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写作实用技巧

时间:2019-05-14 17:3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新闻写作实用技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新闻写作实用技巧》。

第一篇:企业新闻写作实用技巧

企业新闻写作实用技巧

一、新闻的概念

(一)概念及内涵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史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阐述开来可以理解为: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己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和传播。

(二)新闻六要素 “5W”

事件(what)、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原因(why)“1H”

怎么样(how)如果/结果

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大家最关注的是事件本身,其它五个要素都是围绕事件在讲述、在补充。

(三)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公开性、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新闻得表达方式应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穿插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四)新闻原则

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迅速及时,讲求实效;在写作技巧上遵守写作规则。

为此,要遵守十条写作规则:

1、在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不知道你要说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多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避免自己去做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8、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9、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10、新闻要力求真、新、快、活

(五)、新闻价值

作为基层通联员,我们要会选择,善于选择有价值的新闻。·看是否是当前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看是否反映广大员工一致迫切的呼声、意见、愿望和要求; ·看是否当前各部门、各战线涌现出来的新成绩、新纪录、新创造、新举措、新发现;

二、新闻的分类

(一)分类

从写作规律和格式上,新闻体裁主要分为三大类:消息、通讯、特写。

(二)消息与通讯的特点与区别

1、消息的特点 消息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什么事情(包括新的情况、经验、问题等),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按篇幅长短分,可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按写作形式分,可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等等。

2、消息体裁的特征

·比较短,多为几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叙事朴实、实在,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时间性强,注重实效,报道快速及时 ·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而且多为概括的叙述

·结构严密,层次分明,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人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是要突出主要部分

·交代必要的背景。写清楚被报道事物的历史背景,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它事物的联系。目的是通过比较、衬托,更鲜明的阐述事物的意义。

3、通讯的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的生动报道。它不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的环境气氛。

通讯常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等。工作通讯是反映并指导实际工作的一种通讯,它通过事实的报道,分析当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去推动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理论色彩。

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工作通讯,但目前,写作格式较死板,程式化太强,有必要注意切入角度,写得更鲜活。

4、通讯的体裁特征

·容量大,范围广,取材比较全面、完整 ·展开情节,情景交融,还讲求结构的变化

·对事实的表达多样化,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与消息相比较,通讯的描写偏多 ·比起消息,通讯的文字篇幅稍微长一点,发稿时间也可以稍缓一些,但仍然要求尽可能短、快

5、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在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在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实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三、如何写好消息

(一)消息的结构: 分为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六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标题新闻、简明新闻除外),而背景和结尾有时可根据情况省略。

(二)导语的类型有叙述型、描写型、议论型。

好的导语,新闻等于成功了一半。导语负责将新闻中最吸引人的东西用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最能体现写作水平。

导语的作用:以最少的字数反映出新闻得轮廓;引出主体;引起读者往下看的兴趣。导语要求要有新闻事实,有新闻依据,要交代清楚是我们自己看见的还是听说的,但绝对不能使你显现出来的,抓住核心,突出特点,简明扼要。

导语写作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需要告诉人们的是什么,并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

·从新闻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点

·应有新闻事实,避免与主体内容的重复 ·交代消息的来源和新闻得依据,给人可信感 ·文字精、表达巧,凝练、醒目、明快。

写导语的基本要求:要实在,忌空话;要简练,忌冗长;要新颖多样,忌千篇一律。导语的写作方法多样,可以由叙述式,评述式,描写式,设问式,其中叙述式导语用得比较多。

(三)消息的结构类型 ·倒金字塔型 导语+读者最关注的店+相关背景 ·金字塔型

按照时间推进的顺序来写 ·两者混合型

最常用的结构形式。导语用倒金字塔型,交代用最吸引人的新闻要素,主体用金字塔型结构交代事情经过。

四、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是新闻通讯的一种写作体裁,是报纸新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寓事、理、情、景于一体,又以短小精悍、新鲜快活而见长的新闻体裁。·写出“新”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新闻特写的特性和本质。在新闻特写上至少应体现三层意思:

1、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的,也就是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件,不是旧闻和陈年老账

2、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现的新闻故事和新闻事件,虽然不是最近发生的,但却是最近才被发现的,过去不曾被人发现或注意的

3、写作方法、技巧、结构、语言上有独到之处,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写出“事”

1、真实的事。报道事实是新闻规律的基本要求。新闻特写的事,必须做到绝对真实、完全真实,无论时间、地点、人物、言行、环境,都来不得半点虚构和水分。

2、新鲜的事,新闻特写必须是新颖、鲜活、有特点的事。

3、具体的事。既然是特写,就要有形、有影、有声,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决不能简单概括、一笔带过,要尽可能地详细。·写出“人”

见闻不见事,见事不见人,这是许多新闻稿件的通病,更是新闻特写的大忌。事实人为的,有事件,就会有任务,我们写新闻特写,应当以事烘托人、以人带出事,人事交融,融为一体。·写出“景”

新闻特写在写具体事件时,应当尽量交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情景、场景,如当时的自然环境、天气情况、附近景物、人物的具体动作等,有时候越细致就越有个性和可读性。·写出“情”

所谓写出感情,就是要写出故事和主人公的感人之处是什么。在“情”字上做文章,一要努力写出感情,稿件主人公有什么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要通过具体事情跃然纸上,让读者感到他们是活着的,有血有肉的,而不是面无表情,千篇一律的;二要尽量写出人物表情和心情,有时寥寥几笔,就能起到使文中人物与读者“对话”的作用。写人的感情,要因人因事因具体情况而定,该直白的直白、该含蓄的含蓄,有的需要用语言表达,有的则需要用动作体现。·写出“神”

同新闻消息、一般通讯一样,新闻特写也必须有思想性,也就是对人要有启发、教育、引导、借鉴作用和意义。这里的神,应当是现代精神,有时代特点;应当是高尚精神,有教育意义;应当是创新精神,有启发作用。有的新闻特写虽然故事很感人,但缺乏思想性,或者主体不明确、不集中,让人读后不能收到任何启发和教育,就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特写的思想性不用于消息那样直白,要通过故事的自然流露,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让作者直接告诉读者。这就需要作者在语言、结构和叙事艺术技巧上有真功夫、深功夫、巧功夫。·写出“特”

新闻特写,还应该体现出它的“特”性来。文章结构要紧凑、短小、精致,不能拖泥带水,要尽量利用故事本身的发展经过突出其传奇性、曲折性和感染力。除了结构和语言外,文章的标题也要做得精美,要在准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生动、形象,有韵味、有哲理、有渲染效果。

五、如何提高通联员的新闻采写能力

1、大家要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性

2、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3、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新闻稿的关键

4、虚心请教,多看多写是写好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我们不是专业的记者,但是我们所描写的都是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我们的稿件大多数面向企业内刊,内刊稿件更多地起到引导、监督、协调和服务的作用。希望通过实用技巧的学习,能够提高通联人员的写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使大家都能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懂得企业新闻写作的要领,为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新闻写作技巧

学习

李团结

2015年5月

日6 巧用背景材料增强新闻深度

任何新闻都是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产生的,与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有机联系的条件和环境就是新闻背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新闻背后的新闻‛。有的新闻事实本身简洁明了,一清二楚,就不必加背景材料;而有的新闻事实较为复杂,为了阐明事件的意义,看出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就必须交代新闻背景①。重视背景写新闻,虽然不是新闻实践中最重要的问题,但是背景运用得好,可以说明事实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可以烘托、深化新闻主题,揭示新闻价值,提升新闻质量;可以增强新闻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满足受众对信息容量的需求,让受众看得懂,了解得更多,是一个为受众服务的问题。因此,在新闻实践中,要善于巧妙运用背景。

背景的存在形式主要有四种,根据新闻事实巧妙使用不同形式的背景往往会取得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一种,用于单篇新闻中,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种,用于主体新闻之外,以‚新闻链接‛的面孔出现。例如,2009年8月3日《重庆商报》中《高中生课余调查1年写出沙区‚排堵方案‛》在交代了主要新闻事实之后,又加上了新闻链接‚交通拥堵成沙区‘瓶颈’‛(内容略),进一步点明了高中生代宇驰写出‚排堵方案‛的意义。第三种,介于第一种和第二种之间,这种新闻背景类似‚新闻链接‛,但用于主体新闻之中,独立成段,并明确标明是‚新闻背景‛。新闻背景是为主体新闻服务的,通过不同视角、不同资料客观全面地反映新闻事件的真实面貌和意义,让受众从时空上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立体的深刻认识。第四种,是指组合报道中,各个新闻之间互为背景,相互映衬,实现信息增值。如:2009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将有关7月22日日全食的新闻《日食‚盛宴‛》、《9时23分,我们看见‚贝利珠‛》、《当日冕之光穿越心灵》、《共同见证‚日月之舞‛》、《数字日全食》编排组合在一起,对日全食进行多方位报道,就形成了一个组合报道。这种组合报道的形式不仅更能引起受众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它能使受众从有关日全食的若干新闻事件的联系、对比、印证或隐喻中,获得超越单篇新闻报道的启示和教益。

对于单篇新闻来讲,背景的存在形式又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将背景穿插于新闻标题中。如:1984年7月31日人民日报新闻《我国运动员夺得两枚金牌》的引题‚奥运会开赛第一天传来‘零的突破’喜讯‛,其中‚零的突破‛是这则新闻的背景材料,对于中国体育界和中国人民来说自然具有特别的意义。

二是将背景穿插于导语中,与新闻事实本身的叙述紧密黏合在一起,黏合到导语中的背景常以词语、句子成分或分句的面貌出现。如:1977年11月20日《纽约时报》报道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以色列的消息时,其导语是:‚埃及与以色列两国领导人今夜在以色列国土上会晤,这两个国家在20年内打过4次仗。‛有了后半句这个背景的交代,一下子就把萨达特访问的非同寻常突出出来,起到了阐明新闻意义的作用。

