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号省人民政府安委办提出对其重大安全隐患销号

时间:2019-05-14 17:57: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6号省人民政府安委办提出对其重大安全隐患销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6号省人民政府安委办提出对其重大安全隐患销号》。

第一篇:26号省人民政府安委办提出对其重大安全隐患销号

山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晋安办发〔2010〕26号

山西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对蓝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18户省政府挂牌督

办 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安全隐患予以销号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

在2008年全省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及2009年全省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中,有一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被列为省政府挂牌督办范围。经过市、县政府的积极督办和企业的认真整改,有关市人民政府、安委办向省人民政府安委办提出对其重大安全隐患销号的申请。经研究,同意对蓝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18户企业的重大安全隐患予以销号。

一、蓝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2008年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中,因蓝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危险化学品生产设施和储存装置与周边村庄的安全距离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被列入省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安全隐患以后,企业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对部分周边安全防护距离严重不足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搬迁和整治的通知》(晋政办发〔2006〕65号)确定的搬迁要求和原则,积极制定了搬迁方案(省政府已批准),通过增加安全投入,对现有装置采取了多项先进、有效的自动连锁监控措施和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管理。2009年10月,省安监局对其延期换发了《安全生产许可证》。

二、中石化祁县城关加油站

2009年全省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省市县三级联动检查中,发现中石化祁县城关加油站由于储罐和周边居民区安全距离不足,被列为重大安全隐患之后,该站在油罐中加装了HAN阻隔防爆装置,经晋中市安监局和祁县安监局验收合格,已具备安全经营条件。

三、中石化祁县会善加油站 2009年全省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省市县三级联动检查中,发现中石化祁县会善加油站由于储罐和周边安全距离不足,被列为重大安全隐患之后,该站将油罐进行迁移改造,油罐距周边安全距离和内部安全距离符合《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的要求,经晋中市安监局和祁县安监局验收合格,已具备安全经营条件。

四、沁县大华焦化有限公司

2009年全省化工企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省市县三级联动检查中,发现沁县大华焦化有限公司由于安全设施不到位、生产工艺及安全装备属于淘汰范围,整改措施难以落实,被列为重大安全隐患。沁县人民政府决定将之列为关闭对象。目前,该企业焦炉已全面熄火,物料清理完毕,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五、山西兰花科创公司化肥分公司

山西兰花科创公司化肥分公司由于液氨罐区与厂内职工家属区的安全距离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2008年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中,被列为省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安全隐患。该公司于2008年11月将720户职工家属全部搬迁完毕,氨罐周围距离基本符合安全要求。经省、市安监局现场复查,确认已符合安全距离要求。

六、山西天泽煤化工集团公司煤气化厂

山西天泽煤化工集团公司煤气化厂由于危险化学品生产设施和储存装置与周边城市建筑和居民区安全距离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对周边构成安全隐患,2008年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中,被列为省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安全隐患。该企业于2008年10月实施易地建设,整体搬迁。经省、市安监局现场复查,确认原厂址已彻底搬迁完毕,物料已清理干净。

七、阳城县龙腾化工有限公司

2009年全省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省市县三级联动检查中,阳城县龙腾化工有限公司安全隐患较多且危险化学品储罐区布置不符合国家规范要求,被列为重大安全隐患之后,该企业进行了认真整改,晋城市安监局按照复产程序的要求,组织有关人员对企业整改情况进行了验收,确认已达到基本安全生产要求。

八、山西晋阳煤焦(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晋阳煤焦(集团)有限公司焦化厂因存在装置内安全距离不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及未经安全审查批准,擅自建设等问题,2008年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中,被列为省政府挂牌的重大安全隐患之后,该公司对安全距离不足的相关装置和设施进行了调整布置,并由山西赛福特安全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认定,对改建项目按程序补办了许可手续,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九、运城市乙炔气厂

2009年全省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省市县三级联动检查中,运城市乙炔气厂存在多项安全隐患,其中包括厂区内设有已停用多年的液化气储存装置、汽柴油槽罐及加注装置,被列为重大安全隐患之后,该企业拆除了液化气储存及装置系统和汽柴油槽罐及加注装置,对其余安全隐患进行了整改,经运城市安监局复查,确认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

