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网上一些学生关于体制内公务员的争论有感而发》
看到一些回复
感觉某些学生还是比较naive的 体制内工资的确不高 只能保证不饿死
但是如果进入体制内要是还靠工资生活 那才是真的loser 说说我知道的一个部委的例子
该部委年龄段大概有三类:
1960年代出生的考上大学进入该部委的 无疑是中国目前最幸运的一拨人
他们错过了文革上山下山,高中毕业准备考大学时,正好遇到恢复高考 这帮80年代的大学生进部委一直干到现在 至少是司局级,有些已经到部级或更高 工资大概在7000元左右
通过单位分的或者便宜卖的房子至少有2-3套 基本都在二环以里
咱也不八卦领导的孩子为啥都拿全奖出国念书
也不说领导为什么都结了三四次婚,每次都换漂亮的女主播 就说说一个让人羡慕的车牌
要害部门局长的车子都可以搞到军牌 你想想开车WJ或京V的桑塔纳 喝点小酒却敢在长安街兜风 那种低调奢华的感觉
1970年代出生的考上大学进入该部委的
现在最差到处级,好的有到局级的,更优秀的就不说了 要知道有的局有8-9个处 一个处就一个处长或副处长 只要不犯错误 40岁之前肯定是处长 处长工资在5000-6000元左右 这些70后们也不用愁房子
因为2006年之前部里所有人都分了房子 很多人赶在2005年前后又买了一批 所以他们手里的房子比某些局长还要多一些 咱也不八卦这些70后处长房子车子 就说说他们的小孩上幼儿园或小学 我认识一个处长孩子在蓝天幼儿园 还有一个处长的孩子在史家胡同小学
这个部委领导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应该都可以通过关系摆平
以上两类领导的收入来源咱也不清楚 只能从新闻媒体上知道他们的实际情况 举两个简单例子
一个国家档案局副司长范悦 这应该是清水衙门的局级干部吧 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上千万给情人 另一个是国家能源局的处长魏鹏远 属于实权部门的小官
家藏上亿现金,烧坏四台点钞机 中国有2000多个省部级干部 5万多司局级干部 60万处级干部
我觉得在实权部委混到处级就可以告别人民币消费了 而在清水衙门则要混到局级才可以 至于部级和副国级的话 要钱有啥用?
最后不说处以上的领导了 免得惹麻烦
说我认识的该部委的一个80后哥们吧 我认识他的时候刚入部一个月 认识五六年了 每个月会见一两次 也经常参加他的饭局 应该算是非常铁的哥们了 他提得比较慢的 35岁现在还是主任科员 到手工资4500多一点 而且不是在热门局 没有实权
家里是农村贫二代 应该是部委的屌丝一个
现在说一下他入部六年后的资产状况 两套房子,一辆军牌车
第一套是花了30万在二环内买了一套60多平米央产房 没有产权,不可以上市交易,通过朋友介绍买的 第二套是贷款买的,经济适用房,当然是找关系了 90平米左右,位置不详,买来就出租了 他因为是军转
还住在军队大院里,象征性每个月交了点钱 军牌车是当兵时配的 转业后找找关系也没交牌照 军牌的好处是不限行 随便停车不用交停车费 酒驾的话也是军队纠察管
哥们一直没有赶到分房子 但是2016年左右 中×部会有一批房子待分
据说可以解决部内所有无房新公务员住宿
面积最小的也有100平米,位置在西三四环的位置
说几个比较庸俗的东西:
第一,哥们每天晚上都有各种饭局和KTV 很容易在酒桌子认识不少本地外地土老板 都以结交中×部的领导为荣 有个老板和在饭局上对我说过 一年投资点小钱给各部委的年轻人 吃吃喝喝玩玩 根本算不了什么
但是如果这些人当了领导 回报可不止这些钱 这叫感情投资
第二,哥们一天学没有上过 弄到了R大正式硕士文凭 我那个哥们是军转干部本科毕业 入部以后觉得学历要改善一下 一次饭局上认识R大某领导 弄了个单独考试
英语考了40多分,专业课几乎一道题不会答 也通过初试面试考上了研究生 两年研究生一天课没上过
导师让手下的博士帮着交作业参加考试 论文也是找人写完 答辩词都是照着稿子念的
最后顺利拿到硕士毕业证和学位证书 这就是官场里秘而不宣的真的“假学位”吧 所以在一次饭局上
我哥们说起他考研究生的英语成绩 海里的某个处长立马说到
自己博士生入学考试英语才有17分 依然进入P大读博士 在座的都哈哈一笑
其实官员想弄个学历很简单 各级党校硕士博士一大堆
但是现在很多官员动辄就要名牌大学的真文凭 哎,只能苦了那些在校的学生了 学历贬值就从这里来的
第二,哥们老婆是电视台某栏目的小主持人 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因
这个部委很多人的老婆都是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或播音员 如果不在这个圈子找对象
这个部委的单身小伙找媳妇也挑三拣四 一句话概括:条件一般,要求很高
但确有地方的土财主或官员愿意把女儿嫁给身高长相一般化的小公务员
第三,哥们每年都会有1-2个小情人 有的饭局上认识的交际花 也有一些下属单位的已婚女人 这两者都不用花钱
还有一些就是大学生或者KTV认识的小妹 这要给点钱
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带出去旅游 一个人每月在1万左右 但基本都可以找到老板买单
最近在一次饭局上看到他的一个小情人 R大毕业刚毕业,水灵可人 他通过关系给运作到中信银行上班 年薪30万左右吧
总结一下
我的那个兄弟如果单凭工资
在北京生活简直和民工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他活得很滋润
房子两套,车一辆,老婆一个,情人若干 吃饭住房看病都不花钱
一年能关系能混来50万左右的收入吧 收入来源合法
完全没有任何贪污受贿 经得起纪委去查 唯一就是生活作风问题 但这个是党纪范畴 一般不会有事 即使如衣俊卿这样 也只是罢官了事
哥们的收入来源于两块: 一个是做掮客的“提成”
比如一个饭局认识一个内蒙古来的老板 想要拿某个部委的批文
但是没有关系认识发改委的官员 于是可以帮忙介绍认识一些圈子里的公务员朋友 经过科员、处长、局长,一直能找到分管副部长 往往能约到司局长出来吃个饭 批文就八九不离十 八项规定之前
过去的是行情是这样的 如果办一个批文需要50万 先打过来一半钱去运作 如果办成功了,再打来另一半 如果不成功,分文不收,钱退回去 当然和这些老板交往是很有风险的 所以在八项规定之后
我哥们现在帮老板办成事之后都不会选择收钱 而是让这些老板再帮自己办一些事 比如给情人安排个工作 给家人弄个出国旅游 借宝马车开几年等等
或者干脆什么不要回报等待远期收益
另外,由于纪委查的严
现在哥们一般都谨慎和老板打交道 主要选择和当地政府官员交往 这也是另一块主要的收入项目 比如地方出了一些负面事情需要摆平往往当地的官员就会来京沟通
这个时候如果给钱收下来风险就就极为小 除非这个地方官员出问题被双规
八项规定之后地方官员来京也一般不给钱了 回报也是五花八门
有给一些当地上市公司股票内部认购 也有给介绍一些当地投资项目 我那个哥们认识福建的一个官员
介绍在当地某银行搞一个投资项目,24%收益率 找几个关系不错的老板 一人借个几十万 凑够100万投进去 一年20多万收益轻轻松松
如果是你给当地父母官办过事情的话
你家人亲戚朋友在当地办事生活几乎是畅通无阻 我那个哥们每年春节回家
都会和市里的几个常委一起聚一聚
另外,如果你会运作人脉关系比较广 和朋友在外面弄个公司 一年弄个60-70万不成问题
一次饭局上认识一个在某委工作的人 弄了一个小公司
轻松在钓鱼台七号院买了房子 以前不是有段子嘛 找某委处长办事 先去吃饭再谈业务
