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07.14中心组学习参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0年第2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辑)
中心组学习参阅
北京市国资委宣传工作处编 2010年2月
本期要目
胡锦涛: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 实实在在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 6 国务院国资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引导央企做强主业„„ 9 吴敬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提高执行力„„„„„„11 左晓蕾:提高投资效率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一„„„12 李义平:不转变政府职能就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3 许小年:转变发展方式需改进投资消费失衡„„„„„„14 艾洪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15 述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亟待加快推进„„„„„„„„„15 聚焦两会:转变发展方式或从低碳经济破题„„„„„„24 姚景源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记者问 „„„„„„„27
- 1 -
形势政策 胡锦涛: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最近,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深入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
胡锦涛强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作出了3个重要判断,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果断实施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拓展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三是必须把保持我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不仅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要努力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 - 2 - 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我们要继续努力,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胡锦涛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
- 3 - 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4 -习近平在主持开班式时指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准确把握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系统回顾了前一个时期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过程和实践历程,深刻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工作要求。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我们办好研讨班,对我们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用讲话精神指导研讨班的举办,推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来源:新华网)
实实在在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近日,市委市政府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扩大会,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并就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展开热烈深入的讨论。市委书记刘淇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参加学习。
此次学习扩大会创新方式,用整整两天时间进行了近年来规模最大、参加范围最广的一次学习研讨活动。在传达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后,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和全市各区县、各部门以及国有企业的300多位负责人分成12个小组,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积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围绕着加快首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建设世界城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在学习和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也是在新形势下具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经过两天的热烈讨论,大家分析了形势,剖析了问题,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方向,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刘淇讲话要求,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提高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他说,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在研讨班上的讲话内涵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深刻,既有很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又有
- 5 - 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精神和决策部署上来:一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是对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二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央作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决策,既是基于对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发展先机的重大战略部署;三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从一项项具体的工作入手,实实在在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回顾近年来首都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的进展时,刘淇指出,正是由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首都经济实现了持续性强、速度快、质量高的增长。实践证明,首都经济发展的思路符合首都的实际、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坚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信心和决心。但同时也应看到首都经济发展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层级不高、城乡结构二元化突出、国民收入差距大、文化影响力不强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予以解决。
刘淇强调,在新的发展阶段,建设世界城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更加自觉地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当前,首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在全面分析了首都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审视首都发展建设的要求。其根本的目的,就是首都的发展要适应国家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居世界前列的要求。届时的首都应该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而且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人文北京意味着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建设文化中心,科技北京意味着科技支撑、实现跨越式发展,绿色北京意味着生态文明的新发展和环境友好型道路。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可以克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我们要抓紧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这三个行动计划。
刘淇指出,拓展持续发展的空间,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我们要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积极盘活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在观念上要有重大转变,平原地区的城乡规划要有新的思路,农转居要加快步伐,使中心城人口疏解、文保区保护等与郊区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
- 6 -
刘淇强调,要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要更加注重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制,特别是要围绕着替代进口开展自主创新。实施进口替代的自主创新,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消除信息服务业等高端产业高成本瓶颈的决定性因素。要确定一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组织力量重点攻关,力争尽快实现突破。二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力求早日拿出好的自主创新成果。三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充分依靠现有企业的技术升级推动产业升级。
刘淇强调,要加快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提高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以建设世界城市的眼光,研究和制定与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战略。要加快落实“人文北京”行动计划:一方面,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入手,大力推动城乡文化活动的发展;要把重大节日作为重大文化活动来定位,来设计和组织。过节不仅是放假,而应当成为广大群众享受文化大餐的机遇。另一方面,加快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程,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把首都建成创意之都,进一步提升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主导力量的影响,增强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的能力。要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实现新突破,为解放文化生产力创造更为宽松的体制环境。
刘淇最后要求,要围绕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与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切实降低创业成本,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用地、用房、融资等方面的困难,把优惠的政策集成、集中、聚焦到需要支持与鼓励的企业和人才身上,帮助他们加快发展;三是积极推动商务服务业的发展,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商务服务中心城市;四是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使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风向标”,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自觉行动。(来源:北京日报)
国务院国资委: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引导央企做强主业
