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季立刚教授谈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定稿)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法学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探索
季立刚
2012年5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启动工作会议,落实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于2011年12月发布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目标是:“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形成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教育理念,形成开放多样、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人才培养体制,培养造就一批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主要任务是: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作为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把培养涉外法律人才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作为突破口,着力培养西部基层法律人才。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结合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对法律人才的实际需要,遵循法学教育的客观规律,着眼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法律人才,是我国法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一、一些国家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特点
1.美国的法律人才教育
美国实行的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为本科后教育1,申报进入法学院学习法律至少应已经在一个美国国家认可的大学或学院取得非法学专业本科学位(LLM除外)。申报人都必须参加“法学院统一入学考试”(Standardized Law School Admissions Test, LSAT)或者一个与此相当的测试。美国的法学院会根据申报学生本科阶段学习成绩的平均绩点(GPA)、LSAT分数、推荐信、论文、个人陈述、学生的学习动机、领导能力、工作实践情况、家庭背景、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综合考虑是否进行录取。2而申报人即使已经取得其他非法学专业的硕士或者博 作者简介:季立刚(1964-),男,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民商法、经济法、金融法、民商法史。Berge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ritish Barristers and American Leg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 5 Nw.J.INT'L L.& Bus.540, 574(1983).2 LOYOLA LAW SCHOOL BULLETIN 61(1990-91), at 60;see also THE LAW CENTER BULLETI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59(1991);Quoted from 13 Loy.L.A.Int'l & Comp.L.J.601, 1990-1991, 603.士学位都不能保证其能够进入法学院学习法律,这仅仅是法学院决定是否录取时的一个考虑因素。
美国模式的法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于:(1)法律人才高端化、复合化培养。法学院的每个毕业生都至少学过二个专业,具有复合专业背景,都经过严格标准层层选拔进入法学院学习,综合素质较高。(2)文化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为精英化培养奠定了基础。法学院的选拔不仅看GPA和LSAT的分数,还要看领导能力、工作实践情况以及其他社会活动情况,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可能进入法学院学习法律。(3)录取真正喜爱法律、适合学习法律的人才进入法学院学习。申报学习法律的人都是已完成本科以上学业甚至工作若干年,申报进入法学院学习法律出于自愿和兴趣,具备成才的兴趣基础。(4)法学教育的地位较高,有助于树立法律权威,有利于树立法律人的良好声誉和威信,为法治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2.英国的法律人才教育
在英国式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法学教育起始于本科阶段。3考生必须在英国统一升级入学考试中取得A等成绩。4A等成绩的优等生在英国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专业。可见,英国法学教育的门槛也是很高的。但英国没有像美国一样只招收已获得经本科教育的学生。另外,英国许多法学院在招生中设立了面试,使一些在升级入学考试成绩没能获得A等的学生有机会通过面试表现自己的长处,并有可能被特招进法学院。在英国,如果申请人在进入法学院前已经取得其他非法学专业本科学位的,可能会被直招进入法学院。相对而言,英国学生进入法学院学习的途径更广一些。
英国模式的法律人才培养属于择优型培养模式,其优势在于:(1)法学教育的地位也较高。进入法学院学习的学生,也会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树立法律人的声誉和自信。(2)法学院的学生基本上都是A等生和优秀特招生,为培养法律人才提供了优秀的生源基础,学生基础知识扎实。(3)法学院招生以升级入学考试取得A等成绩为基本标准,但又不囿于笔试,可以通过面试程序让适合学习法律的优秀学生特招进入法学院,招生上兼具原则性和灵活性。
3.德国的法律人才教育
德国的法学教育经历了从私人化到国家化的过程,所有大学法学院的法科学生并不是由大学颁发学位,而是必须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作为结业,国家司法考试由国家统一管理、规制、命题。5总体而言,德国的法学教育除严格的学位制度以外,其学习过程分为大学法学基础教育和见习阶段,基础教育阶段一般为四年,必修科目涵盖了民法、刑法、诉讼法、法学方法论、法史学等内容。学习四年后,凭规定学分可参加第一次国家司法考试,该考试在笔试合格后参加口试,约有一 34 James, English Leg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27 N.Y.L.ScH.L.REV.881(1982).James, English Leg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27 N.Y.L.ScH.L.REV.882(1982).5 参见刘毅、张陈果《德国法学教育访谈》,载《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3期,不过该访谈中也谈及德国这种法学教育国家化的现象也有稍许改变,即试图为从事非讼的律师提供一个结业的机会。半左右的人可以通过。此后,学生进入为期两年的实习期。在法院、检察机构、行政机关、律师事务所见习各不少于三个月之后,在联邦或州的立法机关、行政法院、财税法院、社会法院、公证人、公会、雇主联合会、国际组织、外国律师事务所见习六个月左右。见习结束后,考生可以参加第二次国家司法考试,较第一次考试更加专业,通过率也在70%左右。可以看到,德国法学教育虽然从本科阶段开始,但法学教育过程较为漫长,是否合格不仅要有大学教育,最终还要由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决定。德国法科学生毕业时通常在30岁左右的年龄。因此在德国法学是公认较难攻读的专业,要求较高,社会声誉也更好。
