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旋转教学反思
篇一: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第八周 庞英萨 篇二:旋转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学习数学不单单是为了学数学,而且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旋转这种现象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如:风车、电风扇、行走的车轮等,所以在小学中,教师不仅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这种数学思想渗透到生活中去,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同时也更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的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更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兴趣。
一、在动手操作中,认识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在课中安排了“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中我们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开成以简驭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 90 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孩子们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其次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最后画旋转图形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我就从画图的工具,画图的步骤详详细细地进行指导,经过我的讲解和示范,孩子们基本上能够画出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学生自己体验到的,才是真实的,才是深刻的,别人无法代替。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吧!
篇三: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的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平移和旋转》的教学反思
拿一个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课程安排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旋转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知。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篇四: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图形的旋转》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的第一课时。在二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出某一物体的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并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知识点,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一个渗透,是后续学习中心对称图形及其图形变换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看起来编排的比较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要画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有些孩子想象不出根本无从下手。在课堂上怎样把这个知识点讲的更加简单通俗,学生易于理解一点。课前我认真看了教师用书,对教材还是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从课堂效果看,实现了教学目标。反思教学过程,有如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调整教材,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因为这一教学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上课选择了四年级学生,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教材的呈现是通过钟面指针的旋转得出旋转的三要素,在探究“图形的旋转”的性质和特征时,直接呈现了组合图形的旋转。根据学情,本课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的改进,按照由线段旋转------单个的简单图形旋转------组合图形的旋转线索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从观察“指针从12到1”开始,如何描述指针的旋转呢?在交流中弄清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达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绕哪个点旋转”、“是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在认识图形旋转的性质和特征时,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即“单个三角形的旋转”和“风车的旋转”。“单个三角形的旋转”是由线段旋转到组合图形旋转的一个坡度,为学生的学习降低难度,也为后面画一个简单图形的旋转做好铺垫,突破画图这一难点。二、三次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小学数学对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非常重要,不但是发展学生空间想象的基础,也是为学生今后系统的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在图形的学习中,为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问题,除了直观的观察,形成表象外,想象在图形教学中也非常重要。本堂课的教学,围绕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设计了三次想象。第一次是“想象一下,指针从3绕点o顺时针旋转90°指向几?”,学生想象指针旋转后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第二次在组合图形的旋转操作之前进行有效的想象,“想一想:风车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后,每个三角形都转到了什么位置?”;第三次是在画出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之前进行想象,为学生提供画图的思路,“先想一想,三角形旋转后,每条边都转到什么位置了?你准备怎么画?”。三次想象表面看上去减慢了上课的节奏,实际上为学生提供了
想象的时间,让学生想象出线段、三角形、风车的位置变化,扣住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建立了几何表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生活素材,体会数学的生活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并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本堂课在导入部分以学生熟系的《大风车》歌曲呈现,“风车是怎样运动的?”,二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旋转,紧接着学生寻找“生活中你还见到这样的旋转现象吗?”,课件展示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回忆以前学习的知识,快速地将学生带入课堂。在认识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后,设计了“生活中的这些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欣赏由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的变化得到的漂亮的图案,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自己设计图案装点自己的生活,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四、动手探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和主动参与,才可能是有效的。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认识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很难独立的发现旋转的特征。教学时设计了两次同桌合作探究的活动。在探究单个简单图形旋转特征和性质时,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数一数等方法,解决“你是怎样判断三角形旋转的角度的?”在集体交流中初步感知三角形旋转后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图形的大小、形状没变。探究风车旋转(组合图形)时,“贴一贴”、“想一想”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图形旋转特征和性质。两次探究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收获,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然,每堂课都不会是完美的,总有一些值得思考和改进之处,比如作图环节,尽管有三角形旋转特征和性质的探索、有对应点知识补充,但仍有个别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另外还需要根据学情对教材有大胆的重组和设计。
篇五:二年级下册数学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1)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大吕小学 宋国范 2015.3 在教学中旋转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知。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第二篇: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
(一)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教师开始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在两种游戏的比较中初步的感知“旋转”,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线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让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旋转的现象,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生活一体化。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用行为或学具表示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解决了教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旋转有了深刻理解。
教师将问题情景化、兴趣化,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他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的探索方法。
旋转教学反思
(二)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
轴对称相对来说学生好理解,但有些学生在描述旋转变换时还是不太熟悉,不能用完整的语句来描述。在设计三角形旋转时也出现了把平移当旋转的情况,没有想到观察旋转的特征:两条对应线段的夹角就是旋转的角度,来验证所画旋转图形是否是符合件,特别是遇到更复杂的图形(如四边形等)就更容易画错了,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共同研讨。学生对旋转的含义,(旋转的特征和性质理解的都不错,但在画图中进行运用时,却效果不太理想?
