创意——上海世博会国家馆

尼泊尔馆 荷兰馆

太空家园馆(国内航天科技集团等航空业企业馆)震旦馆(台湾震旦集团企业馆)

刚说完尼泊尔馆是与众不同的冲洗照片,他们就发来了最新的电子效果图。尼泊尔馆已经完全“改版”了。请看新图。

中国馆

中国馆的设计理念是:东方之冠,天下粮仓,又使用了“斗拱”的形态。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元件,在中国古建筑史的早期,斗拱解决了屋檐外伸的难度。但在后期,要达到轻盈外翘的屋檐,已经不需要如此复杂的工艺了。但是斗拱没有消失,因为它已经成为等级森严的中国文化的一个表现元素——斗拱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成为整个建筑的度量标准,而且不同级别的国民,可以给自己的房子使用多少层斗拱,有着严格的要求,就像现在不同级别的官员可以配不同档次的车一样。斗拱由“斗”和“拱”相互支撑穿插、层峦叠嶂而完成其支撑功能,也象征着中国社会特有的人际关系:人脉牵连,互为协助。当然,也可以联想到“勾心斗角”……因此,中国馆的设计理念可谓非常之中国。它的“冠”和“仓”的形象,表达了中国人对城市富饶的期望。毕竟,中国人千百年来对人丁兴旺、物资丰富有着孜孜不倦的渴求。西方的极简美学、极限环保的理念是不可能让中国人打心眼儿里照单全收的。一个古老的国家,如何在传统思维和现代危机中找到平衡,确实不易。它不是我们上一代人的事,中国馆的设计带给我们的也也不应该仅仅是质疑。未来中国,正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从现在开始的努力。

西班牙馆

说到西班牙馆,大家需要认识一下它的建筑师。她是国际顶尖建筑界里屈指可数女性,她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以及与中国不浅的渊源。这位女设计师塔格利亚布,她的丈夫米拉莱斯,曾被西班牙建筑界普遍认为“继承了高迪衣钵”,并“最有可能超越高迪”的天才建筑师。他的作品像高迪那样,颠覆了地平线,观者只能张大了嘴,发出“房子还可这样”的惊叹。在接受采访时,这名建筑师说:“做建筑就像品尝美食一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城市的精华吃进肚子。”可惜天妒英才,2000年,年仅45岁的米拉莱斯因患脑瘤突然去世。从那时起,我们的女建筑师从丈夫的光环里走出来,慢慢显现出她的才华和毅力。丈夫去世后,她没有流一滴眼泪,因为她要忙着把丈夫留下的11个仅仅停留在构思和图纸上的建筑工程,全部变成现实。在质疑声中,她赢得了肯定。

如果有人看过北京奥运纪录片《筑梦2008》,可能会记得这个场景,在国家体育场馆设计方案的遴选会上,不同专家评委对当时还在图纸上的鸟巢方案展开了争论。在这部电影里,有一位外国女设计师,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鸟巢的喜爱。她就是塔格利亚布。她担任了北京奥林匹克中心场馆和游泳馆设计方案的评选。

西班牙馆将采用藤条作为外立面材料,这种材料是西班牙当地的特产,将在西班牙完成编制加工后运到中国,组装在钢结构的外面。好吧,塔格利亚布说藤条房子能防暑降温,透射光线,环保又好看。究竟是不是这样,要等世博会开展时,去实地体验了。这幅图片不能完全展现出这个建筑的魅力,实际上它有着波澜壮阔的曲线。西班牙参展方官员告诉我,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任何形状,佛拉明哥裙摆,或者中国龙。在这种不常见的曲线建筑里,空间和时间将会带给你另类体验。

以色列馆

我对以色列这个国家,没什么概念。只不过泛泛这几个词:古老的,战争的,宗教的。

但它的国家馆效果图刚一推出,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现代而优美。它叫“海贝壳”。恕我无知,我以前并不知道以色列是个拥有海的国家。俗气点说,世博会拓展了我们的国际视野。其实,仅仅站在这一群不同肤色,不同脸型,不同体型,不同服装,不同语言,不同气质的各色人种当中,已经能让你觉得,世界是多美的奇怪,多么的赞叹!(参展者大会期间,我在那条走廊上,看着一批一批的参展方从我面前走过。)

建筑师说,石头是以色列的历史建筑材料,在犹太人的观念里代表着坚固。而玻璃则是现代的象征。这两种材料,以双手交握的形态彼此融合,而这个形态,还表达了建筑师对中国文化的敬意 ——太极。在我接触的一些外国参展方中,很多以建筑,或者其他方式,向中国——本届世博会组织者示好,并把中国文化与他们的文化的共通之处展示出来。这种文明在交流中产生的美妙和音,是令人享受的。这也是世博会举办的意义之一。

以色列馆设计师多顿崇尚老子,老子影响了他的建筑理念——和谐。他曾在1984年来过中国,迷恋那个年代中国的小城镇,自然与人如此“和谐”地共存。很可惜,现在不是这样了。不少参展方对中国城市之大,发展之猛深表“惊叹”。我,该如何作答呢?