因为该处长的亲戚开了个小饭馆 举个最近的例子
连芮成钢这样没有任何审批权力的小主持人
都可以凭借媒体圈子能靠关系运作一个公关公司捞钱 芮成钢不是说嘛:
“让我拿一个比现在高出好几倍的薪水
在国贸19层以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身份进进出出。对我来说没有任何的吸引力。”
但是自己办公司是有风险的 极容易被纪委盯上
最保险的办法就是帮人办事 具体例子上面已经说了
对于没有背景的部委的小科员来说
咱不搞周老虎的那种房地产、金融和石化大项目 只要凭借部委的金子招牌 每周参加3-4个饭局 每个饭局认识5-6个人 一年能认识千把号人吧 在中国人脉就能换钱
唯一的付出就是需要你能来事 一要会喝酒 二要会沟通
当然
如果能遇到赏识你的老领导 你可能一飞冲天至少官至部级 如冀文林等人
但是也要做好站错队或者大领导倒台的准备 最靠谱的是找个官二代媳妇
但是在目前中国是没有那样的运气了 因为局级以上领导的孩子基本都去国外了 不过以部委小官的身份
找个地方土老板的女儿是没有问题的
最后如果你是实在是不会混 和人说个话就脸红 更别提拍领导马屁了 也不胜酒量不参加饭局 其实这种人本不该当公务员的 但是如果你在中央实权部委 我也不建议你辞退 以我哥们为例 就算不图钱
在北京活得也是很舒坦的
第一、吃得安心
哥们所在的部委和海里一样 食品都是特供 安全不用操心
每天八荤八素四个主食 水果和酸奶随便取
一年365天一天三顿都可以在单位吃 当然,就算没有特供
普通部委的饮食也是蛮不错的 起码不用在家开伙了
第二,住得舒心
虽说现在媒体叫嚣公务员不分房
但是核心部委实权部门的房子都来都是不缺的 从来没说海里的公务员担心过房子
就连北京市委几个部门的公务员也是有房子的 现在虽说房子越分越远 但也没有超出五环 一套房子在北京值多少钱 需要你自己打工多少年
第三,看病安心
中央公费医疗一直没有取消 部委单位都有医务室 小病在医务室拿药 大病去医院90-95%报销 得了大病可以长期病假 常年休病假的人多了去了
第四,玩得开心
部委公务员去地方一般都是最好的宾馆和饮食
如果是跟着司局长下去,一般都会有省委副职陪同吃饭 现在虽然说有八项规定 但是只要你会交朋友
和每个省市的业务单位负责人搞好关系 你和你家人在中国境内旅游是不需要花一分钱的 地方领导都有非公的私人接待方案 至于出国
很多部委都有公派或出差 现在都是年轻人抢着去
一些年长的领导都不愿意出国了 因为该去的地方都去了 当然,如果你哪里都不去 每年起码有10天左右北戴河疗养 现在都是强制性休假 八月份必须要去的
第五,上学方便 绝大多数部委都有共建 即便没有共建
如果你在部委混了十年以上 还不能给孩子弄个好地段的小学 真是应该去辞职
第六,办事方便 只要你在部委里
多多少少都会认识各部委的一些人 无论是给家人、朋友、老乡还是情人 都可以帮忙办点小事
即使对方在办事时不给你便捷 也不会为难你卡着你 这就够了
要知道中国法规和办事的效率是多么有弹性 法规一般都写在30个或60个工作日内办完 你没关系都在最后一天给你办完 你一点毛病都挑不出
你有关系可以在当天给你办理了 当然,这都是小科员之间互相帮忙了 如果你官升至局级以上
在中国普通人看来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你只需要一个电话就搞掂了 比如301医院的一个特需病房 普通人可能排一年都没戏
而局长只需要给医院政委打个电话 当天下午就可以给你办住院
第七,工作有面子
经常有人说在国贸办公多风光、地段多好 很多在1环以内上班的公务员就笑了 如果告诉你能在中南海里面或旁边上班 六层的小楼独成一统 门口有警卫24小时站岗
每天推开窗户可以看见车水马龙的长安街
这样的工作环境算是在中国最核心的办公区域了吧 给老家同学朋友过年邮寄明信片都写 中共中央委员会××部寄 是不是也算是有面子呢?
啰嗦写了这么多 当然有人要问
为什么有些公务员天天在网上抱怨苦逼 道理很简单啊
你去公司打工也分世界五百强和普通企业吧 公务员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即使同样为小科员
在中央领导身边工作和在县里工作能一样吗? 在中组部做科员和和在气象局做科员能一样吗?
哪些是实权部门呢,每个人认识不同,但总体来说 党口>政府>人大>政协>团体 党口的实权部门有:
中办,中组部、中宣部、统战部、中央政法委、中编办、中央文明办、中纪委等
以上党口部委权力都不小,但是每个部委又分实权部门和清水部门,例如中办(秘书局、警卫局),中组部(一局、二局)、中宣部(新闻局、宣教局)、统战部(三局、四局、五局)等等,如果能进入以上实权部委的实权部门,权利相当大。
政府口部委:
一类部委:公安部、发改委、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交通部、国土部、住建部、民政部、工信部等;
二类部委:农业部、工商总局、海关总署、水利部、文化部、司法部、民委、科技部、三会一行等;
三类部委:商务部、出版总署、质检总局、邮政局、港澳办等; 四类部委:气象局、外专局、地震局、参事室、外交部等。
简单划分一二三四类,划分标准主要要两个,都是很庸俗的算法: 一是该部委小科员每周能被企业老板邀请吃饭次数; 二是该部委小科员手里掌握企业行政审批权力大小。
和党口一样,政府口部委又分实权部门和清水部门,比如发改委能源局和发改委老干部局的权力差距,就是发改委和外交部的权力差距;再比如在公安部交管局比在公安部新闻中心,都为局级单位,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
总之,在中国,你所在的部门天天被被人求着办事,你可以调配的资源就越多,当然危险也很大。举个最朴素不过的例子了,国家能源局半年内双规了4个司局长,你可曾见过外交部有过如此多的司局长被双规?
最后一点东西,如何进入这些部委,尤其是实权部委:
第一,有些部委是从不针对社会招考的,比如中组部、中央政法委(最近也开始对大学生村官或技术岗位招考),你能进去的唯一途径就是军转或选调;
第二,实权部委的60%职位都是公开对社会招考的,剩下是给军转干部。这些公开招考的岗位,越是实权部委越是公开透明。以中办秘书局为例,一个职位每年都超过200人以上报名,最多时有1000多人考一个职位,绝对是中国最公开的选拔考试,比高考都公平。理由很简单,一,和你一起参加考试的官二代基本都是地方的官二代,他们的父母也搞不定中办的领导。如果能搞掂,他们自己的仕途早就提升了;二,考试绝对公平,而且面试也公平得无以复加。为什么?纵使有几个提前打好招呼的人,笔试一定能在几百人中脱颖而出考进前五?公务员考试越往地方越黑暗,一个县里招考公务员,可以省市区的领导都会打招呼,而中央部委的职位招考一般不会。三,公务员不看学校,不看GPA,不看排名,甚至不看专业(笼统写经管专业),这种招聘应该比中国90%的国企或外企招聘更公平吧。
第三,如果你考试能力不行,建议大学毕业先去做村官或当兵(后者更靠谱些),等着村官毕业选调或军队转业。
所以公务员考试,目前是穷二代最好的翻身机会,一个普通农家子弟大学毕业后,可以通过公务员招考鲤鱼跃龙门进入中国最核心部委的最实权部门。如果有幸混到局级以上,你的家人、孩子或者亲戚朋友也可沾上你的光,这就是过去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你混的不行,起码也可以到处级(一般到副司级巡视员退休),在北京也可以混到衣食无忧,不用为生计发愁,小富即贵。
公务员唯一的风险就是贪念。其实,在中国当官的合法收入已经足够了,要那么多钱干嘛?
