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伤仲永》读后感----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
《伤仲永》读后感----生而知者之是不
存在的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第二篇:文言文总复习之《伤仲永》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5.《伤仲永》
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称前时之闻()仲永之通悟()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彼其受之天也()泯然众人矣()贤于材人()环.......谒于邑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的 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是“”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的意思.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今义:)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今义:)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今义:)....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
三、句式积累
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翻译: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5.伤仲永
文题中的“伤”是的意思,为什么要“伤”仲永呢?留给读者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兴趣。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给文章奠定了基调。
文章,开始用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从岁到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接着,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了 的重要性。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重难点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文章以褒扬之笔描写方仲永是“受之天”的天才。异在不学而能书。这是罕见的之才。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这句话写出了其父为了图利,并不考虑儿子的前途,每天带着儿子到处炫耀牟利。“”三字是全文的关键,为仲永的变化埋下,点出了方仲永命运变化的。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这句话在前面充分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变为庸人的基础上,进入议论。点出了方仲永天资出众,而后来又“”为众人的原因,既总结了前面的故事,又是揭示道理的前奏。
重点段落
1.第①段“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也是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
2.第②段开头“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中有什么作用? 起作用。
第三篇: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之读写课型《伤仲永》教学设计范欣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教案
伤仲永
范 欣
设计理念:
学生阅读本文时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课堂的全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写作宝藏,通过对课文的缩写、扩写、写读后感等灵活多样的写作形式来促成读中悟写、写中思读,学习课文的结构立意、写作手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学目标:
1、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课文的扩写、续写、评析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让学生在读中悟写中悟读,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知识,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2、借鉴本文的写作特点,学生能择其一点进行写作。
课 型:读写课型
教学流程:
一读,抓住课文写作特点;
二思,确定训练形式;
三写,完成读写任务;
四说,交流读写体会。
课 时: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读,抓住课文写作特点;思,确定训练形式;
一读,析课文写作特点。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1、读课文,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隶谒泯扳称
2、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四、质疑探究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找出标明时间的词语。
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生五年),——②少年时期(十二三矣)——③青年时期(又七年)
明确指出: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是按其时间的先后来写的。
板书第一个写作借鉴点:
写作思路上,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写作。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况。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板书第二个写作借鉴点:
文章选材的处理上:围绕中心,详略处理得当。
3、思考: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他人对方仲永的天资过人有什么反应?用书中的原句回答。由此可见,作者为了表现方仲永的天资过人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父异焉。”、“邑人奇之”;
在刻画人物上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板书第三个写作借鉴点:
在刻画人物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4、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段先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极力赞扬方仲永是个奇才,然后作者笔锋突转写后来的方仲永逐渐变得平庸无奇,跟普通的人一样,作者是怎样看的?采用什么样的写法?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指出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教师引导学生什么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板书第四个写作借鉴点:
在刻画人物上,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二思,确定训练形式。
1、齐诵本文写作的四个借鉴点。
2、确定训练目标。
(1)扩写:要忠于材料的内容和主旨。或作情节扩展,或作细节补充;或对环境、人物语言、形象等作合乎情理的具体发挥描写。就本文自选一个细节、片段或一个角度进行扩写。要求借鉴本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续写:续写事件,则按时间本身的发展逻辑,想象事件的发展和结局;续写人物,则按性格发展的逻辑,想象人物的活动、言行、和结果。从20岁以后的方仲永写起,写他的成长历程及才能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求借鉴本文的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行文思路、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刻画人物。
(3)写读后感:站在不同的角度评析本文中的人物或主旨。采用本文的借鉴点:在选材上做到详略得当,突出主旨。
3、下节课写作训练的具体要求:
(1)、时间:25分钟
(2)、分组,按确定训练目标进行分组。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写作兴趣到相应的大组,组与组之间协调。
第一组进行扩写训练。
第二、三组进行缩写训练。
第四组进行评析训练(写读后感)。
(3)字数不限,只进行片段训练描写。
五、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同作者一样都为方仲永感到惋惜,让我们明白了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天资聪慧对成材有重要作用,但不是关键;天生愚拙,可以从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同样也可以成材。“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的这句名言就是很好的印证
2、本文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写,完成读写任务;说,交流读写体会。
三写,完成读写任务。
1、据上节课确定的训练目标及训练的要求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间25分钟。
2、教师巡视学生习作的情况,收集相关信息。
四说,交流读写体会。
1、确定交流形式: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1)按下列要求进行说话。
我写这篇作文主要内容是----------,运用了本文---------------的写作写法,运用该写法的好处是------------------------。
(2)教师示范。
以本文《伤仲永》为例进行说话。我写这篇作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写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运用了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运用该写法的好处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更有力的突出对方仲永后来变成庸才的感伤。
2、小组内交流时间为5分钟,要求推荐2名优秀者进行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的时间10分钟
三、教师小结
1、点评学生的一篇优秀写作。
2、小结本课内容及写作借鉴点。
四、拓展延伸
1、补救训练。学生针对课堂作文训练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补救训练。
2、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