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和
时评类作文写作指导和范文
根据下面这则新闻,写一篇时评,不少于800字。
据报道,超女总冠军李宇春,在北大讲堂只唱了一首歌,说了十几句话,就让在场的1500名大学生为之疯狂和尖叫,由于现场极度混乱,一些拟定的表演只好取消。
此事引发了一场争议,北大讲堂是否可以成为“李宇春”们的舞台?评论家们见仁见智。有人认为,任何大学的讲堂都不应该随随便便让娱乐节目涌入,大学的讲堂只能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也有人认为大学讲堂不是旧时的金銮殿,本身没那么神圣,文化不分高低贵贱,李敖来得,李宇春也来得。
【讲评】
(一)辨析下列题目:
《时评一篇》《漫谈超女》《让娱乐节目滚出大学讲堂》《北大学子怎么了》《不要疯狂追星》《文化需要真知识》《正确看待明星》《还殿堂一个神圣》《“春风”来袭,北大如何接招》《学堂变歌堂,不妙!》《大学讲堂应是谁的舞台》《超女进北大应慎看》《讲堂=舞台》《文化的圣殿不分贵贱》《“唱”进高校》《难登大雅之堂的文化》《舞台与讲堂》《向低俗文化说再见》《“春风”吹进北大校园》
基本原则:明确观点;符合内容;形象生动(二)针对不强与思路不清
针对不强具体表现:1.游离材料,转移评析对象。2.只谈超女,不和讲堂联系。
3.花大量篇幅评析论据。基本原则:1.紧扣材料,段段评析。2.全面理解,抓住实质。3.论据为评论服务,而不能取代原材料贯穿全文的地位。
时评类作文写作清思路指引:
例一:“春风”来袭,北大如何接招 1.引材料、摆形象(200字,两段)2.析材料、明观点(500字,四段)
指出观点:明星入校园,不予苟同(1)破坏校园气氛,影响学生学习。(2)明星作秀没有文化价值.(3)商业目的明显.3.得结论(100字)
例二:超女进北大应慎看 1.引材料(150字)
2.析材料 ①谈危害(300字)
学术圣地的形象受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受不良影响.②挖根源、联现实(300字)3.得结论(60字)
时评类作文写作基本原则: 1.时评基本写作模式
(1)引材料:引用材料,概述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2)析材料,针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加以多角度、多层次评析,分析造成某一现象的原因,揭示现象背后所隐藏的实质。(就事论事,一事一议,是全文的重点)
(3)联现实:联系实际说道理,或解决问题(即揭示出造成某一社会现象的原因后,探求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手段)
(4)得结论:针对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在评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强化自己的观点。
2.时评的特点:时评的主要特征是“评”,就事评事,就事说理。时评通常以时事为评论对象,针对着一件具体的事来评说。(三)论据不足
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联系生活。
如赞成可用论据:1.金庸小说成为经典,走进高校;2.《大话西游》,最先被高校学生推崇;3.北大校长蔡元培办学理念,兼容并包;4.流行歌词走中国风路线,熔铸诗词等。
如反对可用论据:1.西方知名学府拒绝纯商业性娱乐演出;2.杨丽娟事件,说明盲目追星的危害;3.琼瑶小说、电视误导现代学子爱情观等。
针对上面例子,学习啦小编整理了六篇相关的范文,供大家学习!
时评作文范文1:迎“春风”,入北大
娱乐圈明星李宇春到北京大学作演讲。一首歌,几句话竟然引起强烈的反响以致场面失控,人群骚动。不少人认为,大学的讲堂只能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然而,在我看来,文化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分庭抗礼的。大学讲堂是传播文化的地方,自然应该海纳百川,切不可以有色的眼光去看待文化。(从北大办学历史与办学宗旨看,)北大从来就是一座包容各种“偏才怪才”的学府。蔡元培老校长以审美的眼光发现了行伍的沈从文,包容了批评他的鲁迅,接纳了低学历的陈独秀„„直至梅兰芳走进北大讲堂,金庸、周星驰纷至沓来,我们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蔡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什么当李宇春接踵而至时,却遭来如此非议?况且,北大讲堂毕竟不是茶馆,北大校长不会是不假思索心血来潮就作出这样的决定的。所以说,李宇春走进北大,并不是伤学堂大雅的事,恰恰体现了大学对文化一视同仁的原则。
而从文化本身的角度来看,“文学”与“艺术”,亦或是文化的其他表现形式,从来就没有什么贵贱高低的区别。大学培养出的不仅仅是文化方面的专家。如果单从知识来取人而顺理成章地认为“文学”即“最高层次的文化”,显然让莘莘学子贻笑大方。艺术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也需要传播。李宇春的艺术表演,也是对文化的传播,有何不可?
如果从明星的角度去看,他们带给大众娱乐,带来了欢声笑语。如果说大学讲堂是严肃的,是容不得任何通俗文化的深不可测的学府,那倒不如说那是监狱。专家、教授在讲堂上只要严谨、求实,那就是对学子负责。一个明星用歌声带给他人慰藉,让他们领悟到平时学不到的东西,不也是对学子负责吗?不能硬为“学术”与“娱乐”强制划清界线,更不能因为人的身份而将其拒之门外。
一件平常的事情竟然可以炒得如此沸沸扬扬,可见社会上对“大学”的理解迥异的大有人在。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学讲堂不是旧时的金銮殿,本身没有那么神圣。文化是与时俱进,是不分高低贵贱的。只要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只要是对学子负责的演讲者,大学讲堂的门都会为之敞开。
时评作文范文2:
北大,你也信春哥?
陆子俊
“信春哥”这个词语自2009年起从网络兴起,至今已流行了一年多,李宇春等人所刮起的“超女风暴”使全国无数群众疯狂,但是,这充其量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然而,“李宇春上北大讲坛,师生追
星近2小时”这条新闻使我一时语塞、惊讶、乃至愤怒,北大,作为全国最好的学府,你没有理由去“信春哥”。
首先,我想问,李宇春何德何能,居然能登上北大讲坛?北大的百年讲坛,理应是研讨学术的圣地。不可否认,娱乐也算是一种文化,但登台讲演的必是大师。北大百年讲坛以前也的确出现过不少娱乐界“玩家”,诸如梅兰芳、周星驰等,但是他们不同,他们有自己的成就,自己的人生观、艺术观,他们在讲演时已被人们认为是“大师”。而李宇春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只会唱几首歌、扭两下屁股,离大师还远着,她没有资格上北大讲坛。
其次,我想问,北大是拥有严谨学风的学术圣地,还是供娱乐明星开演唱会的地方?喜欢或崇拜一个人,对于任何个人来说,永远无可厚非,但北大讲坛作为一个学术天地,却为了眼前的经济目的,而不惜糟蹋自己,实在让人悲哀。远在大洋彼岸,有一个叫常春藤的学术联盟。LadyGaga红了与他们无关,他们不管;MJ死了,全美乃至全世界为之一动,他们却纹丝不动。没错,他们需要钱、需要社会的捐赠来维持学校的日常运作,但是,他们没有靠娱乐明星来吸引眼球,他们的科研成果、严谨学风已赢来无数口碑。
看到没有?这就是世界名校与中国名校的区别!面对如此大的差距,我们更要脚踏实地地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这靠的是真材实料,不是明星效应。一级几尺见方的讲台上,在这里,曾站着将北大变为新文化中心的蔡元培,他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这里,曾站着主张启蒙中国人民思想的陈独秀,他说:“觉悟吧,中国人。”在这里,曾站着中国的马列主义先行者李大钊,他说:“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没有他们,中国的历史将改写,但李宇春呢?
她对于历史的作用,犹如灯塔射往大海的一束光一般,偶尔会泛起一片波光,但顷刻便会消逝,仅此而已,那么现在,北大,你还信春哥吗?
时评作文范文3:
讲堂≠舞台
梁若楠
据报道,超女总冠军李宇春为某品牌电脑代言出现在北京大学讲堂。唱了一首歌,说了几十句话,就让在场一千多名大学生为之疯狂和尖叫。此事引发了一场争议,北大讲堂是否可以成为“李宇春们”的舞台呢?
我认为,不是任何文化都能登上讲堂。娱乐大众的舞台归舞台,李宇春的舞台不在北大讲堂,她不应该来此作秀。
把讲堂当成流行文化的舞台,是对北大学术圣地形象的冲击。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学术,思想,文化交流的平台,应该始终坚持其优良严谨的学术之风,传承其优秀积极的文化积淀,作全国各地其他学府的榜样。可是如今,在北大的大讲坛,一个学术交流的神圣之地,竟允许上演大学生们追星的狂热之态,这是一种亵渎,谈和榜样呢?如果连最高学府都不能坚守一个纯净之地,何况是其他社会上纷繁复杂的地方呢?毋庸置疑,李宇春此次“北大讲坛之行“动摇了北大学术圣地的形象,动摇了我们对北大的崇敬与自豪之情。这样的事情决不能够再次上演!包容不等于接受。这样娱乐、充斥着商业目的的活动会莘莘学子的价值观念受到不良影响。李宇春来北大演出,纯粹是商业目的,娱乐大众。不是说北大学子就不能够喜欢明星,也不是说李宇春的演出不精彩。大学应该包容文化,但决不是全盘接受,这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价值取向。或许大学生有这样的判断力,但是中学生呢?小学生呢?他们会觉得连北大的哥哥
姐姐都追星!所以我这样做一定没错。这时,他们的价值观念就发生变化,容易造成盲目追星,忽视学业,影响终生,说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也不为过。综上所述,北大此次允许李宇春在讲坛演出是错误之举。应当引起强烈重视与警示。望今后不要再出现这样有损学术之风的事情。
讲坛不等于舞台。明星可以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高校学子可以欣赏流行文化。但是,请分清场合,坚守讲坛的庄重与尊严,固守学术文化的纯净!
时评作文范文4:
课堂也“娱乐”
高二2班 卢润诗
近日,“超女”冠军李宇春出现在北京大学的讲坛上,发表了一番讲话并引起校园内的一阵骚动。对此,国内的多家媒体议论纷纷,褒贬不一。百姓也对此持有各种意见。有的认为,这意味着娱乐的泛滥,这意味着校园文化的堕落。街头巷尾一时议论不断。而我认为,这恰恰是证明了社会平等的大众娱乐,与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首先,作为一名选秀冠军,李宇春必定经过了一番艰辛的奋斗,一步一步地过五关,斩六将,才会取得如此成就,就她个人而言,她有吸引力,也有资格成为他人追赶,模仿,崇拜的对象。她创造了一次中性美的潮流,与新娱乐方式的革新。
其次,大学生的追捧与骚乱,说明了娱乐的大众化,普及化,以及平民化。一个选秀节目,造就了一个大众明星,足以说明这个节目的成功。其成功的背后,正是依靠了公平与大众的基础。这表明了当代的娱乐文化,是健康发展的,群众追求的正是公平,激烈而又精彩的“PK”,同时热情地参与其中。而大学生的骚乱,说明的当代青年人积极的精神面貌。虽然他们的行为有所过激,但追求成功,学习模范的热情是值得赞扬的。
最后,娱乐进入北大校园,意味着一个神话的破灭,一种固有价值观念的革新。“北大清华”代表着中国最高的文化素养,是一个所有学生景仰的神话。而李宇春进入北大讲堂,正好打破了这个神话,表明了讲坛不过是大众的讲坛,北大也是群众的北大。同时,娱乐与教育之间的隔阂也终于被打破,寓教于乐,乐中见教,教育的最高境界也莫过如此。传统的教育观念,就是让学生潜心读书,目的就是获得高分,考上一间好的大学,最后找上一份好的工作,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教育其实并不止是一种途径,虽然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成功,但绝不是学生流水线式地被生产。
总而言之,李宇春在北大校园制造了一场哄动。也给国人提了个醒:“谁说流行是低俗?校园课堂也娱乐!” 时评文怎么写?
