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

时间:2019-05-14 17:53: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

第一篇:《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1 《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专著

济群法师 2004年讲于苏州定慧讲堂

导 论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

第四大愿:忏悔业障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第六大愿:请转法轮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

第九大愿:恒顺众生

第十大愿:普皆回向

结说:修学利益

导 论

在盛行大乘的汉传佛教地区,《普贤行愿品》的流传极为广泛。许多佛弟子都将本品作为日常念诵功课,而寺院晚课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2 中,也有一半内容出自本品,以此忏悔业障,扫除修行道路中的违缘。在藏传佛教的修行中,源于《行愿品》的七支供亦倍受重视,被视为一切法门的前行。所谓前行,即修法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集资和净障两方面。集资,是积累成佛所需的福德、智慧资粮;净障,则是忏悔业障。我们之所以流转生死,正是业力所致。《行愿品》告诉我们,“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这些无尽生命中造作的罪业,是促使有情流转生死的动力,也是障碍成佛修行的阻力。所以,在广泛积集资粮的同时,必须彻底忏悔业障。

那么,我们如何在短时间内圆满积集资粮,并清除无量罪障呢?汉、藏两地的祖师大德们都提倡依《普贤行愿品》修行。《行愿品》的核心内容为: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十大愿王。发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曾有过这样或那样的愿望,但这些愿力往往现实而渺小。“普贤行愿”所以被称为愿王,是因为每一愿皆以广大无限的发心为基础。“礼敬诸佛”,是以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微尘数诸佛为礼敬对象;“恒顺众生”,同样是以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为恒顺对象。

《普贤行愿品》为《华严经》最后一品。“华严”教法至圆至顿,素被誉为“经中之王”,此无上甚深法门最终也是导归普贤行愿。由此可以看出,十大愿王对于修行的意义极为深远。根据我个人的修学心得,认为本品可以两句话作为总结,那就是“菩提心的无上观修,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所谓“菩提心的无上观修”,是因为本品乃修习菩提心的殊胜法门;所谓“佛陀品质的临摹方法”,是因为按本品所揭示的法门修行,《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3 能指引我们直接通过临摹而成就佛道。若按《行愿品》着手修学,会发现成佛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是切实可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品是一部教我们如何成佛的宝典。

在正式进入《行愿品》的学习前,我们首先要对佛法有一些基本认知。

一、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或许会有很多答案。却很少有人会想到,和我们在世间所能得到的一切相比,人身才是最可珍贵的无上至宝。

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身份的价值,似乎生而为人是理所当然的事,根本不值得庆幸。我们赚点小钱也会开心,对得到这个“人身宝”却毫不在意,因为它是免费的,不是我们花钱买来的。其实,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个器官远比财富更重要。当我们拥有健全的色身时,或许体会不到,明亮的眼睛有多么重要,完整的四肢又有多么重要。我们习惯于拥有,习惯得几乎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自然也忽略了它的价值。一旦失去之后,才会追悔莫及,甚至愿以全部财产来换取它们。如果没有眼睛,我们就看不到整个世界;如果没有双手,连基本生活都难以自理。报刊上,时常可以看到病人为移植器官而历尽艰辛、倾家荡产的事例。得到一个器官尚且如此艰难,何况完整的人身呢?若是失去这一身份,也就失去了在世间拥有的一切。

我们的一生,不断处于各种追逐中,追求金钱、事业,追求家庭、感情,以为这就是人生的全部。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欲求?是因为凡夫这颗无法自主的心需要它们来填补。若仔细评估一下,其价值究竟何在?我们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4 期待的这一切,只代表暂时的需要,也只有暂时的意义。因为它们都无法永远保有,我们不过是暂时的经营者或保管者。死亡来临,我们什么也带不走,甚至这个身体,最终也要化为灰烬,回归大地。伴随生命继续流转的,唯有无始以来积累的业力,这才是和我们须臾不离的。而在随业风漂流的漫长岁月中,得到人身的机会微乎其微。

现代人感觉不到人身难得,可能因为我们看到的人太多了,尤其是在城市,到处人满为患。另一方面,生个孩子也很容易,似乎人身不见得那么难得。但从宏观角度来看,得到人身的概率在一切生命中却是微不足道的。虽说世界人口已达几十亿,其数量仍无法和其它众生相比。仅仅在我们可以看到的畜生道,一个蚁窝就生存着成千上万的生命,而在广袤的海洋和森林中,更生存着难以计数的众生。

佛经记载,某日,佛陀从地上抓起一把树叶询问弟子:我手中的树叶多,还是大地的树叶多?弟子回答:当然是大地的树叶多,手中所有无法比拟。佛陀以此告诫大众:得到人身的有情,如我手中的树叶;未得人身的有情,则如遍布大地的树叶。

在无尽轮回中,我们曾堕落地狱,曾沦为傍生。如今虽然生而为人,但百年之后,能保证自己再得到人身吗?人身的意义,不仅在其难得,更在于它的价值重大。我们能用这个身份做什么?或许不少人会觉得,这个身份可以用来赚钱,用来养家糊口。在这个世上,多数人都不曾对现有人身善加利用,反而沦为这一身份的奴隶,不仅要为生存奔波操劳,更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欲忙碌一生,操劳一世。尤其是现代人,极度缺乏因果观念,在几十年的人生中,因贪图享受而不断造业。一旦离开这个世界时,带不走分毫财富,却背负了沉重的恶业,实在得不偿失。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5

当然,也有些人能利用今生造福社会,或通过修行改善自身生命。但总体而言,都未发挥人身的最高价值。这一最高价值究竟是什么?那就是成佛!在生命的某个层面,人人具有和佛菩萨同样的品质,经中将此喻为“贫女宝藏”、“力士额珠”。一旦将蕴涵如来智慧德相的牟尼宝珠打开,我们也可以像佛菩萨那样自在解脱,广泛利益众生。

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为什么我们现有的境界和佛菩萨毫无相似之处呢?这是因为,我们固然具有佛菩萨那样的潜质,目前却滞留于凡夫心的层面,尚未将此宝藏打开。事实上,很多人根本不知自家有如此宝藏尚待开发。即使听说,也往往当作神话一笑了之,既不能直下承担,亦无心挖掘开显。因为我们现有的心行是如此狭隘,甚至容不下这种可能性。

作为学佛者,必须认识到生命是无尽的,而不仅是今生这几十年。众生虽然平等,但因业力所致,起点各不相同。有些天生聪慧,福报深厚;也有些资质驽钝,福薄命苦。所以,我们不能只考虑现世,更要着眼未来。人天善法的修习,正是立足于暇满人身的获得。得到人身,既出离了三恶道苦,更对生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六道中,唯有人的身份可以修行。地狱、饿鬼太痛苦、畜生太愚痴,天人则太快乐,都无法精勤道业。唯有人类处在苦乐参半的环境中,兼具抽象思维能力,能为离苦得乐而追寻真理,开发智慧。

佛陀是以人的身份修行成就的,诸佛同样是以这一身份成就的。可见,人身是成佛之路不可或缺的护照。得到人身,有如得到一次超凡入圣的大好机会。若不善加珍惜,蹉跎一生,不知何时才能再有这样的幸运。所以说,认识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利用今生学好佛法。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6

二、念死和观苦

认识到人身的意义,不是为了对此身份产生贪著,而是利用它成就道业,所谓借假修真。故应发起勇猛精进之心,这就需要通过念死和观苦来策励道心,激发求道的迫切感。

人身难得而易失。死亡,几乎是人生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实,无人可以例外。千百年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贤圣名士,乃至历代高僧大德,皆已先后离去,差别只在于辞世方式的不同。百年后,在座的各位也要到不同去处报到。死亡,好比恢恢法网,疏而不漏。

然而死期却是不定的。尤其在当今社会,天灾人祸频繁,我们随时都在面临死亡的威胁。但未死之前,我们总觉得死亡似乎很遥远。特别是年轻健康时,更觉得死亡与己无关。虽然也知道世上每天都有人离去,但总是心存侥幸,以为属于自己的日子还长得很。惟有亲人离世,才会使我们体味到死亡的阴影。而到自己必须直面死亡的时刻,方有切肤之痛,方才惊慌失措,可往往为时晚矣。

生命极其危弱,一口气不来,转息便是来生。若我们时常观想死亡,便能减少对世间的贪著。因为所有执著都是建立于对“恒常”的向往,可在死亡面前,这一切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呵。曾经拥有的金钱、地位,对于亡者又有什么意义?念死无常,不仅能使我们以超然的心态生活,更为我们揭示了修行的关键,那便是“舍弃今生”。不论是以什么方式贪著今生,都将成为烦恼栖息的土壤。所以,想要究竟解脱生死,必须以舍弃现前享乐为代价。

人生短暂,一期生命结束后,我们又将走向何方?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未解脱生死前,我们必然在轮回中。如果曾经造作恶业,就可能堕落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7 于三恶道。其中,最苦为地狱道,世间所有的刑罚和刑具都无法与之比拟。地狱又分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不是极冷便是极热,日夜在其中千生千死、万生万死。稍次为饿鬼道,始终处于极度饥渴状态,即使得到食物也无法下咽。最轻为畜生道,但也时刻面临弱肉强食和任人宰杀的恐惧。其中,仅仅是畜生所受的折磨便足以令我们胆寒,遑论饿鬼及地狱之惨烈痛苦。

现代人对恶道苦或许感到隔膜,因为我们更信服“眼见为实”的事例。那我们就来观察一下人道,其实,人间苦难也是三恶道的显现。有些人整天被烦恼和病痛折磨,那种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痛楚,仿佛身处地狱;也有些人对财富的需求永无餍足,始终被病态的渴求折磨,又仿佛饿鬼一般;还有些人终年为生计拼命劳作,干着比牛马更累的粗活,所得却仅能果腹,除求得温饱外再无任何目标,这样生存方式和动物又有什么区别?时常观察恶道苦,能帮助我们生起出离心,否则就容易贪著现世,造业亦在所难免。如果不加以警惕,那些恶道苦也许就是我们的未来。

不仅恶道是苦,轮回的本质就是苦。在我们的感觉中,世间似乎有苦有乐。尤其是有钱有势者,还感觉挺风光。但任何快乐都潜藏着痛苦,即佛教所说的有漏皆苦。所谓有漏,就是不完整、有缺陷。无钱时固然痛苦,有钱了还是烦恼;未成家时觉得孤独,成家后才知问题更多。饥饿时面对大餐备感幸福,食之过量便立即转为痛苦;疲倦时睡上一觉浑身舒畅,但若没完没了地躺下去就让人烦恼了。可见,由欲望满足得来的快乐是多么短暂善变,稍纵即逝。

真正认识到轮回是苦,认识到三界有如火宅,必定引发强烈的出离心。当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离开一个地方时,自然不再有心思贪著什么。反之,若对世间尚有爱执,势必无法与修行相应,因为用心的起点就错了。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8

三、放弃我执

一切执著的根本是我执,即执著有个自我。因为我执,就和众生有了自、他的对立,由此带来新的痛苦。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特别在乎自己的人,烦恼往往也特别多;反之,无私的人却更容易快乐、自在。

“我”是什么?其实只是一种感觉。比如一本书,本身并不存在你、我的差别。但我们将这本书买来之后,就会在其上附加“我”的标签。一旦确立这种感觉,这本书的损坏或丢失就会影响到我们。而在此之前,无论它发生什么变故,都不会对我们构成伤害。再如我们去购房,未买下之前,房子出现什么问题都无足轻重,因为它还未和我们发生关系。可买下之后,它的任何变化都会牵动我们的心。这种难过,正是由于那些附加的“我”的感觉所致。

为什么我们会为这些琐事烦恼,而非其它更重要的事情呢?世间每天有很多灾难,有很多人遭遇挫折或离开人世,但我们只是感叹一下,不会有多少切身感受,更不会因此寝食难安。这是因为其中还未粘上“我”的标签,一旦发生的事情中介入“我”,感觉立刻就不同了。如果那个遭遇挫折的是“我”,那个离开人世的是“我”的亲人,一场普通的人间悲剧便顿时上升为头等大事。是呵,在我们的世界中,还有什么比“我”受到伤害更严重的事件呢?当一个不相干的人去世了,我们会觉得人皆有一死,未足为奇;可当亲人或我们自己面临死亡时,就不会如此坦然面对了,不是抱怨上天不公,便是哀叹自己薄命。

可见,一切烦恼皆围绕“我”展开。我们将缘起的念头和想法当作是“我”,将种种不是我的当作是“我”。若不是受这种错觉的影响,那些来来去去的念头,又如何能在心中生根,进而伤害我们呢?如果没有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9 “我”的干扰,世间的无常变化就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客观规律,就如我们能够接受四季更替和草木枯荣那样。

那么,色身总该属于“我”的吧?其实不然,色身亦是因缘的产物,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构成,前者是父母的遗传基因,后者是蕴藏无量种子的阿赖耶识,其中并无“我”的属性。当阿赖耶识最初投胎时,将父母的基因执以为我,赋予“我”的感觉,从此难弃难舍。因为执著时间太久,故对我们的影响也特别大。其实,色身从成长到衰老始终处于新陈代谢的过程中。现如今,医学更发达到可以替换人体器官,可以更换“我”的组装零件。其中,又有哪一部分是固定不变的“我”呢?至于我们的想法,一生中也在不断变化,青年不同于中年,中年不同于老年。而感情就更是无常,亲人可能反目为仇,仇人也许握手言欢。在人间这个大舞台上,这样的情节时时都在上演。

身内之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汽车、房子等身外之物呢?所有这些,我们只有暂时的使用权,都不能代表我们自己。一件无主的物品,只因附加了“我”的感觉,却成了能够伤害我们的武器,越是在乎,杀伤力就越大。那些爱钱如命的人,一旦失去财产,就如遭受灭顶之灾,甚至丧失活着的勇气。造成痛苦的根源,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人们对金钱的执著。我们每做一件事,也会介入我执,成功了,觉得“我很成功,很有面子”;失败了,觉得“我很失败,屡受挫折”。事实上,事业并不能代表我们自己。如果两者是一体,事业失去时,“我”是否也会随之失去呢?感情、家庭也是同样,各人在乎的对象不同,烦恼的重心也不尽相同。因为感觉的力量也是缘起的,取决于我们的培养。

由此可见,“自我”只是虚张声势的皮包公司,并无实际内容。凡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10 夫因无明所致,将拥有的一切赋予“我”的错觉,进而执著它。其实,被执以为“我”的一切,只是出自我们的设定而非事实本身。我执是流转生死的根源,唯有从根本上舍弃它,我们才能超越三界和轮回。否则,学佛只是隔靴搔痒,或充实一下业余生活,对于改善生命并无真实力用。

我们的心,本像虚空那么空明浩瀚,那才是心灵的真相。情绪只是虚空漂浮的云彩,是生命延续过程中积累的渣滓。而凡夫因看不清事实真相,始终纠缠在云彩中,将之作为虚空,作为心的本质。我们的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虽然我们生活在同样的天空下,但各人心中的世界却如天地悬隔。如能突破我执,放弃对这片云彩的执著,凡夫心就失去了立足点,就能驱散遮蔽虚空的浮云,使生命回复清净无染的本来面目。

四、发 心

做每件事,都离不开心的参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所思所想无非围绕个人利益。那么,学佛者又应具备什么样的心行基础呢?那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所谓出离,是出离五欲六尘及对五欲六尘的贪著。而菩提心,则是佛菩萨那样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即没有任何条件,不求丝毫回报,对方需要就尽力给予。所谓同体,是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彻底打破自他分别,没有任何亲疏界限。若能以天下众生为利益对象,无一例外,慈悲也就圆满了。

那么,菩提心又是如何发起的呢?所有心行皆来自积累,我们以贪心做事,就是在增长贪心;以悲心、利他心做事,则能长养悲心和利他心。其实,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悲心,正如孟子所云,“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问题是,一般人的悲心往往狭隘而薄弱。我们能否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11 关心他人胜过自己?当个人利益受到影响时,是否愿意继续帮助他人?“自他相换”是藏传佛教关于发心的重要修法。凡夫的特点是处处想着自己而舍弃他人,一是出于对自我的爱执,一是源于对众生的冷漠。而“自他相换”则要求我们将眷顾自己的那份心转向关爱众生,将舍弃他人的行为转为舍弃自我。《道次第略论》云:“我爱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为一切圆满之处。”一语道破修行关键。诸佛菩萨为何能成就无量功德?正是因为舍我而利他。多关爱众生一分,自然少考虑自己一分;念念以众生为重,就不再有时间照顾我执。所以,心发得多大,思想境界就有多高。

发心,难的不是行为本身。我们在世间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来自发心,如我要考上大学、我要开办公司、我要成家立业等等。这种“我要达到什么目标”的愿望,就是发心。发菩提心与此不同的,只是目标的转换,也就是将利己之心转为成就佛道、利益众生的大愿。所以,修行所要做的就是调整方向,将为自己谋福利的那份精神用于服务众生,像四弘誓愿所说的那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除了观念的转换,菩提心还须通过利他行来巩固。我们可以规定自己每天做一件或三件利他善行,日积月累,使利他成为我们的习惯。行善的根本目的,在于长养善的品质。许多学佛者之所以会退心,正是因为发心后不再着意培养。发心好比播种,其后还应不断提供成长所需的养料,才能使它深深扎根于心田,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因此,我们要将生活中的一切境界作为修习利他心的增上缘。遇到顺境时,希望和一切众生共享;遇到逆境时,希望能以此承担世间所有不幸。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12

大乘佛教所有法门的修行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一位佛菩萨,也都是在因地发菩提心而成就。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发十二大愿;地藏菩萨在因地发“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之宏愿。这些愿力皆由菩提心转化而来,既是下化众生的承诺,也是上求佛道的决心。其共同特点则是利益一切众生,佛菩萨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菩提心代表着生命中健康向上的根本力量,具有无限威力,散发无量光明,可以帮助我们成就最高尚的品质。按人本心理学所言,即完成“自我实现”。唯有发起真切、猛利的菩提心,才能成为真正的佛子,乃至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否则的话,即使整天诵经、拜佛,也只能得到人天小果或种些善根而已。

五、关于《行愿品》

这次开讲《普贤行愿品》,主要是立足于菩提心教法的基础之上。

除《行愿品》外,《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也围绕发菩提心的相关内容作了专门论述,以华严见地阐扬菩萨初发心功德。在我们的观念中,发心只是成佛之路的起点。而依华严见地来看,“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圆满发心与最终结果无二无别。若菩提心发到位,和成佛所成就的,便是同一种心。但这一发心要求极高,不同于普通的发心,更非泛泛一说,必须准确而圆满。关于菩萨初发心功德,经中运用大量比喻作为说明。如度化世间所有人信佛、学佛、修行乃至证得阿罗汉果,其功德比之菩萨初发心功德,却百分不及

一、千分不及

一、亿万分不及一。原因何在?因为度化世间所有人证阿罗汉果,所度之人及所证果位都是有限的,故功德亦有限。而菩提心是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对象,发心无限,故所获功德也就无限。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13

此外,《华严经·净行品》也是教界广为流传的一品经文,对我们修行及生活中的用心方式作了详尽指导,甚至包括洗脸、吃饭、如厕等生活细节。我们可能会觉得:吃饭、如厕谁不会呢?那我们看看《华严经》是怎样说的:“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同样的行为,以不同发心为基础,性质就有了根本改变。

我们以什么心做事,最终就会成就什么。做事有外在和内在两种结果:外在结果是暂时的,一如过眼云烟;而内在结果却对生命有着长久的影响。回顾人生,会发现以往经历的种种,曾经那么“真实”的生活,曾经那么让我们耿耿于怀的人和事,都被时间过滤成了一堆前尘影事。但我们要知道,这一切并未完全成为过去,由此积累的心力和造就的人格,将继续影响未来生命。所以,学佛的关键正在于善用其心。

