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解读明朝专题

时间:2019-05-14 17:1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解读明朝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解读明朝专题》。

第一篇: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解读明朝专题

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解读明朝:人所不知的盛世!明朝真的很衰弱吗?

明朝实际上离我们并不是太遥远。明朝是什么样子?在普通民众 心目中,明朝宦官拥有很大权利,朱元璋很残暴,皇帝可以几十 年不上朝,跟蒙古打仗时皇帝都被他们抓走了,明朝的疆域也很 小等等。

但我也有一些疑问。为什么这么一个衰弱的朝代,会有郑和下西 洋的壮举,大型的中国船队穿过印度洋到了非洲,甚至现在有人 说,郑和发现了世界,发现了美洲;为什么这么一个衰弱的朝 代,可以修这么大的工程--长城;可以建那么辉煌的宫殿--北京 的故宫;如果一个朝代真的很衰弱,那么这些事情是怎么做的? 去过南京的朋友多数到过明孝陵,在那里你会发现一座大石碑,看到石碑上面写了些什么吗?也许你一脸茫然。但我告诉你,要 了解朱元璋,了解明朝,这石碑上的四个大字最关键:治隆唐宋。

那是清代康熙皇帝立的碑,已有300多年历史了。意思是说朱元璋 对明朝的治理比唐朝、宋朝还好,明朝最兴隆。这是对朱元璋的称颂,也是对明朝的称颂。

康熙皇帝6次南巡,每次到南京去,都要祭扫明孝陵。而且他每次 去都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表示对朱元璋的尊重。英雄惜英雄,惺 惺惜惺惺,作为一个有胸襟有胆略的帝王,康熙皇帝的这几个字应该是由衷之言。

现在大家对明朝的误解可能还来源于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丁易先生写的《明代特务政治》。前者把朱元璋描述为一个专制、集权、残暴的皇帝,后者把明朝描述成特务专制的国家。

我想解释的是,这两本书都产生在抗战胜利以后,两位作者都是 当时民主运动的先锋,他们在用自己手中的笔直接或间接地抨击国民党政权。

如果说朱元璋这个人对国家的治理不行,如果说明朝是衰弱的,为什么明王朝能延续277年?一个制度延续了277年,可见它是有 生命力的。虽然最后还是灭亡了,但清朝夺了江山,延续的还是明朝的制度,叫做清延明制,用明朝的制度,又统治了260多年。所以我们说,单从这一点上看,治隆唐宋就是有根据的。

朱元璋的治国理想

朱元璋是怎样建立这“盛世”的?他又想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呢?我们借用一个现代的词,就是他想建立一个闰安仁义的社 会。

他的思想来源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来源是因为他曾经是个穷人,深知受苦的滋味是什么,他 什么都不是,“不阶尺土”,因此他不能让别人没有饭吃。

第二来源于明教。明教即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216年-277年)创立。摩尼教的经文中就有“若有明使,出兴于世,教化众生,令脱苦海”这样的话,明王出世,战胜黑暗,就会给老百姓带来 幸福。红巾军以白莲社来号召百姓,白莲教又源于明教,所以朱 元璋投入红巾军也就是投到了明教的队伍中,思想中就有了“迎接光明世界、让大家过好日子”这种想法。

第三个来源,是中国儒家的传统理想。当朱元璋的起义军有一定 规模的时候,他身边来了一批读书人,他们都毫无例外地劝朱元 璋勿嗜杀人、掠夺财物,倡行仁义,以图大事。读书人说行仁义者得天下。“仁义”两个字,朱元璋记在了心里。

所以,当朱元璋接受了这三个方面的思想时,就形成他的治国理想。

朱元璋在北伐檄文中说,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陈纲立纪,救济斯民……拯生民于涂

炭。”这其实就是朱元璋的建国纲领。

朱元璋的法治建设

驱逐胡虏,建立明朝后,他建立各种行政制度,加大力度惩治贪污,惩治违法乱纪。因为元朝以来,官场松懈腐败恶习严重,朱元璋使用了重典。

我们知道朱元璋打击贪官污吏是非常残酷的。残酷到什么程度? 如果一个官员要贪污到60两以上的银子,把这个人杀了,剥皮填满稻草,挂在官员办公的地方。当时县里的土地庙、城隍庙都是剥皮的场所。在震惊全国的郭桓案中朱元璋打击贪官污吏的结果