时评文是议论文的一种,直接对时事进行议论,有很强的论辩色彩,因此要求逻辑严密。写作前拟好提纲,是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的保证。大体结构:“引—点—议—结”
引:即某一新闻事件或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点:就是点明中心论点,必须要旗帜鲜明。
议:要求联系社会现实,要有务实的文风。议论时,可以掺入作者的情感色彩,嘻笑怒骂,皆成文章。
结:结尾要有力,最好给人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注意:如果需要反驳别人的观点的话,可以先摆出要批驳的对象,然后指出他的漏洞,引例证将其驳倒,再树立自己的观点,进行正面的议论,使自己的观点深入人心。
例文:“没时间想未来”的人生如何出彩 “现在的学生压力太大,某些重点中学进行全封闭式管理,每天中午只给学生半小时午餐时间。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当然更没有时间思考人生和未来的方向。”近日,北大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在广州演讲时告诉在座家长。(引述材料,直接引用材料的关键句)“没时间想未来”之所以引发关注,就在于他指出了一些当下看似成功的教育模式中潜在的教育危机——只关心知识学习,却忽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只注重培养考试能手,却忽视生活技能的习得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只活在当下,却不着眼未来。(对材料中心进行议论,从而引出自己观点)紧张的学习节奏,沉重的学习压力,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学习的枯燥和乏味,还有精神世界的单薄与苍白。生活犹如上紧了的发条,让中学生缺乏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思考人生和未来的方向更是一种奢望。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旦学习过度挤占,难免会导致学生“没时间想未来”。(这一节,是从材料的结果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曾说,“当过去不再揭示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许多人缺乏安顿期许的空间;时间就像一个紧箍咒,裹挟了太多人的喜怒哀乐。“没有时间想未来”不仅是中学生面临的困境,也是许多成年人面临的瓶颈。(延伸议论,引用法国社会学家的话,分析这样的一种现象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以小见大,是这一节典型写法,延伸开去,达到了层层深入、步步拓展的良好效果。这一节,如果材料是一种好的结果,那么就要分析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面将可以带来怎样良好的社会效果,否则,如这篇文章一样相反。)当高考成为不可绕行的“独木桥”,自主选择在许多人看来或许就没有多大的意义。更为关键的是,习惯替孩子做主的家长,通常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而不是俯下身子,和孩子平等交流、真诚对话,倾听孩子的“沉没的声音”。(继续联系现实拓展开去,更加深入剖析会导致怎样的结果,这一节尽量例举现实生活的种种典型事例,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让孩子的成长道路更加平稳、顺畅,许多家长从自己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出发,替孩子制定人生规划。殊不知,这种忽视孩子利益诉求和情感需要的“包办”做法,看似是深思熟虑的理性选择,实质上却缺乏社会基础,很可能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没时间想未来”的孩子如何经营人生?这个沉重的话题,考验着每一个利益相关者。在现实的阻碍短时间难以根本消除的情况下,家长和老师应给孩子多一些自主选择的空间,多一些时间来思考人生和未来的自由。(设身处地,最后收束全文的时候,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例文: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都骗了谁?
这段日子,有两句话好像特别鼓舞人心:一个人的一辈子,至少要有一次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爱情我不敢妄言,但说走就走的旅行,我却认为这真的是一句谎言。最起码的,从网络从各家媒体得知,说走就走的旅行中,倒是有不少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人才能从旅行中有所收获? 能从旅行中获益的人,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必然首先是善良的人,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深情关注,同时努力捕捉世界的影响。这些能从旅行中受益的行者,是心灵领域的艺术家,敏感含蓄,也许衣服又脏又破,跟人打交道呆头呆脑,但他们却有着大艺术家般细致的灵魂。他们从旅行磨合里,提炼营养物质。就像有位朋友写的:关于旅行的意义也曾有过困惑,也曾有模有样儿学着别人从一个城市骑行到另一个城市,试图在旅途中体会人生的真谛。也许天资不够,收获的除了疲惫就是满身泥土,那种骑着骑着突然顿悟的感觉从没出现过。旅行到底为了什么?我望着我的山地车想不出答案。旅行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片止痛药,也许可以治好诸如失恋、恋人劈腿、工作压力大这类无关存亡的小毛病,清除我们被优越生活惯坏的寂寞病,但治愈不了癌症。所以,通过一次旅行就让人净化心灵,攘除偏见、狂妄、心灵畸形,这是最让我受不了的赤裸裸的胡扯。可是,数量可观的旅行达人依然大肆贩卖这些旅行意义,企图用旖旎的风光加上幻象的旅行意义,引诱饥寒交迫的人们辞职、放弃工作甚至学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带上朝不保夕的旅费去探求旅行牛人倡导的引人入胜的奇迹之旅。旅行是营养品,旅行也可以冲动,但我们不该盲从,尤其不要为赢得别人的尖叫盲目地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如果你认为旅行是给你提供成长机会的话,那么迈出第一步之前,你对自己的旅途进行细致规划,正是你不再做个旁观者,从此亲自经历成长的有益铺垫。如果你连这第一步都做不到,哪里还有谈我要成长的资格呢?如果你连自我保护的意识和手段都不具备,却一味要到旅行中去经历悲喜交加的心路历程,我认为这样认定旅行的意义,听上去自由又美好,但它不健康,也未必有好收获。
再则,思考人生,懂得关爱别人,领悟死亡意义,难道一定要去印度,要到加尔各答的“垂死之家”亲临其境才行吗?如果你对城市路边一只濒临死亡的流浪猫熟视无睹,如果你对自己父母也缺少关心的话,那么,即使在特雷莎修女创办的“垂死之家”直面死亡,你也不会就此清醒,更深一步地领会爱与奉献的意义。即使震惊,一觉醒来,你依然是原来的你。我反对的不是旅行本身,而是那些打着开阔眼界和让心灵成长的旗号所写的那些迎合消费者心态倡导旅行的书。现在,很多旅行牛人都有赞助,或靠卖字维持生活,他们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可以长年累月四海为家,但这方式普及不了。
引用网络名言:有时候我觉得很不公平,为什么很多人骑车来了一次西藏心灵就被净化了,而我在藏区待了20年还是这么龌龊„„ 例文:救子的“人肉沙包”就算“作秀”又何妨
11月28日下午,北京地铁国贸站E口。一名三十岁左右男子身穿白T恤,上面写着“人肉沙包,10元一拳”。他面前还有一个募捐箱,贴出了多家医院的诊断证明。箱上的文字称,他叫夏军,愿做“人肉沙包”,为两岁患白血病的儿子筹钱,希望得到帮助。
看到这则消息,我心里颇为震撼——如果不是走投无路,夏军怎会以“挨打”的方式来为孩子筹钱?再联想到前不久发生新闻,某男子扮女装卖卫生巾给女儿筹医药费。无比巧合地是,这两人都是30出头的年轻爸爸,各自两岁大的孩子不幸罹患白血病,又都无钱救治。面对如此绝境,两位父亲都没有弃之不顾,没有坐视不管或坐以待毙,而是想方设法地挽救自己的孩子。他们卖房、借钱,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一个扮女装卖卫生巾,一个当起“人肉沙包”。这两位父亲的担当和伟大足以让我们肃然起敬。
然而,从夏军的言语中,我们知道他第一次做“沙包”是在14日。他到西单地铁摆摊,“那儿人多”,不到十分钟,就有保安劝他走。从25日开始,他3天换了3处位置,“因为总是被赶。”与此同时,在微博上也有不少网友质疑当事人作秀。事实上,此类事件一出现,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怀疑其炒作、哗众取宠。有质疑精神当然是好事,但更重要地不要丢弃我们的是非精神和善良品质。让我们听听这两位父亲的言语——充当“人肉沙包”的夏军说“我秉持一种信念,我的事情是真的,只要能筹到钱,我就问心无愧”。扮女装卖卫生巾的王海林则说“要是以前绝对不可能,看起来好变态。但是为了救女儿的命,别人怎么说我不在乎。”
写到这里,我一阵心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没病没灾的正常人,没有人会愿意无缘无故被人打,更没有哪个男人愿意扮女装在大街上售卖女性用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确实走投无路了。作为父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做什么都愿意。两位父亲如此举动目的本身已很明显,就是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并希望得到社会的帮助。他们这种投巧的做法确实吸引了很多注意力并收获了爱心。既然这样的话,只要能救孩子,这两位父亲即使是“作秀”那又怎么样呢? 真心希望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能多一份信任,希望更多地人能关注并帮助这样的“弱势”群体,更希望整个社会的医疗救助体系能不断完善。让“人肉沙包”、“男扮女装”等事件不再出现!
如何让你的分析更深刻、透彻呢?下面介绍几种常用方法。
(1)深刻、透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务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2)假设分析法——是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3)因果分析法——是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其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
(4)归纳分析法——是在列举多个典型论据之后,对这些论据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扣在要证明的论点上。引用、设问、反问、归谬等也可以灵活运用。自白书 作文君,高考作文账号运营者,致力于为广大高中生打造一个长期高效写作提升的平台,每天都会有干货放送给各位小伙伴,让作文满分不再是梦,让每一位高中生都掌握一门写作技巧。
第二篇:时评类写作指导
“时评类”高考作文写作训练
教学目标:
1、熟悉短评特点和写作要求
2、能针对现象或新闻提炼正确的观点并有理有据的进行论证。教学难点:针对材料提炼有思想有深度的观点。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了解时评文体特点和要求 教学步骤:
一、【解读特点】
“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要求考生贴紧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写作上,往往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说理性。
例如高考江西卷的“圆明园兽首拍卖”、辽宁卷的“明星代言”两道作文就属于“时评类”作文。以及近期的游客在故宫文物上刻字、流行的头上长草、中国大妈广场舞等新闻,把时评的热点题目,重新拿来作为作文题,就是期望唤起学生对时事新闻的关注,正是期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一个对社会并不关心的人,很难写出让人叫好的时评文章;
二、时评的基本特征
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三、时评的几种形式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 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
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第二课时:
1、掌握时评的写作要求
2、赏析典型范例,并进行写作指导
一、【写作指导】 时评写作四要求:
1.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话题鲜)2.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观点辣)3.搜集典型有力的论据(论据杂)4.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语言趣)“时评类”文章应尽量体现“五味”:
(1)鲜味。讲究时效性,细心触摸社会的潮流,寻找新颖的题材。
(2)杂味。以事实说话,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材料可以信手拈来。
(3)辣味。思想深刻,讴歌时让读者喜,抨击时让读者怒,具有立场鲜明的战斗性。(4)趣味。语言议论机智、幽默风趣、寓庄于谐,选择让读者感兴趣的题材。
(5)诗味。语言简短铿锵而又含义深刻,富于哲理,让读者读罢掩卷而长思。
二、技法点击
(1)要学会就事论事。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实话实说
评“事”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 游离于“事”高谈阔论。(2)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
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评者,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可以嬉笑怒骂,甚至可以作楚狂之歌。①叙事议论不蔓不枝。举例新颖,最后一句分析回扣中心。确定一个中心句,并阐明确定中心句的依据。
②论点方面。要做到论点明确,一般有两种方式:a开门见山,开宗明义。b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只有做到论点明确,才能有的放矢。③论据方面。
不去关注身边最新的时事要闻,热点的科技动态等等,论据就不新颖,就做不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时代性(时代精神)和历史性(有新因素的历史素材)相结合,点(详写事例)和面(略写事例)相结合,叙议相结合,论据就不能为论点服务。
④论证方面,论证时必须叙议结合,即结合事例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做到叙议结合的论证才是有力的论证。
⑤语言方面。作为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要有一种青春的气势,褒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三、审题立意
1、时事新闻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
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
四、【材料示例】
1.游客在故宫大缸刻字 【审准题意】
批评游客行为,要尊重保护文物(就事论事)根源在于文明素质低下、公德心缺失、(就事论理)
体现盲目浮躁的旅游观,进而分析整个社会的盲目浮躁(就事论理)中国式旅游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标签,直接影响国家形象。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物理和材料学家)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的仪式上尴尬了一把,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的书法作品是用篆体所书写的黄遵宪送梁启超诗《赠任父同年》,顾校长读到诗中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字时卡了壳。这事引起许多人指责,有人认为“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甚至有人提出顾校长应引咎辞职。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顾秉林校长“卡壳之失”
2、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1)为顾校长辩护:不能求全责备(2)批评顾校长:
①为何不未雨绸缪-——就事论事
②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借题发挥和联想(就是论理)3.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在京举行
来自四川和黑龙江等多所高校的10名大学生在北京的中国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上亮相。经过两个小时的竞拍,6名大学生获得了保姆工作,年薪最高为4•15万元。【素材点拨】
面对“就业难”的困境,只要大学生们放下架子,适应社会,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找一份工作并不是梦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生从事保姆工作,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知识和人才的浪费。【构思方向】
适应;(2)解放思想;(3)勇于尝试;(4)珍惜知识和人才。4.请以下面的新闻为素材,写一篇短评。
《新京报》 2月3日报道,北京731路公交车上,一名外国乘客因其提出违规停车的要求遭到拒绝而对该车的司机与售票员破口大骂为“中国猪” 司机和售票员笑脸相迎,他们严格遵守公交公司的《员工守则》,做到了“打不还 手,骂不还口”。
一、选取角度:
1、司机和售票员的忍让态度,你持何态度?