《行愿品》是对菩提心教法的无上观修,它的高明之处,正是在于直接对佛果功德进行临摹。密宗将修行分为因乘和果乘,以大乘为因乘,通过发菩提心、修六度四摄而积累成佛资粮;而以密宗为果乘,直接从佛果的功德和品质着手修习。修行,首先要认识到佛菩萨的品质是什么,成佛究竟要成什么,然后按此特征调整心行。《行愿品》的修行,正是采取这种临摹、拷贝的方式,像临字帖那样,对照佛菩萨的品质,将我们的心行逐步调整到相似的层面,乃至完全吻合。

《行愿品》由十大愿王组成,其中又包含座上观修和座下实修。如“礼敬诸佛”,是礼敬尽虚空、遍法界、微尘刹土诸佛世尊,观想法界每一微尘皆为佛身和佛德的显现,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称赞如来”等也是如此,主要是通过观想进行心行调整。以座上观修为基础,《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14 通过不断观修获得稳定有力的心行力量后,才有能力在座下真履实践。同时,座上和座下的修行也是相互融摄的,如“广修供养”,以实物供养为基础,再赋予观想的力量,将有限之物转化为无限。在无限的所缘境中,回归无限的心行,成就无限的功德。

弘扬《普贤行愿品》,是希望大家将本品提供的修行法门付诸实践。如果我们能将普贤行愿的境界和心量纳入修行,念一声佛号等于念了无量佛号,拜一尊佛等于拜了无量诸佛。如此,每件善行都转化为无限,福智资粮必以最快速度递增,使我们早日成就佛道,广泛度化众生。这也是学习《行愿品》的意义所在。

下面按《行愿品》的经文进行说明。

第一大愿:礼敬诸佛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15

佛经通常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构成。序分乃法会发起因缘,多为“如是我闻„„”,但《行愿品》却没有这部分内容。因为本品并非独立经典,而是《华严经》中的一品。

《华严经》为《大方广佛华严经》之简称,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藉普贤、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本经在中国先后有三种译本,分别是东晋佛陀跋陀罗所译的六十卷《华严》、唐实叉难陀所译的八十卷《华严》和唐般若所译的四十卷《华严》。其中,四十卷本相当于前两译之《入法界品》,但文字上大为增广,尤其是“普贤十大行愿”等内容,为前两译所未有。

本品经文出自《华严经·入法界品》,以善财童子为当机者,“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著名典故即出于此。善财童子发起菩提心后,欲广修菩萨行,成就无上佛道,于是四处参学问道,共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分别是德云比丘、海云比丘、善住比丘、弥伽大士、解脱长者、海幢比丘、休舍优婆夷、毗目瞿沙仙人、胜热婆罗门、慈行童女、善见比丘、自在主童子、具足优婆夷、明智居士、法宝髻长者、普眼长者、无厌足王、大光王、不动优婆夷、遍行外道、鬻香长者、婆施罗船师、无上胜长者、师子频申比丘尼、婆须蜜多女、鞞瑟胝罗居士、观自在菩萨、正趣菩萨、大天神、安住地神、婆珊婆演底主夜神、普德净光主夜神、喜目观察众生主夜神、普救众生妙德夜神、寂静音海主夜神、守护一切众生主夜神、开敷一切树花主夜神、大愿精进力救护一切众生夜神、妙德圆满神、释迦瞿波女、摩耶夫人、王女天主光、遍友童子师、善知众艺童子、贤胜优婆夷、坚固解脱长者、妙月长者、无胜军长者、最寂静婆罗门、德生童子及有德童女、弥勒菩萨、文殊师利。最后于文殊师利所得三昧已,普摄诸根,一心求见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16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为善财童子宣说了他本人修学菩萨道所采取的途径,那就是我们接着要学习的十大行愿。这是一种极为高超的修行法门,倘若一时修不起来也无妨,可先以闻思种下善根,再通过努力修行和积累,终有善根成熟的那天。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尔时,即那时。本品中,是指普贤菩萨赞叹如来殊胜功德之后。我们通常读诵的《行愿品》并不完整,只是《行愿品》核心内容的节选。之前还有很长一段经文,是普贤菩萨对如来功德的称扬赞叹。普贤行愿的修行原理,正是基于对如来功德的认识和模拟,故首先介绍如来究竟有哪些功德。

“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普贤菩萨称赞如来功德后,进一步向诸大菩萨及善财童子总结如来功德之无量无边。十方,是从空间而言,即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共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指处于十方虚空中的诸佛菩萨。不可说,是形容时间漫长得难以记述、无法形容。劫,又译大时,本身已是年、月、日不能计算的漫长时间,更何况“微尘数劫”。所谓“微尘数劫”,是将地球碎成微尘,每粒微尘又代表一劫之久。即使集十方诸佛之力,以如此长劫岁月赞叹如来功德,仍无法穷尽。原因何在?因为如来功德是无限的,如因地上的舍身饲虎、割肉喂鹰,所行无量善行皆由其大悲心发出。由无限慈悲化现的无限善行,以有限的语言自然无法表述。

如来功德广大无边,主要可归纳为断德、智德、恩德三种。所谓断德,亦名解脱,因佛陀已将生命中一切烦恼和无明净除无余。所谓智德,《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17 乃佛陀为了达一切的觉者,以平等智慧照了诸法,对自身生命和整个世界不再有丝毫困惑。所谓恩德,乃因如来乘大愿力,对一切众生,不论亲疏,皆充满无限慈悲。其中,又以慈悲和智慧为一切功德之源。佛陀之所以为佛陀,正是因为圆满了无限的慈悲和智慧,而不是在于他所拥有的这个名号。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也应以佛陀功德为所缘及观修对象。

所缘,即我们认识的对象。如眼睛能看见色彩,耳朵能听见声音,鼻子能闻到味道,这些色、声、香就是所缘对象。本品的观修,是以佛陀功德为所缘,故名之为“成佛的模拟方法”。练过书法的人都知道,我们临一本字帖时,须对所临字体的结构、运笔了然于胸,越是熟悉,才能临得越是相像。同样,我们模拟佛陀的品质,也应对其功德有清晰认识,如佛陀的慈悲、智慧具有哪些特征?熟悉所缘境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模仿,以我们的心去接近佛菩萨的心。佛菩萨的心是无限的,平等眷顾所有众生。我们从现在开始,做每件事也应发大悲心,以利他为己任,将佛菩萨的品质落实于生命中。事实上,众生本具这种品质,只是蒙尘已久,故须对照佛菩萨的品质不断去除凡夫心,使人人皆有的如来智慧德相得以开发。

学佛,是基于对佛陀功德的仰慕。很多人都有自己仰慕的对象,或是圣贤伟人,或是科学、艺术家,乃至歌星、球星。崇拜对象不同,出发点也不同。有些是因为感佩对方的人格魅力,有些是因为赞叹对方的智慧和创造力,有些是因为羡慕对方的相貌和力量。作为佛教徒,我们仰慕的是佛陀,是佛法僧三宝。但若没有深刻认识到佛陀的功德所在,即使皈投礼拜,多少带有盲目甚至投机的成分。学佛的最终目的,是闻思佛法、行佛所行,而非停留于顶礼膜拜、燃香祈福。所以,我们不仅要以佛陀作为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18 人生依怙,更应以其品质作为人生榜样,以其功德作为修行目标。

大乘经典中,记载了很多菩萨在因地发宏誓伟愿而成就菩提的修行事迹。《无量寿经》记载,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成就西方极乐世界;《药师经》记载,药师如来发十二大愿成就东方琉璃世界,等等。作为学佛者,选择一位佛菩萨作为模范,以他的愿力为自己的愿力,以他的行持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实为稳妥便捷的修行之道。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也应像普贤菩萨那样发愿并行持。若切实遵循本品阐述的修行法门,必能快速成就佛陀品质。

那么,十大行愿的内容分别是什么呢?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此十大行愿又称“愿王”,标帜其殊胜、高超为一切愿力之最。但仅仅看这些条目,我们可能会觉得很简单。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都是极其寻常的修行功课,即使没有学习本品的人,也一样在拜佛、供养、忏悔,如此平淡无奇的法门,与人们心目中的成佛捷径实在相距甚远。那么,它究竟为什么被尊为愿王呢?我们解读经文内容,尤其是长行部分之后,才能了知个中原因。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行愿品》是普贤菩萨为前来参访的善财童子所作的开示。大圣,乃善财童子对普贤菩萨的尊称。“云何礼敬,乃至回向?”普贤菩萨阐明十大行愿后,善财童子进一步请益:那么,究竟怎样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19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礼拜对于修行的意义极为重大,能以此强化三宝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虽身为佛子,但佛菩萨是否在我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否比我们在世间拥有的一切更为重要?许多人声称信佛,但总是在工作甚至娱乐之余才想起修学佛法,实为本末倒置。当然,对于在家居士来说,生存和工作毕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但我们要知道,这些对生命只有暂时的意义,即使赚再多的钱,至多享用几十年。而通过学佛修行来改造生命,则关系到我们尽未来际的幸福。如果我们以佛法作为生命的唯一归宿,必能发勇猛心、精勤道业。反之,将学佛视为生活的点缀,也就只能种种善根而已。

礼敬,是由景仰佛陀功德而通过身口意三业体现的行为。包括平日见到的所有佛像、法宝,都应发自内心地生起尊重之心,外在体现为顶礼或合掌问讯。时常有人会问:如果我们表现得不够恭敬,佛菩萨是否会因此不快乃至迁怒于人?其实,唯有凡夫才会作如是想,那正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作怪。世人会因得不到大众尊敬而哀伤失落,但佛陀已彻底断除我执,我们恭敬与否,对他老人家不构成丝毫影响。无论是诽谤还是赞叹,佛陀都不会因之动心,所谓“毁誉不动如须弥”。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20

既然对佛陀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为何还要礼敬诸佛呢?原因在于,这种礼敬对我们个人修学极为重要。有一分恭敬,就能得到一分佛法的受益。在日常环境中,我们已习惯于放逸,内心也因之躁动不安,时时随着凡夫心追逐名利声色,制造人我是非。而当我们踏入寺院或面对佛菩萨像时,往往感到安详和清凉。因为我们是带着恭敬心来到寺院,带着清净心面对佛菩萨。若在家中营造一个气氛庄严的佛堂,也能帮助我们将忙碌的心安定下来。当然,前提是必须有恭敬心,否则环境能起到的作用也极为有限。如果我们时刻想着佛菩萨的功德和智慧,妄想就难有可乘之机。由此可见,恭敬本身就具有净化内心的作用。心中有佛,生命就会拥有依怙和目标,而礼敬诸佛,则能使我们从内在身心到外在行为变得调柔而谦恭。

《普贤行愿品》中,又是如何进行礼敬的呢?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指范围之广大。法界,为法所在之处。佛教中,任何事物皆涵盖于“法”的范畴,包括有的、空的,精神的、物质的,清净的、染污的„„皆统称为“法”。其中,色法为有形,心法为无形。界,则是边际之义,穷极诸法边际,故称法界。又因法无所不在,故法界亦无边际。法界如是,虚空界亦如是,浩渺无边,不可穷尽。普贤菩萨的修行,是以无尽法界和虚空界为对象,气势恢弘,不可限量。在我们的认识中,可曾以法界为对象?我们所思所想,皆是具体、狭隘的人和事。我们拜佛,往往只是拜眼前的这尊佛,人们甚至还常常担心:拜了这尊佛之后,是否冷落了其他佛菩萨?这完全是以凡夫心在揣度佛菩萨。如何才能突破这狭隘的心?便应像普贤菩萨那样,以法界、虚空界为所缘对象。

“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在广袤无垠的法界和虚空界中,我们所礼敬的不是一佛、二佛,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21 指的是空间,即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三世,指的是时间,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刹,指的是诸佛菩萨的国土。在无尽时空的无量国土中,已有无数众生成佛,多如微尘,这就是“极微尘数诸佛世尊”。色法之极少为极微,极微之七倍曰微尘,故“极微尘数”用于比喻数量之多,数不胜数。如果说十方三世充满着微尘那么多的佛菩萨,那也可以反过来说,每一微尘皆是佛菩萨的化现。若能以如此见地看待世界,目光所及,在在处处无一不是佛菩萨。当然,这是一种极高的见地,可能大家一时还理解不了,不妨先以信心来接受。在佛法中,对于我们能够理解的,可以用理性接受;对于我们无法理解的,则应以信心接受。当我们观一切都是佛菩萨的显现,内心自然会随之清净。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以普贤愿力的加持,以普贤行愿的观修方法,发至诚恳切之心,观想一切诸佛就在我们面前,历历在目。可能大家会说:我们眼前并没有佛菩萨呵,所见所闻无非是世间的人和事。但我们要知道,佛以法身为身,而法身本体周遍如虚空,无有障碍,无所不在,故世间一切皆为佛身、佛德的显现。事实上,不仅诸佛的心是如此,我们的心也具有同样功用,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只因妄想所缚,才变得狭隘而渺小。我们执著身体,就以身体健康为头等大事;执著家庭,就以家庭幸福为重中之重。久而久之,使心完全系缚于色身或家庭,再也容不下其他。唯有放弃我法二执,心才能与法界融为一体,没有终了,也没有边际。这是通过观想来转换境界。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所谓清净,是远离颠倒妄想之心,断除贪嗔烦恼之心。凡夫心有种种执著和痛苦,分别此是好人、彼是坏人等等,由此引发好恶之心及种种烦恼。若将一切视为佛身和佛德的显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22 现,便能油然而生平等无别的恭敬心。如此,时时都能以清净无染的行为、语言和思想礼敬诸佛。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我们不仅要观想宇宙中有微尘数诸佛,更要观想自身是无所不在的。我们执著现有的色身为“我”,便会局限于这个身体。通过观想的力量,可将山河大地及一切有情观想为自己的化身,观想他们与自己一同礼敬诸佛。在每一处佛土,在每一位佛陀之前,都有无数的我在礼拜;而每一个我,又在礼拜无量佛土中的无量诸佛。佛身遍满宇宙,每一微尘既是佛,也是我们自己。佛菩萨是无限的存在,我们同样是无限的存在。作如是观想时,自身便融入诸佛之中,不再有我相和贪嗔痴。当心量打开之后,小我就失去了藏身之地,我执也将随之瓦解。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这种礼敬不是暂时的,而是尽未来际永不间断,如虚空般永无尽头。在漫长的修行之路上,我们要将此清净心行长久保持下去,一直持续到众生、众生的业力和烦恼都消失之后。但众生是无边无际的,虽然我们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但终究是度不完的。所以,我们对诸佛菩萨的礼敬也是没有穷尽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普贤菩萨愿力之宏大深远,绝非世间的海誓山盟可比拟。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种礼敬将一念接一念地延续下去,永无中断之时。虽然我们时时都在礼敬诸佛,但身、口、意三业却乐此不疲,没有丝毫厌倦。因为我们是发自内心地景仰佛陀功德。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23

我们现有凡夫心,是经过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成就佛菩萨的品质,同样需要通过持续观修来巩固。尤其是开始之初,更应刻意强化心力,一旦观修纯熟并形成稳定的心行之后,不必费力即可进入特定境界和心行轨道,并保持这一状态。达到这样的程度,我们就能时时都在礼敬诸佛。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我们赞叹一个人,可能因为他能力卓著,可能因为他道德高尚,可能因为他为人善良„„总之,有过人之处才值得赞叹。我们称赞如来,也是因为认识到如来的功德。前面讲过,如来具有圆满的智慧和慈悲。我们通过赞叹如来而忆念其功德,从而生起见贤思齐、高山仰止之心,当心完全融入这些功德时,凡夫心也将随之消融。时时赞叹并忆念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并以此作为观修所缘境,还能帮助我们强化修行目标。所以,称赞如来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内容,诸佛之间也时常互相赞叹。

称赞有两种,一是恰如其分地赞叹他人长处,一是以有所得之心谄曲奉承。前者是清净的,能令众生欢喜;后者是染污的,且会妨碍修行。以善心赞叹他人,不仅能带来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使我们充分认识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24 他人长处,从善如流。若能时时发现他人优点,会觉得世界充满阳光,因为我们看到、想到的都是好人。

赞叹他人,还能帮助我们有效克服我慢、我执和嫉妒。一个我慢或嫉妒心特别重的人,是不会称赞别人长处的。自古文人相轻,原因就在于自视甚高,故将所有好话留给自己而不愿赠予他人。更有甚者,总是拿着放大镜检查他人缺点,似乎所有人都不如自己,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结果使内心充满嗔恨,终是害人害己。其实,即使再恶的人也总有其长处。按佛教的观点来说,以好人或坏人来定义是不合适的,区别只在于健康或不健康。以这个标准来看,佛陀就是绝对健康的人,因为他已彻底去除生命中的不健康因素。

我们来看一看,《普贤行愿品》是如何称赞如来功德的: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称赞如来,是以如来功德为所缘境,且不是称赞一佛、二佛,而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的如来。首先,要观想在宇宙中,在无量无边的佛国中,有微尘数那么多的佛菩萨聚会一处,其德之深与数之多,犹如大海。如《华严玄疏》云:“言海会者,以深广故,谓普贤等众,德深齐佛,数广刹尘,故称为海。”不仅要如是观想,更要于所缘境决定印可而不移转,深信所见一切皆为佛身和功德的显现。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面对海会云集的佛菩萨,我们怎样才能一一称扬赞叹呢?同样要借助观想的力量,将自己观想为辩才天女。辩才天女出现于《华严经·如来出现功德品》,拥有五百条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25 舌头,每一舌皆能说多种语言。我们可以观想自己像辩才天女那样,以无量舌头发出各种音声,每一音声皆在赞叹如来功德。我们还可将自己观想为播音员,在说话时,整个世界有百万、亿万的声音同时响起。我们还可以将听到的山河大地间的所有声音,包括风声、雨声、琴声、歌声、鸟鸣声、流水声、读书声都观想为称叹如来的美妙赞歌。当我们至心称赞如来大悲周遍、智慧无边时,心就会消融在如来无所不在的慈悲和智慧中。因为我们所感受到的一切,皆是如来功德和赞叹如来功德的音声,无我亦无我所。

“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从今往后,我们要时时刻刻、持续不断地赞叹如来功德,并使这种赞叹充满法界,遍及一切。如果虚空会有尽头,众生及众生的业力、烦恼会有尽头,那么我们发出的赞叹才会停止。而虚空乃至众生烦恼是永无止境的,所以我们对如来的赞叹也是永无止境的,更不会对此感到疲倦。

我们赞叹佛陀的大慈大悲,赞叹佛陀的的智慧无量,因赞叹而心向往之,以身口意三业模拟佛陀的心行。这种忆念的过程,本身就是修行。事实上,凡夫心也是通过忆念成长的。贪心,是因为我们不断贪著而形成;嗔心,也是因为我们不断嗔恨而造成。这些正是心行训练的成功典范,遗憾的是,它们是本该断除而非巩固加强的。如果我们能以培养贪心和嗔心的那份努力来忆念佛菩萨功德,就是在念念增长佛菩萨那样的慈悲和智慧,何愁不能成就?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26

第三大愿:广修供养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每个学佛者多少会有过供养的行为,如以香、花、灯或其它财物供养三宝。在佛教中,与供养内涵接近的是布施,都是供给对方所需。但供养更强调了亲近、奉事、尊重的成分,而布施则含有对弱者的同情、怜措、爱护之义。故对佛菩萨及父母、师长,是以恭敬心供养。而且,若能以供养心修布施,将更有利于平等心的修习,将迅速成就清净、圆满的功德。

“人天路上,修福为先。”福报从何而来?正是通过供养、布施而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27 来,就像收获是通过播种而来。供养的对象,又称为福田。福田有三,一是悲田,如穷困者及弱势群体;一是恩田,为父母等有恩于我们的人;一是敬田,为三宝或师长等我们恭敬的善知识,这些都是培植福德的土壤。有了福报,人生和修行道路才能畅通无阻。或许有些人不解,生存自然是需要福报,难道修行也要福报吗?确实如此。如果没有福报,修行会遇到很多障碍,所谓“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我们的色身需要物质滋养,若是资粮不具,甚至整天要为生计奔忙操劳,又如何安心办道?

