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中华孝道与时俱进的历史意义 +叶幼军论文(2011.9.16)

时间:2019-05-14 17:08: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探中华孝道与时俱进的历史意义 +叶幼军论文(2011.9.1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探中华孝道与时俱进的历史意义 +叶幼军论文(2011.9.16)》。

第一篇:浅探中华孝道与时俱进的历史意义 +叶幼军论文(2011.9.16)

浅探中华孝道与时俱进的历史意义

文﹨叶幼军

作为生活在全国唯一以“孝”命令名的城市——孝感,我一直倍感荣幸。漫步街头、公园、广场、书店„„总见人们驻足细看墙面、展板、画廊、书架等上以“孝”为题材的宣传品,看到这种人性日益向善的举动,心中顿生无限的欣喜与感慨!

是啊!古人云:“万恶淫为首,百行孝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一代圣人孔子认为“孝”的全过程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古往今来,人们把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品德高尚、有责任心的人。“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一个“子”字组成,后来在书写过程中把“老”字的下半部分省略了。孝字的构成,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承奉着上面的老人,父慈子孝,十分和谐。《说文》: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尔雅释训》说:“善父母曰孝”。即善于事奉父母的行为就是孝,善于事奉父母的人就是孝子。

“孝”是传统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倍受推崇。现代家庭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追求个人自由、权利意识的蔓延,使得孝亲观念越来越为人们所忽视。从而也出现了很多人伦关系失调、家庭关系紊乱等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重新认识和提倡儒家伦理中重视孝道的思想,对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孝”是中国传统的文化资源,那么,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孝”还有提倡的必要么?“孝”的现实意义在哪里?我们知道,任何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都不能断裂传统,都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否则,社会与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真正上的进步的。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社会中的“孝”这一重要思想资源是非常值得重视的。我们国家强调“以德治国”,而德,就包括中国的传统美德。“孝”则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中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孝”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这种现实意义可以分成小和大两方面。从小的方面说,弘扬孝道有利于社会个体人的成长和家庭和谐,利于个人的成人或成才,对于家庭伦理道德的建设也至关重要。大的方面则是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历来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许多家训、家诫类的书籍,如,《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女诫》等等,其中主要内容是讲各式各样的家庭的礼仪和孝敬的道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种重视家庭伦理建设的思想则从先秦时代就已经很成熟了。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孝”字。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另一个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是忠。千百年来,人们把忠孝视为天性,甚至作为区别人与禽兽标志。忠孝是圣人提出的,却不是圣人想出来的。它是我国古代长期社会实践的历史产物。《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人生价值是什么呢?窃认为: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当你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奉献得越多时,你人生价值的体现就越大。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能只是潇洒地走一回,要为后代子孙留下点什么的。俗语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祖先教诲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苏联著名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一句言:“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今一直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提升公民道德水平,道德水平的核心则是“孝”。敬老孝亲应该在每个市民中间形成自觉认知,要带着感恩的心,做一个懂礼貌的人,与周围人处理好各种关系,通过自己的行为,培养出更多品德高尚的人,这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是有好处的。据媒体曾报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认为,一个孝顺的人应该具备有“三心”:即感恩心,有感恩之心才有道德心;敬畏心,有敬畏心才不会胡作非为;进取心,这是成就事业的保障。一个人孝与不孝全在一颗心,这和个人的文化程度没有关系,而是和受到何种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可谓一语中的,令人深思不已!

孝敬父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使之不要受到损坏或伤害。《孝经》载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曾子也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养亲是孝敬父母的重要内容。赡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求,就是传统说的“赡养”。从人生存的条件来说,“赡养”是最基本的。从“孝”的层次来说,“养赡”只能说是起码的。《吕氏春秋孝行》篇说:“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上等的孝是满足父母的心愿,其次是以和悦的面色对待父母,再其次才是物质上赡养。《吕氏春秋孝行》说,“赡养”有“养体、养目、养耳、养口、养志”五个层次,“养体”只是第一个层次。

