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生,从“心”开始
教育学生,从“心”开始
——家访案例
经常听优秀的老师,作经验交流。静静的聆听、细细的品味之余,也曾用心的模仿过,结果却发现,相同的方法,不同的老师用起来,效果明显的不同。原因何在?因为学生的“心”不在我们这里。
心若在很多方法皆可行,心不在什么方法也枉然。那么,如何让学生的心在我们身上?我认为首先要疼惜、喜欢学生。做了妈妈之后,我对学生有了更多的宽容和爱。我经常想,如果这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样?我把我的儿子放在心尖上,那他的妈妈又何尝不是呢?我就能保证我的儿子就很优秀吗?我不能!将心比心,很多事情也就了然了。
就算,没有这种情怀。只为方便管理学生,提高教学成绩。我认为也要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喜欢他们。在教育教学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孩子不怕打、不怕骂,更不怕破罐子破摔,就怕老师喜欢、欣赏他。为了老师的这份欣赏、为了维护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他可以付出很多的努力。
可是,我们总会遇到一些难缠的学生,他们屡教不改,明明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们苦口婆心的说了多次,他就是不听。让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喜欢他们。我觉得对学生连续
教育两次,仍旧没有成效。那就不必再浪费时间。而是去关注背后的故事,寻找问题的关键。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
去年刚开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叫肖雨萌的学生。每天中午顶着烈日回家吃饭,回来时都是一头、一身的汗。后来,我就劝她,不要再回家吃饭,在学校吃营养餐挺好的,并且还充分发挥了我的三寸不烂之舌,对她好一个教育,但她仍旧我行我素。后来,我发现,她因不能好好午睡,上课无精打采的。我很不理解:她为什么那么执着的就要回家吃饭。而且不坐公交车,偏要步行。我又一次找她作思想工作,她还是不听,她说不习惯学校的饭菜。我很郁闷,她太不给我面子了。后来,我不得已给她妈妈打电话,她妈妈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那就不让她回家吃饭吧。不过,她仍旧坚持说等不午睡了,再在学校吃。我确实很生气,这算个啥事呀,老师都三番五次的说了,你怎么这样呀!很明显在这场战役中,我失败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很喜欢吃营养餐,我就更不理解了。于是,我决定到肖雨萌家去家访。在真诚的交流中,她妈妈终于打开了心扉。我才知道,她父母离异,爸爸做生意欠很多债。她妈妈虽然是幼儿老师,但却没有幼儿教师证,所以每个月只有900元的工资,还经常七扣八扣的。100的营养餐对我们而言,实在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个只有900元收入的家庭而言,那意义就不一样了。
知道这个情况之后,我真的特别心疼这个孩子,小小年纪就背负了太多的东西。我很想帮他们,但是基于孩子自尊心如此的强,我对她的帮助也变得谨慎小心了。开始,我通过朋友的关系,给她妈妈找了一个兼职。后来,我又在我的朋友中,打听是否有想一对一的,以家庭为单位,来资助这个孩子的。现在,我已经给肖雨萌找到了这样一个家庭。他们经常在一起聚餐、一起出去游玩,还经常给肖雨萌一些物质上的帮助。而我所做的一切,都不曾在肖雨萌面前提起过,因为,我不想让她在我面前背负的太多。当然,我还将潜移默化的做她的工作,让她明白,没有人会因为她家里的贫穷而看不起她。让她能活的更坦然、更阳光、更自信。
写到这,我更加感慨,每个不接受批评的学生背后,可能都有一个故事。我今天所说的这个故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但毋庸置疑的是,学生不接受批评,尤其是在对我们比较信服的前提下,仍旧不接受批评,那一定有其原因。这个原因可能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可能是孩子自小形成的恶习等等。我们只有走入到这个故事中,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有一定的实效性。走进孩子的家庭,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让我们的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
教育是一个慢艺术,不是一日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不急不躁,淡定从容。让我们在这个慢的艺术中,从“心”开始教育学生。
心若在很多方法皆可行,心不在什么方法也枉然。
第二篇:教育学生_ 从“心”开始读后感
教育学生, 从“心”开始
——读《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有感
绍兴县杨汛桥镇紫薇小学 洪明
现代教育有两个使命,一是发现孩子,二是解放孩子。发现和解放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关键是了解孩子的心理。而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心里学知识。带着这样一个理念,我读了心理学权威读本《你不可不知的80个心理定律》,里面的很多心理学知识可以有效地运用到我们的日常教育中,下面我就如何将心理定律运用于教育实践这个话题,发表我的看法。
一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这一深刻印象对人以后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首因效应主要应用于人际关系中,但在学校很多教育活动中,我发现也可以正确应用这个效应,让活动顺利进行。现在我以跳校园集体舞为例来说明如何运用首因效应。
跳校园集体舞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一件新鲜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开始对这个活动的印象、感受将直接影响他们参与这个活动的积极性。而要让学生一开始对这个活动产生好的印象,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把跳集体舞与有趣.快乐联系起来,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感受到跳集体舞是快乐的,有趣的,同时要告诉他们这项活动很重要,让他们建立起责任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既好奇又认真的心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为此我采取了一下的措施:
一、一开始公布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用了一种神秘的语气,还故意“葫芦里卖药”,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对集体舞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巧妙引导牵手,由于这个活动需要男女牵手才能进行,对于已经有性别意识的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有一种既兴奋又害羞的心理,很多学生羞于牵手,这时我是这样引导的:我让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上来面对着大家,然后对全班同学说:“你们看,男生脸上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女生脸上也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男生和女生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是正常人,没有人是怪兽吧!”接着,我让两个学生互相看着对方的脸,问他们:“你们互相看看对