三是将背景穿插于新闻主体中。背景在主体中的出现是最为常见的,主体中的背景既可独立成段,亦可与新闻事实融合在一起。如2009年7月27日新华网新闻《美国资深记者:中国30年最大变化是每个普通人》:

美国资深记者、《芝加哥论坛报》前副主编蒂姆〃麦克诺蒂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时隔30年再访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印象深刻。

蒂姆说:‚30年后再回中国,走在中国的大街小巷,我发现有太多的变化。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固然令人惊讶,但是人们充满自信的这种变化更是令人深思。‛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改革开放,蒂姆作为《芝加哥论坛报》常驻中国记者,与其他7名美国记者率先获准进入中国。他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到中国常驻的美国记者。他回忆说,当时从香港进入中国内地时,就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人们的穿着极其单调,大街上行驶的小轿车极少,都是自行车,能够看到的西方电影也只有《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很少的几部。

2008年,当他和妻子再次来到北京,他们对城市里壮观的车流、现代化的建筑感到震惊。当他深入城市,通过和各行各业的中国人交流聊天,蒂姆发现,眼前的现代化基础设施还只是中国外在的变化。

蒂姆说,‚和不少中国人交谈后,我才认识到30年来变化最大、最深刻的是中国人,每个普普通通的人‛,‚每个人都乐于交谈,乐意告诉我他们对各种各样事情的看法,包括文化、生活、经济,以及对西方人的看法等‛。他还说,‚在30年前,被我采访的中国普通人不愿意多谈。如今,人们都愿意讲述个人感受,我感到这是个开放、自信的民族。‛

蒂姆感叹:‚美国的现代化发展用了一二百年时间,而中国仅在30年的时间里就变得足以让世人惊讶!‛他祝愿,美中两国人民的交流越来越多,双方能更深刻、全面地相互了解。

这则新闻中,第二段是独立成段的背景,主要介绍蒂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到中国常驻的美国记者的情况和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概况。而30年前的中国普通人不愿意多谈、美国现代化发展所用的时间等背景则是根据叙述的节奏和需要,与新闻事实融合在一起出现。

四是将背景安放在新闻的结尾处。如:路透社中文网2008年5月23日的新闻《中国在地震后找到50枚危险放射源》:

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周五表示,在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工作人员已经找到50枚危险放射源,但其中15枚尚未被回收。但吴晓青坚持称,状况处于控制之下,没有发生辐射事故的危险。

‚35枚放射源进行了收贮,另有15枚放射源已经确立了位臵,尚未收贮。‛吴晓青在北京举行的记者会中表示。

‚15枚中有3枚由于建筑物垮塌被埋,尚无法收贮。另有12枚处于危房中,现场人员无法进入。‛他补充说,‚目前,现场的监测表明,放射源均未发生因放射失控造成辐射事故。‛

在地震灾区之一的绵阳,拥有中国最大的核试验室,另有几处秘密核设施,但当地没有核电站。

最后一段就是这篇新闻的背景,其作用在于揭示回收放射源的意义,引起受众关注,同时补充民众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增强了新闻的后劲,使读者回味无穷。

运用背景材料,总的要求是真实、实在、自然、贴切,紧扣新闻主题。只有紧扣主题,精选精写精拍精编新闻背景材料,才能更好地起到烘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也才能扣住观众的心弦②。怎样才能巧妙运用背景材料?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将背景材料化整为零,灵活穿插于对新闻事实的叙述之中,使之一点一点地自然呈现于受众面前。在《美国资深记者:中国30年最大变化是每个普通人》中,‚人们的穿着极其单调,大街上行驶的小轿车极少,都是自行车,能够看到的西方电影也只有《尼罗河上的惨案》等很少的几部‛、‚在30年前,被我采访的中国普通人不愿意多谈‛、‚美国的现代化发展用了一二百年时间‛等背景材料,都是根据新闻表达的需要,被化整为零,灵活穿插于新闻的各个部分,与新闻事实融为一体,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说明、对比、映衬,帮助受众加深了对中国普通人的变化的认识,达到了深化主题的目的。

第二,将背景材料融会到新闻人物的情感之中,借抒情来交代背景,使之生动活泼,饶有兴趣。一个好的新闻背景,往往能够实现情与景、意与境的有机融合。无论是借景、借物还是借事抒情,都能以情动人,塑造特定鲜明的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在《美国资深记者:中国30年最大变化是每个普通人》中,作者将蒂姆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前后变化的感受进行了对比,其结论是‚印象深刻‛、‚令人惊讶‛、‚令人深思‛,又引用蒂姆的话将中国普通人改革开放30年前后‚不愿交谈‛与‚愿意讲述个人感受‛进行对比,让蒂姆‚感到这是个开放、自信的民族‛,最后将中美现代化发展所花时间进行对比,让蒂姆认为‚足以让世人惊讶‛。作者通过蒂姆的回忆、语言和感受就让受众深刻认识到中国普通人的变化,并从一个侧面感受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

让读者“恋”上你的标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标题的定义为:‚标明文章、作品内容的简单语句。‛这也是我最初对标题的认识,后来从事编辑工作才渐渐清楚,这只是最基本的。《知音》杂志副总编雷一大在接受采访时说:‚文章的标题是一张报纸、一本杂志甚至是一本书留给读者的一个决定性‘印象’。读者选择报刊书籍,通常是‘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这种‘标题先入’的阅读心理,恰恰说明了文章的标题就是一门语言和文字艺术。‛前一阵,‚知音体‛标题(指《知音》杂志吸引读者的煽情标题)引起的那场网络旋风,让我们忍俊不禁,但不得不承认这种韵味十足的‚知音体‛标题有它精彩的地方:饱含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唯美的音律感、浓厚的故事性,让人过目不忘。

标题的主要功能是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两方面都是重点,缺一不可。陕西《华商报》某老总说好标题得有3个条件:5米外能看清字(字号要大)、2秒钟能看懂意思(要精炼、能概括中心思想)、1秒钟让人下定决心购买(要有吸引力)。无独有偶,《北京青年报》也提出过类似观点——3步5秒效应。这个观点不仅仅适合报纸,杂志也一样,如果我们的标题平淡无奇,读者肯定提不起兴趣购买,而如果我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光,那么我们的胜利是肯定的。下面,笔者针对科普文章的标题制作提出几点看法。

要像尖刀的锋刃,见血封喉

考虑到标题是‚一瞥的艺术‛,要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第一印象,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科普文章跟其他文章的标题制作一样,力求准确、简约。

准确就是没有偏差,也就是清晰、贴切,这是标题制作的第一要则。简约就是要求用语精当、凝练。不能过于繁琐,要点睛、切题、一语中的,能用一个字表达清楚就不用两个。如《骨刺:长在骨,刺在心》、《当孩子摔跤了……》、《便秘,岂能一泻了之》、《夏日无‚汗‛事》这四个标题,很简单但是能直指要害,让人一看就知道文章的写作重点。第一个标题用六个字就将骨刺的危害与疼痛表达得很到位,而且其表现形式工整,读来朗朗上口;第二个标题用一个言未尽但意已明的省略句将文章内容表露,虽然很通俗,但是这种直白的表达带有一种温暖感,类似的还有《因为你是我身上掉下的肉》、《很感激你来做我的女儿》、《臭小子,请你好好照顾我》等,这些标题读起来让人颇为感动,比较温情;第三个标题更绝,一个‚岂能一泻了之‛将治疗便秘的一个普遍误区点了出来,既形象又很有韵味;第四个标题用一个‚无汗事‛就点出了本文是要解决夏季出汗多的问题。这样的标题贵在‚一针见血‛、‚一剑封喉‛。

活泼生动,提高神韵

标题制作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传神。传神是标题制作的最高境界,既得表现出别致、雅致,又有动感、美感,还得有文气、灵气,最后还得让读者有看头、有想头,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首先选择你。比如《让健康‚住‛我们的家》这个标题既不失活泼也颇具灵气。这是一篇采访稿,共采访了三个对象,原本每个对象都有一个小标题,但是文章显得比较乱,最后决定用一个大标题总括,那时正好《让爱住我家》这首歌很火,就想到了这招‚移花接木‛,效果不错。再比如《产后‚千千劫‛》,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主人公分娩之后的种种不舒服:荨麻疹、骶髂关节炎、乳腺管堵塞,最后还差点得了产后抑郁症。我在翻看琼瑶的小说《心有千千结》时灵光一闪想到这个标题,既表达出了产后所经受的苦难之多,又韵味十足。

现实作品中有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标题都是应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或者是利用已有的成语、诗词,流传广泛的电影、电视剧、歌曲名以及一些民间的俗语,稍作改动,既将意思表达清楚又意味深远,读来朗朗上口,而且通俗易懂、耐人寻味,让人印象深刻。比如《老年痴呆:脑海里的橡皮擦》、《时髦老太与MP3的‚黄昏恋‛》、《宝贝,别逼妈妈发火!》这三个标题就很形象,用比喻、拟人的手法表达出原意,既贴切又韵味十足。再比如《一片叶子引发的‚病案‛》、《一场戒不掉的‚色‛》、《别样的‚色戒‛》这三个标题,就是利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色戒》进行艺术加工,都很有特点也很有吸引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眼球。《一‚蛋‛拥有,几分讲究》、《不信‚戒不了你‛》这两个标题借用成语、歌曲,修改得很恰当也很巧妙,显得生动有吸引力。

充满悬疑性、故事性,让人忍不住探个究竟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热衷于探险,就是因为那里有很多的未知,标题制作也一样,得留点悬念让读者自己去寻找。虽然科普文章是比较严谨的,但是随着读者要求的提高,编辑也得相应地做出改变,努力让文章的故事性、可读性更强一点,让读者在故事中得到知识,寓教于乐。与此同时,对标题的要求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得让人看了后有种好奇感,想一睹为快。

