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景润传 阅读试题及答案
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①成名之后的陈景润,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摘取(1+1)的璀璨明珠。闵嗣鹤先生不幸去世,陈景润痛哭不已,他为失去一个真正了解他的数学家而悲伤。私下里他曾告诉好友,闵先生去世了,今后谁来审他攻克(1+1)的论文稿呢?忧伤至极时分,他曾经悲痛地说,我不做(1+1)了。纯朴的陈景润担心知音断绝,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他,理解他,没有人能看得懂他的科研论文。②人世间的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可以诱杀创造的生命;然而,对于那些心气不凡的人,也可能激起更大勇气,去搏取未来和明天。外国学者所称道的“逆境是一所难得的学校”,原因便在于此。颂歌、鲜花、掌声、顺境同样会带来盲目的自满,诱发危险的虚荣,让那些奋斗者陶醉其中,而忘却了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使命,被胜利的欢歌淹没的英雄已是屡见不鲜了。③我们一次次地在鲜花和赞美中寻觅陈景润的足迹。事业、家庭皆十分完美的陈景润,并没有重蹈许多英雄的悲剧,他仍是一如既往地背着行囊,艰辛跋涉在通往哥德巴赫猜想顶峰的道路上。④陈景润把做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1)的外围工作,形象地比喻为“搭梯子”。“搭梯子”何其容易?只有搭好人生的梯子,才有可能搭好科研攻关的梯子。⑤他是不屈的。1985年,陈景润已经病重,开始住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他从小就多病,各种疾病像影子似地尾随着他。或许,是病久了,司空见惯了,也就不当一回事了。他哪像住院,随身带去了书籍等各种资料,病房成了工作室,日日夜夜,仍在不停地计算、推理,时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令许多医生护士惊讶的是,几乎是熬了个通宵的陈景润,第二天早晨,精神仍是很好。有时,他担心医生来查房,便“故伎重演”打开手电,躲在被窝里看书。他以燃烧自己生命之火的代价,希冀能搭起一座通往风光绮丽的峰巅的梯子。⑥他会想起杜甫咏诸葛亮那悲壮的诗句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陈景润生命的辞典中,几乎找不到让一般人感到恐怖的“死亡”二字。他经受的苦难太多,亦已经领略过死神的威胁,反而把这一切看淡了。他是一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任风雨飘摇,任严霜厉雪,我自岿然如故。他那非凡的韧性和把生命力量弘扬到极致的精神,为人们树立了一面灿烂的生命之旗!⑦在“搭梯子”的漫长岁月里,陈景润做过多少题目,真是算不清了。过去,他的草稿纸是用麻袋装的,后来,一摞摞地置放在书房里,有不少还放在办公室中。他已去世一年多了,至今,走进数学所,在昔日同事的案头上,或者在办公室的柜子里,陈景润的草稿纸仍然可以随时找到。字迹如镌如镂,恰似就在昨日留下的——印记着这位数学巨人深深浅浅的脚印,也印记着无法让人释怀的记忆和淡淡的遗憾。⑧陈景润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在不懈地做着“搭梯子”的工作。他的最后一篇论文,是和王天泽先生合作的《关于哥德巴赫问题》。梦魂牵绕数十年,数学皇冠的夺目异彩,一直烛照着他生命的全部航程。⑨陈景润病重期间,眼睛睁不开,需要按摩达一个多小时,才能睁开一点点。懂事的欢欢从小就给陈景润按摩,竟然练就了一手让专业医生都感到惊奇的按摩本领。然而,他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躺在病榻上,和他的研究生一起,仍在不懈地探索着攀登之路。⑩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华,遍寻数学的群山峻岭,陈景润虽然没有找到这条通往哥德巴赫猜想(1+1)峰巅的神秘小径,也没有搭起那架耸立云天直达九霄的“梯子”,但他的人生轨迹所焕发的崇高精神,却编织出一道足以让后来者继续攀登的阶梯。人生的梯子,应当像陈景润那样走,才能走进光辉的明天。(节选自《陈景润传》)1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作者认为,人世间的冷遇、歧视、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可以诱杀创造的生命。正如病痛折磨之后的陈景润,最终没有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没有摘到(1+1)的璀璨明珠。B.陈景润的家庭和事业都很美满,他没有重演许多英雄的悲剧,而是背着行囊一如既往地向数学峰巅艰难攀登。C.陈景润的一生始终做着“搭梯子”的工作,因为他的人生梯子搭得好,所以科学攻关的梯子搭得就很稳固。D.如今,在陈景润当年的办公室里,我们仍能看到那草稿纸上的行行字迹,它印证着陈景润钻研的足迹,也印证着淡淡的遗憾——有生之年终究未能摘取(1+1)的桂冠。E.作者认为,人生的路应该像陈景润那样走,而科学研究的路是否应该像他那样走,作者却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12.病重的陈景润,始终没有把科研攻关“搭梯子”的工作停下来,在他病重住院期间,这种“不屈”的精神表现在哪些地方?它的意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13.人物传记所展示的人物应该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鲜明的个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陈景润的性格和精神。