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从一堂课看教师与教材的有效对话

时间:2019-05-14 17:4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反思:从一堂课看教师与教材的有效对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反思:从一堂课看教师与教材的有效对话》。

第一篇:教学反思:从一堂课看教师与教材的有效对话

教学反思:从一堂课看教师与教材的有效对话

教学反思:从一堂课看教师与教材的有效对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的课文是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的说明文。第一篇文章是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第二篇是吴冠中的《桥之美》,第三篇是叶圣陶的《苏州园林》,第四篇是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第五篇是陈从周的《说屏》。

一位教师在教《说屏》这篇课文时,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会作者对屏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带领学生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屏?请用原文给屏下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4、文中引用古诗文有什么作用?45分钟的课中,前三个问题的研读用了31分钟,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用了5分钟。执教的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声音悦耳,语言简洁,板书优美。一节课上下来流畅清晰,学生能达成老师所设定的目标。但是这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原因在于教师和教材的对话不到位,教师没能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一节课是否是好课,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恰当。教学目标的设定主要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材,教师要能和教材进行有效的对话;二是学生,教师要了解学情,能和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学情是千变万化的,在这里,我姑且仅对教师和教材的对话的进行讨论。

在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教材编写者有这样一些话:“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这些话提示着教师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教学本单元的重点是说明文抓住特征介绍事物,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和说明文中的文化内涵。而执教本课的这位老师,设定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有关'屏'的知识”,这显然偏离了语文的目标。如果这是一节建筑课或是室内装饰课,那么了解有关屏的知识才是重点,但这是一节语文课,叶圣陶先生说“教材不过是个例子,要让学生通过学这一篇获得读这一类文章的钥匙”,学习《说屏》这篇课文,不是要学会制作屏,而是要获得读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文的方法。

因此,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不是“什么是屏”,而是“如何说屏”。《说屏》是如何说屏的呢?“说明文抓住特征介绍事物,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和说明文中的文化内涵”这些教学目标是不是在每一篇课文中都必须涉及呢?是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能很好的承载这些教学内容呢?显然不是。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在这一课中并不典型,因为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仿佛在随意的闲聊中向读者介绍科学知识,因此没有非常清晰的说明顺序,也没有鲜明的说明方法,选择这两个教学内容是不合适的。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在这一课中确有体现,但不是这一课独有的特点。这篇课文被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五课,前面四课《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中都很好的体现了说明文的这一特点,在《说屏》中如果再把语言的准确、周密作为教学目标显然重复了。那么这一课教师该教什么呢?这一课最鲜明的特征,一是写出了屏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体现出一篇科学小品文的趣味性,读起来不枯燥。

《说屏》一文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在屏的实际功用之外抽象出屏的文化内涵。文章开篇第一句就说“'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作者特意提出了“诗意”二字。文章的第四段又说“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再次强调“诗意”的重要性。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说:“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依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使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至此,作者反复谈到“诗意”的目的清楚了,屏的诗意,在于给人心灵的文化休憩。所以作者在文中大量引用古诗词,目的在于将读者带入古典的意境,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室内装饰一同呈现,使文章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读者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获得美的熏陶、文化的积淀。因为有了文化的内涵,所以这篇说明文读起来不枯燥,同时作者还有具体形象的语言,比如“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能借助屏风了”,使得文章生动有趣。这一教学内容,执教老师虽然有所设计,但是没有给予重视,只用了5分钟匆匆带过,草草分析。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讨了“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这本来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篇说明文写得有血有肉,作者花大量的笔墨写屏的文化内涵,正是因为对屏有着浓郁的感情。但是教师只把作者的感情归结为“喜爱”,显然太过简单,这也是没有和文本深入对话造成的局限。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写道:“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教师要关注“销魂”这个词,引导学生想想“销魂”是一种多深的喜爱才会带来的感受,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极度地喜爱,深深地沉醉其中,为之销魂,达到情不能自已的程度。读懂了“销魂”这个词,这篇文章就从平面的变成了立体的,作者和他要介绍的对象都有血有肉地立在了读者的面前,并且能深深地打动读者。这也教给了学生如何声情并茂地写好说明文。