这节课是由一个钟面引入,我先从钟表的指针旋转开始,让学生体验了线段的旋转;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风车的旋转,体验了整个图形的旋转现象。我发现了许多的学生对于线段的旋转会,但是整个图形的旋转还是不清楚,我想学生还不清楚整个三角形旋转90度要先确定每边旋转90度,再连接相应点。画旋转图是本课的难点,学生顾此失彼。注意了旋转角度,忽略了线段的长度不变。在反馈时有学生不能很准确地画出图形。
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小组讨论,可能在其他学生提出点子的时候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听,导致在课后作业中状况百出。比如说有的学生说一会顺时针一会逆时针弄混了;有的确实没有掌握旋转的方法。但细想想还是在课堂上强调的不够,以为所有的孩子都会学的很好,可事实并非如此。这也提醒我,当课堂上新授的内容大部分孩子都表现的积极时,一定要提醒自己去关注一下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可能这时他还没有真正掌握新知识,仍处于迷茫状态。
旋转教学反思
(三)>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力求体现:
1、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景是十分重要的。
本课联系日常生活中收费站道口的转杆打开和关闭的具体生活情境,引导观察比较:这两次旋转运动有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哪些地方是相同的?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出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关键要素,让学生分清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即时训练进一步深化了对旋转基本要素的理解。这更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特征。
2、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本节课让学生将图形旋转90度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时,我并不急于求成,而是给学生充分的探索时间,先让让学生旋转三角尺,在操作的基础上观察两条直角边的运动规律,接着让学生想象图形旋转后的位置关系。从借助实物旋转到想象比划,从合作探索到独立操作、动手验证,层层递进,使学生在交流和>倾听中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方法进行比较,逐渐掌握图形在方格上旋转90度的方法,突破了难点。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给学生渗透了一种学习空间图形的基本方法,即空间想象。
3、层次性练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在这节课中,我想使学生回味无穷的,不只是数学活动的趣味性,还有数学的美。师生共同欣赏美丽的图片,感受图形变换的奇妙,联系生活找有规律的图案,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尝试设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图形的奇妙和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产生创造美的欲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它不是封闭的、预设的,而是开放的,更是生成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本节课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学生自己体验的,才是真实的,才是深刻的。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就会有惊人的想法涌现现来。
第三篇: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1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但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这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寻找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孩子进入海底世界去观看动物们做的运动,有了这一吸引孩子目光的导入和形象逼真的动画,学生能够清楚的分辨出是两种不一样的运动,有了这一表象,对今天的课来说是很有帮助的,但孩子在看的同时,却发出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老师,这不是真的动物;老师,这都是假的;老师,你骗人??我只是想通过这个情境来引入,孩子却特别较真的来看待这些事,有时老师的话语有一丁点错都不行,我为有这群认真观察的孩子不知是高兴还是伤心。虽然有个不好的插曲,但孩子还是从情境中发现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现象。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直观演示,区分两种运动现象。
有了一个直观的'导入,接着让孩子观看一些图片,分辨图片中的运动现象对于孩子来说并不难,所以这一过程过得很快,学生分辨得也很准,并且在一幅图中出现两种不同现象时也能从孩子嘴中听到不同的声音,比如在升国旗的图中,国旗向上升是平移,国旗靠滑轮上升,滑轮是在旋转的。孩子通过有多媒体的展示,有了更为直观的观察,这帮助了孩子看那不会动的课本,让学生更贴近生活,感知运动。
三、从点开始,解决平移问题
让学生学会区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现象并不是本节课的难点,本节课的难点是教会孩子怎样画平移图形,而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层层深入,从点——线——面,一步一步的往下。在点的教学上,我不仅仅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并在黑板上演示,再在电脑上演示,有了这三步,归纳出点平移的要点。而线的平移,我先将线转化为点,再让孩子来说怎么移,最后用电脑演示。面则转化为线,线又变成点,最终都回到点的平移。就这样,孩子清楚的知道了平移一个图形时先移点再连线。而对于数图形平移了几格时,直接在孩子建立了平移图形的表象上,让孩子来完成,而问题出现了,不同的答案都出来了,但也有正确的答案,我让他自己来描述自己是怎么数的,让孩子来教孩子,教的孩子更自信了,学的孩子更认真了。所以在有些问题的教学中,我经常让孩子自己来说,有时比我自己说上一百句都还要管用。就这样,本节课的难点也被我一一突破。
四、总结回顾,知识升华
在总结时,我让孩子来说说自己的收获,孩子能说出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点,并能说出画平移图形时要先移点再连线。最主要,我在最后还设置了一道思考题,这道思考题是让孩子来看看火车停下时,哪节车厢走的路最长,说了是思考题,但有的孩子比较轻率,胡乱猜,并没有进行思考就直接判断,在这里我提醒孩子要思考,看看每节车厢走了几格之后再来判断,有了思考过程后,孩子恍然大悟,每节车厢走的路程是一样的。就这样,孩子对平移图形的方法又得到了一个提升,也间接的提醒了孩子凡事不能轻易的去对待,凡事都得认真仔细的对待。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反思,我对自己的这堂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如果再上的话,我在自己的语言上会进行修改,让孩子不钻我的空子,并且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这是他们自己学习的领域,得给他们更多更广的空间。
《平移和旋转》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P41、4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
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转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
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情感与态度: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体验平移的思想方法和旋转的思想方法。
旋转教学反思2
平移和旋转是数学课程标准《空间与图形》中的一个新的资料,这两种现象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好处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对于帮忙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掌握图形位置变换的数学思维方法有很大的作用。
这节课的教学我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进行设计。为此,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
现代教育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我从小朋友们最常玩的玩具风车和飞镖入手,运用学生常见到的物体运动现象来进行辨析;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透过欣赏感受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悟平移和旋转的价值所在。在这些学习活动中,不仅仅强化了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2、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数学
透过让学生亲身体验平移和旋转,决定生活中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是旋转,不但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直观认识,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中理解数学
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潜力和实践潜力,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何理解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了几格”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这一教学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并由此引出“看整图”这种决定平移距离的方法。透过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向学生提出了探究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只看图形的某一部分来研究平移的格数呢?在这一个问题情境中,激发出学生急切想明白答案的愿望,我没有立刻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出示三角形位置平移前后图,让学生观察三角形向上平移了几格?把问题抛给了学生,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了。学生中出现了几种可能,我没有立刻表态,而是让学生拿出三角形和方格纸,透过移一移,动手验证“究竟三角形平移了几格”。之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先是对照三角形图说一说自己决定平移距离的方法,动手移一移,数一数,三角形向上平移了几格。让学生自主探究出看对应点、对应边来决定平移的方法。透过学生试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从而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出画平移后图形的方法。由激发出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到自主探究,再到合作探究,并从中获取知识。这样的知识获得,学生就会印象深刻,并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旋转教学反思3
平移和旋转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两种现象,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平移的距离这一抽象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把这些经历作为教学的感性经验基础。遵循由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设计本课的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平移和旋转,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重在让学生掌握平移与旋转的本质,知道“平移”的特点是:直直的,方向不变;旋转是围绕一个点做转动。教学中我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如:打气筒打气时做上下平移运动:国旗冉冉升起时做上下平移运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做平移运动车轮同时也在做旋转运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我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向左走几步,向右走几步,向左向右转等实践活动来体验平移与旋转的不同。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然后在解决初步会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浓厚。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7格理解成两个物体中间的空格是7个。方向能够弄清楚,但在格子中平移的图案,如果是小房子之类比较复杂的图案,有些学生又不会画了。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研究图形平移的距离;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学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质,那就是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最后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平移物体的几个步骤:一找点,二描点,三连线。“找点”就是让学生找出原图形需要找出那几个点的相应点;“描点”就是定出每个点平移之后的相应位置;“连线”就是把确定好的点按照原图形的样式依次连线。
新课标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不能单纯的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本节的教学中,我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使学生在找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旋转教学反思4
在以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总是过于生硬地、直接地将“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进行平移的方法”“抛”给学生,那么这些知识仿佛是“从天而将”似的,学生往往会不知所以然。改进教学策略之后,我在设计预案时注意改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使数学教学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以上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探索空间, 促使学生在尝试探索、挑战困难的过程中去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智慧,这种智慧就更具有长久性。同时 让学生在“火热的思考”中,体验、发现数学的本质意义,感受数学的真与美,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数学的现实性、实用性;让学生在“再创造”的活动中,学会数学化,学会数学地思考。学生也在辩论和比较中相互学习,在解决他们自己的“知识冲突”中国共产党同促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按照“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将图形进行平移——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在教学中力求体现:
1、活动化的教学形式。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本节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探索。
2、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 数学课程标准 》 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这节课的学习背景都是生动的生活实例,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3、自主化的学习方式。 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我较多采用的.是单一的启发式,设计较多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和思考。后来我知道 教育不能限制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创新。
4、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材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一小部分的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同时教材又是静止的、平面的。为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本节课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为直观、更为生动的体验。
5、情意化的情感体验。新课程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培养,并将它们有机整合在教学中。马教学反思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田忌赛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5
平移和旋转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如 拉抽屉、国旗的徐徐上升、螺旋桨、风车的旋转等,孩子的脑海中储存着大量的平移和旋转的具体表象,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结合实际,在教平移和旋转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直观的演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拿一个身边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在课程安排中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旋转是一个教学难点,学生在学习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方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直观演示让学生获得新知。教学中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借助推拉窗户和拉窗帘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了平移是物体整体的移动,平移过程中,物体的形状、方向都不发生变化。
旋转教学反思6
学习数学不单单是为了学数学,而且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旋转这种现象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如:风车、电风扇、行走的车轮等,所以在小学中,教师不仅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这种数学思想渗透到生活中去,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同时也更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的图形,所以在教学中更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兴趣。
一、在动手操作中,认识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在课中安排了“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中我们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开成以简驭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样的教学使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再一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平移和旋转是新课程标准增加的内容,在二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旋转的概念让学生用语言表达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但是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又是必要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 90 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让孩子们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其次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最后画旋转图形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刚开始学生有点束手无策,我就从画图的工具,画图的步骤详详细细地进行指导,经过我的讲解和示范,孩子们基本上能够画出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学生自己体验到的,才是真实的,才是深刻的,别人无法代替。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吧!