方,是不是一个鼻子两个眼睛,老师有没有说错?”这两个学生笑了,下面的学生更是捧腹大笑。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告诉学生,男女生互相牵手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让他们从容地面对。很多学生不敢牵手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潜意识里害怕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这样做可以让他们深刻地了解到这种担心的不必要性,并且把男女生互相交往很正常这种思想,根植于他们的潜意识中,以后就能大大方方地与异性交往、牵手,为集体舞的进行扫清了最大的障碍。而且,这也是一次性别教育的好机会。经过我这样的引导,学生不再“千呼万唤牵起来”,而是能够主动拉起异性的手,一起向前走。
三、第一次集体训练之后,不管学生的表现如何,一定要表扬他们,不可以因为第一次训练时出现的混乱情况而批评他们,因为第一次进行这种训练,出现混乱的情况实在正常不过了,老师要多理解学生,这样的话学生就能感受到由这个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之后的训练就能积极配合。
通过以上的三个措施,学生在大脑里建立了对跳集体舞这个活动的良好印象,以后就能带着积极的情绪和态度参与到活动中,使活动顺利进行。
二习得性无助效应
习得性无助效应是指,一个人如果经常遭受失败或挫折的打击,他就会失去信心,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求上进的状态,即使别人再怎么鼓励,他也会放弃努力。
在学校里,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一些成绩差的学生,在多次遭受失败和挫折后,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并且他们会觉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结果都一样,自己还是最差的学生。于是,就开始放弃学习,无论别人怎么鼓励,他们都会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此自暴自弃。这种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就是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自己确实无法克服的挫折,或者学生自己认为无法克服的挫折,而且这种挫折多次出现,严重打击了一个人的自信心才会导致这种心理的发生。
由此我想到,我们老师在鼓励表扬学生的同时,不可忽视客观因素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比如,当一个学生比以前学习更加努力时,老师除了表扬之外,更要让学生体验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惊喜,如满足他的某个愿望,选他当班干部等等。尤其当一个学生比以前努力了,但各方面暂时都没有进步时,老师不能以暂时的结果来评价学生,即“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还是应该给学生实实在在的奖励,因为他已经努力了,能不
能进步学生自己无法控制,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努力以后能有进步有回报,但事实上努力不一定马上能得到回报,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不能得到回报要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那是不是我们在这个客观事实面前就无能为力了呢?不是的,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人为创造条件,让努力了但暂时没有得到回报的学生得到惊喜和回报。如考试的时候在他原来考试成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他的分数,在其父母的面前表扬他,这些善意的谎言是特殊情况下是需要的,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我们不能让学生因为付出了但得不到回报而放弃努力,因为当学生彻底对学习失去信心的时候,老师再怎么努力,学生也会“破罐子破摔”。因此,我们要把学生自信心不足、积极性不够的心理状态消灭在萌芽之中,不要让问题积重难返,更不要“小洞不补,大洞叫苦”。
三“厚脸皮”定律
“厚脸皮”定律是指:人由于后天长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久而久之,其羞耻感会逐渐降低,就会对别人的不尊重行为习以为常。脸皮就像手心的肉,如果经常磨他,它就容易形成茧子,以后再磨下去,感觉也就不敏锐了。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尊,一个人只要受到别人的尊重,他才会有羞耻感,脸皮才“薄”。厚脸皮定律可以广泛应用到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例如一个老师无视孩子的自尊,动不动就当众辱骂、斥责,日久天长,孩子就会视辱骂、训斥为“家常便饭”,不再脸红,不再内疚,也就是变成了“厚脸皮”的人。在学校里我们会发现,经常挨批评的孩子反而经常犯错,甚至屡教不改;而那些极少受批评的学生,受一次批评,就会难为情和内疚好几天,从而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那为什么有的差生会屡教不改呢?笔者认为主要是老师对待差生的态度造成的。由于差生之前给老师留下的不好印象,以及给老师工作上带来的麻烦,老师心理上对差生是厌恶的,甚至是愤怒的,所以只要差生一犯错误,老师就会旧账新账一起算,严厉训斥他们,哪怕他们有了进步,老师也会“视而不见”,因为旧账依然欠在那里,还不能“将功补过”,所以老师就会经常无意识地批评差生。久而久之,差生也会对老师的批评习以为常,变成厚脸皮。那些差生在面对老师的批评时会有这样一种心理:
老师总是批评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哪怕我有了进步他还是这样,那我还需要好好表现吗?如果老师这样对我,我还好好表现的话,这不是太看低自己,甚至作践自己了吗?我的颜面何存?根据我的观察分析和求证,现在有这种领悟能力的学生不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孩子也是有很强的自尊心的,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心理学认为,获得自尊的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的本能,它与年龄无关。我认为这也是当代学生自主意识、主人翁意识强的表现。学生的这种心理更需要老师去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否则学生就不会买你的账。因此,老师对差生要消除偏见,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差生,而不能一棍子打死。处理差生的问题时要冷静,不能情绪化。
人际关系的相互性原则
一个老师要教育好学生,必须先理解学生;而要理解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我们老师都去这样做了,可是当我们试着去理解学生时,发现自己很难真正理解学生,学生的很多行为都可以让我们火冒三丈,为此,我们都很困惑,是我们理解学生的能力不够,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灵?还是现在的学生真的很难理解,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现在的学生真的这么难教?
