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以小庙为例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 2至201 3学年第2 学期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实践报告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指导教师关克难
系别/班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2班
姓名(学号)蔡程(1109012005)
尹振鹏(1109012006)杨骏辉(1109012008)刘玉忠(1109012009)张健(1109012011)兰丹枫(1109012012)陈安琪(1109012042)罗文丽(1109012044)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页1 合肥市小庙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政府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民收入方式的多元化使他们的经济条件逐步得以好转,进而使他们向往更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一部分农民在城市购置新房,安家落户;一部分农民则在不断改造旧房,建设新屋。与农民的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愿望以及翻建新居的热情相比,我国对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农村住宅管理、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却相对滞后。不少地区的农民住宅建了两三茬,形成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造成社会财富与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自然村落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乱,不仅影响农村景观,也影响农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大对农村自然村落的整治力度,推动乡村转型,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本文基于我国农村问题的现状,以安徽省肥西县小庙镇为典型案例,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出发,调查研究新农村建设的的一些问题
自然村落
一、小庙镇区位
小庙镇位于省城合肥西郊,系肥西县重镇,与合肥市蜀山区、高新区毗邻,面积198.34平方公里,人口约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万多,辖29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5个街道管委会。312国道横穿境内,合武、宁西铁路贯穿东西,上小路、小高路、王长路等主要道路贯穿南北。工业区建设初具规模,畜禽养殖是特色,餐饮业较为发达。
小庙夜景
页2
二、规划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为此,中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首,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据此,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民主管理”为指导,小庙镇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突出了地方的特色,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满意和支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值得下一步如何把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度和广度思考和借鉴。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多更深的要求。
三、主要工作
小庙镇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围绕王拐岗中心村建设为中心,以赵老家、塘南两个工业区安置点为点,对小庙村灯塘村民组进行综合整治。同时还完成了对大柏、雷麻、硕大塘、栀树、袁中、小庙、马场、街北、五十墩等中心村规划。王拐岗美食城新农村建设,主要就是突出王拐岗美食,建造餐饮一条街,目前,美食城主体工程已基本结束;赵老家、塘南安置点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任务,即将动工兴建;小庙村灯塘村民组整治,主要是以“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危房)、“三清”(清垃圾、清路障、清杂物)为重点,对42居住户的住宅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同时还对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
四、主要做法和经验
1、扬长避短,发展新兴产业
小庙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既有传统农业的存在,又具有城郊型农业的特点。
在种植业方面,小庙镇通过8万亩水稻、6万亩油菜、3万亩棉花三大高产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强化测土配方施肥、公共绿色植保服务,提高农业
页3 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种植业效益,确保粮油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小庙镇还是全省家禽养殖第一大镇。全镇有森淼集团、老母鸡农牧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及4家市级龙头企业,有13个养殖业“一村一品”村,有13家种禽场,三个大型苗禽孵化场,一家饲料厂及两个畜禽产品分割加工厂,产品远销欧美及国内各省市。由于养殖业规模大,还吸引国内30多家饲料、兽药生产厂家在镇上设立长期办事处或代理处,全镇养殖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有100
多名专业经纪人,养殖业及其链条产业年总产值近20亿元。为确保养殖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小庙镇党委政府还在动物防疫、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加强支持和服务;通过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及品牌战略,提高产业效益;扶持龙头养殖现场
企业加快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养殖致富;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把养殖业做大做强。
苗木花卉是小庙镇的新兴产业,全镇有7000亩生态林及5000亩苗木花卉生产,近期小庙镇还在拐岗村通过招商引进礼仪鲜花生产基地,示范园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即将投入生产。蔬菜生产也是我镇的重点产业之一,在现有基础上,全镇规划建设2个大棚蔬菜基地及3个露天蔬菜基地,生产面积达到6000亩。
2、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新格局
小庙镇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以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融合,这是一种城乡和谐发展的模式,其精髓是“城乡共生、城乡共建、城乡共融”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这种理念是小庙镇作为都市近郊乡镇在发展道路的艰难抉择中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扬弃。