(6分)14.不难看出,本文作者对陈景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陈景润不仅是不被胜利的欢歌淹没的英雄,而且是于逆境中依然勇于博取未来的不凡之人(见第②段)。请通观全文,概述证明这种观点的事实依据。(8分)参考答案:11.A E(A项的意思与原文恰好相反; E:作者通篇都在对陈景润进行肯定和赞颂)(5分)12.“不屈”的表现: ①将病房当工作室:住院期间随身带去各种科研资料,日夜不停地计算推理,但通宵工作后的陈景润,仍然精神良好; ②病痛缠身,但头脑清醒:患病后期,他的眼睛需要按摩一个多小时,才能睁开一点点,然而他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始终在不懈地探索和追求; ③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始终心神淡 定。“不屈”的意义:他那非凡的韧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是困境中人们的精神动力,是奋斗中人们的学习榜样。13.①胸有大志,心气不凡:不懈追求,不断确立更高的人生理想。在陈景润看来,顺境和成功都只是暂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永远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见①②③段)②顽强不屈,坚韧不拔:逆境带来的压力,不会使他停止拼搏,停止创造。实际上,陈景润的科研工作始终是在病中、病重,或病榻上完成的,困难和死亡的威胁,从未使他减少奋斗热情。(见⑤⑥⑨段)14.不被胜利淹没: 事实上,陈景润早已是功成名就的数学家,鲜花和赞美围绕身边,但他有更高的目标,即“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并一如既往地追求拼搏着。所以说,他是“不被胜利的欢歌淹没的英雄”。(2分)于逆境中拼搏: 病重住院,仍然坚持在病房内超负荷地工作; 学术知音闵嗣鹤去世,他虽然担心无人能审核自己的论文,但悲伤过后却以更大的勇气去拼搏创造; 他始终没有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甚至没有找到一条精准的科研路径,但他仍在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篇:小草之歌陈景润阅读答案
篇一:小草之歌陈景润阅读答案
在生活中也有无数像小草这样的人,虽然默默无闻却为别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评一评身边谁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小草?(抗洪救灾中无数的军人、医护人员;地震中的教师;马路上维持次序的交警;甚至家里的妈妈,身边的亲人、同学都是小草)篇二:小草之歌陈景润阅读答案
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①成名之后的陈景润,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摘取(1+1)的璀璨明珠。闵嗣鹤先生不幸去世,陈景润痛哭不已,他为失去一个真正了解他的数学家而悲伤。私下里他曾告诉好友,闵先生去世了,今后谁来审他攻克(1+1)的论文稿呢?忧伤至极时分,他曾经悲痛地说,我不做(1+1)了。纯朴的陈景润担心知音断绝,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他,理解他,没有人能看得懂他的科研论文。
②人世间的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可以诱杀创造的生命;然而,对于那些心气不凡的人,也可能激起更大勇气,去搏取未来和明天。外国学者所称道的“逆境是一所难得的学校”,原因便在于此。颂歌、鲜花、掌声、顺境同样会带来盲目的自满,诱发危险的虚荣,让那些奋斗者陶醉其中,而忘却了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使命,被胜利的欢歌淹没的英雄已是屡见不鲜了。
③我们一次次地在鲜花和赞美中寻觅陈景润的足迹。事业、家庭皆十分完美的陈景润,并没有重蹈许多英雄的悲剧,他仍是一如既往地背着行囊,艰辛跋涉在通往哥德巴赫猜想顶峰的道路上。
④陈景润把做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1)的外围工作,形象地比喻为“搭梯子”。“搭梯子”何其容易?只有搭好人生的梯子,才有可能搭好科研攻关的梯子。
⑤他是不屈的。1985年,陈景润已经病重,开始住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他从小就多病,各种疾病像影子似地尾随着他。或许,是病久了,司空见惯了,也就不当一回事了。他哪像住院,随身带去了书籍等各种资料,病房成了工作室,日日夜夜,仍在不停地计算、推理,时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令许多医生护士惊讶的是,几乎是熬了个通宵的陈景润,第二天早晨,精神仍是很好。有时,他担心医生来查房,便“故伎重演”打开手电,躲在被窝里看书。他以燃烧自己生命之火的代价,希冀能搭起一座通往风光绮丽的峰巅的梯子。
⑥他会想起杜甫咏诸葛亮那悲壮的诗句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陈景润生命的辞典中,几乎找不到让一般人感到恐怖的“死亡”二字。他经受的苦难太多,亦已经领略过死神的威胁,反而把这一切看淡了。他是一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任风雨飘摇,任严霜厉雪,我自岿然如故。他那非凡的韧性和把生命力量弘扬到极致的精神,为人们树立了一面灿烂的生命之旗!
