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

时间:2019-05-14 17:5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

第一篇: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

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

(2013年11月29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6次会议通过)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耕地质量建设

第三章 耕地养护与污染防治 第四章 耕地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耕地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耕地质量保护及其相关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耕地质量,是指由耕地地力、田间基础设施、耕地土壤环境等构成的满足农作物生长适宜性、安全性和持续性的能力。

第三条 耕地质量保护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综合治理、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状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制定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和农田防护林规划等相衔接的耕地质量保护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其所属的耕地质量工作机构承担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和评价等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土地整治、土地复垦实

—1—

施中的耕地质量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耕地质量保护相关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耕地质量保护工作。村(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指导并督促耕地使用者合理利用耕地,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耕地质量保护,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七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耕地质量保护的基础性、适用性、前沿性科学技术研究,加大对耕地质量保护的科技投入。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耕地质量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的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耕地质量的义务,并有权对破坏耕地质量的行为进行劝阻、检举、控告。

对耕地质量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章 耕地质量建设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依据耕地质量建设标准,积极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田防护林建设、地力培肥、土地整治、土地复垦、耕地土壤环境保护、退化和污染耕地修复等耕地质量建设项目,提高耕地质量。

第十一条 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应当健全耕地质量建设活动的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并在项目实施前将项目批复文件抄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耕地质量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耕地质量的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并接受耕地质量管理部门的监督。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业、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耕地编制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

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实际需要,按照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方案的要求剥离耕作层土壤。剥离的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开垦耕地、复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

—2—

第十三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中就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提出明确要求,并督促施工单位按设计方案剥离耕作层土壤。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剥离耕地耕作层土壤,防止损坏耕地耕作层,保护耕地质量。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扶持政策、措施,鼓励下列耕地地力培肥行为:

(一)建设绿肥良种繁育基地;

(二)有机肥和配方肥的生产、推广;

(三)耕地使用者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有机肥和配方肥施用、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四)新开发、复垦和整理耕地的后续培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耕地地力培肥的培训和指导,及时解决应用中的技术问题。

第十五条 禁止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

村(居)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组织耕地使用者维护田间基础设施,改善耕作条件。

第三章 耕地养护与污染防治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根据耕地质量保护规划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保护耕地资源,防止耕地污染、破坏和地力衰退。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示范区和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示范工程,组织开展地力培肥、污染防治、生态耕作方式等耕地质量保护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研究、示范与推广,加强对耕地使用者的指导、培训,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第十八条 生产、销售的肥料、土壤调理剂、农药和除草剂,应当达到国家或者行业标准,并依法登记。

耕地使用者应当科学、合理、安全使用肥料、土壤调理剂、农药、除草剂、农用薄膜等农业投入品,及时回收非降解残膜和投入品包装物,不得使用未依法登记的肥料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防止、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耕地使用者不得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或者经处理后仍不符合国家规定

—3—

要求的污泥、粉煤灰、城乡生活垃圾和其他有机废弃物作为肥料直接施入耕地,防止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耕地。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导耕地使用者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业投入品。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焚烧农作物秸秆危害的宣传,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扶持和指导农作物秸秆还田,修复、改善土壤,补充土壤有机质。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经批准确需临时占用耕地或者其田间基础设施的,建设单位在使用时应当采取保护措施,并自临时用地期满之日起一年内恢复种植条件。

第二十一条 禁止向耕地排放或者倾倒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毒有害物质。

养殖场的畜禽粪便等养殖废弃物作为肥料直接施用的,应当符合无害化标准,防止污染耕地。

第二十二条 耕地灌溉用水应当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质监测,发现灌溉用水水质不符合国家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并采取治理和补救措施。

第二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工程、生物和农艺等措施,对耕地水土流失、土壤酸化沙化等耕地质量退化进行综合防治,保护和改善耕地生态环境。

对受污染的耕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农艺调控、种植业结构调整、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措施开展耕地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减少或者消除污染,恢复其基本功能。对严重污染和地下水超采地区的耕地,依法科学合理调整土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休养生息。

第二十四条 因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耕地环境污染的,当事人必须立即采取处理措施,并向当地环境保护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提出对受污染耕地的治理方案,责令责任人进行治理。

第四章 耕地质量监测与监督管理

—4—

第二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国土资源、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耕地质量监测和评价制度,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对耕地地力和环境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报告以及建设与保护建议。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耕地质量变化情况,组织相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耕地质量。

第二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水行政主管部门每五年组织开展全省耕地质量详查,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建立耕地质量档案,并将耕地质量调查、评价结果予以公示。

第二十七条 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应当与耕地使用者签订协议,就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设立、保护、补偿等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设立永久性标志。

第二十八条 禁止损毁、擅自移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永久性标志。确需移动的,应当征得设立该监测点的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构同意,所需费用由提出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

第二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耕地质量保护情况纳入耕地保护目标考核内容,建立耕地质量保护监督检查和约谈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耕地质量保护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情况书面报告上一级人民政府。对耕地质量保护中发现严重问题的,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对相关人民政府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耕地质量保护队伍建设,改善设施设备和工作条件,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水平。