页4 近年来,小庙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全省创第一、中部进十强、全国争百强”的创争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加快
发展和深化改革,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发挥内力与借助外力三个结合,突出“工业强镇”战略,主动融入合肥市“141”工程,实现与合肥市高新区、经开区、科技城等区域互动发展,互利共进,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9年,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6089万元,同比增长19%;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7.1亿元,增长2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1亿元,增长37%,其中工业投资8.4亿元,增长46%;新增规上企业6家,总数达19家,全年实现规上企业产值13.52亿元,增长34%。全年引进各类项目15家,协议总投资14.7亿元,其中亿元项目3家,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8.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4.5亿元的18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400元。在2009年全市乡镇综合经济社会考核中,小庙镇荣获2008年度“十强乡镇”和“十快乡镇”两项殊荣;2009年被确定为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单位。
五、取得成效
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近年小庙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1、改变了群众观念,使得广大干群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更实的认识。
2、突出了地方特色,王拐岗美食一条街建设,就是紧扣王拐岗美食文化这一特色,打造品牌,发展饮食业。
王拐岗美食一条街 页5
3、大大改善了群众的起居环境,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
4、规划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改以往有新房无新村的格局。
六、几点思考
自小庙镇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我们也得到了几点体会和思考,主要有:
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仍是前提和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改善广大群众的起居环境,更要有利于生产发展,群众增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始终抓住不放松,路要通,渠要畅,电能用,站能动;紧抓产业结构调整不放松。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将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性、新建性、改造性、整治性、保护性区分对待,不能千篇一律,更不是一蹴而就,新农村建设一项有针对性、程序性,更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3、立足实际,做好规划。规划在先建设在后,把规划与产业联系起来,与地方文化、风土人情联系起来,体现出特色,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4、不同组团间要加强联系,否则会造成基础设施投入及公益设施投入浪费。
5、基础设施的投入仍是地方政府的沉重负担。
6、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依法行政。
页6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以小庙为例
合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 201 2至201 3学年第2 学期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实践报告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指导教师关克难
系别/班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2班
姓名(学号)蔡程(1109012005)尹振鹏(1109012006)杨骏辉(1109012008)刘玉忠(1109012009)张健(1109012011)兰丹枫(1109012012)陈安琪(1109012042)罗文丽(1109012044)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页
1合肥市小庙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政府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农民收入方式的多元化使他们的经济条件逐步得以好转,进而使他们向往更好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一部分农民在城市购置新房,安家落户;一部分农民则在不断改造旧房,建设新屋。与农民的改善居住和生活条件的愿望以及翻建新居的热情相比,我国对农村建设、村镇规划、农村住宅管理、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管理却相对滞后。不少地区的农民住宅建了两三茬,形成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现象,造成社会财富与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自然村落数量多,规模小,分布乱,不仅影响农村景观,也影响农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规
模化经营。加大对农村自然村落的整治
力度,推动乡村转型,迫在眉睫,刻不
容缓。本文基于我国农村问题的现状,以安徽省肥西县小庙镇为典型案例,从
理论与实证的角度出发,调查研究新农
村建设的的一些问题 自然村落
一、小庙镇区位
小庙镇位于省城合肥西郊,系肥西县重镇,与合肥市蜀山区、高新区毗邻,面积198.34平方公里,人口约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万多,辖29个村,1个居民委员会,5个街道管
委会。312国道横穿境内,合武、宁西铁
路贯穿东西,上小路、小高路、王长路等
主要道路贯穿南北。工业区建设初具规模,畜禽养殖是特色,餐饮业较为发达。
小庙夜景
二、规划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必然要求。农村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制约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为此,中央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首,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论断,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据此,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安排,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民主管理”为指导,小庙镇自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突出了地方的特色,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满意和支持。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值得下一步如何把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向深度和广度思考和借鉴。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更多更深的要求。