旋转教学反思7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
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时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大胆创新。
最后让学生欣赏图案,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鼓舞。总之,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所提高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
旋转教学反思8
今天执教了《图形的旋转》的公开课,第一次在那么多人面前上课,有些紧张,对于本节课,平移和旋转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平移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并对旋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针对本节课,我有以下反思
一、创设钓鱼情境,复习旧知
对于旋转在三年级只是模糊地认识,因此需要让学生再一次的体会旋转的知识,在本节课上,我创设了“老师钓鱼猜鱼的数量” 的教学情境,在猜的过程中让学生复习旋转地要素,中心点和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学生可能对这个知识点忘记得差不多,因此今天在引导的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二、观察图像,发现问题
让学生在观察图像的过程中发现图形的特点,从而引入本节新课的学习。
三、学生操作,教师引导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摆一摆等充满童趣的情景中玩数学、学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对于旋转需要哪些知识有了一个明显的认识,知识的形成在动手中形成,更易于学生知识的理解。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给予必要的帮助。
四、对于练习的设置,由浅到深
本节课的巩固练习设置,采用的是课后练习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巩固图像旋转的三要素。
针对本节课存在的缺点:
一、对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缺陷,没有认清学生对于本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导致需要多个问题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在课件上,没有更好的让学生认识图像旋转地过程,没有给学生一个清楚地认识,不能让全班学生都对这个深刻认识,课件演示上,由于时间关系直接省掉,在接下来的第二节课需要再给学生补充空间思维。
三、在整个课时的教学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李老师给我的意见是表现出自己的性格体现自己的个性,这样才能有自己的特征。
四、对于上课过程中的语言评价还需要加强,
对于本节课,我需要更多的反思,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对于表现出来的各方面的缺点,寻找方式,锻炼克服。
旋转教学反思9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教材中给我们展示“游乐场”情境,但农村孩子来说并没有到过游乐园亲身体验过,对有些玩具压根就不知道,不好理解。
所以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动态的卷帘门、推拉窗、摩天轮、电梯、时钟、陀螺的运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并用手势比画各种物体的运动方式,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直观演示,巧妙突破教学难点。
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区别平移旋转,学生碰到困难,如观察“游乐场”,当孩子们觉得跷跷板、秋千的运动是什么时学生有较大分歧,及时的利用教鞭,直观演示,大家发现它们运动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弧线,于是大家知道这些运动是旋转,而非平移。
同时平移距离是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为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新课程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学生是很难想到只要去数某个部分移动的格数就可以了。为让学生主动学习,我创设“喜羊羊搬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动手移一移数出平移的格数,然后提出更高的要求“假如不能动手移怎么办”让学生合作探究——最后交流验证总结出“找对应点”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猜想——探究——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探究的方法。我想这样上也许能更好的突破这一难点。
三、多种感官配合,让学生“动”起来。
为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概念,我分四步层层加深感知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
一看:引导观察喜羊羊平移,发现在平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什么不变,从而找到平移的本质特点:“位置变化了,但本身的方向没变。”
二动:放手让学生利用文具盒创造平移运动,然后同学用动作自由表演平移和旋转。
三辩:观看“游乐场”各种器材的运动方式。
四找:再回到生活中,寻找平移和旋转现象。充分调动学生头、脑、手、口等多种感观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
在学习习近平移距离时设计了“利用方格纸数平移格数”这些操作性强的活动环节,让学生深刻地建立起平移和旋转的数学表象,从而真正使枯燥的.数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动”起来。
四、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一小部分的“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同时教材又是静止的、平面的。为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这节课我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为直观,更为生动地体验。如在第二个环节找对应点,数平移距离时,能在两个对应点之间设计数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数格子的方法。
五、通过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最后教学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一环节中,没能深入的思考怎样学生才能很好的掌握画法。由于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又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观念,很多孩子学习这个内容有难度。要画平移图形,也是先找到对应的点和线,画出点或线后,再画出整个图形。
虽然学生在集体练习时都能较好的回答出平移的方法,正确数出方格数,但是通过测试,我发现平移仍然是难点。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如果课堂上能够提一些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说说准备画的想法,或者教师画一步学生跟一步。也许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画法。
旋转教学反思10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开始从学生的身边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起立面向前方听老师口令,向左转或向右转,向后转等。感受旋转的度数。向左向右是90度,向后转是180度。再从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如折风车游戏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先折然后旋转游戏。同时在两种游戏的比较中初步的感知“旋转”,并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现象,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生活一体化。能够引导学生用行为或学具表示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解决了教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旋转有了深刻理解。
将问题情景化、兴趣化,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学生画,当学生面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都会产生猜想。有时虽然是错误的,但他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显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让学生感受图形每条边的变化,每条边变化后与原来位置的角度。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数学的探索方法。
旋转教学反思11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物体或图形在直线方向上移动,而本身没有发生方向上的改变,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平移现象。物体以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旋转现象。
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平移与旋转,我觉得这个内容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我不急着把课完成,而是以学生理解的情况来确定我的所授所教。如果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在头脑里产生了平移与旋转的表象,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十分重要。所以在本课的导入部分我用了动态出示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事物:观光缆车、升降国旗、螺旋桨、风扇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类,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从而形成表象,引出课题,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平面图形也就是想想做做1中的题目,我不给学生动态的演示了,让孩子自己发挥已有的认知经验和想象能力来判断平移和旋转现象,最后再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让学生列举还有什么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是旋转,同学们说了好多好多,但会出现模糊不清的情况,例如: 生1:飞机的运动是旋转。 生2:飞机的运动是平移。 我说:“飞机的运动到底是平移还是旋转?大家讨论讨论。”最终得出比较正确的说法:飞机的运动是平移,而它的`螺旋桨的运动却是旋转。 生3:钟摆的运动是平移,移左又移右。(这个现象学生非常感兴趣) 立即有人反对:不对,钟摆的运动是围着中间的点进行旋转的,不是平移。(大家又自发地分成了两派进行了辩论。) 看,小小的钟摆围绕着平移和旋转引发了学生们诸多的猜想和议论,但我觉得每一个声音都包含着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每一个提议都是对自已所学的一种再创,而每一个反驳都是对知识的再吸收。
在此基础上按运动的方式进行分类,很多学生都按平移和旋转把它们分成了两类,我适时讲述:象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象电风扇的风叶、飞机的螺旋桨和挂钟的钟摆这样的运动叫旋转,同学们接受得还不错。学习完这一环节,学生会发现数学就是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数学地看问题和关心、解决数学问题。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旋转教学反思12