第三十条 非农建设项目经批准占用耕地的,占用耕地的单位应当开垦与所占耕地质量和数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者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的耕地。

第三十一条

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补划基本农田项目竣工验收时,项目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书面告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耕地地力评定工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耕地地力评定工作,应当组织专家实地踏勘,采集土壤样品送有资质的土壤肥料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根据踏勘情况和土壤样品检验报告,及时出具耕地地力评定意见。耕地地力评定意见应当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必要依据;耕地地力达不到标准的,项目不得通过竣工验收。

—5—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建设单位未按照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剥离耕作层土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施工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损坏耕作层土壤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者无法改正的,按照耕作层土壤的损坏面积处以每平方米3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损毁或者非法占用田间基础设施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修复;逾期未恢复原状或者修复的,依法赔偿损失,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处以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生产、销售未依法登记的肥料、土壤调理剂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产品,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损毁、擅自移动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基础设施和永久性标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的,责令赔偿损失,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七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条例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6—

第二篇:湖北省耕地保护与土地整治新形势

湖北省土地整治相关政策讲义

各位领导、同志们:

欢迎大家前来参加这个培训会!按照会议安排,讲解湖北省土地整治相关政策,如有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会后可以继续探讨。下面,我按照土地整治的定义与分类、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的辩证关系、我省土地整治基本情况、土地整治相关政策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土地整治的定义与分类

1、土地整治的定义:土地整治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

2、土地整治的意义: 土地整治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坚守耕地红线,缓解用地矛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推手,是保护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3、土地整治的基本内涵:包含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土地整治的五项主要任务:一是统筹推进土地整治;二是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三是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四是有序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五是加快土地复垦。

4、土地整治的发展历程: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提出了“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后来陆续出现了很多概念,如土地开发整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土地整治、土地综合整治、农村土地整治、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甚至不同的概念在中央文件里同时出现,造成了概念和理解上的混乱。新一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首先在概念上进行统一,即选择了“土地整治”这一术语。从土地开发整理到土地整治,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更,其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范围上,已由相对孤立的、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从农村延伸到城镇;

在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

在目标上,已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

在手段上,已由以项目为载体向以项目、工程为载体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等政策的运用转变;

从内容上,已由以农用地整理为主,转向农用地、农村建设用地、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开发与土地复垦等综合整治活动。

5、土地整治的要求:《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47号)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作出了明确要求: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

其中,尤其强调要始终把维护农民权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依法推动。要依法维护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整治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在优先满足农村各种发展建设用地后,经批

准将节约的指标少量调剂给城镇使用的,其土地增值收益必须及时全部返还农村,切实做到农民自愿、农民参与、农民满意。

当前,我省土地整治投诉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尊重农民意愿不够,政府行政干预。各地要高度重视项目论证、征求意见、公告公示环节,尽量符合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6、土地整治的分类: 按土地性质分为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按资金来源分为耕地开垦费项目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项目。

耕地开垦费项目主要目的为增加耕地面积,储备补充耕地指标。分为省级投资土地开发复垦项目、地方占补项目。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项目主要目的为在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分为国家投资和省级投资项目。

各地在实施项目使用资金时,注重分清项目资金使用性质,切不可把新增费和耕地开垦费混合一起使用。

当前我省正在实施的土地整治的类型:(1)高产农田建设(2)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3)土地整理“兴地灭螺”工程(4)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及“坡改梯”工程(5)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工程(6)低丘岗地改造(7)仙洪新农村建设实验区土地整理项目(8)灾毁耕地复垦项目(9)占补平衡复垦开发项目。

7、土地整治的工作流程:项目选址--项目测绘--可行性研究--立项--规划施工设计与预算编制--招投标--实施--验收。

二、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的辩证关系

1、耕地保护的定义:就是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其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保证土地的永续和合理利用,保持和提高土地生产率。用一句话概括:即是国家采取行政、经济、技术、法律等手段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实施的综合性保护。

2、耕地保护的意义:耕地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耕地保护的目标: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4、耕地保护的内容:土地用途管制、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复垦开发。(4个类型)

5、耕地保护的措施: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的辩证关系是:土地整治是耕地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耕地保护的重要手段,是以建设促保护的重要举措,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三、我省土地整治基本情况

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我省耕地面积为7984万亩,划定的基本农田面积为5970万亩,人均耕地仅1.33亩,低于全国1.52亩的人均水平。在我省耕地中,优质高产稳产耕地占30%,中低产田占70%左右,在25°以上需要退耕地还林的耕地349.02万亩。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0—2015年)》,要求我省在“十二五”期间,要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2213万亩,省委省政府确定了2015年建成2213万亩,力争建设25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目标。