另一方面,供养还能帮助我们克服悭贪和吝啬的心理。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贪著,将属于自己的物品也视为自身的一部分。烦恼便因这种对“我所”的执著而产生,物品损坏后会为之伤感,失去后会为之心痛,赠予他人更是万般不舍。贪著和我执,是对我们伤害极大的两种烦恼,而供养正是破除它们的重要法门。菩萨之所以能为众生舍弃一切,是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众生和自己是平等无二的。在世间,母亲对儿女的付出是最无私的,但离菩萨的境界却相距甚远。因为菩萨行还具有无相、无住、无所得的特点,毫无执著和期待。

说到供养,可能有些人会担心:如果缺乏供养的财力,又该怎么办呢?其实,供养的重点并不在于实际财物,而是在于心行的调整。同样是供养,发心不同,采取的方式不同,所获效果和福报也大不相同。《行愿品》中,普贤菩萨为我们揭示了将有限供养转为无限的观修法门,以此获福无量。

“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供养,首先要有供养的对象。《行愿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28 品》所言为“广修供养”,即广泛供养一切。本品的修行所缘境有二:一是以佛菩萨的品质为观修所缘境,一是以所有众生为发菩提心的所缘对象。在此,重点是以佛菩萨功德为所缘境。我们每天供佛时,不仅仅要供养眼前这尊佛,也应像“礼敬诸佛”和“称赞如来”那样,礼拜并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果只供一尊佛,成就的也仅是一份功德;如果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则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面对海会围绕的佛菩萨,我们又以什么作为供养呢?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应以最上等、微妙、圣洁的供品供养诸佛,以此表达我们的无比敬意。

“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华云,比喻花盛如云;鬘云,是将花串成一串串的花鬘;天音乐云,是最为美妙的天籁之音,所谓“此曲只应天上有”;天伞盖云,是帝王出巡或举办法会时使用的伞盖;天衣服云,是天人享用的霓裳羽衣;天种种香,是指最馥郁、芬芳的香;涂香,是涂抹于身体的香膏;烧香,是通过燃烧散发香味的香;末香,是研磨成粉状的香末。每一种供品皆多如云涌,数不胜数。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须弥山,又译妙高山,佛教多认为是最高大的山,高广无边,此处形容供品之多,堆积如山。

“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此外,还要点燃种种明灯,包括酥油灯、油灯及各种香油制作的灯。在佛经中,灯明为六供具之一,比喻佛的智波罗蜜。

“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这些供佛的灯明,并非我们平时所用的供灯,而是灯炷高如须弥,灯油多如大海的巨型供灯。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29

或许大家会担心:如何有条件准备这些香、花、灯、油?不必担心,因为《行愿品》是通过观修来完成如此广大殊胜的供养。我们看到一切花草树木,皆可通过观想转化为供养所需珍妙物品;看到万家灯火,则可观想为供佛的“酥灯、油灯、诸香油灯”。包括我们的每个心念乃至色身,皆可转化为供养于诸佛菩萨前的一盏明灯、一朵莲花。若能作如是观想,我执、我所执就无处藏身了。因为一切都是献给诸佛的供品,何处有“我”的存在?所以,“广修供养”也是对治凡夫心的有效法门。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时刻作如是观修,我们的心自然能从我执、我所执中超越出来。若能将一切供养诸佛菩萨,心便是无量的。以无量之心观想无量供具并供养无量诸佛菩萨,当下即可成就无量福德。以这样的方法积累功德,则能迅速成满佛道资粮。当我们供养一杯水时,可将之观想为四大海的净水;当我们供养一盏灯时,可观想为尽虚空遍法界的灯明。无论供养什么,皆观想为广大无限的供养,使我们的心胸像虚空那样无限广阔,不住于相。如果能这样的话,即使供养一杯水,也能成就虚空般的无尽功德。反之,若心有所住著,所获福德将极为有限,就像《金刚经》所说的“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在一切供养中,财供养虽然功德很大,却远不如法供养殊胜。当然,如能像本品所说的观想,供灯、供花的本身,就已升华为法供养了。通过依法修行,我们可以开智慧、断烦恼并获得究竟解脱。故佛陀在很多经典中都为我们宣说了法供养的意义,如《金刚经》数数以校量功德引导人们行法供养。为什么财布施不及法布施,财供养不及法供养呢?因为财供养只能满足暂时的需要,而法供养却能改变生命品质。一个品格低劣、烦恼重重的人,即使拥有许多财富,依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30 然不会获得快乐。反之,对于断除烦恼的圣者而言,哪怕一无所有、生活清贫,却能处处自在、时时安乐。那么,什么是法供养呢?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即闻思佛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佛陀出现于世,目的正是为了帮助众生解脱烦恼和生死。所以说,按照佛法指引的道路修行,像佛菩萨那样广泛利益一切众生,才是至高无上的供养。若仅仅是对佛教有兴趣、对佛陀有感情,于了生脱死并无实际帮助,也不是令诸佛欢喜赞叹的真正佛子。就像在家庭中,依父母意愿行事的孝顺孩子才能令长辈欢喜,若不听父母教诲而胡作非为,虽能给父母带来钱财,却无法令其安心。同样的道理,依法修行才是佛弟子们应有的作为。

“利益众生供养”,时刻心系众生,并尽自己所能利益他人,也是供养如来的方式之一。《行愿品》第九大愿谈到:若令众生欢喜,即令如来欢喜,随顺众生,即是随顺如来。诸佛如来从发心开始,为救度众生而精进修行。很多人以为,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成佛。这固然不错,但我们要知道,成佛的目的却是为了更好地度化众生,所谓“为利有情愿成佛”。所以,对于利益众生的行为,十方诸佛都会欢喜、赞叹,因为我们正是在行佛所行。

“摄受众生供养”,是以布施、利行、爱语、同事四摄法门摄受众生皈依、学佛,以此作为对诸佛如来的供养。

“代众生苦供养”,愿担当天下苍生的痛苦,愿以己身代替一切众生承受苦难,是慈悲心的极致。慈悲是佛菩萨悲智二德之一,以这种广大悲心与众生同甘共苦,正是对诸佛如来的真实供养。

“勤修善根供养”,勤,是精进、勤奋。佛法所说的善行有着不同内涵,如以五戒、十善为主的人天善行,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31 五分法身为主的解脱道善行,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为主的菩萨道善行。勤修善根,能使出离心、菩提心的力量得到增强,最终证佛所证,是为究竟供养。

“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生生世世永不舍离菩萨道事业,永不舍离菩提心实践,尽未来际走在菩提大道上,自利利他,自觉觉他,才是究竟圆满的法供。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此处以一系列比喻,衬托法供养的功德之大。《金刚经》中,也是通过反复校量来突显法供养与财供养的功德差别。如以恒河沙生命或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获福德虽巨,却比不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因为单纯的财供养不能在根本上解决生命问题,故无法与依法修行所获功德比拟。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三世诸佛皆依法修行而成就,故法以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倍受尊重,即使是诸佛如来,同样要礼敬于法。如果没有法存在于世间,那么诸佛也无法证道并成就。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如果菩萨能行法供养,才是最究竟、最真实的供养。《行愿品》所阐述的广大供养乃无上妙法,发心极为广阔,在空间上周遍十方,在时间上尽未来际。如果虚空会有尽头,众生及众生的烦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32 恼会有尽头,这种广大供养才会结束。事实上,虚空是无尽的,众生及众生的烦恼是无尽的,所以对诸佛如来的供养也是永无止境的。并且,这种供养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从来不曾间断,始终不会厌倦。

由此可以看到,普贤菩萨所发大愿之深广,境界之高超,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这也正是它被尊为愿王的关键所在,因为每一愿的实践皆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为所缘对象。

第四大愿:忏悔业障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修行过程中,不仅要积累资粮,更应忏悔业障。无始以来,正是业力推动并左右生命的延续,这也是佛教和其他宗教的重要区别。其他宗教认为世间一切皆由神造,而佛教不承认有造物主,并指出命运正是由自己造作的业力决定。

业是由行为构成,包括身业、语业和意业。所以说,身体、语言、思想是业力产生的三大渠道。其中,最难把握的是思想行为,即每日的起心动念。现代人妄想特别多,因为世界太复杂、生活太丰富了,故整日思绪纷飞,不绝如缕。我们往往以为,妄想过去就不留痕迹了,所以很少有意识地在这方面约束自己。事实上,每个心念都会在识田留下影像,并形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33 成正面或负面的的心行力量。当善的心所活动时,我们自己也觉得开心自在。真诚关爱他人,能令我们的内心柔和谦恭;慷慨救济贫困,能令我们的心胸慈悲宽广。反之,当不善的心所产生作用时,则被嗔恨和痛苦折磨,不仅伤害他人,更会伤害自己。

在无尽的生死长河中,我们曾经想过、做过很多。这些生命延续中积累的经验,将在识田中形成不同业力,包括善、恶、无记三种。这些业力就像编写的各种程序,在未来生命中继续活动并运作,给生命带来不同结果。其中,善业代表正面力量,有利生命的和谐发展;恶业则代表负面的力量,阻碍生命的健康发展。凡是我们造作的业力,必定会感得苦乐果报,又名“业决定之理”。也就是说,一切快乐都是善业招感,所有痛苦皆由恶业决定。即使是点滴的苦乐果报,亦是往昔善恶业力决定,无一例外。故学佛须深信业果真实不虚,惟有这样,才能策励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外在的事业很快会成为过去,但在内心产生的影像却有着长久作用。业是决定的,不作不得,作已不失,唯一可行的办法是通过真诚忏悔来弥补。

事实上,每个众生都具备和佛菩萨一样清净无染的心,但因无明所覆,使内心变得污浊不堪。所以,佛陀在很多经典中为我们阐述了忏悔法门,以此清除业障并净化人格,使重业转轻、轻业消除。同时,忏悔也是战胜凡夫心的重要手段,所谓“忏悔则清净,忏悔则安乐”。在修学过程中,任何法门都必须以忏悔为前行。汉传佛教中,天台宗祖师便曾制订了许多忏法,以此扫除修法道路上的障碍。而藏传佛教的前行中,大礼拜及诵百字明咒都属于忏悔的内容。如果不具备这些前提,修行路上往往违缘众多、障碍重重。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34

关于忏悔之道,《菩提道次第论》将之归纳为四种:

一是依止力,我们皈依之后,通过念佛、拜佛、忆念三宝功德等方式不断祈求三宝加持。同时,发起殊胜的菩提心,一旦发起这种最强大的心灵力量,罪业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能破力,以追悔来摧毁罪业。造业之后,若以至诚恳切之心忏悔,后不复造,就能使重业转轻,轻业消除。就如我们和某人结怨之后,真诚地向对方表示歉意,便能及时化解双方矛盾。

三是对治现行力,以念佛、诵经、持咒等力量与之对抗,如读诵大乘经典或持大悲咒、百字明咒、忏悔文等。其中,观一切性空对治效果最佳,当然难度也是最大的。

四是遮止力,业有增长广大的能力,就像树种会长成参天大树。同样,我们所造恶业虽小,却能继续增长。尤其是造作之后不断重复这一行为,其力量将迅速强大。遮止力,便是停止造作,不再对这一业行创造成长的因缘。

那么,《行愿品》又是以什么方式忏悔的呢?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此处所言之菩萨,不仅指普贤菩萨,也包括每个学习《行愿品》、发起菩提心的佛弟子。生命并非始于今生,而是有着无穷的过去。故应省察自往昔以来,因受贪嗔痴烦恼影响,身口意三业造作了无量恶业。烦恼就像电脑病毒一样,一旦运行起来,会影响乃至破坏整个系统的运转。更可怕的是,烦恼还能不断复制并全面感染其它文件。同样,贪嗔痴三毒也不仅限于自身的单独活动,还具有自动复制的能力,干扰其它心理活动。当我们被负面情绪主宰时,所有想法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35 和行为都会涂抹上这一色彩。如对某种境界或对象生起强烈的贪心时,这种心念会在行住坐卧间时时现起,徘徊不去。

贪嗔痴为生命中三种主要毒素,其根本又在于痴,即无明,也就是对生命真相缺乏认识和智慧观照。若能照了一切事物皆由因缘和合、虚幻不实,尽管念头来来去去,却能始终保持内心警觉,历历分明而不被其所转。问题在于,我们总是将这些念头执以为“我”,不自觉地被其主宰并染污。即使想安静一下时,念头还是无法控制。无明,还使我们产生很多错误的人生观念,如以事业成败衡量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等。其实,做事只是缘起的过程,但被赋予自我的感觉后,却带来诸多执著和烦恼。贪嗔痴的力量,还使世界充满种种恶业。因为贪,会导致谋财害命(杀)、偷盗抢劫(盗)、好色邪淫(淫)、诈骗钱财(妄)等行为。同样,嗔和痴也会引发杀、盗、淫、妄。由此可见,一切犯罪行为皆源于贪嗔痴。要杜绝社会犯罪现象,必须从改善人心下手,否则只是治标而不治本。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恶业,即不善业,包括身

三、口

四、意三十种。其中,身体行为是杀、盗、淫,语言行为有两舌(挑拨离间)、恶口(以粗恶语伤害他人)、绮语(诲淫诲盗、爱恨情仇)、妄语(假话),思想行为是贪婪、嗔恨、邪见。反之,则是十种善行,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妄语、不贪、不嗔、不邪见。无始以来,由于贪嗔痴三不善根,使我们造下无边恶业。若这些恶业有形有相的话,那么虚空都无法容纳。正如《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或许有人会说,我们并没有时时造作杀盗淫妄。须知,即使我们没有造作行为上的杀盗淫妄时,起心动念仍被贪嗔痴所染污。哪怕是做件好事,也往往不是纯正的善行。那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36 么,又该如何对待这些罪业呢?

“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首先,要观想宇宙间有微尘刹土那么多的佛菩萨,而我们是向尽虚空、遍法界的佛菩萨忏悔。在观想过程中,以虔诚、清净的身口意三业,将自己融入佛菩萨的功德中,正是消除罪业的最佳方法。若我们心中充满佛菩萨的功德,不随贪嗔痴所转,三业即可保持清净,人格也将随之净化。所以,清净三业的本身就是最好的忏悔。更重要的,还须发誓将来不再造作罪业。否则的话,这种忏悔必定不是发自内心的,也就缺乏相应的力量。

虽然我们在无量劫中造作了诸多罪业,但不要使其成为心灵负担,更不要被它们压垮。佛陀要我们认识到自身的罪业,并非让我们沉溺其中自哀自怨,而是让我们警惕种种不良习气的诱导,并指引我们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事实上,罪业并无固定不变的实质。它也是因缘所生,是无自性的,故能通过相应的手段对治。业力由心而生,同样可以用心忏悔,所谓“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通过真诚、猛利的忏悔,或体认罪业的本质,便可从根本上清除它。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忏悔,绝非一次、两次即可万事大吉。许多人或许都有这样的经验,犯错之后虽然也知懊悔,也想痛改前非,但不久又会明知故犯。因为众生的烦恼习气根深蒂固,所以,忏悔也必须长期、持久地进行,尽未来际永不间断,才能形成稳定的心行力量,从而与无始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37 以来形成的习气抗衡。

当我们的心转化为清净心、慈悲心和智慧心时,当下就能和佛菩萨相应。那时,烦恼就再也奈何不了我们了。

第五大愿:随喜功德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

,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随喜,即随顺、赞叹他人所作善行、功德和成就。任何人作利益众生之事,我们都应由衷地欢喜赞叹。以清净心随喜他人善行,也是在成就自身的善心。不仅如此,随喜还能获得与行善者相同的功德,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超过对方。原因何在?因为所获功德的多寡是取决于发心,而非我们以为的,与出了多少钱或多大力成正比。我们的心,就像装载功德的容器,若它本身极其狭隘且放有其它杂物,自然也就盛不下更多了。所以,若以凡夫心、以充满我执的名利心行善,即使所做事情很大,但因为发心狭隘而不纯净,所获功德往往非常有限。反之,若能以无限广大的清净心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38 去随喜,所获功德将是尽虚空、遍法界的。

无论我们做什么,都离不开心灵的参与。事实上,发什么心做事,最后就成就什么。发凡夫心行善,只能积累人天福报;发菩提心利他,才能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所以,要以广大无限的心去随喜。这件事看似容易,实际操作时却并不容易。当自己的家人乐施净资利益大众时,我们可能会埋怨他们乱花钱;当不相干的人发心行善时,我们又会对别人的成就感到嫉妒,同样随喜不起来。这两种情况都很普遍,因为凡夫皆局限于我执的天地中,只希望自己成就或得益。唯有去除我执,才能无私随喜他人,无我地赞叹他人。就像佛菩萨那样,将众生和自己视为一体,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唯有具足这样的心,才能发自内心地随喜一切善行,而这正是迅速积累佛道资粮的捷径。因为我们的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身体力行,但只要以清净、广大的心随喜,功德就将念念增长。也许有人会觉得,既然随喜能获如此功德,再遇到需要出钱出力的事,口头表示一下即可,钱和力都可省下了。如果是这样,所谓的随喜必定是不真诚的,只是为自己的吝啬寻找借口。要知道,随喜不仅包括内心的认同,语言的赞叹,还包括相应的行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才是身口如一的随喜,才是由衷、清净的随喜。

《行愿品》中,又是如何修习随喜法门的呢?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首先,我们要随喜诸佛菩萨的功德,因为学佛修行的终极目标正是成佛。我们随顺的不仅是一佛、二佛,而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诸佛菩萨从最初发心开始,为成就一切智慧、为追求真理和解脱,精进不懈地修福、修慧,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这种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39 为法忘躯的精神,正是一代又一代佛弟子的楷模。对于他们的所有善行,我们应当由衷地欢喜并赞叹。

“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在因地三大阿僧祗劫的漫长修行中,佛陀不知多少次为法舍身,行种种难行苦行。只要众生需要就慨然给予,乃至舍身饲虎、割肉喂鹰,血肉之躯尚不足惜,更何况身外财物。为听闻无上正法,更是难舍能舍。佛陀在因地时,曾生于无佛之世,为向一罗刹求半偈佛法而毅然舍身。仅从这一点来说,佛菩萨的境界就是我们难以想像的。对现代人来说,不必说为半偈舍身,若是听法条件差一点,很多人可能就不来了。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修一点布施,也往往十分吝啬,百般不舍。身为佛子,怎样才能克服凡夫心并不断向佛菩萨靠拢呢?首先,应随喜佛菩萨的功德,以此作为修学入手处。

“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种种波罗蜜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六度,这是菩萨修行的六个主要项目。佛陀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不断修习六度直至圆满。那么,怎样才能圆满六度呢?仅以布施为例,天下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多,我们的能力又如此有限,如何才有圆满的那一天?其实我们不必担心,布施的圆满并不在于给所有众生提供实际帮助。如果那样的话,面对无量无边的众生,不仅我们永无机会圆满布施,诸佛菩萨也难以成就了。我们知道,诸佛菩萨都发愿度尽一切有情,为什么他们成佛了,世间却仍有那么多苦难众生呢?由此可见,圆满布施的关键也是在于心行。只要对每个众生都能生起布施心,无一人例外;对任何利益众生的财物都愿意布施,无一物不舍,布施就圆满了。慈悲也是同样,能对所有众生生起无限悲心,就已具备佛菩萨的大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40 慈大悲。