十、临猗县洪星化工厂

2009年全省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省市县三级联动检查中,发现该企业年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不符合我省二硫化碳产业政策要求,被检查组要求列入关闭企业。临猗县政府对该企业实施了关闭。经运城市安监局现场复查,确认已落实了关闭措施,其安全生产许可证已由省安监局注销。

十一、绛县开发区汇川化工有限公司

2009年全省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中省市县三级联动检查中,发现该企业未经批准,违规建设煤焦油加工厂,存在大量布置杂乱的储罐、埋地蒸馏釜、自制卧式储罐、厂区内停放有数台危化品运输车辆等众多安全隐患,被认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责令拆除生产装置及储存设施,列入关闭企业名单之后,该企业自行对生产装置和设施进行了拆除。经运城市安监局现场复查,确认设备已拆除,落实了关闭措施。

十二、阳泉华润燃气有限公司义井加气站等7户加气站 2008年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中,发现阳泉华润燃气有限公司义井加气站、阳泉华润燃气有限公司白泉加气站、临汾宏通石油液化气有限公司天然气加气站、侯马市通盛集团益通天然气有限公司合欢街汽车加气站、临汾金达丰海铖加气有限公司海晨加气站(东孔加气站)、临汾金达丰远博加气有限公司(尧庙加气站)、临汾银河天然气有限公司银河沙桥加气站等7户汽车加气站,未经安全许可擅自储存经营危险化学品,给周围居民及社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被列入省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安全隐患。目前,这7户汽车加气站已按法定程序补办了相关手续,领取了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重大安全隐患已经消除。

请各市人民政府继续加强对辖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的安全监管,防止因企业降低安全生产条件或部门规划不合理,造成新的安全隐患。对太原市、大同市、阳泉市、长治市、临汾市、吕梁市、忻州市、晋中市、朔州市辖区内仍未整改到位的11户重大安全隐患企业,责令继续加紧督办和实施停产整顿措施。2010年4月底以前,仍不能整改到位的,应予以关闭。

二〇一〇年四月六日

第二篇:省安委办通报近期4起建设工程施工事故 提出5项措施

省安委办通报近期4起建设工程施工事故 提出5项措施

2007年5月15日,省安委办对5月份以来广州、深圳、东莞、江门等地发生的四起一次伤亡多人的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事故进行通报,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施工安全工作的五项措施要求。

通报指出:当前,我省建设工程施工安全还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部分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混乱,安全生产基础薄弱,没有落实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在项目管理中得不到落实;二是部分重要施工工序没有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施工,尤其是吊装作业、高空作业安全措施缺乏;三是建筑市场存在非法挂靠、非法劳务分包、违法违规建筑施工等现象;四是个别地方的建设工程行业管理部门对施工安全监管还不够到位。

通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佟星副省长关于强化施工安全监管的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建筑施工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并提出几点措施要求:

一是要迅速组织开展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检查,要求重点检查在建工程施工方案、深基坑、高支模、人工挖孔桩、护坡、“四口”、“六临边”、起重机械设备等的安全设施是否落实到位。特别是对建筑施工起重设备的使用管理。

二是要加强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专项整治,要求各地、各部门按照省政府第一季度防范重特大事故安全会议和4月24日省安委会全体成员会议的统一部署以及省安委办《转发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印发<2007年深化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安办【2007】32号)的要求,认真组织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开展以“防高坠”、“防施工坍塌”等为主题的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容易造成施工坍塌、高处坠落等事故的工程,包括铁路工程(含地铁工程)、公路桥梁、隧道工程、电力工程、水利工程、房屋施工、装修及拆除工程等。

三是要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安全督查,要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从强化源头管理、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加强对安全措施费用投入的监管等方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四是要强化安全培训教育,要求结合六月份“安全生产月”活动,加强对施工单位法定代表人、项目经理、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工人的安全培训教育。通过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是要求认真做好事故调查处理工作,严肃事故责任追究。要求各级政府及安全监管部门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按照 “四不放过”原则,对发生的建筑事故认真开展事故调查,查明事故原因,分清责任,坚决从严追究因管理不严、监管不到位而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法律、行政责任。针对一些建设工程存在的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及发生事故后故意迟报、瞒报事故等行为,要彻底查清,决不姑息,从重从快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第三篇: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委办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三项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安委办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三

项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省安委办《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三项建设的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九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三项建设的实施方案(省安委2009年11月)