比如《丙肝发出的‚寻人启事‛》、《像采矿一样取肾结石》这两个标题,一看就知道说的是丙肝和肾结石的问题,但是还有点模糊在里面,‚寻人启事‛是怎么回事?像采矿一样怎么采?这两个疑问就会让读者充满好奇地读下去,那么编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再比如《‚神医‛让他瘫了》、《一泡尿,放倒了他》、《幸福挤不下三个人》、《种下豆子,得到瓜》这四个标题也很有趣,看到它们读者一定充满好奇,满脑子为什么,所以,读者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到底是什么内容。做标题就跟写推理小说一样要有悬疑,以吸引读者。

标题是文章的‚泉眼‛、‚灵魂‛,所以标题一定要出奇制胜,但这绝不是单纯地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就能够做到的,这需要不断地总结、学习、揣摩。我喜欢在平时看杂志、报纸的时候留意一些感觉不错的题目,记录下来,仔细揣摩它们出彩的地方,从中找出规律,总结在一起。比如《缭乱的‚发‛事》、《打捞味蕾疲劳》、《把自己的脚放进别人的鞋》、《你可以放心地老了》、《足癣爱上‚糖‛》、《撕了一个口子的父爱》等等都很不错,积累下来就有可能在需要的时候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做到上面所述的三点再加上平时的积累、总结,相信积跬步,总能至千里。

新闻“小九九”何为新闻?这并非一个小儿科话题。原因很简单,新闻好写,但好新闻不好写。请问,做了多年,甚至做了一辈子记者的,有几个拿到了中国新闻奖?为数不多。在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寥若晨星;有的新闻单位,甚至是中国新闻奖的空白区。

原因何在? 答案其实很简单。写新闻的开拓创新意识差,对自己的要求低,满足于稿件见报、听声听音而已;再就是学习研究少,缺少慧眼,看不出新闻的真谛,有的甚至将好新闻写成了一般新闻。尤其是‚拜金主义‛、‚市侩作风‛对新闻媒体的侵袭,让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都步入了以‚新‛换‚金‛、以‚金‛污‚新‛的尴尬境地。这种状况如不改变,很难出好新闻,更不要说出精品新闻了!由此悟出,要写出好新闻(精品新闻尚和陪好,暂时不说),需注意以下‚三个三‛,自称为‚小九九‛,纯为拙见。

第一个‚三‛,新闻有高,中,低三个层次。

低层次新闻,仅是按照新闻定义写新闻。写出的新闻有一定意义,但少有独到见解、独特特点,仅能成型,能见报、能到电台电视台上播出而已。与好有距,离精甚远。

中层次新闻,写出的新闻有新意、有独到见解,能启发人的心灵和领导者的思路,对人们认识、掌握人生方向,对各级领导开拓创新、造福一方,都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高层次新闻,写出的新闻触及社会的‚灵魂‛、‚神经‛和‚弊端‛,是社会前进的‚先声‛,像19世纪初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那样用新闻去‚医治各种弊端‛;像我国著名漫画家、美术活动家华君武先生的漫画,‚尖锐、辛辣、深刻‛,寥寥数笔,便折射出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像那些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精品中的精品(也是极少),能改变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思路,能让法学家、全国人大修改某一法律条文,催生国家制度的新变革,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的新发展。第二个‚三‛,新闻记者也有高,中,低三个档次。低档次记者,仪会写新闻而已(当然还有更低的,写出的新闻不新,文不达意,语不精练,让编辑头疼)。

中档次记者,偶尔能写出好新闻;采访后对素材反复思考,找出好角度,尽量把新闻写得精美简练,准确生动,不时有好作品获省市地方好新闻奖。

高档次记者,从不以‚量‛作为自己记者生涯的标尺,一生专心在少而精上下工夫。写出的新闻不出手则已,一出手便会在社会各行各业产生极大震动,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引领‛作用。

在写作形式上(即新闻结构),高档次记者已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地步,新闻不论长短,从始至终均如行云流水,美而无痕。每篇稿件都没有固定的套路。顺畅完美,视‚情‛而启,的‚情‛收笔。如约瑟夫〃普利策独创出的‚编辑写作制‛,至今流传不衰。

第三个‚三‛。新闻写作的三个‚绝对‛。

第一个,绝对的新。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逮一定义,界定了新闻的基本特性。但是,记者从通讯员提供的线索中,很少见到真正的新闻,大都是‚年年都在发生‛的老生常谈,甚或是数年前就报道过的事件。新闻要绝对的新,事实要新,新闻展示的精义、主张也要新,而且要更新,这才叫新闻。而精品新闻,就是上述第一个‚三‛中的第三条所说的高层次新闻了。第二个,绝对的精。到什么程度算‚精‛?就新闻自身来说,应该是独家报道且具有深刻社会意义,能触及社会的‚灵魂‛、‚神经‛和‚弊端‛,是社会前进的‚先声‛;就新闻写作来说,如果时问允许,应反复修改,改到‚字字千金‛为止,尽量不给编辑留下一丁点儿麻烦,而要给编辑留下更多‚锦上添花‛的时间。

第三个,绝对的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要义。不真实的‚新闻‛,再出彩也是废品、垃圾。现在有的通讯员很大胆,堂而皇之地制造假新闻,这样做不仅是人品问题,还会让自己身败名裂,让新闻媒体为之蒙羞。而且,就一个单位的通讯员来说,写本单位的新闻,一是为社会上各行各业或者相关行业提供借鉴,二是也起到表扬本单住的目的(笔者主张:新闻不是表扬稿,是社会前进的启明星,但有表扬的功能)。如果本单位没有发生新闻,诌出一个‚新闻‛来,对本单位有何意义?不是空对空吗? 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

?有无相对独立的新闻语言?如果说有新闻语言可谈,那么它的特点和规律又是什么?怎样认识新闻语言和其他品种语言的关系,怎样把握和提高新闻语言呢? 一位外国文学评论家说:‚语言是我们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敌人。‛新闻语言,好像也如此,有时它是我们的朋友,有时它又好像是我们的敌人。

首先应该弄清‚新闻语言‛一词中所含的褒贬

在相当一些作家的眼里和口中,新闻语言是一个贬义词。像老舍这样的大作家,也把新闻语言当作糟糕的语言的代名词。这种情况,应该说是公平的,又是不公平的。

说它公平,是因为确实有相当的一些新闻作品的语言非常之糟糕。最常见的毛病大约有这样的几种:

一、语法不通。著名的语法专家吕叔湘就经常能够从人民日报这样的较高水平的报纸上找出不少语法方面的错误。其他报纸更是可想而知了。

二、语言罗嗦。经常出现不少‚车轱辘话‛。新闻作品与一般散文不同,它是写新闻事实的,那些政治性强的报道,常常要引用文件。因此,记者使用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要受所报道的内容的影响,有些重要的词汇,即使较长、较罗嗦,也是不能随便简化的。

三、用词不准。比较常见的是用词不当,也有生造词汇的问题。例如有的报道写了这样的一段话:‚南郊边远的居民,建国30多年来没有吃上自来水,今年自己动手接通了管道,310户居民吃上了幸福水。‛这里的‚幸福水‛一词就用得不准确。把写刚解放时的事情用的词用到了今天。再说,解放30多年才吃上自来水,还叫‚幸福水‛,这不是啼笑皆非吗!生造词汇的情况也是不少的。

四、语言干瘪。许多新闻作品所用的语言是极其干巴和贫乏的,缺乏文采。不仅如此,甚至像有人说的,读这种干瘪的文字,简直有一种受罪的感觉。

语言干瘪的情况又有不同。主要表现有: 1.多用一些公式化、概念化的语言;2.过多地使用专业名词、术语,不够通俗易懂;3.滥用数字;4.只会单一的叙述,不会巧妙地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方法;5.词汇太少,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词儿。

除去这些毛病外,新闻作品写作上的粗糙,包括语言上的粗糙,是普遍的现象,这也是不可否认的。

根据上述种种情况,把新闻语言作为一个贬义的词汇,似乎也是应该的。

但是,还有另一个方面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也不可忽视。那就是:

一、有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不仅内容精彩,影响巨大,而且语言也相当精彩。在语文教科书选入的作品中,有许多就是新闻作品。这就证明,新闻作品的语言不一定是不好的语言。

二、新闻作品中在语言方面存在的毛病,只是新闻语言中的毛病而已,而不应该看成是新闻语言的本身和全部。这不是新闻语言注定不能改变的问题。新闻语言可以通过不断地改进完善,成为与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相比毫不逊色的语言——当然是就各有特色而言。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可以说,新闻语言既不是贬义词,也不是褒义词,它应该是社会需要的、具有相对独立品格的一种广泛运用的语言。我们应该下大力气改进它。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其次,我们再来探讨新闻语言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或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存在

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为什么?要回答‚为什么‛,先要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政治有政治的语言,军事有军事的语言,文学有文学的语言,法律有法律的语言,哲学有哲学的语言,直至电影、戏剧、舞蹈等等都有自己特殊的语言?无非有这样的几个原因:

一、它们有自己的特殊的概念;

二、它们有特殊的语言表现方法;

三、它们有自己的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而在这三个方面,新闻语言都是够资格的,它一点都不缺少什么。

不错,新闻作品报道的内容是整个社会的内容。它要涉及文学、法律、哲学、艺术、科学、经济、政治、军事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它的语言中,不可能不吸取和借用这些方面的语言。但是这种情况并没有给我们消灭新闻语言独立性的依据。难道政治不是涉及全社会的吗?难道文学不是描写全社会的吗?既然它们可以是独立的,为什么新闻不可以呢? 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特定角度的抽象。新闻也不例外。新闻语言就是从新闻的角度对全社会进行‚选择‛和反映时所用的工具。它的本质是信息传播的语言、报道事实的语言、解释问题的语言、快速交流的语言。这就是新闻语言的个性。

创造和推广实用而优美的新闻语言是我们的历史责任。首先,主要是专业的新闻工作者,要有这样的历史责任感。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是新闻事业大发展的社会,是新闻传播日益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社会。作为新闻传播的最基本的工具的新闻语言,它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这是历史的潮流所致。我们应该把这个责任担当起来。

其次,我们要有这样的信心。应该说近代和现代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许多成功的新闻作品,已经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经验和条件。只是我们需要更好地学习和总结,借鉴和提高。

特殊地说,我们中国的优秀的汉语言文字,也给我们创造好的新闻语言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美国名记者约翰〃罗德里克在《中国问题观察家》这篇文章中说:‚中国古人妙语横生,言简意赅,才智令人陶醉、令人兴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就是一例。‛他也批评了我们的文风中存在的问题,他说:‚中国共产党作为孔子和老子等创造精辟短语的人的后代,相比之下,都是讲话罗嗦、爱搞老生常谈、没有幽默感的人。‛接着他又有‚表扬‛:‚并非所有的中国共产党人都是拐弯抹角的。毛泽东本人就有一种活泼的、尖锐的风格,外长陈毅也是这样。‛(摘自于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一书)这位美国记者的说法是比较客观的。我们的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最简练的语言文字。这一点在联合国的同声翻译中可以得到证明,中国的翻译总是最早翻译完毕的。书面的文字,我们的汉语言文字也要比其他的文字短得多,所占的篇幅起码要短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更可喜的是,现代化的电子技术的发展已经解决了汉字的电脑输入的问题,而且汉字的输入可以大大快于其他文字的输入速度。这些都说明我们完全有条件创造好的新闻语言。

新闻语言的特点究竟是什么 ?

