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消费文化下的文学经典重释现象研究 ——以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为个案
消费文化下的文学经典重释现象研究
——以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为个案
摘要:当代,人们对于文化经典的解读出现了“心得热”,即以抒发个人心得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文化经典。大众由于大多缺乏对经典典籍的了解,就直接把“个人心得”等同于了经典解读。普及经典是历史功绩,若是以自由化的误读乃至错误的解读来误导大众,则是毒害大众。本文将以于丹《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为个案,来探究消费文化下对文学经典的解读的一种方式,并进一步思考其成因以及我们应如何正确地对待经典重释问题。
关键字:文学经典 解读方式 于丹 误读
1.引言
自从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研究《论语》的“心得”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不久,以出版精品学术书籍而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出版社中华书局又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一书。据报道,《<论语>心得》共售出250万册。而2007年出版的《于丹〈庄子〉心得》,据媒体称在约10小时内签售15060册,比她的《于丹〈论语〉心得》还多2460本。几场讲座,一本小书,引发了“于丹现象”。
2.于丹现象
2.1于丹现象简述
2006年“十一”黄金周在央视百家讲坛,于丹连续七天讲《论语》心得。而2007年,又连续10天讲《庄子》心得,于丹成了备受瞩目的文化明星。中华书局紧随其后,出版了《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此二书创造了书业史上的一个奇迹,在几大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上持续位于榜首。数万人排队签售,年龄从3岁到83岁不等,各个年龄各个社会层次的人都有,可见于丹心得的影响之广。
2007年3月,于丹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三楼的大礼堂中,四百多名观众分享了她的论语心得,听众纷纷表示,讲座是一趟令人享受的“文化之旅”。4月初,于丹又给近百名中国女乒队员上了一堂论语心得课,女乒主教练施之皓认为,这种讲座对于提高队员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于丹还走进监狱,面对六千多名罪犯和全体警官,做了一场题为“发现心灵,道德人生”的于丹《论语》心得讲座。于丹心得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就在于丹被大众热捧的同时,学术界的另一个声音也渐渐喊起来了。越来越多人不满于于丹自以为是的心得,认为于丹不是在传播经典,只不过是借经典之名抒发自己的心得。且于丹对于《论语》《庄子》的很多解读甚至是错误的,影响愈大,对于大众的误导也就愈深,阻碍了大众对于经典的正确理解。
2007年3月4日,于丹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新作,然而,在现场签售气氛几近高潮时,现场一位高个壮年男子在进入签售会场后,突然脱去了外套,露出里面白T恤上的字:“孔子很生气,庄子很着急。”他自称以这种方式进行“批判”。继而又有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知名院校的十位博士拍案而起,撰文呼吁“于丹下课”,让她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一名名为“塞外李悦”的网友著文4万余字对于丹的《论语》心得进行指谬,《于丹〈庄子〉心得》出版后他也同样发表了5万余字的批评,其字数与于丹心得相差无几。甚至有人将于丹心得中的错误专门写了本书出版,如《当<论语>遭遇于丹》《解‘毒’于丹》等。
于丹现象所引发的争论愈演愈烈,亦有支持一方称赞其为普及国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亦有反对一方指责其错误的解读流害之广。此一文化现象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2.2《于丹<论语>心得》指谬
于丹多处曲解了《论语》,《于丹〈论语〉心得》并不是对孔子的《论语》的注解与解释,而是对部分《论语》的感想。她的主要感想是:“《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①
按照于丹之意,似乎孔子已经告诉我们过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方法。我们只要按照这些方法去做,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是“快乐”的。由于《论语》并不是提供“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百科全书,于丹只能选取一部分与“快乐的生活”有关的篇章。这些篇章只不过占《论语》的十分之一左右,误导那些没读过《论语》的读者,让他们错以为《论语》主要是讲“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所讲的《论语》的百分之十,却有许多曲解之处。
于丹教授的心得共分为7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天地人之道”。在子贡问政这段中,于丹错误地将“民信” ①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11.5页.说成是“百性的信仰”,将“民无信不立”歪曲成“民没有信仰不能立国”。而孔子所说的“民无信不立”是指:国家如果失信于民就不能站住脚。②孔子在《论语》中提出“政者正也”和“子率以正,孰敢不正”的名言,态度鲜明地规范着在上位者应有的作法,指出执政者要正,政治才能正。于丹教授反孔子之道,将治国的道德责任完全放在老百姓身上,目的是想说明老百姓应该有信仰。