是“天下中产以上人家,破产大半”。为了整顿吏治他连自己的女婿也不饶过,驸马欧阳伦就因为走私茶叶被朱元璋处死。

但朱元璋的严刑酷法,他的残暴是针对贪官污吏,而不是针对百姓的。他认为只有把贪官污吏惩治了,百姓才有可能过上好日子,很多问题在于执法不严,如果执法严就被说成是残暴,就没有办法执法了。朱元璋雷霆万钧的手段,使得明初的官员队伍整体面貌大大改观,《明史·循吏传》里记载,在明代的清官中,仅洪武一朝的清官数量就占整个明王朝的三分之二。

朱元璋还特别重视农业、重视办学校。他对农桑的关心具体到每家每户种多少株枣树多少株桑树,他说,如果遇到灾害,枣桑也可以活命的;明朝的学校,是有史以来最完备的学校,清朝继承了这个制度,边远的地方都有学校。

他还重视法律教育,用现在的话说,在学校、在百姓当中实行普法教育。明朝有《大明律》,朱元璋要求学生都要会《大明 律》,要求乡村学习《大明律》,他还把一些惩治贪官污吏,整治社会风气的规则编成了一本书,叫《大诰》,还有专门给军队写的《大诰武臣》,这两本书要求家家户户收藏。朱元璋作出规定,凡是家藏有《大诰》的人,犯了案,可以罪减一等。

朱元璋为了让社会秩序得到改善,他还写了一篇叫做《教民榜文》,相当于现在的《市民守则》。一种方式把《教民榜文》用大字贴出来,贴在大家能看到的地方,另一种方式就是请人沿街穿巷一边走一边喊:“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 孙……”以达到教化民众的作用。

明朝,远迈汉唐的影响

既然明朝曾经治隆唐宋,那么,明代肯定有一段盛世。不论是疆域还是影响,永乐时期都堪称盛世,甚至如《明史》所说,是“兼汉、唐之盛而有之”。

受美国人伊佩霞写《插图本剑桥中国史》影响,大家都认为明朝的疆域很小,其实不然。举个例子。蒙古土尔扈特部拜见乾隆皇帝这件事情,在清朝被渲染得很了不起。但他们在拜见乾隆皇帝的时候,给乾隆皇帝送上的第一件礼物不是土特产,而是明朝永乐八年颁发的汉文印信。这件事说明在明朝的时候,他们已经接受了明朝的封号,他们之所以在明朝的时候不回归,是因为明朝告诉他们你们就是中国人,明朝的势力在整个蒙古地区是可以覆盖的,没有人可以欺压他们,他们可以过上很好的生活。那么到了清朝他们又为什么回来了呢?因为清朝的势力已经退缩了,无法保护他们了。

在《明史·地理志》中关于明朝的版图是这样说的: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南海的“千里长沙,万里石溏”尽入版图。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贡,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縻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你说,是明朝的疆域大还是清朝的大?

明朝的疆域、影响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我再借用《明史》上的四个字,叫做“远迈汉唐”。我们知道文景之治、开元之治,我们没听说过还有比汉朝、唐朝还盛的时代,这不是我说的,这是清朝史官说的,在《成祖本纪》上写的。

郑和精神,帮助建立和谐世界

永乐年间发生了一件大事--郑和下西洋。

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要派郑和到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我想郑和去找建文帝怎么会去非洲找呢?所以这个说法站不住脚。

有人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要经过印度,是要实现对帖木儿汗国的包围。郑和下西洋一直持续到明成祖22年和宣德4年,持续了二十几年的时间,这时,这个帖木儿汗国已经分裂了,已经不构成威胁了。

那么明成祖派这么庞大的船队干吗去呢?

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带去了明成祖给西洋各国的诏书,这个诏书有以下这么几句话:“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这一段话是说,天这么大,天底下的人我都不希望他们失所,为什么呢?我奉了天命,我是天子,我都让他们过好生活,不让他们失所。另外告诉天下人,强不得凌弱,众不得暴寡,共享太平之福。天下人都要遵守天道,不能够因为他们人多就欺负人家人少的,不许他们以强凌弱,最终大家要共享太平之福。

这是明成祖朱棣的天下观,也是传统的儒家学说倡导下的秩序。中国人的理想多伟大。有的人把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相比较,说是一起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我说不要这样看。哥伦布发现美洲,推动了谁的进程?推动了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进程。西方殖民主义者沿着哥伦布的路去抢掠,去毁灭别人的宗教,毁灭别人的文化,我们怎么能够跟着西方人一起去歌颂他们呢?我们要宣扬的是郑和精神,在迈向21世纪的时候,强不得凌弱,众不得暴寡,大家共享太平之福。郑和的精神是西方的航海家们无法可比的。

