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与科学对美的探求
美与科学对美的探求 S.钱德拉塞卡(1979)
我们对于自然界的美都十分敏感,这种美的某些方面为自然与自然科学所分享,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人们也许要问:在什么程度上追求美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对于这个问题,彭加勒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写道:
科学家之所以研究自然,不是因为这样做很有用。他们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乐趣,而他们得到乐趣是因为它美。如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去探求,生命也不值得存在......。我指的是本质上的美,它根源于自然各部分和谐的秩序,并且纯理智能够领悟它。
彭加勒还指出:
正因为简单和深远两者都是美的,所以我们特别刻意于寻求简单和深远的事实;我们醉心于探求恒星的巨大轨道,我们热衷于用显微镜寻觅极为细小的东西,我们欢欣于在遥远的地质年代中寻觅过去的痕迹,都是由于这些活动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对于彭加勒的这些话,曾为牛顿和贝多芬撰写过杰出传记的沙利文(J.W.N.Sullivan)评论说:
由于科学理论的首要宗旨是发现自然中的和谐,所以我们能够一眼看出这些理论必定具有美学上的价值。一个科学理论成就的大小,事实上就在于它的美学价值。因为,给原本是混乱的东西带来多少和谐,是衡量一个科学理论成就的手段之一。我们要想为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正确与否进行辩护,必须从美学价值方面着手。没有规律的事实是索然无味的,没有理论的规律充其量只具有实用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科学家的动机从一开始就显示出是一种美学的冲动......科学在艺术上不足的程度,恰好是科学上不完善的程度。
著名的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赖(Roger Fry)在一篇名为“艺术与科学”的文章中,引用了沙利文的一段话后,颇有见地地指出:
沙利文大胆地说:“我们要想为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正确与否进行辩护,必须从美学价值方面着手。”我想就这一点向沙利文提一个问题:一个无视事实的理论是否与一个符合事实的理论具有同样的价值?我想他将回答:否。然而依我个人之见,这个否定的回答并没有纯美学方面的理由。
关于罗杰·弗赖的问题,我在后面将提出一个不同的答案。但现在我要进一步讨论弗赖关于比较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冲动的观点。
从最单纯的感觉到最高的设计,艺术过程的每一步都必将伴随着欢快,没有欢快就没有艺术......。
同样,在思索中对必然性的认识通常也伴随有欢快的情绪,而且,对这种欢快欲望的追求,也的确是推动科学理论前进的动力。在科学中,不论是否有情感伴随它,关系的必然性依然同样地确定和可以阐明;而在艺术中,没有感情的激动,美学的和谐根本不会存在。没有激情,艺术中的和谐是不真实的。......在艺术中,对关系的认识是直接的、有感情的--或许我们应该认为,它与数学天才的认识有惊奇的相似之处:数学天才们对数学关系具有直接的直觉,但要证明这些关系又超出他们的能力。
现在我们从这些一般的论述转向具体的实例,看看科学家如何体验美。
我的第一个例子与弗赖说的话有关,他说数学天才有时没有明显的理由就能感受到真理。1915年在数学上一鸣惊人的印度数学家拉玛努扬,想必你们有些人是知道的,他留下了大量笔记,其中有一本是几年前才发现的。在这些笔记中,拉玛努扬记下了几百个公式和恒等式,其中有许多最近才由拉玛努扬当时还不知道的方法证明出来。华生(G.N.Watson)为证明这些恒等式耗费了几年时间,他写道:
研究拉玛努扬的工作和由此提出的问题,不禁使我想起拉梅(Lame)在读埃尔米特(Hermite)关于模函数的文章时的评述:“令人惊心动魄。”而我无法用一句话说明我的感受,像下面的公式:
×(1+e-π)-2×(1+e-3π)-2...(1+e-(2n+1)π)-2 给我心灵的震颤,恰如我走进美第奇(Capelle Medicee)教堂的圣器室,见到米开朗琪罗的放在G.美第奇和L.美第奇墓上的名作“昼”、“夜”、“晨”和“暮”所引起的震颤一样。这两种感受是无法区分的。
再举另一个很不相同的例子,这个例子说的是玻耳兹曼看了麦克斯韦论述气体动力学的一篇文章后的反响。在那篇文章中,麦克斯韦证明可以精确解出气体的输运系数,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是分子间的距离的负5次幂的函数。玻耳兹曼是这样说的:
一个音乐家能从头几个音节辨别出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的作品,同样,一个数学家也可以只读一篇文章的头几页,就能分辨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夫的文章。法国数学家的风度优雅卓群,而英国人,特别是麦克斯韦,则以非凡的判断力让人们吃惊。譬如说,有谁不知道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理论的论文呢?......速度的变量在一开始就被庄严宏伟地展现出来,然后从一边切入了状态方程,从另一边又切入了有心场的运动方程。公式的混乱程度有增不已。突然,定音鼓敲出了四个音节“令n=5”。不祥的精灵u(两个分子的相对速度)隐去了;同时,就如像音乐中的情形一样,一直很突出的低音突然沉寂了,原先似乎不可被超越的东西,如今被魔杖一挥而被排除。......这时,你不必问为什么这样或为什么不那样。如果你不能理解这种天籁,就把文章放到一边去吧。麦克斯韦不写有注释的标题音乐。......一个个的结论接踵而至,最后,意外的高潮突然降临,热平衡条件和输运系数的表达式出现,接着,大幕降落!