近日,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主持国资委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深入研讨交流学习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
- 7 - 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大家在研讨交流中认为,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对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思路和重大举措的认识,充分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基本要求和工作重点,处理好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推进改革创新的关系,对推动中央企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中央企业改革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家认为,结合国资委实际贯彻落实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要重点研究如何抓好国有资本和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推进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的排头兵,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找准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定位,理顺体制机制,推动中央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
李荣融在研讨交流和总结时对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学习贯彻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讲话精神提出四点要求:
一是要增强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央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广大干部职工,要深刻认识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增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是要实事求是,把握规律。结合中央企业实际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关键是实事求是,把握规律。“实事”就是世情、国情、企情,要把中央企业的现状调查研究清楚,把中央企业的优势和不足研究清楚。在认清“实事”的基础上,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企业发展的规律,并真正按照规律办事,促进国资监管工作和中央企业科学发展。
- 8 - 三是要引导中央企业做强主业。中央企业不仅要做大,更重要的是做强。中央企业能否具有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能否在国民经济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中央企业的主业能否做强。中央企业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就一定要突出主业、做强主业。
四是要抓紧研究推进中央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有关重点工作。通过重点工作的推进,真正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抓好中央企业布局结构调整,推进中央企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本文来源:国资委)
专家评说 吴敬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提高执行力
在最近召开的《财经》年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说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需要反思一下为什么在十几年中,执行的情况不太好,这样就可以真正走出这期经济危机。
吴敬琏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失衡,消费率稍有增长,但没有根本改变。投资大幅增长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方式,但要保持中长期的增长这仍旧不够,未来中国经济要发展必须增加消费的需求。
吴敬琏称,提振消费有多种方式,比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采取家电下乡等补贴消费的政策,但根本的途径在于人们收入的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又要依赖于就业增加和技术的进步。
“增加就业可以提高普通老百姓的收入,而技术的进步可以提升专业人士的收入。”吴敬琏说,目前要从依靠投资、依靠自然资源的投入的发展方式转化为依靠就业的增加、依靠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结构的转变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目标。
此外,吴敬琏认为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所以推进缓慢,主要是由于体制性障碍没有消除,很多政府地方把GDP的增长当成其重要政绩,鼓励创新的机制不健全,导致技术发展面临众多障碍。(来源:中国金融网)
- 9 - 左晓蕾:提高投资效率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之一
经济学家左晓蕾认为,转变以投资为主的发展方式,并不意味着投资规模必然下降。为以消费为主的内涵式增长,不是在存量概念上改变投资在GDP中的比重,而是消费增长应超过投资增长。以消费为主推动增长的新经济(310358)结构,必须逐渐脱离传统的一般商品消费层次。最大的增长空间,当属服务型消费。全方位拉动消费增长的政策,应能创造消费领域巨大的投资空间与机会。
左晓蕾认为,结构调整首当其冲应是“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政策从理顺经济结构着手,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微观结构沿着合理的思路调整,由此开拓经济增长的新空间,以求得经济的持续平衡增长。
投资占GDP比重大大高于消费所占GDP的比重,是经济增长不可持续最重要的理由。所以,转变以投资为主的增长方式,是第一个宏观结构问题。不过需要正确界定的概念是,改变投资和消费在GDP的比重,转变增长方式,并不意味着投资规模必然下降。笔者认为,投资仍将是2010年中国经济重要的驱动力之一。投资效率,包括与投资效率相关的价格机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产能过剩的整合,都可能成为结构调整政策的着力点。如果2010年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新的突破,则可以预期,消费增长占GDP的比重将从今年的38%上升至42%,投资增长将从68%下降至55%;顺差增长将从负贡献恢复至3%。
中国是以实体经济增长为特征的经济,而实体经济的增长必须有投入才会有产出,投资须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中国经济增长保八或者持续增长的概念,都意味着中国经济规模要逐年扩大,这必然伴随投资规模的扩大。
在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化为消费为主的内涵,不是投资减少,不是在存量概念上改变投资和消费在GDP中的比重,而是消费增长应超过投资的增长,在增量概念上有改变。相应地,对“高储蓄”的问题也应有新认识。在现阶段,高储蓄是与投资增长并存的。简单降低 “高储蓄”,可能使投资增长变成“无米之炊”。目前投资增长为主的模式最大的问题,是投资的有效性。比如8%的经济增长通过33%的投资实现,四个百分点的投入带来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这种规模递减的状态不改变,要继续保持增长,就必须更大比例的低效率的投资。所以,提高投资效率才是转变投资增长方式最核心的问题。“储蓄”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才是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关键。(来源:和讯网)
- 10 - 李义平:不转变政府职能就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日前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中心举办的“2010年宏观经济形势报告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李义平教授指出,不转变政府职能就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李义平说,要真正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和改革,其中,首要的是政府职能的转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人们安居乐业,企业奋发向上,在市场规则的约束之下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经济自然会持续地高质量地发展。如果政府职能错位,直接扮演市场主体的角色,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那就会产生许多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悖的现象,譬如,简单地把GDP当作主要考核目标。
李义平指出,如果政府成为市场主体,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增加生产性投资,忽视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投资,这最终会影响人民群众的消费,也就影响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的。在此情势下,国民收入的分配也容易向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倾斜,并会有意无意地偏向国有企业,而忽视其他经济成分。
李义平强调,我们应当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思维惯性中解脱出来,真正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只要政府提供了良好的公共服务,经济发展方式就能得到有效转变。(来源:光明网)
许小年:转变发展方式需改进投资消费失衡
经济学家许小年对记者说,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政策,而是一场深刻的改革。
以消费投资失衡为例说明体制改革对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传统的发展方式投资过重、消费过轻,现在的情况是外部需求疲软,国内产能过剩,由投资和出口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这条路已经走不通了。分析一下GDP构成,只剩下一条,就是消费。提升居民消费已经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无可选择之选。但当我们需要消费支持经济增长时,却发现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46%滑落到08年的35%,短短不到十年时间,消费占GDP比重降低了10个多百分点,这个数字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传统增长模式已经失去目标。我们过去一直在为增长而增长,而不是为提高民众生活水平而增长,经济增长变成了目的本身。经济增长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服务于终极目的的手段,经济增
- 11 - 长仅仅是一个手段,但我们多年强调GDP已经给我们养成了思维惯性,把手段本身看成目标,结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居民消费占GDP比重不断下降。换句话说,老百姓的相对生活水平在下降。因为经济增长的蛋糕分配中老百姓的消费得到了越来越小的一部分,我们已经忘了经济增长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毫无疑问应该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将增长的动力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第一是通过减税增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第二财政政策要从投资领域中退出,让更多财政支出用于充实保障体系、调整经济结构以及提升消费。第三是要增加土地供给,平抑房价。最后是资产的再分配,就是财政分配向个人和家庭倾斜。除这些政策外,城镇化是拉动财政的另一有效措施。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创造新需求(来源于《财经网》)。
艾洪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
最近,东北财经大学校长艾洪德对记者表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艾洪德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个新问题。之所以困难,在于其受到发展观念、社会发展阶段以及体制机制的制约,而最根本的还是在于其深刻的体制机制性根源。这些体制机制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其运行惯性十分强大,只有施加强有力的外部力量才能使之摆脱原有路径。