“证入种种菩萨智地”,菩萨道修行共有十地,分别是初地欢喜地、二地离垢地、三地发光地、四地焰慧地、五地难胜地、六地现前地、七地远行地、八地不动地、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十地代表了菩萨在修行中断除烦恼的程度,也标志着菩萨成就功德的程度。这一修行步骤,正如我们驱车从苏州前往北京,必得经过很多站点才能达到目的地。同样,成佛也不是虚无缥缈的,在每个前进阶段都有明确的考量标准,使修学者可以对照自身修行进行调整。

“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果位,即福德、智慧的究竟圆满。同时,成就法、报、化三身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涅槃,代表着佛陀在这个世界身相的结束。虽然佛陀法身是不生不灭的,但与此间众生因缘已尽,故其应化身会在娑婆世界消失。这并不意味着佛陀死了,因为他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的。舍利,乃佛陀荼毗后留下的骨子,如五色珠,光莹坚固。佛陀涅槃后,将其舍利分布世界各地,造塔供奉,给未能值遇佛世的众生种下善根。扶风法门寺收藏的佛指舍利和北京灵光寺收藏的佛牙舍利,都是闻名世界的佛陀舍利。2002年,法门寺的佛骨舍利应邀前往台湾巡展,朝拜者超过四百多万。佛陀已灭度两千五百余年,其遗骨尚能引起如此轰动,充分体现了佛陀功德的感召力。

“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当我们对佛陀的发心和功德表示衷心赞叹时,就能将心逐步融入其境界中,进而将佛陀的发心变成自己的发心,将佛陀所修善行变成自己的行为。所以,随喜不仅是称扬赞叹,重点还在于观所缘境,并将心融入其中。若只停留于口头赞美,算不上真正的随喜。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41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我们不但要随顺佛菩萨的功德,还要随顺十方一切众生的功德。六趣,指天、人、阿修罗、傍生、饿鬼、地狱六道,四生则指有情受生的四种形式,即胎、卵、湿、化。我们应对所有众生的善行表示赞叹,随时发现、鼓励、赞叹他人的长处,既能使对方的长处发扬光大,还可使自身的优良品质得到发展。反之,若我们总带着凡夫心去挑剔他人,对方固然不易接受,也会增长自身的慢心等不良习气,于己于人皆无益处。

“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声闻,是修习解脱道而证果的圣者。辟支佛,则指那些乐独善寂、慧根极利的圣贤,虽值遇无佛之世,但能通过花开花落等自然现象深知诸法因缘,体悟空性而修行成就。有学、无学也代表着修行的不同阶段,所谓有学,即修行尚未圆满,为声闻的前三果,分别是须陀洹果、斯陀含果和阿那含果。所谓无学,即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阿罗汉,彻底断除烦恼并了达诸法空性。对这些圣人的修行和功德,我们皆应广泛随喜。当我们以清净心赞叹时,就能与他们成就的功德相应,并将自己的心融入这些功德中。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所修无量难行苦行,为寻求真理而舍弃生命,为救度众生而奉献自身,这些高尚行为我们都要发自内心地赞叹。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种随喜是永无止境的。因为一念随喜的力量微不足道,无法形成稳定的心行。如果更多时间还在想着吃喝玩乐的话,那么随喜之心很快就会淹没不见。只有时时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42 刻刻地忆念佛菩萨功德,才能形成巩固、稳定的心行,长久地保持正念并念念安住。

第六大愿:请转法轮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转法轮,是比喻佛陀说法。根据印度的传说,转轮圣王出世时以轮宝号令天下,所向披靡、无坚不摧。以法轮之喻,标识佛法能摧毁众生的一切烦恼。佛陀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时,宣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博大精深,其纲领却无出其右。四谛法门又包含两重因果,一是以“苦谛”和“集谛”说明的凡夫因果,如众生为何有种种烦恼,命运为何有种种差别等。众生长劫处于轮回之苦,有生、老、病、死之苦,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之苦,这些痛苦的根源,正是“集”所阐述的内容。此外,佛陀还以“灭谛”和“道谛”说明成就圣贤的因果。灭,为灭除烦恼和痛苦,也就是佛法所说的涅槃境界。至于如何灭除,则是道谛的内容。四谛法门又相当于治病的程序,首先指出病状,其次寻找病源,然后决定治疗方案。在了脱生死之前,我们都是生死之病的患者,而佛陀则是帮助我们治病的大医王,引导我们究竟解决烦恼病苦,成为真正健康的解脱者。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43

说到解决痛苦,世人日日忙碌操劳,无非也是为了这一目的,并将离苦之道寄托于事业成功、出人头地之上。但名利双收之后,痛苦却依然存在,甚至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不曾找到痛苦之源,故采取的方法也如扬汤止沸,虽奔忙一生,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许有人会说,在今天这个物质世界,很多人都活得踌躇满志,难道他们的生活也痛苦吗?其实,那只是在物质享乐和声色刺激中,对苦的感受变得迟钝了。要知道,烦恼和痛苦决不会因为被忽略、被掩盖而消失,一旦爆发,还会因酝酿已久而更具杀伤力。

轮回的本质是痛苦的。只要内心制造烦恼的根源不曾消除,不论我们如何努力,即使贵为帝王、身家亿万,一样走不出烦恼的怪圈。佛法指出,造成生命痛苦的根源正是我们内在的无明和烦恼。四谛法门不仅告诉我们人生的真相,也为我们提供了究竟解决痛苦的正确方法。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悟道时,发现他所领悟的真理和世人以为的事实天地悬隔,担心即使说出也无人领悟,决定即刻入灭。此时,大梵天王降临人间祈请佛陀宣说法要。佛陀因其一再祈请,方开始说法度众生,此为请转法轮。请法,也是表示对法的尊重。凡是太易得到的,人们往往不会加以珍惜。反之,经过反复请求和艰难困苦得到的,人们反而更能认识到它的价值。如果没有请法的诚意,很可能对得到的无上法宝不以为然,这将成为修学道路上的重大障碍。求和请,并非说法者的需要,而是我们自己要培养对法的尊重之心。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心声,二祖“断臂求法”的壮举,无不体现了对法的恭敬和尊重。有了这一前提,我们才能自觉地依教奉行。否则的话,即使学了很多佛法义理,也难以在心行上真正产生作用。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44

另一方面,因为请转法轮,佛法才能流传世间并利益更多的人。不然,我们也无缘听闻如此甚深微妙的佛法。此外,不断求法、请法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地忆念法。因为凡夫心是和五欲尘劳相应的,若非特别提起正念,通常是纠缠于财色名食睡中。所以,要通过不断请法使心融入佛法中,融入空性中。我们念佛,就和佛相应;念法,就和法相应;念僧,就和僧相应;念戒,就和戒相应。心中忆念什么,最终就能成就什么。这也是念法、求法的深意所在。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行愿品》的特点在于,修习每一愿,首先将之拓展为最宏伟的愿望,这就必须将心量扩大至无限。根据佛教的时空观,宇宙中有着无量无边的世界。如《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一个佛土,就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位佛陀教化的区域。太阳系相当于一小世界,一千小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因其中有三个千的倍数而得名。不说其他佛土,仅极乐世界便有十万亿佛土之遥,而整个宇宙之无穷无尽,更是难以言表。

我们应观想无量佛土中,正有无量诸佛菩萨在成就佛道:有的刚出生,有的在成长,有的才出家,有的于菩提树下证道,有的已觉悟成佛。每位佛陀悟道后,我们也像大梵天王那样祈请他们不要入灭,常转法轮、广度众生。不仅对诸佛菩萨如此祈请,对人间一切善知识也应视为诸佛一般,祈请他们长久住世,弘法利生。藏传佛教特别强调“视师如佛”,这本身就是非常善巧的修行方式。事实上,上师是否与佛功德同等并不重要。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45 重要的是,当我们真正视师如佛时,当下会升起极度的神圣感,内心也能因此得到净化。就像我们带着神圣感来到寺院时,纷扰的心很容易安定下来,感到沉静、祥和。反之,如果我们觉得师长和自己不相上下,除增长慢心之外,于个人修学没有丝毫帮助。看不到他人长处的人,必定会走向固步自封的绝路。当然,依止善知识也不能过于盲目轻率。选择师长之前还需经过审慎考察,确定其符合善知识各项标准再如法依止。

“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我们应以清净的身语意三业祈请佛陀说法。观想要领在于,佛陀是无所不在的,请法的我也是无所不在的。在尽虚空、遍法界的诸佛菩萨前,有无数的我在祈请;每一个我,又在祈请无量的诸佛菩萨。在这一观想过程中,我们的身心应毫无保留地融入佛陀宣说的法义中,融入空性中。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我们对佛菩萨的祈请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尽未来际,永不停息。

第七大愿:请佛住世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佛法之所以能在世间流传,是因为有佛出现于世。虽然佛陀亲证的真理并非自创,而是本然如是。但若没有佛陀说法,我们也就无从了解佛法,《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46 更不能依法得解脱。就像每个人都具备与佛无别的智慧德相,却因不识本来面目,佛性虽有若无,只能流转生死。正因为佛陀出世说法,我们才有机缘认识生命真相,找到究竟解脱之道。在这个世间,还有很多邪教流行,给世界制造了种种不安定因素。即使有心向道的学佛者,因为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也会正邪不辨,乃至走上歧途。

学习简单的世间技术,也要拜师学艺,何况学佛是断烦恼、开智慧的头等大事。唯有如法依止善知识,法身慧命才能有可靠的依托。所以说,请佛住世这一大愿,不论是对我们个人修行,还是对这个世界的众生都具有重大意义。

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具备佛一样的品质。佛性,即觉悟之义。众生和佛的区别何在?《六祖坛经》曰:“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佛和众生的差别,只在于迷悟之间。若能当下念念不迷,也同样是在请佛住世。反之,若迷失于五欲六尘和贪、嗔、痴中,便是诸佛入灭。所以,请佛住世也可从我们个人修行中得到体现。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弘扬佛法来启发人们的本觉智慧。每个众生都具有佛菩萨一般的品质,只因不了解自身本具的佛性,背觉合尘,心逐尘境,故应以佛法智慧去引导他们,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宝藏,点亮心灯,返照自性。若我们以这样的发心和认知来弘扬佛法,同样属于请佛住世的方式。

那么,普贤菩萨在《行愿品》中又是如何开示的呢?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47 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已经入灭,但我们要观想宇宙中还有无量无边的世界,其中又有无量佛陀正在出世、修行、证道,或与其所化佛土因缘将尽而示现涅槃。当他们将入涅槃时,我们应以至诚恳切的心祈请诸佛慈悲住世,莫入灭度。除此而外,我们还要殷勤劝请各位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善知识们长久住世。如果他们入灭离世,众生便将失去依怙。这一大愿既可作为观修,也可作为实际的修持方法。当现实中的大善知识们尘缘将尽时,我们不仅要恳切劝请他们为怜悯、利益众生而住世,还应不断诵经、放生,以种种功德回向,使他们久住世间。

“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请佛住世是没有时间期限的,应当作为我们尽未来际的事业。这一修行既可通过观修来完成,也可通过自身念念觉而不迷来进行,还可以通过弘法来启发众生的本觉智慧。我们不是为了成佛而行菩萨道,而是为了更圆满地行持菩萨道而成佛。所以说,修习菩萨道就是我们永无止境的事业。

第八大愿:常随佛学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48 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常,是恒常;随,是追随。现代学者往往将“佛学”当作学术研究,而此处所讲的“常随佛学”,则是向佛陀学习,以佛菩萨因地的修行为榜样,不断向这一目标靠拢直至最终成就。学佛有两种方式,一是依法学习,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开示八万四千法门,我们可在其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并以佛陀开示的正见作为修行指南。一是直接向佛菩萨学习,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因地的愿力和法门作为修学榜样。《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就论述了二十五位菩萨及大罗汉的修行过程,于六尘、六根、六识、七大各各不同之悟入处。如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就叙述了观音菩萨从耳根开始修行,并圆照三昧、成就菩提的经验。我们也可按照这些法门着手修行,沿着佛菩萨走过的修行之路勇往直前。所以说,学佛决不仅仅是求佛菩萨保佑,更要落实在修学实践中。“广修供养”中讲过,“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之所以将法供养列于首位,是因为依法修行才能证得法性,最终成就佛果。

“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

《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49 及余种种难行苦行。”这段是介绍佛陀在因地的修行经历。娑婆,为堪忍之义。在我们这个五浊恶世,烦恼众多,痛苦重重,生于此间需有极大忍耐力,否则便会痛苦不堪。娑婆世界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区域,而毗卢遮那如来则是释迦佛的法身。佛陀有三身,分别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如来、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佛陀从最初发心开始,为追求真理和智慧,始终精进不退。在无尽生命中,不仅数数为法舍身,还曾将自己的皮肤铺为纸,将骨胳折作笔,将鲜血作为墨,以此书写经典流传世间。佛陀在因地所写的血经堆积如山,高如须弥。为表示对法的尊重,生命尚不足惜,何况权势、财物等身外之物。类似的事迹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屡见不鲜。在以往的年代,得到一本佛经极为不易,通常都需要一字一句地抄写。更有许多高僧大德刺血写经,体现了舍身求道的大无畏精神。除此而外,历代高僧大德还为学法和弘法谱写了许多感人篇章。如玄奘为到西域求法而历尽艰辛,鉴真为向日本传法而六次东渡,慧可为向达摩问道而断臂求法等等,他们都不愧是真正的佛法实践者。

“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正因为修习众多难行苦行,佛陀才能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见性成佛。佛陀的神通主要是六种,分别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至于身相的变化,则根据众生的不同身份而示现。如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便是世人最为熟悉的佛教典故之一。佛陀成道以后,为更好地度化众生,以神通变化各种身相:应于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同时,还在人间、天上乃至海中等不同场所宣说法要。

“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普贤行愿品》观修愿理 50 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佛陀因机设教,应众生的不同根基而作开示。有时到大菩萨们活动的场所说法;有时在声闻、辟支佛所在的场所说法;有时在国王聚会的场所说法;有时到执政者、婆罗门、商人聚会的场所说法;甚至到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聚集的场所说法。

“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在不同场所,佛陀又会根据众生的需求和喜好,以最为圆满的音声宣说种种教法,以无量的智慧和方便善巧传播甚深法义,如隆隆雷声唤醒众生的无明迷梦。直到在世间的化缘已尽,才入于涅槃。无论是佛陀在因地求法的精神,还是佛陀为众生慈悲说法的精神,都是我们要尽未来际努力学习的。

“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本品主要介绍了释迦牟尼佛求法和弘法的经历,为求法不畏艰难,为弘法不知疲倦。释迦牟尼是这样做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既要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也要向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学习。或是学习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或是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或是学习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伟愿望;或是学习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的精神;或是学习本品所介绍的普贤菩萨的广大无边的十大行愿。

在学佛过程中,我们可以寻找一位和自己最有缘的菩萨来学习。如文殊菩萨代表智慧,观音菩萨代表大悲,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普贤菩萨代表大行„„每个人都可选择其中一位作为修行榜样,将他们的愿力转化

第二篇:《普贤行愿品》演讲稿

2010年全国汉传佛教讲经交流会

普贤行愿品

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 来定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当我们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坚固,泯除心灵和物质的差别,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是一个真正平等的世界:从一毫端,我们看到了十方无尽的刹海,一念之中,我们见到了三世无数的诸佛。剖开一粒微尘,展开了大千的经卷。演说一字法门,海墨书之而不尽。心尘互含而互照,事理交彻而双亡。一真法界,法法圆融圆妙而无遗。十大愿王,愿愿互含互摄而无尽。这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普贤菩萨于无住心中,任运流出的一部经典,也是众生心中,本来具足的一部经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不可思议的、微妙的世界。

《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和微妙,所展现的境界也非常广大、宏阔,心尘交彻,重重无尽。澄观大师赞叹《普贤行愿品》说:“海湛真智,光含性空,星罗法身,影落心水。”意思是说:在这部经典里面,所讲的真如智慧,象大海一样澄澈;所说的性空道理,象阳光一样涵盖了整个虚空;法身遍一切处,象满天的星斗,布满了夜空;如果心清净了,那么就像水平静了一样,万物都映现其中。

由于此经彻底就是佛的自证境界,所以,首先要相信佛的圣言量,对此不思议解脱境界生起信心,尔后依据经文发起殊胜的见解,再依解起行,最后必然会证入此一真法界——这就是信、解、行、证。

但是普贤行愿的行持关键是什么呢?我们先看经文。

在本经中,普贤菩萨说:“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这段经文说明了,十大愿王是成佛必修的行愿,既然普贤行愿是成佛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快速圆满普贤行愿呢?这就是每一个大乘行者所关心的实际问题。

在本经中,普贤菩萨发出了十大愿王的通愿之后,又说出了非常重要的别愿。什么别愿呢?普贤菩萨发愿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通过这段偈颂,我们可以知道了,前面所说的十大愿王,如同付给了我们无尽的宝藏,而这个往生的愿望,又好像把开启了宝藏的钥匙给了我们。华严经讲一生成佛,而一生成佛的具体方法就在普贤行愿品,而普贤行愿品的行持关键就是在于求生极乐世界。由此可见,华严经的结穴归根之处,就是在于指归求生西方净土。

《普贤行愿品》的发起因缘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总结这五十三参,初参德云比丘,就是学的念佛法门,并得入初住,最后参到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还是让他将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因此,普贤行愿品和净土宗有着甚深的渊源。清朝的魏承贯大居士,在净土根本三经的基础上,又增入了普贤行愿品,成为净土四经。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对行愿品增入净土根本经典,也非常赞同。并赞叹说:“净土法门得《华严》一经,遂得如大海之横吞万川,如太虚之总摄

万象耳。”

虽然《普贤行愿品》有导归极乐的功能,但是,我们必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会在什么时间往生?

——当然是在临命终时了!

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呢? ..

——应该学习和实践普贤行愿,以积累往生资粮!

但是普贤行愿的境界非常广大,我们就拿供灯为例:“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我们凡夫想都想不出这样广大的供养具,那么,我们修普贤行愿应该从哪里开始?应该从什么地方做起?又应该从什么时间开始呢?

我可以告诉大家:修普贤行,要从我们一念上求下化之心开始。修行,是从这颗心开始,修行的道路,就是心的历程,而修行,最后的归宿,还是我们这颗心!

修普贤行,要从我们的身边做起。

从恭敬顶礼三宝的第一次礼敬开始。

从第一声称叹如来的名号开始。

从虔诚地供上第一盏灯烛开始。

从第一次真诚的忏悔开始。

从第一次因随喜别人的功德而欢喜踊跃开始。

从第一次祈求善知识长久住世开始。

从第一次祈请善知识开示开始。

从第一次发心学佛开始。

从第一念呵护虫蚁的悲心开始。

从第一次将功德回向给芸芸的众生开始„„

这就是在行持十大愿王啊!

原来,修行普贤行愿是如此的简单。那么,我们应该在什么时间开始修呢? 佛法,就在当下,修普贤行,就从现在开始!

那么,我们应该修什么?

