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文渊薮地,千载诗书城
千载诗书城 人文第一州
——记文人眼中的家乡——眉山
在成都平原的西南部,站在峨眉山上向西眺望,岷江如练,从一片平原穿过,眉州市坐落其上。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父子就诞生在眉州的眉山县,现为眉州市东坡区。
眉山建政,始于南齐,西魏始称眉州,后改名为青州、嘉州。宋眉州隶属西川路,领眉山、彭山、丹棱、青神四县。新中国成立后,2000年建眉州市,领仁寿县、彭山县、洪雅县、丹棱县、青神县、东坡区。
眉州自古被称为四川的人文渊薮之地,彭山是传说中长寿老人彭祖的故乡,眉山晋代有文学家李密。宋朝三苏之后,眉山更是声名远播。被陆游称之为“千载诗书城”。眉山在宋代是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在清代,眉山被称为“人文第一州”。
我记得曾经在一本眉山的城市形象宣传册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眉山人应该具有诗书人文气。”这并非自吹自擂,也并非仰仗着“三苏”的光环恃才傲物。而是眉山这块沃土的确是人才辈出,即使经过历史上的几次大浩劫,依然传承着它的文化精髓。这是眉山人的骄傲,这也是眉山人应该继承的一种文化气质。
关于眉山,林语堂先记得生在《苏东坡传》中用诗一样的语言描述道: “自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名满天下的三峡,便进入了中国西南的一大省份----四川,再沿江上行,过重庆,直到水源,便可看见一尊大石佛,其高三百六十英尺,是由江边一个悬崖峭壁雕刻而成。在此四川省西部的边界,在雄伟高耸的峨眉山麓,就是乐山,当年苏东坡时名为嘉州,岷江就在此处流入长江,岷江自大西北原始部落聚集的山岭山,汹涌澎湃奔流而至,与来自峨眉的另一条河流汇合后,直向乐山的大石佛奔腾而来,洪流渐渐折向东南,然后向东,便一直流入中国海。在千年万古为阴云封闭的峨眉山的阴影中,在乐山以北大约四十英里之外,便是眉州的眉山城……“在乐山,当年也和现在一样,旅客可以乘一小舟自玻璃江(也名蜀江,引者注)逆流而上直到眉山。玻璃江因其水色而得名,因为在冬季,水色晶莹深蓝,夏季之时,急流自山峦间奔流而至,水色深黄。玻璃江为岷江一支流,因眉山位于乐山与四川省会成都两地之间,凡欲赴省会之旅客,必然经过眉山。若坐帆船上行,可以看见蟆颐山临江而立,山势低而圆,与江苏之山形状相似。此处即是眉山,即三苏的故乡……”由此可见眉山自古以来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和旖旎的风光,眉山于2000年建市,在此之前归属乐山市管辖。从以上文字资料可以看出嘉州即现今的乐山市,眉州即现今的眉山市东坡区,就是古时的眉州县。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三苏诗文中提及的嘉州,应该是指的眉州县,嘉州是当时一大块区域的总称。
古时作家作品描写眉山的诗文并不多,“三苏”虽然生养于眉山却也少有专门对故乡的描写。但故乡毕竟是故乡,在思想之情薄发而出的时候难免提及。
三苏父子皆在外为官,离开故土远行千里免不了抒发心中幽情,除了抒情,诗句中的景物描写也是对故乡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的真实写照。且看父子三人的《初发嘉州》。苏洵《初发嘉州》:“放舟沫江滨,往意念荆楚。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纷纷上船人,橹急不容语。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余今方南行,朝夕事鸣橹。至楚不复留,上马千里去。谁能居深山,永与禽兽伍。此事谁是非,行行重回顾。”再看苏辙的《初发嘉州》:“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东坡在离开故土是也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且看苏轼《初发嘉州》: “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话说父子三人应是写于同一时间,同一情景罢。当时是苏轼二十四岁.苏轼与弟苏辙,因母居丧,时在眉山.十一月父子三人再度赴京,离开家乡从嘉州乘舟沿岷江,长江至荆州.三首诗中几乎都提到了“乌牛山”、“佛脚”这些地名。这乌牛山现在几乎已经是没有了这种叫法,翻查资料,现今眉山和乐山境内只有乌尤山一说。乌尤山原与凌云山连在一起,凌云、乌尤、马鞍三山并立江畔,统称青衣山。凌云山峙其右,马鞍山居其左,乌尤山介于其中,古称青衣中峰。而“佛脚”则是现今著名的旅游景点乐山大佛了。由此,我们似乎也可以看出,古时经水路离开眉州,势必也是要经过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处的乐山大佛了。东坡的另一首《寄黎眉州》同样提及不少眉山的风景名胜之地。“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胶西——时作者在密州,密州在胶河以西。西川即四川西部,作者的故乡眉山,以及诗中所咏的瓦屋峨眉都在四川西部。瓦屋,今属眉山市洪雅县,国家级森林公园。峨眉,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作者用饱含深情而又秀丽的笔触描绘了故乡瓦屋山和峨眉山的胜景,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今天,瓦屋和峨眉依然用它们如诗如画般的胜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四方游人。
另一首广为流传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同样描绘了眉山青衣江的明镜洗练和峨眉山的秀丽峻伟。“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里的平羌江即现今眉山市境内的青衣江,峨眉自不必说了,是现今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三苏作为地地道道的眉山人,在不少的诗作中也有对眉山当地风俗文化的反映。且看东坡的这首《和子由踏青》:“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再如这首《和子由蚕市》:“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去年霜降斫秋荻,今年箔积如连山。破瓢为轮土为釜,争买不翅金与纨。忆昔与子皆童丱,年年废书走市观。市人争夸斗巧智,野人喑哑遭欺谩。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苏轼弟苏辙时在京师侍父,当看到北方新年之初的异域风俗,不由想起了家乡眉山岁首乡俗,便写下了《踏青》、《蚕市》诗二首。苏轼应弟之作也和诗二首。这是其中之一。此诗描写了苏轼青少年时在家乡新春之际,与家人及“城中居人”游春踏青的盛况,具有浓郁的乡情。后四句刻化了一位骗钱道人的生动形象,增添了郊游的喜庆气氛。故乡的风俗民情令人倍感亲切,耐人回味。《和子由蚕市》一诗则反映出家乡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贫苦的生活,同时也再现了眉山当时养蚕的盛况和丝织品市场交易的繁华。
写到此处,越是深究,越是慨叹,今日之眉山早已非昨日之眉山。经过历史上的几次大**,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受到摧残。一个地区文化的断裂,许多东西一旦失去就很难再得到。尤其是像四川这样既是崇嶂峻岭的盆地,又是山遥水远的西部,机遇一去就永难回头。今天的四川在全国的地位,和宋代四川在全国的地位实在相差太远;今天的眉山在四川的地位,和宋代眉山在四川的地位同样相差太远。前者不用说,就后者来讲,眉山现在仅有一所本科大学四川大学锦江学院,更不必说昔日的全国印刷中心、千载诗书城了。斗转星移,辽鹤归来,世人早已逐渐淡忘眉山。昔日的盛况宛如梦里的旧影,淡淡的,不可追寻。正如陆游的《蝶恋花》中所描写的梦境:水漾萍根风卷絮。倩笑娇颦,忍记逢迎处。只有梦魂能再遇,堪嗟梦不由人做。
梦若由人何处去?短帽轻衫,夜夜眉州路!不怕银釭深绣户。只愁风断青衣渡。
文化地理与中国古代文
学作业
教师:周晓琳
学生:付班级: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
正
洁 2010级11班
201019140106
第二篇:一米一米地拍 每段画都像一首诗
一米一米地拍 每段画都像一首诗
本报讯 记者王素梅 王志东报道“太浩大,太气派了,这真是辽宁人民文化生活的一件喜事和盛事!”昨日上午,66米长的《新富春山居图》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了开幕式及展览活动。闻讯赶来的辽沈观众和书画爱好者排起了长龙,他们边看长卷边发出感慨。