三、主要工作
小庙镇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围绕王拐岗中心村建设为中心,以赵老家、塘南两个工业区安置点为点,对小庙村灯塘村民组进行综合整治。同时还完成了对大柏、雷麻、硕大塘、栀树、袁中、小庙、马场、街北、五十墩等中心村规划。王拐岗美食城新农村建设,主要就是突出王拐岗美食,建造餐饮一条街,目前,美食城主体工程已基本结束;赵老家、塘南安置点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任务,即将动工兴建;小庙村灯塘村民组整治,主要是以“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危房)、“三清”(清垃圾、清路障、清杂物)为重点,对42居住户的住宅环境进行了全面整治,同时还对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
四、主要做法和经验
1、扬长避短,发展新兴产业
小庙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既有传统农业的存在,又具有城郊型农业的特点。
在种植业方面,小庙镇通过8万亩水稻、6万亩油菜、3万亩棉花三大高产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强化测土配方施肥、公共绿色植保服务,提高农业
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种植业效益,确保粮油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小庙镇还是全省家禽养殖第一大镇。全镇有森淼集团、老母鸡农牧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及4家市级龙头企业,有13个养殖业“一村一品”村,有13家种禽场,三个大型苗禽孵化场,一家饲料厂及两个畜禽产品分割加工厂,产品远销欧美及国内各省市。由于养殖业规模大,还吸引国内30多家饲料、兽药生产厂家在镇上设立长期办事处或代理处,全镇养殖从业人员达到2.5万人,有100
多名专业经纪人,养殖业及其链条
产业年总产值近20亿元。为确保
养殖业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小庙镇
党委政府还在动物防疫、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等方面加强支持和服
务;通过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及品
牌战略,提高产业效益;扶持龙头
养殖现场 企业加快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养
殖致富;加快专业市场建设,把养
殖业做大做强。
苗木花卉是小庙镇的新兴产业,全镇有7000亩生态林及5000亩
苗木花卉生产,近期小庙镇还在拐岗村通过招商引进礼仪鲜花生产基地,示范园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即将投入生产。蔬菜生产也是我镇的重点产业之一,在现有基础上,全镇规划建设2个大棚蔬菜基地及3个露天蔬菜基地,生产面积达到6000亩。
2、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新格局
小庙镇的发展目标,就是实现以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佳融合,这是一种城乡和谐发展的模式,其精髓是“城乡共生、城乡共建、城乡共融”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这种理念是小庙镇作为都市近郊乡镇在发展道路的艰难抉择中对城乡二元结构的扬弃。
近年来,小庙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全省创第一、中部进十
强、全国争百强”的创争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加快
发展和深化改革,整体推进与重
点突破,发挥内力与借助外力三
个结合,突出“工业强镇”战略,主动融入合肥市“141”工程,实
现与合肥市高新区、经开区、科
技城等区域互动发展,互利共进,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
化、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进程,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09年,全镇实现财政总收入6089万元,同比增长19%;实现
工业生产总值17.1亿元,增长2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21亿元,增长37%,其中工业投资8.4亿元,增长46%;新增规上企业6家,总数达19家,全年实现规上企业产值13.52亿元,增长34%。全年引进各类项目15家,协议总投资14.7亿元,其中亿元项目3家,招商引资到位市外资金8.2亿元,完成目标任务4.5亿元的18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400元。在2009年全市乡镇综合经济社会考核中,小庙镇荣获2008“十强乡镇”和“十快乡镇”两项殊荣;2009年被确定为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单位。
五、取得成效
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近年小庙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
1、改变了群众观念,使得广大干群对
新农村建设有了更深更实的认识。
2、突出了地方特色,王拐岗美食一条
街建设,就是紧扣王拐岗美食文化这一
特色,打造品牌,发展饮食业。
王拐岗美食一条街
3、大大改善了群众的起居环境,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
4、规划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一改以往有新房无新村的格局。
六、几点思考
自小庙镇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我们也得到了几点体会和思考,主要有:
1、“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仍是前提和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改善广大群众的起居环境,更要有利于生产发展,群众增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始终抓住不放松,路要通,渠要畅,电能用,站能动;紧抓产业结构调整不放松。
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将新农村建设中的社区性、新建性、改造性、整治性、保护性区分对待,不能千篇一律,更不是一蹴而就,新农村建设一项有针对性、程序性,更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3、立足实际,做好规划。规划在先建设在后,把规划与产业联系起来,与地方文化、风土人情联系起来,体现出特色,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4、不同组团间要加强联系,否则会造成基础设施投入及公益设施投入浪费。
5、基础设施的投入仍是地方政府的沉重负担。
6、加大对违法建设的查处力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依法行政。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报告--以XX村为例
新农村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以永济镇柏马村为例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了解我国农村建设情况,及时总结区域新农村的建设经验,认真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为决策部门提供更加具体详细的政策建议,现将永济镇柏马村的有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柏马村的自然状况与经济发展现状
柏马村位于永济镇的东北部,下设十三个组,现有人口1855人,545户,全村劳动力1003人,外出务工人员800人左右。全村总面积,其中农田1522.5亩,山林面积505亩,水塘 口。