我给大家示范一下:大家能够坐在这里听经闻法,功德不可思量。围墙外面的人,他们都是做什么?他们被滚滚的五欲六尘的湍流所吞没啊!大家能够坐在这里听经闻法,犹如泥中的莲花,傲然出水,是那样的高贵,是那样的清净——我随喜大家的功德!(掌声)

好!我做完示范了。下面,我领着大家修一下随喜功德愿。现在,有一个法师,站在这里,为大家宣讲佛法,做普贤菩萨的使者,把修普贤行的方法告诉大家,大家说,是不是该随喜啊?(听众答:“是!”掌声)

好!领修完毕,我们进行第三个小节——点评。通过刚才的实际行持,我们认识到,佛法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生活空间,而普贤行愿并非遥不可及,就在我们的一念心。你一次随喜的掌声,就圆满地具足了普贤十大愿王——不信吗?我讲给你听:

我讲经,你随喜,这是随喜功德。在随喜的时候,对三宝生起恭敬心,这就是“礼敬诸佛”。

随喜时,心中能感叹如来的功德,这就是“称赞如来”。

随喜时,能供养出真诚的掌声,这就是“广修供养”。

对于大乘经典,能一念随喜,就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这就是“忏悔业障”。

随喜的掌声,能够鼓励法师继续讲经,这就是“请转法轮”——这对我是非常重要的!(掌声)

经典,是佛的法身,能随喜经典,就是“请佛住世”。

随喜时,能够随顺佛的言教,破除虚妄的梦想,这就是“常随佛学”。随喜时,能配合法师互动,这就是“恒顺众生”。

一念随喜大乘经典,永为菩提种子,未来必定成佛,这就是“普皆回向”啊!(掌声)

大家看看,一念随喜的功德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啊!

好!修行普贤行愿原来如此简单:从我们的心为起点,从我们的身边做起,从现在开始。修行和我们的生活原本就是一体的,离开了生活的修行,不是真正的修行,而远离了修行的生活,是不完美的生活。只有安住在修行中的生活,这才是圆满的生活,只有安住在修行当中的生命,这才是最有价值的生命啊!

总结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无非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我们上求佛道,就从持念一句佛号开始,从读一遍心经开始,从尝试一次禅坐开始。渐渐地,你就会懂了,一句佛号,就是生死海中的舟航;一部心经,就是开启我们智慧的钥匙;而一次禅坐,我们就沐浴在清凉的甘露之中。于是,修行变成一种快乐,智慧,成为我们永不相离的伙伴!

我们下化众生,从给父母做一顿饭开始,从给一个迷路的人正确地指出方向开始,从一次不经意的委屈之后,默默地独自承受开始。

渐渐地,你就会感触到,父母的慈祥,众生的友善。原来,修行普贤行愿,是如此的高尚与快乐。

十大愿王是无尽的灯火,光明照亮我们的一生。

第三篇:见修蓝博士,反思信愿行—何美慧

见修蓝博士,反思信愿行

尊敬的师父上人、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老师、大德、领导以及诸位护法菩萨们:大家中午好!阿弥陀佛!感谢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师父上人、以及领导、胡居士,以及诸位法师、大德菩萨们的成就,让美慧在今天有这个机缘跟大家报告“见修蓝博士,反思信愿行”这个题目,首先报告一下缘起:

缘起:老法师的推荐

在2011年的时候,当时末学带忏悔班,在整理忏悔班的文稿,当时我们有一群同修们,大家一起在编忏悔班文稿,准备要出书。但是在整理过程当中,时常业障发相。当时很苦恼,就请教师父上人应该如何来克服。师父上人就说:不是说美国有位修蓝博士,人家就讲四句话,第一句话“对不起”,第二句话“请原谅我”,第三句话“谢谢你”,第四句话“我爱你”,人家就解决了一切的问题。当时老法师很大声地讲,老法师时间也很宝贵,讲完之后马上上楼去了。

这时候末学就反思,这四句话能起这么大作用吗?我天天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佛中之王,光中极尊,我学佛已经十七年,当时已经是十六年了,我念了十六年佛,难道会输于这四句话吗?所以当时是用一种很怀疑的态度,也很难相信这四句话能够解决我现在的烦恼和问题。

后来回去之后就查了网路,找一下这修蓝博士到底是如何用这四句话来解除他的所有的问题。可是当时因为没有恭敬心,所以当时在看这四句话,以为很平常,就是念念“对不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忏悔啊,然后谢谢你、我爱你那不就是等于感恩吗?所以因为当时没有深入去了解,所以这四句话,其实是存着怀疑的态度,也是不恭敬的态度,对修蓝博士也是存着一个怀疑的态度。所以也经过了几个月,也看过了他的几本书,但是当时因为缺乏恭敬心,所以也没有认真看。看完了也觉得只不过如此而已嘛,好像当时这业障现前,也没有解决多大的问题。

见到修蓝博士后的震撼

直到在去年有个机会,修蓝博士来见师父上人,刚好末学也有机会参加,见到修蓝博士他本人。从他的访谈当中,令我很震撼。因为第一次见到修蓝博士的时候,他九十度的鞠躬,他老人家已经是73岁,而且动作比我还伶俐,我们还天天学着弟子规,见人要恭敬。但是我那个腰当时还没迅速弯成90度,当时手上抱了很多的书。可是看到他老人家,他是美国人,怎么也会这一套恭敬至90度的鞠躬?当时也就想想,他怎么会?也是挺怀疑的,这是第一次只见到人。当时他跟师父上人访谈,他就说了一句话,他说:“一切境缘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自己要负 百分之百的责任”。当时末学听了之后,也只是了解这个概念,那不就是跟佛门里面所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吗?

然后,过后末学见到修蓝博士之后,对他人的恭敬,他也说了一句话,他说“他很感恩来到这世间的每个人、每件事、每件物,因为给他一次清除的机会,把他内在这些记忆、以及垃圾给清除出去”。末学真的是看到他本人之后很震撼,为什么?因为他这个爱心整个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不是经过那种包装,或者是做作的,而且不仅是对人那种恭敬,对万事万物那种爱心,的确让末学觉得很惭愧。我学佛十六七年,但是还用一种包装的心、虚伪的心在处事待人接物,而不是从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

老法师:没有恭敬心什么也学不到

所以见到他本人之后,回去就认真去看看他这些书。在看第二遍的时候,就发现,他每说的一句话的确对我帮助都很大,而且每看一段好像开悟了一下。为什么?师父当时在访谈的时候,他也说:没有恭敬心什么也学不到。末学反省自己之前对这四句话的态度就是没有恭敬心,对其他法门其实都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不愿意去学的态度,这就是自己一个障碍。然后见到修蓝博士之后,从他能念四句话就能得到这样的清净无染,我天天念阿弥陀佛,这佛号能量又来自阿弥陀佛加持,怎么今天我这个能量没有出来?到底是出在哪边?问题出在哪边?所以自己就省思,很认真的反省一下。

万事万物为自性所变现,自己要对一切境缘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第一个就发现,原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出在自己没有对一切境缘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往往就觉得说这都是别人的错,比如说,做一件事情都是别人不如我的意,不晓得其实一切不如自己意这个境缘是自己心变现出来的。听师父讲经也听了那么多年,但是就是没用上“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自己应该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但是修蓝博士他虽然没有学佛,师父上人说:他把佛法的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上了,所以他能够得到清净心,虽然他用的方法就是四句话: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请你原谅我。他就能够产生这么大的效果,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他老祖宗这个传法很有信心,他没有怀疑,他遇到任何境缘马上就是念这四句话,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请你原谅我。他不会再想,还有没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那末学就反思,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不会马上就念阿弥陀佛,让心归零?他就说当他念这四句话的时候,我们就马上回归到自性。同样道理我们念这四个字阿弥陀佛,也就是当下回到自性,为什么?他画了一个图,这个图也很简单,其实跟我们佛法讲的道理是一致的。末学也解释一下,他讲到我们这个境界当中,一切境缘都是从这个自性里面变现出来的,万事万物一切都是圆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当我们没有看到美好的时候,其实是我们自己戴上了一个有色的东西,他就拿一个黑色的胶片,把这个清净的光就整个障碍住了,所以见不到原来我们自性里面应该见到的东西。就像佛门里面所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情与无情同缘种智,都是佛,但是我们见不到佛,为什么见不到佛?因为我们有黑色的,也就是我们有妄想、分别、执著,师父上人所说的,所变现出来的这些境缘,让我们看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我们看到的就是妄相。所以一切自性所变现的,不管是人事物,一切都是圆满的。

修蓝博士用爱心解决了精神病院的医学大难题

当他去治疗这精神病人的时候,他是用三年多的时间,他在夏威夷医院,然后帮助三十几个精神病患,这三十几个精神病患并不是普通的病患,他们带有严重的这个精神病,还会攻击人、打人,因为他们之前都是吸毒,或者枪击犯,或者是重罪,都是很严重的,而且个个都是很高大很魁梧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处理的一群人。当时这院方就觉得很头痛,当时这些护士们、医生遇到这些精神病人个个都很头痛,就有很多人他们就一一想说就别来这个医 院上班、辞职,甚至有的就请假,所以这整个医院的磁场就非常非常的差,这也是说明了佛经里面所说的一句话“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依报它是随着正报转”。当这三十几个病人都已经出现问题的时候,整个医院的磁场就特别的恐惧,特别令人害怕。

当时医院在病人身上,每一年每个人花五万美金治疗这个精神病人,这一年的花费是150万美金,可是都没有任何的疗效,所以院方也觉得很头痛。而且这些病人时常还会攻击人,所以这些护士、医生他们害怕的程度害怕到都要躲在墙壁上,靠着墙壁走,免得这病人从后面攻击过来,所以个个是提心吊胆,恐惧到这种程度,甚至有情无情都感受到了。医院的这个花,树木花草,不管怎么样工人们如何细心照顾,它们就是时常枯萎,没有任何的生气。这也让照顾的人觉得很压抑,其他地方没有这种现象。怎么这医院竟然是树木花草种都种不活?!还有无情的,像墙壁,他们院方每一年要粉刷好几次,每粉刷过之后没有多久,它就马上掉漆,再请一批人再去粉刷,又没多久又掉漆。所以这个医院看起来就是令人很不欢喜,不愿意进去。

后来因为修蓝博士的朋友来这个医院工作,他知道在古老夏威夷有个疗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他就请修蓝博,看看修蓝博士能不能到这个医院来帮助这三十几个精神病人。当时修蓝博士也没马上答应,但是经过他的朋友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他来帮助,后来有一天,他就终于答应了。他就到这个医院,他说我到这个医院,我有我一套的治疗方法,你们只要给我一间房间,我第一个不需要接触病人,你们只需要把这病人的病历给我就可以了,那我在医院做什么你们可以不用问,所以他每天就到这个医院、他经过的每个地方他就是念这四句话: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请你原谅我。然后他就到他的房间看这些病人的这些病历,然后他就做清除。

直到半年之后,这些精神病人个个这个行为就改变了,改变了什么样子?就变得不再攻击别人了,比较能配合院方了。甚至这些树木花草它是有情的,它慢慢地开始绿意盎然;墙壁也不需要时常粉刷了,粉刷一次可以维持比较久了。等到三年之后,这些精神病人这些病全部都不见了,个个恢复正常,而且能够帮忙做一些打扫的事情,这不是院方让他们做,而是他们很乐意去帮忙做这些事情,所以整个院方这个气氛就很融洽,精神病人就一一地出院了,所以最后这个医院关门了,也为政府一年省了150万美金!

修蓝博士成功治疗三十几名精神病重患的奥秘

当时末学看到这个故事,就了解,原来修蓝博士他是学这个方法只一年多,他就到这个夏威夷医院,换句话说他就有这个能力治疗这三十几个精神病的重患。这的确让末学反思到,我学佛十六七年,怎么我身上的一点点小病都没治好,人家他才学这个法门学一年多,就能够改变三十几个病人,而且整个医院的气氛、这个磁场都改变了,连无情的墙壁它也变得很合作,粉刷一次可以耐好久。那到底是出了什么问题?我学佛出了什么问题?所以末学就去看看有关于他的这些讲演。他不断地说,一切境缘都是自己变现出来。

当时这些院方的负责人很感谢修蓝博士,他说感谢你,帮了我们这么大的忙,把这些精神病人都治好了。修蓝博士就说,我很感谢这些精神病人,给我一次机会,清除我内在的这些垃圾,是他们帮助我回复到清净,而不是我在帮助他们。这个思想的确也是末学第一次见到的。怎么有这样谦卑的人,这么样恭敬的人?一般人都会想,哎呀要是我们可能心里就暗自洋洋得意,哎呀真好呀,我们有这个能力帮助别人,但是修蓝博士他不是我在帮助别人,而是这些病人给他一次机会清除。他就说:如果我心是清净的话,我今天见的不是精神病人,而是神在我面前,今天我怎么见不到神?而是见到精神病,那这是我内在有问题,我内在有精神病。

那当时有的记者就访问他,当你看到这些精神病人的时候,你是如何来清除,让他们变好的?到底他们是怎么变好的?他就说,我见到精神病人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我内在同样有精神病!所以就是记忆、潜意识记忆的重播,我没有把它放下,没有把它清除,今天他们的出现给我一次清除的机会。而且不仅如此,当我看到这些精神病人的时候,他们充满了暴力,我才看到原来我内在也有暴力;看到这个护士医生们个个恐惧,原来我内在这个记忆里面有着恐惧、害怕、无奈、无助种种这些负面的念头,我只是清除我自己这些负面的念头,当我清除干净了,病人他就好了。

我没有想说我能治疗任何人,而是我只是清除我自己变现出来的精神病人这部分,我把它清除掉而已。这个原理就是这么简单。其实他所说的这个原理,也就是我们佛经里面所说的“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象我们念佛,如果是心清净,见到的就是阿弥陀佛,不可能有这么多人事物在我们面前让我们生气,让我们烦恼,这些生气烦恼不是外面人的原因,是我们内在有这个生气有这个烦恼的问题在内在这个记忆,我们必须要把它清除掉。

我们花了一生的时间指责、治理别人,而不是治理自己

但是以前末学学佛,不会觉得是我自己内在有问题,而是时常说这是他有问题,他脾气不好,我见到就是这个人脾气不好。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脾气不好是我内在变现出来,外面人跟我一模一样。古时候,我们易经也说过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就看到原来我喜欢发脾气,在我周边人个个都喜欢发脾气,其实他们是一面镜子给我照我自己的心。

我当时还不想反思自己,去修正我内在应该清除掉我内在这些怨恨,而说这个人脾气怎么这么差呀,我还去指责别人。当时修蓝博士也说了一句话:我们往往都是喜欢指责别人,而且他就拿了一张卡通图片,他说,这张卡通图片是在北美有个人画的,他在书局看到的。他觉得很有意思,他说我们人花了一生的时间,三十年就是如何来治理别人,而不是来治理自己,所以修蓝博士说,以前他还没有学夏威夷疗法的时候,他也同样犯这个错误,他也是花很多时间想去治理别人,去帮助别人,其实并不是我们在帮助别人,而是别人给我们一次机会来帮助我们,清除我们自己本身这些垃圾、这些记忆。

当时在上课时候就有一群人出现,这些人报名的通常都是些治疗师。这些治疗师就问修蓝博士,我如何来治理来帮助我这些病人?病人有什么什么状况,就跟修蓝博士一一地提问题。修蓝博士说,并不是你在帮助他们,是他们给你一次机会帮助你自己,有这么多人,是这么多人给你这么多机会来修正你自己,是你内在有问题,你才会碰到这么多病人,要是你内在没问题,你不会看到的。如果你是学天主教,你会见到神,如果你学佛你是见到佛,怎么会有这么多病人来找你?是你内在有这些记忆重播,通过这些病人,需要清除的是你自己,只要你自己清除好了,病人就全部都好了。

别人的忏悔实际是个缘,把自己同样的业障从记忆中播放出来,要感恩对方

当时末学听到这一句话,很大的震撼,为什么?因为从2010年1月份,也是很感恩香港佛陀教育协会领导、胡居士,给我一次机会到香港来带这个忏悔班。当时末学就觉得我是在带忏悔班,让这些人来忏悔,也是同样犯了这个问题。其实我能够见到这么多人在我面前出现问题,并不是他们有问题,是他们给我一次机会,清除我这些杀盗淫妄的问题。可是当时还没见到修蓝博士之前,自己没有感恩心,没有忏悔心,看到别人忏悔了,这些人需要忏悔,我已经忏得差不多了吧,不用再忏了,当时我的念头是这个样子的。等到我们在整理忏悔班文稿,当时也是事情特别的多,特别忙,所以当时看看其他老师可不可以帮我带这个忏悔班,就起了这个念头。可是老师们都很忙,后来就请教师父:我们这个忏悔班是不是要再继续,因为现在没有人来带了,是不是可以停一停?师父上人就说了一句话,他说“没有人带你就继续带,人活一天就得忏悔一天,直到死那天都得忏悔!”

后来就这个因缘,末学就继续带了。直到见了修蓝博士之后才真正生起感恩心,这是佛菩萨不离不弃,为什么?真正需要忏悔不是别人来忏悔,是我自己本身问题最多,需要忏悔。他们只是一个缘,让我看到我自己内在还有哪些负面的还没清干净,比如有人犯这个杀业,其实我同样的记忆播放出来的,这个人在我面前忏杀业,这是我记忆本身有问题,我得要清除掉我自己。以前没有这感恩心。后来自己就了解“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后 来每个上台来忏悔的,末学都在下面忏,感谢这个人的出现,帮我在清除我这些垃圾。以前我以为是在帮助别人,其实现在不是,是别人反过来帮助我。所以这念头一转之后,就变得很欢喜,为什么很欢喜?因为这境缘都是,不管是逆境也好,顺境也好,都是我修行学习的地方。以前没这个观念,现在终于有这个观念,所以末学特别感谢师父上人把这些佛法道理讲那么透彻。还有修蓝博士他活生生的一个人,在我面前看出来、做出来给我看,就是我们只要对一切境缘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一切的问题就全部可以解决。让我生起了坚固的信心。

那师父上人也说,为什么修蓝博士他这四句话能够起这么大的作用?而且当时他才学一年多,为什么我学佛这么多年,没有起这么大的力量?尤其这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为什么我没有把这个能量给念出来,问题到底在哪里?就是因为我不承认一切法是我自己变现出来的,所以我通常只是会用指责、抱怨,也就是修蓝博士他所说的,我们有很多这些负面的念头,什么念头?比如说恐惧、内疚、悲伤、成见、怨恨、嗔恨、争执、绝望、怀疑、责怪、想、还有困惑、焦虑、自以为是,他列出来十四条,一般人的通病,这十四条我都有。这就是为什么我念佛功夫不得力,因为我心不清净,被这些妄念,也就是这些恶的念头让这个心不清净,佛号就念得不得力。

清净心的磁场大得不可思议,可改变境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后来自己了解一切境缘是自己变现出来,听完修蓝博士一个多月之后,刚好有这个因缘,这因缘就是要回台湾,当时在回台湾的时候在机场等机,等了三个多小时的飞机,但是还在等。当时内心就很抱怨,怎么能等这么久啊,当时晚上十二点了!从八点多等到十二点,全机场人个个都跑去服务台抗议,也不早说要等这么久,有些人就在抱怨,末学心里得意呀,还好我还没去抱怨,还没做得那么难看。等到再过几分钟之后登机了,这一登机大家都坐稳了,心想飞机就要飞了。坐稳之后机长就广播:因为现在全香港机场只剩下一个跑道,不管是起飞还是下降,是共用一个机场,所以全部的飞机都延误了,而且需要排队。我们这部飞机根据这个消息,是还要再等三个多小时,换句话也就是说要等到天亮。当时这内心就有一股很不满,然后就看到每个人都跑去前面,给这些空服小姐抗议,整个飞机就一片混乱。当时自己还不晓得啊,要负百分之百责任,我们很习惯地遇到境缘就是不满、就是抱怨,也就是修蓝博士刚刚所列出来的这十四条,责怪一切境缘。这个下意识马上反射动作就是责怪、抱怨、抗议。我内在这个念头虽然还没讲出来,可是外面这些人就表演给我看,个个去抗议。