他认为:“虽然我国经济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去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制约我国经济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失衡、经济效益低下、消费需求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可持续增长,要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变得刻不容缓。中国经济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有利于民生改善的、可持续的、结构均衡的发展模式。”
他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通过合理设置绩效考评机制,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地方政府领导的政绩相挂钩;二是要合理细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目标和评价体系,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变得有据可查; - 12 - 三是改变传统的GDP至上的发展思路,突出强调增长的效益和质量。
深度透视 述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亟待加快推进
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在我国经济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率先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这一关键性战略决策部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为下一步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必将带来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这是一场积蓄已久的变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如何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促进经济增长的现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一系列有关发展方式、发展理念、发展道路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广东佛山昭信集团在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是一家以出口鞋类产品著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至今,它的旗下只剩下一家鞋厂,主营业务已经转移到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很高的LED照明产品上,带来的是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
从劳动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从注重产量到注重效益,从单纯依赖出口到着眼国内市场„„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在市场大潮中悄然转型,既让我们看到了原有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更向我们展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巨大成效。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速度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消耗过多、低水平产能过剩等问题也在不断累积。
如果说改革开放初期,为了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总量小、社会物资匮乏的局面,不得不把速度看得更重一些;那么,在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三、人民群众向全面小康迈进,特别是外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势在必行。
像昭信集团这样,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迫于竞争压力积极谋求转型。与此同时,党中
- 13 - 央、国务院也在不断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着我们的经济发展理念。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九五”计划的建议中,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之一提了出来,强调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向结构优化、规模经济、科技进步、科学管理要效益。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变革积蓄已久,亟待加快推进。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矛盾进一步暴露出来: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消费需求不足;产业结构偏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资源能源消耗过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正如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所指出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原有的方式没有出路。”
环顾世界,全球经济尚未全面摆脱危机影响,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切实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在后危机时代赢得主动。
审视自我,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推动我国经济转入高效益、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巩固已有良好局面,谋求更大发展。
形势逼人,机遇难得。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缓。
今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明年即将进入“十二五”。在这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 14 -
“抓住机遇,成功转型,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将会迎来一个崭新天地,并为下一个增长周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说。
这是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日前参加上海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注意到,2009年上海实现了8.2%的经济增长率,而“上海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今年增长目标是8%以上。同时,上海各区县今年也将不再搞GDP排行榜。
已经度过了金融危机最冷的冬天,上海今年又有世博会和“两个中心”建设等重大发展契机,为什么没提更高的增长目标?对此,上海市有关负责人解释说,主动“调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争取更大空间。
这位负责人的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涵:在发展理念上,要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不仅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而且要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我国在取得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
“以往缓解能源资源矛盾还有较大回旋空间,而近几年我国能源消费的年均增长都达近2亿吨的水平。长此以往,这种以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说。
与此同时,随着地球环境变化,为保护全球气候和地球家园,包括中国在内的每一个国家都必须为此作出贡献。目前,我国已向国际社会作出了到2020年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自愿减排承诺。
来自内外发展环境的压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道路上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模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可持续发展,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追求的又一重要目标。
- 15 -
当前,随着后危机时期的到来,各国纷纷加快发展转型步伐,酝酿调整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积极抢占高端制造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制高点。
反观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型”而不是“创新驱动型”阶段,资源消耗过大,劳动力成本投入低,科技贡献率低,加工贸易占主导地位,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使我国过去长期面临的强劲外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适应国际形势变化,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的国际环境上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发展高技术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生态环境„„形成我国经济新的国际竞争力,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发展理念的深化、发展道路的拓展、发展环境认识的提升,这些都是对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味着发起一场全面的变革,势必深刻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是一场亟待突破的变革,要抓住重点,力求实效
“经济发展方式要想真正实现转变,必须选准突破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
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中央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八项重点: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些都是我们应当加紧推进的重点工作,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应把更多精力放到“调结构”上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指出,如何调整投资结构,使资金更多地进入最终需求而非中间需求环节,如何使消费增长的“慢变量”适当快一点,增加其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都是需要下一步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则更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他认为,近期应注意提高三个“比重”: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服务业占就业比重,服务贸易占总贸易比重。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 16 -
“1G时代看着跑,2G时代跟着跑,3G时代齐步跑,4G时代领先跑。”67岁的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自豪地说。
正因为坚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2009年,当全球老牌通信设备商都在利润下滑、亏损、裁员甚至破产保护的困顿中无法自拔的时候,中兴通讯成功抢占通信3G和4G先机,挺进全球第一方阵,全年利润同比增长40%以上。
“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为我们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重要作用。”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当前,应对气候、环境变化和能源资源安全已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增长新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我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担负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
胡鞍钢认为,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