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朝代。

明朝处于中国古代君主宗法制社会的巅峰,其制度严密、完整,几近于完美。皇帝、内廷、外廷,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权力体系。我们不能用宦官专政的7年,掩盖明朝的277年;不要认为皇帝不上班就等同于社会风气全部败坏了,朱元璋订立的制度还是在维持,明朝的内阁对皇帝有着很大的监督作用。

在此时,近2000年的君主宗法制度即将迎来成熟后的蜕变。成熟也意味着终结。君主宗法制度正在解体,维系君主宗法制度的思想理论体系正在解体,支撑君主宗法制度的经济基础正在解体。所以明代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在明朝中后期,新的经济因素的出现,新的思想观念的出现,君权的削弱和重组,使整个社会出现了向近代转化的前兆。

我们说明朝坏了不是说经济坏了,明朝的思想坏了,在明朝走向衰败的时候,中国的经济、中国的思想在对外开放,这句话就叫“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还有一句话“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我用两个小例子作为我的结束语。

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共12 卷。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徐光启联手,翻译了前面6卷。

徐光启主张开放,主张发展对外贸易,主张学习跟西方进行交流,他可以平起平坐地跟西方任何领先的科学家对话,这说明了我们中国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懂几何你怎么对话?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

当时徐光启说,凡是想学好各学科,一定要先学好数学。说明当时已经具备了近代科学技术观念。而清朝道光年间,李善兰和传教士伟烈亚力才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后面部分,其间相隔了250年,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我认为徐光启是中国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比林则徐早了250年。利玛窦到中国以后,带来了一幅世界地图,这个地图经中国当时著名的官员李之藻共同翻译刻印出版,在中国发行,中国人开始了解世界。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林则徐指挥他的“翻译小组”编译英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集成《四洲志》(后由魏源编撰成 《海国图志》),使中国人开始睁开眼睛看世界。大家可能会说,康熙皇帝也喜欢数学,也喜欢西方的科技。但这和明朝研究西方学术是不一样的。在明朝,西学的传播是自下而上,百姓也可以研究西学的;在清朝,皇帝把这些东西作为自己娱乐的工具,锁在深宫。

从明到清,经过250年其中包括所谓康乾盛世,中国大大地落后了,这期间,西方完成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到了1840年中国的门户被人家用枪炮打开。

这就是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明代,皇帝坏了,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经济在向前发展,中国当时以活泼开放的态势迎接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新时代。

第二篇:百家讲坛--明十七帝疑案(二) -毛佩琦

百家讲坛--明十七帝疑案

(二)-毛佩琦.txt如果背叛是一种勇气,那么接受背叛则需要更大的勇气。爱情是块砖,婚姻是座山。砖不在多,有一块就灵;山不在高,守一生就行。明十七帝疑案

(二)-毛佩琦

央视国际2005年04月18日10:00

主讲人简介:毛佩琦: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著作:《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

内容简介:朱元璋是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最奇之处在于他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一个游方僧成为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彻头彻尾出身底层的皇帝。是什么成就了朱元璋,他又是怎样开创了一个延续277年的大明王朝?他有着怎样过人的韬略?

朱元璋基业的开创、人生的成功几乎都与九个字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这九个字是什么?它有何魔力,成就了大明王朝277年的江山社稷?

朱元璋正是凭着这九字方针,在韬光养晦与运筹帷幄中,成就了他一番事业。他的谋略,他的眼光,使得其后的历史几乎完全按照他的计划在进展,在九字方针的背后,浸透着朱元璋的远见以及政治家的手腕。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毛佩琦教授,将与我们一同开始一段新的历史之旅,拨开大明的历史迷雾,寻找事实真相。《百家讲坛》4月13日播出《明十七帝疑案》

(二)之朱元璋成功之谜,敬请关注!