终于有一天,一条心理学原理让我豁然开朗。它就是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相互性原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吸引和喜欢是相互的,即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喜欢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喜欢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如果你不喜欢对方,对方也不可能喜欢你,因为当你不喜欢对方时,你就会无意识表示出拒绝对方的信息,这样,对方就会感受到你这种暗示,出于保护自己自尊心的目的,他也不可能主动来接受你。由此我想到,不仅仅人与人的喜欢是相互的,人与人的理解也是相互的,即只有人与人互相理解才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我们平时所说的理解学生,只是老师单方面去理解学生,而忽视了师生双方的互动,而人际关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只有互相理解,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而我们老师很少想办法让学生来理解我们,当学生不了解一个老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最不能容忍什么的时候,他很容易一不小心就做出让老师厌烦、痛恨的事来,这时候老师的情绪就会愤怒甚至失控,在这种情绪化的状态中,人是不可能理性处理问题的,也就是说,处于情绪化中的老师,是不可能去理解学生的。
由此可见,当老师单方面去理解学生而学生不理解老师时,最终会导致老师也无
法理解学生,也就是说理解必须是相互的,那么老师怎样让学生来理解自己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
一,老师要把自己的性格、爱好等重要信息明确告诉学生,让学生清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样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就能心中有数。不要以为自己的信息让学生知道了,学生就会钻漏洞,或者想出其他的歪点子,要消除这种不必要的顾虑,更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当你真诚地去这样做时,学生会感受到你的诚心和信任,从而做出积极的反应,更会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建立温馨时光。每周至少有一小时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地交流,让学生尽情地把心里话说出来,而且要做到无论学生说什么、心里怎么想,老师当面都不可以有批判和指责,只是耐心去倾听,并且无条件接受他们,事后再去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这样说,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理解和尊重,之后才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让双方的观点在互相理解的前提下交流和磨合,最后达成一致的意见。这样的交流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切实有效,才能让学生的行为朝好的方向发展。
以上是我对如何将心理学规律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进行的思考。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坚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就一定能让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早就被人们提出来了,但一般的人都会认为这是指对学生的关爱,而我认为它更深、更广的含义应该指教育的机智。被人们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职业,那么,它不是一门艺术吗?因为艺术需要体现美和创造性,而教育正好体现了这个特点,一个搞艺术的人,难道不需要用心吗? 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要给学生师爱。教育如果没有爱无疑于茫茫沙漠没有水源。但这“爱”,是需要讲究方式方法的。方式恰当的爱能让学生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与幸福,这种爱如同涓涓的细流能让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养;反之会让学生感受到火上浇油的烦躁与愤恨。要做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爱”。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要在教学中讲究技巧。我的音乐老师李巧红的成功教学案例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班新选的那个音乐委员因为胆量小放不开,高音部分总是上不去,李老师就对她说:“你的声音很好听,这首歌更好听,我想跟着你学,请把我也当你的同学,放开了唱,一定能唱好的。”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那以后,自信点燃了她学习的激情,笑容随时在她脸上绽放。就是这句微不足道的鼓励却让这个学生得到了学习的快乐。所以我想起人们常说的:老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学生辉煌的人生,也可以摧毁学生理想的城堡。教育从心开始,就是要注意处理偶发事件的策略。遭遇偶发事件一定要冷静,要处理得灵活。有的年轻教师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硬逼学生交出看的书籍,可有的学生就是不愿交,于是和学生抢、厮打,最终不了了之。用一个眼神、一句话去提示他,让他自己把书收到课桌下,下课后再找他谈。难道这不是良策吗?课堂上还有更多的偶发事件,比如教室突然飞进不速之客,并且已经虏获了学生的心,不妨就此开一个“如何保护动物”的主题班会;再比如罕见的白雪让学生目不转睛的时候,何不让他们一次看个够? 当今这个社会只要你能取得教师资格证,能被学校聘用,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教师,就这一点来说当老师很容易,但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的很难,学生是活生生的发展的个体,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我们无法预料的,所以,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改进、完善我们的教育方法。既然选择了做人梯,那么我们就应该捧着一颗爱心,带着一双慧眼,用机智去经营教育。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1859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像一颗炸弹扔在了教育阵营里,触动了占据各种立场的人士的神经,一场争论从那时至今未休。教育关乎知识,知识关乎课程,课程研究正是在这里正式拉开帷幕。
在当时,斯宾塞对古典学科占据学校课程的主导地位极为不满,于是,针对社会上重虚饰、轻实用的知识价值观进行了批判。他依据五种人类活动,即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在生活的闲暇时间满足
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确立了按价值大小排列的各类知识。这些知识的最高目标是,有利于人的完满生活。在此基础上,斯宾塞最后得出结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呢? 在这里,我的任务是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在回答之前,先来确认在这个问题中,“价值”是对谁而言。
知识具有对个人和对社会的双重价值。对于个人,知识具有心智训练价值、自我实现价值、人格发展的价值,即增加智慧、解决问题、提升人格的价值;对于社会,知识具有生产力价值和促进社会文明的价值。鉴于社会是由个人构成的,因此,提升个人素质,社会整体素质即获得提升。我的思路是,将知识的价值着眼于个人,才可能获得社会的长远、可持续的进步与文明。而那种用个人幸福和社会安宁来换取社会经济的一时繁荣的,是一种急功近利式的知识观,也必然导致一种急功近利式的课程观。我们拒绝一种线性的、封闭的、工艺学取向的课程研究,尽力把目光从教育本身投向课程以外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投向被课程遮蔽的每一位教师和学习者的内心。这也正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起的解释学、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所关注的焦点之所在。在这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性的课程问题,不只是一个教育上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的、政治的问题,此时探究课程问题,就需要批判性地考察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我认为,成就个人幸福,以至成就人类幸福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
无论对于一个人,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掌握相当于生产力的钾识,可以喻为是做蛋糕,掌握的知识越具有生产力,这个蛋糕做的就越大,但是,人生和社会的终极目的就是做大蛋糕吗?不,是文明、是进步、是自由、是幸福。做蛋糕是为了享用这美食,因此,在当下这个社会生产力空前发达,而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里,站在个人幸福及全人类幸福的高度上,我们可以说,那种关于“如何分享、细细品尝这蛋糕”的知识,即增进个人自由、增进社会民主的知识是更为有价值的知识。
这便是我交上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现代答案。
缤纷成就和谐
三个学生走进商店寻解渴之物,喜甜者偏爱果汁,喜淡者选择矿泉水,喜欢又苦又甜者买下咖啡,三种味道不同,但却因不同而和谐——和而不同方为和谐,若这世上只有一种饮料,则不免单调而索然无味。
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世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
轻叩红楼之门,寻那桩百年来曼远悠长的梦,你说《红楼梦》里众相纷芸,钟灵秀丽的女儿如此之多,谁是读者的最爱?从来是众口难调,然而亦从来是雅俗共赏,轻抚着略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张扬,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那“这个妹妹,好像哪里见过”的惊喜,那“爱哥哥,爱哥哥”的呼唤,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不绝于耳,味之不尽„„
和谐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万物,用同一个标准命令世间万物达成量的一致;和谐是一位总揽全局的决策者,抑或说是指挥家,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让它们演绎真实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谐。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国人,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感佩。
子曰“有教无类”。作为人民教师,我们应尊重不同的学生,尊重不同的看法,尊重不同的选择,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对各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给予保护;对各个学生的学习陋习给予宽容;尊重商店里买不同饮料的学生;尊重音像店里买古典音乐或是流行摇滚音乐的学生„„正是每个学生的不同特性构成这变幻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缤纷的色彩,——为何? ——缤纷成就和谐!