发展不能只体现为GDP数字的增长,更要体现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只有当老百姓能消费、敢消费时,我国经济才能走上内需驱动的良性轨道。
正是基于这一理念,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改善民生,这样才能改变我国经济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分偏重第二产业的发展格局,才能改变“高增长”不能带来“高就业”的现状。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是一场亟待突破的变革。目前,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已经确定,下一步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工夫、见实效。
这是一场长期艰巨的变革,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一项对50位国内著名经济学家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中,经济学家们选择的前五位都是深层次的体制问题: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扭曲资源配置、消费需求不足、权力缺乏监督、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实践证明,当前阻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种种因素当中必须看到深层次的体制原因:
——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消耗的背后,是资源价格体制过去长期扭曲,以及科技教
- 17 - 育体制中缺乏支撑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制度设计;
——消费受到重重制约的背后,是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合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和“二元化”的城乡体制;
——一些地方政府热衷于铺摊子、上项目的背后,是一些地方盲目追求GDP的干部政绩考评体制,以及事权与财权不对应的财税体制;
„„
这些深层次的矛盾不解决,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实现真正转变。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改革角度看是深层次体制问题。一方面要及时采取调控措施,另一方面从长远看要靠深化改革。”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所所长聂高民说。
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长期艰巨的变革过程,这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只有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才能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经过31年的历程,我国渐进式改革已步入了深水区。资源价格、收入分配、垄断行业、行政管理体制、城乡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改革,无不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难度在加大,改革更加需要增强协调性。
“应当抓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有利时机,在深化改革、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若干重点措施,部署和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刘世锦说。
他建议,在当前经济保持了稳定回升势头的有利条件下,下一步应加快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放宽基础设施和服务业领域的准入,加快部分仍没有放开或理顺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市场导向的企业兼并重组。
社会领域的改革,成为下一步改革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发力点。温家宝总理强调,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把维护社会事业的公益性、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责。
收入分配改革不仅关系到消费的进一步扩大,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关注 - 18 - 的焦点。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政策取向鲜明,国家将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同时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改革还要注意‘双管齐下’。一方面靠资源价格、财税体制改革从经济上促进,另一方面靠干部政绩考评、政府职能转变从政治上保证。”许光建说。
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加快推动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适时出台资源税改革方案,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而改革干部政绩考评体系和转变政府职能也在有序推进,一些地方和部门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中办《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及三个考核办法已于去年10月份公布。意见和办法突出了对人口资源、社会保障、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稳定、党风廉政、群众满意度等约束性指标的考核,促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作为一场深刻的变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许光建话锋一转,“好在金融危机后各界对此达成共识,转变的突破口、着力点和动力源泉等都已明朗,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中国经济发展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发展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大,发展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来源:新华网)
聚焦两会:转变发展方式或从低碳经济破题
201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虽无政府换届的“大政”,却是“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中国经济走出全球金融危机、总体企稳回升后,能否持续回暖的关键之年。去年实现“保增长”目标后,今年中国经济仍面临着产能过剩、通胀压力、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春节前夕,在九位政治局常委悉数参加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如此表示。在这次高级别研讨班上,一连三天,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等四常委,分别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表重要讲话,力度、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
- 19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采访全国两会时了解到,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的代表议案、委员提案不在少数。据知情人士透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无论是第一部分对去年工作的总结,还是第二部分对今年工作的部署,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是重要内容。
——低碳经济已成政协一号提案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早已是舆论的重大议题之一,今年会如何突破?本报记者采访到的多位政协委员都认为,“低碳经济”将是此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向本报记者透露,今年以九三学社中央名义提交的“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已经被列为会议一号提案。
“能耗过高、污染较大,早已经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和动力。去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之后,中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态度更加明确,今年两会低碳经济肯定是热点。”贺强告诉本报记者。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陈昌智则在3月1日公开表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使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他认为,应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早日制定国家中长期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和路线图。
“低碳其实是经济体发展的本质要求,无论是我们住的房子、开的汽车、享受的服务,都应该符合低碳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利时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立新向本报记者如此提示。在他的低碳经济提案中,包括了这样的内容:“制定新的低碳排放建筑节能标准,鼓励开发以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为载体的科技地产项目。”“构建多样、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在公务、公交、出租、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
全国政协专业界别人士提交的议案中,“低碳财税政策体系”特别引人注目。贺强向本报记者介绍道,这个体系中,首先是对市场主体的节能减排行为起激励作用的财政支出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国债投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以及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其次是对市场主体的耗能排放行为起约束作用的税收政策体系,主要是指与能源消费有关的各种税、费征收措施,如,碳税、能源税、电税等。
李立新委员则向本报记者表示,低碳经济目前需要健全相关配套机制。比如能效标准及审计制度、低碳中介服务机制、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自愿减排协议制度等。
- 20 -
“对于我们这样的资源大省,发展循环经济才是出路。”全国人大代表、甘肃金川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杨志强告诉本报记者,甘肃省从2008年开始就开始实践“资源经济转型发展”,目前已建立低碳经济引导促进机制,出台了相关规划,着力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技术体系。
——遏制产能过剩乃是当务之急
有很多与会代表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如果说发展低碳经济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部署,那么,遏制过剩产能则是转变的当务之急。
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部分常委针对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质询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即重申了去年9月以来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和电解铝等产能过剩行业明确的调控态度。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也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送审稿)》,以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行业为重点,确定了今明两年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和目标任务。此政策基调,料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体现。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分析认为,国家的4万亿元刺激计划,对于全国和区域振兴、提振消费都起到了很好作用,光伏企业也因此受益。但有些地方因为投资过大,盲目上了很多产能过剩的项目,除了多晶硅,还有钢铁、水泥、制革等行业。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欧亚建设总公司董事局主席屠杰,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抑制产能过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议案。他告诉本报记者,产能过剩问题在去年的巨大投资刺激下确实有所扩大。他认为,政府投资应该用于提升中高端产业竞争力,在研发设计、规模经济、精密制造、供应链、品牌和营销渠道等方面帮助企业。(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姚景源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答记者问
