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来养猪将是节粮生态饲养模式
未来养猪将是节粮生态饲养模式
时间:2011-02-21 来源:猪e网 作者:
控制母猪总数,推动实行“母猪饲养配额制”
母猪数占存栏猪数的比例过高是造成猪价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猪数占存栏猪数的比例一直在9.4%以上(正常为8%左右,如低于8%,猪价有可能上升),这是造成猪价下跌的重要原因。国家应从宏观上控制母猪总数,对各省、县、区采用“指定配额,超额罚款”的方式(像欧盟对荷兰发展奶牛的控制一样),实行“养殖许可证”与“上岗资格证书”制度。
目前,要实行这个制度尚有许多困难,因为我国还没有“母猪养殖许可证”制度,农民养什么母猪,养多少,没有任何限制。《畜牧法》第39条规定,只要“向所在地人民政府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标志代码”就可养猪。因此,要采用“指定配额,超额罚款”的方式,必须先有一定的配套措施。如鼓励各地养猪农民自愿组织起来,成立“养猪合作社”或“行业协会”,淘汰小的养猪农户。然后由政府给以“配额”,在政策上给以优惠,最后逐步实行“母猪饲养配额制”。这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鼓励有条件的大型畜牧龙头企业和“养猪合作社”拉长产业链,或实行强强联合
目前,我国真正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养猪生产联合企业极少。国家应在政策与资金上给予倾斜,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或实行强强联合,或与各种形式的“养猪合作社”或“行业协会”联合,向更大更紧密的方向发展,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有条件的“养猪协会”在联合多家养殖专业户的基础上,也可自己办一个中等规模的肉品加工厂(委托大的肉联厂代屠宰),年加工能力在1万头~3万头(日加工40头~80头)肉猪,生产冷却肉、小包装分割肉或加工熟制品。
建立新型的生猪养殖点和养殖区,实行全封闭饲养,防止猪病毒性传染病的蔓延
控制活猪(包括病猪与健康猪)的流动是所有传染病防治策略中的首要措施。改革活猪的流通体制,改活猪流通为猪肉流通,提倡“集中屠宰,就近屠宰”,减少或禁止活猪(除种猪外)流通。减少屠宰点,把全国的屠宰场从现有的3万多个再进一步减少。大力发展年屠宰50万头~100万头的中型屠宰场和年屠宰100万头以上的大型屠宰场。这是控制全国猪的主要传染病的最好方法,但实行起来有很多困难。在目前无法改革我国活猪流通体制的情况下,建立新型的生猪养殖点和养殖区,实行全封闭饲养,是防止猪病毒性传染病蔓延的另一有效方法。
“新型生猪养殖点”不同于近年提倡的“养殖小区”。旧的“养殖小区”的做法是把多家养猪专业户的猪圈集中在一个小区,虽然人畜分离了,但仍然各人养各人的猪。
“新型生猪养殖点”的做法是养殖点仍然离开农村居民点,但它是一个独立的封闭小院,一家饲养50头左右的母猪,2头公猪,自繁自养,年出栏1000头左右肉猪,全封闭饲养,活猪只出不进。在相隔1公里~2公里处或更远,再搞一个“生猪养殖点”,这样可防止相互交叉感染。如此多点分散,形成一个养殖区或专业村。若再加上沼气生产或肥料加工厂,则可实行生态循环。当然,养殖点的规模大小,应根据当地情况来决定。在条件较差的地区,一个养殖点的规模可小一些,如母猪养5头~10头,年出栏肉猪300头~200头。但必须做到养殖点是一个独立小院,不要与其他农户合在一起。如果只养肉猪则要坚持从一家健康的繁殖场进猪,不能从多家繁殖场进猪。
养殖点的另一种模式也是可行的,即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公司划出一块土地,由各养殖户出资建造统一的猪舍,由公司统一提供子猪和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其关键点是公司统一供种,不从其他地方引种,农民实际是该公司的承包工人。在这方面,广东的温氏集团、四川铁骑力士集团都有成功的经验。
建立养猪生产的风险预警系统改进现有的农业和畜牧信息系统,如:全国和各省的存栏母猪数、母猪数占存栏猪数的比例、活猪价、玉米价、猪粮比价,这些数字要按月公布,既有全国的数字,又有各省的数字(不是图表曲线)。通过这些数字,养猪协会可以预测今后的养猪价格走势,指导农民确定合理的母猪养殖数量。在实行“母猪饲养配额”之前,可以防止我国猪价的大起大落,使变动曲线趋于平缓。
提倡高效养猪生产和节粮型养猪生产两种模式同时并存
养猪需要粮食,在目前采用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外国品种猪杂交生产肉猪,全部用“玉米+豆粕+添加剂”的饲养模式下,平均一头肉猪(包括公猪、母猪、子猪料)约需要350千克的粮食才能达到90千克左右的出栏体重。如果我国全部采用这种饲养模式,2030年出栏6.89亿头肉猪,需饲料用粮2.41亿吨,占当年粮食总产量7.1亿吨的34%,如此高的耗粮量是我国无法承受的。因此,采用节粮型生态养猪饲养模式是我国养猪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所谓“节粮型生态养猪”,是指在人少地多或偏远的半山区,采用青料、米糠、粮食加工副产品、城市泔水等多种饲料资源来养猪,减少粮食在饲料中的比例,平均用150千克粮食养一头出栏肉猪(包括母猪、公猪、子猪料)。这样可使用于养猪的粮食减少42.9%,如果在年出栏6.89亿头的肉猪中有50%的肉猪采用这一饲养模式,则可大大降低养猪业的耗粮量。该模式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和半山区都已有成功的先例(如江西赣州地区云南省楚雄州等),应因地制宜地推广。
大力提倡发展节约型养猪
科学利用城市泔水养猪,规模化科学处理是利用城市泔水这一资源的关键。由大的集团公司或政府资助的企业组织专门的城市泔水收集系统,及时运至远郊的加工厂统一处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目前我国有的城市(如上海闵行区)已经在试验。