于丹曲解了孔子,把孔子打造成一个有信仰的人,以此来劝服大众回归内心,寻找自己的信仰。于丹告诫大众要有信仰没错,错就错在此话她非得经由孔子之口来说,带给大众一个她个人假想出来的孔子,而不是真实的孔子,永远的孔子。
第二个部分为“心灵之道”。在这一章的前面,于丹明确地告诉读者:“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撼与苦难。”实际上,《论语》精华所在是论天、论伦理、论政治、论教育、论经济等五项。从来就没有什么面对苦难的平和心态这一项。
于丹教授先是引用了《论语·颜渊》中的一段司马牛与子夏的对话。司马牛遗憾别人都有兄弟,自己却没有。于丹教授从他们对话中找到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那就是“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撼,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而这一价值观念与论语无关,于丹自然就找不出相应的论据来支持,于是她就以各种故事穿插其中,英国著名网球明星吉姆·吉尔伯特的故事,小女孩与头花的故事,苏轼的故事,日本茶师的故事,以此来说明内心的淡定与坦然足以弥补生活中的缺憾。这些都可以算是于丹的心得,但都与《论语》无关。
第三个部分是“处世之道”。于丹的主要心得是:“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处世艰难。其实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就自然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修身养性”就是修己,后来儒家称其为“内圣”,但是孔子的“内圣”与“外王”的理想是不能互相割裂的,“修己”是为了做好“内圣”的功夫,“安百姓”是理想的实现,也就是完成了“外王”的事业。然而于丹教授却将二者割裂 ②赵又春.我读论语.岳麓书社,2005.11.132页.开来,她的“处世之道”心得只是重点强调“修身养性”,只是提倡做“内圣”功夫,一点儿也不提及“外王”之事,一点儿也不提及齐家、治国、平天下。于丹教授这一章的心得是对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腰斩,她给大众找回来半截孔子。
第四个部分是“君子之道”。于丹教授所理解的君子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保持内心的定力,对于他人的宽容。”她所说的“君子”的标准,指的还是一种内心修炼,是个人的“见道”、“闻道”、“悟道”、“修道”,是返回内心的方式。
而孔子在《论语》中给“君子”下的定义是:“修己以安百姓”。③意思是君子的内修是了治国平天下的,内修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以“君子之道”即是“仁道”,其目的不在自我“内心”解脱,而在“推己及人”,拯救天下百姓。可见于丹之“君子之道”非孔子之“君子之道”。
第五个部分是“交友之道”。《论语》很少谈及这个问题,就连于丹教授都说:“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谈论交友之道的文字并不多”。其实《论语》真正谈到交友之道的,只有两句话:“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怎样能交到益友呢? 于丹教授回答:“自己修身养性,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而交到好朋友,等于给自己打开了一个最友善的世界,能够让自己的人生具有光彩。”于丹教授还是在向我们宣讲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第六个部分是“理想之道”。于丹教授开篇便说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于丹的这段话,是自相矛盾的。她承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可是她却要强调说:“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于丹教授显然片面夸大了“内治”的重要性,而忽略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外治”的作用。这显然是将“内治”与“外治”对立起来。这一心得亦是谈心灵休养之道,不符孔子的道德理想。
③赵又春.我读论语.岳麓书社,2005.11.78页.第七个部分是“人生之道”。于丹教授引用了《论语·为政》中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于丹教授写道: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不惑就是人能够自觉按照中庸的理念去思考、行事。知天命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于丹对于孔子六十七十的注释也基本是内心的融合。于丹的人生之道基本就是心灵历练之道。
纵观于丹的七种心得,即可清晰地得出这本书的主题思想,讲的都是四个字,修养内心。任何一种心得都只不过是这一思想的同义重复。而修养内心也代表不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思想,是集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经济、教育、法律于一身的系统的思想体系。于丹的论语心得根本就不能向大众普及真正的论语。
2.3《于丹<庄子>心得》指谬
《于丹<庄子>心得》同《于丹<庄子>心得》一样,引起了一阵购书狂潮,但其心得却也是同样地错误百出,引得众多有识之士的口诛笔伐。
此书第一章:庄子何其人?抛去其修辞错误不说,于丹教授所塑造的庄子形象就是一个贫穷,能够超越名利、言破生死,幽默而有涵养的隐者。随后的9种心得只不过从不同角度进一步阐述以上观点。然而,于丹带给我们的庄子是真实的庄子吗?