最近,经济日报记者吕立勤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对话。以下是对话的主要内容:
主持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 21 - 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明确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我们取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们请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就有关问题作进一步分析和展望。
姚景源: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话题,我们在去年的对话中就讨论过。今天再一次交流这一话题,是因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确太重要了。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的几个重大问题作了深入阐述。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
当前,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意义非常重大。
主持人:从您了解的情况看,我们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实际进展情况如何?
姚景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当时就明确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些年来,我们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 - 22 - 向好,从而为我国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提供了重要启示。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9年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我们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净出口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呈现明显负增长的状态下,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2.5%,对GDP增长的拉动为4.6个百分点。
这充分表明,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们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依靠扩大内需为主、消费与投资拉动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的。这同时也进一步表明,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我们是可以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的。但也要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主持人: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又是什么呢?
姚景源: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分析。从国内情况看,我们原来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进入了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从国际情况看,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面复苏可能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国际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但是,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着新的突破。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强大的动力。我们要看到复杂经济环境中新的重大机遇,运用科技的力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尽快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主持人: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还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此,您有哪
- 23 - 些思考和体会呢?
姚景源: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温家宝总理去年年底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时也曾说,中国的经济问题,根本上还是结构性的问题。他还特别谈到,更为重要的就是要运用科技的力量来转变发展方式,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过去一年里,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而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因此,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在运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取得扎扎实实的新成效。
举例来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面对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我国“三农”发展在过去一年里取得显著成就,但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些因素尚未根本消除,需要我们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继续加强农业基础。特别是要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进一步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建设,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持之以恒地增强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再比如,我们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就必须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那么,如何更好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做到这一点,既要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更要瞄准国际科技和产业前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国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才能全面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争创国际竞争新优势。
总之,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 - 24 -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我相信,只要我们切实把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扎实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真正让科技引领可持续发展,我们就可以谋求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在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中不断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来源:新华网)
-
-
第二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体要求: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具体分析:
(一)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措施:都要坚持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细化为:
1、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2、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定居民消费预期。
3、通过改善消费环境,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4、必须更加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
5、要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6、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7、要适度控制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合理降低投资率。
(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措施: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统筹区域发展
(三)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措施:
1、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大力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最终目标:加快推进“三个转变”,逐步形成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及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相协调的新格局,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第三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认清优势,走出发展困境
改变一“钢”独大,理清“转”的次序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重任,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命题。借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河北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而今,破除经济结构不合理、城乡结构不合理的瓶颈制约,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发展竞争力,是河北省最重要、最紧迫的发展命题。这是河北人基于世情、国情、省情作出的重大判断。
过去10年,河北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钢铁10年产量增了10倍,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3;GDP总量跻身全国前6位;多项工业产值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为辉煌成就自豪的同时,河北也越来越感到后继乏力、后劲不足。
长期以来,河北深受传统发展方式之累,一“钢”独大,原材料工业、资源型产业、重化工业占比过大,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不堪重负,资源难以为继,发展不可持续。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收益、高速度低质量的路已经步入死胡同。如果不加快转变,河北“不仅难以实现远期的科学发展,而且即期的平稳较快发展也无法保证。”
2009年,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第十九位,新经济实力居全国第十八位。如果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已然存在的差距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拉大,河北会被甩得更远。
在最困难的2009年,河北省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0%。今年经济形势好转,按说,增长目标应该比去年高些。不过,河北今年预期目标9%!没有把目标定得过高,就是为了引导各地不要盲目追求速度,而要拿出更多的精力调结构、促转变、提质增效。这是河北不得不作出的抉择!