本报制作的《新富春山居图》观展手册在现场免费赠送,许多观众拿着手册对照画卷找八大看点;更有热情的美术爱好者拿起摄像机、照相机、手机,一米一米地拍摄长卷的全部,并久久不愿离去。
下午,本报邀请《新富春山居图》的主笔、著名山水画大家宋雨桂为前来观展的美术爱好者进行艺术讲座,由于观众人数超出预订的3倍,讲座不得不由原定的多功能厅换到辽博大厅进行,讲座气氛火爆而热烈,会后宋雨桂先生还为手拿本报八连版《新富春山居图》特刊的观众签名留念。
此次展览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华书画家》杂志社、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省文化厅、省文联、辽宁日报社、辽宁广播电视台承办,省博物馆、省美术家协会、辽宁美术馆、辽沈晚报社协办。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闻世震、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姜福堂、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龚世萍等领导和嘉宾及画家宋雨桂出席画展开幕式。《新富春山居图》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山水画大家宋雨桂主笔,台湾著名画家江明贤,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王明明合绘;海峡两岸60位画家共同参与活动,温家宝总理亲自题写引首,已于9月8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展出。《新富春山居图》长66米、高60厘米,以丰富的色彩描绘杭州富春江上溯千岛湖、下接钱塘江的秀丽风光和人文景观,勾勒了富春江两岸的现代建筑、铁桥、公路、水坝、游艇、渔船等,呈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气势恢宏而又细致入微,章法严谨而又潇洒自如,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长卷展现了意境新、内容新、技法新、创作方式新等特点,讴歌了中华民族同根的文明,寄托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又为当代中国美术增添了一件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兼备的佳作。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题跋中说,“新绘富春山居图合两岸尖端画家,冶中外崭新之技法,表河山之繁华富丽,异于前图之冷淡枯荣,逞一时之盛举,百代之瑰宝。”年近九旬的著名画家陈佩秋先生看了两个多小时画卷,在题跋中分别从用墨、表现内容、创作技法等方面将新图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进行比较,认定此卷不输子久画卷。久居富春江畔的美术史大家王伯敏认为,“此图是当今高手畅怀合作,自非常之功,况又艺进乎与时代合拍,令人称绝”。台湾画家欧豪年洋洋洒洒挥写了700多字的跋文,称“艺术界亦多绘富春山水,大气磅礴,首推宋雨桂教授此卷。”众多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均对长卷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新富春山居图》长卷主笔宋雨桂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同时兼任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美协主席、辽宁美术馆馆长等职务。由他主笔的这幅《新富春山居图》是辽宁美术界前所未有的精品力作。参与合作的台湾画家江明贤,则是20多年前第一个到大陆举办画展的台湾画家,是台湾中生代最负盛名的代表性水墨画家,有着“跨越海峡两岸艺坛使者”的美誉。参与共绘的画家王明明,是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当代中国画坛领军人物。
辽宁是文艺大省。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包括美术创作在内的辽宁文艺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人才。《新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团队中有3位辽宁画家,除主笔宋雨桂外,还有刘震力、黄洪涛两位画家,他们在创作中通力合作,展示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中国美术史册上增添了具有辽宁风格的浓情笔墨。
此次《新富春山居图》的展出,适逢省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也是加快推进辽宁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此次展览必将激励辽宁广大文艺工作者,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努力创作,潜心耕耘,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多亏了观展手册:“可以给孩子讲解一些要点,自己也明白了”
“给我一份”、“给我两份,我和老头来的。”昨日上午,离开幕式还有一个小时,辽博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龙。本报编采人员手中免费赠送的1000多份《新富春山居图》观展手册,只用了半小时就被热情的观众“抢光”。
离开幕式还有半小时,辽博大厅240多个坐席已是满满的,两侧站立的观众也有两三百人,走过去都很困难。
最早来到辽博的是一位老者,他是凌晨3时从家里出来,5时许就在辽博前排队等候了。
82岁的铁西区居民陈景荣和老伴只有一个座,两人不得不轮换着坐。“我们早上7点半从家出来的”,陈景荣说,“我是书画爱好者,从你们报纸上第一篇《新富春山居图》的报道就开始关注。你们出的八连版上下卷,我买了4套,我都带着呢,我和老伴都带上面包香肠了,中午不回家,下午直接听讲座”。
观众中,《新富春山居图》观展手册几乎人手一份。一名带着6岁小孩的女士一边看展览,一边对照着本报的“八大看点”。“看点3是一图有四季。自冬雪皎洁开始、经春花烂漫、夏山苍翠,到秋光明净……”她给孩子读着。
她说,“多亏了观展手册,也可以给孩子讲解一些要点。自己也明白了,看山水画不是看它像不像,而是看画面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气势传达出怎样的神韵情绪和思想内涵”。
拍了两个多小时:“差不多是一米拍一张,每一段画,都像是一首诗”
在展览现场,不少观众拿着摄像机、照相机、手机,一米一米地拍摄长卷的全部。
下午1时许,和平区居民周易生抹着不断流下来的汗水说,全拍完了,用了两个多小时,拍摄了80多张片,“差不多是一米拍一张,有的地方因为观众太多了,都是中午人少时补拍的。”
他说,“这每一段山水画,都像是一首诗。你看,在山水画卷上描绘现代建筑、结婚场面、居民生活等现代内容,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宋老师将其处理得浑然一体,把虚写实,以实求虚。”
书画爱好者刘庄说,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秋风萧瑟,而新图则是春光明媚,“新卷与旧卷感觉上完全不同,只有生长在这个新时代才有这样的新气象啊。”
宋雨桂先生讲座:“黄公望是个要求进步的有为青年……”
原定下午2时,本报邀请宋雨桂先生为广大美术爱好者进行艺术讲座,还没到时间,辽博多功能厅内的240多张席位就已经爆满,还有400多位观众没有座。
虽然给本报打电话预订艺术讲座的观众只有200多人,但是好多参加完开幕式的观众中午留下来要听下午的讲座,致使现场观众人数超出预订的3倍,不得不由原定的辽博多功能厅换到辽博大厅进行。
讲座长达两个小时,气氛热烈。宋雨桂先生讲得深入浅出,语言幽默。他说,“黄公望是个要求进步的有为青年。本想以自己的才华报效朝廷,但元朝那时候把人分了四等,由于汉人地位低下,直到中年,黄公望才被举荐做了个办理文案的小官,后来因为受别人牵连坐牢了……”
下午4时许,观众排起几十米的长队等待宋雨桂先生在本报八连版《新富春山居图》特刊上签名,签名结束时已经5时10分。
观展读者有创意:自制21米长“辽沈晚报版新富春山居图”
在签名现场,记者看到了利用本报八连版特刊制作的各种版本的《新富春山居图》。