⑦在“搭梯子”的漫长岁月里,陈景润做过多少题目,真是算不清了。过去,他的草稿纸是用麻袋装的,后来,一摞摞地置放在书房里,有不少还放在办公室中。他已去世一年多了,至今,走进数学所,在昔日同事的案头上,或者在办公室的柜子里,陈景润的草稿纸仍然可以随时找到。字迹如镌如镂,恰似就在昨日留下的——印记着这位数学巨人深深浅浅的脚印,也印记着无法让人释怀的记忆和淡淡的遗憾。《陈景润传》阅读答案
⑧陈景润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在不懈地做着“搭梯子”的工作。他的最后一篇论文,是和王天泽先生合作的《关于哥德巴赫问题》。梦魂牵绕数十年,数学皇冠的夺目异彩,一直烛照着他生命的全部航程。
⑨陈景润病重期间,眼睛睁不开,需要按摩达一个多小时,才能睁开一点点。懂事的欢欢从小就给陈景润按摩,竟然练就了一手让专业医生都感到惊奇的按摩本领。然而,他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躺在病榻上,和他的研究生一起,仍在不懈地探索着攀登之路。
⑩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华,遍寻数学的群山峻岭,陈景润虽然没有找到这条通往哥德巴赫猜想(1+1)峰巅的神秘小径,也没有搭起那架耸立云天直达九霄的“梯子”,但他的人生轨迹所焕发的崇高精神,却编织出一道足以让后来者继续攀登的阶梯。人生的梯子,应当像陈景润那样走,才能走进光辉的明天。(节选自《陈景润传》)1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人世间的冷遇、歧视、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可以诱杀创造的生命。正如病痛折磨之后的陈景润,最终没有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没有摘到(1+1)的璀璨明珠。b.陈景润的家庭和事业都很美满,他没有重演许多英雄的悲剧,而是背着行囊一如既往地向数学峰巅艰难攀登。
c.陈景润的一生始终做着“搭梯子”的工作,因为他的人生梯子搭得好,所以科学攻关的梯子搭得就很稳固。
d.如今,在陈景润当年的办公室里,我们仍能看到那草稿纸上的行行字迹,它印证着陈景润钻研的足迹,也印证着淡淡的遗憾——有生之年终究未能摘取(1+1)的桂冠。
e.作者认为,人生的路应该像陈景润那样走,而科学研究的路是否应该像他那样走,作者却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12.病重的陈景润,始终没有把科研攻关“搭梯子”的工作停下来,在他病重住院期间,这种“不屈”的精神表现在哪些地方?它的意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6分)
13.人物传记所展示的人物应该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鲜明的个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陈景润的性格和精神。(6分)
《陈景润传》阅读答案
14.不难看出,本文作者对陈景润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陈景润不仅是不被胜利的欢歌淹没的英雄,而且是于逆境中依然勇于博取未来的不凡之人(见第②段)。请通观全文,概述证明这种观点的事实依据。(8分)
参考答案:
11.a e(a项的意思与原文恰好相反; e:作者通篇都在对陈景润进行肯定和赞颂)(5分)12.“不屈”的表现:
①将病房当工作室:住院期间随身带去各种科研资料,日夜不停地计算推理,但通宵工作后的陈景润,仍然精神良好;
②病痛缠身,但头脑清醒:患病后期,他的眼睛需要按摩一个多小时,才能睁开一点点,然而他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始终在不懈地探索和追求; ③面对死亡的威胁,他始终心神淡 定。
“不屈”的意义:他那非凡的韧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是困境中人们的精神动力,是奋斗中人们的学习榜样。
13.①胸有大志,心气不凡:不懈追求,不断确立更高的人生理想。在陈景润看来,顺境和成功都只是暂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永远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见①②③段)
②顽强不屈,坚韧不拔:逆境带来的压力,不会使他停止拼搏,停止创造。实际上,陈景润的科研工作始终是在病中、病重,或病榻上完成的,困难和死亡的威胁,从未使他减少奋斗热情。(见⑤⑥⑨段)14.不被胜利淹没:
事实上,陈景润早已是功成名就的数学家,鲜花和赞美围绕身边,但他有更高的目标,即“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并一如既往地追求拼搏着。所以说,他是“不被胜利的欢歌淹没的英雄”。(2分)
于逆境中拼搏:
病重住院,仍然坚持在病房内超负荷地工作;
学术知音闵嗣鹤去世,他虽然担心无人能审核自己的论文,但悲伤过后却以更大的勇气去拼搏创造;
他始终没有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甚至没有找到一条精准的科研路径,但他仍在不懈的追求和探索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陈景润传》阅读答案
篇三:小草之歌陈景润阅读答案
