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3

时间:2019-05-14 17:4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3》。

第一篇: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3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老师执教的是其中的第**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直观示意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画线段图、列表等方法来解答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老师这节课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环节清晰,层次分明,体现了知识的建构过程。

这节课***老师自始至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握一条线:以学生为本,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整理信息,使学生能合理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探究新知,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多次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你是怎样想的”,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二、体现了一个过程:情景的引入;

出示一个长方形图片。为学生创设第一个

情景;再以一个情景为主线(羊村的改建——从花坛、菜园、舞蹈室的改建)

让学生从身边的数学问题入手,把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提炼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诱发了学生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萌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着力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画图的策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意了三维目标的实现:充分利用图像、文字、语言、和已有的知识等资源,让学生尝试用列表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并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应用策略、深化策略,发展了数学思维,突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四、注意了学法的引导:如,本节课教师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并注意发挥小组互动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的展示自我,为学生构建合作学习的平台。注意了知识生成的方法的探究及能力形成的培养。从教学策略上讲,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特点:

(一)层次分明

**老师在本节课处理上很有层次。在处理例1时:第一个层次是:问题导入激发需求(如课件出示例题后提问: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由此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第二个层次是:自主尝试体验策略(让学生尝试画图,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适时点播,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第三个层次是:探索思路解决问题(这里采用了数学中最常用的综合法解决这个问题,如:想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现在长方形的长已知,还要知道长方形的宽,再由增加部分可以求出所要求的问题,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二)语言准确到位

*老师的课堂语言准确、简捷,有思考性、启发性和激励性,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遇到了一些实际问题,需要同学们的帮忙,**老师就适时提问“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又如例1出示后**老师问:你们认为应该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在画好的图中要标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如学生画好示意图后老师又说:“你觉得自己的示意图画得怎么样?”﹙让学生自我评价﹚“需要修改吗?请需要修改的同学将自己画的图改一改。“(这样的语言使学生感觉到他们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并能关注每位学生。)

(三)教学方法得当

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学生根据题意来画图的能力比较弱,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画示意图来解决问题。本节课出示引入题后让学生感觉到需要用画图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并在教学例1适时的出示课件呈现问题:并由此采用综合法理清思路,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充分地提供探索和思考的空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练习形式多样,注重知识的巩固。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老师用再次体验这个策略来实现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用小组讨论交流和上台介绍两种方式,主动反思和交流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反思中提升对策略的认识,体验到运用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五)课件制作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课件出示都是根据题意画出的图形,每个题目出现都是以

(羊村)发生的事情来提出的相应的部分实景图,然后先出示实景图上升,并抽象为图形。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探究知识的动力,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当然本节课还有很多待挖掘的优点,请各位领导和老师多多指教。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存在的问题也很多,恳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不吝指教。

谢谢大家!

第二篇:《解决问题策略》评课稿

“数字化”教学向我们走来

——评彭华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各位领导、老师:上午好!

下面我就彭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一课,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目标导读

彭老师认真研读教材,把握学生“起点”,带领学生经历“感知策略——建构策略——内化策略”的过程,达成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2.通过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3.借助平台的“聚焦”与“互助”等功能,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促进同伴互助学习,进一步进行生命化课程资源开发。

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教材解读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列表和画图来解决问题,对这两种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已经有了体验和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能直接从外部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体验获得,而体验是一种心理活动,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获得的意识与感受。学生从第一段无序列举、个别列举到第二段的有序列举、全面列举,再到第三段的切题列举、分类列举,但其基本思想不变,即把事情发生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就更容易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流程

纵观全课的流程: 开放导入,引出策略; 核心推进,感知策略; 多元变式,提升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事无巨细地讲解,也没有不负责任地放手,而是引导学生整理信息、操作活动、选择策略、尝试列举、讨论思路、优化策略,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一一列举”策略的形成过程,获得丰富的策略体验。学生从无意识地列举到有意地运用策略解决问题,转识成智,实现策略教学的根本目的。

四、教学特色

1.策略价值,彰显自然。

在策略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感悟到策略的价值,当他们体会到学习的这种策略对于解决问题有价值的时候,学习兴趣和热情自然就产生了。

在本案例课始——彭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你能设计一种围法吗?”教师在此设计开放式问题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然而然产生用“一一列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然后在平板上着手表示出来。课中——动手操作,学习指南:“先想一想会有哪些不同的围法?然后把每种围法用你喜欢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下来。” 随着问题情境的推进,由一种围法拓展到多种围法,不同资源直观对比,逐步凸显出“一一列举”在解决问题时的优势,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从而形成用“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积极心向和由衷认可。2.策略操作,便捷有效。

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动手操作则是他们思维的纽带。彭老师抓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利用数字化学习方式改善学生原有的课堂学习状态,在教学中安排多次“人机互动”活动。