读者老潘最有创意,他自制了21米长的《新富春山居图》。“我买了帆布、油布、硬纸片等材质,用浆糊、大力胶等装裱,都不理想。我想干脆花个几千元让装裱店干,谁知干不了,因为报纸跟宣纸不一样,装裱效果差很多。最后我自制了材质,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装裱完。”
集报人魏润生的创意很实用,他只用了两套报纸,正反面用透明胶,仅用了半天时间裱完,有18米长,“我在卷首留了白,那是请宋老签字的地方”。
本报评报员孙铁鹏说,八连版《新富春山居图》特刊他一下子买了12份,准备收藏。记者 王素梅 王志东
观展提示
《新富春山居图》展览时间:10月9日至15日。展览地点:辽宁省博物馆一楼1号展厅。
昨日,66米长的《新富春山居图》在辽宁省博物馆举行了开幕式及展览活动。一位观众用放大镜欣赏《新富春山居图》。还有不少观众拿着摄像机、照相机、手机拍摄长卷。本版图片由记者 潘恩战 摄
闻讯赶来的辽沈观众和书画爱好者排起了长龙,他们边看长卷边发出感慨。
本报邀请宋雨桂在博物馆大厅为观众做艺术讲座,现场观众人数超出预订的3倍。
第三篇:让学校成为文明的诗栖地
让学校成为文明的诗栖地
——江科大附中2009~2011市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汇报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呼唤:‚人类,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如果学校能把教育教学转变成一个享受诗意的过程,那么离 ‚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的境界就已经不远了。
——引子
概 况
2007年,镇江市第十一中学整体搬迁于教鼎山麓,改名为江苏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面对省内一流的设施,但生源严重不足、办学设备大半闲臵、长期不被关注、门庭冷落的窘状,学校党总支在秉承‚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传统基础上,明确了‚为进步而教,为成长而学‛的办学理念,以‚让学生过完整的幸福生活‛为价值追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扎实落实镇江市文明单位创建《考评细则》的工作指标。以提高师生文明素质、建构文明校园为目标,通过开展各类学习和活动,形成了具有鲜明附中特色的大爱文化,文明创建工作收到了显著实绩:
在2011年镇江市文明城市创建热潮中,学校作为实地考察单位,以良好的文明风貌、健全的校园网建设和清新的校园环境赢得了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
在局党政目标考核中,我校2009~2011年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2011年更是取得了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学校党组织获得了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自2009年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先后荣获镇江市无流生学校、镇江市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镇江市优秀家长学校、镇江市‚绿色学校‛、镇江市教育资源示范校、镇江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食品安全诚信自律先进单位、‚我是90后‛读书征文活动先进集体、镇江市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光辉的历程读书征文‚全国示范校‛、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初中、江苏省优秀家长学校、镇江市教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了市中学生《禁毒法》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一等奖(初中组)、全国校园节能减排优秀案例评选全国一等奖等。
在校学生人数从三年前的670人到目前的1100人,学校声誉与日俱增。仅2010-2011学年,市教育局先后在我校召开了三年发展规划考核工作经验介绍和推进会、行政效能建设现场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现场会、阳光体育工作现场展示会。学校工作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个崭新的特色鲜明幸福和谐的优质初中正在我市东部崛起。
在创建过程中,学校逐步形成了办学有特色、学生有特长、质量有保障、社会有效益的良性循环,学校成为了文明的诗栖地。
特 色 工 作
——让大爱文化蕴育出文明之花
新校的建设与搬迁,让学校有了‚大爱‛的特质——教育布局调整中政府的关爱、恒顺投资办学体现出企业的热爱与附中人本身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在爱与爱的叠加中,‚大爱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旋律,这一旋律奏出的是附中人的教育理想和文明追求。
1.积极规划‚道德讲堂〃五个一‛活动,浓郁大爱文化氛围
道德讲堂‚五个一‛内容包括: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唱一首歌曲、做一番点评,让大家充分品味经典、品悟道德。虽然是今年兴起的,但回顾我们在建设大爱文化的历程,我们确实是这样做的:
一部短片:优秀共产党员张雅琴先进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我校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节目——《张雅琴的心愿》视频下载,并上传至校园网醒目位臵,利用‚家校通‛通知所有党员、教师收看学习张雅琴同志先进事迹视频。并要求全体党员在学习后,对照自身,撰写体会文章,发在校园网教师博客上,以便交流。在全校教师政治学习时间里,由党总支书记主持,开展‚学习张雅琴,争做排头兵‛专题学习活动。激励全体党员学习张雅琴,在平凡的岗位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创先争优中争做排头兵。我们在教师中展开师德大讨论:‚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伟大的教师?‛
我校于8月20至8月24日新生行为训导期间开展了‚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专题学习活动。在专题片形象生动的事例展播中,使全体新生了解了道德模范,诵读了中华经典,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及行为习惯养成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行为训导之中,也为学校新学期推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讲一个故事:从教育实际出发,延伸开展了学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吴邵萍老师的先进事迹的专题活动,并将学习成效辐射全校教师,号召全体教师 积极参加省‚学习吴邵萍‛征文活动,在活动中,有三位教师获得了省二等奖。为大力弘扬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激励广大青年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举行了‚爱教育、献良策,建功十二五‛为主题的青年教师演讲比赛。
做一番点评:暑假里,学校组织包括党员在内的新初一教师赴南京参加了第七届全国中学骨干教师现代教学实践与研究研修班。全国三八红旗手、教育部班主任培训专家组核心成员高金英老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新时期班主任的师德修养》的系列讲座给大家极大地感悟,校领导抓住契机,趁热打铁于29日晚在南京召开了教育教学研讨会,在会上,所有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畅谈了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对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初步设想。为增加教师行为世范的自觉性。学校请来了旅游学校的专家开设了一堂《礼仪与和谐校园》的专题讲座,要求所有教师在做好礼仪规范的同时,关注每一个教育教学的细节,在全市上下掀起‚全民共创文明城‛的热潮中‚树师表形象,展师德风采‛,同时以自己崭新的师表形象迎接建党90周年的到来。