本节课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章“23.1图形旋转”的第一课时,是一节概念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轴对称、平移两种图形变换,对图形变换有一定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图形的变换的认识更完整。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为了有效地学习,学生应在教师设计的实验情境中,尽量多地去发现学习的知识、方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以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以探究活动为主线,设计了四个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通过动手进行数学实验探索旋转的基本性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数学问题掌握旋转变换中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实验与数学问题在数学的.起始课中应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如果课堂中一味地侧重动手实验而忽视了必要的问题解决,那课堂会显得浮躁、缺乏数学内涵。反之,一节课中如果充斥着各类的习题,那课堂会显得沉闷、缺乏数学的灵巧与生动。
旋转教学反思13
第二十三章主要是学习的一种图形变换——旋转。并介绍了通过旋转特殊角180°的特殊位置关系——中心对称。以及具备这种性质的中心对称图形。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中心对称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本章的主要学习是对概念和性质的辨析,以及利用性质作图。数学的学习是有其枯燥性的,如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是新课改的主要思路。本章的学习还重在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图形中发现数学的美。因此在每一小节学习完后都要注意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图形,通过图形的设计,加强性质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我还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猜测、想象、比划、探索、验证、交流中学习数学。这一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旋转教学反思14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平移和旋转主要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课程标准》只要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透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及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因此,我在透过学生对生活中火车、观光电梯、风扇叶片、飞机螺旋桨,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再现,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观察感知,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突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出现四幅图片,有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演示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进而讲不同的运动方式加以区分,根据各自的特点得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紧之后有学生先想象再用手势演示,在头脑中构建起平移
和旋转的运动方式。然后决定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那里我从生活入手,课件显示出身边的常见现象,(如:转门的旋转,车门的开关,方向盘的转动)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浓厚。
三、能够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在感知平移和旋转时,我做到呈现主题,协调推荐,帮忙指导。如:用动态语言(手势),引导学生说出平移和旋转,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使学生主动参与、用心探究,对平移和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本节课的重点是决定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决定图形平移的距离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资料,首先,我对学生进行点平移的教学,让学生观察一个点的平移动态过程,并让学生说出这个点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使学生学会找一个点平移以后的对应点。之后,对学生进行线段平移的教学。在这一环节,只提一些引导性的语言让学生说说准备画的想法,我画一步学生跟一步。在学生掌握三角形动态平移的方法后,出示小屋平移,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个小屋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让学生发现决定图形平移的方法和三角形平移的方法是一样的。就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到达了教学的目的。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现问题,小组合作,协同研究,都让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是以参与探索的身份出现,与学生一齐研究,这样,师生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五、充分利用好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材只为学生带给了生活中一小部分的“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同时教材又是静止的、平面的。为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这节课我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为直观,更为生动地体验。如在第二个环节找对应点,数平移距离时,能在两个对应点之间设计数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好更快的掌握数格子的方法。
六、我的不足之处
在最后教学画出平移后的图形这一环节中,没能深入的思考怎样学生才能很好的掌握画法,
学生从实物的平移提升到在方格纸上平移,尤其是要说出平移几格到达指定位置,学生容易把移动几格误解成相隔几格,
“切入点找的不明显,以致数不出移动的格数。这一环节,首先没有出示一列汽车的平移过程,让学生找出汽车头、汽车尾平移后对应的部分。然后汽车变成AB线段,让学生把A点想象成汽车头,B点想象成汽车尾,再让学生找出A点、B点平移后的对应点。没有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就不能很快找出A点B点平移后的对应点,并不能得出A点B点平移的距离。最后,再演示线段平移的过程,才能总结出:决定一条线段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到线段上的一个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明白这条线段平移了几格。
在学生掌握线段平移方法的基础上,再出示一个三角形动态平移的过程,
我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有些单调,有时不够确切,激励性的语言不够丰富,教学语言还不是很精练、准确,突发事情上,教学机智还不够等,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学习,注意提高。
旋转教学反思15
图形的旋转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和提高。在二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本课在此基础学习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讲完课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反思,学生们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旋转变换,在画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度时,出现了很多把平移当旋转的情况以及不会画或无从下手的情况。学生们没有观察旋转的特征:两条对应线段的夹角就是旋转的角度,来验证所画旋转图形是否符合条件,特别是遇到更复杂的图形就更手足无措了。
在本节课的上课伊始,我由一个钟面引入, 从钟表的指针旋转开始,让学生体验了线段的旋转,了解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风车的旋转,体验了整个图形的旋转现象。对于动态演示的旋转过程,学生们看的'很清楚,只是单纯的观察来说,好像感觉很简单,都能看明白,但动手画旋转图形时,却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甚至一些好学生对于整个图形的旋转还是一知半解,不知道该怎样去画。现在回忆起来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对于画法交代的挺清楚的,先找与中心点连接的线段,然后将这些线段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连接其他的线段,整个图形也就旋转了90度。可学生们画出来的图可谓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真感觉这节课上的很失败。
本就知道旋转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上课时已经很注意,放慢速度尽最大的可能讲清楚,多演示,增强直观性,没成想效果还是这样。反思其原因,我认为在课堂上只重视了自己讲得清楚,不停地讲,不停地比划,但是学生们却坐在下面被动的接受,他们一节课下来真正能记住的又有几句呢?是不是应该让他们多多参与其中,说一说,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和方法,动手去旋转一下试一试,看一看,这样自己总结出的方法印象,会不会比我的传授更深刻一些,效果更好一些。从中还反映出一些问题,孩子们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空间观念太差,亟待进一步加强,完全不知道旋转是怎样一回事,甚至不知道这节课是干什么呢?不能想象到图形旋转之后会到达哪个位置,是怎样的?这都不利于学生准确画出图形。
这节课对于我,对于每次教五年级的我都是一个困惑,不知该怎样才能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望赐教。
第四篇: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1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第一步我让学生明确旋转的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针怎样旋转的。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明确要想表述清楚指针的`旋转,一定要说清“指针是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转动了多少度”这三点。第二步再来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在这节课中的教学中,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处理的比较到位:
1、以游戏的方式引入课题,学生的兴趣很高。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题,学情把握充分,引导学生发现旋转的三要素,增加了学生的成功感。
3、让学生始终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投入学习活动,是学生学的高效,学得深入,学得兴奋。
4、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与点播,注重引领学生认识和体会数学内在的美感。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但课后觉得还是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对顺时针逆时针的理解还是很模糊,需要下来做个别辅导。其次教学语言不够规范,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应更丰富些,以便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旋转教学反思2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看微课等,认识旋转的特征,从而突破重点、突破难点。