我举这两个例子是想强调,我们用不着刻意寻觅就可以发现科学中的美。但是,如果真要仔细寻求,我们可以得到最佳的例子。下面是其中的两个。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被魏尔称之为推理思维威力的最佳典范,而朗道(Landau)和栗弗西兹(Lifschitz)认为,广义相对论大概是现有物理理论中最美的理论。爱因斯坦本人则在他的第一篇论述场论的论文结尾处写道:“任何充分理解这个理论的人,都无法逃避它的魔力。”后面,我还将回头讨论这种魔力来自何处,现在我先将海森堡发现量子力学时的感受与爱因斯坦对自己理论的反应作一对照。我们有幸得到海森堡的自述,他写道:
......在只与可观测量打交道的原子物理学中,我逐渐明白了在原子物理学中,只有用可观测量才能准确取代玻尔-索末菲的量子条件。很显然,我的这个附加假设已经在这个理论中引进了一个严格限制。然后我注意到,能量守恒原理还没有得到保证。......因此,我集中精力来证明能量守恒定律仍然适用。一天晚上,我就要确定能量表(能量矩阵)中的各项......。计算出来的第一项与能量守恒原理相当吻合,我很兴奋,而后我犯了很多计算错误。当最后一个计算结果出现在我面前时,已是凌晨3点了。所有各项均能满足能量守恒原理,于是,我不再怀疑我所计算的那种量子力学了,因为它具有数学上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刚开始,我很惊讶。我感到,透过原子现象的外表,我看到了异常美丽的内部结构;当想到大自然如此慷慨地将珍贵的数学结构展示在我眼前时,我几乎陶醉了。看了爱因斯坦和海森堡的这些有关自己发现的叙述,再回顾海森堡记下的他和爱因斯坦的一段对话,一定很有意思。海森堡记道:
当大自然把我们引向一个前所未见的和异常美丽的数学形式时,我们将不得不相信它们是真的,它们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我这儿提到形式,是指由假说、公理等构成的统一体系。......你一定会同意:大自然突然将各种关系之间几乎令人敬畏的简单性和完备性展示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都会感到毫无准备。海森堡的这些话,与济慈的诗句遥相呼应:
美就是真,真就是美--这就是 你所知道的,和你应该知道的。
现在我想回到前面罗杰·弗赖提到的问题上,即如何看待一个在美学上令人满意但又认为它不真实的理论。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曾经引用魏尔的话:“我的工作总是尽力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挑选一个时,我通常选择美。”我问戴森,魏尔是否有具体例子说明他的这种选择?戴森说:有。引力规范理论是例子之一。这个理论是魏尔在《空间、时间和物质》一书中提出来的。显然,魏尔曾经承认这个理论作为一个引力理论是不真的;但它显示出的美又使他不愿放弃它,于是为了美的缘故,魏尔没有抛弃这个理论。多年之后,当规范不变性被应用于量子电动力学时,魏尔的直觉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另一个例子魏尔本人没有提到,但戴森注意到了。二分量中微子相对论性波动方程是魏尔发现的,但由于它破坏了宇称守恒,物理学界有30多年没有重视它。结果,魏尔的直觉再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
因此,我们有根据说,一个具有极强美学敏感性的科学家,他所提出的理论即使开始不那么真,但最终可能是真的。正如济慈很久前所说的那样:“想象力认为是美的东西必定是真的,不论它原先是否存在。” 确实,人类心灵最深处感到美的东西能在自然界得以成为现实,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凡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美的。我们也许会问:精密科学中的美在它被人们很好地了解和合理地阐明之前,怎么被认识到?阐明这种美的动力来自哪里?
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使许多思想家感到迷惑。正是在这一点上,海森堡注意到柏拉图在《斐德罗》中表述的下述思想:
灵魂对美的光芒感到震惊,因为它感到灵魂深处有某些东西被唤醒了,这些被唤醒的东西并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一直潜藏在无意识领域的深处。
休谟(David Hume)在一句名言中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事物的美存在于思考它们的心灵之中。” 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定律,他被这一发现所显示的和谐深深感动,在《世界的和谐》一书中,他写道:
人们可以追问,灵魂既不参加概念思维,又不可能预先知道和谐关系,它怎么有能力认识外部世界已有的那些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所有纯粹的理念,或如我们所说的和谐的原型,是那些能够领悟它们的人本身固有的。它们不是通过概念过程被接纳,相反,它们产生于一种先天性直觉。
最近,泡利(Pauli)更精确地表达了开普勒的这一思想:
从最初无序的经验材料通向理念的桥梁,是某种早就存在于灵魂中的原始意象(images)--开普勒的原型。这些原始的意象并不处于意识中,或者说,它们不与某种特定的、可以合理形式化的观念相联系。相反,它们存在于人类灵魂中无意识领域里,是一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意象;它们不是被思考出来的,而是像图形一样被感知到的。发现新知识时所感到的欢欣,正是来自这种早就存在的意象与外部客体行为的协调一致。
泡利的结论是:
千万不要断言理性认识所建立的东西,是人类理性唯一可能的推测。
泡利所说的早就存在的意象与外部客体行为的协调一致,一旦被强烈地感受到,就会导致感受者对自己的判断及其价值坚信不移。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一些伟大科学家下述的言辞: “热力学疯狂了。”热力学创建者之一开尔文勋爵(LordKelvin)在评论玻耳兹曼推导出维恩-斯忒藩定律时说。
“你从恒星的观点看;而我从大自然的观点看。”爱丁顿在和我的一次争论中说。“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不同意当今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观点。”狄拉克在谈到量子电动力学中的重整化方法时说。
“确实,我们好像第一次有了一个巨大的框架,它足以包罗整个的基本粒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我在1933年就有过的梦想由此得以实现。”1957年海森堡在谈到他与泡利合作研究统一场论时说(不过,这次合作的结果很不幸)。
“上帝不掷骰子。”这是爱因斯坦说的;他甚至还说过一句更带刺激性的话:“在评论一个物理理论时,我常问自己:如果我是上帝,我会不会这样来安排宇宙?” 爱因斯坦的后一句话,使人想起玻尔的劝告:“我们的责任不是规定上帝如何安排这个世界。” 也许我们正是应该从这些高度的自信中看出,有些伟大的人物也会有思想浅薄的表现。克劳德·贝尔纳(Claude Bernard)曾经说过:“过于自信的人不适于从事发现的工作。”显然,我踏入了一个危险地带,但这将使我有机会注意到一个曾使我极感迷惑的事实:它关系到两种非常不同的成长和成熟的方式,一种是伟大的作家、诗人、音乐家的方式,另一种是伟大的科学家的方式。至少在我看来,这两种方式有极大的差别。
当我们研究一个伟大作家或伟大作曲家的作品时,我们通常将它们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而且,从早期、中期到晚期,这些作品总是经历一个日趋深刻和完美的过程。例如,莎士比亚和贝多芬,他们最后的作品是最伟大的。J.威尔逊(J.DoverWilson)在叙述莎士比亚伟大的悲剧艺术时,曾非常精彩地描述了它的发展。