近几年来,我省土地整治迅速发展、内涵不断丰富,从2001年至2014年,国家和省级投入资金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908个,建设规模3101万亩(含今年下达的计划460万亩),其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1618个,建设规模2788万亩,低丘岗地改造项目290个,建设规模313万亩。围绕中央和省农村工作的中心,按照“突出重点,培植亮点,集中连片,整乡整村推进”的思路,我省土地整治工作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找准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以重点区域重点项目为支点,整体推进全省土地整治工作,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综合效益,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农业部的充分肯定,去年在咸宁召开的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现场会上,主要做法作为经验在全国推广。

但是,一些地方重项目争取、轻项目实施、监管不力、违规使用资金、工程质量不高、验收把关不严等现象依然存在。仅项目实施进度而言,2001年至2014年,全省仅验收项目752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604个,低丘岗地改造项目

148个),占39.4%,验收规模113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971.35万亩,低丘岗地改造项目158.58万亩),占36.4%,严重滞后。在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挂靠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围标、串标、非法转包等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干扰了国土整治工程建设市场秩序,给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侵害了项目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并诱发腐败问题。如省委巡视组就发现鄂州市等地土地整理项目存在突出问题,王国生省长、甘荣坤副省长在《巡视情况专报》上都作出了重要批示。

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举一反三,在全省范围内深入查找,研究措施,完善制度,认真进行整改,防止类似问题发生。

各地要进一步加大项目的实施推进力度,特别是高产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南水北调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丹江口库区“移土培肥”及“坡改梯”工程等3个国家级重大工程项目,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项目的验收步伐。

按照绩效考核、“三农”工作考核、土地整治考核的原则,运用竞争性分配机制,部分县(市、区)2010年之前的项目至今没有验收,2015年暂缓安排项目。

四、关于土地整治相关政策

(一)关于占补平衡。近两年来,国家不断强化耕地占补平衡和土地整理复垦监管,从今年开始,国家土地管理政策有两个明显变化:一是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减少,二是耕地占补要

求更高。从今年4月1日起,为保证做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开始执行“占水田补水田,占水浇地补水浇地,占旱地补旱地”的更为严格的占补政策,对各级政府都是一个严峻考验。耕地占补做不好直接影响建设用地报批工作,耕地占补不落实,各类建设项目就落不了地。近期,我们对全省耕地占补指标库进行了自查清理,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如全省清查项目6330个,核实存在坐标不准、占补平衡指标不实等问题的疑问项目就有6289个,占99.3%,主要原因是重复报备、坐标备案错误、部分备案信息错误。如果不整改到位,对全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用地会带来较大影响。对此,各地要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度重视,加快进度,对备案信息进一步核实清理。在9月15日前,认真核实整改项目存在的各类问题。这项工作不仅影响到市(州)和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科学发展绩效考核、“三农”工作考核,同时直接影响到各地的用地报批。

2、视条件进行水田、水浇地改造,储备耕地占补各项指标。

3、加大耕地补充开发力度。充分利用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和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运用“对调整为园地的耕地,耕作层未被破坏的,按可调整地类进行管理”的试点政策,加大耕地补充开发力度。切实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强化预存复垦经费征缴,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复垦到位,加大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和自然

灾害损毁土地的复垦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促进占补指标优化配置,提高占补指标使用效率。复垦后的耕地纳入耕地占补指标库,在市域内通过调剂、交易等方式,实行指标有偿使用。

(二)关于下放权限

省厅按照“坚持把权力放下去,把服务和监管抓起来”的工作思路,下放部分审批权,创新项目管理程序,严格项目全过程监管,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整治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高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效率和建设效益。

一是下放项目立项审批权限。在《关于进一步明确土地整治项目职责优化项目管理程序的通知》的基础上,重新明确省、市、县三级国土资源部门职责。

省厅负责全省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计划指标分配。每年第三季度编制下一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计划,下发至市(州)国土资源局。

省厅安排的项目建设计划指标是依据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0—2020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当年“三农”工作部署和落实“一元多层次”重点区域土地整治政策性支持的要求,结合绩效考核、“三农”工作考核、土地整治考核、竞争性分配工作,在省财政估算下一收取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以及中央拨付资金的基础上,提出预算报省人大批准后,在不突破资金总规模的前提下,估算出的建设规模,形成计划指标。

今年的低丘岗地改造项目计划25万亩,由于受后备资源、新增耕地率、涉林审批等条件限制,在安排新建项目时,计划指标不分配到具体市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向省厅申报,省厅按申报时序审查立项,直到计划用完为止,以后不再安排低丘岗地改造项目。

市(州)国土资源局负责计划分解和立项审批。根据下达的建设计划指标,分解至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分解指标时不得突破下达的控制规模。组织现场踏勘、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评审和立项审查,每年六月底之前完成项目立项审批。逾期不报或没有下达立项批复的视为自动放弃。省厅对不能在当年6月底完成立项审批备案的,收回当年及以前的计划指标调剂使用。

市州在分解计划指标时,分解时首先落实“一元多层次”重点区域及戴帽项目,优先满足21个“四化同步”示范乡镇、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

强调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评审。专家、预算编制、财评 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负责立项申报和项目实施。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省农垦局、沙洋监狱管理局的土地整治项目由省厅批准立项。