教师和教材的有效对话,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定是否合理,决定了教师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突破教学内容。这是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教师和教材的有效对话,来源于教师对文本的细细解读、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只有真正自己读懂了教材,读出了教材的独特魅力,读出了自己的独特心得,读懂了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才能较好地分析文本,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学有所得。

第二篇:棠湖中学从“三段教学”看有效教学(精选)

从“三段教学”看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

什么样的教学才能称为有效教学,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呢?钟启泉、崔允都等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余文森教授在其《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一文中,都把重点集中在学生的发展上,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价的最终依据是能否有利寸;学生的进步与发展。衡量一堂课是不是有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及心智是不是得到发展;其次是教师的教学通过一定的活动是不是真的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教”与“学”的妥善结合,教学才能称为有效教学。

“三段教学”的两面

在棠湖中学的“三段教学”小,教师与学生的责任有明确的区分,学习效果非常明显:笔者随堂听了该校高一节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认为“三段教学”能够体现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性”表征比较明显。其教学特点主要有:

第一,通过“二段学习”,学生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的负担减轻,但效果较为显著。学生经过课前预习、课中拓展、课后巩固后,不仅能有效掌握所学知识点,还能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锻炼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力非常强。

第二,通过“三段教学”.教师教学方式彻底改变,“教”的效益非常明显:教师把课堂放给厂学牛。让学生们自己去展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归纳问题.教师不再一一列举知识点。教师已经教会了学生如伺去“学”,教与学的目的性很强。

第三,通过“三段教学”,学生的身心得以良性发展。在“三段教学”课堂上,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任务,他们的信心、他们的兴趣,随着时间和知识的累积,在慢慢增长着,他们要不时地展现自己,展现自己语言表达、问题解决和合作学习等等各个方面的能力,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第四,“三段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健全。评价方式有合作小组内评价、学科代表评价、任课教师综合评价,综合上述三个层次的评价,任课教师确定每月的学科明星和学科明星小组,给予相应的奖励。而且,班主任把各层次的评价纳入到学生的成长记录中,以此作为班级、学校评优选先的依据。有效的评价才能促进有效的教学,三段教学的评价体系较为全面、健全。

曾经有一项心理学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只依靠教师教授知识,学生的记住率只有5%,靠教师演示也只有30%的记住率,但是,如果发动学生讨论则可以达封 50%,指导学生实践后则有70%的记住率,让学生教别人(或合作学习),那记住率高达95%。”实践表明,“三段教学”是在让学生教别人(合作学习),学习效果较为突山.的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段教学”模式在实践的检验中是比较成功的,不过笔者认为“三段教学”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先,有效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的最终依据,是教学活动能否有利于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在“三段教学”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的操作与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却显得较为单薄。笔者随堂所听的语文课是莫泊桑的《项链》,课堂上,学生们对小说的构思、人物形象的解读以及畅谈感想时都表现出高超的技艺和口才,但细细品来,总觉得有意犹未尽之处,感觉课堂上多了对问题的技巧性应对,而少了一种对文学美的欣赏。还有,历史课讲的是抗日战争的一节,课前学生们动手搜集了许多有关敌后抗战的素材,如地雷战、地道战等,课堂上教师也让学生充分展示了他们所搜集的素材,课堂气氛很轻松,问题讨论的也很顺利。不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该是本节课出彩的地方,可笔者并没有感受到,笔者感受到的只是学生对问题总结概括的娴熟。知识、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固然很重要,可从人的长远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不能忽视的。

其次,“三段教学”模式类似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所试验过的“道尔顿制”,这是一种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比较强调个性的差异。通过学习,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但知识的系统性却较弱。虽然“三段教学”提倡结构化备课和结构化预习,但这种结构化并不代表知识的系统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如何体现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最后,“三段教学”模式应对的依然是“高考”。高考问题是今天高中课程改革的“瓶颈”,许多教学模式如果不能适应高考,则被认为是无效的。“三段教学”以其应对高考的显著性,而被提倡起来。假设棠湖中学的高考升学率较低,是否能说“三段教学”无效?反之亦然。“三段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完全以问题穿插,学生们沉浸在“问题”的海洋中,是否会出现“问题疲惫感”?