(全文)

我们这一讲,讲朱元璋为什么会成功。朱元璋成功之谜。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都在争夺天下,为什么只有朱元璋最后成功了呢?大家都知道,一个广泛流传的是,就是有一位著名的学士叫做朱升,他曾经给朱元璋献过九字令,叫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得到这个九字箴言,最后取得了成功。是不是这样呢?我们要从朱元璋和书生,就是儒者之间的关系谈起。

朱元璋打下定远之后,最先来到朱元璋队伍的读书人是冯国用。朱元璋的起义,这个红巾军最初就是乱民,他们没有什么很远大的政治理想。老百姓只要当了红巾军,有饭吃,改变自身命运就可以了。但是,冯国用兄弟来到朱元璋队伍,他说,“有势者强,有德者昌”,说你有了力量了,你强,但是你还要有德,“有德者昌”,你做到有势者强以后,你必须做到有德才能够发达。什么是有德呢?就是不要乱杀人,不要乱抢财物,要有自己远大的目标。行仁义,收人心,对于你成就事业是最重要的。朱元璋听到这里豁然开朗,这和以前我们乱打、乱反是不一样的。

李善长,刚才讲,在朱元璋出生的时候,他已经19岁了,他比朱元璋大19岁,他来到朱元璋的军中。李善长号称是“里中长者”,他给朱元璋也是出主意,说朱元璋你生在濠州,濠州离刘邦老家沛县不远,“山川王气,公当受之”。说你得到了山川王气。实际上我们看,什么是山川王气?就是形势,就是人心。说这个地方离刘邦起家的地方不远,你也应该像刘邦学习。刘邦以不嗜杀得天下,不以子女玉帛为意,就是不是说我抢人口,抢东西。你要树立远大理想,你是能够成功的。当年刘邦五载成立业,你也可以。

朱元璋取得太平以后,一个当涂的儒者,他像朱元璋进言,说你要行仁义,争取人心,说天下不足平。就是说这些人来到朱元璋的身边,都是以传统的儒家观念,以仁义之说,来指导朱元璋走上夺取帝王道路的正路。那么我们说,如果朱元璋在开始投奔红巾军的时候,仅仅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能够有地方吃饭,但是他当有了一定的地位,有了一定的实力的时候,他的心胸,他的眼光就变了。特别是这些儒者来到他的身边以后,他就渐渐地改变了原来红巾军的做法。以不杀人,以行仁义号召天下。当时红巾军在各地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杀人,掳掠,焚荡城郭。这是朱元璋后来回忆以前红巾军的一些做法,他改变了这个做法。

朱元璋见到刚才我们说的朱升,是在元至正十七年。朱升是当地有名的一个学者。据说,朱元璋听到他的名字,然后就亲自到朱升家去拜访他。朱升就给他提了三句话,叫做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三个字包含了一整套的策略。是什么策略我们一会儿再说。

现在我们要说刘伯温出山,刘伯温怎么出来。在传说当中,刘伯温是能掐会算,下知天文,下知地理,料事如神,差不多就是一个阴阳风水先生。不是阴阳风水先生,也是一个有神有道的一个神人。是不是这样呢?传说当中,说刘伯温和朱元璋怎么结合的呢?说刘伯温往西南一看,西湖五色云起,说这个方向有王气,说我要找这个王者究竟是谁?他先找到会稽的王冕的家。王冕,元朝末年一个著名的画家。走到竹林里头,突然放炮一响,这个王冕心惊、害怕。这个人气量很小,做不了皇上,不是他。又到了海昌的贾铭家,也是当地的名士。贾铭刚刚盖了新房,他把贾铭家的地板弄得很脏,贾铭赶快叫人去收拾,说这个人也不行,这个人气量小,也做不了皇上,不是他。再找,就走到了临淮,这个临淮是什么?就是朱元璋老家的附近。一看这个地方,人人这么豪爽,很仗义,你买东西,说饶一块肉吧,他一下子一刀下去,给你饶一大块肉,人人都豪爽,说看他们的面相都是从龙之相,说这个地方这么多人都是从龙之相,肯定这皇上离这儿不远了。于是他后来找到朱元璋,这是传说。实际上不是。实际上是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时候,朱元璋知道有四学士之名,他请四学士出山,就包括刘伯温。一再动员之下,刘伯温才出山,实际情况是这样。四学士是谁呢?就是青田的刘伯温,刘基,龙泉的章溢,丽水的叶琛,还有浦江的宋濂。他们出山的时候,朱元璋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为天下屈四先生”,这时候朱元璋已经有大志了,什么大志?就是要夺取天下,要改变老百姓最贫苦的命运,我为天下人,求你们四位给我帮忙。这时候刘基出山了。说刘基能掐会算,他小的时候隐居山中,在山中忽然看见山里面开了一个门,上面有四个字,说“山为基开”。说这个山就是为刘基打开的。他拿石头再一敲,又开一个门,看见一个道人在那儿躺着,枕着一部兵书,这个道人说,如果你明天能够把这兵书都背下来,我就教给你兵法。他经过一宿,明天他背下来了,兵法就传给他了,从此他就是料事如神,所向无敌。是不是这样呢?不是,关于刘基的传说很多。《明史》有一段话,说刘基以儒者有用之学,帮助朱元璋夺取了天下,但是世上的人多以阴阳风角来附会,说这些东西是不足取的。也就是说,刘基帮助朱元璋在打天下当中出谋划策,用的是儒者有用之学,不是那些阴阳风水。《明史》的编修者不相信阴阳风水,我们当然也不相信。实际上,刘基在很多朱元璋面临关键的时刻,他给他出过主意,因此,他的事情被越传越神。