柏马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全村主导产业是农业和畜牧业。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油菜、时蔬。在畜牧业方面,主要是养猪和养鸡。同时,由于柏马村人多地少,因此也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村,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多是一些老弱妇孺。
二、柏马村基本情况和民主建设情况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各项支农惠农的政策出台,柏马村在经济机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生产发展情况
柏马村现有耕地1522.5亩,人均耕地面积0.8亩。产业发展主要以水稻、油菜种植、生猪饲养和水产养殖为主,产业发展比较滞后。全村现有水稻1400亩,年产量1015吨;油菜800亩,年产量52吨;生猪存栏800头;水产343亩,年产水产产品29吨。
(二)有关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 在有关农村支农政策的贯彻执行方面,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有力地落实,全村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取得到进一步发展。现在柏马村基本上实现了组组通公路、通电、通有线、通电讯及网络。全村享受农村低保政策共120人,困难户基本上得到相应的救助。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参保率达到。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达到1424人,覆盖率达到90%。可以说国家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有力地贯彻落实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建立了全村的社会低保体系。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柏马村的“两委”班子共有5人,其中:女干部1人,党支部委员 人,村民委员会委员 人;全村共有党员37人,其中男性党员34人,女性党员3人;基层组织的运作上,全村每年召开党员大会2—3次;在村务公开方面、做到了财务公开、政务公开,使村民及时准确的了解村里的各项有关情况;在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柏马村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指导原则,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使柏马村的基层民主呈现出有序和谐的景象。
三、柏马村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一)领导班子团结奋进、群众热烈拥护
领导班子的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事业的前提和基础,领导班子的团结对内能够提升每个班子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奋进性,产生“聚变”效应;对外能够树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形象,形成新农村建设事业的核心,形成和人民群众的“共振”,有力地促进新农村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永济镇党委始终把增强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换届选举对群众不满意、意见较大的村干部进行调整,配强支部领导班子,加强班子思想教育,促进班子团结,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民主决策,树立了领导班子在党员干部和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最后镇村两级班子成员面对困难和矛盾都能以大局为重,以事业为先,团结协作,风雨同舟,这也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步和成就的前提、基础。
(二)毗邻耒水湿地公园、旅游资源潜力巨大
观飞鸟、赏宜园,游耒水、品人文是耒水湿地公园的四大特色。目前耒水湿地公园已经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核心旅游景区。柏马村正位与大众村和太河边村(宜园所在地)之间,加之由永济籍在外成功人士蒋从军先生出资8000余万,拆除梅园旧民居,重新规划,借鉴中央新农村试点——贵州湄潭的建设风格,设计建设成了具有明清风格的民居别墅群、宾馆、游客服务中心、休闲中心、幼儿园、医务所、农业科技园、10000平米的标准化厂房,可以说本地丰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外加本籍成功人士的助推有力地推进了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建成后的别墅群将提供给柏马村八组200余人56户村民每户一栋,并配套周边一流附属设施,使之成为一个山水相映的园林式养生园、现代农业观光园和户外运动体验园。借由以上有利条件,把柏马村打造成一个具有湘南风情的休闲生态旅游区,依托耒水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休闲圣地是完全有可能的。
(三)群众思想观念前卫、住房建设积极性高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原来的老房子已无法满足现在的居住条件,所以群众在解决温饱之后,为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住房建设已成为现行首要考虑的问题。加之很多群众把建房当做自身的终身大事,因此在住房建设上投入了较大的资金和心力,认为建成一栋高档次的住房是自己人生成就的象征,再加上政府的正确有效引导,住房建设有力推动了永济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使新农村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快车道。
四、柏马村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单
一、经济发展缓慢
在柏马村的经济发展中,常规性的农业生产占据了柏马村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群众的小农意思较为深厚,农业产业化滞后,没有形成特色产业。加之人多地少,农业收入偏低,与城镇的二、三产业比较,付出同样劳动成本却收益甚微。因此,导致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都是一些老弱妇孺,创新意识不强。
(二)集体经济薄弱、综合竞争力不强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是否良好和充分是农村发展的指示表,也是能否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新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柏马村受大环境的影响和思想束缚及资源匮乏等一些不利因素影响,没有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是采取承包到户,继续按照传统的耕作模式,形成不了产业规模,没有市场竞争力,导致农业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阻碍了村级组织在新形势下为群众谋福利的地位和作用。
(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满足不了发展需要
目前柏马村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绝大多数农业基础设施都是解放初期兴建,已经不能应对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需要。目前全村现有的两条主渠道年久失修,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全村343亩水塘大部分都常年没有清淤,塘堤也没有进行加固处理,农业灌溉不能得到保证;虽然通村公路基本上已经建设完成,但是还不能做到通组入户,组与组之间不能“串接”起来,形成不了一个面。这些因素都严重的阻碍了经济发展,也是日后工作的重点。