1,称陈景润为“中国数学界傲然挺立的大树”指的是-----------------2称他是一棵“小草” 指的是(1)---(2)-----------3 文中多次提到陈景润的病情,其作用为(1)------(2)------对 病中的陈景润爱唱歌 这句话的理解(1)------(2)-----------------------------请大家帮助帮助啊!快要考试了啊!我很急1,因为他的成就很大,写出了他的伟大。2,他虽然很渺小,但是他很敬业 他的功不可灭3,写出了他在生病期间还那么用功 更加突出了他的伟大和作者对她的敬佩4,病中的他很乐观 他很热爱生命仅供参考,谢谢。提问者评价差不多。。篇四:小草之歌陈景润阅读答案 2011-10-03 11:15| 浏览 10203 次1.第一段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2.“为了维护祖**亲的尊严,陈景润毅然牺牲了个人的利益”中的“个人的利益”指什么?答:指陈景润作为大会共指定的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3.“自作主张”是什么意思?既然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有那么多的好处,为什么陈景润不立即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而要想党组织回报呢?答:“自作主张”的意思是:在没有经过上级研究所党支部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作出决定。因为他为了维护祖母亲的尊严。4.陈景润在自己给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二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陈景润为什么最后选择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呢?答: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陈景润不能出席。1)解释说明2)指陈景润作为大会共指定的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3)“自作主张”的意思是:在没有经过上级研究所党支部同意的情况下,擅自作出决定。因为他为了维护祖母亲的尊严。4)一是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二是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陈景润不能出席篇五:小草之歌陈景润阅读答案 家陈景润
①陈景润是福建人,生于一九三三年。他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他觉得自己是父母的累赘,是一个多余的人。③一九五三年秋季,陈景润被分配到了北京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他是完全不适合当老师的。他那么瘦小和病弱,他的学生却都是高大而且健壮的。他不善于说话,很难做到循循善诱,他私下里骂自己是笨蛋。他一向不会照顾自己,又不注意营养。积忧成疾,查出有肺结核和腹膜结核病症。这一年内,陈景润住进医院六次,做了三次手术。他没有能够好好的教书。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的数学专业。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刚摆上书店的书架,就被陈景润买到了。陈景润一头扎进了《堆垒素数论》,废寝忘食的钻研。住进医院,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放弃研究那高深的理论。在他看来,他的生命就是数学。他不能忘记自己的高中老师沈元曾说过的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 哥德巴赫猜想,他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那颗数学明珠。
④一次,陈景润所在单位的一位领导遇见来北京开会的厦门大学校长,谈起陈景润时,连连摇头说: 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 王亚南 厦门大学校长,听到这样的话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他同意让陈景润到厦门大学工作。
⑤说也奇怪,陈景润听说自己可以回厦门大学,他的病也就好多了。王亚南安排他在厦大图书馆当管理员,却不让他管理图书,只让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王亚南不愧是专家,他懂得价值论,懂得人的价值。陈景润也没有辜负老校长的培养。他果然精深地钻研了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和大厚本的《(数论导引》。
⑥陈景润在厦门大学图书馆中也很快写出了数论方面的专题文章,文章寄给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主持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的华罗庚一看文章,就看出了奇光异采,提出把陈景润选调到数学研究所来当实习研究员的建议。
⑧陈景润证明了这个命题,写出了二百多页的长篇论文。一九六六年五月,一颗璀璨的讯号弹升上了数学的天空,陈景润在中国科学院的刊物《(科学通报 第十七期上宣布他已经证明了 哥德巴赫猜想 中的 1+2。⑨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 1+2 证明的修改。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 1+3 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 1+2 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
⑩陈景润的论文发表后,西方记者迅即获悉,电讯传遍全球。国际上的反响非常强烈。当时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教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正在印刷所校印,他们见到了陈景润的论文立即要求暂不付印,并在这部书里加添了一章,第十一章: 陈氏定理。他们誉之为筛法的 光辉的顶点。在国外的数学出版物上,诸如 杰出的成就 辉煌的定理 等等,不胜枚举。一个英国数学家给陈景润的信里还说,你移动了群山!(1)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陈景润在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总是受人欺侮,是因为他只知道演算数学习题,不愿和同学们交往。