师爱无限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师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开始,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原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发自心灵深处对学生的爱,去挖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自我肯定的积极情感,并转化为学生自信、向上、进取的动力,从而达到教人、育人的目的。
师爱是心灵的沟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右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人的深处。”作为教师,就要做一个有心人,时时处处去观察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达到心灵的沟通。这样,你会感到一种心灵的愉悦,这份愉悦来自学生带给你的感动,它如蒙蒙细雨般滋润,如融融春意般温暖。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人者,人恒爱之。”只要你付出爱,用心去爱,就能感受到来自学生的爱。
师爱需要换位意识。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有很强的自尊心,需要得到他人,特别是老师的尊重,当有了缺点或错误时,往往害怕老师批评,特别是不希望老师当众批评。教师要懂得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陶行知先生曾告诫师范生:“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到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的确,我们必须蹲下身子,学会变成孩子,要有一种换位意识,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理解学生,真正把师爱转化为激发学生追求进步、积极进取的力量源泉。
师爱需要讲究艺术。有些教师埋怨:“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的关怀,那么多的爱心,学生仍不懂礼貌,不尊重老师,一点也不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这恐怕就是老师爱的方式不当的原因。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分,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至学生“谈师色变”。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近似溺爱,对学生缺乏基本要求,事事包办代替,从不轻易放手。过犹不及,爱学生不等于放任自流,但更不能吝于施与,关键是要讲究分寸,讲究艺术。没有规矩,难成方圆。教师既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也要注意师道尊严,才能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师爱是催生百花的春风,是抚慰心灵的阳光,是滋长希望的土壤。作为一名教师,如何用“心”去爱学生,让你对学生的爱孕育出教育的累累硕果,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去做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师爱无限。
职业道德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但丁曾说:“道德可以弥补智慧的不足,而智慧却无法弥补道德的不足。”因此,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于是,那位坚持取出最后一块纱布的护士遵守了自己的职业道德,那位坚持给一个学生上完了一节课的教师也遵守了教师的师德。那么,我们如果能够做一名教师,也必须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因为这是对真理的永恒追求,对责任的永不言弃。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教师的关爱在孩子的性格和人格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缺乏师爱的班集体是不和谐、不快乐的,孩子在这种氛围中学习、成长,势必形成不健全的性格和个性品质。教师的爱不仅可以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孩子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
作为一名优秀的职业教师,仅仅具备热爱学生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教育教学需要教师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另外,还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教师教书育人,需要自己有一桶水才可以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认知、情感、能力、价值观等等,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职业道德的另一核心要求是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时,要运用教学机智灵活而巧妙地处理,灵活多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教师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搞恶作剧,若立刻处理,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若不予理睬,会影响教师的威信,使学生变本加厉。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以使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下去。作为一名优秀的职业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原则。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是不一样的,其智力、特长也是不一样的。作为教育者,应依据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实施不同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职业道德是一名护士的职业灵魂,也是一名教师的职业灵魂。
用细节绽放美丽
用心做好每一个细节,成功的玫瑰终将绽放出最动人的美丽。——题记
山间的花儿知道,自己只能盛开一次,因此,它细心地张开每一片花瓣,细心调整每一片花瓣的角度和色彩,最终绽放出令人惊叹的高雅。
天上的彩霞知道,自己只能绚烂一次,因此,它细心地铺开每一片云霞,用心设计每一片云霞的浓重轻淡,用心舒卷霞光的灿烂和风采,从而成就了上帝领空那最美的花园。
青春的我们知道,我们只能年轻一回,所以我们必须认真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静静地守候成功殿堂的幸福花开。细节决定成败,成败系于细节。
遥想战国时代,蔺相如大智大勇而又慎于细节,把握好献璧于王而请指示于王的关键时刻,方能够有礼有节,不辱使命,完璧归赵。而一代剑客荆轲虽刚勇过人,但在“执秦王之手,握秦王之袖”的关键之处犹豫徬徨,致使良机错过,酿成了刺秦不成,荆魂归阴,血溅秦廷的莫大遗憾,亦为千古之人敲响了“切莫疏于细节”的警钟。细节决定成败,成败系于细节。
放眼航天事业,我国“神州号”系列飞船之所以能够发射成功,是因为航天人细心严谨,认真把握飞船发射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细节。而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后不幸失事坠毁,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究其原因,仅仅是因为一个细节没有做到位。小小的细节失误,造成惨重的航天事业损失,令人惊愕,令人扼腕沉思。细节决定成败,成败系于细节。
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长于幽默而慎于细节,终成为相声表演艺术大师;贝多芬才华超人而又慎于细节,注重推敲每一个音符,他的交响曲才成为最美的“天堂之音”;我国历代的伟大诗人,文采雄奇而又秉承“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原则,才有了“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潇洒飘逸,才有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新奇别致,才有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睿智哲理。细节决定成败,成败系于细节。
当然,这里的慎于细节并不是不辨本末;这里的细致入微,并不是要畏首畏尾。胸有全局而又慎于细节,大智大勇而又细心慎重,这才是人生成功的有力保障。
山间的花儿,用细心描绘高雅;天空的云霞,用细心泼洒绚烂。我们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也一定会用“慎于细节”绽放人生的美丽。
用生活丰富教材 在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本(教材)为本”的意识十分顽固。正如材料中的私塾先生,把教材当“圣经”来使用,认为“书上有什么,我就讲什么;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讲;写进书本的都是正确的。”不会把书本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处理,合理运用到生活中,以致于在殡葬的时候出现这场闹剧。我们现在有些教师把自己束缚在教材中,对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掰开揉碎,繁讲细讲,生怕有半点遗漏,认为只要把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气氛单调、沉闷。