庄子对于统治者与社会上层名流深恶痛绝,在《胠箧》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庄子反对统治者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认为他们违反人性,是造成社会混乱与纷争的主要原因,庄子当然也痛斥为统治者所用的儒家的仁义之道,揭露其学说的虚伪性与欺骗性。
庄子反对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不满现实,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秋水》篇中讲到楚王派专人请庄子到楚国担任大官,掌管国家政事,但被庄子拒绝了,他说:“吾将曳尾于涂中。”也就是说宁可拖着尾巴在泥浆中爬,也不愿为统治者服务。庄子及《庄子》的最独特的思想就是不与统治者合作,追求精神自由。不与统治者合作是因,追求精神自由是果,二者缺一不可!于丹教授在《于丹〈庄子〉 心得》一书中没有谈到一句“因”,对“果”也谈得很少,甚至避而不谈。《庄子》明明主要是讲不与统治者合作,而于丹却一字不谈。
在《于丹〈庄子〉心得》中,有如下篇目:第4章“认识你自己”、第5章“总有路可走”、第7章“坚持与顺应”、第9章“心态与状态”。在这些篇下,于丹大讲“认识你自己”和“坚守自我”是通往人生福地的必由之路。研修过中哲史的学者都知道,与孔孟哲学主张教化民众、以礼约人的仁学理想相反对,老庄哲学的基本精神是绝学弃知,返璞归真。庄子讲人生的解放之途,就是通过“心斋”和“坐忘”,实现自我遗忘而使自我的生命完整地回归于造化运行的大千世界,即实现他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对于庄子,人生的根本幸福不仅不是来自于所谓“认识你自己”和“坚守自我”,反而是自我意识(“有我”,物我分别)导致了人类个体的生命真性的丧失,导致了与生俱来的困苦和劳役。
由此可见,于丹不懂庄子,更不懂《庄子》的基本思想,她的心得,又怎是《庄子》心得呢。
3.分析经典重释
3.1经典重释之因
从阎崇年到易中天,再到于丹,当今中国大地上兴起一股“经典重释”之风,已是不争的事实了。而经典重释现象为何会来得如此迅猛,席卷神州大地。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原因。
首先,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压力骤然加大。经济越发展竞争越激烈压力也就越大,现代人的压力包括学习与考试的压力,工作与经济的压力,社会与人际交往的压力等等。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所泛滥。而传统文化中重人际关系、重社会和谐、重道德修养、重礼义廉耻、重道德自律、重理想人格、重和而不同等思想也成为现代人的精神栖息地。人们不自觉地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的力量,而学界与媒体联手,更加推动了大众阅读经典的热情。电视台、纸质媒体、网络媒体都积极参与传播传统,趁着国学之风刮过,所出版的书籍也不计其数。人们无法选择地亦是不可避免地被国学热紧紧围绕,重读经典似乎已成为一种集体意识。其次,重压之下的人们已无法从浮躁的社会气息中抽离身心去细细品读经典作品,据调查显示,43.7%的受调查者觉得自己“没时间”阅读,而在纸质读物中,《读者》《知音》《家庭》《青年文摘》《故事会》《瑞丽》《时尚》等杂志大受欢迎。在我国读者最喜爱的十大作家排名中,郭敬明与韩寒也已经位于曹雪芹、冰心之前,由此可见压力下的人们往往选择娱乐性阅读,而非经典性阅读。在经典重释之中,以心得感悟的形式来解说艰涩的古文,恰恰迎合了人们娱乐性阅读的需求。
再次,普通大众几乎已经丧失了理解经典作品的能力,只能借助各位“名家大家”的心得感悟去走进经典,以浮光掠影式的快餐式阅读去品味经典,以期获取精神的力量。于是乎,各种经典重释便应运而生,用简单通俗现代化的语言去解读曾经束之高阁的经典作品,让经典从此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大众化的读物。
3.2经典重释的功与过
五四时代的文人救国心切,错误地把中国的落后归罪于孔老夫子,归罪于中国传统文化,于是他们下定决心“打倒孔家店”,砍断了中国文化之根。随后时代的文人不可避免地缺乏传统文化的滋养,只能成为无根文人,历史注定他们无法逃离文化侏儒的命运。社会的发展终于让人们明白人文文化的失落给中国人带来的灾难远大于科技文化的落后,于是文人开始寻根,去汲取五千年文化的源头活水,去寻找我们的民族之魂。经典重释于是应运而生,势在必行。