但是三四类部委的公务员就不建议去考了,除非你想报效祖国,否则那点工资和有限的人脉,让你在中国寸步难行。
没钱没权的公务员不要说和金融白领比了,码农都甩他一条街,仅仅比农民工好一点点。
第二篇:吉林公务员考试:中国体制内隐性福利
吉林市华图
吉林公务员考试:中国体制内隐性福利
作者:董董
来源:华图网站运营中心
暧昧的隐性福利
它可以是一块普通的香皂,也可以是北京闹市区的一套住房;
它可以是‚留住人才的法宝‛,也可以是‚赤裸裸的腐败‛;
它常常不合理地存在着,你却不能简单地否定它
‚‘空饷’,在某种意义上,是为了维护这个体系(官员体系)稳定的一种隐性福利。‛
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北省武穴市教育局让30个年龄在50岁以上的干部‚退居二线‛吃空饷,以便把职位腾出来,为年轻一点的公务员留出‚发展空间‛。针对这一现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者梅赐琪如是说。当然,并非所有的‚吃空饷‛现象都是为了维护官员体系的稳定。今年以来,各地‚吃空饷‛被曝光事件屡见不鲜。1月,山西省静乐县原县委书记杨存虎之女被曝光:5年累计‚吃空饷‛10万元。2月,还在上学的山西省长子县教育局局长李某之子,入编为当地一所中学的正式教职工。4月,山东省沂南县检察院针对当地发生的数起国家工作人员‚带薪坐牢‛现象开展专项调查,发现近三年办理的职务犯罪案件已判刑的61人中,有32人的工资没有变动。6月,江西省武宁县清理出各类‚吃空饷‛人员85名。截至7月底,陕西省榆林市半年内已清理纠正‚吃空饷‛人员2100多名。‚‘吃空饷’正成为财政资金流失的黑洞。‛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在接受《检察日报》采访时指出:‚吃空饷‛是公共权力的滥用,是一种变了形式的比较严重的腐败。
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隐性福利‛,近年来屡次出现在公众视野,每
2345678910-
第三篇:进入体制内不逊于公务员的五大选择[定稿]
进入体制内:不逊于公务员的五大选择
近十年来,我国的公务员考试持续升温,并逐渐进入“恒温”状态,考生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其实,在公务员考试之外,还有很多进入“体制内”的途径,如事业单位、村官、政法干警等等。与公务员相比,很多岗位并不逊色,有些单位的福利待遇甚至要高于公务员。这些类公职考试值得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并根据自身条件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抓住公考外的“另一种选择”。
选择1 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比公务员更适合我陈永辉,北京某党报记者,中文专业研究生
2012年研究生毕业前,我找工作的目标还算明确,就是找能解决北京户口的单位,所以范围就划定在和中文专业相关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每一类我大概都报了几个地方或几个单位。找工作那段时间比较痛苦,经常参加笔试和面试,有时考试时间还会发生冲突,不得不做取舍。最终,我在国考的面试环节被刷了下来,不过也得到了一家党报和一家央企的offer。
在党报和央企之间做抉择时,我比较犹豫。与央企的文秘岗位相比,党报提供的是记者岗位,更适合我,但我打听到党报的待遇要比央企差一些。经过考虑,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党报,毕竟做喜欢的事情更重要。如今工作了两年,我也觉得当时确实做了正确的选择,现在的记者工作很有意思,更能发挥我的优势,单位福利待遇也让我满意。我感觉总体情况比做公务员的同学还要好。
从考试来看,事业单位的笔试、面试不像公务员考试那样正规,像报社、出版社的笔试很侧重考察考生的文字功底,如改错字、写作文等。报社还会有一些时政类知识的考察。而且,有些单位的往年试题很难找,有时只能拿同类单位的题目作参考。
【专业指导】
喜欢搞研发更适合事业单位
赵金川,中公教育事业单位研究院院长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大概有三个方向: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事业单位的性质介于公务员和企业之间,性质和待遇更接近前者。两者本质的差别是,公务员从事管理工作,事业单位从事专业工作,包括科教文卫等领域。喜欢搞研发的人,更适合去事业单位,而不适合做公务员。
这几年事业单位还是比较热的,报考人数连年增长。首先,事业单位招考量比较大,每年过百万,而公务员每年只有15万到20万左右;其次,事业单位招考越来越正规化,有的省份或部门已形成统考的局面。而且,几乎每天都有事业单位发布考试公告或考试,机会也更多。
不过,事业单位的考试比较多样化,考试内容和难度也不能一概而论,主要可分为综合类、教育类和医疗类三大类。综合类的考试和公考相似,大致是行测加公共基础知识或写作; 1
教育类和医疗类的考试则以专业知识居多。有意报考事业单位的考生,要注意看事业单位发的考试公告和大纲,每年考的可能不一样,不能凭经验来判断。
选择2 村官及三支一扶
女村官任满如愿入职银行
王弘,北京某区县村官,目前在银行工作
我是2009年毕业的,当时受经济危机影响,我又是学工科的女生,工作更不好找。后来老师说有个考村官的机会,我想就试试吧。当年村官是第四届招,知道的人不多,我们学校考的人也特别少。我记得自己稀里糊涂就去考试了。印象中试题全是选择题,包含了时事、农业、逻辑等内容,不管会不会全蒙上了。后来竟也考上了。
做村官刚上任,还是比较吃力的。我去的是北部山区,被分配的村虽然是镇政府所在地,但镇政府也挺破的,没有地方住。他们就把一个废弃的卫生院整理了一下,装了几片暖气,放了几张上下铺,厕所都是在院子里临时搭的棚子。到了冬天,院子里的水管都冻住了,还要去大队打水。这种情况过了一年多才有所改善。在工作上,我们做的事比较杂,包括传达信息、做会议记录、写材料等。刚开始,村干部对村官也都很谨慎,后来,看着我们都比较踏实才渐渐没了戒心。
到了第二年,我们那的村官陆陆续续开始报考公务员了。我们那一届已经没有了加分,改成了专门面向村官的岗位。但很多岗位只招一人,竞争压力也挺大。三年满届的时候,我参加了京考,可惜面试没过。去年,我参加了村官专场招聘会,当时来了很多不错的体制内单位,我如愿进了银行。
其实,三年的村官经历让我收获很多,我给做村官的同学的建议是,多干活少说话,工作之余要加紧学习,因为这是一个你很可能会离开的地方。
【专业指导】
做好吃苦准备再去考村官
张永生,中公教育高级副总裁,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
村官及三支一扶一般只面向大学应届毕业生,地方政策的不同,也导致各地冷热程度不均衡。如学生考北京的村官,可以解决北京户口,而以前北京的村官考公务员还可以加分,但现在这一政策取消了,改成了提供定向招考的职位。
而且村官、三支一扶考试的时间、内容,各个地方的差别也比较大,不少省、市甚至县都有自己的考试,且不如公考规范,难度也要低一些,总体备考周期也会短一些。但村官及三支一扶考试也有基本的范围和方式。如村官考试大多是将行测、申论、公共基础知识组合到一起。其中公共基础知识考察的比较多,涉及法律、政治、经济、农村农业知识等。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生在考村官或三支一扶之前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结果出现了工作后不适应的情况。想考村官的学生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
选择3 金融银行考试
有的放矢直击银行OFFER
刘劲松,北京某高校2012届本科毕业生,目前在工商银行工作
我本科读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直想找金融系统的工作,尤其看重银行。我当时五大行都投了,参加了工行、建行和中行的笔试。
考试之前,我先上网了解了一下银行笔试的考题,找了不少题做。因为我是学相关专业的,所以专业方面没有问题。最头疼的是行测类的题,为此我还报了一个辅导班,学习如何应对这种类似公务员考试的试题。
笔试之后,我收到了工行和建行的面试通知,这两家银行都有无领导小组讨论和半结构化面试两轮面试。这种面试我之前没有接触过,上网找了一些面经,后来也参加了一个面试辅导班。辅导班的老师主要教我面试时的思路和方式方法,逻辑、言语都有涉及。我觉得收获很大,我在无领导小组讨论中发挥得不错,感觉自己比其他学生的思路更清晰。到了半结构化面试时,面试官的提问很多都是专业方面的,我答得也不错。
我的父母都是在银行系统工作的,我毕业前对银行的工作就比较了解。入职第一年,大学生一般都要在柜台工作。银行的收入虽然不错,但很多时候也挺累的。
【专业指导】
目前中行仍有报名机会
张峰,中公教育金融人项目总监
金融类企业稳定,待遇好,学生报考的热情一直很高。