在有效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有效地让学生进步或发展,关注点是学生。学生在学习中,既能掌握知识,又能获得技能、情感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实现有效教学。除此,教师的“教”也不能忽视,“教”是一个前提,如果没有“教”,学生也不会“学”,更不会创造性地去学。只有教师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去“学”,学生才会在“会学”之后主动去学。只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有效的“教”的涵义不再是单纯地讲解和传授,更多的是对知识的引领和指导。

教师的有效教学

在教学实施策略中,教师课堂行为的表现,即课堂教学策略的使用非常关键.这之中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有充分的应对。具体来说,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教师须时刻围绕二维目标进行。三维目标整合了知识的三大属性,即客观性、过程性、动力性,在本质上是—种整体的、广义的知识观,之中忽略哪个目标,策略都不能称为完善。而且,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科目,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应有不同。如果所有科目都采取相同的策略应对,那科目自身的独特性无从体现。

其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堂教学关注的核心。在改变学生的学习中,不能简单地认为学生参与解决一些知识点、问题就表明学生转变了“接受式”的学习习惯。基本的问题解决是学生最初级的能力,只有自主超越问题、发现更深层的问题,或在问题之后又出现问题时,能及时调整思维方向,能条件反射般地在问题纠葛中理清思路,以及养成在教师监督下的知识力的层级递升,才能视为良性的学习方式。

还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的策略应对,要由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向“知识建构方式”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简单的传递知识,而是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特定的情景、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把知识内化,引导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教师是在创造、引导学生,不是定制、加工学生。

第三篇:从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看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

从高中化学新课程教材看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 厦门外国语学校

蒋小钢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课程文化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改革的推广与实施,我省也已进入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社会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随着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构架、课程实施与课程评语的变化,新课程必须对教学活动提出一定的新要求。通过对高中新教材的研修,使我们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中许多问题的理解,如:课程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课程改革的重点、新课程的模块结构、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评价方式等,为2006年秋我省进入高中课改作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这里就高中化学新教材的学习,结合对新课改理念及教师知识结构调整的认识,谈谈自己研修的一些体会。一.高中课改新教材的特点 1. 新教材的理念新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打破过去过于重视知识技能的单一教育目标,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通过几种不同的途径进行具体落实。山东科技版教材设计了三条线索来完成这个目标:(1)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线索;(2)科学探究、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和学习策略的线索;(3)反映化学与社会、环境、个人生活实际,以及其它科学和技术的广泛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具有STS教育价值的内容主题和学习素材的线索。此外,这套教材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设计。2. 新教材的设计新

高中教材至今已更换了好几套,由于受重知识技能掌握、轻知识建构、轻过程方法、轻情感态度的教育观念的局限,教材始终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改变的只是内容增减和难度调整。而此次受新课程改革催生的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设计的,教材面貌焕然一新。山东科技版高中新教材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特色: 2. 1 新教材的结构新

由领域、科目、模块构成的三层课程结构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课程的模块设计一改过去高中教材的“单元式”设计模式,“单元式”设计是以每一单元知识的逻辑联系为纽带来进行线性组织的。而模块式设计则不同,它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具有更大的综合性和更强的相对独立性,这样的设计提升了课程的灵活性、选择性和多样化,在保证全体学生具有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化学

1、化学2的学习),充分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习规划人生,确立发展方向。高中化学新课程分为《化学1》、《化学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实验》等八个模块。其中《化学1》、《化学2》为必修模块,其余为选修模块。必修模块旨在保证所有高中生都达到的共同要求,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而选修模块是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发展需要选择,旨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不同科目中加深和拓宽的学习内容。在对学生的层次要求上,不同模块的层次要求是不同的,是按照螺旋式设计的,以保证学生学习的不断递进。同一层次的模块是并列的,以保证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总体上说,必修化学与选修化学之间的层次不同;《化学1》和《化学2》层次要求相同,内容联系密切是一个整体;从化学学科知识的学术性水平上,《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与其它选修模块的层次不同。课程标准对今后的高考化学科命题也作了明确的说明:课程标准是命题的依据,《化学1》、《化学2》模块的内容是考试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报考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3个模块,报考理工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个模块,报考化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最多不超过6个模块。由此可看出,模块式教学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施教,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2. 2 新教材的内容新