让学生对旋转的理解并没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现象,沟通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与生活一体化。能够引导学生用学具表示旋转,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器官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解决了教学知识的高度抽象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旋转有了深刻理解。
旋转教学反思3
听其他老师说过〈平移和旋转〉是本册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也听过很多老师公开课讲〈平移和旋转〉这一课,精致的课件,条理清楚的引导让人折服。前几天我就开始思考该怎么上这节课?用课件还是教具还是让学生自学课本?
今天,我是这样来教学这一节课的:
1、从一两个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2、说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3、利用小黑板上的方格和两个彩纸做成的小房子进行平移。平移几次后,引导学生讨论:向右平移5格时,两座小房子之间是不是空5格?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出:数方格时要从原来房子的左边到目的地的左边,右边到右边……即要对应。
4、自学课本41页,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流平移的方法。
5、完成书上练习十的作业。
无心插柳柳成荫。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两个亮点:
1、孩子们对平移和旋转感性认识比较丰富。如洗衣机洗衣服是旋转,转笔刀削铅笔是旋转,螃蟹移到是平移,插门这种运动是平移等。
2、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对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这部分内容掌握得较好。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学也是这样的:不同的内容可能需要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展示,比如今天的平移学生通过实物操作效果可能比多媒体的演示更直观,更容易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旋转教学反思4
这次教研,我讲了《平移和旋转》这一资料,本节课资料比较直观,离学生的生活较近,《课标》指出,教学时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认识平移和旋转,并能直观区别平移和旋转;二是能在方格纸上决定一个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一节课上下来,有得也有失。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合作,在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基础上,用手势比划,用肢体语言来表演平移和旋转,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
2、展示时,我试图让学生的`展示做到最精,所以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我选取了让学生口头展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潜力;对于重点、难点,我让学生重点展示、多种方法展示,每个组都进行展示,不同的组展示不同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3、在对重点资料的处理上,我选取了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相结合,学生说,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不至于使交流留于形式。
4、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展示时不够大胆、大方,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教师的评价不够多元化,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不足,我会不断学习、探索,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扎实、有效!
旋转教学反思5
《旋转与角》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感知了图形的旋转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角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教材从旋转入手,使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出平角和周角。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带学生复习了什么是角及学过哪些角,什么是直角,什么是锐角,什么是钝角,然后出示课件:小猴子在单杠上旋转,让学生观察旋转过程中形成各种角,并发现、提出其中的数学问题,导入新课。在学生找到了锐角、直角、钝角后,启发学生找出平角和周角,讨论什么叫平角,什么叫周角。得出结论:通过旋转,可以得到好多种角,其中平角和周角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通过让学生观看画面,亲身模仿运动,结合讲解,初步感知平角和周角。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的平角和周角,以拓展他们的视野。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角的认识,体会平角和周角的不同特征,感受它们的.普遍存在。
在学生认识了这些角之后,让学生找出各种角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区别各角。最后,完成一组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印象。
因为学生有了锐角、直角、钝角的知识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在没有学习过角的度量时,稍加提示就能做出一些比较难的求角度的习题,课堂效果良好。
第五篇:旋转教学反思
旋转教学反思1
教完《对称、平移和旋转》,发现学生在掌握旋转这一知识比较难。让我思考很多,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知道有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分别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以及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设计图案。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呢?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发现精神。在教学图形的旋转一课时,我注重创设情景,先让学生玩一个颠倒画的游戏:可爱的笑脸图颠倒后成了哭脸、满脸皱纹的老太图颠倒成了带着王冠的美丽公主、老渔翁坐着船在平静的湖面的捕鱼图颠倒成了大鸟叼住了小人的画面、神情严肃、发怒的老兵成了戴着礼帽面带笑容的老人,通过让学生逐个想象出每幅图颠倒后的画面来层层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图形的旋转是指图形上所有的点都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点转动相等的角度。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观察公路收费站道口转杆打开和关闭的动态情境,分别认识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再让学生把这种旋转方法类推到平面图形的变换上,学会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这一层次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三、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是课改中的一个新理念。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我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手、脑、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四、提供灵活空间,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把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位置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研究美丽的热带鱼平移的距离;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教师适时结合多媒体课件随机移动热带鱼的每一个特征点,在多次数热带鱼任意一点的平移结果后,学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质,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灵活解决问题的空间,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和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五、培养审美情趣,体会数学方法的价值。
结合数学学科活动,先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中的对称,体会平移和旋转在团中的应用。接着让学生按要求做出美丽的图案,最后让学生综合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自己设计美丽的图案并进行交流和评比,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的同时感受数学美和数学方法的价值。
旋转教学反思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次出现了“平移和旋转”这一资料,要求学生初步体会平移和旋转的一些特点,并能对一些常见的运动现象做简单决定。本节资料是认识简单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材透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一些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使学生认识平移和旋转这两种物体运动的方式,再透过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运动,帮忙学生建构平移和旋转知识,建立概念。从而组织学生应用所建立的空间概念,进行问题解决,判定运动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方式,深化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建立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忙学生更好地认识与了解平移与旋转现象。
让学生在重难点突破中学习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使学生感受和认识运动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和运动特点,能正确决定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方式。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依次演示每个物体的运动方式,生动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每个物体的运动特点,使学生在简单愉悦的氛围中理解掌握了知识。
我在引导学生首次感知概念时,力求感知对象的典型性。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出示火车,电梯,缆车,风扇,玩具直升机等图片,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平移和旋转,在头脑中初步构成这两种运动的表象。对平移、旋转的理解没有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平移、旋转现象,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数学学习、生活一体化。我引导学生用手势、动作表示平移、旋转,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学习,使学生用心参与、主动探究,从而对平移、旋转有较深刻的理解。
在教学平移距离时,由于学生很难想到要数一个图形平移的格数,只要去数某个点移动的格数。因此,我先教学了平移一个点、一条线段,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点的移动。当学生应对一些数学现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时,都会产生猜想,在那里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测,并引导其进行验证,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数学探索的方法。。