为巩固2009年以来全省安全生产持续平稳态势,构建山西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安全生产三项建设实施方案》,结合我省实际,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法制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等国家和省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全省安全生产地方法规、规章和标准体系,编制安全生产地方立法和地方性标准规划,争取出台《山西省尾矿库安全管理条例》、《山西省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山西省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办法》、《山西省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实施办法》、《山西省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等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做好地方性安全标准制定工作,出台《山西省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山西省化工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山西省劳动防护用品基本配备标准》、《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网络技术标准》等规程标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和政策措施体系,强化经济政策的引导作用,从实际出发制定有利于安全生产的财政、税收等经济政策,落实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行业企业的安全费用提取制度、风险抵押金制度、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制度,促进企业加强事故预防。

(二)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行为。一是落实执法责任,规范安全生产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规范行使安全生产行政处罚权和自由裁量权,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执法责任制,将工作任务分解到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实行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工作的量化考核。二是制订安全生产执法工作计划。编制现场检查方案,责任到人,对安全生产现场检查实行目标化管理,严格监督和考核。三是强化内部监督,确保严格执法。定期开展安全生产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和执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执法不规范行为。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备案制度和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制度,确保依法行政。四是加强外部监督,实行阳光执法。定期向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报告安全生产执法情况,建立安全生产执法监督员、行风监督员制度,落实执法案件公示、案件回访制度,接受全社会监督。

(三)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活动。总结推广近年来我省煤矿、化工、机械等行业和领域安全标准化工作经验,制定发布有关行业和领域安全标准化标准及指导意见,加快创建省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企业步伐,在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冶金、建材、电力、轻工、纺织等行业培育一批安全标准化企业。指导各地因地制宜,组织基础相对薄弱的行业开展标准化活动,提高参与率,规范和提升基层安全管理工作,引导企业逐步建立规范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改善安全生产基础。

(四)健全“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一岗双责”。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本部门职责范围内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要协助主要负责人全力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其他负责人要抓好分管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要把安全生产纳入当地经济社会战略规划,做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地方各级政府每季度要至少召开一次例会,专题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要完善安全生产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的考核评价,确保地方各级政府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

(五)理顺综合监管和专业监管职责关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精神,结合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在制定部门“三定”规定时,明确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责和相关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安全监管职责和职能定位,理顺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安全监管与行业管理、不同层级监管的职责关系。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认真履行综合监管职能,加强对政府有关部门和下一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认真履行本行业监管职能,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提高安全监管效能。

(六)加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委会建设。加强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安委会建设,安委会成员要由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依照《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委会的有关规定,落实法定职责,充分发挥安委会及其办公室指导、协调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作用,加强安委会各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工作效率,维护行政管理工作的统一性。

(七)构建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和落实好我省安全生产10项工作制度,即安全生产委员会会议制度、厅(局)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执法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事故约谈制度、事故和隐患举报制度、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制度、专项督查制度、煤焦领域反腐败制度、行政问责制度。各级、各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要针对安全生产和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制定具体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管人、管事。要把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与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构建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

(八)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根据我省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评价的有关要求,健全完善科学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对目标完成情况实行定量控制和考核,对安全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党委、政府及部门主要领导给予表彰奖励;对安全生产指标考核不合格或本行政区域、本行业领域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的同时,在各项评优评先中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月通报、季公布、年考核制度,促进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

(九)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机制。推行“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承诺制度”,全面开展承诺活动,推动生产经营单位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参加安全生产承诺企业中开展“零事故”活动,提高法人代表预防事故的自觉性。对没有履行承诺义务,不认真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而造成事故的,要依据法律法规和企业承诺事项兑现各种行政和经济处罚。健全完善安全事故企业“黑名单”公告制度,及时公布企业非法违法生产行为、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重特大事故。工商、金融、保险等部门和机构,依法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实施必要的制裁,促进企业履行安全生产职责。

(十)建立职业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做好职业病的诊断、鉴定、治疗康复等工作,保

护劳动者人身健康权益,依照职业卫生安全监管方面的有关法律和有关部门“三定”规定,安监、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建立职业病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保证各部门在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工作相互衔接,做到工作职责明确、工作程序规范、有关信息共享、协调配合得力,有效解决当前职业病防护、诊断鉴定、索赔康复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十一)健全完善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机制。坚持“四不放过”原则,按照“实事求是、依法依规、注重实效”的基本要求,认真查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事故调查要实行事故调查组负责制,完善牵头部门负责、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机制。调查报告要分析事故原因,提出统一处理意见和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及时公开事故责任处理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加大对事故隐患的事前责任追究和问责力度,对存在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决定、命令、指示,不能全面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打击非法违法行为不力,安全生产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等情况的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负责人,视同发生事故进行问责。