山东科技版新教材内容丰富、新颖,每一模块都能充分体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技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前瞻性,一改过去教材的知识成旧和气氛沉闷的风格,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化学与人类社会、与人类生存的密切联系,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对化学发展史上重要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图文介绍,也隐含着重要的情感教育价值,这也是这套教材内容新的一个表现。

2. 3 新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新

在极其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要完成课程规定的目标和内容,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至关重要。要比传统教材有新的突破和发展,山东科技版教材在知识的呈现上,既重视基础知识的点,更突显基础知识的本质结构联系;既体现知识结构,更努力使知识结构功能化;既重视具体知识事实的学习,更关注利用知识的学习来建立和形成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不仅交给学生最核心的化学知识的纯粹形态,更将化学知识“溶解”于自然现象、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及生动真实的实验探究活动过程中,并且能够再从实际中“结晶”出来;不仅给学生讲明白化学知识,还创设问题情景和多样的活动时空环境,促使学生切身参与知识的发现、理解过程与方法的获得、态度情感的体验。教材通过精心设置栏目体系,选取最核心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活动进行整合,使同一个内容素材发挥多重教育教学价值,将静态知识和动态过程整合设计、综合呈现,兼顾静态知识与动态学习过程的统一,协调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等不同学习水平,倡导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等多种方式的结合。

山东科技版教材的内容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大体可分为三种:(1)正文内容:基本和最主要的要求。(2)活动性栏目内容:如“活动探究”、“观察思考”、“动手空间”、“交流研讨”、“联想质疑”、“迁移应用”等。(3)资料性栏目内容:如“方法引导”、“工具栏”、“资料在线”、“生活指南”、“身边的化学”、“化学与技术”、“人物聚焦”、“历史回顾”、“化学前沿”、“身体内的化学”等。活动性栏目内容对倡导积极主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资料性栏目对进行过程方法教育和STS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2.4 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新

本次课改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突破口,倡导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和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体现新课程这一理念,山东科技版教材为此作了精心设计和安排,根据不同模块的特点,设计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力求充分体现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过程,同时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整体安排设计了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创设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理解化学知识,并获得对探究活动的本身体验。(1)《化学1》、《化学2》、《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比较强调以指导性的实验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2)《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模块,比较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查阅资料,走出课堂,调查、参观、制作、设计等多样学习方式。(3)《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比较重视实验探究,交流研讨、问题分析和推论、解释说明等理性思维方式相结合。(4)《化学实验》模块则为学生创造了各种水平形式的实验探究活动的机会。通过研修,笔者觉得高中课改新教材比较注重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要求学生根据所给出的提示,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方案,通过观察实验、阅读、思考、讨论等一系列科学的学习和探究活动,找到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这套教材在学生知识的建构,提高学生的高级认知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富有创意的设计,这里不在赘述。

二.高中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变化 课程理念的更新,课程目标的发展,课程结构的变化必将引发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评价标准等教育过程中方方面面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也将发生变化。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由单纯教学进入多元化时代,其角色变化体现在:(1)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2)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3)学生合作学习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协作者(4)学生学习的合作者(5)学生学习过程和终结的评价者(6)教学的研究者。这种教育过程中教师角色的变化,也必将带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1.2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