金融类企业大致可分为银行和信用社两类单位。银行主要是中建农工交五大行,这五个银行是全国统一考试,包括网申、笔试和面试三个环节。五大行的招聘一般有三次,第一次是秋季校招;第二次是春季校招,春季校招一般是补招;第三次是5月到10月的社会招聘,招聘对象一般是毕业一年内的大学生,但这类员工属于劳务派遣工,劳动关系是和第三方公司签。信用社则一般以省为范畴来招考,一年考一次,也有考两次的。
银行的考试大概都会有行测、英语两科,考试内容也比较相似。此外,还会考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等知识,每家银行的重点不一样;信用社考试各省自主性较强,考试不统一,但大都也包含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等专业内容。从面试看,银行的面试多采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和办结构化面试两种形式。
目前中国银行还有报名机会,网申在11月下旬,考试在12月份进行。工行、农行、建行还没有开始网申。
选择4 教师招考
“最难就业年”圆了教师梦
曹德清,北京某高校2013届毕业生,目前在京外中学任教
我并不是师范类专业毕业,不过当老师是我的一个梦想。去年,正赶上“最难就业年”,文科类工作不好找,恰好来我们大学招聘老师的中小学校比较多,我就下定决心做老师。我应聘了北京不少学校的语文教师,包括清华附中、北师大二附、景山学校等。每个学校的笔试题目都不同,有的会问你看过什么课外书,把书名写下来,有的则是命题作文,还有的
3会有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问答。总体看来,几乎所有学校都要求写作文。笔试之后,多数学校都会考察学生的备课和试讲,有的学校会把应聘者分为几个备课小组,现场考察集体备课;有的是给你一篇文章,20分钟后试讲一下。
最终,北京这几所高校的试讲和面试我都没有通过。后来一位老师告诉我,学校和学生的交流,怎样应对学生回答很关键。而我虽然知识面很广,讲课有深度,但有些东西学生听不懂。
之后,我对自己进行了调整,也去网上看了很多教学视频,最终被南方一所知名中学录用,成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
【专业指导】
教师招考也有共性可寻
曹新星,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教师
教师属于事业编制,而且教师改制的可能性极小。
目前教师的招考全国有一定差异性,如福建省的教师实行统招,笔试统一,面试则由各地区报方案。而北京的教师招考基本没有统一发过公告,都是学校自主招聘。当然,教师招考也有共性,一般都有笔试、试讲说课、面试等环节。笔试中教育学和心理学是最常考的,不过题型题量有差别。有的地方还会考行测公共基础知识两科,即“通科”加“专科”。还有一个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考学科。比如有的地区在笔试中要求做高考卷子,有的涉及大学学科知识。
教师招考的人群中,有师范专业背景的学生居多,也有很多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有的地区在招聘时不要求学生具有《教师资格证书》,但学生必须在任教一年或半年内取得《教师资格证书》。
此外,职业学校教师也属于教师招考范畴,但报考的人并不多。相比中小学尤其高中教师,职业学校的老师工作压力小,工作环境更开放,还可以做研究,而且职业学校报考竞争压力小一些。
选择5 政法干警考试
一场考试解决学历和工作
张灿,2008年参加政法干警考试,目前在某县级法院工作
我大学本科学的是法学专业,毕业一年后,有个朋友想考政法干警,让我陪他考一下。我当时的工作也不忙,就去考了,记得考试有三轮,大大小小有八到十门,没想到竟然考上了。
考上之后,我先到武汉大学法律专业读了两年研究生,在学校读书的感觉非常不错。这也是政法干警考试最吸引我的地方,能够有学习机会、有补贴还有国家承认的学历。读完书之后,我就被分配到一个中部省份的县级法 院,目前主要在研究室和办公室做一些工作。
但是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政法干警的一些职位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像我所在地方回老家就不太方便。
其次,政法干警服务时间较长,研究生是5年,本科7年,专科9年。如果违约,要交违约金,在规定年限之内不可以报考任何地方的事业单或公务员。所以考之前也一定要想清楚,尤其要思考自己为什么去考,这样以后的工作才更有意义。
【专业指导】
中西部省份招考人数较多
张永生,中公教育高级副总裁,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
政法干警考试属于特殊的公务员考试,主要是从大学生当中选拔政法干警。这一考试的特殊性体现在,将选拔与培训相结合,学生通过考试后不是上岗,而是先去指定的培训院校读书,读完后再上岗。而且他们去的主要是基层政法系统的岗位,一般来说中西部省份招考人数比较多,每年有一万五千人左右。
政法干警考试一般面向应届生,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笔试包括公务员考试科目和教育科目。公务员考试科目有行测和申论。教育类科目分三个层次,专科考试针对有高中学历的现役或退役军人,主要考文化综合;本科考试面向专科学历以上的学生,主要考民法;硕士考试面向本科学历以上的学生,一般要求有法学专业背景,考试内容包括宪法、民法、法制史等。政法干警的面试和公务员比较像。
目前政法干警考试算是试点阶段,同时解决学历和工作问题。
第四篇:公务员怀二胎后被逼引产 体制内身份成隐形绳索
公务员怀二胎后被逼引产 体制内身份成隐形绳索《1》等待“二胎”
他们是一群梦想生育二胎的人,这个梦想很卑微,但他们却无法实现,尽管即将施行的“单独二胎”新政为生二胎放了一个小口子,但他们不是“单独家庭”,不合政策条件。他们只能在等待“二胎”的煎熬中继续做梦„„
记者_郭丽萍 广州报道
生两个孩子,是她的梦想。
严琳是一个9岁孩子的母亲,为了留下肚里意外怀上的另一个孩子,她考虑过给儿子办残疾证,试了假离婚,提出辞职,但还是没能突破计划生育的森严壁垒。她和丈夫体制内的身份,那份“好听”、越来越多人挤破脑袋企盼的工作:公务员,在关键时刻,反而成了绑架她、挣脱不了的隐形绳索。
计生人员威胁,领导辱骂,最终连家人也没与她站在同一边。这个母亲不明白,怀孕这件很美好的事,怎么却成了一场噩梦,自己只不过是想生个孩子,怎么被当成了罪人。
在严琳被迫引产肚中已有明显胎动的孩子21天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那只大手将二胎生育权的大闸门抬起一道缝隙,将单独家庭放了出去。但严琳和许许多多等待生二胎的非独家庭一样,依然被挡在门的这一边。
戈多,始终没有出现。
想生二胎的人
2013年的夏天,再次发现意外怀孕时,34岁的严琳决定留下这个孩子。
严琳心疼孤独的儿子,想生个弟弟或妹妹好让他有个伴。她和丈夫都出生于计划生育全面实行之前,严琳有个哥哥,她的丈夫也有弟弟和妹妹,他们都庆幸体会过家里人多热闹的氛围,有兄弟姐妹可以互相照应。但是到了自己儿子这一代,三十几年的计划生育使得邻里年龄相近的小朋友都少了,到了周末或假期,儿子连一起玩的伙伴都没有。
另外,严琳的哥哥有精神方面的疾病,至今未婚,以后结婚生子的可能性也很小。严琳的父母觉得,如果她能再要一个孩子,也算是填补这个遗憾。
而且,生了一个孩子之后,严琳也觉得自己在育儿方面更有经验了。夫妻二人工作稳定,经济上不算特别富裕,但也承担得起再生一个孩子。年龄在一年年增长,已经不容许她再多地犹豫、等待。
让许多与严琳相似的家庭生二胎的想法更加迫切的,是对“失独”这个潜伏的幽灵的恐惧。独生子女家庭被认为是在走钢丝的风险家庭。人口学者易富贤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算,1975年到2010年间,中国产生了约2.2亿个独生子女家庭。按照200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约有4%的孩子在25岁之前死亡。到2035年,这2.2亿个家庭就有近千万家庭不幸遭受失独之痛。
33岁的董民诚,有个6岁的孩子,也是一位走在钢丝上的父亲。失独对他来说,不只是抽象的数据,而是身边真切的悲剧。一位亲戚唯一的儿子在大学毕业之际,患白血病离世。这无异于整个世界的坍塌,夫妻俩都崩溃了,他们的状态没法用“活着”来形容,只能说“还没有死”。这位亲戚一听到鞭炮声就哭:“孩子在的话,也该结婚啦,咋就没了。”而他的妻子更是不停念叨“宝贝哪去了,宝贝哪去了„„”董民诚的父亲不相信宣传标语所说的“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地震、三聚氰胺、疫苗、幼儿园门口的凶杀事件、教师虐童„„各种天灾人祸,随时可能夺去独生子女家庭的唯一寄托。伤亡严重的2011年丰县校车事故,离董民诚家不到8公里。他希望董民诚生两个孩子,使家庭抗风险的能力大一些。“没有世外桃源”
但在得知妻子意外怀孕之后,严琳丈夫的第一反应是“这孩子不能要。”