种植杂交狼尾草喂空怀母猪和妊娠前期母猪,在两餐中间投喂青草,任其采食。试验组母猪产子高于对照组母猪0.6头~1.5头。
饲养哺乳母猪的猪舍温度可适当降低,而保育箱内温度保持在30℃~32℃。在产房,可采用天花板加可调节的屋顶通风,保育箱采用红外线或电热垫板。可使空气流通,湿度降低,舍内有毒有害气体大大减少。
冬季猪舍内排出的污气是热空气,通过一种热回收新风换气机用这些热空气去预热进入猪舍的冷空气,节约能源。
采用新型节能型热风炉,把烟道与热空气道分开,这样送入猪舍的空气很清洁和干燥,室内的湿度也可降低。
改革猪舍排污处理技术方案,采用人工清粪,在猪舍内先把粪和尿分开,用手推车把粪集中,猪舍地面改用室内浅沟排污,减少冲洗地面用水。
采用“微缝地板”(缝隙宽度在5毫米),节约用水。可大大降低地板的漏粪率。
利用污水进行沼气发电或供热。深圳农牧总公司10万头养猪场的一个1700立方米的卧式沼气发酵池,总投资97.4万元。
利用山坡林地,发展“自流式人工湿地”,它是由人工建造和监控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猪场污水进行沼气发酵后,经过水生植物塘,然后再流入“自流式人工湿地”,最后可达标排放。这种方法可使污水处理日常维持费用大大降低。
第二篇:低碳将是未来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
低碳将是未来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
著名能源专家、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在第三届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上表示,低碳将是未来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为实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全球环境目标,生态城市建设最终要向绝对的近零排放努力。何建坤说,从国际上看,现在,各国所承诺的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与实际的排放量,二者之间差距大概是50亿吨到100亿吨二氧化碳。中国作为排放大国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减排压力。从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也面临日益强化的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资源依赖型粗放扩张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从1990年到2011年,中国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跨越了中低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节能减排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单位GDP的能源强度下降了56%,二氧化碳强度下降了58%。但在另外一个方面,能源的总量增长了3.5倍。现在,中国能源的总体消费量已经占到了世界的2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接近全球1/4。去年,煤炭的生产量达到了35亿吨原煤,超过了科学产能供应的能力。石油的进口依存度超过了55%,资源的制约、能源的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何建坤认为,无论是从国际形势还是从国内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全球常规能源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全球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的制约,使得中国不可能再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能源消耗为支撑的现代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生态低碳城市既是应
对全球环境问题变革的趋势,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战略选择。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滞后于工业化的进程,所以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仍然是必然的。城市化既是当前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社会福祉的重要驱动力,同时这也是导致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较高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当前我们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探索低碳、绿色和生态文明的发展的方式。
何建坤强调,当前生态城市的建设要统筹近期和长远,同时要统筹国内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大局。低碳将是未来生态城市的重要标志,也将成为生态文明的重要特征。生态城市建设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保护和改善本地区生态环境的同时,要建立和实施低碳排放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全球环境目标。