(1)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教师知识结构更新中居于首要地位的。从教育目标来看,教学从过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从知识目标的达成过程和结果来看,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教学评价来看,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教学艺术的更新:新课程呼唤的是一种更加民主的、更加生动活泼、师生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教师要组织和协调学生的合作学习,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还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讲解。因此,教师过去所接受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都将面临更新,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专业知识的更新:新课程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外,由于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多彩,还必须具备:①化学作为一门中心学科的前沿知识。由于化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使化学成为21世纪的中心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与科技接轨,使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更加开阔。②化学与STS相关的知识。当代化学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其核心是全面反映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联系。③较丰富的化学史知识,通过化学史渗透科学方法论。教学中追溯知识的来源和动态演变揭示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论,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品德。④结合教材内容,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对社会伦理准则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情感,从而培养起积极的人生态度,高度的创造精神。(4)具备更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教师要致力于完善和丰富人性、充实文化底蕴、提升生活情趣的学习,这种学习偏重于提升现代社会人的文明素养,大多是涉及非教师专业的中性文化层面的内涵,而且许多方面可能与教师的专业和微观教育教学层面的工作无直接关联,但是,这种学习却有助于教师的新形象,有助于教师用更广阔的视野来思考和实践新课程,用更为厚实的文化底蕴来支撑教育教学,用更完善的人格魅力去熏陶和感染下一代。

总之,通过研修高中新教材,可以加深对高中新课程标准和课改新理念的理解,避免对课改的理念、课改的重点、课改的三维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抽象化,及时更新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为2006年秋我省高中课改的顺利实施,作好思想上、具体操作上的准备,才能保证高中新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四篇:钳工教材与教学反思

钳工教材反思后修改

钳工教材在使用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一些问题,作出修改如下:

一、应在教材中多使用图片

使用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热情投入到钳工的学习中来;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便于老师讲解,也便于学生直观学习,让学生一目了然;可以直接将学生带入到实训情景中,增强记忆,加深印象。

二、应在教材每个任务中都列入安全文明生产知识

在钳工实习中,多是体力劳动,又脏又累,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人身安全;且为了牢固掌握钳工技术,每项操作都需要重复很多遍,因此学生大都会产生厌烦心理和消极态度,这也是发生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在教材的每个任务中都列入安全文明生产知识,以此对学生不断进行教育,将它强化为自觉意识,并转化到实践生产中去。

钳工教学反思后修改

一、教学应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中职学校,钳工教学历来是理论与实训分开,由理论教师在课堂上讲理论,实习指导教师在实训室里指导实习,这种模式造成学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作为一门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钳工教学应该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专业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后,尽快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趁热打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巩固教学效果。

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体化教学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

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钳工专业课教学任务。

二、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

在钳工实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因材施教。可采取以下措施:

1,给技术好的学生增加工件操作难度,让他们在技术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对技术差的学生,则加强其基本技能训练。

2,教师要有意识地抽调尖子生操作表演或介绍经验,这些经验从学生嘴里说出来,学生更容易接受,而技术好的学生在介绍经验的同时也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能使双方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3,采用小组及学生互帮互助的形式加强学习、帮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李俊的从一堂课谈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从一堂课谈谈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

南宁十四中高中部

李 俊

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并非是教会学生会解多少道习题,而是教会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数学能力。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有效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应该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何才能使教学有效是我们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近日,笔者参加了南宁市高中新课程有效教学同课异构活动,并在本次活动中执教《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是围绕正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现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做如下反思。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是诱发学生乐于探索数学的动机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使学生较容易的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创设数学情境是“情境——问题”教学的基础环节。在《正弦定理》的教学中,我通过对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对可用的情境进行比较,感觉从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选择在简单测量工具条件下的测量问题出发,创设了如下情境: 如图,为了求得不可直接到达的两点A、B之间的距离,手中的 工具只有皮尺、测角器,你如何求A、B之间的距离?