经典重释是对传统文化的多元重释,这种多元视角带给我们阅读上的愉悦感,让人们惊呼:原来经典可以这样读。中国人骨子里固有的文化自豪感与归属感被重新唤醒,重读经典的热情被瞬间点燃。经典重释在传统文化与普通大众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引领人们走入经典之门,而不是对其饱含敬畏从而敬而远之。以于丹为例,她所做的事,就是把深奥的古典从书斋里解放出来,使其通俗化、大众化、平民化。将孔子文化的阳光洒向大地,将中国传统文化那股源头活水引入人们干涸的心田。经典重释是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让人们扎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做一个有根的人;是让人们真正地理解我们的民族精神,挺起我们民族的脊梁。于丹心得让人们重新了解孔子,少数有心之人亦会重新阅读《论语》,进一步加深理解与感悟,批判性地吸收经典之精华。由此可见,经典重释功不可没,于丹心得也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经典,亦是有功。在尊重并深刻理解经典的前提下,对经典进行正确而精彩的重释,无疑会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然而当中国文化在五四及文革期间经历严重断层后,大量的西方思想又迅速涌入,填充着人们的大脑。在当代,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历经千年的传统文化,又有多少人有资格向大众去普及经典,无疑是少之又少。而普通大众对于经典更是一知半解,怀着崇敬之心如饥似渴地阅读着被重释后的经典,却由于缺乏对经典的基本了解,无法在众多重释之中鉴别出其是否符合原文的核心要义,往往出于对名家大家的景仰将其照单全收。以于丹心得为例,于丹并非学中文出身,却要向全国观众解读论语,其间的专业性就引得众多有识之士的批评。而大众容易将于丹解读后的论语当做论语本身,看过于丹心得就自以为看懂了论语。照其影响来看,于丹无疑是将被她自己扭曲过的论语洒满人间,无意间使得大众对于经典的理解误入歧途,其中的弊端显而易见。由此可见,没有深刻把握经典愿意的重释容易误导大众,于丹心得亦是如此,此为过。
3.3我们如何重读经典
当前的国学热热得太快,以至于人们都还没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就先被这些专家学者灌输了一大堆他们的心得体会,人们便渐渐地把某些人的心得等同于了我们的经典文化,真正的传统反而丢失了。
经典如《论语》《庄子》也有其糟粕所在,有其局限性,我们复兴国学的心愿是好的,殊不知这条路走得是否正确。湖北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长期从事影视编剧、文学创作和艺术研究的学者马竹表示,在文化多元化的当前,有人质疑于丹是很正常的事,但值得说的是,文化经典是永恒的。“别人认为于丹以这种方式来畅谈生活感悟很新鲜,但我认为还是应该去读原著,普通人读不懂可以看注译,不一定要像于丹那样追求发散性的解读。”在现代这浮躁的空气中,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快餐式的阅读,回味他人已经咀嚼过的经典,以为这样就读懂了经典作品。懒于翻看原著,懒于自我思考的人永远都不会从别人的心得中读到自己的体会的,也永远都体会不到中国文化的真正魅力。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可见经典阅读的意义不应是一种功利性的价值,而是一种文化的提升 和心灵的熏陶。可见真正能够决定一个人修养和境界的阅读绝不会是娱乐性阅读快餐式阅读,而是经典阅读。
快餐式的阅读容易使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退化,乃至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新闻杂志报刊可以采取这种阅读方式,而对于积淀了数千年文明的经典来说显然不可取。对于经典,理所应当采取正餐式阅读,阅读经典,是一个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必须有自我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而不是全盘接受各位专家的见解。对于经典,要更注重阅读的品位和质量,更注重阅读带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思索,只有真诚地把个人感受和生命体验倾注于阅读之中,才能真正抵达经典作品的核心。
所以借此国学热之机,希望越来越多的有志之人可以静下心来品读经典,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感悟,而不是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如若每个人都以这种态度去重新理解国学,国学热才是真正的热,才热得有价值,才能真正促进中国文化的转型。
4、结语