2、对外国乘客的无理取闹,你有什么感想? 第一步:吃透材料,选取角度(选角度)(对于司机和乘务员的忍让,你持何态度?)
(一)反对忍让
1.触及到了人格及民族尊严 触及到了人格及民族尊严。1.触及到了人格及民族尊严。2.纵恶消弭了正气,助长了邪恶。
3.《员工守则》漠视了员工的名誉权、生命健康权等基本权利。
(二)赞成忍让
1.表现了一个大国公民的气度和修养。2.他们的行为既无损 国格”也无损人格。3.以暴治暴不利于构筑和谐的社会环境
◆选材:要求选用富于时代性、思想性的典型素材,凸显出其鲜明的时效特征,选用与所给材料相似或相对的素材来分析: 如2009年高考辽宁卷的写作,就应围绕“明星代言”的相关的现象案例、前因后果来选材。、如天一联考二故宫大缸遭刻字的新闻类似材料:承德避暑山庄石碑遭“泼墨”、博物馆大殿门扇、楠木雕饰被割掉古床博物馆遭参观者“砸场”、埃及神庙 惊现“到此一游”、北京西便门城墙四处“海誓山盟
卢浮宫名画被游客“个性签名”
无心之失故宫文物被科研工作者“误伤” 耶稣画像惨遭“毒手”变猴子
达·芬奇名作失色成“LED屏幕”
圆明园文物 误变“土豪金”
唐代石佛被重塑成水泥佛。◆结构: “时评类”作文从本质上说,属于议论文体。在写法上应遵循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精炼的语言、合理的论证及严密的逻辑性。注意:(即使是时评类作文,也要有规范和清晰美观的结构,除非你对的的字体卷面及语言有着绝对的信心,或者作文能保证一定的高度与深度。否则就规规矩矩地写作)◆写作模式:
“时评”也属于议论文,那么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就和一般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它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样做)
1、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引)【略】
2、对报道内容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渡。(点)【略】
3、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议)【详】
4、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联)【详】
5、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结)【详】 即:引——点——议——联——结
除了“联”,驳论与归谬也是时评中运用比较多的技巧。这种时评作文,往往在材料中有针锋相对的观点,这时采用的结构就稍有变化:先破后立。
所谓“先破”,即批驳对方错误码,可以驳观点、驳论扰、驳论证。尤其以驳对方论据的虚假、论证的可笑用得最多。所谓“后立”,指批驳对方错误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标题
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如高考辽宁卷题目《都是明星代言惹的祸》《责任是成功的阶梯》《明星不应负根本责任》等;江西卷题目《为蔡先生鼓掌》《人间处处蔡铭超》《蔡先生所为得不偿失》等。
再如一些报纸的时评标题:《银行总是对的,是谁惯坏的?》《今天,我们怎样向雷锋同志学习》《究竟是谁宠坏了“跳水皇后”郭晶晶?》《全国每人拉1000元,我看行》《郭敬明当官戳痛了谁》等都直指问题的本质和核心。再看下面三个标题:
(1)原题:2009年税收监控,稽查重点将是谁?
(2)原题:利息税征收何时能遏制?
(3)原题:春季出游,爱惜花草
有人经过改写,变成了下面的文字:
(1)2009,谁将被税局重点“照顾”?
(2)利息税何时能止痒?
(3)春季出游别“拈花惹草” ▲拟题方法: 提问法:把人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为读者设置悬念。如《安排就业能不能“优先下一代”?》 数字法:用数字突显出问题的严重性或复杂性,使读者一目了然。如《二十六个百姓摊一个“仆人”》
判断法:用一个表判断的短语点明中心论点,如《恶搞是对批评的滥用》
反问法:用反诘的语气将批驳的事实或要评论的问题提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格言能 “震撼”贪官?》
引用法:直接引用要批驳的观点,并给予否定,这样态度鲜明。如《不可盲目“先就业后择业”》 ▲开头
适度描述事件主体,但切忌花大篇幅回顾。应找出事件的主题,针对主题,应用言简意赅、掷地有声的语言亮出自己观点。即迅捷入题,耀人眼球,方能吸引读者,震撼人心。例如:
蔡铭超先生拍而不买,致使天价兽首流拍,本人认为这一行为得不偿失。(2009年高考辽宁一考生《蔡先生所为得不偿失》——明确提出自已的观点)
在法国举行的拍卖会上,蔡铭超先生以天价拍下圆明园文物——兔首、鼠首,但拒绝付款。有人认为这是一出闹剧,但我要为蔡先生鼓掌。
蔡先生的这一行为无疑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体现。(2009年高考辽宁一考生《为蔡先生鼓掌》——适度描述事件主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于观点,一定要掷地有声,拒绝平庸。一个平庸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观点,是没有太大价值的。相反,如果我们从一些常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提出新颖的观点,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观点。▲主体部分
则应结合观点,剖析事件,开掘本质,辩证分析:
(1)可适当解释事件的关键词,解决“是什么”问题。但不能泛泛而谈,尽量通过具体的实例剖析出事件的本质。
(2)分析问题。(为什么)
A.要紧紧扣住论题本身。如:赞扬蔡铭超的做法,从头到尾都应该围绕赞扬这一行为而展开论述。做到中心明确,否则就会有偏题或离题之嫌。
B.要研究问题本身。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单一现象后面的本质、形成的原因、现阶段的影响、今后发展的结果、自己内心的感受。
C.在文章的行文组织上,要做到思路清晰,尽量将论据、论点等分项列出,让人一看就能理清头绪。
(3)怎样做:如:对于在文物上刻字现象,要保护文物,提升国民素质,法律规范等 ▲结尾
要呼应形头,收束总结,这样才能保证论述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时评类”文章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的议论文,主要是针对新闻或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它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嬉笑怒骂、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第三课时:实战演练,写一篇时评
进行交流修改、点评
教学步骤:
“时评类”作文模拟演练
文题设计1
最近,“成都名片”评选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2005年“超女”冠军李宇春获近1500票,超过武侯祠、春熙路等代表成都文化特色的景点,暂列第一名。这引起了很多专家的质疑。你对此有何看法?
构思提示:“名片”是代表一个地方形象、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标志。任何地方都有值得本区域人民耳熟能详、引以为傲、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的文化符号和名片。就本题而言,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立意:
1.赞成李宇春作为成都的名片。李宇春是成都走出去的魅力女孩,作为中国当代的大众偶像,李宇春的影响力早已走出了娱乐圈的范畴。出道4年,她多次登上《环球》《人民画报》《TimeOut》《Glamour》等杂志封面,更是分别登上亚洲版和美国版的《时代周刊》。当然,除了事业上的成功,她还热衷于公益事业:“玉米爱心基金”是中国第一个以歌迷命名的零资源启动基金,但至今捐款已突破500万元„„
2.否认李宇春作为成都名片。名片主要内涵应该是文化,要有历史的厚重感,要承载人们对其的厚望等等。
当然,不管从哪种角度写作,时评体的标志一定要明显,符合我们上文讲的一些特征。文题设计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河南省新密市工人张海超,2004年6月到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班,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工作3年多后,他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企业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投诉后他得以被鉴定,郑州职业病防治所却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为寻求真相,这位28岁的年轻人只好跑到郑州大学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铁心“开胸验肺”,以此悲壮之举揭穿了谎言。
要求:请对上述材料进行评论。
构思提示:这个真实的故事令人心碎。张海超的被迫自救,更像在拿健康甚至生命冒险,赌自己没病(肺结核),而是社会(郑州职防所)有病(“误诊”)。张海超自知面对的是一家大企业,“我这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也深信在那个企业里与他有相同遭遇的工友,还另有其人。这种“一个人在战斗”的公民形象,其痛感之深,情何以堪。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类似个案时有发生?为什么自救者时常走投无路,不得不采取极端方式?为什么原本由全社会担负的自救成本,却要由一位孤苦无告的农民承担?在人类还没有完全放弃“以暴易暴”的思维前,人们在张海超身上也看到了一种“让人含泪的暴力”,一种并不施害于他人,而是加诸自身的暴力。为证明自身清白而“开胸验肺”,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残”?无论如何,如果恶意“误诊”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如果法律正义能得到有效伸张,如果相关维权制度健全、维权途径通畅,张海超绝不至于要如此与“误诊”对赌,“一个人在战斗”。
以上两个题目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短评。
交叉修改,按要求点评判分,全班交流写得好的作文。老师选一篇讲讲修改意见。
第三篇:时评类作文指导
一、什么是时评?