身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他深谙,体制内的人违反计划生育后果更严重。他们不符合生二胎的条件,“超生”不仅要交一大笔社会抚养费,还将意味着被“双开”。这个群体仰赖体制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同时又被体制牢牢束缚,在计生政策前没有反抗的余地。
早在2004年生完第一胎的时候,严琳就被要求“上环”。那时候,她还是一名老师,学校里负责计生的工作人员频繁地给她打电话。虽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里并没有关于“上环”的规定,但现实中,“一胎上环,二胎结扎”却近乎强制规定,与之后的一系列重要“证明”、新生儿户口登记挂钩,甚至被一些地方的计生部门列入考核指标。耐不过每个月一次的催促,在生完孩子半年之后严琳上了环。
但是,严琳遇上了她原先所顾虑的一系列副作用。严琳原以为是生完孩子之后的妇科炎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不得不频繁地去医院,找过中医、西医,服下一帖帖的中药,却一直没见效,直到2012年取了环。取环也有严格的要求,必须有单位书面证明体质不适合戴环。
在严琳夫妻考虑生二胎的可能后果时,华南理工大学副教授蔡智奇已经被告知,有人举报他违反计划生育生了两个孩子,校方要求他尽快自动离职。2013年11月19日,蔡智奇正式接到华南理工大学人事处《关于给予蔡智奇开除处分决定》的通知书。蔡智奇给学生写了一份公开信:我已经被剥夺了当老师的权利,我现在已经没有资格再当你们的老师了。在华工攻读博士学位的妻子也一度被校方要求退学。
就在蔡智奇居住的教师公寓楼下,贴着一份街道办的《举报计划外生育怀孕有奖》,奖金最高达3000元。有不满的人对此作了回应,在告示的显眼处画了个大圈,里面写了两个大写字母:SB。
2007年,蔡智奇作为留学人员前往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其间,陪读的妻子在美国生下了大女儿。回国前,妻子意外怀孕,在回国后的2010年1月生下了第二个女儿。
近些年,在蔡智奇的身后,越来越多有条件的家庭纷纷远赴境外生育,入当地籍,以规避计划生育政策。但深圳等地已经出台计划生育新规,将这种情况定性为“超生”。
蔡智奇认为他与这些人不一样,他没有违反计划生育。她的大女儿是美国籍,不占用出国前获得的生育指标。而且,2002年国家计生委印发的《出国留学人员生育问题规定》中提到,夫妻双方在国外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留学人员,不符合国家有关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国外生育或者怀孕后回中国内地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回中国内地后不予处理。而且,12月初,蔡智奇向校方提交了申诉,不过,一个月过去,他还未收到答复。
意外怀孕之后,苦恼、矛盾的严琳试图寻求网络的帮助,她加入了一些因想生二胎这个共同诉求而集结起来的QQ群。在那里,严琳第一次认识了几个近些年积极呼吁停止独生子女和计划生育政策人士的名字,其中之一就是易富贤。
医学出身的易富贤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妇产科系研究人员,他从2000年开始关注中国人口问题,并在2002年进入妇产科领域之后,系统反思和批判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这些年,易富贤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花费在人口研究上。他一直通过电子邮件给数百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资料,希望通过法治的途径停止计划生育。
严琳看过他的博客,开始试着给他写信,讲述自己的经历。易富贤收到严琳的邮件后,将她的经历发到了微博上。不少网友质问:如果真的这么在意孩子,为什么不选择离开体制?
严琳不是没有想过辞职生孩子。但她不可能在家做全职主妇,而北方这座小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像样的企业特别少,她这个年纪的人再出去找工作很难。计生部门的人还威胁,即使她辞职生孩子,她老公也会被开除。生二胎需要缴纳的社会抚养费约13万(当地普通公务员一年工资3~4万),是笔不小的开支,而且以后两个孩子的负担将更重。
易富贤回应那些质问严琳这类体制内家庭的网友:“即使离开体制,计划生育仍然是基本国策,没有世外桃源可逃。”为了生二胎,易江的妻子在怀孕前提前辞去了公立中学老师的工作,在2009年生下了第二个孩子。这个逃离体制的家庭,依然没有逃出计划生育的掌心。除了被要求缴纳近5万元的社会抚养费,2012年易江在一家国企准备办入职手续的时候,因为“超生”,最后只能签第三方合同,成为“临时工”。因为触碰计划生育这条红线,他还失去了申请积分入户广州的资格。
另一位长期反对计生政策的人士杨支柱,正在筹划写一本书,叫《一百个人的被计划生育经历》。介入2012年的陕西镇坪强制堕胎事件之后,他的生活多了一项新内容:接待计生受害者,为他们介绍律师和记者。而这些人里不仅有体制内的人,也有体制外的人。
蔡智奇已经请了律师,准备打官司,他已经有心理准备,知道这条路会很难走。杨支柱告诉他,法官得听县领导的,县领导的乌纱帽又被计生这条线管着,很多都不立案,即使立案了,就他所知的案子都输了。
一票否决制
在省重点中学老师董民诚工作的城市,三年前有两对夫妻因为计划生育被开除,同时两位中学校长、一位教育局的科长受牵连,被调离工作岗位。董民诚所在的学校对计划生育一直查得紧,育龄妇女一年复检4次,以确保没有超生二胎的可能性。他的妻子不忍心丢掉工作,也不希望因为自己,让无辜的领导、同事受牵连,所以他们一直在想生但不敢生二胎的路上徘徊、等待。
这就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通行多年的“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
严琳几乎考虑过所有可能保住肚子里宝宝的方法。她曾留意到,周围有一些同事、朋友,通过各种方法拿到专家或医生鉴定,做假病历,给小孩办残疾证,从而拿到二胎准生证。不过这个过程很复杂,她已经来不及走这条路。在网上搜索“公务员怎样才能生二胎”的过程中,“假离婚”三字进入视野。严琳决定铤而走险。她与丈夫俩反复讨论、争论了两个月,在2013年8月办了离婚手续。第二天,严琳花了15000元和一个雇来的未婚男人登记结婚。不过,这一切都是形式,严琳跟丈夫还在一起。
不过,严琳在事后才发现自己“太天真”,事情根本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中国的计生政策之严格,让她惊讶。
申请二胎证时,计生部门要求严琳出具民政局开具的关于结婚、离婚、再婚的时间。因为离婚和再婚的时间隔得太近,而体检的时候已经怀孕三个月,严琳被列为“高度怀疑对象”,因此申请二胎证被拒绝。严琳从工作人员的口中了解到,不只她一个人在走这条路,被查出来的就有好几起,其中就有当地国企的职工。
“他们像敌人一样对待我们,严格审查。”严琳说。计生部门的人到家里、到单位调查,看两个人是不是真的结婚,有没有办酒席,还到严琳丈夫单位调查是不是真离婚。
真相很快暴露,噩梦开始了。
以“审查办案”自称的计生人员告诉严琳,如果她坚持要生下这个孩子,那她将是他们这个地方30多年来第一个公开超生的公职人员。
领导知道后大为光火,说话很难听,甚至用了很多侮辱性的语言。严琳再怎么解释是意外怀孕,领导也没有任何同情和理解的表示。严琳被告知,如果坚持要这个孩子,同事的升迁、提拔,单位的评先进,各方面都要受到影响,全单位的人都会记恨她。鉴于严琳的年龄和前一次流产不全的病例,医生告诉她手术有一定的危险,不建议做手术。严琳求领导,但领导认为她在撒谎,还威胁严琳要是不去流产,计生部门有的是办法,会抓她去医院。严琳知道,领导在乡镇上做过计生工作,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计生方式比较野蛮,超生的真会被抓去医院引产。
出生于北方农村的董民诚清楚地记得,他的一位邻居1990年生了一个儿子后,1996年偷偷怀上了二胎。胎儿6个多月时被举报,乡镇直接来人把邻居绑到医院,强行用药之后送回。董民诚亲耳听到她在家痛苦地叫了一夜,死胎才出来。
严琳这个地方,这几年计生工作也稍微收敛了一些。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当地的生育率很低,达不到省里下达的指标,超生一部分对计生部门没有影响。计生人员跟严琳解释,假如她不是公务员,他们有可能放她一马。
但单位领导只给严琳一个选择:把孩子打掉。即使她辞职,单位当年的评先进也会受到影响。严琳压力很大,同时觉得委屈:“他根本不会把你肚子里的孩子当成一个生命来看。”
令严琳最终感到绝望的是,迫于各方压力,她的丈夫、父母、公公婆婆没有一个人支持她要这个孩子。2013年10月25日,严琳她走进手术室,做了引产手术。那时候胎儿5个月,严琳已经能明显感觉到胎动。