4.日本的法律人才教育
日本有法学专业的大学,原设有法学部,以培养“法曹”为目的。但其毕业生若想成为“法曹”,必须通过司法考试。日本的司法考试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的考试,通过率只有3%。日本存在着司法研修制度,通过司法考试的的人还要经过半年的司法研修,并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实习一年,成绩合格者才能取得执业证书。
2001年,日本通过了《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意见书》,提出了司法制度改革的三大目标:1)构建国民期待的司法制度;2)建设作为司法制度基础的“法曹”队伍;3)国民参入司法。2002年日本临时国会制定了《法科大学院教育与司法考试关系法》等法案,修改了《司法考试法》、《法院法》和《教育法》,建立了“法科大学院”制度。因此,日本现存法学教育的双轨制,一方面保留了法学部和司法研修制度;另外一方面又设立了新的“法科大学院”,其学制为三年,如果已经有法学部教育经历的人进入“法科大学院”,学制为二年。日本的司法考试根据“法科大学院”的课程设置重新安排。“法科大学院”的毕业生有参加司法考试的资格。设立“法科大学院”的目的是培养“法曹”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辩论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6“法科大学院”的课程设计以法律实务课程为主,如《法曹职业伦理与道德》、《法律信息检索》、《民诉与刑诉事务》、《司法文书写作》、《法律谈判》、《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和《法律事务实习》等,突出了职业法学教育的特点。
5.我国的法律人才教育
我国的近代法学教育,发端于清末,成长于民国时期。这一阶段的法学教育深受德日等国的影响。1949年后,在短暂的初期,中国的法学教育曾向苏联法学教育和苏联法靠拢。但这种时期也不长。随后,便进入了一段法学教育的凋零时期。1977年以后,法学教育逐渐恢复,形成了目前的规模。总结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基本可以用以下几点概括。
一、法学学位的种类多元化,既有法学本科,又有法律硕士(法学)、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等学位; 6 参见辛崇阳《日本“法科大学院”设立后的法学教育制度浅析》,载《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二、本科法学教育仍以理论教学为主,设置了14门左右的主干课程,课程设置受国家指导色彩浓重;
三、实践性课程较少,尤其在研究生以后的教育阶段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员为主。
目前我国法学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法学教育呈现“百校一面”的局面,各学校特色不突出;
二、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忽视法学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进入社会后不能马上适应法律职业的实践性要求;
三、有些学校的法学教育是经过大跃进式的发展而形成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不高,学生人数过多,甚至出现了学生过剩的局面,导致社会评价降低。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应该重新思考我国法学教育的模式。教育方式上,在注重法学教育系统性的同时,要突出法学教育的职业化特点,增加实践性课程,增加法学教育与国家司法考试的结合度,增加学生的实践经历,甚至可以考虑固定法学学生的实践期限。课程设置上,除必须的主干课程外,增加选修课,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师资结构上,不仅要发挥大学已有教师的作用,还要促使部分教师向能够胜任法学职业化教育任务转变,同时还要吸收法律实务部门具有教学素质和经验的人员参与法学教学。在考试方式上,坚持严格标准,不能忽松忽紧。
二、我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法学教育经历了恢复、全面发展、超常规扩充的历程,从1978年的不到10所法学院系发展至今,我国已有600多所的高校拥有法学院系。7在法学教育超速发展的同时,不可回避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规模庞大、质量不高,偏重理论、轻视实践,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法律人才仍旧不足。近年来,许多学者从法学教育的职业化特色出发,探讨了我国现阶段法学教育的不足及应采取的对策8,法学教育的行政主管部门也做了许多改变法学教育状况的努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认识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重大意义:
首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是对法学教育规律的新探索。尽管对于法律人才的职业要素,人们的认识还远未到统一的程度,但是社会要求法律人才具有职业化的特征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法律人才必须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较高的法律素养、娴熟的法律技能、崇高的法律伦理,同时,法律人才所具有的共同法学教育背景使他们无论从事律师、法官、检察官或其他法律职业都能够拥有共同的法律理念,从而成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正是由于法律人才 7 至2007年5月的统计数据,我国开设法学专业的大学已达606所,参见徐卫东:《中国高等法学教育三十年发展回顾》,载《当代法学》2008年第1期;最近几年的统计数据不详。8 相关论述参见贺卫方、朱苏力、霍宪丹等人的论著。的职业化特征,要求法学的受教育者具有极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从事法律职业之时,迅速地成为合格的应用型、复合型工作者。然而,在目前的法学教育中,“经院式”教学仍然是主流,使教学的实践环节或实践性教学相对缺乏,虽然许多高校鼓励学生参与实习,但学校与具体实务部门的联系相对松散,也未充分认识到法律实践在法学教育中的功能,使教学实践活动未发挥其应有作用,许多实习流于形式。
通过实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法律“经院式”教学模式,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以法律职业性教育为导向,注重法学院教师与实务部门专家的相互结合,突出法学教学的实践性,改变现有的“灌输型”教学、“被动型”学习的模式,调动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实务部门专家、学生的多方积极性,培养出法学理论基础扎实、法律操作技能娴熟、外语优良、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卓越法律人才。
其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我国法学教育水平。如上所述,我国法学教育已经历了“爆炸式”发展,发展速度之快令人乍舌!但也不可回避在某些法律院系的创办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功利性,很多法律院系师资力量明显不足,办学条件欠缺,这影响到中国法学教育的整体质量,也影响到法律人才的整体声誉。通过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应用型、复合型、涉外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建设高校与法律事务部门共享共用的示范性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法学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建设高水平教材,制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标准,能够规范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对于提高法学教育的整体水平起着重要意义。