唱一首歌曲:去年6月11日晚,在镇江市总工会举行的‚红歌嘹亮颂党恩——庆祝建党90周年沃得广场赛区职工演唱比赛‛中,我校由党员为主组成的代表队精神抖擞地登台演出,以一曲《歌唱祖国》唱响全场。老师们用真挚而富有激情的歌声抒发了对党的热爱和忠诚,也充分展现了我们附中教师的风采,赢得了满场热烈的掌声。6月29日下午在教学广场上举行了‚红心向党,放飞梦想‛江科大附中迎接建党90周年合唱会暨2011届毕业典礼。
七、八年级的部分班级以及九年级所有班级经过多日的排练为大家献上了一出震撼人心的表演,虽然从演唱技巧上来说,他们还略显稚嫩,但嘹亮的歌声充分地表达出了我校学生对党的无限热爱与忠诚!
诵一段经典:在学生之间,我们广泛开展了经典诵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演讲比赛与读书征文活动,让经典传承文明,沐大爱快乐成长。2010年我校代表队获市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比赛一等奖,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光辉的历程读书征文‚全国示范校‛。今年又获得‚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活动全国示范校,3人获全国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5人获三等奖。查丹丹同学获‚文明美德之星‛称号。
2.形成以‚大爱文化‛为内核的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彰显学校特色、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们在加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中,特别重视精神文化中活动文化的整体构思:以让学生能感动一 生、记忆一生为标准,以学生三年学校生活为单元,紧扣七个教育精彩点(即入学训导、开学典礼、升旗仪式、主题文化节、主题运动会、主题教育月和毕业典礼),由点到线、有线到面,形成以‚大爱文化‛为内核的全员共建的校园文化体系。
蓦然回首,我们总会惊奇地发现:在实现让每一位附中人感动一生的大爱文化的目标中,我们也为自己创造了许多值得珍藏的经典时刻。三年来,我们不断筛选一个个文化活动方案,形成了以学年为单位,七个具有教育弥散意义的点文化。
三月教鼎,繁花似锦,揭开三月的春帷,倾听花开的声音。一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已成为我们传统的校园节日,它是校园文化的浓缩,是学校特色办学的表现,是全体附中人追求文明的舞台。花开有时,花香弥散,当文化节的第一道音符飘荡在校园,大爱文化已悄然地走进了每个附中人的心田。
12月份作为‚大爱教育主题月‛,在学校已形成传统。当季节进入寒冬,附中校园却充满大爱,暖意盈怀……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在毕业典礼上,手捧鲜花的九年级学生饱含感恩的心情为学校领导和三载相伴的恩师献上深深的谢意,师生相拥,情深意切。在令人激动不已的典礼上,每个毕业生都会写下一句自己的励志心得,学校从中挑选一句,刻在石碑上嵌入启园,启园的石碑已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在今年典礼接近尾声时,一面巨大的横幅展现人们面前——‚践行低碳,文明守信‛,毕业生们纷纷走上前去,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他们耳畔回响着笪儒忠校长的临别赠言:‚三年前,你们蹦蹦跳跳地来,三年后的今天,你们又青春阳光地去,既然留不住你们,那就带上附中这片云彩,放在你们记忆的柔波里,让它在时间里酝酿中变得甘醇厚美!你们走吧。这世上还有许多藏着荣光和梦想的地方,需要你们用坚韧和智慧去开掘,什么时候都不要悲观,什么时候都去追求至善和大爱,什么时候都记得担当与责任,这样,你们就会成为真诚的人,文明的人,比普通好人更好的人,好人一定会成功!在踏上新的征程时,记住回家的路,中国江苏镇江学府路76号!同学们,再见!‛
3.创新新时期师德建设,使‚大爱文化‛愈发鲜艳(1)积极开展‚三爱三送‛活动
党总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大爱教育‛为内核,引导党员投身于和谐-感恩-快乐的校园文化构建中,践行‚为进步而教,为成长而学‛的育人理念。我校党总支部全体党员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细心分析,建立贫困生结对帮扶档案,确定结对帮扶对象,积极开展‚三爱 三送‛活动,即:关爱贫困生,给学生送温暖;关爱学困生,给学生送信心;关爱特困生,给学生送方便,积极开展‚教育回报社会‛捐资助学活动。
(2)以身边的典型带动全体教师 党总支以身边的典型教育全体教师。我校八年级部党员示范岗是一支团结互助、敬岗爱业、勇于创新、教研突出、业绩一流的团队,2011年6月被市局党委授予‚党员示范岗‛光荣称号。在这个团队里,既有分管后勤的领导——蔡振武副校长,又有才智出众的老教师——年级部部长刘建华老师和成恺老师,还有关爱学生教学突出的团委书记——丁勤老师,更有出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创新的青年人——孙丽华老师等等。几年来,在构建高效课堂,提高业务水平,创造一流业绩等方面他们都起到了先锋示范作用,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示范岗党员们的带动下,在附中这个集体里有更多的教师用自己的爱心、奉献和行动铸成了一道绚丽的彩虹,使学校的‚大爱文化‛愈发鲜艳。
4.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促成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蔚为大观
我们不仅开展了‚小手拉大手‛的学校与家庭的文明共建活动,为让家长感受学校的文明建设气氛,我们还邀请家长走进学校,共沐大爱,共同成长。
在今年春学期开学典礼上,学校邀请了全体家长参加以‚咱们的孩子,咱们的学校,咱们共同携手‛为主题的开学典礼。典礼由老师、学生和家长共同主持。在升旗仪式上,优秀家长代表满怀激动的心情担任了擎旗手、护旗手,正步走向升旗台。在颁奖仪式上,学生为优秀家长颁奖;家长为获得‚感动校园之星‛的学生颁奖;学生为‚感动校园十佳教师颁奖‛。从创新升旗仪式到颁奖仪式,从学生、家长的获奖感言到校长的新学期致辞,在场每个附中人内心中涌动的是感恩,升起的是责任。
2011年1月,在学校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时,发生了一件让人想不到的事情:八(7)学生致信副市长冯士超,并向全体市民倡议开展‚节能降耗我先行‛活动。副市长冯士超在收到我校学生来信后非常感动,他在写给同学们的回信中说:‚收到你们的来信,读后深受感动!我代表市政府向你们表示感谢和敬意!你们的认识和建议我十分赞成!我更希望看到全市中小学生全都行动起来并养成一种文化习惯,我们社会的节能工作就大有希望了!‛并欣然题词:‚节能降耗,你我同行‛。学生的自发行动引领了学校的特色发展。我校的‚低碳绿色行动‛入选《大爱镇江2012活动项目手册》。我们的低碳绿色行动,其意义不仅在于使全体师生了解低碳问题,学习低碳知识,培养低碳意识,其意义还在于我们相信所有附中人‚身在附中,心忧天下; 走出附中,仁爱有恒‛,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探求中,在学校资源对社会开放的机遇里,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以促成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蔚为大观。
重 点 工 作
——让文明创建成为校园生活的常态
我校在制定2009—2011年三年发展规划时,明确了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懂感恩、知廉耻、爱国守纪、有较强学习力和较高文化素养的文明中学生‛。三年来,我们以此为目标和动力,探索养成教育模式,践行蕴涵大爱的‚简约德育‛,让文明创建成为校园生活的常态。
1.践行蕴涵大爱的‚简约德育‛,让文明创建成为校园生活的常态。在德育实践中,学校首先思考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三年来,我们探索了独具特色的‚行为训导-引导反思-自主发展‛的养成教育模式。