国家投资项目由市(州)国土资源局完成相关前期工作后,报省厅下达立项批复。

省级投资占补平衡项目由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在每年6月底之前申报下一计划,由市(州)国土资源局汇总上报

省厅,经批复同意后,按审批要求执行。

二是下放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变更审批权。省级投资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审批权下放至市(州)国土资源局,项目规划设计变更严禁突破原批准的建设总规模和预算总投资。如发现有超建设规范审批或未经批准擅自变更情形的,对变更批复及变更工程作无效认定,并在全省国土资源系统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收回其变更审批权。国家投资的土地整治项目以及直管市、神农架林区、省农垦局、沙洋监狱管理局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变更由省厅批准。

三是试点下放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权。先行在荆州、荆门、黄冈、咸宁、孝感、随州等六市开展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审批试点。上述试点市国土资源局参照《湖北省土地整治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负责本辖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验收。省厅适时组织抽查,发现对不符合验收条件的项目下达验收批复的,作无效认定,限期整改合格后再安排财政决算评审。

市国土资源局项目竣工验收审批试点限于省级投资或地方自行投资的土地整治项目。

国家投资项目以及其他未涉及本次试点的市(州)仍按现行的土地整治项目竣工管理办法执行。

(三)关于土地整治建设方式创新试点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大力倡导创新土地整治实施模式,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依据土地整治规划开展土地整治。为此,我厅进一步强化“三农”服务意识,改进机制,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联动推进,创新建设方式,加强监督检查,在土地

整治实施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是大力推进土地整治项目“明标明投、摇号中标”。为有效解决招投标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重点解决部分代理公司职业操守较差,泄漏招投标信息,伙同部分地方人员操控招投标,投标单位围标、串标、违法竞标,打招呼、捞好处等突出问题,上半年,我厅赴荆州、荆门、咸宁、仙桃等地调研,深入了解各地“明标明投、摇号中标”的方法,进一步优化措施,大力推进,提高公开度和透明度。从我省“明标明投、摇号中标”情况看,大体有以下几个模式:

1、咸宁模式。解释咸宁模式

优点:一是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围标、串标的概率减少;二是缩小了范围,报名单位较少,摇号操作方便。

缺点:一是在机选摇号投标资格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人为操控的可能性;二是短信通知报名资格的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三是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报名、银行汇款过程中依然存在泄漏信息的可能性;四是容易流标;五是增加了外地单位转包的可能性。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基本上还是本地人借资或转包实施项目。这种模式如果环节中出了问题还是较大的问题,只不过发生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银行的可能性较大,发生在国土部门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这种模式还不够成熟,不宜推广。

2、荆州模式。解释荆州模式。自由报名,二次摇号。

3、荆门模式。解释荆门模式。自由报名,一次摇号。荆州模式和荆门模式已运用3—4年,从投诉举报情况看,效果较好。建议标段多的用二次摇号,标段少的用一次摇号。

至于这种模式依然存在借用资质投标、违规出借资质、转包等问题,但实际上可以在中标单位实施过程中是可以发现的,如果各级国土部门敢于硬碰硬、不怕阻力和麻烦、加强从业机构的考核考评、加大查处力度、开展优质工程评比,是可以克服的。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

投标保证金是“不超过项目平均标段施工费的2%”; 投标单位必须和省厅备案的名称一致;

投标项目经理必须是和省厅备案的人员一致的二级建造师或一级建造师;

不支持各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向投标单位收取所谓的“信息入网费”,省招投标管理局早已发文明令禁止。

二是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自建试点。在项目区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前提下,通过邀标的方式,邀请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项目规划设计,承担项目施工,促进土地整治项目更加贴近农业、农村、农民,进一步防范廉政风险。

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建工作试点的通知》中,指导思想是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引进、培育、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土地整治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基本原则之一是以人为本,保障权益。结合实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建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项目区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实惠。

1.实施主体。必须是经市(州)以上有关部门认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企业有符合土地整治相关建设资质,企业可参与自建,不需在省厅备案,同企业自己选择的两家在省厅备案的单位一起,实施邀标程序;如企业没有符合土地整治相关建设资质,由企业自己选择三家在省厅备案的单位,实施邀标程序。强调农业产业化,是提高粮食产能的企业。强调市(州)以上有关部门认定。强调龙头,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强调带动作用。强调必须让项目区农民受益,而不是单纯支持企业。

2.申报规模。合理安排,原则上每个县(市、区)每年可以安排一个试点项目。是一个项目,不是一个项目中的几个标段。

3.“先流转、后实施”。项目区内土地承包经营权先行流转面积应不低于项目规模的70%;

4.县级人民政府的请示和专题会议纪要; 5.市州国土资源局关于试点项目的相关意见;

6.实施主体应出具承担不低于试点项目资金15%比例的自行投入承诺。强调自行投入是土地整治的配套投入,不是其他

投入。

实施程序仍按照现行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办法及规定执行。招标可以采取邀标的方式,但招标程序一定要实施,不能直接指定。