何建坤表示,要实现全球保护气候的目标,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到2050年要比1990年的排放水平至少减少一半。到本世纪末,全球都必须实现近零的排放。所以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最终要向绝对的近零排放的低碳目标来努力。
何建坤认为,我国进行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制定明确的低碳发展目标和发展进程,要逐步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尽早达到碳排放的峰值。当前我国主要以大幅度降低单位GDP的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为目标,但是GDP如果保持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仍然还会上升。针对这样的目标,要
逐渐地实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的控制和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我国已经提出了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设想。
何建坤特别指出,必须要研究二氧化碳何时可以达到峰值而且开始下降。当前,沿海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的建设由于产业结构的高碳特征,现在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像北京、天津、上海这些大城市,其人均排放量已经超过了像东京、伦敦这些国际大都市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像一些比较小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也已经超过了人均十吨二氧化碳的排放,超过了欧盟当前人均7.5吨的排放水平,而且现在的排放仍然还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
所以,要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体现低碳的特征,沿海大城市必须逐步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控制目标。当前,中国四个直辖市加上深圳、广东省和湖北省,五市两省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试点的省市,要给企业分配绝对量的碳排放的额度,所以通过市场的手段来促进市场的减排。
何建坤认为,我国低碳城市的进程要实现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径,首先必须要促进产业的转型,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首先必须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率先达到峰值,在发达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费要最先达到峰值,并且持续下降,交通和建筑部门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仍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发
展像水电、风电、核电这样的非化石能源,使得煤炭石油这样的化石能源的消费要趋于稳定并开始下降,从而会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改变依靠不断增加投资、以重化工业产能扩张为驱动的发展方式,要逐渐形成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内涵提高的发展方式。大量的投资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工业产能扩张,就会需要大量的水泥、钢铁等高耗能产品,从而拉升高耗能产业的比重,使得高碳产业的特征难以改变。所以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低碳城市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财税金融政策体系,为低碳的发展提供政策的保证。
同时,建立和完善促进地区和行业低碳发展的激励机制,建立和形成促进企业减排的市场机制。何建坤认为,当前,全球生产低碳城市的发展潮流和理念为中国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进程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当前,发达国家低碳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在推进信息化和智能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可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社会的运行效率,可以有效促进二氧化碳的减排。城市布局中的道路交通、建筑产业体系和能源供应体系都可以在建设生态文明新的理念下统筹规划,突出以生态低碳为重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看未来养猪模式解析及企业今后发展思路
看未来养猪模式解析及企业今后发展思路
发布: 2011-2-25 16:27:29 查看:233 来源:
今后生猪行业的发展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企业将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熟的“龙头企业+基地+养猪场(户)”或“龙头企业+生猪专业合作社+合同养猪场(户)”合作社运作模式。打造“大合作社”概念,即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一、目前中国养猪业新革命的帷幕已经拉开。以创造生猪产业链价值最大化为最终目标,这场新革命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三个方面:
1、消费者需要绿色安全食品。
2、大型现代化食品企业(屠宰加工)需要绿色猪源和稳定猪源。
3、商品猪场要求获得较高的稳定的生产经济效益。
二、未来中国养猪业发展的趋势养猪产业链的整合。
三、中国养猪业整体管理水平比养禽业落后5-10年,发达养禽业的今天的管理水平和饲养模式,就是中国未来养猪业的发展趋势。欧美国家发达的养猪业水平和模式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四、养猪业整个群体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1、养猪从业人员素质越来越高。
2、养猪业正在朝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
3、养猪业正在全面重视制约养猪业效益的三大因素:品种、营养、管理。
4、养猪合作社、养猪协会等合作经济正在逐步形成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养猪模式将发生三大改变。
1、专业自繁自养(资金、技术、设施都具备,母猪存栏规模在200-500头内)。
2、专业饲喂二元母猪,向社会提供三元杂交仔猪,这将是趋势,母猪存栏规模应在100-500头之间。
3、专业饲喂育肥猪,存栏肥猪规模应在200-2000头之间。
六、养猪从业人员越来越理性的看待市场的变化,把握适时的存栏。
七、国家将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两方面的作用。
八、2007年国家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大扶持生猪生产的力度。
主要有:
1、实施能繁母猪补贴;
2、启动了能繁母猪保险政策;
3、完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4、推广良种猪人工授精技术补助;
5、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适当奖励;
6、对生猪标准化规模饲养给予扶持;
7、解决用地难的问题;
8、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9、加强对恢复和发展生猪生产的宣传;
10、组织生猪生产和发展督查工作。
从国家对生猪生产所采取的倾斜政策及措施中不难看出,国家提倡生猪的标准化生产,倡导生猪良种化,推行健康养殖、清洁养殖和生态养殖,而经过2006年猪价低谷期和“猪高热病”的洗礼,社会散养户纷纷“下马”转向其他行业,大型的养猪企业也在这次洗礼中损失不小,所以“龙头企业+基地+养猪场(户)”或“龙头企业+生猪专业合作社+合同养猪场(户)”是将来生猪发展的趋势,是生猪发展的主要方向,也就是生猪订单化,养猪场(户)与企业资源共享,利益共享,通过基地或合作社形成利益共同体,形同于鱼与水的关系。
九、“龙头企业+生猪专业合作社+合同猪养猪场(户)”模式的运作。现在,很多集团畜牧公司采取的正是这种模式。其内涵是“六统一”管理。即:
1、统一供种。公司现拥有自属的祖代养殖场和父母代养殖场,并以此为基础,为合作社的养殖户提供最受市场欢迎的优良品种、杂交组合或配套系,利用公司拥有的地方优良品种“莱芜黑”猪,通过与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应用常规技术与现代育种技术相结合,进行良种猪的筛选、繁殖和标准化养猪技术的开发,培育出“欧得莱”猪配套系,并推广到生猪专业合作社的养殖户中去。
2、统一供料。统一供应饲料是控制合作社所养殖畜禽的有害物质残留的重要措施和重要保障。
3、统一供药。公司选择大厂家,名品牌,符合国家GMP标准要求的兽药,同时通过“药敏实验”,选择用量少、效果好的药品,为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提供质优价廉的兽药产品。
4、统一防疫。疫病是合同养殖户的重大威胁,凡是加入生猪专业合作社的养殖户必须严格实施统一的、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预防工作。一旦发生疫病,要及时隔离、治疗或淘汰,严格执行国家或地方相关的处理办法。
5、统一技术培训服务。公司加大对合作社养殖户的技术培训力度,重点培训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生物安全、药物保健、健康养殖等方面的知识,及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养殖户科学养殖水平。
6、统一收购。集团下属的屠宰厂对合作社的合格出栏育肥猪的收购价格比社会散养户每公斤高0.3~0.5元。
预计,今后生猪行业的发展将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企业将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成熟的“龙头企业+基地+养猪场(户)”或“龙头企业+生猪专业合作社+合同养猪场(户)”合作社运作模式。打造“大合作社”概念,即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第四篇:高架网床节能减排生态养猪技术分析论文