后来末学就想到前一个月修蓝博士来见师父,他说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哪,我是佛弟子呀,已经学了十六年的佛,我今天怎么还是这个样子,当下那一念忏悔心出来了,自己知道错了,负起责任来,知道这一切境缘是我自己变现出来的,我可以变现好的,我今天怎么变现成这个样子?我该忏悔我自己,当时就很惭愧,我就赶快清除。我清除的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四个字,我就很至诚心念阿弥陀佛,念了十五分钟。这个机场当时末学这个念头就想对不起,这个机场的所有人以及这些飞机,包括在其他国家等候他家人这些人,你看我变现出来让大家恐慌、害怕、忧虑、牵挂,这飞机没有办法及时抵达。当时一念真诚心出来,至诚忏悔心出来,念佛给这些所有人,我变现出来这些人,给他们回向,十五分钟之后,这机长就广播了,他说“很幸运,我们这架飞机呀在十五钟之后就要起飞了”,末学才突然了解,我们负起百分之百责任不吃亏呀!以前以为说,这负责任好象我就损失可大了,但是这一负责任,马上这境缘它就改变了,果然十五分钟我们飞机就起飞了,这些混乱的境缘我就看不到了。修蓝博士说,一切境缘你看到的、你听到的,别忘记,你都是在场,就是因为你在场,所以都是你变现出来的。要不是你变现出来,你连听都听不到,你看也看不到,所以你就得要负百分之百责任。

从意念下手,对境缘负百分之百的责任,整个虚空法界都会受益

当时在台湾上课的时候,修蓝博士为一个女众(解答问题),因为这个女众她就抱怨台湾经济的问题,她说,呀!这台湾经济怎么搞成这个样子?修蓝博士说,你要负责任,你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你要清除啊,是你记忆播放出来台湾经济有问题。这女众马上说,我又不是台湾的经济部长,这关我什么事啊?我又不是政府官员,关我什么事呀?修蓝博士说,你只要清除,这个金钱它就会去做该它做的事情,一切万事万物都是美好的,今天你看不到 万事万物是美好的,就是你内在有问题,你才会看到台湾经济有问题。当你清除的时候,不是就你一个人得利益,整个宇宙、整个虚空它都回归到自性,都清净圆满。

末学听到的确很震撼,原来我们的努力不是只有一个人受用,而是整个虚空法界都得受用。师父上人也说,我们一念都是周遍法界,所以它这个四句话其实它是从意念下手,他说负百分之百责任,不是说你一定要去做什么事情,你行为上去做什么事情,而是你这个念头,重点是在这个念头,你负起责任,知道是自己把它变现出来的,是自己的问题,你不会再去指责外面一切人。所以他一直强调,一定要对境缘负起百分之百责任。如果你不负起百分之百责任,那只有制造更多的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那认识问题之后怎么办?当下就清除,他清除是用四句话,刚刚所念的这四句话,他说,你只要专注念这四句话,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你本来有问题的,他就变成综合没问题了。

阿赖耶识有我们无量劫的记忆,记忆的重播就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起现行

就像我们念阿弥陀佛也是这个原理,这个原理是在哪里?就是在这个图,我们这个潜意识,大家可能因为镜头也比较远一点,可能看不到字,但是却可以看到这个图,这个图下面的部分它叫潜意识,它把它当做一个小孩,内在小孩,我们佛法里面叫做阿赖耶识,他有我们无量劫记忆,我们自己本身可能都忘记了,但是这个阿赖耶识它的记忆永远都是在的,也就是师父上人所说的“十法界种子都在这个阿赖耶识里,我们以前造过的任何业都有,天人也当过,地狱也去过,所以这十法界种子都是在这阿赖耶识”,他说我们见到的这些问题,比如说刚刚所说的这个经济问题,不是经济有问题,是你内在有问题,内在的问题在啊,所以它只是你记忆的重播,也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起现行,依佛法的角度来说,起现行,如果你一直只是注意到这个问题,你不清除,问题它是不会消失的。

如何清除内在垃圾?当下念阿弥陀佛,当下回归到自性!

那你如何清除?他说你只要注意用方法清除,他的方法就是刚刚所说的“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请你原谅我”,所以这个潜意识,我们的意识就像母亲一样,你只要告诉他,我们现在清除吧,他马上它就回归到自性,就没问题。同样的,我们念佛法门,就是念这句阿弥陀佛,当下就回归自性,当下就没问题。我们一直说这个问题怎么那么困扰,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其实根本不要去想,想本身就是一个妄念,你只要当下念阿弥陀佛,......当下回归到自性;我们念佛也是一样,经上也告诉我们: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遇到问题不是,现在都想想还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呀,其实最好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当下马上提醒,赶快清除。我们清除方法就是念阿弥陀佛,当下就回归到这个佛性。为什么?因为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是心是佛,是心做佛。师父上人讲经常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以前末学听经听了十六年,这个名词已经滚瓜乱熟,都会背,但是遇到境缘来的时候,不会用,不相信自己本来是佛,对自己没有信心。看到修蓝博士他任何事情,他知道他自己本来他是清净的,他能承认我们都是神创造的,每个人都是清净的。我就反思,我怎么这个信出问题啊,我怎么不相信我本来是佛,我本来是佛,现在又念阿弥陀佛,当然是佛,而且就是阿弥陀佛,还不是其他佛!不需要心外求法。得到这个方法之后,很开心,很有信心,这叫信自。藕益大师所说的这信愿行,这个信自是最重要。从修蓝博士他这个讲演,看到他本人之后,让我了解什么叫信自。对自己有信心,知道说自己本来是佛,而且我们当下就念佛,就象他当下清除,他说当下清除马上回归到自性,我们当下念佛,同样这个道理。他用上了,他只是方法不一样,所以我们当下念佛,当下就是回归自性。

患癌症的儿子帮助母亲清除无量劫来的恐惧、忧虑、牵挂、无助等包袱

那有个妇女呀就问修蓝博士说,你看我那个儿子得癌症了,怎么办?医生说现在半年就得走了,我如何帮助我儿子?修蓝博士就说,要帮助的,不是你帮助你儿子,是你儿子给你一次机会,帮助你自己呀!末学一听,怎么是 她儿子给她机会帮助她自己呀,修蓝博士说,你儿子是你潜意识播放出来的记忆,是你这个内在有这个癌症的问题,你从你儿子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是什么?妈妈就说我感受到恐惧、害怕、忧虑、牵挂,不晓得儿子哪时候哪天就要走了。修蓝博士说,你感谢你儿子的示现,那你看到你内在还有这么多垃圾需要清除,回归到清净心,没有他的帮助你能够知道你内在有问题吗?这妈妈突然醒悟过来,原来不是她帮助儿子,是儿子给她机会清除。她说修蓝博士说,这些问题是无量劫到现在,他们不用这个术语,他说从创世纪初到现在,这些包袱你都一直背负到今天,也就是你背负了你的恐惧、忧虑、牵挂、无助到今天,你都从来没放下过。今天你儿子再给你一次机会,让你看到你本身的问题,让你去放下你这些烦恼,放下你这些垃圾,你只要当下负起百分之百责任,原来这就是我内在有问题,我努力清除,儿子就没问题了。为什么?神创造的每个人、事、物都是完美的,今天为什么你看到你儿子有癌症,这是你内在出问题,不是外面有问题,所以这一点也让末学体会到,这的确是如此。

修蓝博士要把爱和平静留给人间,我们留下的是怨恨恼怒烦?

以前末学是烦恼习气很重的人,都觉得每个人身上都有问题,我能看到别人问题,不是外面别人有问题,是每个人给我一次机会,来清除我内在这些不好的。修蓝博士说,就像一个黑色的东西挡在你面前,你需要把这黑色东西给拿掉,他们的出现让你看到你自己还有这些东西也要清除,他也说他来到人间的目的,他是要回归到清净心,回到空无的状态。那我们念佛的目的是要成佛,成佛最快速的方法就是求生极乐世界,而且我们这方法还不需要把这些记忆全部清除干净,能够带业往生,只要能够伏住,就能够带业往生。

那末学就想到,那为什么之前这个念佛功夫不得力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浪费了太多时间、体力在指责外面的人事物。当时帮修蓝博士写书的一位作者也说,他说责怪别人往往是比负起责任来得容易呀!后来他也发现这是他的一个大问题,所以后来他遇到任何境缘学会的第一个:负起百分之百责任,不再责怪,他把这责怪呀给清除掉。他们清除这个内在这个记忆,也就是潜意识记忆也是有方法。修蓝博士就说,莎士比亚的一首诗有写道,我们内在一股反判的力量,这股反判的力量是什么?就是刚刚末学所念的“恐惧、忧虑、牵挂、甚至争执、怀疑”,这些都是负面的。以我们佛门的术语来说,我们有二十六个恶心所,有十一个善心所,这个反判的力量它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十六个恶心所,这二十六个恶心所大概是什么?就是贪嗔痴慢疑,也是有怨恨恼怒烦,这些都是叫我们恶的这个叫我们反判的力量,他说这个反判的力量都是储藏在我们这个阿赖耶识,也就是潜意识里面。我们现在如果说你用讨厌的心,你还是用恶心所。

师父上人说,我们人不懂得自爱,当时末学就琢磨一下,我挺自爱我自己,我也不会去自杀,我哪会不自爱?师父上人说,我们的自性跟习气一直在冲突,试问我们连自己都不会自爱,我们哪会爱别人?所以当时修蓝博士来见师父上人的时候,师父上人就说,因为修蓝博士当时有人就请教他,您来到人间,离开这人世间,你想留什么给世人?他就说我想把爱留给世人,我想把平静留给世人。末学反思,那我留什么给世人?我把怨恨恼怒烦天天在造作,是留这些给世人,就觉得很惭愧呀!人家是需要他所在的环境都是平静的,都有爱。师父听了之后就说,我们这些人都没爱心,当时一头棒喝啊把我给打醒!的确我就是如此啊,我生活当中不是去爱人,而是时常遇到不如意的境缘的时候我就讨厌这个人,就想躲避这个人,都是恐惧害怕,就是用负面的东西。

我是个佛弟子,我今天怎么变成这个样子?根本连佛弟子的资格都没有,不入门哪。这个最基础的,修蓝博士他也没有任何宗教,他只是一个很平常的一个人,他只是用这四句话,人家竟然能够有这个爱心出来,有这个感恩心出来,我怎么没有?所以当时末学就很反思这个问题,那原来就是没有负百分之百责任。那修蓝博士他能够一切境缘负起百分之百责任,所以他不会再用这些负面的念头,在处事待人接物,他是用一片清净,他清除到后来他内心的确很清净,我们在他身边都能够感受到,那个磁场特别祥和,特别平静,特别的舒服,所以也才让末学才知道原来佛经里面的东西很可贵,他只是落实了我们佛经里面的一句话,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他就能够得到这么大的利益。修蓝博士诚信他的四句话可解决大问题,我们对阿弥陀佛有多少诚信?

那自己就是这十几年来没有完全听懂师父上人的话,没有去落实,师父上人也说:你真信你一定真落实,没有落实表示你还不信,师父老人家他把这个信愿行一语道破啊,原来我自己没有信心自己不晓得。那遇到任何境缘烦恼境缘,我们总是还要去求求别人,看看师父上人帮我解决问题吧,求求一些老师大德们,这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呀?末学就看,修蓝博士全世界的人来请教他,我这家庭有问题,小孩还有癌症问题,这个国家经济出了问题,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修蓝博士说,你只要清理就可以了,就念这四句话,这四句话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末学很震撼,他对他四句话老祖宗的这个传法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我反思我自己念阿弥陀佛,对阿弥陀佛信心有多少?我们遇到问题来的时候不是赶快念阿弥陀佛,而是先找找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解决,生病了找找一些药,遇到了人事有问题,找找哪个人来协调沟通,从来没有想到自己本身就能够解决所有的大小问题,包括整个宇宙的问题,所以经上也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自己原来是不信佛自己不晓得。

修蓝博士修学的心路历程,老师只靠清除他自己,修蓝博士女儿的病就自动痊愈

所以藉由修蓝博士的示现,也让末学体会到这个信的重要性。他对他老祖宗这个传法刚开始他也说,他第一次要去学这个夏威夷方法的时候,他刚开始是带着怀疑的态度,那怀疑态度让他就学不到东西,他看到他老师在念念有词,他觉得这老师是否有问题,当时他还是缴了学费,也不管缴了多少学费就跑掉了,不再学了。他第二次不晓得为什么一股力量吸引着他再去跟这个老师学,所以他又报了名,又缴了一笔钱。去了之后他老师又说一些很奇怪的话,因为修蓝博士他本身也是在美国念完博士,好象是治疗师,治疗这些残疾儿童的一位博士,所以跟他以前所学这一套完全是不相同的,他很排斥,所以他也第二次又跑掉了。到第三次的时候,又一股力量让他想去跟他这个老师学,因为当时他女儿的身上流着血,一种皮肤病,都治不好。所以当时他才又去见这个老师,没有想到他的老师,见了几次他女儿之后,他老师也没用任何药,他只是清除他自己,他女儿的病就会好。修蓝博士当下看到,原来负起百分之百责任可以治疗任何的问题,他才死心塌地跟他这个老师学。

所以他也跑了三次,后来他就是努力学一年多,他真相信之后,就努力学一年多,他就能够治疗三十几个病人。他也说,以前他学的在美国拿到有关治疗这些残疾人,他花了好几年时间,大概有十年左右,去治疗这些残疾儿童,但是都没有改观,这些病人都没有好。但是后来他能够看到一个效果,就是只要改变自己,外面境缘都会改变,这其实就是佛经里面所说的依报是随着正报转,我们自己本身没有问题,外面境缘都是清净的、圆满的,是我们内在有问题,才会变现出这些外面的境缘有问题。所以修蓝博士他就努力清除他自己,后来现在他这个心就特别的清净。

修蓝博士清除自己内在的气喘病记忆,一位妇女三十几年的气喘病痊愈

当时有个妇女,她是得了三十几年的气喘病,来见修蓝博士,她很苦恼,因为她这个气喘病已经好几十年,也看了很多医生,但是都没治愈,治疗好。她就请教修蓝博士啊,她一来见修蓝博士就开始抱怨,她这个病如何痛苦,她先生也不理会她,她病发的时候痛苦到什么样程度,唠哩唠叨的大概说了好几个小时。修蓝博士一句话都没说,他见到这个境缘他心里不断清除他内在,清除到后来,这个妇女突然就发现她气喘不见了,她很高兴,她就感谢修蓝博士啊,您帮我这个气喘治疗好,修蓝博士说,我没有治疗您的气喘病,我只是清除我内在有这个气喘病的记忆而已,效果就是一天。

分分秒秒做清除,无期待,因期待本身也是妄念

原来我们这个念力不可思议,当清净心起作用的时候啊,他只是四句话,师父上人说,我们要是清净心念阿弥陀佛,那个不得了啊,但是怎么我们自己身上的病治疗不好?因为我们就是太多了这些垃圾。修蓝博士说,都是这 些垃圾我们没清除掉,垃圾不在别人身上,是在我们自己。我们无量劫背负到今天,背了重重的这些负担,都不愿意放下,所以我们心不清净,所以他又提醒我们,分分秒秒都要做清除。

有人就问他说,你清除多久这个病人就会好?修蓝博士说,我从来没有想说我能够治疗任何人。其实我们想的我能治疗谁?起这个念就是妄念,那叫期待。他说,很多人还没清除就先问,哪时候能好?就是因为我没有任何期待,我只是专注地清除,而且不间断地清除,我也不问我清除多久对方会好,我都没这些念头。所以他说这个期待本身就是一个妄念,需要把它清除掉,你想得结果,这个念头也是个妄念,你要把它清除掉,为什么?因为我们就是有求的心,有求的心本身就是个妄念,就障碍我们,不老实啊,就像师父上人说的,要老实念佛。我们没有老实,我们古人也说不问耕耘,只问收获,我们还没耕耘就问问哪时候可以收获,这种心态其实就是不老实,真正老实人他就天天努力做清除,所以修蓝博士他每到一个地方,他每一天,他说我一睁开眼睛,我就是不断念我这四句话,睡觉我也念,我也教导我这个潜意识,放下这些全部负面的念头,一起跟我念这个四句话。他说当你要是能够跟你这个潜意识也就是我们所说这个内在小孩子沟通好,你睡觉时候他也愿意做清除,那最重要的就是你要用爱心爱他,这爱很重要。

告诉潜意识放下阿赖耶识的负面种子,我们一起念阿弥陀佛

刚刚说到,为什么师父上人说我们不自爱,我们其实是跟我们的烦恼习气在对抗,哎呀真讨厌,怎么又生气了?这个叫做对抗。修蓝博士说你只要爱他,告诉这个内在小孩子,妈妈对不起你,这妈妈是指谁?这个意识,我们本身知道就是这个意识告诉他,无量劫让你们受了这么大伤害,我没有关心你,让你背负这么多嗔恨,这么多怨恨,妈妈知道错了,我们今天开始,用这个爱心告诉他,不要再用这个负面的,我们放下,我们一起念阿弥陀佛,我们念佛法门就告诉他念阿弥陀佛,修蓝博士是告诉这个小孩子,告诉他我爱你,我们一起做清除,我们就念这四句话。

我们念佛人是用四个字阿弥陀佛,他说,当你教会这个内在小孩子的时候,他会欢喜跟你配合,晚上睡觉他也在清除,帮你清除这些负面的记忆,负面的意念,所以小孩子他就恢复到自在快乐。那我们要是会用的话,我们劝导他也放下阿赖耶识这些负面种子,我们一起念阿弥陀佛,当你有耐心来对待他,用爱心对待他,你知道你过去无量劫你都一直在伤害他,那他伤痕累累,你从来没有去注意到他,现在你注意到他之后,你告诉他我们一起念阿弥陀佛,放下这些负面的记忆,慢慢这个小孩子他就愿意配合,晚上睡觉他也能够做清除,所以心就很快恢复到清净心,所以他说不能用对立。这对立我们人会跟我们自己对立,同样的,反射出来就是跟宇宙万事对立,我们遇到某个人,哎你看这个人又生气了,其实不是他生气,他是你内在变现出来,他也是你内在小孩子一部分,变现出来的这个人而已,他在提醒你,你内在有对立,你内在有怨恨,要清除的是你自己,不是他。所以我们师父上人说,这佛法也叫内典,一切从内求,修蓝博士他这个方法也是从内求,所以用内求才能够找到智慧。

何美慧博士修学效益

那末学这一年多,从3月21号到见到修蓝博士到现在刚好是三月底,一年,就发现负起百分之百责任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烦恼降低了很多,虽然自己还没有完全负责到百分之百,但是感觉到智慧有点慢慢开始了解了一些东西,不会像以前糊里糊涂;

第二个,就是感觉到看每个人都很可爱,就好像跟自己是一体,以前跟人感觉有种距离,觉得他是他我是我,好象我们没有任何的关系,现在就感觉到好象每个人就是自己,那即使这个人骂我,我就会赶快清除,我不会哎让他这个话语所转了,哎就感觉到真好。而且我就会认识到我原来以前像他一样骂过人,他是在帮我消业,而且同时我认识到这是我自己变现出这个人,而且我也曾经造过同样跟他的这些言语举动。我当时我会忏悔,看到这个人出现骂人的时候,我一方面忏悔我过去骂人,给无量劫我所伤害,因为我这个骂人的语言所伤害的所有的人、事、物,还有包括修蓝博士也说,当我们讲话的时候,桌子也会听,我们骂人的时候也会在伤害桌子,因为他们都有感知,怎么知道?修蓝博士有一天,他在清除过程当中回到家里,他脱下鞋子,要放到鞋柜上。那鞋子就告诉他,我不要在里面,我要到外面阳台,后来他就把鞋子扔到外面去了,接着又告诉他,我不要在外面,我还是想在鞋柜里。修蓝博士就问它,你到底要在哪里?一下子说要在里面,一下子说要在外面,那鞋子就说,我还是在里面好。两个小时之后,突然倾盆大雨!修蓝博士就说,万事万物都有感知,他知道呆会要下雨,所以它不要在外面,它要在里面。