比如说,朱元璋有一个强敌在他的西边,据长江中游,叫陈友谅,陈友谅势力曾经一度非常强盛,他攻打了朱元璋控制的太平这个地方,打下了以后,想进一步往朱元璋所占领的南京,就是应天,当时叫做“应天”,最早叫做集庆这地方。很多人很害怕,有的人说投降吧,有的人说是咱们跑回钟山吧,说“天道后举者制人”,后发制人,后举者胜。说咱们打败他这一仗,你夺取天下就不在话下。像这样关键的时刻,在大家有的想投降,有的想逃跑的时候。刘基成了他的主心骨,给他出主意,使他坚定信心,打败了陈友谅,他就胜利了,所以把这些叫做“儒者有用之学”。实际上是根据当时的双方的形势,根据两军的气势做分析,他得出了结论,根据他的结论来指导战争就取胜了。后人把他说得很神。就是朱元璋身边有了很多的读书人,他们都是用儒家有用之学指导朱元璋的战略,帮助朱元璋取得胜利。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什么意思?“高筑墙”就是巩固自己的根据地,不要让根据地丢掉;广积粮就是要有充分的给养,要有经济实力做支撑:“缓称王”是策略,不要过早地出头,过早地出头就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你想称王,别人还想称王呢!谁想称王先灭了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所以不到时机成熟,不要暴露自己的野心。前面讲,至正十五年,红巾军迎立韩林儿为皇帝,叫“大宋皇帝”,使用“龙凤”年号。这本来是一块招牌,朱元璋也知道它是一块招牌,但是为什么要用呢?他不到时候,他要用这块招牌,增加自己在军队当中的影响。这个招牌他用了很长时间,这一点连刘基可能都不如他,不如朱元璋想得这么透彻。因为红巾军用“龙凤”年号,遥奉韩林儿为皇帝,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过年的时候,在他的军队当中,军帐中就要设立一个座位,御座,韩林儿没来,但是这也是韩林儿的座位,大家要向韩林儿行礼。刘基说,“牧竖耳”,就是说,是一个放牛的小孩子,你们给他拜什么礼啊?可朱元璋不这么看,朱元璋一直在很长时间内,就把韩林儿的旗号摆在前头。自己的挡箭牌啊,人家是对着韩林儿来,而且韩林儿他是说他是大宋,宋徽宗的12世孙,他有号召力啊,很多人就听这个啊,他可以号召军队。

朱元璋在郭子兴的队伍中,地位越来越高。郭子兴死了以后,当时的韩林儿派人发送文告,就要任命这支军队的都元帅、副元帅。正好这个文告来到军中的时候,郭子兴死了,因此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还有郭子兴老婆的弟弟,他妻子的弟弟,妻弟叫张天佑,就被封为都元帅,副元帅,朱元璋也做了一个副元帅。可是在这支红巾军在攻打集庆的时候,就是攻打现在的南京的时候,郭天叙、张天佑战死了,这个副元帅,朱元璋这个副元帅就成了元帅,实际的元帅,他就控制了这支军队。他控制了南京以后,就采取了高筑墙的策略,要巩固这块根据地。

“广积粮”,刚才讲了,就是经济基础。在朱元璋经过徽州的时候有一个儒者,叫做唐仲实,来到他的军中。他说,你们打仗我也见到了,你们不杀人,行仁义,能够成大事。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现在你们征粮,老百姓负担太重啊。朱元璋说,我征粮完全是为了军队,一点也不为了我自己。唐仲实说那也不行,你得想办法。朱元璋于是就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司的都水营田使,就负责水利和屯田,一年下来就收了很多粮食,三年下来就有了积累,他们就有了经济实力。同时朱元璋又在自己的统治地之内,推行盐法,就是如果你要贩卖食盐,要向国家交纳税,这个税是多少呢?就是20取1,就说你卖20份盐,里面取1份这个利润给国家。当时,不是给国家,是给朱元璋的军队,作为军饷。卖茶也要凭凭证,卖茶,红巾军的政府也要抽税,而且他在自己控制的地盘里头发行货币,铸造了大中通宝钱。如果要进行商品流通必须有货币,这样他的经济就有了一定的基础,这就是“广积粮”。所以,“广积粮”不仅仅是粮,要有经济,所有综合的经济实力基础。

