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学泰:现代人面对的东西日益增多 读书却越来越少
王学泰:现代人面对的东西日益增多 读书却越来越少
王学泰,1942年12月生于北京,汉族。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退休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见过“假丑恶” 才知“真善美”我第一次到西单图书大厦,真是辉煌,这使想起72年2月21日,也就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到北京这天,那天我到北京最大的新华书店——王府井书店,看看它卖的什么书,现在王府井的书店已经盖成高层建筑,那会儿是五间大门脸的三层小楼,门脸非常广阔,非常开阔。这一排大屋的周围可码四五十个书架,上面摆的一水儿的都是毛主席著作,在不起眼儿的地方有几架子《鲁迅全集》的散装本,其他什么也没有。偌大的殿堂就摆放这两种书,店内又没有几个人,那会儿没有录像,如果有录像保存下来的话也是很震撼的。不过在21日这天书店的西北角开辟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天地,玻璃橱柜内有几种西方古典哲学的中译本,如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小逻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之类的,国人的著作只有一种就是李亚农的《欣然斋史论集》。但这些书不买给中国读者,店员说:“这是卖给外宾的。”今天一看,今天看到图书大厦气派和辉煌,这是读者的福气。现在老了,为了省事常在网上买书,方便,又便宜,其缺点是,不能挑书、拣书,也丧失了逛书店的乐趣。书店不仅仅是买书的地方,也是爱书者“逛”的地方,我从小就爱逛书店,只有逛书店书店,你才能领略知识海洋的博大,读书人的成长为知识人,逛书店是不可或缺的程序之一。小时候我就逛琉璃厂,因为上学由此路过。琉璃厂的富晋书社、通学斋、修绠堂、来薰阁等都是常去的逛的,那会儿还没有中国书店,“中国书店”是公私合营以后,把过去所有的私营书店都改成一个名叫——中国书店,专卖旧书和线装书,新书都归新华书店卖,那会儿的书籍都是由国家经营的。这三十几年,书业发展真是很快,印的书多了,书的种类激增,现在别说看书,连“书目”都看不过来。书的种类太多了,文革前出版的有关文史书籍,我不敢说全看过,但是我敢说大部分翻过。直到现在,对当年的出版情况心里大体上还有个数,你一给我书名我就知道它出版过没有。那会儿出的书少,但读者多,常常看到了目录、买不到书。我买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跑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有买到,反而在文革当中认识一位卖内部书售货员,从内部书店买出一本。现在书多了读者少了,这是一个很悲哀的事。我这几年也写了几本书,现在不太愿意写了,一到书店,新书似海,干嘛还要往这大海中投那么一粒沙子,连一点反响都没有。书籍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书籍是人类的进步的基础。人类有了数百万年的发展史,为什么近三四千年才有大踏步的前进?其根本原因在于书籍的出现;近一二百年人类飞速变迁也有赖于印刷术、出版业发展。今天是读书日,近来有人提倡“慢读书”我写了一篇文章:《传统的读书就是“慢读书”》过去读书要大声诵读,至少也要念出声来。读老辈人的日记,他们提到读了某本书往往叫做“点”了某本书,什么叫点书?最初我以为大多线装本书没有断句(当然更无标点,标点符号始于1920年),读书时随读随点断句子,再读下遍时就省事了。后来发现他们读有标点符号的文章也说“点”,顾颉刚日记中曾提到读毛主席著作中某篇,也称“点”,例如点《为人民服务》一篇。这种话语实际上是过去读书习惯的遗留。过去每在读书时就要加圈加点,在句子边加圈是标明这个句子好,加点是断句。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流行不到100年,五四运动时先进的、洋化的知识人如鲁迅、刘半农等人提倡,正式在学校中使用是北洋政府教育部1920年下令颁布的。使用标点符号,引起许多旧式文人反对,说干嘛使用标点符号,如同好好的人长一脸麻子。