毛泽东同志曾经对语言提出过‚准确、鲜明、生动‛的要求。这是一个很精辟的说法。它包括了对语言的最基本的要求,而且,这个排列的次序也是正确的、操作性很强的。

首先的要求是准确,准确反映客观事物,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离开了这一条,后边的要求都无从谈起。不准确的语言,越鲜明、越生动,不是越糟糕吗? 有了准确还不行,还要鲜明,鲜明的语言才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吞吞吐吐的语言是不能准确反映内容的。生动是为了增加文字的吸引力、感染力,提高语言的效果。这是对一切语言的要求,也应该是对新闻语言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新闻语言更应该这样要求。

这些看来是很浅显的道理,但是为什么做起来就那么困难呢?这不能不涉及到新闻语言的某些特殊性问题。

为了加深对新闻语言的特殊规律的理解,需要研究新闻语言的内在矛盾。

第一,广博和专深的矛盾。新闻报道取材于个别事实,就反映这个事实的角度来说,应该是越深刻越好;而要反映得深刻,就不能不在语言上有所反映,有时就不能不使用一些专业概念和语言。这就是专深的要求。

新闻文体的时态问题 时态,是新闻写作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时态的模糊或者混乱,不仅会影响意思的表达,还会造成新闻文体的杂糅。笔者以为,时态,是不同文体之间重要的区别之一。

毫无疑问:消息、通讯、特写,在功能上,有着各自的分工。笔者认为,消息应该是用来报道事情的,通讯主要是用来写人的。特写(或者叫侧记)也是用来报道事件的。但它和消息在功能上的区别是:消息负责报道事件的结果,而特写(或者叫侧记)是用来报道事件经过的。

由于功能不同,报道的内容不同,因而在语言的时态掌握上必然有着各自的明显区别。

消息是‚完成时‛

消息既然是报道已经发生事件结果的,那么它的语言时态必须是完成时的。请看这段导语:

本报讯10月20日,随着一辆金橙色解放J6驶下生产线,今年我国的第1000万辆汽车在长春一汽诞生,中国就此迈进千万辆级的汽车生产大国行列……? 再看这段导语:

本报讯 长江隧桥开通,崇明一夜间成了投资热点,海内外企业纷至沓来。面临前所未有的招商机遇,面对一个个诱人的投资项目,是‚拣到篮里就是菜‛,还是宁缺毋滥?崇明选择了科学发展之路,短短一个多月,已婉拒了30多个不符合生态岛定位的项目,涉及投资10多亿元。? 前一条消息,表明我国已经迈进了世界汽车生产大国行列,后一条消息,报道崇明拒绝了10多亿元的投资,都是已经发生、并产生了结果的。时态是‚完成时‛,非常清晰。

通讯是‚过去时‛

通讯是写人的。写人必须有故事——主人公做过或者经历过的故事。没有故事的通讯,是不成功的通讯,或者根本不能叫通讯。当然,故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不能是作者虚构的。这一点,是新闻通讯跟报告文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什么叫故事?‚故‛者,‚旧‛也;‚过去‛之谓也,故事就是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通讯在讲述、重温这些故事时,必须使用‚过去时‛。

请看这段话: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史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这段话是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开头。它用鲜明的时间要素,向读者表明了时态——过去时。因为这个通讯发表于1965年,而这时距离焦裕禄逝世已经过去一年多了。文章是在用一种回顾、追忆的口吻在叙述。

表现‚过去时‛,常常像上一个例子那样,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明确标示出来,或者用‚当时‛之类的词,表明事情发生的时间。请看下一个例句:

严冬,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禄召集在家的县委委员开会。人们到齐后,他并没有宣布议事日程。只说了一句:‚走,跟我出去一趟‛,就领着大家到火车站去了。当时,兰考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许多逃荒的灾民扶老携幼拥挤在候车室里。他们正等待着国家运送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从这里开过……

特写是‚进行时‛

特写,或者叫侧记,是写事件现场、还原事情发生经过的。它的写作效果,是力图把读者带到当时的环境中去感受现场气氛。所以,特写、侧记,一般使用‚现在进行时‛来表述。请看下面这段话:

1960年2月3日,农历正月初七。现在,整整是下午四点钟。

在首都王府井大街,车水马龙,热闹繁忙,商店穿戴着节日的盛装,人们满面春风地东来西往。就在这王府井北口八面槽的路东,有一家门市很小的国营特种药品商店。这时候,营业员们在笑盈盈地答对顾客,办公室里,算珠响个不停,快下班了,正忙着结账。

这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开头。关于这篇文章的归类,有多种说法。有人把它归于‚报告文学‛,笔者认为是非常不合适的。从它的时态和所反映的内容看,归于‚特写‛似乎更准确些。

上面这段话虽然有明确的时间,但是,一个‚现在‛、一个‚这时候‛和‚正‛,把读者带进了当时的环境。再看同一篇文章的另一段:

‚看,天上有个亮灯下来了!‛突然谁叫。‚那是降落伞,那是神药!‛ ……

降落伞带着闪闪的亮灯向下飘落!人流追踪着降落伞飘落,跑啊!跑啊!郭逢恒县长向降落伞跑去,劈面碰见了蒲剧演员杨果娃,这是个16岁的女孩,唱小旦的。她的脸上还抹着红红的粉,戏装也没卸,全是舞台上那个打扮呢!

虽然没有使用时间性副词,但细致的现场细节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事情的一步步进展以及强烈的现场气氛。这正是‚现在进行时‛描写所追求的效果。

无论是消息、通讯还是特写,都有一个时态必须统一的问题。就是说,同一篇文章中的时态必须是前后一致的。在消息中掺入‚现在进行时‛的现场描写,将已经过去的事用‚一般现在时‛来表述,是一些初学者常犯的毛病。

新闻标题审美价值的创生,而且能使读者一见钟情,吸引读者阅读全文,就要增强新闻标题的审美信息含量,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

审美作为一种合目的、合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主体本质力量的调动、张扬、丰富与实现。新闻作品不只具有报道事实、引导舆论、传播知识的实用功能,新闻是真善美的统一,新闻作品所报道的事实本身具有美的特性,同时新闻作品也是作者审美意识的载体,新闻作者总是力图将自己的审美感悟、发现、理解融入新闻作品。毋庸臵疑,新闻也包括美的因素,具有唤起审美感知,激发审美想象,愉悦心灵的审美价值。因此,新闻作者在传达新闻内容时,应积极发挥自我的审美创造能力,注重审美选择,把最能体现报道价值或与报道内容紧密相关的自然与社会的原生美发现出来,并且恰当运用文学艺术手段,赋予新闻内容以美的形式,实现审美信息的增值。

新闻标题审美价值创造的途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描绘形象,具体生动。新闻美首先来自新闻事实本身的美。在新闻标题中,抓住报道对象美的特征予以呈现,给人以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现场感、立体感、真切感、生动感。

(1)黔山披新绿明前茶飘香(引题)贵州茶产业助农增收(正题)(《人民日报》2009年6月26日)(2)京剧晚会在京举行(引题)丝竹声声颂社会和谐鼓乐阵阵祝祖国昌盛(正题)胡锦涛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出席观看(副题)(《中国青年报》2007年12月31日)例(1)引题描绘了春到贵州,坡坡茶树满眼翠绿、鹅黄,清明节前茶香袅袅的动人情境,有力地烘托了正题。例(2)正题用‚丝竹声声‛、‚鼓乐阵阵‛描绘当晚在北京新落成的国家大剧院举行的新年京剧晚会《菊苑华章》的现场情形,凸显了当时喜庆、和谐的气氛。显然,‚丝竹声声‛、‚鼓乐阵阵‛是描摹声音,属摹声,给人以生动的现场实感和美的享受。

题外见意,启人遐想。上乘的新闻标题不唯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在事实信息的传达上令人耳目一新,贵在发挥文本的启发性和暗示性,或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或象征,托物言志,借物传情;或创造意境,意与境谐,虚实相生,凡此种种,皆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诱发出幽远的联想想象,生发出丰富的意味。