“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
“时评”可以取材于新闻报道,对新闻事件和人物发表议论,也可以就“身边”事、“心头”事发表意见,只要是关于当下的(现在进行时)意见,就是“时评”。
二、时评写作的特点:
1、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
2、在写法上,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
就事论理,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
3、在命题上,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时评写作的方法: 写作模式一: 引--提--议--联--结
1.引用原材料。
对于短小的材料可以全篇引述,对长的材料应该作恰如其分的概括并作有针对性的引述。材料的转述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2.提炼论点。
“提”就是从引述的材料中提炼出“感想”,即中心论点。具体来说,在引述材料后,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中心论点。这一步十分重要,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并且要是非明确,褒贬分明。3.议论分析中心论点。
“议”则是从多个角度分析材料,或揭示其根源,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可借用议论文中的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结合等论证方法。
4.联系、引申、类比一般事实。
“联”就是“引申”、“类比”,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特别要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文章内容是否充实,是否具有针对性,关键就在这一步。
原材料再丰富,充其量也只是一个点,一个小小的点,是“沧海一粟”,如果再联系社会现实,这就像摄影机镜头画面定格后又逐渐地放大、放远、展开更广阔的背景一样,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能使读者由衷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令人信服。是从“小”到“大”的深化。5.照应开头,强调论点。“结”就是收束全文。可以借用名言,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寻找对策,倡议劝勉;或总结全文,呼吁号召……一句话,就是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深化中心,使文章浑然一体。例题1:据媒体报道,今年9月1日开学后,一些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的学校发现,新初一的语文课文中,有些篇目被更换,其中包括鲁迅的《风筝》。一些专家解释原因说“鲁迅的文章过于深刻”。对此有人忧虑,有人遗憾,有人觉得很正常……这让人不禁想起这几年“鲁迅文章大撤退”的类似新闻,一旦有鲁迅作品撤换就会引起广泛讨论,被反复提及。范文示例: 撤退中的变革
“鲁迅文章大撤退”这一曾经仿佛不可能的变化,现如今却真真正正地上演了。
每逢变革,必有人跳脚,有人大骂。这一次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为此忧虑者层出不穷。而对于专家“太过深刻”的解释,更是遗憾之声充耳不绝。
然而,再多的反对也遮不住这一变革带来的希望。鲁迅,那个神坛上的伟人,已经走下来了。虽然他的作品从来都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但那犀利的笔风和深邃的思考毕竟属于那个遥远的时代。
曾经的中国,因鲁迅的文章而有了一扫阴霾的勇气。可是现在的社会已不是一片黑暗。阳光下的孩子们,如果从小便“横眉冷对”,他又怎么去面向光明。鲁迅的文章批判的手法太过锋利,让懵懂的孩子们执此利刃,只会伤人伤己。
科技上的进步依赖改变,《物种起源》可以从生物“圣经”被打到“不完全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在改变世界之后,被新的理论所取代。真理永远在下一篇论文中。
科技如此,社会亦如此。从马克思理论到毛泽东思想,再后来治国方针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历史已经证明,没有一条理论是错的,改变是为了选择适合时代的暂时真理。
思想的变革虽不是科技和社会所能简单相比的,但就发展与改变的必要性来说,又是遵循这一普适规律的。鲁迅的思想,作过中华民族的北极星。但已经迈进黎明的我们,对于那“过于深刻”的文字,应该去批判的继承。很明显,孩子们还没有那个能力。
曾经普及鲁迅的原因,是中国太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了。而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批评和谣言,甚至远超现如今的缺点。这时再培养出一批愤青,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社会的发展,关键在于思想上的改变。“鲁迅大撤退”是一种表象,而这种表象所体现出来的正是一种从初等教育开始,指引下一代中国人思想发展转变的改革。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千年前的圣人对于礼乐的崇拜已被淘汰,但他的一些思想,例如对于变革的追求,却依然伟大。鲁迅,也应该走上这么一条路。未来的孩子们,大概只能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认识伟人鲁迅了。而他的思想,则应是被致力于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反复咀嚼,以取其精华。让鲁迅撤退吧,让思想改变吧,让社会进步吧。否则孩子们太累,社会也太累,就连鲁迅也该累了。写作模式二:
除了“联”,驳论与归谬也是时评中运用比较多的技巧。这种时评作文,往往在材料中有针锋相对的观点,这时采用的结构就稍有变化:先破后立。
所谓“先破”,即批驳对方错误,可以驳观点、驳论据、驳论证。尤其以驳对方论据的虚假、论证的可笑用得最多。
所谓“后立”,指批驳对方错误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
例题2: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范文示例:
鲁迅不能远去,更不能删去
中学生随便杜撰的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害得鲁迅先生不轻。有些人就借这句话,想删去鲁迅先生的作品,减少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分量,我看是一种轻率不理智的表现。
大家可以推敲一下中学生的这句顺口溜,怕文言文,我们就要把文言文给删掉?怕写作文,我们就不写作文啦?显然不能。学生所怕的,反而是最有用,最应该加强的。传统国学不要啦?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难道因为学生一句不太负责任的顺口溜就轻而易举的删去?写作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难道因为学生惧怕,我们就不训练写作,就不再运用写作?就取消平日的作文训练?显然十分可笑荒唐!学生毕竟年幼无知,其意见也不定就正确,完全跟着学生感觉走,这是很明显是愚蠢不明智的。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看看学生读的课外书籍,你就会明白个大概。学生喜欢智慧背囊式的精悍的小美文,学生喜欢有浅显道理的所谓哲理故事,学生喜欢让人心动的情感故事,喜欢《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选载的新潮时尚文章。如果你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喜欢的这些快餐式的美其名曰的美文,实际价值不是很大,最多给人一时的心动,不会长久的影响你。这些文章看似美,实际经不起咀嚼,也不会被历史沉淀下来。这些文章,阅读难度不大,语言华丽精彩,学生乐意读。所以,学生在阅读学习鲁迅先生那些有一定历史感现实感的文章时,就要费一点事,就觉得有难度。学生阅读,不想费事,不想费脑子,想的是轻松。很显然,这是有害的。快餐式文化作品,冲击了鲁迅,冲击了那些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章。
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被历史证明有着很高价值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属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也属于今天和未来,所以根本不存在过时的问题。有人说,鲁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可是,有谁不是时代的产物?谁能超越时代?脱离时代?
因为鲁迅关心社会,关心广大的民众,所以文章带有时代的色彩,留下了时代的烙印。鲁迅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的,揭露现实的。可是,现在的很多中学生不关心现实,不喜欢看现实主义的作品。学生所喜欢的那些新潮的美文,往往不痛不痒,无病呻吟,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实际上,这是很危险的。
而对鲁迅作品的畏惧和后怕,完全是学生以讹传讹的误导,是对鲁迅作品的误读。这句不负责任的顺口溜,伤害了鲁迅,也坑害了广大青少年。让学生远离鲁迅,不仅是一个天大的错误,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无知。不是鲁迅作品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应有的历史地位,失去了市场,而是我们有些人的误导和错误教育,影响了鲁迅的存在。
我们已经十分无知,我们不能再错。让鲁迅留下来,不容商量!
四、时评写作训练:
9月26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公认“四大名著”是经典,但是这个经典真的就适合孩子吗?秦春华认为,《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的故事,少年人血气方刚,心性未定,难免不会猴儿学样;《三国演义》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从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其隐含意义极为深远宏阔,远非孩子所能理解,其中蕴含着浓郁的佛教色彩;而《红楼梦》中的“色”“空”“幻”“灭”不利于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任选上面两种写作模式,列一个不少于200字的写作提纲。(要求“引”、“提”、“结”必须是完整表述,中间“联”或“驳”可概述。)
第四篇:时评类写作
时评类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自1978年正式出版以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先后经历了5次修订。在2012年的第6版中,人们发现:第一,尽管名为“汉语”词典,却收录了“NBA”“MP3”等200多个西文字母词,《现汉》似乎变得不纯了;第二,像“入围”,它本来是“入闱”的错误写法,现在却被赋予了人们常说的意思,作为一个新词条与“入闱”平起平坐了,《现汉》似乎开始向不合理“妥协”了;第三,“粉丝”“宅男”等词居然也被收录进来,《现汉》似乎“放下身段”,变得更加现实了;……
有人认为这样的修订并不成功,像这样的变化令人担忧;有人说,这种事也不得不这样,总算给了个说法;有人说,大家都这么用,习惯成自然,自然即合理;有人说,社会发展了,有些东西该变就得变……
上述争议或类似现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在材料含意范围之内,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善于接纳新事物
正如材料中所说的,似乎《现代汉语词典》的每一次修订后都能引起一次热烈的大讨论,着实让人觉得有些奇怪,难道一本字典有这么重要吗?但要知道,《现汉》在中国的地位与《辞海》相当,一直有“汉语词汇的风向标”之称,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看《现汉》引入新潮词汇就喊着“汉语不存”了。
但理解并不意味着认同,事实上,《现汉》之所以能从1978年发展到今天,之所以在三十多年后依然作为“汉语词汇的风向标”,正是因为它不断吸收新的词汇,而不仅仅依赖于旧的词汇。试想,如果今天的汉语词汇依旧用着三十多年前的词汇,那谁会看这样一本词典呢?所以词典引入新词汇并不是一件坏事,所以,对于那些对着新版《现汉》大呼小叫的人,我们可以用一句网上常用的语言来回敬他们:洗洗睡吧。
事实上,不只是词典因为善于吸收新东西而得到了发展,任何事物能永葆生命力的重要方法就是善于吸收,勇于接纳新事物。在接纳新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开阔眼界,丰富并发展自己,使自己变得完美。中国的唐文化之所以有那么巨大的影响力,能够形成影响整个亚洲的汉文化国,正是因为它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周边民族的文化,将他们加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全新的汉文化,而这种新文化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国甚至整个亚洲的历史过程。
善于接纳新事物,并不等同于完全接纳,就像《现汉》一样,它虽然新增了许多新词汇,但都是经过人们长期使用后,已经成为习惯用语的词汇,而对于现在人们常说的一些流行词汇,或者“火星文”,《现汉》都坚决地将他们拒之门外,这也就是为什么《现汉》都保持其权威性的原因。我们在向新事物学习时也一样,在学习时要分清好坏,明辨是非,接受有积极作用的新事物,拒绝落后的腐朽事物,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走向歧途。
至今,《现代汉语词典》已近走过了34年的历史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它能继续走下去,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每天都在学习接纳新的东西,每天都使自己更完美,使自己的人生大道越走越宽。
现代还是汉语