由于这节课学生很难理解平移的距离,再加上数格子很容易出错,所以,我教的地方太多,比如,教给学生数格子的方法,怎样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花的时间太多导致后面的平移物体没讲完。。我完全能够放手让学生想办法,讨论交流探究,我备课时担心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怕浪费时间,所以走了老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旋转教学反思3
平移和旋转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两种现象,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平移的距离这一抽象的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本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把这些经历作为教学的感性经验基础。遵循由直观到抽象,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设计本课的教学。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平移和旋转,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重在让学生掌握平移与旋转的本质,知道“平移”的特点是:直直的,方向不变;旋转是围绕一个点做转动。教学中我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在通过学生对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再现,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在此基础上,促使学生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体验平移和旋转的价值。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抽象的概念为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因而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如:打气筒打气时做上下平移运动:国旗冉冉升起时做上下平移运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做平移运动车轮同时也在做旋转运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引入“平移和旋转”时,我通过与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向左走几步,向右走几步,向左向右转等实践活动来体验平移与旋转的不同。这一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征。然后在解决初步会判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时,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使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兴趣浓厚。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师生之间建立的是平等、和谐、伙伴的关系。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7格理解成两个物体中间的空格是7个。方向能够弄清楚,但在格子中平移的图案,如果是小房子之类比较复杂的图案,有些学生又不会画了。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研究图形平移的距离;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学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质,那就是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最后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平移物体的`几个步骤:一找点,二描点,三连线。“找点”就是让学生找出原图形需要找出那几个点的相应点;“描点”就是定出每个点平移之后的相应位置;“连线”就是把确定好的点按照原图形的样式依次连线。
新课标强调教学不能把知识的结果强加给学生,不能单纯的只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而应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本节的教学中,我突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特点,使学生在找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旋转教学反思4
《图形的平移》教后反思:学生在已有的平移图形的基础上已经知道了平移一个图形时要抓住一些关键的点,通过数的方式先平移点,然后把平移的点连接。利用知识的迁移,学生马上学会了新知。与此同时,利用学生已学的八个方位的知识,我让学生联系说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并说说为什么不直接移,需要分两步来完成,加深学生头脑中的移动印象。我认为在操作练习中,要注重教会学生数格子的.方法,培养学生孩子们仔细作业的好习惯。
《图形的旋转》这一课,今天我们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这一课,利用课件,把旋转的过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就需要孩子的空间想象了,三角形的旋转还好,但是我发现很多孩子在《补充练习》的第3题,把旋转后的梯形画下来,极大多数同学都是错的。同意汤小“一根木头”的话,相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后,学生会理解的。
旋转教学反思5
一、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开课,首先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并紧接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旋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是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直接就拉近了本节课和学生的距离。紧接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研究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天地
教材选择钟表上指针的旋转引入本课,因为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他们可能从四五岁开始就认识钟表了,再加之小学低段对钟表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所以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用它引入,马上就能唤起学生已有的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对新知的探讨起到了有力的催化作用。在探究旋转的三要素时(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画一画,比较逐步体会旋转的三要素,在这儿我要特别强调“体会”,不是在教师的传授中让学生认识到旋转的三要素,而是让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再认识。新课标提出不能只把学生仅仅看成知识的容器,而应立足于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所以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就特别注重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学生认识旋转的三要素的过程中,逐步让学生总结如何用语言描述旋转的三要素。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特别告诫自己不要从自己的嘴中告诉学生应如何描述,让他们通过对旋转三要素本质上的理解,通过自己说,听他人描述,经过比较,通过思考最终总结出如何来描述旋转现象。
三、线上教学让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到旋转的本质
新知探究的最后一个层面: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度后的图形。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当然对于一个班的学生而言,水平又是参差不齐的,那么在进行这部分的教学时,充分利用线上教学的优势,通过图片画图功能,让学生直观的感知线段旋转的本质: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可以沿两个不同的方向旋转(即顺时针、逆时针),让学生感受到线段的旋转有用圆规画圆的感觉,同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旋转不会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为了照顾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同学,通过小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新知。总之,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始终是以学生的学作为核心的,而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所以在这节课上我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帮助他们完成知识的自建过程。让他们成为课堂上的真正主角。
三、努力发挥好教师是引领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虽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但老师的引领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教师有效、有序的引导下让学生在正确的航向下充分地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眼、耳、口各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知,在如何引导学生上我做了以下尝试:1、利用观察、操作进行引导。这个在第二部分中我已经谈到了,不再重复。2、有意制造思维上的矛盾冲突,在对比中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认识旋转中心时,我有意对指针的旋转作出错误的演示,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对于旋转现象首先要认清图形是绕哪个点旋转的。认识到旋转中心的重要性。3、借力发力,让会的学生引导不会的。这样一方面让会的同学真正体验一把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又让他们经历了一次再度深入思考的过程,毕竟,会画和会讲还是有质的区别的。
四、两个取舍
1、在设计导入环节时,最初我还想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服务生活这一思想,所以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欣赏利用旋转设计的美丽图案及利用旋转设计的舞台造型,如千手观音的舞台造型,还有其他的一些舞蹈造型图片。但又考虑到导入用时太长,有点喧宾夺主,所以舍弃了这一初衷。
2、要不要复习“平移”,并拿平移与旋转进行比较。最后考虑到本单元的第三节:图形的运动,就会综合运用到平移、旋转、轴对称,同时为了使本节课的重点更加突出,所以也就放弃了这一想法。
旋转教学反思6
图形的旋转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对称,平移,旋转后,进一步认识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学习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看起来编排的比较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没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还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要画出旋转90度后的图形,有些孩子想象不出根本无从下手。我的目标就是在课堂上怎样把这个知识点讲的更加简单通俗,学生易于理解一点。课前我认真看了教参,对教材还是进行了适当的处理,应该说课前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从课堂复习效果看,也实现了教学目标。