五、柏马村建设新农村的主要思路
结合柏马村的基本情况以及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现将柏马村的后期发展思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构画新农村建设蓝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柏马村的后期发展应该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 尤其是村建设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民意,突出特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注重利用土地,保护耕地,不搞千篇一律、一刀切。建设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后执行,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邀请专业机构进行指导、相关部门审定,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
(二)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必备条件,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民生民意工程。通过因地制宜综合规划治理,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两条主渠道进行集中清理和修护;对全村343亩水塘进行清淤加固,增强水塘的蓄水容量,告别靠天吃饭的现状;加大对通组公路的投入,把13个分散的点串联成为一个面,提升整体新农村的面貌。使柏马村基本实现“沟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局面。
(三)加快土地流转、培育集体经济
改革土地使用办法,在坚持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对农村土地使用流转制度进行创新,鼓励农民对土地进行转让、出租、转包、入股、抵押等流转活动,由集体或大户进行成总承包,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特色化,培育“一组一品”,因地制宜,引进一批高科技、无公害的特色产业,然后采用合作社的形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四)进一步挖掘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永济镇大河边、大众村两村境内耒水国家湿地公园,被称为“鸟类联合国”,山上名木繁多,满是杉树、松树、樟树、桐子树,郁郁葱葱。在这山间栖息着数万只鸟儿,种类繁多,呈现出一幅“飞时白云满天,落后繁星点点”的美丽画卷。目前,永济镇万亩优质稻基地、千亩蔬菜基地、二万亩油菜基地等七大农业特色基地已经形成。下阶段通过依托省、衡阳市等一些宣传平台,把一些特色景点录成宣传视频,从而吸引人们的关注,让更多的人知晓耒水湿地公园。同时,进一步筹划梅园新村的建设规划,做好服务配套产业,扶持一片大型农家山庄和休闲农业山庄,做强做大旅游产业。
(五)打造全国首家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蒋从军在我们国家不能算个大老板,但是他却有这样的大手笔,在全国范围内来说都不多见。致富以后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共同过上城市般的生活,这在全国更是不多见的。这也为我们打造先进,树立典型提供了绝佳范例。目前的社会道德沦陷、人心丧失,从“小悦悦”事件到名人“代言门”等一系列社会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社会道德的广泛讨论,我党早在江泽民时代曾提出“以德治国”,胡锦涛总书记也提出“八荣八耻”,这些都体现了高层对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视。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如果我们深入挖掘蒋从军事迹背后的道德资源,大力推广和宣传的话,相信这会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道德标杆,为我们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乃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关于原阳县白庙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原阳县白庙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① 关键词:农民素质 农村妇女参政
为了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意见,提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对教学环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特对原阳县白庙村的新农村建设进行调研,本人着眼于白庙村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情况作此报告。
一、原阳县白庙村自然状况与政治发展现状
原阳县葛埠口乡白庙村位于原阳县新城开发区中心,南临省会郑州,北依新乡城区;京珠高速纵贯村西,黄河大道横跨村南;全村辖7个自然村,共有1836人,2300亩耕地,党员38名,村“两委”干部9名。②白庙,锺灵毓秀,民风淳朴,乡邦文化,积淀丰厚,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实为客商富贾慧眼聚集之宝地。村党支部书记吴述福,1980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历时26年,团结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号召党员争做“致富带头、文明带头、学法带头”等为主要内容的“十带头模范”,体现党员先进性。举全村之力,集干群之智,实干发展,兴业富民,走出了一条具有白庙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之路。白庙村近年来先后被省委
命名为“五好”村党支部、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文明村”、“民主管理”先进村等,是原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二、在党的领导下白庙村农民生活的的逐步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经过多个五年计划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以下是我们通过小组人员亲身走进农民家庭征求了500余人的建议和意见所得的调查报告,在某些方面反映了农民的生活质量。
今天的白庙,在以建材加工、面粉加工、黑色食品加工三驾马车的拉动下,全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截至2009年底,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四千余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全村80%的村民住进了新型农村别墅。昔日的沙化穷村一跃成为一个村民富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和谐发展,颇具现代化气息的都市新村。
走进白庙村的第一刻,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眼前是一排排别致新颖的农村别墅;宽阔整洁的街道两侧婀娜多姿的绿化树在春风中向路人微笑;宽敞的休闲广场上村民门正在悠闲地或健身、或聊天,嫣然一幅和谐自然的都市新村风光。
在问卷中我们得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的白庙村和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贫穷落后。伴着农村改革涌动的春潮,白庙村也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几年,长期压制着的生产力得到释放,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生活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虽然在1996年,白庙村就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首批小康村。但当时的白庙村有近3000亩耕地,全村70%的农民靠种地为生,当时种地由于种植结构单一,农民收益很低,好的年景,亩均收入不到200元,坏的年景种地还要赔钱赔功夫,加