《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引起人们的争论,有人说它不纯了,有人说它变得现实了,有人觉得社会发展了,《汉语词典》也应随之变化,有人说《现汉》不再属于汉语了,我不评论到底哪一方是对的,但就《现代汉语词典》这个名字而言,我觉得这次修订是成功的。
首先,“现代”二字是一个关键,既然名为“现代”,就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的流逝汉语的发展而扩充词典的内容。一些常用的,不规范的词条被赋予意义,这并非不合理。长时间以来被人们错误理解、运用的字眼,如今变得理所当然,那《词典》还有必要固执地死守城门,拒绝接纳它们吗?“现代”二字是对时间的描述,而我们所处的这个现代正在不断的延伸着,时间长了,那么在这段多年来的时间内所成形的字眼,就不能被汉语大家庭接纳了吗?时间在流转,现代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化,新的概念理应被认可。其次,是第二个同样重要的词:汉语。NBA、MP3等词的引入看似违背了“汉语”的准则,但也不影响什么,将这类英文缩写融入汉语大家庭也并非不妥。这些英文字母词被大家熟知,并多次使用,以致我们在使用时并没有察觉自己是在说外语,反倒觉得这样很合乎常理,如果非把MP3改成“个人音乐播放器”,我反而不知道它的意思了,这些字母已在人们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具象的事物,就如同汉语词语一样,如此看来,也就无所谓东西差异了,因为它们和汉语一样,都是为使用汉语的人服务的。
“现代”与“汉语”这两个词在眼下看来有着很大的矛盾。但“现代”意味着接纳那些原本不属于汉语范畴的词语,而“汉语”又将这门槛台的很高。实际上,并非只有一种可以选择。只重视“现代”固然不合理,只考虑“汉语”又不会有任何改善,而两者适当的放松界限,并能很好的“共事”,在“现代中”适当的删去一些不合乎“汉语”的字眼,在“汉语”中降低资格准线,如此一来,《现代汉语词典》便能在变得更充实的同时,不失去其本身的意义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新京报》7月16日报道:包括今年文科状元在内的北京90名学生入围香港大学内地本科生录取计划名单。《北京晨报》7月12日报道:这些高分考生有多名已被北大、清华录取。具有优良教育机制和高额奖学金双重优势,港校火爆招生阵势引起部分社会人士和学者担忧。目前关于“北大、清华将被香港高校扫成二流”的观点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便是明证。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侧面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坚持自己之特色,便是学府第一流
近年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港校不断以其优良教育机制和高额奖学金的双重优势,吸引内地高分考生前去就读。其中,不乏被人们视为“珍宝”的高考文、理科状元。这让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内地知名学府不得不感受到人才流失的危机已经来临,部分社会人士和学者也对此甚忧,有人甚至提出了“北大、清华将被香港高校扫成二流”的观点。
但依个人之见,北大、清华与香港各高校之间并不存在孰为一流、孰为二流的问题,因为其二者遵循的教育机制是不同的,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特色又都以其特色使莘莘学子心向往之。北大、清华作为国人熟知的著名学府,一直以来秉承的是它们建校时就已奠定的治学风格,严谨、求真、质朴。一代学子在那里感受到新、旧思想的冲击,一代学子在那里意识到中华民族之觉醒,又有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在那里学会心怀天下、许下为中国之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诺言。而香港的那些名校,也因其种种历史因素而形成了更接近于西方大学的治学理念,思想活跃、开阔、与国际接轨。学子们在那里感受到的则是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加全方位的打算。内地考生对此做出不同的选择,实为他们更欣赏哪一种办学特色和治学风格。有的学子钟情于求真务实、思维严谨、心怀苍生,有的学子更向往放眼大千世界、接受新鲜事物、让思维更加自由。因此,他们便迈入了不同的大学校门。
一流与二流的评判,不取决于吸收高分考生数量的多少,更不取决于世界大学排名的榜单,而是看自身的办学理念与现实需要是否契合。从我国国情现状来看,北大、清华那样遵循传统理念的学府必不可少,同样,面对日益交融的世界,中国也需要香港各高校培养出思想活跃的人才。不同风格的学府可以造就不同类型的人才,坚持特有的办学风格,可以让它们在各自领域成为第一流。因此,任何学府都应坚持自己的办学风格,积极吸收欣赏自己风格的学子,使之成为国家建设之栋梁。
不是人才流失、不是危机四起,而是世界在变、需求在变,对人才类型的培养也在变。不变的、要坚持的,即是自身拥有的、独树一帜的。
坚持自己之特色,便是学府第一流。
高校竞争应该给予鼓励
高考的录取一直是为人关注的话题,今年高考过后各大报纸相继报道,优秀的学生面对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大学,更倾向于对港校报考。我认为,港校与国内一流大学的竞争已形成,这种态势是值得鼓励的,所谓“清北被扫成二流”的说法是杞人忧天,没有必要的。
可能许多人疑惑,如此优秀的学生为何放弃声名远扬的国内最优秀的两所高校:清华和北大,而转向港大呢?在我看来,港大等港校毕竟与大陆体制政策不同,环境又更偏于西方,可能在思维教学方式上相比传统的国内大学而言更加活跃深入;作为出国的跳板,港校学位是被世界一流大学认可的,对于想出国深造的同学而言也是不错的选择。国校和港校各有优势,并不是只有清华和北大才是中国最好的学府。
港校扩招引起一阵“留港”热,我认为港校扩招的做法也无可非议,原因有二:其一,随着政策的改革,两岸三地的学生自由择校的范围越来越广,港校扩招有助于推动两岸同胞的文化交流;其二,香港和内地的学生数量都在逐年减少,内地人才济济,港校也想借此收优秀的学生于门下,扩展自己的实力,同时内地优秀的大学具被清华、北大所垄断,优秀的学生只能二选一。这不仅无法促进清北两所学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面对传统教育,一些新的思想无法激发出,一代代按照老路子走,总也原地踏步,甚至可能会出现部分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所以我认为,有竞争才有发展,港校扩招而产生的竞争是促进清北两校发展的助推器。
网上许多网民担心清华北大被港大扫为二流大学,我认为,这种说法是毫不负责任的。面对竞争我们不能根据一时的现象妄自推断本质,清华北大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内地一流大学,培养出的人才众多,不能因为学生的“不选择”而与大学的“不优秀”划等号。再者,中华民族不缺少人才,真正优秀的人无论是选择国校还是港校都可能成为栋梁之材。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多人面对高校竞争的态势无法端正心态,实际上“优秀”不是靠舆论“讲”出来的,而是靠实力“拼”出来的。
高校的竞争已成为态势,面对国校港校的竞争,我们应该端正心态选择适合的大学,不能因为竞争的存在而褒一方忧一方,而是应该鼓励发展进步,让优秀的学生真正能在优秀的高校里获取知识,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一九**年十月,作家萨特在报纸上获悉,自己可能是当届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他立即写了一份声明给瑞典皇家科学院,并刊登在报纸上:“基于个人的原因,我不希望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可能获奖的名单上。”这份声明无效。萨特非常生气,他不明白为什么瑞典的评委会不顾他的反对,偏要颁奖给他。他又写了一份声明,拒绝前往领奖。萨特的举动不免强烈,不要名,也别和钱过不去呀!那一年的诺贝尔奖金是二十五万克朗(约六万美元),可以让一千个人生活一年。但萨特的理由是,文学家的作品本身已经俱足,不需要来自任何官方的荣誉。
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心之所向,唯作品而已
1964年,当作家萨特获悉自己或许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他婉拒了这份荣誉并最终拒绝前往领奖。理由便是:作品本身已俱足,不需任何官方荣誉。或讥其不识时务,或惜其未能把握住高额奖金的同时,也失去了名气攀升的绝佳机会。但我坚信更多人会理解,外界的评价,金钱的诱惑都非真正文学家所想,他们所热爱并坚守的,唯文字与作品而已。
在文学家的生命中,文字是渗透在骨肉中的灵魂,是不容玷辱的终生所爱。“文,乃出自本心之情;字,乃言出唇口之意”。字字句句所组成的作品,乃是文学家的心之所在,岂是他物可比?有人闭门握笔数年甚至数十年,倾注毕生心血,只为完成一部作品,完成心中的坚持与梦想,或许是为写心心念念一辈子的家人,或许是为给世人描绘一幅家乡画卷,亦或是将自己走南闯北看尽的山河百态记叙下来谨作纪念。总之无论作品内容是什么,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是作者的心与作者的情,而非他头上的荣誉。发自内心之物,必要用心去衡量,而非用金钱衡量。
而为世人所看重的荣誉和与之到来的金钱,便完完全全是身外之物了。李白讲“天生我材必有用,千 金散尽还复来”,这其实并非是文学家的真实想法,而是带有求仕色彩。真正的文学家,哪怕千金散去不复还,只要作品在,心便在,亦不再由他求。我想起“当年明月”,有人讥讽他写《明朝那些事儿》将历史写得不伦不类,他不予理会,有媒体赞他书畅销数百万,他亦不做胜利姿态。他说:“写作初衷本就只为自己和读者,我只注重作品本身,不在乎其他。”诚然,出版社需要更好的卖点,媒体需要更加热点的噱头,但,官方的荣誉,不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评论家不需要这些,读者不需要这些,作家更不需要!
当然,此处所指,并非指但凡他人评论指点就一概不理,而是不去过分看重官方给予的空头名誉和金钱的诱惑,文学家们往往会择取有益的见解和建议,作为作品提升的依据。
如萨特般,千万个文学家千万个作品,无数日夜的浇灌无数次的删改,作品本身已是无价之物,是作家的心血凝结所在。轻身略过脚下缠绕的荣誉与金钱,且听文学家们道一句心声:“吾心之所向,唯作品而已”。
坚守纯净的精神世界
作家萨特拒绝获得诺贝尔奖,也拒绝了高额的奖金,他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文学家的作品本身已经俱足,不需要来自任何官方的荣誉。萨特的行动是对自己文学艺术作品的纯正的追求,不希望沾染世俗光...............环,也是对自己纯净的精神世界的坚守。................ 当今社会上文学作品可谓鱼龙混杂,缺乏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人们反复推敲的作品。然而许多这样的作品却屡次登上各大销售排行榜的前列,许多作家为争取名利不惜放下自己对文学的高尚情怀,起笔写下只供大众娱乐消遣的“快餐作品”。这种脱离纯净的精神世界而投向世俗汪洋的做法,不仅传播了争名逐利的不良风气,也使文学作品的价值大打折扣。
然而在文坛像保罗.埃罗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作者,他的多部作品被译成71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发行。这个巴西人在他的国家的知名度可与足球,桑巴齐足。然而这位作家却极少获得过什么文学作品的大奖,在被问及“什么是作家的成功?”时他回答:“首先我并不认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意味着一个作家的成功,我认为作家的成功在于写出他想表达的东西,哪怕只有几个读者,哪怕有成百上千的读者,只要他做到了,那他就是一位成功的作家。”保罗的一番话语很好的诠释了对于纯净精神世界的坚守,保罗起初并不是一位作家,他到中年时才开始实现他儿时的梦想,那时长达600公里徒步去圣地亚哥的朝圣之旅使他愿意其他人分享这份珍贵的精神文化,“我没有期待会那么多读者,真得从来没有想过。”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不为功名而写作,坚守住自己纯净的精神世界,保尔.埃罗拉已然是一位成功的作家。
同是对于自己纯净精神世界的坚守,有人像萨特一样,拒绝领奖;有人像顾圣婴一样,在文革时带着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去;有人会拒绝张艺谋的邀请,只因为张所需的剧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出入……那么多文学家艺术家坚守住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愿承载着灵魂的文学艺术殿堂受到世俗的玷污。不仅对于他们如此,我们自己的精神世界也需要纯净。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2012年8月,美国反兴奋剂组织剥夺了兰斯·阿姆斯特朗“环法七冠王”的荣誉,并对他处以终身禁赛。算上兰斯·阿姆斯特朗,在过去14年中,共有高达9个总冠军因禁药问题被剥夺环法冠军资格。此外,近十年的每届环法赛都不断爆出兴奋剂丑闻,乌尔里希、巴索、维诺库罗夫等车坛名将都卷入过兴奋剂事件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荣誉因诚信而真实
2012年8月,车坛名将兰斯·阿姆斯特朗因禁药问题被剥夺“环法七冠王”荣誉,并被处以终身禁赛。而在过去的14年中,共有高达9个总冠军因禁药问题被剥夺环法冠军资格。只因欺骗,无数的光芒和仰望 在这一刻灰飞烟灭,他们剩下的,恐怕只有悔恨。这使我们不得不又一次思考荣誉的真谛、诚信的重要。或许,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荣誉只给配得上它的人,荣誉因诚信而真实。
可纵观当今,在名利与金钱的趋使下,越来越多的人怀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在荣誉的崇高上作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一举夺得8枚金牌、被誉为“飞鱼”的美国泳坛名将菲尔普斯,在前些时候卷入兴奋剂与吸毒事件中,这使他身上的光芒黯淡了许多,世界也收回了仰望他的目光。他所能做的,只是深深低下头、含泪地道歉。而这样的现象,不仅存在于体育界,也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近些年,高考作弊的现象在部分省市频频出现。有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涉嫌在考试过程中作弊,最终只能无奈地接受禁考三年的惩罚。他们为之拼搏了12年的梦想,也因他们一朝不诚实的举动而瞬间破灭。倘若服用兴奋剂和考试作弊的现象未被查出,那么获得荣誉的人,真的会毫不愧疚地接受鲜花和掌声吗?他们获得的荣誉又有真实与价值可言吗?