从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中我们看到了当前经典作品重读的现象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的,但同时也看到了当代人对于国学还存在着许多误读的情况。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普及者”,有义务向大众普及真正的传统文化,有必要批判性地继承我们的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入当代的社会道德中,引导当代社会文化的正确走向。这样才能真正地给大众的心灵找到栖息之地。我们应有一种正确的态度与方法去解读经典,真正地实现用经典奠定我们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张燕婴 译注.论语.中华书局.2006.09 [2] 方勇 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0.06 [3]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6.11.[4]于丹.于丹庄子心得.中华书局.2007.2.[5]赵又春.我读论语.岳麓书社,2005.11.[6]陈壁生 石勇.国学热 十年人文热点对话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1.[7]曾祥芹.《于丹<论语>心得》自由化误读的典型.图书与情报,2008,(4).[8]马启俊.《于丹<庄子>心得》指瑕.皖西学院学报, 2009.2.[9]胡可涛 葛维春.“国学热”现象的理性探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4.[10]陈漱渝.消费主义 国学热 后现代主义——对当前几种文化现象的思考.武陵学刊.2011.7.9 [11]郭继民.如何解读经典——经典的三种解读方式.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6 [12]生活与阅读矛盾凸显:今天,我们该怎样读书.新华网-光明日报.2011.4.27 [13]第八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国人阅读有何新变化.光明日报.2011.4.22 [14]现代人应学会阅读经典.北京晨报.2011.4.14
Consumption culture of literature classic heavy Buddhism
phenomenon ——to yu Dan “the analects” result “, ”chuang tzu result“ as a case study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people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ltural classic appeared ”result hot“, that is the way to express personal experience to the mass media dissemination culture classics.Due to the lack of public itself of classic book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rect ”personal result“ is equivalent to the classical interpretation.Popular classic is historical merit, if the liberalization and even wrong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misreading to mislead the public, is poisoning the public.This paper will take in Dan ”the analects“ result ”, “zhuang zi result” as the study case, to explore consumer culture of literary classics reading way, and further thinking about the causes and how should we correct reading classic.Key word: literature classic reading way in Dan mis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