上当时的粮食价格上不去,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低落,甚至有的耕地被撂荒。为此,身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吴述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想根本解决农民种地的出路,必须改变传统的耕作观念与耕作模式,大胆尝试耕作方式的创新,让这近3000亩的耕地成为村民致富的优势资源。1996年,当时的省农科院副院长刘春堂来到白庙村寻找农作物高产开发试点,吴述福认为这是改变本村耕地落后耕作模式的良机。于是他决定以此为契机,在全村推广立体农业。之后的2000年,在省农科院的帮助下,建起了省级黑色作物种植示范基地,种植黑糯玉米、和花生、黑药豆、黑小麦近千亩,使农民种地受益亩均增长了4到5倍。并在此基础上建起了黑王食品加工厂,采取公司加农户形式,拉长了产业链条。加工生产的黑王系列产品远销武汉、长沙南京等大中城市。并使之成为白庙的又一支柱产业。使得白庙村迅速成为全国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范代表之一。
三、白庙村农民政治素质调查以及农村妇女的参政比例调查
政治素质是指人们作为一个政治角色对自己所承担的政治义务和所享受的政治权利的理解、把握、反映和见诸行动等情况的总和,是人在政治生活中培养出来和必须具备的个体特质。
在对白庙村及周边乡村的500多名村民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农民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具最终的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0年,白庙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9年,初中以下教育水平的人数超过74%。很明显,如果农民的素质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为此,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特别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③
在调查中我们明显发现随着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农村人口教育的愈加重视。在白庙村八零后以及九零后的文化程度都有着很大的提高。并且在他们的带领下,村民积极的学习科技知识,有效的为白庙村的生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石。
在我国农村妇女占全国总妇女人口的70%,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农村妇女的发展关系着农村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当前,农村妇女主要是通过选举进入村“两委”,参与村里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因此,研究农村妇女进村“两委”参政问题,大力推动更多妇女进入村“两委”班子工作,对于实现农村妇女自身发展,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查显示:关于农村妇女是否较少关心村务的问题,65%的女性和53%的男性选择反对或不一定,说明大部分女性参政意识还是有的;关于是否认为村“两委”中一定要有女性的问题看法上,92%的女性是认同的,说明了白庙村妇女参政意识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在具体的政治实施中,传统观念导致了男女从政的社会环境不平等。其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妇女自身社会性别观念浓厚、参政意识不够,从而增大了女性进入政治、经济等社会领域的难度。具此次调查最近的一次换届选举中,有半数以上的选民是妇女,但妇女的当选率却远远低于男性,调查结果显示:一是在回答女性村干部少的原因时,有52%的男性和43%女性选择的是女性自己不愿意;有32%的女性选择“妇女应当照顾家庭”,所以大半数女性填写选票时没填女性;二是关于大部分农村妇女更愿意支持丈夫还是自己参加村干部竞选问题上,有49%的女性和71%的男性选择女性更愿意支持丈夫。三是在选择“与男性相比,女性当村干部是否有自己的特殊优势”问题的回
答上:竟有32%的女性认为不一定或反对,说明传统“男强女弱”的观念使部分女性对于自身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所以尽管广大农村妇女参与热情、参与意识有所增强,参与率不断提高,但部分农村妇女对妇女为什么要参政还有模糊认识,有的妇女认为参政就是管生孩子。
据本次调查,在白庙村里的7名村干部中仅仅只有2名是女性。在对于农村妇女如何提高参政比例的相关问题中,村民普遍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打破传统束缚,提高参政素质。第二,加强教育和培训,提升文化素质。第三,积极参与经济建设,以能力求地位。第四,加大农村宣传,提倡男女平等参政等等。
总之:要从根本上解决白庙村农村妇女进村“两委”的诸多问题,绝非一蹴而就,需要提高妇女自身素质,更需要法律政策引导;需要良好的社会氛围,更需要领导重视,明确责任;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更要着眼于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总之,在我国乡村治理改革方兴未艾的形势下,需要男女协调发展,更需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四、社会实践感悟
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是当年五四青年开创的 “走向社会,深入民众”光荣传统的延续,是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新时期的具体表现,是青年学生将自身价值与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重要环节。我们想要尽快的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就要在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知社会,认清自我,调整和完善自我,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自我,为适应以后的工作准备.这是我参加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抓住有利时机参与各种形式的暑期实践活动,对于引导我们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离开机专,融入农民大众,才会真切感受到耕耘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才会真正把成长的根深深植入祖国的沃土。社会实践是知识创新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实践以充分证明,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大学生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自身的能力,为以后建设祖国奠定了基础。
我们了解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改善提高。正阐述了那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人民的生活就会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①:江泽民《党的十六大报告》
②:《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③:江泽民《党的十六大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小组名称: 社会实践时间: 社会实践地点: 系 别 名 称 : 学 生 姓 名 : 学 号: 带 队 老 师 :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doc