(1)‚行为训导‛让养成教育‚简约而低碳‛
行为训导,是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内容融贯在科学、合理、系统的对学生的训导活动之中。通过训练、影响、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训导也包含有政治思想理论知识教育的环节,但其主要内容在于做、在于行动。因此,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及其行为习惯的形成,必然为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三年来的实践,我们及时总结,不断完善:形式上,从单纯的‚军训‛到‚军校共训‛,再到‚军验校训‛,从实效出发不断调整训导的形式;内容上,从‚单一的班主任经验‛到‚单一的学校要求‛,再到‚学校要求下的班级自主发展‛,我们从自主发展出发不断丰富着训导的内容。
(2)‚引导反思‛让行为训导的成果内化为行为习惯 学校在行为训导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认真体验道德情感,内化形成道德品质,外显付诸行为实践,使学生行为自主塑造、学生能力自主实践、心理素质自主磨练,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和文明素质的提高。
为响应镇江市‚全民共创文明城‛品牌活动‚不给别人添麻烦‛,我们以常态化的引导反思将活动引向深入。为了深化文明意识,在引导反思中,我们首先是每天用好两句话。这两句话是‚迎着晨风问一问:今天,我来学校做什么?‛、‚踏着夕阳想一想:今天,我进步了吗?‛。通过校园电子屏幕在早晨和上学和下午放学时定时显示,班主任利用上课前5至10分钟时间、放学前15分钟组织学生自我审视和自行调控。为利用好这段时间,班 主任要每天备课,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进行计划,通过引导反思以及对其行为习惯的关注,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养成文明习惯。
(3)‚自主发展‛让养成教育升华为‚人格塑造‛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曾指出:‚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幼儿期的模仿阶段,二是少儿期的他律阶段,三是青少年期的自律阶段。‛这个理论说明,青少年已基本具备了自主发展的能力。我们把学生视为能动的教育主体,将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主体意识的激发上,不断为学生自我发展提供机会,并进行适度的调控,进行启发和建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轻松而又有导向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评判、选择,实现个性的建构和完善。我们的养成教育目的就是培养成功的人格,学校特别制定了三句人格塑造的自主发展标准——‚我们和他们不一样!‛‚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让我的文明与素养成为附中的名片!‛。并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全体新生,这就使‚新生行为训导‛成为了师生心心相映的活动,使‚行为训导‛有了精神引领。
2.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文明创建工作卓有成效。在养成教育的基础上,学校充分发挥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引领作用,团委组织成立了学生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各项文明建设工作卓有成效。
通过定期举办学生学生业余团校,加强对广大学生教育培训,提高了学生思想觉悟和文明素养;
通过组建班风监督员、卫生督查员、图书管理员等学生志愿者队伍,进一步调动学生文明守纪、自主管理的积极性;
通过开展‚文明好少年‛活动、‚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演讲与读书征文活动、经典诵读活动等,进一步激发学生文明向上的自觉性;
通过开展‚文明交通岗‛、‚手拉手‛爱心帮扶、环保小卫士等社会志愿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了解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校学生的低碳环保志愿行为被《镇江日报》《京江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通过开展‚学雷锋、展青春、做文明中学生‛活动,大力弘扬新时代雷锋精神,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集中展示当代中学生的风采。
2011年校团委以富有特色的活动和显著的工作业绩获得共青团市教委授予的‚五四红旗团委‛光荣称号。
学校深入持久地开展创‚文明班组、文明处室、文明班级、文明学生‛ 的系列活动,形成了争创文明集体,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
2011年3月14日,市教育局‚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实文明城市建设任务‛会议在我校举行。会上笪儒忠校长做了题为《以养成教育为根基,做简约而低碳的教育》的养成教育经验介绍,我校七年级各班现场展示了行为训导的部分内容——课堂礼仪、班级精神等,八(7)班还进行了主题班会展示,向参会的领导、各校分管德育的校长和政教主任汇报了学校养成教育的成果,诠释了‚让我的文明素养成为附中的名片‛的涵义,展现了附中学子昂扬进取的文明风貌。
同年我校申报的‚养成教育‛品牌被市教育局评为创新项目
同年10月27日《江苏教育报》A3版在显著位臵以《教鼎山下花开的声音》为题报道了我校的低碳教育实践,还刊载了笪儒忠校长的《养成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一文,阐述了‚养成教育‛的理论来源、创新实践和初步成效,充分表达了附中人建设文明家园的自信。
三年来,我们以回归教育本真的生动活泼特色文化活动使大爱文化蕴育出绚丽的文明之花;三年来,我们以养成教育为根基,使文明创建成为校园生活的常态;三年来,我们以满心的真爱去点燃学生的心灵,挖掘每一位学生进步的潜力,把‘我们还能做得更好’作为精神动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品尝进步中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校园成为每个附中人诗意栖居的文明家园。
二○一二年九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突显吴地特色 丰富化学教学的人文性
突显吴地特色
丰富化学教学的人文性
张颖,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高级教师,化学教育硕士,苏州市中小学化学学科带头人。积极参与新课改,主持了市级课题“吴文化与化学教学契合点的开发研究”“在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学的实践活动”,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理科优秀生特长生培养机制的研究”“以叶圣陶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办学特色整体建构研究”“基于‘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微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交叉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已在各级教育杂志发表论文5篇。
[摘 要]吴文化的传承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保持乡土性和民族性的过程。将本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课程是近几年刚刚起步的,而将吴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几乎没有,但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独特性和本土文化的传承性。