现代课程论强调课程是“教科书与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与教学环境”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因此教材是实施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材料而不是全部材料。新课改的精神告诉我们:教材应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应有利于学生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探究、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等,从而实现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这些新的课程理念使我们重新认识教材的“法定”性质,只强调“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必须突破教材的禁锢,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应做教材的主人而不能沦落为教材的奴隶,既要运用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要凭借教材又不依赖教材。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听到朋友的夫人责骂拆表的孩子之后,连连摇头说:“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他亲自到朋友家里把小孩领出来,带到修表店看师傅修表。陶行知对那位夫人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打跑、赶走。”由此看出,只有将“生活”这本教材灵活的运用好,并将书本知识融汇其中,才能更形象直观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敏锐地观察生活,善于用生活的内容、时代的“活水”来充实、丰富教材。教材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教师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就应具备课程改革的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其实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包括学生的经验、生活的环境、教学设备设施、自然和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等。只要我们留意生活、敏锐观察,丰富的生活积累将成为我们教学信手拈来的生动课程资源。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摒弃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观念,增强课程意识和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就一定能“化平庸为神奇”,使教材这一课程资源的价值得到“超水平”发挥。
实施创新型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创新及创新型教育已成为时代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已充分认识到创新型教育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意义。如何实施和推进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首先,教育的思想和理念需要创新。因为思想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在教育工作中,思想理念尤为重要。作为创新型教育的实施者——人民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与时代相适应的观点和理念。从新的教育观来看,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内容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新的人才观来看,不仅考上大学的学生是人才,而且只要是个性得到发展和完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并能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的人都是人才。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适合各个领域需要的人才。从新的教育质量观来看,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即教育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人的素质,并通过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其次,教师的素养需要创新。没有创新素养的教师就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教育既有传递性又有创新性。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欲望,能创造出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欲望的艺术,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学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学习;不仅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而且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再次,教育的内容需要创新,包括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等。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传授知识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这一模式下,教学过程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型教育教学的模式则是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有机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知识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缺少灵活性,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对知识的自悟。因此,实施创新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三个层次上着手来调整课堂教学的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进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最后,需要营造创新型教育的良好氛围。好的环境才会有好的发展,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机关要转变过去的职能和作风,改变旧的思维定势,实施学校特色建设工程,指导校、系从各学科建设的实际出发,选准改革的突破口。同时,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速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为信息化远程教学创造条件。作为国力竞争基础工程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一代新人,这才是创新教育的意义所在。
知行合一 贵于行之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的这句话,无不诉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学贵于知之,更贵于行之。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通过听闻获得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的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实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也曾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所成就。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每个人都可以重新开始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在面对困难、烦恼、失败时,敢于直接面对。重新开始,我们就会说这个人很坚强。可重新开始只属于遇到失败的人吗?我们说:“NO!”重新开始属于每个人,人人都可以选择重新开始。不管你曾经失败或是成功,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
重新开始犹如冬日中的傲梅不畏严寒,战胜困难;重新开始犹如沙漠的水源滴滴可贵,挽救生命;重新开始犹如浴火中的凤凰冲破困难,飞向光明。淡然看待过去,摆正心态微笑生活,重新开始,会带你走向更为精彩的人生。
邓肯是美国第一位现代舞蹈家,她的舞姿、她的气质无一不显示着动人的风范,然而就是这么成功的她,经历了无数次的重新开始。
在当时,现代舞蹈不为人们接受,尤其是王室贵族都极力地反对邓肯,认为她的舞蹈不是正规舞蹈,会危害统治,因此没有一家舞团愿意用她,她贫穷到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但是这并没有阻挡她前进的脚步,她没有因此而退缩、消极,而是选择了重新开始。坚持自己的梦想,把每一天都当作是自己追梦的开始。最终现代舞成为舞坛的主流,她被称为“现代舞蹈之母”。邓肯终于获得了成功,人们也都敬佩她的坚持。有人采访她,问她:“您现在获得了成功,以后就可以好好休息,享福了吧?”邓肯却说:“不,成功只是昨天的成功,舞蹈没有止步,我要重新开始。”
站在失败中,重新开始,我们说这是一种坚强;站在成功上,仍能坦然面对,选择重新开始,我们说这是一种品质。
有太多的人喜欢回忆过去,怅然若失,怀念过去的辉煌,感叹如今的沧桑。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对自己说一声:“没有关系,重新开始。”当然,重新开始,不是忘记过去,不是跟过去一刀两断,而是不要沉浸在过去的情绪中。不管你的昨天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辉煌也好、苍白也罢,过去就是过去,不会回来,我们要做的是,坦然面对,选择新的开始。
重新开始就是小鹰折翅后飞向蓝天的勇气;重新开始就是哪里跌倒哪里站起的坚持;重新开始就是雨水落下形成水蒸气上升的乐观;重新开始是一切美好的开始、一切成功的开端。学会重新开始,就找到了成功大门的钥匙,找到了通向成功的路。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过去,昨天所有的失败已变成过眼烟云,不要因一时的成败而否定整个人生,从头再来,重新开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选择。