第三,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有助于法律人才适应社会需要。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强调高校与实务部门的“联姻”,突出法学教育的实践性,采取“定制式”、“联动式”培养模式,改变以往单纯“经院式”教学的方法,除基础理论课程外,注重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应用,采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方式进行实践性教学,在部门法教学中注重案例教学,着重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法律推理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协调谈判能力等。
三、对我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标准的认识
及应注意处理好的三个关系
什么是卓越法律人才?似乎国际上无法找到一个既有的界定。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作为法学教育培养模式改革的新探索,必须科学定位该计划实施过程中应予贯彻的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标准。我认为,我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 划实施的宗旨在于通过改革现有的“经院式”法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根据当今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和国际发展需要,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全面、法律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处理国际法律事务能力的高层次法律人才,其综合评判标准主要包括下列5项:
其一,具有扎实的理论素养。卓越法律人才应具有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较高素养,避免法学职业化教育与通识教育之间的冲突,避免法学院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性,贯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法律人才的培养标准,着力培养“精法律、通外语、懂经济”的复合型法律人才。
其二,具有国际的视野。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课程设置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国际观,确立国家意识、主权意识,使学生成为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三,具有系统的法律知识。法律人才培养既要注重法律教学体系的完整性,也要突出法律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新课程的设计,使学生熟练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并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长。
其四,具有优良的外语水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处理法律事务往往需要优良的外语水平,法律人才应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做到听说读写“四会”,有能力运用外语处理法律事务。
其五,具有熟练处理法律事务的技能。法律人才培养主要不是培养坐而论道的学究,本质上是培养高素质的法律职业人才。通过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能够培养出一批熟练处理法律事务、具有操作业务能力的为社会所需要的实践性人才。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相对于我国传统的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是一种高层次法律人才的特色培养模式,这种特色培养模式的实施并非完全取代传统的培养模式,当今中国尚不具备这个条件。因此,中国实际上步入了法律人才双轨制教育培养时代,即大众化与精英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体制共存,这也是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和应对国际发展的现实需要。为了保障该计划得到正确的贯彻实施,确保每个高考学生能够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学习,确保已进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的学生能够真正受益于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在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1. 处理好系统法学知识教育与特色培养之间的关系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在培养学生掌握系统法学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其实践性特色,但培养方式上的“特色化”并不等于“片面化”,而应在法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法学知识的系统性,避免学生存在某一领域法学知识的“盲区”或“短腿”。同时,还应注意将系统性知识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体现。着重“厚基础、重应用”的特色 法律人才的培养,集中力量打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涵盖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等重点领域与法律专业交叉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出法律知识系统、全面且具有某一方面专长的特色法律人才。
法学教育区别于一般学科教育之处在于其更加突出教学的实践性,但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并不等于可以轻视理论教学。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应科学设置法学理论教学的课程和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理论教学以实践教学为检验和提升,实践教学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和依托。在系统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发挥实践教学的“诊所式”、“互动式”教学特色,不任由教师随意设置实践课程和内容,也不任由学生无针对性的随意开展实践活动。应对实践教学进行正确定位,规范实践教学的课堂基本形式、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实施途径、实施程序、实施内容和教学资源,同时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法学实践学中教与学的规范化。9