b.第④段中陈景润曾任职的那个中学的领导对厦门大学的校长说: 你们怎么培养了这样的高材生? 言外之意,是想了解大学如何培养高材生的问题。
c.王亚南让陈景润回到厦门大学图书馆当管理员,又不让他管理图书,是因为王亚南懂得陈景润的价值,为他专心致志的研究数学提供更好的条件。
d.英国数学家哈勃斯丹和西德数学家李希特的著作《筛法》被国际上誉为筛法的 光辉的顶点。
e.陈景润的人生经历也能说明出身贫寒、性格内向、被人歧视等并不可怕,鼓励人们要有理想有毅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陈景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简析。(6分)
(3)文中多处使用对比,请你结合全文,谈谈这涉及了哪些方面并作分析。(6分)(4)文章以 数学家陈景润 为题,却写了陈景润中学任数学老师的事情。这样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
参考答案: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12.(1)ce,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a得1分。选b或d均不得分。解析:a瘦削、弱小、内向,家庭条件差是他受欺负的原因,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成为他唯一的乐趣。b是那位领导对陈景润教学能力的不满。由下一段厦门校长的 听到意见之后,非常吃惊。他一直认为陈景润是他们学校里最好的学生 等内容推知。d被誉为筛法的 光辉的顶点 应是 陈氏定理。
(2)他是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坚韧而勤奋的、对数学有卓越贡献的数学家。①有理想有追求: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放弃研究那高深的理论,他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摘取那颗数学明珠。②坚韧而勤奋:他高中没有毕业,但以同等学力报考,他考进了厦门大学。③卓越贡献:攻克了世界难题 哥德巴赫猜想 中的 1+2。(每点2分)(3)以前陈景润被人歧视与后来被国内外著名学者赏识和赞叹做对比;外国数学家用大型高速计算机与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脑做对比;陈景润在中学任教时的那位领导对他的不满与厦门大学校长的对他的赏识作对比;身体的病弱和不顾一切的研究精神作对比。(三点即可满分)(4)观点一,这样安排是非常合理(2分):①从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涵,真实全面地展现了陈景润的生活和性格。(2分)②从结构上,引出下文,为厦门大学校长给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埋下了伏笔。(2分)③从主旨上,不能胜任中学数学老师与在数学领域有重大贡献作对比,说明不要被暂时的不顺而吓倒,要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第三篇:数学家陈景润逝世
数学家陈景润逝世
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长期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63岁。
陈景润,一九三三年生,福建福州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图书馆工作。1957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理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1973年发表的论文《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即“1+2”),把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被国际学术界推为“陈氏定理”。
陈景润在解析数论的研究领域取得多项重大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华罗庚数学奖等多项奖励。他是第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著有《数学趣味谈》、《组合数学》等。
陈景润:世界第一位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中国数学家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一个未经证明的数学猜想“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 l+1”。这一猜想称之为“哥德巴赫猜想”。中国人运用新的方法,打开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奥秘之门,摘取了此项桂冠,为世人所瞩目。这个人就是世界上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第一个人--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生,福建省闽侯人。家境贫寒,学习刻苦,高中没毕业就以同等学历考入厦门大学。他在中、小学读书时,就对数学情有独钟。一有时间就演算习题,在学校里成了个“小数学迷”。他不善言辞,为人真诚和善,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把毕生经历都献给了数学事业。