(3)刘翔停飞天空仍阔(《中国青年报》2008年8月19日)(4)蓝天碧水间一抹明霞(引题)天上掉下个伏妹妹(正题)(《中国青年报》1992年7月28日)2008年8月18日,北京奥运会男子110米栏第一轮比赛,‚鸟巢‛热情涌动,全场观众翘首等待着刘翔出场,英雄亮相。然而,刘翔在试跑之后感到不适,因伤退出比赛。亿万球迷为之震惊,黯然神伤,深感遗憾,而又充满理解、宽容和期待。例(3)标题中的‚停飞‛、‚天空仍阔‛由刘翔的名字‚翔‛联想、引申而来,尽管‚飞人‛‚折翅‛停飞,但人们相信刘翔会脚伤痊愈,再次潇洒起飞、展翅翱翔。标题营造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跳台仙子‛伏明霞夺得女子10米高台跳水冠军。例(4)标题巧妙嵌入报道对象‚伏明霞‛姓名。引题‚蓝天‛、‚碧水‛与‚明霞‛色彩艳丽,冷暖对比;‚明霞‛一语双关,既实指伏明霞其人,也象征着伏明霞如一道灿烂的霞光照亮天际。正题仿拟越剧《红楼梦》戏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不但赞叹她跳水的高度,也极言其技艺的娴熟、精湛,姿态的优美。在‚蓝天碧水间一抹明霞‛这样一个宏阔的背景下,伏明霞宛若仙女从天而降,画面壮阔美丽,欢庆、赞美、祝贺之情溢于题间,弥漫于读者心胸。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标题有境有情,内蕴丰厚,耐人咀嚼,令人拍手叫好。

新颖独特,醒人耳目。新闻贵新。具有创意、与众不同的新闻标题,或构思匠心独运、或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或语言运用别出心裁,皆能给人强烈的信息刺激,紧紧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引人入文。

(5)红色赣州绿色发展(正题)120万人口相继脱贫,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4.5%(副题)(《人民日报》2009年3月30日)(6)下个百年,越剧可以这样演(正题)杭州越剧院近年新探索引人关注(副题)(《文汇报》2009年7月9日)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之称。为使老区科学发展,他们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再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实施‚十年绿化赣南‛、‚在山上再造一个高效益赣南‛等绿色工程;取缔、关停非法采矿点,延长矿业产业链,实施资源整合,建立矿产资源储备体系;建起东江源保护区,确保为广东、香港提供洁净水源。2007年,赣州在GDP能耗下降4%的基础上,2008年,重点企业的万元产值能耗同比下降8.4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74.5%,主要河流1至3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7%,城区大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以上。多年的经济发展使赣州市120万人口实现脱贫,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可以说,赣州已经走上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例(5)正题显示了新闻的中心。红色意味着过去,绿色则代表着现在和未来,红色与绿色相互辉映,象征着赣州曾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赣州也正在并将继续谱写崭新的雄壮华美的乐章。标题包含激情和诗意,具有创意。

作为起源于清末、有全国第二大剧种之称的越剧,历经百年发展,有着辉煌的成就。然而,随着文化品类的繁盛及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越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下个百年越剧该怎么演‛不仅成为越剧界热议的话题,也成为越剧发展创新的动力。杭州越剧院不断迈出探索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为越剧也为中国戏剧推陈出新提供了范例。例(6)正题是对‚下个百年越剧该怎么演‛这一问题斩钉截铁的回答,然而,究竟怎么演,却欲言又止,这明显是卖了个关子,诱使读者继续往下看。标题正是抓住了读者寻根究底的心理,新颖别致,引人注目。

妙用辞格,增强效果。新闻标题中比喻、拟人、借代、类比、双关、拈连、仿语、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格式的选择和使用,能使标题生动有力,增强新闻标题的表达效果。

(7)‚西安制造‛成为西安经济增长‚防寒服‛(正题)一季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逾50%(副题)(《人民日报》2009年6月22日)(8)西汉麻纸现身敦煌(正题)比东汉‚蔡侯纸‛早113年(副题)(2006年8月15日《人民日报》)(9)麦道夫入狱易受害者讨钱难(《新华网》2009年7月1日)(10)渠道增多范围扩大层次加深(引题)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呈现新气象(正题)(《人民日报》2009年6月30日)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世界经济步入‚寒冬‛。但是,西安市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并未受到影响,主要得益于西安市‚一直坚持的自主创新和打造过得硬的专利品牌‘西安制造’‛这一战略举措。2008年,西安经济增速高达15.6%。2009年第一季度,全市经济也增长10.5%,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以上。例(7)中的‚防寒服‛并非指抵御严寒的‚防寒服‛,而是指坚持自主创新、打造过得硬专利品牌‚西安制造‛的具体做法,标题使用暗喻,形象生动。

例(8)把‚西汉麻纸在敦煌发现‛这一平淡的说法换成‚西汉麻纸现身敦煌‛,这是拟人用法。‚西汉麻纸‛本属无生命之物,但用‚现身‛一词赋予物以人的动作神态,给人以新颖形象、灵动有趣之感,同时,也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拟人手法的使用,使标题顿然生色。

新闻写作浅谈 局报社编辑胡君

一、企业新闻工作的特征

作为企业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和‚企业新闻‛要有一个认识和区分。我们知道,按照通常的说法,新闻就是‚对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而企业新闻是在企业中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不要看一字之差,内容相当丰富。这里有几层意思要分清楚:

1、新闻是一种报道的行为。他不是写给专门的人看,而是面向大众报道。给领导看的是文件,是报告。给广大读者看的是文章、小说;但是新闻是给所有大众开放的,她变成文字后,就成为公共产品了。

2、新闻是一种事实。也就是说,新闻要有真实性和客观性,作到这一点很难,因为人总是有主观性,在对一件事实发生的时候,你在评论或者讲述的时候的,无形之中已经带有主观的色彩,已经带有你个人的立场。

3、新闻是新鲜的,这里的新鲜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实效性,新闻是易碎品,是很脆弱的,越快报道,新闻就越能吸引人。第二是题材新鲜,内容鲜活。常规的不是新闻,异常的才是新闻。新闻的价值也就在这里。你没有听过的、匪夷所思的、引发好奇的,就含有新闻的元素了。因此,咱们通讯员们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要尽量地从平常的事件中,挖掘出不一样的东西。

在日常工作中,企业里的通讯员常常会遇到一个相同的难题,就是觉得新闻稿件没有东西写,有东西写内容不够新鲜。剖析一下,可能主要是这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从客观上来说,企业毕竟不像社会,它是在一个固定的场所内从事生产劳动的法人单位,生产和管理是企业生活的核心和主题,在企业中人和物具有各就各位的特征,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因此,职工单调的生活对于企业新闻的发生是不可能像社会中一样千奇百怪、异彩纷呈的。虽然,企业新闻要求也许不像大众传播媒介一样严格,但是趣味性和显著性同样也是企业新闻生命力的表现,否则流水帐式的报道和单调的笔触,只能让企业新闻更没人看。

二是从主观上讲,企业主要以抓运输安全、促效益为主,而基层站段负责宣传报道的同志大多是身兼多职,领导布臵的各种文案、各种文字材料都要按时完成,生产一线的新闻稿件大多依赖车间、班组的通讯员,而这些通讯员也是兼职的,他们只能利用一些业余的时间来写。这些通讯员如果没有经过新闻或者中文训练,写稿时间和稿件质量更难以保证。针对这种现状,几年来,报社一直在探索如何办好这张报纸、如何带动广大通讯员一起搞好企业新闻工作,一方面办好报纸,为广大通讯员建好平台,使西铁报逐渐形成了把握正确导向,增强责任意识,遵循新闻规律,视点对准一线;主打消息产品,狠抓典型报道,争创品牌栏目,做亮标题图片,追求版式和谐;博采众长,自主创新,打造有时代特征和西铁特色的媒体风格。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广大通讯员的努力。

还有一点大家要注意,能做好应时的、重大事件的新闻只是一方面,新闻本身就是把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加以传播。我们的通讯员在这一方面是很出色的,历年路局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抗震救灾、防洪抢险、以及局内各时期的重点工作,通讯员们都能快速准确地进行宣传报道,而且不乏有深度的比较好的稿件。而这是只是新闻工作者的一个方面,在平时常态工作的情况下,通讯员们如何结合本单位工作发现有价值的新闻、写出有自己思考、判断能力的稿件,这又是一层功力的考验。报社的投稿窗口,如果是局内有大事件的时期,稿件如云,如果是常态时期,稿件就冷冷清清。有的通讯员就做得比较好,一方面,紧紧围绕路局中心工作,及时写出重点稿件,一方面在平时的工作中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领地。比如有的通讯员写小站风情的系列文章,有的结合路局重点工作有的放失地写一些言论稿件,有的发挥自己的爱好,创作一些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这种状态很好,一方面为报社提供了丰富的稿件,一方面使自己始终处在思考、写作、学习的良性循环里,采写能力自然能提高。

二、通讯员写新闻作品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文风、文字。新闻语言讲究的是质朴精当。质朴的语言,精当的论述,是好的文风最直接的表现,也是养成好的文风最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平时写作中要注意多运用群众语言、个性化语言、通俗易懂的语言;要讲实在、实用的话,讲自己心里想说的话,亮出自己想表达的观点,不说心口不

一、是非混淆的假话,不说信口开河、无中生有的谎话,不说虚情假意、不合实情的空话,不说可有可无、絮絮叨叨的废话。我们的通讯员队伍文风主体上是好的,保持着生产一线朴实生动的风格。但在一些通讯员身上、在一些来稿中还是有用词骄情,浮夸的现象。比如,写到段领导、车间甚至工班长在现场时,总要缀上他亲自如何如何,大可不必。写到某个段领导到车间来了,说了点什么,就说车间要抓住契机什么的,大而不当。或者常常出现某领导第一时间赶到什么的,什么叫第一时间?第二时间是什么?有一点大家要记住,不管写任何稿件,都要坚持简练朴素的文字风格。

2、标题和导语

在很多通讯员的来稿中,一个明显的的问题就是标题和导语写不好。存在扁平化、苍白无力、不精练,还有的不知所云。我们知道,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文字,是新闻内容的集中、概括,是新闻的窗口、眼睛。它的作用是概括内容,快递信息,评价事实,增值信息。题文一致是新闻标题的最起码的要求。但是仅仅做到这一点并不就是好标题。写作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事实的一次再评价。它能点出新闻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给人以鼓舞,促人以思索。从性质上分,可分为实题与虚题两类。从结构上分,可分为单一题与复合题。