刚才讲,那么“缓称王”就是韬晦之计。就是他朱元璋一直用着小明的王“龙凤”年号,同时自己不称王。可是在他的周围很多人都已经称王了。在长江的中游,刚才讲,陈友谅,先扶了徐寿辉当了皇帝,后来他把徐寿辉杀了,自己就称了王了,称了帝了。张士诚也称了吴王了,方国珍称王了,明玉珍称王了,他朱元璋不称王。再有,朱元璋在和敌军作战的时候善于保护自己。刘福通曾经派三路军北伐中原,有的从山东走,有的从河北走,打到大都以北,进了蒙古草原,烧了上都的宫殿,烧了上都的宫殿。上都,元上都。还有一路打到陕西、四川那边,后来这三路都失败了。可是朱元璋没有参加这个军队。在别人北伐的时候,他的势力发展起来了。还有,元朝末年有一个元朝倚靠的重要将领叫做察罕帖木儿。察罕帖木儿一度势力非常强,察罕帖木儿攻下济南以后,想进军往南,南下。这时候朱元璋的态度暧昧。察罕帖木儿就把情况报告给元朝,说这个朱元璋可以利用,于是元朝就派了使节从海路走到集庆这个地方,赐给他龙衣、御酒,封他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所以有人就怀疑朱元璋可能要投降元朝,可事实上没有。也巧了,这个礼物和元帝的诏书到了军中不久,这个察罕死了,这个事情就没有办。但是朱元璋和察罕的往来实际上是缓解了察罕向南方进军的压力,这是朱元璋一种策略。那么,察罕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叫扩廓帖木儿,汉文名字,他实际上是汉人,汉文名字叫王保保。王保保仍然有一支强大的军队,是朱元璋主要的对手之一。他和王保保仍然有书信来往,他给王保保写信联络感情,过去叫“通好”,先后达七次之多,虽然没有实质性的交往,但是可以看出,朱元璋在复杂的形势面前,他会设法缓解敌人对自己的压力,他采取了这样的策略。

朱元璋自己提倡行仁义,做仁义之师,因此他对自己的部下,凡是哪里打仗不杀人,能够保持当地社会,社会的安定,都给与称赞,奖励,比如徐达,比如常遇春这些人在作战当中,他们能够执行朱元璋的指示,不妄杀人,在行军当中爱护百姓,都能够得到朱元璋的表扬。可是,我们说过,红巾军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群乱民,就是乌合之众,哪有纪律?要带好这么一个部队,要能让他们都听从命令谈何容易?朱元璋怎么办?朱元璋用严厉的惩治方法,加强纪律,把它建成铁军,这是朱元璋治军的一个法宝。朱元璋在刚刚打下婺州的时候,当时他的事业刚刚起步,正是用人的时候,粮食短缺,有人喜欢喝酒就用粮食造酒,造酒就占用了军粮。朱元璋就下了一道命令,军中不许酿酒。可是一个大将叫胡大海,他的儿子拿军粮造酒了,朱元璋要处罚他。他下面一个王恺,就说你现在不能杀他,说胡大海在前方正在作战呢,你要安他的心。你要杀了他,会对他的军心有影响。朱元璋说,不,我宁可让胡大海叛变我,我不能够让我的令不行,他就亲手把胡大海的儿子杀了。你想,这样治军,这么严厉,军队那就是有铁的纪律。所以,朱元璋治军从严。实际上,他的军队是他夺取天下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力量。