三是开展“农民自建、以奖代补”试点。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土地整治的积极性, 建立多方投入的土地整治建设新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先行在恩施市、竹山县、英山县开展试点。在《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农民自建以奖代补工作试点的通知》中,总体要求是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为方向,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农村民生为重点,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开展土地整治的积极性, 建立多方投入的土地整治建设新机制,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切实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土地整治工程效益的最大化。基本原则是政府引导,部门督导,乡镇主体,以人为本,保障权益,量力而行,农民施工、民办公助、先建后补。政府积极支持,采取政策引导、机制激励、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和动员农民及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推进项目建设的合力。

结合实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充分结合当地农民自身经济情况量力而行,选择实施条件相对成熟,群众积极性较高和有示范效应的地区先行试点。切不可搞摊派,增加农民负担,强行推进。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使项目区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由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包括联户)自筹资金,农民以投工投劳、以物折资等方式,自发开展耕地整治工作,完成耕地整治及配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验收合格后,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给予适当资金。

各地国土资源局要及时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支持。党委政府要加强领导,要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要以试点项目为平台,加大资金整合力度,聚合相关部门资金,集中投入到项目区,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

项目区必须符合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专项规划,且不在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建设范围内。同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便于大规模整理的零星地块,可采取“小田改大田”的方式,完成耕地平整及相应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耕地连片,便于规模农业生产。

实施主体应按照项目规划设计、预算批复和施工合同约定内容实施项目建设,严禁擅自变更项目建设位置、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和建设内容,确需变更规划设计的,按照管理权限进行报批。

要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使用规定,严禁扩大项目资金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将项目资金用于项目规定支出以外的其他支出,严禁截留、挤占或挪用项目资金,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各地开展农民自建以奖代补工作试点时,可先选择省国土资源厅已经下达计划的项目开展试点,将试点方案报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年底前将总结报告报省厅。

四是开展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共管共建试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土地整治项目为核心,将财政、发改、林业、农业、水利、交通运输、供电、环保、移民等部门的涉农项目进行整合,采取统一规划、集中申报、捆绑建设、联合管理,推行整合项目建设、整合资金投入、整合人员管理,变项目实施责任单位由原来的职能部门到现在的县、乡两级政府的项目建设模式。国土资源局要注意从总体规划中将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剥离出来,便于投资评审、验收、决算。

各地要高度注意,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是在项目区内进行整合,是“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是“各计其功”,不是把土地整治资金挪作他用,要向当地领导解释清楚。

各位领导、同志们,下一步我们将从健全长效机制着手,进一步探索和创新土地整治建设机制和模式,完善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相关制度,落实廉政建设各项措施,严格土地整治工作考核,开展土地整治优质工程评比,促进土地整治项目质量整体提高,打造土地整治阳光工程。

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三篇:耕地保护,要数量还得要质量

耕地保护,要数量还得要质量

李礼 《中国国土资源报》 2006.03.08

刚刚公布的2005年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 示,2005年实际建设占用耕 地13.9万公顷,灾毁耕地5.4 万公顷,生态退耕39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 万公顷。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 蒋承菘代表对媒体表示:“我 国保护耕地的形势依然十分 严峻。要落实好保护耕地的基 本国策,也得按照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蒋承菘代表认为,当前一 些地方在耕地问题上存在的 主要倾向是重数量轻质量,在 理解占补平衡时想到的是数 量上的平衡,而不重视质量,致使补增耕地难以形成产能。在各种农资涨价的情势下,农 民兄弟很清楚种三亩劣质田 不如种两亩优质田,质量低劣 的耕地很可能被撂荒。实际上,关注耕地质量近来呼声不断。在去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讷河 市农业推广中心主任谭志娟 已提出过提高耕地质量、测土 配方施肥的建议。在今年两会 上,蒋承菘代表还建议,应开 展一次耕地质量的全面调查。调查特别要对耕地成土机理 与耕地元素的组成以及耕地 的污染程度进行调查,并根据 成果,按耕地生产能力重新划 定耕地等级。同时,构建新的 指标体系,改进现有管理办 法。新体系要在耕地数量不减 少的基础上,考核耕地质量。同时,利用各种政策,鼓励人 们应用科学技术改善耕地质 量,提高生产能力。我国耕地数量增加的空 间己经很小。虽然我们一直提 倡节约耕地,千万百计地提高 土地利用率,但由于种种原 因。耕地减少的趋势仍然存 在。一方面,我们当全力遏制 耕地减少的形势,落实最严格 的耕地保护措施;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耕地质量的提高。质量与数量从来都是事物的 两个方面,没有数量就等于没 有事物的存在;而没有质量,数量也就失去了意义。耕地也 不例外。只有统筹好质与量的 关系,耕地保护的基本国策才 能全面、正确地落到实处。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在 土地资源瓶颈效应凸显的形 势下,耕地质量考核当落实到 各地耕地保护责任的考核指 标体系中,以从质量保护角度 全面落实耕保责任。