写新闻报道,必须写好导语,寥寥数语,就要吸引读者,给读者一个必须阅读下去的理由。吸引人的导语,可以是重要的信息,给人以冲击或震撼;也可以是文笔优美的描写,让读者觉得阅读是一种享受,希望继续得到更多的享受;而最好是神秘的悬念的牵引,是谁?在哪里?为什么?怎么啦?非要看到底,弄个究竟不可。新闻界专家在研究后,在众多的吸引人的导语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神秘。此外,导语吸引人的方式还有一些,比如:新鲜的引语、名人的评论、惊人的数字、生动的描写、反差大的对比等。当然还可以大胆地推陈出新,但要记住:简洁、准确、紧扣主题。

一个好的标题无需解释,读者应当能立刻明白它的意思。但是,来稿中有许多标题几乎很难吸引读者,因为它们含糊不清。一般来说,大部分消息类报道的标题都应当从导语中提炼出来,标题应当是被转化成精练、清晰和生动的导语。有的作者过分重视标题所占的空间,他们有时首先考虑的是标题怎样适合这块空间,而不是要表达的意思,因此,所做的标题会流于呆板乏味和含糊不清。还有的作者先预备好了一个好题目、好角度,甚至一个好比喻、好句式,一下子就被自造的美所慑服,不顾主题,自设菩萨自己拜,明明不合适就是不肯割爱,形式就害了内容。还有常见的导语与标题重复、臃肿繁杂、枯燥呆板等病症。如何整治这些病症,如何提高写好标题和导语的能力,专家们有很多高谈阔论,我觉得有几种简单明了的方法可以借鉴:

第一,开门见事法。即开篇就讲事实,把最重要、最新鲜、最引人的新闻事实,首先在导语中披露出来,收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效果。

第二,开门见景法。导语中有画面,有形象,自然不会枯燥呆板。要写好这类开门见景式的导语,一是语言精练,二是紧扣主题。

第三,开门见比法。比,就是对比。开门见比,就是在导语中写进背景材料,起到突出中心和吸引读者的作用。

3、通讯员平时应怎样提高自己的采写能力

大家可能都有感受,同是搞宣传报道,有的通讯员发稿量很大,不断有好稿件刊发,经常获奖,有的则不然,写的也不少,但总是踩不上点。有的人总在想是人家天赋好还是运气好?其实,靠‚天赋‛不如靠努力,靠‚捷径‛不如靠勤奋。不管现代社会物质条件如何改善,新闻传输手段如何先进,真正的好稿子还是‚跑‛出来的,‚挖‛出来的,‚访‛出来的,‚写‛出来的。

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重要准备。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言之,它就是新闻工作者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平时,通讯员们要时时注意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善于发现新闻线索,就能够当事情还在‚风起于清萍之末‛时,就敏感地察觉到它,并预见它的去向,从而比较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新闻稿。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

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讯员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刚开始成为一名通讯员的时候,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终于会成为一名有一定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的通讯员的。

其次,对于新闻素材选择、集中、提炼,是关键的一环。‚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尽可能全面地地占有资料,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尽可能精练、准确地引用资料。‛。初学新闻报道的人,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

再者,把握角度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写作时一定要选择一个新的角度和切入点,找出一个观察人物、事物、问题的新角度,从人物、事物、问题的某一个侧面入手,给读者以新的信息,否则,写出来的新闻稿没有新意,让读者似曾相识,读者就会失去阅读兴趣,即使看了也只能是索然无味、如同嚼蜡。

通讯员在平时的工作中,一方面多培养自己的新闻眼,一方面注重平时基本功的练习,读书、写作,多看,现在知识资讯来源极其方便,网上可以找到任何需要的资料。另外,在平时采写新闻作品时,养成不靠‚现成材料‛,用眼看,用脚走,用脑想,用手写,经过认真修改,就一定能多出鲜活的新闻作品。

三、通讯的特征及写作技巧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可以说,人物通讯写作是通讯员经常会遇到的课题.一、通讯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真实性: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真实性,可以说是通讯最重要的特征,在这个问题上不可以有一点马虎。

2、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 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3、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4、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 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写好一篇人物通讯第一个环节是占有材料。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

第二个重要的环节是在如何写好人物上下功夫。

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但在新闻写作中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因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 龙‛,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四、散文的特征及其写作

对于一个新闻工作者而言,文学作品的写作是对其语言功底、驾驭文章的能力是最好的锻炼。很多通讯员都有这种体会,当写过一些文学作品之后,再写新闻作品,会有一种峰回路转举重若轻的感觉,对文章的高度和深度的把握也会有一个大的飞跃。可以说,基本的文学素养是一个通讯员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给副投稿最常见的就是散文。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的灵活精干的最长见的文学体裁。散文有抒情的、叙事的、哲理的、以及文采飞扬的散文诗等等。对于大多数业余作者来说,最常写的就是散文。这里,讲一下散文写作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散文的特点是什么,情真意切。有作家言,散文就是读者与作家的心灵对话,散文就是作家有意无意间透露的心灵呓语,我们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作家,这点正是散文对我们最大的诱惑。我们阅读诗歌,可以感受到一个个精美的意象,我们阅读小说,感受到的是作者有意无意安排的一个个离奇的故事。但是这些都是作家眼睛里面的世界,我们感受不了字面下的作家是什么样子的。而散文则不同。当我们今天去阅读散文大家的作品时,仍然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气质和思想境界。我们不难看出,散文之所以会对我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关键之处就在于他的真性情,真心,以及文字背后的真实的作者,我们阅读散文是没有隔阂的,有的只是文字背后真实的人性,他可以是高尚的阳春白雪,也可以是市民身边的下里巴人,这就是散文给我们最大的诱惑,也是散文的美丽之所在。

散文的第二个特点是,实虚结合,因实出虚。所谓实,指的是现实中的人、事、景、物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它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必不可少的铺垫。散文真正的创作方向是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情感的大厦,这就是‚虚‛。如何能构建好这座大厦呢,可以从二个方向探索: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求思想深邃,道理深刻;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情感明净深沉动人。

有关人性的、心灵的、情感的深度挖掘,历来是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

散文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二部分: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我们先说说外在结构。外在结构的核心是细节。散文和小说一样,建立在细节的描写和叙述的基础上,但细节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可以说,小说组合细节是“以盘盛珠”,而散文则是“以线穿珠”。小说的“盘”是一个社会的横切面,具备冲突,各种阶层、力量的人物或隐或显。细节就像一粒粒珠子在这样的“盘”中有机地展开。散文的内在结构是感情体验。你这种感情体验越深越有共性,所谓共性就是能引起多数读者的共鸣,那么这篇散文的内在结构就越扎实,这篇文章的艺术价值就越高。古今中外的名作能传承数千年,成为全人类公认的艺术瑰宝,就在于它有了极高的共性。人类对于生命的体验、对于真理的追求是不分国界的。散文的“线”,就是感情体验。感情不是片面的因素,也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散文的对象。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感情体验。感情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为什么说写散文要做到形散神不散,就是这个道理。

写散文一定要选取自己最熟悉的题材,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和有深切生命体验的东西。要选取最独特的角度,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要发掘出最精彩的细节,尽可能进行最精彩最生动的抒写,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燃烧了自己才能照亮别人。要写‚我‛的生命,‚我‛眼中的大千世界,展示博大的精神天地、诱人的灵魂活力和广阔的精神世界。人的情感、精神,人的生命体验,永远是散文创作的精髓所在,是优秀散文的生命力所在。

深邃,是散文所具有的另一特征。深邃,来自于思考。史铁生是个轮椅上的作家,长期在医院和家里。在瘫痪之后许多年里,他摇着轮椅到地坛公园,在那里一呆就是大半天。他总是在一个没人的角落里静静地思考。有人问‚史老师你还能深入生活吗?你还有时间深入生活吗?‛史铁生回答说:‚我虽不能深入生活,但我还能深入思考‛。深入生活固然重要,深入思考更是创作出优秀作品,是个重要问题。过去提倡深入生活,但现在看来,有些东西未必是深入生活就能够获得。比如很多80后的作家,他们有多少生活可言?他们所获得的超越不是因为生活而得来的,而是来自于他们的思考和感觉。

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情韵。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这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文采是散文作品一个瞩目的审美特征,有无绚丽的文采也是散文作者艺术上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散文作品中流淌着诗的风韵。像生活的海洋一样,语言的海洋也是辽阔无边的。行文潇洒,不拘一格,鲜活的文气,新颖的语言,巧妙的比喻,迷人的情韵,精采的叠句,智慧的警语,优美的排比,隽永的格言,风趣的谚语,机智的幽默,含蓄的寓意,多种多样艺术技巧的自如运用,将使散文创作越发清新隽永,光彩照人。语言一定要鲜活、生动,有魅力、有新意,有很新鲜的让人一看就感到惊喜的东西,要陌生一点,要忌讳惯常语言。散文语言讲求朴素美,并不排斥华丽美,两者是相对成立的。在散文作品里,我们往往看到朴素和华丽两副笔墨并用。该浓墨重彩的地方,尽意渲染,如天边锦缎般的晚霞;该朴素的地方,轻描淡写,似清澈小溪涓涓流淌。朴素有如美女的‚淡扫蛾眉‛,华丽亦非丽词艳句的堆砌,而是精巧的艺术加工,不着斧凿的痕迹。但不论是朴素还是华丽,若不附属于真挚感情和崇高思想的美,就易于像无限的浮萍,变得苍白无力,流于玩弄技巧的文字游戏。

