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17:26: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第一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实践前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在执教本课之前,我深入地研读了教材,并且不断地思考着,如何才能让本课的教学更具实效。我再次解读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目标的定位。我还关注到单元的主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本单元教材时要让学生受到启发,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少年周恩来那拳拳爱国之心值得今天的学生好好揣摩与体会。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学生较难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其次,学生对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了解也是比较少的。针对这种情况,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此外,我想,本课的设计我要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同时,在课堂上,我要创设情境引领孩子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孩子们的情感在研读中起伏跌宕。

【实践反思】

第一次研磨反思

精彩亮点:

能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目标定位准确,教学设计步步精心,努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巧妙地抓住一条内在的隐线,整体解读文本。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有关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想象,再加以表演,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出现问题:

本课篇幅较长,涉及的内容较多,我按照课文的顺序进行教学,由周恩来的疑惑不解到目睹中华不振而静思,再到修身课上的立志,结果时间很紧,立志这一部分匆匆结束,效果不佳。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孰轻孰重?如何实现长文短教,让课堂更高效?我在思考着。

应对策略:

精心取舍教材,调换次序,课堂教学采用变序的教学方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即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再学习“周恩来在租界地的所见所闻”这部分内容,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进行语文实践。

第二次研磨反思

精彩亮点:

课堂脉络清晰,主问题意识强,几个大的问题统领全课: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他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你从哪里感受到“中华不振”的?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另外,紧扣文本语言,细细揣摩词句。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作者深寓其中的情感。比如理解第七自然段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大不相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尤其是紧紧扣住“大不相同”这四个字,创设质疑:为什么租借地这里和别处大不相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在读文本的时候一步步地思考与深入研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品析,在品析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出现问题:

因考虑到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学生体悟课文有一定的障碍,我补充了相关的文字及图片材料,但拓展补充的材料过多,课堂容量大,个别地方有喧宾夺主之嫌。

应对策略:

进行教学减法,细化斟酌,思考每一处拓展及补充材料的目的和实际效果,力求发挥拓展内容的工具性作用。如妇女哭诉的内容拓展想象说话,“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反映租界内情况的文字材料以学生默读、自主感悟为佳。

第三次研磨反思

精彩亮点:

我既注重课前预设,又关注课堂生成。抛出“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中华不振’”的问题后,我依学定教,顺学而导,从不同角度感受“中华不振”。由于所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教学中我通过抒情的音乐,震撼人心的文字材料,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在学生品析课文时,我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境地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震撼人心的文字和图片,体会旧中国的屈辱和当时中国人的痛苦。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出现问题:

朗读是理解与感悟的手段,只有读才能理解文本,才能运用语言,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本课以讲述的形式来叙事,朴实的语言背后饱含情感,如何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让学生的朗读得到提升?

应对策略: 教学中老师应重在指导学生读进去,读出来。回归语言,咀嚼文字,这样才能体味语文的味道。如在教学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个重点句时,就可以采用换句式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进行比较。出示“①但是,在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②但是,在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这两个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在“中华不振”的时候,身为中国人的愤怒、无奈与悲哀。通过这种对比读,在反复地咀嚼语言文字中使学生真正进入了情境,流露出了自己的真情。

第四次研磨反思

经过了多次的研磨,本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找准切入点,提纲挈领。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找准文本的切入点。“中华不振”是周恩来立志读书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文本解读的教学。紧扣“中华不振”这一词语,为阅读教学找到了突破口,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紧紧抓住“中华不振”深入解读,让每一个文字都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整个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学生挖掘出蕴含在周恩来伟大志向背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感受到了旧中国的种种不振,感受到了周恩来幼小心灵深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之情。

二、重视朗读,读中感悟。

语文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有所体验。”课堂上我把大量时间给予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有层次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指导读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的回答时,引导学生读出“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的语气,体会周恩来绝不是一时的冲动,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这一远大的志向的。指导读“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这一句话,读出衣衫褴褛的妇女和得意扬扬的洋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学生发自内心地读,读出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愤恨。我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书,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去感悟语言艺术的魅力,促进内化,增强语感。

三、品词析句,激发情感。

首先,学生整体感悟以后,我提出“不动笔墨不读书”,引导学生默读,划出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写写自己的感悟。让学生在主动读句子,画词语中,从个性化的朗读中,感悟文中人物的情感。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成了学习的主人,自主汇报、交流,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其次,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品析,披文入情。

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容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共鸣。为此,我注意运用多种手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如:通过“衣衫褴褛”想象一幅画面,创设情境,想象妇女哭诉的内容,并引导说话:被轧死的也许是她那年幼无知的孩子,看着那血肉模糊的小手,妇女哭诉着:“