并且认为使用标点、提倡白话文导致国粹沦亡,“国将不国”(他们认为一个民族的兴亡存废,全都系于国粹)。使用了标点符号、公文中废除了文言文(1928年国民党执政有反复)中国也没亡,现在没标点符号的文章,人们看不下去了,就跟打麻将的白板似的。过去读书太慢,古代文人获取的知识量也与现代的知识人无法相比。知识爆炸,太慢了赶不上时代,就变了。所以我觉得快读书应与慢读书并存,快读书能够博览,增加知识面,慢读书更便于在读书中思索、品味。读诗不能太快,要慢读,甚至要吟诵、背诵,不仅作诗要吟诵,“新诗改罢自长吟”;读诗最好也是有节律的诵读,这样才能体味诗之美。梁启超先生就说过,李商隐的诗,许多读不懂,不能确切的知道诗中写的是什么,但反复吟诵也会受到感动。慢读对于诗是极其重要的。这次我贡献给大家的一本书是谈诗的。好多朋友知道,多年来我关注底层文化的研究,注重通俗文化作品对于民众思想的影响,写作了《游民文化于中国社会》。我老伴说,你老研究社会丑陋现象。其实我本来是研究中国古代诗歌史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部分。这本书的内容是谈诗的,是谈古人、今人写作的一些优美的古体诗歌创作的,贡献给一点优美的东西给大家。从小时候就喜欢旧体诗词,受到很深的熏陶,常常沉醉于古典诗词所蕴含的真善美之中,因此,我对真善美的对立面,假丑恶就很敏感,对于暴力、无来由的杀戮就很厌恶,因而,我觉得关注假丑恶与喜爱真善美并不矛盾,有比较才有鉴别,见过假丑恶,特别是见过以真善美面貌出现的假丑恶才能的真善美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里谈一下现代人写的旧体诗。过去一些老先生用他们习惯“旧体”描写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我读起来觉得一些新体诗还写得好。当前新诗集能卖1000册已经不错了,但我听说有的旧体诗集能卖到2万册。广东有位老诗人名叫熊鉴,他是湖南人,一辈子受很多罪,他把自己的生活和感受写进了旧体诗。一个上午我就读完了,读完之后泪流满面,写得是真好。诗人从50年代起受了很多罪,他不仅写自己的不幸,更多还是爱,关心现实,关爱比他更不幸的人。这些作品写得流畅儿通俗,但绝对是旧体诗,具有旧诗体独有的味道和风韵。因为现在有些人不谙格律,更缺少传统诗歌风韵,以为只要五言四句就是“五绝”,七言八句就是“七律”,人称“老干部体”,为人嘲笑,但熊鉴的诗的绝不是“老干体”。我这书中也有一篇谈论他的诗的。还有聂绀弩先生,他是能把中国旧体诗写到极致,甚至达到古人都难以达到的境界,我聂翁写了五六万字的分析评论。这里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做了点自我吹捧,有兴趣可以看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东西的。古代诗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杜甫,年青人读起来可能比较困难,青春少年会更喜欢李白的诗。读杜诗需要阅历,人生经历丰富,特别是逆境多于顺境的人读杜诗,会有这样一个感觉,你想说而说不出的感受杜甫会替你说出来,而且说得特别贴切,有“先获我心”之感。杜甫被人们称为“诗圣”,从艺术角度来看,杜甫是“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李白写的诗在艺术上稍嫌草率,例如他写友情老爱以流水为喻,大概数十首之多,这里举几句常见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碧空净,唯见长江天际流”“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尽手中杯”。有的诗句写得很好,但多了,使读者感到意象单调,禁不得反复咏叹。杜甫写人的感情,很注重多面性,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同一件事情对人的刺激是不一样的。杜甫长于写特定环境下人们特定的情感。现今社会是复杂的,特别是我们这一代人,早年经历的社会是很简单的,人也相对单纯,大家都向往共产主义,向往建设我们美好的国家。在单纯的时代,读单纯的诗比较好。现在社会复杂了,应该读点复杂的作品,这样对你认识社会,和对你认识人生,和认识自己都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