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孝敬老人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你在孝敬父母老人时,你会深深体会作父母的不容易,体会他们在一个家庭中的责任,从而使自己的心智和思想成熟起来。当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加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成了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绝大部分农村的老人还要靠儿女来供养,有的不愿意供养,有的人没有能力供养,致使许多老人的养老成了问题。至于城市,大部分老人有养老金,养老不成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儿女可以不闻不问,不管父母。作为儿女的必须关心父母的生活问题,油、盐、米、酱、醋等是否备有,是否有人做饭等,都要关心到。常回家看看,不是只去吃“国务院”。赡养父母,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条件,使衣食无忧,安度晚年,尽好孝道,是儿女的责任。父母最大的精神需求是:一是期盼“亲情”,渴望得到子女的关心、关怀和问候;要经常给父母打电话,询问父母和告之你的情况。二是渴望儿女成家立业,有所成就,给他们带来荣誉;读书要用功,做三好学生;学好了本领,将来才会有前途。在今天,父母与子女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有不对之处、或错误之处,要提出来。服从的只能是道德、法律与真理,如果父母作了不道德的事情,犯法的事情或者与常理相背谬的事情,一定要进行劝谏,劝其改正;否则,无原则的顺从使父母于不义,或违法的境地,就是不孝。今天的社会生活准则是道德与法律,不论是作父母,还是作儿女的,都应该遵守道德与法律。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爱人民、爱祖国的基础。孝是维系家庭的纽带,是建设和谐家庭的重要精神资源。但孝的作用又不仅仅限于家庭,以孝作为出发点,扩大开来,其对于社会和谐的建设作用同样是不可或缺。中国哲学的泰斗张岱年教授说得好:“子女对父母尽孝,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道德的最高原则是爱祖国、爱人民,而爱父母是爱祖国、爱人民基础。”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是丧失了良知、丧失了人性的人,是不可能有敬忠信勇这样美德的,是不可能爱人民、爱祖国的,因而也不可能为国立功的。要讲“孝”就一定要为国家服务。为了要好好为国家服务,就要把爱父母的爱扩展到爱国家只有把我们价值取向到为祖国、为人民的事业中去,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才是对父母的最大的“孝”。如奥运会金牌获得者、航天员,特别是航天员,他们不只为国家建立了永恒的功勋,也是父母尽孝,对国家尽了大孝。他们给国家给父母带来了无尚的荣誉。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五千年历史中孕育的优秀传统美德,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奋不顾身、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等。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抛弃了自己固有的文化传统,就会丧失民族自信心,就难以自立于民族之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的中华文化,都是以孝亲尊师为基础的,所以被称为伦理型文化。中国有一部被誉为“传之百世而不衰”的名著就是《孝经》。《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以由生也。”把孝做为所有德行的根本。认为一切教化都是在此基础上而产生的。中国人讲孝道,讲师道,讲厚道,讲报恩。提倡“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思想。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作为一个人更应饮水思源,知恩报恩。报答父母养育恩,报答师长教育恩,报答人民服务恩,报答祖国护卫恩。确实,孝亲尊师是做人的大根大本。试想,一个不孝父母,不尊敬师长的人,能爱祖国爱人民吗?当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需要他们奋斗拼搏时,能公而忘私,无私奉献吗?在独生子女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可以说我国的少年儿童能否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祖国,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孟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教,不知学问知大也。”孝道亦如此!

父母节衣缩食,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牺牲自我利益而成全子女利益,是人类社会常见的普遍现象。子女能具敬心、足衣食、事起居善待父母,则不是人类社会常见的普遍现象,至少按比例要少得多。故古语云:“痴心父母古来多, 孝顺儿孙谁见了?”但世人皆有父母, 世人绝大多数要成为父母,今天的“子女”,就是明天的“父母”,故谁能废止孝道?谁又愿废止孝道?就社会总体而言,老一代衰老人群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都要依靠下一代青壮人群提供,这一供需链条是不能间断的, 所以“养儿防老”是所必然。只是随着人类社会形态的提升,则更需要“集体的儿”养“集体的老”,相应也要求“集体的老”更爱“集体的儿”。即孔、孟倡导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具有博爱精神的孝。这是对“孝”的社会化要求,所以人类社会的孝道行为,既是人类“文明生存”的永恒需要,又是人类智慧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人类世代大力教育培养的结果。

诚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和平,来自每一个家庭的和睦融洽。我们俗话说,“家和万事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和睦,是国家兴旺繁荣的前提。而“孝”在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每一个家庭做到幸福美满,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谐。如果小家庭动荡不安,那么整个社会也无法安定团结。可见家庭对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提倡孝,是建设和谐家庭、健康家庭所必不可少的。儒家把“父慈子孝”这种和谐的家庭关系推及到整个社会,比如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是十分可贵的。

总之,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古代二十四个孝道典型人物的故事,在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弘扬和传承孝道文化,倡导与时俱进的新孝道观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俱往矣,数风数人物,还看今朝!

地址:湖北省孝感火车站胜利街170号院内一楼东

E-mail:acbje@163.com)邮编:432100 字数:4461

时间: 2011-9-16

下载浅探中华孝道与时俱进的历史意义 +叶幼军论文(2011.9.16)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探中华孝道与时俱进的历史意义 +叶幼军论文(2011.9.1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