(十二)努力构建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安全发展放在全局和战略层面加以推进,努力构建“党委重视、政府监管、企业负责、全社会关心安全发展”的工作格局。要定期研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政府部门和企业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总结推广长治市本质安全城市建设经验,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统一领导,把能抓好安全、保一方平安的高素质干部安排到重要领导岗位,为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选配好领导班子,在配备主要领导时要征求上级相关部门的意见。要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在安全生产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的群众监督和舆论宣传监督。将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加强安全发展理念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用安全发展理念凝聚共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安全生产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推进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基础

(一)加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整合现有应急救援资源,建立以现有矿山救护、消防救援等专业救援队伍为基础,以大型煤炭、化工等企业应急救援队伍为骨干,以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应急救援体系。按照我省“十一五”规划,加快启动省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加快全省六个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建设步伐,形成统一指挥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系统,做到机构、编制、职责、人员、经费“五落实”。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矿山救援体系、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体系、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等专业体系建设,提高应急救援队伍专业技术水平。加大应急救援物资和装备投入,为各专业队伍配备先进的抢险救援器材设施,提高应急救援能力。

(二)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各地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加强政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要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列入地方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协调,理顺管理体制。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的集中指挥和信息调度,实现快速、准确、及时处置安全生产隐患和解决安全生产方面的重大问题,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预测、预警、预报工作。搞好重大危险源的普查登记,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

(三)加大安全投入,提高安全保障水平。既要加大企业安全生产的投入,又要加大政府安全监管的投入。要认真落实高危行业安全费用提取制度,加大安全费用提取和投入力度,及时补还存量资产部分的安全欠账,改善企业安全条件,从本质上提高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地方各级政府要落实《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和省人民政府《关于2009年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晋政发〔2009〕1号)的有关规定,按照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安排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配备执法装备、改善监管条件和表彰奖励等支出,做到专款专用。要按照国务院安委办安全监管装备配备标准,配齐安全监管装备和设备,为加强监督检查提供设备保障。要增加引导性投入,支持和促进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安全条件。重点市、县(市、区)可从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以及矿产资源相关价格调节基金中安排资金,用于采空区、尾矿库等重大安全隐患治理。

(四)推动安全科技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实施科技兴安战略,以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为重点,成熟的安全生产新技术、新装备要在煤矿、金属与非金属矿山、化工等高危行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技术规范要求加速推行。推进企业安全技术改造和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提升企业防范抵御各类事故灾害的能力。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安全生产科研资源,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先进安全生产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步伐,把安全生产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基础上。

(五)强化教育培训,提高职工自身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严格执行安全资格制度,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必须依法接受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所有高危企业,都要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全员安全培训工作,对企业的新进人员和调整工作岗位的人员,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要推广阳泉等地在全员培训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每年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考核,设立安全基金,培训考核合格的予以奖励,提高职工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励员工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意识的转变。

(六)加强安全生产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的统一要求,全力做好“金安”工程省、市、县节点建设工作,实现资源共享。逐步开拓信息网络系统功能,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安全生产的实时监测、隐患预警预报、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络执法、信息发布、安全教育、视频会议、网络诊断、安全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为企业安全生产和政府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加强安全监管队伍建设,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一)加强各级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行政区域内人口数量、企业数量、地区生产总值、产业和行业状况等因素,按照有关要求和一定标准配备能够适应当地安全生产工作需要的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要加强基层安全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设立安监站,村(居)委会要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生产工作。政府各职能部门要落实安全监管内设机构和工作人员。地方各级政府要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经费和装备,为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创造条件。

(二)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队伍政治、作风和党风廉政建设。要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提高安监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推动安全发展的自觉性,进一步加强安全监管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以张巨魁、李适等安全监管工作

模范为榜样,进一步弘扬热爱事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廉洁自律、公正无私的奉献精神,不怕困难、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团结战斗、密切配合的协作精神,继续在全系统推动“创先争优”活动,树立良好的安全监管形象。