任重而道远
路漫须求索
——山西省交城县会立乡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太原理工大学水利与科学工程学院调研组 本文以2010年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们对山西省交城县会立乡的神堂坪村、会立村、柏叶口村、孔家庄村四个村进行了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会立乡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报告涉及农村经济收入情况、农民生活水平、教育情况、医疗情况、农村家庭消费问题、多元农业发展状况、新农村村风村容的基本情况等多个方面内容。深入分析了会立乡在新农村建设中与全国新农村示范点之间存在的差距,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提出一定的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调研的结果如下:
一:会立乡新农村建设调查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党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虽然山西省是传统的工业大省,工业基础并不薄弱,但是基层新农村建设不能像重工业那样得到较多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在会立乡的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如何起到主导作用,利用最合理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切合农民利益的新农村建设成果关系到会立乡经济的稳定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会立乡农村建设事业中出现了那些问题,应该如何克服;会立乡农村与标准中的新农村的差距如何,怎样去缩小这种差距„„这些都是我们在会立乡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正面的问题。
做好会立乡新农村建设现状的调查,为会立乡的广大群众寻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正确出路关系到会立乡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和谐。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的同时,不但要关注沿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也要懂得从中取得新农村建设的可鉴经验。关心山区,特别是西部偏远山区的新农村建设现状,使比较落后的山区农村建设尽快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为村民建设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是各级党委和政府急需考虑的问题。
二: 调查对象和调查的实施情况
1、调查的初步实施
为了解会立乡新农村建设情况,获得第一手资料,从 7月16日至7月26日,水利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成员13人进驻交城县会立乡,并深入农村基层组织进行有关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活动。这次调查主要针对神堂坪村、会立村、柏叶口村、孔家庄村四个村的居民。为了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显现特色,实践队将全体成员分成4个小组,分别深入到四个村庄,对其村委会,当地居民进行调查。调查以问卷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形式进行。问卷涉及农村经济收入情况、农民生活水平、教育情况、医疗情况、农村家庭消费问题、多元农业发展状况和新农村村风村容的基本情况等多个方面。
2、调查结果的整理
为确保调查的准确性,我们将调查问卷集中进行数据统计,将记录不全或缺少数据的问卷作废处理。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40份即每村10份,回收40份,其中由于数据不全记录不周原因作废5份,有效问卷数为35份。另外,收集了全体调查员的调查笔记,并对所有笔记进行信息筛选,提取了有关医疗、教育、村民意见等相关信息。
3、资料的收集
当地乡政府提供的信息和数据;对农村村民的个别访谈;家庭问卷调查(问卷共计20题,涉及经济、教育、医疗、生活、村风村貌等各个方面)。
三:会立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1、经济状况:会立村是会立乡乡镇府所在地,相比其它三个村的情况要略胜一筹。村民的经济来源分四类:一是靠种田、养殖维持生计,每户农民大概有三四亩的田地,田里一般种植玉米、黄豆、蔬菜;二是外出打工,主要是去交城和太原两个地方,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所以外出打工基本都是在做苦力,且每月只能挣800——1000元;三是在养鸡场打工,鸡场的半天工每月能挣500元左右;四是一些家住路边的村民在村子里开一些小店铺,比如说饭店、超市、五金商店等。村里通有柏油路,沿着路的两边,是错落有致的居民房。村子里安装有宽带,部分村民家中有电话或者手机。而且这个村子里有诊所,村民看病买药相对比较方便。
神堂坪村、柏叶口村、孔家庄村这三个村子的经济来源与会立村基本一致。但是这三个村的人们每人分得的土地没有那么多,只有一亩左右,而且搞养殖业的农户也特别少,基本就是一个村子中两到三户的人家在养一些牛和羊,规模很小。因此在神堂坪村和柏叶口村生活的年轻人们基本都外出打工。在柏叶口村,一些人们还能去柏叶口水库施工现场找一些活干,一天能挣50——80元左右。柏叶口村紧挨着柏叶口水库,所以村民们也开起了一些店铺、烧烤摊,以此贴补家用。这三个村子中,只有柏叶口村里有一个买药的地方,其余两个村中要想看病买药,只能到会立村。
孔家庄是这四个村中最贫穷的一个村子,在村子最显眼的地方,写着这样一句标语“村村通电话,幸福千万家”,然而村中的60个人中,只有三个人有手机,村中也只有四部座机。每户每年收入为2000——3000元。只有两户农家根据多年的积累养起了牛和羊,共有四百只。整个村子只有两个孩子在上学。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没有人愿意嫁过来,村中有四位单身汉。村民的家中更是一贫如洗,灶台、木板支的床、单薄的被褥,仅此而已。省道经过这几个村子,出行还比较方便。便利的交通本应为一个很好的发展条件,但是村里大部分村民依然是靠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为主要经济来源。
总体来说,会立乡几个村庄的经济发展状况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整体发展还不是非常均衡。
2、教育问题:这几个村子当中,以前是每个村中都有学校的,后来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中心即会立村的明德小学读书,家长因孩子太小只好实施“1+1”工程(即花一个劳动力去会立村租房陪读)。一位家长给我们说:“国家虽然减免了学杂费,但现在要一个劳动力陪着,对于本来收入就不多的家庭来说负担还是很重”。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送一个学生,每学期按400元计算,读完小学、初中9年需要7200元,读完高中要1万多元,读完大学要5~6万元,按目前我们人均收入计算,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8年多的纯收入。许多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孩子因此很小就辍学在家,耽误了上学的绝佳时期。