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我想。应该让孩子们先感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产生一种朦胧的意识后在来教学。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旋转事物,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要孩子么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些?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孩子们在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后,我再教学例题,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
有了上面的认识,学生在画旋转图时就容易多了。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出错了。学生在画90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课后的习题检测证明,本堂课的教学效果是有效的。
本节课,时间安排上有些前紧后松,整堂课我需要注意新授课和习题巩固时间的调控。整个课堂完全按照目标导学的流程进行,非常顺利。事实证明,目标导学是一种科学的可实施性强的学习模式。
旋转教学反思7
《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图形的旋转》是在继平移、轴对称之后的又一种图形的全等变换,隐含着重要的变换思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树立运动变化观点的好素材。本节课的设计本着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力求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索性学习。同时,我还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大胆地引导学生在探索、验证、交流中学习数学。这一设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成功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设情境,引人入胜我首先以有趣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播放了一组学生熟悉的有关旋转的画面,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入课题,最后让学生列举身边有关旋转的例子,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点,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凸现,紧扣重点旋转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旋转性质的得到过程是本节的重点,所以本节突出概念形成过程和性质探究过程的教学。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例子,从生活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本质,引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然后提出应该注意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特征,再引导学生运用概念解决问题并及时反馈。同时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从运动的、变化的角度看问题,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合作交流,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能够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本节课的教学片段中,我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串给予小组这样一个争辩活动,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辩论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当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并且趋于一致时,及时表扬了学生,由于大家都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4.动态显现,化难为易在导入新课时,引入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及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都使用了多媒体手段,特别是在探究图形旋转的性质时,在学生经历了实践、观察、总结后,再通过多媒体反复动动态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旋转的性质并加深印象。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不仅扣开学生思维之门,也打开了他们心灵之窗,使他们在欣赏、享受中,在美的熏陶中主动地、轻松地、愉快地获得新知。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在教学语言方面,尤其是激励学生的语言还应该更丰富些,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以上是我对“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查漏补缺、锐意创新,更加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课程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旋转教学反思8
这次教研,我讲了《平移和旋转》这一内容,本节课内容比较直观,离学生的生活较近,《课标》指出,教学时应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了解所学知识的价值。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认识平移和旋转,并能直观区别平移和旋转;二是能在方格纸上判断一个图形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一节课上下来,有得也有失。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合作,在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基础上,用手势比划,用肢体语言来表演平移和旋转,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
2、展示时,我试图让学生的展示做到最精,所以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我选择了让学生口头展示,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对于重点、难点,我让学生重点展示、多种方法展示, 每个组都进行展示,不同的组展示不同的方法,这样更有利于突破重难点。
3、在对重点内容的'处理上,我选择了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相结合,学生说,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不至于使交流留于形式。
4、由于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展示时不够大胆、大方,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教师的评价不够多元化,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不足,我会不断学习、探索,使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扎实、有效!
旋转教学反思9
本节课教学的是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旋转。在整节课教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各种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一、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让学生描述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以此作为突破口,引入新知的学习。
二、让学生在观察和反思中学习旋转的含义。在教学旋转含义的过程中,尝试采用观察思考与交流反思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明确要将一个图形的旋转过程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让学生经历探索活动,积累探索经验。在本节课各例题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创造了进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过程,每一位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和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旋转教学反思10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本课是第一次教学旋转的方向和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些图片,然后让他们回忆钟面上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转动方向,并用简单的图表示针旋转的方向,从而明确顺时针方向旋转和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概念。
接着在新授的过程中,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并且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这是本堂课的难点。教材精心选择了有60°角的直角三角形作为操作对象,因为把这个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难度都不是很大。
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1、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以“丰富的生活中的旋转”作为情境引入,这一活动的设计,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再让学生举一些旋转的例子,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新知的兴趣。并由图形平移的定义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图形旋转的定义,大胆地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引入当前要学的新知识,再从概念中寻找出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和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新课引入时生活中旋转现象的举例及紫荆花至少旋转多少度能与原先的图案重合,旋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都使用了多媒体的手段。特别是在研究图形旋转的性质时,旋转中心在图形外的图形的旋转过程,用多媒体制作的运动过程能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旋转的特点和性质。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1、教师在提问时需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分析习惯。
2、图形旋转的方向有顺时针和逆时针,但书上的'定义并没有说到方向,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一般也不会想到两个方向,所以在作图时老师可以故意不提“顺时针,逆时针”,就让学生自由作图,再把学生的练习投影给大家看,让学生评,此时学生的思想上就会产生冲突,加深对旋转方向的印象。
3、如何将“创设情境”有机地与教学结合起来,更有效地为教学服务。问题情境的创设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更多的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创造。以上是“图形的旋转”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锐意创新,更加深入地学习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力求把新的课程理念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旋转教学反思11
旋转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并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实质,并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平移后的图形。据此,在教学中,教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积极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兴趣。