。” 轧死的也许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家庭的顶梁柱坍塌了,妇女哭诉着:“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置身处地地想象妇女的痛苦,将心比心地感受妇女的悲伤,从而产生情感共鸣,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还有,在学生的情感升温,和文中围观的人一起愤怒时,引出“惩处”一词,通过指导书写“惩”字,把写字教学和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效统一。

四、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我通过各种手段体味语言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对周恩来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一博大的胸襟产生了敬仰之情。借助周恩来的沉思,引导学生写出沉思,这样的写话则是引领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周恩来当时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和主人公深度对话,使学生的情与周恩来的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与周恩来产生共鸣。这时的语言已真正成为学生心声表达的符号,达到了语言与情感的共振升华,从而在学生心田里播下“立大志、立长志”的种子。

五、拓展延伸,播撒情感。

首先,拓展补充背景资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近代的屈辱史知之甚少,这对领悟文本中所提到的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所作所为是一个难点,老师补充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等华人在租界受到侮辱的有关材料,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拓展补充展示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一生的资料。由于时空的原因,学生对于周恩来这一伟人虽然有一些了解,但缺乏整体上的感知与认识,而我补充的这些资料,为孩子了解周恩来打开了一扇窗户,激起孩子进一步了解周恩来的兴趣。通过几组图片介绍,了解周恩来一生为祖国做出的贡献,这样一来,学生对周恩来的认识也就逐渐丰满起来了。资料的适时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可以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使学生感悟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显得水到渠成。

另外,拓展换位体验,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如:如果此时这位巡警就站在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假如你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你的心情如何?

语文教学要“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最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在祖国飞速发展的今天,自己为什么而读书,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播散情感,萌发报国之情。

总之,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熏陶学生的情操,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读与悟,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维对话,通过立足重点词语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慷慨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写,写得情真意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特级教师李吉林说:“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在语文课堂上,我强调情感的因素,凭借语言文字这座桥梁,让学生在边读边思的语言学习中获取新的价值取向,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简单教语文,完全为学生,扎实促发展”。

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我深入地研究教材,详细地研读了课文,和本研修组的老师共同探讨,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共性教案。根据本课学习目标,我们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然后又结合着本班学生的特点和自己上课的风格进行了适当地修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在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帮助下,较成功地完成了这一节课的讲授。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检查生字词时,让小老师先领读。然后小组合作纠正读音、讨论词义,把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了能力。

课文通过写少年周恩来刚到东北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感到疑惑不解,后来在租界亲眼目睹洋人欺负中国人,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深刻地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如:“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很自然的就会说出“中华不振”。文中有许多地方都讲到了中华不振,这是为写少年周恩来立志做的铺垫,也是课文的重点。这些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容易找到,因此,在这里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也是新课标反复强调的,教师要做学生知识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不单纯的让学生学会。

二、精读细悟,读出语文味。

本节课的教学,我最为重视的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朗读方法的传授。“究竟是什么事情让周恩来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激发学生继续探究。“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画下来。透过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我们都是中国人,如果你就站在一旁,你会怎么想?再在旁边写一下你的感受。”然后让带着表情和动作来朗读,从而入情入境,学生读出了感情,同时也理解了“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这句导语中最为重要的是“再来读课文”这是阅读教学前行途中的一个岔路口,再来读课文指向朗读指导,读中感知课文;否则,就如同眼下许多语文课那样自学或不自觉地走入误区回答问题、理性分析。这一步的朗读指导有明确的目标,有多方面的功能。一是读通课文、读出感情、深入理解课文,增强语感。如:“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该怎么读?“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说。“——‘无奈’——为什么?——请把伯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愤怒’——怎么愤怒?——用愤怒的心情读。”二是指导阅读方法。如透过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我们都是中国人,如果你就站在一旁,你会怎么想?再在旁边写一下你的感受。

三、精心取舍教材,落实重点,突破难点。

文章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篇幅较长,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梳理下来,势必落入面面俱到、贪多求全的怪圈,就会在40分钟内完不成教学目标。于是,我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了“中国妇女受洋人欺凌”这件事的阅读理解上,因为这件事既是激发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直接诱因,又能承上启下,贯通全文。深入地体会这段话,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对于理解他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

四、通过综合性学习,汲取营养。

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有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才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助于语文素质的整体提高,因此,在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周恩来、租界地、旧中国、帝国主义者等方面的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对学生质疑重视的不够。

授课时注意了抓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但是没有顾及到学生的阅读中有什么问题,他们产生什么特殊的感受,学生很少有机会质疑、表达。长此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创新。

第三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我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

一、抓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因为“中华不振”。课堂上,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组织教学的。“中华不振”成了我解构、重组、整合本文的一条主线。