如今,经历了一场噩梦的严琳觉得,自己也不应该完全去记恨为难过她的领导,包括那些计生人员。“我们领导也快到退休的年纪了,计划生育一票否决,他们大概也是身不由己。”
无望的等待
就在严琳做引产手术之后21天,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放宽了中国的二胎政策,但仅限于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
继“双独”之后,计生政策又给这个国度增添了“单独”、“非独”两类标签。由于中国此前实行城乡有别的计生政策,农村的独生子女远少于城市。因此,“单独二胎”新政,影响的主要是城镇育龄夫妻,覆盖面在1500万至2000万人左右。国家卫计委前期做过生育意愿调研,这些人里,仅50~60%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
新政策使得一些人欣喜的同时,也让严琳、董民诚这些非独家庭二胎梦破碎。一直关注生育政策进展的董民诚,在获知了“单独二胎”政策之后出离地愤怒:“作为一个老师,我也不得不对这一政策说‘他妈的’!”从儿子出生之后,董民诚一直没办独生子女证。他认为,办独生子女证,是对残忍的“一孩政策”的屈服。
在董民诚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村里那些被强制计生的人的哭叫声,在他当时的眼里还只是一种热闹。成为一名父亲之后,在等待政策生二胎的过程中,一次次希望之后又失望,董民诚成为了亲历者,越来越切身地体会到那种痛苦、无助。倒是村里的人近几年只要愿意交3万~4万元,就可以生育二孩。村干部乐意帮忙给小孩上户口,从中落些好处,打工者基本上能交起这个钱。
“单独二胎”政策出台后,董民诚的父亲也彻底绝望了,他觉得自己间接掠夺了儿子生二胎的机会,并内疚不已。他遵循农村“一孩半”政策,在生下董民诚和他姐姐之后没再生育,还被评为农村计生先进户。父亲背砖、背沙供董民诚读完重点大学,使得儿子得以顺利取得城市户口成为别人羡慕的体制中一员。但在新的计生政策之下,这些竟都成了董民诚不能如愿生二胎的原因。
如今,董民诚的父亲经常拄着拐杖孤独地站在家乡的路上,对放学归来的小孩说:“幺儿,别读书啦,将来像你大爷(董民诚)一样,不能生两个娃娃。你看你爹娘多好,都能生两个娃娃。”
从1984年起采取的农村“一孩半”政策、到上世纪末开始的“双独二胎”,生育率过低以及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二胎政策是否需要放宽”一直是近些年的热点话题。从学者的角度来说,易富贤觉得这次人口政策调整步伐太小。
像董民诚这样体制中的非独家庭,只能在沉默中继续等待着:要么不顾政策,顶着一切困难把二胎生下来,可能会丢工作,可能会开除党籍,可能会交很多罚款,可能会离婚,可能会失去现在安稳的生活„„要么屈服于现有制度,放弃生二胎的想法,老老实实守着一个孩子,每天祈祷老天眷顾,让孩子一生健康、平安。
严琳在身体恢复后回到单位上班,她想尽快忘掉这件对自己伤害很大的事。但严琳的领导因为这件事对她有了成见,同事提醒她找个合适的时间去道个歉。严琳很难受:“难道真的是我错了吗?”
在内心深处,严琳还是希望有机会能再生一个孩子,但同时又很绝望。“我不知道这两次手术之后身体还允许不允许,医生说要过半年以后看恢复得怎么样。我对政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从单独二胎到全面放开二胎,间隔不可能很短,而我马上要超龄了。”严琳说。
第五篇:慎入体制内,我眼中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的过去与未来
慎入体制内,我眼中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的过去与未来.txt这是一个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得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成就就越少。自卑有多种档次,最高档次的自卑表现为吹嘘自己干什么都是天才。慎入体制内,我眼中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的过去与未来.txt51自信是永不枯竭的源泉,自信是奔腾不息的波涛,自信是急流奋进的渠道,自信是真正的成功之母。分享
转:慎入体制内,我眼中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企的过去与未来 来源: 程之杰的日志
第一段:回顾历史
先说几个例子:
80年达大家忙着找后门进国企的时候,庆幸找个铁饭碗的时候,全国有几人会想到10年
后国企就大规模破产;
90年代大家忙着往北电等外企跑的时候,觉得无比光荣有面子,全国有几人会想到10年
后北电挂了,华为的收入一骑绝尘;
90年代末大家觉得运营商特别体面,收入特高的时候,有几人会想到过不了几年有个玩
意叫全员营销?每年离职的人越来越多?
21世纪初大家觉得事业单位还不错的时候,觉得起码还算稳定,全国有几人会想到几年
后事业单位改制就愈演愈烈?编制逐步取消,退休制度改革,垄断收入逐步减少,市场竞争 压力逐步加大;
2010左右大家疯了一般地考公务员,以为肯定必须是个金饭碗,全国有几人会注意到,很多地方的公务员聘任制已经悄然开始了。
很多事情,我们想起来可能都不太可能,但是他曾经发生过——80年代大批人辞去公职
下海,90年代初我国政府财政濒临破产,公务员的工资是打白条,国务院都在裁员。曾经糖 烟酒公司比烟草公司高几个档次,曾经粮食局是很多地方政府里为数不多的发得出工资的单 位。曾经大家觉得去了海关就可以到处捞黑钱,曾经大家觉得运营商是个让人眼红的金饭碗 „„上述这些事情发生转变一般不超过10年
中国数百年来的战略眼光第一人,太祖,在1945年的最大的奋斗目标就是能搞个联合政
府,让tg能参政就心满意足了。这逆天第一人都没想到4年之后他就成为本朝太祖了。所以,我们不应该妄加判断未来会一定会怎样怎样,政府一定不会对公务员等体制内动手。
———————————————————————————————————————— 第二段:以通信业为鉴,看历史变迁对通信业体制内外的影响
以史为镜吧,我们看看曾经90年代极为风光的体制内运营商的变迁,在20年前,地方电
信一般是当地数得上的好地方了,很多公务员也眼馋的地方。20年了,请看变迁情况。
1.历史及现状: 中国的通信业是较早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的行业。在最开始,最爽的不是爱立信的员工,虽说当时爱立信收入不低,但是跟运营商比也就半斤八两,在地方地位也高,那时候也不 存在指标问题,都是对方求着办事。
在本世纪初,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竞争不断加剧,固网运营商为对付移动推出小灵 通,南网通北电信在对手地盘大打固网价格战,员工的收入是一年不如一年,指标是一年高 过一年,全员营销也是那时候出来的。不过那时候还好,起码收入高于付出。
到了近几年,上面下的指标太高,搞的大家只能靠做假指标了(各位运营商同仁都知道,不管是市场的还是网络的,假指标已经全面铺开了),至于说收入——欢迎论坛上这几年 所在运营商没降薪的兄弟姐妹们举手。活多钱少必加班,升职无望加薪没盼,鸡肋的工作天 天还得做。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设计院,运营商的三产,这些都是曾经的银饭碗,现在呢?各个地 方设计院除了四大院之外还有哪个红火的?收入、工作在当地还能称得上体面吗?
与此相对的是,这几年设备商的收入,尤其是一线设备商的收入节节增高,我就不多评 价了。在06年,我写《通信行业求职宝典》的时候,我提了两个观点——1.看好华为;2.如
果这两年能进移动抓紧进,再过两年就没必要了。如果合适华为,那时候进华为,就算是在 国内,20来万一年也该有了。那时候进移动,现在也该是个主管了,好歹不用自己天天去一 线干指标了。至于说现在过去,那不好说。
2.简要分析: 最早,通信业的收益主要是依靠垄断地位带来的,跟个人能力无关。幸运的是,当这种 垄断被打破的时候,正好赶上了通信业高速发展的时候,行业有足够的容量来吸纳各色人等,大家可以看到前几年被改革掉的设计院、三产在近几年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冲突。但是一旦 当这个行业走下下坡路的时候,体制内的保护如果被打破,从业人员就面临巨大的风险。于 是大家可以看到近两年地方设计院改行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在继续做下去就饿死了,接触过 的一些副院长级的甚至都开始跳槽了。
总体来说,越早被打开的行业,可能最开始会有一阵阵痛,但是后来肯定是幸福的。例 如运营商的人是幸福的,因为大家所在的企业已经初步脱离了体制内了,运营商的很多技术 人员技术水平不错,设备商愿意接受,市场人员跳出来去其它公司做市场也不错。我们现在 已经可以看到,几家运营商内部相互挖墙脚的情况已经慢慢开始了,运营商也开始初步引入 很多设备商的人。在以前,你能想到去了移动之后跳槽到电信?