从1601年到1608年,莎士比亚沉浸在悲剧创作中;这八年中他走的路恰如一条山路,从平川开始,缓缓走上山坡,越往上路越窄,到了顶峰,山脊如利刃,再往前则面临无底深渊。然后,立足不那么难了,再往下走,路又逐渐宽阔,最终落入另一侧的谷地。八个剧本构成了这种悲剧的历程。首先是《裘力斯·恺撒》,它比悲剧期真正形成时期稍早一点写成。这是一出并不邪恶但却软弱的悲剧。在《汉姆雷特》一剧中,邪恶势力出场了,它阴险、凶狠,但人性的软弱仍然占上风。在《奥塞罗》中,莎士比亚创造了第一个十足邪恶的人物形象伊阿古,同时,伊阿古的牺牲品是无罪的;莎士比亚不再让人性的软弱与上帝一同承担责任。《李尔王》把我们带到了万丈深渊之边,无穷尽的恐惧、无穷尽的遗恨,它终于铸就了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悲剧。
但莎士比亚并没有到此为止,他接着又写出了《麦克白》、《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莎剧中最伟大的戏剧之一)和《科利奥兰纳斯》。威尔逊问道:“在这些人类精神所承担的最艰险和最可怕的历险中,莎士比亚怎么解救自己的灵魂呢?”莎士比亚最终挣扎出来了,他的得救是由于他创作出伟大而绝妙的悲剧:《冬天的故事》、《暴风雨》。
我不厌其烦地给你们讲莎士比亚的艺术发展历程,恐怕有些离题。但我之所以如此,的确是想向你们强调这一发展的重大意义。我相信,这种历程也适合于贝多芬的后期作品,其中包括《哈默克拉弗奏鸣曲》、《庄严弥撒曲》,特别是最后的几首四重奏。也许只有莎士比亚和贝多芬在他们的生命快结束时踏上了艺术的顶峰,并因此得救;也有一些人经历了相似的历程,他们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而逐渐攀上较高的山峰,只不过与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相比较起来,不那么突出、显著。但对于科学家,我可就找不出有相似发展历程的例子。科学家最早的成就常常就是他们最后的成就。我这儿排除那些英年早逝的科学家,如科茨(Coates)、伽罗瓦、阿贝尔、拉玛努扬、马约拉纳(Majorana)等,因为如果他们活得更长一些会有什么成就,我无法知道。科学家似乎都不能保持持久和连续的攀登,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并不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转向一些更具体的思考。现在我想讲的问题是,我们如何按文学或艺术批评的方式,把科学理论当作一件艺术品来评价。广义相对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例子,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它是一个很优美的理论。探求这种美的根源在哪里,我想是很有益处的。狄拉克有一句断言想取消这种探求,我认为是行不通的,他说:
〔数学美〕与艺术美一样是无法定义的,但研究数学的人要鉴赏数学美并不会感到困难。
我认为也不会有人满意玻恩(Born)的评语:
它〔广义相对论〕在我看来就像一件从远处观赏的伟大的艺术品。
(顺便说两句直言,我不知如何理解玻恩的评语。难道广义相对论只能在远处欣赏吗?难道不能像其他物理学分支那样去研究和发展?)尽管有许多固有的困难妨碍我们的讨论,但我还是试图阐明:广义相对论为什么会引起我们美的共鸣?我们为什么认为它是美的?为此,必须选定几条美的标准,我采纳了以下两条。第一条是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标准:
一切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
(这里所说的“奇异”是指“感到非常意外,以致引起了惊讶和好奇”。)第二条标准是对培根标准的补充,它是海森堡表述的:
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固有的和谐。
广义相对论显然具有奇异的均衡关系,因而符合培根的标准。这首先是因为广义相对论将一直被认为是完全独立的两个基本概念--时空和物质的运动,联系并结合起来了。正如泡利1919年所说:“时空几何不是既定的,它由物质及其运动决定。”随后,在引力与度规(metric)的融合中,爱因斯坦于 1915年证实了黎曼在1854年所作出的伟大预言,即度规场与物质及其运动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最大的奇异的均衡关系,也许就是时空关系的改变。正如爱丁顿所说:“空间不是许多聚在一起的点,而是许多相互连结的间隔。” 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建立,它的新奇也表现在另一个方面。即:我们可以欣然承认牛顿的引力理论需要修改,否则它将无法容纳光速的有限性和放弃瞬时的超距作用。承认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推导出行星轨道与牛顿理论预言值的偏离是v/c,这儿v是行星在轨道上的速度,c是光速。在行星系中,这种偏离最大也不超过百万分之几。因此,如果爱因斯坦利用微扰法找到一个理论,允许牛顿的理论作出这样微小的修正,这就完全足够了。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常规的方式,却不是爱因斯坦的方式。爱因斯坦要寻求一个精确的理论。他首先对物理性质作定性的讨论,然后将它与准确无误的数学优美性和简单性的感受相结合,就得出了场方程。爱因斯坦通过这种思辨性的推理思维,竟然得到一个完美的物理理论,这一事实很好地说明了魏尔说的一句话,他说当我们跟随爱因斯坦的思想时,我们会感到“禁锢真理的墙已被推倒。” 上述议论只适用于导出场方程的理论基础。现在我们要进一步考察,这个理论是否符合美的第二条标准,即“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固有的和谐”?结果我们发现,这个理论的每一进程不仅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而且极其充分地满足了第二条美的标准。我对此要作点说明。
首先,广义相对论允许有黑洞(black hole)的解。众所周知,黑洞把三维空间分为两个区域:内区和外区。内区是一个由光滑二维零表面(null-surface)为界的区域;外区是渐近平坦的,内区与外区不能相互沟通。有了这些非常简单和必要的限制后,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事实:广义相对论允许静止黑洞有一个单一的一族二参数解,这就是克尔族。克尔族的两个参数是黑洞的质量和角动量。更令人叹绝的是这个解族的度规是明确无误的,它轴对称,表示黑洞绕对称轴转动。克尔几何的轴对称特性明显表明,作短程线运动的试验粒子其能量是守恒的,同时其绕对称轴的角动量分量也守恒。除了这两个守恒量以外,布兰登·卡特(Brandon Carter)还意外地发现,克尔几何允许试验粒子遵循第三个守恒定律。这样,支配实验粒子运动的哈密顿-雅可比方程其变量是可分离的;其短程线方程的解可以简化为求面积。这已经够令人惊讶了,但更令人惊讶的是所有的数理方程--标量波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组、狄拉克方程和支配引力波传播的一些方程,所有这些方程在克尔几何中都可以分离变量,如像在闵可夫斯基几何中的情形一样,因而可以得到明确的解。
当我们领悟到彭罗斯(Penrose)和霍金(Hawking)的奇异性定理的要求时,我们必将感到同样的震惊。彭罗斯和霍金的奇异性定理要求我们的宇宙必然起源于一个奇点,这样,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物理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密度、体积线度和时间间隔的数量级分别为1093g/cm3、10-33cm和10-44s!