河北肩负重担!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正在崛起的京津冀经济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历史把京津冀经济圈推向全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作为京津冀经济圈的一极,意味着河北省必须在全国的科学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加快转变,已经不只是关系河北未来的必然选择,更有关乎全国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
坐拥优势!内环京津,河北紧邻这两个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和较高消费水平群体的城市;外环渤海,曹妃甸是中国的“鹿特丹”,天然深水良港;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面海,487公里海岸线后发优势明显。
7月盛夏,河北省委理论中心组在北戴河的集体学习也似天气般“热烈”。专家授课、地市交流、厅局发言、主要领导点评。一周下来,“调结构、促创新、优环境”的理念更加清晰和执着。我们采访组一行在这里看到,河北的领导干部们面对发展难题,有一种“赶考”前的紧迫感、使命感;谈到眼下的结构调整,有一股潮水般奔涌的新思路、新理念。
“河北已经到了不调整经济结构、不转变发展方式,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候了!”省委书记张云川面朝大海,向参加北戴河学习的领导们慷慨发问,“现在需要我们思考的是,今后5年或10年,路该怎么走?还能沿袭以往过多依赖能源资源消耗、过多依赖产品量的扩张和企业规模扩张、过多依赖低成本生产要素维持的发展模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省长陈全国激情满怀,“我们必须保持开拓创新的旺盛斗志,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河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逻辑次序是这样的: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核心,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结构全方位调整优化,通过加快推进城镇化,带动城乡矛盾的加快解决;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带动产业竞争力提升,减少能耗降低排放,使产业走向高端化和品牌化;充分利用环京津优势和环渤海优势,扩大引资规模,提高引资质量,瞄准国际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历史长河缓缓流淌,一个小小的转弯,往往需要巨大的努力。只有认清“转”的意义,理清“转”的次序,才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去推进。今天的河北,加快转变的进程正如潮汐般在燕赵大地澎湃汹涌。
壮士断腕,淘汰落后产能
不摘“黑帽子”,就摘“官帽子”
钢铁是河北的名片。河北的钢铁产量全国第一,占据1/5的“江山”。
河北人对钢铁“爱恨交加”。爱的是,钢铁这个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脊梁”,也是河北的“脊梁”,作出了不应被忘却的巨大贡献;恨的是,钢铁产业对资源能源的高度依赖,对生态环境的极大损害。
有两个数据令河北如坐针毡:同是世界500强,河北钢铁集团的钢产量是德国蒂森克虏伯的两倍,但营业收入却不到其1/3;同是钢企,河北钢铁的吨钢利润仅为上海宝钢的一半!卖的多,消耗大,挣的却少。
处境尴尬的产业不独钢铁一个,还有水泥、煤炭、玻璃、印染……
淘汰落后产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河北必做的“减法”题。中央有要求,人民有呼声。不“减”是自绝生路;“减”好了,海阔天空。
在调研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河北要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40万吨、炼钢产能200万吨、水泥产能1260万吨、平板玻璃产能464万重量箱。无论在钢铁厂、水泥厂,记者听到的都是一种声音: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5、4、3、2、1,起爆!”随着一声令下,鹿泉市长城建材有限公司一座年产10万吨水泥的生产线瞬间被夷为平地。爆破声,这两年在鹿泉频频响起!市内72座水泥机立窑全部拆除,污染严重的小水泥生产线一一“谢幕”。
不执着就没有执行。河北不要空谈,要的是实效。
质疑、干扰的声音不曾消失过,“仍有利润”是根子,谁愿舍弃?质疑者只算经济账,不算环境账;只看眼前,不顾长远。何况,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提供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理由:淘汰落后产能是否会迟滞经济复苏和发展的脚步?