二、抓住“特写镜头”,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层层推进的情感。课堂上我指数名学生读此语段,然后不失时机地加以追问: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这个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的什么人?三个“可能是”的排比句的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匣子,说得十分动情,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朗读一次比一次好,情感一次比一次强。

三、拓展文本,直面历史,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另一个高度,我出示补充材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火烧圆明园》让孩子直面历史,让孩子心海难平,让孩子心有所向,让孩子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报国之情。课堂上,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心灵已受到强烈的震憾,与少年周恩来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接着我创设情境多次让学生激情朗读周恩来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在我面前的都是一个个的少年周恩来,学生已真正把自己融入到文本之中了。直至课的尾声,让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练笔:我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孩子们都能畅所欲言,纷纷诉说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说得十分精彩。

结束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课的教学,我静下心来,不断反思,总体来说,这次教学能站在新课程观的高度,本着为学生生命奠基的目的,围绕“爱国——立志”这一主题,让学生在文本及与文本有关的多个材料中浸润、沉潜,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走进思想的乐园,走进智慧的王国……从而形成了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第四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本课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读课题,以挖掘同学们的潜能,理解课题意思。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生平;汇报预习时查字典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情况。解决难以理解的词语:租界地、帝国主义、耀武扬威。

整篇课文的教学,我主要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的:中华不振——中华要振——中华必振。

1、遵循阅读规律,整体解读文本。

本篇课文从内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研透“中华不振”又是学习“中华要振”的基础,研透了“中华不振”,学习“中华要振”就能水到渠成。

2、深入重点研读,进行语文实践。

这么多的内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而是引领学生进行聚焦,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了伯父的话和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特别是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是本文的重点,它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这样处理,点线面结合,既有线上的“序”,面上的“广”,也有点上的“深”。

3、采用多种形式,关注落后学生。

本次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指导(注重朗读指导和课堂练习的反馈矫正)。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一是特别注重学生的个别指导,尤其是在学生自读自己悟时,深入学生,及时帮助。二是尽可能多的为学困生提供锻炼、展示的机会,如在生字检查时,特意让学困生来读,读对了就让他当小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三是提供学困生进步的空间,如在朗读指导中,让学困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帮助下,逐渐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不断进步,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4、拓展文本,直面历史,立志报国。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心海难平,心有所向,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当孩子们读到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时,我说:“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是怎么想的?你要为谁而读书?为国家的什么而读书?”进行指名回答。有的孩子说:“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振兴起来了,我要为国家的繁荣而读书”;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越来越兴旺而读书”;还有的说:“我要为国家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而读书”……同学们心潮澎湃,热情高涨。

一节课下来,我满怀激情,学生情绪高涨。但是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还不够,朗读的指导上还不够到位,怎样才能读得入情入景还有待研究。

第五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方硕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亲眼目睹中国人民饱受压迫后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下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我决定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结合起来,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读进去,在读出来,通过阅读来体会文章内涵。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找准切入点,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题

之所以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究其原因就是“中华不振”。我就是抓住这个切入点来进行教学的。首先设下疑问,什么是中华不振?从哪里体会到中华不振?找到中华不振的词句,最后思考为何中华不振。

在课堂上,围绕着中华不振让学生进行多组对话,从语气和词句中体会中华不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达到感情的高潮。

二、讲读经典段落,体会细节。

课文的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情感的要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一个感情的突破口,请多位同学来勾画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词语,浅谈感受并加以追问;为什么围观的群众都紧紧的握着拳头?为什么洋人打伤了人还得意洋洋?想象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巡警可能训斥妇女?通过我的引导,学生朗读能读出自己的感情,也能理解到当时由于中国的落后而导致人民备受欺凌却敢怒不敢言的屈辱、愤慨。

本节课的不足也很多:在讲课过程中,ppt没有跟上课堂进程;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引导的太多,对孩子应该再放放手;朗读时学生的感情激发似乎没有预想的那么强烈,而我应该及时给孩子们范读;整个教学过程侧重于语文的人文性而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比如说在最后的总结阶段,可以点拨一下整篇文章写人的方法,真正为孩子的写作提供帮助。

下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龙井市老头沟镇天宝山小学高路洋2010.1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在少年时代亲眼目睹中国人民饱受压迫后体会到“中华......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赵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本课,我自认为是成功的。课前我多例讲了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边讲边出示关于周恩来总理各种属性的名言。比如:读书名言、报国名言等。出示时提示了这些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本课,我自认为是成功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课前我多例讲了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边讲边出示关于周恩来总理各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看到这个题目,我的心中不免为之一振,心中隐隐有些澎湃的东西在涌动。或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定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本课,我自认为是成功的。课前我多例讲了关于周恩来总理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边讲边出示关于周恩来总理各种属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1 知识与能力1、重点认识一些字词、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3、有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辛江中心小学 濮金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