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了清华大学调来一名很有学问的数学教师讲课。他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l。他一生没有证明出来,便给俄国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之后,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老师讲到这里还打个形象的比喻,自然科学皇后是数学,“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后王冠上的明珠!这引人入胜的故事给陈景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哥德巴赫猜想”象磁石一般吸引着陈景润。从此,陈景润开始了摘取皇冠上宝石的艰辛历程。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曾被留校,当了一名图书馆的资料员,除整理图书资料外,还担负着为数学系学生批改作业的工作,尽管时间紧张、工作繁忙,他仍然坚持不懈地钻研数学科学。陈景润对数学论有浓厚的兴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系统地阅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关数学的专著。陈景润为了能直接阅读外国资料,掌握最新信息,在继续学习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这些个国家语言对一个数学家来说已是一个惊人突破了,但对陈景润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为了使自己梦想成真,陈景润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在那不足6平米的斗室里,食不甘味,夜不能眠,潜心钻研,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1957年,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工作,做为新的起点,他更加刻苦钻研。经过10多年的推算,在1965年5月,发表了他的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论文的发表,受到世界数学界和著名数学家的高度重视和称赞。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终于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之迷,这一世界数学“悬案”终于被陈景润所破译,皇后王冠上的明珠终于被陈景润所摘取。可是这个世界数学领域的精英,在日常生活中却不知商品分类,有的商品名子都叫不出名来,被称为“痴人”和“怪人”。
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文的发表,如旋风般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震撼着中外数学界。国内外评论说:“陈景润成了中国科学春天的一大盛景”。他被邀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亲切地接见了他。当时陈景润身体不太好,小平同志关怀备至,会议结束后,陈景润被送入北京解放军309医院高干病房。他的到来,轰动了整个医院,院领导给予了盛情的接待,医生和护士无不崇敬这位世界上第一位数学圣人。
1977年11月从武汉军区派到309医院进修的由昆,被同伴们拉去看中国这位名人,这真是缘份,过去陈景润连女人名字的边都不粘,连句话都不说的人,此次年近半百的陈景润见到由昆,眼睛一亮,亲切地和由昆打招呼,请她们进来坐下,话也多了。后来由昆被派到陈景润的病房当值班医生。这样,接触的机会多了,每次由昆一出现,陈景润都特别高兴。一天,陈景润关切地问由昆,家住在哪?有没有成家、有没有男朋友?由昆毫不设防,她便心真口快地说:“没有,没有,还早着呢。”以后,由昆也十分关心这位中国数学家,斗转星移,彼此产生了爱情,他们在组织的帮助下结婚了。从此这位被称为“痴人”和“怪人”的数字家陈景润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了。
陈景润除攻克这一难题外,又把组合数学与现代经济管理、尖端技术和人类密切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国内外报刊上发明了科学论文51篇。出版了《数学兴趣谈》、《组合数学》等著作。
陈景润历任4、5、6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科委数学成员。“水流任意景,松老清风润”这是著名书法家王永剑先生题写的对联,笔墨酣畅,沉雄劲节,现依然悬挂在陈景润家中的客厅里。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威特尔这样赞扬他:“陈景润每一项工作,都好像在喜马拉雅山颠行走。”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无捷径可走
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不仅是一个卓越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生前培养过许多学生,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个特别的人物,他是希腊国王多禄米。
闲着没事的多禄米,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想学一点儿什么东西。当时,阿基米德已是一位十分著名的科学家了。多禄米想了一想,决定把阿基米德请来,拜他为师,学习一点几何知识。