[关键词]文化传承;校本课程;化学;高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的实践活动也已在各个学校进行得如火如荼。
吴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吴地这方水土上人们的生活,并向周边地区形成了一定的辐射作用。苏州教育之所以久负盛名,靠的正是深厚的吴地文化及代代传承的人文精神。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校是省级“吴文化教育实践课程基地”,吴文化的传承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保持乡土性的过程。将本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课程在近几年刚刚起步,而将吴地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几乎没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尝试与探索。
一、尝试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教育方式
没有人文素养的理科生和没有科学素养的文科生都不符合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自然学科要注重人文教育,而人文教育也不能脱离科学素养的培养。目前的分科教育常常出现理科生埋头做题,而文科生缺乏基本自然科学知识的情况,要做到人文与科学并重,就需要更合理地整合教育内容,开发弥补这一缺陷的校本课程。
以一段资料为例。《越绝书?宝剑记》中描述,吴国制成锋利的铁剑时,风胡子告诉楚王“轩辕、神农、赫胥之时,以石为兵……至黄帝之时,以玉为兵……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当次之时,作铁兵”,可以“威服三军,天下闻之,莫敢不服。”这段资料反映了人类使用粗石器、磨制石器、铜器、铁器的历史顺序。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科技的发展密不可分,将历史与科技结合,将古文与化学结合,就产生了人文与科学并重的教学内容,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理分科的不足。
二、将生产生活的实际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科学在人类不断的实践和经验总结中得以演变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一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也自始至终伴随着各种化学变化。吴地人民数千年的智慧结晶恰恰可以成为这样一种充满人文气息的化学教学的载体。要让学生在了解吴文化的同时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了解吴地的历史和发展,了解吴地的美学和哲学。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要把化学科学知识与相关文化发展的背景融合,让学生从中深入了解科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加深对科学价值的理解,加强化学与社会生活的关联,达到活化科学知识的效果。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开发化学教学资源,可帮助学生领悟人文与科技的统一性,加深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
例如,苏州干将路东通相门,相门古名又称干将门,据《吴地记》记载:“阖闾使干将于此铸剑”。《战国策》中说“吴干之剑……金试则截盘?F”,唐代李峤的《宝剑篇》中提到“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从中可见吴地古代冶金业的发展,这些内容与高中化学金属冶炼部分的重要知识就是很好的结合点。可引领学生查阅更多古文献的记载,研究干将莫邪所炼之剑是否为铁剑;为何目前考古未发现铁制的吴王剑,而仅发现了青铜剑。还可通过古文献的记载研究矿石的分布和剑的加工工艺,以及古剑的锋利程度;探究金属冶炼的规律与金属活泼性的关系,金属腐蚀的特点及防护的方法等,这些都可以在探讨历史问题时得到答案,这其实也是考古学必备的科学素养。在这样的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增长古文知识,了解吴地的历史和地理特点,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巩固化学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三、满足学生对吴地文化的兴趣和需求
国家课程或地方课程更注重学科知识体系,那么校本课程就应该更注重本土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吴地学生对吴地文化的浓厚兴趣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基础,也是“新时代城市移民”融入当地文化的一种需求。苏州作为一座新移民城市,外来人口已经和本地人口持平,新进入吴地读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目前,苏州一中的学生大部分仍是本地人,约三分之一的学生为外地户籍,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来自较远的省市。这些学生非常想融入这座城市,他们对学说苏州话感兴趣,对吴地文化感兴趣。从近两年校本选课的情况来看,选择“吴地文化和化学”的学生人数较多,其中一部分是对吴地文化感兴趣,还有一部分是好奇“化学与吴地文化有什么关系”。
“新苏州人”在苏州首先会接触到道路的名称,而苏州古城区的每一个路名几乎都能讲出一个历史故事。例如,苏州有一条马路名为“锦帆路”,传说是吴王为讨西施欢心,让河里行驶的船只挂上五颜六色的用锦缎做成的帆。直到如今,苏州的丝绸依然享誉海内外,以丝绸为材料的苏州双面绣常常作为馈赠国际友人的国礼。那么,以蚕桑文化为切入点,即可引出对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制作、鉴别等方面的化学探究式学习。又如,“新苏州人”会对姑苏美食非常感兴趣,而每一道美食都与化学密不可分。以苏州的糕点为例,品?N丰富、美味可口、全国闻名,那么这些糕点有哪些独特的风味,其中又蕴藏了哪些化学秘密呢?学生对此非常好奇。
熟悉本土文化、融入本土文化符合“新苏州人”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土生土长的学生也往往对本地文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只知其名而不知其背后的文化渊源,因此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好奇正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四、充分挖掘吴地资源为校本课程提供素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吴地文化中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涉及学科广泛,但是在当地学校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中,还没有将吴地文化与化学学科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因此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在开发吴地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时,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吴地2500年来的科技发展,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由这些科技所带来的对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影响。