2. 处理好法律人才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多层次教育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 要想树立我国法律的权威和人民对法律的信仰,改善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必须提高我国法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通过部分借鉴英国的法学教育培养模式,实行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法学院和普通法学院区别招生制度,实现我国法律人才的精英化和大众化的多层次、多元化教育培养模式,满足我国法治社会建设对不同层次法律人才的需求。但应当注意处理好法律人才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多层次教育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应当坚持招生制度上的公平标准,任何考生都有报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法学院的机会,能否录取主要看考生的高考考分以及综合能力素质。既要满足建设法治社会发展需要实施法律人才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多层次教育培养模式,又要维护受教育机会的公平,避免法律精英人才的培养制度成为特权阶层和少数人享受的福利。
3. 要处理好学校实践基地与社会实践基地的关系
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当中,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加强实习训练。但是并不是要把所有学生简单地推向社会。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教育资源和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又要结合各校特点,扩大国内外的学生实习基地,加强与政府机构、司法机关、境内外律师事务所、国际组织的联系,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处理高端法律事务的能力,发挥好校内实习基地与社会实习基地各自的作用。
参见王华杰:《论法律实践教学及其规范化》,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第二篇:浅析西部高校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现状
浅析西部高校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现状
摘要: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经贸方面我国企业在“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法律风险,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涉外法律人才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喀什大学作为我国西部高校之一,需从地方实际和地方优势出发,设计出符合涉外法律人才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优秀的涉外法律人才,以便促进经济发展,并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涉外法律人才;高校法学教育
为了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近年来在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外国企业“引进来”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法律风险,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剧增。喀什大学作为我国西部高校之一,需从学校实际出发,培养出优秀的涉外法律人才,以便提高学生就业率,并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必要性分析
涉外法律人才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能够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高端复合型法律人才[1]。高校教育阶段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理想信念坚定的、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涉及投资、金融、贸易等各种国际经贸法律问题,需要把握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技术性法律问题,“青年”作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涉外法律人才的重点培养对象。涉外法律人才是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涉外法律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众多的高等院校为了培养出更多的涉外法律人才,在培养人才方案中设计了符合所在地区和学校实际的各种培养方法和措施,且已经培养出了大量服务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涉外法律人才。喀什大学坐落在“一带一路”中六大经济走廊之一的中巴经济走廊的重点城市——喀什。作为我国西部高等院校之一,喀什大学需要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加快并提高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步伐和质量,补齐我国西部地区缺乏涉外法律人才的短板,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以此深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
(一)培养涉外法律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地方经济视角上看,我国推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合作共赢。喀什地区作为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的重点城市,在深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17年12月18日的《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中指出:“中巴经济走廊是以中巴两国的综合运输通道及产业合作为主轴,以两国经贸务实合作、人文领域往来为引擎,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及民生领域合作项目等为依托,以促进两国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安宁为目标,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增长轴和发展带。走廊在空间范围上包括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巴基斯坦全境[3]。”涉外法律人才通晓国内外法律,给更多的企业在“走出去”“引进来”的过程中提供符合相关国家实际和法律的合作方案,以便提高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能动性,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
(二)培养涉外法律人才机制给法律人才带来更多、更宽广的就业机会