第四篇:耕地保护论文

论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摘要】: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重要的生产要素,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其中保护耕地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最为重要,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如何保证耕地资源安全,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有效供给。

【关键词】:耕地保护 粮食生产能力 重要性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

最近十几年来,中国因为非农业建设占用而减少的耕地大约占耕地减少面积的40%左右(其他的减少原因主要有:农业结构调整、灾毁等)。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直接威胁农业发展。为此,我们必须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目前耕地保护方面的制度主要有耕地占用补偿制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近年来,中国耕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已调整划定基本农田面积1.08亿公顷,到2000年底,保护率达到84%左右,基本完成《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全国近2/3的省份建立了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基本得到控制。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省份达到29个,比1998年增加12个。1995-2000年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全国累计补充耕地200万公顷。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耕地的现状

与世界上其他各国相比,我国的耕地具有如下特点:人均占有耕地数量少。1996年底我国耕地统计数为

14.32亿亩,人均耕地为 117亩,不及世界人均耕地 3 75亩的 1/3,而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比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 差的地区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要低。因此,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耕地总体质量差,生产水平低。从全国范围来讲,我国的优质耕地少,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中还有近亿亩坡度在25度以上,需逐步退耕。耕地质量差和耕地与水资源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耕地的生产水平较低,与世界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00公斤以上。

2.耕地退化严重。我国许多耕地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40%的耕地不同程度地退化,全国有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3.耕地资源贫乏。据统计,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即使全部开发成耕地,人均增加耕地也不足0.1亩,而且建国以来,经过长期开发,剩余的后备耕地资源大多为质量差、开发难度大的土地。因而,我国必须要保护耕地。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是耕地保护的基本原则。耕地保护的原因

(一)我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我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粮食问题备受关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9622万吨,比上年减产240万吨,减2.4%。1999年—2001年,我国粮食连续3年减产,2002年仍是产不足需。但与此同时,粮食需求持续增长。所以必须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

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

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基本农田可定义为:从战略高度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安定和人口增加对耕地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当看到,目前 我国耕地严重不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人口依然占全国人口的70%,然而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有日趋减少的趋势。近年来我国耕地面积逐年递减。无论是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解决我国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给问题,必须主要立足于国内,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一贯的方针,从来没有动摇过。为了切实贯彻这一方针,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扭转耕地减少过快的势头。正是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我国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管理工作必须把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为首要的奋斗目标。按照国务院批准的《1997-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到2010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不得突破2950万亩,全国耕地面积减少要求控制在9661万亩以内,耕地保有量应控制在19.2亿亩。根据预测,我国人口即将达到13亿,到2010年,人口将达到14亿。届时,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即使耕地面积保持不减,人均耕地还将减少。我国在法律法规上对耕地采取了世界上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三)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我国耕地本不富余,但很多地方不能很好处理城镇化进程与粮食生产的矛盾,挤占了不少耕地。近年随着征地规模不断扩大,征地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一是征地规模过大。全国开发区规划面积已达3.5万平方公里,圈占的耕地有43%闲置。二是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一些地方甚至把农民的土地作为生财之道,违法违规征地时有发生。因征地问题引发的纠纷甚至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因素。这些问题暴露出我国现行征地制度方面的缺陷。因此,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按照保护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一要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约束和用途管制。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制定土地利用规划。要强化规划对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把用地规模限制在规划数量、范围之内。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调整规划的,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土地用途一旦划定,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作他用。二要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用地。要把为公益性项目而进行的征地与一般经营性项目用地严格分开,缩小征地范围。征地权是国家的强制性行政权力,应当主要用于水利、交通、国防、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检法设施等国家重点公共设施建设,一般不能用于商业开发,更不应变成企业行为。要慎用征地权力,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工商企业需要用地,应当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向国家、向农民集体购买、租赁等市场方式取得,价格由市场决定。三要严格控制征地规模。土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生活保障。要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可征可不征的尽量不征,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必须征和必须用的尽量少征少用。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也要节省用地,减少征地。城镇建设要尽量盘活存量土地,控制城区过分扩张。企业用地多少,应当和产业特点,投资规模挂钩,防止投不多的钱,办不大的厂,占 很多的地。四要改进土地征用补偿方式。征用农民土地补偿低,土地增值分配不合理,是农民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问题,也是造成耕地占用多的重要因素。农民集体土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过程,应当是农民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的过程,应当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而不是扩大城乡差距。要调整土地收入分配结构,确定补偿安置最低标准,给被征地农民以及时、合理的补偿,并探索解决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和长远生计的办法。农户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土地经营权是农民的基本权益,要保障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权益不受侵犯。保护耕地的具体措施

1、坚决制止耕地闲置、抛荒。全面清理占而未用、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组织乡(镇)、村、户及时复耕,并由土地征用单位支付复耕费用;对闲置一年以上的土地,要依法处以罚款;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常年和季节性抛荒的承包地,可由种粮大户耕种。县、乡两级政府对制止耕地抛荒承担直接责任,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对耕地抛荒严重的地方,坚决追究、严肃查处当地领导的责任。