例如,苏州桃花坞年画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与杨柳青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桃花坞年画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苏州还是非常有名的吴门画派的所在地。无论是年画还是名门画作,都离不开颜料。传统颜料主要是从植物中提取的有机颜料以及来自于矿石的?o机颜料。这样,从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切入,引导学生关注颜料的来源,从美学进入美学背后的化学,让学生在欣赏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中产生兴趣,并继而产生探究其化学原理的愿望;让他们在了解民俗、体会艺术之美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并掌握萃取、过滤的基本操作,进一步认识金属氧化物及各类盐的相关化学性质。
吴地文化为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资源,而科技文化本身就是吴地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其中化学在文化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注意挖掘吴地文化中与高中化学教学相契合的资源,并与教材中的化学知识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既融合吴地文化信息,又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从吴地文化的历史、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感受化学的广泛存在与重要作用,了解化学的发展对吴地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从而使高中化学不再仅仅表现为一门自然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人文气息,更好地推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开发化学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适当补充,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领悟化学与本土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通过对吴地文化资源与化学相关知识结合点的挖掘和探究,使得吴地文化更加富有科学性,也使得化学学科更具有人文性,让学生用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去探索和理解吴地的历史文化,同时也通过吴地的文化资源促进学生探究其所蕴藏的自然科学知识与科学发展规律。
吴地文化有很多种界定方式,但是无论怎样界定,学校所在的城市――苏州都是吴地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从对吴地文化展开研究到开发一门校本课程,对于化学教师们来说,研究力量是相对薄弱的,因此开发吴地文化与化学教学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同时也是一项有难度的挑战。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凝聚了化学教师们的集体智慧,在化学组的共同努力下,每一年都在扩充内容,并逐步改进其呈现方式,丰富其教学手段,循序渐进,使这门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并在教育过程中更好地渗透吴地文化元素,为接触这门课程的学生打上吴地文化的烙印,使他们能够继承吴地文化的基因,并用吴地文化熏陶和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热爱吴地文化,培养学生自我探究与自我学习的能力。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第五篇:《教师人文读本》、《教师健康读本》部分章节及《教育诗》阅读提纲答案参考
《教师人文读本》、《教师健康读本》部分章
节及《教育诗》阅读提纲答案参考
一、选择题
1.我们现代很多教育思想来自于西方。实验主义哲学家(杜威)就深刻地影响了我国现代教育的进程。
A、怀特海 B、马卡连柯 C、杜威 D、柏拉图
2.(兴趣)是儿童生长中的能力信号和象征。
A、表达 B、观念 C、情趣 D、兴趣
3.(强迫心理)是指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不能自行克制的观念、意向和行为的存在。
A、强迫心理 B、焦虑心理 C、抑郁心理 D、自责心理
4.在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引导智慧,而智慧的形成是教我们如何去改变既定的思维。
A、柏拉图 B、苏格拉底 C、泰勒斯 D、巴甫洛夫
5.精神处于高度准备状态,兴奋不安,情绪激动、紧张,总感到准备不足,难以应付,面对重大事件时情绪过度焦虑,这种情况属于(紧张心理)
A 焦虑心理 B自责心理 C 紧张心理 D 失落心理
6.在自己的事业、家庭等方面不尽人意的时候,在经济、政治、技术、业务等方面得不到合理对待的时候,不妨用阿Q的精神来调整一下失衡的心态,这种方法属于(精神胜利法)
A 精神胜利法 B活动充实法C随遇而安法D知识武装法
7.(榜样教育)就是利用从众心理,利用典型感召和鼓舞的积极因素进行教育的方式。
A榜样教育 B理想鼓舞 C自我教育 D公开讨论
8.(平稳舒缓)类型的音乐可以使人紧张的神经放松。
A旋律激烈 B时起时伏 C平稳舒缓 D高亢
9.通过条件发射或学习以及适当的奖励和处罚来改进或改变人的行为的方法,是心理学上治疗神经过敏的一种方法,这种疗法叫(行为疗法)。A认识疗法 B行为疗法 C脱敏疗法 D森田疗法
10.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明“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属于(强迫对立思维)。
A强迫对立思维 B强迫回忆 C强迫疑虑 D 强迫联想
二、判断题
1.昆连提认为: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任何天赋,只是学习一些技巧上的规则,是没有什么用的。(错)
2.学校是一种工具,靠它把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下一代。(错)
3.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对)
4.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教育的结果和教育的目的是两回事。(对)
5.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更是将来生活的预备。(错)
6.教育最大的失败是让受教育者丧失了独立性。(对)
7.社会对于教育的责任便是它的至高无上的道德责任。(对)
8.教和学只有相合在一起,才构成教育。(对)
9、自责可分为积极的自责和消极的自责。(对)
10、教师职业倦怠很多情况不是一种“能力恐慌”。(错)
11、《教育诗》的作者是(马卡连柯)
12、人们需要适度的精神紧张,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对)
三、简答题
1、“自我教育法”心理调适方法教师要求学习哪些生活技能?
答:
1、认识自己的情绪。
2、管理自己的情绪
3、激励自己的情绪。
4、认识他人的情绪
5、处理好人际关系
2.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什么?
答:唯一的答案是科学,因为直接的自我保卫,生命与健康之维持,生活的间接自我保卫,适当的负担起为人父母的职责,适当指导,为了公民能有正确的行为所必须的民族生活解释,各种艺术的完美创作和最高的鉴赏,其所必须准备,为了训练,最有效的方法都是科学
3.我们常说,教育是一个引导过程。你觉得应该怎样引导呢?
答:教育的目的是引导智慧,而智慧的形成是教我们如何去改变既定的思维,人类只有在不断的创新中才能走的更远。
4.美国杜威的教育信条有哪些?
1、什么是教育
2、什么是学校
3、教材
4、方法的性质
5、学校与社会进步
5.爱因斯坦在《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这篇演说稿中主要想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什么呢?并就此谈谈你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如何做的?