而且更关键的是:运营商的年轻人现在都还有能力,年老的人基本位置都稳定,在这种 情况运营商逐步脱离体制内,对于大家都是个好事情。想想,万一你40岁的时候,市场竞争 忽然加剧,你坐惯了20年的办公室,忽然要去搞16个小时的校园促销。。。
3.看其它事业单位、体制内的行业:
运营商的现状,只是很多体制内的一个缩影,这个缩影在近几年可以用来被很多事业单 位参考,例如出版社、医院、学校、报社等,在不久的未来,这个缩影也会被很多公务员所 参考。大家都会走过一段工作性价比降低,减员增效,然后逐步健康化的阶段。
在这可以举几个例子,有已经发生的,有未来将会发生的。
出版社、报社:
出版社、报社过去那绝对是个铁饭碗,现在呢?穷的出版社一月发2、3K工资,在市场上 听不到声音,市场化的出版社有的编辑富的冒油,有人饿的要死,国内的出版行业基本已经 脱离了体制内。报社就更不用说了,除了一些党报,别的哪家还有体制内的影子?就算党报,现在很多地方的党报也已早不如当年的红火了。医生:
未来,我们会看到医生的现状会大幅改变,现在的现状是医院基于体制内和体制外游走,搞的又国企又市场化,导致底层累死,管理层爽呆,其实就是运营商前两年的缩影。再过 3、4年,下一轮医疗改革真正开始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跳槽、裁员、创业会成为医院的常态,有能力的医生收入会大幅提高,出入行的医生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承担很多变态的任务,但 是对于服务态度、责任心的要求肯定也会提高很多。学校:
再举一个例子,学校,现在的幼儿教育由于早些年政府退出的早,导致现在的幼儿园教 育发展的比中小学发展的快多了。大家不用光看上幼儿园难、贵,但是对比中小学的僵化程 度,应该说幼儿教育的质量已经一骑绝尘了,比什么中小学、高校的教育强了好几倍。至于 说收入,很多地方小学老师的收入可真比不上幼儿园老师的收入。高中教育由于政府不负担,很多地方开展的也比初高中教育好多了,当然教师的工作强度肯定也大了很多。
至于说高校的改革,可能要很久很久,毕竟盖大学太费钱了。。
————————————————————————————————————————
第三段:细看运营商、公务员变迁的幕后——剩余价值的分配取决于生产关系
我国是一个“民主集中制”的体制,这也是我国生产关系的一个特点,民主咱不讨论,不过集中倒是很常见。权力、资源控制在一小部分企业和人手中,虽说这两年在改善,但 是改善的步伐这两年是越来越小。
这也造成了一个浮在表面的现象——公务员、央企的部分员工性价比远高于那些不占据 资源的行业。但这其实只是一个表象,实际上我国的资源、权力不是集中在政府、央企中,而是集中在某一小群人中。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金字塔结构。
这种生产关系,是体制内幸福或痛苦的根源。
1.行业、企业的兴衰难确定:
某个部委、行业、央企的兴衰甚至只是因为某几个人的争夺,只是因为某一个人的失败 或者得势,虽然这一个人的背后是一群人乃至百万、千万人的利益,但是他败了大家就败了,他赢了大家就赢了。
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有很多,已经确定了像糖烟酒公司和烟草局,粮食局和中储粮,联通 和网通,几大发电集团,不确定的像电监会和电网,工信部和某部委。败了,从上到下所占 据的权力、资源逐步被剥夺走,胜了,鸡犬升天。
运营商最早的改革来自哪??????????很多年轻的byr都不知道,第一波真正的
改革来自各个部委对于电信业高额利润的垂涎!原来的邮电总局扛不住这种压力。联通为什 么叫联通?是因为十几个部委、央企联合成立的,所以叫联合通信,是一批电信圈外的人对 电信圈蛋糕的逼抢。当时大家也不太会玩游戏规则,哪知道成立个什么银监会之类的,邮电 总局一直在被动接招,电信业一步步地沦为各类人等洗钱地方。
还可以举的一个例子是:原联通和网通的合并,这个是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了,跟 论坛里很多人的老板的老板甚至直系老板都有关系。如果老板是原联通的,那么整个省里面 联通的都爽了,如果是原网通的,呵呵,那么网通的自然。。
现在电网很红火,那是赶上想分拆的时候遭遇了电力短缺、冰灾、美国大停电等事件(NND,冰灾的时候明显体现的是通信业的三家重复建设对于通信的保障作用,非得被人家电 网说成得一家来做才能保障用电安全),现在又赶上换届,再加上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如 果有一天,国网的领导保不住外人对于电网的垂涎,最终被拆分,那么电网行业就会重演电 信业走过的老路。别说啥电网不会被拆分,本地网不适合重复建设,这是胡扯,当年拆分电 信的时候也这么说,连那么激进的阚凯力老师都说本地网得保留,是门槛。结果现在南方县 城里面联通、移动的宽带铺的火热朝天。大家的工资也降得本冷到底。
记住,上述事情跟你个人,跟你所在团队等无关,只跟你们公司、行业的几个人有关系。
2.个人前途发展
体制内的特性决定资源倾斜在上层,因此导致了领导的首要事情是取得他的领导的认可,这样才能要到更多的资源。这样自己才有前途。而非体制内,一个市场化的地方,领导要 考虑的是如何激活员工的活力,让员工努力地为他从客户那获得资源。
这是体制内领导对待员工和他领导的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 看似市场化的企业,如IBM等,大家为啥绕着领导转的原因,因为在这些企业,员工的作用 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老板能给你批下来什么样的折扣,这导致你这个单子能成还 是不能成。
再举个例子,CMCC利润、收入年年增加,员工薪水月月降薪,王建宙宁赠友邦,不予家 奴。因为家奴影响不了他的升迁,友邦影响他的位置,于是我们看到卓望、12580等一个个 洗钱工具的诞生,看到全国各地B类员工的离职率都开始持续上升。
国网的降薪搞了好几年了,员工不同意,有个P用,老大需要搞定的是他老大的意见。很
可能某次突然降薪只是因为某人看到一篇新闻,随口跟国网老大提起了这事,国网老大就把 这个P当作谕旨去执行了。
你在体制内的前途完全寄托在你的领导身上,而你的领导的前途也完全寄托在他的领导 身上,你是凭借喝酒、干活、拍马屁、文体等哪项能上位,完全取决于你的领导的喜好。当 然,现在领导选拔看能力的越来越多了。
3.升迁
上一个可以解释你未来如何升迁。你的大部分工作,依靠的还是上面领导的支持,依靠 的是上层的资源倾斜。今年能否完成指标,最重要的并不是下面员工的能力。CMCC的都知道,要想哪个业务大发展,列入今年的KPI指标就行了,12580不就靠这个吗。
而领导的喜好是不好琢磨的,再说,万一换个领导怎么办?当然,我们可喜地看到,注 重业绩的领导越来越多了。
4.收入:
不谈公司好坏,不谈前途,不谈行业是否兴衰。在同样的情况下,收入也很不确定。由 于历史原因,体制内的工资一直未能市场化,工资都不高,主要是靠奖金、补贴等活。这带 来一个结果是员工的收入非常不稳定,员工今年的收入完全看老板敢不敢发钱,而不是看公 司、部门、个人的业绩如何。
BMCC,李跃来了大家都爽了一把,ZJMCC,大家都得骂娘。同样是税务,上海的税务部门 底层员工真是得用清廉、辛苦来形容了。
灰色收入:
前几天职版有个帖子说某省直的公务员收入,lx很多兄弟回帖说这是实情,很多围观的 群众表示存在众多灰色收入等。我想说的是:
第一,你有足够的权力才有灰色收入。你手里一年就100万预算,你能拿多少灰色收入?收 了你还得孝敬上面。有花钱权力的公务员才占公务员队伍的百分之几?
第二,就算有,你敢拿吗?我开公司两年了,遭遇过好几任税务工商,有熟的大家私下聊到,除非特高(几百万的)或者特少的(给盒月饼),否则谁敢拿,为了几万丢掉饭碗,不值。底层公务员等压力现在还是很大的,一个底层员工哪敢咋样,大家都想着到了处长那一级 就敢钱,但是到了处长那一级又有他的顾虑,又想接着再往上去。谁都有谁的顾虑,有机会 拿黑钱的还是少数。
历史背景:
90年年代初期地方公务员都快发不出工资了,也就是因为90年代后期政府发明了卖地财
政,这几年公务员才跟着沾光。近几年中央公务员明显不如地方公务员收入高,不就是因为 卖地财政吗?