朱元璋能征善战,很多战争上他能够对形势的判断非常准确。他打了一个关键之战,就是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的地盘越来越大,陈友谅在他的西边,长江的中游,对他,对朱元璋是一个威胁。可是陈友谅的地盘越来越缩小,他就非常不高兴,他就想东下,来兼并朱元璋。陈友谅围攻了南昌三个月,攻不下来,朱元璋带兵20万去援救,最后陈友谅撤了。他们在这一年,就是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发生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陈友谅造了大船,大船几层高,上下人说话听不见,船外头、船舷外头都包上铁皮。朱元璋是小船,仰着头都看不到敌人。但是大船行走不便,小船灵活。后来东北风一刮,朱元璋放火烧船,把谁烧死了?把陈友谅的弟弟烧死了,这个弟弟号称“五王”。他弟弟一死,陈友谅泄了气,这个仗就不好往下打了。在乱军之中,一个箭射中陈友谅,穿过脑颅,把他射死了。这个朱元璋坐的船是白帆,他挂着帆呢,白帆,陈友谅就指示,说见到白帆就打,后来朱元璋发现了自己的目标太大,就让所有的船都挂上白帆,就迷惑了陈友谅。就是小船灵活,大船无法行动,朱元璋用火攻,用火攻打败了陈友谅。这一仗成为朱元璋夺取帝位最关键的一仗。因为陈友谅是最有势力的群雄之一,当时刘基也跟他说,说陈友谅势最强,张士诚是最富。张士诚最富,他就是为了保自己的地盘,他不管别的。陈友谅,说你可要小心,他是日夜都是惦记咱们,咱们先把他拿掉,天下就是咱们的了,这个是刘基给他说的话。所以他打败了陈友谅,最后通往帝座的道路就扫平了。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壮大,他的羽翼渐渐丰满。元至正二十六年,就是公元1366年,他派廖永忠,把小明王接到南京来,这个廖永忠在走到瓜州渡口的时候把船给凿翻了。不管小明王怎么样,他是皇上啊,他是当时他们的皇上啊,就把小明王给淹死了。淹死了朱元璋没有追究,为什么呢?实际上是受了朱元璋的命,他把皇上淹死了,不予追究,那是谁的命令?肯定是朱元璋要求他这么做的。这时候他自己已经羽翼丰满,这一年他就不再用小明王的年号了。小名王的年号是“龙凤”年号,他自己的年号就改成“吴元年”了。大家说“吴元年”很特别,这个年号都是两个字,它怎么是一个字?我们下一回再说,我们先搁在这儿一个问题。他叫了“吴元年”,第二年就是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钟山下设上祭坛,祭告天地自己登皇帝位,大明皇朝诞生。朱元璋命将北伐,他在和诸将讨论进军计划的时候说,这个仗怎么打?常遇春说,咱们现在直捣元都,直接打到大都,一灭了它不就完了吗?朱元璋说不。朱元璋对天下形势有一套分析,他说,“元建国百年,守备必固。悬军深入,馈饷不前,援兵四集,危道也。殊非吾利。我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移兵河南,破其藩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独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元朝建国将近百年了,他的大都把守一定是非常坚固的,我们要直趋到元都的城下的时候,悬军深入,粮饷跟不上,那不是我们的利,没有利的形势,这是不行的。我想怎么打?先打山东,撤其屏蔽,移兵河南,再往西,断其羽翼,给他翅膀砍了。再往西打,攻下山西,扼其户槛,把他门儿给关上。这时候,元大都就成为我们包围之中的一个孤城了,这时我们再直捣元都的话,元都必克。拿下元都我们再往西走,那关、陇可以席卷。这一套战略非常完整,最后徐达作为大将军带兵北伐,就是按照朱元璋的部署一步一步取得胜利。所以朱元璋的胜利除了有各种因素以外,他自己个人的才能、聪明才智也是非常关键的,就是运筹帷幄,料敌千里,朱元璋有这个本领。

那么,朱元璋的成功,归根结底是什么呢?我说,有这几方面,第一朱元璋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表达了当时广大民众的意愿。人民想要做什么?要推翻元朝过好日子。所以,天下大乱,都要反对元朝,他顺应了这个潮流。他不杀,他行仁义,顺应这个潮流。第二,他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就是我们讲一套正确策略,包括“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包括每个战术,他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战略和策略。第三,他有知人之明。他能够把天下贤才吸引到他的身边为他所用,你看,不论家乡的同伴,汤和还是徐达,还是常遇春,这些人,能征善战;也不论是刘基,朱升这些饱学之士,都为他服务。他有什么本事啊?但是,他有了这些人,就可以克敌制胜。还有一点,就是朱元璋本身也有卓越的才能,他本身要是一个很糊涂的人,大概他军队带不了,他也不能够成就帝位。他也是聪明过人,他能够组织千军万马克敌致胜。有了这几个原因,我想朱元璋的成功就有了基本的条件。所以,我们说,朱元璋创造了历史,历史造就了朱元璋。朱元璋在公元1368年当了明朝的皇帝,一个生气勃勃的大明皇朝从此诞生,徐达按照朱元璋的部署,拿下山东、河北,进攻大都。元顺帝,带着臣属开健德门逃走了,健德门在那儿?现在北京德胜门北土城,德胜门北的土城,健德门。明朝建立了以后,城墙往南移了,移到现在的德胜门。北边的土城这个门正对的是健德门,元顺帝又回到蒙古老家。这就是元顺帝结束了在中原90多年的元朝统治。明朝诞生以后,他的国号叫做“大明”,为什么叫“大明”呢?我们下一节再说。