而对待教育问题的态度上,有部分农民对孩子的教育表示出不大的热情,甚至认为最多只让孩子读完初中就得去打工赚钱,特别是农村的女孩更是因父母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而失去继续读书深造的机会。但是由于贫穷落后,现在很多农村家长都表示再穷再苦都要供孩子读下去,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即使抵押房产也会让他读书。因为上一辈吃了没文化的苦,他们都希望孩子能过得更好。农民对孩子要多读书、读好书的观念是日益加强的,至少在调查村中表示只供孩子念完初中的父母仅是极个别的例子。在会立村的一名农民还表示要供两个女儿读到她自己读不下去为止,只要孩子有读书的才能就会尽力让她们安心读好书。相信农村教育随着农民对教育观念的改变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农村教学设施落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虽然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但根据调查组在会立乡实地考察,了解到由于会立乡自身教育条件基础差,起点低等原因,导致现在教学设施还处于落后阶段,师资整体水平也不够高。任课老师也表示出万般的无奈。会立乡地处较为偏僻山区的原因,好多具有优秀教学水平的老师都不愿前来教学;本地能从师范学校出来的人才也大都不愿留在这里,所以会立乡整体教师队伍的水平不是很高。很多教师表示,当地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师资水平较低、以及人才的流失是当地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幸好的是,有很多当地教师都很有上进心、都很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会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其他先进的教学方法。要解决当地教育问题,还要希望政府加大教育资金的投入,改善当地教师待遇,引进人才,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环境。这样东固教育才会跟上来。
贫困学生较多,帮扶资金不足。调查组来到会立乡的最大感慨就是这里的贫困学生太多了。对这些读书困难的小孩,政府虽然有减免学费,资金援助等措施,但对会立乡大量的贫困学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在调查组开展的学习班中,一个读六年级的女学生告诉我们她今年已经十六岁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今年的初中能否读得上还是个未知之数。听到这些话或许会使人惊讶,但在这里却是真实的存在。会立的孩子就是会立的未来,要发展会立经济,首先发展会立的教育。
4、畲族农村医疗卫生状况。
农村的卫生情况有进一步的改善。四个调查村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使大部分村民已经吃上自来水,水泥路通到自家门前,使村民终于告别以前那些刮风就尘土飞扬的日子。随着交通的方便,村民也可以更容易地出去买生活用品,对改善个人卫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普及问题上还有阻力。接受调查的四个村村民都基本上办理了农村合作医疗手续。可见乡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计划落实得还是比较好的。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仍有部分村民没有办理农村合作医疗手续。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不和其他村民一样参加合作医疗时,这些村民表示不太了解具体情况,认为对自身也没太多作用,所以就没有参加了。
四个村庄中得医疗条件普遍比较落后,神堂坪村的诊所是临时设立的,会立村的诊所是会立乡乡镇府所在地,只有一些简单的医疗器械,而柏叶口村只有一位卖药的乡亲,孔家庄没有诊所,村民们看病买药只能到相距十几里地会立村,从而延误病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足以说明这里的医疗条件还有待提高。
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农业效益不明显。由于四面环山,可种的土地少之甚少,而且结构单一,一般只种玉米,没有品牌产品,走出去的产品就肯定没有了。依靠打工的收入很不稳定。养殖是个不错的增收途径,但是却很少有农民有能力去投资养殖。受多种因素钳制,农民增收空间不大。
2、教育与观念问题。辍学打工的孩子们很多,觉得能挣钱养自己就行,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孩子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孩子提出辍学时,家长就无能为力了,不懂得怎么去教育开导他们。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差,这里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相比交城县就有很大的差距。老师对孩子们的鼓励也比较少,而这对于有厌学情绪的孩子们是没有好处的。这里紧挨着吕梁山脉,村民们吃水、用水都是山上流下来的,根本不用花钱买水,所以几乎没有节水意识。
3、管理缺乏民主,医疗条件差。在信用贷款、低保户这些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方面做的不够民主。基本上每个村子都存在“关系户”。越是偏远的地方,这种现象就越明显,一些地地道道的困难户没有享受到福利。
五: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1、强化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农村建设新理念。成立领导小组,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与考核机制;明确部门负责,开发旅游项目,为农民增收想法子;做好建设规划,严格新农村建设操作程序。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着实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
2、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注入农村建设新动力。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民自主创新;加强科技培训,推动农民自主创新;推行典型示范,带动农民自主创新;落实优惠政策,引导农民自主创新。
3、要不断拓展农民增收途径,乡镇干部多下乡体察民情,了解农民之所急需,对城乡要求一视同仁,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工农和谐化。
4、新农村建设要深入群众,切合实际解决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些村民对一些政府的工作表示不解。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宣传工作还不够。如果政府在下达工作时能够事先调研,深入群众的话,相信好多村民对政府的工作会更加支持的。在农村规划上,政府也要做出明确的指导,了解当地农民的切实需要,不要按图照搬地进行盲目的建设。
5、落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精心编织农村社会“安全网”。针对农村居民对合作医疗了解的不足,有关工作人员要加大宣传力度。从乡到村,要求有关人员积极向村民解析合作医疗的详细内容。让更多村民明白到合作医疗对自身的利益。另外,乡里的宣传员也要多地到农村中就有关政策进行宣传,让村民明白到政府政策的目的,使他们明白到政策对自身好处。只有让更多的村民明白政府政策的为民目的,才会使更多的村民拥护政策,确保政策的顺利实行。
6、实行教师再培训计划,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实行有经验的老师带没经验的新老师,一对一的帮助,使旧新老师间形成师徒关系。另外,老师要发扬创新精神,积极学习。乡政府也应给予物质支持。如果可以,也可以与大学学院签定对口教育支援,让大学生到会立乡进行支教,通过各种方法提高会立乡整体教学水平。
7、实现“管理民主”同时扩大基层民主。只有管理民主,在村级事务管理中依靠群众,集思广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搞好农村各项事业。扩大基层民主,实现“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地让农民当家作主。
六、结论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会立乡的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要有长期打算,在发展规划上要有长远眼光,在制定目标上要把握关键,在工作开展上要求真务实,同时通过全民动员,城乡互动,各部门上下协调,才能共同促进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