(三)加强业务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落实安全监管干部培训计划,办好各类执法资格和专题业务培训班,重点加强新法律法规、新知识技术和现场检查业务知识的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干部履职能力。扎实做好安全监管人员执法资格培训工作、乡镇安全监管人员委托执法培训工作。拓宽与省委党校、省内相关院校合作办学的路子,强化监管干部的业务素质。力争用2年时间,把监管工作人员全部轮训一遍。实行执法人员末位淘汰制,对考核不合格的,要暂扣或吊销安全生产监察员证。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要坚持依法行政,排除人情干扰,加大执法力度。要在内部机构设置、工作流程设计上,加强对权力的约束,防止滥用权力或不作为。

(四)以人为本,不断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重视基层安监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其交通、通讯、检查等装备建设,改善安监人员工作条件,提高安监人员工作生活待遇。要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的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24号令),做到行政责任追究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依法守序。建立健全政治尊重、事业激励、利益保障、感情联络的内在动力机制,不断增强广大安全监管人员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队伍的凝聚力。

安全生产“三项建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各级、各部门和各单位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要和安全生产“三项行动”结合起来,总体部署、统筹协调,全面推动、相互促进,为实现我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有力保障。

第四篇: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安监局对全省重大基

【发布单位】湖北省

【发布文号】鄂政办发〔2008〕21号 【发布日期】2008-03-27 【生效日期】2008-03-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北省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省安监局对全省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

作报告的通知

(鄂政办发〔2008〕21号)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发展改革委、省安监局《关于全省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报告》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各地、各部门要在巩固2007年安全隐患排查成果的基础上,明确责任,突出重点,进一步做好2008年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治理工作,确保我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三月二十七日

关于全省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报告省发展改革委省安监局

2007年9月底以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58号)要求,省有关部门和中央在汉有关单位会同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认真组织开展了重大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排查情况

此次排查共涉及7个行业、14个部门和大型企业,共排查在建公路桥梁960座、在用公路桥梁7063座;在建港口项目7个、在用港口项目142个;在建铁路桥梁380座、隧道230座、站房10个,在用铁路桥梁1805座、涵渠11418座、隧道118座、公铁并行防护设施699处(164647米)、铁跨公桥涵1406座、公跨铁桥涵354座、站房49个、检修库14个;大型水库50座、大型排涝泵站67处、大型涵闸9座、一级堤防443?39公里、二级堤防1900?25公里;火电厂8座、水电厂7座、工矿企业自备电厂1座、500千伏交直流大跨越14处(线路18条)、电力枢纽6座、重要电力系统通信设施3处;全省既有城市道路桥梁、供气、供水设施和武汉市轻轨;武汉天河机场飞行区等民航专业工程和航站楼等其他附属设施。从排查的情况看,总体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用中的重大基础设施的管理、运营维护和安全监管责任主体明确,承担维护保养、检查评估等日常管理的单位认真履行职责,设施状况记录(台账、档案、数据库等)基本健全。

(二)在建重大基础设施都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复;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都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质量总体情况良好;依法完成了环境评价、安全评价、职业病危害预防评价的审批程序。

(三)绝大部分重大基础设施产权单位建立了制度化的安全隐患排查评估机制,对涉及安全的重要参数坚持监测跟踪和定期分析,对结构、材料、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存在的重大隐患采取了有效的防范、补救措施。

(四)重大基础设施设计、施工、监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有关行业强制性标准、规范得到严格执行。

(五)重大基础设施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基本到位,防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基本齐全,应急措施和救援力量基本满足快速响应和紧急处置的需要。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路交通设施。一些在建项目存在施工单位安全内业资料管理混乱、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施工机械设备管理不规范、安全教育培训和技术交底制度落实不够、部分重大隐患没有编制安全技术措施的专项施工方案或方案可操作性不强、应急救援预案编制不齐全和演练不及时等问题;已投入使用的荆州、黄石、巴东等长江公路大桥安全管理存在隐患,非通航孔桥墩抗撞击能力较弱;一些普通公路桥梁的详细病害状况及危险程度有待进一步摸清,养护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和安全保障措施有待加强。