“面的旋转”主要知识内容是“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圆柱和圆锥,学生已经能够直观辨认,本节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从三方面进一步加深认识:
第一: 从“静态”到“动态”,即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这不仅是对几何体形成过程的学习,同时让学生体会面和体的关系也是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第二: 从“整体辨认”到“局部刻画特征”,鼓励学生在以前研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同时,对圆柱和圆锥的侧面的认识,使学生对面的认识从平面过渡到曲面,这是认识上的再一次上升。
第三:从观察圆柱、圆锥实物到认识它们画在平面上的“图”。课上体现的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关注“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知识。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课堂上呈现了几个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首先设计了一个利用自行车车轮转动体会“点的运动形成线”的活动,即在自行车后轮辐条上系上彩带,观察彩带随车轮转动的情况,发现彩带转动后形成了圆。然后又呈现了三幅情境图,让学生结合这些生活现象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第一幅图是“很多小的风筝在天空中连成一条线”,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点的运动形成线”;第二幅图是“雨刷运动时的情况”,引导学生感受“线的运动形成面”;第三幅图是“转门”,引导学生感受“面的旋转形成体”。在结合具体情境
感受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时,注意准备了必要的操作材料,引导全体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还把点、线、面的运动过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另外,对于教材中通过旋转形成的几何体中出现的球和圆台,让学生在“面旋转成体”的过程中增加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想象认识这两种几何体。课上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球只要求学生认识,不要求掌握特征;圆台不出名称,只要学生能连线,知道是由哪个平面图形旋转形成的就可以了。
旋转教学反思12
平移和旋转是常见的物体运动现象,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区分平移和旋转。学会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在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直观区别平移、旋转这两种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其中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距离及画出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本节课中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学生也愿意表达,但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得到最大的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中少问了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会需要表格呢?(因为没有先找出基准点)移动后,那个点在哪里,即点对点。在活动之前应该先说明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这点上还有所缺乏。
旋转教学反思13
众所周知,数学课不仅是为了学数学,而且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旋转是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中的内容,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处处可以见到,如:钟表表针、风车、电风扇、行走的车轮的旋转等,让学生认识它们是怎样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所以在教学中,我不仅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旋转,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这种数学思想渗透到生活中去,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认识旋转的实质。同时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旋转的图形,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和兴趣。
在这堂课教学中,我设计了玩一玩、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摆一摆等大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性质和变换,发展空间观念。上课伊始,我抓住学生爱玩的兴趣爱好,把风车发放到每个小组里,让他们边玩边回答问题;其次,出示钟表,让学生看一看钟表的指针,独立思考描述出“指针从12到1是怎样旋转的”,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弄清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的含义。再次,运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变一变,转一转,说一说是如何旋转的,这样使学生感到既轻松又愉快地学到应有的.知识,体会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轻松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这种实物化的教学方法,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深层次的探索。这样就逐步引导学生从感知到认识,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既学到了应有的知识,也学会了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就旋转概念的表述来说,学生对旋转角度的表述不够准确,画旋转后的图形也找不准方向,以后还需加强这两个方面的训练。
旋转教学反思14
图形的旋转是在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它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一个内容,通过简单图形的变换操作,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增强,同时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能力。
我认真解读了教材,发现图形的旋转是指图形上所有的点都绕着一个固定的中心点转动相等的角度。在初读教材后,发现图形旋转要有三个关键要素:一是旋转的中心,即绕着哪一个点旋转;二是旋转的方向,按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三是旋转的角度。为了突破学生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这个难点,我思考能否将静止的方格图形在学生手中活动起来,让学生看清楚它的完整旋转过程?再用“探究验证”法来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在“操作——验证”这样的过程中逐步建构图形旋转的方法和关键点。基于以上思考,进行了以下探索与实践。
一、回归生活本原——再现生活场景,感受数学魅力
旋转现象在生活中是司空见惯的。借助“钟面上时针转动”、“风扇叶转动”、“地球的转动”、“风车转动”等生活现象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及其基本特征。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中蕴含的数学知识来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以提高他们的`兴趣水平,使之更持久、更强烈。为了让学生能初步体验图形旋转的三个关键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再次利用生活中收费站道口的转杆运动场景,让学生观察“打开”、“关闭”转杆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支撑下,进行了充分的比较和发现。
二、预留教学空间——亲历操作体验,激起思维火花
为了突破学生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90°这个难点,我先让学生想像一下旋转后的三角形会在什么位置,再拿出三角形纸片转一转,摆一摆,验证一下自己的自己摆的位置和想象的位置是否一致,然后在画出旋转后的图形,为后面整个图形的旋转作好铺垫。课本中的旋转长方形,为学生准备了长方形模型作为学生学习的操作材料,让学生根据要求先尝试操作,再根据操作过程把图试着画出来。给学生留下了思维的空间,学生亲历了操作体验的过程。
三、智慧延伸——体验策略优化,感受应用价值
教学图形的旋转画图以后,告诉学生图形的旋转在我们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几次旋转后,会变成一幅优美的图案,进而启发学生运用知识自己设计一朵美丽的小花,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开启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本课结束在音乐声中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案,充分感受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旋转教学反思15
执教这类课,始终有着”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奇妙感觉。
知识是粗浅的。“移动”、“旋转”,是scratch控件中的基础模块,实现最简单的程序——让角色动起来。在备课过程中,始终无从下手——知识点太简单了,难道我只能让角色学会“直立行走”么?如何构建有意思的课堂?如何让学生对scratch的兴趣继续保留?甚至进一步提升他们对scratch的认识,思绪不断!
备每节课我都希望能够实现这样一种效果,用简单的现象来说,那就是教学设计要让学生发出”哇“的叫声,这就对了。
哇,哇在哪里?哇在”竟然还可以这样“!是的,当我的设计达到这个地步,那便可以了。当最后一开始的风车随着我说话的声音大小进行变化,那熟悉的令人期待的哇声,终于再次响起
接下来,我要思考的,便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我一步一步的”陷阱“中尝到“山道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是被我“圈”进来了。课堂前15分钟,是最粗浅的知识梳理。这15分钟,是本课教学的基石,这高楼能不能成型,就得看这基石牢固不牢固了。在教学中,关注知识的细节,追求入木三分。让学生彻彻底底的吃透知识技能的要点。从知识点中,掘取出三个关键性问题,在案例的分析和制作中,反复让学生思考、咀嚼,领略问题的关键,真正掌握知识要点。
接下来,那便是甩手掌柜的下午茶时间——设置了三个主题,让学生自己选择进行创作。在素材中,有微视频的帮助,有文本的提示,这些都足矣给学生放飞插上有力的翅膀,让他们如虎添翼一般放心飞翔。对学生创作的评价,我采用了智慧树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创作后就在标签写上自己的名字和主题,张贴在智慧树上,看着一颗颗智慧果的生长,分明,看到了学生思维的跳跃和智慧的生成。
中华文字中,最神奇的莫过于“如果”二字。它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如果”的世界中,你可以畅想一切,成就伟大的自我。但也就“如果”二字,让多少悔恨加剧。好吧,gosh,就给我一次如果的机会:如果重新来过,在”珍惜时间“主题中,我会设计一份表格学件,引导学生理清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这样,就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创作的成功几率。如果重新来过,我会毫不吝啬的再用2分钟,和学生们仔细瞧一瞧那神奇的”声控风车“是怎么实现的,因为这样,学生对scratch的认识便会来一次质的飞跃。可惜,当下过于保守,放弃了这次良机。如果重新来过,我兴许会对拓展任务进行系统的安排,让任务的难度层次呈现螺旋上升状态,而非如今的散漫编排,虽然尊重了学生的自由选择,但学生在选择主题的时候,运气已经悄然影响着成功与否。
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
但,课堂是神奇的,就像那声控风车一样,在我们创新创造的呐喊声中,学生的智慧火花不停的旋转、旋转、旋转——根本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