荣誉因诚信而真实。真实的荣誉,其实也是寻得到的。在刚刚结束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泳坛小将叶诗文面对各大外国媒体的质疑、猜测,依然能问心无愧地说出“我是诚实的”这几个字,最终获得了全世界的信服和赞叹,以及对她获得荣誉的由衷祝贺。这样诚信的荣誉才是真实的、可被仰望的,更是被历史铭记的。
荣誉,因诚信与否,或真实,或虚假;或被仰视,或遭唾弃。拥有荣誉的人,或如叶诗文昂首挺胸、问心无愧,或如阿姆斯特朗心存愧疚、追悔莫及。这一切,都取决于一刹那的抉择,诚信还是欺骗?这不仅仅关乎名利与金钱,更关乎为人的品格与德行。
荣誉因诚信而真实。没有诚信的桂冠,光芒再艳丽也只是空壳。诚信的荣誉,才注定永远闪烁。
荣誉因诚信而真实,其实人生亦如此。
抹去荣誉上的污点
2012年8月,美国反兴奋剂组织剥夺了阿姆斯特朗“环法七冠王”的荣誉并处之以终身禁赛的惩罚。这样的例子如今屡屡出现,不仅有近年来历届环法赛的名将,更有各项世界大赛的各国运动员。冠军的光环变得虚假而污浊,长久的努力化为乌有,涉案运动员们孚背众望而又深愧于心。我想,不论承受何种压力,迫于怎样的无奈,运动员都应坚持比赛的公平性和纯洁性,亲手抹去荣誉上的污点。
兴奋剂等使得大量名将毁誉一生的禁药盛行,并非事出无因。或许是金钱与冠军头衔的诱惑,使得运动员丧失了自我,扭曲了荣誉观,再看不清运动的高尚精神与公平准则。也可能是因为迫于国家、团体或是社会舆论的压力,不得不踏入禁区。当“六连冠”的重担深深负于肩上,运动员难免会为了“七冠王”铤而走险。但,这决不会是就此陷入深渊,给冠军头衔抹黑的借口。
一旦服用禁药,无论事发与否,其所造成的危害都是永久性的。一时摘得桂冠,赢得欣羡与赞美。但于一个运动员的内心来说,却永远地缺失了因挥洒汗水真正拼搏而取得荣誉的成就感。试想,一个违背了体育精神与道德的运动员,又怎么能为区区一块奖牌而真正开心得起来。若东窗事发,运动员背后的国家、团体、万千崇拜者,又当如何自处?那会是难以承受的惊诧、失望、羞耻,是再不能挽回的黑色记忆。
纵有千般原因,服兴奋剂的危害却也显而易见。对于此,作为运动员,定要坚定地为自己和他人抹去污点。首先,运动员应加深自己对于运动和荣誉的正确理解,切不可使之扭曲乃至蒙蔽内心。无论外界如何,自己日日夜夜的汗水付出是最重要、最不容辜负的。一份虚假的荣誉,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努力和家人朋友的支持。再者,还是不要过分看重金钱和媒体的报道导议论。可以将那些当作是前行的动力,但决不能任其成为将自己推入深渊的压力。当在伦敦奥运会上发挥惊人摘金后,叶诗文被众人怀疑,媒体议论纷纷。她接受采访时说:“我绝不会服用兴奋剂,从未想过。我不在乎外界的评论,但我不会对不起自己的付出,更不会让大家失望。”这是一种坚定的、对于自己和运动的誓言,是所有运动员都应承诺并履行的。
当桂冠变得污浊而不再真实,所有人的付出都已经有违初衷。诚然,社会应为运动员的兴奋剂事件负有一定责任,应为其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过份给予其名誉诱惑和舆论压力。但最终选择权仍在运动员自己。望名将们切莫丢失本心,还自己和旁人一个没有污点的冠军头衔。
第五篇:2018高考“时评争议型类”作文写作指导及
2018高考“时评争议型类”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
【解读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旨在着重考查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读懂材料,在读懂的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所以审题时的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要求较高。
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写作目的、要求,更加明确、单一。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材料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任务来写作,从而更有效地规避套作和宿构,实现写作能力在应用层面的考查。坚持“一点四面”(以立德树人为重点,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通过形成“一点四面”实现高考语文的育人导向。
最近出现的“时评类”作文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选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题目材料,要求考生贴紧材料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写作上,往往是以说理议论为主,要求针对时事热点话题展开分析,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见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说理性。
◆ 时评的基本特征
讲究“时效性、针对性、准确性、说理性、思想性”。尤其要注重准确性和说理性。
关于时评。时评”是“时事评论”与“时政评论”的略称,指对新近发生的一件事发表自己看法的文章,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样式。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
◆时评的几种形式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就事论事,就是对时事本身进行直接的评论。一般有三种类别:
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
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
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写作指导】
◆时评写作四要求:
1.选取恰当的当下新闻(话题鲜)
2.确定鲜明独到的观点(观点辣)3.搜集典型有力的论据(论据杂)
4.运用严密有趣的语言(语言趣)
◆“时评争议类”文章应尽量体现“五味”:
(1)鲜味。讲究时效性,细心触摸社会的潮流,寻找新颖的题材。
(2)杂味。以事实说话,古今中外、天南地北的材料可以信手拈来。
(3)辣味。思想深刻,讴歌时让读者喜,抨击时让读者怒,具有立场鲜明的战斗性。
(4)趣味。语言议论机智、幽默风趣、寓庄于谐,选择让读者感兴趣的题材。
(5)诗味。语言简短铿锵而又含义深刻,富于哲理,让读者读罢掩卷而长思。◆技法点击
(1)要学会就事论事。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实话实说,评“事”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2)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
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评者,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可以嬉笑怒骂,甚至可以作楚狂之歌。
①叙事议论不蔓不枝。举例新颖,最后一句分析回扣中心。确定一个中心句,并阐明确定中心句的依据。
②论点方面。要做到论点明确,一般有两种方式:a开门见山,开宗明义。b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只有做到论点明确,才能有的放矢。③论据方面。
不去关注身边最新的时事要闻,热点的科技动态等等,论据就不新颖,就做不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时代性(时代精神)和历史性(有新因素的历史素材)相结合,点(详写事例)和面(略写事例)相结合,叙议相结合,论据就不能为论点服务。
④论证方面,论证时必须叙议结合,即结合事例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做到叙议结合的论证才是有力的论证。
⑤语言方面。中学生议论语言处于一种“失语”状态,没有属于自己的真的语言。真的语言,应该能让人感觉到一个“鲜活”生命体存在。作为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要有一种青春的气势,褒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
◆审题立意
1、时事争议类材料,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
2、评论一般可分为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
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另立炉灶,否则就会出现离题或偏题问题;
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材料示例】
1.游客在故宫大缸刻字
【审准题意】
批评游客行为,要尊重保护文物(就事论事)根源在于文明素质低下、公德心缺失、(就事论理)
体现盲目浮躁的旅游观,进而分析整个社会的盲目浮躁(就事论理)中国式旅游在国际上成为一种标签,直接影响国家形象。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物理和材料学家)在主持欢迎亲民党宋楚瑜先生到校发表演讲的仪式上尴尬了一把,清华大学赠送给宋楚瑜的书法作品是用篆体所书写的黄遵宪送梁启超诗《赠任父同年》,顾校长读到诗中第二句“侉离分裂力谁任”的“侉”(kuǎ)字时卡了壳。这事引起许多人指责,有人认为“清华大学缺乏人文精神”,甚至有人提出顾校长应引咎辞职。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把握材料的中心内容:顾秉林校长“卡壳之失”
2、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立意:
1)为顾校长辩护:不能求全责备
2)批评顾校长:
①为何不未雨绸缪-——就事论事
②根源在于缺乏责任心——借题发挥和联想(就是论理)3.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在京举行
来自四川和黑龙江等多所高校的10名大学生在北京的中国首场“大学生保姆拍卖会”上亮相。经过两个小时的竞拍,6名大学生获得了保姆工作,年薪最高为4.15万元。【素材点拨】
面对“就业难”的困境,只要大学生们放下架子,适应社会,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找一份工作并不是梦想。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学生从事保姆工作,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知识和人才的浪费。【构思方向】(1)适应;(2)解放思想;
(3)勇于尝试;
(4)珍惜知识和人才。4.请以下面的新闻为素材,写一篇短评。
《新京报》2月3日报道,北京731路公交车上,一名外国乘客因其提出违规停车的要求遭到拒绝而对该车的司机与售票员破口大骂为“中国猪”司机和售票员笑脸相迎,他们严格遵守公交公司的《员工守则》,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
一、选取角度:
1、司机和售票员的忍让态度,你持何态度?
2、对外国乘客的无理取闹,你有什么感想?
第一步:吃透材料,选取角度(选角度)(对于司机和乘务员的忍让,你持何态度?)
(一)反对忍让
1.触及到了人格及民族尊严。2.纵恶消弭了正气,助长了邪恶。
3.《员工守则》漠视了员工的名誉权、生命健康权等基本权利。
(二)赞成忍让
1.表现了一个大国公民的气度和修养。
2.他们的行为既无损国格”也无损人格。3.以暴治暴不利于构筑和谐的社会环境
◆选材:要求选用富于时代性、思想性的典型素材,凸显出其鲜明的时效特征,选用与所给材料相似或相对的素材来分析:
如围绕“明星代言”的相关的现象案例、前因后果来选材。如与故宫大缸遭刻字的新闻类似材料:承德避暑山庄石碑遭“泼墨”、博物馆大殿门扇、楠木雕饰被割掉;古床博物馆遭参观者“砸场”、埃及神庙惊现“到此一游”、北京西便门城墙四处“海誓山盟”;卢浮宫名画被游 客“个性签名”;无心之失:故宫文物被科研工作者“误伤”;耶稣画像惨遭“毒手”变猴子;达·芬奇名作失色成“LED屏幕”;圆明园文物误变“土豪金”;唐代石佛被重塑成水泥佛。◆结构:
“时评类”作文从本质上说,属于议论文体。在写法上应遵循一般议论文的写法,要有明确的观点、充分的论据、精炼的语言、合理的论证及严密的逻辑性。
注意:(即使是时评类作文,也要有规范和清晰美观的结构,除非你对的的字体卷面及语言有着绝对的信心,或者作文能保证一定的高度与深度。否则就规规矩矩地写作)◆写作模式:
“时评”也属于议论文,那么时评写作的基本思路就和一般的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基本一致。它的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样做)具体步骤是:1.析材料 2.论危害 3.挖根源 4.提办法 5.联现实 6.作结论(作呼告)
1、开篇引用材料的新闻报道内容。(引)【略】
2、对报道内容进行一些解析作为过渡。(点)【略】
3、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议)【详】
4、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联)【详】
5、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个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结)【详】
即:引——点——议——联——结
除了“联”,驳论与归谬也是时评中运用比较多的技巧。这种时评作文,往往在材料中有针锋相对的观点,这时采用的结构就稍有变化:先破后立。
所谓“先破”,即批驳对方错误,可以驳观点、驳论据、驳论证。尤其以驳对方论据的虚假、论证的可笑用得最多。所谓“后立”,指批驳对方错误之后,再水到渠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常用结构模式:
引简洁(简引材料、提出观点、褒贬分明)议充分(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层进)联紧扣(明析原因、直指危害、阐明意义)结点题(寻找对策、倡议劝勉、呼吁号召 ▲标题
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如《都是明星代言惹的祸》、《责任是成功的阶梯》、《明星不应负根本责任》、《为蔡先生鼓掌》、《人间处处蔡铭超》、《蔡先生所为得不偿失》等。
先看下面三个标题:
(1)原题:2009年税收监控,稽查重点将是谁?
(2)原题:利息税征收何时能遏制?
(3)原题:春季出游,爱惜花草
有人经过改写,变成了下面的文字:
(1)2009,谁将被税局重点“照顾”?
(2)利息税何时能止痒?
(3)春季出游别“拈花惹草” ▲拟题方法: 提问法:把人们关心的问题提出来,为读者设置悬念。如《安排就业能不能“优先下一代”?》 数字法:用数字突显出问题的严重性或复杂性,使读者一目了然。如《二十六个百姓摊一个“仆人”》
判断法:用一个表判断的短语点明中心论点,如《恶搞是对批评的滥用》
反问法:用反诘的语气将批驳的事实或要评论的问题提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如《格言能“震撼”贪官?》
引用法:直接引用要批驳的观点,并给予否定,这样态度鲜明。如《不可盲目“先就业后择业”》 ▲开头
适度描述事件主体,但切忌花大篇幅回顾。应找出事件的主题,针对主题,应用言简意赅、掷地有声的语言亮出自己观点。即迅捷入题,耀人眼球,方能吸引读者,震撼人心。例如:
蔡铭超先生拍而不买,致使天价兽首流拍,本人认为这一行为得不偿失。——明确提出自已的观点。
在法国举行的拍卖会上,蔡铭超先生以天价拍下圆明园文物——兔首、鼠首,但拒绝付款。有人认为这是一出闹剧,但我要为蔡先生鼓掌。
蔡先生的这一行为无疑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体现。——适度描述事件主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于观点,一定要掷地有声,拒绝平庸。一个平庸的观点、人云亦云的观点,是没有太大价值的。相反,如果我们从一些常人想不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会提出新颖的观点,形成自己有个性的观点。
▲主体部分
则应结合观点,剖析事件,开掘本质,辩证分析:
(1)可适当解释事件的关键词,解决“是什么”问题。但不能泛泛而谈,尽量通过具体的实例剖析出事件的本质。
(2)分析问题。(为什么)
A.要紧紧扣住论题本身。如:赞扬蔡铭超的做法,从头到尾都应该围绕赞扬这一行为而展开论述。做到中心明确,否则就会有偏题或离题之嫌。
B.要研究问题本身。包括事件发生的背景、单一现象后面的本质、形成的原因、现阶段的影响、今后发展的结果、自己内心的感受。
C.在文章的行文组织上,要做到思路清晰,尽量将论据、论点等分项列出,让人一看就能理清头绪。
(3)怎样做:如:对于在文物上刻字现象,要保护文物,提升国民素质,法律规范等 ▲结尾
要呼应形头,收束总结,这样才能保证论述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时评类”文章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的议论文,主要是针对新闻或时文、时事、时人、时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它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嬉笑怒骂、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时评类”作文模拟演练 文题设计1
最近,“成都名片”评选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超女”李宇春获近1500票,超过武侯祠、春熙路等代表成都文化特色的景点,暂列第一名。这引起了很多专家的质疑。你对此有何看法?