年轻的师弟师妹们可以翻翻历史资料,找老人问问,问问这几年公务员热门单位的变迁,或者看看近二十年大型贪污案件高发的部门就知道了。
最早哪最热门?海关、税务,因为当时国家能收上来钱的就这几个地方,出事率也最高。现在呢?海关、税务是被看的最死的。接着受贿案出事最高的就变成了国土局等部门。
收入是很不透明且难以估量的,未来一旦卖地财政破产,行政收费取消,地方公务员的 收益很难保障。
5.压力:
任务指标非正常化,超高、没有必要的指标到处都是。
体制内并不是一个以股东收益、市场效率为导向的地方,而是以政治为导向的一个地方,因此很多指标是只能提高不能降低,不管这个指标是否合理。因此做假指标是各个地方最 常见的情况。不管是哪,大家面临的共同事情就是研究如何造假指标,上面的领导也心知肚 明。
这导致大家的压力来源很不正常,有些地方可能1、2年都很轻松,但是可能换了个领导
之后,下的都是一些非常指标,生活会变得异常充实。
—————————————————————————————————————————
第四段:展望未来,风险与机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说了上面这么多,并不是说体制内完全不好,只是列举一些风险,希望大家别总是听信 水木那些“我同学、我亲戚、我朋友”的言论,多去了解事情的历史,背后的原因,未来的 走向,而不是盯着眼前那么短暂的几年时光。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绝大部分体制内一旦被推 向市场,就基本走向了衰败,垄断保护带来的绝对不会是高效。因此事业单位和央企的前途 都不会那么清晰。
而对于公务员而言,收益到底未来会怎样?我不好做太多的评判,生产关系改革并不是 论坛讨论的内容,我真写了就该被删楼了,只方便就下面几点评述一下。
1、收益:
公务员其实也只是一份职业,警察等都只是一种职业,这份职业的优越性取决于从业人 员掌控的资源和受管制的内容。财务部、税务、海关等都是大家认为能掌控很多资源的地方,但是现在他们受到的管制、监管却极为严格。虽然这种监管是来自上层,而不是来自人民,但是也导致了绝大部分底层员工获得高额收益的机会是少数的。除非你掌控的资源不受监 管。
2、职业化:
这几年去税务、工商、公安局、法院办事,我发现很多地方职业化了许多,基本都是公 事公办,敲诈、态度不好等现象基本不存在——当然,前提是你没有特别大的油水。当然,二三线城市可能不是这个样子。
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化,最起码让大部分公务员比以前像个职业人士了。
3、稳定性:
央企、事业单位的稳定性很快就会跟企业一样了——最起码对于新人而言。公务员的稳 定性鄙人不好评价,但是由于政府会一直存在,因此这种职业的稳定性还是会很高的,最起 码应该会比绝大部分行业都稳定。
不过前提是你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不会被裁掉,不管这种技能是做报表、喝酒、还是拍
马屁。
当有一天财政破产的时候,政府依然会裁员的,这种事情在8、90年代就发生过了,因 此不用担心未来不会发生,因此还是得干好这份职业该干的事情。
4、上升空间:
这个不用说了,太难了。坑少人多,如果上面没人,自己没料的就别想了。
———————————————————————————————————————— 第五段:第一份工作如何尽力地去把控自己的命运
我在《通信行业求职宝典:猎头视角》里面提出过几个观点,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 做什么。从理论上讲,找个合适的工作最好,求稳定的找稳定的,求高薪的找高薪的,求事业的做事业,可问题是大部分人
看不懂自己要做啥,还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要做啥,但是不知道这个行业、企业前途如何。
因此这里,我们谈谈如何尽量控制自己的命运——完全把控是不可能的,太祖太宗美国 总统联合国主席也做不到。
1、伴随你命运的东西:
首先说一个大的话题,职业生涯中,跟你相关的是哪几点?我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衡量一 个人:人格、能力、知识体系及其它方面。a.人格
这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 为风格。说的通俗、简单一些,就是你的性格、做
事习惯。
人格很难改,毕竟是二十多年形成的,我们只能说扬长避短,尽量去改善、规范自己不 好的地方。b.能力
这个主要是指学习、沟通、管理等能力。这个大家可能觉得虚,其实,呵呵,不多说了,稍微专业的HR、leader都比较容易评判这些能力。c.知识体系
这个就是跟你工作等相关的东西了,例如通信知识、开发语言掌握等。d.其它方面
这个包含很多内容,口碑、人脉、品味等。
2、如何掌控命运
第一份工作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是职业生涯最重要的起点,不要相信先择业后就业这种说 法,这是荒谬的。你工作几年后,你的上述四方面能力基本定型了,跳槽的时候,大家首先 就是通过你之前的工作经验来评判你,因此你找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上面那四 个方面的内容培养问题。
a.尽量找一个适合自己人格的行业
尽量做自己适合做,想做的事情。这个很难,第一大部分人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第 二大部分人不知道有哪些行业、职业。我的建议是先做排除法,然后再做选择法。先确定自 己绝对不适合做什么,在去在剩下的里面挑。
另外,这些行业、职业一定要自己全面了解之后再决定。很多时候你觉得你适合做的职 业,当你真正做了之后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b、找一个技能短期内快速提升能力的职业、行业;找一个技能会长久提升的行业
如果真找到想做的职业、行业了,那么找一个合适的起点,找一个地方能让你这些技能 快速提升的地方,以便1、2年后就能跟同行们拉开差距。
这个起点可能是大公司,也可能是小公司,这个跟你所在的行业、你所缺的东西、你职 业相关,比如说你做销售,那么在华为可能比在某些外企好,因为很多外企的销售其实就是 在忙着处理内部流程,写邮件,而不是忙着如何谈单子谈项目。你做技术,可能IBM好,有 可能某个小公司好,因为IBM可能让你养成好的职业习惯、素养,但是也可能荒废了你的快 速学习、抗压能力,小公司可能做事不规范,但是可能你能力提高的很快。c、知识的积累有用的行业
你的大部分技能在工作4、5年后就基本定型了,某些组织、管理能力可能在10年左右定
型,但是你的知识不会,你的收入、职位会随着你的知识、口碑等的上升而上升。
应该找一个你N年前掌握的知识对你现在工作还会有用的行业,进入知识的积累会一直 给你带来增值的行业。这样的行业,人员的收入才会不断地增值,而不是贬值,当你体力老去的时候,行业的新入者才不会
很快替代你。你才会越来越吃香,越老越轻松,例如医生、某些行业顾问等。
例如一些sap的顾问为啥前几年这么吃香,一方面是因为需求量暴增,另外一方面是因 为他们积累的知识不是短期内能速成的,你必须熟悉这个行业的情况、流程后才能去所sap 顾问。
在这里,我很反感某些人说的“不要进入那种40岁了还要不断学习的行业”,小朋友可 以反过来想想,如果一个人40岁的时候不需要学习了,那么对于公司而言,40岁的人跟50的
岁人掌握的东西是一样的,那么公司是不是该考虑换个成本低的,年轻点的?
我们需要避免的是那种40岁的时候,之前积累的知识完全无用的工作,而不是说不需要
你学习的工作。如果一份工作,不需要你学习了,那么意味着你的收入到头了,不会增长了,你的工作也很容易被更年轻的人替代了。
d、其它方面的培养
这个对你们而言,最要紧的就是做好现在能做的每一件事情。
3、其它该规避的 a、行业风险
尽量不要进入一个在走下坡路的行业,如传统的单机硬件、软件公司,这些公司慢慢会 走向没落,你可能在这里会养成良好的职业相关,但是用不了多少年,你还是需要跳槽。与 其这样,不如当时就进入一个较为新兴的行业。
大体可以说几个大家较为常去的行业:对于通信口,无线》有线,设备商》运营商》设 计院,对于计算机,互联网》传统软件》传统硬件,这里的互联网是一个宽泛的互联网概念,包括B/S架构等的软件开发等。
当然,上述只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的是同level的公司,并不是说去一个某三线的设 备商强于去CMCC HQ。b、公司内部风险
很多公司进去的时候不确定你去什么部门,这类公司尽量避免去或者去之前谈妥,尤其 是一些公司可能产品线很多,万一你去了之后被分到一个快垮掉的产品线,你哭都来不及。c、再补充讲一下体制内
公务员是一份稳定的职业,是一个国家难起缺失的职业,只不过是这个机构臃肿还是精 干的问题,工作强度高还是低,收益高还是低的问题,我之前说了很多了,不重复了。
但是某些企业、事业单位的未来的存续、前景是很值得质疑。
最后说的是,找工作很容易,找好工作也很容易,努努力,每天刻苦15小时(留9个小
时给大家吃饭睡觉运动洗澡),去个想去的公司做想做的事情总能做到的,但是这只是人生 的起点,以后的路想过的舒服,还需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