例题1设计了 “算一算、画一画”的活动:18根1米栅栏可以围成多少种不同的长方形花圃?又如例题2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由起初的“先扶后放”变为“先放后扶”,但是仍然借助于数字化平板,允许学生学习途径多样化,通过“独立尝试——同伴互助——自我修订——交流完善”的数字化学习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分享的能力。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便于学生直观操作,也有利于教师第一时间掌握所有孩子的研究成果,并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直接、具体、有针对性的指导,分析和比较,既共享了资源,又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课尾部分,彭老师通过程序化设计练习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并给予全课积分,再次激发学生数字化学习乐趣,尽可能地使策略操作走向便捷,这样学生才更加愿意使用策略。3.策略形成,建模过程。

在教学时,我们希望通过数学建模,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题目的结果特征和相应的分析与解决策略,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熟练地运用策略解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在这里,彭老师精心设计了两次“画一画”训练(即例1和例2),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审题、仔细分析、一一列举、完成解答。在此过程中,彭老师还用不同色笔表达“一一列举”的步骤与优势,体现了思维的有序和严谨。例1和例2的主要思维过程是“识别——提取模型——重复已有的解决方法”; 可以说,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作业布置的“自我测试题”是另一种挑战性变式练习。学生学习时需要“探索研究——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经验——重组新的认识”,从而在解题活动过程中发展思维,形成策略。

五、值得商榷

然而,在数字化教学新浪潮的背后,却引发了我对当下 “数字化课堂”的一些思考。1.过多关注“外在形式”,忽略了“教学内涵”。

数字化课堂极易变成“电影式”教学,预设了演示过程,限制了课堂进程,生硬的让教师适应课件,机械的让学生配合教师。教师过多地关注课件媒体的操作,忽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记得彭老师总是在讲台前等待,直至学生完成后,就把所有资源大屏幕全体呈现。这个过程表明了该教师对于外在结论的重视,而没有“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对他们“半成品”进行指导,或者师生之间“答疑解惑”的情感交流。此处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课件只是教学活动的辅助工具,并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

2.缺乏“自我思考”,削弱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精致的数字化课件往往占用了教师大部分精力和时间,也极大地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使他们变为了课堂外的看客,并没有真正深入进课堂学习中去。我还察觉到:每一次的策略探究活动和变式练习,包括最后的自我测试题,彭老师都提供了多种帮助方式——“老师在线、同学互助”。这无疑大大降低了“自我思考、自主学习”的含量,也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同伴互助”更容易造成“千篇一律”的局面和“人人掌握”的假象,更谈不上个人想象力和自我创造力的发挥了。

数字化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相信今后的数字化教学能扬长避短,优势越来越明显,带给老师和学生更多的惊喜!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评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评课稿

武平县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

朱国平

听了特级教师徐斌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徐斌老师那从容不迫的大家风范、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先进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发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与信心。

整节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明确替换的真正价值,这样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使学生明确倍数,相差两种不同类型的替换特征。

徐老师在这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从直观的天平图,到感性的数形结合,再到抽象的推理计算,并结合“曹冲称象”的典故,一下子就扣住学生心弦,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本节课,教者充分尊重学生,处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比如,如何将静态的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思考?如何在动态的思考中感受替换的过程?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自主分析数量关系,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寻求策略,接着独立画图感悟思考,最后师生交流,教师用简洁明了的板书体现替换的策略。这一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教者没有为了实施教案而教,而是为了学生学习而教。特别是在两种关系的替换讲完后,对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总量和数量的变与不变进行了比较。我觉得比较的安排非常好,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三、教学方式的呈现变得直观形象,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另外教材要求教学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两个例题,经过尝试、指导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的替换,从变换例题的条件入手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认识和使用“策略”的过程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策略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徐老师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如何进行替换,与同伴的协助下完成替换的操作过程,然后让学生来说说“为什么这样替换”,引

导他们回顾刚才的替换活动,反思替换的过程,使他们清楚地知道可以从哪个数量关系引发替换的思考。

替换思想对于学生来说只会意会而不会言传,生活中虽然处处存在,但留心不多,应用的更少。而徐老师的课能够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很好的实现了《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

第四篇:《解决问题》评课稿

评张瑞丰老师的《解决问题》

吴志新

一、看教师教的方面

1、教师的教态大方,语言精炼,数学专业术语用的极够准确,语言的层次感强,能很好地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把问题提出来时,把问题交待的很清楚,而话语又是那么的简练,让学生一听就明白教师所要问的是什么,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教师的教学目标准确到位。整节课按他所预定的教学目标一步一步深入,既抓住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这些主要体现在:(1)教师用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例子为情境引入,提出了要解决问题,然后用例子来让学生解决。学生在老师的精确引导下,发挥出自己的能动性,与同学一起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大胆地对自己所认识的表述出来。这样,学生的动脑动手的过程,思维得到发展。(2)教师接着又用激励性的语言,引入第二个例子,学生已经对第一个例子有了学习的模式(潜在的模式),教师就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用学生的自己语言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过程,还让学生提出问题,这样相互的交流过程,每个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学习的动力不断,学习起来就很轻松了。(3)完成了两个例子,教师这时不再拘泥于课本,于是抛出更具挑战的问题来让学生解决。这个例子是在上面的两个例子基础上创造挖掘教材后改编的。学生有了学习的基础,解决中不断地发言,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学生的自己语言总结中把问题解决了。(4)教师把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去解决,但始终围绕着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去完成,从牵引到放手,步步为营,教师的主导,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课堂角色充分的得到体现,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在放手的过程中得到一一体现。