霍金定理表明:黑洞的表面积总是在增长,这暗示黑洞的表面积与热力学的熵具有同一性;这就导致热力学、几何学和引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
以上我说的一切,都符合我作为出发点的两条美学标准。但还有一个方面我们应该考虑。当亨利·莫尔(Henry Moore)在十年前访问芝加哥大学时,我曾问他应该怎样看雕塑:是站远一点还是靠近一点看比较好。莫尔回答说,最伟大的雕塑能在任何距离上进行观赏,因为在不同的距离会显示出不同的美。莫尔还以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作品为例作了说明。同样,广义相对论在我们探讨它的每个层次上,都显示了奇异的均衡关系。举一个例子就足够了。如果把爱因斯坦方程扩展到爱因斯坦-麦克斯韦方程,即适合于空间充满电磁场的方程,并寻求一个球对称的解,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有质量和电荷的黑洞的解。这个解是赖斯纳(Reiss-ner)和努德斯特姆(Nordstrom)发现的,是众所周知的史瓦西(Schwarzschild)解的一个推广。由于黑洞有电荷,所以一个电磁波如果射到黑洞上,有一部分显然会以引力波的形式反射回来。反过来,如果引力波入射到黑洞上,一部分引力能量也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反射回来。令人惊讶的是,在任何频率的情形下两种反射回来的部分都一样。这个结果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其根本原因目前被归结为(经典)物理学定律的时间可逆性。这个例子表明,广义相对论在探索的每一个层次上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正是这一事实,使广义相对论具有无与伦比的美。
至此,我的评论都只限于已被接受的伟大的思想,它们出自伟大的心灵。但我们不能由此认为,只有伟大的心灵在伟大的思想中才能感受到美。同样,创造的欢乐也不仅仅只限于少数几个幸运的人。事实上,只要努力去领会均衡的奇异性和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固有的和谐,我们都有机会体验美和创造的欢欣。除此以外,把一个科学领域的研究对象和谐地组织起来,使它有序、规范、连贯,我们同样也可以得到满足。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雅可比的《动力学讲义》、玻耳兹曼的《气体理论讲义》,索末菲的《原子结构和光谱》、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和薛定谔晚年撰写的一些珍贵的解说性论著。正如古希腊罗马哲学家普罗提诺(Plotinus)所说,透过物质现象隐约可见的永恒的光辉,在这些书中像彩虹那样展示在我们眼前。
最后,我认为我们每个人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在追求科学美中得到满足,正如弗吉妮娅·伍尔芙(Virginia Woolf)①的《浪》中的演员们一样:
这儿有一个正方块,那儿有一个长方块。演员们将正方块放到长方块上,放得非常精确,想做一个完美的住处。从外面还看不出什么名堂,但结构可以看出来了;虽然明摆着不完美。我们虽不多才多艺,但也不那样无能;我们已经作出了长方块,并把它们放到正方块上。这就是我们的胜利,这就是我们的安慰。
第二篇:科学艺术与自由之爱及美
科学、艺术与自由之爱及美和真
李明光
我在1977年秋著作的《科学.真理与人民》一文开首给科学下了定义,历经35年至今,得到中外广泛的认同,即:“什么叫科学,实事求真的理性反映正确认识了解过去客观世界事物始今规律之变化,和怎样实事求是进行进步改革客观世界事物的继承发展创新未来规律之变化,这就是科学。”
何谓艺术,艺术是思想精神的析晶产物。它表达了人类心灵智慧创造的过往回顾与探新未来的欲望展示。艺术从不虚无,必须有作之于行的表现,坦之于目的达观,逥之于耳的听觉。它是人类思维活跃后现实与想象之形象印象抽象具象物象表象实象意象虚象幻象气象合象图象真象镜象对象影象映象的具体的有机与无机和独立或联系美的作为反映。科学与艺术究其本来,也是文化,是突出的文化,文化的突出,科学与艺术是高端特殊的文化。一般说文化素质高低,即是指对科学与艺术认识掌握的程度,文化涵盖包括了科学与艺术。何谓文化?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形态中产生思想意识精神层面上一方一元或多方多元的有形无形的认识共识的现象归总提升概括理解。对其认识有高中低之分,浅平深的过渡,并可作出单方面和多方面的评析。它存在于各行各业各人事物的表现中,它的存在有各自的地方性、区域性、民族性、差异性、通融性、统和性、一致性及附属性。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翱翔的二大最高标识。
人类文明史的精华即是科学与艺术。
科学反映天地人,艺术表达精气神。科学是对自然物质奥秘真的实证的严谨探索揭示,艺术是对情感伦理美的想象的灵感表现的揭示。科学须和谐的真善美,艺术须真善美的和谐。科学讲逻辑的探索美,艺术讲形神的表现美。古代科学艺术是同源,近代进行分流,现代发展又在交汇。过去科学艺术曾分道扬镳,异径而走,各奔前程,科学是生活理智的本质,艺术是生活欢乐的升华,是人类的双胞胎,是钱币的自然二面,是人类创造力的二翼。外科医生的双手和钢琴家的双手一样具有神奇的聪颖,他们在科学艺术的高峰上碰面握手融通。这是由于感情与感受相同,福楼拜说:“越往前走,艺术越来越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越来越艺术化,二者從山麓分手,又至山顶汇合。”至今汇聚一起,殊途同归,复原合流。这种心灵碰撞只存在于学识到最高境界顶端才会产生结合构建人类更统一的和谐美。科学史家萨顿感慨:“但能够明白这些不过是同一秘密的不同方面的人为何如此之少啊?”历史长河中既是科学家又是艺术家二者兼备的思维更敏捷、想象更丰富的杰出天才亦均华诞存在,如达·芬奇、罗蒙诺索夫、伽利略、爱因斯坦、诺贝尔、鲍罗丁、徐霞客、李四光、钱学森、梁思成等等,且均是名家大家。理解科学须艺术,理解艺术须科学。愚者之我也千虑一得,曾经心致身同地感受过,作为本人创立黄土高原灾变水成说的科学专著《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和黄土高原沉积形成》的弘扬科学真理的文艺创作读本:2006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影视剧(黄土沉浮)插曲——李明光歌曲66首——黄土高原大合唱》中的《黄土高原山顶大沙滩壮歌》、《黄土高原地下大象赞歌》、《科学无国界,真理传四海》等,人们认为这是科学与艺术最完美的结合典型,真使我体会到放歌科学,科学放歌。这等人事在世界历史上确实存在。
科学艺术在精神信仰上是并驾齐驱,但在日常生活中却背道而驰。因为科学本质是不断进步,逐步发展,以往过旧的科学成果却要被时间前进列车所抛弃,尚今去阅读牛顿的书令人费神,而艺术并非不断发展,作品就可永葆青春,从而是永恒的。唐诗宋词仍然琅琅口传,书画佳作更是老显巨辉。科学家虽努力更加客观更加精确,但过时理论要遭淘汰,过时技能亦遭放弃,艺术家听之自然任之自然的精益求精,故能久之弥香更宝贵,因为科学是艰苦勤奋步进不懈的长期分析进化累进加的发现结果,艺术却是综合直观短期瞬间感觉的灵魂转化的才华闪烁。科学上的成功 4-1 很大因素取决课题的正确选择的能力,艺术上的成就除铁杆磨针水滴石穿外,很大程度应有悟性的发挥。科学令人震颤的可以改变历史进程,艺术令人震颤却只可粉饰人类的精神面貌。科学艺术在其创造性的劳动几乎是同样,但对社会而言,一个是物质性,一个是精神性,创造的规律似乎一样,但创造的结果各不相同。这尤如人类左右手脚,缺一不可,也不会缺一,而只会相互呼应,互补共存。因这都是社会发展所须要与必须,且一定要产生的。并在表现形式行为上自然地与时俱进。