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孔子曾经说过:“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生只有喜欢上了这个老师,才有可能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课,真正接受这个老师传授的知识。作为一名教师,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涵是一回事,而要让学生喜欢自己又是另外一回事。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呢?我认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尊重、关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皇帝和鞋匠的灵魂是用同样的模具刻出来的。”在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是平等的,作为一名教师,应尊重、关爱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思想、个性和行为。这种个体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生活中不可能整齐划一,他们会在思想上有不同、行为上有差异、成绩上有高低。
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必须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就是因为在这方面出现了“爱”的倾斜,致使学生意见满腹。尊重学生是赢得学生尊重的前提,正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只有教师做到真正地尊重、关爱学生,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热爱教师。
二、做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上的益友
教师易当,但当好难。因为教师不但要把书教好,而且还要把人育好。我们不但要扮演“教师”的角色,同时还要扮演“家长”“朋友”的角色,而且不但要扮,还要扮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
一个学生曾这样写道:“课堂上能用眼神关怀我,当我疲倦、厌学时给我以提醒,课下能够静听我的心声、排解我心中烦恼的老师,才是我崇拜的偶像、学习的榜样、信赖的朋友!”还有一个学生写道:“老师,我缺少的不是批评和斥责,而是关怀、理解和包容。”从这些学生真挚、诚恳的话语中,我们是否读懂了学生那颗既需要严又需要爱,既需要教又需要哄的幼稚无邪、天真烂漫的童心呢?一方面,他们那颗充满求知欲望的心需要我们去满足,他们那颗童稚的心灵需要我们去塑造。另一方面,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所遇到的诸多烦恼,又需要我们去引导、去解脱,使他们愉快地度过青春期,排除成长所带来的烦恼,从而使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在学习上给予学生指导,而且要在生活中积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在生活中和学生交朋友。
三、技高一筹,德才兼备,以德服人
在学生的心目中,文化修养高,德才兼备,能够在某些方面让学生产生敬佩之心,也是一个好老师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苦练教学技能,争取使每一节课都能妙趣横生、充满活力,都有学生意想不到的内容。当然,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之功,而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创建和谐校园
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校园是学生每天停留时间最多的地方,在这里他们像海绵一样汲取着知识的养分;老师像园丁一样辛勤地耕耘着。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希望在一个和谐的氛围内学习和教授知识。因此,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给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启迪,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学生知识的雨露,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样才能构建和谐校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同样也需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互相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才能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更需要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作弊的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有利于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学风、良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良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吸引每一个学生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以此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一个和谐的校园需要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都将持之以恒。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要知识的滋养。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行。
第四篇:教育从心开始
教育,从心开始
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自良镇司六小学:陈桂胜邮编:537516 教育心理学指出“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是的,一个人的命运好坏最根本就在于这个人从小形成的性格,本性难移呀。而性格的形成又在于他的习惯,习惯的动作又从他的行为表现出来,最初的行为却又受他的思想所支配。所以要改造一个人必须从他的思想做起,亦即从心开始。那该怎样教育学生净化心灵,一心向善呢?我个人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一、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抓住学生的心灵感触点,让学生产生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这学期学校安排我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兼班主任工作。刚接这个班时,前一个班主任就告诉我这个班有一个同学叫陈光石,他父母都在广东省打工,他在家和爷爷奶奶一起吃。因为种种原因父母管不着、爷爷奶奶管不住,所以他经常违反纪律、不写作业、甚至打骂同学。果然不出所料,开学不到一周他开始迟到早退了。我因已从前班主任处了解了他的情况,所以我并不急着批评他,也不像其他老师一样骂他,我把他叫到电脑室里去放起舒缓的音乐让他听着,然后我就谈心式的问他家里的情况:你家里都有谁?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在家里你都干些什么?家里的生 活条件怎样?你吃的、穿的、用的都是谁给你的?你爸爸妈妈对你好
不好?他们工作辛苦吗?你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经过交谈他 终于认识到了父母工作的辛苦,自己应该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情,在学校应遵守纪律认真学习,不能再给爹妈增加负担。
二、与学生交心。让学生养成做事之前能够思前想后,多想想这件事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坏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值不值得你去做呢。对于违返纪律的学生,我一般都不直接批评他,也不叫他写什么检讨书之类的。我的方法是让他们写一下说明书,分析书,让他自己分析他所做的事情的好处和坏处,比较好处多还是坏处多,经过自己的分析弄明白这件事情该不该做,值不值得去做。这样做学生既不失面子(不用写检讨书)又明白了事情的好坏,明白了一些道理。总之,经过我这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感到教育要敢于与同学交心,说到做到,要说到学生的心坎里去,不空口许愿,又要放下架子,这样赢得了学生的拥护与信任,做好了教育工作。
三、指导学生多进行换位思考,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教育专家王文湛曾为励志修学活动题词:“教书先育人,育人先育心。”(中国教育报2008年4月8日 星期二 第4版)。我们是大了,成人了。在生活中,我们操纵着大人的思想、带着大人的眼光看问题。我们竭力剔去身上的幼稚,尽量把自己装扮的成熟一点,老练些。对于小孩子的把戏,我们掩饰起曾有的现存的纯真的童心,对于他们的世界有点不屑一顾了。“我过的桥比他们走的路还要多。”我们开始用自己成长中累积的生活经历来评定孩子之中的是是非非了。
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来做标准,为孩子定下惩奖制度。并由此在小孩子中寻找师道之尊,父母权贵了。“我说得没错吧。”“世上哪有这种事,就你歪想。”我们教过望庐山,有句叫“横看成岭侧成峰”可在教育学生时,我们从没有想过,自己要转个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问题。来审视自己是否有过失的教育。我想,只要我们用心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多谈心,多交流,就一定能塑造一个全新的学生自我,让更多的学生走上健康、文明的人生道路,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五篇:教育从心开始演讲稿
1教育从心开始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在座的各位,有给了我很多帮助的领导,也有和我朝夕相处的同事,在我演讲开始之前,首先要感谢大家的信任和支持,使我获得了我这次演讲的机会。谢谢你们!我能够在首次带毕业班交上如此满意的答卷,离不开大家对我一如既往的支持,这是对我过去工作的一次充分肯定!