(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编辑:兰华来源:CCTV.com)

第三篇:商业模式设计专家李江涛教授:解读全覆盖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设计专家李江涛教授:解读全覆盖商业模式

企业经营它是个身份经营,然后它是一个资源经营,然后它是一个方法经营。那么企业经营的第一个阶段,用李老师的理论我们称它为叫产品经营,产品经营在什么情况下有价值呢?第一个紧缺。如果我不紧缺的话,第二个就是品牌,我用品牌它也能带来产品的价值,这就说资本经营、人才经营都是为了获得某种规模,其实品牌也是创造紧缺,为什么?因为比如说LV、爱马仕,我只有一个品牌,你买不着,所以制造业在什么情况下有价值呢?就是紧缺的情况下。所以大部分的企业经历过制作业的过程。但是李老师想告诉各位,我们很多企业实际上我们经历的是什么,我们经历的是从生产向营销的转化过程。就是说我们的东西是一样的,就看是怎么卖的,所以我们串通的销售我们称它为区域销售,比如说我开个羊肉馆,我在北京开,图雅在西蒙开,就是它都是区域销售。

那么现在随着资本的介入以后,我们就有可能跨区域经营,就是我从北京可以到西蒙开饭店,还可以到北京开饭店,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叫全覆盖模式,什么叫全覆盖模式,就是没有一个领域是可以有空白的,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营销就变成了一个咱们俩东西一样,咱卖的区域一样,那么这个时候怎么体现我们的区别呢?就是品牌,就我的品牌和你不一样,所以这个时候大家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差异化。差异化背后马上产生一个词就叫定位,什么叫差异化呢,就是你们叫高端,我们叫中端,你们叫中端,我们叫低端,那么什么叫定位呢?就是你定位高端还是定位中端,还是定位低端。那么有人发现一个问题,说李老师,我们发现到最后我也卖高端,我也卖中端,我也卖低端,所以它就出现了一个单一产品单一市场,多样产品多样市场的问题,你比如青岛啤酒,它就会出现一个高端啤酒专门定个品牌,中端啤酒、低端啤酒,你比如像有些公司出现主品牌和副品牌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酒窖梦之蓝,就是它针对不同产品形成了不同的品牌,洋河大曲,当然茅台现在这个品牌区分度还不高,所以茅台现在非常尴尬,因为它基本上就是一个品牌,所以它就是当现在整个社会进入平民化时代的时候,高端品牌不行的时候,它低端产品做不出来,这是它最大的问题。

所以李老师想说,当营销做到最后,当你能生产我不能生产的时候,你能生产,当你能销售我不能销售的时候,你来销售,现在出现了什么,大家谁都能产,谁都能销售,这个时候研究商业模式非常重要。

第四篇:介绍作文三步法“作文专家”毛继东教授龙城传道

昨日上午,柳州市近千名中小学校语文教师汇集柳铁文化宫,向中国教育学会的“作文专家”毛继东教授学习如何教导学生写作文。这个被80%左右的大中小学生共同认为的难题,毛教授认为实施较为科学的“作文三步法”就可以解决。毛教授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国家“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作文教学理论及操作体系”(简称“作文三步法”),研究成果在北京、山东等实验地取得了明显效果。据他介绍:目前国内的大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害怕写作文的现象,并且随着年级升高,畏难人群也不断扩大,大学生有80%以上不懂得如何写规范性论文。毛教授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完全是学生能力障碍导致,更多的是兴趣障碍,以及他们对教师教学时所抛出的范文无所适从所致。

毛教授介绍的“作文三步法”,改变了以往以字、词、词为单位的传统作文教育模式,从宏观上帮助学生构造感觉系统、思维系统和情感系统三大进步,变学生写作为创作,充分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以此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昨日下午,毛教授受龙城中学的邀请,还在该校进行了现场演示。他的教学方法,令许多学生感受了“原来写作也是有乐趣的。”

下载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解读明朝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史专家毛佩琦教授解读明朝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