丹麦馆

丹麦有什么?小人鱼!那是雕塑家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创作的。这张设计图没有把美人鱼显示出来。丹麦参展方异想天开地想要把美人鱼铜像运到中国,放在丹麦馆的中央。96岁的美人鱼从没离开过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安徒生的家乡。

为了这个奇思异想,丹麦哥本哈根市议会像模像样地进行了投票,有36名议员支持,12名议员反对。最终哥本哈根市政府同意将“小美人鱼”铜像安置到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在那里坐上184天。

文明真是个很奇怪的体系吧。两个距离遥远的国家商量把一件铜器不远万里地运来运去,还有一帮人郑重其事地投票!文明的交流,真的如此重要。

届时中国也将有一件雕塑展品在丹麦展出。这叫礼尚往来。

丹麦人还说,丹麦馆设计理念受了上海南浦大桥的启发……OMG,就是我每天一圈、一圈、一圈绕上来绕下去,绕得头晕的大桥。我只能说,西方人真是很浪漫……

法国馆

参加了法国另外一个城市最佳实践区项目的奠基典礼。哦……美丽的法兰西,到场的每位法国来宾,都有着精致的面庞,修长的身材,得体的衣着,优雅的举止,和弥漫的香水……不能不说,这是个被老天厚爱的人种,并且可以窥见他们有着和中国一样古老而博大的民族历史。(如有人习惯发扬狭隘的民族主义而不小心从上文中读解出某些含义,那就当我没说。)

法国人又充分发挥他们浪漫享乐的特性,把这座法国国家馆命名为“感性城市”,意在调动参观者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触觉,另外还有“动感”和“平衡感”。你是否觉得,在城市里生活久了,很多感觉都会消退麻木呢? 让人恢复敏感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在自然和人居之间找到平衡。这座法国馆力图展现具有现代感,但又借鉴历史智慧的法式园林。馆的周边有水池,园林好似漂浮在水上的建筑。当然,里面除了尚未透露的展览内容,还少不了法国美食。

还有一个重量级信息要提前告知大家,那就是,世博会期间法国馆将举行集体婚礼哦!有迪奥婚纱,还有法国重量级人物证婚,阿兰-德龙出席。幸运的几对儿还能免费去法国渡蜜月。哦!想要报名的小情侣们,可以开始憧憬啦。报名即将启动。

意大利

这次,意大利馆呈现出了德国般简约严谨的设计。不,意大利人其实仍然是活泼奔放,天马行空,因为这个设计并不是个盒子,而是一把游戏棒。

意大利人称为“上海”的游戏棒

很奇妙,这个我们小时候都玩过的“挑棒子”的游戏,在意大利被称做“上海”。(我从小玩到大还不知道这游戏和上海有什么关系)小棒子一把撒下去,勾勾搭搭,交织穿插,就成就了意大利馆的灵感。有时候被屋顶罩住的部分不重要,中间留出的那些缝隙,才是我们最后得到的,充满特殊氛围的空间。从游戏棒最终演变成的建筑,由几个小盒子组成,这些盒子的规模更便于拆卸组装。

意大利馆还承载了另一个意大利和上海的共同回忆,那就是,这些“盒子”之间的小径。它又被称为“刀锋”,就好像是一把刀把盒子切出的刀口一样。众所周知,上海的石库门建筑非常紧凑,栋与栋之间常常留出狭长的小巷。二战前,意大利的民居也有这样的特点。它们被用于意大利馆这样一座现代建筑中,还具有通风、透光的作用。

题外话:当今设计师很喜欢拿“缝隙”开题。就是我所说的“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这个空间带来的感受,表达了设计师的一些理念。比如李布斯金的代表作柏林犹太博物馆,通过建筑中强烈的刀锋般的切口、窄径,让穿越的人感同身受犹太人曾经历的苦难。

日本馆

芬兰馆

英国馆

波兰馆

加拿大馆

瑞士馆

卢森堡馆

德国馆

挪威馆

世界气象组织、中国气象局共建的气象馆

新加坡馆

韩国馆

尼泊尔馆

荷兰馆

太空家园馆

震旦馆

非洲联合馆

尼泊尔馆

第五篇: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共)

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7月20日,我们社团部分优秀成员和孔老师一起去参观上海世博会,这次活动内容主要是参观中国国家馆。据孔老师介绍,我们小记者班姚依累同学的爸爸是负责维护中国国家馆自动扶梯的工作人员。

在去世博园的路上,我心想,为什么每天都有很多人为了参观中国国家馆凌晨就来到世博园门口排队等候,中国国家馆内到底有什么内容像吸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呢?我非常好奇,非常期待。

一来到中国国家馆,姚依累的爸爸就带领我们去他的办公室休息,他原来是迅达公司的维修人员,这次光荣地被派到中国国家馆工作,他每天早上7点半都要和他的同事--梁叔叔,一起检查中国国家馆的80多部电梯是否都能安全使用,检查工作要非常认真、仔细,连一颗螺丝钉都不能放过。

中国国家馆里有电影《南京,南京》、《清明上河图》、铜车马……。我最喜欢的是《清明上河图》,因为中国国家馆运用了高科技手段,将画面上的繁华景象绘声绘色的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你看,水在流,车在动;你听,人还会说话呢!一切都栩栩如生!比如说,有一艘大船正准备过桥,船夫们有的用竹竿撑着,有的用长竿钩住桥梁,有的用绳子挽着船,还有的忙着收桅杆,邻船的人有一些在指指点点,好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的人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都伸头探脑……这一切好像都是真的一样,非常的夺人眼球。

中国国家馆真是太好看了,可惜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走马观花,没能细细的一一品味。中国国家馆,我还会再来的!

作者:蔡致远

下载科技部万钢部长出席上海世博会芬兰国家馆日(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技部万钢部长出席上海世博会芬兰国家馆日(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