(二)铁路交通设施。一些铁路桥梁跨越的河道上、下游安全保护区内采砂的行为屡禁不止;有的桥梁桥墩未设置防撞设施;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马鹿箐隧道存在高压溶腔水,有再次发生突泥突水的隐患;长荆、荆沙等地方或合资建设的铁路,隧道排水淤堵、渗漏等隐患未完全消除,道口安全管理亟待加强。

(三)水运交通设施。部分码头设备老化,少量机械设备未经技术监督部门和船检部门定期检查;少数码头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生产意识不强;有的码头没有建立应急措施,防范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的能力弱。

(四)民航交通设施。武汉天河机场跑道中心圈区域有唧泥现象,有的排水口严重超排,危及跑道、滑行道、停机坪的正常运行;新航站楼建地下停车场没有设置安检设施,不符合规范;华南蓝天航油湖北分公司油库内消防管线部分锈蚀较严重。

(五)大型水利设施。一些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型水库因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存在渗漏严重、溢洪道未完建、输水管漏水、金属结构老化锈蚀等问题。部分大型排涝泵站运行时间长,厂房失修,电气设备和主机泵机多为淘汰产品,绝缘性能下降、能耗高、无配件来源,一些高压开关柜无“五防”设施。大型涵闸工程中,主要是荆江分洪北闸和杜家台分洪闸存在闸室不满足抗滑稳定要求、闸门等金属结构锈蚀严重、电气设备老化、管理设施陈旧等问题。

一、二级堤防工程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安全隐患:一是荆江大堤存在堤身设计标准低、堤基不能满足渗控要求、护岸标准低且破损日趋严重、堤身潜在隐患多等问题;二是汉江下游及东荆河堤防断面达不到设计标准、崩岸等潜在隐患多,穿堤建筑物病险严重,管理设施落后,亟须进行综合治理;三是荆南四河堤防存在堤身单薄矮小、堤基土层差、穿堤建筑物陈旧、险工险段多、河道淤积严重等问题,亟须加固;四是长达134?5公里的荆江河段崩岸险情严重,先后出现了53处崩岸险情。

(六)重要电力设施。一是部分电力企业没有按要求进行深入系统的排查,存在着走过场的现象;二是安全管理仍存在薄弱环节,一些安全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种没有完全达到持证上岗,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较低,“习惯性”违章时有发生;三是个别隐患整治措施得不到落实;四是部分企业应急预案需要进行修编和完善,预案的发布和演练不规范、不及时,预案的培训工作没有列入计划;五是个别企业技术监督管理弱化,各类规程未及时更新;六是部分电力企业设备老化或电网结构薄弱,对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用电高峰时期可靠性有待提高;七是外部运行环境恶化,盗窃和破坏电力设施行为经常造成重大安全隐患,环境污染加剧致使电力设施的运行条件比较恶劣。

(七)城市基础设施。燃气企业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液化气站的安全管理上,一是站内储气罐、安全阀、压力表过期未检,运输车辆未安装防火帽;二是供气网点内电线、开关未使用防爆安装;三是钢瓶有超期使用现象,部分气站内法兰无跨接片链接;四是进站处未安装警示标志,站内有可燃物,站内消防布置不合理,不便于紧急抢险时取用;五是应急预案与其他相关预案衔接不够,且无演练记录。供水企业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水源地上游1000米内水域管控不力,有作业码头、泵船等设施;二是加氯间安全管理有待加强,有的没有防泄漏装置或防泄漏水槽离氯瓶较远;三是泵房、制水厂安全保卫力量薄弱,措施不力;四是个别水厂电源为单回路,不便应急;五是城区供水管网被违章埋压严重,不利于正常抢修和维护。

二、整改措施

2008年是“隐患治理年”。各地、各部门要针对存在的问题,狠抓隐患整改,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完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强化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确保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

(一)加强领导,切实抓好整改。各市、州、县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突出重点、密切配合”的原则和“排查要认真、整治要坚决、成果要巩固、杜绝新隐患”的总体要求,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排查隐患,加快安全隐患治理和整改。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尤其是国家有关部门抽查和我省督促检查中发现的尚未治理或整改的隐患,要明确责任、标准、时间,跟踪督办。对一时难以治理或整改的隐患,要限期整改,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消除。