说到文采,并不在于文字的花哨和刻意雕饰,而在于表情达意,朴实真挚。铿锵的音节,适当的偶句,色彩鲜明的描绘,精采的叠句……这些东西的配合,都会增加文笔的情趣。

散文的风格和意境取决于散文的感悟,有感悟才有散文的写作。可是普通寻常的感悟是不得人心的,看见蜡烛想起老师,看见葵花想起小学生……这些‚感悟‛已经不再给我们产生美感,而是产生憎恶;这样写作已经不再是生产精神产品,而是谋杀我们的阅读欲望。散文的立意要求独特,就是说作者的感悟是体现作者独特情志、独特感受、独特体验的感悟,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物。我们在写散文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写文章一旦写到情乘势来,汹涌澎湃,必然会冲破一般语言的规范。在写作时,词不达意是很正常的,但这个时候往往是通过语言的破碎和解体使意义与情感喷薄而出。我们也常常会在欣赏那些优美散文中的文字时,感受到意象的、视觉上的美。有些文字显得特别有‚语感‛。语感是什么?就是形式美,就是文字的构成美,这种美是极其微妙和敏感的,它在每个人心中激发的感受都不尽相同。有时候在你还没有意识到文字含义时,那种字面的形象就已经深深打动了你,激发了你心中由于长期阅读而形成的通感与直觉,或者说产生了某种心理暗示。

但是,怎样才能形成新颖独特的风格呢?首先,学习。学习中外古今的优秀散文,兼收并蓄、扬长避短。在学习中前进,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其次,思考。思考时代,思考文学思潮,思考自己的创作路子。在思考中才能进步,在思考中才能形成独立的风格。再次,留意生活。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在实际生活中,要有意识地注意、熟悉、选取、掌握某些特定的素材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如山川风物、民情风俗、往事述怀、社会人生等。因为这些特殊的素材,会促使散文家去找寻一种适应这种生活材料的截取角度和表现手法。最后,注意语言的锤炼。语言是形成自己风格的重要条件。对任何材料、问题都应用自己的头脑细细想过,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思想,注意对语言的安排组织,这是形成自己语言风格的关键。

对于很多业余作者来说,散文能否写好,语言功力是关键。语言功力无捷径可走,一是多看,二是多写,三是多悟。看,是吸收知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不会写诗也会吟。多写,写作水平的提高完全取决于你是否多写苦练。多悟,在鉴赏优秀作品的时候,领会这篇作品妙在何处,语言的特征是什么?自己可以借鉴哪些并如何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

浅谈基层通讯员如何提高上稿率

都期望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投出后尽快变为铅字。但有时往往会石沉大海,稿子写了不少,却很难见报。这当中,稿件质量好坏是一个主要因素,是不是很好掌握了投稿技巧,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从两个方面就提高稿件的命中率谈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权作抛砖引玉,诚请大家指正。

一、准确把握报纸特点与需求

我们知道,每家报刊都有相应的发行对象和固定的读者群。通讯员在写稿前一定要对投稿的报刊进行仔细的研究和了解,这样,写出来的稿子才不至于南辕北辙、劳而无功。

以《西安铁道报》为例,这是一份典型的企业报,主要作用是上传下达。一方面,它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报道路局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重点工作和重大事件,引导基层一线把工作的重心、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贯彻落实部、局重要改革、主要领导讲话精神和阶段性任务重点上来。另一方面,它又通过报道基层阶段性重点工作的具体做法,广泛宣传先进典型经验和事迹,积极弘扬企业文化,为全局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一般读者看报,主要是浏览,随便翻翻,看到感兴趣的就停下来细读,然后再翻。我们作为通讯员可不能这样,在读西铁报时,一定要对这份报纸仔细研究了解。

《西安铁道报》的一版主要刊发路局党政领导重要会议讲话、路局阶段性重要部署等等,二、三版分别是安全生产和党建、企业文化版块等内容。而且,一版要闻版和二、三版之间承上启下、相互关联。比如说,一版如果是报道当前最受关注的安全风险管理、五好红旗站区建设等重点工作,那么,二、三版的新闻也必然围绕这些主题在刊稿。

进一步细看,又会发现,除特殊情况外,每篇稿件的篇幅一般都很短。这一方面,是咱们报社考虑受众的阅读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每周只有2期报纸,尽量统筹兼顾,可能多的上一些基层单位的稿件吧。

研究了解了西铁报的这些特点,再经常思考报上有哪些栏目,哪类稿子发得多,注意总结规律,比对变化,有的放矢,才能打有准备之仗。

打枪需要瞄准靶子。注重了解掌握报纸的需求,也是提高投稿命中率的一个‚秘诀‛。通过长时间总结分析和归纳,我认为,西铁报目前大致有这样一些需求:

一是 ‚特定日‛的需求。这些特定日包括节日、纪念日,比如黄金周、学雷锋活动月、传统节日等;二是即时性的需求。这些需求常常在报纸的‚报道要点‛上发布,比如劳动安全月、冬春运、暑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等等,这些必须紧盯部局阶段性重点任务要求和留意西安铁道报网页上的‚季度新闻报道要点‛。三是时效性需求。比如应对强降雨、强降雪,‚抗洪抢险‛、防止事故等突发性事件方面的稿件。这类稿子必须采写迅速,投稿及时,一旦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四是关注性需求。比如我局的郑西高铁和秦岭高坡,领导会上提出的要求等,这些都是报社关注的。在这里,我建议大家要多留意局 ‚情况速报‛周一大交班会内容。

总之,不能只顾埋头写、盲目投,只要我们通讯员把握报纸的特点和需求,提前谋划,写出本单位工作的工作特点,跟上全局工作的节拍,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如何提高稿件命中率

如果说,关注报纸需求能够提高稿件进入编辑视野的概率,那么锤炼稿件品质则是战胜同类型稿件、从中脱颖而出,被报刊采用的珍贵法宝。那么如何提高稿件命中率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善于学习他人之长。虽然通讯员通过培训学习掌握了新闻的基本写法,但是当面对一大堆素材时,却不知从哪里切入,如何取舍,这主要是写作经验欠缺的问题。

我认为:学他人之长,首先要从报纸上认真借鉴别人的文章。比如各个单位都在搞集中修,别人写了集中修中的安全做法,那么我就按照他的写法从集中修质量方面去入手,如果别人写一个集中现场短新闻,那么我就写一个集中修人物特写,总之在借鉴别人写作方法的基础上,一定要避免雷同,突出本单位的特色。

其次是仿写。在写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面临跳不出自己写作手法的圈子。比如说我们年年都在写防洪,写着写着就为写不出新意而苦恼。这里我教大家一个方法,如果你正为写一篇稿子无从下手时,可以多浏览一下互联网,看看别的局、别的媒体刊登这方面的稿子是怎样写的,这些稿子与自己以前的写法有何不同,参照别人的结构,如何写出本单位的特色。需要说的是,可千万不能把人家的文章换个单位、改个数据拿来已用。

三是深刻体会编辑的风格。当自己的一篇稿件刊登后,肯定经过编辑的修改与润色,或多或少与自己的原稿件有所不同,这时,要认真把自己的原稿拿出来做比较,我写的这句话为啥编辑改成这样?为什么这一句或一整段被编辑删除了?我想只要平时多用心,多领悟,多思考,一定会受益很多。

2、注重日常积累。通讯员常常在写作过程中为写不下去苦恼和困惑,这主要是掌握材料不全面、采访不深入、业务知识面窄、对重点精神领会不深等方面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平常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本段各工种、各岗位基本情况,熟知本单位行业特点。平时,要养成剪报、阅读美文的好习惯,好文章看多了,悟透了就是一种提高。要注重对本单位各类总结、经验材料的收集,别小瞧这些东西,当我们在写作时为一句术语、一段背景茫然时,说不定从中能获得很多启发。

3、选好写作角度。一个物体,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同时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段线路系统每月有部、局轨检查动态考核检查,我们管辖的陇海线路既有200公里西宝提速区段,又有修建于解放前小半径曲线众多的宝天上行区段,每次一过轨检车,设备基础低的宝天上行线,职工付出的汗水再多,也比不上基础好的西宝线,如果考核仅以轨检车分数为依据,那么宝天线职工的奖金永远也拿不过西宝线。当时新任段长看到了这个问题,通过调研,对《宝鸡工务段线路动态检查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按照设备整修难易程度区别考核。这件事上了交班会后,我觉得是个很好的新闻线索,但仅仅从修改制度角度去写,没有多大新意。后来通过细致采访,得知东口线路车间虽然排名居后,但设备维修质量却是逐月上升的,段上不仅没有处罚,还对这个车间进行了奖励,于是我灵机一动,撰写了‚排名居后,还能得奖,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稿件,这篇新闻稿在2010年6月29日《西安铁道报》二版头条刊登,并加了编者按,获得《西安铁道报》2010年二季度好新闻消息类一等奖。如何选准角度,我想,平时还要多留意报纸,如果说我要写的这篇稿子构思,报纸上已有类似稿件出现,那么,我们就静下心来,不要盲目去做无用功,说白了,这篇稿子即使你费了很多功夫,质量也很高,但最后的结果十有八九会石沉大海,为什么说呢?因为他至少在编辑眼里已经不是新闻。这里,我的体会就是,一篇稿子在写作前,一定多思考,一旦点找准了,写出新意来,命中的几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4、精心提练标题。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文眼巧不巧,亮不亮,往往决定稿件的命中率,因而要仔细推敲,容不得半点

第三篇:新闻写作技巧

记者、通讯员培训班笔记

一、通讯写作技巧

1通讯在反映时代精神、传播社会正能量中具有重要作用。2通讯的特点:“一大三性”

“一大”指大容量:更具完整性、系统性,能够全方位地反映公众关注的人和事。

“三性”是生动性,真实性和思想性。

生动性:具有故事性、情节性,富有人情味和感染力,可读性强。不满足于一般化的陈述,要求有细节描写,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要能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内心感情。

真实性:通讯是新闻的一种形式,具有新闻必须的真实性、客观性和时效性,读者的可信度高。真实性是最为重要的。

思想性:通讯的主题和夹叙夹议的表达方法,具有鲜明的思想性。

通讯的主题,要体现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

3人物通讯的采访和写作

采访前的准备:尽可能多地掌握被采访者的背景、资料,了解必要的知识,充分做好功课。

采访的技巧:全方位采访---提问、观察、交流、对话,拜访周边相关人员。

体验式采访---跟随或参与被采访人的活动,直接获得现场体验。

全息性采访---调动全身心的器官,耳、眼、心、脑并用。

挖掘式采访---寻找故事、追溯细节,切忌概念性、抽象性。

回溯性采访—酝酿写作提纲后,在做有针对性的补充采访

人物通讯写作的十个要点:

(1)整理、消化,全部采访材料,酝酿、提炼通讯的主题。

(2)根据提纲,分门别类地选择、安排采访素材。

(3)将整篇布局及素材捻熟于心,思索、酝酿大致的腹稿。

(4)腹稿在胸后,精心设计多种开头方案;力求别开生面、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开头最为重要,直接关系的一篇通讯的成败。)

(5)选定自己最满意的开头,激发、引出满腔激情,达到下笔似走神的境界。

(6)已纪实为主,要有血有肉,以生动的细节和个性化语言来体现人物的性格、思想和精神。

(7)要求有文采,仔细推敲语言的美,要求平实而又精致,通俗而又别致,追求体现人物特点的个性化语言、善于运用贴切的比喻、借代、移情、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

(8)通讯的抒情和议论,要求自然、适当以实带虚,寓理于情。

(9)精心推敲通讯的题目和小标题。

(朴实:她有颗水晶般的心------记我国气垫船专家华怡

文采:“三叶草”诗篇------记人工合成核糖核酸的我国科研人员 比喻:大标题:为气象卫星配上“千里眼”

小标题:“千里眼”闪耀着他双目的光芒,“慧眼”不容半点瑕疵

大标题:焊神的奉献

小标题:一个将心焊在事业上的人)(10)有效的修改:删繁就简、文字润色、事实核对

4.事件通讯的采访和写作

事件通讯的特点:事件通讯是新闻事件的详写,是详报新闻,以事件为中心。

事件新闻从内容上分,有以下几类:

环绕着一个重要的新闻事件展开,记述和描写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

环绕着某一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风新事展开,深刻发掘其包含的思想意义。

对某一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揭露。触及时弊、揭示矛盾,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事件通讯的采访:

记者要深入现场,了解、掌握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

在把握全局和整体的基础上,详细了解整个事件中的关键场面,抓住重要的情节和人物。

重视突发事件的采访。事件通讯写作的几个要点:

整体和局部、详写和略写、事件和人物、寓情于事、寓理于事。

二、专题采访和专题大特写 1.专题新闻的采访和写作:

专题新闻的概念和特点:具有聚焦性、连续性、深度性、全景性、透视性、思辨性、解释性等特点。专题新闻的采访要求:

(1)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对记者的专业性、知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深入第一线:敢于承担风险、提出问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3)善于发现新闻:善于调查研究,既能把握宏观,又能察微探幽,新闻敏感性强:既有快速出击的能力,又有持续关注、跟踪事态发展的恒心和韧劲。

(4)敏锐性就是记者要有发现的眼光,包括发现新的事情、人物、问题。

(5)饱满的热情,发自内心的真情和高度的敏锐性是记者的天性。热情、真情,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职业操守,一种精神境界。

(6)多向专家等有识之士请教,广交朋友。

(7)记者不仅是报道者,更应成为时代风云的瞭望者和读者的智性朋友。

(8)结合采访,注意学习和积累。

专题新闻的写作:报道的策划十分重要。事实要正确、数字要准确,观点要鲜明、建议要可行,无论批评和表扬,都要实事求是,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性,语言平实、朴素。

2.专题大特写

特稿是一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特高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特质和原创性。专题大特写,具有以下五个“特”:特派、特殊、特有、特写、特色 特派:特派记者,直接到现场,有强烈的现场感,让读者似临其境,与记者一起感受到现场的情景和气氛,产生一种画面感。特殊:采访手法的非常规化

特有:独家采访,力求获得特有的第一手材料,包括背景资料,图像照片等 特写:突出某一时间或空间的细节事实,形成“放大效应”,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特色: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从内容、形式到语言、结构,有作者自己的特点。(先进事迹的报道,语言还是以平实、叙述为主)

题材的选择:城市建设、产业调整、企业改革、科技创新、科学发现、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等。

第四篇:新闻写作技巧

一、如何发现新闻。没有的写是我们及一些通讯员,甚至记者常遇到的头疼问题。所以善于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新闻,是写出通讯报道的关键。

(一)“变废为宝”选角度。联保贷款推行多年了,再写就无新意了,成为新闻写作的废物。但如何变

(二)“吹糠见米”。举齐鲁晚报例子。

(三)“大海捞针”挖新闻

二、消息的写作技巧。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消息的写作,这是目前适用最广泛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对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新闻报道来说,也是最常用的文体。因为通讯较消息篇幅长、覆盖面大,象我们这样的单位,一般很难被新闻单位采用。

(一)消息的构成:标题、导语、主题。(通常还可分为背景、结尾,这里所说的,已经包含在主题内)。

1、标题。也就是新闻的题目,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标题制作贵在醒目、得体、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新闻标题的结构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闻界有“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题”这一说法。

2、导语。

一、概括性导语。

导语往往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各,突出了“新”字。

陈述性导语。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又叫“编年史式”,这种形式使消息情节步步推进,事件的高潮在后面出现,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描写型导语。

四、就是对消息中某一有意义的特殊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

五、评论型导语。就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立即对事情作出评价,提示其事物的现实意义。如写我们支持贫困学子上大学时,可以这样写:浮来农信社在做好当前支农工作的同时,筹措资金设立“专项贷款”重点扶持“金榜题名”的贫困农家学生顺利入学。(这是事实,然后再加以评论)此举,让浮来山镇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吃了“定心丸”。

六、设问式导语。设问式导语就是在消息开头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然后加经解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想。如我们在推得联保贷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导语可以这样写: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对莒县农民来说,原来似乎不可能,如今已梦想成真。

七、引语型导语。就是将消息中主要人物有新意、有特色、个性化的语言放在导语中,给人以强烈印象。如“凡是农民的正当需求,我们必须满足供应。”莒县农信社主任马德勤说的这句话,代表了农信社对全县百万农民的庄严承诺。

第五篇:新闻写作技巧

(二)“吹糠见米”。举齐鲁晚报例子。

(三)“大海捞针”挖新闻

二、消息的写作技巧。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下消息的写作,这是目前适用最广泛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对我们农村信用社的新闻报道来说,也是最常用的文体。因为通讯较消息篇幅长、覆盖面大,象我们这样的单位,一般很难被新闻单位采用。

(一)消息的构成:

标题、导语、主题。(通常还可分为背景、结尾,这里所说的,已经包含在主题内)。

1、标题。也就是新闻的题目,象人的脸面一样重要。标题制作贵在醒目、得体、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篇报道,读者拿起来之后要先看标题,然后再决定看还是不看。新闻标题的结构方式、写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在标题撰写上必须下功夫。新闻界有“三分之一时间写标题、三分之一时间写导语、三分之一时间写主题”这一说法。

2、导语。

一、概括性导语。

导语往往是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使读者看过导语后,不用看下文,就能了解消息的主要内容,这种结构形式的特点避免了消息写作中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淹没在大量一般性事件各,突出了“新”字。

陈述性导语。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写,又叫“编年史式”,这种形式使消息情节步步推进,事件的高潮在后面出现,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描写型导语。

四、就是对消息中某一有意义的特殊场面作简洁而有特点的描写。

五、评论型导语。就是在叙述事实的同时,立即对事情作出评价,提示其事物的现实意义。如写我们支持贫困学子上大学时,可以这样写:浮来农信社在做好当前支农工作的同时,筹措资金设立“专项贷款”重点扶持“金榜题名”的贫困农家学生顺利入学。(这是事实,然后再加以评论)此举,让浮来山镇考取大中专院校的考生及其家长们吃了“定心丸”。

六、设问式导语。设问式导语就是在消息开头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然后加经解答,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想。如我们在推得联保贷款,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导语可以这样写:贷款像存款一样方便?对莒县农民来说,原来似乎不可能,如今已梦想成真。

七、引语型导语。就是将消息中主要人物有新意、有特色、个性化的语言放在导语中,给人以强烈印象。如“凡是农民的正当需求,我们必须满足供应。”莒县农信社主任马德勤说的这句话,代表了农信社对全县百万农民的庄严承诺。

下载企业新闻写作实用技巧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新闻写作实用技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 ——板底记者站 文 贵 收集整理 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 惊险一跳,还是闲庭信步? ——新闻采访写作“6+1” 大家可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 “从商品到货币是一次惊险的跳跃。如果掉下去,那么摔碎的不仅是商品,而是商品的所有......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写作技巧 新闻稿格式 1、新闻要素:不可忽略5W1H。 2、新闻构成:题、文、图、表。 3、题:简要、突出、吸引人。 4、文:导语100至200字:开宗明义,人事时地物。 5、主体300至500......

    新闻消息写作技巧

    新闻消息(信息)写作技巧 什么叫新闻消息? 消息,就是用最简要和迅速的手段报道最近发生事件的一种新闻宣传文体。也就是说新闻消息就是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报道最近发生的事实。狭......

    浅谈新闻写作技巧

    浅谈新闻写作技巧 隘孜小学曹冬梅 摘要: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如果说,新闻学是“事学”,那么它的起步功夫必定是“选学”,即 从所处信息社会的海量信息中鉴别出可以另眼......

    新闻稿件写作技巧

    文章标题:新闻稿件写作技巧在我们的生活,有许多人正在从事或有志于从事新闻工作,它们包括各种媒体记者、各社会媒体通讯员、特约记者、新闻专业的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为......

    提高新闻写作技巧

    提高新闻写作技巧,切实搞好教育宣传 现就写新闻报道的一些体会,向大家做一个汇报。讲得不到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主要讲四点体会: 一、关于撰写教育新闻稿件的意义做好教育新......

    新闻写作技巧汇总

    新闻导语写作技巧20法 ‚立片言以居要‛,新闻人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虽说‚文无定法‛,但新闻导语终究有其一定的结构形式,导语写作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何写好导语? 消息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