接到国王召见,阿基米德不敢怠慢,急忙来到了皇宫。这里金碧辉煌,气势典雅。白玉大理石铺成的透明地板,水晶珍珠般的吊灯,雕龙刻虎的巨大粱柱,把整座宫殿装扮得格外豪华、漂亮。阿基米德一边欣赏着宫殿中的装饰,心中一边想,这些宏伟的建筑中不知凝结了多少科学家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尤其是那些精巧、别致的设计,无不反映出建造者们在数学、特别是几何学方面很学的造诣。从此以后,阿基米德就当上了国王的私有数学教师。刚开始上几何课时,国王挺认真,似乎下了决心要学好这门课。可是,时间一长,多禄米的兴趣就逐渐往下落了,尽管阿基米德讲授的几何学内容都很浅显,但对于不爱学习的国王而言,一堂课的时间简直比一年还长,他日益显出不耐烦的情绪。
对国王情绪的变化,阿基米德看到眼里,记在心中。他仍然一如既往的认真讲课。他细心而又耐心的向多禄米讲解着各种几何的图形、原理以及计算方法。可是多禄米对眼前出现的一个个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的图案毫无兴趣,有点昏昏欲睡了。阿基米德来到多禄米的身边,用手推推他。这位国王勉强睁开惺松的睡眼,没等阿基米德说话,他反而先问:“请问,到底有没有比你的方法简捷一些的学习几何学的方法和途径?用你这种方法实在太难学了。”
听了国王的问题,阿基米德思考着,冷静地回答道:“陛下,乡下有两种道路,一条是供老百姓走的乡村小道,一条是供皇家贵族走的宽阔的坦途,请问陛下走的是哪一条道路呢?” "当然是皇家的坦途呀!”多禄米回答得十分干脆,但又感到茫然不解。
阿基米德继续说:“不错,您当然是走皇家的坦途,但那是因为您是国王的缘故。可现在,您是一名学生。要知道,在几何学里,无论是国王还是百姓,也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大家只能走同一条路。因为,走向学问是没有什么皇家大道的。”国王多禄米眨巴着眼睛,似懂非懂地思考了一下,总算理解了阿基米德这番话的含意,于是重新打起精神,听阿基米德继续讲课。这个故事提示了一个趔:追求科学知识没有捷径可走,科学知识对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正如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罗素悖论
一天,萨维尔村理发师挂出一块招牌:“村里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都由我给他们理发,我也只给这些人理发。”于是有人问他:“您的头发由谁理呢?”理发师顿时哑口无言。
因为,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于自己给自己理发的那类人。但是,招牌上说明他不给这类人理发,因此他不能自己理。如果由另外一个人给他理发,他就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而招牌上明明说他要给所有不自己理发的男人理发,因此,他应该自己理。由此可见,不管怎样的推论,理发师所说的话总是自相矛盾的。
这是一个著名的悖论,称为“罗素悖论”。这是由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来的,他把关于集合论的一个著名悖论用故事通俗地表述出来。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很快渗透到大部分数学分支,成为它们的基础。到19世纪末,全部数学几乎都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之上了。就在这时,集合论中接连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1902年罗素提出的理发师故事反映的悖论,它极为简单、明确、通俗。于是,数学的基础被动摇了,这就是所谓的第三次“数学危机”。
此后,为了克服这些悖论,数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由此产生了大量新成果,也带来了数学观念的革命。
无理数的由来
公元前500年,古希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的弟子希勃索斯(Hippasus)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的长度是不可公度的(若正方形边长是1,则对角线的长不是一个有理数)这一不可公度性与毕氏学派“万物皆为数”(指有理数)的哲理大相径庭。这一发现使该学派领导人惶恐、恼怒,认为这将动摇他们在学术界的统治地位。希勃索斯因此被囚禁,受到百般折磨,最后竞遭到沉舟身亡的惩处。不可通约的本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众说纷坛,得不到正确的解释,两个不可通约的比值也一直被认为是不可理喻的数。15世纪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称之为“无理的数”,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称之为“不可名状”的数。
然而,真理毕竟是淹没不了的,毕氏学派抹杀真理才是“无理”。人们为了纪念希勃索斯这位为真理而献身的可敬学者,就把不可通约的量取名为“无理数”——这便是“无理数”的由来. 同时它导致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托尔斯泰问题
从前有个农夫,死时留下几头牛,在他的遗书中写道:“妻子:分给全部牛的半数再加半头,长子:分给剩下的牛的半数再加半头,次子:分给还剩下的牛的半数再加半头,长女:分给最后剩下的半数再加半头。” 结果一头牛也没有杀,也没有剩下,正好全部分完。请问农夫死时留下了几头牛?
果戈里问题
从前有一个女人怀孕时,丈夫死了,他临死前有个遗训:“如生下男孩,分给他一半财产,其余属妻子;如生下女孩,分给她1/3财产,其余属妻子。”不巧生下来的却是龙凤胎,请问,遗产应该怎样分才能没有纠纷呢?
海涅问题
你用1,2,3表示的最大数是多少?
爱默生问题
有一次,我乘公共汽车,看到买票的乘客只占车上人的1/3,而售票员和司机却无动于衷(车上其他的人肯定不是孩子和有月票者),您说这是怎么回事呢?