摘要:介绍传统养猪行业存在的污染问题,阐述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概念及特点,重点分析其基本工艺流程,并对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优势及前景进行了展望,希望对促进广西地区高架网床节能减排生态养猪技术的推广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架网床;节能减排;生态养猪技术
笔者所在的广西博白县历来就有悠久的养猪传统,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但伴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养殖污染及环境保护问题愈加突出,成了困扰养猪业发展的一大瓶颈[1]。在县领导的推动及对欧美先进国家养猪技术发展考察基础上,结合县域气候地理条件特点,通过技术攻关,积极探索节能环保、高效益的养殖新方法,创立出了高架网床节能减排生态养猪这一契合南方特点的新型养猪技术,为从源头上降低养殖污染并最终实现零排放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1传统养猪行业存在的污染问题
长期以来,“脏、臭、累”是我国生猪饲养行业所无法回避的一个严峻问题。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也是生猪饲养大国,年产猪肉量几千万吨,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据实地测算,饲养一头生猪需要用水0.05t,需排废水0.04t,碳排放量等同于19个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其氨氮排放量严重超过土地承载能力。按国家标准,废水处理最低需20元/t,这对规模化养猪企业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特别是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出台,更是使广大养殖企业雪上加霜。但生猪饲养不等同于其他污染企业,这些企业往往集中于不发达地区,事关广大农民的经济效益,且其污染特点不是急剧性的,不能简单采取关闭就了事;同时,生猪饲养是关系民生工程的大事,必须慎重对待之。即使部分地区采用了水泡粪饲养模式可以节约部分用水量,但因为广西地区气候高温湿热,虫蛆蚊蝇较多,各种有害气体很难得以排除,加之生猪粪污量比较大和区内山区较多实际情况,配套设置难以大面积展开建设的实际情况很难得到克服,为此,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模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2]。
2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概念及特点
2.1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概念
针对传统养猪模式中的弊端,特别是对外在环境产生的巨大污染,生态养猪模式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其中,高架网床技术是目前发展较好的一种新型养猪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高架网床、通风道和排污道等主要设施。该技术将猪舍分为2层:底层为集粪区,表面要用水泥进行硬化,高度设置成1.9~2.5m,并安装好控湿、控温和控风设备;二层为饲养区,生猪在这一层进行饲养,高架网床由全漏缝地板编织成,围栏将其分为几个猪圈,二层的入口处应设置有降温通风设备,内部高度应为2.4~3.5m。
2.2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特点
同传统养猪技术相比,高架网床技术能够使每头生猪饲养成本降低约200元,排污量减少约90%,通过林木和鱼塘的消纳,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的目标。同时,还尽量少的占用耕地,不使养殖规模扩大过度;实现了栏舍的免冲洗,减排节能效果很好;全漏缝,使猪群远离粪便污染,尽量降低猪患病概率;实现了集约化生猪养殖,通过高度自动化,降低了人工成本;设计了固液分离、干清粪和雨污分流,结合微生物发酵、沼气及林木消纳,确保了良好的治污效果。表1为高架网床同传统生猪饲养模式对比表,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模式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3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工艺
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对工艺上的要求并不是很高,猪在网床上方饲养,通过下方的全漏缝将排泄物全部落到底层地面。底层的水泥硬化地面设计成30°~40°的斜度,通过人工就可以很方便地将粪便进行收集。猪尿通过30cm×30cm的收集沟进入固液分离池进行处理,猪粪在这一环节实现了脱水处理,使猪粪渣同猪尿有效分离开[3]。一般情况下,猪粪渣都能够控制在60%以下的含水量,这就便于后期的打包外运工序,使其非常方便地用于农田有机肥。另外,工序中所产生的污水还能够通过沼气池的发酵用在经济林木等的喷灌上,更加节约了种植业成本。猪舍设计有雨污分流,通过屋顶的集雨槽和栏舍边的雨水沟,使雨水得以直接外排,防治污水进入污水池形成二次污染,而污水沟内污水经过专用管道进入到固液分离系统中。有的养殖企业还将微生物技术配以适宜饲料配比以除去猪粪臭味,从而降低粪便对环境污染,或者采取自动刮干粪技术,克服了现有机械刮粪方式下粪尿水一起刮的传统模式,确保了清粪技术高效有序。
4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优势及前景