科学艺术是人类进取的最高产粅,是人类发展的终极境界,是人类思想的精神超越寄托。所以,要获得科学与艺术的成果业绩亦非易事。因之,科学家与艺术家历来被人们推崇敬仰,因他们带动与推动了时代社会历史向更文明方向的进步与发展。几乎没有任何理由不尊重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劳动成果与人格。只有黑暗的时代社会与不良心态的人,才会对科学家与艺术家进行人生迫害与轻视成就。但是,无论何种何式的阻挡迫压,科学家与艺术家们坚决肯定会得到光明正义历史和广大人们的永久由衷赞扬和怀念。这是任何黑暗的时代所永远阻遏阻挡不住,阻挡不了的。贝多芬讲:“艺术的目的就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进步。”科学亦应如此。
要获得超越突破创新性的科学与艺术成果,首先必须让思想自由地无拘束的飞翔。当然,能有或得到各方面各种支持的自由生存环境条件也是非常很重大的。那末,若无自由环境和良好生活条件,就不产生优秀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了吗?不,也不,决不。没有或失去此自由环境生活条件,虽会被扼杀或夭折一些天才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划时代的灿烂作品面世,却无法灭绝另一些更伟大撼世的令人景仰不已又流传万古的真正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光辉巨著出世。贫困的马克思、凡高、曹雪芹、徐渭„„等如是,即而失去人生自由的布鲁诺实践自己名言: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他坚崇日心说《宇宙无边论》,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秋瑾、吉鸿昌、陈然、陶铸等等更是创作出了惊天动地的足使鬼神泣的千古绝唱。因虽身陷囹圄,一日二餐,伴随血肉拷鞭死亡,但他们的心灵因信仰而自由放飞。信念的支持,使信心无比量增强大,这种大义凛然的心灵自由,更是铁镣牢房锁不住关不住他们自由之心任情自由创作的。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卡斯特罗《历史将宣判我无罪》,都是在失去人生自由的极端恶劣环境下产生心灵自由又正气浩然而创作出激动天地广播全球的自由之声。等等,等等。科学与艺术是人类自由精神最纯洁的结晶粅,它摒弃一切势利庸俗,惟取最崇高的信仰。所以,自由,只有自由,没有框框的自由,尤其心灵自由,才会有创世纪划时代的作品彪炳于史。
倘若不予自由、没有自由、束缚自由、失去自由的状况不应是一个公平正义光明社会所应听到看到的。公民应该拥有真正的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创作自由、学术自由,应该是这法定条文的执行者维护者。否则,恰恰是这些经过绝大多数人表决同意共识条文却没有执行维护,空泛其言,欺天行地,那才是真正的反动派、反革命,是反人类罪。不能说一套标榜一套,而实际干的又是反面一套,阳奉阴违,阴阳二套。践踏国法党章,违背国义党义,这才是真正祸国殃民的卖国贼,党之败类,因其口是心非、口蜜腹剑、文出不行,文过饰非,实乃是欺世欺民的大骗子。对科学艺术的发展提高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是压制扼杀科学艺术进步繁荣的顽凶。追溯历史,元明清大兴文字狱,无自由还民,故少有科学艺术进步可言,都是一些万无可用的假冒伪劣套格式的八股文而已。因其封建专制黑暗统治,凭白无故地产生因言得罪、因文累祸的黑无天日,使社会沦入万恶不还的道德沦丧、江河日下、人心不古。亦使社会国家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欧洲的文艺复兴得益于之前的自由解放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空前的学术大自由,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继希腊、意大利、英国、法国后的第五个科文中心,出现了马克思、爱因斯坦、欧姆、西门子、拜耳、伦琴等等一大批科学与艺术先锋。使近代西方的科学艺术成就走在世界前列,诞生了众多光彩夺目辉耀人间的科学艺术明星。人应有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的探求真理的自由,即有歌颂与批判的自由,这才能有真正活跃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局面。若不予批判的自由,压制自由的批判,那先知先觉的知识分子也会将批判的武器——笔杆子,换成武器的批判。如列宁、孙中山、李大钊、毛泽东是也。几乎世界上每个国家都经历过这种笔与枪的血火斗争的转换才得开放自由,自 4-2 由能与要并会激发普通凡人的天才因素,天才成分,因自由而产生了举世瞩目又难克隆的科学天才艺术天才。
科学艺术是人类所爱所向,自由更是人的所向所爱。谁都不愿受到禁锢,思想束缚。人身与心灵受制约的不自由。爱自由,这是人类的通性共性天性,如世界著名的匈牙利革命诗人裴多菲就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为自由,产生了多少不畏牺牲的成功革命家;要自由,又产生了多少前赴后继的英雄故事;有自由,又产生了多少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
自由与科学艺术是休戚与共的鱼水关系。那末,为数不少的宫中官府指定的科研项目艺术创作是否压缩了自由的空间而不能至极最好了呢?也是,也不!因这种遵命科学、遵命艺术,一是得到衣食无忧的良好生存生活的物质资助虽不占创作自由的主导地位,但名利地位观令其不敢懈怠地用全付心血毕取一切而产生奇观奇效。二是由于在经济桎梏中命题而为,无以放飞心灵自由,根本发挥不出天才思路灵感,大都是教条或庸凡而落拓作品。因其受制于前怕狼后怕虎的心灵不自由,也是绝对创作创造不好的。但其安逸的地位也会使人产生社会责任感,回报人民而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进步发展而创作出科学成果和艺术精品。此过去和现今不乏众例。只要不违背人类的良知良心就好。就自由成器。
人是大自然中最高级一员,大自然是最自由的。万物竞自由,自由产生飞禽走兽的生动活泼,自由产生万鲜千奇的繁荣茂盛。大海之鱼,千异百态就是有广阔的自由,原始热林,叶大干粗就是有生长的自由,若予人在大自然中自由,如笔者在1991年著作出版的真文学创作系列之 旅游考察探险纪实《黄土高原有双眼睛》,书里《翻越子午岭》一文中即写:“自由于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意念、灵性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无私无畏为国为民,万念俱灭唯生超越,产生忘我的境界。至此去著书立说,会产生里程碑式的科学巨著;至此去作文写诗,会产生划时代的文学杰作;至此去书画雕刻,会产生传世的不朽之作;至此去赋词放歌,会产生难忘的千古绝唱;至此去舞蹈音乐摄影,会产生永恒的生命形象„„兴之所至,奋之必出。人身与心灵自由,勤奋而天才必现。”