构思提示:“名片”是代表一个地方形象、文化,具有独特魅力的标志。任何地方都有值得本区域人民耳熟能详、引以为傲、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特色,这些都是我们家乡的文化符号和名片。就本题而言,至少可以从两方面立意:
1.赞成李宇春作为成都的名片。李宇春是成都走出去的魅力女孩,作为中国当代的大众偶像,李宇春的影响力早已走出了娱乐圈的范畴。出道4年,她多次登上《环球》《人民画报》《TimeOut》《Glamour》等杂志封面,更是分别登上亚洲版和美国版的《时代周刊》。当然,除了事业上的成功,她还热衷于公益事业:“玉米爱心基金”是中国第一个以歌迷命名的零资源启动基金,但至今捐款已突破500万元……
2.否认李宇春作为成都名片。名片主要内涵应该是文化,要有历史的厚重感,要承载人们对其的厚望等等。
当然,不管从哪种角度写作,时评体的标志一定要明显,符合我们上文讲的一些特征。文题设计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河南省新密市工人张海超,2014年6月到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上班,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工作3年多后,他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企业拒绝为其提供相关资料,在向上级主管部门多次投诉后他得以被鉴定,郑州职业病防治所却为其作出了“肺结核”的诊断。为寻求真相,这位28岁的年轻人只好跑到郑州大学一附院,不顾医生劝阻铁心“开胸验肺”,以此悲壮之举揭穿了谎言。
要求:请对上述材料进行评论。
构思提示:这个真实的故事令人心碎。张海超的被迫自救,更像在拿健康甚至生命冒险,赌自己没病(肺结核),而是社会(郑州职防所)有病(“误诊”)。张海超自知面对的是一家大企业,“我这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也深信在那个企业里与他有相同遭遇的工友,还另有其人。这种“一个人在战斗”的公民形象,其痛感之深,情何以堪。值得追问的是,为什么类似个案时有发生?为什么自救者时常走投无路,不得不采取极端方式?为什么原本由全社会担负的自救成本,却要由一位孤苦无告的农民承担?在人类还没有完全放弃“以暴易暴”的思维前,人们在张海超身上也看到了一种“让人含泪的暴力”,一种并不施害于他人,而是加诸自身的暴力。为证明自身清白而“开胸验肺”,又何尝不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残”?无论如何,如果恶意“误诊”能得到应有的惩罚,如果法律正义能得到有效伸张,如果相关维权制度健全、维权途径通畅,张海超绝不至于要如此与“误诊”对赌,“一个人在战斗”。★范文赏析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新年伊始,2018年1月5日,媒体就爆出合肥罗姓女子“高铁扒车门”事件的视频。元月11日,又爆出宝鸡一对夫妻吵架,女方堵住高铁车门事件视频。还有一男子迟到近20分钟,打110,向车站提出等他到达再发车的荒唐请求。
②网上众人声讨这些人的自私、素质低等。央视等媒体及时披露和评论,指出遵规守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法律不容破坏。
③但网络却又有另外的声音,一些人认为,单一的个案没必要上升到公众话题。一网友以《华盛顿地铁为我等了6分钟》为题发文,美国地铁愿意为一个留学生等6分钟。文章观点认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不在于他的步伐有多快,而在于他肯不肯为了他的人民放慢脚步。理由是毕竟法规 也是人制定的,为人服务的。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今天,这虽是个案,其实也反映了很多人的心态和素养。值得当事人深刻的反思,值得媒体甚至整个社会中的人们的深思。
请根据以上文字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审题立意指导】
(1)从法与情的角度,可以立意为:①法是为人制定的,但也不仅仅是为人;②有法不依,等于无法;③人是感情的动物,为法而法,伤了人情,违背法律初衷;④遵规守法是当代中国人必备的素养。(2)从舆论的引导及其引导的角度,可以立意为:①小议守时的文明;②是网络暴力还是正义的集体发声;③央视发声的意义;④以人民的名义;⑤以法律的理由;(3)从个人的角度,可以立意为:素养,是一个人高贵与否的不二理由。
单一个案是否都应上升为公众话题
对此事实,我不能不承认,“高铁扒车门”给全国百姓树了一个极坏的典型,但也让我若有所思,就是这样的个案,要不要上升为公众话题,因而产生不必要的副作用?
对于“高铁扒车门”,在当事女教师被学校、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暂停职务,被铁路警方处以2000元罚款后,有人称这一事件让大众的规则意识更加增强,更有人借此称“这一次,那些被插过队的、在马路上被加塞过的、考公务员时被关系户挤掉的,应该也都借高铁酒杯,稍微出了一口怨气”。但我不这么认为,而是感到,“高铁扒车门”视频摄录、上传者做的有些不妥,他们如此则为全国树了一个极坏的典型,甚至产生了不必要的副作用。比如,紧随合肥“高铁扒车门”之后的陕西宝鸡南站的一女乘客因为和丈夫发生矛盾,丈夫下车后为唤回丈夫而阻挡列车不让关门一事,有可能就是效法合肥女教师的结果。
网络喧嚣过后,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合肥“高铁扒车门”一事,如果不是视频摄录者将这一事情上传网络,或许就像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一样不声不响地就那么过去了。毕竟,当时女教师虽然有点“撒泼”,据有人后来透露,其和丈夫带着女儿是要赶时间到广州参加比赛,如此看也情有可原。而且,铁路部门当时也采取了灵活变通,迅速协调让其丈夫也上了车。这原本是初始虽不妥而结果甚好的两全其美之事,但视频摄录、上传者却让“高铁扒车门”演变成了一个公众话题,成了“网络盛宴”。尽管扒车门女教师行为应该被批评和被依法依规处罚,但其带来的负面后果并非仅如宝鸡南站女子阻车门这一情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有更多的负面作用显现。
每个人都拥有舆论监督权,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但是,个人的监督和舆论的监督应有所区别,千万不能泛化。我认为,不管是个人监督还是社会舆论监督,这里面都应当有个度的考量。如果个人行为或者团体行为侵犯的是社会或者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并造成了恶劣的后果,那则都应该拿起舆论监督的武器予以监督。否则,单一的个案且已经得以顺利解决,就没有必要上传网络,而炒作成为公众话题。比如本次的“高铁扒车门”。
更需要指出的是,个体的监督是不是要上升为媒体的舆论监督,也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需要认真考量并需要进一步反思的。“高铁扒车门”如果没有后续的传统媒体的介入,单凭网络上一条视频或者一个微博,我认为,很难形成舆论热议,或者演变成公众话题。因而,在“高铁扒车门”过后,传统媒体人也应有所反思。尤其是,在1月11日某电视视晚间新闻中,电视台把一个男子差十几分钟赶不上列车而打电话给110请警察通知列车等他的事情全程录音曝光,我认为十分不妥。试想,110报警中心每天都有可能接到类似这个男子要求通知列车等他十几分钟的奇葩电话,这本是警方工作遇到的一个部分,如果是茶余饭后大家拿来调侃一番也就罢了,但 作为媒体将其公开曝光,则无必要。或许媒体是想通过这一事例来说明围绕高铁曾经发生过很多非正常现象,但对社会、对大众来说实属没有必要,甚至还会有负面的示范。
有一篇题为《华盛顿的地铁为我静等了6分钟》的网文曾讲述了一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华盛顿坐地铁时不小心将钥匙掉进了地铁轨道下面,本着试试看的态度,请地铁方帮忙。结果,为了取回这串“无关紧要”的钥匙,整个华盛顿地铁为他一个人停运了6分钟。很多人在转述这篇网文记述的这个事情时都引用了作者“一个伟大的国家不在于他的步伐有多快,而在于他肯不肯为了他的人民而放慢脚步”这段话。我在此引用,是想借此表明,我们国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我们是否在某些方面放慢脚步静下来想一想,比如,这次的“高铁扒车门”,倘若不是将视频上传网络,倘若传统媒体不那么密集介入,真正引导大家对这一事情做冷静思考,尤其是引导民众规则意识更加提高,而非上来就单一指责“高铁扒车门”女子是“泼妇”,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单一的个案有没有必要上升为公众话题?不仅媒体要反思,我们整个社会中人也都需要反思?不是吗?
【原题回放】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近几年,广场舞已成为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风景,中国大妈甚至“舞出”了世界影响。一位外国大妈说:“很佩服中国大妈的自信和勇气,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舞。不过伴奏声音太大,会影响别人。在我们国家,建筑工地都要测量噪音,违规是要受处罚的。”
上面的材料引起了你的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范文赏析】
这股民族风
中国者,大国也。大妈者,年岁辈分类于妈妈者也。广场舞者,公共场地民间集体舞蹈也。中国大妈广场舞,因莫斯科红场、法兰西卢浮宫“被占领”而具有了世界影响,世人褒贬不
一、毁誉参半。我以为政府引导、舞者自律,方能消除其负面影响,使这股“民族风”成为新时代中国资深女性最炫的形象之风。(开篇选用长短句整散句结合,有气势有力度,观点鲜明,高屋建瓴,让人眼前一亮)
中国的大妈们,心灵中有千百年妇女隐忍奉献的精神皈依;身体上有操劳家务、相夫教子甚至抚养孙辈的劳苦印迹;现实里有儿女奔波前程老来孤独无人陪伴的人生缺憾。她们体形要么肥胖要么瘦弱且绝不婀娜;她们步态要么生硬要么僵直且绝不轻捷;她们动作要么迟缓要么笨拙且难以准确。如果你要以专业的眼光、挑剔的心态来看待她们的话,那她们中的相当多一部分人表演的是无任何美感的走样错位的舞蹈。
但是,她们冲破了心灵的禁锢和身体的限制,凭着年轻时的激情和夕阳红的梦想,以无比的自信和勇气,舞出了火的热情,风的张扬,水的淡定,太阳的开朗。这是新时代中国资深女性掀起的民族广场舞之风。
然而,广场舞的音响实在太具有穿透力了。它单调,它冗长,它反反复复,它喋喋不休绵绵不绝。它撩起了夜班族难以补眠的怒火;它打破了莘莘学子闭门苦读急需的宁静;它让身体抱恙需要静养的那类人发狂;它让年纪尚小需要安眠的婴儿啼哭不止;它让不需要单调乏味声音打扰的人忍无可忍。它,太坏了。但是,坏的也只是那音响,而非我们中国的大妈。
要解决这个“太坏了”的音响影响,首先需要政府引导和规范。譬如避开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众聚集之地,另择场所;譬如规范跳舞时间,避开人们休息高峰时段;譬如规定限制音响分贝,使其达不到噪音的标准;譬如鼓励发明同频同步同听一首歌的范围式无线耳麦,给中国大 妈们增加一个广场舞必备的装备,这装备又炫又亮不扰人,又轻又巧真方便。
总之,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政府有义务“护航”广场舞,不能只限制、只通融而不加以引导。政府的引导会使这股“民族风”更和谐。
其次,为了不使音响“太坏了”被非理性地理解为中国大妈“太坏了”,“舞者”,我们中国的大妈们应该要严格自律。起舞之时那伴奏的声音不可旁若无人,要顾及他人。老话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大妈们,广场舞的直接目的是舒活筋骨、锻炼身体,最终目的是陶冶性情。如若我们自律地控制伴音,既跳舞锻炼了自己,又不扰民方便了他人,那才是既修了身,又养了性,实现了跳广场舞的最终目的。
政府引导、舞者自律,彻底解决广场舞伴音扰民问题,就能使中国大妈广场舞这股“民族风”越跳越炫,成为堂堂正正大大方方热情开朗能歌善舞的中国公民新名片。【拓展阅读】
为什么外国大妈不跳广场舞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广场舞近些年来在中国无疑已经成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群众运动了,每块有限的广场空地上,都充斥着大妈大爷———当然,主要是大妈———矫健的身姿和魔鬼的步伐。而且可喜的是,广场舞大有走出国门扬我国威的态势,早已成功地占领过莫斯科红场、巴黎卢浮宫广场,美国自然也不在话下。广场舞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向世界输出的最成功的文化项目了。在这种强势发展态势下,官方也日益重视起来,近日,文化部、国家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要求大力宣传广场舞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树立一批优秀广场舞工作者典型、广场舞领头人典型、广场舞团体典型。如此看来,表面和谐欢乐的广场舞,在这些年为各种争地盘、抢舞伴、拼音响等而产生恩怨情仇之后,又要迎来新一轮血雨腥风的江湖争斗了。
事实上,我个人一直认为广场舞是中国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是继武术之后,又一个能够为中国代言的形象,这从每一个第一次看到广场舞的歪果仁(外国人)都会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而可见,他们通常直到学个一招半式后,才会恋恋不舍、一步三回头地离去,我知道,从此以后,他们就将沉沦于深奥复杂的中国舞术体系而不能自拔。