语文教育是高中课程中的基础性学科,也是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好汉语的关键性学科。语文在高考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提高分数的重点学科。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很多活而又新教学方法展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注重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身为一名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愿,用心和每一个学生进行沟通,走近他们的内心,用温暖融化他们内心的冰雪,帮助他们建立起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有效提高成绩。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过:“教师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的第一盏灯,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身为一名教师,我希望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所得,首先要从课堂上,要从自身的言行做起,抱着一颗宽容的心,积极的运用各种手段,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带动他们进行语文课的学习。
我坚持在语文课堂中将课本中的知识同实际生活中的典故有效结合,并让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满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需求,符合他们的口味,让学生主动、积极、大胆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乐学、爱学、会学,主动去接受语文这门基础性的学科,爱上这门学科,从而学好自己的文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对学生就一味的去放纵,要严格起来的地方必须严格对待,在一些硬性要求的背诵上采取一定的手段,让学生从内心自觉的去完成自己的任务,对于背诵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效提高学习成绩。
新时期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在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注重他们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我始终明确一点,沟通是心灵交流的开始,无论你身在何处,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做任何工作,都要与人交流,有交流就得有沟通。教育是完善人的事业,有了这样的目标定位,教育才会有理想和信仰;那么学校就应该是唤醒人性,亲近善良,远离无知,拒绝邪恶的场所,而沟通正是其中最好的工作。
每一名学生都有自身的长处,也都有着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得到重视,渴望得到表扬,渴望表现自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中,必须要充分重视他们的这种心理,让这种情绪得到更好的释放。我会让他们自己去召开班会,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树立起他们的主人公意识,让他们感觉自己是这次班会中的主人,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同时,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主要负责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这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全新内容,也是对我的一次考验。在平时的生活中,我首先做到了不断的学习,认真在校内外听取一些高水平的公开课,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让自己能够站在一个全新的制高点上,结合过去的工作经验,厚积薄发。课前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有足够的信心走上讲台,向学生们更好的传递知识。
平时我也会订阅一些杂志和期刊,认真进行阅读,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有经验班主任的大力帮助,再次我表示衷心的感谢!教育工作之于我,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责任。做孩子们的教育工作,更是严格要求自己,要为人师表,处处起到带动模范作用。我时常也教育我的学生,让他们懂得努力,懂得进取,“学习是要给自己学,要对得起自己!”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种了才能有所收获,而坐享其成的事永远不会发生的。”
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学生们的心灵之火。每个教师都应该怀着一颗爱心去教导学生,引导学生,积极的开展教育工作,让他们爱上学习,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做学习的主动者,将来走向社会成为国家的栋梁。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教学经验,有不足之处,还望大家给予指正,再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2教育从“心”开始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我为自己有机会站在这里和大家交流而感到非常荣幸!
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琐碎的、甚至有时候还不被人理解,但是班主任的工作更苦更累,然而这份工作却又是愉快的、崇高的,这种愉悦和崇高的感受来自我的学生!他们是上天给我派来的一群天使,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他们也教会了我很多东西,因为他们,我变得更成熟、更坚强、更豁达;也因为他们,我才能感受到作为老师的全部幸福!今天在这里,我想和各位老师谈谈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和孩子们发生的故事,共同分享我在这些真实的故事中体会到的喜悦和幸福。
就拿93年我带的第一批学生来说吧。那一年我接了个棘手的班———403班,这个班里性格粗野、情绪急躁、不遵守纪律、仗势欺人的学生不少,作为新教师,担任这个班的班主任,许多老师都为我捏把汗,怕我应付不来。记得我实习时候的辅导老师刘老师曾经说过:“人不能要求环境适应自己,只有让自己适应环境,因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有挑战才会有收获,抱着这样的信念,我挑起了这个班的重任。
开学不久,我就发现有位学生经常迟到,甚至逃学,通过进一步了解我才知道他竟然有做坏事的前科。一天校长叫我到办公室,我想肯定是我班的哪个捣蛋鬼出了什么问题,果然不出所料,是小古同学在外面帮小偷望“风”,被警察逮了个正着,因为是未成年人,派出所的同志要求学校配合教育,我当时就想,他应该是整个班的关键,如果他都信服于我,转化好了他,那么整个班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决定立刻去他家走一趟。
记得那是个细雨霏霏的天气,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已经接近六点钟了,我踩着自行车,穿过乡间的小路,来到他家,没踏进他的家门,就只见一只灰色的大狼狗从屋里冲出来,我下意识地一闪,可大狼狗还是扑过来一口咬住了我的大腿,害怕加疼痛使我忍不住大叫了起来,小古同学听到叫声急忙跑出来喝住了狼狗,那天我穿着厚厚牛仔裤,可我还是被凶恶的狼狗咬伤了,惊魂未定的我含着泪花强忍着疼痛进了他家,他独自一个人在家,餐桌上放着晚餐:一盘青菜、一盘咸菜和一碗炒饭。“妈妈呢?”我问。“还没有回来。”“常这样吗?饭谁做的?”“我自己。”他有些自豪地回答,我爱怜地摸摸他的头,用赞扬的语气说“不简单呀!”他抬头看见我疼楚的脸,轻声问“黄老师,你伤着了吗?”这是我第一次听见他这样叫我,我笑了:“不要紧。”“不行,老师,你得去看医生!”小古担心地说。这看似平常的话,从这样的学生口中说出来就不平常了,“好的,一会老师就去,我们先谈谈好吗?”他点点头,孩子已经放下了戒备的心理,非常配合地和我交谈起来,通过交谈,了解到他的父亲因为触犯法律被法院判了重刑,正在监狱里服刑;母亲为了生活,每天都工作得很晚,他得不到家庭的温暖,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孩子生性比较好强,为了让更多的人注意到自己,所以他在学校里拉拢了几个“哥们”做他的死党,他们一起吃喝、起哄、破坏纪律。了解了这些,我不想指出他的问题所在,我只是跟他聊起我的童年故事,谈起人生的道路、谈美好的理想……
说着说着,我发现小古眼睛里流露出异样的光彩,我知道他的内心在激烈的斗争,我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不觉时间已经快到七点了,他的母亲仍然没有回来,我便起身告辞,“老师,我送您!”他过来拉着我的手:“路上没有路灯,老师您要当心。”他的手暖暖的,一直把我送到门口,他才放手,“老师,您赶紧去看医生哟!”他叮嘱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差生吗?突然间,我有了那么一丝感触: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不是也有许多这样他们不熟悉、不平坦的路吗?为什么我就不能主动地握住他的手,告诉他:“这段路不平坦,我们一起走。”孩子太需要爱了,他已经缺少了父爱,作为老师不是应该在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吗?为什么我就不能收起冰冷而严肃的面孔,伸出温暖而真挚的手,牵引着他走过崎岖,走向平坦,一路与他同行,使他真正走上正轨呢?