人与大自然分不开,人与自由分不开,人与自由与科学艺术与大自然都是共生一体分不开的,互补成为的。放逐大自然,放飞心灵自由,因大自然无欺诈无势利,对每个人都是最公平无私的。故可获得充分的心灵自由,故搞科学艺术的人,最喜欢去大自然体验采风,从而使心灵感悟自由享受自由的快乐激动灵感产生。因为大自然给人一种天生俱来俱有的美,如青春美、感官美、理想美。这种山之挺拔劲峭,水之柔情四溢,风之呼鸣和熙。杨柳摆荡,花草香飘、动物灵活„„处待久之,观察深之,见识广之,无不给人的创作使严谨细致的科学有来龙去脉的展望美、整体美、突破美。即而诺贝尔物理学获得者钱德拉塞卡评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时说:“为什么几乎所有科学家都同意并引起了美的共鸣,因它是很优美的理论。也是现在物理学中最美的理论”。诺奖获得者杨振宁甚至为此专著《物理学与美》。另一位诺奖获得者李政道还著述《科学与艺术》论统一。认为其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这创造力须自由先导。许多有名的数学家深钻进去,提高上来后均言,枯燥干巴的数学其实内涵结构是很美的,如黄金分割法、勾股定理、圆周率…M.克莱因说:“人类最伟大和富于理性的艺术就是数学”。罗素甚而言之:“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拥有至高的美。”数学是冷静严肃的美,因它从混沌中找出秩序,将繁杂统筹成简单,把经验升华为规律,使复杂还原为基本的人性的统一。但须自由的爱,爱的自由,且与天地大自然融通。中国古代的河洛、八卦、太极理论亦早已向世昭示向人呼唤。培根说:“一切绝妙的美都显示出奇异的均衡关系。” 海森堡亦言:“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美就是真,真就是美 ”。庄子云: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深奥的科学理论其实都遵从一种奇异简单与和谐的美,这种美在大自然中可以自由地心领神会,并赋予心灵的体验美。
科学与艺术与大自然也构建了人的和谐美。大自然各个方方面面蓬蓬勃勃,甚至弱肉强食也表现了整体优存劣汰、适者生存的和谐,只要我们把它选择、组织、析解、秩序、联系、连贯、4-3 统一规范,同样可以将我们研究寻找探求到规律和谐的科学美,在追求科学探索真理中得到满足。科学须要美,就须大自然就须自由就须爱。艺术更须美,就更须爱就更须爱自由就更须爱大自然。在艺术创作中,离开和谐就谈不上美,离开大自然之自由,就更谈不上美,文美诗美词美歌美绘画美书法美雕塑美舞蹈美摄影美戏剧美服饰美建筑美园林美„„所谓美,就是协调和谐,当然这种和谐美,有它的个性特点就更是优秀美了。美必和谐,和谐必美,不和谐就肯定不美。即而具体到人,美女必然线条美,曲线美。那男性凸宊的肌肉,也表达了线条与曲线的统一美,高倭与胖瘦的和谐,那才美得雄健与柔媚。这就能全部的整体美。绘画书法亦讲究布局谋篇的线条力度硬度的适当,摄影关键的取景,舞蹈雕塑就更讲究了,与其它所有艺术门类一样,创造总体的和谐美。也即艺术与科学的美与使人享受的美感美学。
当然,还有刘翔的高美、潘长江的倭美、赵本山的幽默美,还有妖怪的丑美„„美,其实还须从多方面的反馈。十全十美有,但不多,故有维纳斯缺陷美、林黛玉病态美、卡扎菲悲壮恐怖美也是人的心理平衡后的心灵美。但其内心都有自由美。有峭岩的粗犷美,有奔马的狂野美,有毒蛇的阴柔美,有狮虎的阳刚美,有劲松的苍老美,雨雾的朦胧美,鲜花的艳丽与静谧美,书法者领悟了孙公娘的舞剑美而行草如飞,绘画者感觉到了山河美才有富春山居图„„天下无人不爱美,美亦到处存在,就在于人们站在何度何处的观察颖悟而运用于科学艺术创造之中,产生非凡效果,这仰智慧才华悟性与灵活协调和谐统一起来的自由之真爱。
真爱于美于大自然于自由于艺术与科学,其必应表现人性的力量,即正义的力量,那才能有口皆碑,流芳万世不朽。屈原的诗、岳飞的词、郑燮的竹、毕加索反法西斯的画、张书旗的百鸽图等等。几乎所有科学家反对原子科学研究用于杀人的联合签名书等。若义于心裹身,其成果其作品才必刚有力、义貫云天,且硬冲高端。站在人民道义方,暴露黑暗歌颂光明必永生永存。在科学与艺术的创造中,须自由须爱,那才会美。美须真,真出美。美应有真,真召理,理显真。真连接理,即真理。真理自正义,正义呼实践,实践出真知,真知是经验,经验到科学,还必须强调时间的检验,人民道义的公认。若实践无时间和道义的认可,实践有时会偏面偏差出格过激成歪门邪道,会出现霸道的乱象劣象假象丑象坏象伪象烂象恶象冒象怪象„„这在社会中或许一捅即有,伪科学假艺术 俯视可指,因霸权与钱力可以强势炒作宣传推广命令,甚欺民生,迷惑玩弄百姓,强加于人,甚嚣尘上,蒙蔽天下,假充真时真的反受欺受压,差水平却得高价格,闹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但绝对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没有时间检验的科学成果和艺术作品虽会窜红捧红及至潮流淹君。没有时间与道义检验,绝对是不可靠的,决不会成为历史的正品真品精品。只有时间是公平正义最威严的裁判官,去伪立真,淘劣存真,汰假保真,灭恶显真。一切科学艺术创造的实践,只能应此前提或后续追加才能称为唯一正确的标准。
对科学与艺术中真理的认识,至今看《科学、真理与人民》一文,尚未过时,益显真美,散发恒香,持葆春天。更亟望诸公,予以指教,以匡不逮。即:“什么是真理?能够经受时间和历史考验,最后必为人民所接受、公认,并经得起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结论,应称之为真理。即真理所必具有的四性:科学性、实践性、时间性、人民性(道义性)”。
(著作于2011.10.14日20时25分—10.16日7时59分—修正于10.24.23时12分)
参考文献:
李明光,论日心说与地心说和黄土高原灾变水成说与风成说斗争的是非真理观,2011《旅游考察与探险》 李明光,重研《毛泽东诗词书法全编》感评诗50首,2011,《旅游考察与探险》
李明光,阅读百年前美国克拉克、索比尔踏察队《穿越陕甘》书中原生态描写叫好,《旅游考察与探险》 李明光,晨走巴黎拉雪兹神甫公墓,2011《旅游考察与探险》 许延浪等,科学与艺术,2008,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编辑部,20世纪的科学美文,2004,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通联:310008 杭州市.南星桥.真理考察探险队
李明光(收)电话:0571-86088952 4-4
第三篇:与美同行(范文模版)
与美同行
美是什么,美是雨中为你撑起的雨伞,美是在危难时候伸出的援助之手,美是在公交车上从座位上站起的一个动作,美是斑马线前踩下的刹车„„美无处不在。
我已走过了十三个春秋,从稚气未脱的小男孩成长为了一名中学生,对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一提到美,我脑海中便即刻浮现出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事——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太阳毒辣辣地炙烤着大地,大地如同一个大蒸笼,那次我背着书包上兴趣班回来,刚下公交,一股闷热的风扑面而来,我的后背仿佛突然冒出了汗,公交站与我家还有一段不短的距离,不一会儿我就走得喉咙冒烟,倒到水壶,里面早已空空如也,我那时仿佛漫步在无边无垠的沙漠中,家仿佛就在沙漠的尽头,遥不可及,突然,一片绿洲映入眼帘,前方出现了一个凉茶铺,由一个支离破碎的大伞和一个大桶组成,我远远地望见凉茶铺,仿佛看到了救星似的,向它飞奔而去,凉茶铺旁坐着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递上来一碗凉茶,对我说:“孩子,这么热的天,你渴了吧,喝杯凉茶降降温吧!” 这正合我意,我拿起碗一饮而尽,啊!这真叫那个爽!我喝了凉茶解了渴,拿出钱包要付钱时,老奶奶却摇摇头,摸摸我的头笑着说:“孩子,在奶奶这喝茶不用钱,你喝得开心,我也就开心了!”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你为什么要摆这个摊呢?”我天真的大脑百思不得其解,好奇地问道。老奶奶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对我说:“看到你们喝完茶的爽快,奶奶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那时的我还是不明白,可现在的我懂了„„
后来听妈妈说,那位老奶奶无儿无女,平时以微薄的养老金和捡破烂为生,可她虽然生活拮据,可还是坚持每年为行人提供免费凉茶,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我也在其中。那次的凉茶虽然是清凉的,心头却是温暖甘甜的。这是为什么呢?