那师父上人也说,以前日本江本胜博士他说一切答案水知道。水都知道,你看你用爱心对它,它的结晶特别漂亮;你用怨恨心对待它,它的结晶就特别丑。所以我们人的起心动念甚至万事万物,不管你跟他讲是日文也好,英文也好,你看水它没有学过英文,它也会看英文,它也没学过日语,它也能听,它也能看,它都懂。我们去学,学了半天都还学不会,我们人的本能已经失去了。到底为什么失去,就是我们这些怨恨恼怒烦,这些负面情绪把我们整个能量,把我们原来的智慧德相整个都丧失掉。

起心动念会伤害很多有情和无情众生,以及场地

所以末学发现,哎呀原来我们一个起心动念啊,修蓝博士来见师父上人的时候也说,我们的起心动念桌子知道,地板知道,万事万物都知道。末学就看到,原来我一生气的时候,我一骂人的时候,不是那个人受伤害而已,这个场所也受伤害。甚至这个桌子,有时候我们不高兴,拍了一下桌子,它的记忆也很痛苦。我们对它都没有爱心过,清除它这个负面的记忆,后来末学看到人生气的时候,让我清除的东西就很多。为什么?我就知道我过去也是这样对待人,不仅是伤害这个人,一个人他也有父母,他有历代祖先,他父母、历代祖先要是看到我骂这个人,他父母、历代祖先也是可伤心,可难过了。

还有,这个万事万物啊,像这个空气里面原子分子他们也生气,他们也伤心难过,都是因为我这个念头,我这个言语、我这个行为举动,伤害的人事物竟然就是这么多,可以说虚空法界都伤害到了。那怎么知道?修蓝博士也说,他在上课的时候,刚好这个班是在美国上的。有一个黑人,非洲的黑人,可能他在美国出生,他也来参加这个课程。那个美国黑人他也是对于他这个愤怒啊很生气,很困扰,他就问修蓝博士,我这么喜欢生气,如何克服啊我这个生气的意念、行为举动啊?修蓝博士就说,别小看哪,你这一念的生气,在非洲一个妇女怀孕的时候可能就生不出来啊,就是因为你这个念头,这个男人一听,我是在美国,怎么跟非洲有关系呀?!我们一般都是对境缘不负责任,其实万法是我们自己变现出来的,我们看到哪个地方有海啸,修蓝博士刚开始来的时候问定弘法师,你看到海啸怎么办?定弘法师就回答:原来我内在还有贪心。修蓝博士就很高兴,就说对了!万事万物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如果自己内在没有贪心一定看不到海啸,如果你内在没有嗔恨心,看不到那位妇女在痛苦,在生小孩子产生那么痛苦。凡是你能够听到、见到都是你自己变现出来的,要负百分之百责任。

一个意念周遍虚空法界,没有时间、长短、距离限制

四句话也的确让末学了解到,我们这个意念都是虚空法界都知道,没有时间、长短、距离,那只是我们的妄念造出来的。我们想想那是五年后那个非洲妇女生产,它是五年以后的事情,跟我什么关系?现在我在生气,那关五年后的人好象不会罹难吧?应该只是目前吧?其实时间跟空间在佛经里面所说那是一个幻相,影响面太大太大,只是我们自己粗心大意而已,没有了解到。所以修蓝博士也说,他还开玩笑地说,当时啊上帝在创造亚当和夏娃,这亚当和夏娃上帝就告诉他,你们千万不能吃这个果实,要记住。然后亚当跟夏娃都很乖,好,我们会记住的,而且互相提醒不能吃那个果实。后来有一天,这个夏娃好象一个蛇来怂恿,夏娃就告诉亚当说,我们吃吃看吧,吃吃看吧。刚开始亚当还是不可以,不可以,上帝说不可以。后来,夏娃不断地怂恿的时候,亚当后来就吃了,整个他的烦恼就出来。这时候上帝就告诉他们,就问,亚当,我叫你不能吃,为什么你还吃?因为他心可能不清净了。然后亚当就说,是夏娃让我吃的。这时候,夏娃马上就不高兴了,为什么?因为亚当指责她,她说我们后面的这些子孙啊就得为我们的祖宗负责任,为什么?如果当时亚当说,对不起,谢谢你,请你原谅我,是我的错的话,夏娃不会 那么生气。所以后来为什么男女之间有很多这些不协调,这些怨恨,其实当时,如果亚当负起责任我们后面的人都没有,全部都清净。是因为当时我们这个祖先没负这个责任,所以我们后代子孙就得努力去做清除。

我们看一下时间跟空间,虽然他这个很简单,也是开玩笑的一个故事,但是别小看,我们都是无量劫来阿赖耶识的记忆才播放出这些境缘出来,如果当下大家负起责任,这个宇宙整个是清净的。而且修蓝博士也说,当下如果我们能够负起责任的时候,努力做清除的时候不是一个人受益,不是只有亚当清净,夏娃清净,是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得到清净自在。之前大家没有这些怨恨,万事万物都回到清净。

他在上课的时候就问上课里面的人,当时大概有三十几个人,他就问大家:你们知道吗?这个教室有多少人吗,有多少众生吗?大家就东看看西看看,也就是有三四十个人吧。修蓝博士说,不是啊,是百万计的生命,就是因我们当下清除的时候啊,他们都回归到自在,回归到圆满啊。我们才知道说,我们这个念头真的是周遍法界,当我们专心,同样的道理,他当下清除只有念这四句话,我们当下念这阿弥陀佛的时候,同样受益的不是我们看到只是利益自己,我们回归到清净的时候利益的是万事万物,百万计的这些众生都得到这句阿弥陀佛佛号威神的加持,所以师父上人说,为什么这句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其实我们看到真的是如此。

念念成形,形皆有识,念头变现出万事万物;爱心收回他人的爱意,嗔恨收回他人的嗔念

藉由修蓝博士他只是把我们佛经的道理用在他这个方法上,用在他这个生活上,起心动念上,他就得到这么大的收益。我们同样的,我们要是为一切境缘负起百分之百责任,一切问题就没有了。那另外一个问题,师父上人也说,我们这个念头有很多,就像弥勒菩萨跟佛这个对话,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也证明我们的念头是变现出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我们变现出来的,所以为什么要负百分之百责任,因为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我看我不承认,我怎么会变现出这个人啊?,其实我们就是对经还是怀疑,你看这个信心多难!如果知道对方就是自己变现出来的,我们会忍心去指责对方吗?指责对方就等于在指责自己,修蓝博士也说,当我们用这个爱心爱一切人的时候,我们收回来的全都是别人的爱意。当你不断指责别人的时候,你收回来的就是全部人都指责你。所以我们这个念头真的都是周遍法界。

然后啊当时那个同修,他也之前,他也同样有比较烦恼的怨恨恼怒烦,因为末学呀本身也是如此,所以你就可以看到同样这些例子。这个同修他又说,当我在生气的时候,他就看到,好象万事万物每个人给他的眼神,都是很嗔恨,甚至连一只猫看他也都是不正眼看他,都是瞪他一眼,连这个猫都能感受到这个人的怨恨恼怒烦,收回来的全部都是怨恨恼怒烦。后来这个同修他就努力地清除,他也知道错了,给这个猫说对不起,他内在而已,他没有说跑去给猫对不起,他只是改变他的念头,给他念头回向,用爱,知道自己变现出的境缘。然后他就发现,这只猫看他就很祥和,也很欢喜,不再跑掉了,不会说瞪一眼之后就跑掉。

大狗小狗日日吵架的因缘

那同样,末学也是有同样的一个经验,因为我们在澳洲有两条狗,隔壁邻居养的。这两条狗其实啊我能够看到他们,我真的是要该忏悔呀、改过。因为当时自己也是很麻木不仁,只是邻居家养的两条狗,跟我家有什么关系呀?那两条狗一大一小,这小的狗很凶,它会去骂那只大狗,骂这只好象是牧羊犬,很大一只啊,大大的一只。它一骂,这小狗很小一只啊,小沙皮狗。它一骂它的时候,那只大狗就哇,嚎啕大哭啊,哭到左邻右舍个个都很反感,哎呀两只狗又吵架了。然后,只要这只狗一开口,那只马上哭,这个动作是配合得完美无缺,而且是一天从早到晚,要吵个几次架。那哭嚎的时间有时要哭上一个多小时。以前住澳洲的时候时常听到啊,哎呀这两只狗真的是啊可讨厌了,天天哀嚎着,一般听说家里边有丧事才会这个样子。后来啊不晓得其实这两只狗啊,只是我内在播放出啊这两条狗在我面前,我内在还是会有这种嗔恨,还是会有骂人,还会对人批评。后来有一天我同修就跟我说,你不觉得吗?你呀说我的时候啊,就像那个小狗在说那个大狗,咦,还真象啊。后来,末学看到修蓝博士这个方法之后,自 己就不断清除,哎呀原来我以前造作这么多恶业啊,这个习气这么重,努力清除的时候,后来我见到我同修,我就问他,你看看那个我们邻居家那两只狗,还有没有时常哀嚎吵架,他说啊好象比较少听到了。

脚伤痊愈的启示

所以真的是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如果内在没有这些充满怨恨恼怒烦,不会看到外面境缘天天给我们表演怨恨恼怒烦,我应该是见到阿弥陀佛啊。我怎么念佛这么多年没见到阿弥陀佛,而是看到身边人都是怨恨恼怒烦天天围绕着啊,他们其实就像一面镜子,给我照我自己。所以发现一切负起责任真的很开心,而且不仅对外面境缘那个感恩心生起来,对治疗身体疾病也特别有效。这末学也是无意中发现的,因为刚好在见修蓝博士大概前三个多月吧,刚好是过年前一二天,刚好自己在爬楼梯的时候就扭了脚,扭了脚之后,当时很痛啊。当时就给念佛,念佛就能够治疗,阿弥陀佛,阿伽陀药啊,能万病总持,能够医一切病。所以当时对阿弥陀佛挺有信心的。然后我就念阿弥陀佛,希望这个脚它自动会恢复正常。所以也是坚持不看任何的医生,但是念了三个多月,那个脚虽然没那么大痛,但是每次拜佛拜一二拜,就感觉到是憋着脚,还是痛,所以就不大敢拜佛。

直到见到修蓝博士的时候,末学才知道原来我那个心念还是错的,我没有对这个境缘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为什么?因为其实是我念阿弥陀佛,我当时心想,可能这个楼梯呀是做的高低阶,让我踩空了,当时有那个一念啊是抱怨那个做的人,把这个楼梯给做成高低阶,那自己没有察觉到,自己这种抱怨,抱怨外在就是因为这个楼梯造成我脚的伤害,而不是我自己内心变现出来的境缘。其实我在跟楼梯对立,这个意念我没有看到。后来,我每天晚上睡觉时候啊见到修蓝博士以后,晚上睡觉的时候就躺在床上,跟这个脚说对不起,让你们踩空了,是我变现出来让你踩空的;也跟那个楼梯对不起,并不是你做高低阶啊,我变现出来的,我没有负起责任。所以就每天晚上对不起,然后念佛给他回向,也回向给那个做楼梯的工人,为什么,我这一念埋怨呀,做楼梯的工人也听到了嘛,你看,他做楼梯让我们踩,我不但没有感恩心,还埋怨他做高低阶。就觉得自己真是惭愧,学佛学成这个样子,怎么感恩心都没出来,只会遇到境缘就是抱怨抱怨抱怨,所以自己看到自己都是在抱怨。

后来当时自己这个一念惭愧心、忏悔心出来,再给他念佛回向,每天就是躺在床上要睡觉的前五分钟,就意念念佛回向。没有想到两个礼拜之后,自己当时没有求脚好这个念头,只是觉得自己心念实在是太差了。后来两个礼拜之后,在拜佛的时候突然就发现,哎呀怎么今天脚拜佛不痛了。后来走路的时候才发现脚真的不痛了,后来末学就反省,为什么之前我是念阿弥陀佛这脚还是痛,三个月都没有效果,我现在负起百分之百的责任,把我那个妄念也就是抱怨的念头、跟人对立那个念头,给放下了,这念佛就起感应了,我没求它好,它反而好,它好了我自己都还不晓得。

所以我们才知道师父上人讲经也说,生病的时候不要求病好,因为你求病好本身就是一个妄念,修蓝博士也说,你想,就像有些人清除,清除了大概几个月之后,就想问我儿子病怎么还没有好啊?这想求这个念头本身就是个妄念,应该要放下,要清除掉,修蓝博士也是这么说。那其实末学也是发现,自己这就像师父上人所说,当你无所求,我们念佛人只求往生极乐世界,其它的无所求。其他东西他自然当我无所求状态的时候,心它是清净的,它自然你没有跟任何东西对立,你念这句阿弥陀佛可能这个力量就出来了,你病不求好它自然就好。所以这个信真是的才了解到原来信是如何信,相信自己。那个清净心起作用不得了,一念十念都不得了。

当时也没有说念多久,就是晚上躺在床上想到就念,没想到当时也就忘记了,就没有把它放在当作一回事,只是很自然的,遇到了就给他念,没有说刻意要每天一定要对它怎么样,对他怎么样,这种强加意念其实他也说,如果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用强加用意念,一定要怎么样子,一定要怎么样子,他说这样子你是在伤害我们的内在小孩子,让他感觉到受股压力了,有压力在的东西其实它本身就是个妄念,不清净,它这种压力也是要把它清除掉。你想,让你这个赶快怎么样子,赶快这个本身也是个妄念,所以,这以前末学没有体会到,原来他其实跟师父上人所说的是一样的,只是你自己没用上,那用上之后,这个效果真的是很大。遇事不要想原因,而是要清除当时的负面情绪,当下念阿弥陀佛

那修蓝博士他也说,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要想因为什么问题,你只是把这个问题点,比如说他看到了车,塞车了,这塞车一般人就想,哎呀你看今天怎么又交通阻塞了?他说不是在外面啊,是在我们内在,内在什么原因造成今天交通阻塞,你也不用去找那个原因,你只要清除你的感受,比如说交通阻塞我们感觉是什么?烦躁、着急,哎呀剩下五分钟就要上课了,你要把你的烦躁,你的焦急给清除掉,为什么?因为是交通给你一次机会,清除你本身这些烦恼,所以我们感恩心就出来了。哎呀感恩这个交通啊,要是没有它的话,我看不到内在还有这么多东西,还没去清除它。

当时,末学也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刚好在不是见完修蓝博士之后,大概一个多月,这境缘就出现了。当我们努力要去落实的时候啊,这个佛菩萨也很慈悲,就安排很多很多境缘,让你天天有这个练兵的机会、清除的机会。那其实这一清除就是在消除业障,我们不吃亏呀。不是说我清除完呀很痛苦,我们清除了业障,而且这清除的时候,不是只有当下这个业,是无量劫这个业整个都在做清除。修蓝博士说,你当下不清除,你还要再背往后背,还要背无量劫呀?他虽然不是用这个解释说,他说以后啊还要延续好久好久时间你都会背着你这个业障,那为什么你不当下你就放下?去做清除?所以抱怨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当下努力做清除,那我们清除就当下念阿弥陀佛。

感恩和忏悔可以清除业障垃圾

当时有一天,也是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末学睡觉也是十一点多,就在尖沙咀,那是最热闹的地方,那晚上睡觉十一点多,一躺下去,当时也是刚好要整理一些文稿,特别的累,一躺下就想赶快睡觉,哎呀明天又有好多事情。可是,一躺下去才发现,哇!隔壁好象是那个马路啊,在整修,晚上施工。他不在白天工作,在晚上,因为那是马路,白天它有交通,不方便,它就晚上钻那个墙,钻得那个声音真的很锐耳,哎呀我心想,这怎么睡呀,才十一点多、十二点多,这么晚了,如何睡觉呀?当时就起了一念的抱怨,一念的烦恼,当下就又出来了。后来一想不对呀,修蓝博士不是说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我看到境缘都是我变现出来的,我今天变现出来这个人在钻马路,那不就是我的问题吗?你看制造这些躁音来恼乱别人,那我以前也是一样制造过这些躁音恼乱别人,哎呀刚好给我一次机会清除、忏悔吧。

当这个念头一生起来的时候啊,智慧马上出来,才知道哎呀你看我怎么没有感恩心,这个工人他工作不是为别人,他每天做这个马路在铺马路的时候,白天我是踩着这个地走,是为了让我们方便啊。今天我只是为了一点点我自己本身睡觉没办法安稳的睡觉,我去指责别人,别人所付出的这些努力我从来没有感恩过,然后这时候至诚给他念佛,给这些工人回向,给马路回向,无量劫都是抱怨你,对这些工程,对这些我不满的境缘,造成对立,我错了,给你们念佛回向。当这一念给他念佛回向的时候啊,哎呀我自己就觉得我很幸福,为什么?你看我多有福报啊,这工人他同样是人,他现在几点多,他也是人,他也要休息呀,我现在可以躺在床上休息,我多有福报啊,我竟然不知足,我还为了一点点躁音,还跟人家在那边计较。我是佛弟子,我心量怎么那么狭小,我怎么没有感恩的心,感恩他们白天为我铺马路,让我能够走在这路上这么样子自在,我只是一直不断地看别人的过失。当时这个忏悔的心一出来的时候,马上当下不到五分钟念佛回向完的时候,就睡着了。外面这个境缘多吵好象都没听到,你感觉到很欢喜,就觉得没有那个对立了。然后隔天也是一样,天天就是工程,好象持续一个礼拜。我一躺下去都是五分钟就睡着了,不再有抱怨心,外面境缘它是怎么吵人,无所谓了。

专注不间断可以获得三昧

为什么?因为自己不再受外面境缘干扰,其实师父上人说,能够不受外面境缘干扰那就是定功。其实修蓝博士啊有个人就请问他:你有没有在修禅定?修蓝博士说我修禅定不是盘腿打坐,我是眼睛张开了修禅定,因为我走到哪个地方,我就是专注在我四句话,我让我四句话从来都不间断,他能够成功的秘诀就是因为他不间断,这也是师 父上人告诉我们:我们念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我们时常间断,间断时间太长。当时末学就请教师父上人,他念这四句话是不是也是可以达到三昧啊?就是他们这个三昧啊?师父上人说是的,你要一专注,我们同样,我们念佛,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要净念相继,其实我们就是不问这个收获,只要天天就是努力念这个阿弥陀佛,当下就是回归自性。我们当下就是阿弥陀佛,这个道理就是这么样简单。可是我们时常会问,念一阵子之后会停下问问看,哎哪时候成佛了没有?还看看自己成佛了没有?

如何看待2012年的灾难信息?一念相应一念佛

有一次有人也问修蓝博士,你看看你现在是不是已经达到什么样境界了?你是不是达到耶酥基督的境界或者是什么样的境界?修蓝博士说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其实就问问是什么境界其实就叫做杂念,后来末学才体会到,为什么我们念佛功夫不成片?为什么念佛不能达到事一心,理一心?也是我们有很多的妄念夹杂。比如说,末学也在2012年的时候,刚好遇到有一些同修,这个同修也是去念佛,因为当时听到12月21日大难就快到了,他说他把他全家都处理好了,各个都带到念佛堂去念佛了。末学一想这也很好啊,念佛很好啊,他说可是,今天有个问题呀挺苦恼的,跟你探讨探讨一下。末学就请教他那是什么问题?他说我们念佛时候啊,全部念佛堂有大部分同修都跟我一样,出现一个问题。那就请教他,那是什么问题?他就说,我们念佛一看时间,哎呀剩下半年了,2012年就快到了,我现在还没有得功夫成片,往生还没有把握,怎么办啊?好着急啊。他说他平常念佛不想这个问题呀,就念得还挺法喜、挺充满的。那末学就告诉他,那你就别想哪时候得功夫成片,那不就天天念佛天天就生法喜啊?哎,他说可是不行啊,2012年就快到了,这可是大问题,没有功夫成片,万一灾难来的时候怎么办?