保增长,环境保护的硬杠杠不能软,淘汰落后的紧箍咒不能松。河北省决策层认为,河北在金融危机中遇到的困难,是长期积累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创新能力弱造成的,落后产能恰恰是现实困难的催化
剂。
决不能通过保护落后应对危机,必须以淘汰落后为抓手,实施倒逼机制,逼出技术创新,挤出产业升级。河北省在做“减法”时寻找到新的增长点。
鹿泉市的水泥机立窑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8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一家远离城区的水泥公司,记者看到,洁净的厂区、封闭的生产线,用余热发电照明的路灯,都是技术革新带来的喜人变化,水泥产业并不天然地与灰尘、黑烟和废气“亲密无间”。鹿泉,这个因“射鹿获泉”而闻名于外的县级市,抛弃小水泥,舍弃百强县,换来山青水绿、天蓝气爽。
抓淘汰,促搬迁,优化布局,这样的场景,正在燕赵大地处处上演,污染企业盘踞中心城区的时代步步远去。腾出的土地,大多地处黄金地段,或改造成绿地,或用以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新产业;腾出的市场,由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先进产能来填充。一子落定,满盘皆活。
有一组数据能直观地反映河北省在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上的拼力而为:2009年,河北省生产总值增长10%。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削减率列全国第二位,二氧化硫排放削减量提前一年半达到“十一五”目标。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以上。
一“增”一“减”,让燕赵儿女欣喜万分、自豪不已。
节能减排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有硬指标,有贯彻落实硬指标的硬措施。“双三十”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就是这样的“硬措施”:河北省对超过全省污染负荷50%的30个县(市)以及30家国有大中型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省级考核,3年内摘不掉“黑帽子”,就摘掉“官帽子”。
节能减排,拒绝理由!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省人大代表每年像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一样审议“双三十”节能减排工作;省政府每季度调度进展情况,强化刚性约束。
从2007年被国务院通报整改的七个省份之一,到2008年成为全国七个超额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省份之一,河北省使尽浑身解数。令河北人高兴的是,拼搏后的“果实”,很甜。
坚定不移,加快城镇化进程
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河北的城镇面貌,正经历着一场规模空前的巨变。
2008年,河北省提出“三年大变样”战略规划,三年建设,三年发展,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多年来,河北“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不得不医的痼疾。河北省期望通过这个抓手,“抓”来经济结构的良性变化。
“三年大变样”实施两年来,河北确实变了样。外地去的人惊讶:这是河北吗?这还是那个省城像县城、县城如乡镇的河北吗?河北的百姓不管这些,惊讶已是两年前的事了,现在有的只是惊喜:原来,城市真的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住房困难的低保户住进了功能齐备的廉租房;普通的城中村村户摇身变成了百万元户;两年前还住在老旧平房的人家,一下子成为拥有多套高档住宅的业主;石家庄市区由东向西以前几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如今十几分钟便可穿越……燕赵大地此起彼伏、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真似“千树万树梨花开”。
数字显示,2008年河北省城区累计拆迁共完成4168.4万平方米,是2007年拆迁总量的12倍。2009年,河北省继续推进拆违拆危,拆迁面积再超上年。大拆,伴随着质疑,但不容否认的是,“三年大变样”的确是因为河北城市化水平低和城市功能差这个最突出的“省情”而提出的战略决策。
拆之猛,令群众惊叹;建之快,让人们振奋!“石家庄速度”便在这种特殊背景下诞生:常规速度需一年半才能竣工的槐安路高架桥工程、裕华路改造工程,仅用4个月完工;原计划18个月完工的和平路高架桥工程,8个月完成……短短几个月,省城面貌焕然一新。
变,自古多豪杰的河北人不怕,怕的是不变。“大变样”凝聚了人心。问卷调查显示,98.79%的社会群众比较了解“三年大变样”的内容。在河北,“三年大变样”是最流行的词汇,认知度超高。
“三年大变样,今年看邯郸”。两年来,邯郸市投资2000多亿元启动了四大新区建设,改造了65片棚户区、36个城中村,开工兴建了30个标志性建筑,实施了31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每天早上,10万邯郸市民汇聚市中心广场纳凉、晨练,嘹亮的红歌声响彻云霄。谁能想象得到,以前这里是一片杂乱和荒凉。走在古都邯郸的大街小巷,连我们采访组中一位河北籍记者,都已认不出这座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城市了。邯郸两年里共拆掉1500多万平方米违章、危旧建筑,但却给每棵古树办理了一个“身份证”,谁砍罚谁,概莫能外。这些古树为城市留下清晰的地标,也为古城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生态。
2008年以来,河北省各市累计拆迁危旧平房、违章建筑1.6亿平方米,而累计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投资1200多亿元,相当于前5年投资的总和。2010年全省实施的城建项目总投资达5296亿元。城市面貌整治一改过去拆拆补补、洗洗刷刷、小打小闹的做法,而是着眼于提升品质,改造功能,大力实施景观环境整治建设。
“三年大变样”,因民生而变,为民生而变。河北省确定的五个方面量化指标中,居首位的是大气和水质的改善,要让百姓呼吸新鲜的空气、喝上放心水。
张云川说:我们既要看到城镇面貌的新变化,更要看到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看到城镇改造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一鼓作气、一以贯之地把这项工作抓下去。
需要这么股子劲,因为河北城镇和河北人还需要很多这样的“变”。
“三年大变样”,还“变”出了30多万亩土地,发展工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有了最宝贵的空间。
河北是工业大省,但不是强省。由大到强的路不平坦,河北省决策层谋划了“工业聚集区”战略,看到了自己的短板,意欲复制成功工业园区的模式,达到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发挥的目的。
“如果昆山的IT业感冒,全球IT业都会打喷嚏。”河北也想这样,这是河北的“企图”。“单个企业“独闯江湖”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了,现在是“集团作战”的时代了。”陈全国说。
面朝大海,燕赵打开胸怀
创新引路,抢占技术高端
6月11日,南非世界杯开幕,赛场广告牌上的“中国英利”让人好奇。第二天,“中国英利”就成了搜索引擎上的热词。
英利,一夜出名,成为世界杯80年历史上我国唯一的赞助商。
这是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如今落址于河北省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
像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河北还有很多。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创新是河北的必由之路。2009年,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85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当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380亿元,同比增长19%。今年一季度,增长幅度更是高达28.9%。
秦唐沧沿海,是河北对外开放的重点;京津冀区域合作,是河北经济崛起的重要一环。中央领导多次到河北考察工作时都强调,要求河北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力争在环渤海地区崛起和首都经济圈发展中有更大作为。如何有更大作为?出路在哪里?