2、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规划实施管理,促进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合理集约用地。严格实施土地规划计划,从严控制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报批环节,缩短报批周期,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依法用地,决不能以用地报批程序慢或缺乏征地资金等各种理由,擅自用地、越权用地、违法用地,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3、严格巡查,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成立土地巡查小组,坚持定期巡查,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一抓到底,既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构成刑事犯罪的,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4、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根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和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建立县乡村保护基本农田领导小组,形成保护网络,对基本农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确保每片都有一个责任人,村村都有专职管护员。

5、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严格执行“占一补一“,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全面实行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挂钩制度,严格按项目考核,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管理制度,以重点项目实施为导向,全面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形成补偿耕地的良性循环机制。

总之,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面对我国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采取各种措施,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预防和治理耕地的环境污染,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所以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保护耕地将是我国目前急需着力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目标,即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所谓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耕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耕地环境质量的提高。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保护耕地始终是增产粮食的基础。多年来,中国制定和完善了《农业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抑制了耕地面积锐减势头,使耕地净减少面积由九十年代前的年均30多万公顷,下降到目前的不足20万公顷。随着今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建设对耕地的需求压力仍然很大,中国政府将按照节约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原则,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控制非农业占用耕地,进一步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审批制度,控制城市发展规模,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加强乡村建设和乡镇企业发展的规划管理,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工业小区,调整村镇居民点用地,改造村镇,退宅还田;实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同开发、复垦挂钩。耕地保护的重要性

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但是今年来经济发展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协调保护耕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耕地保护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问题。保护耕地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基础作用,对亿万农民的生计具有保障作用,对农村乃之全社会具有稳定做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农民的长远生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土为粮之母。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最根本的是保护耕地。要严格控制农业结构调整对耕地的破坏,其中的重要方向是切实抓好耕地占卜平衡。

2、耕地保护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3、耕地保护事关社会稳定

4、耕地保护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正红、燕新程.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2】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3】 国土资源部《关于基本农田保护中有关问题的整改意见》(国土资发[2004]223号)

第五篇:耕地保护自查报告

承德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自检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意见》(中纪发„2011‟21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全省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现将我市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的自检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情况1、2011年,省政府与我市签订的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中规定,到2010年末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502.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431.625万亩。到2010年末,我市耕地面积为603.5037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433.5万亩,均高于省政府下达的任务。2006至2011年我市的耕地面积从501.8909万亩增加到二调后的耕地面积603.5037万亩,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田坎系数变化较大影响耕地面积、退耕还林还草影响耕地面积、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增加耕地面积等。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1

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管市长为组长、市国土资源局、市农牧局、市财政局、市统计局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承德市耕地保护目标责任领导小组,负责耕地保护目标责任的组织、协调及日常工作,从而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建立国土资源执法监管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采取技术手段,建立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传输体系和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及时监测耕地变化状况,进一步完善土地执法监察体系;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土地执法力度和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并引入耕地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设立举报电话及时掌握用地情况,严格执行动态巡查责任制,坚持巡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和纠正乱占耕地的违法违规行为,将违法占用土地行为控制在萌芽状态,将违法占用耕地行为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落实情况

1、促进原有的棚户区和城中村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贯穿平改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这一思路,彻底改变原有棚户区和城中村土地利用粗放,各类用地布局不合理的现状。三年大变样期间,我市对碧峰门、会龙山、酒仙庙和迎水坝四片棚户区进行了综合改造。群众居住生活环境较差,有的房屋还是解放前后建成的,距今已有半个世纪之多,属于严重的危房,人民的生命安全完全得不到保障。城中村更是家家点火,户户冒烟,土地利用粗放,与我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理念、与集约节约用地更不相符。因此,我市抓住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这一契机,对原有棚户区和城中村进行综合改造,对原有棚户区和城中村进行统一拆迁并进行前期开发,成为净地后纳入储备,由规划部门统一进行规划开发。首先政府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原有住户的回迁安臵房,并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确保人民居住条件有改善,生活水平有提高,维护并实现了广大回迁居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其他结余出的土地公开进行出让,即弥补了拆迁费用的不足,又实现了住宅用地的有效供给,对于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稳定房价都有着深远意义。按照有关部门统计,四片棚户区原来的平均容积不达不到0.7,经过统一的规划开发整改,现有平均容积达到了2.2,很好地实现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2、强力推进“四个集中”。为推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我们强力推进大项目向园区集中、中小项目向标准厂房集中、城市居民向住宅小区集中、农村居民向规划新村集中。一是大项目向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中。我们认真落实工业用地的相关规定,加强项目用地管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不低于项目所在地国家规定的标准,对项目的投资总额、投资强度、环境影响、科技含量等指标从严控制,重点向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低能耗、低材耗、零污染的大项目倾斜,凡是投资密度、容积率达不到规定标准的项目不准进入