没有预定,没有预演,教师课堂执教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生成,课堂大气,感染力强。

二、看学生学的方面

1、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学生都有跃跃欲试的欲望,大胆地说,大胆地表现自我。

2、学生之间的交互合作有效,有小组探究,小组合作,分工明确,汇报有条有据,当持有不同意见时,不时引发有效的争论,得到最佳结果。

总之,观看了这一节课,我看到了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的精髓,引以待发,引而有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然。

第五篇: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

2014年10月24日,听了我校青年教师的第三次校内磨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者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目标定位准确、合理、完整,教学流程顺畅,教学时间分配基本合理,教学效果好。,是一节成功的课。主要优点有:

一、认真领会编者意图,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本课知识目标定位于“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由于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一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教者在知识目标的定位上根据教材特点,定位于“初步学会”,有“策略”意识,正确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能力目标定位与“让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让学生在反思过程中,辨证地认识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使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落到了实处,不是穿靴带帽的形式主义。情感目标定位于“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教学中的师生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能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

二、大胆重组教材,切合学生认知水平。

原教材的编排,例1出示的是倍数关系的替换问题,大小杯子容量之间是倍数关系,学生容易理解“为什么要替换”和“怎么替换”这两个基本思路,替换中,大小杯子之间有几倍关系,大杯就能用几个小杯替换,替换后总量不变。但是,例1后的“练一练”第一题却出示了一道相差关系的替换问题,倍数关系的替换方法还未完全理解,就进行变式,学生很茫然,无所适从。教者大胆地进行了教材重组,例1教学完以后,补充巩固题,使学生及时消化所学内容,替换的方法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在例1的基础上,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变化成相差关系的替换题,原有基本情节未变,改变条件,原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需要修正,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该问题。这样的教材组合,及时巩固了所获取的方法,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台阶,符合学生认识事物螺旋上升的基本认知规律,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三、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假设”的策略,是一个较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需要思考并理解“为什么要假设?”、“怎么假设?”、“替换后发生那些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就小学生而言,难点是怎样替换以及替换后发生什么变化,为了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者使用了现代教学媒体,设计了大小杯替换的动画,学生观看动画,直观地理解了替换的过程和替换后容器数量的变化、总量的变化。直观的动画,使学生抽象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对替换策略的理解与掌握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本节课,教者充分尊重学生,处处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比如,课开始,学生学习了几题准备题,出示例1,教者提问:“这道题可不可以直接计算?你准备采取什么方法?”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一个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问题,但问题提出不久,就有少数学生举手要求发言,此时教者并没有急于让举手的学生发言,将教案顺利执行下去,而是发现大部分学生还处于似懂非懂之间,于是,教者引导学生与准备题进行比较,出示大小杯子到果汁的过程动画,启发学生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绝大部分学生举手了,有了自己的思路,这时,教者才让学生发言,互相启发、补充,形成完整思路。此举,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教者没有为了实施教案而教,而是为了学生学习而教。

五、值得商榷的地方。

1、时间的安排上。准备题用了1分半钟,就进入新授阶段,学生从下课到上课的转化还未完成,部分学生思想还没有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造成新授初期效果不好。准备题教师语言可适当放缓一点,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同时,让少部分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

2、课尾的作业,时间安排稍紧,只有不到4分钟,作业后的评讲为进行,本课留了一个尾巴。

但是,总的来说,青年教师能关注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学制定自己的教学方案,大胆重组教材,确已难能可贵,希望青年教师多学习,不断进行课堂革新,使自己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教育工作者。2014、10、24

下载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3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评课稿

    10月29日上午,学校领导分配到四个学校的教学和学习社区,第二个教学和研究活动,一个早上学习两三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因为它是一本新教科书,二因为我是一个六年级的数学课,对教......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分数除法应用题是十一册中的内容,是整个阶段应用题的重,难点之一,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戒传统中烦琐的分析和教条的死记,......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黄倩 教学内容中隐藏着怎样的“模”? 正比例和反比例是重要的数学模型,体现了基本的函数思想,在数学思想层面上对以前所学过的许多数学问题(如单位量不......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小数除法-解决问题》评课稿 刘小弘 2017年10月13日 听了王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 一、时间把握到位,每个环节的分配时间都恰到好处,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很好。......

    评课 《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

    注重细节 关注想法 张苾菁老师上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以小猴帮妈妈摘桃,为契机,引出一个又一个问题,让学生知道从条件想起,该如何解决问题,在帮助小猴解决问题的过程......

    《列方程解决问题》评课

    【“课内比教学”评课材料】 《圆的周长》评课材料 刘瑄 十月下旬,我校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有许多好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就李小钦老师执教的《圆的......

    用比例解决问题评课稿(大全五篇)

    苏秀芬: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师能够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

    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含五篇)

    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评课稿从磨课到最后的展示课,俞老师的这节《解决问题》我听了不下6次,每次听完都会有新的收获。作为一个同样教龄不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