我最近又见到了那位老奶奶,她依旧一如既往地摆凉茶摊,她早已忘记我了,因为她帮助过的人数不胜数,而我却永远忘不了那张面孔,因为那就是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美处处是,只是没有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因美而精彩,我们一直在与美同行!
宁围镇中
169班 陈永杰
第四篇:浅谈美
浅谈美
摘要:“美是什么”这个美学中心问题,是从古到今一直在争论的问题。美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这里这要讨论的是包括一切审美对象和审美形态广义的美。本文主要通过王维的诗歌结合诗中的意象来谈谈美是什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诗歌中的绘画美。
(二)诗歌中的禅意美。
(三)诗歌中意象并置的美。
关键词:美 王维 意象
中国传统美学在“美”的问题上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有一关于“美”的重要命题。即“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①”命题中的“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可以从三个层面上来理解:第一,美不是天生自在的,美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都带有创造性。第二,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的。同一外物在不同人的面前显示为不同景象,生成不同的意蕴。第三,美带有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阶级,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又有差异性。②同时,中国传统美学也提出“美在意象”的观点,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情”“景”的统一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情”与“景”的关系是欣合和畅、一起流通。朱光潜在《诗论》中强调“诗的境界(意象)是每个人的独特创造”即“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
(一)诗歌中的绘画美。
王维诗成就最大之处在于他的山水田园诗,其山水田园诗以“诗中有画”而独具特色。因为他除了作为一位诗人以外,也是一位水墨山水画大师,他在水墨画的诸多方面都有划时代的创造,是文人水墨画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他常常运用构图、线条、色彩、光线等绘画语言,使诗情与画意相结合,形成“清净、简远”的意境。谢赫在《画之六法》云:“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模写。”其中“经营位置”在王维的诗中体现较为明显。他善于把不同视觉观察到的景物放在一个大的整体环境里面,组合成一个有完整的画面与意境山水田园诗。如《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为终南山传神写照,气象峥嵘,意境开阔。这首五言律诗首联总写太乙山峰的高耸与山势的绵亘。颔联借白云和青霭即瞬息多变又模糊不清的景象,显示终南山的高远。颈联则是登上山顶后,居高临下,俯瞰全景,通过山峰和林壑之间富于变化的美,表现了终南山之阴晴参差,虚实交错,寓于变化的万千气象。尾联借用樵夫这个形象,点出诗人的活动地点,也透露了峰回路转,清涧纡曲的幽静景致。综观全诗,作者从仰视、俯瞰、回望等不同视角入手,借用了天、山、云、雾霭、林壑、樵夫等意象,随视角的变化而变化,移步换景,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空间结构美。
谢赫谈到的“随类赋彩”在王维的诗歌中也有体现。《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新雨”“明月”、“清泉”接近于无色,但并没有把画面显得淡或苍白。恰恰这种色彩表现了一种恬静闲适的感觉。这里的无色胜有色,通过“无色”意境营造一个自由遐想的无限空间。这种“淡而不暗,亮而不艳”的色彩,是他山水诗的一个特点。另外,王维诗歌景物的在着色上以常常以冷色调为主,青绿色与白色则是主体颜色。而“青”和“白”更是多次出现在他的诗歌当中,如:“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终南山》)“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田家》)“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因为“青”“白”是水墨画中表现物象的重要元素。“青”“白”两色最能体现向往归隐、喜欢萧疏淡雅这种风格与心境。同时只有清淡素雅的色调才①
② 柳宗元:《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1页。
最能传达出大自然之幽静、空灵与恬淡。
(二)诗歌中的禅意美。
王维字摩诘,他的名和字都是取自佛教《维摩洁经》中的维摩诘居士。他对佛教虔诚而笃信,在诗歌创作也上常常“以佛入诗”,使诗作充满禅意、禅理、禅趣。王维的很多山水田园诗歌不仅诗情画意,而且还富于禅意、禅理和禅趣。具体表现为对自然景物的静照观赏,对山林野趣的流连忘返。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鸟鸣涧》诗中,诗人为我们创造了万籁无声的春山月夜的静谧境界,连桂花瓣轻轻飘落的声音都能清晰地感觉到,以致月出之光照射也使得山鸟惊觉起来,而鸟的啼叫更反衬出春山月夜的寂静安宁。这正好与没有半点人事烦扰、心平如镜的“空闲”诗人的心境相契合,物境与心境是如此的和谐与一致,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爱静的性格特征和离世绝俗的空寂宁静的心灵,正是诗人酷爱佛教“空静”思想与禅理的体现。《辛夷坞》所写辛夷花的自开自落,顺其自然,既无人欣赏,也不求人知赏。诗中诗人与花已经融为一体。胡应麟曾称此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王维诗中的禅意,集中地表现为对这种空静自然境界的追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施补华《岘庸说诗》对此诗有“清幽绝俗”之评;月夜竹林幽静之景显得空明澄净,诗人安闲独坐,弹琴长啸,只有明月清风相伴,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诗人喜好“静”、“空”的性格特点与“静空”的禅意天衣无缝地交织在一起,使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一种离尘绝世、超然物外的空灵艺术境界。与此诗有着相同意境和禅意的还有刚才绘画美中谈到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空山”这个词语来形容描绘自然景物与诗歌意境之“空”,《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显然“空山不见人”之“空山”更显得空旷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这显然是禅宗“空观”对诗人艺术思维的渗透和影响。“空”是佛教的第一要义。这里与“鸟鸣山更幽”的反衬一样,诗人接以“但闻人语响”进行烘托、反衬,这里的“人语响”是用来破“空”、破“静”的,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整体的、长久的“空静”,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更见空山之静,从而使得这种空静感更强烈更突出。这种清静虚空的心境正是禅宗所大力提倡和宣扬的。禅宗强调人要“对境无心”, ,即对一切境遇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不外尘世所累。显然,王维正是为了使自己有一种怡静的心境,并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作中,使其诗歌闪耀出一种禅光佛影。