经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构造特殊三角形,在三角形内解决问题。将学生的想法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显示几种不同的构造特殊三角形的方法:

BA

(图1)(图2)(图3)经过学生的计算和整理,发现有如下特征:随着三角形的大小或形状发生改变时,它的边和角之间存在不变的关系,即asinAbc。通过边角关系可以求出A、B之间的距离。sinBsinC

二、“有效”的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学生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就必须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有效的提问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并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情境——问题”教学模式主张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活动,本节课的设计处处以问题为导向:“如果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在无法构造特殊三角形的情况下,又该怎样解决问题?(如图4)”教师将问题过渡到非特殊三角形即斜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接着再问: “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在斜三角形中仍然成立吗?”、“你如何搭建桥梁将斜三角形的边和角联系在一起?”……把教材上形式化,逻辑化的知识化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用“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猜想数学规律、发现正弦定理。

(图4)

三、学生合作探究的 “有效性”

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效果应以学生主体功能的发挥是否充分来衡量。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由于数学中的重要概念的建立、公式定理的揭示及知识的应用,都贯穿着人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充满着人类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这些创造性活动的过程,以达到开发学生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学生从特殊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入手,逐渐过渡到斜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大胆猜想斜三角形中的边与角也满足如下关系式asinAbc。猜想必须要有相应的依据,这时学生拿

sinBsinCsinAsinBsinC出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亲自动手进行测量、验证,发现三个比值a、b、c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确实相等。从而印证了自己的猜想:在斜三角形中等式abc仍

sinBsinCsinA然成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正弦定理的“发现者”和“创造者”,切身感受了创造的苦与乐。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有效性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将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表现方式,它的基本特点是: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发挥巨大的作用。本课教学中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获得了如下效果:(1)化静为动,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将学生口头繁杂的描述和黑板上单调的板书很难体现出来的效果,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了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启迪思维,形成正确的表象信息。为学生营造探索、研究的空间,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总结出有关规律和性质。(2)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本节课的重点是正弦定理的发现,难点是定理的证明。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超乎教师的想象。在探寻定理证明方法的过程中,经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确定如下一些等量关系可能有利用价值:①三角形同一边上的高不变;②三角形的面积不变;③向量的投影相等④由三角形法则列出向量的加法式,再将向量式转化为数量关系。在整个探究过程中,矛盾冲突层层深入,思维碰撞时时激起,创新火花常常闪现,课堂的生命活力得以焕发,有效的教学活动得以持续(3)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及学习和教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计算器)对数学学习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学生测量并验证等式asinAbc是否成立时,许多学生花了较长时间,得到的sinBsinC结果偏差较大,这时利用几何画板强大的计算功能,向同学们演示当拖动三角形的某个顶点改变三角形的形状时,屏幕上的数据显示等式abc始终成立(如下图),这就

sinAsinBsinC为我们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更确定了我们的研究方向。

教学是教师的“再创造”过程,新课标提倡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本节课从问题情境的创造到数学实验的操作,再到证明方法的发现,都对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和拓展,使其更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然而这节课的结束也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思考:

(1)教师自制课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人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它敬而远之。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由于制作的困难以及相关课件的匮乏,通常由学科老师编写稿本,由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制成课件;或是需要多名教师动用集体的力量费尽心机、苦战多日,方才磨出一个课件。上课教师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课件制作上,而忽略了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学生的细致分析。如此的劳力劳心在平时教学中当然不得不敬而远之了。因此我和很多老师一样,更多的情况是在公开课或是观摩课上使用课件。(2)一堂课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怎样才叫适度。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思维不断擦出火花,不同的观点在课堂中交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然而受时间的限制,使得探究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发生冲突,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想方设法让学生尽快得出结论,这样往往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探究活动流于形式。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一名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课堂教学势必将呈现出形形色色的教学方式,只要对教学有益,都有可尝试的价值。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

下载教学反思:从一堂课看教师与教材的有效对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反思:从一堂课看教师与教材的有效对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效教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大全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平移和旋转 科目: 小学数学 提供者:朱有志 一、教学内容分析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也是比较简单的运动方式,教学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 来宾市兴宾区 古三 小学 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解读教材的目的是按照教学要求,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等预定的目标,全......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最终定稿)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苗与......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由于文章的形式比较特殊,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的词句,......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1 一、书虫第一关读下列词语:季羡林水浒传彭公传绿林好汉三侠五义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二、书虫第二关1、这篇课文写......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15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在年龄、......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15篇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1 本文是略读课文,又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行文完全口语化。以前我以为可放手让学生自渎、自悟,提高自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