高架网床生态养猪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一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所养生猪排泄的粪便由漏缝板漏到底层地面,使生猪同粪尿实现了有效分离,使养殖过程中所用栏舍实现了免冲洗,养殖所用水量降低了90%以上,污染处理系统压力大大降低,从源头上控制了整体排污量。同时,栏舍的用电量比较少,每个猪舍平均只需100元左右水电费进行运转,降低了额外养殖成本。二是提高了生猪整体抗病免疫力。生猪在高架网床的上方生活,使其远离了氨气等有害气体的不良影响,使空气保持了较好的控制质量,生猪的抗病力显著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患病猪的出现大为降低,并最终降低了药品,特别是抗生素等的滥用。另外,由于猪身上的汗腺不是很发达,自身很难通过排汗的方式排出体内所产生的毒素,而排泄物又是毒素积累的主要地方,高架网床饲养模式下,生猪远离了粪污,自然就会减少疫病发生;同时,清洁的环节也保证了饲料较高的转化率,实现了集约增效。三是获得了较高的养殖效益。经过实际测算,肉料比达到了(1∶2.75)~(1∶2.5),明显高于传统养猪业(1∶3.5)~(1∶3)的肉料比,普遍可以提前约半个月,即在4个月时达到120kg时生猪就可以出栏,缩短了出栏时间,生猪的平均饲养密度达到了0.8m2/头。平均测算单头生猪可节约1~1.5kg饲料,至生猪出栏每头可以最多节约七八十千克饲料,很明显可以有效提高生猪饲养利润。四是有效降低了人工成本。因高架网床模式下并不需要经常对栏舍进行冲水,从而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明显降低。如果条件好的养殖户或企业再辅之以自动投料设备,则单个工人就可以喂养三四千头生猪,这是传统养猪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经过养殖户实际工作,采用高架网床饲养方式,平均猪肉降低成本最低为2元/kg,提高了经济效益。
5结语
当前,广西全区特别是笔者所在的博白县养猪业正处在转型升级提高的关键时期,由于高架网床所具有的产业增效明显、污染减排效果良好的显著优势,势必得到业界及广大养殖户的高度关注,也是传统生猪养猪业的必然发展方向,这对未来建立生猪饲养中心下全程兼顾有益微生物菌群的微生态现代农业系统,并进而逐步推广至肉牛奶牛、肉鸭肉鸡养殖等方向,意义将会是十分积极的。
参考文献:
[1]宣苏哲.生态养猪新模式:高架网床技术[N].中国畜牧兽医报,2015-11-22.[2]丘毅.陆川县高架网床养猪技术集成模式评析[J].猪业科学,2014(4).[3]谢青夏,黄启健,杨晓佼.高架网床:猪舍中的“楼中楼”[J].农家之友,2015(1).
第五篇: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水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水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这样描述:在2010年政府工作相关报告中有指出,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要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没有畜牧水产业的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经营畜牧业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畜牧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养殖的迅速发展,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和产值每年递增速度超过10%。集约化、工厂化养殖场的建立,是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但却忽视了污染防治问题。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23个省市进行的调查发现,全国90%的规模化畜禽水产养殖场未经过环境影响评价,60%的养殖场缺乏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
随着畜牧水产业的迅速发展,每年动物粪便排放总量急增,而动物粪便中含有大量有机氮、有机磷,导致水中氮、磷含量增加,使湖水富营养化,引起赤潮、水华等。在饲料中采用微生物技术,通过添加微生物代谢产品(如赖氨酸)、微生态制剂、微生物酶制剂和使用生态饲料可以有效地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饲料粮的消耗和氮、磷等主要有机污染物的排放。以河南省为例,随着畜牧水产业的发展,饲料资源日趋紧张,为有效解决人、畜争粮的矛盾,从减少精料消耗,提高饲料质量入手,减低饲养成本,河南部分地区尝试充分利用非常规饲料原料,推行节粮型畜牧水产养殖业,如南阳新野县前高庙乡发展玉米秸秆青贮饲料,改良黄牛品种,提高肉牛品质,在节粮的同时也降低了饲喂成本;荥阳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以发展秸秆养畜为重点,大力发展牛、羊、兔等节粮型畜禽养殖,通过政策扶持、典型带动、科技促进、协会运作等措施,使秸秆养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秸秆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泌阳县大力发展养牛业的同时,注重发展循环经济,走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为了解决饲料问题,该县帮助农民搞好秸秆氨化、青贮,变废为宝,2007年秋季,全县青贮玉米秆3000多万kg,按照秸秆和饲料粮的转化比4:1测算,该县2007年秋季节约饲料粮约750多万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