(三)诗歌中的意象并置美。
意象并置,专指中国古典诗歌中全部使用名词或名词性词语进行对仗的诗句,其特征是在一首诗、一联诗或三句诗中完全不用动词维系意象间的群体关系。中国诗歌史上意象并置著名的句子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及温庭筠《商山早行》的“鸡声茅店月,人际板桥霜。”王维意象并置的句法特征在七言、六言、五言中都有体现。其中最有有名的是《田园乐七首》这七首中有五首全篇都为意象并置。而且王维在应用诗歌并置这个特征时分量九种类型。即第一、名词+方位词:如“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从军行》《李陵咏》)“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第二、方位词+名词:如“山下孤烟村,天边绿树高原。”(《田园乐其五》)“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田园乐其三》)。第三、名词+方位词+名词:如“回风城西雨,返景原上村。”(《瓜园诗》)。第四、方位词+名词+数量词:“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奉和圣制····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第五、方位词+数量词: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送梓州李使君》)。第六、数量词+数量词:如“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第七、名词+数量词:如“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送杨长史赴果州》)第八:数量词+名词:如“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田园乐其五》)。第九、纯名词:“香饭青菰米,嘉蔬绿笋茎。”(《扶南曲歌词五首其二》)。以上的句子都因“诗中有
画”而非常有名。纯意象诗句给我们呈现一幅幅画面感和一种美的享受。
“美是什么”这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不同的美学家都有不同的阐释,也许这也是一个无法寻求真理的话题。在王维的诗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各种美。诗中通过意象摹写景物、事物,传递情感。因此,他的诗歌将成为诗歌史上的美的典范。
参考文献:《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3.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入谷仙介《王维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杨义《中国诗词经典:王维》[M]北京:岳麓书社,2005.
第五篇:我对“美”的认识
姓名:
学院:电子工程学院 学号:201421
我对“美”的认识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虽不能像大学家那样说出引人佩服的话语,但是对于美我也有自己的认识与认知,而且自从上了礼仪与形象这门选修课,让我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美对于任何一个有意识的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但对于美究竟是什么,却似乎总是无法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认识美似乎比审美过程更具有诱惑力,这就像人类可以见到上帝的愿望比信仰上帝更强烈,只是这种愿望因为一直无法实现而淡忘。而美却并不如此,因为我们都察觉到美的存在,却不像上帝那样若有若无、若隐若现,美的感受是如此地真切就像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对我而言,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大自然中的美,可以体现在大山的耸立,森林的茂密,花朵的颜色,动物的生动;人类的美,则可以从我们从容大方的表现礼仪,设计自身的外貌形象,个人的品德与修养来看出美的存在。美就是自由、崇高、和谐,而所有的要素都基于自然的或者说是人类意识的精神。自由是基于意识自身的,崇高是基于意识超越的,而和谐是基于意识目的的。美对于我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认知认识,也并不在于发现它的本质,而在于我对美的理解,在于美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既然这学期选修了这门我认为很有用的礼仪与形象课,那就利用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来谈谈美。
首先是形象美:现在的社会生活中,不是还停留在只要求温饱的阶段了,而是在已经保证温饱的问题上来追求更好、更高的生活质量与水平,有的就体现在个人的礼仪与形象方面。个人形象是一个人的外表与内在气质的统一,而个人的整体形象可用个人的仪表、仪容和仪态来衡量,构造出一种和谐的形象美。
其次是谈吐美:我们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着我们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一个人有好的言行举止,便能够在他人心目中“美”的评比中加分,能够让你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更好的人际关系,让你能够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知。
再而是礼仪美:文明礼仪的内容和多种多样,它包括我们平时的举止,表情,谈吐,和接人待物各方面。礼仪是人际交往中普遍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通过良好的形象礼仪能让我们更好地与别人沟通,在一切人际关系中,互相尊重是第一美德,而必要的距离又是任何一种尊重的前提。
其实定义“美”本身就是一种局限,就像人们认识信仰与怀疑的关系一样,但是美也需要这样的过程来让人类认知它。我们需要一种认识的基础,然后在这样的一种层面之上进行理解,不同的自我意识会对美有不同的感受,而基于个体意识的对美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美的感受从来就不是相同的,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自我意识;但美感却是可以相通的,因为我们同样属于整体意识的一部分。美的认识在于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想象,美是我们意识的内在的部分,是基于意识整体的方向。希望我们人类能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创造更美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