答:教育应本着培养人的独立性为目的,现存的教育史奔着规则而去的,束缚学生的心灵,把学生当成应试的工具,因而动辄对叛逆的学生多加惩罚,其实这是对独立思维最大的戕害,我们需要的教育更多的应是引导,这是常识,需要普及。
6.教师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哪些?(列举五条)
1、知识武装法
2、理想鼓舞法
3、榜样鞭策法
4、书面谈话法
5、环境调节法
7.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培斯塔洛奇认为基本的道德教育,就整体而言,可以区分为哪三个不同的部分?
答,首先要使孩子们的感觉活跃而纯洁,从而激发他们的道德观然后要训练他们能自我控制,使他们能选择好的和对的最后要引导他们经由反省比较,依据他们的位置和环境,去形成他们自己的道德观念。
8.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在《闪耀的火光》中用一个寓言来说明教育对人类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请对此与大家分享一下你的个性化理解。
9.读了教师的心理保健这一章,我们了解了教师的常见心理和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谈谈你的收获。
10.因为文化和社会原因,许多教师不清楚有关心理学知识,或茫然,或手足无措,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武装自己。
答:学习知识,改变认知,适当解释,适时咨询,正确传播,健康教育,端正态度,增强信念,培育技能,从而采取正确的行动
四、论述题
1、费孝通“一代良师”中.每个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缺点。我们希望历史不断地发展,一天比一天好,那么我们就要以学习前人的长处为主,否则历史就不会发展
了。我们究竟应该向上辈人学习些什么东西呢?作为一名教师,你是如何运用这些到教学实践中的呢?
答,我们应该向上一辈人学习的是真正的良师,不仅教会我们基本的知识技能,更会传授我们如何去治学和做人。
2.“做学问是一种最细致的脑力劳动,一定要通过直接接触才能学到东西。我常这么说,只有通过经常和老师直接接触才能学会怎样做学问和怎样做人”“代代相传必须通过一代一代人的接触——直接的接触。在接触里把一代一代累计下来的经验和智慧传下去,每一代推陈出新,通过不断的再创造而形成一门学科”——(选自费孝通《一代良师》)
(1)阅读上段文字,你认为应如何把握教师与学生接触的度?
(2)“一门学科,必须代代相传,才能存在,才能有生命力”你认为一代代往下传的应该是什么才是有价值的?
3、在《夫子循偱然诱人》中,我们看到陈垣老师是怎样教书,是怎样对后人进行诱导,是怎样竭泽而渔的搜集资料,那么期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获得了哪些收获?
答: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学生的上课须知,万不可有偏爱偏恶,万不许讥笑学生,以鼓励夸奖为主,不要发脾气,要有教学日记,把自己和学生优缺点都记下,要疏通课堂空气,他多着意于他严谨的治学精神,谦谦的君子风度和循循善诱,启发教育。
收获:现代人过分强调学的一面而忽视了教的一面,或者相反,其实是对教育本身的最大误解,教和学只有结合在一起,才构成教育。
4.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可爱的学生、鲜活的生命。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对我们无限信任和敬慕。而每一位教师,除了岁月的流逝之外,没有失去任何东西。我们的知识在教学中更丰厚,智慧在交流中不断增长。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我们理解学生,他们会给我们更多的理解。这就是教师最大的成就和幸福。联系【古罗马】昆提连的教师的任务,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谈谈你对“教师的任务”是如何理解的?
答: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应该着意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才华,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只会接受教育的机器。
5.昆提连向教师提出这么一条忠告:对改正错误的孩子表现出不当的严厉,有时候很容易使孩子的心灵丧失努力的勇气,以致由失望而陷入苦恼,害怕每一件事,什么事都不敢尝试。联系现在的教育想一想,请你谈谈对此条忠告的理解。答:教师对待孩子尽可能的亲切,治疗的处方虽然天生就粗糙不堪,但必须借一只温和的手去施以治疗,教师必须对孩子的部分行为加以称赞,部分行为不好教师也要忍受,另一部分行为才是要加以改正,而且必须说明需要改正的理由,有时候把教师自己的事穿插进去,加以对照说明,会使你本晦涩的地方明亮起来,有时候教师把原文照抄一遍,让学生照样学习会使学生觉得那是他自己的东西而至少暂时喜欢它这样的做法,有时会很有用。对待不同的孩子,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6.明知道自己有责任,却故意懈怠的情绪与行为失调.满足自己深受压力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的心理需求。因此,每当我们被别人指出自己懈怠责任的时候,应该认真的阅读自己的内心世界,找出压力的来源才是最重要的。一旦压力源被找出,再根据自己的能力把责任进行适度的调整。不过分勉强自己,不用过高的标准强迫自己,倦怠就会自行消失。请你结合实际简单分析倦怠心理形成的原因、产生的症状,以及治疗、预防的方法。
答:原因:
1、躯体性疲劳
2、脑力性疲劳
3、心理性疲劳
4、病理性疲劳
5、综合性疲劳
症状:
1、生理上表现为没有食欲,睡不好觉,反应降低,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
2、心理上表现为逐渐失去乐趣,缺乏热情,对工作任务厌倦,对工作的新异食物敏感度降低
3、行为上表现为工作混日子,得过且过
治疗:
1、多思考
2、喘口气
3、强实力
4、勤运动
5、寻资源
预防:
1、改变态度
2、提高素质
3、批判思考
7.当今世界是一个竞争激烈、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这就不可避免地给人带来许多紧张和压力。请你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合理地缓解来自工作方面的压力
答:
1、必须活在当下,教师拥有的只是现在,你的生活必须以现在为中心,要在生命的旅途中享受快乐,而不是把他留到终点才享用,为了活在现在我们应该体会现在这一刻的美妙之处
2、不作无谓的等待。掌握您的现在,不要屏住呼吸等待奇迹
3、宽宏大量原谅别人,原谅自己和别人基本上是朝向为现在而活的一个抉择,不肯原谅别人受苦的是自己,选择原谅情况会循一条神奇的轨迹转变
4、实事求是原谅自己,原谅别人不容易,原谅自己更难,一个人心里想些什么是别人无法控制的,因此快乐与否的感觉操纵在你自己手中。
5、不追求十全十美,我们只需要决定自己比较喜欢的事物朝哪个方向发展,即使不能如愿,我们还是可以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