哥白尼问题
教堂的西边有一个房主造了一些庭院,其中有处是准备三家共同用的,院内的卫生由住进去的三家 女主人共同负担清理。于是,A夫人干了5天,B夫人干了4天,全部清理活就干完了。因C夫人正在怀孕,就只好出了9块钱顶了她的劳动。请问,如果这笔钱按 劳动量由A,B两个夫人来分,那么怎样来分才合理呢?
帽子颜色
圣诞节晚会上,扮成圣诞老人的爱因斯坦给孩子们出了一道逻辑推理题:
有5顶帽子,两顶红的,三顶黑的。拿其中三顶给三个人戴上(颜色不让他们看到)然后让他们根据所看到的另外两个人头上帽子的颜色,来判断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有两个人看到另一个人头上戴的是红帽子,过了一会儿这两个人中有一个猜出了自己头上帽子的颜色,他是如何猜出的呢?
火柴问题
陈景润是我国当代数学家。1966年发表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著名结果(1+2)摘要,著有《初等数论》、《1+1余外集》等。
据传陈景润喜欢智力问题,特别是某些游戏,比如火柴游戏,下面是出自他手的一个小游戏: 24根火柴可以摆成两个正方形(如下图),请问如何操作可使:
(1)移动其中4根后,使其变成3个正方形;
(2)移后再移动其中8根后,使其变成9个小正方形;
(3)移后再去掉其中8根后,使其变成5个正方形.阿拉伯数字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用到0、1、2、3、4、5、6、7、8、9这些数字。那么你知道这些数字是谁发明的吗?
这些数字符号原来是古代印度人发明的,后来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到欧洲,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就把它们叫做“阿拉伯数字”,因为流传了许多年,人们叫得顺口,所以至今人们仍然将错就错,把这些古代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符号叫做阿拉伯数字。
现在,阿拉伯数字已成了全世界通用的数字符号。
第四篇:陈景润的名言
陈景润的名言
1、孩子有个性才能成才,文艺家、政治家、科学家都靠个性的发展才获得成功。
2、时间是个常数,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小时。----陈景润
3、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有命不革命,要命有何用。
4、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陈景润
5、孩子有好奇心是件好事。他能拆开玩具证明他有求知欲望,能研究问题。当父母的要支持他才对。”
6、时间是个常数,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小时。----陈景润
7、做研究就像登山,很多人沿着一条山路爬上去,到了最高点就满足了,可我常常要试十条路,然后比较哪条山路爬得最高”——陈景润
第五篇:张衡传答案
张衡传
【考题体验】 【考题体验】
1.乃,副词,才
2.C.意动用法 【知识梳理】 1.通假字
(1)员径八尺(“员”通“圆”)
(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
﹙3﹚傍行八道(“傍”通“旁”)(4)形似酒尊(“尊”通“樽”)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古:交往 今: 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2)举孝廉不行。古: 不去赴任。今: 不可以。
(3)公车特征拜郎中。古: 特地征召。今: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
(4)覆盖周密无际。古: 四周严密。今:周到细致
(5)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古:方向 今:相对的或并列的几个人或事物中的一部分。
(6)衡下车,治威严。古: 官吏初到任。今:从车上下来。3.重点实词梳理
善:
①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好的)
②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善行)
③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擅长)
④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⑤ 不如因善遇之。(好好地)
属
①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连接)
② 衡少善属文(连缀)
③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④ 举酒属客(劝人喝酒)
⑤名属教坊第一部(属于)
⑥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掌管)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辈)
⑧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4.重点虚词梳理:
因①(于是)②(沿袭)③(顺着)④(通过)⑥(凭借)⑦(趁机)⑧(名词,理由、原因、机会)
5.翻译下列句子并总结句式特点:(1)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
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
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4)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省略句)
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课堂练习】
1、D项中“视事”指治理事务
2、答案:C C项是宾语前置,而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
3、答案:B B项均为“用”A表范围、在„„方面;C前者为召,后者为验证;D项前者表顺承,后者译为根据
4、答案:B A项“五经”;C“拜”不指调动官职;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5、①(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世俗之人交往。
②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③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
④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chi]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⑤(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课下提升】 1.D 2.B 3.D 4.C C项“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错误,文中说的是“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5.(1)馆陶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伤痛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庶、因)
(2)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如果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必、何为)参考译文
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 2
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伤痛哭,因此跟随着去安家的有几百户。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