师爱乃师德之魂,无爱则无教育。有多少优秀教师,正是用他们的爱心、他们的师魂诠释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从那以后我就不仅在生活和学习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而且在心理上给予安抚和引导。假日经常把他带回家中,从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衣服脏了,帮他洗;缺纸少笔,帮他买;记得有一次,我上课的时候发现他老伏在桌上,过去一摸,哇,烧得厉害,我马上带他到黄塘医院,帮他挂号,买药,老师的真情使他告别了过去,走上了正确的人生轨迹,同时也使他体会到师爱胜过母爱,他觉得自己不再孤独了,学习充满了信心,成绩飞速提高,三年后毕业考试,他的数学考出了96分的好成绩,另外他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爱好和特长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因他的转变,带动了后进层,我们班掀起了比学、赶帮的学习热潮,毕业考试成绩居于全年级第一。在毕业会上,他动情地说:黄老师就是我的妈妈。如今远在澳洲的小古仍然不忘记经常打电话回来问候我。
如今一批批的学生在我的牵引下成长,成为不同行业中的佼佼者,我为他们自豪。十几年的教师生涯,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除了爱心还要有耐心、真心、诚心和童心。教师要在家长及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心桥,走进学生的心,走近家长的心……
回首往昔,我无怨无悔;展望未来,任重而道远。我时刻在心中默默念着:任凭青春流逝红颜憔悴,我都会坚定教师的信念,以拳拳爱心、以不朽师魂,为学生、为家长、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我会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手牵引学生,牵引着他们走过崎岖,走向平坦,走向美好的未来!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3教育从心开始,成长有爱相伴演讲稿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所以孩子的教育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养成教育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都应掌握的教育艺术,然后面对各式各样的教育方式,我们的民众就有了不同的看法,最近几天,“最小背包客”江西上饶的4岁小女孩雯雯在网络上“火”了,从雯雯的背后,我们能看到他父母对她的教育方式。同样,南京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40多们学生家长提出劝退一名熊孩子,我们看到的都是教育问题。因材施教,孩子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圆心,以学校教育为半径,家庭与学校教育共同画出世界上最美的圆。
孩子的教育,从小开始,同时需要从心开始,现在的家长们都是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忽视孩子本身的喜好,在我们身边,大多数父母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而欧美的父母会特别教导小孩必须“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其中也包括说“NO”。但在我们很多家庭,如果反驳父母,面对的将是挨骂,或挨打,所以在孩子的生长过程中,做父母的也要一起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要成长。沟通,是父母与子女心灵交流的桥梁;关爱,是父母与子女共享温情的殿堂;包容,是父母与子女和谐共进的引路牌。
被称为“中国最小背包客”的雯雯,她从1岁零3个月开始,便跟着父母徒步旅行。“脚起泡也得继续,没上过幼儿园,一年中有六七个月都在吃野菜、睡帐篷,每天差不多都要步行五六个小时,一天要走十多公里路……”面对这样一份“教育成绩单”,有家长会惊讶,这个虎爸虎妈真厉害,同样,也有家长会心疼雯雯。4岁正是和小伙伴无忧无虑玩耍的年纪,可是父母却带她走了最艰苦的路,不可否定,这可以让雯雯变得独立,自主,可是她的童年是否缺少了些什么呢,父母有没有反思这个问题,有没有换位思考一下,有没有问过孩子的想法呢,有没有忽视过孩子的想法?别忘了,教育孩子,从心开始。
现行的一句流行语: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知累爬了多少孩子!焦虑坏了无数家长!日常加强孩子的三观教育,让他们顺其自然的成长,是再好不过的教育方式。近日,南京浦口琅琊路小学威尼斯水城分校门前聚集了众多该校学生家长,称他们的孩子都在三年级某班就读,家长们提出了给自己孩子调换班级,或者要求班上一调皮“熊孩子”退学。而学校坚持不抛弃不放弃帮助“熊孩子”。学校的不抛弃,不放弃,是教育本身的内在,其他的家长也应该想想,孩子那么小,思想并不成熟,不应该多给孩子些宽容吗?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有公平的受教育的权利,但要针对特殊情况,采用一些不同的教育方式,从“熊孩子”的背后,我们需要看到孩子的父母是如何教育他的,是否做到关爱,沟通,学校也应该加强与孩子父母的沟通,加强对孩子的引导,让孩子更好的融入到集体中来,孩子的本性是天真,可爱的,只要家长和学校用爱心,用细心,用耐心,孩子的教育将会不成问题。
在看到网上这么多热议的时候,我们是否在思考,孩子的父母是否在思考?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换位思考,有时候,别拿孩子当孩子。应当树立起基本的规矩意识,从小就要教会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尊重和敬畏。同样,父母也需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的问题是否做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做到了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想法,做个好“参谋”;理解孩子的行为,做个好“伙伴”;爱护孩子的身心,做个好“护理”。需要我们所有的家长,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成长。我们要看到,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用阳光的心态培养具有阳光心灵的孩子。关爱,使孩子健康成长;尊重,让孩子独立自主;沟通,让我和孩子成为朋友。教育孩子,并不复杂,只需从心开始,孩子的成长之路也会有爱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