学生在受高等教育阶段除了掌握基础专业知识以外,还掌握了相关的涉外法律人才所必备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时,将来在就业方面就会多一条出路。喀什大学开设法学专业已有二十年之久,培养出了大批服务社会的出色的法学人才。喀什大学需从地方实际和地方优势出发,坚持服务大局、创新发展、统筹兼顾等基本原则,培养出优秀的涉外法律人才,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机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喀什大学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现状分析
喀什大学作为我国西部高校之一,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在培养一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地方经济的涉外法律人才方面。一直以来,喀什大学在培养法学专业人才方面修订了符合本校实际和地方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在培养涉外法律人才方面,除了最佳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外,还存在一些实际的困难和挑战。
(一)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无法满足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所需的基础知识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目前,喀什大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乏与提高学生涉外法律适用能力相关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并且现开设的专业课程内容满足涉外法律人才所需的相关知识较少。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需走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团队的培养涉外法律人才能力也有待提高
对于高校来说,教师是教书育人过程的重要引擎。喀什大学法学专业教师比较短缺之外,现有的法学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也有待提高。
(三)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不一,学生外语基础薄弱
在学生生源方面,喀什大学法学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新疆四地州的学生较多,其外语(英语)基础薄弱,导致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不一,这给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外语能力对于涉外法律人才来说是必备的语言技能之一,因此在开设课程和统一教学内容方面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困难。
(四)现阶段教材体系无法适应培养涉外法律人才需求
现阶段,喀什大学法学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无法适应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需求。除了法学专业课程教材以外,没有合适的教材针对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涉外法律人才需掌握基础法学专业知识以外,需拓展了解周边国家的法律文化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能力。
(五)与实务部门的合作较少,学生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在实践教学方面,不管是实践教学的目标、考核方式,还是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都与“一带一路”背景下对法律人才的具体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喀什大学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并不多,尤其是同涉及涉外法律的实务部门的合作甚少,这导致学生无法更好地提高涉外法律实践能力。
三、喀什大学培养涉外法律人才培养途径探析
优秀的涉外法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熟练的外语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纵观我国高校在培养涉外法律人才方面有一定的不足,且人才培养体系也有待加强。比如,缺乏国际视野,语言技能差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这几个方面中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最薄弱的一个环节。
(一)增设提高学生涉外法律服务能力的课程
精通专业法律英语是涉外法律人才必备的基础能力之一。毋庸置疑的是,在深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精通外语(尤其是英语,巴基斯坦官方语言是乌尔都语和英语)的法律人才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喀什大学在培养涉外法律人才过程中应多开设基础英语和法律英语课程,由浅入深,从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一是学习国际法相关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国际法相关课程中,学生可以掌握相关的国际条约、国际法规则和与贸易相关的协议等以便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喀什大学与国内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开展网络同步视频课程,提供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多元化的教育场景。二是学习周边国家的文化、政治和法律制度是涉外法律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知识。三是喀什大学应利用好学校现有的资源,以便拓宽并更新学生的涉外法律知识。例如,学校国家民委中巴走廊研究中心每周更新与中巴经济走廊相关的最新消息和进展,学生可以通过此平台获取最新的消息,以便了解并掌握中巴经济走廊相关的最新进展;四是国内外法律检索和应用能力是涉外法律人才必备的技能之一,我们要训练学生利用Westlaw、HeinOnline、LexisNexis等数据库来检索文献、阅读文献,并要求他们能够有撰写文书的能力。因此,喀什大学与实务部门应加强合作,增设提升法律检索能力的相关课程,以便提高学生应用国内外法律的能力。
(二)强化教师团队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能力