奇怪,怎么说起了歪果仁。哦,既然说到这,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广场舞在中国能够火遍每个角落,而且就算走向世界了,也只有中国大妈独舞呢?歪果的大妈大爷就这么内力不济不能领会掌握吗?这个问题的回答,还需容我装个渊博。其实在欧美这些老龄化程度深的国家,上了年纪退休,相当于是人生第二春的开始,除了继续干点活的之外,有点积蓄的就到处游山玩水,或者写写回忆录、学点感兴趣的新玩意,恋个黄昏恋,等玩不动了就把自己送去养老院。所以看起来这些大妈活得比较自在,她们才不帮子女带孩子,把自己锁在家里。可能有人认为他们家庭观念不一样,那就看看和我们文化接近的韩国和日本。首尔街头,满街跑的出租车司机,绝大部分是五六十岁以上的大爷,日本也同样如此。在日本,很多地方都可能看到,比如东京大学校门对面的一个小餐馆,就是一对大爷大妈,一个后厨做饭,一个前台服务,当走路都颤颤悠悠的大妈端着一盘子饭菜给你的时候,你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在虐待老人。
反观中国的老年人,人生极大的常态“事业”就是抚养第三代,而由此产生的系列反应就是,子女没有结婚的就不断催婚逼婚,结婚了的就催早点生孩子,直到你顺利完成任务,二老就乐呵呵地开始他们不见天日的忙碌和操心了。所以中国大妈很伟大,可赞可爱的同时,却又可叹可怜,她们没有了自己的生活追求和精神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事业梦想似乎就只剩伺候后代了。
所以,在每一个广场之上,当大妈们无数次踏着欢快的神曲节拍,我们看懂了节拍之下深埋着的忧伤了吗?我们知道她们每一次激情迸发背后的无奈吗?其实她们才是用生命在深刻地阐释一个年轻人天天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道理———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观点有深度,引人深思)范文示例:
材料: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文章生涩难懂,不好学,几乎成了中学校园里师生的“共识”。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更是引起疑惑:鲁迅的作品真的过时了?一时间,陪伴几代人成长的鲁迅作品,竟然在校园里面临尴尬的境地,是去是留,争议不断。
【范文赏析】
鲁迅不能远去,更不能删去
中学生随便杜撰的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害得鲁迅先生不轻。有些人就借这句话,想删去鲁迅先生的作品,减少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分量(述材料),我看是一种轻率不理智的表现。(亮观点)(先破后立)
大家可以推敲一下中学生的这句顺口溜,怕文言文,我们就要把文言文给删掉?怕写作文,我们就不写作文啦?显然不能。学生所怕的,反而是最有用,最应该加强的。传统国学不要啦?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难道因为学生一句不太负责任的顺口溜就轻而易举的删去?写作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难道因为学生惧怕,我们就不训练写作,就不再运用写作?就取消平日的作文训练?显然十分可笑荒唐!学生毕竟年幼无知,其意见也不一定就正确,完全跟着学生感觉走,这是很明显是愚蠢不明智的。(驳对方论据与论证,推出一个荒唐的结果。从而可见,鲁迅经典是不可删的。)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看看学生读的课外书籍,你就会明白个大概。学生喜欢智慧背囊式的精悍的小美文,学生喜欢有浅显道理的所谓哲理故事,学生喜欢让人心动的情感故事,喜欢《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选载的新潮时尚文章。如果你细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学生喜欢的这些快餐式的美其名曰的美文,实际价值不是很大,最多给人一时的心动,不会长久的影响你。这些文章看似美,实际经不起咀嚼,也不会被历史沉淀下来。可是,由于高考、中考大量选用这类文章作为试题,大大影响了学生,给学生严重的误导。现在的高考、中考试卷中,大多是流行的时尚美文。这些文章,阅读难度不大,语言华丽精彩,学生乐意读。所以,学生在阅读学习鲁迅先生那些有一定历史感现实感的文章时,就要费一点事,就觉得有难度。学生阅读,不想费事,不想费脑子,想的是轻松。很显然,这是有害的。
快餐式文化作品,冲击了鲁迅,冲击了那些有一定难度的经典文章。(要论删鲁迅之原因,从反面找原因——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文章,这样有思维。)
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被历史证明有着很高价值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不仅属于那个特殊的时代,也属于今天和未来,所以根本不存在过时的问题。有人说,鲁迅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可是,有谁不是时代的产物?谁能超越时代?脱离时代?
因为鲁迅关心社会,关心广大的民众,所以文章带有时代的色彩,留下了时代的烙印。鲁迅的作品是反映现实的,揭露现实的。可是,现在的很多中学生不关心现实,不喜欢看现实主义的作品。学生所喜欢的那些新潮的美文,往往不痛不痒,无病呻吟,和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实际上,这是很危险的。
而对鲁迅作品的畏惧和后怕,完全是学生以讹传讹的误导,是对鲁迅作品的误读。这句不负责任的顺口溜,伤害了鲁迅,也坑害了广大青少年。让学生远离鲁迅,不仅是一个天大的错误,而且是实实在在的无知。不是鲁迅作品失去了价值,失去了应有的历史地位,失去了市场,而是我们有些人的误导和错误教育,影响了鲁迅的存在。
我们已经十分无知,我们不能再错。让鲁迅留下来,不容商量!【原题回放】
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商业街区,这里广告林立,被称为“世界的十字路口”。2011年1月17号到2月14号期间,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广场的大屏幕上持续滚动播放。中国各行各业的59位杰出代表,如袁隆平、杨利伟、马云、郎朗、姚明、邰丽华等人在片中展现了他们微笑、自信的形象。10月1日,时报广场户外显示屏上又出现了中国先哲孔子的形象,与熙来攘往的人群融为一体。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范文赏析】
用心培育一个读书的民族
中外官员同台发言时,我总心生羞愧之感:西方的官们风趣、幽默,观点新颖、条理清楚,思维敏捷、表达优雅;而我们官们几乎都是满口的套话、空话,显得平庸无趣,江郎才尽,大失水准。口拙的背后的原因应该是:我们官们大概是不怎么读书的。
不读书的不限于官们,更可扩大到“国人”。不少人对“不读书”有着切肤之感:很多人离开学校以后就几乎与书籍绝缘了。许多家庭,高档电器一应俱全,唯独没有几本书。有资料称:以色列每年人均读书是55本,俄罗斯是50本,美国是44本,我们只有4本,而且百分之九十是教参和教科书。相比之下,还有几本真正意义的书可称得上读过?
中国人不读书当然有很多理由。政府官员无暇读书,他们忙着应酬,忙着出国考察和谈项目;商人不用读书,因为中国是“仕场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读书值几个钱?工人农民读不进书,他们受教育程度低,收入也低,读书对于他们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教师没有精力读书,中学教师工作太累,没有精力读书,大学教师在为课题交差而读书,确切地说,是翻书,是查书。真正的阅读,超越功利的心灵阅读,恐怕是很少很少的。
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国人为什么不读书?我仔细揣摩,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人贫怕了,穷惯了,挣钱的机会突然多了起来,大家忙于挣钱,心浮气躁,自然难以静下心来读书。二是中国传统中缺乏对于纯粹精神的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只因为读书可以做官,可以成为“劳心者治人”的“人上人”,赤裸裸的功利取向。三是没有培养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智的好奇心。应试教育的泛滥使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变得十分狭小,并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功利取向。
一个读书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智慧的民族,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一个必定有着光明前途的民族。过去我们讲:一个人的心灵,高尚的东西不去占领,低下的东西就会趁虚而入。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不会具有智慧和力量的,也不会具有崇高。以色列是全世界人均读书量最大的国家。直到今天,以色列人口也不过六百多万,而它在全世界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国家。读书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看过一幅对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为善之乐在于“予”,读书之佳在于“取”。读书是一种可以忘乎所以悠然的自足,只要一卷在手,便可以拥有许多许多。是的,有两种东西能让人的心灵永葆青春:真爱与好书。为了让我们的内心不再脆弱,让我们的心灵拥有力量,让读书成为幸福人生的秘诀。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医院接受了一位昏迷不醒的患者,经过急救医生全力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然而患者 的父亲几天后找到院方,称医生抢救儿子时剪掉了衣裤,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金、身份证等物品遗失,并要求医院赔偿。最终,医院急诊科赔偿给家属1000元。
在这件事上,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兼重义理,方可为人
①“义理”这一词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个人修养的标杆。“义理”即道义和道理。“义”,是人心对自身的约束,而“理”,则是外界对人自身的约束。重义而轻理,就会让人行事鲁莽而不理智;重理而轻义,则会让人做事冷酷而不知变通。只有兼重义理,才会成为一个明是非,尊礼法的人。
②突发事件,考验人们处事态度。某医院接收了一位昏迷不醒的患者,经过医生全力抢救,患者终于转危为安,没有生命危险。然而,患者父亲几天后找到院方,称抢救儿子时,剪掉了儿子衣服和裤子,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金和身份证等物品遗失,并要求院方赔偿。最终,医院赔偿患者家属1000元。医患双方因此平息一场可能发生的矛盾纠纷。我认为,不管怎么说,处理事情都比较理性与冷静。
③理性与冷静,可以避免纠纷。对于这件事情冷静与理性之后,仔细想一想,我认为患者的父亲不应该找医院索赔,但医院如果知道患者的衣服中的东西遗失,也应该赔偿。因为父亲面对挽救了自己儿子性命的医院要求索赔,虽然说医院弄丢了儿子的物品,在“理”的角度上确实应该赔偿,他的要求符合“理”。但是,向儿子救命恩人索赔,他却因此失去了“义”。这么做未免显得冷酷无情,有“过河拆桥”之嫌。尽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我还不愿往坏处想,做人总得讲良心啊!而院方做得十分正确,既合情合理,又避免医患纠纷,符合“义”,但是否迫于无奈,陷入被道德绑架之困境?
④义理兼顾,合情合理。如果面对索赔的父亲,为了拯救儿子的性命不得已而为之,未免有几分挟恩之嫌,而且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把别人的东西弄丢了理应赔偿,这是“理”的体现。如果挟恩而拒绝赔偿,则不顾义理。我认为,这件事最好的结果应是医院得知由于己方原因使患者物品遗失,主动要求补偿;家属因医院挽救了儿子的性命而主动放弃医院补偿。这样医院主动补偿是为明理,患者家属放弃补偿是为重义,义理兼顾,这不正是最好的结局吗?一方符合“理”,一方符合“义”,避免大动干戈,兴师问罪事件的发生。
⑤“义理”二字时刻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同学间深厚的友谊和互相帮助即是重义。而遵守校规校纪,不破坏法规则是明理。如果为了帮同学出头而大打出手,或是为感情帮同学做违法乱纪的事,则是重义而轻理,害人害己,不可为之。只有行事兼重义理,才能营造和谐而美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让我们以义理为人生的行事准则,不退缩,不逾矩,成为一个义理兼备更加优秀的人。
【点评】本文最大亮点:一.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角度看,材料属于事件类材料,又重在评析道理上下功夫。作者拨开迷雾,分条析缕:抓住要害,直奔“义理”,可谓头脑清醒;二.在“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上,针对当事双方,从不同角度,分别评析“有理”与“无理”之处,或正或反,层层对比展示思辨才华,难能可贵。三.论辩评析中逻辑紧密,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理性客观;语言严谨,但缺乏一点灵动的文学色彩,可借鉴一点杂文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