(二)强化监督检查,建立完善隐患整改的监管机制。各市、州、县人民政府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建立群众举报监督机制,做到不留空白、不走过场。要建立重大隐患公示、挂牌督办、跟踪治理和逐项整改销号制度,强化行政执法,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且难以整改到位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对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力而引发事故的,要依法查处,严肃追究责任。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应急预案。各地、各部门和相关单位要根据排查情况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重大基础设施维护所需资金,防止安全隐患酿成事故。重大基础设施监管和运行维护单位要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落实监管责任,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保障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应对突发事故灾难的能力。

(四)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各地、各部门和企业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分类宣传隐患和危险源的辨识标准、方法,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公众辨识隐患、防范事故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强化责任人制度,提高责任人的管理能力、管理手段和风险意识,提高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规避风险能力。督促和指导企业定期排查隐患、分析产生隐患的原因,制定防止隐患产生的措施,提出安全管理的建议,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五)健全隐患信息管理体系。各地、各部门和相关单位要切实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的信息统计,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分级管理和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制度,实现隐患登记、整改、销号的全过程管理,切实加强监测监控。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黔府办发〔2010〕62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安委办贵州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

黔府办发„2010‟62号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安委办贵州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安委办《贵州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厅印)二○一○年七月八日

贵州省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省 安 委 办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以下简称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及相关监督管理适用本暂行规定。有关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行“属地管理与分级治理相结合,以属地管理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第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是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明确排查、建档、报告、措施、治理、时限、监控、资金保障及使用、预案等事项,并组织落实。

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第十条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范围为本省行政区域内各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包括:

(一)煤矿、金属和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冶金、有色、石油、化工、烟花爆竹、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电力等生产经营单位及其生产、储运等各类设备设施;

(二)道路交通、水运、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等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站点、场所及设施,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

(三)渔业、农机、水利等行业(领域)的生产经营单位、场所及设施;

(四)商(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含水上游览场所)、旅游景点、学校、医院、宾馆、饭店、网吧、公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

(五)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

(六)其他生产经营单位。

第三章 生产经营单位开展隐患排查治理的职责 第十一条

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明确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内部职责分工,明确并落实企业、部门、车间、班组(岗位)和从业人员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建立各个层级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工作责任制。

第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组织对本单位事故隐患进行治理,保证事故隐患整改所必需的资金,及时协调解决隐患整改治理过程中的问题。

第十五条

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隐患治理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第十六条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出租的,应当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防控措施和管理职责以及整改资金的投入等方面事项。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承租单位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负有统一协调和监督管理的职责。第十七条

生产经营单位被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限期整改事故隐患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因不可抗力因素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应当在进行治理整改的同时,及时向该部门报告。

第十八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隐患整改评价制度。对于各地人民政府挂牌督办或者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整改治理的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安全中介机构组织专家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情况进行评估、论证;有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组织本单位的技术人员和专家进行评估、论证。

经评估、论证后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向下达责令停产停业监察指令的部门提出恢复生产和摘牌销号的书面申请,经该部门审查同意后,并办理挂牌督办的销号手续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申请报告应当包括治理方案的项目、内容、整改情况以及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情况的评估论证报告等。

管领域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并落实事故隐患排查报告、登记建档、整改治理、落实责任等各项制度。

第二十四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管理台帐,抓好整改的跟踪落实。

第二十五条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生产经营单位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后,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立即组织核实、查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限期整改。第二十六条

对生产经营单位下达限期改正或整改指令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在治理整改期限届满或生产经营单位提出复查申请之日起10日内组织复查,填写复查意见书。

第二十七条

对因城市规划或者非生产经营单位原因造成的无法靠企业自身能力完全排除的,或涉及面广、整治难度大、危害后果严重的,以及生产经营单位久拖或拒不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提请当地政府挂牌督办。

第二十八条

各地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重大事故隐患治理资金的投入,在每年的预算中安排相应的专项经费,用于非生产经营单位原因造成、靠自身能力无法完全排除的,且涉及面广、整治难度大、危害后果严重的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治理。

对政府挂牌督办的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各地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统一领导,严格按照销号程序,明确具体牵头单位负责督办重大事故隐患的治理整改工作,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协调解决治理重大事故隐患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主题词:经济管理 安全 生产 规定 通知

抄 送:省委各部门,省纪委,省军区,省武警总队,各新闻单位,各人民团体,各大专院校。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高法院,省检察院。

各民主党派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0年7月15 日印发

0-

下载26号省人民政府安委办提出对其重大安全隐患销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26号省人民政府安委办提出对其重大安全隐患销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