优质的教师资源在培养涉外法律人才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所具备的知识储备和各项教学技能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一是喀什大学应制定出符合我校实际的提升教师团队的法律人才培养能力的方案,加强与内地高校的交流合作,让骨干教师到内地学习经验并提高教学能力,以便培养出更优秀、更出色的涉外法律人才;二是喀什大学需将现有的教师队伍按教师的突出优势和能力进行专业化,对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喀什大学在人才引进方面需加大力度,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喀什大学教学队伍,以便培养出更优秀的涉外法律人才;四是可以聘请更多的国内相关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到我校来讲学、从事科研活动,让我校师生参与其中,以便喀什大学师生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三)提高学生对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认识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最好的见证”。一是喀什大学法学专业学生对涉外法律人才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需先提高学生对涉外法律人才的认识,再激发学习主动性;二是对于有意向、有基础、能够学好涉外法律人才所具备相关知识的学生进行分班分课程因材施教;三是在学校层面与内地高校加强合作,让学生去内地高校学习交流,并提高相关能力;四是学校应与相关部门积极联系,将学习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和语言技能较强的学生优先安排到实务部门,提高其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与实务部门合作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找准自己的地位,并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那么,在大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大学教育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之一。合格的法学专业毕业生从事立法、执法、司法等法律实务工作,作为律师、法务、公证、仲裁员等职业,都必须具备法律思维能力,将法学知识运用在实践工作中,熟练地掌握法学逻辑思维、法律分析能力和实务操作技巧,能在工作中专业地解决问题,解决纠纷[4]。涉外法律人才对实践能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因此喀什大学在培养涉外法律人才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强与实务部门合作,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并修改相应的考核方式,以便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在实践中让学生多去企业和相关部门了解最新的贸易动态、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便提高学生解决纠纷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在这一方面有了不少的显著成果,如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其建设以来已经有了很多的早期收获的项目。喀什地区正处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重点城市,因此,喀什大学应遵循我国经济发展规律,在结合喀什地区区情的同时,需认真评估学校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并且,针对性地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可行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方案,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其作用,培养出优秀的涉外法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篇:东南大学恢复法科二十年暨法学院建院十周年活动——“双一流”建设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东南大学恢复法科二十年暨法学院建院十周年活动——“双一流”建设与卓越法律人才培
养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dong 作者:匿名 日期:2016-11-14 18:16:36 浏览:2307 十月的金秋,丰收的季节,东南大学法学院迎来了恢复法科20年暨建院10周年的喜庆活动。2016年10月29日上午,东南大学法科恢复20年暨建院10周年庆暨“双一流”建设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礼东二楼报告厅隆重召开。
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教授,党委常委、副校长周佑勇教授,学校各部、处以及二级学院领导莅临指导了本次会议。参加本次论坛的校外嘉宾有,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左惟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樊和平教授、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叶金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眭鸿明教授、苏州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周国华教授、河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杨春福教授、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刘小兵教授以及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董学立教授。东南大学法学院全体教职工,以及在校的硕士生、博士生聆听了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东南大学法学院院长刘艳红教授主持。刘院长首先向大家播放了东南大学法学院宣传片“东南法学,砥砺前行”。宣传片详尽地展示了东南大学法学院的发展历程以及近十年来取得的骄人成绩,赢得了与会领导和嘉宾的阵阵掌声。在会议的第二项,刘艳红院长以“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为主题向大会报告了法学院的发展情况。刘院长指出,近年来,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职能部处和兄弟院系的支持帮助下,全院师生锐意创新、开拓进取,使得东大法学院气象初成,成功跻身国内知名法学院之列,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攀升。十年来,学院建设成效卓著,整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日趋优化,高端人才成长突出;科研工作快速发展,学术活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国际交流日益扩展,社会服务形式多样。刘院长表示,恢复法科二十周年暨院庆十周年庆典既是学院建院以来的历史回顾,更是承前启后、创新未来的全新起点,相信东南大学法学院的未来必定为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会议第三项由南京大学法学学院院长叶金强教授致辞。叶院长首先代表南京大学法学院,向东南大学恢复法科二十周年暨法学院建院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叶院长指出,东大法学院近年来取得的优异成绩大家有目共睹,而获得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之后更会如虎添翼,期待东大法学院创造更辉煌的未来。同时,叶院长建议江苏省各法学院系要通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江苏法学的整体实力。
会议第四项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李涛教授致辞。李书记代表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对法学院近年来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李书记同时表示,作为兄弟院系,人文学院会一如既往地关心和帮助法学院的发展。