出路,在创新。
近段时间,河北高新技术产业捷报频传。
时速350公里的“中国第一高速”列车在唐山的中国北车基地投入批量生产;国内第一台隧道全断面掘进盾构机在秦皇岛秦冶重工生产车间下线;世界上成本最低、纯度最高的多晶硅材料新硅烷法生产工艺在英利集团六九硅业投入生产;国际上光电转化率最高的薄膜电池在廊坊新奥集团投入规模化生产……
形势虽好,但是“全局”仍难让人满意。河北决策层认为,河北经济结构不合理,归根到底是产业行业技术水平低、低端产品多、产品的附加值低,这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数字枯燥,但能说明问题。几个数字令河北很尴尬:2009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0.76%,居全国第二十三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仅有4.5%;专利授权不到6000项,占全国的1.56%。河北,是经济大省,也是创新弱省。
“U”型线被称为“微笑曲线”。“微笑”的是占据两个高端的产业,河北居于底部,实在笑不出来。
“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推进科技创新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河北省科技厅厅长贾红星说。大工程、大企业带动,引进吸收再创新,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对“标”对出着力点……务实措施密集出台,为的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向“微笑曲线”的两端近些、再近些。
出路,在改革。
河北是改革的受益者,河北的改革渐入“深水区”。
行业产业要改革。冀中能源入主华北制药、港口集团横空出世……在做大做强钢铁集团、煤炭集团的同时,2009年河北省企业兼并重组继续高歌猛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体现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就是加大兼并重组力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周文夫说,“小、散、弱”是河北企业的现状,加大企业兼并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这是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
管理体制要改革。财税、金融、环保、土地、贸易等重点领域的改革亟待继续深化。多年来,河北省财政改革一直走在前列,为人赞许。通过改革,省、市、县财力比重发生很大变化,省级财力占全省财力的比重由2003年的26.5%下降到2008年的17.6%;县级财力则由48%提高到60%多,基层财政袋子鼓了。““等着吃”会越等越懒,“挣着吃”会越挣越勤,这就是财政体制改革的导向作用。”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齐守印说。
出路,在开放。
开放度有多大,河北的发展空间就应该有多大。
在全国很多人、包括很多河北人的印象中,河北居内陆,河北无海岸。殊不知,河北不但有秦、唐、沧三市487公里长的海岸线,更有曹妃甸这个环渤海湾1000多公里海岸线上少有的天然深水港址。
强化海洋意识,就是强化开放观念。眼下,加大港口建设力度,提升唐山港、黄骅港、秦皇岛港三大港口的规模和能力,完善综合功能,提高吞吐效益,已成为河北今后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任务;推动港口、港区、港城协调联动,逐步形成由秦皇岛、曹妃甸、黄骅三个百万人口港城组成的沿海城市连绵带,是河北打造经济增长新优势的重要依托。
第四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背景链接】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研究部署明年各项任务。市委书记刘淇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情况和明年重点工作安排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出席会议。
刘淇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要求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要突出主题、主线,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宝贵经验和基本要求,结合首都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2011年北京市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建设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宜居健康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出色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5%和4%,力争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重达到75%,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权威观点]
各区县、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发展速度,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上来。要妥善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的关系,妥善处理好首都性质功能定位、人口资源环境与推动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市与区县的关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一是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首都发展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利用现有的各种优势资源和中央给予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继续走出一条物质消耗最少、增长效益最高、环境不断改善的发展道路,起到首善之区的作用。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
二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理念和模式上统一思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就是要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三个北京”是奥运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实践转化,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首都规划建设发展的基本指向,反映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认同,是在发展中崇尚以人为本、重视科学技术、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今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抓手和重要载体。
三是要找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要着力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着力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能力。要着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努力抓好中央赋予中关村的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实。
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曾高达91%以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但投资和出口增长更快,出现了投资比重过高、贸易顺差过大、消费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内需不足,又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而外贸顺差过大,引发诸多贸易摩擦,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从而切实扩大消费、改善民生。
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最近几年我国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持续实现第三产业的高增长和提高其贡献率,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这既是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基本思路,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生产能力,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比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实现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产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就能够不断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转自:育路公务员考试网
第五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河南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更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各项任务和举措密切联系、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必须多管齐下,统筹兼顾,综合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运作,深化体制改革,既要保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结构改善,确确实实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重心,实施配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组合,发挥宏观调控促进加快转变的功能。需要采取的重点措施主要有: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和鼓励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的宗旨,从规划、政策、法律、规章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不断增强全党和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确确实实按科学发展观办事,才能有效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河南实际看,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技术创新要建立在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基础上,必须在河南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等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河南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着力建设我国农产品重要产区,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稳固。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铝加工、汽车、矿产、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第二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使其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调整优化需求结构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尤其要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为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新的空间。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增强投资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效益。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河南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消除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束缚,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建设中原城市群。以客运专线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重点以郑东新区、汴西新区、洛阳新区建设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合作,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率先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同时,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落后山区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八)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走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河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举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不是单纯做好某些方面的工作,而是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理念、行为、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