园区建设。项目建成后,如果投资密度、容积率达不到标准,责成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做出相应处理。二是中小项目向标准厂房集中,引导和鼓励企业建设二层或多层标准厂房。三是城市居民向住宅小区集中。通过推进旧城改造,提高土地容积率和建筑系数等办法,把城镇建设的目光投向存量土地挖潜上,尽量减少居民建私房、建矮房,特别是临街建筑。对于拆迁户的宅基地安排,在征得拆迁户同意的基础上,优先购买商品楼、优先回迁。四是农村居民向规划新村集中。针对目前我市农村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的现状,我市按照省政府和承德市政府要求自去年起,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做为我市的重点工作,对实施新民居改造的村庄统一进行改建或新建工作,腾出的土地用于发展经济,满足发展需要。

三、土地矿产卫片执法和“双保工作”监督检查情况

(一)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情况

1、基本情况。今年,省厅共下发我市2010土地矿产卫片图斑2287个,监测面积30605.6亩;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图斑2164个,监测面积28731亩;疑似新增建设用地图斑123个,监测面积1874.4亩。经各县区初步核查,属于实际占用的新增建设用地637宗,面积25968.2亩,其中耕地面积11520.9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用地20宗,面积1009.8亩,其中耕地面积706.18亩;临时用地47宗,面积481.4亩;其他实地伪变化180宗,面积3121.57

亩。

新增建设用地当中合法用地441宗,面积22995.15亩,其中耕地面积10389.43亩;违法用地196宗,面积2973.08亩,其中耕地面积479.8亩,包括省重点工程违法用地5宗,面积192.3亩,其中耕地面积16.6亩。全市2010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为

4.16%,较2009的4.99%,下降了0.8%。下辖十一个县区均不超过15%问责线。

按照省厅《关于落实国土资源部<关于2010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若干问题的通知>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市各县区对增补图斑、历史违法用地和“二次调查”中国土部予以核减的“批而未用”地块进行了核查,未发现上述三类情况。

2、案件查处进展情况。全市2010196宗违法用地,目前全部下达了处罚决定,共收缴罚款1534万元,没收违法用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72万平方米,拆除1200平方米,复耕37.4亩;提出党政纪处分建议27人,已落实17人;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3人;申请法院强制执行31宗。

(二)矿产卫片执法检查情况

我市2010矿产疑似违法图斑共计45个,其中涉及金属矿的疑似违法图斑29个,非金属矿的疑似违法图斑16个。经实地核查,合法图斑3个,违法图斑26个,伪变化图斑16个。

违法图斑26个,共17宗案件。除1宗直接拆除设备外,其余16宗已下达行政处罚决定,共下达罚款69.6131万元,已落实67.6131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34.7262万元,已落实130.4262万元;没收违法矿产品1000吨;申请法院强制执行2宗。

四、土地调控政策用地计划执行情况

1、土地差别化供地政策

今年我市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采用差别化供地政策:

一是保障民生项目用地,即保障性住房用地按省下达的用地指标全额保障;二是保障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即四个220万千伏变电站用地全额保障;三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的三个县除保障性住房项目外,不再安排新增用地指标;四是适当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倾斜;五是适当向协调发展区倾斜,即两县两镇一乡,由于滦平县属于环首都的三县之一,因此适当向承德县、隆化县倾斜;六是适当向中心城区倾斜。在以上前提下兼顾一般项目用地。

2、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执行情况

经省政府批准,我市共有17个项目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1782亩,其中农用地1364亩(耕地1160亩),未利用的418亩。目前,承德西岸龙腾镁合金有限公司镁合金制品项目用地已经省政府批复,该项目用地指标70亩,全部为耕地。其他项目正在组卷,将于近日上报。

在下一阶段,我局将针对“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自查和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按照省厅《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各项要求,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各项监督检查工作内容落到实处。

下载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精选合集]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一年来,在局党组的领导下,在相关股室的大力协助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保红线、保增长"的指导思想,积极转变工作作风,着力提......

    耕地保护培训资料

    耕地保护培训资料 一、耕地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 耕地的概念 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

    南乐县耕地保护情况

    南乐县耕地保护情况近年来,南乐县委、政府紧紧围绕南乐经济发展大局,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保护耕地汇报

    宁武县国土资源局 关于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政策措施 落实情况的自查报告 市国土资源局: 为了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土地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根据《山西省耕......

    耕地保护(发言材料)

    牢扣四个环节切实保护耕地北山国土资源所(2009年3月18日)各位领导、同志们: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农民的生命线,也是整个人类的生命线,而粮食安全又系之于耕地安全,保护耕......

    保护耕地报告

    柘汪镇中心小学“保护耕地”实践活动课题研究报告柘汪镇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一 、课题名称:“保护耕地”——柘汪镇耕地现状调查研究二、课题组成员课题组组长:高童(六1......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 耕地保护工作总结1 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合理利用土地,促进二十七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二十......

    耕地保护情况汇报材料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工作落实情况汇报材料 为切实做好全县耕地保护检查工作,根据《关于开展2012年度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检查考核的紧急通知 》文件要求,为开展好我县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