会议第五项由老教师代表,东南大学法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宋涛致辞。宋教授指出,法学院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首先必须感谢校党委的英明决策,及时恢复了法学学科,并建立了法学院;其次要感谢两任院长为学院建设做出的不懈努力。宋教授表示,作为老教师代表,他为东大法学院的今天感到骄傲,也希望学院在“双一流”建设和高端法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会议第六项由法学院校友代表李奕廷致辞。李奕廷代表校友们,对法学院的不断发展表示祝贺,对辛勤耕耘的老师们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也祝愿学院能在学科建设上再添佳绩。
会议第七项由东南大学社科学部主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樊和平教授致辞。樊院长表示,法学院的人才引进与本校既有团队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值得重视和学习,这次庆祝活动在学院发展史上必定具有里程碑意义。对于“双一流”建设,樊院长指出,应立足本校并发挥学院优势,以点带面,合理布局,各个学科通力合作,共同创造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新的更高的辉煌。
会议第八项由南京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左惟教授致辞。作为东南大学法学院的缔造者之一,左书记指出,学院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这不仅归功于于两任院长的努力,而且得益于兄弟院系和各职能部处的大力支持。左书记希望东南大学法学院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获得更好的发展。
最后,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教授致辞并做出重要指示。易书记首先肯定了法学院近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鼓励全院师生齐心合力,精诚团结,将法学院建设推向新高。易书记强调,法学院的发展离不开众多兄弟院系的支持,必须坚持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的思路,做到重点突破,凸显东大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学院教师必须继续重视教学和科研,把教书育人摆在第一位,为社会输出更多、更优秀的法律人才;学院要大力加强师资建设,引进优秀优秀人才,完善科研梯队,努力培养出更多的“法学家”和“长江学者”。
会议第二部分由东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佑勇教授主持,与会嘉宾与我院领导和老师分别对“双一流”建设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工作展开座谈。
周佑勇教授首先表达了对与会代表的感谢,同时,也感谢了法学院的各位奠基者以及人文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对法学院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帮助;其次,周教授感谢了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学院、医学院和计算机学院等兄弟院系对法学院学科建设所提供的智力支持;再次,感谢与会的江苏省法学院代表的莅临。
在自由讨论中,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院长刘小冰教授提出,法学学科建设“双一流”必须加强法律共同体的建设,院校之间应实现更为紧密的交流与合作。同时,针对法学学生实务操作能力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聘请实务人员授课、组织安排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刘院长指出,东南法学的勃兴使得江苏省法学形成了“四足鼎立”的新格局,并表示会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东南大学法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苏州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周国华教授在会谈中指出,学科的发展受制于诸如学科性质、所依托学校以及所处地域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法学学科实现“双一流”有一定的现实困难和压力。希望江苏省的各个法学院系能多合作、多交流、多探讨,共同建立一套合理的学科发展方案。
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叶金强教授表示,南京大学法学院已经率先展开了
“双一流”建设活动,也有了一些收获。叶院长指出,在学科发展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安排和项目建设之间的关系,要在充分激发科研团队学术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叶院长还建议,江苏省的法学院系之间可以通过互派交流、组织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搭建平台,密切江苏省法律共同体之间的联系。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眭鸿明教授在会谈中提出,法学院必须借助学校优势和自身特长进行整体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相关学科迅速地生根和发展;在学科建设中,不仅要加大科研投入,而且应尽可能多地给予科研人员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支持;同时,要着重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加强团队协作,共同推进学科建设。
河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杨春福教授将东南大学法学院的发展进程总结为可资借鉴的“东大模式”,并对我院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对于学科建设,杨院长指出,首先,法学建设一流学科困难较大,但可以借助本校优势,逐渐提高法学的影响力;其次,建设一流学科必须以高水平和高规格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应该在重大课题立项以及高层次期刊论文发表方面下功夫;最后,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可以通过引进优秀人才、优化行政管理的方式促进一流学科建设。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董学立教授在会谈中建议,学科建设不仅要对内而且要对外,可以尝试从公开课着手,推出一批高质量的视频教程,实现在法学院系之间的共享。同时,也可以通过积极服务社会,提升本校法学专业的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在外校嘉宾深入交换意见之后,我院尹吉教授、孟鸿志教授、欧阳本祺教授、肖冰教授以及龚向和教授也相继发表了观点,对“双一流”建设与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方案提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设性意见。
最后,东大法科恢复20周年及建院10周年庆暨“双一流”建设与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高端论坛,在充分地交流和热烈地研讨中圆满落幕。本次庆典活动简谱而热烈,论坛活动内容紧凑而丰富,对于推动东南法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应有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