那末学就想到修蓝博士说的,我们其实啊就是时常在问哪时候得功夫成片,想求结果本身就是个妄念,这妄念要清除。就像我们念佛想求病好,这本身也是病啊,这个也是妄念。后来,末学就告诉这个同修说,你只要把你从2012年这个灾难这个信息,你看到这个感受是什么,他说恐慌、害怕,害怕自己去不了极乐世界,害怕灾难一来怎么办?那其实,要是我们知道一切境缘是自己变现出来,这个2012年的灾难不就给我们一个忏悔的机会,忏悔什么?你看我无量劫造了业,今天才有这个灾难讯息出现。而且第二个,忏悔你看我无量劫来就是背负着恐慌、忧惧、牵挂,一直都没有清除掉。今天只是遇境逢缘,它再度显现出来我们内在的问题,它让我们看到我们的问题在哪边,去做清除,去放下,我们知道之后要去感谢它,你看用感恩心,而不是用逃避、害怕的心,我们用感谢的心然后念阿弥陀佛,用忏悔心,这个妄念就不见了,当下你就是阿弥陀佛。当你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你当下念佛当下就是阿弥陀佛。你干吗还要停下再想一想,哎呀哪时候念佛功夫成片,哪时候成佛,你只要一直念下去分分秒秒都在做佛啊。现在我们是念了一阵子停下来看看,做佛了没有?所以当下你停下来看看做佛了没有,那一念就是没作佛。可是你一直念阿弥陀佛,当下那一念,一念相应那一念你就是佛,所以其实理就是这么简单。修蓝博士在上课时候他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啊,一两个小时就说完了。最重要的就是贵实践,去落实。有些人问他,那还有没有更多的?他说没有了,就是这么简单,其实他也想告诉大家更多的,可是原理就是这么简单,你只要真相信,你就是真得受用。重点是那个信心的问题。

人的妄念有多少? 如何转烦恼为菩提?

那其实在落实过程当中,就会发现,其实呀我们以前遇到问题本来是个烦恼,师父上人常说,要转烦恼为菩提,当下我们了解问题出现,我们能够知道我们内在出了什么问题,当下清除那个垃圾,就是转烦恼为菩提。当下那个烦恼就不见了,当下就念阿弥陀佛,而且念佛最殊胜的,就是我们求愿往生,你看我们这妄念一秒钟有一千六百兆的妄念出现,师父上人讲经也说,一千六百兆的妄念,我们有些妄念根本是察觉不到的,修蓝博士他也说,这个一分一秒钟里面有多少念头闪过?有百万的资讯闪过。但是我们的意识能够察觉到的大概只有15个,那换句话说,我们没有察觉的妄念很多很多,所以我们能够清除的是一种粗的,比如说我们怨恨心出来赶快放下,赶快转成阿弥陀佛。目前我们信愿出了问题,信出问题,愿就会出问题

那我们这个净土念佛法门它殊胜的地方在哪?就是能够带业往生。没有清除干净,我们求愿往生就能够出离六道轮回。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什么?就是这个愿心,末学从前一二天刚好有机会,也是请教师父上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很重要啊。师父上人说,你看莹珂法师人家念佛三天就作佛,就成佛。他为什么能够三天就成佛?第一个,他对这个净土法门有信心,第二个,有愿心,我们现在是不相信阿弥陀佛,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念阿弥陀佛。现在是活着的时候,问题来了赶快找师父,赶快找谁,赶快找谁来帮忙,而不会找阿弥陀佛来帮忙,也不会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的信出了问题,所以为什么我们念佛这个愿心也发不出来,本身对阿弥陀佛对极乐世界也不够相信。第二个,我们的愿心不恳切,因为第一个信出问题,愿就会出问题,我们不认识极乐世界,不想它有多好,师父上人说,主要还是听经不够。如果真认识极乐世界那么好,你现在就想走,根本不想多留一分钟,那为什么现在还想多留在这世间?他觉得这世间啊还不错,根本不想还有个世界更好啊!所以我们那个出离心就出不来。那这个行,念阿弥陀佛就若有若无,哎呀一想到就念念吧,有事来该生气还生气,该造业还是造业。有同修也说啊,现在的问题,你看我们现在这个念佛的心就是念不出来,但是念这个怨恨恼怒烦就很成为习惯,境缘不如意就马上怨恨,就马上抱怨,那其实,根本的原因还是不想一切法就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都是自己变现出来,首先这个信没有真信,所以那个愿也就发不出来。如果真愿、你真信,你知道我们这个心可以变现出这个坏人,同样的我们的心也可以变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没那么遥远,就是我们自己可以变现出来呀!但是为什么现在不愿意变极乐世界,我们还是变这些怨恨恼怒烦?因为我们就是习惯养成了,也不想它对我们伤害有多大,也不想如何做清除,不晓得清除有什么好处,那其实一直在放下过程当中,我们的智慧就出来了。其实负责任非常非常地好,以前末学会想,哎呀原来自己对一些境缘负责任,境缘马上它就改变。

及时清除发忏悔心,几分钟后事情整个改观

有一天,刚好也是我们在做一件事情,那当时就请个同修配合,可是他就好象也不是很欢喜配合,当时末学一看到他回过来这个电子信箱,当下也生了一个烦恼,哎呀怎么对对方的态度好象不是那么友善?后来马上就想到,哎呀一切境缘得负百分之百的责任,我以前可能就是这样的心念对别人,我就赶快清除了,给这个同修忏悔。给那些我伤害的,从前我用同样的手段、方式去伤害的很多的这些人,或者是相关的让这些众生不得利益的这个群体,当时这个忏悔面就很广,从心念里面就出来,我给他们至诚道歉,要改变我的态度,你看我以前用这种没有爱心的方式对待人,造成这么多人的痛苦伤害,那我现在感受到了,自己受伤害了,同样的我也是包括一切万事万法,以前我就是这样去伤害过别人。当时我就一念心忏悔,然后念佛功德回向。过不到几分钟,那个人马上又给我发一份信件过来了,哎这些资料我已经整理好了,给你吧。我心想哎怎么那么快呀,刚才才几分钟那个电子信箱是这种态度,怎么几分钟之后他就改变了?其实呀一点都不奇怪,如果我们真正相信佛所说的话,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用的都是善的意念,他整个就改观了。

大卫霍金斯博士:很多人生病因为没有爱,只有痛苦和沮丧,振动频率低于200者有病

那最好的意念是什么?就是这句阿弥陀佛名号。这怎么知道?末学也刚好啊看到,在美国一位大卫霍金斯博士,这位博士他很有意思。他是一位医生,他在美国很有名,他医疗了很多很多的病人,这病人是来自世界各地。他每天有时要接触到一千多个病人,他接触不了,他就请他的这些助理们帮忙,他说他只要看到这个人,当时他就看到了癌症病人,这个癌症病人是病入膏肓,几乎就是差不多快走了,他一看他就知道这个人为什么生病,因为从他身上找不到任何一个爱字,他只有痛苦、沮丧整个包附着他全身。他就知道这个人就是因为他没有爱,所以导致他的疾病。所以后来他就发现,凡是生病的人,都是用负面的意念。如果是人,他就说,人的振动频率如果是在200以上,他就不生病。通常这些人的振动频率低于200,这低于200是哪些意念?他也说喜欢指责别人,这个意念通常好象只有末学看了这个资料,大概只有三四十,你不断指责别人过程当中,就消减自己很大很大的能量,所以振动频率低于200。他就看到,这些人得到很多很多不同病,只要他这个意念改观,这振动频率200以上。它最高的指 数是1000,最低的指数是1。它这个1—1000它是以10的1次方到10的1000次方这样来算,所以1跟1000之间的等级是相差了很多的。不是说它是10的1次方,到10的1000次方,他说在这个世界上,振动频率最高的他看到是有700,这700以上的是开悟、觉悟的人,他这能量是特别特别地足,那这些人出现的时候,他能够影响一个地方的磁场。

他当时看到也是在天主教一位诺贝尔和平得奖,这个特瑞洒。他当时出现在这个颁奖会上的时候,他一出现,当时全场啊这个气氛相当好,全场振动频率非常的高,没有一个人起一个恶念,为什么?因为他的振动频率让全场的人都感受到这个能量啊相当相当地大,不起恶念。这其实就是佛经里面所说,依报啊是随着正报转。当这个人出现的时候,这个正报能量很高,整个依报啊这个能量就特别高。那其实这种场合我们虽然没有看到,我们也见到师父上人一出现在佛陀教育协会的时候,当场可能几百人就来了,大家见到师父的同时啊当下都是用欢喜的心,没有一个人生气啊。同样我们就知道,哎呀依报原来是随着正报转哪。当这个很高能量的人出现的时候,他就带动整个万事万物,所以他也说,当一个人那个有很负面意念的时候,不仅是伤害他自己,也让整个周围的这些环境啊这个磁场整个就变不好。

所以这医生他说,他做过这百万次案例,全球调查过不同的人种,同样的答案都是一致的。只要你振动频率低于200,这个人就有病。他就发现有病的通常在200以下,200以上的他就没有病,那200以上的意念有哪些?喜欢关怀别人,慈悲、爱心这些都是高的振动频率,达到400多到500,还有你喜欢慈悲喜舍,帮助别人关怀别人,净定安乐,这些都是很高的振动频率。那相反的,喜欢嗔恨,喜欢指责别人、怨恨人,这些都相当的低,这些低的振动频率就是导致癌症、心脏病种种病的原因。所以现在这个医生从这个科学角度告诉我们,这个意念真的是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的结晶是两层,比“爱”字的结晶更漂亮

修蓝博士他的治疗原理也是告诉我们,意念不可思议。然后,他也讲到这个开悟的状态振动频率很高,是700。他还没找到1000的,他还说这个爱跟慈悲都是很高的,700左右。那末学就想到啊,振动频率最高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那怎么知道?因为那个日本江本胜博士啊他做的这个水结晶实验,他说他给这个水看不同的语言,其中这个爱字这个结晶特别漂亮,所以他就请教师父上人,爱是不是宇宙的核心?师父上人说是。所以它的结晶就特别的美。那后来台湾有位刘医师,他也做这个水结晶实验,他也同样做这个爱,还有也给水听阿弥陀佛这个佛号,当时他给水听的佛号是我们师父上人所念的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发现这个结晶它是两层的,比这个爱字更漂亮,所以师父上人也告诉我们,这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真的没有错,而且这句佛号又能够让我们今生当下就成佛,尤其我们念佛求愿往生,虽然烦恼习气还没有完全去除,可是我们只要净念相继,就可以带业往生。所以师父上人也说这个愿很重要,叫愿求往生,才能够出六道轮回。

感恩所有人和万事万物,看到他人的习性是因为我们的习性跟他相应

修蓝博士一直强调在不间断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做清除过程当中,也就是我们不断念阿弥陀佛过程当中,我们对一些境缘不会再埋怨了,这个内在智慧就天天开启。见到什么人事物,其实每个人事物都是来帮助我们的,都来成就我们的,就像修蓝博士说,他感恩来到世间的每个人、每件事、每件物,因为有他的出现才能够让他看到自己内在哪些还没有清除干净,所以他不是用这个抱怨的心,而是感恩一切人事物。如果我们能够对境缘负起这个百分之百责任,感恩一切人事物的出现,其实万事万物都是自己变现出来的,我们就没有冲突,没有对立,其实宇宙就在自己心中。心中变现出整个宇宙,因为万法唯心。那藕益大师他也说过一句话,他说这个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啊,那只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为什么我今天看到他的习性?是我的习性在跟他相应啊,是我自己有问题,不是他有问题,他都是佛,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他这个佛性永远都是在,不管他今天烦恼习性有多重,他都是佛,我见到的为什么不去见人家的 性,而是见人家的烦恼习气?师父上人也说,那明心见性的佛菩萨他不是见人的习性,他是见人的本性自性,所以他能够明心见性。我们为什么见不了性,就是因为天天用烦恼习气去跟别人烦恼习气起相应了。......末学希望藉由这个分享,自己在修学路上这个不足之处以及不会落实佛法的地方跟大家一起分享探讨,其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也请求师父上人、以及法师、还有诸位大德菩萨们给予批评和指导,感谢诸位菩萨们的护持,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第四篇:组工干部应内修以品、外律于行

组工干部应内修以品、外律于行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组工干部队伍建设成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过硬队伍,这为全面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出色完成组织工作任务指明了方向。“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成为新形势下“卡量”组工干部乃至全体党员干部的“尺子”。

人的一生可以概括为两方面:做人与做事。这两方面又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品”和“行”。“品”即人品、心性,是做事的内在动因,是人生的“基因”和“种子”,决定了人如何做事;“行”即行为、举动,是做人的外在表现,是人生的“躯干”和“枝叶”,反映了人的内心世界。“重品行”,向我们每个共产党人提出了“内修以品,外律于行”的做人、做事的高标准、严要求。

“内修以品”要坚定信念。做人应该有信仰,有信心,信仰是引导走向成功的航灯,信心是到达人生顶峰的动力。共产党人要始终坚信共产主义,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信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要自觉“讲政治、讲党性”。成功的道路靠自己闯,美好的前途来自于自强,做人有困惑,做事有困境,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只有坚强不倒的信心与毅力。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敢于干大事、揽难事,立志向、树目标。有了信念和信心,才能有做人的本事、气魄和胆略。

“内修以品”要善良孝悌。“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的部分。没有善良,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就不可能有世界的和谐与美好。孝悌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美德,在家中要孝敬父母、爱惜子女、关心手足,忠诚地履行家庭责任;在社会上要尊重老人、保护儿童、视朋友如兄弟姐妹。爱是基本的善良情感,遇到乞讨者,我们就施舍,遇到老弱残,我们就让座,遇到迷路人,我们就送回家,一个微笑,一个动作,一句问候,并不难做到。善良孝悌,无非就是拥有一颗大爱心、同情心,有了善良的品性,就有真心爱父母、爱他人、爱自然的基础和可能,这也是衡量一个人品行道德的基本标志。

“内修以品”要宽容乐观。海纳百川,靠的是宽容的心,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狭隘。包容别人的不足,靠的是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人间的是非、善恶、喜乐,世道的好坏、冷热、宠疏,都要放宽肚皮,坦然接受,路才会越走越宽。要学会忘记,忘记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学会感恩,感谢生活给自己磨砺的机会,心灵充满阳光,生活自然灿烂。人到世间,不是为苦恼而来,拥有一颗快乐之心,见到的就是一个值得欢欣的世界,心中满是忧伤,见到的则是一个充满悲哀的世界,与其对不能得到的耿耿于怀,倒不如对已经拥有的知足感恩。快乐不能在心外索求,只能在内心寻得,存好心,做好人,乐观向上,这样就能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

“内修以品”要敏事慎言。“敏于事”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洞察力和判断力,是一种敏锐性和鉴别力。有勇气能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能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而有智慧却能分辨出何时能改变,何时不能改变,知道什么时候“为”,什么时候“不为”。智慧就是一种权衡和折中,用中庸拒绝极端,用理智分析情景,用务实发挥影响,用冷静掌控抉择,用自觉端正态度,用学习积累经验,用勇气放弃包袱,这就是智慧显现。对弱者,光关心不够,要帮助;对下属,光公正不够,要善良;对别人的失误,光原谅不够,要忘记;对自己的未来,光梦想不够,要行动。智在于治大,慎在于畏小,“慎于言”是“不糊涂”的基础。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一个处事谨慎的人,必然是头脑清醒的人,必然是多做少

说的人。人生在世,有招来耻辱的行为,更有招来灾祸的言语,要建功立业,就要“管住嘴”,低调做人,虚心做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远虑在先,才能近处无危。

在人品境界上“修”到上述几点,做人就可能会比较成功。对党员干部特别是组工干部来说,特殊的岗位对“如何做事”也提出了不同于常人的要求。为此,组工干部还要时刻“外律于行”,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管好自己的一行一动,做到品行一致,表里如一。

“外律于行”要忠诚服从。就是服从组织,听从指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是组工干部安身立命的第一准则。忠诚不是要求大家单纯地去知恩、报恩,更不是盲目地去迷信、崇拜,而是要坚定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忠诚就是听党的话、听组织的话、听领导的话,就是贯彻落实领导意图不走样。开展每一项工作,都要按照“领导出题目,同志们做文章”的制度设计,吃透上级精神,深刻领会领导意图,忠实地履行职责,把上级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措施上,体现在工作效果中。忠诚要毫不犹豫地服从大局,当组织部门自身利益与全市整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地放弃部门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地放弃个人利益。

“外律于行”要公道正派。就是遵规守纪,坚持原则,慎独慎欲,保持气节,是“懂规矩、严自律”的具体体现,是组工干部职业操守的根本标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组工干部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由于组织工作的特殊性,组织部门历来讲程序、重规范,形成了“程序严格、操作规范”的良好传统。要增强依法按规办事的意识,无论是做任何工作,都要慎之又慎,切实做到执行规定不走样、不遗漏、不截留。要严守工作纪律,尤其要严守保密纪律,需要保密的事,绝对要守口如瓶,严禁跑风漏气。要坚决反对“老好人主义”,自觉做到公道正派,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要时刻“严自律”,善于从长远看问题,算好“政治帐、经济帐、名誉帐、家庭帐、自由帐”,做到慎独、慎言、慎行、慎微、慎友。要坚守“道德底线”和“法纪底线”,时刻如履薄冰,不越雷池半步。“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清清白白才能坦坦荡荡,才能保持气节,展示给人们的才能是公道正派的品质,不卑不亢的人格,廉洁自律的风范,联系群众的楷模。

“外律于行”要求真务实。就是力戒浮躁,脚踏实地,躬身实践,注重实效,是“善学习、抓落实”的具体体现,是组工干部服务人民的基本要求。求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也不是为了“迎合”而创新,而是为了实际工作成效而创新。组织部门抓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实实在在,不能光出“路子”,光出“设计图”,而不出“产品”。如果创新的思路一个接一个,创新的口号、文件、制度、活动一套接一套,但是没有实际内容,长期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就会损害干部形象,损害部门形象,也会损害组织的形象,这种“浮躁”的心态和做法,千万要不得。要善于学习,把握大局,精通业务,一专多能,掌握“求真”的本领;要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不断解放思想,开阔眼界,开阔思路,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把上级指示与工作实际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使我们的思路认识和所从事的工作更加符合实际、符合规律,更能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要求;要坚持群众路线,沉到基层调查研究,摸实情,打实底,制定实实在在的措施,通过落实,让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真正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外律于行”要投入奉献。就是满怀激情,专注深入,任劳任怨,追求卓越,是工作意志的具体体现,是组工干部争先进位的根本动力。全身心地去思考、谋划工作,集中时间、精力、意志,摒弃私心杂念,围绕目标任务想办法出思路抓落实。要善于“抓重点、擦亮点、强基础、求创新”,抓住关键环节、主要矛盾,推动整体工作落实。要有清晰的思路和方向,“事繁勿慌,事闲勿荒”,不论岗位性质如何,不论工作任务繁杂与否,都要认真梳理,使之眉目清晰,条理清楚,主次分明,做到心中有数。实践证明,只要投入地去研究事业,思考工作,就不会被其它繁杂事务所影响,就不会被复杂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所困扰,就会做到“宁静而致远”。组工干部要有“扒层皮、掉身肉”的奉献心态,时刻对工作满怀激情,对事业充满崇敬,以全部的身心投入党的事业,发自内心地热爱本职工作,始终坚定干好工作的信念。由于组织工作的特殊性,有不少急、难、重的任务,需要经常加班加点,要自觉以工作为重,任劳任怨,树立勇于奉献的意识,养成乐于奉献的品质,强化甘于奉献的精神。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从党的工作大局出发,正确对待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评价,靠投入奉献体现政治品格,成就人生价值。

下载《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贤行愿品》观修原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